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回家:一位外省第二代與新移民之子的敘說探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回家:一位外省第二代與新移民之子的敘說探究"

Copied!
21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李佩怡 博士. 回家:一位外省第二代與新移民之子 的敘說探究. 研究生:顧心田 撰. 中華民國一百零三年六月.

(2)

(3) 誌謝詞 感謝你在眾多碩博士論文裡拾起這本書翻閱,這是相遇的開始,如果你願意, 時間允許,邀請你坐下來,靜下心,我將透過這本論文向您分享,我,以及我與 父母親生命經驗相遇的故事。 能夠透過論文完成我生命裡帶有豐沛情感的壯舉,要感謝與佩怡老師的相 遇。初次見面,那是大學二年級人際關係的課堂,我永遠忘不了,當我講完我與 父親的故事時,抬起頭來,看見老師已流下眼淚。自此,結下長達十年的師生情 誼,感謝這段相遇,讓我有幸,在論文從無到有的過程裡,一路與老師的生命經 驗相會,一起感動,一起流淚,一起前行。 感謝虹飛老師與維素老師擔任論文口委,兩位老師風格不同的引導,卻有著 相同的欣賞、好奇,讓我得以在旅程的尾聲,有了再次整理的機會。謝謝虹飛老 師讓我找口委的「變數」 ,成為一趟美好的「定數」 ;也謝謝維素老師具體的建議, 以及口試結束當下,那份堅定的眼神與鼓勵。 與論文的相遇,讓我多了意外的美好。碩三那年,我因工作離開學校,再次 回來完成論文,已經隔了三年。碩士班認識的朋友與同學多已畢業進入職場,而 我的順序顛倒,工作後再反母系,心裡有著期待,也有人事已非的失落與害怕。 然而,生命轉了彎,遇見新的機緣,讓我認識了怡寧、子慧、雅婷、爾伶,跟你 們一起面對論文的進進退退,一起分享生活近況,真的是生活裡看似平凡、短暫, 卻無比重要的貼心片刻,感謝你們! 進入職場再回到學校,也讓我多了來自各方的祝福。感謝在卓蘭相遇的岑霏、 雅方、永祿;謝謝在內壢相遇的嘉霙、淑宜、家媛、偉逸;謝謝在中原相遇的玉 玲、雅鈴、香盈老師與良玉主任;謝謝桃園區的輔導工作伙伴:宏茂、雅雯、珮 綺、湘芸、鈺棉、思嘉。在最後一年進行全職實習與論文寫作的生活裡,能夠收 到你們的祝福,讓我在疲憊退縮時,多了一分前進的勇氣。 我想特別感謝大園國際高中的輔導工作伙伴,因為你們的相挺,我才能順利 留職停薪,完成學業。謝謝采榆主任,我還記得在車上跟妳聊起論文的構想,隔 幾天就收到參考資料,揪感心!謝謝坤彥與我一起到上海走走,讓我安心的探尋 父親的過往。謝謝怡伶三不五時的深夜對話,讓我在書寫時,知道我並不孤單。 此外,我也要謝謝銘傳大學諮商輔導中心的老師們。丕琳主任熱情的分享自 i.

(4) 己的故事、玫倩老師用眼神與真誠的嘆氣同理我的論文焦慮、啟翔老師溫柔的日 常問候、慧紋老師陪伴我面對論文與實習生活的種種情緒、佩玲老師即時的 All Pass 糖讓我增加信心。在銘傳大學的這一年,我不只在諮商專業上得以成長,還 遇見了帶著欣賞與鼓勵眼光的老師們,有了你們的肯定與包容,我才能將實習與 論文兼顧的「不可能的任務」化為「可能」! 感謝在口試會場相遇的你們。灝宇的畢業小熊與花束帶給我好大的驚喜與安 心;與上能在念書、當兵、工作,一路到寫論文時的遠距離陪伴,卻有著近距離 相處般的情誼;在銘傳相會的實習伙伴仲威與義工怡萱,你們的出現讓人窩心; 以及在場的仇琍、于萱、瑩瑩、芳廷、湘芸、鈺棉、萍水相逢的朋友。口試會場 裡,你們的淚水與掌聲,見證了我與父母的生命,那對我們家,極具意義,在此 衷心感謝你們,也願你們平安。 我相信還有很多人被我漏了,請你們見諒,我的感謝,仍舊溫熱在心裡。 原來,細細數來,在我的生命裡,已經有了這麼多相遇。每一段相遇都在彼 此心裡留下了些什麼,我一直如此相信著,真的,謝謝你們。 最後,我要謝謝筱媛協助我校稿,能夠在園高與銘傳相處兩年,認識你這個 得力小助手真是幸運!謝謝建良協助英文摘要,至今一路有你面對生活裡的喜怒 哀樂,真好!謝謝妹妹在我論文衝刺階段時,包容我的焦慮,靜靜地幫我帶回宵 夜,真的好貼心!謝謝未來的妹婿,口試當天陪伴爸媽,才能有這麼美好的合照。 謝謝爸爸與媽媽,這一年,你們願意讓我靠近你們的故事,才有了這本論文 的產生,這本論文不只是我的,也是屬於你們的。承蒙你們照顧二十九年了,此 刻拿到碩士文憑,絕對不只是我個人的努力,還有你們持續不斷的照顧與愛。這 本論文是屬於我們家,感動且榮耀的一刻。 感謝你走進這本論文,走進我們家的生命裡,如果你願意,也歡迎你與我分 享你閱讀後的感想,或是由這本論文牽動的,你的生命故事。 「真心會喚來真心」,期待這本論文,讓你我的心田裡,多一股溫情與柔軟。. 感謝你我的相遇,祝福你我平安幸福。 顧心田 2014.7.1. ii.

(5) 中文摘要 這本論文,是研究者透過敘說探究認識父母、靠近自己的旅程。我的父親為 1949 年隨政府來台的榮民,母親為 1980 年代來台的印尼新移民,兩人成家至今已 三十一年。透過自身成長故事的敘說,與父母親的故事的相會,呈現出家庭故事 的多重樣貌。 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的敘說研究方法為典範,分為三個部份。 第一部份為我的生命故事。故事描繪了一位外省第二代與新移民之子的成長 經驗,並從中認回自己的內在需要、對父親老化與死亡的恐懼、對父母家鄉的想 像、孤單感,以及離家發展與返家照顧的內在拉扯。 第二部份為媽媽的生命故事。故事描述一位女性在印尼經歷了排華運動、重 男輕女的文化後,勇敢為自己的未來與幸福出走台灣。來台後,結婚生子,透過 持續在職場的努力維繫家庭生計,同時愛著台灣與印尼兩地的家人。 第三部份為爸爸的生命故事。爸爸的生命故事因失智症影響,透過本人口述, 輔以重要他人訪談及書信資料完成。故事描寫一位男性,在戰爭的時代背景下選 擇從軍輾轉來台,與家人分隔四十年後返鄉探親,探親二十四年後在台灣與大陸 親人相逢的歷程。 我在三段故事中重新認識自己的父親與母親,進而理解串聯三個人的情感與 鄉愁。同時透過故事所處的歷史、政治與社會脈絡,找回自己對於父母親故鄉的 好奇與關懷。進一步,研究者產生行動,與母親一起認識印尼的歷史文化、透過 書信與大陸親人連絡、到上海與父親故事的場景相遇,與父母親有了更親近的關 係。 這篇論文,不只是研究者回家的旅途,同時也是一個溫柔的窗口,提供讀者 認識外省人、新移民及其孩子在台灣生活的故事。. 關鍵字:榮民、新移民、外省第二代、新移民之子、自我敘說. iii.

(6) iv.

(7) Returning Home: A Narrative Inquiry of a Child of Mainlander and New Immigrant in Taiwan. Hsin-Tien Ku. Abstract This study is my personal journey of understanding my parents and getting closer to myself through self-narrative inquiry. And this, also, is the story of my family. With narrative research method, the thesis reveals personal life stories of mine and my parents, a male veteran retreating from Mainland China in 1949 and a female new immigrant coming from Indonesia in 1980s. By immersing myself into these stories, I start to understand my parents with historical, cultural, and social contexts. Furthermore, through narrating my life story and encountering stories of my parents, I , as a second-generation-mainlander as well as a new immigrant child in Taiwan, present multiplicity of my family and remake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my parents. This thesis not only represents my journey of returning home but still provides readers a tender perspective to know more about the life experience of a mainlander, a new immigrant, and their children in Taiwan.. Key words: Veterans, New immigrants, Second-generation-mainlander, New immigrant children, Self-narrative. v.

(8) vi.

(9) 目. 次. 誌謝詞 ……………………………………………………………………………. i. 中文摘要 …………………………………………………………………………. iii. 英文摘要 …………………………………………………………………………. v. 目次 ……………………………………………………………………………… vii 圖次 ……………………………………………………………………………… 第一章 緒論. ……………………………………………………………………. ix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寫故事的念頭. ………………………………………. 2. 第二節. 研究目的~寫故事的心願. ………………………………………. 6. ………………………………………………………………. 7. 第二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方法的形成. …………………………………………………. 7. 第二節. 接觸故事的歷程. …………………………………………………. 10. ……………………………………………………………. 15. 第三章 心田的故事 第一節. 童年. ………………………………………………………………. 15. 第二節. 中學. ………………………………………………………………. 26. 第三節. 大學. ………………………………………………………………. 39. 第四節. 碩士班與高中教職. 第五節. 擁抱我的故事:初識. ………………………………………………. 51. ……………………………………………. 64. …………………………………………………………. 85. 第一節. 出生~13 歲,在大自然裡,勤勞而停不下來的童年 …………. 87. 第二節. 14~26 歲,如果人生有酸甜苦辣,除了甜,我都嚐到了 ……. 90. 第三節. 27~39 歲,欣賞鳥兒尋找食物. ………………………………… 97. 第四節. 40~52 歲,春天裡枯掉的葉子. ………………………………… 104. 第五節. 53~60 歲,腳步慢下來,把心放在家裡,放在先生身上. 第四章 聽媽媽說故事. 第五章 尋找爸爸的故事. …… 110. ……………………………………………………… 115. 第一節. 爸爸的記憶拼圖. ………………………………………………… 116. 第二節. 尋找拼圖的過程. ………………………………………………… 139. 第三節. 拼圖完成,定睛觀看. …………………………………………… 144 vii.

(10) 第六章 回顧,自我敘說的旅程. ……………………………………………… 157. 第一節. 擁抱我的故事:再見. 第二節. 回首:自我敘說的檢核. 第三節. 回首:寫故事的過程. 第四節. 當我們一起走過. 第七章 與讀者的初次見面. …………………………………………… 157 ………………………………………… 173 …………………………………………… 176. ………………………………………………… 184 …………………………………………………… 189. 第一節. 2014 年 6 月 16 日. ……………………………………………… 189. 第二節. 我有什麼不一樣?. ……………………………………………… 192. 第三節. 我想告訴讀者什麼?. …………………………………………… 197. 參考文獻 ………………………………………………………………………… 203 附錄 ……………………………………………………………………………… 207 附錄一. 家庭與歷史事件時代對照表. viii. …………………………………… 207.

(11) 圖. 次. 圖 4-1. 媽媽的遷移路線簡圖. …………………………………………………. 86. 圖 5-1. 爸爸的遷移路線簡圖. …………………………………………………. 116. ix.

(12) 第一章 緒論 「要相逢,除非是,夢裡團圓」。—《京劇,四郎探母》 2004 年,坐在電影院,劇中的老伯伯,站在車站月台,拿出戰亂時,那張未 能帶他回家的車票,嘴裡說著: 「我要回家。」眼淚跟著這四個字,以及一臂的雞 皮疙瘩,深深的打進我的心。偷看身旁的大學同學沒有反應,我心裡納悶著,隨 後,有股直覺逐漸清晰,我想到了我爸。 很少聽見爸爸提到大陸老家的事,爸爸分享大陸的經驗,總是在八年抗戰、 大陸尋奇、八千里路雲和月的節目時,隨口說上幾句,組成我零散的印象。 「爸爸 想家嗎?」、「大陸的親戚都做些什麼?」這些心中的疑問,不是還沒開口就吞了 回去,就是開了口,老爸卻不願多透露些什麼。然而戲院的場景,那股濃烈的鄉 愁與不捨,已經停留在我的心裡。 2009 年,家中沙發上,看著妹妹的眼淚,我第一次近距離的感覺到,時間的 壓力。醫生說,爸爸有失智的狀況,如果想進一步檢查,要做腦部掃瞄。看著爸 爸的記憶力下滑,今天的事,隔天就不記得了,對話裡總是重覆相同的問題,內 心對爸爸的不捨混雜著恐懼占據心頭,我想著:我所認識的,以及不認識的爸爸, 是否會隨著時間,逐漸消失不見。我很想阻止這一切,在碩士班的課程,我在文 獻裡試著瞭解各種失智藥物、諮商介入模式,最後我發現,不論怎麼用藥、如何 介入,都只能延緩病情。頓時發覺,把握時間跟爸爸相處、認識我還未及認識的 爸爸,是身為兒子的我,最後所能做的。 2010 年,應徵全職實習心理師時,看著我的履歷,諮商中心的老師詢問: 「你 覺得你的家帶給你什麼,讓你在資源較少的環境裡,長得這麼好?」我回答: 「我 想是對我們的愛,還有身教。」聽到這個問題,腦袋像跑馬燈浮現了長大的過程 裡跟父母親相處的點滴,我知道他們一直為了這個家,付出了很大的努力。長得 越大,我越相信這些努力的動力,來自爸媽對家庭的重視,以及他們過去的經歷, 然而,爸媽經驗過什麼?這些經驗讓爸媽長出了哪些力量與態度?面對他們,我 既熟悉,卻又陌生。 2012 年,媽媽的表妹來訪。我們一家人招待媽媽的表妹到餐廳吃飯,用餐完, 分離前,大馬路邊,媽媽跟表妹相擁而泣。看著兩個年近六十的人顧不得旁人的 1.

(13) 眼光真情流露,我也被她們分離 30 年的重逢與思念觸動著,內心的激動,伴著淚 水打轉,鄉愁,媽媽心裡不曾少過。那股氛圍,好像訴說著,再等一下,再等一 下,讓我們在分離前,在擁抱裡,傳遞想念與祝福,為自己,也為對方,多停留 片刻吧!「人生好假」 ,在車上的媽媽吐出這幾個字,三十年的分離與相聚,時空 的錯置重疊,兩個人的擁抱裡藏著濃濃的想念,年少一同打拼的兩人,瞬間到了 步入老年的歲數,跳得太快,錯過得太多,思念的苦,在眼淚裡、在人生好假的 感嘆裡、依依不捨的離別氣氛裡,內斂卻深刻地存在。 2013 年,走在前往師大的和平東路上,熙來攘往的車輛沒能打斷我內心的思 緒。回想六年前,我踏進了研究所的殿堂,充實學識、參加實習為考照做準備、 撰寫論文取得學位,跟大多數同學一樣,這是我對未來的想像。然而,父親的老 化與病痛、媽媽的車禍意外,讓我自國中以來全力衝刺課業的心,移轉到家庭。 這六年,我的生涯轉了個彎,我幸運地考上教職、完成兵役,只因為我希望可以 幫助家裡的經濟,能夠就近陪伴家人,把握一家四口相處的時光。 當我回過頭再次接觸論文,已經事隔兩年,一開始,我仍持續以同志議題做 為我論文關懷的主題,這份關懷,是實務工作裡的生命碰撞,也是朋友的期許與 約定。當年撰寫論文計畫的使命感與熱情仍在,然而,再次書寫時,卻發覺自己 的心並不安定。當我在工作時對認輔教師完成一場同志認輔經驗分享的短講後, 內心浮現的踏實感,讓我瞭解目前的我,對同志的關懷,可以透過實踐與分享去 達成。那麼,內心的不安躁動是什麼?在老師的引導下,我試著感受,在我生命 的此刻,是不是有著更深的呼喚? 與爸媽相處的回憶一一湧現。蘊釀許久的感覺告訴我,It's time!. 第一節 研究動機~寫故事的念頭 一、我們家 小時候,在我的眼中,我們家酒櫃裡有兩個「神聖的」物品,藍色與粉紅色 的手環,是我與妹妹出生時戴的;另一個則是用資料袋裝著的文件,紙張泛黃, 上面有很多不同的字跡,我們家的戶口名簿。小時候對戶口名簿有很多的好奇, 上頭寫著我們家四個人的名字,還有很多資料,其中「本籍」欄最吸引我的注意 力,因為上面寫的兩個地名,對我而言都很陌生,不是熟悉的臺灣縣市名稱,只 2.

(14) 曉得他們在海的另一邊。 小時候,我們會跟在爸爸的後頭,走進福利社,福利社裡的商品比較便宜, 想要進去,得靠爸爸拿出「榮民證」 。當年的我並不清榮民證是怎麼來的,只知道 爸爸很厲害,可以拿到一張特別的入場券。漸漸長大,我知道榮民,是一群奉獻 了很長的歲月從軍的人。較為嚴謹的說法,榮民指當兵十年以上,或者在從軍時 傷病退伍的人。民國五十三年通過了「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條例」 ,政府開始重視 退除役軍人的生活,也出現了「榮譽國民」的稱呼(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 委員會,2013a)。榮民的稱呼是爸爸在軍隊裡工作多年、因病聾了一隻耳朵所換 來的,這是一種榮譽嗎?我不曉得,我只記得爸爸帶我們走進福利社時臉上的笑 容,以及它無語卻存在的社會印象:一群從大陸來台的老伯伯。 午後散步從福利社回家,我們總會期待晚餐時間的到來,期待在窗邊看到媽 媽騎著粉紅色的淑女車出現在車水馬龍的大馬路旁,回到家跟我們一起吃晚餐。 媽媽回到家,會在梳妝檯的小抽屜拿出一本筆記本,記下今天工作完成的成品數 量。待在媽媽身邊,看著媽媽一天天寫下的數字在增長,我知道媽媽工作很拼很 認真,有時候還會加班工作。一到領薪水的日子,媽媽總是很開心看著薪資條, 小心翼翼的把它收好。每到假日,媽媽會帶我們到阿姨家玩,或到百貨公司的超 市。但媽媽跟阿姨講的話,我總是聽不懂,在百貨公司買的水果,我不敢吃,幫 媽媽提,還會被刺到。媽媽總是說,那是家鄉的水果,印尼的榴槤。 小時候,我的姓氏總會讓人很快想到「外省人」 ,隨之而來很多詢問。爸爸是 哪裡人呀?爸爸幾歲啦?爸爸在做什麼?媽媽是哪裡人呀?媽媽在做什麼啊?回 答這些問題對我並不陌生,有時甚至很樂於回答這些問題。當我回答時,總是會 帶來略為驚訝的眼神,爸爸年紀大、家中長子、媽媽來自印尼,讓老師會好奇的 問上幾句,讓我覺得自己是特別的。或許當時的我,讀不出語氣裡、眼神中的驚 訝與好奇,也包裹著一種社會對家庭組合的既定印象。 榮民由於早期的禁婚政策、部隊的遷徙、語言與省籍情結、對反攻返鄉的期 待等因素,沒有結婚者眾,而後開放結婚,也受限於學歷、收入、年紀等條件, 在婚姻的市場裡處於不利的位置,常形成弱勢與弱勢的結合(林秋芬,2010) 。這 是歷史與政治因素、一種社會現象,也是大人們的印象。當大人知道我們家的背 景,總是更加好奇「怎麼教的,這麼會讀書」、「不簡單,兩個孩子教得好乖、好 3.

(15) 有禮貌」。進入我的耳朵裡,開心表現被肯定,不自在的,則是一種同情的眼光。 在我眼裡看見的,是規律、用心陪伴孩子的爸爸,還有認真工作、剝榴槤時 很臭、睡前哄我們睡覺的媽媽。我相信,除了「身心障礙」、「榮民」、「新移民」 等標籤所帶來的聯想、同情、社會福利制度與保障外,更真切地聆聽真實生活故 事裡的喜怒哀樂,帶來的理解與欣賞,會是一件重要而美好的事。. 二、我的家 氧氣罩裡的呼吸聲、白色的煙霧,來往的醫生、護士與家屬,我看著爸爸臉 上的皺紋,讓我想起同個地點,相似的場景,媽媽躺在床上的樣子。早上九點, 碩士班研究法的課,接到一個陌生的電話,電話那頭是陌生男子的聲音。 「請問是 某某某的兒子嗎?你媽媽在上班的路上發生車禍了。」我的生活脫離了過去二十 幾年的軌道,我的心力不再全心投入在我的學校生活裡,我開始試著轉身看見我 的家,陪伴我的家人,聽家人說話。 氧氣罩裡喘氣的呼吸聲把我拉回現在,爸爸臉上的皺紋與濕濕的眼角,無聲 卻直白地讓我曉得病床上的爸爸並不好受。緊接著的抽血、驗尿、X 光,跟著媽媽 推著輪椅上的爸爸在醫院裡四處穿梭,有那麼一瞬間,心裡想著: 「是什麼讓一個 人在遲暮的時候,還要承受這麼多身體的痛苦,承受這麼多痛苦的爸爸,究竟怎 麼看待日復一日的生活。」面對病床上無語的爸爸,看著這些醫療器材與醫護人 員,我覺得離爸爸很遠、很遠。 如果有一天,爸爸媽媽都不在了,那麼,我剩下些什麼,我能傳承些什麼? 我的害怕,帶來一種飄盪的感覺。 家是讓我成長茁壯的土壤,而爸媽的故事,正是樹的根。地表以上的枝幹, 是我與爸媽相處二十九年的點點滴滴,而這顆樹的種子如何飄洋過海、如何落地、 如何紮根,我未曾看見。 我開始嘗試接觸家的根,帶著害羞、忐忑,以及更多的好奇。 「爸爸媽媽小時 候的生活是什麼樣子?」、「在江蘇與印尼的老家,長什麼樣?有哪些人?」、「是 什麼原因選擇來台灣」 、 「來台灣的生活、相遇與結婚的決定」 ,問題一個一個浮現, 我決定試探爸媽的態度。 媽媽聽到我詢問可不可以把她的故事記錄下來,反應很快: 「不是說家裡的事 4.

(16) 不要跟別人說嗎(家醜不可外揚)?」 ,跟我預期的相去甚遠,平常看來爽朗的她, 原來覺得自己的背景會讓別人看不起,會讓孩子在別人面前抬不起頭來,像是一 個要好好保守的秘密。我跟媽媽說: 「我覺得你很不簡單,很有勇氣,在我這個年 紀就到另一個國家打拼,為了一個家努力,當然有辛苦的,也有開心的,我不會 覺得丟臉,我反而覺得很珍貴。」不曉得媽媽心上的石頭是不是稍微放了下來, 很自然地,媽媽就開始說故事了,說著說著,流下了眼淚,累積的苦與愛,獨自 反芻的情緒,因為我的邀請,流動了……。 詢問爸爸的過程,心裡遲疑了很久,話總是到了嘴邊,又吞了回去。父與子 的相處都在生活中的噓寒問暖裡度過,爸爸很少提起往事、提起感受,很少談心 事,此刻成為我要跨越的一道心牆。除此之外,每次要開口前,想起爸爸坐在搖 椅上搖頭的畫面,我深害怕自己的詢問,成為讓他想起傷心往事的刺激。究竟為 什麼要詢問這些故事,如果在故事裡遇見傷心,又該如何?是不是我的自私,是 不是為了寫論文而探問?這些問題抓著我,不願去想,他們就化作下筆的抗拒, 阻撓我繼續前行,要我好好面對它們。 我試著這麼回答:我確實需要完成論文,念碩士班前就已經有心理準備,希 望論文能夠有意義,也是沒有變化的期許。希望透過這份論文完成什麼?寫下我 們家的生命力,成為一種見證、一種反思,讓故事有新的意義,讓有心關懷的人 們可以看見一個新移民與外省人結合的家庭故事,一個新移民之子、外省第二代 身份綜合處境下的心聲。我希望透過認識我的父親母親,傳承一些精神,完整某 些遺漏的故事,再次認識我自己,成為一個人。我願意付出時間與勇氣陪伴自己 與爸爸媽媽,我願意付出心力在故事裡行走與看見。提起勇氣,爸爸的意願是重 要的關鍵,我願意嘗試接觸,不論爸爸接受,或是拒絕。 午後的客廳,只有我跟爸爸在沙發上,我詢問爸爸,爸爸反問:「為什麼要問 我的事?」內心有點緊張,我跟爸爸說: 「我希望把這些故事寫下來,可以記錄你 跟媽媽在台灣的努力,讓以後的人可以認識在台灣曾經有過這樣的一家人在努力 著,我的指導教授也很支持。」說了對外的用意,我也想說出屬於我的真心話: 「我 快三十歲了,我對你的過去都不瞭解,我覺得很可惜,也很難過,因為我不想未 來當我被問起『爸爸以前是做什麼的…?』 ,回答不出來,留下遺憾與空虛。」爸 爸靜了幾秒,說: 「你要問什麼嘛?你問我就答,能幫得上忙就幫。」爸爸的允許, 5.

(17) 我很感動也很感謝,因為這份允許除了是對孩子的體貼,還帶著一同重新回顧過 去的勇氣。而我說了這麼長一串,只是想告訴他,我很希望有機會,好好認識你。 好好認識我的家,認識我的父母,認識我自己。. 第二節 研究目的~寫故事的心願 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民國 101 年底的統計資料,目前與榮民結 婚的外籍配偶有 2539 人,其中榮民伴侶現存者 2334 人,取得身份證者 947 人; 榮民已經 65 歲,外籍配偶 50~64 歲者 154 人。榮民現存,與外籍配偶生育子女, 子女年紀在 19 歲以上者計 47 人(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2013b)。 154,爸爸與媽媽的結合是其中一個數字,47,我與妹妹佔了其中兩個。統計數據 給了我們家一個位置,數字的稀少,也顯示這段婚姻關係在台灣社會中是各種獨 特的存在之一。 「榮民」、 「外籍配偶」 、 「成年子女」交集出的數字,記錄著台灣家 庭樣貌的一部份,然而這一部份,隨著榮民的老去與死亡,漸漸從真實的生活, 轉化為台灣社會的一種回憶。 數字生硬的守在那裡,告訴我不同背景的集合數據是多是少,然而真正會說 話的,是生活裡的人們。爸爸的故事、媽媽的故事、成家後我們共同生活的故事, 真實地每日上演。故事可以有各種角度的觀看,在榮民人數逐漸下降、新移民、 新移民之子議題逐漸被重視時,我們家的故事,或許有機會讓社會大眾從榮民、 外省第二代、新移民、新移民之子的角度觀看,凝視與瞭解一個多元背景家庭的 生活與存在,開啟新的可能性。 故事對我而言是一趟尋根之旅,透過成長故事的敘說,與父母親故事的相遇, 踏上探尋自我的旅途。踏上旅途前,會遇到什麼風景,會到達什麼地方,我無法 全然預期。然而,旅人擁有期待與想像。就像是旅行前為自己許下願望,我希望: 一、回顧自己的生命故事,看見潛藏的情感與生命主題。 二、寫下父母親的生命故事,聆聽遷徙與安身立命的過程,看見生命主題。 三、透過我的故事與父母親故事的相遇,看見父母與我的生命主題的串聯交織。 準備說故事了,當故事開始時,裡頭除了我初始的心願,也會有著我對聆聽 者的期待。我相信從榮民、外省第二代、新移民、新移民之子的角度,以及從我 尋根與尋自己的期盼裡說故事,會是這本論文與我心裡的錨,帶我放心前行。 6.

(18) 第二章 研究方法 旅行前,收拾行囊,地圖是不可或缺的伙伴。選擇什麼樣的地圖,前往什麼 樣的地方,看見什麼樣的風景,都有獨特的美麗之處。在此,書寫我與敘說研究 法的相會。. 第一節 研究方法的形成 每個人故事中的酸甜苦辣、人物對象都會不同,可以決定選擇什麼樣的方式 表達故事、如何鋪陳、如何看待,每個人都是自己故事的寫手。故事可以讓我們 更貼近真實世界的人、事、物,瞭解故事發生的脈絡背景、緣由與結果,更重要 的,它能讓我們瞭解其中的過程,以及意義(曾寶瑩,2000)。五年前,我與這段 文字相遇,剛進入各種研究法的世界,沒有頭緒的我,深深地被吸引。故事,好 像是個貼近日常的詞彙,表達與書寫,聽起來也是生活裡的活動。當「我可以寫 好一篇論文嗎?」轉為「我可以寫故事嗎?」 ,心裡的焦慮不安緩和了下來,轉換 為期待的心情,期待未來有一天,可以透過我的口、我的文字,與未知的一群人 交會,開啟一方動人的小天地。 期待的心情,隨著時間的流轉,摻入了新的困惑。故事可以成為一篇論文嗎? 敘事在學術領域裡有什麼貢獻呢?方法夠嚴謹嗎?為什麼不選擇量化研究呢?從 論文寫作的浪漫期待中,再次回到方法選擇的問題前,好像走進森林裡,看見不 同的路,手上卻沒有地圖,一腔熱情沒有出路,可該如何是好? 於是,轉身,閱讀、思考、沉澱、選擇。. 一、質性研究 質性研究認為社會現象的真實性(social reality),主要是由日常生活中不 斷互動過程所建構出來的一種主觀經驗。這種主觀經驗明顯的受到不同的時空與 情境背景因素所影響。通常,質性研究者必須自然開放地,透過與參與者密切的 互動過程,透過一種或多種的資料收集方法,瞭解參與者的經驗世界與遭逢境遇。 而參與者可以在談論自己的生命故事與深刻意義當中,對自己的生命進行檢視與 咀嚼(潘淑滿,2003;高淑清,2008) 。質性研究方法的特性是注重整個過程的發 7.

(19) 展,強調接近日常生活,且其關心的範圍是涵蓋整個事件的歷程,而非只是最後 的結果(胡幼慧,1996)。 回顧這趟旅程的開始,我的心願是陪伴自己、父親、母親走入生命故事。試 著去聆聽我的經驗的、父母親的經歷,以及我們互動時所發生的新的故事。聆聽, 接著才有機會理解,理解故事中的情緒、想法、決定背後的意涵,更甚者,看見 連貫的脈絡與主題,以及我們兩代間的影響及傳承。當選定了主角是我與父母親 的經驗,想要凝視經驗的過程與意義,已然進入主觀真實的世界,我必然會透過 自己的眼睛,以及父母親的眼睛,進入經驗的世界裡。這樣的心願似乎無法透過 數據的蒐集、比較與分析的森林道路實現。 經驗不會只有我與父母親的視框。如同與我的故事相會時,會遇到「外省第 二代」與「新移民之子」的角色;與父母親的故事相遇時,必然也會與「榮民」、 「新移民」的角色相遇。與這些角色相遇時,社會的環境的角度也就進入了經驗 裡,支持、限制、態度、歷史、文化等層面都默默地影響著經驗,進入我們的日 常真實生活裡。這些社會現象會存在於故事裡,可能以故事背景、經驗到的困難、 心情上的感受的方式表現,也會出現在我與爸媽訪談的對話中。爸媽希望如何向 讀者表達故事,希望如何讓兒子瞭解故事,這些社會與環境因素也會影響父母親 決定如何讓經驗選擇性地再現。在我的敘說裡,也一樣會經驗到我與自身經驗與 環境的接觸所帶來的陳述與反思。因此,我所關心的,以及希望帶給讀者的,並 不是一個絕對真實的世界,而是我們家的生活經驗,透過我與家人、我與自己的 對話裡,讓關注的焦點放在生命故事的理解與關懷。 因此,我選擇質性研究方法。. 二、敘說研究方法 選擇書寫故事成為論文,便須要再一次面對一次內心的自我懷疑。撰寫論文 之初,期待自己這個剛剛踏入學術領域的小牛,可以有個「樣子」出來,寫故事 可以有什麼樣的貢獻?故事可以成為論文嗎?是不是做量化研究可以產出較有學 術貢獻的研究?這些初生之犢的困惑,在我的腦裡攪和著。 翁開誠(2011)根據存在與本質的探討,提出了真理的不同類型,釐清了我 腦中紛亂的思路。真理的普遍性可以是抽象而普遍的,如同在各種心理學理論裡 8.

(20) 沉浸與學習,知道機轉、刺激反應與可假設或預測的變項;真理也可以是具體特 殊而普遍的,獨特的生命經驗透過故事的書寫,具體而特殊的躍然紙上,透過說、 寫、讀召喚共鳴感,情感的觸動與交流,帶來了另一種普遍性。面對兩種不同形 式的真理,前者可以概念的知解,後者則需要讀者的反思與感通。頓時,面對兩 種不同的知識,我心裡的矛盾衝突、何者較有貢獻的困頓,轉換了一個眼光。原 來在知識的世界裡如此多元有生命力,在此刻選擇了一個位置,即是知識宇宙裡 的一顆小星星,盡力長出自己的樣子。 安了心,向下探詢,敘說研究是什麼?韋氏字典(Webster’s)將敘事 (narrative)定義為「表述(discourse) ,或表述之實例,再現一連串脈絡連貫 發生的事件」 (引自吳芝儀,2008) 。敘說研究方法看重脈絡與整體「故事性了解」, 並經由研究者與研究參與者「互為主體」的相互建構歷程,發現故事中隱含的意 義(許育光,2000) 。「故事性」 「了解」的敘說目標,與我的心願相結合,是我選 擇敘說研究方法的原因。書寫自己,重讀自己,使我可以再次整理自己。書寫父 母,希望在爸爸、媽媽的故事裡,我可以從心認識他們,不只試著聆聽故事本身, 故事的脈絡與背景,是看見生命脈動的契機。交替的閱讀,我的了解更能伸出觸 角,看見我的家,家的力量,以及在這個家中生活的我。如此,使我朝向成為一 個更完整的人努力。一切,從說,從寫,從了解開始。 敘說研究裡互為主體的前提,是兩個具主體性的人真誠相會,而開啟主體性 的過程是「我感,我是,故我在」(翁開誠,2002)。開啟「我感」的經驗,大多 在生活裡的困惑、卡住、限制,並且正視這些困頓的感覺,接著夠進入敘說的道 路。開啟「我感」的經驗,在我的生活裡,便是第一章書寫的各個片段故事。在 下定決心撰寫論文前,我心中對父親母親過去的好奇,對家庭組成的好奇,對家 族的陌生,對父母親的遺憾,在同學間處境的感受,我選擇擱在心裡的一個角落。 這個擱在心裡的決定,是我學習過程裡能放手一搏的基礎。然而,隨著時間流動, 意外的故事發生了,擺放在心底的感受浮到人生舞台,一再問我要過什麼樣的生 活,我的生命在此刻是不是有另外的呼喚,需要發生一些改變?這個呼喚一出現, 就像是「水到渠成」般,讓我流動到新的位置,面對自己與父母親的經驗,練習 去說,去寫,去接觸,去了解,試著找尋生命的意義。 敘說的故事是個人的,也是群體的。除了對自己有意義,對讀者有所呼喚, 9.

(21) 是敘說研究的重要立場。當我開啟了主體性的追尋,與父母、聽者的接觸,便是 互為主體性的追尋。在互為主體的相會裡,我們試著聆聽眼前這個人的故事,欣 賞其中的力量,不試著改變對方,進入故事裡感受,分享自己的感受,分享故事 映照自己生命的片刻(翁開誠,2002)。這是我在撰寫論文時,對家人、對自己、 對讀者的敬意。這篇論文除了我與父母故事的呈現,讀者是不可或缺且重要的一 部份。我想起幾米(2002)透過他的作品分享的一段話: 「我們體會的感動都是自 己生命裡幽微的細部,其實與他無關,只是他輕輕將我們柔軟的部份觸動喚起罷 了。」期待這篇論文的某個部份在讀者的心中喚起某處感動的漣漪,讓故事流轉, 讓欣賞的眼光伴隨不同的生命豐厚彼此的生活。我認為,如此便接近周志建(2012) 在說故事的歷程裡對敘說的理解:只有生命,可以抵達另一個人的生命。敘說研 究,是知行合一的生命知識。. 第二節 接觸故事的歷程 面對世界,我們就生活在自己的現象場裡,不會刻意去分析他。然而,當我 們試著要表達及傳遞時,便會經歷到敘說的過程。敘說便是經驗的再呈現,再呈 現的過程裡,我們一定會受到自身所處的文化、立場、環境等影響,無法完全的 客觀或中立,但能夠透過再現的過程,建構出對敘說者、對研究者有意義的主觀 真實。再現的過程,分為五種不同的層級,以下我試著透過 Riessman 的角度,描 寫我接觸自己的故事,以及父母親故事的歷程(王勇智、鄧明宇譯,2003):. 一、關注經驗 當我決定撰寫論文時,我便在自己的回憶裡及生活中留意被我關注到的經 驗;當我向爸爸、媽媽提出邀請時,爸爸跟媽媽便已開始在他們的經驗世界裡面 上演著各種回憶,這些回憶會被提取、注意。這些提取的回憶,可能會是敘說的 題材,也可能不會,端視在下一個狀態裡的決定。在自我敘說與父母親訪談時, 我參考了 Lieblich 等人的生命故事訪談法(吳芝儀譯,2008),以時間軸為訪談 軸線,以年齡區分不同階段,進行敘說。在不同階段裡,某些事件會被關注、提 取,並進行訴說。. 10.

(22) 二、訴說經驗 當我、爸爸與媽媽開始敘說過往時,將從提取的記憶裡決定如何組織、怎樣 訴說。這些敘說,將因為潛在的「讀者如何認識我」 ,而有選擇性的呈現,而我的 父母親,還會遇到「希望孩子如何認識我」的影響,決定如何敘說。這是不可避 免的狀態,面對不同的聽眾,選擇自己的哪個面向現身便會有不同的樣貌,敘說 不只是經驗的再現,是一種「自我的再現」 ,而這個自我的再現,是在我以論文撰 寫者及兒子的角色接觸經驗時,建構出的主觀真實。此外,訴說的過程裡,參與 其中的我,也會透過身為兒子的好奇,在父母親的某些故事中探問,於是,訴說 的過程也將成為我與爸爸、媽媽互動裡一同建構的敘說。. 三、轉錄經驗 經過了自我敘說與爸媽的訪談後,最終將以文字的方式呈現在論文裡。 面對自我敘說,除了將腦海中浮現的經驗書寫下來,我也配合著日記的撰寫 記錄與父母親生活的點滴以及浮現出的更多回憶細節。在過去與現在間穿梭,將 記憶畫面裡的感受、心情與想法加入依時間脈絡所撰寫的故事裡。 面對父母親的訪談,在訪談前,會先向爸媽說明錄音的用意在於後續謄寫成 文字時所需,錄音檔會在論文完成後銷毀,且訪談過程中如果覺得不妥可以中斷 錄音並澄清。文字的轉錄,以聆聽錄音檔,並輔以訪談札記、我的反思日誌等資 料將訴說的經驗依照時間脈絡轉錄完成,並在聆聽錄音檔時加註語氣、沉默、強 調的部份。 轉錄為文字故事的過程勢必會考量讀者的閱讀理解、我的觀點及倫理上的考 量而取捨後呈現。因此,我將會與爸爸、媽媽討論轉錄出來的故事,一方面盡可 能呈現敘說的經驗,二方面依照討論過程中彼此的考量進行刪減或補充,完成文 字故事的轉錄。. 四、分析經驗 在這趟接觸故事的旅程裡,我將以故事與故事交會的流動來形成我的理解, 以理解取代分析。在自我故事的書寫時,將形成我初始的自我經驗整理,接著透 過聆聽與閱讀爸爸與媽媽的故事,會形成另一種新的理解,不只理解父母親,同 11.

(23) 時也再次觸動與理解我的生命故事,形成多層次的交會理解。在論文裡,由我的 自我敘說開始,書寫故事與理解,接續呈現媽媽、爸爸的故事,書寫故事與理解, 而後將在三者來來回回地閱讀故事及文獻中,開啟另一層理解與探索。. 五、閱讀經驗 最後一個接觸故事的歷程,便是閱讀故事。敘說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閱讀故 事時,會牽動著讀者產生新的敘說、對話與意義。這篇論文,將是爸爸、媽媽與 我故事的相會,也會是我們所建構出的主觀真實,經過一次又一次的接觸,形成 「暫時的」最後樣貌。對於民國 38 年來台的外省族群、榮民、新移民、外省第二 代、新移民之子,在閱讀時,或許會有相近的意義,存在於相似時空與背景的切 面。然而,隨著不同讀者、不同時空背景的閱讀,敘說將會建構出新的樣貌與意 義,呈現多元的樣貌,這也是這趟敘說旅程的用意之一。. 在接觸故事的五個步驟裡,我想起金樹人(2002)提到敘說的元素:故事, 敘說,覺察,理解主題或意義,行動力。我特別喜歡在故事敘說的覺察理解外, 還有著「行動力」 。我相信這份行動力可以是多層次的,除了更清明的理解自己的 故事所帶來的生命力外,還有著與讀者互動,與他者交會的行動力。 在分析與閱讀的經驗裡,除了我與論文的潛在讀者外,我很幸運地有一個支 持團隊,這個團隊由我的指導教授及四位研究生組成。這個團隊,在我提出故事 文本時,一起閱讀,分享感受,分享看到故事時所牽動的自身故事。我們彼此聆 聽,聽見故事裡相似之處與不同之處,提出好奇的詢問。這些詢問有時開啟對話, 有時開啟我在書桌前的靜思,讓我在敘說的過程中並不孤單,可以更用心地去書 寫與體會故事。這個發生,讓我想起互為主體性的相遇,翁開誠(2011)曾提及 孤單的個體在一個個故事的敘說與感通間形成共感,這個形成的過程並不全然是 和諧的,有時群體裡成員的不同,不同的想法與理解有時會有對立的情形發生, 然而不同也開啟新的可能性,當聚會結束時,這些不同的想法與提問,也讓我試 著站在不同的角度看故事。故事的流動與開展,真心的故事引發新的故事,在支 持團體裡,這些文字已經從紙張上,成為真實經驗,再融入我的論文之中。這是 我珍惜的另一種行動力。 12.

(24) 還有更多可能。在我開始書寫、開始訪問爸媽時,新的故事也正在發生,我 與爸媽的相處也多了不同於以往的新頁,在論文當中,我也將呈現這些新的故事, 做為結束,也做為新的開始。 現在,一起進入故事裡吧!. 13.

(25) 14.

(26) 第三章. 心田的故事. 第一節 童年 早上起床,走到公寓樓下,紅色的鐵門,右下角的信箱, 「中央日報」被捲了 起來,塞在信箱的小縫裡,用力抽出來,把它放在老花眼鏡的旁邊。 一天開始了。 跟在爸爸的後頭,我們到了菜市場,我並不喜歡市場裡肉與魚的腥味跟黏黏 的地板,但我總期待跟在爸爸的後頭,走到賣醃蛤蜊的攤販可以帶上一包,旁邊 糖果店是我跟妹妹的最愛,我們很期待可以買到糖果與乖乖,糖果店的阿姨總是 稱讚我們很乖,連賣鹹蛋的阿姨也這麼說。感覺菜市場的大家都認識爸爸,走到 哪裡總是可以搭上幾句,感覺爸爸好厲害喔!我其實不是很喜歡跟著爸爸到菜市 場買菜,但走到運動場跟三角公園的溜滑梯時,爸爸會讓我們玩一下,他坐在旁 邊休息,可以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的時候,真的好開心! 回到家後,爸爸很厲害,會煮很多好吃的菜,也會煮麵、餛飩或是麵疙瘩, 有時候,他會把前幾天吃剩的菜混在一起重新煮成腔咕麵(音) ,爸爸總是那麼厲 害,可以弄出一桌好吃的飯。 吃飽飯,爸爸看了點新聞,睡午覺去了,我跟妹妹這時會想像自己是公車司 機,想像自己是爸爸媽媽,把床舖當公車,用椅子跟棉被搭成一個家。到了三點, 我跟妹妹會去叫爸爸起床,有時用叫的,有時調皮的拍拍爸爸的肚子。接著,爸 爸會陪我們出門去公園散步餵魚,吃吃豆干或茶葉蛋,帶我們到福利社買點東西 回家,下午的生活總是有趣又精彩。 回家後,爸爸準備晚餐,我們看著卡通,等待媽媽下班回家,在陽台,看著 窗外,總是期待媽媽的粉紅色腳踏車與藍色制服出現在我的眼前,可以跟媽媽一 起吃飯、看電視,告訴媽媽今天好玩的事情,然後跟妹妹一起擠到媽媽的身旁, 被媽媽哄著入睡,進入夢鄉。. 15.

(27) 一、那是你爺爺嗎? 上小學第一天,心情很緊張。爸爸跟媽媽都會在窗外看著我,那個眼神讓我 很安心,一邊看著老師,一邊看著其他小朋友,不時回頭看看爸爸媽媽是不是還 在門外窗邊陪著我。 還記得小學時,爸爸總是會來接我放學。 「老師再見,小朋友再見,大家明天 見!」喊完後,便是期待到校門口時,可以看見爸爸的身影。爸爸的穿著很好認, 一頭平頭,香港衫,西裝褲,皮鞋,標準配備數十年如一日。爸爸在他們年代的 人之中算是高的,在我心裡的爸爸更加高大,給人安心的感覺。 離開校門時,其他小朋友看見爸爸,總是會說「那是你爸爸嗎?」、「那是你 爺爺嗎?」、「顧爺爺好!」我覺得很奇怪,為什麼大家要叫爸爸爺爺,明明他就 是我爸爸啊。我不曉得其他人的爸爸怎麼樣,但我的爸爸一樣會接我下課、會陪 我散步、會帶我出門玩、會煮飯炒菜...。而且我爸爸很會取名字喔,每次老師點 名到我,就會說上一句,名字取得好,顧心田,我都會得意的笑一下,老師有時 也會說: 「老來得子很不簡單,你爸一定很疼你。」身邊的人好像比我還覺得爸爸 很特別,年紀好像比較大,而且好像爸爸很厲害,老來得子、又會取這麼文雅的 名字。這些讓我後來面對別人問我:「這是你爺爺嗎?」我都會很開心的說:「不 是,他是我爸爸。」然後看到別人驚訝的表情與語氣,在心裡會默默的覺得開心。 不過,我也記得曾經在睡覺前跟妹妹聊天,突然講到:「欸!如果我們 20 歲 了,那爸爸就幾歲啦?」用小學教的加減運算,得出答案:「爸爸就 78 歲了。」 心裡浮現一股害怕的感覺,78 歲,爸爸活得到那個時候嗎?爸爸會長命百歲嗎? 不敢想下去,沉默了一下,我接著說: 「那我不要念大學了,念到高中就好。」童 言童語,心裡卻很害怕爸爸不見了。. 二、十塊錢 夾娃娃機與便利商店 每天下午最興奮的時光,就是可以拿到爸爸給的十塊錢去買點心或漫畫。剛 16.

(28) 開始,我會興奮的跑到街尾買一本小叮噹回家,一邊看漫畫,一邊等待爸爸睡午 覺起床。後來,開了連鎖便利商店,我跟妹妹便轉移陣地每天到便利商店報到。 每天興奮的抓著十塊錢跑到便利商店門口,看著夾娃娃機裡的娃娃,看看手上的 十塊錢,再跑進便利商店裡。 便利商店裡有好多飲料、糖果、洋芋片還有思樂冰。每次踏進便利商店,我 的心裡就會很興奮,因為這裡什麼都有,好像全世界的好東西都在我眼前,而我 手中那枚冰冰涼涼的十塊錢硬幣好像有著神奇的魔力,可以買下任何我想要買的 東西。有時忍耐兩天,就可以喝到飲料配乖乖,那真是一大享受!真的忍不住了, 就要試著跟爸爸撒嬌,看看能不能多拿到十塊錢。因此,每當爸爸說: 「走!去福 利社。」我總是會興奮的跟著爸爸出門,也會主動幫忙用小手提些東西,因為, 那代表我們的點心有希望加碼了! 五香乖乖的香氣在嘴裡散開,幸福也在心裡散開。. 三、腳踏車比賽 小時候,我記得有一次在運動場借騎別的小朋友的腳踏車,後面有兩個輔助 輪的那種,過了不久,家裡就出現了一台一模一樣的腳踏車。是藍色的小叮噹腳 踏車。騎了一段時間後,小叮噹的輔助輪都斷掉了,第一次在家樓下練騎沒有輔 助輪的腳踏車,雖然差點撞上隔壁棟鐵門,但我也慢慢抓到了訣竅,越騎越快, 同時,我也越長越大。 隨著我跟妹妹的成長,家裡的腳踏車成員也越來越多,藍色小叮噹變成紅色 的兒童腳踏車與粉紅色的淑女車。媽媽說,其實從小我就會載騎著小三輪車在家 裡頭載著妹妹繞來繞去,在我會騎腳踏車之後,這個習慣依然沒變。每天下午的 探險時光,我會跟妹妹騎著腳踏車在鎮上跑來跑去,因為有腳踏車的陪伴,我們 的足跡也遍布整個市區。還記得有一次騎車太快,結果讓妹妹摔倒受傷,這一點 到現在想起來,還會對妹妹感到虧欠。 17.

(29) 公園旁被狗追,小溪裡抓大肚魚,騎到便利商店買東西,繞過廟口,跑到柑 仔店抽籤買小玩具,這些童年的樂趣裡,少不了腳踏車,我很喜歡我的腳踏車, 我也一直認為他是最快的腳踏車,直到同學們開始騎變速腳踏車。 記得有天下午,在運動場上,很多小朋友騎著腳踏車在追逐,我也不示弱, 我覺得我騎的淑女車也是最快的。上場跟其他小朋友較勁,我發現,不管我怎麼 用力踩都快不過他們,我在心裡面想像自己跟腳踏車都可以加速,但怎麼騎都騎 不過他們。雖然嘴巴很硬,告訴他們是腳踏車輪胎需要打氣,但心裡其實有很多 很多的羞愧感,感覺自己家的腳踏車比不過人家,那股追逐的感覺,一直留在我 的心裡。我可不可以,也跟人家一樣,擁有一台自己的變速腳踏車?. 四、在家的星期天:椰汁咖哩、榴槤與大陸尋奇 在我們家的星期天很有趣。 中午時分,廚房傳來陣陣的香味,味道很香,一定是媽媽又在煮咖哩了。聞 起來很香,但吃起來的味道我不太喜歡,因為裡頭加了好多椰奶,椰奶搭配咖哩 的味道又鹹又帶點甜味,吃起來感覺怪怪的。媽媽還很喜歡弄蝦醬,蝦醬的香味 我更是不敢恭維,更麻煩的是,每當媽媽把蝦醬放到冰箱裡,一打開,哇,那個 味道會讓我立馬關上冰箱門,捏著鼻子逃開。 除此之外,媽媽也很喜歡吃榴槤,榴槤剖開來會有一股很重的味道,媽媽覺 得很香,但我跟妹妹覺得很臭,記得有一次吃了一小角,就再也沒有吃過。還記 得當時在廚房的紗門旁,看著媽媽把榴槤剖開,一口接一口的吃,很享受的品嚐, 我好難理解,這種水果有哪裡好吃? 椰汁咖哩、蝦醬與榴槤,媽媽說是她家鄉的美食。我不喜歡這些味道,但我 知道媽媽喜歡,雖然聞到時還是會抱怨一下,但都還是默默的看著媽媽自己吃這 些煮出來的異國料理與水果,想像這些異國美食所屬的國度,會是什麼樣子。雖 然很難想像,雖然無法入口,但我願意拿我這雙小小的手,陪著媽媽在假日到桃 18.

(30) 園市區,走到百貨公司的超市,興奮著指著這種帶刺的水果,跟媽媽說,在這邊 在這邊!媽媽會仔細的看看每一顆,告訴我們哪顆才好吃,雖然我聽不大懂,但 我知道媽媽會很開心,接著,我會幫忙提著這顆可能會刺到我小腿肚的水果,跟 著媽媽一起踏上回家的公車。 傍晚,我跟妹妹會坐在客廳看電視,等到電視裡傳來歌聲「風雨千年路,江山 萬里心。秦關月,楚天雲,無處不是故園情......」我們便會跑到餐桌旁,告訴 爸爸,大陸尋奇來了!爸爸便會笑著到客廳看電視,節目裡介紹很多地方,但我 總是會盯著旁邊的字幕,只要出現「江蘇」的字眼,就會專注的看,好奇的問爸 爸有沒有去過,或者向爸爸求證電視說的是對的。看著爸爸點頭,認真的看著電 視,就會覺得電視裡的畫面是爸爸的家鄉,也是我的家鄉。 但是,印尼在哪裡?江蘇在哪裡?很多榴槤的地方?很多雨花石的地方?算 了,還是看電視吧。. 五、出門的星期天:僑愛阿姨家、建國十一村 星期天如果能夠出門,我希望可以到動物園或是桃園,但我們最常去的,是 僑愛新村跟建國十一村。 跟著公車搖搖晃晃二十分鐘,在麵包店前的站牌下車,僑愛到了,背對僑愛 新村四個大字,我們找到路旁的一個小巷,小巷通往一個長長的下坡,我特別喜 歡下坡的時候小跑步吹風的感覺,媽媽總是在後頭叫我不要跑太快。媽媽常帶我 們來找一位阿姨,不曉得阿姨叫什麼名字,我們只管叫她「僑愛阿姨」 。到了僑愛 阿姨家,阿姨總是會很親切的叫我們,稱讚我們很乖,還會準備好吃的點心給我 們吃,我特別喜歡吃一種每層都有不同顏色的糕點,甜甜的很好吃。每次到僑愛 阿姨家,媽媽聊天總會聊好久,而且會自動轉換成我們聽不懂的聲道,不過沒關 係,我跟妹妹可以在阿姨家亂跑,透天厝有三層,我們總是會樓上樓下跑,跟僑 愛阿姨家的兩個姐姐玩,自己找樂子。僑愛阿姨的老公跟我爸爸年紀好像差不多, 19.

(31) 不過很少跟他講話,但他臉上跟爸爸一樣會掛著微笑! 但真正開心的,是可以進僑愛菜市場買東西。印象中,要到市場前,我們會 先看到一棵很大的榕樹,還有蔣公銅像站在那邊。很多伯伯會聚在附近玩象棋或 四色牌,這跟爸爸帶我們在公園散步時,在涼亭裡看到的情景很像。但這邊不像 公園一樣有茶葉蛋可吃,有魚可餵,有鞦韆可玩,看著那個畫面,雖然覺得很熟 悉,但我心裡只想著媽媽趕快繼續往前走,可以到市場裡買點心吃。 市場裡,媽媽喜歡走到雜貨店裡東張西望,找一個墨綠色的三角型盒子,上 面還有一個紅桃的圖案,好像是用來抹在臉上的東西,媽媽很認真的找,找到時 總會開心的多帶幾盒,說是要寄到印尼去給三阿姨。媽媽說,這邊有很多印尼人 開的商店喔,會賣印尼的東西,僑愛市場真的是個很特別的地方,看起來跟平常 的市場一樣,但是卻有媽媽家鄉的東西! 媽媽如果不是帶我們去僑愛阿姨家,就是帶我們到大園埔心的建國十一村, 這個旅途可就遠了,要到市區再轉一次公車,一直到公車開到一個大轉彎,我就 知道可以下車了。埔心風大,我跟媽媽還有妹妹三個人沿著一條小路走,跨過一 個小橋,就會到達迷宮的入口,我們要找出陳叔叔的家。 小溪就在旁邊流著,溪水的聲音讓人覺得舒服。小巷子裡頭,每一戶的門口 都是紅色的,有的門上還會有白色的橫線,每一家長得好像都一樣。順著熟悉的 路,找到其中一個紅色的門,帶著興奮的心情,仔細聽聽裡頭的聲音。麻將碰撞 的聲音讓我確定找到了,看看門旁的按鈕,再看看走在後頭的媽媽,迫不及待等 在門邊的我,等媽媽走到我身邊時,立刻踮起腳尖按下門鈴,進去找爸爸,給爸 爸一個驚喜! 陳叔叔的家不大,一邊是廚房,另一邊是客廳與房間,客廳擠滿了牌桌與叔 叔阿姨們,大家看到我跟妹妹都會笑著說:長這麼大啦!我會害羞的躲到媽媽旁 邊,或者搜尋有沒有其他小朋友。在冬天,裡頭的溫度暖暖的,但是菸味與麻將 的碰撞聲我不太喜歡,而且大人都不准我們在旁邊看或是打擾,這時會我轉向媽 20.

(32) 媽,看看媽媽會不會在吃飯前帶我們到附近晃晃。 通常媽媽會帶著我跟妹妹,再走一段路,到離陳叔叔家不遠的阿愛阿姨家, 在阿愛阿姨家,媽媽就會像到僑愛阿姨家一樣用我聽不懂的話聊天,但我喜歡阿 愛阿姨家,因為裡頭也有兩個跟我們差不多大的小朋友,可以一起玩遊戲就很開 心,還記得我們在樓梯上一起玩彈力球的開懷大笑。接著,我跟媽媽就要回到陳 叔叔家,吃午餐的時間,兩張大圓桌,大家擠在一起吃飯,面對很多叔叔阿姨其 實我很害羞,不太自在,但那裡的氣氛很好,大家都笑得很開心,特別是過年, 我跟妹妹會很期待這樣的場合,因為一口氣會收到叔叔阿姨好多紅包,媽媽在旁 邊也很開心。 雖然大家好像都很開心,但其實有時候我也會覺得很無聊,不管是到僑愛阿 姨家,或是陳叔叔家,爸爸媽媽總是很開心,但有時候我也會想,為什麼爸爸媽 媽總是帶我們往僑愛阿姨家或是建國十一村,而不是動物園?遊樂場?兒童樂 園?. 六、回印尼,我多了好多家人 小學中年級,媽媽帶著我跟妹妹回印尼一趟,想到要坐飛機就覺得好興奮! 知道是要回媽媽的家,好像是另一個國度,心裡滿是好奇,外公、外婆、阿姨、 舅舅,這些字眼也是在這個時候學的,他們就要變成活生生的真人,出現在我面 前了。 飛機的旅途很長,起飛的聲音很吵,雖然飛機上的大姐姐很漂亮親切,但要 坐幾個小時的飛機對小朋友而言真的很痛苦,我記得在飛機上面不能跑來跑去, 好難過啊!到了雅加達,我們還要再轉一趟國內線飛機,飛機變小了,但飛機裡 那份被綁住的感覺到現在想起來還是讓人不大舒服。下了飛機,還要做好幾小時 的車,我記得我坐在前座睡得很不好,心情也不是很好,旅途好長,我好累。 車子開到了一個小城鎮,跟台灣的家所處的小鎮相比,比較不熱鬧些。媽媽 21.

(33) 的家,是一家商店,上頭掛著很多背包,各種顏色的都有,還有很多鍋子跟碗, 賣的東西好多好雜。還記得二舅舅很親切的迎接我們,跟著媽媽進到了一個房間, 一位老人家坐在床上,光頭配上好長好長的白色鬍鬚,看著他,媽媽突然間跪了 下來,握著他的手,一邊大哭,一邊說:「爸爸,我回來了,我回來了。」在旁邊 看,我心裡也好難過,但也不解,這個不是外公嗎?媽媽好久沒有看到外公了, 不是應該要很開心嗎?怎麼會哭成這樣?心裡不解又擔心,那一幕深深的印在我 的腦海裡。 在印尼待了兩三個禮拜,上樓經過外公房間時,他總會提醒我們要小心,不 要走太快,但不太敢跟外公說話,也不曉得要說些什麼,但媽媽聽到我們說外公 叫我們不要走太快,好像挺開心的。我們跟好多親戚小朋友一起玩,雖然叫不出 名字,但小朋友玩在一起時,遊戲才是重點,很多人來看我們,我們在大房子裡 跑來跑去,這裡的家比台灣的家大多了。 跟印尼的小朋友相比,我跟妹妹多了一個神奇的東西:暑假作業。還記得我 的暑假作業遺忘在小阿姨家,心裡好緊張,覺得作業不見了一定會被處罰,想到 就感覺很擔心。記得小阿姨他們送來暑假作業時,我心裡的一塊石頭落了地,印 尼的小朋友有沒有暑假作業呢?感覺印尼的小朋友好像都過得好開心喔! 在印尼的日子讓我記到現在,我們在二舅舅家幫忙用蠟燭封塑膠袋、在廚房 跟小狗玩、在大阿姨家吃雞腿喝泡沫紅茶,順便跟小貓玩、在三阿姨家的商店裡 看著小包餅乾上面貼著 500 元的標價覺得不可思議、大舅舅塞了一個十萬塊印尼 盾的紅包。這些回憶,就像跟媽媽逛印尼菜市場聞到的一股濃濃的煙味一樣,久 久散不去,特別是長大後經過桃園後火車站時,被一股濃濃的煙味勾起的回憶, 心頭飄起一股想念。. 七、回印尼,河上怎麼會有大便 在印尼期間,我跟媽媽、妹妹擠在一個靠近陽台的小房間,印尼好熱,電風 22.

(34) 扇吹著我們,但我們還是不舒服,後來感冒了,到了一家山坡旁的小診所,跟台 灣的印象不太一樣,小小間的,也沒有叮咚叫號的聲音,雖然看起來比較簡陋, 但能看醫生就好,身體真的好不舒服。感覺印尼的醫生比台灣少,街上都看不太 到診所的招牌……。 生活起居裡最不習慣的,就是沒有自來水。水龍頭抽的是井水(地下水) ,沖 澡都不是很方便,要在裝滿水的池子裡舀水來沖。特別的是,媽媽會帶我們到河 邊洗澡,玩玩水,回家再用家裡的水沖一次身體,感覺很新鮮。到了河邊,果真 有好多人泡在水裡玩,大家都曬得黑黑的,很會游泳。只有我跟我妹,兩個人各 抱著一個游泳圈,在水面上游來游去(或者說,漂來漂去),那個畫面挺突兀的, 好像不會游泳有點奇怪。還記得有一次抓著表姐的手,她帶我們在河裡亂游亂逛, 感覺她好厲害喔,我心裡想著:難怪媽媽也很會游泳。 剛開始的幾天很興奮,直到有一天在河裡玩,我看見河面上漂浮著排泄物, 我一直用手用力撥水,希望製造出來的水波可以將它帶離我,但這個做法沒有收 到效果,最後只好趕快游開,心裡覺得很好笑卻又不太舒服,感覺好像髒髒的… …。 感覺印尼的生活好不方便喔!但印尼的大家對我們好好,吃的,喝的,玩的, 都很熱情地陪伴我們。媽媽是在這裡長大的嗎?媽媽好厲害喔,都不會覺得不方 便,在河裡洗澡不會擔心洗不乾淨嗎?. 八、字要端正!接電話要有禮貌!吃飯時不准講話! 小時候,爸爸總是會告訴我們要好好讀書,以後才會有出息,並且告誡我們, 當年他想要讀書多麼不容易。也不曉得是不是聽多了,真的慢慢覺得讀書是一件 很寶貴的事。小時候我跟妹妹總是會趁著爸爸媽媽在雜貨店挑東西時,跑到文具 區拿著注音符號與數字練習本,要爸爸媽媽買給我們,我會很開心的拿回家寫。 或者在公園看到佛經的結緣品,不管裡面寫的是什麼,看到有國字,而且國字旁 23.

(35) 邊有注音,就會帶一本回家。有時候在下午扮家家酒,我們會上演老師教學生的 戲碼,把佛經拿來念,或者拿來寫,只因為覺得,會讀書是一件好重要的事。 小學,還不曉得什麼是月考,就是開心的聽老師上課,認真的學,老師說要 考試就考試,有時候不知道為什麼老師會叫我到講台前,拿給我一張紙,上面寫 著「獎狀」 ,帶回家給爸爸媽媽看,他們會很開心的稱讚我們,爸爸的好友李伯伯 還會特地拿去裱框,掛在牆壁上。讀書很好玩,可以知道很多事情,還有機會拿 到獎狀讓爸爸媽媽開心,讓我心甘情願的讀書。 念小學後,開始每天都會有學校的作業要做,印象最深的,就是生字與圈詞 的練習,寫完後,要給爸爸檢查,爸爸覺得寫不好的,就會擦掉要我重寫。每次 拿給爸爸檢查,心裡很緊張,當爸爸搖頭或是說寫得不好,心裡就會很挫折。有 時候真的不懂爸爸為什麼要那麼堅持,甚至為了讓我好好寫字,還特地帶了一個 專門可以寫字的桌子回家。然而,每當作業簿發回來,老師寫著「甲」或是「甲 上」 ,就會覺得爸爸的要求好像有道理,但也會很納悶,為什麼妹妹的字寫得不好 看,卻不會要求妹妹重寫。 讀書寫字外,爸爸也很注意我們接電話的禮貌跟吃飯時候的規矩。電話來, 一定要說: 「您好,請問你找誰?」記得要叫人,要請對方等一下。吃飯時,不可 以聊天講話或是看電視,只要犯了戒,爸爸就會冷冷的說: 「什麼時候不講話,吃 飯的時候講話?」我們吃飯的時候總是安安靜靜,吃飽了,我也記得會跟爸爸說 「我吃飽了」再下餐桌。雖然要求很多,但習慣之後,我也沒有多想,總覺得應 該大家都一樣吃飯不能講話吧?直到上了大學,我才發覺,每次跟朋友出去吃飯, 大家一邊吃一邊聊得起勁時,我總是默默地扒飯,飯吃完了,才讓自己加入大家 的話題,我也默默讓自己比大家快吃完,朋友總是戲稱我是快 man,莞爾一笑的背 後,是爸爸用時間在我們身上累積的家教。. 24.

(36) 九、負一事件 平常功課都是爸爸在盯,但爸爸講究的是國語跟寫字。還記得小學有一次老 師出了好多題數學,我寫到很晚,很累想睡覺,又算不出來,心裡既著急又難過, 急到快哭了出來。媽媽走到我的身邊看我在算什麼,媽媽說她可以幫忙算算看。 媽媽平常都在上班,很少會看我們的功課,連絡簿也大多是爸爸簽。媽媽難得說 要幫忙,但我心裡卻也不太相信媽媽,因為媽媽不懂注音,寫字的筆順也不對, 心裡急著,媽媽要幫我算,我就讓媽媽幫我算了。媽媽可能覺得,數學她可以幫 得上忙,我感覺得到媽媽很想要幫我,特別是這一次我在課業上遇到了困難,她 可以幫我。 媽媽很認真的算,答案出來了,是數字 1 前面加了一個減號,我質問媽媽, 為什麼要在 1 前面加一個減號,老師沒有教過這種東西,我很生氣,我氣媽媽亂 算還浪費我的時間,我氣媽媽說要幫我結果沒有幫到我,氣急了,我掉下眼淚。 媽媽也掉眼淚了,媽媽為什麼要哭,因為她算錯了算不出來嗎?還是我對她大聲 講話她很難過?還是她很想幫我卻幫不上我?我們母子倆在這題數學上栽了個跟 斗,而我們倆的眼淚,一路放在我的心裡,朝下一個學習階段前進。. 25.

(37) 第二節 中學 國中,我生活在書堆裡。晚上過十二點睡,早上七點前起床,梳洗吃早餐, 換上制服,我開始像「競走」一樣,快步的走向學校,回想起來,小腿的緊繃感 爬上雙腳,我,在追趕什麼? 下課時,我離開了紅綠燈、鬼抓人、足壘球,我喜歡的不再是跟朋友玩在一 起,而是在校園內散步、當小老師幫忙拿東西、到公布欄看記功嘉獎的名單有沒 有我,看看別人做了哪些事情讓自己得以記功嘉獎。接著,轉到整潔秩序比賽的 公布欄,看看我們班這週,有沒有得獎,或者,是倒數第一名。最後,準時回到 教室,等待下一節課的來臨。 一天的課程結束,當同學放學回家後,我要接著參加學校A段班的課程,為 了升學做準備。學校晚餐的牛肉湯、酸辣湯與大滷湯在空氣中混雜成奇特的味道, 陪伴大家趴在桌上晚休,電風扇旋轉時的金屬磨擦聲、空氣中的味道與溫度,隨 著一張張練習卷、講義的完成,我的國中生活,也一天天過去。 為了什麼,我認份地讀過每一本課本與參考書? 為了什麼,日復一日的面對考試卷與差一分打一下? 好期待自己可以趕快升上高中,上了高中,就可以自由了。. 一、十八次段考,十七次全班第一名 國小的獎狀高掛在家裡的牆上,跟觀世音菩薩的高度一樣,總是在家裡的最 顯眼處。鄰居、客人、偶爾來到我們家打麻將的叔叔阿姨們,看到總會稱讚兩句, 我心裡得到不少成就感,當然,爸爸媽媽的笑容也不曾少過。還記得媽媽有一次 在我拿了獎狀回家後,親了我的臉頰,雖然濕濕熱熱的感覺好奇怪,但我知道媽 媽開心,我也開心。 曾幾何時,得到獎狀開始變成我努力的目標之一,在國中時,達到高峰。 當時國中是常態編班,入學時進行學業能力測驗,我是全校第十名,這樣的 26.

(38) 名次讓我在班上得到了醒目的座號: 「1 號」 。各科老師特別注意我的課堂表現,不 論大小考,都會留意我的考試情形。理化老師在我一次小考考了八十分的時候, 走到我的旁邊問我: 「顧心田,這次怎麼考成這樣啊?」接著壓著我的頭,要我好 好盯著我的考卷檢討,我不喜歡這樣,我脖子用力地抵抗老師手掌壓下來的力量, 大家都在看,我不要大家看著我這樣被老師壓著低頭的感覺,很丟臉,我不喜歡。 老師們也會在課堂上表揚我。導師要班上同學像我一樣露出求知若渴的眼 神、國文老師要大家像我一樣用功、地理老師很喜歡我的認真與貼心,還在畢業 紀念冊的簽名上特別加上一朵小花、英文老師說: 「這個單字顧心田都答錯,那麼 大家一定都不會。」當老師公開在班上稱讚我時,我好開心也好害羞,也有壓力。 我很怕下次我有不會的、不擅長的,老師會失望,嚴重一點,會被同學笑。也因 為這樣,我很不喜歡上體育課,我在體育的表現總是不好,有一次兩個人一組, 一邊傳足球一邊向前跑的練習,跑著跑著我就踩到足球向前撲倒,跌了個狗吃屎, 同學們哈哈大笑,真是丟臉極了! 國中三年,十八次的段考,我拿過十七次全班第一名,一次第二名,每學期 上台接受頒獎三次,每次踏上司令台的台階,心裡會有種被表揚的成就感,想著 自己拿著這張獎狀回家,爸媽會有多開心,如此,自己的辛苦好像也有了代價。 然而,全班第二名的那次,當老師宣布我以幾分之差「不是第一名」的時候,班 上的那股歡呼聲,卻深深地印在我的心裡,明明一樣很優秀,心中卻是羞愧的感 覺,我暗自告訴自己,我要更加努力,才不會再被大家笑。. 二、吃飯吃得快,是窮人家的事 在A段班的生活裡,我們先上一節課,接著晚餐時間。晚餐不像午餐要訂便 當,可以訂外食,我很期待晚餐時間看見菜單,可以點些平常在學校吃不到的東 西,但我有一個點餐原則:點不會太燙的餐。這樣,我就可以吃得快一點,剩餘 的時間,可以在校園裡走走。我很常是第一個吃完的,到教室前面將廚餘跟餐盒 2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With regard to the spending structure, visitors from Mainland China spent 63% of their per- capita spending on shopping, whereas those from Hong Kong and Taiwan, China spent 79% and

With regard to spending structure, visitors from Mainland China spent 61% of their per- capita spending on shopping, whereas those from Hong Kong and Taiwan, China spent 78% and 71%

With regard to spending structure, visitors from Mainland China spent 66% of their per- capita spending on shopping, whereas those from Hong Kong and Taiwan, China spent 77% and 66%

• A narrative poem is a poem that tells a story. Narrative poems can come in many forms and styles. They can be long or short, simple or complex, as long as they tell stories.

It is my pleasure to welcome our special guest Miss Linda Chu, the chairperson of the New Life Group, and all of you to our annual Cultural Festival. The Cultural Festival is

Chen, The semismooth-related properties of a merit function and a descent method for the nonlinear complementarity problem, Journal of Global Optimization, vol.. Soares, A new

The relief fresco "Stories of the Buddha's Life" embody the advancement of life education: a profound outlook on life, religion and life and death, ultimate care, life

In this way, the philosophy of tea giving with life cultivation of his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with fl esh and blood, and with wisdom and sadness and the course of Buddh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