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三、出口擴張時期(1961~1972 年)

三、出口擴張時期(1961~1972 年)

在經歷進口替代時期之後,政府為了改善所遭遇到的經濟瓶頸,從 1960 年 代開始,政府有計劃的進行變革,由進口替代工業化發展模式轉為出口導向的工 業化模式,具體作法包括改善投資環境、設立工業區,吸引外資來台投資等。

(一)改善投資環境:優惠政策與鼓勵措施

一般來說,臺灣經濟發展有三大經濟性的法律與政策基礎:外匯改革、十九 點財經措施與獎勵投資條例。這三項法律與政策大大減少了政府對出口貿易的干 涉,促使臺灣邁向外銷自由化,當然其中推動這些經濟政策最重要的推手莫過於 當時的美援會秘書長李國鼎先生及尹仲容先生。172他們說服了蔣中正總統,實行 這些開放的經濟建設,才使得臺灣得以走入出口擴張時期。

(二)設立加工出口區

為了吸引外資,並進一步將臺灣經濟和全球經濟緊密的結合在一起,1965 年 政府頒布加工出口區成立及管理條例。首先,政府先以高雄港作為示範,1966 年 12 月高雄加工出口區正式成立。高雄加工出口區不但將一個現代化的港口和工業 區結合在一起,同時加工出口區管理局享有相當大的決策權,不會受到太多公文 政治的限制,加工出口區內的中外公司不但在稅賦上享有優待,同時只要他們將 裝配和製造的產品全數外銷,其生產工具和進口零件一律免稅。

171 以紡織工業為例,像「臺元」、「中興」、「遠東」、「臺南」紡織等,以及石化工業「臺塑」,都在這 期間受到政府保護而成長。

172 康綠島,《李國鼎口述歷史》(臺北市:卓越公司出版,1993),頁 114~115。

在這種情況下,外資紛紛來台,1961 年經濟部投資委員會核准 29 件外人投 資案;1962 年有 36 件;1966 年 103 件;1967 年 212 件;1968 年 335 件。1966 年有 24 件是設在高雄加工出口區,截至 1970 年,高雄加工出口區核准 161 件投 資案,126 家公司開始營業。173

高雄加工出口區成立之後,成效良好,因此在 1967 年起又設立楠梓及臺中 兩個加工出口區,面積總計約 192 公頃,另外又規劃開發倉儲轉運專區,共五處,

面積約為 371 公頃。

臺灣興建加工出口區(export processing zone)開創了世界各國設立加工 出口區的歷史先河。加工出口區基本上是融合工業區與自由貿易區的觀念,藉著 工業生產、出口貿易與政府政策相互配合,所形成的一種特殊的出口型經濟型 態,高雄加工出口區是世界上第一個正式以「加工出口區」命名的工業生產特區。

加工出口區的設立不只單單在取得工業用地,最主要還是通過其吸引工業投資、

拓展對外貿易、擴大就業機會、引進國外新技術等來加速島內之工業發展。其對 臺灣工業發展的作用與影響可見一斑。174

(三)引進大量外資

以上這些財經政策改革,仍然需要國內外的資本家響應才會成功,但是跨國 公司沒有意願在一個國內市場狹小、人口密度過高、工業化程度有限、資源極度 缺乏及政治危機四伏的國家投資。因此美國為了化解美國商人的疑慮,委託美國 史丹佛大學研究中心進行研究外國投資人在臺灣投資哪些工業可以獲得較高利 潤。而根據其研究結果,這中間包括石化的中游工業、人造纖維、電晶體收音機、

電子零件及鐘錶等。接著國際開發總署開始向美國企業界宣傳臺灣是一個投資的

173 高棣民、胡煜嘉著,《臺灣奇蹟》(臺北市:洞察書局出版,1987),頁 148~149。

174 郭大玄,《臺灣地理--自然、社會與空間的圖像》(臺北市:五南書局,2005),頁 215、頁 238~239。

好地方,美國政府並採取多種措施保護民間業者到臺灣和其他開發中國家投資。

有了美國政府的政策保障,1964 年通用電器在臺北附近設廠生產電子組件,其他 工也仿效通用電子來台投資,因此到了 1965 年已有 17 家美商公司來台設廠投資。

1960 年代中期之後,臺灣成為外人投資的好地方。除了美國之外,日人也開 始來台投資。1970 年初,日本通產省發現日本經濟遭遇了瓶頸,因此也開始鼓勵 日本公司赴海外投資,日本之所以會面臨棘手難題主要是因為日本當地勞動力不 足、工資高漲、土地缺乏、污染嚴重、及世界各國紛紛對日本產品進口設限等。

因此日本通產省的構想是將技術簡單的勞力密集工業轉移到其他國家發展,日本 本土則致力於高科技的資本和知識密集工業,生產高品質、高附加價值的商品,

因此臺灣成為日本夕陽工業的接收站,這些日本公司透過技術合作或授權生產的 方式掌握在臺灣的子公司積極從事內銷。而當美國對日本商品限時,日本人就將 零件先運到臺灣裝配,再輾轉打入美國市場。175

除了美日資之外,與臺灣較有特殊關係的是華僑資本,華僑資本大部分投資 於紡織、水泥、建設、金融、觀光及服務部門等業,在組織型態上則多與國內企 業構成競合關係,因此,華僑資本對臺灣經濟的影響與美日資本較為不同。

表 4-1-4 出口擴張期外資在臺灣投資金額 單位:千美元

年份 合計 華僑投資 美商投資 日人投資 占國內資本

形成毛額比 例%

1960 15473 1135 14029 309 4.5 1961 14304 8340 4288 1301 4.1

1962 5203 1660 738 2664 4.9

175 高棣民、胡煜嘉著,《臺灣奇蹟》(臺北市:洞察書局出版,1987),頁 147~151。

1963 18050 7703 8734 1397 4.7

第二節、戰後神岡鄉的經濟建設基礎

臺灣的工業在國家政策、外資湧入等支持下,從 1980 年代開始蓬勃發展,

對照神岡鄉的工業也大約是在民國七十年以後開始發展,民國七十年以前的神岡 鄉還是個以農業生產為主的地區,居民的主要工作仍是以農業為主,工業則是以 中小企業為主,而種類也是以民生基礎工業居多。隨著經濟發展,豐原、清水的 工業逐漸發達,加上高速公路豐原交流道的建立,這些都是影響神岡鄉的工業發 展的重要因素。民國六十九年(1980)鄉公所提出「神岡擴大修訂都市計畫」,

在此都市計畫中,將 18.27 公頃的土地劃分為工業區,使得當地的工廠能有一合 法用地。因此研究者就以民國七十年作為分期,討論神岡鄉的工業發展,但在進 入工業發展之前,還是必須先對影響工業發展的相關基礎建設與都市計畫作一說 明。

一、神岡鄉的交通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