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 華 大 學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中 華 大 學"

Copied!
10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題目:國防產業人員對供應鏈管理與整體後勤支援 系統認知程度之研究─以A軍工廠為例

系 所 別:經 營 管 理 研 究 所 學號姓名:M09319006 許中秋 指導教授:裴 文 博 士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四 年 五 月

(2)
(3)
(4)
(5)

誌 謝

從參加本校推廣教育處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學分班進修,復承蒙 指導教授裴文博士的鼓勵,參加研究所在職生甄試入榜;兩年多來,

利用公餘時間往返台北、高雄教學中心與新竹校區修業,在家人的支 持、師長的鼓勵與恩師裴博士耐心、悉心的指導,使學生無論在課業 或是職務上均給予最大的支持。

由於恩師在財經、產業之務實經驗,以及嚴謹的策略思考與謙和 之治學態度,皆令學生在研究的過程中,不敢掉以輕心,所研究專題 與論文,一再鞭策自己小心翼翼驗算求證,並在廠長鄭昌頻將軍及吳 怡德、熊仁洲、張哲銘博士等專家益友與王先發同事在實務上的指導,

讓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成長、獲益良多,成為「終身學習」上的莫 大榮幸。

本篇論文的完成,感謝裴文博士、葉鳴朗博士及黃祥熙博士等口 試委員於百忙之中撥冗指導,提供諸多寶貴意見,使得本論文得以更 緻完善,在此特表致謝。

最後要感謝我的內人,這段期間因妳辛苦的為家庭付出,讓我能 專心於學術研究上,而得以如期、如願完成學業,感激之情非筆墨所 能形容。最後謹以本論文呈獻給關懷、指導我的師長、朋友以及家人。

許中秋 謹識於中華經管所 中 華 民 國 9 4 年 5 月 2 1 日

(6)

摘 要

供應鏈管理的觀念,在於整合採購、生產和配送及顧客服務的一 連串活動、主要目的即是在透過上下游供應商與客戶的關係,緊密的 將每個環節結合在一起,以發揮供應鏈的整體效益。長期以來,軍方 之國防產業一直蒙上神秘之色彩,但其與民間產業卻有密不可分之關 係。企業優質的供應鏈管理系統,即源自國防的後勤管理理念;為發 揮國防整體後勤效能,實有必要將供應鏈管理與整體後勤支援相整 合,共同運用於國防產業上。

本研究以國防產業A軍工廠從業人員為研究對象,以對供應鏈管 理與整體後勤支援系統認知程度為研究範圍,並運用組合歸納彙整成 六項構面,探討其對系統整合規劃與運用管理的認知程度;研究方法 採分發問卷調查法,共送出200份問卷,有效回收問卷為173份,回收 率86.5%。

研究顯示:不同的個人變項對於供應鏈管理與整體後勤支援系統 的認知程度有顯著差異,各構面均呈現兩兩有顯著相關。由預期成效 發現,當供應鏈管理與整體後勤支援系統整合後,以「改善各部門間 的作業流程,增加資料的正確性與可靠度」、「降低整體營運成本,

使工廠資源分配更有彈性」、「精簡工廠的組織結構與人力,改善企 業流程以提升效益」、「縮短生產作業時間,提高製程的穩定與生產 效率」等正面性認知程度較高。

關鍵字: 供應鏈管理、後勤管理、整體後勤支援、軍備壽期資訊管理

(7)

目 錄

誌謝 ………... I 摘要 ……….. II 目錄 ……….. III 表目錄 ……….. V 圖目錄 ……….... VII

第一章 緒 論 ……….. 1

1.1 研究背景 ………... 1

1.2 研究動機 ………. 2

1.3 研究目的 ………. 4

1.4 研究流程 ………...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7

2.1 供應鏈管理 ………. 7

2.2 整體後勤支援 ………... 15

2.3 後勤策略規劃 ………... 19

2.4 跨領域整合 ………... 27

2.5 個案A軍工廠簡 ………... 30

2.6 因應策略探討 ………... 37

第三章 研究設計 .………... 43

3.1 研究範圍與對象 ………... 43

3.2 研究架構 ………... 43

3.3 研究方法 ………... 44

(8)

3.4 問卷設計 ……….. 46

3.5 資料蒐集 ……….. 47

3.6 統計分析 ……….. 47

第四章 研究結果 ………... 49

4.1 敘述性統計分析 ……….. 49

4.2 衡量信度分析 ……….. 53

4.3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 55

4.4 差異顯著性考驗分析 ……….. 67

4.5 皮爾森相關性分析 ……….. 7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78

5.1 研究結論 ……….. 78

5.2 研究貢獻 ……….. 79

5.3 研究建議 ……….. 80

參考文獻 ………. 82

附錄─問卷 ………... 87

(9)

表 目 錄

表2.1 CALS的歷史演進 ……….... 23

表4.1 個人變項性別資料統計………... 49

表4.2 個人變項部門資料統計………... 50

表4.3 個人變項級職資料統計………... 51

表4.4 個人變項職務資料統計………... 51

表4.5 個人變項學歷資料統計……….. 52

表4.6 個人變項服務年資資料統計………... 53

表4.7 六項構面信度分析表 ……….... 54

表4.8 性別對各構面認知度變異數分析 ………..………….. 55

表4.9 性別對環境面、組織面、技術面認知度差異分析 ………… 56

表4.10 性別對實施方式、風險管理、預期成效認知度差異分析 .... 56

表4.11 部門對各構面認知度變異數分析 ……… 57

表4.12 部門對環境面、組織面、技術面認知度差異分析 ………… 58

表4.13 部門對實施方式、風險管理、預期成效認知度差異分析 .... 58

表4.14 階級對各構面認知度變異數分析 ……….... 59

表4.15 階級對環境面、組織面、技術面認知度差異分析 ……..….. 60

表4.16 階級對實施方式、風險管理、預期成效認知度差異分析 .... 60

表4.17 職務對各構面認知度變異數分析 ……….... 61

表4.18 職務對環境面、組織面、技術面認知度差異分析 ……..….. 62

表4.19 職務對實施方式、風險管理、預期成效認知度差異分析 .... 62

表4.20 學歷對各構面認知程度變異數分析 ……….... 63

(10)

表4.21 學歷對環境面、組織面、技術面認知度差異分析 ……..…... 64

表4.22 學歷對實施方式、風險管理、預期成效認知度差異分析 ... 64

表4.23 年資對各構面認知程度變異數分析 ……….…….... 65

表4.24 年資對環境面、組織面、技術面認知度差異分析 ….…….... 67

表4.25 年資對實施方式、風險管理、預期成效認知度差異分析 …. 67 表4.26 環境面考量因素差異分析 ………... 68

表4.27 組織面考量因素差異分析 ………. 69

表4.28 技術面考量因素差異分析 ………. 70

表4.29 實施方式考量因素差異分析 ……….… 71

表4.30 風險管理考量因素差異分析 ……….… 73

表4.31 預期成效評估因素差異分析 ……….… 74

表4.32 各構面間之積差原始報表 ………. 76

表4.33 各構面間之積差相關係數 ………. 77

(11)

圖 目 錄

圖1.1 研究流程圖 ……….… 6

圖2.1 供應鏈管理流程圖 ……….………...… 9

圖2.2 供應鏈管理架構圖 ………... 12

圖2.3 供應鏈管理概化流程圖 ………... 12

圖2.4 整體後勤支援整體架構 ………... 16

圖2.5 武獲管理系統發展構想圖 ………... 25

圖2.6 系統整合程序與運作構想圖 ………... 29

圖2.7 產品研發管理作業程序 ………... 32

圖2.8 運用整合環境與電子技令製作示意圖 ………... 33

圖2.9 產品全壽期整合資料關係圖 ………... 33

圖2.10 資訊系統整合架構圖 ………... 34

圖2.11 供應鏈管理作業流程圖 ………... 35

圖2.12 現場管理管理系統流程圖 ………... 36

圖2.13 作業基金四年營運收支與盈餘 ………... 38

圖2.14 輕兵器後勤策略規劃程序圖 ………... 42

圖3.1 本研究之理論架構圖 ………... 43

(12)

第一章 緒 論

1.1 研究背景

1.1.1 供應鏈管理風潮的興起

陳鴻基(2001)【29】指出,近年來國內外企業紛紛採用各類的供 應鏈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SCM)資訊系統,以強化企業 上下游供應鏈管理流程,主要是受到需求面的拉力(Pull),以及供給 面的推力(Push),兩股力量共同交互作用的結果。

在需求方面,現今企業面對國際化競爭、專業分工、客製化以及 彈性快速回應顧客需求的強大壓力,企業的競爭模式,已由以往企業 個體間的競爭,演變成供應鏈與供應鍵之間的競爭;因此,企業必需 努力尋找各種提升其供應鏈管理效率的方法,以維持企業之競爭力於 不墜。

在供給面上,隨著資訊科技的發達,原先阻礙商業經營的組織界 線逐漸消弭於無形,由於資訊科技的突飛猛進,和網際網路的快速發 展,使得企業利用資訊科技對複雜的供應鏈活動進行管理成為可行,

形成了企業利用資訊科技創造競爭優勢的強大推力。

1.1.2 對產業重要性與日俱增

就目前科技發展情況而言,資訊科技與企業競爭的關係愈來愈密 切。資訊系統不再只被視為一種工具,應將資訊科技視為企業流程再 造的新契機,並將引進新的科技,視為引進一套新制度的加以重視、

(13)

商務市場蓬勃發展,在邁入企業電子化(e-Business)之際,對企業而 言更是刻不容緩。在迎接資訊社會來臨之際,探討與了解企業如何順 利導入供應鏈管理系統實屬必要。

供應鏈管理(SCM)的蓬勃發展,與我國資訊技術(Information Technology,IT)及電子商務的蓬勃發展有很大的關聯,隨著國際分工 秩序的成形,台灣產業已成為國際主要的生產重鎮,特別是高科技與 資訊產業特別明顯。而跨國性大廠,為了更迅速了解合作夥伴的出貨 情形,常會要求協力廠商也導入供應鏈管理系統,以發揮供應鏈管理 之綜效,亦即良好的供應鏈管理系統,為做好供應鏈管理的基石。

當代經營策略大師麥可‧波特(Michael E.Porter)於2000年7月31 日來台的演講中亦提到,產業生態將會直接影響到企業的營運績效,

因此了解產業結構以及產業的獲利程度是非常重要的。此外,企業應 了解本身的競爭環境與策略定位,進以加強企業本身的競爭優勢。因 此企業如何在此新產業環境中,有效整合上、中、下游之廠商,並調 整企業本身之彈性與速度進,以提昇企業競爭力(Business competitive position in industry),將是企業生存的重要關鍵因素【26】。

1.2 研究動機

1.2.1 因應國防整體後勤需求

以往傳統式之後勤支援方式缺乏整體性,往往是在事後利用現有 之後勤能量來執行「善後」的動作,浪費後勤資源甚巨;而整體後勤 支援(Integrated Logistics Support,ILS)之作業方式則強調整體性,

(14)

凡事預先考量未來可能發生之問題,並規劃解決方案,納入設計,以 減少在「墨菲定律」下所產生不可預期問題發生之機率,讓後續未知 的成本消耗降至最低。

2004年起,國軍陸續推動的「精進案」、「國防資源釋商」等政 策,是未來重要的施政目標。盧林賜(2003)【37】指出,國防部突 破以往國軍軍事裝備商維一案一標的委商作業模式,已擬訂「策略性 商維作法」,以「長期合約」及「國有民營」方式,遂行國軍裝備委 商修護工作。為擴大軍工廠營運效益,增加收益,降低營運成本及武 器產製價格,非核心能量後勤維修,將全數釋出委由民間經營、管理;

次組件裝備產製,民間有生產能量(力)者,則採外包、委製而不自 建能量,俾使軍工廠回歸本務,致力於武器裝備生產及研發,以確保 國軍戰力。

因此,如何使國內產業與軍工廠成為「資源整合」、「能量互補」、

「目標一致」的夥伴關係,則需藉由供應鏈管理與整體後勤支援之整 合,有效結合民間企業化管理能力,提升軍工廠經營績效,強化國防 軍備武器之整後效益。

1.2.2 科技、系統整合是潮流所趨

從國防的觀點而言,整體後勤支援的精義在於運用系統管理的架 構,同時做好武器系統獲得及全壽期的裝備妥善,以滿足作戰需求,

發揮後勤是戰力乘數的效用。面對未來以科技為先導的戰爭,國防軍 備應不斷精進整體後勤效能,以務實的態度及勇氣「找出問題、面對

(15)

問題」,並運用有效的科學方法「解決問題」,將供應鏈管理與整體 後勤支援相結合,發揮整合效益,俾對建軍備戰任務產生助益。

「國防二法」施行後,國軍後勤體制亦隨之變更與改造,未來軍 備與後勤之間應作有效鏈結,以遂行武器系統全壽期管理,甚至結合 企業供應鏈管理的資源作法,將後勤資源作最佳化之配置與運用,以 達成平戰結合的綜能。就用兵後勤部分,面對項多量少且複雜的國軍 武器裝備系統特性,運用後勤支援分析(Logistic Support Analysis,

LSA)方法,從建立良好有效之作業流程、後勤人力專業化、壽期成 本管理,以有效支援作戰任務;此兩部分皆有賴透過持續之整體後勤 理論與實務的研究、討論與驗證。

1.3 研究目的

基於前述的研究背景與動機,本研究將蒐集供應鏈管理運用於企 業之成效,舉以國防產業某輕兵器生產製造廠(以下簡稱A軍工廠)

為探討之個案,提出國防產業人員對供應鏈管理與整體後勤支援(以 下簡稱SCM&ILS)系統認知程度為研究,以供國防產業生產工廠作為 借鏡,提升軍工廠營運績效之策略參考。

(1)透過文獻探討,了解SCM&ILS系統整合運用於國防產業之程序與步 驟。

(2)個案軍工廠之國防產業人員對SCM&ILS系統之認知是否有差異。

(3)構面之認知程度是否有相關性。

(16)

1.4 研究流程

美國多數的文獻中,將供應鏈管理特別提出為「目前最為有效的 企業發展過程(想法、概念)。」隨著全球科技產業競爭日趨白熱化,

為維持企業競爭優勢,導入供應鏈管理以成為堅強陣容的夥伴,飛躍 於勝利的大道,已是政府或企業現階段刻不容緩的重點工作之ㄧ,使 供應鏈管理成為企業掌握勝利之鑰。

本研究旨在探討A軍工廠如何藉由供應鏈的管理,來有效的建立 供應鏈與三軍部隊的客戶關係管理模式,進而強化整體後勤支援的功 能,其研究方向概整如下:

(1)回顧現有供應鏈管理之相關文獻,探討企業在策略面與實作面對供 應鏈的定義、規劃與運用形式。

(2)整理現有關供應鏈之相關文獻,探討供應鏈管理的本質與重要性,

以及供應鏈管理對於整體後勤支援作業之貢獻。

(3)探討企業上、中、下游供應鏈模式,如何利用資訊科技將資訊科技 融入企業策略中,來調整其組織與工作流程,作為國防整體後勤管 理參考。

(4)針對A軍工廠所處之國防產業環境現況作一整理,並探討其在導入 軍備壽期資訊管理的源起、目的、評估過程作分析研究。

(5)再針對問卷調查資料加以分析、整理,並利用統計分析結果,提出 系統整合六構面之認知程度評估後,討論、其他可能之影響因素,

最後撰寫研究成果。

為使整個研究的進行程序與內涵能清楚明暸,特列出本研究架構 與流程如圖1.1。

(17)

圖1.1 研究流程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研 究 領 域 之 界 定 研 究 領 域 之 界 定

研 究 設 計 研 究 設 計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 研究流程研究流程 研究動機研究動機

文 獻 探 討

實 地 觀 察

資料綜整及研究結果分析

新 模 式 構 建

推動方式及效益評估 研 究 結 論 與 建 議

次 級 資 料 問 卷 調 查 研 究 領 域 之 界 定

研 究 領 域 之 界 定

研 究 設 計 研 究 設 計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 研究流程研究流程 研究動機研究動機

文 獻 探 討

實 地 觀 察

資料綜整及研究結果分析

新 模 式 構 建

推動方式及效益評估 研 究 結 論 與 建 議

次 級 資 料 問 卷 調 查

(1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1 供應鏈管理

供應鏈即英文的Supply Chain,也就是「供應的鏈」,是指自商品 的企劃、開發到販賣的一連串流程【1】,同時也是每個企業體不可或 缺的一部份,更是許多企業成本控管的關鍵核心【32】。

根據Christopher(1992)【41】對於供應鏈的定義,認為「供應鏈」

是一個由許多組織經上下游連結所組成的網路,這些組織參與了許多 不同的流程與活動,而這些流程與活動的目的,在於以產品或服務的 型態來產出價值。(Beamon,1998;Palevich,1999)【40】【49】則 表示,供應鏈是指一整合的生產製造的程序,將原物料轉換成最終商 品,然後送到顧客手中,在供應鏈中有多個不同的企業個體,如供應 商、製造商、物流商及零售商等,目的在將上下游的廠商結合在一起,

形成一個鏈狀的供應模式,以發揮整合的功效。

2.1.1 供應鏈管理的定義

一般而言,從資材的供應經過生產、銷售、物流等過程,再交到 顧 客 手 上 這 個 流 程 的 管 理 , 統 稱 為 供 應 鏈 管 理 (Supply Chain Management,SCM)【4】。亦有學者指出,供應鏈管理可定義為:以 滿足客戶需求為目標,針對從生產地到消費地間所有貨物商品、服務 及資訊的儲存與流動,進行規劃、執行及控制等作業的工作流程【36】;

是一個由「計畫、採購、製造、履行、供銷管理法」整體性之效率提 升的想法與概念【3】。

(19)

Stevens(1989)【51】以資訊的觀念指出,供應鏈管理為透過資 訊流之傳輸及物料流的回饋,將物料供應商、採購、倉儲管理、產能 設備、配送、客戶服務及資訊流等一系列活動的管理哲學。

Ellram(1991)【44】表示,供應鏈管理是處理從供應商至最終消 費使用者之物料規劃及管制之整合方法,以組成通路所有成員的利益 為依歸,透過成員間共同管理及規劃的一致性,在滿足通路之顧客服 務水準下,使現有資源、產能獲得最充分的運用,實際上該物料流通 之過程常以「網路」結構出現。Ellram亦指出,供應鏈管理之普獲重視,

是因應企業全球化過程、降低進入市場之時間,以及高要求的客戶服 務水準等三項為主要趨勢。

Christopher(1992)【41】則稱,供應鏈管理涵蓋由供應商經過製 造程序與配送通路,而後到達最終消費者之商品流動過程的範疇。

Cooper(1993)【42】描述,供應鏈管理的目的,在提供從原料 到商品配送的全體通路成員管理,突破單一企業的限制;因此,整個 通路成員應整體來考量,進行從生產、配送、行銷等活動的整合決策。

Johnson & Wood(1996)【46】進一步指出,供應鏈管理必須做 到將供應商、客戶、物流商、通路等,提供彼此必要的資訊來分享,

如此才會使整體通路更有效率與競爭力,同時緊密彼此的關係。

Kalakota & Whinston(1999)【27】認為,所謂供應鏈管理,是概 括生產訂單、接收訂單、完成訂單及分送產品、服務或資訊等合作關 係的總稱。所以,供應鏈管理是指透過供應鏈成員間的有效配合,提 升該供應鏈的經營表現績效與服務水準;換言之,希望能對相關的企

(20)

業個體以及流程,利用資訊科技加以整合,以減少浪費與重複,並藉 由緊密的合作,以提升經營績效【9】(如圖2.1)。

圖2.1 供應鏈管理流程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2.1.2 供應鏈管理的目的

洪新原(2001)【18】指出,供應鏈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CM)是指將企業內部和外部、上游供應商及下游通路顧客間的流程 作有效之整體性的結合,也就是將零組件供應商、製造商、流通中心、

零售商以及顧客組成一個密切相連、息息相關的企業程序的整體性思 考概念。經過一系列有效的規劃與管理,企業便能有效的控制供應商 的供貨流程,以達到時間上的效率。這種管理方式的執行者,嘗試分 析並改善從原物料生產、成品或服務製造到運送到客戶手中的每一個 步驟。整體而言,供應鏈的目標是完成一件完美的訂單(例如:在客 戶想要的時候,給予合適的價格、剛好的數量,給他們想得到的東西)

為客戶增加所謂的價值(value),並增進供應商之間的效率。

供應鏈管理系統的目的,即在於改進資訊的透明度、決策品質以 及作業協調,藉以打破組織的籓籬,提升整個價值鏈的反應速度與運 作彈性,增加顧客認知程度,也使廠商獲得利潤並成長【36】。所以,

生產製造 加 工 銷 售

資訊科技 資訊科技 SCM

生產製造 加 工 銷 售

資訊科技 資訊科技 SCM

(21)

在供應鏈觀念當中,內部的效率和品質也是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顧 客心目中的價值;企業各項決策思考的出發點,為顧客從產品當中取 得有形或無形的效益,這種以顧客為導向的觀念,因應客戶要求的接 單後生產(Build to Order,BTO)模式應運而生,藉由電子商務的急速 發展,快速反應市場的需求。所以,古政元(2003)【6】等指出,供 應鏈管理系統的目的不單單只是為了壓低成本,將合於品質的產品和 服務提供給消費者,更重要的是透過即時資訊的交流,期能在最短的 時間內以最低的成本,分配管理資源,進而達到企業運籌管理最佳化,

提高客戶服務品質水準,創造企業最大的獲利。

林啟良等(2001)【14】則表示,傳統和新興產業的發展均面臨 快速變化的挑戰,例如產品的產銷變成少量多樣、產品生命週期的縮 短、客戶對商品的訂購週期要求縮短等。在此趨勢下,運用資訊和網 路通訊技術,來提升企業整體的供應鏈管理效率,是維持競爭優勢的 關鍵。因此,供應鏈管理系統可以降低企業的交易成本、庫存成本,

以及自接下訂單到交貨所需的時間,帶給企業若干助益。

經由以上的文獻討論,可將供應鏈管理的真正涵義,視為必須有 以下幾個特色:

(1)包含上游供應商到最下游的客戶,無法只侷限於單一企業個體,目標 在創造一無組織界限的「網路」鏈結。

(2)供應鏈成員必須有緊密聯結與合作的關係,以增加夥伴間彼此的附 加價值與信任。

(3)供應鏈管理的必要條件,為彼此間必須分享必要的資訊,經過合理

(22)

的運算來達到皆贏的目標,因此,資訊科技扮演著相當重要的一環。

2.1.3 供應鏈管理的績效指標

供應鏈管理(SCM)是概括產生訂單、接收訂單、分送產品、服 務或資訊等合作關係的總稱(Ravi and Andrew,1999)【50】。其主 要績效指標包括:

(1)用正確的方法管理,以達到降低成本及縮短時間的目的。

(2)做正確的產品,以符合客戶的要求。

(3)正確的時間管理,以達成原物料及產品的系統達交快速反應。

(4)正確的送達地點,以便原物料及產品均能送達正確位置。

為了完成這些需求,資訊的整合包括客戶訂單、庫存量、購買訂 單等資訊的掌握,就顯得非常重要。尤其近年來,網際網路、電子商 務與資訊科技的發展,也大大地改變了客戶的選擇,使得供應鏈管理 漸漸地從傳統「推」的模式,轉換為現代「拉」的模式。

所以,供應鏈管理系統可以協助一個企業蒐集、存取以及分析供 應鏈管理的相關資訊包括(David,2001)【43】:

(1)蒐集每個產品從製造、運送到販售過程中的資訊。

(2)提供供應鏈所有成員完全的資訊能見度。

(3)從單一接觸點中,存取系統裡的任何資訊。

(4)分析規劃活動,並根據整個供應鏈中的資訊,作取捨的決定。

2.1.4 供應鏈管理的過程

供應鏈管理(SCM)是企業間重要程序的整合與管理,包含了從

(23)

上游供應商至下游客戶間實體原料、服務和資訊的管理,以增加客戶 的價值為目的【8】(如圖2.2)。

圖2.2 供應鏈管理架構圖

資料來源:吳有龍,國防產業導入供應鏈管理之可行性分析,2003

供應鏈管理系統要能夠發揮全面的效益,主要乃有賴於供應鏈裡 上下游廠商間密切地合作(如圖2.3)。整個程序包含了有:原物料的 獲得與採購、生產排程、訂單處理、存貨管理、配送、倉儲及顧客服 務等(Thomas & Griffin,1996;Palevich,1999;Lambert & Cooper,

2000)【52】【49】【48】。

(1)上游供應鏈:包含組織的供應商及供應商的供應商。

(2)內部供應鏈:包含組織內將輸入轉換成輸出時的所有流程。

(3)下游供應鏈:包含產品運送到最終客戶的所有流程【9】。

圖2.3 供應鏈管理概化流程圖

資料來源:吳有龍,國防產業導入供應鏈管理之可行性分析,2003

第一階 供應商 第一階 供應商 第二階

供應商 第二階 供應商 第二階 供應商

組 裝 製 造 包 裝

配 銷

中 心 零售商 客 戶

上游 內部 下游

供應商 製造商 中盤商 零售商 顧 客

利用資訊系統,使銷售‧庫存等資訊共有

下單

出貨

下單 購買

出貨

下單

出貨

供應商 製造商 中盤商 零售商 顧 客

利用資訊系統,使銷售‧庫存等資訊共有

下單

出貨

下單 購買

出貨

下單

出貨

(24)

2.1.5 供應鏈管理的效能

KalaKota & Whinston(1999)【27】探討電子商務的著作中,認 為供應鏈管理可透過電子商務,把原本各自獨立的行銷、物料管理、

採購、製造和配送等功能整合在一起運作,這種現象並不侷限於單一 公司,而是運用於供應鏈的所有相關的公司─從供應商到顧客。其主 要功能如下:

(1)供應商選擇

目的在於控制供應商的數量,選擇使雙方理念配合,共同締造雙贏 關係的夥伴,產生的效益包括:訂單處理成本的降低、交貨時間與 地點準確,訂單前置時間縮短,由更少的人員介入處理訂單流程。

(2)存貨管理

目的是縮短從訂單、生產、出貨、收款的流程,上下游廠商可以藉 由網路直接下達訂單,省去以往需要傳真或郵寄的的方式,人工再 確認與輸入的時間,同時稽核的過程可以藉由電子化正確處理,增 加稽核的準確性;庫存管理可配合需求預測調整,有效減低庫存的 水準、增加存貨周轉率及避免缺貨或庫存過多的成本浪費。

(3)配送管理

目的是在將出貨相關的文件處理工作,如提貨單、撿貨單、發票…

等,與實際貨品能夠同步、一致及最佳化處理,立即隨貨送出,配 合遞送路徑與轉運規劃,將資源做最有效運送。

(4)通路管理

目的是藉由資訊分享,瞭解整個通路廠商的庫存與需求,再配合最

(25)

佳化的分送作業,省去過去藉由人工溝通、高成本的文件傳遞作業,

無形中加快技術資訊、產品資料、價格資料、通知作業的遞送時間;

藉此,上下游之間的電子化處理可以替企業省下可觀的成本。

(5)付款管理

目的是連接買賣雙方的發票作業、付款作業、金額與數量稽核作業,

經由電子化方式處理,將有效降低處理成本與風險,增加正確性。

(6)財務管理

目的有二:一是讓全球化的企業統一控制各地分公司的帳務金額,

增加在全球經濟裡的財務能力;二是在企業衡量本身的的風險和因 應全球財務金融市場中波動,配合企業整體策略運作。

(7)銷售部門

目的是改善銷售人員、客戶和生產部門之間的溝通。藉由全球化知 識庫的應用,可以充分取得和利用市場情報,改良銷售技巧。客戶 服務人員藉由即時資訊獲得需要的服務,改良客戶服務和服務品 質;生產部門根據客戶購買習慣與市場調查預測,快速收集市場資 訊並予以澈底分析,設計生產客戶需要的產品;而銷售部門能夠更 快速的介紹產品到市場上,取得先機。

因此,根據Christopher(1992)【41】為供應鏈管理的功能註解,

闡釋供應鏈管理與傳統物料與製造控制的不同點:首先,供應鏈管理 將供應鏈視為一體,不能以分割供應鏈不同部分的責任,再分別交付 給不同的功能性部門來管理;其次,供應鏈管理需要策略決策的制訂,

而且最終會隨策略決策而調整,同時需要提升到跨部門層次。因此,

(26)

供應鏈管理提供了對於存貨的另一種觀點,將存貨視為均衡機制的最 後手段,而非傳統實行上的第一選擇。最後,供應鏈管理需要新的系 統思考方式,並非以往功能部門的主觀思考,此一系統考量的最重要 關鍵在於整合,並非只是單純提供供應鏈成員協調問題的介面。

2.2 整體後勤支援

整體後勤支援(Integrated Logistics Support,簡稱整體後勤、整後、

ILS),係一武器系統獲得整合性後勤支援與資源的管理科學,用以分 析、規劃、確認及提供服役所需之後勤品項與支援方案,以確保在最 低廉的壽期成本下,有效維持與運作。

「整體後勤支援」旨在應用同步工程理念,與產品之設計研發同 步進行,將故障少、維修容易、資源需求低之觀念融入設計,藉由精 準的分析及縝密的審查,確認系統所需的各項後勤資源,並將顧客現 有後勤能量做最有效之運用,使系統於生命週期中,在最經濟、最有 效的支援下,達到既定之系統妥善率,做好全方位的整體後勤管理,

以期從技術面、執行面、應用面及管理面,提升國防整體後勤支援作 業技術,並推廣當代整體後勤支援觀念。

國防部為使武器系統自需求建案、研發驗證、生產部署、作戰支 援、乃至系統汰除等階段,均有整合性支援與資源管理機制,自1998 年9月起,擴大定義國軍整體後勤支援為「主要武器系統全壽期整合後 勤管理」,與各「專業後勤管理」構成矩陣式「武器系統管理」;主 要工作概為「後勤工程」(Logistics Engineering)、「後勤支援」(Logistics

(27)

Support)兩大部分,並在「整體後勤支援管理」下【23】(如圖2.4),

使支援性、效益性、時程及成本,達最佳平衡狀態,有效支援戰、訓 任務。

圖2.4 整體後勤支援整體架構

資料來源:國軍主要武器系統整體後勤支援教則,2000

2.2.1 整體後勤支援發展沿革

整體後勤支援(ILS)之觀念於1965年起源於美國軍方,至今已廣 泛應用於航太、汽車、軌道工業及公共工程等系統專案管理。「整體 後勤支援」亦為軍備壽期資訊管理(computer aided acquisition and logistics support,CALS)之源頭,強調於系統研發獲得之初,即綜合 考量後勤補保等全壽期資源規劃,並藉由壽期成本分析、可靠度等保 障性工程、備份件最佳化等資訊作業之導入,全面降低系統全壽期成 本,精進產品性能,提升支援服務品質【13】。

「整體後勤支援」由美軍於1971年提出後,開始發展至今,已有

(28)

34年,起源於美軍在其國防資源日益緊縮之情況下,為了開發及維持 新式武器裝備系統,而產生之整合性後勤管理科學,就是將單一獨立 各個後勤作業進行整合之程序。並在1990年代以後,陸續加入了企業 組織再造(BPR)及軍備壽期資訊管理(CALS)之理念,擴大「整合」

之意義應用至各商規及軍規現役裝備的後勤作業,以確保在最低的壽 期成本下,能對裝備及武器系統進行有效的維持和運作【17】,其主 要特色為:

(1)強化支援度(Supportability)的分析、評估作為,以提升武器系統 獲得決策品質及後勤支援效益。

(2)廣泛運用武器市場之現有良好產品(如採用商用或現役之次系統、

總成【組合件】、次總成【次組合件】、零附件及支援裝備等),

以降低壽期成本。

(3)推動共同資訊環境理念,簡化後勤支援分析記錄與報告項目,以提 升使用效益,符合使用者實際需要【16】。

2.2.2 整體後勤支援之概念

整體後勤支援(ILS)係以產品生命週期的角度,探討、統合產品 需求、設計、售後服務、維修的相關資訊。夏瀛洲(2001)【21】指 出,整體後勤支援的目的,在確保武器系統能以最小的壽期成本,作 最大效益的運作與維持。美軍雖為世界一等強國,面對科技日新月異、

後勤支援日趨複雜狀況下,在舊有後勤支援體系架構感到力有未逮 時,即不斷調整自我,從組織簡併、業務調整、人員訓練、計畫修訂、

(29)

預算重分配等,力求克服困難,適應潮流。既然世界潮流已經非有所 改革不可,要如何做呢?ILS就是在此情形下誕生之技術,它以現代化 之新理念及管理知識,在各方面的限制中,取得可行之發展目標,再 以此為基礎,修正並將各項後勤作為加以整合,求得武器系統於壽期 中,能獲得最有效且經濟的維持,以達到最大之邊際效益。

所以,整體後勤支援一般可應用於下列三方面:

(1)大型的武器系統籌獲計畫。 

(2)主要武器系統提升或改型計畫。

(3)新型武器系統研發計畫。

2.2.3 整體後勤支援的重要性

整體後勤支援(ILS)是一項有效的資源管理程序,用以確認、分 析、規劃並提供武器系統所需的支援項目,以確保武器系統能在最低 的壽命週期成本(Life-Cycle Cost,LCC)下,有效的運作與維持。基 本上,它是一種管理的功能,旨在系統發展之初,即藉由規劃、預算 及控制,確保系統在使用時,除符合性能要求外,亦能夠在全壽命週 期內,獲得經濟有效的支援。因此,整體後勤支援是為達成:

(1)將後勤支援之考量與系統和裝備之設計,予以整合。

(2)針對系統發展、設計和整備目標,同時考量一致的支援需求。

(3)即時且持續獲得所需之後勤支援。

(4)在服役階段,以最低成本持續提供後勤支援。

國軍過去武器系統,大都依賴美國的軍援與軍售,且所需之後勤

(30)

支援項目均已隨裝備獲得,故三軍部隊未感受到整體後勤支援之迫切 壓力;因此,各軍種對整體後勤支援系統之規劃、推展或其重要性,

均缺乏正確完整的認知與了解,直至近十年來,由於軍備局所屬中科 院、軍工廠及陸、海、空三軍著手研發自製武器系統,並部署服役後,

始逐漸遭遇整體後勤支援方面種種的問題,諸如規格訂定、操作手冊、

技術手冊、零附件料號申編、保修規劃、後勤補保體系建立及系統驗 證等問題,才深切體驗到整體後勤支援之困難與重要性【7】。

2.3 後勤策略規劃

2.3.1 國軍推行整體後勤緣由

我國雖於「新一代」武器系統獲得期間引進整體後勤,惟當時囿 於國防部無「整體後勤政策單位」,以整合規範、指導、審核各軍種 整體後勤具體作為。而各軍種亦無「適當人力」投入,且在「經驗」、

「武器裝備管理系統」與「廠家資訊不足」等因素,致各案均未達預 期效果。而部分軍種於新一代機、艦、裝甲部署完成後,才發現技術 資料或訓練不足、零附件籌購與實際需求不能結合等諸多情況,以致 產生維修成本增高與妥善率降低等問題。

1998年8月,國防部於後次室成立整體後勤專責單位及完成相關問 題檢討後,即將後勤支援工作依「建軍」、「用兵」作為,區分為「需 求規劃、研發驗證、採購部署」與「使用資料蒐整、分析研判、修改 調整」等步驟;並按此一觀念指導三軍進行整體後勤組織、作業流程 改造,武器管理資訊系統發展及軍備壽期資訊管理(CALS)之建立,

(31)

以促使傳統後勤支援轉型為整體後勤支援,並運用後勤資訊系統,發 揮分析研判、需求預警等功能,以確實掌握武器系統後續支援實況,

精確各項後勤支援管理事宜。

CALS基本上是源自國防與國防產業廠商間後勤之資料交換,爾後 逐步發展應用於武器系統全壽期管理,並擴大應用至民間產業之電子 商務交易。同時,CALS亦為美國國防部及工業界共同執行之一項策 略,用以促成並加速武器等大型系統之壽期(獲得、設計、製造及支 援各階段)數位資訊整合,亦即促使武器系統技術資訊之產生、交換、

使用及維護更有效率。其涵蓋五大應用範圍如下:

(1)企業程序改造(Business Process Change)

數位化、無紙化。由傳統紙張的流程,轉變成資料庫電子化作業。

(2)先進技術開發(Leading Edge Technology)

‧以共用的標準,描述與掌握產品製造過程上的相關技術,統合製程 資料與變更管理的技術。

‧多用於「工程資料」的管理。

(3)共享式資料環境(Shared Data Environment,SDE)

以產品生命週期的角度,探討「統合」產品需求、設計、售後服務、

維修的相關資訊。

(4)國際標準(International Standards)

‧CALS策略的核心,主要在一個「電腦網路」上,以便資訊交換與共 享。

‧資訊一次建置,多次使用在標準化的資訊格式上面,追求作業統一。

(32)

(5)結構化管理方式(Structured Management Approach)

將產品相關資訊,集中於技術文件的製作與使用,將之數位化,以 減少成本與空間,最後達成「無紙化」。

簡言之,CALS是指利用一套共通的標準,來共享整合且數位化的 產品資料,以在業務上達到更佳之效率。是藉由作業程序的改造及資 訊技術與標準的運用,建立全球共通商業系統;以無紙化方式作業環 境,將業務上所必要的資訊電子化、標準化,並運用資料庫和網路,

使得所有資訊得以交換共用為目標的策略。

所以,CALS策略將包含四大元素:

(1)數位化的資料與國際化的標準。

(2)資訊科技的引用。

(3)流程的改進。

(4)產品資料整合環境的建立。

其中,資訊科技與標準的結合,促使了流程的改善成為可能;而 整合環境的建立,則導引著整個CALS策略的實現。

2.3.2 國軍主要武器獲得方式

國軍部隊現有武器裝備,均委由軍備局軍工廠產製及配合陸軍統 籌方式獲得,有關裝備全壽期(採購、訓練、補保、延壽、汰除及週 邊附屬設施等)管理,目前係配合聯勤或陸軍規劃辦理。

武器系統獲得首在作戰任務的確立,經作戰任務因素、需求、兵 力運用構想、任務要領、情勢與武器供應市場等情況評估後,按武器

(33)

系統獲得決策程序,決定是否採用非物料解決方案(如調整兵力部署、

改變戰術及戰法等)或下列方式,以獲得所需武器裝備,達國防建軍 目的:

(1)性能提升

指武器系統進入生產或成軍後,因應敵人威脅改變,使運作需求產 生變化,而必須提高現有武器系統原有性能,所進行之研製工作。  

(2)現貨採購

以直接採購國內、外商用或現役軍事用途等裝備,作為武器系統之 獲得行為。

(3)研發製造

藉由研究發展與生產製造方式,而獲得武器系統之行為。

按以上三種獲得方式,以期達到:縮短後勤發展時間、提升武器 支援效益、降低發展風險、降低壽期成本等目標。

2.3.3 CALS與ILS之關係

軍備壽期資訊管理(CALS)與整體後勤支援(ILS)息息相關,

CALS發展初期即以ILS為主要對象,爾後再逐步發展及於武器系統全 壽期,進而又將推廣應用於各個領域。

CALS提供ILS執行作業時的資訊作業環境及資料交換標準,ILS則 是CALS的應用範圍之ㄧ。因此CALS並非一套資訊系統,但在策略之 引用時,須將其精神融入管理資訊系統,才能使實際作業受益,俾使 任何資訊系統均可獲得數位資料,惟其資料之輸出入介面與管理必須

(34)

是整體性,且符合作業要求與延續性,才能落實CALS策略【8】。

CALS觀念的演進,從最初由國防單位以無紙化作業為目標,演進 至現今,CALS的涵蓋範疇已擴展到民間的一般產業,且著重企業再造 工程,並結合Internet網路作業,與採用國際通用標準(ISO)交換資料,

運用整合資料庫支援產品自設計、發展、製造、銷售、使用,整個產 品生命週期的作業運作;其發展演進、名詞定義、涵蓋層面,由資料 蒐集及文獻探討彙整如表2.1。

表2.1 CALS的歷史演進

年代 C A L S 的 名 詞 定 義

1985

Computer Aided Logistic Support 電腦輔助後勤支援

國防部

以往 US DoD 與合約商間的往來都是靠大 量的紙張文件資料,其中可能包括數百萬張 的工程藍圖及數百萬張的技術資料,因此,

紙張資料轉換至數位資料勢在必行。而他們 也體會到靠先進的電腦及通訊科技可大幅 改 善 武 器 系 統 生 產 製 造 及 後 勤 支 援 的 時 間、成本及品質。

1988

Computer Aided Acquistion & Logistic

Support 電腦輔助獲得與後勤

支援

國 防 產 業

US DoD開始對新武器系統要求執行 CALS 計畫,除將武器系統的獲得、後勤文件製作 及處理均採用數位化方式外,並建立武器系 統資料庫,透過網路連線,讓所有的供應 商、國防採購單位、武器使用者及後勤補保 單位使用共同資料庫,以達到降低成本、提 高品質、增加效率的目標。

1993

Continuous Acquistion and Life-cycle Support 持續獲得及壽期支援

民 間 製造業

除軍方外,此時更整合政府與工業界加速數 值資訊在產品生命週期中,由設計、生產、

使用各階段之運用。

1994

Commerce At Light Speed 光速般的商業

世 界 共 通 資 訊

此時CALS的範圍擴大至民間產業,藉由國 際化的標準、企業的再造工程(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 BPR)及先進資訊 技術的應用,朝向一個由網路及共用資料庫 所構築的數值化工作環境(Digital Working Environment),整合產品技術資料並加速 產業自動化,以增進產業效率,使CALS成 為未來提高企業競爭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資料來源:CALS資訊運籌管理

(35)

2.3.4 國防產業與民間產業關係

彭元熙(2002)【30】表示,國防產業應長期根植於民間發展,

國防武器系統亦應與國際廠商進行階段性之工業合作;而發展軍民兩 用科技及國際科技的運用合作,則是未來國防產業全方位整體後勤支 援發展的趨勢。

從前大家認為國防產業是製造業,這是狹義的說法,現在的國防 產業應包括製造業、供應商,不論其型態是國防產業的維持供應、維 修,或是在民間製造、生產、維修或物流,最重要的是能支持或使得 三軍武器系統做有效利用。整體的國防產業觀念,不只是狹義的維修 或供應,應從軍政、戰略、規劃、軍力、需求著手,真正將軍備整合 在一起。

軍備局是所有國防產業研究發展與生產製造體系的龍頭,能將國 內的資源全部整合,才能有效的服務三軍。不論是從作戰需求提供建 議,協助管理體系、從資源立場提供其政策建議,或是計畫配置及管 理國防籌補的策略和物質的資源,唯有軍備體系才能整合我們的國防 產業。

多年來,美國是我方大部分武器系統之最大供應商,但我國本身 也逐漸建立自主的能力,現在武器系統有兩個最重要的關鍵:一是武 器系統本身的維持與性能提升,若能有效推動,提供全方位服務,便 能滿足顧客;二是整合現在的載台及武器系統,完成整合式的戰場(如 圖2.5)【5】。

(36)

圖2.5 武獲管理系統發展構想圖

資料來源:王定基,軍備壽期管理的問題,2003

因此,如果國內系統整合廠商,能與國際廠商一起合作分工,便 能成為全方位的長期供應商;目前不論是我國自己研發的武器,或是 經由購買所得的武器,都注重過程中的價值鏈,假如國內、外國防廠 商能有效分工,不但可增加國防產業價值,經濟效益和利潤也會提高 許多;而國內廠商積極參與武器產製,不但可以增加價值,讓整個後 壽期能有效運作,同時也能減輕國家經濟負擔,更能達到軍民一體發 展的願景。

然CALS策略所推動的是全面數位化、資訊化的整合性作業環境,

對國軍原有組織的各項作業方式將形成重大的影響。因此,配合國軍 CALS之推展,國防產業軍備生產工廠宜檢討與調整現行生產作業流 程,期使生產作業程序更合理化,以提高生產效率,將是一項不可或 缺的工作。

合約商/ 研製單位(軍 備局/聯勤) 武獲資料

LMI/LSA

R DB CM XX PILOT DB

武器 配賦

專長 人力

編裝 規劃表

備份件 特種 工具

設施 技術 文件

訓練

系統/ 構型 SBOM/QTY S/N 經歷 MAC

接/換裝編裝規劃武獲業參後勤技術資料 武器系統基準DB 接收武獲數位資料

武獲管理系統(總部/後勤部) 目 單位 野戰 基地

人員 備份件 特種工具 技術文件 訓練 設施 包搬儲運

…….

後勤保修/支援政策與能量

V V V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系統工程/

支援度分析

R/M/S/SA...

SMR

系統/裝備 結構SBOM

武器 構型

武獲專案武器系統技術資料

接/換裝 接收分配

聯勤 兵整 中心

聯兵旅 保修連

保修營

聯保廠

單位

野戰

基地 部隊服役管 理系統FDCS

合約商/ 研製單位(軍 備局/聯勤) 武獲資料

LMI/LSA

R DB CM XX PILOT DB

武器 配賦

專長 人力

編裝 規劃表

備份件 特種 工具

設施 技術 文件

訓練

系統/ 構型 SBOM/QTY S/N 經歷 MAC

接/換裝編裝規劃武獲業參後勤技術資料 武器系統基準DB 接收武獲數位資料

武獲管理系統(總部/後勤部) 目 單位 野戰 基地

人員 備份件 特種工具 技術文件 訓練 設施 包搬儲運

…….

後勤保修/支援政策與能量

V V V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系統工程/

支援度分析

R/M/S/SA...

SMR

系統/裝備 結構SBOM

武器 構型

武獲專案武器系統技術資料

接/換裝 接收分配

聯勤 兵整 中心

聯兵旅 保修連

保修營

聯保廠

單位

野戰

基地 部隊服役管 理系統FDCS

(37)

2.3.5 整體後勤願景與運作架構

孫韜玉(2002)【20】表示,依據「國防二法」確立的國防體制 和國防施政的需要,軍備局法制化後,在事權統合、專業分工方面,

將強調武器系統「自獲得到汰除」全壽期整體後勤支援,整合與強化 國軍研發、採購、生產、後勤等專業分工與管理機制,支持聯合作戰 與戰備需求及籌建可恃戰力等。

所以,國軍後勤管理作為上,主在建立武器系統全壽期管理作業 能量,發揮整體後勤支援功能,達成建軍備戰任務。以聯合後勤之物 流規劃與整體後勤之構型管理為作業發展主軸,朝企業網路無紙化環 境發展,達到精、速、實、簡之作業要求,提高工作效率,節省人力、

物力,並改良零附件管理模式,引進現代企業化思維,有效提升武器 裝備妥善率,達到擴大授權、簡化作業、提升效率之目標。

在國軍「新一代」兵力陸續成軍之際,如何運用有限的國家資源,

確保武器系統妥善,建構現代化且適合國軍後勤體制、後勤運作的實 需環境,整體後勤支援工作扮演相當重要的關鍵性角色。

陳肇敏(2003)【28】強調,國軍未來在武器系統籌獲上,須以 自製為優先,如需向外採購時,須統合民間產業體系,共同規劃獲得 策略與管理方式,落實工業合作、技術移轉,提升民間產業競爭力。

高華柱(2003)【19】則稱,為強化後勤系統主動服務,擴大聯 合後勤規模效益,聯勤正積極建置「聯合後勤資訊系統」,希望藉資 訊化管理,有效整合資源,提升後勤支援效率,建立指揮管制數位化 環境,並整合通資系統,發展物流管理資訊,以資訊科技精進後勤改

(38)

革,結合衛星定位、地理資訊、數位助理等系統裝備,建立武器物流 管理資訊化模式,提升後勤作業效率。

針對「軍備體系」的定位,張十泊(2003)【22】認為,關於軍 備體系方面,其主要是負責武器裝備獲得、國防科技工業發展、軍民 科技、軍備交流與合作、整體後勤及工程營產等造兵政策規劃管理,

並就掌管事項指導、支持軍種建軍、備戰及用兵,同時提供決策諮詢 與建議事項。

對於軍工廠的生產任務,龐豫銅(2003)【39】特別指出,持續 推展作業流程改善、加強人力專業訓練,戮力達成任務目標,並以合 理的價格,提供三軍高品質的武器裝備系統,確實發揮功能;並且配 合國防釋商政策,規劃結合輔導廠商共同建立承製能量體系,以安全、

品質、成本效益為追求目標,有效服務三軍,支援戰備整備任務遂行。

展望未來,國軍後勤管理策略規劃,宜以「軍備管理系統」將國 防產業「軍品生產整合管理系統」納入開發,進行生產工廠各項流程 系統需求整合,使各軍工廠在後勤策略運用及生產、採購、製造等任 務,透過「建軍後勤」的獲得與整體後勤運作機制與功能,支持軍種

「專業後勤」及「聯合後勤」各項補給與保修規劃作為,滿足三軍戰 備需求,遂行作戰任務。

2.4 跨領域整合

2.4.1 跨領域整合之新概念

軍備專業領域乃是「跨領域整合」之新概念,舉凡武器裝備之研

(39)

發、生產、採購、製造、後勤支援等,皆為涵蓋之範疇;故其運作之 成功與否,實攸關武器裝備之精良及有效戰力能否充分發揮。

熊培霖等(2001)【33】於《軍備發展與軍事教育結合之研究》

論文,針對「軍備發展重視專業分工」與「軍備能量運用整體資源」

兩子題之綜合分析中,以「發展軍備才能健全我國防武力;軍備發展 帶動整體經濟發展;武器裝備可由軍方提出需求,而由民間研發生產;

國軍武器裝備交由民間維修,更具經濟效益」為共同性意見。

熊培霖等【33】宣稱,軍工廠急需建立一套有效率之產製供銷的 作業模式,即參照國外先進國家相關之後勤策略規劃,將外包、民營 化或由軍方及民間產業競爭之成效、精簡後勤流程及設施,列為後勤 管理事務之重要項目,如前瞻性後勤政策的制定、組織與流程的再造、

軍備體系之重整等;並以整合性、系統化及專業化來構建優質新穎的

「軍備資訊系統」,將SCM、ILS、MIS、KM、CALS等專業系統整合 構聯,以增進國防產業之軍工廠的整體競爭優勢。

2.4.2 資訊系統整合模式

整體後勤支援(ILS)係運用「整合」的觀念,即資訊化的功能,

以執行軍備全壽期後勤管理,使武器裝備能與有限預算相配合、國防 產業與民間產業相結合,並於壽期全程持續回饋分析、檢討精進,以 達成後勤成本管理與支援任務。

「整合」的意思就是將企業個體中的各個部門,甚至是各個流程 做結合,以去除因重複而浪費成本【18】。未來國防產業之軍工廠,

(40)

為配合「國防資源釋商政策」,有效達成武器製繳任務,符合三軍部 隊的戰備需求,應將改良其供應鏈管理方式,以彙集業界力量,建構 系統件及零附件之中心工廠體系,塑造整體後勤策略管理的經營模式。

霍守業(2005)【35】表示,後勤對戰力維持而言,是一個非常 重要的措施;後勤體系的編組結構,除其本身後勤運作的因素考量外,

還需考量整體國軍的體制。

有鑑於此,本研究依據文獻探討與對A軍工廠實地觀察,提出國 防產業中的供應鏈管理及整體後勤支援系統整合後的運用管理模式

(如圖2.6);從A軍工廠之產製、解繳的流程中,分別以供應鏈管理 的運作架構,建立武器生產營運資訊系統與整體後勤管理,以強化國 防主要武器系統之後勤作業效率。

圖2.6 系統整合程序與運作構想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使用(設施) 補給運輸

需求(產品特性)

驗證測試

使 用 者

三軍後

勤支援

軍工廠 後勤工程

軍工廠 供應鏈

研製/研改

產品工程、產品資料管 理、電腦輔助設計/製 造/分析、可靠度、維 修分析、失效模式分析 電腦輔助測試(CAT) 使用(設施) 補給運輸

需求(產品特性)

驗證測試

使 用 者

三軍後

勤支援

軍工廠 後勤工程

軍工廠 供應鏈

研製/研改

產品工程、產品資料管 理、電腦輔助設計/製 造/分析、可靠度、維 修分析、失效模式分析 電腦輔助測試(CAT)

整體後勤流程 供應鏈管理流程 延 伸 線

(41)

2.5 個案軍工廠簡介

2.5.1 經營理念與策略

A軍工廠—負責口徑40公厘以下各式步、機槍、機砲及彈藥研發 與生產,為國軍輕兵器及彈藥唯一製供來源;並已導入建立MIS、

PDM、SFMS、SCM、LSM、IETM及現場管理、衛星工廠管理等系統。

(1)經營理念

A軍工廠採基金方式運作,不同於三軍預算單位,兼具有軍事與企 業雙重特性,其特殊經營模式包含:

‧指揮軍事化:對命令貫徹,軍紀要求,均與三軍一致。

‧管理科學化:以管理為工作重心,講求科學技術,有組織、有系 統、用專業。

‧經營企業化:以生產為主要任務,採企業化經營,提高生產技術 與品質,降低成本 。

‧生產合作化:以輔民生產,推動國防產業發展及工業動員整備。

(2)經營策略

藉行銷組合(5P):產品(PRODUCT)、通路(PLACE)、促銷

(PROMOTION)、價格(PRICE)及品牌形像(PACKAGE)等要 項,策訂具體作為,進行全面行銷,期能展現成效,開創未來營運 契機。

‧選定利基產品,強化行銷作為:

A軍工廠以現行成熟及產值效益較高產品為主,加強行銷,如已 完成建案且量化生產的輕兵器、以及「未來單兵戰鬥系統」等產

(42)

品;輔以自行成功開發生產之航太另件生產經驗,與漢翔公司及 中科院遂行合作生產。

‧擴大策略聯盟,加速技術升級:

適度轉型成為多元化生產工廠,擴大策略聯盟,主動參與國內、

外企業活動,建立良好合作生產關係;建立料件、生產能量、技 術設備相互支援營運策略聯盟,共同開發、生產通用性產品,期 藉相關技術轉移、專業代工(OEM)等機會,加速A軍工廠技術 升級,增加營運效能。

‧爭取工業合作,開發生產潛能:

三軍建案採購新型武器系統,建議國防部統籌考量運用工業合作 條款(Industrial Cooperation Program,ICP),訂定相當比率額度,

爭取技術轉移或合作生產,以建立自製能量與提升國防產業自製 水準【2】。

2.5.2 研發與資訊管理 (1)研發

採計畫主持人制度,以矩陣任務編組方式,推動研發工作(如圖 2.7)。

(43)

圖2.7 產品研發管理作業程序(5段13項)

資料來源:93年度品質團體獎申請書

(2)資訊管理

‧建立全廠網路及數位化環境:

建立網路基礎,設置檔案及應用軟體伺服器,各項作業均於數位化 環境下運作,達成資料庫共享目標,有效整合國軍網路資源。

‧後勤數位化:

改善資訊網路基礎建設能量,結合國軍後勤作業要求,發展電子技 令手冊(IETM),產品資料管理系統(PDM)電子資料交換(EDI)

訂單、採購系統,使武器裝備從研發生產、部署服役至汰除,全壽 期作業全面數位化,並滿足三軍後勤支援作業目的,其各項系統整 合關係與架構如圖2.8、圖2.9、圖2.10。

訂定規格概念定義 1.戰術需求

2.系統定義與規格 3.驗收程序與規格

設 計 階 段 1.初步設計 2.細部設計 3.試造與審查 4.設計審查 鑑定階段

首批製造 生產階段 大批製造

發 展 階 段 1.產品組裝與測試 2.實地(彈)測試

3.可靠度試驗與部隊測試 4.設計終結

1.戰術需求

2.系統定義與規格 3.驗收程序與規格

1.初步設計 2.細部設計 3.試造與審查 4.設計審查

1.產品組裝與測試 2.實地(彈)測試

3.可靠度試驗與部隊測試 4.設計終結

訂定規格概念定義 1.戰術需求

2.系統定義與規格 3.驗收程序與規格

設 計 階 段 1.初步設計 2.細部設計 3.試造與審查 4.設計審查 鑑定階段

首批製造 生產階段 大批製造

發 展 階 段 1.產品組裝與測試 2.實地(彈)測試

3.可靠度試驗與部隊測試 4.設計終結

1.戰術需求

2.系統定義與規格 3.驗收程序與規格

1.初步設計 2.細部設計 3.試造與審查 4.設計審查

1.產品組裝與測試 2.實地(彈)測試

3.可靠度試驗與部隊測試

4.設計終結

(44)

圖2.8 運用整合環境與電子技令製作示意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圖2.9 產品全壽期整合資料關係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電子書 資料庫 I E T M 後 勤 管 理

LSA / LSAR D a t a b a s e

Interface L S M

L S A / L S A R

IETM CLASS 4 IETM CLASS 4

S C M 供應鏈 管 理 產品資料管理

P D M D a t a b a s e

P D M CAD Tool A

CAD Tool A CAD Tool BCAD Tool B 三軍顧客

三軍顧客 其他客戶其他客戶

企業資源 管理資料庫

E R P Database

E R P 供應商

供應商 製造管理製造管理

現管系統 B O M

Interface C N

供應商 資料庫

P O

現 管 資料庫 O W

生 產 設 計 部 門 使 武 器 系 統 全 壽 期 管 理

戰 術 需 求 C A D 圖 檔 設 計

CAE分析性能

後 勤 資 料

PDM系統及ILS系統

使用電子Editor製作 影 帶 拍 攝

相 片 IETM

資料庫 I E T M 產 品 數 位 化 文 件

後勤支援分 析資料庫

物料支援系 統資料庫 保修維護

教 育 訓 練

補 給 維 護

專家系 統資料庫 資料檢索

無線網路 有線網路

使 用 環 境 方 式

紙本技令 新產品開發(四階)

服役中產品(三階)

穿 戴 式 工作站

武器系統整合資料庫 S C M + I LS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refore, this study proposes a Reverse Logistics recovery scheduling optimization problem, and the pallet rental industry, for example.. The least cost path, the maximum amount

(1996), “A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Cre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Vol. Grayson (1998), If only we knew what we know: The transfer of

(1988), “Individual strategies for coping with stress during organizational transitions,"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al Science, Vol.24, pp.19-36.. Paul (1983), “

C., "Prediction of pollutant emission through electricity consumption by the hotel industry in Hong Ko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

Li, “Concurrent engineering: a strategy for procuring construction projec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 Vol. Towill and D.R., “Time compression and supply chain

Hogg (1982), “A State-of-the-art Survey of Dispatching Rules for Manufacturing Job Shop Oper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 Vol.. Gardiner (1997), “A

(1998), “The Cabral-Dahab Science Park Management Paradigm: An Introduc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Vol. (2004), “The Cabral-Dahab Science Park Management

Peric: Finite volume method for prediction of fluid flow in arbitrarily shaped domains with moving boundari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Numerical Methods in Fluid, V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