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體檢與前瞻十二年國教中多元文化教育的課程發展與實施/ 45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體檢與前瞻十二年國教中多元文化教育的課程發展與實施/ 45"

Copied!
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體檢與前瞻十二年國教中多元文化教育的課程發展與

實施

楊智穎 屏東大學教育學系教授

一、前言

分析世界各國教育的發展趨勢, 多元文化教育已逐漸受到重視,以美 國為例,自 1960 年代推行廢除種族隔 離的學校運動後,即引發教育界重視 去思考應如何幫助弱勢學生適應主流 社會,1970 年代初期,更興起單一群 體 研 究課 程的 熱潮 , 包括 原住 民 研 究、婦女研究、同性戀研究等(劉美 慧,2009)。臺灣自 1980 年代後,由 於社會趨向多元化,與多元文化教育 有關的政策也不斷被推出,同時也有 許多的研究文獻出現。然多元文化教 育 從 受到 重視 至今 , 是否 已趨 於 完 善,開始有學者對其提出另類反思(陳 伯璋,2009;張茂桂,2002;張建成, 2007),例如張建成(2007)即曾指出, 過去很少有人敢站在多元文化的對立 面,即使有不同的看法,也無意衝撞 它的既成地位。 為持續對國內多元文化教育進行 深度理解,本研究將以臺灣近年積極 發展的《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 要》(以下簡稱十二年國教課綱)作為 探究對象,除分析其所呈現的多元文 化教育內涵,同時提出未來落實到學 校教育現場可能產生負面潛在課程進 行分析。

二、推動多元文化教育應持何種

課程視角

回顧多元文化教育的興起,最初 係源自 1960 年代美國所推行的廢除種 族隔離學校運動,只不過當時背後的 理念是具有同化的意味。其實多元文 化教育的圖像應如同沙拉或拼布,取 代種族融合的隱喻,沙拉或拼布的隱 喻主要 是強調每種 成 份的大 小、形 狀、顏色上的安排是相互依賴,但卻 又是各自獨立,其旨在摒棄文化同化 的想法,採取的是重視文化差異而非 文化不 利的概念, 特 別是要 關注性 別、族群及階級等重要的差異面向(劉 美慧,2009),而這樣的理念要成為教 育實際,其實有賴於學校課程的設計 與實施。 目前關於多元文化教育之課程設 計與實施的具體策略,臺灣教育界大 多會引用 Banks 所提出的四種課程設 計取徑,分別是貢獻取徑、添加取徑、 轉化取徑和社會行動取徑。分析上述 Banks 的主張,其實並不完全是從「課 程」本身的學理基礎著手。因此近年 一些學者嘗試從「課程」的學理觀點, 分析與 多元文化教 育 有關的 課程議 題,特別是來自課程再概念學派的觀 點,藉此將關注焦點轉移至對多元文 化課程本身的合理性,及受教主體的 感受與經驗進行分析。例如 Noffke (1998)便曾指出,多元文化教育的

(2)

課 程 設計 必須 超越 科 學化 的課 程 製 訂,不要將其降為教與學的技術性概 念,如全國性或標準化的測驗。國內 顧瑜君(1995)也曾提出類似的看法, 即要跳脫套裝式的課程發展模式,同 時不要被工學(technology)取向的課 程所限制。 基於此,本研究將持上述觀點, 對即將實施之十二年國教課程政策中 的多元文化教育問題進行探討。

三、十二年國教課程中多元文化

教育內涵分析

分析目前十二年國教課程中的多 元文化教育內涵,首先,在具備三大 面向和九大項目的「核心素養」中, 可發現其中一項為「多元文化與國際 理解」,此相當程度凸顯多元文化教育 在本次課綱革新中的重要定位。此一 核心素養的內涵係指「具備自我文化 認 同 的信 念, 並尊 重 與欣 賞多 元 文 化,積極關心全球議題及國際情勢, 且能順應時代脈動與社會需要,發展 國際理解、多元文化價值觀與世界和 平的胸懷」。在國小教育階段核心素養 的具體內涵為:「具備理解與關心本土 與國際事務的素養,並認識與包容文 化的多元性」;在國中教育階段為:「具 備敏察和接納多元文化的涵養,關心 本土與國際事務,並尊重與欣賞差異」 在高中教育階段則為:「在堅定自我文 化價值的同時,又能尊重欣賞多元文 化,具備國際化視野,並主動關心全 球 議 題或 國際 情勢 , 具備 國際 移 動 力」。 其次在各階段領域課程的內容方 面,除了保留原有九年一貫課程的閩 南語、客家語和原住民語,十二年國 教課程又加入新住民語。不過,這些 語言課程僅在國小列為必修,國中和 高中則列為選修。此外,各個語言課 程又須分別依階段別,設計符合總綱 精神的核心素養。和九年一貫課程不 同之處,十二年國教課程轉以「學習 重點」(包括學習內容和學習表現)取 代過去的「能力指標」,領綱發展人員 必須依各語言領域的特性,發展出其 主要的學習內容,及重要的表現指標。 其三是在配套措施方面,為落實 十二年國教中多元的語言課程,總綱 在實施 要點部分還 分 別提出 各種配 套,例如在教學策略模式方面,指出 要以這 些 語言作為單 語,雙語則為 輔,並注重目標語的互動式、溝通式 教學,以營造完全沉浸式或部分沉浸 式教學。其他領域/群科/學程/科目之課 程學習,在可結合情境與能理解的前 提下,應鼓勵教師使用雙語,以融入 各領域教學,結合彈性學習課程及各 項活動;日常生活應鼓勵學生養成使 用雙語或多語的習慣;在教學資源方 面,則提出各級各類學校相關課程及 教材,應採多元文化觀點,並納入性 別平等與各族群歷史文化及價值觀, 以增進族群間之了解與尊重。在教師 專業發展方面,則提出教師應充實多 元文化與特殊教育之基本知能,提升 對不同文化背景與特殊類型教育學生 之教學與輔導能力,而原住民族教育 師資還 應修習原住 民 族文化 教育課 程,以增進教學專業能力(教育部, 2014)。

(3)

最後,則是在各議題融入方面, 十 二 年國 教課 程特 別 納入 性別 、 人 權、多元文化和原住民族教育等與多 元文化教育有關的議題。和過去不同 之處,在九年一貫課程中,有為這些 議題發展出能力指標,但在十二年國 教 課 程中 ,必 須和 其 他領 域協 調 合 作,在各領域中融入與這些議題有關 的目標或內容。

四、十二年國教課程中多元文化

教育議題的省思

分析目前雖然已完成《十二年國 教課綱》的書面課程,但依歷史經驗 得知,從書面課程到教室中的運作課 程,或到學生的經驗課程,必然產生 課程落差現象;再者,由於任何的課 程改革都是一條複雜與崎嶇的路程, 常隱藏各種「陷阱」和「迷思」,有必 要不斷進行檢視。基於此,本部分將 針對未來十二年國教課程中,在多元 文化教育實施方面可能產生的「陷阱」 和「迷思」進行探討。以下分別提出 是多元文化或多重負擔、是技術取向 或經驗取向的課程設計,以及多元文 化教育中的「課程」定位等三個面向 的問題進行省思,這些省思只是提供 一種可能性,而非具絕對性。 (一) 是多元文化或多重負擔 張茂桂(2002)曾指出,多元文 化 作 為修 辭常 是有 力 量的 ,承 認 差 異、讚頌差異是容易的、直覺的合理, 無須爭辯,但這樣的多元文化論述「有 足夠的社會正義嗎?」以臺灣「多元 文化」論述為例,在很多地方明顯單 方面強調文化保存與語言的問題,但 在豐富的語言與懷舊情操之外,卻獨 獨疏漏了關於社會正義的討論。同樣 的 反 思 , 美 國 學 者 Sleeter 和 Grant(1994)也曾指出,許多學者對多 元文化教育的論述,傾向文化多元的 議題,卻忽略社會公義的問題。據此, 研究者認為在推動各種在地的語言課 程時,有必要同時思考,在主流社會 結構仍未改變的情況下,是否會因此 讓少數族群學生失去競爭力,又是否 會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而降低多元 文化教育原本要達到的目的,這些是 進行學校課程設計時必須要同時思考 的地方。 (二) 是技術取向或經驗取向的課程設 計 回顧課程領域的發展史,在二十 世紀的萌發時期,一直是由科學化課 程所主導,該課程取向重視的是一種 技術性、通則性和直線性的課程發展 邏輯,然誠如 Pinar(1975)所言,這 樣的課程通常會過度將人類生活經驗 簡化、機械化,對充滿意義與價值的 現實世界根本無法解釋。分析臺灣目 前正如火如荼推動之《十二年國教課 綱》中對於各種多元文化課程設計, 如本土語言和新住語言課程,部分亦 反映上述現象,例如將核心素養給原 子化處理,試問,將如此高層級的核 心素養,如「身心素質與自我精進」、 「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規劃執行 與創新應變」等,轉為各種本土語言 課程的核心素養,並由簡而難,從國 小至高中職進行五個階段(國小低、 中、高級,國中和高中)的劃分,其

(4)

實是將把核心素養給「行為目標」化, 同時過度「技術性」的處理。 其次,在《十二年國教課綱》新 增的「學習內容」方面,主要依「階 段」進行通則化設計,而非採「學生 的需求與能力」,此舉其實是忽略不同 地區學生背景的差異性與多元性。研 究者認為,無論是本土語言或新住語 言課程,其和國語或數學等課程的性 質應不相同,課綱內涵更應具彈性空 間,同時納入地區和學生的背景因素 進行考量。 (三) 多元文化教育中的「課程」定位 回 顧 十 二 年 國 教 課 程 發 展 的 過 程,與多元文化教育有關的課程,一 直不斷發生科目時數爭奪的問題。關 於多元文化教育的課程設計,本研究 認為不能將「課程」視為只是一種「容 器」,只關心要放入何種知識內容之類 的問題,事實上,多元文化教育的課 程設計應超越「知識屬誰」的僵局, 除了要檢視學校課程,同時還要從教 學 實 施中 探討 學習 者 與知 識間 的 關 係 , 以及 教師 在其 中 所扮 演的 角 色 (Noffke, 1998)。若要將各種多元文化 教 育 相關 課程 納入 成 為一 種共 同 課 程,其形成也應是一種廣泛的原則、 指針與過程,而非是課表或內容相同 (Kelly, 1999)。因為如果我們只著眼 於發展一套完整且兼顧各種多元文化 觀點的課程,就以為完成了多元文化 教育的任務,其實是會落入行為主義 學派的窠臼(湯仁燕, 2000)。綜觀目 前臺灣在十二年國教課程中與多元文 化教育相關議題的處理方式,視此類 「課程」為內容或科目的味道,其實 仍相當濃厚,未來有必要對該類課程 進行典範轉移。

五、未來多元文化課程革新的建

研究者於 2015 年 六月底受邀至 大陸新疆師範大學進行「多元文化教 育」的學術參訪與研討,發現新疆少 數民族 對自己文化 是 要面向 主流文 化,或持續固守自己的傳統文化,其 實一直存在兩難困境。研究者認為任 何決定都不可能十全十美,課程決定 者必須了解自身所置的位置及需求, 並從中尋求最適的決定。 本研究除了分析十二年國教中與 多元文化教育有關政策內涵,同時省 思可能 遭遇到的問 題 。根據 上述分 析,本研究提出兩點建議,作為前瞻 未來十二年國教課程脈絡下落實多元 文化教育的建議: 首先,由於教育現場是具高度脈 絡性,因此應避免透過科學化的課程 設計掌控多元文化教育的實施,特別 是持通則化與統一性的假設進行課程 發展。在此一思考邏輯下,現場教師 是否能展現其專業判斷力與自主性, 及具敏 銳的多元文 化 教育意 識與素 養,便相當重要。理想的作法,應鼓 勵不同種族或地區的團體,依據他們 的文化傾向與假設,設計他們在地的 多元文化和語言課程。 其次,有必要重視多元文化課程 實施過程中各種實務作為的省思與評

(5)

鑑,其原因主要在於許多元文化課程 的爭議性問題通常會在實踐過程中發 生,這些是在書面課程研擬過程中無 法預期到的,例如是否因實施多元文 化課程,卻忽略各地區的種族、文化 和階級等背景各不相同,加上過度強 制特定地區學生接受其居住地區所存 在的語言課程,而造成另一種社會階 層不公平的現象,這是在推動多元文 化課程時要特別加以省思的地方。

參考文獻

 湯仁燕(2000)。多元文化的課程 轉化與教學實踐。教育研究集刊,44, 91-116。 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 教育課程綱。臺北市:教育部  陳伯璋(2009)。當前多元文化教 育實踐與省思:兼論新多元文化教育 的可能。教育與多元文化研究,1, 1-16。  張茂桂(2002)。多元主義、多元 文化論述在臺灣的形成與難題。載於 薛天棟主編,臺灣的未來(223-273)。 臺北市:華泰文化。  張建成(2007)。獨石與巨傘:多 元文化主義的過與不及。教育研究集 刊,53(2),103-108。  顧瑜君(1995)。從實務工作者的 立場拆解多元文化教育的套裝。載於 石之瑜主編,當代教育哲學論文集II (頁109-165)。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歐 美研究所。(頁109-165)。  劉美慧(2009)。多元文化教育的 抉擇:族群、性別與階級的五種取向。 載於劉美慧主編多元文化教育名著導 讀(頁51-76)。臺北市:學富文化。  Banks, J.A.(1989).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ssues and perspectives.

Boston: Allyn and Bacon.

 Grant, C. & Sleeter, C. (1994).

Make choice for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Five approaches to race , class and gender. N.J. : Merrill.

 Kelly, A.V.(1999). The curriculum:

Theory and practice. London; Sage.

 Noffke, S. E. (1998). Multicultural curriculum: Whose knowledge and beyond. In L. E. Beyer (Eds.). The curriculum: Problem, politics and possibiliyies (101-116). New York: SUNY Press.

 Pinar, W. (1975). Preface. In W. Pinar(Ed). Curriculum theorizing: The

reconceptualists(pp. ix-xii). CA:

McCutchan Publishing.

 Sleeter. C. E. & Grant, C. A. (1994). Making choices for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Five approaches to race, class and gender. NY: Merrill.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多元適性發展」是教育的核心價值,蘭潭國小有優良的學習 風氣與開放創意的學習環境,每一項特色課程都非常「特殊」

數學是科學研究的基本工具,科技發展是臺灣保持國際競爭力的命脈。因此 當今年 2 月,教育部公佈《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

A-1-1參照課程綱要 與學生特質明定教 學目標,並研擬課 程與教學計畫或個

各國的課程綱要均強調運算的概念性了解。我國 2009 年課程綱要談到所謂

教育局的課程文件《為智障學生而設的中國 語文建議學習重點(小一至中三)》 (香 港課程發展議會,

校本文化 文化 文化及 文化 及 及文學課程 及 文學課程 文學課程整體規畫 文學課程 整體規畫 整體規畫 整體規畫. 一年級 二年級 三年級

• 承接視覺藝術科作為高中課程的 選修科,並繼續推動本科課程的 發展,教育局於2020/21學年開

為配合中學中國語 文課程的實施,教育局課 程發展處邀請教師、學者 推薦適合中學生學習的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