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三節 深度訪談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量,受訪者表示推文數高,代表議題備受關注,也較容易成為失戀男性取經 的對象,如受訪者 C 表示:「我是會以推文數去看耶,…如果推文數有到一 個標準的話,那可能這個人講的很容易引起大家共鳴」(受訪者 C,因第三 者介入而分手);受訪者 G 亦抱持類似看法:「我會看回應人數比較多的,

可能大家都會關注的文章,比如說推文數 10 以上的。」(受訪者 G,曖昧無 果),故本研究以推文數 10 為基準,或推文數未超過 10,但回應文章在 3 篇以上者,整合上述條件整理觀察對象,自 464 篇文章中,依照情節與回應 的完整度再進行篩選,觀察對象共計 345 篇文章,分別為[請益]278 篇、[分 享]43 篇、[議題]16 篇、[故事]8 篇。

第三節 深度訪談(in-depth interview)

一、 方法介紹

根據陳向明(2002)所言,訪談意指研究者訪問被研究者,與其進行交 談、詢問的一種活動,研究者可透過口頭談話,從受訪者那裏蒐集初始資料。

深度訪談不同於一般個人訪談,由於操作時間較長、次數也可能在一次以 上,所以能針對研究問題,獲取詳細而更貼近研究對象的生命經驗,如受訪 者的意見、價值觀與回憶等資訊,亦可在訪談過程裡觀察、紀錄受訪者的非 語言反應,尤其當問題具有敏感性,面對面的訪談能提供給訪員較精確的回 答。(Wimmer & Dominic, 2006/黃振家等譯,2002)

深度訪談(in-depth interview)或深入訪問(intensive interviews)採用較少 但具有代表性的樣本,訪員和受訪者針對研究的概略計畫進行互動,不需使 用一定字眼和順序進行訪問,本質上由訪問者建立對話方向,再針對受訪者 提出的特殊主題加以追問。(Babble,2004/陳文俊譯,2007)

根據 Bernard(1988)深度訪談的形式可分三種類型:「結構型訪談」、「非 結構型訪談」、「半結構型訪談」。「結構型訪談」(structured interview)又稱「標 準化訪談」,意指研究者事先設計好一份標準化問卷,按照問卷問題依序提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問,每位受訪者訪題相同;「非結構型訪談」(unstructured interview)又稱「非 標準化訪談」,研究者並未事先規劃訪題,而由訪員依照研究目的,提出較 廣泛的問題,受訪者可自由作答,訪員再依據受訪者的回答決定問題走向。

本研究意欲瞭解失戀男性的網路參與經驗,瞭解個人生命如何經由參與 看板而轉化,須體察個人細微的生命經驗,而親密關係亦屬私密話題,深度 訪談是相當適合的資料收集方式。在訪談形式方面,考量研究目的和保持多 元性,本研究使用折衷的訪談方式──「半結構型訪談」,由研究者事先準 備大綱,但不需按照問題順序訪問,而是依照受訪者的問題隨時調整、延伸 問題,兼具結構型和非結構型的特性,訪員可控制訪談過程、節省訪談時間,

也確保訪談品質,可獲得深入而詳盡的資料(施美玲,1997),半結構訪談 具備彈性特質,適合本研究之用。

二、 受訪者資料與訪問大綱

根據前導性研究成果,確認以 CATCH 板作為觀察對象,並從其中挑選 受訪者。本研究採取立意抽樣原則,於邀訪文章(置於 CATCH 板)、邀訪 訊息(電子郵件、Facebook 訊息)中註明受訪者條件,條件與前導性研究 一致,限制為男性長期參與者、看板時間至少一年以上、自認對看板風格有 一定掌握、具備失戀經驗(包含情侶分手、告白遭拒、曖昧無果等),並認 為看板參與經驗確實對個體產生影響的男性。

正式訪談於 2011 年 10 月開始,經板主同意(訪談徵求同意信見附錄一)

後,我於 CATCH 板發文徵求受訪者(徵求文章見附錄二),亦利用 Facebook、

電子郵件等途徑傳佈邀訪訊息,透過網路與可能的受訪者聯繫,說明研究者 身份、研究主題、研究資料後續運用等資訊,共收到 7 位板友(站內信、推 文等)、以及由朋友引介的 5 位男性回應,繼而利用線上通訊與可能的受訪 者確認適合度與受訪意願,詢問看板時間、有印象的看板事件等問題,確認 他們對看板的掌握度。經過與訊息往來的篩選與協調,最終確定共有介於 20 至 35 歲的 8 名男性參與訪談(受訪者背景見表 3-3.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談過後,由研究者歸結訪談重點,交付受訪者當場確認或調整,最後依據錄 音檔逐字謄寫訪談內容,包含受訪者的非語文訊息如停頓、笑聲與情緒用語 等細節,並在資料分析完畢後一併交由受訪者確認,完整訪綱請見附錄三。

將研究問題羅列如下,並說明我的研究思考:

(一)、 失戀男性的初始看板契機為何?

(二)、 失戀男性如何參與 CATCH 板?

CATCH 板的社會支持運作方式與特色為何?

(三)、 CATCH 板的參與經驗對於失戀男性的影響?

首先由男性個人經驗出發,瞭解男性初始接觸看板的情境與得知管道、

看板時間、以及面對失戀事件時,在現實生活的社會支持力量(朋友、親人)

如何運作。此部份意在鋪陳個人與看板之連結,觀照男性面對失戀事件的心 情,與他們吐露情感的現實困境,牽引個人接觸虛擬社群的動機。

此部份的問題如:「請問您的看板時間大約多久?」、「請問您當時是經 由什麼管道接觸到 CATCH 板?」、「可否請您回想一下當時的失戀經驗,您 當時的心情如何?」、「請問您在失戀的那段期間,是否有將事件和親友分 享?如何陳述?」、「可否請您回想一下,在您的失戀事件中,您的男生朋友

/女生朋友如何安慰您?」

第二部份旨在瞭解男性的網路參與經驗,將視角移往看板,探究 CATCH 板的社會支持力量如何運作、特色為何,理解參與者如何看待 CATCH 板,

並與其他板面、現實生活相較有何殊異。我認為此部份須深入理解虛擬社群 的運作情形,單用訪談成果將顯不足,故利用觀察所得──期能以文本確實 呈現看板樣態。

此部份的問題如「請問您是否曾經於看板上發文或回文?」、「請問您發 文的類型為何/請問您回應什麼類型的文章?有什麼印象比較深刻的回應 嗎?」、「請問您如何挑選要看的文章?有什麼偏好的類型嗎?」、「請問您是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否有與其他板友接觸的經驗呢?」、「請問您是否有接觸其他感情類看板嗎?

依據您的觀察,您覺得這些看板的不同之處在哪裡?」

第三部份欲瞭解參與經驗對失戀男性的影響,從虛擬社群的觀察回歸個 人,瞭解男性的生命在參與 CATCH 板的過程裡如何轉化,看板的社會支持 力量作用於哪些層面。

此部份訪題如:「請問您覺得 CATCH 板對於您的失戀事件有什麼作 用?」「請問您覺得這些時間的看板經驗是否對您產生影響?」、「請問您是 否向朋友分享過 CATCH 板?」、「請問您一開始看板的原因,在經過這些時 間之後,是否得到了想要的效果?「您對於看板的觀感與一開始相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