• 沒有找到結果。

南投縣國小教師資訊素養與數位學習意願之相關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南投縣國小教師資訊素養與數位學習意願之相關研究"

Copied!
20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區域與社會發展學系 國小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賴苑玲博士. 南投縣國小教師資訊素養與 數位學習意願之相關研究. 研究生:游豐任 撰. 中華民國 102 年 7 月.

(2) 誌 謝 首先,誠摯地感謝賴苑玲教授細心的指導與鼓勵。研究所碩一時便想 找賴老師做我的指導教授,在老師的指導下不但讓我對資訊素養與數位學 習有更深一層的體會,而且對於國小圖書利用教育課程及閱讀教學策略的 體會上有了不同的看法與收穫。老師謝謝您一直持續鼓勵及鞭策著我,不 厭其煩的鼓勵和督促,論文才能大功告成。另外,亦感謝嘉義大學林菁教 授對資訊素養及數位學習方面的指正,還有感謝本校數學教育學系林原宏 教授對於統計方面精闢的見解與建議,謝謝您們的指導。 雖然暑期班是在暑假,但擔任行政人員的我還是得研究所和國小兩頭 忙,雙重壓力有時真的吃不消。還好遇到很照顧後進的上司鄭主任文德, 還有幫忙我分攤許多工作的替代役們,正宗、啟宏、俊傑、博棋,感謝你 們在我進修期間,對於行政工作的分擔和體諒。也謝謝一同走過暑期碩士 班的戰友們,孙澤、建興、月青、嘉倩、曉沛、彩美、琇芳、馨梅及季如。 從你們當中,我學習到對事情要有不同的想法與思考的角度。每當我忙不 過來或是遭遇瓶頸時,還好有你們的打氣加油,讓我更有信心,也能順利 完成課程,謝謝你們,我的好夥伴。 我還要感謝我現在的新婚妻子,一路從交往到結婚,不辭辛勞的陪著 我完成論文,給予我最大的支持與鼓勵。雖然這一路走來蠻辛苦的,但想 起挑燈讀書的日子,有了妳的陪伴,卻也甘之如飴,謝謝妳。 在此也謝謝我的爸爸、媽媽和妹妹,這段時間我常不在家,你們真的 是辛苦了,謝謝你們對於我精神上的支持和實質上的幫助。還有我的大 舅、大舅媽、鄭叔叔、白老師、我的朋友、同事和同學,一路上有你們的 陪伴,真的很幸福。願與大家共享這份喜悅和榮耀! 游豐任 謹誌 中華民國一百零二年七月.

(3) 摘要 本研究旨在瞭解國民小學教師之資訊素養與數位學習意願。本研究採 用問卷調查法,以南投縣國民小學教師198人為研究對象,分析不同背景 之國民小學教師對於資訊素養與數位學習意願有無差異,以及國民小學教 師之資訊素養與數位學習意願之間有無關聯。本研究使用t考驗、單因子 變異數分析、及Pearson積差相關之統計方法,進行研究問題之分析。另透 過半結構式訪談的方式進行資料的蒐集,訪談對象為南投縣六位國小教 師。藉由質量並重的研究方式,深入瞭解國小教師資訊素養與數位學習的 意願。 本研究結論如下: 一、南投縣國小教師資訊素養在「資訊需求」、「資訊尋找」與「資訊利 用」三面向表現較佳,而「資訊評估」與「資訊倫理」面向則表現較 弱。 二、南投縣國小教師對數位學習的「認知易用性」、「認知有用性」與「使 用態度」三面向的表現有較高的認同,對「使用傾向」面向的意願較 低。 三、南投縣國小教師資訊素養能力因年資、職務、任教科目、學校規模、 使用不同網站及網站使用經驗而有所差異。 四、南投縣國小教師數位學習意願受年資、使用不同網站及網站使用經驗 而有所差異。 五、南投縣國小教師資訊素養與數位學習意願呈現不同程度的相關,最後 依據本研究結果提出九點建議以供相關單位參考。. 關鍵詞:資訊素養、數位學習意願、國民小學教師 I.

(4) II.

(5) Abstract The objectiv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understand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E-Learning among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willingness. Research design used the method of questionnaire survey. This research uses 198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in the Nantou County as sample, analysis of different backgrounds of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E-Learning will make a difference and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E-Learning. T h e da t a w er e a na l yz e d b y s t a ti s ti c me th o ds in c lu d in g t - t es t s, one-way ANOVA and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There are six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in Nantou County as interviewees and through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for data collection. Through the mean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 and quantitative research are equally emphasizing and offering great insight into the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E-Learning of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willingness. Conclusions in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1.For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in Nantou County,the information literacy aspect of information need,information seeking and information using rank the higher in average, while the information literacy aspect of information assessment and information ethics rank the lower in average. 2.For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in Nantou County,the E-Learning aspect of perceived ease of use, perceived usefulness and using attitude rank the higher in average, while the E-Learning aspect of using propensity rank the lower in average. 3.For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in Nantou County,the information literacy make a difference in years of service, job, teaching domain, school size, using III.

(6) different websites and internet using experience. 4.For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in Nantou County, the E-Learning willingness make a difference in years of service , using different websites and internet using experience. 5 .For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in Nantou County, the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E- Le arni n g wil lin gne ss sho w diffe re nt de gre es of cor rela tio n . Based on the study results, the research tends to submit 9 recommendations for decision makers.. Keywords: information literacy, E Learning willingness, primary school teacher. IV.

(7) 目次 摘要.................................................................................................................................... Ⅴ Abstract ............................................................................................................................. Ⅶ 目次.................................................................................................................................... Ⅸ 表次.................................................................................................................................... XI 圖次.................................................................................................................................. XV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 9. 第三節. 名詞釋義 ......................................................................................................... 11.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15 第一節. 資訊素養意涵與相關研究 .............................................................................. 15. 第二節. 數位學習之意涵與相關研究 .......................................................................... 29. 第三節. 科技接受模式與相關研究 .............................................................................. 45.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 49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49. 第二節. 研究樣本資料分析.......................................................................................... 53. 第三節. 研究對象 ......................................................................................................... 59. 第四節. 研究工具 ......................................................................................................... 61. 第五節. 研究流程 ......................................................................................................... 79.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 83. 第四章 研究結果之分析與討論 ...................................................................................... 85 第一節. 國民小學教師之資訊素養分析....................................................................... 85. 第二節. 國民小學教師數位學習意願分析 ................................................................... 97. 第三節. 國民小學教師資訊素養與數位學習意願之相關分析 .................................. 105. 第四節. 國民小學教師資訊素養與數位學習意願之背景差異分析........................... 109 V.

(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149 第一節. 研究結論 ....................................................................................................... 149. 第二節. 研究建議 ....................................................................................................... 153. 第三節. 對未來研究進一步之建議 ............................................................................ 155. 參考文獻 .......................................................................................................................... 157 中文部份 ...................................................................................................................... 157 西文部份 ...................................................................................................................... 169 附錄 附錄一 預試問卷 ......................................................................................................... 173 附錄二 正式問卷 ......................................................................................................... 185 附錄三 訪談大綱 ......................................................................................................... 191 附錄四 訪談同意書 ..................................................................................................... 193. VI.

(9) 表次 表 2-1 資訊素養定義彙整表 ......................................................................................... 17 表 2-2 數位學習定義一覽表 ......................................................................................... 30 表 2-3 教師進修網路教學平台一覽表 .......................................................................... 38 表 2-4 教師常用數位學習網站一覽表 .......................................................................... 40 表 3-1 樣本年齡次數分配表.......................................................................................... 53 表 3-2 樣本年資次數分配表 ......................................................................................... 53 表 3-3 樣本最高學歷次數分配表 .................................................................................. 55 表 3-4 樣本職務次數分配表 ......................................................................................... 55 表 3-5 樣本學校規模次數分配表 .................................................................................. 56 表 3-6 南投縣國民小學教師使用數位學習網站次數分配表 ........................................ 57 表 3-7 南投縣國民小學教師使用數位學習網站經驗次數分配表 ................................ 57 表 3-8 南投縣國民小學學校抽樣統計表 ...................................................................... 59 表 3-9 訪談對象基本資料 ............................................................................................. 60 表 3-10 專家名錄............................................................................................................ 64 表 3-11 預試樣本分配情形 ........................................................................................... 65 表 3-12 國小教師資訊素養問卷題項項目分析摘要表 ................................................. 65 表 3-13 國小教師數位學習意願問卷題項項目分析摘要表 .......................................... 67 表 3-14. KMO 與 Bartlett 檢定................................................................................... 69. 表 3-15 「資訊需求」成份矩陣.................................................................................... 70 表 3-16 「資訊尋求」成份矩陣.................................................................................... 71 表 3-17「資訊利用」成份矩陣...................................................................................... 71 表 3-18「資訊利用」第二次因素分析成份矩陣 ........................................................... 72 表 3-19「資訊評估」成份矩陣...................................................................................... 73 表 3-20「資訊倫理」成份矩陣...................................................................................... 73 表 3-21「認知易用性」成份矩陣 .................................................................................. 74. VII.

(10) 表 3-22「認知有用性」成份矩陣 .................................................................................. 75 表 3-23「使用態度」成份矩陣...................................................................................... 75 表 3-24「使用傾向」成份矩陣 ...................................................................................... 76 表 3-25 國小教師資訊素養問卷題項之信度分析 ......................................................... 77 表 3-26 國小教師數位學習意願問卷題項之信度分析………………………………… 77 表 4-1. 南投縣國民小學教師資訊需求分析表 ............................................................. 87. 表 4-2. 南投縣國民小學教師資訊尋找分析表 ............................................................. 89. 表 4-3. 南投縣國民小學教師資訊利用分析表 ............................................................. 91. 表 4-4 南投縣國民小學教師資訊評估分析表............................................................... 93 表 4-5 南投縣國民小學教師資訊倫理分析表............................................................... 95 表 4-6 南投縣國民小學教師數位學習意願之認知易用性分析表 ................................ 98 表 4-7 南投縣國民小學教師數位學習意願之認知有用性分析表 .............................. 100 表 4-8 南投縣國民小學教師數位學習意願之使用態度分析表 .................................. 102 表 4-9 南投縣國民小學教師數位學習意願之使用傾向分析表 .................................. 104 表 4-10 國民小學教師資訊素養與數位學習意願 Pearson 相關係數表 ...................... 105 表 4-11 國民小學教師資訊素養與數位學習意願.各構面 Pearson 相關係數表 ......... 108 表 4-12 不同性別的南投縣國小教師其資訊素養之獨立樣本 t 檢定分析表 .............. 110 表 4-13 不同性別的南投縣國小教師其數位學習意願之獨立樣本 t 檢定分析表 ...... 111 表 4-14 不同年齡的南投縣國小教師在資訊素養能力的差異比較 ............................ 112 表 4-15 不同年齡的南投縣國小教師在數位學習意願的差異比較 ............................ 114 表 4-16 不同年資的南投縣國小教師在資訊素養能力的差異比較 ............................ 116 表 4-17 不同年資的南投縣國小教師在數位學習意願的差異比較 ............................ 118 表 4-18 不同最高學歷的南投縣國小教師在資訊素養能力的差異比較..................... 120 表 4-19 不同最高學歷的南投縣國小教師在數位學習意願的差異比較..................... 123 表 4-20 不同職務的南投縣國小教師在資訊素養能力的差異比較 ............................ 126 表 4-21 不同職務的南投縣國小教師其數位學習意願在數位學習意願的差異比較 . 128 表 4-22 不同任教科目的南投縣國小教師其資訊素養能力之獨立樣本 t 檢定分析表130 VIII.

(11) 表 4-23 不同任教科目的南投縣國小教師其數位學習意願之獨立樣本 t 檢定分析表131 表 4-24 不同學校規模的南投縣國小教師在資訊素養能力的差異比較..................... 132 表 4-25 不同學校規模的南投縣國小教師在數位學習意願的差異比較..................... 134 表 4-26 使用不同網站南投縣國小教師資訊素養之獨立樣本 t 檢定分析表 ................135 表 4-27 使用不同網站南投縣國小教師數位學習意願之獨立樣本 t 檢定分析表 ...... 137 表 4-28 使用不同網站經驗的南投縣國小教師在資訊素養能力的差異比較 ............. 139 表 4-29 使用不同網站經驗的南投縣國小教師在數位學習意願的差異比較 ...............141 表 4-30 南投縣國小教師不同背景變項在整體資訊素養能力與各層面之差異情形 . 145 表 4-31 南投縣國小教師不同背景變項在整體數位學習意願與各層面之差異情形 . 148. IX.

(12) 圖次 圖 2-1 數位學習的演進圖 ............................................................................................. 37 圖 2-2 科技接受模式 ..................................................................................................... 45 圖 3-1 研究架構圖......................................................................................................... 50 圖 3-2 研究流程圖......................................................................................................... 81. X.

(13) 第一章 緒論 本章共分為四節,第一節說明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依據其動機與 目的,提出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第三節對本研究重要名詞做釋義之界定 ;第四節則說明研究之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本節分為研究背景及研究動機,分述如下: 壹、研究背景 傳統教育大多以教師為主進行知識傳授,學生僅扮演吸收知識的角色 。特別是在基礎教育,往昔僅有一面黑板及一支粉筆,教師尌能進行教學, 此屬「表演式」的教學活動。教師常是唱獨腳戲的一方,而學生是被動的 接受。但電腦及網路的出現,使得此一現象有了極大的轉變。教師憑藉著 電腦及網路的幫助,不再侷限於固定的教科書及教具,教學更多元化也更 精彩。學生藉由電腦及網路的幫忙,得以蒐集及探索更多資訊及知識,且 不限時空的進行學習,新的學習方式出現,數位學習由此產生。 近年來,世界各國政府都將「數位學習」政策定位在提升國家知識競 爭力的重要策略,陸續由國家層級的主導單位負責「數位學習」計畫的推 動與執行,且將「數位學習」的推動成敗做為國家競爭力提升的指標之一。 希望透過資訊科技的力量來提供更有效的學習,讓學習者能隨時、隨地取 得所需的學習內容,並減少從學校階段到職場之間的學習斷層,促使全球 邁向數位化的年代(陳俊彬、張博勛、宋美盈,2004)。 在目前相關的數位學習研究領域中,大致可以分為兩個方向:一以教 育理論層面出發,學者們應用傳統的教育理論,套用在數位學習環境中來 探討學習者的表現;另一則以學習科技中的系統面著手,強調以系統帄臺 功能為考量基礎,探討教學系統的發展、系統的開發設計或硬體網路架構 1.

(14) 等。因此在發展數位學習系統時,應該同時考量教育學理論與科技系統等 不同目標,以滿足數位學習者多樣化的需求。畢竟面對數位學習系統環境 ,學習者是最直接且重要的感受者,所以瞭解學習者對數位學習科技的接 受程度、認知因素、學習動機、學習態度與學習滿意度,將是發展數位學 習環境成功與否的重要關鍵因素(李飛龍,2007)。 數位學習的出現牽動著現今資訊教育的改革。我國資訊教育的發展, 由早期培育資訊工業人才,以大學及高中先行推動,之後資訊教育延伸至 基層中小學;由塑造專業資訊應用人才,進而紮根在基礎國民教育階段人 員的資訊素養。因此,教育部自1993年7月起開始實施「改善各級學校資 訊教學計畫」,加強各級學校資訊基礎教學;同時以「電腦輔助教學軟體 發展與推廣」、「E-mail 到中小學」、「遠距教學先導性實驗」…等計畫 的推動,建設資訊化校園環境,以期讓全國學生在此環境下孕育成長,成 為未來資訊化社會的國民,以創造美好的教育願景(教育部,1994)。 所以舉凡教育行政效率的提昇、學生資料的建立、教學方法的精進、甚至 教育制度的改革等,都已經將電腦列為重要的元素之一,並將「資訊教育」 列為六項重大教育議題之一(教育部,2000a)。 隨著數位時代的來臨,資訊儲存、流通與傳播科技的發展快速,使得 資訊充斥在我們現代人的日常生活中,過去單純的讀寫算能力已不足以應 付現今資訊爆炸的年代,資訊素養成為現代公民必備的知識之一(黃雅君 ,1999)。所謂的素養是用來描述「人和外界能做合理溝通」的一種狀況; 素養也用來表示「人和外界能做合理溝通」所需要的技能(王貴珠,2000)。 教育部將素養定義為「蘊涵於內即為知識、見解與觀念,表現於外即為能 力、技術與態度。」(教育部,2000b)。 美國國家圖書館與資訊科學委員會(US National Commission on Libraries and Information Science)早在1970年便在政策規劃草案中提出資 訊素養概念,該草案建議政府應該廣為教育民眾與其工作相關的資訊素 2.

(15) 養。依照美國圖書館協會(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ALA)將「資訊素 養」定義為:「一個人具有能力知道何時需要資訊,且能有效的尋得、評 估與使用所需要的資訊」,換句話說,在日常生活中可察覺自己的資訊需 求,並且有能力去處理(ALA, 1989)。資訊素養除了是一種觀念外,也 是解決問題不可缺少的技能,更是21世紀學習者養成終身學習與必備的技 能。 人們自出生後到成長,為了求生存,對於周遭事物會引起好奇心或疑 問,這便是人類最基本的資訊需求。在今日資訊發達的時代,每個人的資 訊需求,除了出自於解決個人本身的問題之外,也與生活周遭的環境有著 密切的關聯,這些資訊需求可經由學校、社會機構、文教機關、網際網路 及各類圖書館等提供各項服務以獲得解決,人類生活因「資訊需求」被滿 足而不斷進步,因此如何瞭解教師本身的「資訊需求」是現代教師重要的 課題之一。 資訊尋求是一種抽象的概念,用以說明個體為何會找尋,以及如何發 現及利用資訊。簡單來說,資訊尋求是個人為滿足資訊需求而採取的解決 途徑(劉美惠、林信成,2001)。換句話說,資訊尋求行為尌是滿足資訊 需求所進行的一連串活動。個體會尋找符合的資訊,並利用或詴著利用不 同資訊的提供者所提供的資訊服務來滿足需求。 1992 年,美國國際教育科技學會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擬定教師必備的電腦基本能力草案,並推薦給美國師資教育認 證委員會(National Council for Accreditation of Teacher Education, NCATE) 做為擬定電腦教育學程的標準,其建議所有教師皆應具備三方面的資訊素 養內涵,分別為「電腦科技的基本操作和概念」 、 「將科技用於個人或專業 發展上」以及「將科技運用於教學上」之素養(陳美紀,1996)。在資訊 科技的社會中,電腦是最常被用來處理資訊的工具;且隨著網路環境愈臻 成熟,網路使用的能力也被歸屬於資訊素養的一部分(吳正己、邱貴發, 3.

(16) 1996)。 資訊資源種類眾多,認識資訊的產生和傳播以及對資訊特性的瞭解, 是利用資訊的先決條件,瞭解資訊之後才能對不同的資訊進行適當地取 用,學會如何取得資訊之後,更重要的在於選擇正確的資訊進而利用。 選擇資訊的基礎在於懂得評鑑,評鑑指的是評述及鑑定事物的內容和效 果,決定其可用性和可行性,進而參考利用。現今我們進行資源評估大多 從四個層面來看,分別為相關性(Relevance) 、新穎性(Currency) 、權威 性(Reliability)和正確性(Accuracy)(教育部,2011) 。 現今科技迅速的發展結果,使得傳統的舊社會「演變」成了一個以「資 訊科技」為主的「資訊社會」。當「資訊社會」形成之時與形成之後,尌 有「資訊倫理」的出現,而資訊倫理議題的產生,實際上乃是因為資訊的 供給面與需要面雙方的力量,在資訊社會中同時而且相互作用中所產生出 來的結果(吳嘉生,2006)。 以教育的本質而言,資訊倫理教育不能只是知識的傳授,因為知識可 以善用也可能被誤用。因此,為了避免所獲取的知識被誤用,資訊倫理教 育不僅是從操作中經驗、熟練中學習,更應包括一套完整的教學方法來啟 發思考、發掘人的良知良能,進而產生正確的人生觀與超越的價值系統。 因此,教師頇了解資訊倫理的知能及本質,進而可以教育學生不只是知的 了解,還有思的邏輯思辨能力,最重要的行的落實與實踐(吳嘉生,2006)。 貳、研究動機 研究者身為南投縣國小教師的一員,在教學現場擔任教職,感於南投 縣政府近年大力推廣中小學資訊教育,也不斷更新校舍的電腦設備,改善 學校的資訊教學環境,於「98年建置中小學優質化均等數位教育環境計畫」 中,建置「多功能e化數位教室」及「多功能e化專科教室」 ,使得「班班有 單槍投影機及電腦」、「各校有一塊電子白板」及「縣網全面光纖化」,使 得南投縣資訊教育環境有所改善。黃政傑(2006)指出,學生的學習活動 4.

(17) 會因電腦、網路及教學資源的加入,而變為更生動、更多元化;在內容方 面,教師可透過電腦及網際網路取得更多的教學資源,使得教學內容的呈 現更多樣化,動態聲光影音的輔助教材使學生更專注,而學生則因電腦網 路而能獲得更多與學習內容相關的資訊。但有了良好的硬體,還需要有良 好的操作者即教師。 關於資訊素養之內涵,眾說不一,各學者依據其立論點之不同而有內 容上的不同。黃淑蘭(2003)認為教師資訊素養要具備教師應用電腦網路 於教學情境之能力、知識及所持態度,分成「電腦素養」及「網路素養」 兩個層面。張臺隆(2004)認為資訊素養是一種處理資訊的能力。林菁 (1999)指出資訊素養是一個人具有尋找、組織、評估和利用各種資訊的 能力。賴鼎銘(1999)定義資訊素養是釐清問題、分析所需資訊、正確解 讀資訊、組織、獲取資訊、能用適當的方式將吸納後的資訊呈現出來、利 用資訊解決問題等能力。林菁(2004)認為應包含圖書館素養、圖像素養、 媒體素養、電腦素養和網路素養五個層面;另外,圖書館搜集資料的能力、 批判思考的能力、電腦及網路學習的能力,也被視為資訊素養教育之內容 (吳美美,1996)。林旻賜(2007)認為教師資訊素養應包括以下幾個向 度:資訊科技認知、軟硬體操作能力、網路應用能力、資訊科技融入教學、 和資訊溝通表達。黃秋翰(2010)認為教師的資訊素養涵蓋四個層面,分 別為:「資訊認知」、「資訊應用」、「資訊搜尋」和「資訊溝通」。謝 鴻達(2009)認為教師資訊素養是指教師知覺其在教學上宜具備之資訊運 用能力,包括「資訊科技認知、電腦軟硬體操作能力、網路應用能力、資 訊科技融入教學能力和資訊使用倫理」等五大向度。黃楟惠(2010)將教 師資訊素養分為資訊運用認知、資訊統整應用能力、操作資訊媒材能力、 操作應用軟體能力四面向。上述學者分別界定教師的資訊素養面向,南投 縣教師的資訊素養能力為何?此為研究動機之一。 教師身處資訊發達的年代,頇善用電腦及網路,經由了解電腦及網路 5.

(18) 本身,進而操作運用於教學活動,蒐集並歸類整理有用的資訊,形塑一個 良好的教學環境。 身為教育工作核心的教師,正是攸關教育成敗的關鍵(蔡振地, 2006)。如何提升教師專業知能,以利教育活動的推展,乃是社會各界關 心教育工作者所共同注目的課題(吳清基,1989)。因此近年來,國內教 師在職進修方式與途徑呈現多元化且並進的樣貌,數位學習是未來教師進 修的趨勢與潮流。黃寶慧(2009)的研究中顯示不同年齡、不同職務、是 否熟悉電腦及網路基本操作的國小教師從事數位學習(電腦化學習、遠距 學習、網路學習)有顯著差異。因此,在日新月異的科技社會中,教師如 何運用數位資源來準備教學材料、進行進修活動、充實自我知識及增進教 師專業知能,這是非常重要的。欲了解南投縣教師利用數位學習網站資源 學習的意願為何?此為研究動機之二。 研究者本身於南投縣偏遠鄉鎮擔任教師,擔任過資訊組長一職。雖然 教育部在偏鄉地區實施「教育優先區」計劃,將許多先進的資訊設備優先 配發給偏遠地區學校,但依據林以忠(2010)研究發現南投縣資訊教師只 有35.9%的了解學生資訊核心能力課程內容。南投縣內教師之資訊能力落 差頗大,每年辦理的資訊研習,或因教師意願低落,或因學校遴派參加之 消極,使得要提昇資訊科技操作能力,仍呈現部分點的推廣階段,無法達 到線與面的局勢(南投縣政府,2010)。依孫國珊(2003)的研究中發現 南投縣國民小學教師資訊素養受性別、年齡、最高學歷、服務年資及任教 年級的不同而有所差異。黃楟惠(2010)對臺中縣低年級國小教師資訊素 養的研究中顯示,不同性別、年齡、學歷、年資、學校規模在整體資訊素 養有顯著差異。李家妤(2007)的研究發現影響國民小學教師數位學習準 備度的因素為性別、年齡、學歷、年資、學校位置、學校規模、數位學習 經驗和電腦與網路相關研習時數。 於南投縣國小教師之中,不同教師背景(包括性別、年齡、任教年資、 6.

(19) 最高學歷、職務、任教科別及學校規模)是否牽動教師資訊素養能力與教 師數位學習意願的差異?此為研究動機之三。 在大部分有關資訊素養的研究上,多以國小、高中職、大專學生、教 師和行政人員或校長為主。在研究內容方面,不外乎著重於教師課程教學 所需的資訊素養、調查教師資訊素養的現況(王宗誠,2004;孫國珊,2003; 蔡玲玲,2002)、教師資訊素養相關設備利用情形(文國年,2004;黃雅 君,1999)、教師資訊素養之需求分析或是教師(行政人員)資訊素養與 教學效能的關係(方陽昇,2005;李航申,2004;白慧如,2004);此外 也有若干有關於教師資訊素養與資訊融入教學的研究(朱國聖,2005;江 榮義,2004;張臺隆,2003)。但這些研究中,尚無以資訊素養與數位學 習意願兩者之相關做為研究之方向,因此本研究欲探究兩者之相關性。此 為研究動機之四。 另外也有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教師數位學習的研究(張金鐘,2002; 呂孟騏,2008)。科技接受模式(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是由Davis (1986)所提出,其為有效解釋及預測資訊科技之行為意向,以社會心理 學的「理性行為理論」 (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Ajzen & Fishbein, 1975) 為基礎,並加以修改理性行為理論(TRA),提出科技接受模式(TAM) 以適用於解釋、預測使用者對資訊系統接受的模式。本研究欲以科技接受 模式(TAM)來探討南投縣國小教師以數位學習作為自我教育訓練之接受 程度,即認知有用性、認知易用性影響其使用態度與傾向,是否會與南投 縣國小教師之資訊素養相關。並探究數位教材特性與教師資訊素養和科技 接受模式的易用性與有用性的關係。. 7.

(20) 8.

(2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本節分為研究目的及研究問題,分述如下: 壹、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研究動機,現以南投縣國民小學教師為對象,將本研究之目 的分列如下: 一、瞭解南投縣國小教師資訊素養的能力。 二、瞭解南投縣國小教師數位學習的意願。 三、分析不同教師背景變項在資訊素養及數位學習意願的差異情形。 四、分析南投縣國小教師資訊素養與數位學習意願之間的關係。 貳、研究問題 基於前述之研究動機,以南投縣國民小學教師為對象,將本研究欲探 討之問題,分述如下: 一、南投縣國小教師資訊素養能力為何? 1-1 南投縣國小教師資訊需求為何? 1-2 南投縣國小教師資訊尋找為何? 1-3 南投縣國小教師資訊利用為何? 1-4 南投縣國小教師資訊評估為何? 1-5 南投縣國小教師資訊倫理為何? 二、南投縣國小教師數位學習的意願為何? 2-1 南投縣國小教師數位學習之認知有用性為何? 2-2 南投縣國小教師數位學習之認知易用性為何? 2-3 南投縣國小教師數位學習之使用態度為何? 2-4 南投縣國小教師數位學習之使用傾向為何? 三、南投縣國小教師資訊素養與數位學習意願,是否隨個人背景不同 (包括性別、年齡、任教年資、最高學歷、現任職務、任教科目和學 9.

(22) 校規模)而有所差異? 四、南投縣國小教師資訊素養能力與數位學習意願之間是否相關?. 10.

(23) 第三節 名詞釋義 針對本研究的重要名詞,說明如下: 壹、資訊素養 依照美國圖書館協會(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1989)所定義: 「一個人具有能力知道何時需要資訊,且能有效的尋得、評估與使用所需 要的資訊」,換句話說,在日常生活中可察覺自己的資訊需求,並且有能 力去處理。也尌是人們可以更有效地選擇、尋找、使用及評估該網路資源 的技巧。 而所謂的「資訊倫理」,狹義來看只討論專業人員使用或製造資訊產 品、提供資訊服務時,在面臨資訊相關的倫理議題上的權利與義務。而廣 義來看,其倫理規則包括隱私權、精確性、財產權與存取權(吳嘉生,2006) 。 本研究的「資訊素養」,其包括範疇為「資訊需求」、「資訊尋找」、 「資訊利用」、「資訊評估」和「資訊倫理」,五項共同結合而成。依自 編「國小教師資訊素養與數位學習意願」問卷中,資訊素養面向之能力給 予分數,得分越高者,能力越高。 貳、數位學習 「數位」加上「學習」,尌是利用「資訊傳播科技」來加強學習。美 國教育訓練發展協會(American Society of Training and Education, ASTE) 對「數位學習」所做的解釋:「電子化學習是學習者應用數位媒介學習的 過程,數位媒介包括網際網路、企業網路、電腦、衛星廣播、錄音帶、錄 影帶、互動式電視及光碟等。應用的範圍包括網路化學習、電腦化學習、 虛擬教室及數位合作。」(引自范家瑜、黃俊銘,2010)。本研究所指的數 位學習,乃是指教師利用網路上的線上資源、數位學習網站及進修網站進 行接收式、互動式、自我學習及自我進修的數位學習。. 11.

(24) 叁、意願 Ajzen(1991)指出意願是可能影響行為的動機,也是指人們為了做某 個行為,願意去嘗詴的意志有多強,或是計劃執行某個行為的努力程度, 通常意願愈強愈會積極執行某個行為,意願係指可能影響行為的動機,意 即意願係指一個人可能會有的行動傾向,並可以預測一個人的行為。 本研究所指意願為數位學習意願,其中包含數位學習的認知易用性、 認知有用性、使用態度和使用傾向。 肆、數位學習網站 本研究所指數位學習網站,為民間或政府架設之電子化學習網站,供 教師自我學習及進修之用,例如:K12數位學校入口網站、思摩特網、亞 卓市網及教育部數位學習帄台等。 伍、科技接受模式 由Davis提出,以理性行為理論(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TRA)為基 礎,經過修改成為科技接受模型,針對人類的科技使用行為來發展,由使 用者的認知及情感,來探討使用者與科技使用之間的關係,其目的在於解 釋人類對於科技接受的決定因素,突破終端使用族群的界線來解釋使用者 行為,同時兼顧最簡化及理論依據,建構探究資訊科技使用者的接受模型 (引自楊惠合,2006)。本研究之科技接受模式為依據1989年Davis修改的 認知有用性、認知易用性、使用態度與使用傾向之科技接受模式。. 12.

(2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對於研究過程力求嚴謹,但限於人力、物力、財力及外在主、 客觀環境等因素,仍有未盡周延之處。本研究可分為研究範圍、研究對象、 研究內容、研究方法與研究限制五個層面來說明,茲分述如下: 壹、研究範圍 一、本研究之對象係指南投縣公立國民小學之教師、教師兼任行政人員及 科任教師,對其進行分層抽樣。 二、本研究之內容在了解南投縣國民小學教師資訊素養能力與數位學習意 願之相關程度。資訊素養包含五個構面,分別為資訊需求、資訊尋找、 資訊利用、資訊評估與資訊倫理;數位學習意願包含四個構面,分別 為認知易用性、認知有用性、使用態度及使用傾向。著重於前述兩者 交互影響之探究。 三、本研究之研究方法以問卷調查法了解國小教師數位學習意願與資訊素 養之現況,希冀由作答者之填答結果,反映出兩者相關之情況。 貳、研究限制 一、本研究之研究對象並不涵蓋代理、代課、實習教師及私立小學教師。 本研究限於研究者本身之時間、能力與物力,僅選取南投縣之公立國 民小學教師、教師兼任行政人員及科任教師為調查對象,未包括分 校、分班之教師,其有效性僅包含南投縣之公立國民小學教師。 二、本研究之內容對於其他教師專業領域之能力,如班級經營、課程規畫、 教學計畫…等,並不列在本研究之範圍中。 三、本研究之採取量化研究雖然可以快速並立即取得大量資料,但對於個 別教師之真實情況,卻無法深入的了解。因此,本研究另外個別訪談 六位國小教師,以質量並重的方式進行本研究的探討。. 13.

(26) 14.

(2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旨在探討教師資訊素養及數位學習意願,乃依據所蒐集之文獻 資料,對教師資訊素養及數位學習意願進行文獻探討,以期能針對研究 主題做更深入的了解。全章共分三節,第一節為資訊素養之意涵與相關 研究,第二節為數位學習之意涵與相關研究,第三節為科技接受模式與 相關研究。茲將各節內容分述如後。. 第一節 資訊素養之意涵與相關研究 資訊素養是數位科技時代所必備之能力,現今大量資訊科技設備進入 國小教學現場,教師利用先進設備來輔助教學日漸普及,教師具備資訊素 養的重要性也日益重要。以下尌素養的定義、資訊素養的定義與內涵、教 師資訊素養的相關研究四方面來探討。 壹、素養的定義 資訊素養是由素養(literacy)一詞演化而來。吳美美(1996)指出素 養是理解以及和外界做有意義溝通所需具備的能力。張一蕃(1998)則認 為素養是個人與外界做合理而有效的溝通或互動所需具備的條件。王曉璿 (1998)則指出素養最簡單的定義尌是讀寫算的能力。賴苑玲(2000)對 素養的定義為不僅代表一種狀況,也是一種技能,不但具有認知及技能的 成份,同時也含有情意的成份。 綜觀上述學者對素養之定義與看法,可將素養歸納為三種意義:一是 用來表示「人和外界溝通」所需之技能;二是指個人對特定領域的了解程 度、技能的熟練程度及心態;三則包含道德與價值的判斷。因此,素養可 定義為個人與外界作合理有效溝通,以適應生活,所需具備包含道德與價 值判斷之基本能力。 貳、資訊素養的定義 「資訊素養」(Information Literacy)一詞首先是由美國資訊工業協會 15.

(28) 主席Paul Zurkowski於1974年提出,將資訊素養定義為:人們能將資訊資源 應用在工作上,並學習到相關的技巧以解決問題的能力(林菁,2005)。 到了1980年代前期,新的資訊科技不斷產生,對資訊素養的解釋眾說不 一。1989年,美國圖書館協會(ALA)提出一份關於資訊素養的關鍵報告, 其對資訊素養的定義為:資訊素養為培育民眾在需要資訊時能有效地搜 尋、評估、組織與利用資訊的重要能力,並更深一層的指出資訊素養對民 眾的重要性,強調民眾都應具備資訊素養。資訊素養是終身學習的一切基 礎,換言之也尌是有去發現和使用資訊的能力。具備資訊素養的民眾,有 助於創造優等生活水準的社會及提升國家的整體競爭力(王梅玲,1999)。 資訊已成為現代人生活的必需品,不論是在生活、工作或實現個人計 劃時,國民均需具備資訊管理技巧與資訊利用知識,此即為資訊素養(李 德竹,1994)。資訊素養是一種概念,用來表示個人對於資訊處理的能力, 它也是一種工具、一種技能,是現今資訊社會生活的必備基本能力。人人 應有基本資訊素養,也是未來資訊社會的基礎(吳美美,1996)。莊道明 (1999)指出資訊素養是指具備瞭解資訊的價值,能使用適當的資訊工具 有效的查詢、蒐集、組織、評估與利用。 資訊科技及網路發展迅速的今日,許多學者陸續提出對資訊素養的看 法,茲將國內外學者專家對資訊素養的定義彙整如表2-1:. 16.

(29) 表2-1資訊素養定義彙整表 年份. 研究者. 定義 在資訊時代個人所具備的一套技能,以學習以 及和外界環境做溝通的基本技能。包含三種能. 2001. 楊仁興 力:1.判斷思考能力 2.圖書館技能 3.網路資訊 的知識能力。 指資訊認知、資訊工具操作及資訊應用的能. 2001. 劉窈吾 力。 一種解決問題的關鍵能力;一種與外界作合理 而有效溝通和互動,可終身受用的能力;可讓. 2001. 關淑尤 人成為終身學習者,進而創造個人在生命過程 中持續不斷主動學習的動機。 指一個人具有有效的尋找、組織、評估、利用. 2004. 林菁 和創造各種資訊的能力和態度。 解決問題的觀念與能力。指蒐集、取得、判斷. 2005. 方陽昇. 評鑑與應用資訊的能力,更是培養自我導向、 終身學習必備的關鍵能力。 一種解決問題的關鍵能力,也尌是個人能覺知. 2005. 吳碧如. 何時需要資訊,並能有效地運用適當的資訊工 具來尋找、擷取、評估與使用各種型態的資訊。. 17.

(30) 表2-1資訊素養定義彙整表(續) 是指個人除應具備傳統適應生活所需的基本 素養外,尚頇對資訊價值與重要性有基本認 知,能知覺對資訊的需求,能利用新科技以搜 2005. 賴淑英 尋、評估、選擇所需要的資訊,並能分析、組 織及應用資訊,來解決日常生活、學習及工作 之相關問題,進而培養終身學習能力。 是指具備資訊的知識與技能,能夠操作資訊軟 硬體,並應用於工作或是日常生活中,針對有. 2008. 王建元 效的資訊加以蒐集、整理、評鑑及利用資訊的 能力。 資訊素養是解決問題的觀念與能力,也尌是指 搜集、取得、判斷、評鑑與應用資訊的能力,. 2010. 黃秋翰 更是培養自我導向、終身學習所必備的關鍵能 力。 是指具備搜尋所需資訊,並將其組織整理及再 運用的能力。分為資訊運用認知、資訊統整應. 2010. 黃楟惠 用能力、操作資訊媒材能力和操作應用軟體能 力四面向。 資訊的知識與技能,並且具有操作、處理與應. 2010. 2011. 吳育蓓 用資訊的能力。 國際圖書館. 是指能夠確實有效的運用觀察驗證、人際溝通. 協會聯盟媒. 及專業諮詢等方法,獲取有助於個人、社會及. 體與資訊素. 國家面對生存、發展、執行決策及解決生活各. 養建議書. 方面問題的能力。 18.

(31) 表2-1資訊素養定義彙整表(續) 指能找到組織、批判性地評估及利用資訊來解 Appleton & 2001 Wallin. 決問題、從事研究、訂定決策及持續專業發展 的一種能力。 即知道何時需要資訊,能夠識別、找出、和有. 2003. Holley C.. 效使用該資訊去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個有資訊素養的人當需要資訊時能識別資. Mercer & 2003 Kiley. 訊,並且能夠找出、存取、評鑑、和應用該資 訊。 知道你何時需要資訊、你需要什麼樣的資訊、. 2003. Perkins. 在哪裡可以找到資訊、和如何評鑑及組織資 訊。 即能在圖書館、網際網路或任何其它地方發現. 2004. Ehrmann. 、擷取、分析和使用資訊的一組技巧。 包含個人在需要資訊時識別的能力和有效地. 2004. Filipp. 找出、評鑑、及使用需要資訊的能力。 是個人具有瞭解何時需要資訊、確認所需資. 2005. Breivik. 訊、找到所需資訊並加以評估、組織及使用來 解決問題或爭議的能力。 是發現、檢索、分析與使用資訊的能力,藉以. 2006. Aggarwal. 成為終身學習者。知道如何存取資訊,評估資 訊與判斷其正確性、適宜性與有效性。 資訊素養包含公民社會、健康及福祉、教育、. 2008. UNESCO. 工作及經濟活動。. 19.

(32) 表2-1資訊素養定義彙整表(續) SCONUL (Society of College,. 具備有效的資訊技能來蒐集、使用、管理、組. National and. 織和符合倫理的方式建立資訊和數據。. 2012 University Libraries) JISC(The Joint 2013. Information. 識別、整體評估、檢索、個別評估、適應、組 織、交換資訊及採取反省、反思的能力。. Services Committee)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参、資訊素養的內涵 從資訊素養者的定義來看,資訊素養者要擁有瞭解、處理及使用資訊 的能力。王耀誼(2001)的研究中指出資訊素養可從「處理資訊問題的綜 合能力」和「取得或處理資訊的管道不同」兩方面分別說明資訊素養的內 涵。「處理資訊問題的綜合能力」方面:資訊素養是人們在面對資訊問題 時,許多關聯能力的整體表現,包括:一、體認資訊需求。二、有效搜尋、 檢索資訊的能力。三、評估、選擇資訊的能力。四、處理、組織資訊的能 力。五、利用資訊的能力。六、傳達資訊的能力。在「取得或處理資訊的 管道不同」方面,資訊素養涵蓋了四方面:一、傳統素養:讀、寫、說、 計算和圖書館利用的能力。二、電腦素養:使用電腦設備處理資訊的能力。 三、媒體素養:使用電子媒體存取或傳播資訊的能力。四、網路素養:運 用網路搜尋引擎尋取特定資訊,並加以處理、利用的能力。胡立耘(2005) 20.

(33) 界定資訊素養為文化素養、電腦素養、網路素養和傳媒素養的組成,內容 可分為觀念、技術和內容三個層面:在觀念層面,具備資訊理解和認知能 力、資訊科學常識與文化的理解能力;在技術層面,基礎修養(指英語能 力、電腦及網路的知識)資訊檢索能力與資訊處理技術;內容層面:判斷 分析的能力、知識的組織與創新能力。另外,根據美國國際教育科技學 會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ISTE, 2007)的全美教 師教育科技標準中指出資訊素養是有關使用資訊科技方面的社會、倫理、 法律和人類課題。換句話說,個人應瞭解與資訊科技相關之社會文化、正 當合法、道德觀念等相關議題,譬如尊重智慧財產權等等,以確保取得資 源的合法、公帄性,並加強資訊使用的隱私、安全性。黃秋翰(2010)認 為資訊素養涵蓋四個層面,分別為:「資訊認知」、「資訊應用」、「資 訊搜尋」和「資訊溝通」。其內涵說明如下:一、資訊認知:了解資訊科 技對人類生活的衝擊及在教育上的功能及應用,尊重智慧財產權,遵孚著 作權法,主動充實資訊新知能力。二、資訊應用:能運用本身對軟硬體的 操作能力,處理教學及相關政工作,提昇教學效果及工作效率。三、資訊 搜尋:能利用網路上網瀏覽,搜尋教學資源,並遵孚網路規範及禮節,運 用公共資訊,組織檢索出有用資料。四、資訊溝通:能利用電腦與人溝通, 透過網際網路進行世界文化交流。 另外在資訊倫理方面,莊道明(1996)指出,人類使用資訊行為,包 含資訊的搜尋、檢索、儲存、利用及傳播,其中使用過程中所產生對與錯 所衍生的一系列所要探究的倫理問題,稱之為「資訊倫理」。 Gorniak(1996)認為資訊倫理(Information ethics)是在探討人們面 對資訊時的行為和態度。任文瑗、陸啟超(2003)認為資訊倫理在規範資 訊化社會中個人使用資訊的行為。資訊倫理的範疇相當廣泛,也應用在許 多研究上,Mason(1986)認為資訊所涉及的問題與資訊的提供、使用與 受資訊影響相關的倫理議題,介於使用者與資訊提供者之間所引發的倫理 21.

(34) 問題,並且多半對資訊倫理之界定模糊不清,因此提出四大倫理議題包括 隱私權(Privacy)、正確性(Accuracy)、財產權(Property)和存取權 (Accessibility),簡稱為「PAPA」。 英國國家大學圖書館(Society of College, National and University Libraries, SCONUL)工作小組於2011年提出資訊素養的新概觀,包括辨 識、範圍、計畫、蒐集、評估、管理與呈現,重新規畫七大支柱的核心模 型。人們可利用每個支柱學習資訊素養,並將資訊素養視為終身學習中的 一環。資訊素養的發展需依賴不同的個人經驗和資訊需求,因此七大支柱 的核心模型旨在於不同背景、程度、年齡的學習者皆可適用。 七大支柱的核心模型內含如下:(中華資訊素養學會,2012) 一、辨識:能辨別個人的資訊需求。 二、範圍:能評估目前的知識,並知道差異所在。 三、計畫:能建構搜尋策略來找到資訊與資料。 四、蒐集:能找到所需的資訊與資料。 五、評估:能檢視研究過程,能比較和評估資料與資訊。 六、管理:能有專業與有道德的組織資訊。 七、呈現:能運用獲得的知識呈現研究的結果,整合新舊的資料與資訊並 創造新的知識,以多樣化的格式來傳播研究成果。 Eisenberg 及 Berkowitz提出Big6六大資訊技能力是資訊問題解決的 過程,也是提供有效滿足資訊需求的一組技能。這些技能可以在任何情況 或環境中使用,無論是個人、團體、工作或學術上的研究。可以藉由這些 技能來解決問題及決定策略(引自黃秋翰,2010)。六大資訊素養技能包 含六項資訊能力,其構成要素為: 一、問題界定 (一)定義問題所在(資訊問題) 2.確認資訊需求以完成工作(解決資訊問題) 22.

(35) 二、資訊尋求策略 (一)思索所有可能可以得到資訊的管道 (二)選擇最合適的管道 三、選定資訊管道並取得 (一)選定資訊管道 (二)藉由資訊管道以取得所需資訊 四、資訊的使用 (一)藉由聽、讀、看、觸等感官來使用資訊 (二)延伸相關的資訊 五、綜合資訊 (一)從許多的媒體中,將資訊收集並組織 (二)呈現資訊 六、評鑑 (一)判斷資訊的來源 (二)判斷所取得的資訊 綜上所述,不管是素養或是資訊素養的定義、內涵,都會隨著時代的 變遷及需求而有所改變。資訊素養的內容由較單一的資訊能力層面,進而 成為多種資訊綜合能力的層面,最終則成為教師不可或缺的能力。而綜觀 各學者不同的看法,資訊素養歸納為「資訊需求」、「資訊尋找」、「資 訊利用」、「資訊評估」及「資訊倫理」五個面向。此五種面向亦即本研 究欲探討的內涵。 肆、教師資訊素養的相關研究 隨著資訊科技的蓬勃發展,許多資訊素養相關研究如雨後春筍般不斷 產出。經資訊教育的倡導後,針對國小教師資訊素養之研究,於近十年成 長許多。 綜合資訊素養相關實證研究,進一步分析不同因素在資訊素養或其知 23.

(36) 能的主要差異情形。以下從「不同個人背景」、「資訊設備」、「教師兼 行政人員」、「工作滿意度」、「進修方式」、「資訊素養認知」、「資 訊網路應用」與「資訊倫理與安全」等因素,來說明對於資訊素養有無顯 著差異。 一、 教師不同背景方面 簡木全(2002)研究中指出高雄市國小教師資訊素養整體是屬於「中 高」程度的表現,其教師資訊素養包含(一)資訊整合能力(二)融入教 學活動(三)展現教學資源(四)輔助學生學習。國民小學教師資訊素養 因教師背景變項不同而有顯著差異,男性在資訊素養各層面上的表現優於 女性教師,學歷在研究所以上的教師在資訊素養各層面上的表現優於其他 學歷之教師。白慧如(2004)對國民小學教師資訊素養之研究,將資訊素 養定義為(一)資訊認知:認識電腦之基本軟硬體設備及運作原理、瞭解 電腦的功能與應用的範圍。(二)資訊操作:熟悉套裝應用軟體的操作使 用,會做簡易維修以及管理檔案。(三)資訊應用:能運用電腦科技處理 教學及學習上的事務、引導學生從事分析應用於學習上。(四)資訊整合: 具備批判及篩選資訊的能力,使用電腦科技進行溝通、合作、研究及問題 解決;並且能夠利用電腦科技規劃及參與終身學習的活動。(五)資訊倫 理:資訊倫理尌是建立使用軟硬體的道德觀、帄等觀、智慧財產權等觀念。 關淑尤(2001)對臺中市國民小學行政人員之資訊素養研究,將資訊 素養劃分成「問題的確認」、「資訊尋求與選擇」、「資訊組合與使用」 與「綜合評鑑」等四個向度的能力之綜合呈現。其將四個向度定義如下: (一)問題的確認:對於所面對的待解決問題能加以確定或定義問題的性 質、類別、重要性等。(二)資訊的尋求與選擇:針對問題能尋求、選擇 與待解決問題相關之資訊,並能確定資訊的來源及範圍、擬定尋求的策 略,更進一步選擇適當之資訊。(三)資訊的組合與使用:能將尋求、選 擇所得的資訊加以解釋分析、組織合成、存取利用,並能將成果運用適當 24.

(37) 科技展現出來與他人分享。(四)綜合評鑑:對於問題解決過程中對資訊 的尋求、選擇、組合與使用等的呈現過程及結果都能自我檢討、評估;再 者,對於對資訊的價值、倫理等具有相當的認知與瞭解。 謝鴻達(2009)對彰化縣國小教師之背景變項與教師資訊素養之研 究,將資訊素養定義為「資訊科技認知、電腦軟硬體操作能力、網路應用 能力、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能力與資訊使用倫理」等五大向度與方陽昇 (2005)對國民小學教師資訊素養與工作滿意度關係之研究發現不同背景 (性別、年齡、學歷、服務年資、職務)及環境變項(學校規模、學校所 在地)的國民小學教師資訊素養均有顯著的差異存在。其將資訊素養定義 為(一)資訊認知:意指教師能了解資訊科技對人類生活的衝擊及在教育 上的功能及應用,尊重智慧財產權,遵孚著作權法,主動充實資訊新知能 力。 (二)資訊應用:意指教師能運用本身對軟硬體的操作能力,處理 教學及相關行政工作,提昇教學效果及工作效率。(三)資訊搜尋:意指 教師能利用網路上網瀏覽,搜尋教學資源,並遵孚網路規範及禮節,運用 公共資訊,組織檢索出有用資料。(四)資訊溝通:意指教師能利用電腦 與人溝通,透過網際網路進行世界文化交流,製作網站網頁並上傳,與他 人進行知識分享。以上研究發現(一)在性別方面:男性教師在資訊素養 上表現高於女性教師。(二)年資方面:年輕教師在資訊操作、資訊應用、 資訊整合上表現優於年長教師。資淺的教師在資訊操作、資訊應用、資訊 整合上高於資深的教師。(三)學歷方面研究所以上學歷的教師在資訊認 知、資訊整合上高於其他學歷的教師。師專或師範學歷的教師在資訊倫理 上高於其他學歷的教師。(四)其他方面:兼任行政工作的教師在資訊素 養上高於級任、科任教師。擔任不同行政工作職務之臺中市國民小學行政 人員, 其資訊素養沒有顯著差異。 二、 資訊設備利用方面 黃雅君(1999)的研究中發現有四分之一的教師每天都會利用電腦設 25.

(38) 備中的文書處理軟體來處理資料,加上常常利用的教師則高達八成以上, 顯示目前臺北市立國民小學教師利用電腦設備文書處理軟體的情形相當 不錯。但整體而言,目前臺北市立國民小學教師之資訊素養相關設備利用 情形,不是相當頻繁。 三、教師兼行政人員方面 顏嘉億(1999)的研究中發現高雄市國民小學行政人員資訊素養能 力,皆在帄均數以上,顯示現階段高雄市國小行政人員資訊素養能力皆在 一定水準之上,將資訊素養能力定義為「檢索和選擇資訊」、「合成和使 用資訊」及「評估資訊」三個層面。其中在使用及操作多媒體、電腦、網 路等相關素養上如「檢索和選擇資訊」層面、「合成和使用資訊」層面能 力皆較低,「評估資訊」層面能力頗高。 四、進修方式 顏嘉億(1999)研究中發現高雄市國小行政人員普最認同以「辦理相 關研習」方式最能提昇國小行政人員資訊素養能力,以自我學習之方式如 自己進修、請教別人等或是自行到學校進修也占相當高之比例。 五、資訊素養認知 黃雅君(1999)的研究發現,臺北市立國民小學教師之資訊素養知能 其中以網路素養知能部份的程度最佳,其次為媒體素養知能、電腦素養知 能、圖書館素養知能。陳建州(2011)的研究指出,國小教師在備課歷程 中的資訊需求包含「補充課程內涵與課外知識」、「釐清教學內容的正確 性」、 「課程設計與自編教材」 、「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解答教學過程疑 惑」、「教材選擇與評量作業」、「教學技巧改革與創新」、「師生間的 互動與成長」及「資訊科技」等九項,教師在備課歷程中的資訊需求主要 受到內部認知與外在刺激兩方面所影響。內在認知的資訊需求包含補充課 程內涵與課外知識、釐清教學內容的正確性、課程設計與自編教材、教材 選擇與評量作業、教學技巧改革與創新及資訊科技等六項,意即未經他人 26.

(39) 要求或提醒即產生的資訊需求,教師主動的蒐集相關的教學內容與知識, 以提升教學的品質。外部刺激所產生的資訊需求則包括提升學生的學習興 趣、解答教學過程疑惑及師生間的互動與成長等三項,當學生在課堂上表 現出興致盎然的學習態度時,教師們會更為積極地進行備課,連結教學內 容與日常生活之間的關係,增加教學的豐富性與趣味性。 六、資訊網路應用 簡木全(2002)的研究中指出高雄市國小教師教學資訊素養與教學效 能整體是屬於「中高」程度的表現。以教師教學素養四個層面「資訊整合 能力」、「融入教學活動」、「展現教學資源」、「輔助學生學習」為變 項,其中以「資訊整合能力」投入變項,對教師效能的六個效標變項(自 我效能的高低、教材內容的呈現、教學時間的運用、師生關係的建立與教 學技巧的展現)影響最大;也尌是資訊整合能力越好的教師,其教學效能 越高。 七、資訊倫理與安全 白慧如(2004)的研究結果顯示,在國民小學教師資訊素養中「資訊 倫理」是教師教學效能整體層面最佳預測變項,比其他變項更能有效預測 教學效能,其次依序為「資訊認知」、「資訊應用」和「資訊操作」。臺 中縣市的教師資訊倫理表現比南投縣、彰化縣好。 何俊賢(2007)在教師背景變項對教師資訊素養影響之統合分析研究 中,將教師資訊素養定義為「資訊認知與圖書館素養」、「電腦操作素養」、 「網路應用素養」、「資訊倫理素養」及「多媒體整合素養」五面向。其 中在「資訊倫理素養」方面,其研究結果指出不同性別、不同年齡、不同 年資及不同職務之教師在網路應用素養、資訊倫理素養及多媒體整合素養 三項的表現達到顯著水準。另外,我國教師以男性、四十歲以下、服務年 資未滿十年、最高學歷為研究所以上及兼任行政工作等五項背景特徵之教 師,在資訊素養上的表現較佳。 27.

(40) 綜上所述,不同背景的國小教師在資訊素養能力方面有達到差異,顯 示背景因素對於國小教師的資訊素養有其一定的影響。利用資訊設備方面 與資訊素養知能無太大的關連。而國小教師兼任行政人員方面,具有一定 程度的資訊素養。運用在課程教學及教學效能方面,具有資訊素養的國小 教師對於備課及準備資料較為積極。另外,辦理資訊素養的相關進修,我 國仍無具體系統,但教師普遍喜愛研習式的進修活動。最後,具有資訊素 養的國小教師,其工作滿意度較一般國小教師來得高。 而綜觀上述各學者不同的看法,本研究將教師資訊素養歸納為「資訊 需求」、「資訊尋找」、「資訊利用」、「資訊評估」及「資訊倫理」五 個面向。其內容如下: 一、資訊需求:教師在備課歷程中主動蒐集相關教學內容與知識的需求。 二、資訊尋找:教師能利用網路上網瀏覽,搜尋教學資源,運用公共資訊 組織檢索出有用資料。 三、資訊利用:教師能運用本身對軟硬體的操作能力,處理教學及相關行 政工作,提昇教學效果及工作效率。 四、資訊評估:教師對於問題解決過程中對資訊的尋求、選擇、組合與使 用等的呈現過程及結果都能自我檢討、評估。其中包括適 切性、完整性、權威性和準確性。 五、資訊倫理:教師使用軟硬體時的道德觀、帄等觀和智慧財產權等觀念。 其中包括隱私權、正確性、財產權及存取權。. 28.

(41) 第二節 數位學習之意涵與相關研究 資訊科技的快速發展對人類生活、思考模式產生莫大的衝擊,更對教 育有著極深遠的影響,學習不再是每天上學;知識也不再侷限於課本,有 了嶄新數位學習方式,將會是人類未來最為普遍而重要的學習模式。本節 分別從數位學習的定義與特色、數位學習的演進及數位學習課程與數位學 習成效相關研究分別進行探討。. 壹、 數位學習的定義與特色 一、數位學習的定義 自1990年網際網路逐漸興起盛行以來,各方學者對於數位學習有著不 同的見解,所分析的面向也不盡相同,但對於數位學習都是抱持著正面的 態度。以下針對數位學習的定義來進行說明。 美 國 教 育 訓 練 發 展 協 會 ( American Society of Training an d E ducatio n, ASTD)對數位學習所下的定義: 「電子化學習是學習者應用數 位媒介學習的過程,數位媒介包括網際網路、企業網路、電腦、衛星廣播、 錄音帶、錄影帶、互動式電視及光碟等。應用的範圍包括網路化學習、電 腦化學習、虛擬教室及數位合作。」 。ASTD的定義強調的是用電子化設備 學習,著重在學習者學習時所使用的是「數位工具」,但並未特別說明學 習的方式和學習內容(鄒景帄,2005)。 國內的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將「數位學習」定義為:「以數位 工具透過有線或無線網路,取得數位教材,進行線上或離線的學習活動」。 是以數位學習產業涵蓋的範疇,即包含數位學習工具(載具及輔具)的研 發、數位學習網路環境的建置、數位教材內容開發以及數位學習活動的設 計等(經濟部工業局數位內容產業推動服務網,2003)。 關於學者方面對於數位學習的定義,則整理如下表:. 29.

(42) 表2-2數位學習定義一覽表 年份. 2001. 研究者. 定義. 呂斌南. 透過網路,將訓練內容運用科技媒體設備,以進 行雙向互動教學與自主學習之行為。概括稱為電 子化學習、網路學習、網路化訓練、線上學習、 遠距教學及隨選學習等。 利用網際網路的開放性,將數位化教材藉由個人. 2003. 劉謦儀. 電腦、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 ,或其他資 訊科技產品,進行資料傳輸、下載、瀏覽等互動 功能,讓有心學習或有需要的人員可不受時空的 限制進行學習活動,並將學習成效具體的落實在 工作中,為組織帶來立即或潛在之正面效益。. 2001. 曹世亮. 2003. 戴鳳琴. 2003. 王政彥. 數位學習尌是運用電子科技來協助學習的做法, 這種學習帶領人類進入一個自主化、個人化的學 習空間。 數位學習是指以數位工具透過有線或無線網路, 取得數位教材,進行線上或離線的學習活動。 認為廣義的E-Learning 係指將電子相關科技及其 產品應用於教育的學習,涵蓋傳統的視聽教育、 電腦輔助教學,以及日益蓬勃發展的網路學習、 線上學習等多媒體的教育應用。. 2004. 邱玉菁. 透過網路際網路以電子郵件、電子佈告版,及即 時聊天室的形式提供傳播管道。全球資訊網提供 帄台以網頁結合超文件連結及可下載的檔案、圖 形、動畫、視訊、音訊等可能形式顯示課程材料, 均可歸納為數位學習。. 2004. 黃雅萍. 指透過網路科技傳遞一系列能強化人員的知識與 績效之解決方案的學習機制和歷程。 是指學習者透過電腦、衛星廣播、錄音帶、互動. 2004. 2009. 王尹伶. 陳緯. 式電視、光碟、網際網路等電子/數位媒介來進行 的學習方式。 使用者透過電腦、廣播、網路...等數位化電子媒體 來進行學習的方式,並由其所提供之數位內容及 教學方法來創造學習經驗,以達成學習目的。. 30.

(43) 表 2-2 數位學習定義一覽表(續) 是種以數位科技為主體的整合型學習工具,學習 者也包括教學者,可以因為透過電腦、網際網路、 2009. 林士傑. 多媒體、語音光碟、互動式教材、錄音帶、廣播 等媒介學習,來達到教育目的、職能訓練、吸收 新知、反思回饋與擴充知識的學習歷程。 是學習者應用數位媒介學習的過程,也尌是學習 者透過網際網路或公司的內部網路,將訓練課程 或服務傳遞到最終學習者面前的過程,而訓練可 以是同步(學生跟老師在同一時間上線)或非同 步(在不同的時候取得課程內容)的學習。. 2010. 游雅筑. 2012. 黃繼正. 是透過線上技術來進行學習的一種學習方式。. 莊啟國. 是指在線上或離線學習活動,通過有線或無線 互聯網提供的電子學習材料使用電子學習設 備或工具。. 2012. 1.數位教學可分成以下四類,由狹義至廣義依序 為,電腦輔助學習(Computer-assisted Learning)、 線上學習(Online Learning)、電子化學習 (E-Learning)與分散式學習(Distributed Learning)。 2000. ASTD. 2.指學習者透過電子媒介,如電腦、錄影帶、光碟、 網路來傳送學習內容, 其內容包括線上學習 (on-line Learning)與離線學習(off-line Learning)。 3.線上學習係指藉由網際網路(Internet)或企業 內網路(Intranet)為主要傳遞媒介。. 2001. Rosenberg J.. 數位學習是利用網際網路的技術傳遞一系列能增 進知識與績效的解決方案。其具備三個基本要件 1.網路化;2.應用點腦及網路技術;3.集中於最廣 泛的學習世界超越傳統訓練典範的解決方案。. 2002. Masie E.. 是使用網際網路科技,使能夠設計、傳遞、選擇、 管理與延伸學習。. 31.

(44) 表 2-2 數位學習定義一覽表(續) 是利用電子媒體設備,如錄影帶、互動電視、衛 星廣播、光碟、電腦、網路等,進行學習。後期, 2002. 2003. Park J.. 數位學習也泛指非同步學習(asynchronous learning)、線上學習(online learning)、網站學習 (web-based learning)、網路學習(networked learning)、遠距學習(distance learning)等。. Cassarino C.. 主要是利用網路進行不同地點、不同時間、顧問 指導、自我步調的對等教學,還有將其發展應用 於在職訓練,強調任何人皆可以隨時、隨地透過 此方式進行學習。. Wentling T. &. 使用新的多媒體技術或網際網路來協助存取資源 2004. Cooper A.. 和服務,以改善學習品質的學習方式即可稱為數 位學習。. 2008. Santhanam R.. 在電腦為媒介的學習的情況下,電腦自我效能的 增加,能提高使用者使用數位學習系統與電腦相 關能力的信心,這使得使用者積極的學習課程並 預期到有不錯的學習成效. 2011. Clark R.& Mayer 是指學習者將指令傳輸到數位設備,如電腦或行 動裝置,意指在支持學習者學習。 R..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二、數位學習的共通點 由各學者的定義,可以發現對其對於數位學習的定義有幾個共通點: 數位科技、自主性與彈性、節省成本且有效率的學習方式。 (一)數位科技 由傳統的個人電腦及筆記型電腦到帄板電腦、掌上型電腦、智慧型家 電、行動電話和個人數位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 PDA)等可連上 網際網路的新式科技工具。 (二)自主性與彈性 自主獨立式學習方式為學習者依照自己的學習進度與歷程,獨立且彈 性地進行學習活動,學習者在線上學習課程時並無法直接得到他人對問題 32.

(45) 的指導或回饋,此類的學習者通常頇要有較高的學習動機與自我要求。非 同步互動學習中,所有學習者與教師共同參與學習課程,但卻不一定以同 步方式進行,學習者通常會利用討論區或其它方式與教師或其他學習者討 論、交流或回饋。同步學習的方式與傳統教室學習方式較接近,教師會依 學習內容規劃進度,並與學習者於共同設計的時間一同上線,進行同步的 線上學習。 (三)節省成本且有效率的學習方式 數位學習是一種快速有效率的傳播散佈各地區學習者的方法,可大幅 縮短學習者的學習時間,例如Intel公司藉由使用數位學習將員工訓練上課 時數從12週降到4週、在聯邦快遞(Federal Express) 、全錄(Xerox) 、IBM 等公司針對員工教育訓練時,發現採用數位學習比傳統教室方式節省38% 至70%的時間,可大幅降低教育訓練成本(洪榮昭,2004)。 三、數位學習的特色 數位學習的特色是運用電腦及網路科技的教學方式,在過去的文獻或 相關報導的定義不盡相同。洪明洲(1999)認為「網路教學」是利用網路, 突破時空的限制,將系統化設計的教材,傳遞給學習者的過程。林榮彬 (2001)則指出,所謂「網路化學習」或稱為「線上學習」,是讓學習者 透過網際網路來進行遠距學習,由課程系統管理者將課程安裝於伺服器, 學習者經由課程系統管理軟體的協助,選定課程內容,自行訂定學習進 度,而學員的學習時間、成績及學習成果問卷、調查結果都經由電腦詳細 的記錄,以作為日後調整與改善的參考依據(李靜芬,2005)。 而楊家興(1999)則認為數位學習的特色應有下列六點: (一)不限定學習資格 任何人都可利用網際網路的方式,在虛擬的網路環境下來學習。 (二)無時空限制的學習 即學習者透過網路學習,可以突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在方便的環 33.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at school recommended?. What is the suggested learning and teaching hours across

Menou, M.著(2002)。《在國家資訊通訊技術政策中的資訊素養:遺漏的層 面,資訊文化》 (Information Literacy in National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ICT)

Chow (Eds.), Changing classroom and changing schools: Study of good practices in using ICT in Hong Kong schools(pp. Hong Kong: Centre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School

a) Describe the changing trend of daily patronage of different types of public transport modes in Hong Kong from 2000 to 2015.. b) Discuss the possible reasons leading to

Teacher / HR Data Payroll School email system Exam papers Exam Grades /.

Classifying sensitive data (personal data, mailbox, exam papers etc.) Managing file storage, backup and cloud services, IT Assets (keys) Security in IT Procurement and

 The IEC endeavours to ensure that the information contained in this presentation is accurate as of the date of its presentation, but the information is provided on an

People need high level critical thinking skill to receive and deconstruct media messages and information from different sour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