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失戀男性的網路參與及線上社會支持經驗分析: 以PTT之CATCH板為例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失戀男性的網路參與及線上社會支持經驗分析: 以PTT之CATCH板為例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3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碩士論文

碩士論文

碩士論文

碩士論文

Department of Journalism

College of Communication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Master Thesis

失戀男性的網路參與及線上社會支持經驗分析

失戀男性的網路參與及線上社會支持經驗分析

失戀男性的網路參與及線上社會支持經驗分析

失戀男性的網路參與及線上社會支持經驗分析:

以PTT之

之CATCH板為例

板為例

板為例

板為例

A study for lovelorn men in PTT CATCH:

Their footsteps and on-line social support experiences.

程歆淳

程歆淳

程歆淳

程歆淳

XinChung, Cheng

指導教授

指導教授

指導教授

指導教授:

:方念萱

方念萱

方念萱

方念萱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Advisor:

Nien-Hsuan Fang, Ph.D.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 101 年

年 7 月

July, 2012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新 聞 學 系 碩 士 論 文 失 戀 男 性 的 網 路 參 與 及 線 上 社 會 支 持 經 驗 分 析 : 以 P T T 之 C A T C H 板 為 例

(2)

政 治 大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謝誌

「尚未被世界提供的任何風景/與游離和消散有關/就等同二十五歲 之後的身體/二十五歲之前的詩」 似乎是在生日前後,寫下這樣的句子。雖時過日久,當時的寫作心境恐怕早 已忘懷,箇中精神倒是始末皆然,歲季輾轉之間,不必很久便徹底瞭解,無論起 伏何如,人生本旨終是游離與消散,無涉悲喜,不問離合。如同早早寫就、遠比 論文本身更早完成的謝辭,總以為經世之大工程,真等到口試結束、修改完成而 準備付梓時,那些記掛的人、牽繫的事,轉瞬間散若煙雲,無須多提。 只是恍惚想起誰說,「以書寫抵禦遺忘。」──這句話,似乎成為再提筆的 唯一理由,即便它近於慰語,不堪更多追究,但嘗試以書寫留住些什麼,人事、 自己乃至全面時空,確實是我們在生命的諸多無能裡,所能體現的最極致了。 就像許多次夜闌人靜時,總會想起祖父亡故的那個下午,我惴惴地在補習班 接起母親的緊急來電。快點,回家,她說,只因生命與死亡同樣稍縱即逝,在那 個樂聲震耳的喪亡儀場,我的一派血親身穿皂袍行禮如儀,整個七月的燥熱濃縮 在我汗溼的手心,蒸騰的熱氣讓蘭花一瞬凋萎;我記得那些氣味濃烈的夏日,○ 時常陪我回祖父家,我拈香祭祀時,他就坐在不遠的超市裡等待。陰涼的時間裡, 祖父保持一貫的微笑與沉默,我終究哭著說,對不起,有人在等,不能陪你太久。 可是我答應你,我一定會考上的。 就像那些繁瑣而單純的碩士班時光,日日游移於筆墨與書籍之間,思索、落 筆、放棄、重啟新局,我逐漸理解思考比行動來得困難許多,也理解暫時無法回 答的問題,比輕鬆找到答案的那種,更容易讓人快樂。重新認知「為什麼?」這 個問句的必要,讓二十五歲的我轉瞬回到兒時,有一種返老還童的快感──只因 歲月遞嬗之中,這個龐大的命題逐漸被化約一種答案:為什麼愛?為什麼不愛? 諸如此類,相煎太急。

(3)

政 治 大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但人事之盤根錯節,怎可能如此簡單。後來便瞭解,還沒有問出來的,永遠 比已經解答的更重要。 這本論文以私我經驗為出發,是因為「我」而逐漸生發了「他」的關懷,作 為一個生理女性的女性主義者,這是一個誠實的、同時也是誠心的經驗。確實如 同老生常談:若無失去,豈能獲得?我的人生千迴百轉,風景逐漸清晰,這是寫 作初始難以逆料之事,感謝那些柳暗花明陪我度過最艱困的寒暑,足夠迂迴的路 徑,才能趨使貪婪又懶散的我抵達寧靜的遠方。 感謝我的祖父程添發先生,是你讓我瞭解,作為一個生長於北地的女子,也 能擁有一顆徹底的南方的心,我可以完全是我自己,在任性之中猶能使你驕傲與 榮耀;感謝我的祖母簡月枝女士,是妳讓我瞭解,如何敏感於情,同時真誠於人, 一生不忘,最後一次替妳慶生的下午,妳因感動而瞬間淚流滿面,那時我就希望 妳永遠幸福。感謝程子欽先生與蕭美芳小姐,你們允許了一個不甚貼心的女兒, 以有限的時間創造無窮的追問;感謝歆恬與安得,在溫柔而暴烈的漫漫長日,以 不同的方式予我安寧,願你們各自的追索分別有成。 感謝方念萱教授,妳始終關懷著一個研究生在論文之外的業餘苦痛,更堅定 了我關懷他人的決心;感謝胡綺珍與蔡珮教授,是妳們以筆尖挑出了夾縫裡的矛 盾與謬誤,讓這本論文更臻完善。感謝受訪者小璟、阿平、啟安、華恩、功運、 紹東、凱迪與不願具名的 H,是來自不同領域、與我兩極相對的你們,讓我明白 了異性戀男性特有的壓抑與苦楚,我相信因為你們,那些沒有被聽見的諸多低語, 終究會有被承納的可能。感謝政大新聞所 98 級的朋友,是那些反覆交辯的日子, 激發我掙扎求生的勇氣;感謝從大學到研究所一路相隨的 C,在我眼裡,妳比誰 都敏銳而認真;感謝○,雖然你可能永遠不會知道,我確實去看過你的論文,只 後悔沒在謝誌裡佔更多篇幅。最後,感謝 y,說來你也許不會相信,但這本論文 的源頭泰半是因為你。 而書寫,依然在持續中。 程歆淳 2012 年夏日 臺北

(4)

政 治 大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瞭解失戀男性在社會文化導致的傾訴困境裡,如何藉由參與情感 類虛擬社群,與其成員的互動過程重拾自我,逐步踏上復原歷程的寶貴經驗。本 研究將全國最大的 BBS 批踢踢實業坊(PTT)中的 CATCH 板作為觀察對象,首先 以參與觀察的文本所得確實呈現感情類看板風貌;並用深度訪談途徑,瞭解 20 至 35 歲、共計 8 位男性受訪者的網路參與經驗,成果分析如下: CATCH 板的線上社會支持形式可分資訊、情感與社交類型,成員不僅利用 看板直接交流(推文),亦可能在較隱微的互動關係(如站內信、MSN)中,逐 步積累情感,最後成為對方的現實好友。CATCH 板具備:多元、客觀、專家、 媒介特性而利於個人化使用等,利於男性參與之特性;然而,同時亦有:用語過 於直接、無法給予當事者後續關心感、缺少女性觀點與物質層面的探討等缺陷。 對於男性而言,其初始參與契機分為三類:情侶分手欲求解惑、單戀無果可 望宣洩、瞭解兩性互動的要訣以及自我提昇的技巧。出於對「人肉搜索」的恐懼, 男性可能以單純的觀看者作為參與方式,而主動的發文者則是利用多重身份的培 養避免身份曝光。最後,男性在參與過程裡所得到的經驗為歸屬感與自我重建、 感情觀與個人角色轉化,以及具體的互動或自我提升的策略。 關鍵字:男性研究、性別研究、線上社會支持、虛擬社群、失戀

(5)

政 治 大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英文摘要

Men are restricted by the social stereotype that men should be strong even if they were broken-heart. This study tried to draw the experience of those lost men who joined the community of relationship, understanding that how can they recover from the lovelorn affairs. I interviewed eight members come from CATCH, the relational board of PTT which is the most popular BBS (bulletin board system) in Taiwan. They are 20-35 year-old men and have different professions. Besides, I also tried to be a true observer of the board to describe the factual environment. The results show that:

Being a critical function of relational community “CATCH”, the types of online social support should be “information” “emotion” and “social activity”. The members not only talk to each other directly, but also adopt "invisible" approaches like mail or MSN to make friends with others. The relation between members could be "real" even if they were just Web friends.

“CATCH” has many properties including “plurality” “object” and “user-friendly", opened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 and many professional person, well-known as their opinion, also empower men to communicate freely. However, the board do have its restriction just like "sharp criticism"、"short concern"、shortage of women's point of view and material accepts discussion".

The initial motivations to be members for those men are: 1. the relation has been finished without causes. Those men are dedicated to finding the answers.2. The end of unrequired love leads men to depression.3. The members want to get the tips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increase self-charming. For fear of “human-powered search”, members could be a potential viewer without posting and speaking; the active one adopts multi-identification to escape from oversee. Through the “CATCH”, men get sense of belongingness to rebuild them from lost. They learn whole new point view of love and shift themselves to a new life. The concrete strategy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 can also increase self-confidence.

KEYWORDS: Men's Studies, Gender Studies, On-line social support, Virtual community, lovelorn

(6)

政 治 大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目 次

謝誌 i 中文摘要 iii 英文摘要 iv 目次 v 表次 viii 圖次 i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緣起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4 一、 失戀作為重要的討論議題 4 二、 男性作為重要的研究對象 7 三、 虛擬社群的社會支持力量 10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1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5

第一節 情感失落與個體自我調適歷程 15 第二節 男性與親密關係 18 一、 性/性別/性別角色 18 二、 男性氣概(Maxcilinity)之於親密關係 19 第三節 虛擬社群的社會支持力量 21 一、 虛擬社群 21 (一)、虛擬社群的定義與種類 21 (二)、虛擬社群的匿名性 25 二、 社會支持:從實境到虛擬 26 第四節 相關實證研究分析 29

(7)

政 治 大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2

第一節 研究設計 32 第二節 參與觀察 33 一、 前導訪談 33 二、 方法介紹 35 第三節 深度訪談 39 一、 方法介紹 39 二、 受訪者資料與訪問大綱 40 第四節 田野介紹 43 第五節 研究者的反思 46

第四章 資料分析與討論 48

第一節 失戀男性的初始看板契機 48 一、 「為何不愛我了?」──情侶分手的緩解需求 48 二、 「不可以愛我嗎?」──單戀無果的抒發管道 50 三、 「可不可能愛我?」──互動細節的提醒與自我提昇 53 四、 看板的得知管道與想像 56 第二節 男性參與方式與 CATCH 板運作狀況 59 一、 CATCH 板的失戀男性 59 (一)、「不現身的獻身」──觀看者的擔憂 59 (二)、「現身也獻身」──發文者的意圖 63 二、 CATCH 板的社會支持力量 68 (一)、板上運作方式:兩種訊息類型 68 (二)、板面之外的運作方式:站內信、MSN 與現實交誼 76 三、 CATCH 板的特色 79 (一)、與親友支持力量的差異 80 (二)、與其它看板的差異 84

(8)

政 治 大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三節 看板參與經驗對於失戀男性的影響 88 一、 我們同在一起──歸屬感與自我重建 88 二、 感情觀與個人角色轉化──同理心與自我提昇 91 三、 便利貼功能──注意事項與實行策略 95

第五章 結論 98

第一節 研究結論 98 一、 看不見的援手:CATCH 板的支持力量與不足 98 (一)、線上社會支持的多元形式 98 (二)、利於男性參與的看板特性 99 (三)、網路力量的美中不足 100 二、 男言之癮:男性的感情問題與答案 101 (一)、男性看板的三種契機 101 (二)、看板的兩個接觸管道 102 (三)、男性的兩類參與角色 103 (四)、看板經驗給男性的三種影響 104 三、 返景入深林:網路對失戀男性的賦權(empower) 105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未來發展方向 108 參考文獻 111 附錄 119 附錄一 訪談徵求同意信(給 CATCH 板板主) 附錄二 受訪者徵求文 附錄三 訪談大綱

(9)

政 治 大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表 次

表 1-2.1 分手經驗次數統計 表 1-2.2 分手方式類型 表 1-2.3 分手初期感受類型 表 3-3.1 受訪者背景介紹 表 3-4.1 CATCH 板文章類型

(10)

政 治 大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圖 次

圖 2-3.1 四種虛擬社群類型 圖 3-1.1 研究流程圖 圖 3-4.1 CATCH 板進板畫面 圖 3-4.2 CATCH 板瀏覽介面

(11)

政 治 大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一章 緒論

我的愛人不理我 可是這世界怎麼說 兩個人不能夠在一起 一定是男的那個有錯 我什麼都願意做 有什麼委屈也不選擇反駁 寧願找男生借個肩膀 難聽的話更多 一直保持沉默 會認為你懦弱 怎麼做就怎麼錯 好女人不好過 壞男人有錯 好男人不好做 是不是整個社會的錯 女朋友離開我 我還要生活 難道我跟他比賽難過 原諒我剛喝過 講得太刻薄 ──陳奕迅《男人的錯》1 本研究旨在瞭解失戀男性的網路參與經驗,自男性的個人經驗開啟端 口,繼而進入感情類看板,探查其線上社會支持的運作方式與看板特色,瞭 解此參與過程對失戀男性的影響,如何協助他們重建自我、走出情感創傷。 緒論分三節,第一節為研究緣起;第二節為研究動機,說明研究價值、為何 選擇男性作為研究對象,與過往相關研究之不足;第三節闡述研究目的,並 依據研究目的形成研究問題。

第一節 研究緣起

根據國際生命線台灣總會 2007 至 2009 年的個案分析統計2,求助感情 困擾的來電比例始終位居前三位。若不論一般網站,電子佈告欄系統(Bulletin Board System, [BBS])相關看板為數亦繁,此現象於國內最大 BBS──批踢

踢實業坊((PTT Bulletin Board System, [PTT])(見http://www.ptt.cc/index.html)

可知一二。PTT 討論兩性互動、親密關係的看板約四十餘個,尤以 CATCH

1

吳國敬(曲),林夕(詞)(2002)。<男人的錯>[陳奕迅演唱]。《Special thank to》, 台北市:艾迴唱片股份有限公司。(2002)

(12)

政 治 大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板、男女板(Boy-Girl,以下稱男女板)等為熱門,每日同時瀏覽人數均有 數百人之譜,顯然「愛情」確實佔有難以忽視的地位,網路世界亦然。 愛情所以醉人,正因其雙重性--使人體會萌芽的歡喜,也隱帶結束必 然的苦痛。回首自己成長歷程,繼而觀察周遭友人經驗,我發現無論經歷幾 段關係,愛情行將破滅的迷惘困惑、失戀的悲傷與罣怒,都將或多或少影響、 甚而扭轉人們的感情態度與價值觀,悲傷或可淡忘,其影響卻隱微而長遠, 隨年紀增長,人們處理關係的心態與模式也許轉換,但無可否認,情感失落 經驗勢必對人們造成一定層面的影響(吳宣瑩,2007),失戀作為多數人一 生中都會碰到的經驗(黃君瑜,2002),如何處理繼之而來的負面情緒、自 傷痛中順利復原,就成為至關緊要的問題。 2010 年年末,我經歷一段關係的消逝,即便並非初次處理這類課題, 仍不由自主感到挫敗與自責,初始的徬徨與困惑,其後的憤怒與悲傷,箇中 酸楚難以言喻,幸而與朋友相約出遊,經由一次又一次的宴飲,讓注意力暫 時轉移,心情也隨不斷表達、分享,在朋友回饋中逐漸平復。每個失戀女子 或有類似經驗,幾個姊妹淘圍坐身旁,專心聆聽、陪著憤怒、流淚,面對情 感失落,哭泣無疑是極好的宣洩方式,但面對失戀的「流淚」,究竟是被允 許的「人之常情」?還是女子的專屬特權?這是我在失戀經驗裡產生的困惑。 再,鎮日處在反覆揣摩、猜測對方心意的不安裡,我對男性失戀時的心 境和作為亦有好奇,回想周遭異性友人多少擁有失戀經驗,但印象所及,幾 乎沒有為此痛哭失聲者(又或,縱使交情甚篤,男性對於在異性面前袒露情 感多數仍有保留?),即便事件發生未久,面對旁人的探問和安慰,男子反 應大多是:「反正我早就不愛她了,分手也剛好啊。」、「過去就過去了,沒 什麼好談的。」,除此不願多提。他們雲淡風輕的態度,相較我屢屢尋求朋 友支持,意欲藉由不斷傾訴獲得安慰與鼓勵,兩性對於同樣的失戀經驗竟有 截然不同的反應,不禁讓我開始思索──失戀事件對男性而言,究竟佔有什 麼位置?男性是真不在乎親密關係,或者因為性別差異,他們對我的慰語只 能抱持「戒心」呢?

(13)

政 治 大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為了解答困惑,我與幾位異性友人談天,他們的經驗為我提供部份解答 ──失戀對男人而言並非全無影響,但受限於社會刻板印象──如「男兒有 淚不輕彈」的概念,再再突顯男人被期許作個「強者」,性別腳本無時無刻 影響男性的言行舉止及自我觀感,如果表現得「不夠男人」,便會遭到社會 貶抑,甚至被排擠。(王行,1998) 而「天涯何處無芳草」、「大丈夫何患無妻」的慰語,也如一個緊箍咒般 束縛著男人,讓他們的苦痛難向外人言明,因為社會文化價值期許男人追求 事業成就,與工作相較,愛情、親密關係顯得無足輕重,即便現代已較傳統 農業社會開放許多,但是男人「在時代變遷中,還是扮演著男人的舊角色─ ─作為永遠的照顧者,永遠的家的保護者,不允許有任何示弱的現象。」(王 浩威,1998:208),在性別角色、文化價值的諸多期待下,男性往往只得將 失戀的悲傷鎖在心中,獨自承擔。 面對失戀,我心生疑惑而到網路空間尋求解答,渴望尋找關係破裂的原 因,亦渴望經由書寫與觀看他人經驗緩解傷痛,瀏覽看板時,我心中浮起一 個疑問──「男性在現實生活難以向外人道的困境,在網路世界是否一樣存 在?」、「同樣有著抒發情感、釋疑解惑的需求,網路是否能作為失戀男性的 紓解管道?」,由於男性友人多數未曾上網求助,無法直接為我說明,更加 深我的好奇。出於對感情議題的關懷與個人經驗,我轉向關注虛擬社群,希 望藉由觀察失戀男性的網路參與,瞭解男性如何處理情感創傷。 網際網路作為蓬勃發展的現代科技,重要性無須贅言,其不僅是現代人 的主要資訊來源,同樣為抒發情緒的重要管道。觀察 PTT 中與兩性互動相 關看板,板面除[問題]、[分享]等類目外,更多是[心情]與[求助],後兩個分 類多為看板成員分享經驗、發洩悲怒所用,亦有許多是追求失敗、瀕臨失戀 而意圖挽回、分手渴求復合,進而向看板成員求教的文章,觀察後發現,無 論文章類別,男性發文頻率與女性不相上下,文章除心情抒發,亦多互動情 狀描寫,詳述細節以重建情景(協助看板成員瞭解事件經過,越詳細越有利

(14)

政 治 大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於獲得分析與建議),期望以此獲得他人回饋。 此現象除顯示網路成為人們抒發與解惑的管道,更重要地,是給予失戀 男性一個遁逃與療癒之所,讓他們紓解現實難以獲得、或礙於情面不敢恣意 發洩的情緒與疑問,看板作為資訊與經驗的集散地,失戀男性足可在此盡情 瀏覽、發言、交流,利用看板成員的支持與建議,逐步踏上復原之路。 發展研究主題的時分,一首歌縈繞耳際,本研究開頭所引歌曲──香港 歌手陳奕迅演唱的《男人的錯》,精準道出男性面對感情崩解的為難與痛楚, 恰可解釋我的研究初衷。作為研究者,我以自身經歷作為議題出發,試圖從 自身位置反思男性處境,身處相同的失戀情境,受制於性別角色與社會文化 的男性,如何利用網路管道發現問題、處理情緒,繼而踏上復原道路?現實 生活的支持力量既有重重限制,虛擬社群不失為替代良方,網路作為現代社 會重要的交流所在,失戀者的生命經驗與虛擬社群如何連結?其參與方式為 何?看板的線上社會支持力量如何作用?此參與經驗於男性又產生什麼影 響?從自身經歷結合現象觀察生成的諸多疑問,有待本研究加以解答。

第二節 研究動機

一、失戀作為重要的討論議題 無論何時、何地,愛情始終是難以忽視的主題,人們嘗試以各種途徑釐 清愛情的複雜質性,不僅因為愛情的甜蜜使人嚮往,幻滅的苦痛更使人難 忘,即便看似穩定無波的關係,也可能在轉瞬間全然崩毀。卓紋君(2000) 指出,兩人關係步入常軌後,可能更為確定和緊密,但也可能導致衝突、不 快,甚至更易見到彼此難以匹配之處,就是這隱含在「不變」中的「變」, 時時潛伏在男女心中,不安定感反使愛情更加誘人。 感情為現代人深深困擾的議題,可從統計數據窺知一二。觀察台北市生 命線協會的個案協談與安心專線的統計數據,自 2009 年至 2011 年 1 月份主

(15)

政 治 大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要類目,除誤撥電話等結構問題,感情困擾始終位居前三位,電子郵件協談 方面3,分佔男性問題的第二位與女性問題的第三位(男性 10.4%,女性 6.0%),可見對現代人而言,感情困擾的威脅不容小覷。以失戀類型的「分 手」為例,其普遍程度,根據《張老師月刊》1998 年進行的「情人再見問 卷調查」4,結果如下: 表 1-2.1:分手經驗次數統計 分手經驗次數 百分比 一次 39.3% 兩次 24.1% 完全沒有 5.5% 總計 68.9% 資料來源:《張老師文化月刊》編輯部(1998),本研究製表。 表 1-2.2:分手方式類型 分手方式 百分比 賭氣分手 4.0% 心情平和 18.1% 惡言相向 1.4% 像仇人 1.1% 協議分手,非常痛苦 17.0% 自然疏遠,沒談清楚 21.2% 一方決定,另一方無奈接受 28.4% 資料來源:《張老師文化月刊》編輯部(1998),本研究製表。 3http://www.lifeline.org.tw/case_more.asp?ser_no=80 4 此份調查問卷,回收與統整歷時近 2 個月,回收總數 876 份,有效問卷 802 份。樣本資 料說明:性別比例(男 43%、女 57%);性傾向(異性戀 88.4%、雙性戀 3.1%、同性戀 5.7%)、年齡(16 歲以下 0.4%、16-19 歲 9.7%、20-24 歲 25.4%、25-30 歲 35.6%、31-40 歲 20.1%、40 歲以上 7.7%)、教育程度(國小 0.6%國中 1.7%、高中 2.5%、專科 28.5%、 大學 36.4%、研究所 10.3%)、感情狀況(單身 69.5%、同居 3.2%、已婚 21.6%、離婚 1.8 %、分居 0.4%、配偶去世 0.3%)。

(16)

政 治 大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表 1-2.3:分手初期感受類型(複選) 面對分手時,最初的感覺 百分比 輕鬆、解放 23.4% 憤怒、甚至想賞對方一巴掌 9.4% 分手對兩人都好 26.8% 早已知道會這樣結束 21.3% 受騙、不甘心 6.5% 追究分手的原因和責任 12.3% 可以開始新戀情 7.3% 覺得歉疚,檢討自己 18.0% 是對方本身有問題 10.6% 想挽回感情 19.7% 傷心 33.5% 覺得被否定 13.6% 不能相信,震驚 10.3% 有勝利感 3.4% 資料來源:《張老師文化月刊》編輯部(1998),本研究製表。 由表 1-2.1 可知,擁有分手經驗的受訪者已過半數,且以 1 次為最多, 即便此數據已然有年,但放置在當時社會脈絡檢視,相較現在保守許多的社 會風氣,承認分手經驗者已然超過六成,相當程度地證明了失戀之分手經驗 的普遍,此議題絕然有正視的必要。

Murphy & Archer(1996)指出,愛情關係經常是生活最大的壓力源,甜蜜 往往伴隨破滅的陰影,關係的失落將導致難以承受的悲傷,難怪吳麗雲 (2001)轉述家庭諮商大師 Stair 的說法,將失戀的體驗比擬為心理的大開 刀,感情的失落將深深影響一個生命各方面的運作,甚至影響後續的戀愛經 驗及婚姻的選擇;這個說法亦可觀察同一問卷結果──覺得憤怒、受騙、歉 疚、傷心、震驚、被否定等負面情緒者,合佔 91.3%(複選),可見失戀不

(17)

政 治 大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僅普遍,甚可視為一種創傷經驗,對人們心理狀態影響甚鉅;倘若由單方面 決定斷絕關係(表 1-2.2),另一方往往陷入深沈痛苦,當事者若未能妥善處 理、順利復原,負面情緒將對生命產生不良影響。 進一步細究失戀經驗對人們的影響(表 1-2.3),Weiss(1975)表示剛處於 失戀階段的人通常感到沮喪與孤單、且充滿負面想法,精神反應包括罪惡 感、不安全感、害怕、憤怒、憎恨、拒絕、自憐、空虛、自信心減少及失落 (Chung M.C. et al., 2002)。Robak & Weitzman(1995)甚至將失戀與喪親之痛類 比,認為兩者同屬親密關係的失落經驗,當事者往往有否認、絕望、憤怒、 罪惡感、社會退縮行為等負面情緒,這是因為絕大多數的失戀事件來得迅 速,突發事件衝撞個體原有想法,導致自我的失落與消逝(修慧蘭、孫頌賢, 2003),當事者的自我徹底破碎,悲傷、痛苦等負面情緒不足為奇,更甚者, 報章雜誌屢屢出現的情殺案件即是失戀者無法調適之例。 整體而言,愛情作為生活的重要部份,失戀是現代人不陌生的情境,面 對可能、已然破裂的感情,如何與自己的負面情緒和平共處,順利踏上復原 歷程、繼而開展下一段關係,成為至關緊要的課題,瞭解當事者在臨事之際 如何與他人互動,在溝通過程中逐步增加、鞏固自我認知,習得失戀的正向 經驗,將能夠獲得更多對自我、異性的瞭解、對愛情及親密關係的瞭解,並 進一步促成自我成長。(柯淑敏,2001) 二、男性作為重要的研究對象 女友移情別戀,謝姓男子心有不甘,春節假期中涉嫌持刀騎車準備 找女友談判,途中差點與任姓路人擦撞,謝竟遷怒他人說「我心情 不好,算你倒楣」,持刀砍斷被害人手部韌帶,謝嫌行兇後不敢回 家,逃亡多日,前晚向台北市警中正二分局投案。(吳岳修, 2011.02.14)5 5 吳岳修(2011.02.14)。<失戀男遷怒砍傷路人 逃亡多日後投案>。《自由時報》,社會 新聞版。

(18)

政 治 大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維持親密關係相當重要,感情破裂的創痛若無法消解,情況往往趨向失 控,與感情相關的社會案件層出不窮即為明證。發想研究主題的時分,一樁 發生於 2011 年 2 月 14 日的社會案件映入眼簾,一名男子因失戀而情緒不 佳,竟砍殺無辜路人以洩心頭之恨,意外之舉令人咋舌。 進一步以「失戀男」為關鍵字,搜尋相關新聞資訊可得 72,000 項結果 (搜尋日期:2011 年 4 月 18 日,搜尋區段為 2000.01.01 至 2011.04.18),尋 得新聞標題如下:<失戀男酒駕 馬路中間睡著!警破窗>(見林志偉, 2011.02.14)6、<失戀男第三度尋死 被狗救>(見戴之聖,2010.11.09)7 <失戀男部落格抒情 友人撥打手機無人接 感覺不妙報警 救出時已吞藥昏 迷>(見陳宏睿,2011.01.14)8,這些社會案件除顯示失戀議題討論之必要, 也證明談論愛情不該是女性專利,男性之於親密關係的態度,需被認真檢視 與分析,更應體察男性受限於社會性別腳本的困境,而非以「大丈夫何患無 妻」的慰語草草帶過。 兩性互動固然重要,然而男性由於社會期待、受限性別角色,情感表達 備受壓抑,一旦在親密關係中受傷,因為顧慮外界眼光,他們往往只能強忍 痛苦,在至親好友前亦然。王浩威(2000)認為女性的 Sisterhood 著重於經 驗與困境的互訴,而男性的 Brotherhood 強調炫耀與競爭,顯示男性鮮能擁 有和女性一樣的傾訴管道。國外學者亦發現女性在失戀後較願意尋求社會支

持、和許多人聊天以獲得自我成長的感受(Tashiro & Frazier, 2003),姊妹情

誼與社會文化力量的雙重影響下,當失戀女性得向姊妹淘哭訴、獲得支持與 安慰時,男性卻受縛於性別角色,難在朋友前暢所欲言。 如同開頭所引歌詞──「寧願找男生借個肩膀,難聽的話更多。」,男 6 林志偉(2011.02.14)。<失戀男酒駕 馬路中間睡著!警破窗>。台北:TVBS。(見 http://www.tvbs.com.tw/news/news_list.asp?no=jimmyliu220110214132535) 7 戴之聖(2010.11.09)。<失戀男第三度尋死 被狗救>。《蘋果日報》,社會版。(見 http://tw.nextmedia.com/applenews/article/art_id/32947581/IssueID/20101109) 8 陳宏睿(2011.01.14)。<失戀男部落格抒情 友人撥打手機無人接 感覺不妙報警 救出時 已吞藥昏迷>。《聯合報》,B2 大高雄綜合新聞版。

(19)

政 治 大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性面臨情感困境不僅很少得到安慰,恐怕更多是嘲笑與譏諷,即便將視點移 往虛擬空間,過往研究亦顯示網路多少仍然充斥性別刻板印象,如宋承恩 (2007)的研究即以 PTT 的好人板9為例,認為其看板文化反映出父系社會 對男性展現女性氣質的排斥──男性感情失敗也不該公開示弱,社會文化力 量影響之鉅,由此可見一斑。 然隨時間變化,近年網路空間的風氣已有轉變,以 PTT 為觀察田野, 我發現其中討論兩性關係、男女互動的板面,男女使用者的發文數量不相上 下,且談及失戀情事、分手挽回等議題,男性亦能對事件經過侃侃而談,利 用細緻筆觸陳述心情,無論拋出問題、渴望得到他人回饋的[請益]10,或者 單純抒發悲傷、痛苦的[心情]11,再再可見男性對親密關係的珍視與看重, 希望藉由參與看板,與成員回/推文交流、甚或私下通信平復心情、解決問 題,此現象不僅衝撞既有的社會刻板印象──談論愛情是女人的專利,也異 於過往「認為男性不願承認自己有問題、有感情問題也不願意求助」(張英 熙,1997:14)的研究結果。 回顧過往相關研究,對於男女面對失戀情事的反應──哪一性別將產生 較多負面情緒──仍無定論,雖有研究顯示男性事後的憂鬱情形較少 (Mearns, 1991;Smith & Cohen, 1993);亦有研究認為男性在失戀後將產生較 嚴重的情緒反應(Helgeson, 1994),男性產生更多愧疚感與被拒感,較不易走 出傷痛(徐珮瑜,2005)。然而無論如何,過往多聚焦於兩性對失戀的反應 程度與適應方式,純粹比較情緒與適應方式的性別差異,恐使研究結果流於 表面,陳月靜(2001)認為情感的失落事件對兩性可能在不同層面產生衝擊, 點出男女對相同事件的關注焦點與脈絡不盡相同,更需針對單一性別嵌合於 社會文化脈絡之中,所遇困境與解決方式加以考察之必要。 9 原板名 Niceguyclub(現已廢板),為討論「好人文化」現象、提供板友(使用者男性為 多)經驗交流、抒發心情的看板。「好人文化」指 1990 年代後在台灣等地發展出來的一種 網路次文化,與男女交往問題相關,也與網路文化中的去死去死團有些關聯。見ㄣ http://zh.wikipedia.org/zh-tw/%E5%A5%BD%E4%BA%BA%E6%96%87%E5%8C%96。 10 如欲在討論區發文求教,需使用此標題。 11 如欲在討論區發文抒發心情,多使用此標題。

(20)

政 治 大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過往研究既未能確實考察男性在社會文化脈絡的情感困境,隨時代變 遷,往昔充斥於網路空間的性別刻板印象已漸轉變,討論兩性互動的虛擬社 群日益熱門,看板成員互相交流、共同營造的和諧氣氛,使未可在現實生活 一吐怨氣的失戀男性,有一個抒發解惑的管道,過往呈現的網路風氣自未可 一概沿用,本研究除有意突顯親密關係之於男性的重要,填補男性研究空缺 外,亦希望呈現感情類看板當前的性別印象。 三、虛擬社群的社會支持力量 對現代人而言,網路之重要無須贅言,其跨地、跨時、匿名的便利特性, 消解了人們對於面對面交流的顧忌,開創人際交往的嶄新模式,相關研究也 隨之蓬勃發展。「虛擬社群」的相關討論,觀照的正是人們出於相同興趣、 愛好而在同一網路場域聚集的現象,這種跳脫實體社群的時空限制,允許來 自異地的人們相互交流的全新模式,隨著網路科技的日新月異,虛擬社群議 題的討論角度更形豐富。 綜合過往對虛擬社群的定義,其指涉一群具備相同愛好/興趣/關懷的 人們,出於共同的資訊或情感需求,聚集於同一處網路空間,進行交流、分 享經驗等活動,虛擬社群的蓬勃發展,適足證明現代人將情感交付其中,拓 展交際經驗、建構新自我的渴望,參與者在經驗分享的同時,也因他人反饋 獲得新知,得以拓展視野、獲得社會支持,PTT 便為重要一例,其符合集體 智慧──由使用者貢獻內容,與其他人分享、溝通,每個人都可以暢所欲言 的展現自我(陳勁宇,2008)的特徵,同時亦是台灣規模最大、使用者最的 虛擬社群,其成員的互動經驗,實可供研究者一窺風貌。 虛擬社群發展日盛,參與看板逐漸成為現代生活的重要元素,藉由訊息 的分享與回饋,個體尋求、獲取社會支持,達到心理狀態的調和與滿足。學 者認為社會支持(social support)是人類基本的溝通方式,人在自身人際網絡 中其他人提供的各類社會支持下,經歷人生的各種事情(Albrecht, Burleson & Goldsmith, 1994),個人是否獲得足夠社會支持(包含關心、愛和尊重等正面

(21)

政 治 大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情緒,並使其感到自身與他人同為社會網絡成員),獲得以「語言以及非語 言的溝通方式,傳遞於社會支持的尋求者與提供者之間的資訊」(Albrecht & Adelman, 1987:19),將影響個人身體與心理健康。 誠如本研究欲探討的失戀議題,便是人人皆可能面臨的難題,如何自情 感失落的苦痛中順利復原,社會支持力量的運作必然相當關鍵,過往社會支 持的相關研究多聚焦於面對面(如家族成員、親朋好友)的形式,然而隨著 網路蓬勃發展,不但個人視野因此擴大,社會支持的類型亦跳脫面對面的限 制,轉以電腦中介傳播(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CMC])為另一天 地,而網路提供的社會支持環境也被認為比面對面傳播更為優越、成功。 (Robinson & Turner, 2003;Walther & Parks, 2002)

研究指出,線上社會支持環境種類繁多,其中「新聞討論群組」的社會 支持團體的溝通最為熱絡(Walther & Boyd, 2002;轉引自張惠蓉、何玫樺、 黃倩茹,2008),張惠蓉等人表示,新聞討論群組是以電子佈告欄系統為溝 通方式,人們在看板貼文尋求協助並等候他人回應,是一種以文字為主、非 同步、透過 CMC 形成的社會支持團體,這群陌生人彼此連結的唯一共同點 是擁有感同身受的苦惱或議題。 本研究探究之失戀議題,多為心理、諮商領域的關注對象,或以質化途 徑研究個人經歷與生命轉化,或用量化方式調查分手類型與個人反應,「線 上社會支持」相關討論極少,遑論專門探討參與虛擬社群對失戀復原的作用 者。而虛擬社群種類雖繁、且討論者眾,如部落格(Blog)與目前熱門的 Facebook,然個人的失戀經驗具有私密性,這兩種虛擬社群因媒介性質,而 難成為失戀者的選擇。 如部落格多為個人獨力經營,縱然經營主軸為討論感情議題,然而經營 者可依個人喜好隨意刪改回應,以經營者的觀點為依歸,成員彼此地位不 均,使得意見趨於單一,而媒介介面亦不利搜索與回應;而 Facebook 進入 門檻雖低,但多為個人社交用途,而非討論專門議題之用,即便成立感情類

(22)

政 治 大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社團」(允許多成員參與、發表意見),然個人資料高度暴露的限制,往往 使失戀者望之卻步,且 Facebook 介面雖利於發表與回應,卻不利議題搜索。 綜合以上,失戀男性若欲藉參與虛擬社群的過程而回復、轉化生命,除 社群須以感情、兩性互動為討論主題,且具備一定匿名性、發表/回饋即時 性高,且成員地位均等、意見多元者,無疑 BBS 為最適宜的參與場域,對 研究者而言,亦是合宜的觀察對象。然類似主題至今唯陳勁宇於 2008 年之 研究《線上社群與失戀創傷復原之研究──以 PTT Broken-Heart 版為例》, 實難詳察箇中情態。 陳勁宇(2008)的初探性研究,探討看板成員對所處網域及失戀創傷復 原的認知,田野為 PTT 的 Broken-Heart12板,採線上問卷方式,以 2002.11.09 至 2009.02.16 間曾於此看板發表文章或回應的成員為研究對象,研究發現 Broken-Heart 板成員女性多於男性,有較高比例女性選擇透過網路尋求支持 或抒發心情,成員亦表示閱讀或推文等參與方式,有助當事者從失戀情境中 回復,網路的匿名性或異名性亦可能有助失戀者走出創傷。此研究之價值在 於初步探勘虛擬社群對於失戀創傷復原的各項「認知特質」,並帶領讀者一 窺 Broken-Heart 板之風貌,然我認為陳勁宇的研究有其不足,以下逐項分析。 其一為田野選擇,Broken-Heart 板相較其他感情類看板(如 CATCH 板),文章數量與瀏覽人數較少,且看板討論風氣並不熱烈,誠如板主 MayDayLove 在置底文13<板友特區>所言:「感覺失戀版大家都只是過客? 沒有人常常在這留連...:((希望只是我的誤解...)」(板主 MayDayLove, 2004.11.01),顯示此板最大功能應在抒發個人心情、而非針對議題/事件討 論,看板成員關係如同「過客」,抒發完畢便離開現場,板面少見與其他看 板相同的熱絡交流情況,不僅推文數寥寥可數,內容也傾向情感類支持,如 12 Broken-Heart(失戀板)為一隸屬於「生活娛樂館」的 SecretGarden 群組,為一提供失戀 者抒發心情、交流的板面。平日白天瀏覽人數約 10 人、假日與晚上約 15 人,單日發文約 10 至 15 篇(參考數值 2011/4/17 發文數 13 篇)。 13 置底文意指由板主設定、置於看板最底部的文章,內容通常為看板規則、注意事項等 提供給板友參考的重要條則。

(23)

政 治 大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我也有過這種感覺,加油,這一切會過去的。」、「拍拍…我也是這樣,會 沒事的,我想…」,其他類型的回應並不多見。 若欲探查失戀者如何參與看板,乃至看板本身運作模式與特色,應考慮 觀察田野代表性,我認為將 Broken-Heart 板作為觀察對象,將產生瀏覽量與 回應情況的疑慮;其次為研究方法,陳勁宇利用線上問卷調查參與者身份、 年齡與性別,探查看板成員瀏覽、使用感想,但誠如其自陳: 認知的療效通常只能反映填答者對過去個人經驗的記憶,或是對他 人經驗的猜測。不能作為判定線上社群互動對於失戀治療效果的直 接依據。(陳勁宇,2008:52) 我認為,問卷方式無法觀照個體經驗之殊異,也難以深入理解當事者的 生命與看板的相繫之處,故本研究採質化途徑,希望突顯失戀者經驗之特 殊,由小觀大,從個人經歷連結至虛擬社群,瞭解感情類看板的風貌──特 色和運作方式,探查看板為失戀者提供什麼樣的資訊與幫助,使其自失落中 順利復原,繼而理解此參與經驗對於當事者本身的確實影響。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失戀,是每個人都可能遭遇的創傷經驗,諸多社會案件與研究顯示此 議題討論之必要,尤其對男性而言,受限性別角色的成長歷程,往往使他們 有口難言,難在現實生活尋得抒發管道,造成處理情緒的困難,如何使其順 利復原、重建自我價值,無疑相當重要;再,失戀創傷的復原需要社會支持 力量參與,網路溝通的特質去除現實環境之窒礙,有助個體抒發心情、解答 疑惑,然當前探索線上社會支持力量的研究不多,在網路重要性與日遽增的 時代,失戀男性的網路參與經驗值得進一步探究。 本研究擬藉由觀察失戀男性的網路參與經驗,探索對男性而言,其失戀 苦痛如何藉由看板逐步復原,其契機、得知管道為何,線上支持力量的運作

(24)

政 治 大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方式與特色,繼而理解線上的參與經驗如何影響線下的現實生活,勾勒失戀 男性的復原歷程,希望藉本研究的探索,為男性經驗、虛擬社群與線上支持 力量的研究增添新意。根據上述目的,本研究將以國內規模最大的 BBS 站 ──PTT 的 CATCH 板作為觀察田野,分析文本以瞭解看板形貌,並徵求受 訪者進行深度訪談,。茲將研究問題羅列於下: 1. 失戀男性的初始看板契機為何? 2. 失戀男性如何參與 CATCH 板? CATCH 板的社會支持運作方式與特色為何? 3. CATCH 板的參與經驗對於失戀男性的影響為何?

(25)

政 治 大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整理相關討論,並扣連至本研究,說明過往文獻不足與可延伸處, 共分四節。第一節「情感失落與個體自我調適歷程」,處理情感失落經驗、 及個體面對失戀事件時如何自我調適;第二節「男性與其親密關係」,探討 性/性別相關概念,及身受刻板印象囿限的男性如何面對親密關係;「虛擬 社群的社會支持力量」一節,處理虛擬社群與社會支持的概念演變,和後者 從現實到線上的力量展現;最後,「過往研究不足與延伸」整理國內相關成 果,繼而提出本研究之價值。

第一節 情感失落與個體自我調適歷程

江淹:「黯然消魂者,唯別而已。」──短短幾字道盡人間聚散,短暫 別離即足使人黯然,遑論情愛動搖、乃至永久失去。學者 Parks(2008)認為, 愛情具備兩種特質──承諾(commitment)與依附(monotropy),要求雙方秉持 忠誠而互相扶持,同時扮演彼此無可取代的角色,穩固的關係能讓心靈得到 寄託,使當事者充滿安全與富足感,正因為愛情之舉足輕重,一旦關係終止, 人們可能不可自拔地陷入低潮,無法控制負面情緒,尤有甚者,造成社會新 聞裡屢見不鮮的情殺案件,徒留終生之憾。 愛情關係的終止影響個體甚深,當事者悲傷程度類似面臨「喪親之痛」 (bereavement)(Dahlstrom, 1995) , 可 用 失 落 事 件 的 觀 點 詮 釋 。 Mill & Omarzu(1998)認為「失落」意味一則當事者認知為負向的事件發生,此經驗 造成當事者所處社會情境、擁有之關係與認知的長期改變,尤其對屬於群居 動物的人而言,關係的失落──因死亡、離婚或分手等原因,使個人失去所 愛(Toth, Stockton & Browne, 2000)──將引起程度極高的負面情緒。

即使是主動結束關係的一方,心中的痛悔、悲傷與罪惡感也未必較低

(Eastwick, Finkel, Krishamurti, & Loewenstein, 2007),若不能正視、妥善處

(26)

政 治 大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驗及婚姻選擇(吳麗雲,2001),故情感失落作為人們的普遍性經驗,必須 以更謹慎的態度看待。 值得一提地,過去國內外相關研究多聚焦於「正式的」戀愛關係終止, 無論當事者性向為何,論及情感失落概念時,往往將範圍限縮於處於正式交 往關係的情侶,如何思瑩(2008)歸類相關研究後提出定義: 未婚男女在萌生情感之後,在雙方都承認的情況下,成為情侶關 係,交往並維持這段關係一段時間之後,一方不願意繼續維持這段 愛情(戀愛)關係具有終止這段關係的意願,並向對方透露,在雙 方皆認定之後,進而分手,產生關係認同轉變的過程。(何思瑩, 2008:13) 確實,以「具備正式情侶關係」作為探討分手議題的前提實屬自然,然 而卻未能顧及雙方「並非情侶」的情況。若兩人未曾交往,自然無所謂分手, 但過往研究有將「情感失落」直接等同分手的傾向,從研究數量與研究內涵 可見一斑,但我欲明晰的是,愛情關係的情感失落事件,並不僅限於正式交 往過的情侶關係,而須將單戀者14 包含在內。 卓紋君、林芸欣(2003)表示單戀/單相思經驗雖在兩性輔導個案中不 乏討論,也是網路討論區的常客,卻常在愛情研究中15 缺席,然當事者在單 戀歷程裡出現強烈、無法自己的情緒,以及非理性的判斷、想法與行為,在 在表明當事者內心起伏,其實並不亞於具備情侶身份者。

Baumeister & Wotman(1992)研究亦指出,追求無果的當事者在互動過程 感受到正負混合的情緒,一方面積極、有希望,同時卻也充滿恐懼與擔憂, 渴望展現自身吸引力、也害怕被拒絕;而在對方表示拒絕後,當事者會陷入 14 意指一方有意、一方無情的情況;我亦將「曖昧無果」的情況涵涉在內──雙方經歷一 段互動,在尚未點明是否交往的情況下,關係即已告終。 15 目前為止,國內以單戀者為研究對象的碩博士論文,唯林芸欣(2001)。《單戀者單戀 歷程之分析研究》與許巧燕(2008)《不只是朋友──成人前期單戀者追愛歷程之研究》。

(27)

政 治 大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失望、痛苦與沮喪,這些負面情緒在持續一段時間後,熱切的渴望將轉為憤 怒,此情緒變化的過程與正式戀愛的經歷無異,故本研究將告白被拒、曖昧 無果等「非正式」關係歸於情感失落之範疇,一併討論。 整體而言,愛情關係的終止之所以對個體造成巨大傷害,乃因個人「自 我」概念受到衝擊。藉由與他人互動,個體不僅確認自己的「存在」,也能 瞭解自己作為「什麼樣的存在」,尤其親密關係屬於進一步的交誼行為,當 事者將無可避免地看到內心最深層的渴望、與過去未了的創傷,甚至是雙方 長期發展的模式,可說個體透過關係看到了自我(呂旭亞,2005),同時也 在依賴、互相接受、分享等互動過程,產生逐漸與對方融合為一體的渴望, 這份卓紋君(2000)稱為「共同體」的想望,將使個體在關係裡不斷反思、 改變與實踐,以求與對方更完美的結合。 然而,正因自我在愛情裡逐步完整,一旦關係終止,當事者的自我概念 必定產生動搖,吳宣瑩(2008)的研究即顯示,愛情的困頓經驗影響當事者, 使其出現「搖擺的自我」、「負向發展的自我」、「虛無的自我」、「防衛的自我」 和「孤立的自我」等類型,由於短時間內被迫切斷與對方的聯繫,失戀者體 驗到內在矛盾,自我定位與價值感轉瞬崩毀,吳宣瑩的研究再次應証情感失 落經驗將強烈衝擊當事者,若無妥善處理情緒,順利復原,輕者陷溺於負面 情緒而莫可自拔,重者則對他人造成難以逆料的傷害。 失戀或所難免,探討當事者如何應對、進行自我調適便至關重要。 McCarthy, Lambert & Brack(1997)將個人對失戀經驗的因應資源分兩類,其一 為預防性(preventive)因應資源──自信、自我接納、身體健康,具備預防潛 在壓力的效果;其二為對抗性(combative)因應資源,諸如自我揭露與社會支 持等,具備改變既有壓力之效果,擁有較多因應資源者,產生的負面情緒較 少,故可對失戀經驗做出合理解釋,繼而能儘快調適、歸於正常。Milardo & Allen(1997)特別指出,良好的社會支持網絡(如家人和朋友的支持),是個 體能否回復正常生活的關鍵,完善的社會支持網絡不僅能分擔當事者的壓力 與痛苦,也有助其重建生活秩序。

(28)

政 治 大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綜合上述,學者認為失戀經驗對當事者影響甚深,無論是否具備情侶身 份,只要曾付出心力,關係破碎時都將體驗相當痛楚。誠如卓紋君(2000) 所言,愛情是兩人相遇、相識、相知、相愛,關係持續發展的過程,「互相」 成為重點,無論體諒、理解甚或猜測、忖度,都顯示個體在互動中涉入日深, 務求關係歡愉,這些難以向外人言明的悲喜,在情感破滅時,必需求發洩出 口,因個體渴望在傾訴/求解的過程裡,進行自我調適、繼而順利復原。 本研究即關注男性在經歷失戀事件後,處於苦痛情緒的破碎自我如何藉 由社會支持力量重建、復原,有別過往研究多關注現實生活的交際網絡,本 研究更欲瞭解,在網路蓬勃發展的今日,虛擬社群的社會支持如何產生作 用,其運作方式與特殊之處,何能使失戀男性藉參與看板,達到自我調適之 目的,此參與經驗對他們的生命有何影響,這些問題有待本研究加以解答。

第二節 男性與親密關係

一、性/性別/性別角色 性別相關論述發展至今,概念已有更細緻的分類。學者指出,性別分為 兩種,其一是生理性別(sex),意指與生俱來的、屬於生物學與解剖學的定義; 其次為社會化的性別(gender),來自社會與心理的定義,指涉透過社會化歷 程與旁人期待所型塑的性別(Basow,1992/劉秀娟、林明寬譯,1996);朱 蘭慧(2002)認為,生物性別將男女分稱男人(Men)和女人(Women),而社 會性別則稱男性(Males)和女性(Females),所欲突顯的是前者為先天/自 然,而後者為後天/人為的差異,兩者未可一概而論。 男女性別的差異,早期研究多歸因為生理因素,例如情緒特質與荷爾蒙 內分泌系統,由於男女生理構造不同,造成兩者外型、行為表現不一致,兩 者思維與反應方式亦迥異,然此觀點未能詳察社會裡「性別」的複雜現象, 一味認定「男性/女性必定如何」的觀念,正是性別刻板印象的來源,故隨

(29)

政 治 大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時代發展,學者亦認為考慮生理因素之外,也應將社會化歷程、社會酬賞、 原生家庭經驗,以及社會對兩性的角色期望等因素納入考量(Goldenberg & Goldenberg, 1996/翁樹澍、王大維譯,1999),此說法將生理因素視為造成 性別差異的因素之一,而更重要地,是必須檢視社會文化脈絡等後天要素加 諸個人的影響。 進一步言,個人生存於大環境,自有一套行為模式必須學習,不同社會 長期積累的文化風氣,提供個人必須遵循的生活規則,即便中西文化不同, 但傳統社會加諸男女的要求,似乎無甚差異。即便時代風氣漸有轉化,仍有 不少根深柢固的觀念禁錮著人們,因循生理性別而被要求服膺某些範式,要 求男孩該有男孩的樣子,女孩該有女孩的樣子(畢恆達、洪文龍,2006), 此所謂「性別角色」的概念,經由各種社會化機構如家庭、學校與大眾媒體 的強化,將社會常模(norms)或是人們對於男女行為的期望分別灌輸男孩和 女孩(Connell, 2002/劉泗翰譯,2004),在在影響、加強人們的觀感,於 無形的「規範」之中,個體的發展自由無疑遭受戕害,如王行(1998)表示, 違反社會對性別角色的規範,就不會得到肯定與欣賞,對男性而言,無形的 社會壓力更可能使其貶低自我價值,影響生活適應。 二、男性氣概(Maxculinity)之於親密關係 學者提出生理性別與社會性別之差異,這個「性別並非與生俱來」的概 念啟發了許多與男性氣概有關的研究。(MacKinnon, 2003)

然而什麼是男性氣概?Connell(2000)認為要為這個詞彙下一個定義相 當困難,因為各家學派的作者對於這個字眼各有解釋,有時男性氣概指涉一 個單純、靜止的認同,有時指涉、解釋男女之間的差異以及為何具有差異, 有時甚至意味著一個理想的男性形象或本質。 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不與女性特質相較,就不會有所謂的「男性氣 概」,因此男性氣概意指「過去主流文化盛行時,男性在社會化過程中所強

(30)

政 治 大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調的價值。」(張英熙,1997:12),作為女性化事物的對立面,男性氣概是 社會認為身為男性者,應該具備的合宜行為、想法或活動,社會定義的男性 氣概,回應著何謂「理想男性」的探問,由整體文化營造的期待常成為男性 的黃金枷鎖,讓男性在「作為一個男人」期待下,隱匿真實情感,除表達憤 怒與欲望之外,絕不哭泣、亦不暴露恐懼與脆弱,因為隨意表露情感被視為 情緒、女性化的展現──這種脆弱、需要保護(袁薏晴,2002)的形象,是 社會文化難以認可的男性形象,對於女性氣質的厭棄,一方面壓制了女性主 體的能動性,也大大限縮了男性表達自我、與他人建立良好親密關係的權利。 然而過度壓抑、逃避正視情感等行為,往往對心理健康產生負面影響。 Levant(1992)指出傳統男性有躲避女性化、控制情緒、追求成就和地位、靠 自己等特點,雖然也有為家庭犧牲自我、為保護他人而忍受痛苦,以及冷靜、 冒險自主等正面特質,然社會文化的期許,加上宣傳工具的潛移默化,男性 面對親密關係時總保持幾分距離,有缺乏同理心、無法覺知、表達自身情緒 狀態、壓抑等負面特質,亦難享有情緒上的親密。 (Levant, 1992;O’Neil, 1981) 男性在親密關係中遭遇困難時,即便無所適從,也不願尋求協助,張英 熙(1997)認為原因有三:首先,男性往往不願承認自己有問題;其次,求 助行為彰顯男性之無能,有損自尊;傳統的協助方式(如諮商)有過於情緒 化的刻板印象,與傳統男性特質不符,以上原因使男性面對情感困境時,不 是逃避處理、就是坐困愁城,無法找到有效的解決途徑,徒加劇心理負荷。 而 Farrell(1985)也表示,父權社會讓男性自我壓抑,男人強勢的刻板模式, 以及社會一直以來對於女性形象的輕忽與蔑視,迫使男人必須在女人面前維 持強者的形象,避免被劃入女性氣質的框架之內,同時塑造男優於女的虛假 意識以維繫自尊,極不利於男性的身心發展。 這些研究成果,在在顯示社會對男性氣概的要求已形成枷鎖,誠如賴逸 琳(2005)指出,社會對性別的期待常造成人們壓抑自我,本研究體察男性 身處父權社會的為難之處,由於社會設定的男性氣概與親密關係二者,性質

(31)

政 治 大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兩相違背,外界「作為男人」的期許逐漸內化於心,而成長歷程鮮有處理親 密關係的指引,內外匱乏的困頓中,一旦失戀,男性往往難以調適自我,而 缺少接觸相關資訊的管道,也造成他們的苦痛無從紓解。 此困境在網路蓬勃發展之際,是否得以解除?網路的隱蔽與開放特質, 能否允許男性在男性氣概的存續中,盡情抒發心情,進一步藉由成員互動重 建自我(或者,在這個嶄新的途徑裡,「男性氣概」不再需要被特別考慮)? 箇中複雜的過程與作用,將由研究過程一一釐清。

第三節 虛擬社群的社會支持力量

一、 虛擬社群相關文獻整理 (一)、虛擬社群的定義與種類 在現代科技、乃至網路未蓬勃發展前,人們僅能依靠言談或肢體接觸相 互溝通,面對面(face to face)的交流立基於共同的生活空間、語言,分享價 值觀與生活經驗,以達成共同的生活目標,此種互動網絡形成「真實社群」 (楊惠貞、廖文忠、曹文瑜、董俊良,2001),如學校、辦公室與鄰里,真 實社群的組成須有「實際接觸」,故成員往往同質性高(具備類似特質,如 血緣、年齡等),社群規模也受地域限制。 網路興起開創溝通的嶄新可能,人們的互動開始跳脫地理侷限,經由一 條纜線和數個指令,即可與世界各地的人們產生關聯,互通資訊、交流感情, 由於需求日增,網路逐漸發展出目的各異的聚集場所,提供不同喜好、興趣 與需求的參與者互動的機會,而「虛擬社群」(virtual community)於焉成型。 虛擬社群的定義,最早指涉的是透過電子媒體(電話、傳真、或廣播) 相互溝通與聯絡的一群人(Cerulo, Ruane & Chayko, 1992),其後研究逐漸聚 焦於將網路作為溝通媒介的社群,研究對象雖隨時間改易,然核心概念並未

(32)

政 治 大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更動。”Virtual”譯為「虛擬」,並非表示社群為虛構或不存在,而是特別彰 顯這種組織不必侷限為固定或正式形式,但具備該形式擁有的實質功能。(黃 雲龍、謝清佳,1996;范慈芳、黃興進、董少桓、詹溪山,2001) Rheingold(1993)認為虛擬社群是藉網路形成的社會集合體,由足夠數量 的成員在一段時間內持續參與、交流、討論與溝通,加上充分的人際情感在 網路上形成的關係網絡。Hagel & Armstrong (1997)則強調「主題」的重要, 認為網路形成的中介空間具有整合內容與溝通的能力,社群成員針對特定主 題持續產出資訊、資料和論點,創造信任和彼此理解的氛圍,這種新型態的 社會組織具備以下特質:(1) 表達的自由;(2) 缺乏集中的控制;(3) 多對多 傳播;(4) 成員自願的行為。Adler & Christopher(1998)則提出工具觀點,認 為人們利用網路這個工具,找到具備相同興趣的愛好者,在虛擬社群交換資 訊、互動交流。 國內研究對虛擬社群的定義與西方相去不遠。陸承志(2000)表示,網 路的普及,讓人們的溝通逐漸跨越時空限制,更衍生出一個以電腦帳號或暱 稱,成員在不知彼此真實身份的情況中進行互動的虛擬世界;吳筱玫(2003) 則將虛擬社群細分為不同層級,從較低層次的「虛擬」、「採集」乃至高層次 的「認同」,符合以下條件越多者其層級越高: (1) 虛擬社群是一個模擬與想像的共同體;(2) 虛擬社群是一個臨時的 聚集,以語言與資源為基準的社區,社群成員較缺乏實質的交流;(3) 虛擬 社群有地域性,也就是具備「地方」的感覺,有一看不到、動態的疆界,可 以區分內團體與外團體,成員來到網際空間,享有空間的自由度,但同時也 建構一片地域,以尋求安全感;(4) 成員有某種共同性,使他們的參與可以 有「融入的感覺」,進一步建立可能的雙邊或多邊關係。同時社群內還是存 在差異,因此成員仍有「獨立的感覺」;(5) 社群產生集體活動,成員對其 行為準則有一定共識,共享一些與其他社群不同的規範;(6) 社群開始發展 基本的、自給自足的經濟機制,即便這樣的機制是「虛擬」的;(7) 開始應 用法制觀念,不服規範的成員將遭議處與懲戒。

(33)

政 治 大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綜合上述,本研究將虛擬社群定義為一群具備相同喜好、興趣、需求的 人們,跨越時空限制,透過網路媒介而聚集,針對特定主題持續互動交流, 在互助、互信的氛圍裡各取所需。我認為失戀作為創傷事件,當事者參與看 板的原因不僅為找尋資訊或抒發心情,而男性參與形式除單純瀏覽,亦有更 多可能。因為失戀事件對個人造成衝擊,當事者的負面情緒需藉由交流而緩 解,我認為本研究的田野同時具備資訊交換與社會互動功能,恐難直接套用 過去的分類,需仔細描繪專屬感情類看板的運作方式與特色。 Kozinets(1999)利用社群結構(Social Structure)的互動關係與社群焦點 (Group Focus)兩個維度分類虛擬社群,如圖 2-3.1: 社群結構 鬆弛 緊密 社群焦點 資訊交換 社會互動 圖 2-3.1:四種虛擬社群類型

資 料 來 源 : E-Tribalized marketing?:The strategic implications of virtual communities of consumption, Kozinets, R.V., 1999, 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 17(3), 262.

虛擬社群的四種類型分別為:

(1) 線上遊戲(Dungeon):如 MUD(Multi-User Dungeon)這類利用終端機 模擬程式進行的多人線上遊戲,成員在資訊科技環境中活動,熱衷虛擬科技

看板 連絡人表單

(34)

政 治 大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與隨之而來的幻想遊樂形式,成員關係立基於透過人際作用與操作軟體的共 同經驗,共享社群文化以及對「人」的想像,社會結構緊密,成員較關注彼 此互動;(2) 網路聊天室(Rooms):一群人將連線電腦視為中介而聚集,彼 此在實境時間溝通互動,因身份不公開而有角色扮演的趣味,其社會結構較 鬆散,如一般網路聊天室;(3) 連絡人表單(Rings and Lists):前者如相關資 訊的網頁等,成員基於共同興趣而彼此連結、形成結構,此類社群提供結構 化與資訊導向的消費行為;後者如提供特殊議題資訊或共同興趣的名單,如 電子郵件連絡人,是當時最主流、廣作社交用途的虛擬社群;(4) 看板 (Boards):成員因特殊興趣而聚集──如電子佈告欄系統,成員在此空間隨 日期或不同主題瀏覽、發布訊息,也藉回應他人訊息與之互動,相較於連絡 人表單,由於看板的規模較大且開放,其成員情感較不親密。 依照 Kozinets 的分類,本研究觀察田野──PTT 之 CATCH 板應屬(4) 看板,有社會結構較鬆散──成員情感較不緊密,互動方式也傾向資訊交 換的特質。然而,姑且不論 Kozinets 於 1999 年提出的分類架構在二十餘年 後是否仍能符合現況,以我實際進入田野,發現 PTT 的看板雖多,但成立 目的各異,而規則、風氣與成員交流方式亦不相同,誠如前述,由於失戀 屬創傷事件,因此當事者進入兩性互動相關網域時,除追求理性資訊,也 必然期待看板成員給予情感支持。 另一方面,科技與社會文化的轉變,也是當前感情類看板無法被直接套 以舊分類的原因,經由田野觀察發現,CATCH 板的交流模式除來自一般訊 息分享,亦包含社會互動面向──如議題討論、推/發文回饋、甚至進一步 利用私人信件交流,看板的「社會結構」或不若線上遊戲社群那般分明,但 看板的運作方式(如明定看板規則、發文格式與特殊的交流機制等)、隨時 間逐步發展的特色(出現固定回覆、廣受好評的成員、強調互助與自我提昇 的風氣),顯示 CATCH 板雖屬電子佈告欄,但內涵與結構之複雜,已非 Kozinets 的分類能直接涵涉。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n, we tested the influence of θ for the rate of convergence of Algorithm 4.1, by using this algorithm with α = 15 and four different θ to solve a test ex- ample generated as

Numerical results are reported for some convex second-order cone programs (SOCPs) by solving the unconstrained minimization reformulation of the KKT optimality conditions,

Particularly, combining the numerical results of the two papers, we may obtain such a conclusion that the merit function method based on ϕ p has a better a global convergence and

Then, it is easy to see that there are 9 problems for which the iterative numbers of the algorithm using ψ α,θ,p in the case of θ = 1 and p = 3 are less than the one of the

By exploiting the Cartesian P -properties for a nonlinear transformation, we show that the class of regularized merit functions provides a global error bound for the solution of

2-1 註冊為會員後您便有了個別的”my iF”帳戶。完成註冊後請點選左方 Register entry (直接登入 my iF 則直接進入下方畫面),即可選擇目前開放可供參賽的獎項,找到iF STUDENT

information on preventive measures, youth online culture, relevant community and online resources for e-learning. –Most of Students were asking the tips of healthy use of

files Controller Controller Parser Par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