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台東縣高職應屆畢業生升學與就業意願 影響因素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台東縣高職應屆畢業生升學與就業意願 影響因素研究"

Copied!
12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 教學科技碩士班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鄭承昌 博士

台東縣高職應屆畢業生升學與就業意願 影響因素研究

研究生:陳柏翰 撰

中華民國一○一年七月

(2)
(3)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 教學科技碩士班

碩士論文

台東縣高職應屆畢業生升學與就業意願 影響因素研究

研究生:陳柏翰 撰 指導教授:鄭承昌 博士

中華民國一○一年七月

(4)
(5)
(6)

台東縣高職應屆畢業生升學與就業意願 影響因素研究

作者:陳柏翰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教學科技所

中文摘要

本研究主要是想了解台東縣高職應屆畢業生其升學與就業意願影響因素,主 要是從學生背景變項(性別、族群、類科、手足數、家庭結構、社經地位、學業 成績)、個人層面(自我期望、學習動機、生計準備)、家庭學校層面(父母教師、

同儕影響、就業取向等因素來分析影響台東縣高職應屆畢業生其升學與就業的因 素及現況。

本研究透過自編問卷收集資料,研究對象為台東縣內五所高職三年級日間部 學生為對象,共計 1,261 位學生,回收 1,055 份,有效問卷為 972 份,問卷可用 率為 92.23%。配合研究需要採用描述性統計、卡方檢定、t 檢定、單因子變異數 檢定與邏輯斯迴歸等統計方法來分析研究結果。

主要發現為:一、整體台東地區的職校學生在畢業後準備升學。二、不同性 別、族群、類科、手足數、家庭結構、學業成績之台東縣高職應屆畢業生在進路 規劃達顯著差異。三、不同背景變項的台東縣高職應屆畢業生,在個人層面因素 無顯著差異。四、不同學業成績的台東縣高職應屆畢業生在家庭學校層面因素有 顯著差異。五、背景變項、父母教師期望、同儕影響與就業取向對台東縣高職應 屆畢業生之進路規劃具有預測力。

關鍵詞:升學、升學概況、升學意願

(7)

A Study of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of Further Schooling and Employment Willingness on Vocational High School

Graduates This Year in Taitung County

Chen, Po-Han

Abstract

This study aims to examine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of further schooling and employment willingness on vocational high school graduates this year in Taitung County. Analysis of background variables (gender, ethnic group, major, number of siblings, family structure, social status,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 (self-expectation, leaning/motivation, and preparation for making a living), and academic characteristics(influence of teachers, parents, and student peers as well as orientation towards employment) that relate to current status of further schooling and employment of vocational high school graduates this year in Taitung County are performed and discussed.

This study collects data with a self-compiled questionnaire and surveys 1,261 students who are third-year students of five vocational high schools in Taitung County. About 1,055 copies of the questionnaire were returned and 972 are effective with a 92.23% availability rate that are incorporated with descriptive statistics, Chi-square test, T-test, one-way ANOVA test, and logistic regression for the analysis results.

Major findings include: 1. Overall, vocational high school graduates in Taitung County plan to continue their studies at schools; 2. There were significant influences due to gender, majors, number of siblings, family structure,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of vocational high school graduates in Taitung County on their future plans; 3.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among vocational high school graduates this year in Taitung County with background variables; 4.

There were significant family and academic characteristics among vocational high school graduates this year in Taitung County with different academic performances; and 5. Background variables, teacher and parental expectation, the influence of student peers, and orientation towards employment are proved to have predictabilities on future plans of vocational high school graduates this year in Taitung County.

Keyword: Further schooling, schooling status, schooling willingness

(8)

目 次

中文摘要... I Abstract ... II 目 次... III 圖 次... VI 表 次...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 2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 3

壹、 研究目的 ... 3

貳、 研究問題 ... 3

第四節 名詞釋義 ... 4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高職學生升學與就業概況 ... 7

壹、 升學概況 ... 13

貳、 就業概況 ... 17

第二節 影響升學與就業規畫之因素 ... 21

壹、 個人層面 ... 21

貳、 家庭層面 ... 22

參、 學校層面 ... 23

第三節 背景變項與相關研究 ... 25

壹、 性別 ... 25

貳、 族群 ... 25

參、 手足數 ... 26

肆、 家庭結構 ... 26

伍、 社經地位 ... 26

陸、 學業成績 ... 27

柒、 類科 ... 27

捌、 相關研究 ... 28

第三章 研究設計... 29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29

(9)

第三節 研究方法 ... 31

第四節 研究對象 ... 31

壹、 研究母群 ... 31

貳、 樣本選取 ... 32

第五節 研究工具 ... 33

壹、 量表編製 ... 33

貳、 填答與計分方式 ... 34

參、 專家問卷 ... 35

肆、 預試實施 ... 38

伍、 項目分析 ... 39

陸、 信度分析 ... 44

第六節 資料處理 ... 45

壹、 資料整理 ... 45

貳、 統計分析 ... 45

第七節 研究程序與進度 ... 46

壹、 研究程序 ... 46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 49

第一節 樣本基本資料及進路規劃現況分析 ... 49

壹、 高職學生背景變項資料分析 ... 49

貳、 高職應屆畢業生進路規劃現況分析 ... 51

參、 研究發現與討論 ... 51

第二節 背景變項在升學與就業意願之差異分析 ... 53

壹、 不同性別學生在升學與就業意願上的差異分析 ... 53

貳、 不同族群學生在升學與就業意願上的差異分析 ... 54

參、 不同類科學生在升學與就業意願上的差異分析 ... 55

肆、 不同手足數學生在升學與就業意願上的差異分析 ... 57

伍、 不同家庭結構學生在升學與就業意願上的差異分析 ... 58

陸、 不同社經地位在升學與就業意願上的差異分析 ... 59

柒、 不同學業成績學生在升學與就業意願上的差異分析 ... 60

捌、 研究發現與討論 ... 62

第三節 不同背景變項在個人層面、家庭學校層面之差異分析 ... 66

壹、 不同性別學生在個人層面、家庭學校層面的差異分析 ... 66

貳、 不同族群學生在個人層面、家庭學校層面的差異分析 ... 67

參、 不同類科學生在個人層面、家庭學校層面的差異分析 ... 69

肆、 不同手足數學生在個人層面、家庭學校層面的差異分析 ... 72

伍、 不同家庭結構學生在個人層面、家庭學校層面的差異分析 ... 74

陸、 不同社經地位學生在個人層面、家庭學校層面的差異分析 ... 76

柒、 不同學業成績學生在個人層面、家庭學校層面的差異分析 ... 78

(10)

捌、 研究發現與討論 ... 81

第四節 背景變項、個人層面及家庭學校層面在進路規劃之預測分析 ... 8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93

第一節 結論 ... 93

第二節 建議 ... 97

參考文獻... 99

(一)中文部分... 99

(二)外文部分... 102

附錄... 104

附錄一 專家問卷 ... 104

附錄二 職業類別表 ... 110

附錄三 正式問卷 ... 111

(11)

圖 次

圖 1:四技二專多元入學管道架構圖... 14 圖 2:研究架構圖 ... 30 圖 3:研究流程圖 ... 48

(12)

表 次

表 1100 學年度台東縣職業學校應屆畢業班級學生數 ... 5

表 2 台東縣高職學生數、畢業生數(94-99 學年度) ... 7

表 387-98 學年度全國高中職學校職業科畢業生升學就業概況 ... 9

表 487-98 學年度全國高中職學校綜合高中畢業生升學就業概況 ... 10

表 5 台東縣公私立高中職畢業生升學就業概況 ... 12

表 6 台東縣公私立綜合高中畢業生升學就業概況 ... 12

表 7 多元入學方案說明簡表 ... 17

表 8 台東縣市人力資源重要統計指標 ... 20

表 9100 年台東縣職業學校應屆畢業班級學生數 ... 32

表 10 父母教育程度劃分方式 ... 34

表 11 父母職業類別劃分方式 ... 34

表 12 專家名單 ... 35

表 13 專家內容意見題項統計表 ... 36

表 14 專家內容意見修改彙整表 ... 36

表 15 預試樣本回收表 ... 38

表 16 預試問卷項目分析結果摘要表 ... 39

表 17 個人層面第一次因素分析 ... 41

表 18 個人層面第二次因素分析 ... 42

表 19 家庭學校層面第一次因素分析 ... 43

表 20 家庭學校層面第二次因素分析 ... 44

表 21 預試問卷信度檢定表 ... 45

表 22 樣本背景變項資料表 ... 50

表 23 進路規劃現況分析表 ... 51

表 2499 學年度全國高中職畢業生升學就業概況 ... 52

表 25 不同性別學生在升學意願之卡方檢定摘要表 ... 53

表 26 不同性別學生在就業意願之卡方檢定摘要表 ... 54

表 27 不同族群學生在升學意願之卡方檢定摘要表 ... 54

表 28 不同族群學生在升學意願之卡方檢定摘要表 ... 55

表 29 不同類科學生在升學意願之卡方檢定摘要表 ... 56

表 30 不同類科學生在就業意願之卡方檢定摘要表 ... 56

表 31 不同手足數學生在升學意願之卡方檢定摘要表 ... 57

表 32 不同手足數學生在就業意願之卡方檢定摘要表 ... 57

表 33 不同家庭結構學生在升學意願之卡方檢定摘要表 ... 58

表 34 不同家庭結構學生在就業意願之卡方檢定摘要表 ... 59

(13)

表 35 不同家庭社經地位在升學意願之卡方檢定摘要表 ... 59

表 36 不同家庭社經地位在就業意願之卡方檢定摘要表 ... 60

表 37 不同學業成績學生在升學意願之卡方檢定摘要表 ... 61

表 38 不同學業成績學生在就業意願之卡方檢定摘要表 ... 62

表 39 背景變項與升學與就業進路規劃之差異綜合摘要表 ... 65

表 40 不同性別學生在個人層面之T檢定摘要表 ... 66

表 41 不同性別學生在家庭學校層面之T檢定摘要表 ... 67

表 42 不同族群學生在個人層面之T檢定摘要表 ... 68

表 43 不同族群學生在家庭學校層面之T檢定摘要表 ... 68

表 44 不同類科學生在個人層面單因子變異數摘要表 ... 70

表 45 不同類科學生在家庭學校層面單因子變異數摘要表 ... 71

表 46 不同手足數學生在個人層面單因子變異數摘要表 ... 72

表 47 不同類科學生在家庭學校層面單因子變異數摘要表 ... 73

表 48 不同家庭結構學生在個人層面單因子變異數摘要表 ... 74

表 49 不同家庭結構學生在家庭學校層面單因子變異數摘要表 ... 75

表 50 不同社經地位學生在個人層面單因子變異數摘要表 ... 76

表 51 不同社經地位學生在家庭學校層面單因子變異數摘要表 ... 77

表 52 不同學業成績學生在個人層面單因子變異數摘要表 ... 78

表 53 不同學業成績學生在家庭學校層面單因子變異數摘要表 ... 80

表 54 背景變項在個人層面之差異綜合摘要表 ... 81

表 55 背景變項在家庭學校層面之差異綜合摘要表 ... 84

表 56 各因素對高職生進路規劃為升學之二元邏輯迴歸分析摘要表(以就業為對 照組) ... 89

(14)
(15)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探討台東縣高職生升學與就業意願影響因素,以提供未來教育單 位或學校輔導學生的參考資料,本章節內容分別為研究背景、研究動機,研究目 的、研究問題、名詞解釋與研究的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背景

早期高職生畢業後都直接投入就業市場工作,但隨著大環境的演變,在國內 科技大學林立及少子化雙重影響下,造成科技大學錄取率節節高升,因此目前各 職業學校反而都是將學生的升學輔導擺在首要,然而在東部地區,縱然校方注重 升學輔導,但普遍學生的升學意願似乎有限;研究者觀察到東部學生因城鄉差 距,學生本身質與量較西部來說普遍偏低,再加上很多經濟弱勢家庭與其他種種 因素下,因此就連研究者本身服務的學校,在升學率來說仍相對偏低,這點與全 國各縣市的現況有極大的不同。然而這些學生並非完全是考不到學校可念,而當 這些學生不升學時,他們畢業後將何去何從?這些都是研究者所好奇的地方,因 此學生所抱持的心態及本身對未來的規劃也是本研究想深入了解的地方。

原本我國的技職教育發展是以提供我國經濟發展之各層面技術人才為主,但 如今因為經濟結構的改變,加上我國高等教育大幅成長的趨勢,教育形態從精英 教育轉變為全民教育,且科技大學與技專院校快速增加,使得技職教育原本強調 以「就業準備」轉而重視升學導向與個人潛能發展(傅淑宜,2006)。換句話說,

現在的技職教育體系的學生大部分都朝升學層面發展。

根據 2002 年資料顯示,現階段高職教育的政策中,是被有計畫的削減中,

在早期高職學生的人數較多,如今由以往的高中職比從最高為 3:7 的情況,目 前已經調整為 5:5,更有繼續增加高中生比例的趨勢邁進,長遠看來,高職教 育的走向,將有值得深思的必要,要盡早做出因應以避免往後危機的產生(戴正 雄,2002)。

(16)

在過往的十年中,因為科技大學與技專院校陸續設立,再加上社會上注重文 憑的觀念依舊存在,使得以往較不容易就讀高等教育的技職體系學生,因為四技 二專的升學率節節高漲的情況下,在父母期望與同儕影響下漸漸往高等教育邁 進,在校期間變成不著重個人專業技能的訓練,反而是放學及假日都在補習,準 備參加四技二專統一入學測驗或大學學測,在如此的趨勢發展下,原本高職教育 著重技能訓練的精神就喪失,而且也深刻的影響技職體系學生在校內原本正規的 學習情形與發展(莊謙本,1999)。

第二節 研究動機

研究者本身為職校教師,從開始任教至今經歷過四所學校,從北部到中部地 區,最後來到東部地區服務,而目前任職學校工作已滿六年,發現本身服務學校 的學生升學意願頗低,這有別於其他縣市,在初步了解後,明白此現象的成因可 能是因為經濟或學業成績因素,但並非所有的學生都是經濟與成績的弱勢族群,

但全校的升學情形仍明顯低於研究者以往所任教過的學校,這當中是否有影響學 生升學的其他影響因素?換個角度想,如果他們不升學又是否會直接就業?這些都 是研究者所關心並想了解的地方。

近年來也出現了不少探討影響升學意願相關因素方面的研究,但多以限定科 別或限定學校的學生為調查對象,如黃逸中(2002)高職資料處理科畢業生升學 暨就業情形與學習成效之研究---以嘉陽高中資料處理科畢業生為例等,然而台東 地區其它學校的升學情形是否相同?在相關的文獻李京娜等(1993) 指出對於 台灣區職校學生升學意願之調查顯示:城市、城鎮及鄉村三類型的學校中,以鄉 村學校學生的升學意願最低,在研究中,台東即被歸為鄉村學校,代表台東的升 學意願是較低的。鄭富家(2003)之調查也發現:在升學意願上,北部、中部、

南部各個地區的學生其升學意願皆較高,而東部地區是相對較低。在這些前人的 研究中都明顯指出東部地區學生的升學意願低於其它縣市,然而東部地區職校學 生之升學意願究竟低落到何種程度?若不升學其畢業後是否直接就業呢?本研

(17)

究即以台東縣高職生為研究對象,探究其影響東部地區學生升學及就業相關的因 素。

技職教育(technolog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教育精神主要在提供技職 體系學校的學生,透過專門技術職業的教育與訓練後,獲得專門技術與知識以滿 足其個人在畢業後的就業需求(吳清基,1998)。而在東部地區學生的升學意願 普遍較低下,在經過職業學校的教育後是否具備足夠的就業能力,以做為將來生 涯的生計準備,因此研究者認為台東縣高職生其升學與就業的狀況,值得進一步 瞭解與探究,以做為將來輔導學生時的參考。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壹、 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研究動機,本研究以 100 學年度台東縣 5 所公私立高職應屆畢業生 共約 1,349 人為研究對象,期能了解影響學生升學與就業意願之因素,以做為教 師輔導職校學生之參考。具體而言,本研究整理的研究目的如下:

一、瞭解台東縣高職生畢業後進路規畫。

二、瞭解台東縣高職畢業生在進路規畫的差異。

三、探討台東縣高職應屆畢業生進路規劃其影響因素。

四、探討不同背景的台東縣高職應屆畢業生對進路規劃的預測情形。

貳、 研究問題

一、瞭解台東縣高職學生的升學就業概況為何?

二、瞭解不同背景變項的高職應屆畢業生進路規畫的差異為何?

三、瞭解不同背景變項的高職應屆畢業生在進路規劃影響因素之差異為何?

(一)不同背景變項的高職應屆畢業生其進路規劃在個人層面影響因素是 否有所差異?

(二)不同背景變項的高職應屆畢業生其進路規劃在家庭學校層面影響因 素是否有所差異?

四、瞭解台東縣高職應屆畢業生的背景變項、影響因素對進路規劃的預測效果為何?

(18)

第四節 名詞釋義

本研究旨在探討影響高職學生升學與就業意願因素,主要的研究變項為背景 變項、個人層面、家庭層面、學校層面與升學或就業的選擇。

一、 高職學生

本研究所指高職學生是指仍在學之台東縣市國立高級職業學校或高中附設 職業類科(含綜合高中學程)一百學年度學生。

二、 升學意願

郭秋勳(1981)認為升學意願是指個人經長時間在具有影響力的團體下,感 覺學習有所心得,嚮往更進一步的學術或職業技術研究,而於某一階段學習結束 後,再做深入更高級學校系統的決定。劉修祥、朱瑞淵、洪先進(2001)則對升 學意願的界定為係指個人為獲得更高的知識與技術或對自我的期許達到成功,所 產生的一種慾念,通常要透過考試來實現。本研究所指的升學意願是指對受試者 發出的問卷中,直接於題目中詢問受試者是否準備考四技二專統一入學測驗或大 學學測,倘若受試者勾選準備考試就代表他是有升學意願。

三、 就業意願

本研究所指的就業是對受試者發出的問卷中,直接於題目中詢問受試者是否 有意願就業。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節即針對研究對象、研究內容與研究限制分別說明之。

一、 研究對象方面

本研究主要探討的學校為東部地區的職業學校,以教育部職校名錄中之 5

(19)

私立公東高工、國立關山工商、國立成功商水;本研究欲探討的內容為 100 學年 度台東縣高職應屆畢業生升學與就業影響因素。針對教育部所公佈的職校名錄 中,台東縣之 5 所公私立高級職業學校日間學生(至 2010 年)共計 1349 人為研 究對象(如表 1)。

表 1

100 學年度台東縣職業學校應屆畢業班級學生數

學校名稱 高三班級數 高三學生數

私立公東高工 13 365

國立台東專科學校附設高職 14 384

國立台東高商 10 371

國立成功商水 5 119

國立關山工商 8 110

小計 50 1349

資料來源:教育部中部辦公室教育統計-高級中等學校校別資料(民國 100 年 9 月 30 日修正)

二、 研究內容方面

影響職業學校學生升學及就業之因素相當多,本研究僅從文獻探討中提出較 有相關的因素進行研究,因此本研究僅探討背景變項分別為:性別、族群、就讀 類科、手足數、家庭結構、家長教育程度、社經地位、學業成績;在個人層面因 素為:自我期望、學習動機、生計準備;在家庭層面因素為:父母期望、父母教 育態度;在學校層面因素為:班級學習環境、同儕影響、教師期望等之不同因素,

瞭解其差異情形。

(20)

三、 研究限制方面

本研究鑒於個人時間與能力有限,僅以東部地區職業學校學生為研究對象,

其他僅設職業學程的高中,如台東高中、台東女中,則不在本研究範圍內,因此 研究結果無法推論至高中生或全台之職校學生。而本研究僅探討台東縣高職生升 學與就業影響因素為背景變項、個人層面、家庭層面、學校層面,至於其他因素 亦不在本研究範圍。

(2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經由文獻探討與分析後,最後歸納出可能會影響學生對升學與就業的影響因 素為個人層面、家庭層面、學校層面,至於這些因素對於學生升學與就業之影響 程度與相關性為何?需要做進一步的探究。以下各節分別討論高職學生升學與就 業概況、影響升學與就業規劃之因素、影響升學與就業之背景變項。

第一節 高職學生升學與就業概況

由縣市政府的統計資料得知,台東縣近年來境內總人口數約為 20 餘萬,並 無明顯增加或減少趨勢,因此近年來台東縣高職生人數應當也是持平的狀態。以 下特別整理出,94 至 99 學年度台東縣高職學生數、畢業生數(如表 2)所示,

由資料中可以看出 6 年來台東縣高職學生數大約都維持在 2 千人,並無大幅變 動;而台東縣高職生畢業人數是增加 36%,從 94 學年度的 452 人增加到 99 學年 度的 613 人,仔細比較後得知,增加人數大多為女生,從 94 年度的 126 人增加 至 230 人成長率約一倍。

表 2

台東縣高職學生數、畢業生數(94-99 學年度)

學年度

學生人數 上學年畢業生人數

總計 總計

94 2,138 1,435 703 452 326 126 95 2,172 1,467 705 562 377 185 96 2,298 1,546 752 503 301 202 97 2,374 1,606 768 509 321 188 98 2,375 1,629 746 580 372 208 99 2,206 1,536 670 613 383 230 資料來源:教育部中部辦公室

(22)

而這些職校生畢業後,他們的生涯進路又是為何呢?既然就讀職業學校的人 數增加,應該表示本地的學生有就業的需求,才會來就讀職業類學校,從職業學 校法第一條中得知,職業學校教育是以傳授學生職業技能,培養職業道德,培養 健全之基層技術人才為主要目標。

除此之外,程金保與張秉書(2001)指出,職業學校還需要輔以學生達成下 列目標:

一、充實職業知識,培育職業基本技能。

二、培養職業道德,養成敬業樂群、負責的工作態度。

三、加強人文及科技素養,增進創造力及職場適應能力。

四、培養繼續深造之興趣與能力,發展終身學習及生涯規劃的基礎

但是以目前國內狀況看來,文憑主義觀念依舊盛行,家長、學生仍偏執地以 升學為最優先的考量,各方面主、客觀因素讓高職應屆畢業生的升學比率呈現越 來越高的趨勢(柯秀燕,2003)

以下先就這幾年的升學與就業統計情形整理成表格來進行分析,因本研究的 研究對象為台東縣高職學生,在教育部中部辦公室的統計資料中,是放在高職類 科與綜合高中 2 種統計資料中,因此以下分別就全國高中職學校職業科畢業生升 學就業概況與全國高中職學校綜合高中畢業生升學就業概況整理成表格(如表 3 所示)。

由表 3 中的數據可以看出,從 87 學年度後職業學校的學生總人數大約下降 了 5 萬人,而升學率都大幅的提升,從 30%大躍進至 80%,而就業率從原本的 42%下降至 13%,至於未升學未就業,則從 87 學年度到 98 學年度間,其百分比 由 24%下降至 6%,因此從 87 學年度以後整體的高職狀況看起來,其學生人數 是下降的,但是繼續就讀職校的學生幾乎走向升學;除原本的升學人數比率持續 上升外,就業人數比率及未升學未就業人數比率都大幅下降,在此看來近年來的 高職學校的學習結果似乎與高中並無不同,仍是將學生推向升學導向,此現象或

(23)

許明顯背離原本高職學校設立的精神,但在升學率節節高升之下,也自然而然地 將原本高職畢業後的未升學未就業人數比率導向升學方向,此現象或許是意外的 收穫。

表 3

87-98 學年度全國高中職學校職業科畢業生升學就業概況

學年度

總計 已升學 已就業 未升學未就業 其他 人數 百分比 人數 百分比 人數 百分比 人數 百分比 人數 百分比 87 157,964 100 47,608 30 67,782 42 38,520 24 4,054 2.5 88 152,141 100 56,139 36 55,804 36 36,206 23 3,992 2.6 89 143,901 100 61,481 42 44,261 30 33,865 23 4,294 2.9 90 133,816 100 62,326 46 37,138 27 29,847 22 4,505 3.3 91 113,869 100 63,784 56 28,427 24 18,738 16 2,920 2.5 92 99,109 100 62,158 62 22,376 22 11,944 12 2,631 2.6 93 96,557 100 64,317 66 20,624 21 9,908 10 1,708 1.7 94 97,274 100 67,889 69 18,037 18 9,964 10 1,384 1.4 95 99,176 100 72,357 72 16,747 16 8,344 8 1,728 1.7 96 102,190 100 78,142 76 15,040 14 7,898 7 1,110 1.0 97 103,064 100 79,267 76 14,732 14 ,933 7 1,132 1.1 98 104,927 100 83,560 79 13,825 13 6,669 6 873 0.8 資料來源:根據公私立高中職應屆畢業生升學就業概況調查資料編製

由表 4 的數據中可以看出,從 87 學年度以來綜合高中的人數大幅上升,從 原本的 5,465 人,增加到 33,319 人,而其升學率也是同步的大幅上升,從原本的 59%上升到 91%,而其未升學未就業人數百分比,其下降情形跟高職略為相同,

從 87 學年度的 25%下降至 98 學年度的 3%,此點與高職的未升學未就業人數百 分比同樣極低的情形看來可以解釋為,在這數十年間台灣地區高中職學生畢業後 其失業率下降了。

(24)

綜觀來說,在政府強力的政策推廣下,這十幾年綜合高中的成長相當快速,

其升學管道也相當多元,以至於有高達九成的升學率,整體來看可以解釋為就讀 綜合高中的學生都以繼續升學為導向。

表 4

87-98 學年度全國高中職學校綜合高中畢業生升學就業概況

學年度

總計 已升學 已就業 未升學未就業 其他 人數 百分比 人數 百分比 人數 百分比 人數 百分比 人數 百分比 87 5,465 100 3,224 59 756 13 1,415 25 70 1.2 88 12,535 100 6,897 55 2,228 17 2,980 23 430 3.4 89 14,386 100 9,030 62 1,852 12 3,172 22 332 2.3 90 15,785 100 10,409 65 1,905 12 3,106 19 365 2.3 91 27,911 100 20,058 71 2,956 10 4,333 15 564 2.0 92 26,016 100 19,858 76 2,891 11 2,852 10 415 1.6 93 29,154 100 23,585 80 2,903 9 2,372 8 294 1.0 94 33,037 100 27,794 84 2,492 7 2,510 7 241 0.7 95 35,432 100 30,682 86 2,588 7 1,874 5 288 0.8 96 36,746 100 33,347 90 1,783 4 1,421 3 195 0.5 97 34,748 100 31,628 91 1,576 4 1,315 3 229 0.6 98 33,319 100 30,620 91 1,396 4 1,125 3 178 0.5 資料來源:根據公私立高中職應屆畢業生升學就業概況調查資料編製

我國的中等教育包含普通高中、綜合高中及高職三條管道,希望提供此年齡 層的學生按照個人的興趣選擇就讀其中一種學制。其中,普通高中學生就是準備 在畢業後繼續升學,綜合高中學生則是可以按照職業試探後的結果,選擇升學或 是學習專業技能以奠定就業之基礎,高職的學生則是以養成基層的技術人才為主 要目的(傅淑宜,2006)。但是蔡子安(1993)與郭秋勳(1981)的研究也顯示,

(25)

因素,因此高職畢業生未來繼續升學或就業,將會因為本身的興趣而有重大的影 響。

但是在表 3 內容看來,不管高職畢業生本身的興趣為何,在 98 學年度中有 將近八成的學生選擇繼續升學,當年度的學生數為 104,927 人,而升學人數則高 達 83,560 人,可以很明顯的看出目前我國的高職教育趨勢已經是升學重於就業。

在檢視完全國性的資料後,再把焦點縮小到台東縣,近年來台東縣內各高職 學校大部份都轉型為綜合高中,因此在教育統計上的數據如果光是看純高職學 校,其數據上將會短缺許多,因此以下特別將台東縣內高中及高職 95 至 98 學年 升學及就業概況分別整理出表格以供分析(如表 5、表 6)。

在表 5 的數據中可以得知,台東縣每屆公私立高職畢業生人數大約為 500 人至 600 人左右,其升學率從 95 學年起也跟全台狀況大致吻合,從 42%大幅上 升到 69%,而就業率也大致一樣,從 41%下降至 17%,因此我們可以得知近年 來的升學熱潮,在台東縣也有顯著的影響,縣內升學人數的確大幅增加,但是在 與外縣市比較其升學率後,又跟表 3 與表 4 交互參照下得知,台東縣高職及綜合 高中的升學率跟全台比較,大約是少了 10 個百分點,換句話來說,台東的高職 升學率顯著低於其他縣市。

(26)

表 5

台東縣公私立高中職畢業生升學就業概況

學年度 性別 畢業生 已升學 已就業 未升學未就業 其他

人數 百分比 人數 百分比 人數 百分比 人數 百分比 人數 百分比 94 377 100 176 46.7 124 32.9 63 16.7 14 4.7

185 100 97 52.4 54 29.2 27 14.6 7 3.8 95 301 100 129 42.9 125 41.5 44 14.6 3 1.0 202 100 105 52.0 75 37.1 15 7.4 7 3.5 96 321 100 169 52.6 104 32.4 39 12.1 9 2.8 188 100 115 61.2 51 27.1 20 10.6 2 1.1 97 372 100 196 52.7 112 30.1 55 14.8 9 2.4 208 100 135 64.9 41 19.7 29 13.9 3 1.4 98 383 100 222 58.0 93 24.3 56 14.6 12 3.1 230 100 159 69.1 41 17.8 28 12.2 2 0.9 99 415 100 270 60.0 83 20.0 53 12.8 9 2.2 233 100 164 70.3 42 18.0 21 9.0 6 26 資料來源:教育部中部辦公室 http://www.tpde.edu.tw/ap/teach_list.aspx

表 6

台東縣公私立綜合高中畢業生升學就業概況

學年度 性別 畢業生 已升學 已就業 未升學未就業 其他

人數 百分比 人數 百分比 人數 百分比 人數 百分比 人數 百分比

94 649 100 490 75.5 84 12.9 60 9.2 15 2.3 701 100 559 79.7 87 12.4 47 6.7 8 1.1 95 634 100 482 76.0 68 10.7 72 11.4 12 1.9 693 100 570 82.3 75 10.8 41 5.9 7 1.0 96 643 100 515 80.1 68 10.6 39 6.1 21 3.3 712 100 626 87.9 60 8.4 16 2.2 10 1.4 97 657 100 508 77.3 52 7.9 81 12.3 16 2.4 679 100 564 83.1 57 8.4 40 5.9 18 2.7 98 655 100 536 81.8 62 9.5 41 6.3 16 2.4 708 100 615 86.9 43 6.1 40 5.6 10 1.4 99 625 100 513 82.1 70 11.2 34 5.4 8 1.3 766 100 676 88.3 59 7.7 31 4.0 0 0

(27)

壹、 升學概況

根據國外學者對升學的定義,升學意願:是指學習者本身經過長時間沉浸在 具有學習成效的學術團體下,對以往到現階段的學習有深刻的心得,並且想要繼 續更深一層學術或進一步的職業技術訓練,而產生於某一時期階段學習結束後,

想要再繼續進入另一高等學府的決定,並且期望能藉由升學的過程,對自己的所 學能融會貫通,使自己日後得以發揮(Yung,1978)。換句話說,有意願升學的 人,本身的學習情況應該具有相當的成效,並且自己會在學習上獲得成就感,而 且知道自身所學仍有進步空間,因此想要升學得以繼續深照。

一、 高職升學概況說明

而高職應屆畢業生,主要升學管道是參加國內技職教育體系所舉辦的四技二 專聯招,此外,畢業生亦可參加國內一般大專院校之招生考試,若家庭經濟狀況 與個人語文能力都不錯的情形下,亦可選擇出國進修。但是絕大部分的高職生畢 業後,都是留在國內繼續升學,因此在此僅介紹國內的升學架構(如圖 1)。

(28)

圖 1:四技二專多元入學管道架構圖

高職及綜合高中畢業生 高中生(含綜高)

報名 菁英班或 繁星計畫

報名技優 入學 (免統測成績)

參加 四技二專統 一入學測驗

取得 統一入學 測驗成績

參加大學 學科能力測驗

參 加 四 技 申 請 入 學 參

加 高 職 精 英 班 入 學 班 入 學

參 加 高 職 繁 星 計 畫 入 學

參 加 技 優 保 送 入 學

參 加 技 優 甄 審 入 學

推 薦 甄 選

進 修 部 聯 合 招 生

日 間 部 聯 合 登 記 分 發 符

合 高 職 精 英 班 資

格 符

合 高 職 繁 星 計 畫 資

格 符

合 技 優 保 送 入 學 報 名 資 格

符 合 技 優 甄 審 入 學 報 名 資 格

報名參加 採計統測成績 之招生管道

(29)

高職畢業生主要升學管道架構說明如下:

一、推薦甄選

為各種入學方式中,資格條件最嚴格與門檻最高的考試,其資格為在校 前五學期排名前 30%,及「具體條件」、「在校成績」、「特別條件」三部份。

獲得推薦之學生,只能就某一四技二專之某一系為志願,並由推薦學校向聯 合甄選委員會統一報名。

二、技優保送甄試

特別針對參加過台灣區或全國、世界技能競賽獲獎的同學,或是具有乙 級技術證照的學生辦理,保送甄試採參考國、英、數的考試成績及技能競賽 相關證明文件,經過甄選後入學。

三、聯合登記分發

利用四技科大聯合招生學科能力測驗的成績作為比較條件,補足扣除推 薦甄選、技優保送甄試、各類招生名額等入學管道實際報到之缺額(約佔 60%左右)。

四、各校獨立招生

辦理期間通常在各類招生管道結束後才實施,常辦理的學校如國立藝術 大學、體育學院、軍校、警校等,各校系自行決定考試分數之採納方式。(技 專校院招生策進總會網站,2006 )

目前臺灣地區的高職生普遍都是升學,但為什麼現階段高職應屆的畢業學生 在個人意願上較偏好升學呢?可能有以下幾種可能原因:

一、「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文憑主義的觀念仍普遍存在,文憑主義未 衰,無論學生或家長都以升學此選項為其優先考量,並對升學的決定感 到光榮。

二、四技科大錄取率創新高且多元升學管道暢通,就業不再是唯一、不得已 的選擇。

(30)

三、在經濟層面影響下,受到國內外經濟衰退、國內投資乏力及產業結構變 遷的影響,國內就業市場景氣持續低迷,一些青年學子為了逃避進入職 場就業於是選擇繼續升學。

如果基於以上三點原因選擇升學,其學習的過程必然敷衍,學習結果也未必 能有成果,因此對於提昇就業競爭力自然也令人質疑。雖然高職應屆畢業生升學 比率日益偏高,卻又因教學方式及目標與一般高中不同,數理及語言等基本學科 能力不足,導致日後進入四技科大後,課程銜接產生問題,學生學習困難,老師 教學也受到阻礙無法達成原教學目標(柯秀燕,2003)。

在 Becker(1964, 1993)的人力資本投資理論中,只有在目前的預估利益價 值大於目前預估成本價值下,學生才會選擇繼續升學。況且繼續升學也需要付出 成本,例如學雜費、書籍費、住宿費,還有其他非金錢上的成本,同時也沒有收 入,這些成本能夠被往後預期利益所抵銷,例如預料以後的薪水收入會比較高、

工作較穩定、工作環境較好與失業率較低,還有一些非金錢實質上的好處。因此 學生是否升學亦是經過評估後所做的決定,而在一般的情況下,學歷越高通常收 入相對越高,所以一些較會念書的學生自然而然會選擇繼續升學。

二、 高中升學概況說明

而高中應屆畢業生,主要升學管道是參加國內大學學測,亦可參加科技校院 的申請入學,說明簡表如下(表 7)。

(31)

表 7

多元入學方案說明簡表

101 學年度「大學 /四技二專」多元入學方案說明簡表(應屆畢業生)

入學管道

大學 科技校院日間部

四年制 四技二專

甄選入學

考試分發 (志願數不 得超過 100

個)

申請入學 繁星推薦 甄選

入學 技藝 技能 優良 學生 甄審 入學

登記 (50 志願) 繁星推薦

(限 1 校系)

個人申請 6 校系(含)

(限 5 校系)

職業類科 各科依在 校成績推 薦後,由 本校推薦 委員會甄 選 8 名

個人 申請 (3 個 志願)

考試科目

大 學 學 科 能 力 測 驗 ( 必 備)

術科考試(包含音樂、美 術、體育,依各學系要求) 全 民 英 檢 ( 依 各 學 系 要 求)

繁星推薦:在校成績前 50%、全程在普、綜學就

指定科目 考試(必備) 學科能力 測驗(參考)

*採大學學科能力 測驗(必備) 術科考試(包含音 樂、美術、體育, 依 各學系要求) 全民英檢(依各學 系要求)

依在校甄 選積分 (在校成

績百分 比)

四技 二專 統一 入學 測驗 (必 備)

需有 技能 競賽 或乙 級技 術士 證照

四技 二專 統一 入學 測驗 (必

高中生

(普通科)

綜高(學

術)

○:表示可參加的入學管道 ╳:表示不可參加的入學管道 資料來源:www.cogsh.tp.edu.tw/register/101 升學資訊連結.doc

貳、 就業概況

影響就業概況最主要的因素就是經濟狀況,所以從我國經建會人力處資料顯 示,在 2008 年發生全球金融海嘯後,重創全球經濟,如各國的國內需求大幅減 少與信用市場消費緊縮等,全球經濟景氣衰退落差為二次世界大戰以來之最,此 狀況下也使得各國失業率急速上升。根據國際勞工組織(International Labour

(32)

Organization, ILO)估計,2010 年全球約有 2.1 億失業人口,而我國在 2008 年下 半年失業情況由平穩轉趨上升,下半年平均失業率為 4.42%。而 2009 年失業率 續呈上升,全年平均為 5.85%,亦是有史以來的最高紀錄。幸好隨著國內景氣好 轉,企業增加僱用勞工,以及政府推出的各種促進就業政策,發揮相當大的功效,

我國勞動市場已呈逐漸復甦,在 2010 年失業率大致呈逐步下降趨勢,分別較 2009 年同時期下降。在此同時,就業率(國內就業人口占 15 歲以上人口的比率)亦 由 2008 年下半年 55.76%,下降至 2009 年的 54.52%,2010 年以來大致呈上升 趨勢,1 至 11 月平均為 54.60%。展望今(2011)年,政府將加速推動全球招商、

十項重點服務業發展,以及賡續落實「98-101 年促進就業方案」等,國內投資可 望持續擴增,進而帶動就業機會增加,2011 年失業率目標訂為 4.9%,勞動市場 就業情勢審慎樂觀(經建會人力處,2011)

在 2010 年金融海嘯逐漸遠離後,全球景氣快速復甦,經濟強勁回溫。全球 經濟加溫的帶動下,我國 2010 年整體經濟大幅改善,依財政部財稅資料中心營 業稅徵收資料及行政院主計處人力資源統計資料,2010 年台灣企業家數、銷售 值(包括內銷值及出口值)均較 2009 年成長,連就業及受僱人數也有上升。其 中,中小企業銷售值、內銷值及出口值成長幅度最大,尤以出口值增加 23.07%

最顯著;大企業家數及銷售值也均呈現正成長,且成長幅度相對大於中小企業;

就業及受僱人數,無論規模別,2010 年也都較 2009 年增加,大企業增幅大於中 小企業(2010 中小企業白皮書,2010)。換句話說,在 2010 年國內大企業成長 遠大於中小企業,而在銷售值、內銷值、受雇員工人數也是大企業成長較多。

由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知道我國的經濟狀況,受到全球景氣的影響,在這幾 年間算是起起伏伏,因此就業市場的需求也是呈現不穩定的狀態,有時候各公司 都在徵人,但有時候民間企業也會採取放無薪假或裁員等作法;而就業意願:是 指在個人自我價值觀及職業技術能力達到足以抉擇職業的程度後,針對自我興 趣、能力、酬勞價值評估及對未來前途發展的認知下,形成參與就業市場的個人 主觀意志,其定義歸納如下:為職業選擇行為的先前傾向(Predisposition)、為

(33)

個人人格特質與外在環境溝通性的反應,是個人工作價值觀念的後果變項(柯樹 青,1979)。

政府單位行政院青輔會對工職學校畢業生畢業後找工作的調查中,明白指出 興趣是最主要的考慮因素(郭靜宜,1992)。因此就業與否與個人的主觀態度有 極大的關係,無論待遇、景氣的好壞,有就業意願的人都將會就業,而就業意願 不強烈的人,則較不容易就業;除了上述之影響因素外,個人因素,如健康情形 及人格特質、教育經歷、社團活動、工作歷程也都會對就業選擇產生影響(楊朝 祥,1984)。

接下來看,我國統計資訊網中有關台東縣人力資源統計表 8,從數據中可以 得知,台東縣內約有六成的人力皆屬勞動人口,在 2009 及 2010 年期失業率大約 為 5%。

(34)

表 8

台東縣市人力資源重要統計指標

指標項目 台東縣

勞動力參與率

2009 58.7 2010 59.6 失業率

2009 5.8

2010 5.4

就業人口數

2009 104

2010 107

資料來源: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

綜合以上結論,職校學生升學與就業可分為三方面來討論,第一個為升學層 面,第二個為就業層面,最後為目前現況發展。

從升學層面看來,近幾年的升學方式及途徑非常多元,且因為技職院校陸續 的成立與少子化的影響下,導致職校學生畢業後考四技科大的錄取率節節高升。

而從就業層面來看,近幾年歷經金融風暴的洗禮與市場經濟狀況等不穩定因 素,造成市場人力需求與需求類別呈現不斷的波動,因此每年應屆畢業的年輕學 子其就業的難易度可能每年都不一樣。

在上述的條件下,現在的學生族群普遍用繼續升學來延後進入就業市場,並 且希望經由學歷的增加,對自己往後的就業產生助益。

(35)

第二節 影響升學與就業規畫之因素

本節旨在探討影響升學與就業規畫之內外在因素,研究者將分為三個層面來 探討,分別為個人層面、家庭層面與學校層面。而以下則分別匯整相關研究,分 成三個部份來詳加論述。

壹、 個人層面

在個人層面方面,共歸納出三個因素分別是自我期望、學習動機跟生計準備。

一、 自我期望

在自我期望方面,通常有較高自我期望的人都會選擇升學,就算本身因為家 庭或環境因素無法讓他們順利升學,而對自我期望較高的人其未來成就也會較 好;另外,有研究指出個人抱負越高,他們對高等教育的期望越高,並且個人報 負對高等教育期望是有預測力(藍婉真,2007),也有研究顯示在台東縣高職應 屆畢業生對於個人因素大都具有正向知覺(鄭瑋玲,2006),其意思是說台東縣 高職應屆畢業生,其是否升學跟自己的決定最有關係,而受試者的決定又跟對自 我的期望高低有關。

二、 學習動機

關於學習動機的解釋,Brophy(1988)提出,學習動機是指學生發現學習活 動的意義與價值,自發地驅使自己追求學習成長的動力。而在學習動機認知論則 認為,學習動機是介於環境與個人行為之間的一個中介歷程。藍婉真(2007)指 出自我學習動機越積極,他們對高等教育的期望會越高,學習動機對於離島國中 生高等教育期望有預測力;另外也有研究指出學生覺得有能力達到教師的期望,

他就會自動維持強烈的學習動機(張春興,1994)。由此可知學習動機對高職生 畢業後升學與就業是有一定的影響力,學生畢業後的選擇,學習動機是一項重要 的參考因素,所以將此因素納為本研究的其中一項因素來討論。

(36)

三、 生計準備

高職學生於探索期之生計發展過程中,所達到生計發展的準備,其內涵指 出,「生計準備」是指個人一生生計發展的奠基工作,其包涵個人一生在工作與 生活中所必須的各種知識、技能、態度與人際關係技巧等(黃馨慧,2002)。此 外,毛琇嫺(2008)也指出生計準備對個人校院選擇有顯著影響,因此我們可以 知道,個人的生計準備成熟度,對於是否就業會一定的影響,因此將此因素列為 研究的因素之一,但生計準備到何種程度才能區別出個人是否會選擇就業,則仍 然要進一步研究,但不在本研究的探討範圍。

貳、 家庭層面

本研究的家庭層面包括父母期望和父母教育態度二個指標。

一、 父母期望

父母對子女的期望會影響子女的成就動機,而成就動機的高低就是決定日後 個人教育抱負及理想職業目標之內在因素。McClelland(1961)指出,成就動機 是決定個人成就差異的主要原因。此外,許多家長雖沒有接受過高等教育,但為 使家庭日後獲得社會及經濟上的成功,常鼓勵與希望其子女繼續升學,以便接受 高一層的教育洗禮(Frederichson and Fonda,1971)。林淑娥(2004)指出父母是 兒童心目中的重要他人,故父母期望能成為兒童日後奮鬥的目標;李鴻章(2006)

指出父母常扮演重要的角色,透過對子女未來的期望,進而影響子女對自己的教 育期望;廖仁藝(2001)也指出父母的期望經常成為其子女努力以赴的目標。

而對於剛滿 18 歲的高職畢業生,父母的期望通常是希望孩子繼續升學,下 列研究就顯示出相同的研究結果,蔣家娟(2002)指出父母的期望和升學意願有 顯著相關,就是說父母的教育期望越高,其子女(學生)的升學意願也將越高;

蔡伶霞(2004)指出父母期望越高,就越能提高其子女的升學意願;楊景良(2006)

指出父母的期望對學生升學意願也有顯著影響力。

然而黃振文(2003)卻認為父母期望不影響學生升學意願,因此本因素尚有 研究的必要,研究者將其列入研究因素之一。

(37)

二、 父母教育態度

黃富順(1973)指出,父母的教育態度是指父母對於子女在教育及學業上的 支持、興趣、關懷、鼓勵等態度;孫清山、黃毅志(1996)認為父母教育態度包 括:家庭讀書環境(父母之獎勵與物質之提供)、補習教育之份量(校內課業輔 導、校外補習班與請家教)、唸書時是否要其子女打工;鄭瑋玲(2006)的研究 則指出,高職學生父母的教育教育態度大都具有正向知覺,意指父母的教育態度 會影響到學生的升學或就業的意願。

參、 學校層面

一、 班級學習環境

Young(1997)研究顯示,班級學習環境將會影響學生的自我概念,而自我 概念將會進而影響個人抱負與學業成就,所以我們可以說,班級學習環境直接影 響自我概念,然後再間接地影響自我期望,而自我期望亦即教育期望與職業期 望,因此可以知道,班級學習環境會影響個人升學與就業意願。

藍婉真(2007)認為當學生覺得班級是個好的學習環境,他們對繼續升學的 期望就會越高,而班級學習環境對於離島國中生高等教育期望有一定的預測力;

鄭瑋玲(2006)也指出高職學生認為學校中的班級學習狀況,大都具有正向知覺,

意指好的學習環境會影響其升學的意願。

二、 同儕影響

學生於學校的生活,除了與老師有互動外,接觸最頻繁的就是同學,經由長 時間的互動,無形之中同學的想法會對個人產生很大的影響。許多研究指出當有 較多的同學有意願升學時,他們的往往會決定繼續升學(藍婉真,2007)。黃振 文(2003)的研究認為個人自我期望的形成,通常是透過重要的他人(包括父母、

教師)與參照團體(特別是同儕團體)的影響,另外也指出青少年確實會受到同 儕的影響,尤其是在教育、學習意願、升學意願等皆有重大影響力。

蔡伶霞(2004)認為學生社會化歷程中,受到同儕的影響,有助於擴展視野 及學習經驗;因此同儕的影響有好有壞;蔡明昌(1997)的研究指出同儕對學生

(38)

教育抱負的影響相當重要,學生的教育抱負與同儕教育抱負顯著正相關,意即最 好的同儕教育抱負越高,學生的教育抱負也將有越高的趨勢。換句話說,如果同 儕的教育抱負越低,學生的教育抱負也將越低,其呈現同向概念。

三、 教師期望

在學生決定升學或直接就業的過程中,教師一直扮演重要的角色,因此,在 升學或就業資訊的提供,或師長本身經驗的傳遞上,教師均是影響學生做重要決 定的一項指標參考(吳文全,2002)。在 1968 年出版《教室中的比馬龍》(Pygmalion in the Classroom)一書中,提出教師期望對於學生學習的影響,教師的期望往往 會帶給學生直接的影響。此外眾多研究均指出教師的期望與學生的學業表現或升 學具有相關性;黃振文(2003)指出自我期望的形成,通常是透過重要的他人如 教師與參照團體(特別是同儕團體)的影響;蔡明昌(1997)指出教師期望高學 生的成就動機往往也會高;蔡伶霞(2004)研究發現教師期望是影響美容科學生 升學意願的重要因素;李鴻章(2006)在其對原住民學童的研究上,亦發現教師 對學童的期望愈高,原住民學童教育抱負也會越高。

然而,吳瓊洳(1998)在其研究中,以 965 位國中生為研究對象,卻發現到 教師雖然也被青少年列為重要他人,但其重要性卻是最低的。換句話說,教師對 學生的期望影響是不大的,因此本研究亦將教師期望列入研究因素,以討論教師 期望是否會影響學生升學或就業的意願。

(39)

第三節 背景變項與相關研究

本研究的背景變項包括性別、族群、類科、手足數、家庭結構、社經地位、

學業成績等,接下來探討背景變項對台東縣高職生升學與就業的影響。

壹、 性別

性別此背景變項似乎是許多研究的基本變項,很多有關升學意願、教育期望 與教育抱負相關研究都使用了性別變項(吳文全,2002;張標堅,2004;陳劉育,

2005;傅淑宜,2006;黃振文,2003;蔣家娟,2002;鄭瑋玲,2006;戴正雄,

2003;藍婉真,2007)。但可能因各研究的結果仍不明確,以下將各研究做一整 理,首先許多研究顯示男生與女生的升學意願與教育期望有明顯差異,鄭瑋玲

(2006)的研究指出女生的升學意願比例高於男生,Baldwin(1999)指出男生 與女生選擇接受高等教育之意願有顯著差異,而男生與女生對於讀大學抱持不同 的看法,Knisley(1993)研究美國佛蒙特州鄉下地區的高中生,指出女生期望 高中畢業後繼續讀大學的意願高於男生。

相反的也有研究指出,不同性別的學生的就業及升學未達顯著差異,如藍婉 真(2007)發現不同性別之離島國中生對高等教育期望未達顯著的差異,周鳳英

(2009)不同性別在教育期望中最高學歷及升學學校類型是沒有差異,洪榮鴻

(2010)也指出不同性別的學生在個人適應及就業及升學情況,男、女生没有顯 著差異。

貳、 族群

在族群方面,李承修(2006)、卓石能(2002)、藍天虹(2006)、王天佑(2001)、 李文益(2003)、楊雅鈞(2007)、鄭瑋玲(2006)等人的研究都曾探討到,其中 鄭瑋玲(2006)指出非原住民學生的升學意願比例高於原住民學生,周鳳英(2009)

發現排灣族學生所期望的最高學歷顯著比阿美族及太魯閣族學生高,而沈惠君

(2003)則是發現原住民國中生的升學意願會因族別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40)

參、 手足數

有研究顯示兄弟人數多將會稀釋家庭教育資本,而不利個人的受教之年數,

但姊妹人數多則沒影響(陳怡靖,1999),周鳳英(2009)指出手足數為 0~2 人的原住民族學生所期望的最高學歷明顯高於手足數為 6 個以上的原住民學 生;江玉娟、趙善如(2007)指出原住民少年其兄弟姊妹數愈多者,未來較傾向 選擇升學,換句話說手足數越多者,愈有意願升學;林大森(2001)在不同的升 學體制下發現技職體系會因兄弟姊妹數多而產生「資源稀釋」效應,而不利教育 取得,不過在一般體系則是否定的。

因此整理相關文獻發現到,在手足數的研究結果似乎不太一致,而現在又是 面臨少子化的時代,手足數對升學與就業的影響結果如何,就更令人感到有趣 了,因此研究者將其納入背景變項一同來討論。

肆、 家庭結構

在常理下,通常在完整家庭功能下長大的孩子,其人格發展相對於不健全的 家庭來說應該比較正常,成就也會相對較高,因為家庭教育是從小到大而且持續 影響個人行為與其價值觀,在周鳳英(2009)的研究中,將家庭結構區分為雙親 家庭、單親家庭及他親家庭,其結果發現到雙親家庭的原住民族學生的教育期望 較高;洪榮鴻(2010)指出單親及雙親學生比父母雙亡學生樂觀,李鴻章(2006)

指出不同家庭結構的學生之教育期望有顯著差異存在,且不完整家庭對學生的教 育期望有負面的影響,這些研究都合於常理。但是也有外國學者 Garg et al.(2002)

的研究指出不同家庭結構對教育抱負是沒有影響,因此家庭結構對高職生的升學 與就業是否有影響及影響有多大,是本研究想要了解的。

伍、 社經地位

社經地位通常直接或間接影響個人教育成就(陳奎憙,1995),且社經地位 是教育研究中最被廣泛使用的背景變項(孫旻儀、蔡明學,2007)。而學生的教 育抱負與家庭社經地位顯著正相關,就是說家庭社經地位越高的學生其教育抱負

(41)

生對高等教育期望越高,而鄭瑋玲(2009)的研究亦指出家庭收入介於三萬元至 四萬元的學生升學意願最高;家長教育程度為大專以上者,其子女的升學意願比 例最高;家長職業為中高級專業行政人員,其子女的升學意願比例最高。Baldwin

(1999)研究指出不同的社經地位對學生選擇接受高等教育有差異存在,周鳳英

(2009)研究指出不同社經地位之原住民學生其教育期望中欲達到的最高學歷有 明顯差異存在,洪榮鴻(2010)的研究則發現在事情發展的結果是否如自己所預 期的看法上,不同社經地位背景的學生有顯著的差異存在,而研究亦發現到,中、

高社經地位的學生對事情的發展通常能如自己的預期。但也有學者有不同研究發 現,如毛琇嫺(2008)指出社經地位對個人校院選擇無顯著影響。

陸、 學業成績

許多的研究都指出學生的學業成績的好壞,會直接影響他們對未來的升學意 願,藍婉真(2007)與鄭瑋玲(2009)的研究都指出成績越好的學生教育期望越 高,他們通常會比較想升學;洪榮鴻(2010)的研究則發現到,對於事情發展的 結果,功課好的學生比較覺得能符合當初自己所預期的程度;學業成績表現中等 學生比學業成績表現較差的學生傾向於樂觀;學業成績表現中上及中等的學生認 為,樂觀對日常生活所產生的影響力顯著高於學業成績中下的學生,學業成績表 現較佳的學生比學業成績表現較差的學生,在整體生活適應情況良好。毛琇嫺

(2008)亦指出學業能力對升學選擇有顯著影響。

綜上所述,大部份的研究都指出學業成績與升學呈現正相關,但本研究範圍 為台東縣高中職學生,其結果是否相同,則仍有待進一步驗證。

柒、 類科

不同的類科對於高職應屆畢業生升學與就業意願的研究,如王信智(1992)

在民國 81 年以高雄市 11 所學校的高職應屆畢業生為研究對象,研究升學與就業 意願,發現到不同類科的學生其升學與就業意願有顯著差異存在;另外,鄭瑋玲

(2006)也以台東縣高職應屆畢業生為研究對象,研究其升學意願部份,發現到 商業類學生的升學意願比例最高,工業類學生的升學意願比例最低。

(42)

捌、 相關研究

在研究者蒐集相關文獻後發現,國內在近 10 年以來,研究有關學生的升學 意願或教育期望的文獻很多,但是有關就業意願方面的研究卻很少,此現象完全 呼應了全國高中職學校職業科畢業生升學就業概況(表 2)及全國高中職學校綜 合高中畢業生升學就業概況(表 3),其所呈現的調查結果,以下則整理了與本 研究較相關之論文。

王信智(1992)以八十一學年度高雄市高職應屆畢業生 11 所學校中抽取 48 班,來研究高雄市高職應屆畢業生升學與就業意願,蔡子安(1993)以資料處理 科畢業生,研究高職資料處理科畢業生升學與就業意願影響因素;蔡惠華(1998)

以高屏地區高職應屆畢業生,探討影響高屏地區公私立高職應屆畢業生升學就業 因素;郭靜宜(2002)以北區高(中)職幼兒保育科應屆畢業生,研究高(中)

職幼兒保育科應屆畢業生生計準備與生計選擇;蔣家娟(2002)以高職餐飲管理 科學生,探討台灣高職餐飲管理科學生就業或升學意願;黃逸中(2002)以嘉陽 高中資料處理科畢業生,探討高職資料處理科畢業生升學暨就業情形與學習成效 之研究---以嘉陽高中資料處理科畢業生為例;吳文全(2002)以高職控制科日間 部學生,研究我國高職控制科日間部應屆畢業生升學意願及升學途徑選擇相關影 響因素;戴正雄(2003)以高職海事類科學生,研究高職海事類科學生入學背景 與升學就業意願;蔡伶霞(2004)以高職美容類科學生,研究高職美容類科學生 升學意願影響因素;張標堅(2004)對高職廣告設計科應屆畢業生,研究高職廣 告設計科學生升學就業影響因素;鄭瑋玲(2006)以台東縣高職應屆畢業生,來 研究台東縣高職應屆畢業生升學意願;傅淑宜(2006)以中區高職建築科及土木 科應屆畢業生,研究中區高職營建類科應屆畢業生升學與就業意願;藍婉真

(2007)以離島國中生,研究離島國中生對高等教育的期望及其影響因素;毛琇 嫺(2008)以台南地區公私立高中三年級之應屆畢業生為研究對象,探討高中生 生涯進路決策之研究;周鳳英(2009)對花東地區綜合高中原住民族學生,研究 花東地區綜合高中原住民族學生教育期望及其影響因素;洪榮鴻(2010)對台東 地區包含國立台東高中等十所公私立高中職學生,研究高中職學生正向心理、自 我期望與生活適應。

(43)

第三章 研究設計

本章重點為說明研究設計的規劃及實施方式,根據第一章研究動機與目的之 原由,以及第二章文獻資料的整理,本研究採用量化研究方式,針對台東縣高職 的應屆畢業生對其升學與就業影響因素,以做進一步的了解與探討。全章區分為 六節,包括第一節研究架構;第二節研究假設;第三節研究方法;第四節研究對 象;第五節研究工具;第六節資料分析。

第一節 研究架構

依據研究目的、研究問題與相關文獻探討結果,本研究的架構圖如下頁(見 圖 2),本研究主要為探討在不同背景變項之下,台東縣高職應屆畢業生升學與 就業的選擇方式,是否會因個人層面、家庭學校層面而有所不同,另一方面也想 瞭解其升學與就業選擇的影響因素對進路規畫是否具有預測力。

(44)

圖 2:研究架構圖

第二節 研究假設

本研究的研究假設如下:

假設 1:不同背景變項的台東縣高職應屆畢業生在升學與就業進路規劃有顯著的 差異。

假設 2:不同背景變項的台東縣高職應屆畢業生,在個人層面因素有顯著差異。

假設 2-1:不同背景變項的台東縣高職應屆畢業生在自我期望有顯著差異。

假設 2-2:不同背景變項的台東縣高職應屆畢業生在學習動機有顯著差異。

假設 2-3:不同背景變項的台東縣高職應屆畢業生在生計準備有顯著差異。

假設 3:不同背景變項的台東縣高職應屆畢業生在家庭學校層面因素有顯著差 異。

假設 3-1:不同背景變項的台東縣高職應屆畢業生在父母教師期望有顯著差 背景變項

1. 性別 2. 族群 3. 類科 4. 手足數 5. 家庭結構 6. 社經地位 7. 學業成績

個人層面 1. 自我期望 2. 學習動機 3. 生計準備

家庭學校層面 1. 父母教師期望 2. 同儕影響 3. 就業取向

進路規劃 (生涯期望) 1. 升學 2. 就業

數據

圖    次
表  5  台東縣公私立高中職畢業生升學就業概況 學年度  性別  畢業生  已升學  已就業  未升學未就業  其他  人數  百分比  人數  百分比  人數  百分比  人數  百分比  人數  百分比  94  男  377  100  176  46.7  124  32.9  63  16.7  14  4.7  女  185  100  97  52.4  54  29.2  27  14.6  7  3.8  95  男  301  100  129  42.9  125  41.5  44
圖 1:四技二專多元入學管道架構圖 高職及綜合高中畢業生  高中生(含綜高) 報名 菁英班或 繁星計畫 報名技優 入學 (免統測成績) 參加 四技二專統一入學測驗 取得 統一入學 測驗成績   參加大學   學科能力測驗 參加四技申請入學參加高職精英班入學班入學參加高職繁星計畫入學參加技優保送入學參加技優甄審入學推薦甄選進修部聯合招生日間部聯合登記分發符合高職精英班資格符合高職繁星計畫資格符合技優保送入學報名資格符合技優甄審入學報名資格報名參加 採計統測成績之招生管道
表  7  多元入學方案說明簡表  101 學年度「大學  /四技二專」多元入學方案說明簡表(應屆畢業生)  入學管道  大學  科技校院日間部   四年制  四技二專 甄選入學 考試分發  (志願數不 得超過 100 個)  申請入學  繁星推薦  甄選 入學  技藝 技能 優良學生 甄審 入學  登記 分 發 (50 志願) 繁星推薦 (限 1 校系) 個人申請 6 校系(含) (限 5 校系) 職業類科各科依在校成績推薦後,由 本校推薦 委員會甄 選 8 名  個人 申請 (3 個 志願)  考試科目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A01 Usual resident by age group, gender and place of birth A02 Usual resident by age group, gender and ethnicity A03 Usual resident by gender, ethnicity and place of birth

教育部為落實總統教育政策,透過跨部會 合作推動 「 青年教育與就業儲蓄帳戶方 案」,鼓勵 高中職應屆畢業生 透過

(2)本所研究生必須修畢必修課程及修滿 36 學 分,通過碩士論文後發給畢業證書;修業期

高雄市政府勞工局訓練就業中心、鳳山就業服務站、屏東縣政府勞動暨青年

潮州就業中心、屏東縣政府勞動暨青年發展處就業服務台所服務之求職者平均希

開發職場安全 防災與智慧監 控技術,掌握 職業衛生危害 問題與預防技 術,提升職場 危害因子暴露 評估與職業傷 病預防,落實

根據表 12 顯示,本月求職者反映未能順利推介就業原因, 「求職者就業意願 不合」因素主要為「工作環境不合」 、 「工作時間不合」 、

Schools may first relate the four basic learning areas (personal, social, academic and career development) to the personal level of students and then extend to the family 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