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1895 年~1905 年—基礎工程建設時期

(一)、資源調查 1.人口調查

在兒玉源太郎擔任總督時期即認為地籍與人籍的調查是施政的重要依據。隨 著土地調查的進行,總督府於 1903 年 6 月公佈「戶口調查令」。1905 年 5 月依據 敕令第 175 號組織「臨時臺灣戶口調查官制」,並於同年 10 月 1 日零時起三天時 間,在全島實施臨時戶口普查。這項調查事業在日本本國雖曾經一度計畫但都未 能實現,在臺灣得以實施有史以來首次的戶口普查,實得力於警察制度的功能。

這次的調查事業共動員 7,405 人,花費 18 萬 5,840 元。人口靜態調查後於同年 12 月頒布「戶口規則」,1906 年 1 月實施,廢除原有地方機關的戶籍,代之以警 察編製的戶口調查簿,記載戶口異動資料,確立人口動靜的國勢調查基礎,使統 治者完全掌握臺灣的人口動態與人力資源。84

2.土地調查

日人佔領臺灣之初,臺灣的土地制度,非常紛亂,未曾報告的隱田也很多,

這種情形對日人開發產業與徵收賦稅都相當不便,因此舉辦土地調查並實行土地 改革。臺灣土地制度的紛亂形成了所謂由大租戶、小租戶、現耕佃戶共同構成的 土地制度,這樣的田制引起了土地權利義務的紛亂。所謂土地調查所作的工作,

83 涂照彥著、李明俊漢譯,《日本帝國主義下的臺灣》(臺北市:人間出版社,1993),頁 55。

包括土地地目、甲數、業主、典主、所負擔的地租、大租、小租等所謂的地籍調 查。調查的結果有二:1.以公債贖清大租權,並且將小租戶認為業主;2.另一方 面把業主當作納稅義務者,而加徵田賦。在經過這些土地調查,除了因隱田的整 理、土地甲數的增加和田賦的加徵使財政收入有增加外,臺灣舊有田制的根本即 大租權也被消滅,同時成立了單一完全的土地所有權。因為土地權利關係的釐 清,有利於土地買賣的安全,這尤其對於日人在臺投資土地和企業建立很大的方 便,讓日本資本家更願意來台投資。85

3.林野調查與整理

為確定林野的官有與民有權,總督府於 1910~14 年實施為期五年的林野調 查,將原為台人利用但未領有所有權狀的林野悉數編入官有,建立「無主地國有」

的原則。而此項調查得到的結果為:官有林野約 92 萬甲,民有林野不足 6 萬甲。

接著,1915~25 年間展開官有林野整理,列為「要保留林野」者約為 32 萬甲,

列為「不保留林野」者約為 40 萬甲;後者放領或出售處分約 27 萬甲,其中,讓 原展有者承購的約 19 萬甲。這些調查和整理的結果,確定了林野的所有權,明 定境界。透過放領、承購,建立林野私有財產制,不僅誘使資本和資本家企業向 林野發展,也完成了林野資本主義化。86

(二)改革貨幣和度量衡制度 1.改革幣制

清代,臺灣貨幣的特色是大多使用通用金屬,尤其銀、銅等,加上臺灣統治 者的再三變換、洋商往來以及民間的私鑄等,所以貨幣的種類是極多而複雜的。

日本本國於 1897 年是使用金本位制度。殖民地的貨幣與本國不同,是有礙於向 殖民地通商和投資的,但臺灣人使用銀本位的習慣已久,愛銀的觀念極強,恐怕

84 許極燉,《臺灣近代發展史》(臺北市:前衛出版社,1998),頁 262。

85 張漢裕,〈日治時期臺灣經濟之演變〉《臺灣銀行季刊》4:4,頁 36~37。

86 張勝彥總編纂,《臺中縣志》「卷四 經濟志 第二冊」(臺中縣:臺中縣政府,1989),頁 224。

是不能馬上禁止銀幣的通用,恰巧日本因為剛廢止銀本位制,於是提出一種可以 通用日本「銀圓」的金本位制,並由新設立的臺灣銀行發行銀圓兌換卷。在 1904 年 7 月-1909 年 12 月之間,日本政府逐次採取相關步驟而完成了金本位制。就是 由臺灣銀行發行金幣兌換卷,並停止銀幣和銀幣兌換卷的使用。經過這次幣制改 革,臺灣的貨幣終於從混亂的金屬秤量制度變成了統一的金本位銀行券制。87

2.改革度量衡制度

在清代,臺灣的度量衡制度是非常混亂的,南中北各地的用器不同,容易引 起紛亂,因此日本殖民政府逐次加以改革,例如在 1901 年末為止,將鴉片煙膏

「請賣人」、食鹽販賣業者、公設市場所用舊器一律禁止,其他方面的舊器也以 1903 年末為限,禁止使用;1904 年開始新器的製造、修復及販賣部都一律官營。

透過這些措施,臺灣多年來度量衡制度的紛亂才統一起來,同時也被日本化了。

88

另外,在日本政府統治臺灣以前,阿拉伯數字尚未流通於民間時,自有一套 計算、紀錄數字的方法,稱為「臺灣數碼」,此種紀錄數字的方法在民間一直流 通到民國四十年以後才逐漸消失。例如:一億五千三百八十三萬,用臺灣碼表示 則為:〡〥〣〨十〣万つ。

阿拉伯數 字

1 2 3 4 5 6 7 8 9 10 百 千 萬 億 元 臺灣數碼 〡 〢 〣 〤 〥 〦 〧 〨 〩 十 百 千 万 イ つ

87張漢裕,〈日治時期臺灣經濟之演變〉《臺灣銀行季刊》4:4,頁 38~39。

88張漢裕,〈日治時期臺灣經濟之演變〉《臺灣銀行季刊》4:4,頁 38。

隨著貨幣和度量衡制度的統一,不但促進台、日兩地貨物和資本的流通,並 加速臺灣企業經營的資本主義化,有助於日本資本家的入侵。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