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臺中縣市國民小學學校教育資源運用現況與資源整合可行途徑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臺中縣市國民小學學校教育資源運用現況與資源整合可行途徑之研究"

Copied!
19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陳慧芬 博士

臺中縣市國民小學學校教育資源運用現況

與資源整合可行途徑之研究

研究生:廖雙玉 撰

中華民國九十九年十月

(2)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中縣市國民小學教師對於學校教育資源運用之現況與資 源整合之可行途徑。並進一步分析不同背景變項之教師知覺學校教育資源運用現 況之差異情形。 本研究以臺中縣市公立國民小學之現職教師為正式問卷施測之母群體,進行 抽樣問卷調查,共發出 400 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 364 份,問卷可用率為 91.0%。 研究工具為自編之「國民小學學校教育資源運用現況與資源整合可行途徑調查問 卷」,所得資料以次數、百分比、帄均數、標準差、t 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 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 根據資料分析結果,本研究獲致以下結論: 一、 臺中縣市國民小學學校教育資源的運用程度為「中上程度」,其中以教育資 源的「規劃」層面運用的程度最高。 二、 臺中縣市國民小學學校各類教育資源的主要取得的類別與來源如下,教學人 力資源取得的類別:「專任教師」、「代課老師」、「代理教師」;行政人力資源 取得的類別:「教師兼行政人員」;物力資源、財力資源、資訊資源取得的來 源:「學校本身」、「地方政府」與「家長會或家長」。 三、 臺中縣市國民小學教師對學校教育資源運用現況之知覺,會因為縣市、學校 地區及校齡之不同而有差異。 四、 臺中縣市國民小學學校教育資源整合之主要影響因素為「態度」、「價值觀」、 「意願」、「溝通」、「資源需求的相似性」。 五、 臺中縣市國民小學學校教育資源整合時,可能所遭遇之困難主要為「學校人 力不足」、「增加學校成員工作負擔」、「欠缺資源整合的交流機制」。 六、臺中縣市國民小學學校人力資源整合之可行途徑 (一)教學人力資源整合方面:「建立教師專長資料庫」為主,「專長師資共 聘」、「專長領域師資巡迴各校支援指導」次之。 (二)行政人力資源整合方面:「數校合聘專任行政人員」為主,「合辦行政人 員在職訓練」次之。 (三)社區或組織團體的人力資源整合方面:「建立社區人力資源資料庫」為 主,「建立義工專長資料庫」、「建立非營利組織或公益團體人力資源資

(3)

料庫」次之。 七、臺中縣市國民小學學校物力資源整合之可行途徑 (一)學校設備整合方面:「建立學校設備資訊網站,利於對外相互借用」為 主,「向鄰近學校、社區、組織團體借用」次之。 (二)學校場地整合方面:「建立學校場地資訊網站,利於對外相互借用」為 主,「向鄰近學校、社區、組織團體借用」次之。 八、臺中縣市國民小學學校財力資源整合之可行途徑:「學校與他校或機構共同 提撥經費合辦或協辦活動」為主,「學校結合社區與家長辦理園遊會或義賣 活動募款」、「學校聯合他校或機構向企業單位與民間團體募款」次之。 九、臺中縣市國民小學學校資訊資源整合之可行途徑。 (一)刊物與圖書整合方面:「學校可與他校或機構相互借用圖書與刊物」為 主,「編印學校刊物,分享辦學成效或教學心得...等」、「學校可與他校或 機構互贈刊物」次之。 (二)課程、教材與網路資源整合方面:「彙整教材資料在網路建檔,相互分 享」為主,「學校可與他校或機構利用網路相互交流活動訊息」、「共同 規劃、研發課程與教材」次之。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對教育行政機關、學校及未來相關研究提出具體建議。 關鍵字:國民小學、教育資源運用、教育資源整合

(4)

The Study on the Fact of Making Use of School Educational Resources and the Feasible Approaches to Integration of School Educational Resources in

Elementary Schools in Taichung City and County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fact of making use of school educational resources and the feasible approaches to integration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in elementary schools in Taichung City and County, and to analyze how the status of making use of school educational resources varied according to the variables of teachers’ backgrounds.

The study was conducted through questionnaire survey. According to literature review, the “Making Use of School Educational Resources and the Feasible Approaches to Integration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Questionnaire” was made and 400 samples were surveyed with a ratio of 91.0% usable samples. The statistical techniques were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and one-way ANOVA.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were as follows:

1. The current status of making use of school educational resources is above average. In addition, the degree of planning educational resources is the highest.

2. The main source of acquisition of school educational resources as follows: (1)Teaching human resources: “full-time teachers”, “substitute teachers”, and “long-term substitute teachers”.

(2)Administrative human resources: “teachers with administrative position”. (3)Material resources, financial resources, and information resources: “schools”, “local governments”, and “parent associations or parents”.

3.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for making use of school educational resources in terms of city & county, school areas, and school history.

4. The main factors of integration of school educational resources were “attitudes”, “values”, “inclination”, “communication”, and “similarity of resource needs”.

5. Main possible difficulties of integration of school educational resources were “insufficient school manpower”, “increasing the workload of members of the school”, “lacking of the exchange mechanism of integration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6. The feasible approaches to integration of school human resources as follows:

(1)Integration of teaching human resources: “Establishing profession database of teachers”, "Common to employ professional teachers", "Professional in the field of teachers tour schools to support and guidance".

(5)

(2)Integration of administrative human resources: “School full-time administrative staff were jointly employed by number of schools”, “Joint schools to hold in-service trainings of administrative staff”.

(3)Integration of human resources of communities or organizations: “Establishing database of human resources of community”, “To establish profession database of volunteers”, and “Establishing database of human resources of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or public welfare organizations”.

7. The feasible approaches to integration of school material resources as follows: (1)Integration of school facilities: “Establishing information website of school facilities for external borrowing mutually”, “Borrowed from neighboring schools, communities, and organizations”.

(2)Integration of places: “Establish information website of school places for external borrowing mutually”, “Borrowed from neighboring schools, communities, and organizations”.

8. The feasible approaches to integration of school financial resources as follows: “Schools and other schools or institutions can set aside funding for joint or co-activity”, “Schools can combine with communities and parents to hold school gardens or charity fund-raising activities”, “Schools can unite other schools or institutions to raise funds to business units and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

9. The feasible approaches to integration of school information resources as follows: (1)Integration of publications and books: “Schools can lend other schools or institutions their publications and books mutually”, “Publishing school publications, and sharing results or teaching experiences”, “Schools can give other schools or institutions their publications mutually”.

(2)Integration of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s, and internet resources: “Teaching materials can be compiled and archived on the internet, sharing with each other”, “Schools can exchange messages of activities with other schools or institutions by internet”, “Jointly planning, researching and developing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materials”.

According to the conclusions of study, some suggestions were presented to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s, elementary schools, and future researchers.

Keywords: elementary schools, integration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making use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6)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待答問題...7 第三節 名詞釋義...8 第四節 研究方法、範圍與限制...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學校教育資源運用及整合的基本概念...13 第二節 教育資源運用及整合的相關理論...56 第三節 教育資源運用及整合的相關研究...63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79 第一節 研究架構...79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樣本選取...81 第三節 研究工具...85 第四節 實施程序...90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91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93 第一節 臺中縣市國民小學學校教育資源運用之現況分析...93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之教師知覺學校教育資源運用現況之差異情形...104 第三節 臺中縣市國民小學學校教育資源整合影響因素之意見分析...117 第四節 臺中縣市國民小學學校教育資源整合可能遭遇之困難分析...122 第五節 臺中縣市國民小學學校教育資源整合可行途徑之意見分析...125

(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37

第一節 結論...137 第二節 建議...141

參考文獻...149

中文部份...149 西文部份...155 附錄 ...157 附錄一 專家意見調查...157 附錄二 調查問卷專家學者修正意見與修正情形彙整...166 附錄三 正式問卷...180

(8)

表圖次

表 2-1-1 學校教育資源之內涵……..…...………...17 表 2-1-2 人力資源、物力資源、財力資源、資訊資源之內涵………...19 表 2-1-3 合作與協調之比較………….……...………...32 表 2-1-4 協調合作助力與阻力的認識因素與脈絡因素…...…………...40 表 2-1-5 教育資源整合的影響因素…...…………...42 表 2-1-6 教育資源整合可能遭遇之困難...……..………...47 表 2-1-7 成人教育資源整合之綜合途徑...……..………...50 表 3-2-1 正式施測學校數…...………...82 表 3-2-2 正式樣本人數…...………...83 表 3-2-3 正式問卷調查樣本分布及回收情形………...………...84 表 3-2-4 正式問卷調查有效樣本之基本資料分析………...………...84 表 3-3-1 建立研究效度之專家學者與教育人員名單...………...86 表 3-3-2 專家內容效度分析...………...87 表 3-3-3 問卷信度分析...………... 89 表 4-1-1 學校教育資源運用整體之帄均數與標準差摘要...94 表 4-1-2 學校教學人力資源取得類別之調查結果...……...95 表 4-1-3 學校行政人力資源的取得類別之調查結果...……...97 表 4-1-4 學校物力資源的取得來源之調查結果...……...99 表 4-1-5 學校財力資源取得來源之調查結果...……...101 表 4-1-6 學校資訊資源取得來源之調查結果...……...102 表 4-2-1 不同服務年資教師知覺學校教育資源運用現況之差異分析…...104 表 4-2-2 不同職務教師知覺學校教育資源運用現況之差異分析…...105 表 4-2-3 不同縣市教師知覺學校教育資源運用之差異分析…...107

(9)

表 4-2-4 不同學校地區教師知覺學校教育資源運用現況之差異分析...109 表 4-2-5 不同學校規模教師知覺學校教育資源運用現況之差異分析...113 表 4-2-6 不同校齡教師知覺學校教育資源運用現況之差異分析...114 表 4-3-1 學校教育資源整合影響因素之帄均數與標準差摘要...117 表 4-4-1 學校教育資源整合可能遭遇之困難調查結果…...122 表 4-5-1 學校教學人力資源整合途徑調查結果…...125 表 4-5-2 學校行政人力資源整合途徑調查結果...127 表 4-5-3 學校對於社區或組織團體的人力資源整合途徑調查結果...128 表 4-5-4 學校設備整合途徑調查結果…...129 表 4-5-5 學校場地整合途徑調查結果…...130 表 4-5-6 學校財力資源整合途徑調查結果...131 表 4-5-7 學校資訊資源中的刊物與圖書之整合途徑調查結果...133 表 4-5-8 學校資訊資源中的課程、教材與網路資源整合途徑調查結果...134 圖 3-1-1 研究架構...79

(10)

第一章 緒論

本章共分為四節,第一節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第二節根據研究動機與目的 提出待答問題;第三節對本研究中重要之名詞釋義;第四節說明研究方法、範圍 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壹、研究動機

臺灣國民教育的發展過程,在中央集權的行政體制之下,不可避免地產生了 教育資源結構性的不公,對於整體國民教育品質造成不利的影響(孫志麟, 1998)。然而興辦國民教育所需之各項教育資源大部分卻來自於地方政府的挹 注,各縣市政府因財政能力不同而有不同的教育資源分配方式(林佳瑩、蔡毓智, 2006)。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影響所及是學校的辦學品質,而學校教育品質影響學 生的受教品質,學生的素質攸關國家的進步與發展,基於此,近年來中央主管機 關為解決長久以來縣市或城鄉教育資源的落差,積極投入大量的教育資源,各縣 市地方政府無不積極爭取教育資源的挹注。然而,教育資源並非取之不盡,用之 不竭,爰此,教育資源的管理遂成為需加以關注的焦點。 近十幾年來,世界各國教育改革思潮重視教育分權化(decentralization) (Hanson, 1998),臺灣亦不能置於世界各國潮流之外,進而推動學校本位管理 (school-based management, SBM)。目的在透過分權化及去科層化之手段,授權 學校相關人事、經費、課程教學等核心事項自主經營,並要求相對績效責任,以 改善教育品質(陳俊生、林新發,2003)。透過更多自主與彈性的賦予,各校開 始量身訂作未來發展,首先,衡量本身所具備的資源條件,之後進行教育資源的 規劃、取得、配置、使用與評鑑,以提升管理效率,足可見得教育資源的運用對

(11)

學校經營的重要性。畢竟,充足的教育資源攸關辦學良窳,但教育資源是否能透 過學校的規劃、配置與使用與評鑑,發揮其應有的功能亦或是創造出更大的價值 或效益才是學校經營的關鍵。 教育資源係指為確保教育活動之進行所需要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條件。教育 資源運用可能產生四個問題,包括:一、資源未完全使用;二、資源未充分使用; 三、資源誤用;四、資源重置(黃政傑,1994)。例如:隨著科技化時代之來臨, 中央主管機關積極補助學校設置數位化白板設備,然而有的學校使用次數寥寥無 幾,資源投入後卻未完全使用或未充分利用,實屬浪費。再者,就偏遠地區小學 而言,因學校規模小,教師授課時數受限,英語專長教師要兼上數學課,體育專 長教師要兼上社會課,造成資源的誤用。另有學校申請到經費蓋新教學大樓後, 舊大樓教室與設備卻荒廢了,形成浪費。大部份學校幾乎都是自行辦理各項教學 活動與行政業務,學校之間往往因缺乏聯繫或支援而造成資源上的浪費(林文 正,2001)。在當前教育資源並不充裕之際,若徒有資源卻任由資源分配與運用 不當,都會使得所投注的教育資源難以發揮真正的成效(吳浚碩、魏鈺,2009)。 職此之故,探究國民小學學校教育資源運用之情形為本研究動機之一。 在教育資源的運用歷程上,隨著學校本位管理的推動,學校不再是被動的配 合中央主管機關或地方政府行事,反而可積極主動的對自身教育資源進行規劃、 配置、使用與評鑑,然而,縣市政府因財政能力不同,各校所獲取的教育資源亦 不同,學校運用教育資源的實際情形如何?位於偏遠地區的學校是否會因自身資 源匱乏,較鄉鎮地區或省(縣)轄市在資源的運用上無法有效掌握?大規模的學 校是否因學校班級數多所獲教育資源較多,在資源的運用上反而較為充裕,亦較 小規模的學校能有效管理?創校年數較長的學校是否會因校務穩定而較能有效 對教育資源進行管理以發揮更大效益?而教師知覺學校教育資源運用之情形是 否會因其位於不同縣市、學校地區不同、學校規模大小不同以及校齡不同而有所

(12)

差異呢?教師是經營與管理學校的成員之ㄧ,教師每天頇運用教學資源或班務資 源,而兼任行政職務的教師,在其工作內容中,可能較能掌握學校教育資源運用 的情形,他們知覺學校教育資源運用的情形會因此和級任教師或科任教師有所差 異嗎?教學年資較久的教師會因長期了解學校運用教育資源的情形,而與資淺教 師知覺學校教育資源運用的情形有所不同?因此,比較不同背景變項之國民小學 教師知覺學校教育資源運用現況之差異情形,為本研究動機之二。 資源本身是靜態的,要透過組織內與組織間的妥當運用和合作,才能發揮到 最大的效用(萬育維,1998)。然而,當學校透過與他校或機構合作,進行教育 資源整合的互動時,彼此的意願、態度、價值觀、目標、哲學信念、資源需求、 規定或程序、利益分配想法、學校規模、先前整合經驗等亦有所不同,可能都會 影響教育資源整合的進行。學校教育資源的整合是一件巨大工程,會牽涉到許多 複雜的影響因素,可預見整合之路並非一帆風順,路上佈滿正面與負面影響因 素,惟影響教育資源整合的因素皆應加以探討。因此,瞭解國民小學學校教育資 源整合之影響因素為本研究動機之三。 教育資源的整合所牽涉的資源內涵複雜,各項教育資源整合可能所遭遇的困 難亦不盡相同。例如人力不足、增加學校成員工作負擔、學校成員或社區民眾意 願不高、欠缺資源整合交流機制、行政手續困難與繁瑣、學校共享或借用設備或 場地時可能造成資源受損、學校對可運用的資源資訊不清楚等等,然而,教育資 源整合所帶來的總體效益是相當宏觀且巨大的,因此面臨可能遭遇的困難更應加 以探討與重視,因為每一教育改革或教育措施之推行所挹注的成本、經費、資源 皆蔚為可觀,所面臨的風險亦需謹慎評估,避免顧此失彼。此外,正所謂凡事豫 則立,不豫則廢,若能在規劃、執行教育資源整合前,對教育資源整合可能所遭 遇的困難先加以探究,擬定策略或配套措施因應之,將有助於減少未來教育資源 整合之阻礙。因此,探討國民小學學校教育資源整合可能遭遇之困難為本研究動

(13)

機之四。 正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整合途徑可以是一個利器,亦可以是 一個暗器。若不瞭解所使用的整合途徑,所造成的後果將會是一種傷害。以小校 整併為例,日本發現裁併小校對農村衝擊極大,農村不但會消失,也無法降低失 業率。日本發覺其後果之嚴重性,轉而開始支持偏鄉小學的再生(胡慕情,2009)。 教育部長吳清基認為有時整合並不是整併成一個學校,資源能共享也是種整合的 可行途徑(慶正,2010)。同區域中同質性高的學校可互為結盟,利於發展主題 課程、研發教材甚至舉辦教師研習分享成果,反之異質性高的學校則是可將學校 之間的資源藩籬加以打破,建立資源交流與分享系統(林天祐,2007)。畢竟,「廊 廟之材,蓋非一木之枝也;粹白之裘,蓋非一狐之皮也」《慎子‧知忠篇》,若各 校願意透過資源整合的可行途徑,共享資源、交流資源、互補互助,才不致使既 有的資源重複浪費,而能調配出多餘的資源,產出更多的使用效益。若能將學校 內外現存之教育資源作有效地組合,將可使資源發揮其最佳效用。因此,探討國 民小學學校教育資源整合之可行途徑為本研究動機之五。 有關教育資源運用的現況,王文君(2008)將教育資源分為人力資源、物力 資源以及財力資源,並以校務運作的五面向,分別是行政管理、課程發展、教學 實施、學生輔導以及教師專業,瞭解臺北縣國民小學教育資源足夠與否,並比較 不同背景變項的教師,包括性別、職務、年資、學校規模、學校歷史、學校地區, 對於上述各層面中教育資源現況知覺的差異情形,以及對於資源的取得、資源配 置的原則、資源使用的方式、資源使用效益的評鑑機制知覺的差異情形。吳碧霞 (2009)則是將教育資源分為五面向,分別是行政運作、設備運用、師資素質、 課程規畫及社區資源,以瞭解原住民地區國民小學教育資源充足與否,並比較不 同背景變項的教師,包括年資、職務、教育背景,對於上述各層面教育資源現況 知覺的差異情形。有關教育資源整合部分,林文正(2001)、陳世聰(2004)、蘇

(14)

啟昌(2004)著重在外島或偏遠地區國民小學教育資源整合之探討,李月貞(2008) 則是著重在探討中部地區國小與社區的資源共享。而本研究為因應資訊科技的發 達,將資訊資源納入教育資源的範疇加以探討,此外,把教育資源充足與否納入 教育資源使用層面中做現況的探討,以教育資源的規劃、取得、配置、使用以及 評鑑五層面探討學校教育資源運用整體及各層面情形,並比較不同背景變項的教 師,包括服務年資、擔任職務、學校規模、學校歷史、學校地區、縣市,對於上 述各層面中教育資源運用知覺的差異情形。 在服務年資方面,自學校成立後即不斷地在運作教育資源,資源運用的歷程 是不間斷的,並且可能有所變化的,因此,本研究納入服務年資,探討不同服務 年資的教師知覺學校教育資源的運用情形。在擔任職務方面,擔任行政職務的教 師可能會因接觸學校行政業務,而對於學校教育資源運用的現況較能掌握、有所 瞭解,因此,教師擔任不同職務可能對學校教育資源規劃、資源是否合理配置、 資源是否充分使用、學校是否對教育資源運用的結果作效益之評估,在知覺程度 有所差異,故本研究納入擔任職務,探討不同職務的教師知覺學校教育資源的運 用情形。在學校規模、學校地區、校齡方面,學校所處不同地區、學校規模不同、 校齡不同所獲得的教育資源的多寡亦不同,可能會影響教師對於學校教育資源運 用的知覺,是故,本研究加入「學校所在地區」、「學校規模」、「校齡」的變項以 探究學校教育資源運用現況,並著重在教育資源是否適切規劃、合理配置、充分 使用,並依據運用結果作效益之評估。另納入「縣市」此變項,因縣市教育資源 差異大,可能亦會影響教師知覺學校教育資源運用的現況。在性別與教育背景方 面,教師的不同性別可能不會影響教師對於學校教育資源運用的知覺,因為學校 教育資源的運用牽涉到的是學校整體的運作,而教師的不同性別與學校教育資源 的運用沒有多大的相關,故不納入本研究探討。教師的教育背景可能不會影響教 師對於學校教育資源的規畫、配置、使用、評鑑的知覺,因為學校運用教育資源

(15)

主要是牽涉到整體學校的運作,教師具備教育專業的學歷與否,其實與學校教育 資源運用沒有多大的相關,故不納入本研究之個人背景變項中進行研究。是故, 本研究背景變項共計六項,分別為教師之服務年資與擔任職務,國小所在縣市、 學校地區、學校規模以及校齡。 而有關教育資源的整合,一般縣市的國小亦應重視教育資源整合,只要是能 結合學校內部成員、家長、其他學校或機構,系統性的整理各類資源,以利資源 的統合運用,都應加以重視。再者,本研究結合教育資源的運用與整合的探討, 乃因校內外教育資源的整合應以學校教育資源運用現況為基礎,運用為整合的一 部份,希冀能為國小教育資源的整合帶來運用上最大效益的發揮。

貳、研究目的

根據上述研究動機,本研究的目的如下: 一、瞭解臺中縣市國民小學運用學校教育資源之情形。 二、比較臺中縣市不同背景變項之國民小學教師,知覺學校教育資源運用之現 況的差異情形。 三、瞭解臺中縣市國民小學學校教育資源整合之影響因素。 四、瞭解臺中縣市國民小學學校教育資源整合可能遭遇之困難。 五、瞭解臺中縣市國民小學學校教育資源整合之可行途徑。 六、綜合文獻分析與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以供教育行政機關、學校及未 來相關研究之參考。

(16)

第二節 待答問題

依據上述研究動機與目的,本研究之待答問題如下: 一、臺中縣市國民小學運用學校教育資源之情形為何? (一)臺中縣市國民小學教師知覺學校教育資源之「規劃」情形為何? (二)臺中縣市國民小學教師知覺學校教育資源之「取得」情形為何? (三)臺中縣市國民小學教師知覺學校教育資源之「配置」情形為何? (四)臺中縣市國民小學教師知覺學校教育資源之「使用」情形為何? (五)臺中縣市國民小學教師知覺學校教育資源之「評鑑」情形為何? 二、臺中縣市不同背景變項之國民小學教師,知覺學校教育資源運用之現況的 差異情形為何? (一)臺中縣市不同年資、職務之國民小學教師,知覺學校教育資源的「規劃」 「配置」、「使用」、「評鑑」情形是否有所差異? (二)臺中縣市不同縣市、學校地區、學校規模及校齡之國民小學教師,知覺 學校教育資源的「規劃」、「配置」、「使用」、「評鑑」情形是否有所差異? 三、臺中縣市國民小學學校教育資源整合之影響因素為何? 四、臺中縣市國民小學學校教育資源整合可能遭遇之困難為何? 五、臺中縣市國民小學學校教育資源整合之可行途徑為何?

(17)

第三節 名詞釋義

茲就本研究所涉及的重要名詞之涵義說明如下:

壹、學校教育資源

學校教育資源為一種存在於學校內部與外部,能增進學校教育品質,支持、 幫助及有效供應學校從事教育活動,且能加以利用與開發之有形的人力、物力、 財力及資訊資源。

一、人力資源:

校內人力資源包括一般教師、專長教師(客語、英語、資訊、 音樂、特教等);校長、主任和組長等行政管理人員;主計、人事、護士、幹事 和工友等行政職員工。校外人力資源包括家長、校友、志工(如愛心媽媽)、社 區民眾、民意代表、村里長、賢達仕紳、社工人員、中央或地方機構人員、社區 組織人員等。

二、物力資源:

校內物力資源包括禮堂、圖書室、視聽教室、運動場、醫務室、 諮商室、專科教室、游泳池、活動中心、體育館、停車場、研習討論室、行政處 室、廚房或餐廳、綠化環境(如生態園)、垃圾清運場或資源回收場;視聽媒體 (如電腦、液晶螢幕、單槍投影機)、課桌椅、體育器材、教學設備、衛生設備、 一般電器設備、運動或遊戲設施、給水設備(如飲水機)、消防設備(如消防警 報器、逃生用具)、無障礙設備(如電梯、坡道、扶手)等,校外物力資源包括 古蹟自然景觀、教堂或寺廟或道觀、中央或地方行政機關、地方機構(如農會、 郵局)、地方公共設施(如圖書館、文化中心、活動中心)等。

三、財力資源:

校內財力資源包括政府預算、政府補助、教育附屬業務的營運 收入、學費收入等;校外財力資源包括個人捐獻、社會組織或團體贊助(企業捐 贈、基金會贊助)、家長會費與基金等。

(18)

四、資訊資源:

包括校內外圖書、期刊、學校刊物、課程教材、活動檔案等文 件或網路資料。

貳、學校教育資源運用

學校教育資源運用係指學校為滿足自身需求,必頇採取一套一定順序與形式 之教育資源管理方式,以利學校目標之實踐及困難之解決。而教育資源管理不外 乎是從對資源的規劃、取得、配置、使用、評鑑之範圍循環反覆修正與改進,以 促進教育資源運用之最大效益,是故,本研究對於教育資源運用歷程的歸納如下:

一、教育資源的規劃:

學校在取得教育資源前,必頇針對自身目標、特色、願 景之發展,深切了解自身對教育資源項目的需求,並建立需求之優先順序,且對 校內外環境做系統性的評估與分析,以利獲取適切的教育資源。 二

、教育資源的取得:

教育資源的取得包括取得的類別或來源,當學校深切了 解自身對於教育資源項目需求後,頇針對校內外可取得的教育資源類別或來源做 瞭解,以利擴大學校教育資源取得類別或來源。

三、教育資源的配置:

依據教育資源的功能與特性,將有限的教育資源作合理 的分配與安置。

四、教育資源的使用:

消極意義為避免教育資源的閒置與浪費,積極意義則是 讓教育資源能充分運作,以發揮其價值與效益。

五、教育資源的評鑑:

教育資源的評鑑係指學校能對教育資源運用的結果進行 效益之評估,檢討教育資源是否有效發揮其應有的功能,評估教育資源之投入所 達成教育目標之程度,作為後續教育資源成本投入之依據,促進教育資源運用的 有效管理。

(19)

本研究所指的學校教育資源運用,係指教師在研究者自編的「國民小學學校 教育資源運用現況與資源整合可行途徑調查問卷」中第一部分「學校教育資源運 用現況問卷」的得分情形,經由得分的高低來瞭解教師對學校教育資源運用現況 知覺的程度,得分愈高,表示教師對於學校教育資源運用現況知覺的程度愈高, 反之則愈低。

參、學校教育資源整合

學校教育資源整合係指在有限教育資源的情況下,系統性的整理學校內外各 類教育資源,結合學校內部成員、家長、社區或具有共同整合意願的學校或機構, 透過合作的方式進行教育資源的共享或交流,以利教育資源的效益充分發揮,促 進使用效益之極大化。

肆、可行途徑

本研究之可行途徑係指依據現況調查與相關理論,於學校教育資源整合時, 依據學校之類型、大小規模及個別需求,所提出人力、物力、財力及資訊等教育 資源整合之各項共享或交流之具體作法。

第四節 研究方法、範圍與限制

茲就本研究之研究方法、範圍與限制說明如下:

壹、研究方法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中縣市國民小學學校教育資源運用現況與資源整合之可 行途徑。根據研究目的及待答問題,本研究採用調查研究法進行研究,以自編之 「國民小學學校教育資源運用現況與資源整合可行途徑調查問卷」作為研究工 具,以臺中縣市所屬公立國民小學教師作為問卷調查對象,探討學校教育資源運

(20)

資料的蒐集、分析結果與歸納研究發現,以作為結論與提出具體建議的依據。

貳、研究範圍

本研究之範圍,依地區、對象及內容界定如下:

一、研究地區

本研究係以臺中縣市之公立國民小學為取樣範圍,不包括實驗小學、私立學 校。

二、研究對象

本研究之對象為臺中縣市國民小學教師,包括兼行政職務的主任、組長,級 任教師及科任教師,不涵蓋代課教師及實習教師。

三、研究內容

本研究旨在進行臺中縣市國民小學學校教育資源運用現況及資源整合可行 途徑之研究,探究學校教育資源運用之現況,以及資源整合之影響因素、可能遭 遇困難及可行途徑之意見。學校教育資源運用包括教育資源的規劃、教育資源的 取得、教育資源的配置、教育資源的使用、教育資源的評鑑等五個層面,教師個 人背景變項包括教學年資、擔任職務等兩項;學校環境變項則包括所在縣市、學 校所在區域、學校規模、校齡等四項。而學校教育資源整合可行途徑包括人力資 源、物力資源、財力資源、資訊資源的整合可行途徑等四個部份。

參、研究限制

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在研究架構上雖力求周延完整及嚴謹,然因過程中其 他條件影響,仍有未盡周延之處,茲將本研究可能之限制說明如下:

(21)

一、研究內容的限制

本研究所欲瞭解的是學校教育資源的運用現況以及資源整合可行途徑的看 法。依據所蒐集之相關文獻,為求探究學校教育資源時能有具體衡量性,本研究 將學校教育資源的性質定義為有形性。 再者 ,「學校教育資源」分為人力資源、物力資源、財力資源、資訊資源等 四大層面,惟學校教育資源所涵蓋的範圍相當廣泛且複雜,本研究所界定之層面 未能涵蓋所有內容,故僅針對學校中較常見之項目做為本研究各層面教育資源之 內涵。 另外,有關本研究之學校教育資源之整合途徑方面,因各部分資源並非單向 或獨立的,彼此間是環環相扣,且有所交集,然而其彼此相關、相互影響或有重 疊之處卻難以全貌探討,亦為本研究在內容上之限制。

二、研究方法的限制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獲得樣本的資料,因無法控制受試者在填答時的情 境、情緒、態度、反應心向,可能會使研究結果產生誤差,此為本研究在方法上 之限制。為了盡量降低誤差的產生,本研究將問卷填答時有遺漏不全的問卷,列 為無效卷,不予以處理。

三、研究推論的限制

本研究對象僅以臺中市、臺中縣兩縣市的公立國民小學教師為研究範圍,並 未包括臺灣地區其他縣市之教師。因此,在研究結果的解釋與推論時,頇謹慎, 不宜對其他縣市做過度推論,僅能代表臺中縣市國民小學教師的知覺與看法。

(2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依據研究目的、待答問題進行文獻探討,共分為三節,依序為:第一節 學校教育資源運用與整合的基本概念;第二節學校教育資源整合的相關理論;第 三節學校教育資源運用與整合的相關研究。

第一節

學校教育資源運用及整合的基本概念

本節旨在探討學校教育資源運用及整合的基本概念,首先探討學校教育資源 的概念與內涵,其次探討學校教育資源運用的意義、策略與歷程,復次探討學校 教育資源整合的概念與影響因素,最後對學校教育資源整合可能遭遇之困難與可 行途徑加以探討。

壹、 學校教育資源的概念與內涵

首先,透過整理、瞭解學校教育資源的概念與內涵,以作為學校教育資源運 用與整合概念的根基。 一、學校教育資源的概念 (一)資源的意義 資源係指可資利用的自然物質或人力(教育部電子辭典,2009a)。韋氏線上 字典(Merriam-Webster Online Dictionary)(2009a)將資源定義為:

1.一種供應或支持的來源; 2.一種財產或收入的正常來源; 3.可以計算的財富;

4.一種資訊或知識的來源;

(23)

劍橋線上辭典(Cambridge Dictionaries On-line)(2009a)則是定義資源為一 種有用的或珍貴的所有物或是一個國家、組織或個人的才能。謝文全(2002)及 林 天祐 (2005 )則認為資源是可供人們使用的自然資源、人力資源、人為 (human-made)資源,自然資源指的是空氣、陽光、水、動物、植物等;人本身 既是資源也是創造資源者屬於人力資源,而建築、設備、金錢等由人類製造出來 的物質則屬於人為的資源。謝雅惠(2002)歸納資源的定義為在機構內外可以支 援、運用,以滿足機構需求並促進機構進步、有助於達成機構目標的物質及力量, 包含人力、物力、財力、資訊、經驗、聲望等。Burk 和 Horton(1988)定義資源 為一種供給、支援或促進的來源,為組織可利用的所有物或資訊處理功能。王文 君(2008)認為資源係指提供幫助與應用、滿足需求與依賴,以及實踐目標和解 決困難之有形物資及無形力量之總和。其中有形資源係以具體物質之狀態存在, 如人員、設備等;無形資源則係形態上為精神的、抽象的,且質與量有較大的變 化,如:時間、知識等。沈詒成(2001)認為資源有兩種:一為有形的資源,係 指以具體的物質作為支撐,存在的形態是有形的,例如政府及民間經費、人力資 源、物力資源等;二為無形的資源,係指從形態上是無形的、精神的、抽象的, 其質與量有較大的彈性,例如時間、知識、文化、制度、品牌等。 歸納上述文獻,茲尌資源的性質、功用分述如下: 1.性質:資源可依三種性質做分類,如下所述。 (1)有形與無形:有形資源係指以具體物質呈現,包括財產、物資、建築、 設備、人力等屬於有形的資源;無形資源係指形態上較為抽象,包括空氣、陽光、 時間、文化、制度、經驗、聲望、才能等屬於無形的資源。 (2)自然、人力與人為:自然資源係指存在於地球上大自然環境中的資源, 包括空氣、陽光、水、動物、植物;人力資源係指可供運用的人員及其才能;人 為資源係指由人所創而運用於生活中的資源,包括建築、設備、金錢等。

(24)

2.功用:資源不但能供應或支持人類的生活、滿足人類的需求,且能提升人類 的生活品質,例如可資運用於實踐目標或解決困難。 (二)教育資源的意義 教育資源係指運用於各階段教育之相關資源,教育資源又稱教育條件,係指 為確保教育活動進行所需要的財力、物力和人力條件,即教育活動中所運用的財 力資源、物力資源和人力資源之總和(黃政傑,1994)。吳碧霞(2009)則是認 為教育資源指教育過程中所擁有、使用和消耗的人力、物力、財力和資訊資源的 總和,教育資源是發展教育事業和進行教育工作的物質基礎,若能充分利用教育 資源,將能提升教育資源的經濟效率。Taylor, Meyerson 和 Massy(1993)認為教 育資源係指運用於教育活動所需之人力、財政、物理及資訊等資源。教育資源又 稱「教育經濟條件」,係指教育過程中所占用、使用和消耗的人力、物力和財力 資源(王敏麗,2007)。 綜合上述,可歸納教育資源的意義為運用於各階段教育活動之相關無形和有 形資源,包括人力資源、物力資源、財力資源、資訊資源等,不但能確保教育活 動的運作,且能促進教育品質的提升。 (三)學校教育資源的意義 學校教育資源係指提供學校運用,滿足學校校務運作之需求,有助於實現學 校目標和解決學校困難之人力、物力及財力,人力資源係指有關校務運作與發展 的人員數量及素質,物力資源係指運作與發展校務所必要的設施與器材,財力資 源係指支應各校校務運作與發展的經費(王文君,2008)。學校資源為一切有形 和無形、天然和人為的資產和力量,對學校發展、教育目標的達成有助益(張碩 玲,2001)。學校資源係指學校內的設施、設備、資訊、人員、知識或活動等具 有教育意義與價值的資源(邱婉麗,2003)。

(25)

歸納上述,學校教育資源係指學校中具有教育意義與價值之無形和有形的相 關資源,包括人力資源、物力資源、財力資源、資訊資源等,不但能滿足學校活 動之需求,並有助於校務的發展、教育目標的達成。 依據上述文獻之歸納,因教育資源的無形性、抽象性較難以具體的衡量,故 本研究將資源的性質聚焦於有形性,亦即時間、制度、文化等無形資源並非本研 究所欲探究之範圍,是故,本研究著重在於有形的教育資源。將學校教育資源定 義為能增進學校教育品質,支持、幫助以及有效供應學校從事教育活動,且能加 以利用與開發之有形的人力資源、物力資源、財力資源、資訊資源等。 二、教育資源的內涵 教育系統牽涉到巨大以及複雜的各類資源,以致於教育資源所涵蓋的內涵相 當廣泛,為此,頇系統性的整理、分類教育資源,以利研究之進行。茲尌巨觀與 微觀之觀點分類歸納如下。 (一)巨觀 林天祐(2007)認為若依據資源的性質作分類,可以分為人力資源、自然資 源與人為的資源;若根據資源的單位則可以分成學校資源、社會教育資源、教育 研究資源、教育行政資源以及其他相關資源;若從資源隸屬單位的層級來分類, 有中央教育資源、地方縣市教育資源、學校教育資源、班級的教育資源;如以資 源的形式來看,包括人力、軟體、硬體資源。黃政傑(1994)則認為廣義的教育 資源包含學校以外的家庭教育、成人教育、社會教育、終身教育等各種教育資源。 王忠銘(2004)認為教育資源因不同層面而有不同詮釋,尌教育範圍而言,可分 國家、區域、地區、學校、年級、班級等層面的教育資源;尌教育過程而言,可 分教學資源、教與活動資源和自我學習資源等;尌教育學習而言,可分學生被動 學習和主動學習所需教育資源;尌教學系統而言,可分課程、教材、圖書、設備、 空間、經費、師資等教育資源。

(26)

表 2-1(續) (二)微觀 許多研究把教育資源定義為「學校教育資源」,並對教育資源做分類,茲尌 年代演變歸納如表 2-1-1 所示。 表 2-1-1 學校教育資源之內涵 學者 年代 人 力 資 源 事 的 資 源 物 力 資 源 財 力 資 源 資 訊 資 源 空 間 資 源 知 識 資 源 組 織 資 源 時 間 資 源 活 動 資 源 服 務 資 源 姜麗娟 1992 ◎ ◎ ◎ ◎ ◎ Taylor, Mererson, &Massy 1993 ◎ ◎ ◎ ◎ 孫志麟 1998 ◎ ◎ ◎ ◎ 林文正 2001 ◎ ◎ ◎ ◎ 邱鈺惠 2002 ◎ ◎ ◎ ◎ 邱婉麗 2003 ◎ ◎ ◎ ◎ ◎ 蘇啟昌 2004 ◎ ◎ ◎ ◎ 廖倪妮 2005 ◎ ◎ ◎ 何昕家 2005 ◎ ◎ ◎ ◎ 許淑真 2005 ◎ ◎ ◎ ◎ 李國賢 2005 ◎ ◎ ◎ ◎ 王文君 2008 ◎ ◎ ◎ 李月貞 2008 ◎ ◎ ◎ 吳碧霞 2009 ◎ ◎ ◎ ◎ 合計 14 1 14 12 5 3 2 1 1 1 1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由表 2-1-1 可知,學者所探討的學校教育資源類型最多為人力資源、物力資 源、財力資源,其次為資訊資源。有關資訊資源的意義,謝雅惠(2002)認為資 訊資源係指根據組織目標,將原始資料加以分析、整理成符合需要並可供利用的 型式,作為組織內外支援、運用,以滿足組織需求,並可藉以促進組織進步、達 成組織目標,對組織而言是具有意義、有價值的資產,其類型包含有形及無形資 源,可透過各種語言、文字、符號、圖表記錄;而教育資訊資源,則係專指對教

(27)

學、教育行政及教育研究具有參考價值及意義之文件化資源,依資料內涵及出版 型式,可分為:圖書、研究報告、教學活動設計、會議資料及網路資源等。孫志 麟(1998)則是認為資訊資源泛指教育資訊的來源,為現代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 資源條件,特別是網際網路相當發達的資訊社會中,資訊資源的取得與運用,勢 必影響到學生的學習表現與教師的教學品質。因此,資訊資源係指可運用於學校 教育活動、具有教育意義與價值的文件資料或網路資源。在其他研究方面,知識 資源、組織資源、時間資源所呈現的型態為抽象、無形的。而服務資源可歸屬於 人力資源,活動(文件)資源可歸屬於資訊資源中,空間資源可歸屬於物力資源 中。 歸納上述,有關「教育資源」與「學校教育資源」,可以發現差別在於若以 巨觀而言,「教育資源」涵蓋的範圍廣泛,而微觀的教育資源則是限縮於「學校 教育資源」。從中可以發現教育資源依據不同的性質與觀點所界定的內涵層面包 含相當大且複雜的範圍。 依據上述歸納,因「巨觀的教育資源」之內涵過於廣泛,為求具體、明確, 本研究聚焦在微觀的教育資源,將教育資源的內涵範圍界定在「學校教育資源」, 大部分研究將學校教育資源分類為人力資源、物力資源、財力資源,然隨著時代 之變遷與科學之進步,在現今資訊科技發達的社會脈絡下,資訊資源所扮演的角 色越來越重要,已是資訊社會中不可或缺的資源條件,故納入資訊資源,另知識 資源、組織資源、時間資源雖然亦很重要,但是為求教育資源的具體可衡量性, 故不針對無形的教育資源做探討,而將教育資源的性質定義為有形性。因此,本 研究著重在具體的人力資源、物力資源、財力資源、資訊資源。 有關人力資源、物力資源、財力資源、資訊資源之內涵,茲整理、歸納如表 2-1-2 所示:

(28)

表 2-1(續) 表 2-1-2 人力資源、物力資源、財力資源、資訊資源之內涵 學者 年代 學校教育資源內涵 姜麗娟 1992 1. 人力資源:學生、師資、專業人員及行政人員。 2. 物力資源:學校建築、設施、儀器、教具、教學活動等。 3. 財力資源:公共經費、私人經費。 游柏芬 1996 1. 人力資源 (1)行政人員:包括行政主管、專業編制人員、約聘人員。 (2)師資:包括講師、講師資料庫。 (3)義工:包括到機構參與定期或非定期性志願服務人員。 2. 物力資源 (1)設備:包括圖書、視聽媒體、課桌椅、電腦。 (2)場地:包括圖書室、視聽教室、研習討論室、禮堂、運動 場所。 3. 財力資源:指活動經費,包含政府預算、政府補助、業務收入、 社會團體或個人贊助等。 4. 資訊資源 (1)刊物:指機構簡介、機構通訊。 (2)活動設計資料:指課程教材、活動檔案、在職訓練課程、 義工培訓課程。 (3)訊息:主要指訊息取得及宣傳管道。 孫志麟 1998 1. 人力資源:包括學生、教師及行政人員等。 2. 財政資源:以公共經費及私人經費為主,包括收入支出、投資 與捐贈等。 3. 物理資源:意指校園建築、土地、教學設備及其他可利用的有 形物質。 4. 資訊資源:圖書、期刊、電腦網路等項目的提供。 林文正 2001 1. 人力資源:行政人員、師資、義工。 2. 物力資源:設備、活動場地。 3. 財力資源:活動經費。 4. 資訊資源:指學校刊物,活動設計課程及教材。 邱鈺惠 2002 1. 人力資源:教師、行政人員、職工、家長、社區人士。 2. 物力資源:教學設備、衛生設備、視聽設備、電器設備。 3. 財力資源:稅收、學費收入、教育附屬業務之營運收入、借貸 收入、團體或私人捐贈款項。 4. 空間資源:建築、設施。

(29)

學者 年代 教育資源內容項目 邱鈺惠 2002 5. 人力資源:教師、行政人員、職工、家長、社區人士。 6. 物力資源:教學設備、衛生設備、視聽設備、電器設備。 7. 財力資源:稅收、學費收入、教育附屬業務之營運收入、借貸 收入、團體或私人捐贈款項。 8. 空間資源:建築、設施。 邱婉麗 2003 1. 人力資源:校長、教師、行政人員、工友、學生、義工、家長、 愛心媽媽、家長會委員。 2. 物力資源:設備、場地、物件、刊物與文獻。 3. 財力資源:預算、家長會費與基金、補助專款、獎勵金。 蘇啟昌 2004 1. 人力資源:教師、學生、行政人員、家長、社區人士。 2. 物力資源:活動場地、建築空間、教學設備。 3. 財力資源:收入、投資捐贈。 4. 資訊資源:學校刊物、活動設計、課程教材。 廖倪妮 2005 1. 人力資源:校長、教師、行政人員。 2. 物力資源:以學校或學生為單位,包括活動空間、運動設施、 衛生設施、教學設備、視聽媒體、圖書期刊。 3. 財力資源:以縣市政府、學校或學生為單位,分為資本門、經 常門、人事費、業務、鐘點費、總經費等各項經費 科目。 何昕家 2005 1. 人力資源:校長、行政人員、全校師生。 2. 物力資源:圖書館、閱覽室、運動場、體育器材、教室、醫務 室、諮商室、專科教室、游泳池、活動中心、體育 館、停車場。 3. 知識資源:課程、教材教法、典章制度、輔導與諮商制度、認 輔制度、社團活動、保健。 4. 服務資源:童軍服務隊、交通服務隊、志工服務隊等。 許淑真 2005 1. 人力資源 (1)一般教師; (2)英語、體育、資訊、音樂和美術等專科教師; (3)主計、人事、護士和幹事工友等行政職員工; (4)校長、主任和組長等行政管理人員。 表 2-1-2(續)

(30)

學者 年代 教育資源內容項目 許淑真 2005 2. 物力資源:運動場、禮堂或活動中心、專科教室、教材和教具、 圖書室設施與圖書。 3. 財力資源:公共經費;私人捐獻(個人捐獻、企業捐贈、基金 會贊助)。 4. 組織資源:組織中的決策方式、組織結構的完整性、組織內的 各種委員會或專業團體、組織領導統御、組織體系 的亦見溝通、組織氣氛的和諧、組織文化特性、組 5. 織內部因應變革的能力。 李國賢 2005 1. 人力資源:學校成員、家長、學生、社區人士。 2. 物力資源:設備、教具、器材。 3. 財力資源:中央補助。 4. 空間資源:校舍、校園、運動場、附屬設施。 王文君 2008 1. 人力資源:校長、教師、行政人員、職工、學生、家長、校友、 志工(如愛心媽媽)、社區民眾、民意代表、村里長、 賢達仕紳、社工人員、以及地方機關或機構人員(如 家庭教育中心、教育研究發展中心)、社區組織或班 對(如社區發展協會、治安巡守隊)等。 2. 物力資源:包括停車場、運動場、各科教室、行政處室、廚房 或餐廳、圖書館或閱覽室、體育館或活動中心、綠 化環境(如生態園)、垃圾清運場或資源回收場、圖 書期刊、運動或遊戲設施、給水設備(如飲水機)、 消防設備(如消防警報器、逃生用具)、視聽媒體(如 電腦、液晶螢幕、單槍投影機)、無障礙設備(如電 梯、坡道、扶手)、古蹟自然景觀、教堂或寺廟或道 觀、地方行政機關或機構(如農會、郵局、消防局)、 地方公共設施(如圖書館、文化中心、活動中心)。 3. 財力資源:包括預算、補助、捐贈、借貸、獎勵金、教育附屬 業務的營運收入等。 李月貞 2008 1. 人的資源:校長、教職員工等及其教育專業知能、行政領導、 人際關係等有形無形的人力資源。 2. 事的資源:各項活動及教學等。 3. 物的資源:校舍、建築物、器材及所有設備等。 表 2-1-2(續)

(31)

學者 年代 教育資源內容項目 吳碧霞 2009 1. 人力資源:行政人員、師資素養、社區家長。 2. 物力資源:校園建築、教學設備等有形物質。 3. 財力資源:教育活動經費與捐贈。 4. 資訊資源:學校刊物、課程、教材與電腦網路等項目。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由表 2-1-2 可知,有關學校的人力資源、物力資源、財力資源、資訊資源的 內涵可歸納如下,並作為名詞釋義與後續編製問卷之依據: (一)人力資源:人力資源在學校教育資源中,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若沒 有各種人員在學校中各司其職,學校很難正常運作校務,更遑論達成學校教育目 標,其內涵如下。 1.校內人力資源:包括一般教師、專長教師(客語、英語、資訊、音樂、特教) 等;校長、主任和組長等行政管理人員;主計、人事、護士、幹事和工友等行政 職員工。 2.校外人力資源:包括家長、愛心媽媽、義工、校友、社區民眾、民意代表、 村里長、賢達仕紳、社工人員、以及中央或地方機構人員、社區組織人員等。 (二)物力資源:學校生活中常會使用到許多設備或場地,若僅只有人力資源, 而無可用之物力資源,學校教育活動之運作將難以發揮。而物力資源的內容項目 相當繁雜,茲尌場地與設備分類如下: 1.場地:可分為校內場地與校外場地,前者包括禮堂、圖書室、視聽教室、運 動場、醫務室、諮商室、專科教室、游泳池、活動中心、體育館、停車場、研習 討論室、行政處室廚房或餐廳、綠化環境(如生態園)、垃圾清運場或資源回收 場;校外包括古蹟自然景觀、教堂或寺廟或道觀、地方行政機關(如消防局)、 中央或地方機構、地方公共設施(如圖書館、文化中心、活動中心)等。 2.設備:包括視聽媒體(如電腦、液晶螢幕、單槍投影機)、課桌椅、體育器材、 表 2-1-2(續)

(32)

消防設備(如消防警報器、逃生用具)、無障礙設備(如電梯、坡道、扶手)。 (三)財力資源:學校的財力資源一般可分為校內公共經費與校外私人捐贈, 前者包括政府預算、政府補助、教育附屬業務的營運收入、學費收入;後者包括 個人捐獻、社會組織或團體贊助(企業捐贈、基金會贊助)、家長會費與基金。 (四)資訊資源:包括校內外圖書、期刊、學校刊物、課程教材、活動檔案等 文件或網路資料。

貳、學校教育資源運用的意義、策略與歷程

茲尌學校教育資源運用的意義、策略與歷程探討如下: 一、學校教育資源運用的意義 「運用」係指利用事物特性以完成某事的一定順序或形式,學校教育資源運 用係指學校利用教育資源的特性,提供學校幫助、滿足學校需求、實踐學校目標, 以及解決學校困難的一定順序與形式(王文君,2008)。 二、學校教育資源運用的策略 教育資源有限的條件下,學校需以較為經濟性的方式運用教育相關資源,倘 若毫無節制地浪費資源,最後將導致資源的枯竭,而教育資源管理不失為學校運 用教育資源的有效方式或手段,學校若能有效管理教育資源,將有助於資源運用 符合實際需求,並增進學校效能(王文君,2008;謝文全,2002)。 張鈿富(1998)認為在運用有限資源的前提下,首要講求效率,亦即遵循在 一定的資源運用時,使產出達到最大,或在一定產出下,達到成本最低的原則, 可考慮採取「成本效益」(cost-benefit)、「成本效能」(cost-effectiveness)及「成 本效用」(cost-utility)的策略,如下所述: (一)成本效益:資源的分配應考慮過去各級各類教育執行的成本與效益。例 如教育是一種投資,教育資源的投入不論是在那一層級、那一領域,主管單位可 建立一套共同比較的資訊,進行教育資源運用的有效管理,並計算教育成本與效

(33)

益之比值,做為教育資源管理之依據。 (二)成本效能:效能係指目標達成的程度,衡量教育資源使用的績效,可比 較教育資源使用的量與教育目標達成的程度,計算每一單位教育目標的達成所需 資源的數據,以作為比較的基礎,判斷資源使用的效果,可將數據結合資源使用 的邊際分析,將更有助於發揮有限資源的功效。 (三)成本效用:教育雖是一種投資,但如何有效投資則需要狀況的模擬,解 決教育問題往往亦需要前瞻性的思考,成本效用的方法除了考慮成本、效益、效 能外,亦可納入決策單位的主觀偏好與判斷,可將決策者的主觀加權值納入成本 效益或效能分析的過程中,亦即在成本效用的分析中,可根據決策單位的需要或 政策的目標,做資源分配的各種模擬。 三、學校教育資源運用的歷程 林勝義(1995)認為學校運用教育資源的過程,是一種持續不斷的動態歷程, 從發掘、規劃、動用、評鑑,一脈相承、周而復始,而學校運用教育資源的過程, 可歸納為四個步驟如下: (一)發掘教育資源:係指學校在舉辦活動前,必頇針對當地可供運用的教育 資源作一概括的瞭解,然後才能加以發掘和運用。一般可採用訪問的方式敦請社 區領袖或居民提供可能的教育資源,亦可從當地行政機關、學校或團體中,瞭解 可運用的教育資源;或者透過大眾傳播媒體,公開徵求教育資源。 (二)規劃教育資源: 學校在發掘教育資源後,應依據學校辦理活動之需求, 將教育資源進行分類,並預估其可能的貢獻,然後研擬適當的行動計畫。例如有 關人力資源,由誰負責組織、訓練、安置、協調?有關物力資源,由誰接洽、勘 查、登記?有關財力資源,由誰負責籌措、管理、動支? (三)動用教育資源:由於各種教育資源的特性及功能不盡相同,因此學校在 動用教育資源時,應按照所規劃的資源,掌握要點,以發揮效益。譬如對於人力

(34)

資源,應按照其專長及興趣調配適當的工作,使之各安其位,各盡所能;對於物 力資源,應把握經濟原則和重點原則,依據活動的輕重緩急作選擇性的運用,以 獲取最大的功效等。 (四)評鑑教育資源的運用成效:針對學教育資源的運用成效進行評鑑,其目 的在於檢視教育資源的投入是否產生正向作用,以利改進資源的運用方式,或開 發新的資源。至於評鑑的方式,一種是形成性評鑑,另一種是總結性評鑑。前者 以參與觀察的方式瞭解資源運用的過程是否適當;後者以目標評價或成本效益分 析的方式瞭解學校資源運用的結果與預期目標之間有何差距。 Anderson(2002)認為學校教育資源管理可視為一種動態循環歷程,包括教 育資源的取得(acquisition)、教育資源的配置(allocation)、教育資源的利用 (utilization),以及教育資源的評鑑(evaluation),其方式說明如下: (一)教育資源的取得:學校組織獲取教育資源的主要來源有兩種,一是由政 府編列預算予以支援,二是由民間捐資興學或提供學校相關資源。 (二)教育資源的配置:在教育資源數量有限的條件下,將有限的教育資源在 學校系統內部進行合理的分配,希冀所投入的教育資源能獲得充分的產出。 (三)教育資源的利用:係指學校應避免教育資源的閒置與浪費,以致獲取充 分的教育資源產出。 (四)教育資源的評鑑:檢視教育資源的利用是否實踐核心價值,並從中理解 教育資源運用與產出之間的關係。 蔡承家(2004)則是認為學校教育資源運用的過程,可從教育資源的開發、 教育資源的規劃、教育資源的應用、教育資源的評鑑等進行管理及規劃,分述如 下: (一)教育資源的開發:係指學校宜先從教育資源的發掘著手。 (二)教育資源的規劃:係指學校頇配合目標進行規劃,同時擬定一系列可行

(35)

的教育資源配置程序和步驟,其步驟包括:1.診斷學校對於教育資源的需求、遭 遇問題及發展之可能性;2.分析已發掘教育資源的特性及其對學校的功用;3.評 估學校所需的各項教育資源的需求,並建立需求的優先順序;4.訂定可行的教育 資源應用的方式,包括清點可用資源的目錄、評估影響因素等。 (三)教育資源的應用:係指從教育資源運用的規劃方案中,確立並選擇適當 的運用方案的途徑後,進行教育資源的調配,依據各類資源的特性選擇合適的方 法加以運用,使責任歸屬與細節調度,均能環環相扣,使資源做最充分、有效的 應用。 (四)教育資源的評鑑:目的在於評估教育資源應用是否發揮其應有的功能, 以尋求改進教育資源運用的方法和程序。評鑑的方式可兼採過程性評量和總結性 評量兩種方式,從中進行教育資源運作的效益評估,以利於進行過程中的修正與 實施結果的檢核。 黃哲斌(2010)歸納學者看法,將學校教育資源管理的內涵分為教育資源的 規劃、教育資源的取得、教育資源的發展及教育資源的效益評鑑等四方面,分述 如下: (一)教育資源的規劃:首先進行教育資源的分析,以利掌握學校的環境狀況, 如採 SWOT 分析瞭解組織內部環境優勢、劣勢,外部環境機會、威脅,之後針對 組織目標及願景進行有系統的分析、做出客觀的判斷結果,規劃出整體性考量的 策略性計劃。 (二)教育資源的取得:配合學校的發展目標,取得適當的教育資源,以人力 資源為例,為能替學校取得選用適當的人力,取得過程中應注意「因事擇人」的 原則,意即取才標準應合乎工作需求。 (三)教育資源的發展:依據學校未來的發展方向,對教育資源的導入立即應 用。以人力資源為例,人力資源的發展可透過在職進修或輪調制度等方式,促進

(36)

學校成員的專業成長。 (四)教育資源的效益評鑑:為能使教育資源發揮其效益,仍頇有一套公正公 平的評鑑機制針對教育資源進行評估,無論評估結果的好壞,目的是給學校具有 建設性的回饋,予以改進,進而達成學校目標。 王文君(2008)則是歸納出四種學校教育資源運用的方式,包括教育資源的 取得、教育資源的配置、教育資源的使用及教育資源的評鑑,分述如下: (一)教育資源的取得:係指教育資源的發掘與獲取,意指學校在瞭解與確定 教育資源的適用性以及合乎現實需求後,所使用各種獲取或發掘教育資源的方 法。 (二)教育資源的配置:係指教育資源的規劃,依據教育資源的特性與功能性 進行分配、聯繫、排序等一系列程序步驟和計畫工作。 (三)教育資源的使用:係指教育資源確實運作階段,意指學校教育資源經配 置後的實際執行程序與方式。 (四)教育資源的評鑑:係指透過教育資源運用的結果,檢視學校核心價值的 實踐程度,意即理解教育資源運用的效益。 綜合上述文獻,可歸納兩點差異之處,如下所述: (一)教育資源的「規劃」與「配置」 有關教育資源「規劃」與「配置」意義上之差異、「教育資源規劃」在資源 運用歷程順序中之差異,如下所述: 1.教育資源「規劃」與「配置」意義之差異 有的研究(林勝義,1995;黃哲斌,2010;蔡承家,2004)採用「規劃」一 詞,有的研究(王文君,2008;Anderson, 2002)採用「配置」一詞,前者意義 重視配合學校發展目標,診斷學校對資源之需求,依據資源特性與功能,進行資 源分配等一系列程序步驟和計畫工作;後者著重於教育資源合理的分配。而蔡承

(37)

家(2004)的「規劃」之意包含「配置」之意,王文君(2008)的「配置」等同 於「規劃」之意。然而本研究認為「規劃」係指有規則、系統性之需求評估與計 畫擬定,為獲取資源前的思惟、考量,而「配置」則是意指計劃執行後,分配與 安置之實務上之行為,亦即使用資源前的準備階段,因此,本研究將「規劃」與 「配置」視為資源運用歷程中的兩個階段。 2.教育資源的「規劃」在資源運用歷程順序中之差異 黃哲斌(2010)將教育資源的「規劃」列為教育資源運用歷程中的第一步驟, 其餘文獻則是將「教育資源的規劃」置於教育資源取得、開發或發掘之後。然而, 在取得教育資源之前,教育資源的適用性、學校對資源的需求評估、學校對自身 內外環境之分析與掌握等皆為規劃之環節,且極為重要,因此,本研究將教育資 源的「規劃」放置在教育資源運用歷程中的第一步驟。 (二)教育資源的「取得」 蔡承家(2004)雖然採用「開發」一詞,但意義上為教育資源的發掘,與林 勝義(1995)相同,並著重在發掘教育資源前,頇對可供運用的資源作一概括性 的瞭解;王文君(2008)、黃哲斌(2010)和 Anderson(2002)採用教育資源的 「取得」一詞,但意義上卻不同,王文君和 Anderson 著重在教育資源的發掘與 獲取的方法,並尌教育資源取得的主要來源作探討,黃哲斌(2010)著重在取得 「適當」的教育資源。 然教育資源取得的方法固然重要,但取得「適當」的教育資源且符合學校現 況需求更重要,因此應對學校目前教育資源取得的類別或來源作瞭解,透過對可 運用的教育資源作概括性的瞭解,可得知學校目前最需要的教育資源類別,或是 還可從哪些來源取得教育資源,以擴大教育資源的管道。 綜合上述,茲尌學校教育資源運用的歷程,歸納如下,並作為本研究名詞釋 義與後續問卷編製之依據:

(38)

1.教育資源的規劃:學校在取得教育資源前,必頇針對自身目標、特色、願景 之發展,深切了解自身對教育資源項目的需求,並建立需求之優先順序,且對校 內外環境做系統性的評估與分析,以利獲取適切的教育資源。 2.教育資源的取得:教育資源的取得包括取得的類別或來源,當學校深切了解 自身對於教育資源項目需求後,頇針對校內外可取得的教育資源類別或來源做瞭 解,以利擴大學校教育資源取得類別或來源。 3.教育資源的配置:依據教育資源的功能與特性,將有限的教育資源作合理的 分配與安置。 4.教育資源的使用:消極意義為避免教育資源的閒置與浪費,積極意義則是讓 教育資源能充分確實運作,以發揮其價值與效益。 5.教育資源的評鑑:係指學校能對教育資源運用的結果進行效益、效能、效用 之評估,檢討教育資源是否有效發揮其應有的功能,並計算成本與效益之比值、 評估教育資源之投入所達成教育目標的程度,作為後續教育資源成本投入之依 據,促進教育資源運用的有效管理。

參、學校教育資源整合的概念與影響因素

國民小學教育資源的整合目的,在使有限的教育資源作最有效的運用,盼使 學校能發揮效能(孫志麟,1998)。以下尌學校教育資源整合的概念與影響因素 加以探討。 一、學校教育資源整合的概念 茲尌整合的意義;整合與合併、協調、合作、協同等語詞之意義釐析;資源 整合的意義以及學校教育資源整合的意義探討如下。 (一)整合的意義 整合(integrate)一詞,係指集結不同的意見或事物,重新統合,成為新的 整體(教育部電子辭典,2009b)。在英文的本意上,整合係指”to combine two or

(39)

many things in order to become more effective”(Cambridge Dictionaries On-line, 2009b ), 亦 即 為 了 變 得 更 有 效 率 而 結 合 兩 個 或 是 更 多 事 物 。 韋 氏 線 上 字 典 (Merriam-Webster Online Dictionary)(2009b)將整合定義為:1.形成、協調、聯 合或混合成為一個具功能性的整體;2.作為一種功能或均衡;3.和某些人事物等 聯合或合併成為一個更大的單位;4.結束隔離並產生社會或組織裡平等的地位; 廢除種族隔離。J. L. McKechnie 則認為整合一詞通常表示整體的意思,使部分合 貣來成一個整體(引自游柏芬,1996)。陳奎憙(1998)認為整合係指各部門之 間相互影響的結果促成某種程度的的團結與和諧,用以維繫體系之生存。社會學 功能學者 Parsons (1977)認為整合有兩種意義,一為體系內各部門的和諧關係,使 體系達到均衡的狀態,避免變遷;二為體系內成份的維持以對抗外來的壓力。 綜上所述,整合係指在某種程度上系統性的整理、統合兩個或更多人事物成 為新的整體或單位,促成某種程度的的團結與和諧,使整體或單位不但達到均衡 或功能性的狀態,更利於效率或效益之提升。 (二)整合與合併、協調、合作、協同等語詞之意義釐析 整合的意義與合併(merge)、協調(coordination)、合作(cooperation)、協 同(collaboration)相似,R. G. John 和 B. Ken 認為以上的語詞均含有期望為共同 的目標作適度的調整,並藉由分享資源、權力等方式實現特定的目標之意義(引 自陳盈利,2004),茲進一步說明如下。 1.合併 所謂合併係指依法律或其他規定,將參與的組織全部消滅,由新成立之組 織概括承受消滅組織之全部權利義務;或參與之其中一組織存續,由存續組織概 括承受消滅組織之全部權利義務(白司偉,2002)。Hvinden(1994)則認為兩個 原本是分開的實體,被聯合成一個組織,形成更大的實體,隸屬在同一管理部門 之下,此種不同單位的聯合稱之為「合併」。前者合併之意偏向狹義,亦即一個

數據

表 2-1(續)   (二)微觀  許多研究把教育資源定義為「學校教育資源」,並對教育資源做分類,茲尌年代演變歸納如表 2-1-1 所示。 表 2-1-1 學校教育資源之內涵 學者 年代 人 力 資 源 事的資源 物 力 資 源 財 力 資 源 資 訊 資 源 空 間 資 源 知 識 資 源 組織資源 時間資源 活 動 資 源 服務資源  姜麗娟  1992  ◎  ◎  ◎  ◎  ◎  Taylor,  Mererson,  &Massy  1993  ◎  ◎  ◎  ◎  孫志麟  1998
表 2-1(續)  表 2-1-2 人力資源、物力資源、財力資源、資訊資源之內涵 學者 年代 學校教育資源內涵 姜麗娟  1992  1.  人力資源:學生、師資、專業人員及行政人員。  2
表 2-1-4(續)  認識因素  脈絡因素  阻 力  1.既得利益  2.感覺到威脅及競爭  3.感覺會喪失「組織及計畫的認同」 ,及「策  略位置」  4.感覺會喪失組織與從屬威望、權威及轄區  5.較低的服務效能  6.服務對象的疏離感  7.無法服務新的顧客  8.不同的組織、領導者及專業人員三方面的 社會化程度  9.不同的領導方法及權威  10.幕僚的訓練迥異  11.專業人員之間的差異及其內在的差異  12.優先順序、意識形態、外觀及目標各方 面的差異  13.缺乏共同的語言  14.內部的
表 2-1-6  教育資源整合可能遭遇之困難(依年代排序)  可能遭遇之困難  林 文 正 (2001)  謝 雅 惠 (2002)  池 易 釧 (2002)  簡 宗 堯 (2006)  李月貞 (2009)  學校人力不足  ◎  ◎ ◎ ◎     ◎ 增加學校成員工作負擔  ◎  ◎  ◎ 學校成員意願不高  ◎  ◎ ◎ 社區民眾意願不高  ◎     ◎ 對於可運用資源的資訊不清楚  ◎  ◎ ◎ ◎ 欠缺資源整合的交流機制  ◎  ◎ ◎ 社區可運用資源不多  ◎     ◎ 行政手續困難與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providing different modes of support in learning tasks (e.g.. You are a summer intern in the publicity team of Go Green, a non- governmental organisation committed to

• To enhance teachers’ understanding of the major updates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Education Key Learning Area under the ongoing renewal of the school curriculum;.. • To

 Literacy Development  Using Storytelling to Develop Students' Interest in Reading - A Resource Package for English Teachers 2015  Teaching Phonics at Primary Level 2017

• e‐Learning Series: Effective Use of Multimodal Materials in Language Arts to Enhance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of English at the Junior Secondary Level. Language across

help students develop the reading skills and strategies necessary for understanding and analysing language use in English texts (e.g. text structures and

• e‐Learning Series: Effective Use of Multimodal Materials in Language Arts to Enhance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of English at the Junior Secondary Level. Language across

 Schools should foster parental understanding of e- Learning and to communicate with parents about the school holistic e-Learning policy to address

refined generic skills, values education, information literacy, Language across the Curriculu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