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情感失落與個體自我調適歷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整理相關討論,並扣連至本研究,說明過往文獻不足與可延伸處,

共分四節。第一節「情感失落與個體自我調適歷程」,處理情感失落經驗、

及個體面對失戀事件時如何自我調適;第二節「男性與其親密關係」,探討 性/性別相關概念,及身受刻板印象囿限的男性如何面對親密關係;「虛擬 社群的社會支持力量」一節,處理虛擬社群與社會支持的概念演變,和後者 從現實到線上的力量展現;最後,「過往研究不足與延伸」整理國內相關成 果,繼而提出本研究之價值。

第一節 情感失落與個體自我調適歷程

江淹:「黯然消魂者,唯別而已。」──短短幾字道盡人間聚散,短暫 別離即足使人黯然,遑論情愛動搖、乃至永久失去。學者 Parks(2008)認為,

愛情具備兩種特質──承諾(commitment)與依附(monotropy),要求雙方秉持 忠誠而互相扶持,同時扮演彼此無可取代的角色,穩固的關係能讓心靈得到 寄託,使當事者充滿安全與富足感,正因為愛情之舉足輕重,一旦關係終止,

人們可能不可自拔地陷入低潮,無法控制負面情緒,尤有甚者,造成社會新 聞裡屢見不鮮的情殺案件,徒留終生之憾。

愛情關係的終止影響個體甚深,當事者悲傷程度類似面臨「喪親之痛」

(bereavement)(Dahlstrom, 1995) , 可 用 失 落 事 件 的 觀 點 詮 釋 。 Mill &

Omarzu(1998)認為「失落」意味一則當事者認知為負向的事件發生,此經驗 造成當事者所處社會情境、擁有之關係與認知的長期改變,尤其對屬於群居 動物的人而言,關係的失落──因死亡、離婚或分手等原因,使個人失去所 愛(Toth, Stockton & Browne, 2000)──將引起程度極高的負面情緒。

即使是主動結束關係的一方,心中的痛悔、悲傷與罪惡感也未必較低

(Eastwick, Finkel, Krishamurti, & Loewenstein, 2007),若不能正視、妥善處 理內在感受,將深深影響個體在生命各方面的運作,甚至影響後續的戀愛經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驗及婚姻選擇(吳麗雲,2001),故情感失落作為人們的普遍性經驗,必須 以更謹慎的態度看待。

值得一提地,過去國內外相關研究多聚焦於「正式的」戀愛關係終止,

無論當事者性向為何,論及情感失落概念時,往往將範圍限縮於處於正式交 往關係的情侶,如何思瑩(2008)歸類相關研究後提出定義:

未婚男女在萌生情感之後,在雙方都承認的情況下,成為情侶關 係,交往並維持這段關係一段時間之後,一方不願意繼續維持這段 愛情(戀愛)關係具有終止這段關係的意願,並向對方透露,在雙 方皆認定之後,進而分手,產生關係認同轉變的過程。(何思瑩,

2008:13)

確實,以「具備正式情侶關係」作為探討分手議題的前提實屬自然,然 而卻未能顧及雙方「並非情侶」的情況。若兩人未曾交往,自然無所謂分手,

但過往研究有將「情感失落」直接等同分手的傾向,從研究數量與研究內涵 可見一斑,但我欲明晰的是,愛情關係的情感失落事件,並不僅限於正式交 往過的情侶關係,而須將單戀者14包含在內。

卓紋君、林芸欣(2003)表示單戀/單相思經驗雖在兩性輔導個案中不 乏討論,也是網路討論區的常客,卻常在愛情研究中15缺席,然當事者在單 戀歷程裡出現強烈、無法自己的情緒,以及非理性的判斷、想法與行為,在 在表明當事者內心起伏,其實並不亞於具備情侶身份者。

Baumeister & Wotman(1992)研究亦指出,追求無果的當事者在互動過程 感受到正負混合的情緒,一方面積極、有希望,同時卻也充滿恐懼與擔憂,

渴望展現自身吸引力、也害怕被拒絕;而在對方表示拒絕後,當事者會陷入

14 意指一方有意、一方無情的情況;我亦將「曖昧無果」的情況涵涉在內──雙方經歷一 段互動,在尚未點明是否交往的情況下,關係即已告終。

15 目前為止,國內以單戀者為研究對象的碩博士論文,唯林芸欣(2001)。《單戀者單戀 歷程之分析研究》與許巧燕(2008)《不只是朋友──成人前期單戀者追愛歷程之研究》。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失望、痛苦與沮喪,這些負面情緒在持續一段時間後,熱切的渴望將轉為憤 怒,此情緒變化的過程與正式戀愛的經歷無異,故本研究將告白被拒、曖昧 無果等「非正式」關係歸於情感失落之範疇,一併討論。

整體而言,愛情關係的終止之所以對個體造成巨大傷害,乃因個人「自 我」概念受到衝擊。藉由與他人互動,個體不僅確認自己的「存在」,也能 瞭解自己作為「什麼樣的存在」,尤其親密關係屬於進一步的交誼行為,當 事者將無可避免地看到內心最深層的渴望、與過去未了的創傷,甚至是雙方 長期發展的模式,可說個體透過關係看到了自我(呂旭亞,2005),同時也 在依賴、互相接受、分享等互動過程,產生逐漸與對方融合為一體的渴望,

這份卓紋君(2000)稱為「共同體」的想望,將使個體在關係裡不斷反思、

改變與實踐,以求與對方更完美的結合。

然而,正因自我在愛情裡逐步完整,一旦關係終止,當事者的自我概念 必定產生動搖,吳宣瑩(2008)的研究即顯示,愛情的困頓經驗影響當事者,

使其出現「搖擺的自我」、「負向發展的自我」、「虛無的自我」、「防衛的自我」

和「孤立的自我」等類型,由於短時間內被迫切斷與對方的聯繫,失戀者體 驗到內在矛盾,自我定位與價值感轉瞬崩毀,吳宣瑩的研究再次應証情感失 落經驗將強烈衝擊當事者,若無妥善處理情緒,順利復原,輕者陷溺於負面 情緒而莫可自拔,重者則對他人造成難以逆料的傷害。

失戀或所難免,探討當事者如何應對、進行自我調適便至關重要。

McCarthy, Lambert & Brack(1997)將個人對失戀經驗的因應資源分兩類,其一 為預防性(preventive)因應資源──自信、自我接納、身體健康,具備預防潛 在壓力的效果;其二為對抗性(combative)因應資源,諸如自我揭露與社會支 持等,具備改變既有壓力之效果,擁有較多因應資源者,產生的負面情緒較 少,故可對失戀經驗做出合理解釋,繼而能儘快調適、歸於正常。Milardo &

Allen(1997)特別指出,良好的社會支持網絡(如家人和朋友的支持),是個 體能否回復正常生活的關鍵,完善的社會支持網絡不僅能分擔當事者的壓力 與痛苦,也有助其重建生活秩序。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綜合上述,學者認為失戀經驗對當事者影響甚深,無論是否具備情侶身 份,只要曾付出心力,關係破碎時都將體驗相當痛楚。誠如卓紋君(2000)

所言,愛情是兩人相遇、相識、相知、相愛,關係持續發展的過程,「互相」

成為重點,無論體諒、理解甚或猜測、忖度,都顯示個體在互動中涉入日深,

務求關係歡愉,這些難以向外人言明的悲喜,在情感破滅時,必需求發洩出 口,因個體渴望在傾訴/求解的過程裡,進行自我調適、繼而順利復原。

本研究即關注男性在經歷失戀事件後,處於苦痛情緒的破碎自我如何藉 由社會支持力量重建、復原,有別過往研究多關注現實生活的交際網絡,本 研究更欲瞭解,在網路蓬勃發展的今日,虛擬社群的社會支持如何產生作 用,其運作方式與特殊之處,何能使失戀男性藉參與看板,達到自我調適之 目的,此參與經驗對他們的生命有何影響,這些問題有待本研究加以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