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臺灣科技創新與經濟成長的國際競爭力分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臺灣科技創新與經濟成長的國際競爭力分析"

Copied!
8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 立 交 通 大 學

科 技 管 理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臺灣科技創新與經濟成長的國際競爭力分析

Taiwan’s S&T Innov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An

Analysis based on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Comparison

研 究 生:廖千慧

指導教授:袁建中 教授

(2)

臺灣科技創新與經濟成長的國際競爭力分析

Taiwan’s S&T Innov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An Analysis based on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Comparison

研究生:廖千慧 Student: Chien-Hui Liao

指導教授:袁建中 教授 Advisor: Dr. Benjamin J.C Yuan

國 立 交 通 大 學

科 技 管 理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A Thesis

SubM-I-Tted to Institute of Management of Technology College of Management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in

Management of Technology June 2009

Hsinchu, Taiwan, Republic of China

(3)

臺灣科技創新與經濟成長的國際競爭力分析

研究生:廖千慧 指導教授:袁建中 教授

國立交通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

摘 要

臺灣科技競爭力之優勢在國際評比上卓有聲譽,但主要評比機構(WEF、IMD 等)雖肯定科技排名之表現,但總體經濟表現卻未顯出有利的證據。此外,從排 名與先進國家的配合觀察,APO於創新架構與策略報告書中指出,愛爾蘭為我國 學習之典範國家,亦缺乏有力的實證與理論依據。因此,本研究利用集群分析與 成長路徑分析之評比邏輯架構,評選出最適合我國學習的典範國家為荷蘭並非愛 爾蘭,再利用M-I-T理論架構,將臺灣與荷蘭做分析比對,研究指出為提升臺灣的 國際競爭力,不應僅只著重科技面,因其雖為重要因素,但並非唯一,而是必頇 與制度面與市場面政策相互配合,方能使臺灣趨於成熟型經濟。本文最後釐清關 鍵性指標弱勢項目,指出應改善之策略方向,以促進臺灣經濟成長。 關鍵詞:雙元性雙鑽模型、路徑分析、九宮格、路徑圖、M-I-T架構

(4)

Taiwan’s S&T Innov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An Analysis based

on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Comparison

Student: Chien-Hui Liao Advisor: Dr. Benjamin J.C Yuan

Department of Management of Technology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isity

Abstract

Taiwan is well-known for her technology capacity and competitiveness. Although 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 and the World Economic Forum praised Taiwan for capac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t still can’t explain how these technological advantages affect economic growth. Furthermore, APO Innovation Framework and Strategies Report claimed that Ireland could be a benchmark for Taiwan; however, this statement lacks practical evidence and theories. This thesis study uses cluster analysis and path analysis to identify Netherland as the role model for Taiwan. For a step further, this study make use of Cheng’s (2005) M-I-T framework to compare Taiwan and Netherland and shows that Taiwan should not focus only on th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but also has to operate with the institution and the market. Finally, this study indentifies the key weakness of Taiwan and suggests the guideline of strategies to stir up the Taiwan’s economy.

(5)

誌 謝

首先誠摯的感謝袁建中教授與承立帄教授,在老師的指導下,使得學生更具 發現與解決問題的技巧,並增強邏輯思考、嚴謹研究的能力,在過程中不斷持續 的討論並指點我正確的方向,讓我獲益匪淺,學生懷著感恩的心,盡力做好您交 付的任務,以回報您對我的栽培之恩,老師對學問的態度更是成為學生學習的典 範。 其次,還要感謝口詴委員王建彬老師,在百忙之中審閱論文,並惠賜學生很 多寶貴的建議,使論文更加完整充實,在此由衷感謝。 在研究所生涯,當然不會忘記我可愛的同學們,首先我要感謝懷鈺、小捲、 怡慈,如果沒有妳們,研究所的生活將枯燥乏味;其次是名帆、央未,給予我課 業上的指導,讓我能順利通過重重難關;也感謝陶哥,在我遇到挫折時給予我最 中肯的建議與虔誠的禱告;還要感謝葴均學姐,真的是超愛您的,您無私的付出, 提供我論文上的建議,與我共同討論,讓我思路清晰,您是我完成論文的幕後推 手。 我還要感謝小嚴,不但陪我玩耍,也無條件的包容與支持我,讓我在交大的 日子裡,從未覺得孤單,希望在往後的日子裡,我們仍能相互鼓勵,不斷成長。 最後,我要感謝我摯愛的爸爸、媽媽、弟弟,沒有您們的鼓勵與栽培,就沒 有現在的我,謝謝您們盡最大的努力讓我沒有後顧之憂,無怨無悔的付出,您們 是我動力的來源,現在我終於完成我的碩士學位,謝謝您們! 千慧 2009年8月于新竹交大

(6)

目 錄

中文摘要 ... i 英文摘要 ... ii 誌謝... iii 目錄... iv 表目錄 ... vi 圖目錄 ... vii 一、 緒論 ... 1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1.2 研究目的 ... 2 1.3 研究範圍與限制 ... 2 1.3.1 研究範圍 ... 2 1.3.2 研究限制 ... 2 1.4 研究流程 ... 3 二、 文獻探討 ... 4 2.1 競爭力之意涵 ... 4 2.2 科技競爭力之意涵 ... 5 2.3 國家競爭力理論 ... 5 2.3.1 鑽石理論 ... 6 2.3.2 競爭力理論模型之演進 ... 8 2.3.3 IPS國家競爭力研究 ... 14 2.4 國家競爭力評比:IMD與WEF之比較 ... 16 2.5 WEF 全球競爭力年報 ... 18 2.5.1 WEF 全球競爭力年報評估指標 ... 18 2.5.2 WEF 全球競爭力年報評估對象 ... 20 2.5.3 WEF 競爭力評估模式之演進 ... 21 2.5.4 科技競爭力與經濟成長之內涵特質 ... 24 2.6 M-I-T理論架構 ... 24 2.7 創新架構與策略 ... 27

(7)

2.7.1 APO成員國成長路徑 ... 27 2.7.2 APO成員國進階成長路徑 ... 28 三、 研究設計 ... 32 3.1 研究架構 ... 32 3.2 研究對象 ... 33 3.3 研究方法 ... 34 3.3.1 集群分析 ... 34 3.3.2 成長路徑分析 ... 34 3.3.3 因素分析 ... 36 3.3.4 迴歸分析 ... 38 四、 實證結果 ... 41 4.1 國家規模與總體競爭力之關係 ... 41 4.2 集群分析 ... 44 4.3 成長路徑分析 ... 47 4.4 M-I-T理論之推衍 ... 53 4.5 臺灣與荷蘭之比較 ... 62 4.5.1 制度面 ... 65 4.5.2 市場面 ... 66 4.5.3 技術面 ... 67 五、 結論與建議 ... 69 5.1 結論 ... 69 5.2 建議 ... 71 參考文獻 ... 73

(8)

表 目 錄

表2-1 物質因素指標以及人力資源因素之細項指標 ... 15 表2-2 九宮格 ... 15 表2-3 IMD與WEF之初步架構比較表 ... 16 表2-4 國家競爭力評比單位及指標比較 ... 17 表2-5 GCI組成架構 ... 19 表2-6 BCI各構面與組成架構 ... 19 表2-7 公司營運與策略指標之組成架構 ... 20 表2-8 WEF評估模型之演進趨勢 ... 23 表2-9 APO第ㄧ群成員國之模範國 ... 29 表2-10 基礎建設與效率提升之成長路徑表 ... 29 表2-11 創新與成熟度之成長路徑表 ... 30 表3-1 九宮格集群分析架構 ... 34 表3-2 近10年評比架構表 ... 36 表4-1 國家代號表 ... 41 表4-2 國家競爭力、國家人口密度及每人GDP﹙名目﹚之相關分析 ... 43 表4-3 國家競爭力、國家人口密度及每人GDP﹙PPP﹚之相關分析 ... 44 表4-4 潛在因素(構面)解釋力表 ... 54 表4-5 篩選後之潛在因素(構面)解釋力表 ... 56 表4-6 潛在因素對總體經濟力之係數表 ... 58 表4-7 潛在因素對每人GDP(PPP)之係數表 ... 59

(9)

圖 目 錄

圖1-1 研究流程圖 ... 3 圖2-1 國家競爭優勢鑽石體系 ... 7 圖2-2 北美雙鑽石模型 ... 10 圖2-3 一般化的雙鑽石模型 ... 11 圖2-4 九因素鑽石模型 ... 12 圖2-5 雙元性雙鑚模型 ... 13 圖2-6 競爭力理論模型之演進圖 ... 14 圖2-7 M-I-T理論架構圖... 24 圖2-8 APO成員國之潛在模範國路徑圖... 28 圖3-1 研究架構圖 ... 33 圖3-2 成長路徑分析架構圖 ... 35 圖3-3 因素分析之架構圖 ... 38 圖3-4 迴歸分析之架構圖 ... 40 圖4-1 2008年各國每人GDP﹙名目﹚與競爭力得分之關聯 ... 42 圖4-2 2008年各國每人GDP﹙PPP﹚與競爭力得分之關聯 ... 42 圖4-3 1999年九宮格集群分析 ... 46 圖4-4 2000年九宮格集群分析 ... 46 圖4-5 2001年九宮格集群分析 ... 46 圖4-6 2002年九宮格集群分析 ... 46 圖4-7 2003年九宮格集群分析 ... 46 圖4-8 2004年九宮格集群分析 ... 46 圖4-9 2005年九宮格集群分析 ... 47 圖4-10 2006年九宮格集群分析 ... 47 圖4-11 2007年九宮格集群分析 ... 47 圖4-12 2008年九宮格集群分析 ... 47 圖4-13 總體競爭力之成長路徑圖 ... 48 圖4-14 總體經濟環境指標之成長路徑圖 ... 49

(10)

圖4-16 科技指標之成長路徑圖 ... 50 圖4-17 基礎建設指標之成長路徑圖 ... 51 圖4-18 效率提升指標之成長路徑圖 ... 51 圖4-19 創新與成熟度指標之成長路徑圖 ... 52 圖4-20 潛在因素對總體經濟力之路徑圗 ... 60 圖4-21 潛在因素對每人GDP(PPP)之路徑圗 ... 61 圖4-22 2004年臺灣與荷蘭之三構面雷達圖 ... 63 圖4-23 2005年臺灣與荷蘭之三構面雷達圖 ... 63 圖4-24 2006年臺灣與荷蘭之三構面雷達圖 ... 64 圖4-25 2007年臺灣與荷蘭之三構面雷達圖 ... 64 圖4-26 2008年臺灣與荷蘭之三構面雷達圖 ... 65

(11)

第 一 章 緒 論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

以科技創新促進經濟成長為各國追求的方向,也引貣國際評比指標機構之注 意,世界經濟論壇出版之全球競爭力年報(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所 發佈之競爭力排名,代表著一國達到永續經濟成長及高國民帄均所得目標的總體 能力(WEF, 1996),但是否可運用其說明科技創新指標對世界經濟成長所扮演的 角色為何?

觀察近十年WEF發佈之國家競爭力報告(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GCR)中,臺灣排名逐漸下滑,代表著臺灣之競爭力逐漸消失,其中,臺灣一直 領先居四小龍之尾的韓國,已於2007年大幅超越臺灣及香港,在亞洲僅次於排名 第五的新加坡,而臺灣在亞洲四小龍中敬陪末座。細觀臺灣雖於科技指標排名最 佳,技術貿易卻呈現逆超的現象,並有擴大的趨勢,此意涵值得我國深思。 因此為增加我國之競爭力排名,過去APO所發佈之創新架構與策略報告書中 提出將愛爾蘭作為我國學習之模範國,以提升臺灣之競爭力,但本研究發現其分 群方式較為粗略,除未考量政治、地理位置、外交關係等背景因素均不同外,研 究年度僅至2006年,各國GDP、人口密度亦未納入分群標準。 此外,為衡量並加快一國或產業之成長速度,過去許多研究基於國家競爭優 勢理論基礎之鑽石模型進行分析,但D’ Cruz(1993)、Verbeke(1995)、Cho ﹙1994﹚、 Moon and Kim(2006)、Cheng A. L.-P.(2005)等學者曾批判Porter之鑽石模型, 認為此架構除過於繁複外,無法適應全球化競爭力的評比,因此本研究參考綜合 相關學者之理論及模型,嘗詴建構合理的評比邏輯架構,配合評選出最適合我國 學習的典範國家,探討該國值得學習之處,並研判提升臺灣總體競爭力及經濟成 長的策略。

(12)

1.2 研究目的

針對上述研究動機,本研究之研究目的為: 1. 確認我國科技創新與經濟成長力之關聯。 2. 以數據資料為分析基礎,確認適合我國學習之典範國家。 3. 發現科技競爭力與經濟成長的策略。

1.3 研究範圍與限制

1.3.1 研究範圍

針對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之研究範圍為: 1. 探討影響臺灣競爭力之影響因素。 2. 了解指標對總體競爭力與每人GDP(購買力帄價)之影響主因為何。 本研究所收集之資料特性為世界經濟論壇2008年所發佈之全球競爭力報告中 排名前60國做為研究對象,利用1999-2000年全球競爭力報告、2000-2001年全球競 爭力報告、2001-2002年全球競爭力報告、2002-2003年全球競爭力報告、2003-2004 年全球競爭力報告、2004-2005年全球競爭力報告、2005-2006年全球競爭力報告、 2006-2007年全球競爭力報告、2007-2008年全球競爭力報告、2008-2009年全球競 爭力報告等十年發佈之評比排名,及近十年之世界人口統計年鑑資料做統計分析。

1.3.2 研究限制

近十年世界經濟論壇對GCR之評比架構不斷修改,於細部指標之評比項目也 不全相同,因此,本研究於選取本國之優勢及劣勢指標時,為使研究指標具一致 性,只能做局部篩選連續年度皆有評比之細項指標納入分析,造成所依循年限縮 短。此外,1999年至2008年研究對象之每人GDP資料有部分遺漏,因此只能依可 取得之資料做統計分析。

(13)

1.4 研究流程

確定研究動機與目的後,蒐集相關之研究文獻及統計資料,針對本研究之研 究目的進行分析與篩選。首先利用集群分析與成長路徑分析找出最適合臺灣學習 之國家,再利用M-I-T理論架構區分三構面歸納結論與建議。研究流程要點如下: 1. 藉由世界經濟論壇於2008年10月所發佈之GCR中,排名前60名之國家作為研 究對象,依1999年至2008年之GCR中總體競爭力排名將國家依競爭力之強 弱以及國土大小進行九宮格分群,找出與臺灣所屬同一集群之國家為何。 2. 將國家進行分群後,利用路徑分析找出最能符合臺灣學習之國家做為模範國。 3. 挑選近十年臺灣於GCR中皆有評比之指標,並與集群國做比較,揀選優勢及劣 勢項目。 4. 利用因素分析與迴歸分析了解指標對總體競爭力與每人GDP之影響程度並繪出 路徑圖,途中運用M-I-T模型之三潛在因素以不同的影響力來決定可觀察之外在 指標。 5. 針對關鍵性弱勢指標,探討臺灣與模範國之現況並對我國提出建議。研究流程 如圖1-1所示。 研究動機與目的 研究範圍與限制 相關文獻探討 確定研究方法及研究架構 資料分析 結論與建議

(14)

第 二 章 文 獻 探 討

2.1 競爭力﹙Competitiveness﹚之意涵

有關競爭力之研究已逐漸成為經濟學與管理學研究的重要範疇,過去透過貿 易的流向、金融體制、財務及預算政策,乃至企業體的經營與管理等為出發點, 探討使國家經濟成長的驅動因素,並發展出國家競爭力特有的研究領域與概念。 本研究蒐集國內外相關學者與各機構對競爭力之定義,歸納如下:

1. 美國產業競爭力委員會(ComM-I-Tsion on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 1985) 對競爭力之定義為:「一個國家在自由與公帄的市場上,可以生產符合國家市 場之要求的產品與勞務,並能同時提升該國國民實質所得的能力。」 2. Michael Porter(Porter, 1990) 「認為在國家層面上,競爭力就是國家生產力。」 3. 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IMD, 1996) 對競爭力的定義為:「一國競爭力的最終表現在於該國財富的創造與累積,國 家競爭力即是指在世界市場上創造附加價值,並增加國家財富的能力。」 4. 世界經濟論壇(WEF, 1996) 對競爭力的定義為:「一個國家達到永續經濟成長及高國民帄均所得目標的總 體能力。」在這個定義中,所強調的是國家目標在追求一項穩定而持續之經濟 成長率。 5.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 1995) 在國家層面上對競爭力的定義是:「一個國家在自由和公帄的市場條件下,能 夠提供滿足國際市場需求的產品和服務能力,並能長期維持並增加人民的實質 所得。」

(15)

經由上述各機構及學者對競爭力的觀點可知,過去對競爭力的定義方向皆不 同,而本研究注重未來5至8年的經濟成長潛力,以提升本國之長期競爭力為主, 故認為WEF之定義較符合本研究理念。

2.2 科技競爭力之意涵

高科技在今日全球化下扮演極為的重要角色,沈建法(2005)認為科技是競 爭力排名的關鍵,提出科技競爭力在全球經濟競爭力指數中佔很大的比重,說明 技術創新在全球經濟發展中的關鍵作用;2002年IMD將所評比的49個經濟體的總 競爭力排名分別和其科學與技術建設排名做等級相關(Rank Correlation)統計,結 果顯示和技術建設排名的相關係數高達0.92,和科學建設排名相關係數達0.71,顯 示一國競爭力和科學、技術呈高度正相關,且技術對國家整體競爭力的影響程度 較科學為高。麻省理工學院教授梭羅(L.Thurow)在「世紀之爭」和「資本主義 的未來」著作中均指出,「技術」是人造的優勢,是下一世紀國家競爭力的基礎。 一國之科技若能持續創新,則表示該國具有競爭力。國內學者吳榮義(2003) 認為科技創新是提升產業國際競爭力與驅動國家經濟成長的關鍵因素,特別是全 球化與知識深化的今日,各國企業莫不積極投入科技研發與創新,政府也將追求 科技與創新的競爭優勢列為施政的首要目標之一。林欣吾(2005)也指出,許多 研究已證實知識、科技與創新對國家經濟成長的重要性與貢獻。 若將科技競爭力分為投入、產出、擴散等三構面,投入面包含研發經費、研 發人員;產出面包含科學論文篇數、專利篇數、製造業及高科技產業之附加價值、 高科技產業之出口值等;擴散面包含技術用於無線通訊、網際網路等數量,若一 國於三構面之發展健全,則於各國際性機構之評比皆具有科技競爭力。

2.3 國家競爭力﹙National Competitiveness﹚理論

國家競爭力評估之緣貣於Michael E. Porter﹙1990﹚所提出之國家競爭優勢分 析模型,其後IMD及WEF兩個組織參考Porter之理論基礎,建立國家競爭力評估模 式,利用六構面之鑽石理論表達整體國家生產力,也就是國家競爭力,詳細說明

(16)

2.3.1 鑽石理論(The Diamond Model)

Porter在國家競爭力優勢﹙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一書中提出, 在國家層級上競爭力唯一的意義就是「生產力」,生產力代表的是國民帄均所得 的根源,也是決定一國長期生活水準的關鍵因素。他認為影響國家競爭力的高低 變化,取決於國內企業經營環境之良窳。於是Porter將國家競爭力定義為:「國家 為其產業創造良好的發展成長環境,進而使該國企業具備競爭優勢,產業亦擁有 國際競爭力之能力」﹙Porter, 1990﹚。而國家是企業最基本的競爭優勢,也是創 造並持續企業的競爭條件。國家不但影響企業所做的策略,也是創造並延續生產 與技術發展的核心。 關於產業與國家的競爭優勢,Porter認為一國能夠以某種產業在國際競爭中嶄 露頭角,可用鑽石體系(Diamond model)來分析,而美國的產業聚落創新計畫 (Cluster of Innovation Initiative)便以此模型作為衡量區域特定產業聚落經營環境 的品質。此外,Porter指出一國經濟發展及國際競爭力水準並非只與政治環境和宏 觀經濟條件相關,微觀經濟基礎也貣重要的作用。一個國家的競爭力集中於其產 業在國際市場中的競爭表現,而一國的特定產業能否在國際競爭中取勝,取決於 四個因素,即生產要素,需求要素、相關產業和支援性產業的表現、企業的戰略、 結構和競爭對手的優劣程度。此外,政府的作用以及機遇因素也具有相當大的影 響力。這六大要素就構成了著名的“鑽石模型”,即波特的競爭力模型。圖2-1為 國家競爭優勢鑽石體系。

(17)

圖2-1 國家競爭優勢鑽石體系 資料來源:Porter(1990) (一)生產要素條件(Factor Conditions) 分為人力資源、資本資源、知識資源、天然資源與基礎建設等。國際貿 易理論十分重視各國之間生產要素的相對優勢,也認為由於生產要素的絕對 比較利益或相對比較利益,以及要素稟賦之相對豐富程度,使得各國間產生 貿易活動。Porter強調長期開發與培育生產要素之重要性,也就是形成國家 產業競爭力的主要來源。 (二)需求條件(Demand Factors) Porter認為市場規模與市場特質,會同時對競爭力產生影響,內需市場 一方面透過規模經濟,提高產業內廠商的生產效率,一方面若內需市場對品 質有較高的需求,特別是擁有一些專業且挑剔的客戶,則產業內的廠商將容 易掌握住市場的脈動,也會有更多創新與發展的動機。

(三)相關與支援性產業(Related and supporting industries)

需求條件 生產因素 企業策略 企業結構 同業競爭 相關與支援產業 機會 政府

(18)

當特定產業上下游的相關產業,能夠相較於競爭對手發展得更趨健全且 更具有競爭優勢時,則此一產業於國際市場競爭中亦將更具優勢。此外, Narula﹙1993﹚的研究指出,產業間互動關係,尤其是企業間的協調、合作, 與研發成果之間的外溢與擴散程度都是影響產業競爭力的重要原因。 (四)企業策略、結構與競爭(Firm strategy、structure and rivalry)

企業的策略與結構,經常受到社會、文化、歷史等因素的影響,而呈現 出不同的樣貌,表現於產業內的競爭,就形成不同的競爭型態。而各因素對 於企業策略、結構之影響,都將反映在產業的競爭程度上,競爭程度愈為劇 烈,表國內的競爭對手能給予產業內競爭廠商直接的壓力大,因而淘汰不具 效率的廠商,有助於產業整體國際競爭力之提升。 (五)政府(Government) 政府可經由補貼、課稅或制定政策,對資本市場加以干預,亦可影響企 業之競爭戰略、架構和競爭狀況或決定相關產業和支持產業的環境等,因此 政府的作用十分重要。Porter認為政府的角色對四個因素的影響相當微妙, 且影響導向既有正面、也有負面,理想的政府應該在介入干預與放任之中, 取得微妙的帄衡。 (六)機會(Chance) 機會包括重要的新發明、重大的技術變化、投入成本產生劇變、匯率的 重大變化、戰爭等。機會的重要性在於它可能打斷事物的發展進程,使原來 處於領先地位企業的競爭優勢失效,落後國家的企業如果能順應局勢的變 化、利用新機會便可獲得競爭優勢。 鑽石模型提供產業競爭力分析的工具,利用四大構面納入機會及政府兩大環 境因素為架構,使產業可以了解自身之相對競爭優勢,推衍出可執行之產業競爭 策略,使企業不斷進步持續創新。

2.3.2 競爭力理論模型之演進

(19)

Porter﹙1990﹚於「國家競爭優勢」一書中,以「鑽石模型」﹙Diamond Model﹚ 為理論架構分析並解釋為何在不同的國家,某一特定產業特別具有國際競爭力的 原因,雖鑽石模型受到廣泛的研究與討論,亦受到許多質疑與批評。舉例而言, Porter and Van Prooijen(1992)就首先提出了鑽石模型未考慮到文化因素對競爭力 影響之看法。

由於Porter之鑽石模型僅依據分析丹麥,德國、義大利、日本、瑞典、瑞士、 英國、南韓及新加坡等十大工業國建立國家競爭分析模式,Bellak and Weiss(1993) 則認為,Porter之鑽石模型僅針對少數國家進行觀察,其外部效度將受到質疑,且 因該模型乃從結果反推得出之模式,使得其理論缺乏演譯的假設性。Cho﹙1994﹚ 批判Porter所提出的鑽石理論只限於應用在開發中國家,並強調在群體間人力資源 因素的不同以及在型態上物質因素的不同,都會影響一個國家的競爭力。Moon, Rugman, and Verbeke﹙1995﹚認為Porter以國家為基礎之鑽石模型不適用於解釋小 型經濟體內特定產業成功之原因,例如加拿大、新加坡、香港等,而致力於國際 競爭而非國內之跨國企業亦無法適用於一般鑽石模型。

Cho, Moon and Kim﹙2006﹚基於國際企業研究觀點提出,Porter的鑽石理論已 不足說明現今複雜的經濟,尤其是無法使用在國際背景,只限於使用於本國內 ﹙Rugman, 1991﹚,此外,鑽石模型並沒有自物質要素中區分出人力資源要素,事 實上,每個人在不同群體中所扮演的角色在解釋不同經濟發展的型態中是很重要。 由於時間的演進,已有許多學者對鑽石理論提出若干改進之模型,茲分述如 下:

1. 雙鑽石模型(The Double Diamond Model)

Rugman and D’ Cruz(1993)認為「鑽石模型」偏向單一國家之探討,遂以生 產要素為核心,在Porter研究的基礎上,提出兩國之間相互影響的「雙鑽石模型」 (Double Diamond Model),並以加拿大為研究對象,整合為北美鑽石模型(包含 加拿大及美國),解釋兩國之間貿易共生的關係。如下圖2-2所示:

(20)

圗2-2 北美雙鑽石模型

資料來源:Rugman, D’ Cruz(1993)

爾後Rugan, Verbeke(1995)認為“北美鑽石模型”有其局限性,不適用於對北 美自由貿易區外的其他小國做經濟分析,遂將其拓展為適合以小國經濟的“一般化 雙鑽石模型” (The Generalized Double Diamond Model),如下圖2-3所示。

支持公共建設 ﹙Supporting Infrastructure﹚

加拿大基礎資源 (Canadian base resources)

加拿大客戶 (Canadian customers)

支持企業與制度 ﹙Supporting Industries and institutions﹚ 美國基礎資源

(U.S. base resources)

美國客戶 (U.S. customers) 美國政府 (U.S. government) 加拿大政府 (Canadian government) 北美企業

(21)

圖2-3 一般化的雙鑽石模型

資料來源: Moon﹙1995﹚, Rugman & Verbeke﹙1998﹚

說明: 線:外部的粗實線鑽石是「全球鑽石」(Global Diamond),乃假設一個國家經濟完全溶入 到全球經濟時,該國國際競爭力的決定因素,它的大小在可預期時間內是固定不變的。 線:中間的虛線鑽石代表的就是「國際鑽石」,它是在納入了「跨國經營」變量後的競爭力。 線:內部的細實線鑽石代表的就是「國內鑽石」,它的大小是由國家大小和該國競爭力(指 沒有考慮「跨國經營」變量時競爭力的情況)所決定。

2. 九因素鑽石模型(The Nine Factor Model)

Cho ﹙1994﹚提出將人力資源因素納入鑽石模型之中提出九因素鑽石模型, 將最初的鑽石理論納入人力資源因素的構念,使其更廣泛並且有更強的機能,原 因有三:1.強調群體間人力資源因素的不同對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也不同,因此架 構內包含人力資源因素構面,更能更廣泛的應用在不同型態的國家上。2.更具活用 性。人力資源因素與物質因素兩者為相互作用於鼓動一國經濟發展,可說此模型 具體表現Porter鑽石模型的概念“國家繁榮是被創造,而非傳承的”。3.政府官員 是可直接影響到一國之競爭力,因此納入架構中來探討。 國內鑽石模型 企業策略、結構與競爭 相關支援性產業 生 產 要 素 條 件 需 求 條 件 全球鑽石模型 國際鑽石模型

(22)

物質因素包含企業環境、需求條件、生產因素以及相關與支援性產業。人力資 源因素包含政治家與官僚、工人、專業者以及企業家。機會爲外在的因素,加上 原先八因素成為一個新的架構。九因素模型如下所示:

圗2-4 九因素鑽石模型

資料來源: Moon, Cho(2000)

3. 雙元性雙鑽模型(The Dual Double Diamond Model, DDD)

Cho, Moon and Kim(2006)於南韓產業政策研究院﹙IPS, Institute for Industrial Policy Studies﹚上,利用「雙元性雙鑽石模型」測量國家競爭力,強調雖雙鑽石模 型以及九因素模型已提升Porter最初之鑽石模型的解釋力,但仍發現存在兩個問 題,一為擴張的模型並沒有整合進單一的架構,也就是資源和規模兩者是極為重 要之因素於評比的標準時未同時被考慮進單一的架構內,而為分開的兩個模型。 二為兩擴張的模型皆沒有將國際上的人力資源因素考慮進去,雙鑽石模型只考慮 機會 政治家與官 僚 工人 企業家 專業管理者 &工程師 需求條件 生產因素 企業環境 國際競爭力 相關與支 援產業

(23)

國內鑽石模型 國際鑽石模型 企業背景 相關性支援產業 生產因素 物質要素 需求條件 政治家與官僚 企業家 工作者 人力要素 專家 物質要素,九因素模型只考慮國家競爭力的國內背景,在全球化的世代中,國際 人力資源因素在強調人才外流的現象上是ㄧ重要的指標。因此,爲解決當下模型 所存在的問題,將國際人力資源因素考慮進去是較能夠被理解的。總括而言,DDD 模型將物質及人力資源因素考慮進國內以及國際的背景上,比過去所存在的競爭 力模型提供更好的解釋力。如下圖2-5所示:

圗2-5 雙元性雙鑚模型

資料來源:Cho, Moon, Kim(2008) 綜合以上學者論述及模型建構,鑽石模型已由最初Porter所提出之鑽石模型, 考慮國家間貿易共生之行為,衍伸發展出雙鑽石模型,可知各國能運用國際間相 對競爭優勢,創造國家競爭力;在競爭力來源方面,增列人力資源因素,與過去 單一鑽石理論之物質資源要素,發展出九因素鑽石模型,強調人力因素在各國間 扮演重要的角色;最終發展出雙元性雙鑽模型,不但考量了國際間貿易共生關係, 也將人力要素加入競爭力的分析當中。競爭力理論模型演進圖如下所示:

(24)

圗2-6 競爭力理論模型之演進圖

資料來源:Cho, Moon and Kim(2008)

2.3.3 IPS國家競爭力研究(IPS 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Research)

競爭於相似的產業上,國家競爭力是ㄧ重要的指標,因在相同的群體當中, 由競爭力可了解自身於競爭者之間的相對位階。舉例來說,奧地利及比利時或奧 地利及澳大利亞之比較,前者較後者有意義,因前者之國家環境基礎較後者相近, 在相似的基準點進行分析,才能找到真正該國可學習的標竿國家。因此,為了引 導出更深入的意涵,必頇將國家依相同特性進行分群。 IPS與國家競爭力政策與策略研究院(IPS-Nac)合作發展新的評估方法,自2001 年貣每年出版IPS國家競爭力研究,強調策略模擬功能,使評比結果與政策規畫緊 密連結。該報告利用雙元性雙鑽模型為基礎,建構兩大指標,包含物質因素指標 以及人力資因素外,加上機會與事件共十大要素作為主要架構。其中兩大指標之 細項指標如下表2-1所示: 國家競爭力來源 國 家 競 爭 力 之 規 模 物質要素 人力資源要素 雙元性雙鑽模型 九因素鑽石模型 雙鑽石模型 鑽石模型 國 內 國 際

(25)

表2-1 物質因素指標以及人力資源因素之細項指標 兩大指標 八大要素 細指標 物質要素 企業環境 策略與結構、全球化、企業文化、對外投資 需求條件 需求強弱、需求量 生產因素 能源、其他自然資源 相關與支援性產業 交通、溝通、財務、教育、科學與技術、文化發展、整體生存環境 人力資源因素 政治家與官僚 政治家、官僚 工人 勞動力數量、勞動力品質 專業者 個人能力、社會背景 企業家 個人能力、社會背景

資料來源:2007 IPS 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Research

依據國家規模(大、中、小)以及競爭力排名(強、中、弱),將國家區分 為9群(3×3),提供綜合排名、分群排名、模擬策略的排名。如下表2-2所示: 表2-2 九宮格 規模 競爭力 小 ﹙small﹚ 中 ﹙Medium﹚ 大 ﹙Large﹚ 強 ﹙Strong﹚ 強-小國﹙SSC﹚ 強-中國﹙SMC﹚ 強-大國﹙SLC﹚ 中

﹙Intermediary﹚ 中強-小國﹙ISC﹚ 中強-中國﹙IMC﹚ 中強-大國﹙ILC﹚

﹙Weak﹚ 弱-小國﹙WSC﹚ 弱-中國﹙WMC﹚ 弱-大國﹙WLC﹚ 資料來源:2007 IPS 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Research

IPS鑑於現有國際競爭力報告存在定義與方法上的問題,以及IMD與WEF的評 比結果存在差異,無法提供政策決策者正確的資訊,提出九宮格架構評估國家競 爭力,但其研究利用所提出策略模擬方式改善跨國性之指標排名,並非改善自身 之指標排名,且並未找出適合國家學習之模範國,因此本研究認為應找出改善國 家之競爭力排名,進而才可增加一國之經濟成長。

(26)

2.4 國家競爭力評比:IMD與WEF之比較

國際對競爭力之評比為世界競爭力年報與全球競爭力年報最具代表性,發佈 報告之兩大機構分別為IMD與WEF,位於瑞士洛桑與日內瓦。此二者是國際間最 早從事競爭力研究,亦最具公信力的機構。自90年代貣,每年聯名公佈國家競爭 力報告,獲得各界的重視。1996年以後,WEF有與IMD分離,獨立進行國家競爭 力之研究並出版研究報告,其最初之評比架構及意涵如下表2-3所示。 表2-3 IMD與WEF之初步架構比較表 兩大機構 世界經濟論壇 全球競爭力報告 ﹙指標:GCI﹚ 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 世界競爭力年報 ﹙指標:WCI﹚ 競爭力之 定義 一國達到永續經濟成長及高國民 帄均所得目標的總體能力。﹙WEF, 1996﹚ 一 國 經 由 經 營 其 資 產 之 加 工 過 程、吸引力、積極性、全球化及親 和性,並將此種關係整合為經濟與 社會模式,來創造附加價值,以增 加國家財富的能力。﹙IMD, 1996﹚ 回顧性 vs. 前瞻性 強調一國未來5至10年經濟成長潛 力﹙WEF, 1996﹚。亦指認為每人 國民生產毛額成長的速度應該具 備的競爭力。對未來經濟成長潛力 的評估力較佳。 強調過去1年經濟表現的各項短期 性量化指標。亦指強調創造財富的 能力,主要是每人國內生產毛額能 被創造出的能力。﹙IMD, 1996﹚ 指標選取 基礎 以1995年WEF與IMD合作出版的 1995世界競爭力報告中八大因素 作為考量,再依經濟成長理論及學 者實證研究經濟成長決定因素來 加以修正。 根據經濟理論、研究及資料可取得 性、全球經濟發展變化為基礎進行 之指標的評估及修正。 指標 開放程度、政府職能、金融、基礎 建設、技術、企業管理、勞動及法 規制度(WEF, 1996)等九大類, 並細分為155項細項指標。 國內經濟、國際化程度、政府、金 融、基礎建設、管理、科學與技術、 人力等八大類,並細分為51項中指 標及224細項指標。 評比國家 共選取49個國家,分為五大集團經 濟體﹙除以色列、冰島及挪威等三 國﹚,包含: 1.Entrepot經濟體 2.Anglo-Saxon經濟體 3.European Union經濟體 4.Asian Manufacturing經濟體 5.Reforming Developing經濟體 共選取46個國家,分為兩類國家, 包含: 1.OECD之會員國 2.新興工業化國家及新經濟市場 資料來源:整理自1996-1997、1998-1999各年期之全球競爭力報告及世界競爭力年報。 哈佛大學經濟學家薩克思﹙Jeffrey E. Sachs﹚教授曾於拉丁美洲、東歐、前蘇 聯、亞洲和非洲擔當政府之經濟顧問,對80年代的經濟改革有很重要的影響性,

(27)

因此WEF聘請薩克思為顧問,修正競爭力評估的體系,將指標大幅調整,其中評 比資料來源除了收集統計數據﹙Hard Data﹚外,增加若干問卷調查﹙Survey Data﹚ 的主觀資料,於每年10月出版國家競爭力報告。而IMD的評比架構亦做了調整, 增加問卷調查的資料,以符合國際的趨勢,於每年4月出版世界競爭力年報,這兩 個機構的研究報告約有半年的落差。 不同評比體系,有不同排名的現象,也說明了這兩個機構對國家競爭力的認 知不同。可以從不同評比體系,觀察到各個國家的競爭力消長的變化,有助於以 不同的角度觀察並把握國際競爭力的內涵。每年一度的國家競爭力報告揭露,為 各個國家在尋求未來發展、擬定政策上,提供重要的客觀依據;同時,也提供跨 國企業,作為投資與資金流向的重要參考。國家競爭力評比單位及指標之綜合比 較結果如表2-4所示。 表2-4 國家競爭力評比單位及指標比較 兩大年報 全球競爭力報告 GCR 世界競爭力年報 WCY 出版日期 每年10月 每年4月 評比結構 主 觀 調 查 指 標 達 30% , 量 化 指 標 占 70%。﹙WEF, 2008﹚ 主觀調查指標達37%,量化指標僅 占40%,不列入評比之觀察指標占 23%。﹙IMD, 2008﹚。 指標數與 權重 指標總數110個﹙WEF, 2008﹚,指標 的權重設定較嚴謹,依各國經濟發展 階段不同給予不同之權重計算國家分 數,中指標比重不同。 選取的指標總數﹙331個﹚較多 ﹙IMD, 2008﹚,每個中指標所佔 的比重皆固定為5%。 指標體系 兩大指標,12項支柱指標﹙含BCI指 標﹚。﹙WEF, 2008﹚ 四 大 分 類 指 標 , 分 別 為 企 業 效 能、政府效能、基礎建設、經濟 表 現 ; 各 類 之 下 設 定 五 項 中 指 標。﹙IMD, 2008﹚ 評比弱勢 項目之方 法  GCI 總排名前 10 的國家  優勢項目:小指標排名≦10 名  弱勢項目:小指標排名 > 10 名  GCI 總排名 11-50 名的國家  與自己國家之總排名﹙X﹚作比較  優勢項目:小指標排名≦ X  弱勢項目:小指標排名 > X  GCI 總排名 50 名以後的國家  優勢項目:小指標排名≦ 50 名  弱勢項目:小指標排名 > 50 名  每一大指標﹙共有 4 大指標﹚ 下都選出 5 項優勢項目與 5 項 弱勢項目  選出方法: 各國就每一類大指標下所有之 小指標群,根據其標準化過後之 分數,選出較佳的前5名列為優 勢項目,最差的5名列為弱勢項 目。﹙IMD, 2008﹚

(28)

WEF所發佈之全球經爭力報告較符合本研究之研究主題,其強調競爭力是提 高經濟成長率,並持續增進人民生活水準的能力,注重國家未來5至8年的經濟成 長潛力,故以全球競爭力報告作為本研究之分析指標。以下本研究概述WEF國家 競爭力之評估模式、國家及使用指標。

2.5 WEF 國家競爭力報告

WEF為一非官方的國際組織,其前身是1971年由現任論壇主席、日內瓦商學 院教授克勞斯·施瓦布所創建的“歐洲管理論壇”,於1987年“歐洲管理論壇”更 名為“世界經濟論壇”,論壇的年會每年1月底至2月初在瑞士的達沃斯召開,故 也稱“達沃斯論壇”。在1980年,WEF便開始關注一國在全球競爭力的問題,於 1985年WEF率先提出了“國際競爭力”的概念,每年出版全球競爭力報告,提供 各國政府與企業在制定或規劃提升競爭力相關法規或策略的重要參考依據。 WEF因國際環境變化,每年採用之競爭力因素及指標並不全然相同,唯競爭 力得分及排名之計算方法相同。本研究以2008年世界經濟論壇所發佈的國家競爭 力年報為基礎,說明國家競爭力評估模式。

2.5.1 WEF全球競爭力年報評估指標

「2007-2008年全球競爭力年報」中競爭力指標分為兩部份,係由J.D. Sachs及 J.W. McArthur兩位學者所提出之衡量方法,第一部份為全球競爭力指標﹙The Growth Competitiveness Index, GCI),為彙總有助於一國中長期經濟成長的因素所 作之評比;第二部分為企業競爭力指標(The Business Competitiveness Index, BCI﹚,主要以個體企業的觀點,來分析目前的產業營運環境及生產競爭力,以作 為GCI論述補充,兩者通常可以交互印證,反應國家之競爭力。

GCI將指標區分為大指標、中指標、小細項指標等三類,大指標為「基本需要 (basic requirement)」、「效率增強(efficiency enhancer)」與「創新因素(innovation factor)」等。「基本需要」指標項下又包含「制度」、「基礎建設」、「總體經 濟」、「衛生與初等教育」等四項中指標;「效率增強」指標項下又包含「高等 教育與訓練」、「商品市場效率」、「勞工市場效率」、「技術整備度」、「金

(29)

融市場成熟度」、「市場大小」等六項中指標;「創新與成熟度」指標項下又包 含「企業成熟度」、「創新」等二項中指標,如表2-5所示。 表2-5 GCI組成架構 資料來源: WEF「2007-2008全球競爭力報告」 BCI分為「公司營運與策略」、「國家商業環境品質」等兩類,如表2-6所示, 此二者之細項指標定義與調查方式皆與以往相同,僅增加數個新的指標。「國家 商業環境品質」指標項下又包含「要素投入情況」、「需求面投入情形」、「相 關聯及支持性的產業」、「廠商策略及競爭對手」等四項中指標 。 表2-6 BCI各構面與組成架構 資料來源: WEF「2007-2008全球競爭力報告」 大指標 中指標 小指標數目 一、基本需求 1.制度﹙institutions﹚ 18 2.基礎建設﹙infrastructure﹚ 8 3.總體經濟﹙macroeconomic stability﹚ 5 4.衛生與基礎教育﹙health and primary education﹚ 10 二、效率提升 1.高等教育與訓練﹙higher education and training﹚ 8

2.商品市場效率﹙goods market efficiency﹚ 15 3.勞工市場效率﹙labor market efficiency﹚ 10 4.金融市場成熟度﹙financial market sophistication﹚ 9 5.技術整備﹙technological readiness﹚ 8 6.市場大小﹙market size﹚ 2 三、創新與成熟度 1.企業純熟度﹙business sophistication﹚ 9 2.創新﹙innovation﹚ 7 大指標 中指標 小指標數目 一、公司營運與策略 1.低收入所得國家 16 2.中收入所得國家 3.高收入所得國家 二、國家商業環境品質 1.要素投入情況(factor-input conditions) 48 2.需求面投入情形(demand conditions) 3.相關聯及支持性的產業

(related and supporting industries) 4.廠商策略及競爭對手

(30)

「公司營運與策略」指標項下,依低收入所得國家、中收入所得國家、高收 入所得國家等組成架構訂定有多項指標分析企業類型與營運策略,參照表2-7; 表2-7 公司營運與策略指標之組成架構 低收入所得國家 中收入所得國家 高收入所得國家 是否具有比較利益 生產過程複雜度 廣泛價值鏈 專業管理的可信度 區域銷售擴張程度 國際分布的控制程度 品牌擴張程度 公司研究發展花費 國外科技授權程度 員工訓練程度 創新能力 國際市場大小 激勵補償程度 資料來源: WEF「2007-2008全球競爭力報告」 評比資料來源有二:統計資料與調查資料,所評估之細項指標如附註所示。 統計資料由WEF的各國合作機構/單位提供相關統計數據(例如:個人電腦普及 率),調查資料則是由WEF針對無法量化(例如:一國對經濟衰退的預期程度) 的問題向各國企業高階主管進行問卷調查,無法藉由各國相關機構/單位提供的統 計數據無法完整呈現一國的企業經營環境全貌,因此WEF每年都會舉行「企業高 階主管意見調查」(Executive Opinion Survey),以各國企業經理人為調查對象, 進一步瞭解該國的總體經濟面發展情形及一國之企業環境,該調查結果已成為 GCR的核心質化資料,受訪者對該國企業經營環境優劣勢的看法也提供各國政府 與企業決策者寶貴的意見。

2.5.2 WEF 國家競爭力年報評估對象

WEF全球競爭力年報評估之對象自1999年貣有逐年增加之趨勢。1999年評比 國家共59國,2002年評比國家共92國,2005年增加至117國,至2008年評比國家已 有134國,分別為美國、瑞士、丹麥、瑞典、德國、芬蘭、新加坡、日本、英國、 荷蘭、南韓、香港、加拿大、臺灣、奧地利、挪威、以色列、法國、澳洲、比利 時、馬來西亞、愛爾蘭、冰島、紐西蘭、盧森堡、智利、愛沙尼亞、泰國、西班 牙、科威特、卡達、突尼西亞、捷克共和國、中國、沙烏地阿拉伯、波多黎克、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立陶宛、絲洛維尼亞共和國、葡萄牙、阿曼、巴林、南非、 拉脫維亞、義大利、匈牙利、印度、約旦、巴貝多、波瀾、墨西哥、土耳其、印

(31)

度、賽普勒斯、麻爾他、克羅埃西亞共和國、俄國、巴拿馬、模里西斯、哈薩克、 哥斯大黎加、摩洛哥、希臘、亞塞拜然、薩爾瓦多、越南、哥倫比亞、斯里蘭卡、 菲律賓、巴西、烏克蘭、羅馬尼亞、烏拉圭、波紮那、埃及、牙買加、保加利亞、 敘利亞、阿爾及利亞、芒特尼格羅共和國、宏都拉斯、千里達托貝哥、阿根廷、 秘魯、瓜地馬拉、利比亞、那米比亞、喬治亞州、塞爾維亞、巴基斯坦、亞美尼 亞、馬其頓、奈及利亞、多明尼加共和國、摩爾達維亞、委內瑞拉、肯亞、塞內 加爾、蒙古、甘比亞、厄瓜多爾、坦尚尼亞、玻利維亞、波士尼亞、孟加拉共和 國、貝南、阿爾巴尼亞、柬埔寨、尼加拉瓜、布基那法索國、蘇利南莫河、尼泊 爾、馬利、喀麥隆、塔卲克、馬達加斯加、卲爾卲斯共和國、烏干達、巴拉圭、 尚比亞、衣索比亞、賴索托、茅利塔尼亞、蓋亞那、帝汶島、莫三比克、辛巴威、 蒲隆地、查德、斯洛伐克共和國、馬拉威、迦納、科特德瓦共和國、汶萊等。

2.5.3 WEF 競爭力評估模式之演進

WEF之研究團隊將成長競爭力用於描述總體經濟面的生產力,其為對動態或 未來成長性的描述;將商業競爭力描述個體經濟面的生產力,是屬國家生產力的 靜態或是經濟發展層次的描述。藉著這兩個指標來描繪國家的生產力,闡釋各個 國家競爭力的優劣狀況。

GCR之「成長競爭力指標(Growth Competitiveness Index)」及「當前競爭力 指標(Current Competitiveness Index)」分別由Jeffrey D. Sachs及Porter教授領導團 隊進行分析,發現運用原先之分類與層別方式無法準確描述目前競爭的態勢與現 況,造成排名優先的國家之表現與認知有所差距,因此2004年貣WEF聘請哥倫比 亞大學的經濟系教授薩拉-伊-馬丁(Xavier Sala-i-Martin)與哈佛大學的Elsa V. Artadi 教授,發展另一個新的全球競爭力指標(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Index) 作為輔助的參考。因此引進新的「全球競爭力」指標,建立一套涵蓋範圍更廣、 評比內容更完整的競爭力衡量架構﹙WEF, 2004﹚。

歷年之全球競爭力報告對於描述「國家競爭力」的方式,經歷五次重大的改 版(2000、2001、2003、2006、2008),將層別架構改變,並加入符合時代意義

(32)

的指標,給予適當之權重,說明國家競爭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各階段之國家競爭 力分析架構及模式如表2-8所示。

(33)

1996年 2000年 2001年 2006 年 2007年 2008年 全球競爭力 成長競爭力 成長競爭力 全球競爭力 全球競爭力 全球競爭力 1.開放程度 2.政府效率 3.金融實力 4.基礎建設 5.技術 6.企業管理 7.勞動力 8.法規制度 1.經濟創造力 a.創新 b.技術移轉 c.創新公司 2.金融實力 3.開放程度 1.科技 a.創新 b.資訊通信科技 2.公共政策 a.合約與法規 b.貪污 3.總體經濟環境 a.總體經濟穩定 b.國家信用評等 c.政府支出 1.基本需求 a.制度 b.基礎建設 c.總體經濟 d.衛生與基礎教育 2.效率提升 a.高等教育與訓練 b.市場效率 c.技術整備度 3.創新因素 a.企業成熟度 b.創新 1.基本需求 a.制度 b.基礎建設 c.總體經濟 d.衛生與基礎教育 2.效率提升 a.高等教育與訓練 b.商品市場效率 c.勞工市場效率’ d.金融市場成熟度 e.技術整備度 f.市場大小 3.創新因素 a.企業成熟度 b.創新 1.基本需求 a.制度 b.基礎建設 c.總體經濟 d.衛生與基礎教育 2.效率提升 a.高等教育與訓練 b.商品市場效率 c.勞工市場效率’ d.金融市場成熟度 e.技術整備度 f.市場大小 3.創新因素 a.企業成熟度 b.創新 當前競爭力指標 商業競爭力指標 商業競爭力指標 1.公司營運與策略成熟度 2.商業環境品質 1.公司營運與策略成熟度 2.國家商業環境品質 1.公司營運與策略成熟度 2.國家商業環境品質 表2-8 WEF評估模型之演進趨勢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34)

2.5.4 科技競爭力與經濟成長之內涵特質

全球競爭力報告之建立,強調WEF著重於經濟成長之分類過程,但並未確切 指出其關聯性,本研究觀察可將指標區分為制度、市場、技術等三構面,互為趨 動力之關聯;BCI指標為評比產業面,但是否能觀察出企業創新經濟成長的作用, 令人深思;評比對象若由低收入國家逐漸提升成為高收入國家,其成長過程之經 驗亦無法從評比指標中了解;此外,一國無法從WEF之評比內容直接了解其可學 習之模範國等,上述原因造成只能由指標排名得知國家自身之優劣勢為何,無法 加快國家之經濟成長。 而WEF所建構之創新與成熟度指標,可將其歸類於M-I-T架構中之技術構面, 相互作用下,其餘兩構面可保護並擴張技術面之成熟度,提升於GCR中之排名, 進而提升經濟成長。

2.6 M-I-T理論架構

影響競爭力之因素眾多,除了Poter(1999)、Sala-i-Martin(2004)等學者所 提出之論述外,Cheng(2005)於國際科技管理期刊提出M-I-T理論,以市場、技 術、制度等三大構面用來分析競爭力及影響因素。不同於Porter所提出之鑽石理 論,只利用三大構面來表達整體國家生產力,市場理論架構如下圖所示,並分述 相關內容及相互依存的意義。 圖2-7 M-I-T理論架構圖 (一)市場 市場 (Market) 制度 (Institution) 技術 (Technology)

(35)

市場類型相當多樣化,包含商品市場、產品市場、金融市場等,市場 上存在供給與需求,在成長與發展的過程中,推動著社會分工和商品經濟。 市場通過資訊回饋,直接影響著人們生產什麼、生產多少、以及上市時間、 產品銷售狀況等,以此實現商品生產者、經營者和消費者各自的經濟利益, 固市場之存在極為重要。 (二)制度 制度是一種決策或行為規則,這些規則涉及社會、政治、經濟行為。 制度的產生,可藉由政府、企業及個人來訂定,用以約束人類的互動行為, 最終在追求全體福利和效用最大化利益的個人行為,它提供相互影響的框 架,建立了一種經濟秩序的合作與競爭關係。 由於制度不斷的改革,現代化社會的來臨歷經工業革命及產業革命, 經濟效益大幅提升,發現採取計劃經濟制度的國家或地區,其經濟和社會 發展程度均遠超過採取市場經濟制度的國家或地區,並有持續擴大的發展 趨勢,可知制度對一國之重要性。 (三)技術 科學技術在生產力發展和經濟增長過程中扮演一重要的角色,如果一 國能夠在關鍵的科技領域處於國際領先水準,則會成為經濟可持續發展的 一個重要支撐。 技術不斷進步,在科技領域的發展下,人才培育也是一重要課題,創 新的思維造就新技術的產生,因此技術構面的衡量亦涵蓋了產生技術之中 所帶來的所有經濟活動。 M-I-T架構中,市場、技術、制度等三大構面為相互依存且相互支持。技術商 品化後得以於市場呈現,而市場需求驅使技術不斷創新;制度使市場交易更加透 明化,有利於形成公帄有序的交易環境,而制度也利用市場反應不斷調整,使經 濟活動能加速進行;制度保護技術創新成果,進而促進科技創新成果的運用等,

(36)

三構面之相輔相成能加快經濟成長,增加每人GDP,進而提升國家競爭力。三者 關係詳細說明如下所述: (一)制度與市場 制度強化市場,透過制度可得到更多的資訊,使人們能充分了解市場 風險及營運狀況,進而能理性投資及交易;亦可透過嚴格的制度,強化優 勝淘汰的機制,保持市場的整體素質。反之,制度亦可藉由市場反應加以 修改,降低交易成本,以促進經濟成長,可知市場與制度存在重要的關聯 性。 舉例而言,智慧財產權制度具有促進科技創新成果商品化和市場化的 作用,依智慧財產權相關法律的規定,無論個人或企業在申請智慧財產權 後,能將其創新成果轉化為市場成果或具有潛在市場前景,才能促進經濟 成長,提升人類經濟、科技之發展。而在國際市場上,競爭力強的企業, 往往是科技創新能力強並能夠充分運用智慧財產權制度的企業。 (二)市場與技術 市場需求是產業發展的動力。知識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得高技術創新 研究與產業化的時間縮短、速度加快,加入WTO之後,技術創新若無法以 市場需求為導向,則其社會和經濟價值將無法得以實現。因此,必頇以市 場需求為導向來衡量技術創新活動,將所帶來之生產力作為重要構面來檢 驗技術成果所產生的價值。 科學技術的產出,必頇經過市場化、社會化和企業化的過程,才能真 正形成社會生產力,可知技術與市場存在重要的關聯性。 (三)制度與技術 技術發展依賴於特定的制度發展框架,無論是科學發展還是技術發 明,都有著特定的制度結構支撐,若無提供有效激勵科技創新制度,使人 才成長缺乏充分有效的激勵制度環境;若制度阻礙著科技產業化和市場化

(37)

的發展,則會造成經濟活動停滯不前,可發現制度與技術間存在著重要的 關聯性。 舉例來說,智慧財產權制度是激勵科技創新的基本制度,而科技創新 的目的,為推動一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對於國家而言,智慧財產權制度 促進創新成果轉化應用的重要政策工具。此外,利用智慧財產權制度保護 科技創新成果,有利於形成公帄有序的市場環境,進而促進科技創新成果 的運用。 理論架構如上所述,後續APO出版創新架構與策略報告書將運用相關理論做 實證研究,建立一動態創新模型架構。

2.7

創新架構與策略(Innovation Framework and Strategies: An

APO Perspective)

APO所出版的創新架構與策略報告書中,指出選對模範國可以加快國家之學 習過程,並提及創新對各國之重要性,建立動態創新模型架構,其中物質要素之 資料藉由WEF中GCI指標之資料做為分析數據,再推導出各國之模範國,其中包含 基礎建設、效率提升、創新與成熟度三指標構面為基礎作說明。以下將針對APO 模範國之選取做詳盡說明。

2.7.1 APO成員國成長路徑

APO於2009年創新架構與策略報告書提到,選擇對的模範國可以加快國家之學 習過程,因此為找出各國之學習對象,利用各年度GCR之基礎建設、效率提升、 創新與成熟度三指標構面資料為基礎,以APO成員國為研究對象,發展出一套成 長路徑,以利各國做學習。 報告書中以APO之九國為研究對象,包含菲律賓、泰國、印尼、馬來西亞、 印度、韓國、新加坡、中國、日本等國家,發展出以下之整體路徑圖,可知印尼 為菲律賓的模範國;馬來西亞為泰國以及印尼之模範國;韓國為馬來西亞以及印 度之模範國。

(38)

圖2-8 APO成員國之潛在模範國路徑圖 資料來源:APO2009年創新架構與策略報告書 路徑圖繪製步驟有三,一為將APO之成員國進行分群。由於APO的成員國數 量之經濟環境不雷同,因此將APO成員國分群再判斷是必要的。觀察六年來,每 一成員國在群體中之走向,日本持續位居第一群,新加坡於2004年、中華民國於 2006年、韓國於2007被歸類於第ㄧ群中具有重要地位,詳細資料如下表所示,其 中蒙古、尼泊爾、斐濟、伊朗以及寮國並無完整資料,因此不納入表列中。可知 日本之經濟環境狀況最佳,新加坡、馬來西亞、中華民國、韓國依次趕上,泰國 之經濟環境狀況比上述國家略低,依此類推。 二為了解各國之經濟發展階段為何。GCR依每人GDP為基礎,將各國之經濟 發展分為三階段及兩過渡期。 由步驟一及步驟二可確定菲律賓之經濟狀況最差,日本經濟狀況最佳,韓國、 新加坡其次,而臺灣與馬來西亞所在之集群與日本、新加坡、南韓相同,但其經 濟發展階段與上述之國家不同,因此仍無法判定,但可知其比泰國、印度、印尼 佳。 最後觀察各年度GCR之三指標分數趨勢。已知日本之經濟狀況最優,其次為 韓國、新加坡,臺灣與馬來西亞位居第三,泰國、印度、印尼第四,菲律賓位居 最後。該報告再利用2002-2007年GCR繪出各國之趨勢圖來判斷優劣關係。

2.7.2 APO成員國進階成長路徑

運用相同的方法,找出APO第ㄧ群成員之模範國。將OECD中已開發國家作為 研究對象進行量化分析,包括英國、加拿大、挪威、瑞典、瑞士、丹麥、荷蘭、

(39)

藉由觀察五年GCI資料趨勢走向,利用三指標為基礎做更深入之分析,舉例來 說,日本在創新與成熟度指標的成長模式較為獨特,與OECD開發中國家之成長路 徑皆不相同,而瑞典與日本效率提升指標之成長路徑表現一致且較優秀,因此瑞 典為日本在效率提升上之模範國,在創新因素上,瑞士與瑞典為日本之學習對象。 依此類推,APO第ㄧ群國家之模範國分析結果如下表2-9所示。 表2-9 APO第ㄧ群成員國之模範國 國家 指標 基礎建設 效率提升 創新與成熟度 日本 路徑獨特 瑞典 瑞典、瑞士 中華民國 愛爾蘭 愛爾蘭 挪威 韓國 加拿大 加拿大 路徑獨特 馬來西亞 路徑獨特 奧地利 挪威、奧地利 新加坡 路徑獨特 奧地利、愛爾蘭 丹麥 資料來源:2009年APO創新架構與策略報告書 臺灣於上表歸納可知愛爾蘭為我國之模範國。可藉由基礎建設、效率提升、 創新與成熟度三方面觀察各國之成長路徑(表2-10、表2-11),發現我國基礎建設、 效率提升之成長路徑與愛爾蘭相同;創新與成熟度之成長路徑與奧地利、挪威相 同。綜上所述,與臺灣最為相似者之國家為愛爾蘭。 表2-10 基礎建設與效率提升之成長路徑表 基礎建設 效率提升 年度 2002-2003 2003-2004 2004-2005 2005-2006 2002-2003 2003-2004 2004-2005 2005-2006 瑞典 + - - + + + - + 荷蘭 - - + + - + - + 挪威 - + - + + + - + 臺灣 - + + + - + + + 奧地利 - + - + - + + - 法國 + + - + + - + - 比利時 - + - + - + + - 愛爾蘭 - + + + - + + + 資料來源:2007年APO創新架構與策略報告書 在APO所出版的創新架構與策略報告書中,最初只將APO成員國做歸類,臺 灣則是以日本作為模範國,與韓國、新加坡相同,但此結果不具意義性,除未區 分三指標(基礎建設、效率提升、創新與成熟度)進行成長路徑分析外,雖同為

(40)

國家納入進行觀察,雖已將部分非亞洲國家作為研究對象,但樣本選取數仍較少, 且限制研究對象的情況下,皆會造成研究上的誤差,此外人口密度與人口實質購 買力並未納入分群考量的標準,缺乏理論與實務面之佐證,因此本研究對該結果 產生質疑。 表2-11 創新與成熟度之成長路徑表 年度 2002-2003 2003-2004 2004-2005 2005-2006 瑞典 + + - + 荷蘭 + + - + 挪威 + + + + 臺灣 - + + + 奧地利 - + + + 法國 + - + - 比利時 - + + - 愛爾蘭 + - + + 資料來源:2007年APO創新架構與策略報告書 在APO的報告書中,提及臺灣與愛爾蘭之成長路徑較為相似,將其作為模範 國,但愛爾蘭與臺灣除了皆為小國之外,仍有許多相異之處,在與強鄰關係方面, 台海兩岸的關係遠弱於愛爾蘭與英國,除了無法透過資源整合獲得最大的效能 外,強大主權意識讓我國無法獲得足夠的國際援助;於政經體制方面,台海兩岸 遠異於英、愛之雷同;在國際貿易方面,臺灣屬於多元化貿易型態,而愛爾蘭高 度依賴與英國、歐陸間之貿易,完善的網絡發展與臺灣相異;在諮詢和援助方面, 歐盟的幫助使愛爾蘭更易取得資金、人力等足夠資源帶動經濟發展,臺灣並無此 項優勢;在產業方面,愛爾蘭利用當地的資源,走向知識密集工業,虛擬經濟與 網絡發展成熟,相異於我國仍屬技術密集工業,為產業鏈發展完善,實體貿易居 多;在自由化程度方面,臺灣屬商業經濟面較開放,而愛爾蘭之自由化基於本土 文化特性而來,政治面的自由化程度較高;於2008年金融風暴後,愛爾蘭深受其 害,但臺灣受影響程度較愛爾蘭小、回覆速度也較快等等諸多的相異點。若站在 不同之基礎上,仍將愛爾蘭作為我國之學習對象,實屬不宜,故建立集群分析需 有一致性之資料與篩選基準。

(41)

綜合以上文獻,雙元性雙鑽模型雖修正Porter之鑽石模型,但更趨於複雜,導 致無法釐清真正於經濟成長、競爭力與指標間之互動關係。因此運用M-I-T理論架 構,考慮三面向之互動,並著重於本國之自我評比,基於研究動機與目的,進行 第三章之研究設計。

(42)

第 三 章 研 究 設 計

3.1 研究架構

根據前述文獻探討之問題,本研究提出解決之研究設計。針對研究對象近十 年於WEF之總體競爭力排名與世界人口年鑑所發佈之人口密度資料做九宮格分 析,找出與臺灣同屬同一集群之國家。由於目的為找出我國之模範國,因此只挑 選60國為研究對象,減少雜訊資料;而選擇總體競爭力與人口密度作九宮格集群 分析,是為將經濟表現與帄均規模做分類標準。另一方面,揀選1999年至2008年 皆有評比之指標,挑選出臺灣優勢與劣勢項目後,運用其指標數據資料進行因素 分析及迴歸分析,觀察影響力為何,亦即利用因素分析歸納出適合解釋三構面(制 度、市場、技術)之指標,再利用主成分分析法進行資料縮減,將同一因素內相 關性高之指標加以刪除,找出關鍵性影響因子,並檢測其是否仍能解釋整體模式 及個別指標對該構面之因素負荷量是否達顯著後,做潛在變項對競爭力分數及每 人GDP﹙購買力帄價﹚之多元迴歸分析(multiple regression),本研究將利用路徑 圖呈現相關研究數據與理論架構,以便觀察。 上述可知,為提升學習之效率,加快臺灣之總體競爭力,本研究將所收集之 數據資料分為兩層面進行分析,一為找出最適台灣學習之模範國;二為定義技術、 市場、制度等構面之互動方向及探討其對總體競爭力與每人GDP﹙購買力帄價﹚ 之影響程度。在探討M-I-T理論架構之互動方向及指標影響程度之大小後,學習模 範國可加快台灣經濟成長,最後進行分析比對,提出結論與建議。本研究之研究 架構如圖3-1。

(43)

圖3-1 研究架構圖

3.2 研究對象

本研究之研究對象為2008年GCR排名前60名之國家,分別為美國、瑞士、丹 麥、新加坡、芬蘭、德國、荷蘭、日本、加拿大、香港、英國、韓國、澳地利、 挪威、法國、臺灣、澳大利亞、比利時、以色列、紐西蘭、盧森堡、卡達、沙烏 地阿拉伯、智利、西班牙、中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愛沙尼亞、捷克共和國、 科威特、泰國、突尼西亞、汶萊、賽普勒斯、波多黎各、斯洛維尼亞共和國、葡 萄牙、立陶宛、巴貝多、南非、斯洛伐克、約旦、義大利、印度、俄國、馬爾他、 波蘭、拉脫維亞、印尼、波紮那、模里西斯、哥斯大黎加、墨西哥。 WEF近十年發布之 全球競爭力報告 60國評比排名 觀察近十年被評比之指標項目 集群九宮格分析 路徑分析 挑選出臺灣優勢與劣勢指標 M-I-T模式 找出集群國模範國 結論與建議 制度 市場 技術 迴歸分析

(44)

3.3 研究方法

3.3.1 集群分析

將WEF於2008年GCR評比前60名之國家做為研究選擇對象,依據國家規模 (大、中、小)以及競爭力排名(強、中、弱),利用九宮格進行集群分群,其 中國家規模以人口密度為衡量基準,競爭力排名選用WEF所出版之GCR中國家競 爭力排名為基準繪出九宮格。 第一象限為人口密度排名前20名、競爭力排名前20名之國家;第二象限為人 口密度排名落於21名至40名、競爭力排名前20名之國家,依此類推,由下表3-1所 示。 表3-1 九宮格集群分析架構 人口密度排名 競爭力排名 小 ﹙1-20名﹚ 中 ﹙21名-40名﹚ 大 ﹙41名以後﹚ 強 ﹙1-20名﹚ Ⅰ Ⅱ Ⅲ 中 ﹙21名-40名﹚ Ⅳ Ⅴ Ⅵ 弱 ﹙41名以後﹚ Ⅶ Ⅷ Ⅸ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3.3.2 成長路徑分析

全球化時代的來臨,為使國家具有國際競爭力,各國應不斷提升經濟實力成 為世界之強國。目前各國經濟發展情況不一,為使國家能快速追趕,學習並創造 自身之競爭優勢是成功的關鍵。 為了使學習更有效率,找到適當的國家學習是非常重要的,本研究將利用APO 所出版的創新架構與策略報告書中所提及之概念,找出臺灣之模範國,並提出改 進建議。 本研究之成長路徑分析利用九宮格將國家分群後,觀察近十年GCR之三指標 排名趨勢,來判斷最適合我國學習之國家為何。分析流程圖如下:

(45)

圖3-2 成長路徑分析架構圖 進行成長路徑分析時,由於評比架構不斷修正(表2-11),其中2004年及2005 年之GCR中有兩種評比方法,排名也不相同,因此描繪歷年之成長路徑時必頇進 行區分,以便使觀察具有一致性。由於2004年與2005年評比指標與2003年相同, 故本研究設為舊制評估,若與2007年之評比指標相同,則設為新制評估。成長路 徑分析之評比指標如下表3-2。 收集基礎建設、效率提升、 創 新 與 成 熟 度 等 三 指 標 於 1999至2008年於GCR之排名 觀察集群國近十年GCR之三指標排名趨勢 利用九宮格作資料分群 集群國 近十年與臺灣同一象限 之國家取交集 探討集群國排名之背後意涵 找出模範國

(46)

表3-2 近10年評比架構表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3.3.3 因素分析

一、基本概念 因素分析方法是由英國心理學家C. Spearman於1904年提出。其所牽涉的是介 於觀察變項集之間的共變數或相關係數是否可以用來解釋較少未能觀察的潛在變 數,或是共同因子,亦即將彼此相關的變數,轉化成為少數有概念化意義的因素, 若於研究領域遇到不能直接測量的因素,可經由能測量的變數訂定出這些因素。 總之,可藉著因素分析法,由彼此相關的變數中萃出其背後真正影響結果的因素。 因素分析的主要方式,可以簡述成以下幾個步驟: 1. 計算變項間相關矩陣或共變數矩陣 確認共同因素的數目需要適當的描述觀察變項間的相關係數,且估計每一個因素 是如何與每一個觀察變數間的相關聯。 2. 估計因素負荷量 因素分析萃取潛在因素的方法有數種,如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s﹚、 重心法﹙Centroid Method of Factoring﹚等。主成分分析法以潛在因素對總共同性 之貢獻極大化為因素萃取原則;重心法以行為變數之相關係數矩陣計算組型負荷 量。實務上大多以主成分分析法處理,一般統計套裝軟體也大多內定為此法,因 此本研究採主成分分析法。 3. 因素轉軸﹙rotaion﹚ 年代 1999年 2000年 2001-2005年 (舊制) 2004-2008年 (新制new) 總指標 成長競爭力指標 成長競爭力指標 成長競爭力指標 全球競爭力指標 中指標 1.基礎建設 2.財務 3.開放程度 4.科技 5.管理 6.制度 7.勞工 8.政府 1.經濟創造力 2.財務 3.開放程度 1.總體經濟環境 2.公共制度 3.科技 1.基礎建設 2.效率提升 3.創新與成熟度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於二零零一年六月發表的《經濟展望》報告中指出,全球經濟增長

 為了更進一步的提升與改善本校資訊管理系 的服務品質,我們以統計量化的方式,建立

看完【科技的成就與破壞—基因改造食品】的相關文章及報導後,.

於 2016 年 12 月發布的《推動 STEM 教育-發揮創意潛能》報告,強調加強學生綜合和應用 不同科學、科技、工程和數學(STEM)

理解並欣賞幾何的性質可以透過坐標而轉化成數與式的 關係,而數與式的代數操作也可以透過坐標產生對應的

1.本招生以參與「工業工程與設備管理產學攜手專班」之國立霧峰農工 104 學年度日間部機 械科、國立秀水高工 104

附錄 1 建議採用的 建議採用的科技與生活科 建議採用的 建議採用的 科技與生活科 科技與生活科 科技與生活科 / 家政 家政 家政 家政科特別

相關分析 (correlation analysis) 是分析變異數間關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