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利美運動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利美運動之研究"

Copied!
14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南 華 大 學 宗 教 學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利. 美. 運. 動. 之. 研. 究. Study of “Rismed” Movement. 指 導 教 授:陳又新 博士 研 究 生:蕭智隆 撰. 中華民國 101 年 7 月 4 日.

(2)

(3) 摘要 佛教在傳入藏地之後,一開始便受到本土信仰的反對與挑戰,在得到 幾任贊普的支持後便開始隨著政治勢力歷經多次消長。除了宗派的對立, 佛教同時與當地本土信仰產生了融合,形成一種新的佛教型態,同時藏傳 佛教的雛型。但隨著贊普崇佛的行為,使得一般平民對於佛教的反彈日益 增大,在本土信仰勢力的反彈下,佛教再度經歷大規模的迫害,最後甚至 引發整個吐蕃王朝的覆滅,於是藏區便進入一段文化的黑暗期。在政治經 濟情勢較為穩定後,整個藏區再度興起的佛教內部各個宗派,也同樣跟著 政治勢力關係密切。在教派的競爭下,難免有宗派被政治力強制禁止或是 命 令 該 寺 廟 改 變 宗 派 立 場。或 有 宗 派 因 其 傳 播 方 式 過 於 隱 密,而 導 致 失 傳。 十九世紀中,一些宗教領袖們有鑑於此,便發起了「利美」運動。他們致 力於保存面臨失傳的宗教文化,不分派別的向各種傳承的精神導師學習。 直到現在十四世達賴喇嘛本身也不斷的向其他傳承的精神領袖互相學習與 傳授教法,這象徵著藏傳佛教的主流教派正朝向一種宗派教理上和平共處 的可能。 本文首先就歷史的角度,探討佛教傳入藏區初期與本土信仰間的勢力 消長與競爭,以及佛教在藏區站穩腳步後,內部宗派間所興起的爭論,以 此找出前弘時期宗派競爭的模式及其與政治勢力的關係。其次,探討後弘 時期引起宗派爭論的重點問題,以及宗派與政治緊密結合後,帶給藏區佛 教的影響,並且歸納出宗派存亡之原因。此外,探討利美二字的定義,探 索發起利美運動的目的。在此同時,考察利美運動發生時的人、地、時間 等因素,探索利美運動發生的背景。此後,考察當前利美運動推展的實情 與挑戰。最後,回顧本文之研究內容,並就全文章節之內容提出結論。. 關鍵詞:利美運動、藏傳佛教、宗教復興、蔣揚欽哲、蔣貢康楚. II.

(4) 目錄 第 一 章 緒 論 ................................................................................................ 1 第 一 節 研 究 動 機 ................................................................................. 1 第 二 節 問 題 意 識 ................................................................................. 3 第 三 節 研 究 範 圍 ................................................................................. 4 第 四 節 研 究 成 果 回 顧 .......................................................................... 6 第 五 節 研 究 目 的 ................................................................................. 9 第 六 節 研 究 方 法 、 理 論 基 礎 與 研 究 架 構 ........................................... 10 一、. 研 究 方 法 .......................................................................... 10. 二、. 理 論 基 礎 .......................................................................... 12. 三、. 研 究 架 構 .......................................................................... 15. 第 二 章 前 弘 時 期 的 宗 教 衝 突 .................................................................... 17 第 一 節 吐 蕃 政 權 與 苯 波 .................................................................... 17 第 二 節 佛 教 的 傳 入 ........................................................................... 22 第 三 節 從 佛 苯 之 爭 到 佛 教 的 地 位 穩 固 .............................................. 26 第 四 節 頓 漸 之 諍 ............................................................................... 32 第 五 節 吐 蕃 佛 教 的 極 盛 到 衰 敗 ......................................................... 38 第 六 節 小 結 ...................................................................................... 39 第 三 章 後 弘 時 期 的 宗 教 衝 突 .................................................................... 40 第 一 節 新 譯 對 舊 譯 的 批 判 ................................................................ 40 第 二 節 頓 漸 之 爭 的 延 續 .................................................................... 46 第 三 節 自 空 ( རང་སྟོ ང ་། ) 與 他 空 ( གཞན་སྟོ ང ་། ) 間 的 歧 見 ....................... 52 第 四 節 生 存 或 敗 亡 ........................................................................... 56 第 五 節 無 諍 的 號 角 ........................................................................... 64 第 六 節 小 結 ...................................................................................... 69 第 四 章 十 九 世 紀 的 利 美 運 動 .................................................................... 71 第 一 節 利 美 的 起 源 與 定 義 ................................................................ 71 III.

(5) 第 二 節 產 生 利 美 的 地 緣 關 係 與 社 會 環 境 ........................................... 74 第 三 節 三 位 倡 導 利 美 運 動 的 主 要 人 物 .............................................. 80 第 四 節 利 美 的 推 展 與 阻 力 ................................................................ 91 第 五 節 小 結 ..................................................................................... 107 第 五 章 當 代 的 利 美 運 動 發 展 ................................................................... 108 第 一 節 色 達 喇 榮 五 明 佛 學 院 及 國 際 藏 傳 佛 教 研 究 會 ....................... 108 第 二 節 直 接 繼 承 利 美 精 神 的 宗 薩 欽 哲 傳 承 ...................................... 114 第 三 節 十 四 世 達 賴 喇 嘛 的 利 美 思 想 與 作 為 ...................................... 118 第 四 節 小 結 ..................................................................................... 122 第 六 章 結 論 ............................................................................................. 124 第 一 節 本 文 研 究 回 顧 ....................................................................... 124 第 二 節 總 結 ..................................................................................... 125. IV.

(6) 第一章 緒 論. 臺灣社會自民國七十六年解嚴以後,宗教活動開始蓬勃發展。舉凡佛 教、道教、民間信仰、一貫道、基督宗教或是其他新興宗教的道場或是領 袖人物,都像是雨後春筍般地展露頭角。在這波宗教發展的熱潮當中,藏 傳佛教也同時展開了在本地的傳播之路。. 第一節 研究動機. 藏 傳 佛 教 1 近 年 來 在 臺 灣 迅 速 的 發 展,幾 乎 每 年 都 會 有 當 中 最 德 高 望 重 的耆宿們來臺灣佈教或是募款。而臺灣信徒的樂善好施,是那些弘法者之 間最津津樂道的,或許這是他們爭相來臺的原因之一。的確,目前不管是 在大陸或是流亡藏人在尼泊爾或印度境內的寺院,都亟需要資金的注入, 讓他們順利完成建立佛學院、重建寺院或是照顧孤兒等工作上。為此,藏 傳佛教內的各大宗派幾乎都在臺灣設有據點,定期或不定期地舉行各種法 會,灌頂、消災、超薦或是經論教學等活動。 另 外,從 第 十 四 世 達 賴 喇 嘛‧丹 增 嘉 措( རྒྱལ་བ་བསན་འཛི ན ་རྒྱ་མཚོ །,1935- ) 三度來臺,先不論其政治目的為何,觀察他所主持法會或是演講,每場都 是爆滿的狀況,都可以得知在臺灣接受藏傳佛教或是信仰者並不是少數。 甚至可以從反面的角度觀察另外那些在場外抗議的許多民眾對西藏的政治 1. 「 藏 傳 佛 教 」 在 清 代 的 官 方 文 書 中 常 被 稱 為 「 喇 嘛 教 」, 直 到 現 在 也 有 人 這 麼 稱 呼 。 除 此 之 外 還 有 「 西 藏 佛 教 」、「 密 宗 」、「 藏 密 」 等 稱 謂 , 這 些 都 不 太 恰 當 。 喇 嘛 教 一 稱 有令人誤解為它是別於佛教的另外一種宗教可能。另外,藏傳佛教其信仰主要分布, 不僅於目前中國的西藏自治區,更擴大到整個藏族地區甚至在中國蒙古、納西、土、 裕固等族的生活地區,以及國外的不丹、錫金、尼泊爾的部分區域、印度的拉達克和 莫斯坦、蒙古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的布里亞特等,傳統上都信仰著藏傳佛教。所以, 自古以來藏傳佛教的化區就不僅是地理上的西藏而已,故不宜稱為西藏佛教。而藏傳 佛教的三藏也包含了初期佛教、中期大乘佛教以及後期秘密金剛乘佛教的內容。直至 目前藏傳佛教的各個佛學院也都還依循著這些內容教學、研讀與修持。因此,若片面 的認為藏傳佛教等於密宗或是藏密是失於偏頗的。就此,本文以藏傳佛教稱之。 1.

(7) 或宗教上的訴求,都顯示出對於藏傳佛教應該要有更多的討論與研究,以 理性面對這些質疑。 然 而,目 前 國 內 的 漢 傳 佛 教 或 是 國 人 對 藏 傳 佛 教 的 認 識,仍 稍 嫌 不 足, 這點可以從媒體報導某些所謂的假喇嘛或是某些仁波切的性醜聞等,這類 社會事件上面可以得到印證。藏傳佛教給國人的印象,常常是神祕的、好 像有很大的法力、特別強調感應、他們的喇嘛可以娶妻或是吃肉等。再加 上前述的社會事件被媒體渲染,就更加深了國人對藏傳佛教負面印象。因 此,透過學術性的研究藏傳佛教的教理或是其他相關議題,以促進對於它 的 認 識 和 理 解。就 個 人 動 機 而 言,這 對 於 在 目 前 藏 傳 佛 教 相 當 活 躍 的 臺 灣, 是極具意義的。 佛教在傳入藏地之後,一開始並沒有順利的在當地弘揚,在得到幾任 贊普的支持後便開始隨著政治勢力歷經多次消長。除了宗教的對立,佛教 同 時 與 當 地 原 始 信 仰 - - - 苯 波 ( བྟོ ན ་པྟོ ། )產 生 了 融 合 , 形 成 一 種 新 的 佛 教 型態,這是藏傳佛教的雛型。之後,佛教再度經歷大規模的迫害後,整個 藏區不久興起的佛教內部各個宗派,也同樣跟著政治力關係密切。在教派 的競爭下,難免有宗派被政治力強制禁止或是命令該寺廟改變宗派立場。 也有宗派是因為其傳播方式過於隱密,而導致失傳。不論如何 ,這些宗派 的典籍與其背後所代表的文化就這樣硬生生的消失在人間。十九世紀中, 一 些 宗 教 領 袖 們 有 鑑 於 此 ,便 發 起 了「 利 美 」 2 運 動 。他 們 致 力 於 保 存 面 臨 失傳的宗教文化,不分派別的向各種傳承的精神導師學習。直到現在十四 世達賴喇嘛本身也不斷的向其他傳承的精神領袖互相學習與傳授教法,這 象徵著藏傳佛教的主流教派正朝向一種宗派教理上和平共處的可能。 就 學 術 動 機 而 言,目 前 藏 傳 佛 教 的 理 論 研 究 仍 然 以 格 魯 派( དགེ ་ ལུགས་པ། ) 為 大 宗 , 其 中 所 談 多 是 格 魯 派 的 中 觀 ( དབུ་མ། ) 或 是 道 次 第 ( ལམ་རི མ ། ) 的 思 想。近年來國內外學者針對其他宗派的理論也陸續發表許多論文。這些研 究對於學界或是一般大眾深入認識藏傳佛教都極為有幫助,並深具意義。 惟對於利美運動的研究,仍屬不足。故此,以利美運動的研究為題,做拋 2. 「 利 美 」 為 藏 文 རི ས ་ མེ ད ། 的 音 譯 , 意 思 為 不 分 派 。 2.

(8) 磚引玉之用。. 第二節 問題意識. 對於本土的藏傳佛教信徒而言,在修學初期到處參加各個道場的法會 或是灌頂,幾乎是一種共同的經驗。過了一段日子後,有些人會開始選擇 自己覺得適合的上師或是道場。有些人則仍非常熱衷於各個道場間參加這 些法會,並且宣稱自己是利美主義者。這些人在強調傳承與上師信仰的藏 傳佛教中,顯得特別的突兀。 既然到處不分派別的參加灌頂或是法會的行為,不能算是利美,那麼 甚麼是利美?這個問題,就成為本文首先要確認的事情。 過去學者們談論到藏傳佛教的特色時,都會提到上師在這當中地位的 崇高性。的確,藏傳佛教的弟子在皈依佛法僧三寶之前,要先皈依象徵集 三 寶 功 德 於 一 身 的 具 德 上 師 3,目 的 是 凸 顯 獲 得 親 近 有 效 的 攝 持,以 便 通 過 上 師 修 習 具 清 淨 法 源 的 顯 密 教 法。 4 實 際 上,上 師 角 色 對 弟 子 來 說 有 時 是 師 長,有時是父親,有時又像最親密的朋友。而藏傳佛教相信,上師是加持 的 根 本,這 些 加 持 必 須 是 弟 子 的 必 須 透 對 於 上 師 無 比 的 信 心,才 能 夠 獲 得。 這種看起來近乎是個人崇拜的因素下,是否會阻礙了利美的推動? 另外,藏傳佛教各派的教法常強調自己與別派間有不共的特性,並強 調傳承不共的加持,這在某方面上也是延續在前述上師信仰的一種特色。 自然而然地,各派上師或弟子間對於最高法門或是最高見地,就會產生極 大的認同感,甚至對他派產生極大的不認同或直指其為外道思想。因此, 3. 對於具德上師的條件,各派的相關論典中都有個別的介紹,但總不出阿底峽 ( D īpaṁkar a śr ījñāna982- 1054 )其 菩 提 道 燈 中 描 述 的 :「 善 巧 律 儀 軌 , 自 住 清 淨 戒 , 堪 傳 律 具 悲 , 當 知 是 良 師 。 」 釋 如 石 ,《 菩 提 道 燈 抉 微 》, 台 北 : 法 鼓 文 化 事 業 股 份 有 限 公 司,1997,p. 68。དཔ ལ་ མར ་མེ ད ་ མཛད་ དཔ ལ་ཡེ ་ ཤེ ས ། ,〈 བྱང་ཆུབ་ ལམ་གི ་ སྒྲུན་ མ 〉 , 《 བསན་ འགྱུར ། དབུ་ མ། ༼ཁི༽ 》 ,De lhi: De lhi Kar mapae Chodhe y, G ya lwae S ungr ab P ar lu n Kha ng, 1986. p.477 。「 སྟོ མ ་ པའི ་ ཆྟོ ་ ག་ ལ་ མཁས་ དང་། ། བ དག་ ཉི ད ་ གང་ཞི ག ་སྟོ མ ་ ལ་གནས། །སྟོ མ ་ པ་ འབྟོ ག ས་ བཟྟོ ད ་སི ང ་རེ ར ་ ལྡན། །བླ ་ མ་ བཟ ང་པྟོ ་ ཤེ ས ་པ ར་ བྱ། 」。 4 蕭 金 松 ,〈 藏 傳 佛 教 的 法 脈 傳 承 〉,《 藏 傳 佛 教 在 台 灣 學 術 研 討 會 會 議 手 冊 》, 台 北 : 蒙 藏 委 員 會 , 2009, p.55 。 3.

(9) 不免令人好奇,在如此艱鉅的外在環境下,當時候的宗教領導人物如何推 動利美的工作? 西藏地區直到在上個世紀之前,維持了數百年政教合一的政治制度。 這樣的制度帶給當地佛教的影響是甚麼?是正面抑或是負面的?利美運動 的產生,是否與此有關?又此局面對於利美運動的推行是阻力或 是助力? 利美的概念其來源是何處?在十九世紀前是否有人也提出過類似的意 見,或是曾經採取怎樣的作為以促進宗派間的和諧?如果他們成功了,為 什麼後世的弟子們同樣沒辦法延續?或是他們失敗了,其原因是甚麼呢? 而十九世紀的利美運動當時的背景,是否有甚麼特殊之處,使得這個運動 被當時代的人所接受? 長久以來宗派間的論爭所產生的嫌隙,要如何消彌?被前人揚棄的觀 念,如何再度被世人接受?是轉換了詮釋方式或是改變了原意? 本以為已 經消失的傳承或是修持方式,怎樣被再度發掘出來? 再度被發掘的東西, 如何確立它的正當性?如何被世人接受? 佛陀提出包括行為、言語與態度上的和善,以及利益共享、遵守同樣 的生活規範和相同的見解等,令僧團合和無諍的六親愛法。是否能在這場 呼籲教界和諧的運動中,重新發揮其應有的功能?. 第三節 研究範圍 在廣泛的問題意識初步形成之後,由於研究時程、論文篇幅以及資料 收集的關係。接下來應該將這些問題加以歸納並且篩選。透過此一步驟, 界 定 研 究 的 範 圍,讓 本 文 的 主 題 得 以 彰 顯,讓 文 章 的 概 廓 能 夠 呈 現 出 來。 「研 究 的 界 定,就 是 描 述 研 究 所 涵 括 的 母 體。… 界 定 一 詞 就 字 面 上 的 意 義 而 言, 即 為 使 用 特 定 概 念 或 母 體 時,固 有 的 限 制 下 的 定 義。 」 5 局 米 胖 ‧嘉 揚 南 傑 5. Lawrence F. Lo ke 、 Waneen Wyr ick Sp ir duso 、 St ephen J. S ilver man, 項 靖 等 譯 ,《 論 文 計 畫 與 研 究 方 法 》, 新 北 : 韋 伯 文 化 , 2008 , p.16 。 4.

(10) 嘉 措 ( འཇུ་མི ་ ཕམ་འཇམ་དབྱངས་རྣམ་རྒྱལ་རྒྱ་མཚོ ། , 1846- 1912) 在 著 作 《 中 觀 莊 嚴 論 釋 ‧ 文 殊 上 師 歡 喜 之 教 言 》( དབུ་མ་རྒྱན་གི ་ རྣམ་བཤད་འཇམ་དབྱངས་བླ་མ་དགེ ས ་པའི ་ ཞལ་ལུང་. ཞེ ས ་བྱ་བ་བཞུགས་སྟོ ། )所 依 據 的 傳 統 , 從 五 個 方 面 說 明 全 文 要 意 。 分 別 是 : 此 論 由 誰 所 著 作 ( དེ ལ ་གཞུང་འདི ་ སུ་ཞི ག ་གི ས ་མཛད་ན། )、 為 誰 而 著 作( སུའི ་ དྟོ ན ་དུ་ན། )、 屬 於 何 種 範 疇( ཕྟོ ག ས་གང་དུ་གཏྟོ ག ས་ན། )、整 體 攝 要( དབུ་ཞབས་ཀི ་ བསྡུས་དྟོ ན ་ནི ། )以 及 有 何 必 要 ( དགྟོ ས ་པ། )。 6 本 文 亦 仿 效 他 , 由 人 物 、 原 因 、 定 義 、 整 體 攝 要 與 目 的 五個部分,作為研究範圍、章節安排與研究目的三個章節的寫作策略。其 中以人物、原因與定義三點,界定本研究之範圍,另外兩點將 分別以章節 安排和研究目的呈現: 一、. 人物方面:包括了 利美運 動的主 導者、過去的先驅、延 續傳統. 此傳統的人物或是寺院以及對於利美運動有實際貢獻的非宗教性 人物,還有反對利美概念的人士。透過一些傳記、個人著作以及 歷史記載,了解他們的思想和實際作為。 二、. 原 因 :「 人 類 的 行 動 原 則 上 是 有 可 以 確 定 的 原 因 。 倘 若 不 作 這. 樣 的 預 設 , 就 像 日 常 生 活 那 樣 , 歷 史 就 成 為 不 可 能 的 了 。 」 7在 此 同時,本文無意將這些原因提升成對於事件發生的必然性探討, 而應該是關聯性的研究。將事件與當時事件發生時的宗教氛圍、 政治因素或是地理環境等,作整體關聯性的考慮。 三、. 定 義 :「 定 義 關 係 到 概 念 的 內 涵 。 就 字 源 來 說 , 有 界 說 和 界 定. 之意,是給某種事物劃定界線,規定範圍使與其他事物分離。」8 故此,本文對於利美一詞,除了從文字本身的意涵探討之外,並 從佛教經論中找出過去論師們對它作的詮釋。以此,作為利美運 動發起者理論上的傳承證明。另一方面,限於本文篇幅以及避免 討論過於空泛,必須對本研究內容加以限制,以凸顯本文主要討 論之主軸。其中本文討論的利美運動僅限於藏傳佛教的部分,當 時利美運動的發起人對苯波或是其他宗教是否採取利美的態度則 先擱置。宗派間對於教理的分歧可說是汗牛充棟,無法逐一加以 6. འཇུ་མི ་ ཕ མ་ འཇམ་ དབྱ ངས ་ རྣམ་ རྒྱལ་ རྒྱ་ མཚོ ། ,〈 དབུ་ མ་རྒྱན་གི ་ རྣམ་བ ཤད་ འཇམ་ དབྱ ངས ་བླ ་ མ་ དགེ ས ་པའི ་ ཞལ་ ལུང་ ཞེ ས ་ བྱ་བ ་བ ཞུགས ་སྟོ ། 〉,《 གསུ ང་ འབུ མ། མི ་ ཕ མ་ རྒྱ་མཚོ །༼ ང༽》, P aro : Lama Ngodr up and S her ab Dr ime y , 1984 , pp.4 -5。 7 Edwar d Hallet t Carr , 江 政 寬 譯 ,《 何 謂 歷 史 》, 台 北 : 博 雅 書 屋 , 2009 , pp. 201 。 8 曾 仰 如 ,《 亞 里 斯 多 德 》, 台 北 : 東 大 圖 書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 1989, p.72 。 5.

(11) 討論。僅能選擇其中較具代表性的議題,凸顯宗派間的爭論與對 立。其他尚未在本文討論的教理分歧,期許未來能夠加以呈現或 由其他先進予以研究。. 第四節 研究成果回顧. 文獻評論是根據一個指導概念,例如研究目的、主旨,或希望討論的 議題,將在此議題上有信譽的學者與研究者已經所作的努力作有 系統地呈 現 歸 類 與 評 估。 9 透 過 文 獻 回 顧,才 得 以 改 良 自 己 的 研 究 子 題、釐 清 蒐 集 資 料可行的技術、消除或減少可以避免的錯誤。 利 美 運 動 的 研 究 目 前 最 早 是 由 已 故 的 美 國 學 者 Gene E. Smith( 1936- 2010), 於 1961 到 1973 年 間 在 印 度 整 理 出 版 藏 文 文 獻 時 所 撰 寫 的 序 文 當 中,有兩篇論文分別提到了局米胖‧嘉揚南傑嘉措的佛教哲學著作與蔣貢 康 楚‧羅 卓 泰 耶( འཇམ་མགྟོ ན ་ཀྟོ ང ་སྤྲུལ་བླྟོ ་ གྟོ ས ་མཐའ་ཡས། ,1813- 1899)的 利 美 運 動 。 10. 被 收 錄 在 2001 年 出 版 的 書 :《 藏 文 原 典 : 喜 瑪 拉 雅 高 原 的 歷 史 與 文 學 》. ( Among Tibetan Texts : History and Literature of the Himalayan Plateau ) 縱使這些論文的寫作時間已經接近四十年,但是對於現今的學者而言,其 將西藏通史、思想史、文學史作通盤考察的研究方式,仍為相關研究的重 要典範。 Geoffrey Samuel 則 在 其 《 文 明 薩 滿 : 西 藏 社 會 中 的 佛 教 》( Civilized Shaman : Buddhism in Tibetan Societies ) 一 書 中 , 以 〈 格 魯 派 勢 力 與 利 美 融 合 〉( Gelupa Power and Rimed Synthesi s) 為 題 , 用 宗 教 學 、 人 類 學 與 歷 史 學 的 研 究 角 度 , 對 利 美 運 動 作 系 統 的 描 述 。 11這 部 作 品 被 人 認 為 是 繼 G.Tucci《 西 藏 畫 卷 》 ( Tibetan Painted Scrolls) ( 3 vol. Roma, Libereria dello. 9. 朱 浤 源 主 編 ,《 撰 寫 博 碩 士 論 文 實 戰 手 冊 》, 台 北 : 中 正 書 局 , 2000, p.95 。 Gene E. S mit h, A mong Ti bet an Text s : Hi st ory and L it erat ure of the Hi mal ayan Pl at eau , Bo st on: Wisdo m P ublicat io ns, 2001. 11 Geo ffr e y S a mue l, Ci vi l i zed shamans : Buddhi sm i n Ti bet an soci et i e s, Washingt o n D C : S mit hso nia n I nst it ut io n Pr ess, 1993, p p.525 -552. 6 10.

(12) Stato, 1949.) 之 後 西 方 藏 學 研 究 的 又 一 座 里 程 碑 , 它 不 僅 集 迄 今 為 止 西 方 藏學研究之大成,系統地總結了西方對西藏歷史與宗教的研究成果,而且 以人類學家獨有的慧眼,將西藏之宗教文明的種種形式總結為「文明的」 與「薩滿的」兩種最典型的特徵,並從這兩大特點出發,深入細緻地分析 西 藏 宗 教 社 會 之 歷 史 發 展 的 軌 跡 。 12 還有一部專門探討利美運動理論的專書則是由一位藏傳佛教的僧侶 林 古 祖 古( རི ་ མགུལ་སྤྲུལ་སྐུ། )所 著 的 名 為:《 蔣 貢 康 楚 的 利 美 哲 學:藏 傳 佛 教 傳 承 之 研 究 》( The Ri-Me Philosophy of Jamgön Kongtrul the Great : A Study of the Buddhist Lineages of Tibet ) 的 英 文 書 。 該 書 作 者 從 小 接 受 藏 傳 佛 教 寺 院 的 教 育 , 並 且 取 得 相 當 於 一 般 世 俗 中 博 士 學 位 的 宗 教 學 位 - 堪 布 ( མཁན་. པྟོ ། ),故 其 對 西 藏 的 宗 教 哲 學 與 歷 史 的 熟 稔 是 一 般 學 者 難 以 比 擬 的。更 由 於 作者對於藏文文獻的閱讀毫無障礙,故其引用的藏文原文書籍多如汗牛充 棟,故這部作品對研究利美運動的人來說提供了日後可參考的寶貴的文獻 資料。 本書共分為七章:第一章探討利美的含意﹔第二章是蔣貢康楚 羅卓泰 耶的傳記﹔第三章除了簡介佛法如何傳入西藏,同時在此章節記述戒律、 對 法 、 因 明 、 般 若 波 羅 蜜 多 乘 與 中 觀 宗 等 顯 宗 傳 承 , 並 且 對 寧 瑪 派 ( རི ང ་མ་. པ། )、新 密 續 中 的 父 續 母 續 以 及 下 三 部 密 續 的 師 承 做 介 紹 ﹔ 第 四 章 述 說 藏 傳 佛教的八個傳承﹔第五章則對此八傳承的重要修持方式作簡介﹔第六章探 討藏傳佛教中觀思想中他空和自空見的爭議﹔最後在第七章考察新舊兩派 密續的爭議。 此書的特色是透過作者長期在佛學院中所接受的因明訓練,利美運動 的佛教哲學分歧點與密續上的爭議,有精確而詳盡的討論。同時他對於藏 傳佛教的各種傳承的特色與修持方式的認識,也是其他學者所以難望其項 背 的。但 因 為 他 是 藏 傳 佛 教 中 角 色 分 明 的「 局 內 人 」 ,故 於 其 他 非 宗 教 的 因 素(如當時的政治環境、地理或經濟等因素)就沒有著墨。但瑕不掩瑜, 12. 沈 衛 榮 ,〈 近 代 西 藏 宗 派 融 合 大 師 不 敗 尊 者 傳 略 〉,《 幻 化 網 秘 密 藏 續 釋 》, 台 北 : 全 佛 文 化 , 2010 , p.296 。 7.

(13) 這仍是部想要了解利美運動者無法錯過的參考資料。 討論利美運動的中文資料則多散見於一些藏傳佛教的 宗教論著裡面, 分別如下: 一、. 《 了 義 炬‧活 用 佛 法 》 ( 1988) ,由 鄭 振 煌 先 生 翻 譯 自〈 了 義 炬 〉. 部 分 的 英 譯 者 Judith Hanson 所 撰 寫 之 緒 論 , 雖 然 對 於 利 美 運 動 著 墨不多,但可能是華文世界中第一部提及該運動的作品。 二、. 於 《 修 心 七 要 》( 1994) 中 , 收 錄 了 盧 冠 誌 編 寫 的 〈 第 一 世 蔣. 貢康‧楚羅卓他耶傳記〉一文。該文中對於利美運動也有簡短的 著墨。 三、. 在 《 蔣 揚 欽 哲 旺 波 傳 》( 2009) 內 , 附 錄 於 書 後 的 〈 關 於 利 美. 運動〉一文,則提到利美運動發生的地域環境因素。可惜其限於 篇幅,並沒有太多詳細的論述。 四、. 沈 衛 榮 先 生 撰 於 《 幻 化 網 秘 密 藏 續 釋 》 附 錄 中 ,〈 近 代 西 藏 宗. 派融合大師不敗尊者傳略〉一文,是這類散見於佛教讀物文章中 難得的好文。本文分兩部分,其中第一部分專門論及寧瑪派的復 興與十九世紀康區之宗派融合運動。該文對於寧瑪派的復興和利 美 運 動 的 發 生 做 緊 密 的 連 結 , 並 承 襲 Geoffrey Samuel 的 前 述 觀 點,將利美運動的發起者或擁護者歸類為較不重戒律、不拘形式 的宗教人士。即使如此,這些大師們並不是重視修持而輕忽顯宗 經論學習的人,他們的著作等身、知識淵博很難令人相信一個人 在一生當中可以寫出那麼多的作品傳世。本文雖然篇幅不大,卻 言簡意賅地對利美運動的緣由、特色、影響以及理論做了重點式 的說明。 除此之外,國內的著名藏學學者許明銀教授在其著作《西藏佛教史》 中,對於利美運動做了短篇幅的介紹與評論。許教授以鋒利的筆觸,對利 美運動的起因有簡略的說明。而在其文末,則提出對於利美運動的無宗派 的傾向持悲觀看法。他認為,利美的融合主義,將會使得藏傳佛教喪失創 造力,不僅於此更可能成為使藏傳佛教衰退的一大原因。 8.

(14) 陳柏亘在《藏傳佛教在台灣的發展-以台灣中南部三間道場為例》 ( 2010) 一 文 中 , 論 及 研 究 方 向 部 分 時 , 曾 提 及 意 欲 探 討 藏 傳 佛 教 近 代 利 美運動的意義、背景與各傳承間的關係。但畢竟該文重點不在於 此,綜觀 全文也僅是將利美運動事件以兩個段落的敘述輕輕帶過而已。 近年來大陸學界漸漸對利美運動產生了興趣,班班多杰先生在 《西北 民 族 大 學 學 報 ( 哲 學 社 會 科 學 版 )》 2010 年 第 6 期 中 , 以 〈 試 論 藏 傳 佛 教 的宗派無偏向與宗教對話〉為題,打開了研究利美運動序幕。 文中將利美 運動認為是一種宗教對話模式,並引用東嘎藏學大辭典簡略的為利美運動 定義。並以五世達賴喇嘛為例,略論一些宗派打壓的狀況。同時也略述了 宗派無偏向的理論架構。由於文章篇幅過小,無法將利美運動的理論架構 更為完整的體現出來是為可惜之處。 2011 年 10 月 蒙 藏 委 員 會 在 台 北 舉 辦 一 場 名 為 「 蒙 藏 研 究 發 展 趨 勢 研 討會」 ,會 中 邀 請 兩 岸 的 蒙 古 學 與 西 藏 學 的 學 者 參 與。西 南 民 族 大 學 藏 學 學 院的院長萬果先生,在會中發表了《藏傳佛教利美運動的現實意義探析》 一文。文中以極為正面的角度看待八思巴與五世達賴等身兼宗教與政治角 色的人物,認為他們可算是利美運動的先驅。全文並未提及藏傳佛教宗派 間互相在宗見上或是政治勢力的衝突,故在文章的脈絡上對於必須推行利 美運動的背景之描述的力道上就稍顯薄弱了。. 第五節 研究目的. 透 過 先 前 研 究 動 機、問 題 意 識、研 究 範 圍 與 文 獻 回 顧,次 第 性 的 針 對 本論題的思考。承前述局米胖‧嘉揚南傑嘉措所歸納之五大方向,接下來 應 敘 述「 有 何 必 要 」 ,相 當 於 欲 透 過 本 文 達 致 何 種 目 標,以 及 其 目 標 的 重 要 性為何?在考察先前針對利美運動的研究後,發現過去研究的成果除了對 人物、宗派、發生原因及影響外,尚有本文或可補充之處。為此,歸納出 下列幾點研究目的:. 9.

(15) 一、. 透 過 利 美 的 字 義 與 佛 經 上 的 相 關 紀 錄, 釐 清 利 美 的 意 涵。進 一. 步針對十九世紀時,利美運動倡導者的實際行動之考察,反思目 前台灣信眾對於利美觀念,除凸顯出彼此的差異性外,並提供意 欲以利美為信仰態度的人,較為正確的信仰模式。 二、. 佛 教 在 藏 區 流 傳 的 過 程 當 中,歷 經 多 次 的 衝 突 與 對 立, 其 原 由. 與衝突模式為何?探討利美運動產生之背景,包括政治、地理與 文化等因素。利美運動如何解決衝突?是否仍有反對利美的聲 浪?利美運動為藏傳佛教帶來甚麼效應及影響?。 三、. 目 前 藏 傳 佛 教 已 經 在 世 界 各 地 傳 播 開 來,同 時 藏 區 的 政 治 局 面. 也變得比十九世紀時更為詭譎,利美思想在目前的藏傳佛教界, 其發展的空間與模式為何?. 第六節 研究方法、理論基礎與研究架構. 研究方法、理論基礎與研究架構相當於局米胖的寫作策略中「整體攝 要」的部分。相對於前述的定義而言,整體攝要則是要將整體的概念分門 別類地呈現,類似於亞里士多德所談的區分。區分的目的是使人對某事物 有 較 清 晰 的 概 念,以 便 更 詳 細 知 道 該 物 的 性 質。他 與 定 義 的 目 的 是 相 同 的, 只是使用的方式不同﹔定義是把組成的部分加以綜合,區分則剛好相反: 把 整 體 加 以 分 析 , 分 解 成 所 組 成 的 部 分 。 13也 就 是 研 究 方 法 和 理 論 架 構 當 作區分工具,將整體加以分析,同時也讓全文文脈得以流暢。 而研究架構 則為在整體被區分開來之後,將被分析的討論的各項內容大綱。. 一、. 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方法,採取以「史料學」和「義理分析」兩種研究為主。 史 料,初 步 意 指 歷 史 的 或 過 去 的 資 料,包 括 文 獻 資 料 和 文 物 資 料,是 研 究 、. 13. 曾 仰 如 ,《 亞 里 斯 多 德 》, pp.73- 74。 10.

(16) 解釋和編纂歷史所用的資料。顧名思義,史料學,是對史料的研究,可分 為 狹 義 和 廣 義 兩 種 做 法。狹 義 的 史 料 學,主 要 是 蒐 集、彙 整、梳 理、分 類 、 評介、鑑別或篩選在研究某一學門、學科、時代、區域、人物、概念或學 派 所 切 要 的 或 基 本 的 史 料 , 將 其 轉 成 由 語 言 文 字 構 成 的 文 本 。 14考 察 西 藏 相關歷史或傳記等文獻時,不難發現其中夾雜著大量神話或主觀的宗教經 驗 ,增 加 了 判 別 的 困 難 度。 就 此, 依 據 柯 靈 烏( Robin G. Collingwood,1889 - 1943) 的 說 法 : 歷 史 學 家 需 要 對 他 所 討 論 的 人 物 之 心 境 , 對 他 們 行 動 背 後 的 思 想 , 具 有 一 種 富 於 想 像 力 的 了 解 ( imaginative understanding)。 1 5 西 藏 的 歷 史 與 傳 記,大 抵 也 是 以 這 樣 方 式 被 記 載 下 來。針 對 這 樣 的 困 境,Keith Jenkins 提 出 兩 點 研 究 方 法 上 的 建 議,第 一 點 是 自 省 的 研 究 法。透 過 對 歷 史 編纂方式的研究,分析紀錄者寫下歷史的方式與內容,探究過去與歷史之 間的區別。第二點有助於實現對歷史問題和歷史工作的懷疑性和批評性自 省研究法的,是選擇一個適合這樣做的內容。當然,過去隨時準備滿足任 何想解釋的人,所以過去的任何一個部分都可以是適合的內容。 如果現在 最好是被解釋成後現代,那麼我們喜歡的歷史的內容,應該是針對這個現 象的研究。也就是說,通過對後現代主義在方法論上正確的看 法,可以針 對 「 歷 史 是 甚 麼 ? 」 這 個 問 題 找 到 正 確 和 可 行 的 答 案 系 統 。 16 利美運動的衝突點中有部分是關於佛教義理的見解分歧所致,故就本 文在歷史資料的解讀之外,仍需輔以義理分析的方法。就歷史或經論文獻 所提供的資料基礎上,對於文獻上的文字加以解析,以掌握其句型結構、 文法、思想與意義。 本文就以上兩種研究方法,首先鋪陳藏傳佛教的宗教衝突模式,也就 是前弘時期與後弘時期的宗教衝突背景、原因與各宗派的理論主要分歧 點。透過不同角度下所書寫的歷史文件,試圖探究過去的實情。接著考察 利美運動前的歷史人物,解決衝突的模式。之後探索利美運動的發生背景 與過去狀況做對照。透過對人物傳記或其著作的論書的分析,了解利美運. 14. 蔡 耀 明 ,《 佛 教 的 研 究 方 法 與 學 術 資 訊 》, 台 北 : 法 鼓 文 化 , 2006 , p. 148 。 《 何 謂 歷 史 》, p. 119 。 16 Ke it h Jenk ins , 賈 士 蘅 譯 ,《 歷 史 的 再 思 考 》 台 北 : 麥 田 , 1996, pp. 157 -159 。 11 15.

(17) 動的精神與實際貢獻。最後將進一步討論利美運動在當前發展的實況。. 二、. 理論基礎. 根據藏傳佛教發展與利美運動的特色,本文採用的理論基礎有二,其 中以宗教復興運動理論為主與社會衝突理論為輔。 I.. Anthony Wallace 對 復 興 運 動 的 定 義 是 - 社 會 成 員 通 過 深 思 熟 慮 的、有 組 織 有 意 識 的 努 力 去 建 構 一 個 更 為 滿 意 的 文 化。 1 7 他 將 完 整 的復興過程排列出順序-穩定階段、個人壓力增長階段、文化畸 變 階 段、復 興 階 段 與 新 的 穩 定 階 段 等 五 個 過 程 1 8。其 中 內 容 簡 述 如 下: 1. 穩 定 階 段 : 對 絕 大 多 數 的 人 而 言 , 文 化 的 認 同 使 社 會 系 統 的 成 員,將變化的壓力維持在能夠容忍的範圍內。 在進度相對緩慢 的文化變化之穩定階段中,只要新的手段不和滿足需求的舊手 段產生重大衝突,若捨棄舊手段也沒有降低對需求的滿足感, 同時也沒有其他的需 求,在此狀況下,逐漸改變的生活與迅速 變換的滿足需求的手段,都會被原本的社會結構接受。 2. 個 人 壓 力 增 長 階 段 : 歷 經 若 干 年 穩 定 階 段 的 緩 步 改 變 , 原 本 減 輕壓力的方法其效果開始下降。諸如文化移入所導致的內部文 化衝突、軍事攻擊、政治、氣候或甚至對初民來講動植物群的 變化,都足以影響整個文化系統的功能。外在環境硬是逼得原 本的文化系統難以招架,人們開始將它看作不適當的。 3. 文 化 畸 變 階 段 : 在 這 一 個 階 段 當 中 , 過 去 的 方 式 與 價 值 標 準 已 經失效。人們對於前景感到憂慮而長期受到壓力,不同的人對 此做不一樣的反應。僵化的人寧可忍受而不願改變﹔善於變通. 17. Ant ho ny Wa llace , 金 澤 、 宋 立 道 、 徐 大 建 等 譯 ,〈 復 興 運 動 〉,《 20 世 紀 西 方 宗 教 人 類 學 文 選 》, 上 海 : 上 海 三 聯 書 店 , 1 99 5, p. 914。 18 金 澤 ,《 宗 教 人 類 學 導 論 》, 北 京 : 宗 教 文 化 , 2001 , p. 324。 12.

(18) 的人則利用各種生存之道讓自己得以適應改變。但是更多人是 陷入一種社會性的頹廢,例如酗酒、消極態度、暴力、親屬或 性道德墮落,甚至有種種身心機能或精神失調的狀況產生。各 利益團體間以暴力取代原本的相互信任,脅迫他人做僅僅有利 於單方面的事情。這些轉變使社會中的不平衡狀態變本加厲, 並使得組織化逐漸瓦解。 4. 復 興 階 段 : 面 對 上 述 的 瀕 臨 毀 滅 的 社 會 狀 態 , 必 須 藉 由 復 興 運 動將社會恢復穩定。而這些復興運動,通常帶有強烈的宗教色 彩,它在功能上有下列幾點連續發展的要素: A. 重 建 意 象:依 照 Anthony Wallace 的 見 解,宗 教 復 興 運 動 最 初通常大多由個人表達在一個或數個幻視中。最為宗教復 興運動創始者的先知,往往感受到將其經驗傳播給別人的 召喚,他可能已經具備了確定的傳教的或救世主的責任 感。一般說來,在經驗到幻視不久後,他還會在人格上表 現出激烈的內在變化的跡象:長期慢性疾病消失了、生活 方式更加積極且富有意義、對人際間關係更具信心了或放 棄 了 嗜 酒 之 類 根 深 蒂 固 的 習 慣 。 19 B.. 傳播:經歷幻視意象的人,對於自己身為傳教者或救世主 的責任感,促使他向廣大群眾傳播福音。以意象作為手段 或途徑,解救個人精神並重塑社會文化,強調舊系統曾允 諾的利益已不具意義。. C.. 組織化:創始人、門徒與一般信徒等,是宗教組織的三個 要素。然而宗教復興運動中最重要的人物-創始人,縱使 擁有個人的宗教領袖魅力,也不免死亡的來臨。於是宗教 權力的傳遞方法,邁向常規化與官僚化的方向前進,亦即 權力必須通過合法、合理的制度實踐其行使權。. D. 調 適 : 復 興 運 動 幾 乎 無 可 避 免 地 會 遭 受 到 來 自 社 會 內 部 的 權力集團、或是佔支配地位的外來社會代表人的強硬反 19. 〈 復 興 運 動 〉,《 20 世 紀 西 方 宗 教 人 類 學 文 選 》, pp. 922- 923 。 13.

(19) 抗。此時面對反抗壓力,必然做適當的調節策略,以維持 生存空間,如教義的修改、利用政治和外交的手段或甚至 使用武力。 E.. 文化改造:隨著宗教復興運動的開展,其影響力直接滲透 到兩種層面。一是直接影響大多數的群眾,另一則是在複 雜社會中影響重要的社會控制技術機構,如權力、軍事機 構或通訊媒介等,藉此帶來了社會文化的改造。某種程度 上,復興運動創造一種新的文化,並且在一段時間內將各 種或多或少不相容的特性結合,形成一種新的社會狀態。. F.. 常規化:如果新文化所帶來的行動綱領對於減少世俗領域 上的壓力消除有實際幫助,那麼它就可能在各種經濟、社 會、政治制度或習俗中得到常態性的確立。如此一來,復 興運動的功能將會由原本的改革和創新轉為保守與維護。. 5. 新 的 穩 定 階 段 : 當 宗 教 復 興 運 動 歷 經 了 文 化 改 造 與 常 規 化 之 後,在其所建立的新文化系統運轉良好的狀況之下,同時在復 興運動中形成的組織機構已透過制度化,轉變成一個複雜且具 有各種功能的機器。這就可以說已經確立了新的穩定狀態。 在新的穩定狀態下經過一段時間之後,權力形式由合理合法性轉變成 建立在傳統觀念的形式。亦即轉變成以慣例、先例或風俗習慣來取得 權力的合法性。當此一社會越來越變得被傳統所束縛而益加停滯的時 候,就等於為下一位超凡的宗教領導者的誕生播下了種子。因此,復 興運動是在社會發展過程中不斷地循環著的。 II. 藏 傳 佛 教 的 教 理 以 慈 悲 為 成 佛 基 礎。然 而 在 其 宗 教 發 展 過 程 當 中 卻 不乏與本土信仰的衝突,或是藏傳佛教本身宗派之間的互相攻 訐。其中教理與實際作為產生如此巨大的差距,該如何理解?故 此 , 藉 由 社 會 衝 突 理 論 作 為 此 行 為 的 理 論 基 礎 。 Georg Simmel ( 1858- 1918) 認 為 , 超 越 了 個 人 性 的 客 觀 化 鬥 爭 似 乎 要 比 直 接 關於個人問題發生的衝突更劇烈、更冷酷無情。當個人作為群體 14.

(20) 或理想的代表進入超個人性的衝突時,他們具有一種高尚感和正 當感,因為他們的行為並不是為了自私的原因。同時參與超越個 人利益衝突的人們,會更賣力地進行鬥爭,因為他們不受個人自 我 克 制 規 範 的 約 束。 2 0 這 種 自 我 認 定 高 尚 的 態 度,在 對 個 人 宗 教 信 念的維護上,會更加顯露無遺。. 三、. 研究架構. 本文架構分為六章: 第 一 章 緒 論:從 研 究 動 機 開 始 引 發 問 題 意 識,再 由 廣 泛 的 問 題 意 識 透 過 研 究範圍的限制,將本文主題凸顯。接下來透過研究成果回顧,檢討目前相 關研究中尚未完成,或是尚待補充的研究問題,而構成研究目的。之後依 照研究目的,決定研究的方法與理論基礎,才能在最後規劃出研究架構。 第 二 章 前 弘 時 期 的 宗 教 衝 突:考 察 佛 教 傳 入 藏 地 的 歷 史,及 其 初 傳 時 所 受 到本土信仰的反抗情況。在佛教穩固的在藏地站穩宗教地位的時候,佛教 內部發生的教義論爭與其解決方式。考察兩種衝突的異同,以及之後個別 的發展走向。 第 三 章 後 弘 時 期 的 宗 派 衝 突:本 章 分 爭 論 與 和 解 兩 個 方 向 探 討,爭 論 部 分 有新舊譯密宗之爭、自空與他空之爭、延續至後弘時期的頓漸之爭以及政 治介入的宗派之爭。和解部分則舉出在此時期宗教領袖對於和解 所提出的 相關見解,以及實際達到的成效。 第 四 章 利 美 運 動 的 開 展:首 先,從 字 面 與 佛 教 經 典 定 義 利 美 的 含 意。接 著 考察利美運動前,康區的宗教氛圍與政治人物的對宗教的態度。之後,簡 介利美運動發起者與參與者,並且從其傳記中探究利美運動的肇發因素。 再來考察反對者的與支持者的辯論。最後總結利美運動在十九世紀時的實 際貢獻。 第 五 章 當 前 的 利 美 思 潮:將 四 川 色 達 喇 榮 五 明 佛 學 院、欽 哲 轉 世 體 系 與 達. 20. 科 塞 , 孫 立 平 等 譯 ,《 社 會 衝 突 的 功 能 》, 台 北 : 桂 冠 圖 書 公 司 , 1991 , p. 124 。 15.

(21) 賴喇嘛作為三種討論樣本。考察其思想來源、傳播方式以及目前利美思想 的困境。 第 六 章 結 論:對 本 研 究 提 出 成 果 概 要,檢 視 研 究 結 果 是 否 對 於 研 究 目 的 提 出確切的回應,以此作為本文的總結。. 16.

(22) 第二章 前弘時期 的宗教 衝突. 第一節 吐蕃政權與苯波 吐蕃王朝的建立過程與本土信仰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雖然苯波經典 的相關記載內容不完全相同,但是其主軸都不約而同地提到第一位王聶赤 贊 普( གཉའ་ཁི ་ བཙན་པྟོ ། )來 自 天 界。 據 說 他 到 達 人 間 的 第 一 站 是 江 妥 神 山,該 地方位於目前西藏自治區林芝縣境內,直至今日此山仍然受到苯波信徒的 崇拜。由佛教徒所編纂的史籍則把聶赤贊普的來源,與釋迦族扯上關係。 這與說他從天界來一樣,是一種穿鑿附會,其目的是為了將贊普與佛教拉 近關係的手段。若是聶赤贊普是釋迦族的話,那麼他又怎麼會幫助苯波發 展而不是將佛教傳入呢?但佛教史籍對聶赤贊普是以人的身分來描寫,並 且解釋苯波之所以會認為他是藉由天梯下凡人間,是因為當時聶赤贊普的 語言與當地人無法溝通,而當被問到從哪裡來的時候,手恰好指著天,就 這樣被認為是從天界下凡的人了。之後,便由六位當地有名望的人與十二 位苯波智者共同將他尊為第一任國王。 「 聶 」( གཉའ། ) 在 藏 文 中 是 肩 頸 的 意 思 ﹔ 「 赤 」( ཁི ། ) 的 藏 文 意 思 則 為 高 座。兩 個 字 合 起 來 看 可 以 說「 以 肩 為 座 」或 是「 將 高 座 架 於 肩 上 」,兩 者 都 生 動 地 傳 達 出 當 時 聶 赤 贊 普 被 當 地 人 抬 回 領 地 為 王 的 情 況 。《 賢 者 喜 宴 》、《 西 藏 王 臣 記 》、《 西 藏 王 統 記 》、《 柱 間 史 》 2 1 等 史 籍 都 對 聶 赤 二 字 做 類似的認定。但也有人反對這樣的解釋,大陸藏學學者頓珠拉杰認為: 聶赤二字肯定不是現代藏語中所能解釋的涵義。而認定其為 象 雄( ཞང་ཞུང་།)語 的 音 譯 , 因 為「 赤 」字 在 象 雄 語 裡 是 指 天 。 再者聶赤以後的四十幾位贊普的名字中絕大多數都帶有 21. 本 書 的 漢 譯 版 書 名 為《 西 藏 的 觀 世 音 》, 由 於 是 由 阿 底 峽 在 大 昭 寺 寶 瓶 柱 頂 上 發 現 , 故 被 稱 為 《 柱 間 史 》, 也 稱 為 《 松 贊 干 布 遺 訓 》。 17.

(23) 「赤」 。他 們 都 是 吐 蕃 帝 國 的 國 王,他 們 的 名 字 應 該 有 高 層 次 的神職人員來取。而吐蕃早期的高級神職人員都是雍仲苯教 徒,且都與當時象雄王國有密切關係。在這種狀況下,把吐 蕃 的 贊 普 名 字 帶 入 一 些 象 雄 的 辭 彙 是 理 所 當 然 的 事 。 22 不管聶赤的本意為何,都可以從不同的歷史文本中推測,苯波神職人員對 於早期贊普取得政權有莫大的助益。從此之後,苯波在吐蕃取得相當大的 政 治 影 響 力 。 在 《 土 觀 宗 派 源 流 》( ཐུའུ་བཀྭན་གྲུབ་མཐའ། ) 中 曾 根 據 記 載 王 統 的 一 些 古 籍 而 敘 述 道: 「 自 聶 赤 贊 普 到 赤 妥 吉 贊 間 的 二 十 六 代 王 統,都 以 苯 波 治 理 國 政。」2 3 五 世 達 賴《 西 藏 王 臣 記 》裡 還 說 到 西 藏 古 代 有「 敦 那 敦 」 ( མདུན་. ན་འདྟོ ན ། ) 的 職 位 ( 常 在 贊 普 跟 前 專 司 占 察 天 象 神 意 以 卜 吉 凶 之 人 )。 2 4 根 敦 瓊 培 ( དགེ ་ འདུན་ཆྟོ ས ་ཕེ ལ ། , 1903- 1951) 的 《 白 史 》 指 出 : 「 敦 那 敦 是 從 梵 語 補 熱 黑 答( པུ་རྟོ ་ ཧི ་ ཏ། )譯 出 , 是 印 度 輔 助 國 王者之名,謂國王前,有述說星曆、吠陀之婆羅門教師,此 即彼職位之名稱。後世智者,多誤為二大臣之名稱。昔藏王 前 , 亦 有 名 孤 苯 ( སྐུ་བྟོ ན ། ) 者 , 似 即 敦 那 敦 之 職 位 。 」 2 5 由此可知,當時的藏王藉由苯波祭師的神秘儀式,達到控制領地的目的。 這 些 祭 師 以 唱 出 神 話 或 謎 語 的 方 式,來 為 求 問 者 解 答 吉 凶 禍 福。 《西藏王臣 記 》說 :「 王 族 世 系 , 共 二 十 七 代 , 在 其 位 時 , 咸 以 苯 、 仲、 德 烏 三 法 治 理 王 政 。 」 26其 中 苯 當 然 是 意 指 苯 波 神 職 人 員 ﹔ 仲 是 故事或預言﹔德烏為. སེ འུ །. སྒྲུང་།. 的音譯,意為神話. 的音譯,其意思是謎語。這樣的說唱方式除了可. 以達到宗教宣傳的功能之外,也容易被游牧的庶民們所接受。. 22. 頓 珠 拉 杰 ,《 西 藏 本 教 簡 史 》, 拉 薩 : 西 藏 人 民 出 版 社 , 2007, pp. 15 -16 。 ཐུའུ་བ ཀྭན་བླྟོ ་ བཟ ང་ཆྟོ ས ་ ཀི ་ཉི ་ མ།,《 གྲུབ ་ མཐའ་ ཐམས ་ ཅད་ ཀི ་ ཁུངས ་དང་ འདྟོ ད ་ ཚུལ་སྟོ ན ་པ་ ལེ ག ས་བ ཤད་ཤེ ལ ་ གི ་ མེ ་ ལྟོ ང ་། 》,蘭 州: 甘 肅 人 民 出 版 社,1984,pp.380- 381。「གཉའ་ཁི ་ བ ཙན་པྟོ ་ ནས་ཁི ་ ཐྟོ ག ་རེ ་ བ ཙན་ བར་ གི ་ རྒྱལ་ རབས ་ཉི ་ ཤུ་ རྩ་ དྲུག་ ལ་ ཆབ ་སི ད ་བྟོ ན ་གི ས ་ བསྐྱ ངས ་ ་་ ་། 」。 24 王 森 ,《 西 藏 佛 教 發 展 史 略 》, 北 京 : 中 國 藏 學 出 版 社 , 2010, p.1。 25 根 敦 瓊 培 , 法 尊 法 師 譯 ,《 白 史 》, 蘭 州 : 西 北 民 族 學 院 研 究 所 , 1981 , p.9 。 26 五 世 達 賴 喇 嘛 , 劉 立 千 譯 ,《 西 藏 王 臣 記 》, 北 京 : 民 族 出 版 社 , 2000 , p. 11 。 18 23.

(24) 當時的吐蕃王朝並不是中央集權的統治型式,贊普只是所有領主一起 擁戴的共主而已,彼此的關係並不穩固。再加上交通不便而幅員遼闊,僅 能藉由舉行週期性盟誓的方式,聯繫贊普與各部落領主之間的忠誠關係。 盟誓的儀式,以具有濃厚的苯波色彩的方式舉行,對動物施以虐殺,並且 要 求 各 領 主 們 立 誓 不 得 背 叛,否 則 自 身 下 場 也 將 如 那 些 動 物 一 樣。根 據《 舊 唐書》記載: 與其臣下一年一小盟,刑羊狗獼猴,先折其足而殺之,繼裂 其 腸 而 屠 之。令 巫 者 告 於 天 地 山 川 日 月 星 辰 之 神 雲: 「若心遷 變,懷奸反覆,神明鑒之,同於羊狗。」三年一大盟,夜於 壇 墠 之 上 與 眾 陳 設 餚 饌,殺 犬 馬 牛 驢 以 為 牲,咒 曰: 「爾等咸 須 同 心 戮 力,共 保 我 家,惟 天 神 地 祇,共 知 爾 志。有 負 此 盟 , 使 爾 身 體 屠 裂 , 同 於 此 牲 。 」 27 即使如此,這些盟誓也不過是形式上而已。贊普與各部落領主的結合,必 須 靠 共 同 利 益 而 互 相 結 合。在 此 同 時 的 苯 波,也 尚 未 形 成 一 個 組 織 性 完 整, 理論發展成熟的宗教。他們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協助上位者以近於巫術的儀 式,在意識型態上威嚇與控制下層單位或人民。這對當時仍尚未有文字的 部落民族來說,是最有效的管理工具之一。吐蕃政治與本土信仰在當時, 算是以一種互利共生的型式存在著。 不論佛教徒或是苯波撰述的歷史書都承認,聶赤贊普時所遇到苯波是 屬 於 原 始 苯 波,而 這 類 苯 波 在 佛 教 史 籍 分 類 上 被 稱 為 篤 苯( འརྟོ ལ ་བྟོ ན ། ) 。 「篤」 是音譯,意思為附身,也就是說這時期的苯波,主要由神職人員接受神靈 附身而做一些禍福的預測供祀儀軌。後來發展的苯波皆是以此為基礎,經 過 時 間 的 累 積 慢 慢 地 增 補 內 容 , 而 有 後 來 的 洽 苯 ( འཁྱར་བྟོ ན ། )和 局 苯 ( བརྒྱུར་. བྟོ ན ། )。「洽 」 的 意 思 是 流 浪 , 故 洽 苯 是 外 來 的 苯 波 。 洽 苯 的 儀 式 , 則 主 要 有除災巫術、超薦亡靈、鎮壓除煞以及各種占卜方式為主。若依照後來苯 教 九 乘 的 分 法 , 篤 苯 和 洽 苯 應 屬 於 因 苯 ( རྒྱུའི ་ བྟོ ན ། ) 或 因 乘 ,「 因 」 是 指 其 為. 27. 劉 昫 , 楊 家 駱 主 編 ,《 新 校 本 舊 唐 書 附 索 引 六 》, 台 北 : 鼎 文 書 局 , 1998 , p. 5220 。 19.

(25) 因 地 凡 夫 所 修,為 了 追 求 世 俗 滿 願 而 做。「 局 」是 翻 譯 的 意 思。其 翻 譯 所 依 據的文本有自象雄傳來的苯波經典,也有改編自佛教經典的作品。這種形 式 的 苯 波 被 稱 為 果 苯 ( འབྲས་བུའི ་ བྟོ ན ། ) 或 是 果 乘 , 透 過 果 乘 教 法 的 學 習 獲 得 覺悟的果位。 繼 聶 赤 贊 普 之 後 , 第 二 代 藏 王 穆 赤 贊 普( མུ་ཁི ་ བཙན་པྟོ ། )從 象 雄 邀 請 了 一 百 零 八 位 苯 波 大 學 者 , 並 在 衛 藏 地 區 創 建 了 三 十 七 座 苯 波 聚 會 所 ( འདུ་. གནས། )。 28 許 多 苯 波 的 文 獻 都 說 穆 赤 贊 普 本 身 是 一 位 苯 波 的 修 行 者 , 由 於 他 本身的信仰虔誠帶動了整個吐蕃地區信仰苯波的風潮。但其實苯波的修練 法門,在當時應該尚未出現。可以推測穆赤贊普的大力推動,可能使得苯 波 的 信 仰 不 只 在 王 室 間 流 傳 甚 至 已 遍 及 民 間。前 面 提 過,歷 代 藏 王 的 身 邊, 有 個 稱 為 孤 苯 的 職 位 , 在 苯 波 的 史 籍 中 常 稱 其 為 孤 辛 ( སྐུ་གཤེ ན ། )。「 孤 」 是 敬 詞 。 而 「 辛 」 字 則 來 自 傳 說 中 苯 波 的 創 始 人 辛 饒 ( གཤེ ན ་རབ། )。 孤 苯 的 地 位相當的特殊,可以從其身、語、意中各有的三標誌來考察: 身 的 三 大 標 誌 為 : 1.不 修 剪 髮 髻 。 2.在 額 頭 上 的 白 絲 綢 可 插 上 雄 鷹 輕 盈 優 美 的 羽 翎 。 3.在 雪 猞 猁 所 製 的 裘 襟 上 縫 製 虎 豹 及 草 豹 皮 的 衣 領 ﹔ 語 的 三 大 標 誌 為 : 1.上 師 沒 言 語 前 君 臣 誰 都 不 得 言 語 。 2.早 晨 進 餐 時 , 沒 聽 到 上 師 敲 擊 鼓 和 鈸 的 三 聲 前 , 君 臣 誰 都 不 得 進 食 。 3.沒 聽 到 上 師 的 三 首 歌 以 前 , 君 臣 誰 都 不 得 唱 歌 ﹔ 意 的 三 大 標 誌 是 : 1.對 上 師 爭 吵 便 破 其 口 、 對其翻白眼便剜其眼、對其皺鼻便斷其鼻、攻其身而懲其九 百 倍 、 竊 其 物 而 罰 其 七 倍 。 2.在 收 稅 上 與 國 王 同 等 。 3.在 座 次排序上,國王居中,上師居右首,大臣居左首,民眾居於 台 下 。 29 由此可知,在某些情況下孤苯受到的尊重直逼藏王,這對政治領導而言具 有相當大的威脅性。藏王把孤苯尊為國師的習慣,延續到第八代藏王止貢 28. 才 讓 太, 〈苯教賽康文化再探〉 , 《 中 國 藏 學 2001 年 第 三 期 》 ,北 京:中 國 藏 學 雜 誌 社 , 2001 , p.72 。 該 考 據 引 用 自 ཤར་ རྫ་བ ཀྲ་ ཤི ས ་ རྒྱལ་ མཚ ན། ,《 ལེ ག ས ་བ ཞད་རི ན ་པྟོ ་ ཆེ འི ་ གཏེ ར ་ མཛོ ད ་ དཔྟོ ད ་ ལྡན་ དགའ་པའི ་ ཆར ། 》, 北 京 : 民 族 出 版 社 , 1985 , p.167 。 29 丹 增 朱 札 ,《 大 乘 覺 悟 道 雍 仲 苯 教 常 識 》, 北 京 : 民 族 出 版 社 , 1996, p.168 。 20.

(26) 贊 普 ( གི ་ གུམ་བཙན་པྟོ ། ) 開 始 起 了 微 妙 的 變 化 。 在 止 貢 贊 普 以 前 的 贊 普 被 稱 為「 天 座 七 王 」 ( གནམ་གི ་ ཁི ་ བདུན། ) ,據 說 這 七 位王死後都沿著天梯回到了天界,所以被這麼稱呼。 止貢贊普是第一個死 後 的 以 銅 棺 丟 入 江 中 30, 隔 了 很 久 之 後 才 被 以 墓 葬 處 理 的 王 , 而 不 是 以 天 梯回到天界。這可能是因為止貢贊普本身對苯波的不友善,以及死於非命 而導致的結果。據苯波《俱舍音釋》稱: 「止貢贊普的祖父們尊敬苯教法師,提供優厚待遇,他也效 法。結果使得孤辛們權力膨脹,威脅到贊普的地位。當時傳 言:『 沒 有 辛 苯 發 話,王 不 敢 降 旨,大 臣 不 得 議 事。不 唱 辛 苯 歌 舞,君 臣 不 歌 舞。』最 終 導 致 大 辛 苯 法 師 凌 駕 於 贊 普 之 上 。 於 是,大 臣 勒 贊 協 等 對 止 貢 贊 普 說:『 頭 上 的 帽 子 過 大,會 累 得汗流浹背﹔美食吃得過多,也會引起反胃﹔聽任別人的蝨 子爬到自己的腿上,最後他會爬上您的頭。現在贊普與諸苯 教師長權力相當,如果這樣下去,到了贊普子孫之時,權力 肯定將被苯教奪去,大概贊普不會下令殺死苯教師們,那麼 就 下 令 將 苯 教 師 們 驅 逐 到 邊 遠 地 方 去 吧 。 』」 3 1 之後,還有其他的臣子也附和前面的說法。贊普把這些話給聽進去了,於 是就找來境內的苯波們,向他們說: 「現在苯教的孤辛地位過高,直接威脅王權。所以,決定驅 散在吐蕃本土類的苯教辛波。允許把從事拉苯儀式的四種祭 祀 ( ལྷ་བྟོ ན ་སྟོ ་ བཞི ། ), 以 及 吉 木 布 蘭 擦 、 格 庫 替 盆 、 策 米 綠 冬 等 苯 波可以繼續留在王室內作為我本人的孤辛,其餘所有辛波都. 30. 藏族習慣中早夭而死的孩子或是一些身分卑賤的人死後才會水葬。故此,歷史上或 是當時的人對止貢贊普的貶低是很明顯的。 31 邊 巴 次 仁 ,〈 淺 談 藏 族 喪 葬 文 化 〉,《 西 藏 研 究 2010 第 六 期 》, 拉 薩 : 西 藏 自 治 區 社 會 科 學 院 , 2010 , pp. 116- 117 。 21.

(27) 要 離 開 吐 蕃 版 圖 。 」 32 引起多數苯波信徒的不滿是必然的,但畢竟是藏王強硬的決定,終究不得 不 服 從 這 個 命 令 。 後 來 , 止 貢 贊 普 與 大 臣 洛 昂 ( ལྟོ ་ ངམ། ) 的 決 鬥 , 也 是 受 到 苯 波 的 唆 使 而 導 致 的。《 賢 者 喜 宴 》:「 外 道 邪 說 的 苯 教,其 加 持 力 日 減, 苯 教 徒 遂 請 魔 鬼 擾 亂 止 貢 贊 普 之 心 。 」 33所 謂 的 「 加 持 力 日 減 」 應 是 指 止 貢 贊普對苯波的壓制,使得苯波的影響力受限,如此苯波信徒才懷有惡心進 而 擾 亂 贊 普。不 久,贊 普 便 向 洛 昂 挑 釁,最 終 導 致 自 己 被 大 臣 殺 死 的 悲 劇 。 止貢贊普對苯教的壓制並不是完全的將苯波勢力驅除,身邊還留有重 要的苯波神職人員。使得身邊掌控大權的苯波巫師有機會和大臣洛昂沆瀣 一氣,將止貢贊普殺死。事後,止貢贊普的兒子雖然將洛昂殺了,在繼承 為贊普後卻仍然使苯波孤辛保有原來的地位。這種狀況延續到佛法傳入吐 蕃前,才再度受到衝擊。. 第二節 佛教的傳入. 幾 乎 所 有 佛 教 史 都 承 認 在 藏 王 拉 托 托 日 年 贊 ( ལྷ་ཐྟོ ་ ཐྟོ ་ རི ་ གཉན་བཙན། ) 時 , 佛教典籍初次出現在藏地。許多佛教典籍都說當時是從天降下《諸佛菩薩 名稱經》 ( སྤང་སྟོ ང ་ཕག་བརྒྱ། ) 、 《 寶 篋 經 》( མདྟོ ་ སེ ་ ཟ་མྟོ ་ ཏྟོ ག )等 聖 物。但《 青 史 》( དེ བ ་. ཐེ ར ་སྟོ ན ་པྟོ ། ) 對 此 做 了 合 理 的 解 釋 : 內 巴 班 智 達 說: 「 由 於 當 時 苯 波 對 天 空 有 所 喜 好,遂 說 為 從 天 而降。實際是由班智達心海及譯師李替子將這些法帶來。藏 王不認識經文,且不了解其意涵。因此,班智達和譯師返回 印 度 。 」 34. 32. 頓 珠 拉 杰 ,《 西 藏 本 教 簡 史 》, pp. 22-23 。 巴 臥 ‧ 祖 拉 陳 哇 ,黃 顥 譯 ,《 賢 者 喜 宴 》,北 京:中 國 社 會 科 學 院 民 族 研 究 所 , 1 98 9 , p.7 。 34 འགྟོ ས ་ ལྟོ ་ གཞུན་ ནུབ ་ དཔ ལ། ,《 དེ བ ་ ཐེ ར ་སྟོ ན ་པྟོ ། ༼སྟོ ད ་ཆ༽》, 成 都 : 四 川 人 民 出 版 社 , 1984, p p.63- 64。「 ནེ ལ ་ པ་ པཎི ་ ཏ ་ན་རེ ། བྟོ ན ་པྟོ ་ ནམ་ མཁའ་ ལ་ དགའ་ བས་ ནས་ ནམ་ མཁའ་ ནས ་བ བས ་ཟེ ར ་བ་བྟོ ན ་ གཏ མ་ཡིན་གི ། །དྟོ ན ་ལ་པ ཎི ་ ཏ ་བླྟོ ་ སེ མ ས ་འཚོ ་ དང་ ། ལྟོ་ཙཱ ་ བ་ ལི ་ ཐེ ་ 22 33.

(28) 就此可以看出,佛教典籍以及聖物初期傳入西藏的時候,除了佛教史誇大 的說拉托托日年贊,因這些典籍與聖物的輸入而活得很長壽之外,佛教在 當時的藏區沒有發生任何影響。 松 贊 干 布( སྟོ ང ་བཙན་སམ་པྟོ ། ,604- 649)將 吐 蕃 締 造 成 為 具 備 強 大 武 力 的 政 體 。他「 性 驍 武、多 英 略,其 鄰 國 羊 同 及 諸 羌 并 賓 伏 之 。 」 3 5《 新 唐 書 ‧ 吐 蕃 傳 》 也 說 : 當 時 「 西 域 諸 國 共 臣 之 。 」 36足 見 松 贊 干 布 的 雄 才 大 略 與 開疆闢土上的成就卓越,他不只在軍事上傲視諸國,在其他治國的重點上 也有許多貢獻。藏文字就是他命人參照梵文而創制,讓吐蕃進入文明的時 代。他欣羨於尼泊爾和大唐的文化成就以及經濟繁榮,便以和親的方式與 他 們 建 立 關 係。先 迎 娶 尼 泊 爾 國 王 鴦 輸 筏 摩( Arhśuvarman)的 女 兒 赤 尊 公 主 ( Bhrkuti) 為 妃 , 為 尼 泊 爾 的 工 藝 輸 入 建 立 管 道 。 又 為 了 與 唐 王 朝 建 立 友好關係,在得知吐谷渾郡和突厥迎娶唐室的公主為妃後,也升起與唐朝 建立和親關係的想法,卻因為被吐谷渾王離間說禮物太寒酸而沒有得到太 宗的應許後,馬上派兵大敗吐谷渾以為洩恨,並且攻打黨項、白蘭諸羌, 隨後率領二十萬大軍兵臨松州城下,又派人拿著許多黃金要脅唐室非得嫁 公 主 給 贊 普 不 可。在 幾 年 的 不 斷 努 力 下,終 於 順 利 將 文 成 公 主 迎 娶 回 吐 蕃。 依 據《 大 唐 西 域 記 》介 紹 尼 泊 爾 王 室 :「 王,剎 帝 利 栗 呫 婆 種 也。志 學 清 高,純 信 佛 法。近 代 有 王,號 鴦 輸 伐 摩 (唐 言 光 胄 )。碩 學 聰 叡,自 製《 聲 明 論 》, 重 學 敬 德 , 遐 邇 著 聞 。 」 3 7 得 知 , 歷 代 尼 泊 爾 王 都 信 仰 佛 法 , 故 可 以推斷以賢良著稱之鴦輸伐摩的女兒赤尊公主必定對佛法深信不疑,此事 恰可以與藏史資料記載赤尊公主篤信佛教的狀況互相印證。而盛唐之時佛 教也正流行與整個中國社會,各個宗派與譯經事業蓬勃發展。 考察義淨三 藏 ( 635- 713) 的 《 大 唐 西 域 求 法 高 僧 傳 》 記 載 玄 照 法 師 受 到 文 成 公 主 資 助 往 返 天 竺 求 學 的 事 蹟 , 38印 證 了 藏 文 史 料 說 文 成 公 主 篤 信 佛 教 的 事 實 。 སེ ས ་ ཆྟོ ས ་དེ ་ དག་ཁྱེ ར ་འྟོ ང ས་ པ་ ལ། རྒྱལ་པྟོ ས ་ཡི་གེ ་ མི ་ ཤེ ས ་ཤི ང ་དྟོ ན ་ མི ་ གྟོ ་ བས་ པཎི ་ ཏ ་ དང་ལྟོ ་ ཙཱ ་ བ ་ཕི ར ་ལྟོ ག ་་ ་་ 」。 35 《 新 校 本 舊 唐 書 附 索 引 六 》, pp.5221 。 36 歐 陽 修 , 楊 家 駱 主 編 ,《 新 校 本 新 唐 書 索 引 八 》, 台 北 : 鼎 文 書 局 , 1998 , pp. 6073。 37 玄 奘 ,《 大 唐 西 域 記 》 大 正 藏 第 五 十 一 冊 , 台 北 : 新 文 豐 出 版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 20 0 6 , pp. 910b。 38 義 淨, 《 大 唐 西 域 求 法 高 僧 傳 》大 正 藏 第 五 十 一 冊,台 北:新 文 豐 出 版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 2006 , p. 1c 。 23.

(29) 據藏文史料記載,兩位公主在入藏都攜帶了大量的佛經、佛像以及一些僧 侶。而赤尊、文成兩位公主對於佛教的虔信,當然也會引起松贊干布對佛 教的重視與關心。文成公主在剛嫁入吐蕃的時候,對於當地風俗文化並不 適 應 。 對 此 , 贊 普 也 有 其 因 應 措 施 。《 舊 唐 書 》 就 舉 了 一 個 例 子 :「 公 主 惡 其 人 赭 面 , 弄 贊 令 國 中 權 且 罷 之 。 」 39吐 蕃 赭 面 的 習 俗 其 來 有 自 , 由 於 生 活在高山峻嶺之地,塗上紅顏料有防曬之效,但公主的不習慣促使松贊干 布 硬 生 生 的 禁 止 赭 面。不 僅 如 此 而 贊 普 也 配 合 公 主「 自 亦 釋 裘 氈,襲 紈 綺。」 40. 甚至之後自己對於中華文化更加喜愛之後,還派遣「酋豪子弟,請入國. 學 以 習《 詩 》、《 書 》, 又 請 中 國 識 文 之 人 典 其 表 疏 。 」 4 1 一 方 面 為 自 己 的 政 體建立完善的典章制度,更為吐蕃注入人文新血。 相較於過去的贊普,松贊干布為了兩位異國公主建立大小昭寺的舉動 的確算是對佛教展現了前所未有的支持。大昭寺的建築風格揉合了漢地與 尼泊爾特色,並且以藏地民族樣式為主。據《柱間史》記載: 按照尋常人家宅舍,打四方地基,大小如同一只木筏﹔按照 世俗人家房屋,做百格窗櫺﹔按照苯教徒習慣,地平上鑲嵌 了卍字形圖案﹔按照出家人習俗,殿堂內裝飾得如同妙香 室 ﹔ 按 照 咒 師 儀 軌 , 殿 內 繪 製 了 十 忿 怒 明 王 壇 城 。 42 由此可知,松贊干布在作為皇家主要寺廟的大昭寺,注入了自 己對佛苯兩 教能夠達到宗教融合的政治期待。據說精通堪輿的文成公主認為吐蕃的地 勢像是一個魔女仰臥的樣子,便建議松贊干布在魔女的兩肩及兩胯骨、兩 肘與兩膝、雙手掌與雙腳掌等處分別建立、四鎮邊寺、四重鎮寺及四鎮肢 寺等十二所寺廟。據《西藏通史》的觀點,松贊干布亟需一種系統更為完 善的宗教理論為其統治服務,並迅速把這種統治理論在全吐蕃範圍內廣泛 傳 播 。 43 這 些 寺 廟 正 提 供 了 這 樣 的 功 能 。 藏 文 史 料 記 載 松 贊 干 布 為 統 治 頒 39 40 41 42 43. 同 註 35, p.5222 。 同前註。 同前註。 阿 底 峽 掘 藏 , 盧 亞 軍 譯 ,《 西 藏 的 觀 世 音 》, 蘭 州 : 甘 肅 人 民 出 版 社 , 2000 , p.220 。 克 珠 群 佩 ,《 西 藏 佛 教 史 》, 北 京 : 宗 教 文 化 出 版 社 , 2009 , p. 21 。 24.

(30) 布 了 典 章 制 度 與 法 律 , 其 中 法 律 的 十 六 項 人 世 淨 法 ( མི ་ ཆྟོ ས ་ཆེ ན ་པྟོ ་ གཙང་མ་བཅུ་. དྲུག )裡 , 有 十 項 內 容 是 依 據 佛 教 的 斷 除 十 不 善 法 規 定 為 基 礎 , 松 贊 干 布 以 宗教戒律作為政治統治不啻為是一種方便而可行的手法。 縱使松贊干布建立了佛寺,佛教在藏地的基礎仍然是十分薄弱的。這 些佛寺大多只有供奉佛像,沒有僧侶常住。雖然兩位公主都帶了一些僧侶 入藏,然而卻沒有藏人在當時出家的記載,出家戒律沒有流傳,也意味著 佛法沒有真正廣為吐蕃人民所接受。松贊干布死後,陸續繼承贊普的芒松 芒 贊 ( མང་སྟོ ང ་མང་བཙན །,646- 676) 和 杜 松 芒 波 杰 ( འདུས་སྟོ ང ་མང་པྟོ ་ རེ ། ,676- 704) ,對 於 佛 教 沒 有 特 別 的 建 樹。直 到 赤 德 祖 贊( ཁི ་ ལྡེ ་ གཙུག་བརྟན ། ,704- 755) 掌權的時代佛教才再度興起。赤德祖贊在襁褓中即贊普位,由祖母沒盧氏 ( འབྲྟོ ། ) 家 族 的 墀 瑪 蕾 ( ཁི ་ མ་ལྟོ ད ། ,?- 712)代 為 執 政 。 在 祖 母 墀 瑪 蕾 的 主 導 下 , 於 贊 普 六 歲 時( 710)為 他 迎 娶 金 城 公 主( 698- 738)至 邏 些( 今 之 拉 薩 ), 此 一 政 治 婚 姻 為 佛 教 在 藏 地 的 復 甦 帶 來 了 一 線 希 望 。 據說金城公主到達吐蕃後,就急著要拜謁文成公主帶來的釋迦佛像, 在芒松芒贊和杜松芒波杰兩代佛教的沉寂期,就把這尊佛像移至別處了, 一時之間遍尋不著。後來,公主到大昭寺參拜時,偶然間手摸到一座牆, 於是「金城公主用手敲擊南上方的下部,遂顯出一道裂縫,繼而挖鑿之, 門 被 打 開,得 見 所 放 之 釋 迦 像。」4 4 此 次 的 拜 謁,首 開 謁 佛 供 養 儀 式 之 例 。 除 此 之 外,金 城 公 主 也 將 漢 人 喪 葬 儀 式「 做 七 」帶 入 吐 蕃。《 賢 者 喜 宴 》記 載: 「 往 昔 大 臣 死 時 無 應 享 受 之 食 品。 ( 金 城 公 主 )說: 『 我 漢 地 因 佛 法 弘 揚, 故 人 死 則 有 七 期 ( བདུན་ཚི ག ས། )( 之 祭 )。 吐 蕃 佛 法 尚 未 發 展 , 故 大 臣 應 當 憐 憫 。 』 45 於 是 , 就 在 當 時 建 立 了 吐 蕃 做 超 薦 佛 事 的 習 慣 。 約 在 金 城 進 藏 後 二三十年間,西域于闐等地曾發生排擠佛教的情況,有不少佛教徒到新疆 東南部當時由吐蕃控制的地區,赤德祖贊下令收容並供養這些僧人,並且 把 他 們 請 到 拉 薩 去 。 46同 時 , 為 他 們 建 立 寺 廟 作 為 安 身 之 處 。 此 外 , 赤 祖. 44 45 46. 巴 臥 ‧ 祖 拉 陳 哇 , 黃 顥 譯 ,《 賢 者 喜 宴 》, p.94 。 同前註。 王 森 ,《 西 藏 佛 教 發 展 史 略 》, 北 京 : 中 國 藏 學 出 版 社 , 2010, p.5。 25.

(31) 德 贊 還 命 人 「 從 漢 地 迎 請 來 很 多 和 尚 」 47。 並 且 派 人 自 漢 地 翻 譯 《 金 光 明 最 勝 王 大 乘 經 》 與 《 律 差 別 論 》 等 經 典 。 48 據 《 賢 者 喜 宴 》 記 載 , 赤 德 祖 贊 曾 派 人 至 岡 底 斯 山 迎 請 佛 密 ( སངས་རྒྱས་. གསང་བ། )與 佛 寂( སངས་རྒྱས་ཞི ་ བ། )等 兩 位 印 度 佛 教 大 師 到 吐 蕃,但 沒 有 被 應 允 。 49. 使者帶回兩位所送的經論回吐蕃,藏王為了供奉這些經典,在存放經卷. 的 庭 院 內 建 立 五 神 殿 ( ལྷ་ཁང་ལྔ། ), 此 即 拉 薩 卡 查 ( ལྷ་ས་མཁར་བྲག )、查 瑪 珍 桑 ( བྲག་དམར་མགི ན ་བཟང་། ) 、秦 浦 囊 熱( མཚི མ ས་ཕུ་ནམ་རལ། ) 、查 瑪 嘎 如( བྲག་དམར་ཀ་ར། )、 梅 恭 吉 內 ( མས་ཁྟོ ང ་གི ་ གནས། )。 5 0 其 實 , 赤 德 祖 贊 對 於 佛 教 的 幫 助 , 仍 然 沒 有 讓佛教真正在吐蕃生根茁壯,也就是當時還沒有藏族人出家受戒的紀錄。 在 唐 開 元 年 間 , 來 自 新 羅 的 僧 人 慧 超 ( 704- 783) 曾 前 往 印 度 諸 國 巡 禮 , 經 過 吐 蕃。他 在《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中 提 到 ,「 東 吐 蕃 國 … 總 不 識 佛 法 ,無 有 寺 舍。」51 可 見,赤 德 松 贊 執 政 時 期 的 佛 教 在 吐 蕃 的 民 間 仍 是 無 足 輕 重 的 。. 第三節 從佛苯之爭到佛教的地位穩固. 即使來自於王室對於佛教支持的舉動仍然不足以撼動苯波治國的地 位,已經足以令一些原本握有政治決定權的苯波開始不安起來。大約在外 來佛教僧侶進入吐蕃三年後,發生了一次嚴重的天花大流行,金城公主本 身也在這次的瘟疫當中喪命。支持苯波的大臣們,藉口這些僧侶是發生瘟 疫的原因,就把他們趕出吐蕃。 赤 德 松 贊 去 世 後, 赤 松 德 贊( ཁི ་ སྟོ ང ་ལྡེ འུ ་བཙན། , 742- 797)繼 位 ,大 權 旁 落 於 舅 臣 瑪 尚 仲 巴 杰( ཞང་བླྟོ ན ་མ་ཞང་གྟོ མ ་པ་སྐྱེ ས ། )的 手 中。 《拔協》 ( སྦ་བཞེ ད ། )說 ,. 47. 《 དེ བ ་ཐེ ར ་སྟོ ན ་པྟོ ། 》, pp.6。「 རྒྱའི ་ ཡུལ་ ནས་ ཧྭ་ ཤང་ མང་པྟོ ་ སྤྱ ན་ དྲངས་ ་་ ་། 」 。 《 西 藏 佛 教 史 》, p.38 。 49 詳 細 過 程 請 參 閱 : 陳 又 新 ,〈《 致 吐 蕃 臣 民 與 僧 眾 書 》 略 探 〉,《 中 國 藏 學 2011 年 第 1 期 》, 北 京 : 中 國 藏 學 研 究 中 心 , 2011 , pp.42- 70。 50 同 註 44 , p. 93 。 51 慧 超 ,〈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 遊 方 記 抄 》 大 正 藏 第 五 十 一 冊 , 台 北 : 新 文 豐 出 版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 2006 , p.977 a。 26 48.

(32) 「 父 王 於 羊 卓 巴 園 從 馬 上 掉 下 來 摔 死 了 。 」 5 2 對 照《 敦 煌 本 吐 蕃 歷 史 文 書 》 在 赤 德 祖 贊 身 亡 的 那 年 寫 道 ,「 以 兵 力 捕 殺 謀 害 父 王 之 元 兇 」 5 3 這 句 話 , 可 以得知赤德祖贊應算是死於非命。這件事情被瑪尚仲巴杰為首的苯波勢力 加以渲染,他們宣稱: 國王所以短命而死,都是奉行佛法的報應,實在不吉祥。佛 法 說 來 世 可 以 轉 生,乃 是 騙 人 的 謊 言。為 了 消 除 今 生 的 災 難, 應該信奉苯波教。誰若再行佛法,定將他孤伶伶的一個人流 放到邊荒地區去!從今以後除苯波教外,一律不准信奉其他 教 派 。 54 之後,便開始實施一連串破壞佛教的動作。毀壞寺廟、驅趕僧侶、頒定不 准 信 奉 佛 教 的 律 法 等。一 時 之 間,原 本 供 佛 的 殿 堂,變 成 了 屠 宰 場,「 屠 宰 牲畜之後,即將牲畜之皮蓋於泥塑神像之上,神像手中托著牲畜的內臟及 羊 的 腔 體 。 」 5 5 在 政 治 上 ,「 信 奉 佛 法 的 大 臣 芒 和 白 兩 人 等 被 治 罪 殺 害 。 」 56. 於 是,對 於 佛 教 的 信 仰 便 只 能 轉 入 地 下。據《 拔 協 》記 載,拔 賽 囊( སྦ་གསལ་. སྣང་། ) 在 自 己 兩 名 子 女 過 世 後 , 曾 在 一 隱 密 處 找 到 一 位 漢 族 和 尚 , 向 他 請 教七期之祭的真實性。在漢族和尚為他的子女舉行超渡儀式之後,拔賽囊 便開始向那位法師學習佛法。之後,他更向年少的赤松德贊提出前往印度 和尼泊爾求取佛法的要求。為了避免反佛大臣的阻擋,赤松德贊派他去芒 域 擔 任 官 員 。 另 外 一 方 面 , 赤 德 祖 贊 派 去 唐 朝 學 習 佛 法 的 桑 喜 ( སང་ཤི ། ), 在回到吐蕃後,眼見佛教被政治力破壞,便將從唐朝帶來的經典暫時埋於 山洞中。 當赤松德贊年長後,為了確保掌握原本就該屬於自己的政治權力,其 第 一 件 要 務 就 是 懲 治 專 權 獨 斷 的 瑪 尚 仲 巴 杰。大 臣 桂 墀 桑 雅 拉( བླྟོ ན ་ཆེ ན ་འགྟོ ས ་. ཁི ་ བཟང་ཡབ་ལྷག )在 這 個 行 動 中 , 扮 演 重 要 的 角 色 。 佛 教 史 把 他 寫 成 一 位 擁 佛 52 53 54 55 56. 拔 賽 囊 , 佟 錦 華 、 黃 布 凡 譯 注 ,《 拔 協 》, 成 都 : 四 川 民 族 出 版 社 , 1987 , p. 8。 王 堯 、 陳 踐 譯 注 ,《 敦 煌 本 吐 蕃 歷 史 文 書 》, 北 京 : 民 族 出 版 社 , 1992 , p. 155 。 《 拔 協 》, p. 8。 同 註 44 , p. 105 。 同 註 52 , p. 9。 2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根據研究背景與動機的說明,本研究主要是探討 Facebook

本研究將針對 TFT-LCD 產業研發單位主管與研發人員進行 探討,並就主管於研發人員對職能重視程度作差異性分析。因此

本研究以取自石門水庫地區之低塑性黏土為研究對象,以浸水直

[2] Baba N., Inoue N., Asakawa H., Utilization of neural networks and GAs for constructing reliable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to deal stocks, IJCNN 2000 Proceedings of

㎝ “Pay Flexibility in the Public Sector-An Overview ”,in OECD(ed.),Pay Flexibility in the Public Sector, Paris :OECD(1993). and Newman, J.,

譚志忠 (1999)利用 DEA 模式研究投資組合效率指數-應用

二、 工作行為與活動:以工作過程、活動、行為來衡量績效,這

本研究於 2017 年 2 月至屏東縣 10 所校園採集使用水源及經淨水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