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尋找爸爸的故事

第二節 尋找拼圖的過程

為何使用拼圖二字?

這是我在訪談爸爸,以及書寫爸爸故事時,第一個浮現的字眼。

容我細細說來。

一、邀請爸爸說故事

當我決定論文要寫下爸爸與媽媽的故事時,相較於媽媽,面對爸爸,我較難 說出邀請。幾次鼓起勇氣,坐到爸爸旁邊,他看著我,我看著他。害羞與尷尬浮 現,我又逃回了房間。媽媽看著這幕,在一旁偷笑。

我與爸爸的相處,一直都是想到了,問個兩句近況,很少講心事。就如同在 我的故事裡,爸爸總是用行動陪伴我們,市場買菜、公園散步、台北探險、一桌 菜、一碗麵、一句話、一棟房。

我們很少講心事,都是用行動默默的關照對方。突然要我用口語的方式與爸 爸互動,還真是不大習慣。或許這就是傳統的父子相處吧!

逃避了幾次,最終,我開口邀請。起先爸爸不願提起往事。「講這些有什麼意 思?」爸爸的反問,可真戳進我的心裡,因為這幾年老看爸爸一個人閉目搖頭,

140

回憶往事,感覺難過感慨,總希望爸爸可以從回憶裡出來,看看報、看看電視,

或者到哪裡走走,別那麼難過。身為兒子,這是自然不過的心情。

回到論文之初,我的心願,為什麼我想寫爸爸的故事?因為我想認識他、我 想陪伴他;我想從認識他,回來認識我自己;我想向讀者分享故事,從溫柔的眼 光閱讀外省老兵的故事。

爸爸看著我,聽著我的心願,聽見我希望傳承他的故事,聽見我希望讓大家 知道爸爸的經驗裡的難能可貴之處。一樣丟了句:「你要問什麼嘛?你問,我就說 啊!」

這句話我記在心裡,再一次,爸爸仍舊用行動,展現了他的慈愛。

二、敘說,卡住了

然而,開始訪談時,問題一個一個出現,等著應變。先是每次要訪問爸爸時,

爸爸總已忘記了他答應接受訪問。於是,我得重頭再說一遍,為什麼我想寫這篇 論文、為什麼我要訪問他,然候再一次的得到他的允許。

爸爸的記憶力,已經到了睡過午覺醒來,上午發生的事已經忘了。晚上睡覺 醒來,前一天發生的事,已經忘了。

對話,也是另一個問題。講過的話,過了五到十分鐘,又會再說一次,因為 他已經忘了,剛剛他說過什麼。

更何況,他還有聽力的問題,一次又一次,我得提高音量說話。

我很挫折,每次看著他,我都心疼,這樣的過程好像一直告訴我,熟悉的爸 爸,那個跟朋友一聊可以天南地北講話的爸爸,似乎已經離我遠去了。我試著錄 音、試著放慢腳步,重覆就重覆吧!接著問下去,多問幾次就行了!我這麼告訴 自己。

難關接著來。

爸爸說故事,從小時候說到上海,接著講到剛來台灣,尚能自主描述一些印 象深刻的細節。但接下來就會發現,爸爸到了台灣,怎麼又回到上海去了。敘說,

開始打轉,停在上海碼頭與高雄十號碼頭,在兩個碼頭間迷航。

我試著用問題將船開回臺灣,但它總是停不了岸。短暫停靠後,又回了上海。

爸爸已經記不清在台灣發生過的事情,連幾歲時耳朵聽不到、幾歲退伍、幾歲結

141

婚都不清楚了。甚至,他連我今年幾歲,也都記不得了。

我很難過,深深的心痛,為何疾病能夠將一個人的人生一塊一塊的拿走。

爸爸在我眼前,但回憶在哪裡?我甚至開始懷疑,這幾年我所做的一切,爸 爸還記得多少?

停滯不前,不只是爸爸說不下去,還有著我不願面對的現實。

三、轉折-與指導教授、楊叔叔的對話

還記得是個星期一的下午,每兩週一次的論文討論團隊,我講著近期的進度。

我提到我書寫自己故事、媽媽故事的進度,卻猶豫著,要不要說說我與爸爸故事 接觸所遇到的困難。

論文進度的焦慮,帶來了負面的思考。我想,如果不能書寫爸爸的故事,那 麼,是不是我的論文就胎死腹中了?這個思考帶來的害怕,讓我卻步。被動的等 待被問,終究是逃避不了,於是,我如實的說出了訪談爸爸所遇到的困難。

老師靜靜的聽著,溫柔的告訴我:「心田,別忘了寫爸爸的故事,最後還是要 回到你的身上,去認識你的父親,去瞭解自己。」此時,稍稍能夠理解方美珠(2011)

在其論文裡提到:敘事研究可以是研究目的,也可以是研究工具。如果不限縮自 己一定在訪談的狀況下得到父親的敘事資料,那麼,我能夠透過哪些方式,建構 出父親的故事樣貌,從而認識我的父親呢?

正當此時,跟爸爸一起來台的楊叔叔,傳來身體不好,即將開刀的消息。載 著爸媽,我們一起去探望楊叔叔。楊叔叔的精神尚可,就是身體不好,行動不便。

相較於爸爸身體尚可,就是精神與記憶力不好,真是感嘆兩個老人家的境地竟剛 好相反。有一搭沒一搭的聊著,父親重覆相同的問句,我看著楊叔叔一句一句耐 心的回應爸爸,沒有一絲不耐煩,我深深感動。

楊叔叔看了看我,提到我的樣貌跟爸爸年輕時有幾分相像,他笑了,我也笑 著,楊叔叔接著說起跟爸爸兩人在高雄、屏東的生活片段。特別提到兩個人晚上 把酒言歡,意氣風發的樣子,往事一個一個從楊叔叔的嘴裡流洩出來。我觀察爸 爸的反應,一邊聽,一邊微笑。我發現,似乎有一些方法,可以接觸爸爸已逐漸 遺落的台灣生活。

楊叔叔說的故事,講出爸爸在台灣生活的一個段落,是不是可以加入我的故

142

事裡呢?別人都如何接近父親的故事呢?於是,我從碩士論文裡尋找他人接觸父 親故事的方法。

方美珠(2011)撰寫其父親的故事,由於父親已經過世,因此,父親的故事 文本,根據母親口述,以及研究者根據父親的時代背景下書寫而成。張逸蕙(2011)

在曲折的論文旅程裡,從教養信念移動到對過世榮民父親的追憶,從相似背景的 家庭訪談裡,移動到自身故事的敘寫,她回到大陸老家,透過與大陸親人的對話、

跟自己手足對話,從不同的面向讓爸爸的故事鮮活起來。林上能(2010)則是透 過與父親的對話、父親書寫的手稿、媽媽的描述、文字與照片一同說故事的方式,

靠近他的父親。

原來,除了透過訪談,有著這麼多元的方法去接觸故事。我踏出「故事的形 成只能透過訪談」的框框,繼續向前走。

於是,零碎的記憶片段,已不是「問題」,每一個被爸爸想起、重覆敘說的片 段,成為我心裡珍貴的瑰寶,我聆聽、好奇、陪伴、回應。同時,除了保持與爸 爸的互動外,我尋找各種藏有爸爸來台後生活軌跡的物件,也試著與媽媽合作找 尋爸爸的故事。

四、拼圖,一塊一塊出現

當聽完楊叔叔與老爸剛來台灣故事後,我開始尋找不同的方式接觸爸爸的故 事。像是尋寶一樣,在家留意可能的蛛絲馬跡。

首先出現的,是一年前表姐來的信。某天在客廳看著電視,看到茶几的抽屜 裡有封簡體字的信。爸爸一向把信收得好好的,怎麼會出現在這裡?想想,八成 又是被爸爸給遺忘了。我打開一看,先是看到署名與日期,已經隔了一年多,豔 純,陌生的名字,來台灣陸客自由行,還惦記著父親,淚灑機場,真是深情,要 不要回這封信?想想這是接觸父親過往的一絲線索,加上我對家鄉、親戚的想像,

於是,我寄出了這封信。

接下來,便是一連串的書信往返,從紙本的書信,到 email 的即時互動,透 過表姐的信,我知道了老家的梗概,也知道了爸爸返鄉探親的過程,以及爸爸在 大陸曾在表姐眼前流露的心情,以及表姐印象中,我的爺爺奶奶對爸爸的惦念與 失落。在電腦前,看見新信,我迫不及待的點閱,也在幾次表姐描述過往時,落

143 下淚來。

書信,我想起爸爸將大陸來的信件一封一封的收好,放在老酒櫃上,我幼稚 園揹的小書包裡。搬家後,不曉得還在不在,跟媽媽提起這件事,媽媽便拿出一 個塑膠袋,裡頭裝著的,便是這一封封的信。我像拿到寶藏一樣,一封一封的讀 著。這些信件的時間點大多落在爸爸返鄉探親的前一年與後一年,再來的書信,

便屈指可數,幾近於無了(由此更可知,表姐信中的情意實在難得)。在這些書信 裡,我感受到了父親返鄉探親的心情、探親前的猶豫,以及探親後的感嘆。我也 拿著這些書信裡看見的心情,與媽媽分享,並透過媽媽的眼睛,知道爸爸返台前 後的心情與行動。

關於爸爸結婚,我翻出了我大學三年級親職教育的課堂作業。這份作業訪問 了父親與母親在結婚前後的心情與想法,以及發生的故事片段。以此為藍本,再 透過與媽媽的對話,完成爸爸結婚的故事段落。

爸爸退伍的片段,爸爸已經遺忘確切的時間點與過程。印象裡,爸爸會把重 要的文件放在一個黑色的公事袋裡,我從爸爸的公事袋裡找到了退伍相關的文 件。爸爸尚能描述疾病發生的過程與心情,以及退伍後找工作的不順(講到這裡,

爸爸閉上眼睛,想起不順的過程,皺著眉頭)。以此,我書寫退伍的片段。

與表姐書信往返,來回信件已不下十數封,最後表姐決定於 2014 年 3 月再次 來台,探視爸爸。表姐來訪五天,每天除了記下我的心情,同時側寫我所看到的 爸爸。故事的尾聲,我與爸爸同時出現在這段故事裡。

五、書寫,帶出我的回憶

將所蒐集到的各種與故事有關的資料書寫成故事文本,我試著用時間的脈 絡,將故事依時間序列安排。卻在一邊書寫時,浮現一個又一個,在最近幾年與 父親有關的回憶片段。

特別是尋找爸爸來台生活的故事,尋找的過程,勾起我心裡許多感受。

特別是尋找爸爸來台生活的故事,尋找的過程,勾起我心裡許多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