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日治及戰後台中縣神岡鄉工業發展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日治及戰後台中縣神岡鄉工業發展之研究"

Copied!
18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 碩士論文. 日治及戰後臺中縣神岡鄉工業發展之研究. 指導教授 :蔡志展 研 究 生:陳琬翎. 教授 撰. 中華民國九十七年一月.

(2) 致. 謝. 這篇論文之所以能完成,最要感謝的人就是我的論文指導教授—蔡志展老 師,還記得剛進研究所尋找指導教授時,學長姐都告訴我蔡老師治學嚴謹,在他的 指導下作研究會很辛苦。當時我只覺得我想要真正學到東西,蔡老師博學多聞、治 學嚴謹不就是最好的指導教授嗎!果真,研二那一年,蔡老師接下《神岡鄉志》副 總編纂的重責大任,因此,在蔡老師的帶領之下,我也成為鄉志的研究助理,還完 成了經濟篇第二章工業及第三章商業的撰寫工作,這對一個大學念歷史系的學生來 說,是一個多麼難得的機會,我真的是心存感激!在鄉志撰寫期間,也讓我了解到 一個地區發展史的重要性,礙於鄉志的篇幅,所以我決定對神岡這個地區進行更深 入的研究。撰寫論文期間,受蔡老師的指導很多,老師總是不厭其煩的告訴我作研 究的道理及相關方法,這本論文之所以能完成,真的都要感謝蔡老師的不厭其煩的 教導。同時,我也要謝謝社教所的薛主任、每一位老師及行政人員,謝謝老師們在 這段時間的指導,我獲益良多;謝謝系辦在行政方面的支援,讓我順利完成相關程 序。. 另外,還要感謝我研究所的同學惠貞,我們可是同甘共苦的好夥伴!學弟妹麗 芳、俞叡,我也要謝謝你們在這段期間的鼓勵與支持,謝謝!. 再來,最重要的就是我的家人,謝謝爸爸、媽媽的支持,讓我無後顧之憂的繼 續我的求學之路;謝謝我的姊姊、弟弟,你們是我心理最大的支柱;謝謝漢聰,在 這麼長的一段時間裡,對我的包容和體諒!. 最後要將這本論文獻給在天堂的爺爺,真的好可惜,您走的太快,讓我無法與 您一同分享這份喜悅,這是我心理最大的遺憾。爺爺,我有好好認真唸書,我完成 了研究所的學業,爺爺,您在天上看見了嗎?. 陳琬翎. 97.01.02.

(3) 摘. 要. 本文旨在探究神岡鄉工業發展之進程,年代斷限自日治時期到民國九十四年 (2005)。神岡地區自清代以來即為一農業區,更是著名「葫蘆墩米」的產地,嚴 格說來是沒有工業的,有的也只是「土壟間」及「舊式糖廍」等初級工業。到了日 治時期,由於日本政府實施「大租補償金」的制度,使得神岡當地的地主藉著「大 租補償金」轉投資其他產業,例如工廠、金融事業等等。另外,日治時期神岡庄的 交通已相當便捷,加上大正十四年以前即有電力通達此地,這些都奠定日後神岡地 區的工業發展。戰後,神岡鄉仍然是以農業為主要發展產業,一直要到民國七十年 代(1981) ,神岡鄉的工業才開始興盛起來,它一方面受到政府政策及豐原、清水 工業發達的影響,另一方面,其交通網絡四通八達,鄉內即擁有三個交流道,這些 都是神岡鄉工業發展的重要原因。民國九十年(2001)中部科學園區設立,受到工 業用地不足的影響,政府決定開發豐州科學園區,使其成為輔助高科技產業發展的 重要園區。在「台中縣綜合開發計畫」裡,台中縣政府更將神岡鄉畫分在「科技核 心發展帶」 ,因此也被整合成為中部科學園區設置後週邊的發展地區,在未來的發 展定位上神岡將與豐原、潭子、大雅共同擔負起臺中縣政治及科技生產的主要功 能,成為臺中縣科技生產及商業政治的核心。. 關鍵字:神岡鄉、工業發展. I.

(4) II.

(5) Abstract The drift of this article is regarding the process of Shengang industrial development from Japan manages period to 2004.Seriously speaking,there was no industry in Shengangs since Ching Dynasty .But the convenient transportation in Japan manages period is great advance for the Shengang industrial development thereafter.The main economy was still agriculture after the war.The industry in Shengang has risen after 1981.Because it was influenced by government's policy and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f Feng Yuan and Cingshuei.All the reason of Shengang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re as above, Shengang、Feng Yuan、Tanzih and Daya will play the importment rules of technical production in Taichung country and to be the center of economy and politics.. Key Word: Shengang,industrial development. III.

(6) IV.

(7)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二、研究回顧…………………………………………… 三、研究方法與資料來源……………………………… 四、研究架構……………………………………………. 1 1 2 6 8. 第二章 環境及產業分析………………………………… 第一節 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 第二節 清治時期的工業概況………………………… 第三節 臺中地區產業結構發展………………………. 10 10 23 30. 第三章 日治時期神岡地區工業的發展………………… 第一節 工業發展的背景……………………………… 第二節 經濟建設的基礎……………………………… 第三節 食品製造業…………………………………… 第四節 日常民生用品製造業…………………………. 39 40 48 59 91. 第四章 戰後神岡地區工業的發展……………………… 101 第一節 工業發展的進程………………………… 101 第二節 經濟發展的基礎…………………………………115 第三節 戰後前期的工業發展(民國七十年以前)… 121 第四節 戰後後期的工業發展(民國七十年~九十三 年)………………………………………………129 第五章 結論…………………………………………… 參考書目 附錄. V. 150.

(8) 表. 目. 錄. 表 1-1-1. 地區開發史研究之相關論文簡表……………………………… 6. 表 2-2-1. 台中縣蔗廍分佈表……………………………………………… 27. 表 2-3-1. 臺灣農業社會的轉型分期…………………………………………31. 表 2-3-2. 日治時期中部地區主要市鎮人數表 …………………………… 33. 表 3-2-1. 神岡庄電燈使用狀況表. 表 3-2-2. 神岡庄電扇使用狀況表……………………………………………57. 表 3-2-3. 台中州電燈用戶數分配表…………………………………………58. 表 3-3-1. 日治時期神岡地區士紳簡表………………………………………61. 表 3-3-2. 日治時期神岡庄資產家……………………………………………67. 表 3-3-3. 日治時期神岡庄精米製造暨工場表. 表 3-3-4. 日治時期神岡庄籾摺(糙米)及精米業概況……………………71. 表 3-3-5. 日治時期神岡庄粗製茶生產概況…………………………………82. 表 3-3-6. 日治時期神岡庄落花生生產表……………………………………84. 表 3-3-7. 日治時期神岡庄製油業工廠概況表………………………………85. 表 3-3-8. 日治時期神岡庄的製油概況………………………………………86. 表 3-3-9. 日治時期神岡庄各類糕點生產暨價額表…………………………89. 表 3-3-10. 日治時期神岡庄醬油生產概況…………………………………. 表 3-4-1. 日治時期神岡庄窯業與土石工場一覽表………………………… 91. 表 3-4-2. 日治時期神岡庄煉瓦業概況……………………………………… 92. 表 3-4-3. 日治時期神岡庄的製鐵業………………………………………… 94. 表 3-4-4. 日治時期神岡庄竹細工生產概況………………………………… 96. 表 3-4-5. 日治時期神岡庄木製品生產概況………………………………… 98. 表 3-4-6. 日治時期神岡庄製帽業從業人口概況…………………………. 表 4-1-1. 土地改革政策之實施表………………………………………… 103. …………………………………………56. VI. ……………………………69. 90. 99.

(9) 表 4-1-2. 神岡鄉土地改革成果與自耕農戶數表………………………… 106. 表 4-1-3. 美國對臺灣經濟援助…………………………………………… 108. 表 4-1-4. 出口擴張期外資在臺灣投資金額……………………………… 112. 表 4-1-5. 臺灣地區產業發展之重要政策措施…………………………… 113. 表 4-2-1. 神岡擴大修訂都市計畫土地使用面積分配表………………… 120. 表 4-3-1. 神岡鄉職業人口統計(1960~1990,滿十五歲以上就業人口)122. 表 4-3-2. 《臺灣工礦一覽》神岡鄉工廠概況………………………………123. 表 4-3-3. 民國五十一年(1962)神岡鄉工廠家數及種類表 ……………124. 表 4-3-4. 神岡鄉歷年人口增減表………………………………………… 125. 表 4-3-5. 神岡鄉產業人口分配表(滿十五歲以上) ……………………127. 表 4-3-6. 民國六十六年(1977)神岡鄉工廠統計表…………………… 128. 表 4-4-1. 神岡鄉、臺中縣人口成長比較表…………………………………133. 表 4-4-2. 民國八十二年(1993)臺灣省與神岡鄉一級產業規模比較表…134. 表 4-4-3. 民國八十二年(1993)臺灣省和神岡鄉二級產業規模比較表…134. 表 4-4-4. 民國八十二年(1993)臺灣省和神岡鄉三級產業規模比較表…135. 表 4-4-5. 神岡鄉各產業產業規模及成長表…………………………………135. 表 4-4-6. 民國八十二年(1993)神岡鄉各產業區位商數表…………………137. 表 4-4-7. 民國八十五年(1996)神岡鄉各村製造業特性…………………… 140. 表 4-4-8. 神岡鄉歷年工廠登記家數…………………………………………141. 表 4-4-9. 臺中縣民國九十年二、三級產業集中之鄉鎮工商及服務業場所單位 …………………………………………………………………… 143. 表 4-4-10. 臺中縣民國九十年二、三級產業集中之鄉鎮工商及服務業場所單 位經營概況………………………………………… ………. 144. 表 4-4-11. 民國九十四年(2005)神岡鄉工廠家數統計表…………………144. 表 4-4-12. 民國八十一年(1992)神岡鄉工廠員工規模表. VII. …………… 146.

(10) 圖. 目. 錄. 圖 2-1-1. 神岡鄉村里分佈圖…………………………………………………12. 圖 2-1-2. 神岡鄉土地利用分佈圖…………………………………………. 13. 圖 2-1-3. 雍正到乾隆年間土地產權分佈圖………………………………. 20. 圖 3-2-1. 日治時期大社庄交通簡圖………………………………………. 51. 圖 3-2-2. 神岡庄日治時期交通概況表……………………………………. 53. 圖 3-3-1. 日治時期米販紀阿成的名片……………………………………. 73. 圖 3-3-2. 早期秤重量的「秤仔」…………………………………………. 73. 圖 3-3-3. 日治時期的碾米機(1)………………………………………. 73. 圖 3-3-4. 日治時期的碾米機(2)………………………………………. 73. 圖 3-3-5. 磅秤上刻有「大日本帝國臺灣總督府製作」之字樣(現存於大原碾 米廠). ………………………………………………………. 74. 圖 3-3-6. 日治時期總督府製作之磅秤……………………………………. 74. 圖 3-3-7. 「大原碾米廠」現況……………………………………………. 74. 圖 3-3-8. 「王秋榮碾米廠」之碾米機器…………………………………. 75. 圖 3-3-9. 店東王秋榮先生…………………………………………………. 75. 圖 3-3-10. 糖廠與原料採集區域圖(1938)………………………………. 80. 圖 3-3-11. 粗製茶獎狀………………………………………………………. 83. 圖 3-3-12. 圳堵村粗放的老茶樹……………………………………………. 83. 圖 3-3-13. 「油車間」--廢棄的榨油工具…………………………………. 87. 圖 3-4-1. 永興磚廠遺址(1)……………………………………………. 94. 圖 3-4-2. 永興磚廠遺址(2)……………………………………………. 94. 圖 4-2-1. 神岡鄉對外交通圖……………………………………………… 117. 圖 4-2-2. 神岡擴大修訂都市計畫示意圖………………………………… 121. 圖 4-4-1. 神岡擴大修定都市計畫(第一次通盤檢討)示意圖…………. 圖 4-4-2. 神岡擴大修訂都市計畫(第二次通盤檢討)變更部份示意圖. 132 VIII. 131.

(11) 圖 4-4-3. 民國八十五年(1996)神岡鄉製造業工廠家數…………………140. 圖 4-4-4. 神岡鄉各年(83~93 年)工廠家數折線圖. 圖 4-4-5. 民國九十四年(2005)神岡鄉各村工廠家數統計圖……………143. 圖 5-1-1. 神岡地區日治時期聚落分佈圖…………………………… 152. 圖 5-1-2. 1960 年神岡鄉產業人口比例圖…………………………… 153. 圖 5-1-3. 1970 年神岡鄉產業人口比例圖…………………………… 154. 圖 5-1-4. 1980 年神岡鄉產業人口比例圖…………………………… 154. 圖 5-1-5. 1990 年神岡鄉產業人口比例圖…………………………… 155. IX. ……………………142.

(12)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臺灣史的研究近年來逐漸受到學界的注目,甚至可以說是史學界的一種「顯 學」1。過去的研究多以政治議題、國家認同為主,近年來則逐漸朝向人民、區域 的歷史發展,因此曹永和提出了「臺灣島史」的觀念,認為在臺灣這個島嶼上, 不同的時間段落內,因為國際情勢的變化、生產方式的相異、活動人群的複雜、 經濟交流項目的替換,而呈現各時期不同的社會特徵,這也才能以臺灣島上「人 民的歷史」作為觀點去研究。2. 由於地方志編纂及社區研究在臺灣各地開始展開,使得區域研究在臺灣蔚為 風潮。研究者有幸進入研究所之後,在蔡志展教授的帶領下,成為神岡鄉志撰修 小組的研究助理,對於神岡鄉的歷史演變和經濟發展有了認識,也引發研究者對 神岡鄉工業發展的興趣。撰寫鄉志的經驗其實是作為撰述此篇論文的基礎,經過 更深入的研究後,研究者也發現神岡地區在發展的過程中經歷多次的轉型,在演 變的過程中也有其獨特的地方,這是值得深入去探討的部份。. 隨著臺灣整體經濟的發展,戰後臺灣逐漸邁向工業化,而中部地區一直要到 民國六十年(1971)以後,由於政策的轉移,二級產業結構才有了比較大的改變, 當時政府擬定「臺灣地區綜合開發計畫」 ,希望促進人口和產業活動的合理分配; 此時,政府也積極推動十項建設,其中又以中山高速公路、鐵路電氣化及臺中國 際港的建設對中部地區影響最大,也帶動了中部的經濟發展。另外就工業區設立 而言,民國六十二年(1973)以前籌設開發的工業區明顯向臺灣南北區域集中, 1. 2. 李金強, 〈傳承與開拓—1949 年後臺灣之中國近代史研究〉 ,《中國近代史研究新趨勢》 (臺北市:臺 灣商務,1995),頁 62。 曹永和, 〈臺灣史研究的另一個途徑--「臺灣島史」概念〉, 《臺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臺北市:聯 經書局,2000),頁 445~449。.

(13) 六十三年(1974)以後政府為了均衡區域發展,才將工業區擴散至中部和東部。 3. 神岡鄉自古以來即是著名「葫蘆墩米」的產地,也曾是日治時期製糖株式會 社的重要原料區,更曾經種植出優良的菸葉,這一切,都代表神岡鄉曾經是一個 農產多樣化的農業鄉;但是隨著政府政策的不斷轉移,神岡鄉的工業也逐漸發展 起來。. 綜合上述,神岡鄉的工業發展其實是歷經了多種蛻變與轉型,從原本的農業 鄉,逐漸轉型成為工商業混合的鄉鎮,在民國九十四年(2005)所規劃的「臺中 縣綜合發展計畫」山海屯的分區架構下,神岡鄉是被劃分在科技商業核心地帶, 民國九十五年(2006)由於中部科學園區逐漸飽和,因此神岡鄉豐州科技園區正 式與順天建設簽約開發,逐漸邁向高科技產業;本文希望透過歷史學嚴謹的研究 方法為神岡鄉作一地方產業發展史的研究,亦期望由歷史的脈絡中為神岡鄉的未 來作進一步的探討,或許可為神岡鄉的未來規劃與發展方向在學術上提供一些參 考。. 二、研究回顧. 神岡地區在臺灣中部的開發上佔有一席之地,其相關著作數量並不少,但是 大多數的研究都集中在歷史建築、開發史與岸裡大社的研究上,而研究神岡鄉產 業發展或經濟活動的相關文獻卻不多,以下是研究者所搜尋到與神岡鄉經濟活動 有關的文獻:. (一)專書 與神岡有直接關係的專書有兩本,此兩本書為神岡在地的文史工作者陳炎正 3. 張明月, 〈光復以後豐原的都市發展與變遷〉, (彰師大地理碩士論文,2000),頁 36~37。. 2.

(14) 所撰述的《神岡鄉史》4及《神岡鄉土志》5兩本專書,這兩本書主要是透過史料 及古文書將神岡地區的開發史作一完整的敘述,不過較為可惜的是這兩本關於神 岡的專書都未涉及神岡地區產業的發展。. (二)碩士論文 碩士論文方面,張明月的《光復以後豐原的都市發展與變遷》6一文,主要在 探討的是在臺灣的人口與經濟變遷的背景之下,以豐原市為例,瞭解此聚落在不 同時期所經歷的內部空間結構之變遷,試圖解釋其都市發展如何受外部環境變遷 的影響。雖說此論文並非直接針對神岡地區的發展與變遷,但是由於神岡地區自 日治時期即劃分在豐原郡內,許多金融機構、民生事業都與豐原地區有著密不可 分的關係,因此透過此篇論文能使研究者對豐原與神岡的關係有更深一層的瞭 解。. (三)期刊論文 期刊論文方面,洪麗完的〈大社聚落的形成與變遷(1715-1945):兼論外來文 化對岸裡大社的影響〉7此篇文章的重點在於大社聚落的形成與變遷,但是對於大 社聚落的產業發展只有點到為止,並未作深入的說明。. (四)相關經濟史著作 神岡地區的產業發展與臺灣整體的經濟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就臺灣 的經濟發展而言,其相關的著作更可說是汗牛充棟,例如段承璞的《臺灣戰後 經濟》8,針對戰後臺灣的資本累積、集團企業、對外貿易、產業結構變化等相 4 5 6 7. 8. 陳炎正, 《神岡鄉史》(臺中縣:豐原一週雜誌社,1981)。 陳炎正, 《神岡鄉土志》(臺中縣:豐原一週雜誌社,1982) 張明月, 〈光復以後豐原的都市發展與變遷〉(彰師大地理碩士論文,2000),頁 1。 洪麗完, 〈大社聚落的形成與變遷(1715-1945):兼論外來文化對岸裡大社的影響〉, 《臺灣史研究》 3:1(1996.6)。 段承璞編, 《臺灣戰後經濟》(臺北市:人間出版社,1994)。. 3.

(15) 關變化,有十分完整的敘述;陳正茂的《臺灣經濟開發史》9、周憲文的《臺灣 經濟史》10則是對臺灣整體的經濟發展有一完整的論述。關於臺灣工業化的研 究,則有古浦孝雄的《國際加工基地的形成—臺灣的工業化》11、文崇一的《臺 灣的工業化與社會變遷》12,分別針對臺灣工業化的過程及工業化對臺灣所造 成的影響,作一深入的研究。. (五)以鄉鎮志為基礎的論文 另外,近年來由於區域史的興盛,因此也出現了多本碩士論文是因為其研 究者先參與撰寫當地的鄉鎮志,之後再以鄉鎮志為基礎而再深入研究當地的開 發所完成的碩士論文,以下簡述這幾篇碩士論文的概要:. 李立敏的〈戰後大里的經濟發展(1945~1995)〉13,此研究是以大里的經 濟發展作為研究對象,將大里定位為臺中市的衛星市鎮,並由衛星市鎮為基點 對戰後大里的經濟作深入的分析。. 蔡瓊慧的〈從「半路店」到「高鐵市」-烏日鄉戰後的經濟發展〉14,此 篇論文認為烏日鄉的產業發展史有其獨特性,亦與臺灣整體的經濟發展有密切 的關聯,加上高鐵在烏日站設站,因此希望透過時間的縱深來探討,烏日鄉從 昔日的「半路店」到現今,甚至是為明日的「高鐵市」做未來展望。. 陳俞伊的〈竹東的經濟發展(1718~2000)-一個時間縱深的研究〉15這 9 10 11 12 13 14. 15. 陳正茂,《臺灣經濟開發史》(臺北縣:新文京開發出版,2003)。 周憲文, 《臺灣經濟史》(臺北市:開明出版,1980 年)。 古浦孝雄著,雷慧英譯, 《國際加工基地的形成—臺灣的工業化》 (臺北市:人間出版社,1995)。 文崇一, 《臺灣的工業化與社會變遷》(臺北市:東大圖書公司,1989)。 李立敏, 〈戰後大里的經濟發展(1945~1995)〉(國立中興大學史研所碩士論文,2000)。 蔡瓊慧, 〈從「半路店」到「高鐵市」-烏日鄉戰後的經濟發展〉(國立中興大學史研所碩士論文, 2003)。 陳俞伊, 〈竹東的經濟發展(1718~2000)-一個時間縱深的研究〉 (國立中興大學史研所碩士論文, 2003)。. 4.

(16) 篇論文則是以時間縱深來看竹東的經濟發展,亦即在經濟史分期的脈絡裡,分 析竹東經濟發展的內外在因素,及重要產業的發展過程。並試圖在建立竹東經 濟史的脈絡之後,為未來的經濟發展提出方向。. 林于煒的《竹東的經濟發展—一個空間史的研究》16,此論文嘗試以空間 史的研究形式探討一地聚落長期的變遷,並藉著其研究者曾經參與地方史研究 的竹東為例,闡釋其在不同時期的聚落發展。. 除了上述以鄉鎮志為基礎的碩士論文之外,在民國八十、九十年代也興起 研究地區開發史的熱潮,表 1-1-1 是研究者所搜尋到的相關論文。. 表 1-1-1 地區開發史研究之相關論文簡表 地區 臺北. 新竹. 臺中. 16. 研究者. 年代. 主題. 王志鴻. 民國 77 年. (光復前三峽街庄的形成與發展--一個 淡水河內陸河港聚落的人為環境變遷研究) 〈金山鄉產業發展史〉. 葉瓊英. 民國 88 年. 林于煒. 民國 89 年. 陳俞依. 民國 91 年. 李立敏. 民國 88 年. 〈竹東的聚落發展(1718-2000)—一個空間 史的研究〉 〈竹東的經濟發展(1718-2000)-一個時間 縱深的研究〉 〈戰後大里的經濟發展〉. 楊秀雅. 民國 89 年. 〈清代大甲地區的發展與街市的形成〉. 張明月. 民國 89 年. 〈光復以後豐原的都市發展與變遷〉. 蔡瓊慧. 民國 91 年. 〈從「半路店」到「高鐵市」-烏日鄉戰後 的經濟發展〉. 林于煒, 〈竹東的聚落發展(1718-2000)—一個空間史的研究〉, (國立中興大學史研所碩士論文, 2000)。. 5.

(17) 何家梅. 民國 93 年. 〈戰後臺中市西屯區的經濟發展〉. 張孟秋. 民國 95 年. 〈戰後臺中市的產業發展〉. 吳忠緯. 民國 85 年. (北斗:一個臺灣市鎮的興盛變遷史). 莊淑菁. 民國 91 年. (清代溪湖鎮的開發與社會變遷). 嘉義. 張君豪. 民國 89 年. ( 朴子--一個近海街市的歷史變遷). 宜蘭. 李佩蓉. 民國 79 年. ( 宜蘭地區產業結構變遷之研究). 彰化.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六)統計資料 本研究的年代斷限是從日治時期一直延續到戰後,所跨越的年代十分的長, 從日治時期開始,日本殖民政府對相關統計資料便十分重視,因此,要研究當地 的產業發展,當時的統計資料更是重要史料之一。本文所引用的日治時期統計資 料有《總督府統計書》 、 《工場名簿》 、 《臺中州統計書》等。戰後則是以《臺中縣 統計要覽》 、 《中華民國臺閩地區工商及服務業普查報告》等政府所作的統計資料 為主。 (七)都市計畫 都市計畫是一個地區發展的重要藍圖,當地所有建設幾乎都依照都市計畫的 規劃興建相關設施。神岡鄉在日治時期即有都市計畫,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在民 國六十九年(1980)時,神岡鄉公所為了因應當地的發展,因此修訂《神岡擴大 修訂都市計畫》 ,之後也辦理多次的通盤檢討,以配合土地合理健全的發展。 除了神岡鄉的都市計畫之外,由於神岡鄉隸屬臺中縣,因此《臺中縣綜合發展計 畫》也是重要的參考依據。. 三、研究方法與資料來源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是以「歷史研究法」為主。對歷史研究而言,「求真」 是相當重要的,因此歷史研究講求證據,必須言之有物,然而空有資料,卻未經. 6.

(18) 考證、整理與詮釋,史料便顯得毫無意義,相反地,文獻資料經過詮釋之後,其 參考價值將超過原始史料,因此史學方法的運用,將是本研究的重點。. 在史料及資料收集上,大致可以分成以下三個部份:. 第一個部份是文獻史料,這其中包括各類專書著作、志書、經濟史、臺灣史、 區域史方面相關的著作、報章雜誌對神岡鄉的相關論述等,希望藉此增加對此研 究的背景知識。. 第二個部份是統計資料的運用,其來源多為政府機關所出版的歷年統計資 料, 《臺中州統計書》17其保存年代是自大正十四年至昭和十六年的統計資料,在 這份史料中,將臺中州各個街庄的統計資料作詳細的紀錄,對神岡庄的各項工商 業資料也有詳盡的統計數字;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的《工場名簿》18,此份《工場 名簿》為昭和十年所出版,它將當時各郡的工廠做了詳細的調查,包括負責人、 工廠設立年限、出產之產品、工人數目等項目,皆有詳實之紀錄,可謂研究日治 時期工業一份不可缺少之史料;而戰後政府也出版了《臺中縣統計要覽》19,此 份統計要覽為每年出版,但民國四十四年以前的資料多已佚失,且每年之統計項 目都略有變更,造成使用上的困難;而《中華民國臺閩地區工商及服務業普查報 告》20則為每五年普查一次,無法將每年的變化作精確的紀錄。以上多項統計資 料將作為本論文分析的主要來源。另外,參考各種關於臺灣歷年來經濟政策轉 變、經濟發展的相關書籍,以期對於臺灣經濟政策的演變,能有一定程度的瞭解。 再者,參酌神岡的相關都市計畫,包括民國六十九年(1980)的《神岡擴大修訂 17 18 19 20. 臺中州政府,《臺中州統計書》 (臺中:臺中州政府,1925~1941)。 總督府殖產局,《工場名簿》(總督府殖產局,昭和十年(1935)。 臺中縣政府,《臺中縣統計要覽》(臺中縣:臺中縣政府(1956~2005))。 行政院主計處編, 《中華民國臺閩地區工商及服務業普查報告‧臺中縣報告》(臺北市:行政院主計 處,1996). 7.

(19) 都市計計畫(一)》21等政府所擬定的相關都市計劃書; 「都市計畫」是配合經濟 發展的必要措施,神岡從昭和十年(1935)已做初步的規劃,隨著經濟的逐漸發 展也辦理過多次的通盤檢討,透過都市計畫及通盤檢討可以看見神岡鄉多年來土 地利用的變革。因此這多次的都市計畫及通盤檢討也是研究者研究的一項重要資 料。由於僅靠文獻史料與統計資料並無法完全解釋經濟發展的型態,因此必須靠 著地方耆老及各相關人士的記憶以彌補史料、統計資料上的不足。. 第三個部份就是進行田野調查工作,針對神岡鄉十六個村進行耆老座談會, 希望藉由在地人的回憶,勾勒出神岡在歷史中的面貌;除了耆老座談會之外,也 會進行相關產業的訪談紀錄,如:工廠、公司等的調查訪問。這些口述資料將可 補充文獻史料、統計資料不足之處,為神岡鄉的過去作一完整描述。. 四、研究架構 本論文共分為五章,在章節安排上希望能就時間的脈絡做一有邏輯的敘述, 並希望能針對產業發展的各個面向作完整的敘述,以下是本論文各章節的概述:. 第一章為緒論,首先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再者說明前人的研究結果,並對 相關研究方法與資料來源作一說明,最後說明本論文的研究架構。. 第二章論述環境、清領時期的工業及臺中產業分析,共三小節。第一節為神 岡鄉地理及人文環境的介紹,並著重於地形、氣候等自然環境對產業的影響,另 外,人文環境則介紹神岡鄉的歷史沿革及經濟發展的背景。第二節為清領時期的 工業概況,因此階段,神岡地區屬於平埔族的活動範圍,當時的工業發展屬於較 傳統的手工業,因此在此節對清代時期的基礎工業作一概述。第三節為臺中地區. 21. 臺灣省政府住宅及都市發展局和成大都市計畫系暨研究所, 《臺中縣綜合發展計畫 鄉鎮市發展綱要 計畫(一) 》(臺中縣:臺中縣政府,1994)。. 8.

(20) 的產業分析。神岡鄉的工業發展於戰後,此時的發展與大環境有相當的關係,故 此節乃針對臺中地區的產業發展作一概述。. 第三章為日治時期神岡工業的發展,共四小節。第一節說明日治時期臺灣身 為日本的殖民地,日本政府對臺灣實施殖民經濟的相關背景,臺灣工業化的開端 可說起始於日治時期,日治時期日本政府許可日本資本家來臺設立糖廠,而後再 進一步發展農產加工業和食品工業,這可說是臺灣工業的開展期,而神岡地區的 一些基礎工業也可說是從此時期開始展開。第二節則描述日治時期神岡庄的交通 建設、水電設施的發展情形。第三節則說明神岡工業發展的實際情形,由於神岡 庄在日治時期為一農業生產地區,因此此節將重點置於食品加工業。第四節則說 明神岡庄民生用品工業的相關發展情形。 第四章探究戰後政府政策對神岡工業發展的影響,共分四小節。第一節論述 戰後工業的發展的進程,戰後臺灣的經濟建設百廢待舉,政府也實施許多的土 地、經濟政策,以促進臺灣的發展。第二節則說明說明交通、水電等基礎經濟建 設在神岡鄉的發展情形。第三節說明民國七十年以前(1981)的工業發展。戰後前 期是指民國七十年以前(1981),神岡鄉仍是以農業作為經濟發展的主力,但是 受到臺灣工業化的影響,工廠數量已逐漸增加。第四節論述戰後後期(民國七十 年~九十三年)神岡鄉的工業發展。戰後後期則是指民國七十年以後(1981), 此階段受到臺灣經濟政策的影響,中部地區設立潭子加工出口區,加上十大經濟 建設逐漸完成,中山高速公路、臺中國際港的設立,都使得中部工業的投資環境 漸趨理想,故神岡鄉的工業在此階段開始突飛猛進。. 第五章結論,綜合前述四章的分析,說明神岡鄉工業發展的蛻變與轉型,並 論述神岡鄉在未來產業上的前景與發展,希望藉著此篇研究能對神岡鄉的工業發 展及未來展望作一全面性論述. 9.

(21) 第二章. 環境及產業分析. 要研究一個地區,必須先瞭解當地的地理環境、人文背景、相關特色,有了 此地區相關概念之後,才能著手進行研究。本章的第一節即對於神岡地區的自 然、人文環境作一說明。第二節為清領時期的工業概況,因此階段神岡地區屬於 平埔族的活動範圍,當時的工業發展屬於較傳統的手工業,因此在此節對清代時 期的工業作一概述。第三節為臺中地區的產業分析。神岡鄉的工業發展於戰後, 此時的發展與大環境有相當的關係,故此節將與臺中地區的產業發展相連接作一 概述。. 第一節. 自然與人文環境. 一、自然環境 (一)地理位置及地形 神岡鄉位於臺中縣轄內的西北方,相距西面的臺灣海峽約十二公里,東越高速公路 與豐原市接壤,西接沙鹿、清水鎮,南接大雅、潭子鄉,北隔大甲溪與后里鄉相接,神 岡鄉是豐原市與臺中港間的交通要衝。全鄉行政轄區包括:神岡、庄前、庄後、北庄、 圳前、圳堵、新庄、山皮、社口、三角、社南、大社、岸裡、豐洲、神洲及溪洲等共十 22. 六個村,面積 35.04 平方公里。 在神岡鄉的西南側則有臺灣最大的軍用機場--「清. 泉崗機場」 。23神岡鄉又以楓樹林崎、牛糞崎、暗崎、人字崎、人猴崎、車水崎、 王圳崎等坡崁為地形分界,明顯地將本鄉分為大甲溪溪底地區、臺中盆地盆底 區、大肚台地區等三種地形區。24以下簡單介紹各地形的聚落情形:. 1.大甲溪溪底地區 22. 23. 24. 臺中縣政府委託臺灣省住宅及都市發展局代編, 《神岡擴大修訂都市計劃書》 (神岡鄉:神岡鄉公所, 1980),頁 10。 臺灣省政府住宅及都市發展局和成大都市計畫系暨研究所, 《臺中縣綜合發展計畫 鄉鎮市發展綱要 計畫(一) 》(臺中縣:臺中縣政府,1994),頁 5-1。 薛雅惠, 《神岡鄉志.地理篇》(2007 年未刊稿)。. 10.

(22) 大甲溪舊河道溪底地區,因為是地勢較低的洪患區,所以一直要到日治時期 才有所謂的四股、五股、六股等聚落形成,與本鄉其他地區聚落形成的時間相比, 很顯然的,此地區因地形、水文因素影響,聚落形成的時間比較晚。25. 2.臺中盆地盆底地區 臺中盆地盆底地區,因為地形平坦、又有水源灌溉,因此自清朝時期即有聚 落。經由水田化過程,此地區發展成神岡鄉最富裕的地區,從清朝到日治時期, 臺中盆地就有許多大地主世居於此,因此今日本鄉成為臺中盆地著名古厝的聚集 地,例如潘家古厝、北庄林厝、社口大夫第、三角仔筱雲山莊,26這些都是臺中 地區頗富盛名的重要歷史建築。. 3.大肚台地區 戰後初期本鄉大肚台地上的聚落,在自來水尚未普及的情況之下,因為此地 區地勢較高,所以無法利用葫蘆墩圳支線的圳水的情況下,土地利用大多為旱 田,因此位於此區的聚落如圳堵、新庄仔、山皮等聚落,可以說是本鄉生活較為 艱困的地區,當地甚至流行一句俗話: 「赤查某嫁圳堵,吃飯配菜脯」 ,表示此區 因為水源受到限制,所以當地居民生活較為艱困。27. 從地理位置方面,我們可以清楚發現,神岡鄉的交通地位頗為重要,其與豐 原市、清水鎮相鄰,為豐原市與臺中港間的交通要衝,這也是神岡鄉在未來能發 展工業的一個重要因素。另外,由於神岡鄉灌溉水源豐富,又地處臺中盆地盆底 區,因此在清朝及日治時期農業相當興盛,以至於戰後神岡鄉才能從農業多餘的 資本去發展工業。. 25. 薛雅惠, 《神岡鄉志.地理篇》(2007 年未刊稿)。 薛雅惠, 《神岡鄉志.地理篇》(2007 年未刊稿)。 27 薛雅惠, 《神岡鄉志.地理篇》(2007 年未刊稿)。 26. 11.

(23) 圖 2-1-1. 神岡鄉村里分佈圖. 資料來源:《神岡鄉都市計畫行政區域圖》,神岡鄉公所提供,2006 年。. (二)氣候 神岡地區的氣候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溫和,年平均溫度約為攝氏 23 度,年雨量在 1600 至 1800 公釐之間,雨期自四月開始至六月,八、九月間為颱 風期,但很少有颱風直接侵襲本鄉,僅為過境卻可帶來豐沛雨量。28此種氣候對 發展農業來說十分適合,溫度適宜,雨量適中,農民最擔心的颱風又甚少直接侵 襲此地區,但是颱風的過境卻又可以為當地帶來豐沛的雨量,由此可見,神岡鄉 在發展農業方面是佔了氣候優勢。. (三)地質土壤 本鄉土壤屬大甲溪沖積扇,為第四紀沖積層,除台地為洪積赭土層外,大部 分為礫層和礫黏土層合成。大甲溪西南側坡度陡峭,河床面積廣大,是由砂磧和 沖積岩所組成。29而本鄉土壤的特性,主要可以分成三種:(1)沙質土壤:主要 分佈於豐洲、神洲、溪洲三村,此區的土地利用自日治初期至光復初期主要種植 28. 神岡鄉公所, 《變更神岡擴大修訂都市計畫(第三次通盤檢討)書》 (神岡鄉:神岡鄉公所,2004), 頁 21。. 29. 臺灣省政府住宅及都市發展局和成大都市計畫系暨研究所, 《臺中縣綜合發展計畫 鄉鎮市發展綱要計 畫(一)》 (臺中縣:臺中縣政府,1994),頁 5-2。. 12.

(24) 菸草與稻作。 (2)壤質土壤:主要分佈於三角、岸裡、大社、社口、社南、北庄、 庄後、庄前、神岡、山皮等村,排水性較差,此區大部分為葫蘆墩圳灌溉區,種 植稻作。 (3)棕紅土壤:分佈圳堵、新庄的山坡地保育區,排水性也較差,此區 在日治初期至光復初期以種植甘蔗為主。30. 圖 2-1-2 神岡鄉土地利用分佈圖 資料來源:轉引自薛雅惠, 《神岡鄉志.地理篇》, (2007 年未刊稿). (四)水文 神岡鄉位於大甲溪下游地區,河川洪水期與枯水期之流量相差大,雨期的防 洪及早期的農田灌溉,成為當地農業活動的重要工作。自清代以來,神岡鄉農地 灌溉用水的水源,主要來自葫蘆墩圳幹線及支線(浮圳、新圳),只有少數的農 地灌溉用水取自於山腳湧泉,例如圳堵山腳,或是屬於大甲溪本流河川地內的農 地,可以利用網流的湧泉,作為灌溉水源,例如圳堵及下溪洲地區的大甲溪河川 地。葫蘆墩圳在清代開築之初,只有上埤、下埤及至道光年間又合下溪洲圳而成, 圳長四十餘公里,從朴仔籬口引大甲溪水灌溉猫霧捒東堡一帶的土地(即今豐原 30. 薛雅惠, 《神岡鄉志.地理篇》(2007 年未刊稿)。. 13.

(25) 市、潭子鄉、大雅鄉、神岡鄉及臺中市的北屯區、西屯區),可以說是臺中平原 開發之始。日治時期,蓬萊米在葫蘆墩圳灌溉區試種成功,此區乃成為臺灣有名 的葫蘆墩米的產區。31. (五)聚落 神岡地區的開發很早,因此聚落的形成也較其他街庄來得早。台中盆地北部 一帶,昔屬巴則海平埔族岸裡社墾域。雍正十一年(1733),通事張達京率客籍 鄉人前來大事開墾,雍正十二年(1734)成立六管業戶,出資修築葫蘆墩圳,以 水換得未墾埔地,於是今天豐原、潭子、神岡、大雅各市鎮次第墾成。乾隆三十 五年(1770),嘉應州鎮平縣人張舟龍,開墾於社口庄一帶;乾隆中葉至嘉慶初 葉,漳籍墾戶次第形成三角仔、圳堵;泉籍形成神岡、圳前、山皮等村庄;興化 人開墾於溪州底地方。道光以後,巴則海平埔族人,陸續棄地,遷入埔里地區。 32. 根據洪敏麟在《臺灣舊地名沿革》一書,33對本鄉聚落發展的說法,各庄形成聚. 落的時間可能是: ․「大社」 :地名昔稱「岸裡大社」 ,日治時期勘查土地,改稱「大社」 。在雍正 元年(1723),已是平埔族大聚落。「望樓」就是「望寮」是大社的 斥堠,築有望遠寮,曾是漢番的交易中心,在今高速公路豐原交流 道附近。 ․「社口」 :萬興宮建於雍正十二年(1734),證明已經成莊,且具有規模。 ․「三角仔」:原是客籍移民稱作「三閣仔」 ,在乾隆三十六年(1771)漳州詔安 人呂祥省入墾前就已成莊。 ․「北莊」 :其地名是因位於張達京之兄張達朝,率客籍所開發的「大埔厝莊」 (今潭子鄉大富、大豐兩村)之北而得名,為早期開發的據點,成莊也 不遲於乾隆初葉。 31. 32 33. 薛雅惠, 《神岡鄉志.地理篇》(2007 年未刊稿)。 張勝彥總編纂,《臺中縣志》〈卷四 經濟志 第二冊〉 (臺中縣:臺中縣政府,1989),頁 9。 洪敏麟, 《臺灣舊地名之沿革》第二冊(下)(臺中縣:省文獻會,1984),頁 89。. 14.

(26) ․「圳堵」 :又名「圳島」 ,該村土地祠有乾隆四十年(1775)香爐刻有「浮圳莊」, 清代今圳堵與圳前兩村合稱「浮圳庄」 ,道光十二年便有「圳島庄」 名,戰後才分開。故成莊應不遲於乾隆年間。 ․「山皮」 :在嘉慶九年(1804),由同安人陳為登入墾,道光年間任神岡五庄總 理。 ․「新廣」 :在道光十六年(1836)出現於周璽《彰化縣志》「規制」貓霧捒東上 堡。然最近在乾隆二十五年(1760)所繪的「乾隆中葉臺灣番界圖」 裏發現已有「成崗庄」地名,成庄應在乾隆初年。 ․「紅圳頭」 :此地是在「紅圳」(今橫山支線)之頂端,乾隆五十一年林爽文事 件後,原聚落荒廢,「同寅街」成神岡新街,取而代之。 ․「後壁厝」 :約在嘉慶至道光間成莊。道光三年「陳五協」開下溪州圳「下溪 州」、 「後壁厝」 、「中寮」 、「苦苓腳」、 「牛糞崎」等漸成聚落。 ․「新莊仔」 :成莊較晚,可能與其西北「頂舊」後稱「舊庄」(屬楊厝里),相 對應。 ․「西勢尾」:距社口 600 公尺,地名也許與岸裡社群中之「西勢尾社」有關。. 這些老地名,大致到道光年間都已形成聚落,除了岸裡「大社」和「社口」 因是早期岸裡大社管理區所在,其他庄頭的發展則和水利開發有關。34. 日治時期的《台中州統計書》 「市郡管轄街庄及大字名」將台中州各街庄的 大字詳細列出,此表中列出神岡庄的大字有神岡、新庄子、山皮、圳堵、北庄、 社口、大社、三角仔、下溪州等大字,35這也顯示當時這些地區已形成聚落。. 戰後,神岡鄉隸屬於台中縣,總共分成十六個村,分別是神岡、庄前、 34. 蔡志展, 《神岡鄉志.緒論》(2007 年未刊稿) 。. 35. 臺中州政府, 《昭和五年臺中州統計書》 (臺中:臺中州政府,1925~1941),頁土地 4。. 15.

(27) 庄後、北庄、圳前、圳堵、新庄、山皮、社口、三角、社南、大社、岸裡、豐洲、 神洲及溪洲等十六個村,神岡地區的聚落至此已發展完備。. (六)地震 臺灣由於地質結構特殊,地震活動相當頻繁激烈。據史籍記載及儀器觀測資 料顯示,過去臺灣每十年即有一次造成嚴重災害的地震發生。36地震與斷層作用 密切相關,而規模大的地震常是因活動斷層的再活動而發生,並在地表產生明顯 的破裂現象。臺灣中部的活動斷層與存疑性活動斷層有大約十條,其中屯子腳斷 層北由后里台地東北的泰安車站附近,向西南西方向延伸,經下后里、內埔(屯 子腳) ,越過大甲溪,至大肚台地北段之清泉崗附近,全長約 14 公里。1935 年 4 月 21 日凌晨 6 點 2 分 16 秒臺中州大地震,震央在新竹州關刀山南南東方約 3 公 里處的大安溪中游附近,震度 7.1 級。臺中州大地震造成多處地裂、山崩、塌陷 等地變,並產生二大地震斷層—獅潭斷層與屯子腳斷層,其中屯子腳斷層從苗栗 縣三義鄉至臺中縣清水鎮,通過大安、后里、屯子腳、舊社、新莊仔至清水街大 突寮。當時豐原郡下震災死亡者共 1528 人,其中又以神岡庄死亡 519 人為最多, 而神岡庄又以圳堵 188 人、新庄仔 161 人死亡最多。屯仔腳斷層在神岡鄉新庄仔 埔仔口至芭樂埔產生明顯的地面裂隙,有些裂溝甚至連人都無法跨過。當時新庄 仔全村土埆厝全倒,因此有「頂庄看下庄」的說法出現,以形容當時新庄仔夷為 平地的慘況。37. 二、人文環境 一個地區要有良善的發展,除了要有良好的地理環境之外,人文環境也相當 重要,有地理環境和人文環境的配合,此地區的發展也會較完備。隨著神岡經濟 發達,使得漢人和原住民有餘力注意文化素養的提昇,讓子弟到「書塾」 、 「社學」 36. 郭大玄, 《臺灣地理--自然、社會與空間的圖像》(臺北市:五南書局,2005),頁 64。. 16.

(28) 的接受漢學教育。道光年間神岡地區就有「文英社」的組織,這些人文環境也都 大大影響神岡地區未來的發展,以下將就時間分期(史前時代、明鄭時期與清代、 日治時期、戰後以來)將神岡地區的人文環境作一敘述;. (一)史前時代 臺灣的史前文化遠較其歷史時期文化久遠且複雜。分佈遍及全島及周圍諸島 的史前遺跡與遺物,分屬不同時代的文化層;這些史前文化層,不但有接近東南 亞文化系統的文化內容,也包含了大陸文化系統的器物。透過考古學與語言學的 發現,四百年前臺灣的族群版圖是由「南島語族(Austronesian)」所構築而成 的。史前文化的主人和南島語族,在不同的時間、分批進入臺灣。現存原住民族 可能在距今約五千年至六千年就已遷移到臺灣,繼續發展其多元化、高歧異性的 社會文化體系。38. 神岡地區在距今約 4500 年到 2000 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期及晚期就已有人類 活動,民國六十一年(1972)考古學者何傳坤,利用「濁大計畫」的專案研究發 現,在神岡鄉的庄後村及社口村發現了史前文化的遺址,其中的庄後村遺址由孫 寶鋼於民國六十二年(1973)前往挖掘,劉益昌則於民國七十八年(1989)亦前 往調查,此二遺址的出土物包括陶器與石器,透過這些史前遺址的出現,也證實 了神岡地區在史前時代已有人類在此活動。39. (二)明鄭時期與清代 根據荷蘭人的戶口資料,十七世紀的「平埔族」至少有一百五十餘個部落、 五萬餘人。一直到十九世紀末,可辨認的「平埔族」尚有:分佈於基隆淡水海岸 地區及一部分居住於宜蘭境內的凱達格蘭族(Ketagalan) ,居住於臺北盆地及其 37 38 39. 薛雅惠, 《神岡鄉志.地理篇》(2007 年未刊稿)。 王嵩山, 《臺灣原住民的社會與文化》(臺北市:聯經出版,2001),頁 174。 張雪君, 《神岡鄉志.史略篇》(2007 年未刊稿)。. 17.

(29) 周圍的雷朗族(Luilang) ,宜蘭縣的噶瑪蘭族(Kavalan) ,分佈於新竹、苗栗二 縣的海岸平地的道卡斯族(Taokas) ,臺中縣境則有巴則海族(Pazeh)和拍瀑拉 族(Papora),巴布薩族(Babuza)分佈於彰化縣境,和安雅族(Hoanya)居於 嘉義與南投二縣,西拉雅(Siraya)的三個亞族分佈於臺南、高雄、屏東三縣。 居住於日月潭一帶的邵族(Thao),有時也被歸入平埔族。40. 岸裡社人為巴則海系的平埔族部落。十七世紀末葉以來,他們尚未歸順清朝, 仍然被歸類為「生番」。他們的主要聚落範圍位於大甲溪北岸與大安溪之間,而 以蔴薯舊社(今后里鄉舊社村)為中心。稍後,岸裡社人因緣際會憑藉勇武善戰 以及位於中路要津的地理位置,跟清廷建立長期軍事合作關係。他們先後協助官 軍剿平大甲、牛罵、沙轆等鄰近部落的反亂,從而獲賞大量草埔地權。一部分岸 裡社人在土官阿莫的率領下,跨過大甲溪南岸,逐漸在今日的神岡、社口和豐原 等地建立九個聚落,即岸東、岸西、岸南、西勢尾、麻裡蘭、葫蘆墩、崎仔、翁 仔和麻薯舊社等,合稱岸裡九社。在十八世紀最盛時期,領土範圍涵蓋台中盆地 東北地區以及大甲溪與大安溪之間的丘陵台地。. 根據陳秋坤在《清代臺灣土著地權》一書中表示,岸裡社人在十八世紀上半 葉並無足夠的人力可以從事大規模水田農作生產事業,因為 1761 年,岸裡社奉 命編入保甲組織。根據保甲戶口資料,顯示岸裡社計有 1,245 人,共 209 戶。等 到 1770 年代潘輝光擔任岸裡社總通事期間,估計岸裡大社人口約有 513 戶,岸 裡社有 1,410 人,共 322 戶。從這些有限的人口資料,陳秋坤認為岸裡社人向官 方申請開墾執照,大致是由漢通事張達京主使所致。. 張達京(1690-1773)為廣東潮州府大埔縣赤山鄉下灣村人。早年曾在閩、 漳地區行商,後於康熙五十年(1711)渡海來台,先在南部經商活動,旋後定居 40. 王嵩山, 《臺灣原住民的社會與文化》(臺北市:聯經出版,2001),頁 174~176。. 18.

(30) 彰化大竹村,在墾戶張嗣徽手下充當開墾佃人。據說張氏於康熙五十五年初抵岸 裡社時,族眾正遭遇瘟疫,張氏以「祖傳秘方」施藥,救人無數。土官阿莫感念, 妻以族女。康熙五十五年(1716)岸裡社受招歸撫,張達京以通番語曉番情,被 賞為岸裡社首任通事。早在雍正元年(1723),張達京即以通事兼墾戶身份,向 岸裡和搜捒、烏牛欄和舊社等四社土目,簽訂「割地換水」合約。這是岸裡社自 康熙五十五年(1716)獲賞大宗埔地之後,首次以業主身份邀請漢人墾戶前來投資 的契約。張達京在這項合約裡,既是中介人,也是墾戶資本家;他以墾號「張振 萬」名義,出資 9300 兩興建猫霧捒圳(俗稱下埤) ,藉此換取台中盆地西北阿河 巴草埔(今台中神岡、大雅和橫山等地區)的地權。41. 土地的開墾和水利的開發,是農業發展的兩大基石,而在農業經濟為主體的 時代,水利更是提高土地生產力及附加價值的必要手段。「岸裡社」當年取得的 土地不限於今日之神岡地域,但行政中心的「大社」在神岡,這裡是後來捒東上 堡或葫蘆墩圳或豐原郡,政治、經濟、文化早期發展中樞。在雍正年間開發的「上 埤」及「下埤」灌溉了今日神岡、豐原、大雅、潭子及臺中市廣大的土地,乾隆 年間灌溉面積高達三千餘甲,此後道光三年至六年間(1823~1826)後壁厝「陳 五協」共同出資開發「下溪州圳」 ,此圳的開鑿使神岡地區的灌溉面積又增加近 兩百甲。42透過這種原、漢間一連串的合作與開發工程,原先的「猫霧捒圳」至 此也發展成葫蘆墩圳,更是日後著名「葫蘆墩米」的重要產地之一。. 41. 42. 陳秋坤, 《清代臺灣土著地權-官僚、漢佃與岸裡社人的土地變遷,1700-1895》(臺北市:中研院近 代史研究所,1997 二版) ,頁 26~38。 洪慶豐總編纂,《臺中縣大甲溪流域開發史》 (豐原市:臺中縣立文化中心,1989),頁 181。. 19.

(31) 圖 2-1-3 雍正到乾隆年間土地產權分佈圖 資料來源:臺中縣文化中心,《臺中縣大甲溪流域開發史》,頁 137。. 至於「神岡」鄉名的由來,從已經出土的資料顯示,神岡最早稱「成崗庄」, 其成莊時間,應該在雍正到乾隆初年間(1733~1760),阿河巴草埔水圳大開發 之後;到嘉慶年間(1796~1820)稱「神崗庄」。道光前期(1821~1836)改稱 「新廣莊」並著錄於當時《彰化縣志》的官書上。這個改變在神岡文史工作者陳 炎正認為是因「隨著大批泉州人移墾神岡地區,竟將客家『神崗』諧音訛傳為『 「新 廣』而沿用至今」 ,43此種說法是值得參考的。另透過神岡鄉文史工作者李天德的 發現,在清乾隆 25 年(1760)繪成的「清乾隆中葉臺灣番界圖」中「成崗庄」 清楚的標示在大甲溪淡、彰交界附近的南岸。44. 隨著經濟的發展,漢人和原住民也開始關心文化發展,在教育方面也讓子弟 接受「私塾」和「社學」的漢學教育,增進了岸裡社漢化的速度和深度。道光 16 年(1836)三角仔呂世芳創立文英社梓潼帝君會(文昌祀典會)。此會由神岡各 43. 陳炎正, 《神岡鄉志.沿革篇》(神岡鄉:神岡鄉公所,2007 未刊稿)。. 44. 自由時報「中縣新聞」,2006 年 11 月 11 日『清乾隆中葉臺灣番界圖可考…神岡建庄史回溯至清乾 隆二十五年』 ,引述李天德 2006 年 11 月 9 日「神岡鄉地名溯源大發現」新聞稿;同日另見聯合報、 中國時報、人間福報、更生日報等「中縣版」。. 20.

(32) 庄組成,以辦理梓潼帝君祀典事宜,並作為地方士子會文結社的場所。文英社創 立不久,呂世芳辭世,其子曜初於岸裡社旁設文英書院(今日岸裡國小現址)。 光緒 2 年(1876)吳子光受聘於文英書院,這也是當時本區最著名的社學。而文 英書院在當時所收集的藏書也可以算是全中部地區最為宏偉且藏書最多者。45清 朝時期的教育與科舉的關係密不可分,此一現象也是當時神岡地區子弟讀書求學 的主要目的,而神岡地區在此時期錄取的科舉人才計有進士一人、舉人兩人、武 舉人一人、歲貢生一人、恩貢生兩人、生員十八人、武生員一人、例貢生八人、 監生七人。另外,還有就任官職的總土官阿莫、通事(潘敦仔、潘明慈、潘永安 等) 、屯千總(潘明慈) 、屯外委(潘瑛文) 、屯把總(潘捷文、潘隆盛) ,也有贈 封及世襲,如七品京官張達京、蔭授浦城縣丞、世襲雲騎尉李枝三、例授儒林郎 呂世芳、例授六品職銜呂達芳、恩授儒林郎呂舍芳等人。46由此可見,神岡地區 在當時可以說是文風鼎盛的地區。. (三)日治時期 從上述說明中,我們可以知道清領時期的神岡地區教育盛行,加以神岡地區 自清代到日治時期一直都是重要的農業生產地區,居民都是以農業為主要維生的 事業。日本殖民政府領台之後,發行「事業公債」收買大租戶的租權,當時臺灣 的一些地主就是利用「大租補償金」轉化成為近代的「資本家」,開始投資其他 新興產業或金融事業,其投資項目分佈全台。47除了拓展其他事業之外,神岡當 地資本家也將觸角深入當時的信用組合及行政組織中,可謂新一代的士紳階級。. 臺灣在日治時期身為日本的殖民地,其使命就是為宗主國「供給原料、推銷 產品」 ,所以由於「工業日本、農業臺灣」的關係,臺灣在日治前期嚴格說來,. 45 46 47. 施懿琳、許俊雅, 《臺中縣文學發展史》(豐原市:臺中縣立文化中心,1995),頁 38。 陳茂祥, 《神岡鄉志.教育篇》(2007 年未刊稿)。 蔡志展, 《神岡鄉志.緒論》(2007 未刊稿)。. 21.

(33) 除了製糖產業以外,是沒有什麼重大工業可談的。48但是,一般的民生用品 的工場,如碾米業、製油業、家具製造業、糕餅業等工場,卻始終存在在臺灣的 社會,而這些工場在神岡也不曾少過。. (四)戰後時期 在二次大戰結束後,國民政府來台,當時臺灣的經濟建設百廢待舉。為了重 建臺灣的經濟,政府實施了許多政策,包括土地政策(如三七五減租、公地放領 等) 、經濟政策、工業政策..等。在中央政府的計劃經濟之下,臺灣從資源不足、 經濟落後的環境,歷經了 50 年的發展,成為亞太地區重要的「新興工業國家」, 臺灣在戰後的經濟發展,甚至被譽為「臺灣經驗」。. 隨著臺灣在戰後整體經濟開始發展之後,臺灣也逐漸進入工業化的過程,工 業化的結果使得許多農田變為工廠,農村型態隨著產業結構變遷而轉變,以農為 主的傳統農村蛻變為工商市鎮,已因此進入都市化的過程。其實,神岡鄉的發展 十分符合臺灣整體的經濟發展過程。. 另外,都市計畫對一個地區的發展十分重要,都市計畫是一個地區發展的藍 圖。神岡鄉自日治時期就有都市計畫,到了戰後,原有的都市計畫不符合當地的 發展情形,因此也有過多次的通盤檢討,希望能為當地的發展作一完整的規劃。. 再者,交通建設的完備,也是神岡鄉工業在戰後得以發展的一個很重要的因 素。民國六十七年(1978)國道一號、民國九十一年(2002)國道四號、民國九 十三年(2004)國道三號等高速公路的完成,使本鄉得以擁有兩個交流道、一個 系統交流道,成為臺灣南北向和中部東西向的樞紐地帶,這在全臺是少有的。交 48. 周憲文, 《臺灣經濟史》(臺北市:開明出版,1980 年)。頁 521。. 22.

(34) 通是發展經濟的血管,也由於區位上的優越地位,為神岡帶來無限希望。49. 第二節、清領時期的工業概況 臺灣的氣候溫和,尤其中部更是農業的生產重鎮,平地適合種稻種蔗,坡地 適合種茶,山地有林木,其中又以樟樹製腦最有名。但是若談到工業,相較於農 業而言,其他工業原料及天然礦藏缺乏,是不適合工業發展的。從經濟的觀點來 看,農業相對於工業具有比較利益。若交通條件許可,市場存在,而且居民又能 以市場為導向,則在無產業政策推動下,經濟體系必然呈現偏重農業生產,以農 產品及農產加工品交換其他工業產品的生產及貿易型態。臺灣近代初期的經濟條 件及經濟型態正是如此,所以一直到晚清時代仍以農業為主要生產部門,工業生 產只限於米、蔗、茶、及樟腦等農產品之加工。除了上述產業之外,也有一些聞 名的特產,如皮箱、席、及綢緞等,但這些物品皆為小區域性的特產。從產量上 來看,特產的重要性尚不及米、糖、茶及樟腦。50. 若以現代工業規模跟清領時期相比,自然清領時期的工業是十分落後,但是 在日本領台前的工業,也並不是如臺灣總督府所經常宣傳的是一張白紙。日本領 台前夕臺灣人的生產活動,除了北部種茶、製茶,南部種米、製糖的經濟生活之 外,酒的製造與飲用相當普遍;集中在澎湖和臺中的製油工場,提供人們一般的 食用油。農耕或製造工具,雖然不是這麼方便,要到臺北、臺中、臺南等城鎮才 會有製造工場;故障時一樣要到這些較大的城鎮修理,但是至少不必從海外進 口。此外,還有少數製麵、製瓦、家具製造工場、製餅工場等民生用品製造工場, 臺灣民眾的食衣住行,甚至奢侈品也都開始在臺灣製造,這些工場利用臺灣盛產 的農林資源加工供應民眾生活所需,可以說是善用臺灣資源的加工業。51清朝時 期的神岡在地理位置上接近葫蘆墩街、南屯等較大的聚落,因此當時民眾所需的 49 50 51. 蔡志展, 《神岡鄉志.經濟篇》(2007 年未刊稿)。 李國祁總編纂,《臺灣近代史 經濟篇》 (南投市:臺灣省文獻會,1995),頁 199~201。 高淑媛, 〈1912 年禁止臺民使用公司制度之政策分析〉《臺灣風物》52:4,頁 154。. 23.

(35) 各種民生用品,就算在神岡當地沒有製造的工場,民眾仍是可以到葫蘆墩街或是 南屯去購買他們所需的民生用品。. 神岡自清朝時期就是著名的產米地區,因此也發展出「就地取材」的工業類 型,也就是針對當地出產的主要農產品直接加工的小型工廠,在「民以食為天」 的思維下,像「土礱間」及「糖廍」都是早期常見的小型工業,對照神岡早期的 工業發展也的確如此;另外,糕餅對於當時民眾而言可以說是一種奢侈品,多為 有錢人家才能享用,而當時有許多地方士紳聚集大社,因此神岡地區的糕餅工業 也因為要提供當時的地方士紳作為日常食品或是禮品而頗富盛名。神岡地區在清 代是大社的行政中心,也是農業中心,更可以說是早期產業發展的中心;而漢人 入墾之後,神岡地區更成為臺中盆地北部的產業發展中心。以下則就清朝時期神 岡地區的工業作一敘述:. 一、碾米業 臺灣的稻作在糧食生產上佔有很重要的地位,稻是禾木科稻屬的一年生作 物,種子長圓型,由穎包被著。稻的果實是穎果,由護穎、外穎和內穎包圍著, 內穎和外穎就是俗稱的稻穀,帶殼的叫穀子。穀子去殼後為糙米,糙米經過精製 後稱為白米。由於稻穀收成後需要進一步將外殼去除,因此在農村也就產生了「土 壟間」這個行業。這個從清代就傳下來的「土壟間」也就是日治時代的精米所、 精米工場,而臺灣戰後則稱為碾米店。52在碾米尚未機器化之前,有很長一段時 間是使用「土壟」來碾米。這種碾米器具是以竹片編織而成,外型與石磨很像, 共分為上下兩層,上層為空心,可以放入稻穀,下層則加入紅土使其重心穩固, 而在兩層間以鐵器或硬木為軸杵,只要利用人力或牛拖動使其轉動,就可以將稻 穀外殼去除成為糙米,然後再用石臼將糙米上的米糠脫去,也就是我們常見的白 米。早期的土礱是農家礱穀時最普遍的設備,不過卻有碾米量小、且費力的缺點。 52. 姜義鎮, 《臺灣傳統老行業》(臺北市:臺原出版,1999),頁 19。. 24.

(36) 而後隨著碾米業日益發展,為了因應大量生產的需要,進步到使用水力驅動的碾 米機,也就是引用水源帶動碾米機轉動來碾米,跟土礱比較起來是省力不少。到 了民國四十年(1951)後,隨著電力的發展,又再發展出電動馬達的碾米機,由 於碾米機高達 5、6 公尺以上,再加上稻穀收割期進出的稻穀和白米數量很多, 碾米廠的空間必須挑高寬廣,因此早期經營碾米廠的多是富豪士紳,他們才有能 力購買昂貴的機器,及蓋大廠房放置碾米機。53. 清領時期,神岡街上也有數家米店舖,西元 1896 年(光緒 22 年)1 月,捒 東上堡總理林振芳、紳士呂汝玉等申報當地米穀產銷情形,當時米店舖有神岡街 上的「昆發號」 ,鋪主是陳韜;「瑞豐號」,鋪主是莊進爵; 「榮春號」,鋪主是陳 冰。54. 二、製糖業 臺灣之產蔗糖的由來已久,而甘蔗是何時傳來臺灣的呢?根據曹永和在《臺 灣早期歷史研究》中提到,大約是在宋元以降,漳泉兩州的農業,因氣候、土壤 及雨量等關係,農作物中以茶、甘蔗等商品農作物較占優越條件。55因此我們可 以推測,在明清之際,漳州泉州應該已經有漢人在從事甘蔗種植,甚至是利用甘 蔗製糖,而甘蔗隨著漳泉移民來到臺灣自然也是一件正常的事。. 在清領臺灣之後,由於土地的逐漸開闢,糖業亦漸發達,糖產隨之增加;這 是必然的現象,可想而知。當年的蔗種,則有竹蔗(皮白而肉厚,汁甘,用以熬 糖)、紅蔗(皮紅而薄,肉脆,汁甘,生食較多,並以熬糖)及臘蔗(皮微黃, 幹高丈餘,莖較竹蔗大二、三倍,肉脆,汁甘,僅供生食) 。康熙 54 年(1715 年) Mailla 受聘測繪臺灣地圖,回去之後做了《訪問紀》一書,據稱當時臺灣之著名 53 54 55. 羅秀華, 《臺灣的老行業》 (臺北市:遠足文化,2004),頁 160~161。 陳炎正, 《神岡鄉志‧大事記》(2007 未刊稿) 。 曹永和, 《臺灣早期歷史研究》(臺北市:聯經,1979),頁 162。. 25.

(37) 土產為糖及糖果。康熙 56 年(1717 年)出版的《諸羅縣誌》曾提到: 糖,煮蔗而成,有黃白兩種,又冰糖用白糖再煮,如堅冰,比內地較白, 而甜遜之。56 在《赤崁筆談》中曾提到製糖的相關過程: 煎糖須覓糖師,知土脈,精火侯。用灰(湯大沸,用礪房灰止之)用油(將 成糖投以卑麻油),洽中其節,煎成置糖槽內,用木棍頻攪至冷,便為烏 糖。……至製白糖,將蔗汁煮成糖時,入糖漏內,下用漏鍋盛之,半月後 浸出糖水,名頭水,次用泥蓋漏上十餘日,得糖水,名二水,再用泥土覆 十餘日之糖水,名三水,合煎可為糖膏或用釀酒。每漏白糖只五十餘觔, 地薄或糖師不得其人,糖非上白,則不得價矣。57 再者根據連橫所著的《臺灣通史》中,也有提到: 製糖之時,需用糖師。以蔗漿入鑊煮之,候其火色,入以石灰,俟糖將成, 又投卑麻油,洽中其節,乃移於槽,以棍攪之,漸冷漸堅,是為青糖。最 佳者曰出類,次曰上斗,又次曰中斗。又有白糖,其法已成糖時,入之漏 內,下盛以鍋,而受其汁,謂之糖水,上蓋以泥,曰十四日,其色漸白, 易泥蓋之,凡三次悉白。惟下稍赤耳。白糖之佳者,約頭檔,色皎味香。…… 次曰二檔,又次曰三檔,色稍遜而味甘。臺南郡治所製白糖,謂之府玉, 馳名各埠。糖水再熬之糖曰赤沙,性涼可解毒,又以釀酒。白糖再熬成塊, 剖而為片,其堅若冰,謂之冰糖,亦曰糖霜,價較貴。58 臺灣糖業發展到清代,有關其發展的紀錄文獻,隨著地方志及著作的豐富而 漸漸完備。如歷代的臺灣府志,彰化、諸羅、台東、澎湖等地方志,皆可從其記 載看出糖業在地方上的發展情形。這些文獻中最精采豐富的莫過於雍正年間黃淑 璥所著的《赤崁筆談》,其描述製糖糖廍情形如下: 十月內,築廍屋,置蔗車,雇募人工,動廍硤糖,上園每甲可煎烏糖六 七十擔,白糖六、七十漏;中園下園只四、五十擔。每廍用十二頭牛, 夜硤糖,另四頭牛載蔗到廍,又二牛負蔗尾以飼牛。一牛配園四甲,或三 56 57 58. 清.周鐘瑄,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編輯, 《諸羅縣志》 ,(臺北市:文建會,2005),頁 272。 清 黃淑璥, 《臺海使槎錄》 (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1957),頁 56。 清 連橫,《臺灣通史》(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二八種,1962),頁 652 ~653。. 26.

(38) 甲餘。每園四甲,現插蔗二甲,留空兩甲,遞年更易栽種。廍中人工:糖 師兩人,火工兩人,車工兩人,牛婆二人,剝蔗七人,採蔗尾一人。看牛 一人。59 這段文獻的記載說明,當時的舊式糖廍基本上是靠牛隻作為動力的來源,用 牛隻帶動來壓榨石磨榨蔗,其工具以及動力來源雖然都十分簡陋,但是就當時而 言,已經可以算是稍具規模的「工場」了,因此糖廍也可以視為臺灣工業之萌芽。 但是,雖說荷蘭治台時期已召漢人來台墾地、插蔗、製糖販售,以穫取經濟利益, 但是舊式糖廍在當時的詳細經營資料在史料上則較難查考,惟鄭成功在台經營期 間糖廍已有輸餉課稅之舉,可知當時已有糖廍之存在。舊式糖廍是由圓錐形之棚 屋(壓榨甘蔗的地方)及熬糖屋(煮糖的地方)兩部分構成,規模較小,平均每 十五甲蔗田便設有一所糖廍,臨時搭建為多,製糖終了就拆除,以牛畜的役力轉 動石磨榨汁,每廍每日壓榨甘蔗平均在 10~20 噸之間,可產半噸至一噸含蜜之 赤糖,是一種含蜜糖,混一些渣滓,礦物質及有機質,糖度在 74~86 之間。因 為製糖過程中,對蔗汁之 PH 值、轉化、甘蔗新鮮度等均未用檢測儀器做測定, 一切僅靠唐山師父多年的經驗和猜測製糖,故同一師傅同一糖廍也熬出多種的赤 糖,砂糖品質參差不齊。60. 依據溫振華的研究,透過與「廍」字相關的地名來探討臺中縣蔗廍的位置以 及分布,神岡鄉山皮村仍有「蔗廍」的地名沿用至今,當時應有糖廍的存在。此 地為楊姓聚落,建於何時則不清楚,太平洋戰爭時已停止。糖廍原有三個鼎,石 車有兩個,不過目前已無遺存,十分可惜。61由於山皮村有糖廍的舊地名遺留, 因此也讓研究者確定附近定有供應榨蔗的蔗園。. 59 60 61. 清 王淑璥, 《臺海使槎錄》 (臺北市:臺灣銀行,臺灣文獻叢刊,1957),頁 57。 林崇仁、楊三和, 〈臺灣糖業的發展與演變〉 《臺灣文獻》48:2,頁 49。 溫振華, 《臺中縣蔗廍研究》(臺中縣:臺中縣立文化中心,1997),頁 64 ~97。. 2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2-1 註冊為會員後您便有了個別的”my iF”帳戶。完成註冊後請點選左方 Register entry (直接登入 my iF 則直接進入下方畫面),即可選擇目前開放可供參賽的獎項,找到iF STUDENT

The objectives of this Distinguished Project is to incorporate various efforts regarding assessment aspects in both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and Industrial Enginnering fields to

Though there are many different versions of historical accounts regarding the exact time of his arrival, Bodhidharma was no doubt a historical figure, who, arriving in

The difference resulted from the co- existence of two kinds of words in Buddhist scriptures a foreign words in which di- syllabic words are dominant, and most of them are the

Q: How do human inventions work like animal body parts?. Q: What small invention is important to people

• A teaching strategy to conduct with young learners who have acquired some skills and strategies in reading, through shared reading and supported reading.. • A good

The continuity of learning that is produced by the second type of transfer, transfer of principles, is dependent upon mastery of the structure of the subject matter …in order for a

The presentation or rebranding by a company of an established product in a new form, a new package or under a new label into a market not previously explored by that compa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