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美術產業碩士學位 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美術產業碩士學位 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

Copied!
14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東大學 美術產業碩士學位 在職進修專班 碩士論文

植 物 染 線 形 塑 創 作 歷 程 之 研 究

-以阿美族神話故事圖像藝術為例

研 究 生 : 陳 怡 蒨 指導教授 : 廖 本 裕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八 年 五 月

(2)
(3)
(4)

謝誌

「人生的意義在於享受過程中的果實,當在為自己『精采人生』付出的 同時,也將從中得到無限的樂趣。」這是兩年來,筆者修習研究所課程與撰 寫論文內心深刻的感觸,能夠繼續在藝術領域進修,一直是我的人生夢想,

儘管過程是要付出多大的心力,仍甘之如飴。

能夠順利如期地完成此論文,要感恩的人很多。首先,最感謝的是恩師—

廖本裕教授及月君師母在論文方面的指導與斧正、平時生活上的關心照顧及 對我在藝術創作上的支持,讓我能夠放心、自在的在研究創作領域裡盡情地 發揮,特別是在失去母親的那段日子裡,不斷地給予鼓勵和安慰,讓我能夠 有智慧的去面對。此外,感謝黃嘉勝老師與羅平和老師特地撥空參加學生的 口試,提出精闢之見解,使此論文更臻完善。

特別感謝摯友 Kaljalju․Karevuan 陪我上山下海,到縱谷台東永安、

海岸都蘭與市區馬蘭等阿美族部落進行訪問、尋找創作靈感,並提供相關研 究書籍與藝術方面的激盪討論,才使得我在研究創作方面順利進行。感謝永 安部落林春花老師對於藍染工藝方面的指導、都蘭部落林貴妹女士提供阿美 族傳統服飾拍攝與解說、余冠榮大哥提供傳統服飾圖像壁畫、Homima 的藝 術交流與馬蘭部落王梅枝小姐提供阿美族傳統服飾拍攝與講解,有這些豐富 多樣的文獻資料,讓研究內容更紮實。

研究所兩年裡,感恩系上老師們對學生的關心與建言,讓我在學習的過 程中,開拓新視野。特別感謝緣分的相繫,讓我認識了這群相知相惜的夥伴—

亮穎、珮華、宜欣、韻仙、明珠,謝謝您們陪我分享心情的喜怒哀樂,還有 美術產業碩專班第一屆的同學們,學習的過程因為你們更加豐富有趣。感恩 復興國小的工作夥伴—文龍主任、采蓉老師、旻峰老師、坤芳老師、淑涵老 師、易軒老師和芳妤老師的包容、關心與支持,讓我在忙碌撰寫論文之時,

班級事務得以順利進行。

求學過程,一路走來,最感恩的就是我的家人,感謝他們無怨無悔的付 出與陪伴。尤其是我的媽媽,更是在背後支持、鼓勵我勇敢朝著自己夢想前 進的推手。完成此論文,人生階段又向前跨進大一步,雖然她現在已經不在 身邊了,但是她的鼓勵與支持會化成無形的動能,永遠存在心中,成為繼續 支持我朝下個夢想邁進的動力。

最後,再次誠心的感謝這個階段出現在我生命中的每個貴人,因為您 們,讓我生命更加充實精采。

怡蒨謹誌於 98 年 5 月

(5)

植物染線形塑創作歷程之研究 -以阿美族神話故事圖像藝術為例

作 者 : 陳 怡 蒨

國 立 台 東 大 學 美 術 產 業 學 系 所

摘 要

本文旨在探究以植物染線形塑為創作方式,將阿美族神話故事圖像藝術再 現。本研究將全文分為文獻探究與創作歷程兩部分,採質性研究中的文獻探究、

觀察紀錄、非正式訪談、創作行動等方式進行。

本研究歸納之結論,玆敘述如下:一、植物染色澤會因時間、環境而呈現高 度的可變性。二、傳統東西方藝術與當代台灣原住民藝術,所萌發的個人創作思 維,「線段」呈現不同於編織的表現形式。三、日月星辰、大海、植物與圓形對 阿美族的生活文化與圖像藝術有不可取代的意義。四、從植物染線形塑的創作歷 程,將阿美族神話故事圖像藝術應用於生活平面與立體的物件中,落實生活美學。

關 鍵 詞 : 阿 美 族 神 話 故 事 、 植 物 染 線 、 圖 像 藝 術

(6)

A study on the creation process of patterns formed of plants dyed lines -with theme of the image art of Amis’ myths

Yi-Chien Chen

Abstract

This research intended to explore the process of creating pattern arts that were formed of plants dyed lines and to represent the image art of Amis’ myths. This study was divided into two parts: the literature reviews and the creation course.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that included literature, observation, informal interview and creation action, were applied to collect pertinent information.

The results of research were found as following: Firstly, the color and luster of plants dyed would generate high variability due to the change of time and environment. Secondly, the research enlightened the thoughts of the contemporary Taiwan aboriginal arts self-creation that were different from with the styles of knitting of the traditional east-west arts. Thirdly, the meaning of heavenly bodies, the sea, the plants and the circular could not be replaced in the culture and image art of the Amis’ life. Lastly, integrating the image art of the Amis’ myths to the works of plane surface and the three-dimensional objects could be a way of carrying out the life aesthetics in the daily life.

Key Words:the Amis’ myths、lines dyed by plants、the image art

(7)

目次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目次 ………iii

表次 ………v

圖次 ………viii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3

第三節 名詞釋義 ………3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五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神話與象徵 ………11

第 二 節 阿 美 族 文 化 圖 像 之 表 現 形 式 與 … … 1 4 第三節 圖像藝術造形表現形式與風格 …………23

第三章 創作實踐與體驗 ………31

第一節 植物染線過程 ………31

第二節 創作媒材的特性與應用 ………38

(8)

第三節 植物染線形塑的創作技 ………40

第四章 創作解析 ………43

第一節 創作理念 ………43

第二節「遙想․神話․夢」系列 ………46

第三節「創世歡騰」系列 ………5 6 第四節「洪水毀滅與重生」系列 ………74

第五節「人․海․情」系列 ………8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1

第一節 結論 ………101

第二節 建議………… ………104

參考文獻 ………107

一、中文部分 ………107

二、西文部分 ………111

附錄 ………113

附錄一 阿美族神話故事 ………113

附錄二 創作系列圖稿 ………119

附錄三 拜訪部落資料整理 ………122

(9)

表次

表 1-5-1 研究時程表………8

表 2-2-1 阿美族服飾文化圖像分析說明表………18

表 2-3-1 線複合體的變化………23

表 2-3-2 創作表現形式整體構圖之風格屬性表………25

表 3-1-1 胭脂樹種子染色過程表………32

表 3-1-2 墨水樹心材染色過程表………34

表 3-1-3 創作所使用染線表………36

表 3-2-1 創作載體表現形式說明表………38

表 4-1-1 源起架構圖………43

表 4-1-2 創作理念架構圖………44

表 4-2-1 「遙想․神話․夢」作品內容分析表………47

表 4-2-2 「遙想․神話․夢」表現風格形式分析表………48

表 4-2-3 「蝶戀」作品內容分析表………50

表 4-2-4 「蝶戀」表現風格形式分析表………50

表 4-2-5 「海底尤物」作品內容分析表………52

表 4-2-6 「海底尤物」表現風格形式分析表………52

表 4-2-7 「蕨語」作品內容分析表………55

表 4-2-8 「蕨語」表現風格形式分析表………55

(10)

表 4-3-1 「創世歡騰」作品內容分析表………57

表 4-3-2 「創世歡騰」表現風格形式分析表………59

表 4-3-3 「守護太陽之子」作品內容分析表………62

表 4-3-4 「守護太陽之子」表現風格形式分析表………62

表 4-3-5 「淡淡花語」作品內容分析表………64

表 4-3-6 「淡淡花語」表現風格形式分析表………64

表 4-3-7 「時光更迭」作品內容分析表………67

表 4-3-8 「時光更迭」表現風格形式分析表………67

表 4-3-9 「太陽之神」作品內容分析表………69

表 4-3-10 「月亮之神」作品內容分析表………70

表 4-3-11 「靈魂(影子)之神」作品內容分析表………71

表 4-3-12 「日月靈魂」表現風格形式分析表………73

表 4-4-1「洪水毀滅與重生」作品內容分析表………74

表 4-4-2 「洪水毀滅與重生」表現風格形式分析表………77

表 4-4-3 「海小孩」作品內容分析表………79

表 4-4-4 「海小孩」表現風格形式分析表………79

表 4-4-5 「漂流方臼」作品內容分析表………81

表 4-4-6 「漂流方臼」表現風格形式分析表………81

表 4-4-7 「豐收」作品內容分析表………83

(11)

表 4-4-8 「豐收」表現風格形式分析表………83

表 4-4-9 「方臼」作品內容分析表………85

表 4-4-10 「方臼」表現風格形式分析表………85

表 4-5-1 「人․海․情」作品內容分析表………87

表 4-5-2 「人․海․情」表現風格形式分析表………88

表 4-5-3 「共舞(一)」作品內容分析表………91

表 4-5-4 「共舞(一)」表現風格形式分析表………92

表 4-5-5 「共舞(二)」作品內容分析表………93

表 4-5-6 「共舞(二)」表現風格形式分析表………93

表 4-5-7 「悠游」作品內容分析表………95

表 4-5-8 「悠游」表現風格形式分析表………95

表 4-5-9 「歡樂起舞」作品內容分析表………97

表 4-5-10 「歡樂起舞」表現風格形式分析表………97

表 4-5-11 「漂浮大海」作品內容分析表………100

表 4-5-12 「漂浮大海」表現風格形式分析表………100

(12)

圖次

圖 1-5-1 研究架構圖………9

圖 1-5-2 研究流程圖………10

圖 2-2-1 都蘭阿美族文化圖像應用在服飾局部圖………15

圖 2-2-2 馬蘭阿美族文化圖像應用在服飾局部圖………16

圖 2-2-3 都蘭阿美族文化圖像應用在社區壁畫………17

圖 2-2-4 阿美族木雕………17

圖 2-2-5 阿美族服飾………20

圖 2-3-1 阿美族服飾………25

圖 2-3-2 阿美族木雕………26

圖 2-3-3 阿美族服飾………26

圖 2-3-4 阿美族背帶………26

圖 2-3-5 阿美族衣飾………26

圖 2-3-6 阿美族衣飾………27

圖 2-3-7 扣帶銀飾………28

圖 2-3-8 筆筒………28

圖 2-3-9 史托列克壁緣飾板(左)………29

圖 2-3-10 史托列克壁緣飾板(右)………29

圖 2-3-11 美國建築裝飾細部………30

(13)

圖 2-3-12 法國掛毯設計………30

圖 2-3-13 法國玻璃器皿設計………30

圖 3-1-1 所需工具………31

圖 3-1-2 染物………31

圖 3-1-3 李白葉薯蓣塊莖………31

圖 3-1-4 黃蘖幹皮………31

圖 3-1-5 木蘭葉片………32

圖 3-1-6 大葉欖仁葉片………32

圖 3-1-7 台灣胡桃木樹幹………32

圖 3-1-8 墨水樹心材………32

圖 3-1-9 胭脂樹種子………32

圖 3-1-10 胭脂樹幹材………32

圖 3-1-11 墨水樹心材無媒染………35

圖 3-1-12 墨水樹心材醋酸鋁鐵媒染………35

圖 3-1-13 木藍漸染………36

圖 3-1-14 胭脂樹種子醋酸鋁鐵複染………36

圖 3-3-1 基本技法………41

圖 3-3-2 浮雕式技法(一) ………41

圖 3-3-3 浮雕式技法(二)………41

(14)

圖 3-3-4 編織技法………41

圖 3-3-5 複合式應用(一)………42

圖 3-3-6 複合式應用(二)………42

圖 4-2-1 遙想․神話․夢………46

圖 4-2-2 蝶戀………49

圖 4-2-3 蝶戀封面………49

圖 4-2-4 蝶戀背面………49

圖 4-2-5 海底尤物………51

圖 4-2-6 海底尤物………51

圖 4-2-7 海底尤物杯墊………51

圖 4-2-8 海底尤物四小片杯墊………52

圖 4-2-9 蕨語………54

圖 4-2-10 蕨語………54

圖 4-2-11 蕨語………54

圖 4-2-12 蕨語單件作品………55

圖 4-3-1 創世歡騰………56

圖 4-3-2 守護太陽之子………61

圖 4-3-3 守護太陽之子封面………61

圖 4-3-4 守護太陽之子背面………61

(15)

圖 4-3-5 淡淡花語………63

圖 4-3-6 淡淡花語………63

圖 4-3-7 淡淡花語杯墊………63

圖 4-3-8 淡淡花語………64

圖 4-3-9 淡淡花語杯墊………64

圖 4-3-10 時光更迭………66

圖 4-3-11 時光更迭………66

圖 4-3-12 時光更迭………66

圖 4-3-13 太陽之神正面………69

圖 4-3-14 太陽之神側面………69

圖 4-3-15 太陽之神背面………69

圖 4-3-16 月亮之神正面………70

圖 4-3-17 月亮之神側面………70

圖 4-3-18 月亮之神背面………70

圖 4-3-19 靈魂(影子)之神正面………71

圖 4-3-20 靈魂(影子)之神側面………71

圖 4-3-21 靈魂(影子)之神背面………71

圖 4-3-22 日月靈魂正面………72

圖 4-3-23 日月靈魂側面………72

(16)

圖 4-3-24 日月靈魂背面………72

圖 4-4-1 洪水毀滅與重生………74

圖 4-4-2 海小子………78

圖 4-4-3 海小子封面………78

圖 4-4-4 海小子背面………78

圖 4-4-5 漂流方臼………80

圖 4-4-6 漂流方臼封面………80

圖 4-4-7 漂流方臼背面………80

圖 4-4-8 豐收………82

圖 4-4-9 豐收………82

圖 4-4-10 豐收杯墊………82

圖 4-4-11 方臼正面………84

圖 4-4-12 方臼側面………84

圖 4-4-13 方臼俯瞰………84

圖 4-5-1 人․海․情………86

圖 4-5-2 共舞(一)………90

圖 4-5-3 共舞(一)封面………90

圖 4-5-4 共舞(一)背面………90

圖 4-5-5 共舞(二)………92

(17)

圖 4-5-6 共舞(二)杯墊………92

圖 4-5-7 共舞(二)杯墊………92

圖 4-5-8 悠游………94

圖 4-5-9 悠游杯墊………94

圖 4-5-10 悠游杯墊………94

圖 4-5-11 歡樂起舞………96

圖 4-5-12 歡樂起舞………96

圖 4-5-13 歡樂起舞俯瞰………96

圖 4-5-14 漂浮大海………99

圖 4-5-15 漂浮大海………99

圖 4-5-16 漂浮大海………99

(18)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一、研究背景

「植物染」是先民流傳千年的智慧累積,從植物中萃取出大自然賜予人類的 豐富色彩,是一項非常珍貴與增添生活美感驚喜的禮物。早在周朝就有植物染料 相關記載,而《唐六典》有謂「凡染大抵以草木而成,有以花葉,有以莖實,有 以根皮,出有方土,采以時月。」可見植物性染料早已成為天然染色最重要的一 類(陳景林、馬毓秀,2002)。台灣處於亞熱帶地區,又是海島國家,所以氣候溫 暖潮濕,地形呈現多樣貌的變化,因此孕育了豐富的植物資源。從台灣原住民服 飾,可以窺見早期先民使用天然染料的特殊風格與技藝;但隨著工業進步、科技 日趨發達,化學合成染料傳入,使得天然染料逐漸被取代,就連天然纖維染物也 日趨沒落,相關傳統工藝技術面臨失傳的窘境。

自 1970 年代以來,人們開始反思工業革命所帶來負面的影響,重視環境被 破壞的相關議題,於是「世界地球日」誕生了。地球日不只是一年一度的環保嘉 年華,而是開啟讓越來越多人一起加入保護地球環境這個行列的一扇永續之門 (台灣地球日,2009)。因此天然染料與天然纖維染物傳統工藝再度被重視,除了 先前傳承文化、歷史、染色技藝與天然色彩美感的應用外,更要肩負起環境保護 與資源永續利用的時代性意義。

二、研究動機

線段的延展性無限,有形的它,在我們生活中隨處可見,且以多采多姿的樣 貌呈現;無形的它,就像緣分,不因時空限制,存在你我之間,不僅牽繫著彼此,

也緊緊的串起了人與人、人與物、人與自然、人與藝術文化等的關係。

(19)

在偶然機會裡,因為原住民朋友的關係接觸了植物染,就深深地被它樸質、

柔美裡帶著內斂、自然脫俗的氣質與色調層次的變化觸動。陳景林、馬毓秀(2004) 論述染織工藝是屬於造形藝術的要項,任何造形藝術的學習都應包括造形、色 彩、材質、技法、與史觀史論等五個層面。在本研究中,筆者之所以採用植物染 線作為創作主要素材,有以下幾點說明:就「文化角度」來說,不禁可再次讚嘆 先人智慧的累積,亦將潛藏於天然植物中的色素以另一種形式呈現出來,運用大 自然色彩於生活中;就「自然環境」來說,使用無污染的自然染料,更是符合了 目前全球最熱衷的環保議題,懂得與大自然和平共存的永續生活方式;就「藝術 美學」來說,能喚起原始藝術的樸拙、神秘以及生動生命的展現。

孫大川(1997)曾提到原住民的神話傳說世界龐大深邃,壯麗無比,從始祖誕 生、民族起源、部族繁衍到變形神話與天人關係等,蘊藏了許多神聖、幽默、和 諧與祖先的細細叮嚀。「在很久很久以前……。」思緒慢慢地被文字牽引著,彷 彿穿越了時空進入神秘古老的國度,筆者個人非常喜歡聆聽神話故事,雖然遙 遠,但卻又是那麼單純、貼近生活中,就像置身在大自然中,純粹地去感受周圍 環境所賜予的旺盛生命力與返璞歸真的心靈。「圖像藝術」和神話故事一樣深深 地扣住筆者心弦。

十年前,筆者因著緣分的牽繫來到了台東,開始愛上這裡的大海藍天、日月 星辰與豐富多元的人文色彩。第一次接觸原住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阿美族那歡 樂動人的樂舞、熱愛海洋、敬畏自然、平和樂天的民族性。筆者憑著熱愛大自然 給予的感動與藝術創作的衝勁,用尊重、瞭解融入生活環境,選擇將阿美族的原 始圖像與其充滿無限想像的神話故事結合,試圖以植物染線作為創作媒材,順著 線的粗細變化特質與色彩的交互應用,可以營造出多層次的視覺效果。一般人對 於「線」的相關藝術聯想,直覺都會認為是要以編或織的形式呈現,而筆者在本 研究中,想要嘗試不同於編織的表現形式,選擇直接排、繞的方式做創作,或是 順著載體的結構直接做應用,主要以線成形,天然色彩增添區隔與豐富性,有類 似油畫的效果,並以平面掛畫、杯墊與立體手工書、裝飾瓶、項鍊架、置物容器

(20)

等生活物件表現,呈現出另一種新的藝術風貌。

圖像是有形的,而文化意義與美感卻是無形的,用線將它們串聯在一起,讓 藝術文化能夠自然地融入生活中,不但接續先人智慧的發展,也豐富我們的生命 視野。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一、研究目的

依據上述研究動機,本研究的目的有三:

(一)探究植物染藝術造形與內涵。

(二)探究阿美族文化中的圖像藝術與表現形式。

(三)探究以植物染線形塑為創作方式,將阿美族神話故事圖像藝術再現於生活 物件中,落實生活美學。

(四)依本研究結果,提供未來欲從事植物染線形塑之相關單位與研究者參考。

二、研究問題

依據相關文獻及上述研究動機與目的,茲將本研究相關問題陳述如下:

(一)植物染藝術造形與內涵為何?

(二)阿美族文化中的圖像藝術與表現形式為何?

(三)如何應用植物染線形塑創作方式,將阿美族神話故事圖像藝術再現於生活 物件中,落實生活美學?

第三節 名詞釋義

本研究相關重要名詞有「植物染」、「形塑」、「阿美族」、「神話」、「圖像藝術」

等分別界定如下:

(21)

一、植物染

植物染是從植物中萃取出天然色素,使天然色素附著在染物上的工藝。人類 採集植物的種子、根、莖、心材、樹皮、果皮、花、果實或是葉片當染材,利用 冷水攪拌浸泡(冷染)或熱開水煮(煮染)的方式取其汁液來染棉、麻、絲、毛、皮 等天然動植物的纖維(陳千惠,2002)。本研究所用的染材是裡白葉薯蕷塊莖、黃 蘗幹皮、木藍葉片、大葉欖仁葉片、台灣胡桃木樹幹、墨水樹心材、胭脂樹種子、

胭脂樹幹材等,採用冷、煮染方式染棉線。

二、形塑

「形」是指物體的外形;「塑」是動詞,柔軟、可任意變動的性質。本研究 是以植物染線為材料,塑造出圖像的形態。

三、阿美族

從維基百科(2008)資料顯示,阿美族原名 Pangcah(漢譯邦查),後來統稱為 'Amis。阿美族是台灣原住民族群中人口數目最多的一族,大都分布在花東沿岸 及花東縱谷沿線,少數居住在恆春,且幾乎都居住在平地。依居住地可以進一步 區分為秀姑巒阿美、海岸阿美、卑南及馬蘭阿美、恆春阿美、都市原住民五個分 類群。另外,早期的撒奇萊雅族未正名前,為南勢及奇萊阿美一支,但該支系今 已經過部落耆老的努力與專家學者的研究發現,該族很多的傳統文化與祭儀和阿 美族有所不同,所以現今已正名為撒奇萊雅族。阿美族是母系社會,家族事務是 以女性為主體並由女性負責。在部落中,有關部落的大小事務則是由部落男子所 組成的年齡階級負責統籌規劃與執行。生活裡從不缺乏音樂和舞蹈,許多阿美古 調甚至被改編並傳唱於世。傳統節慶有豐年祭、播種祭(小米祭)、捕魚祭和海祭 等等。豐年祭是阿美族重要的祭祀儀式,相當於漢人的農曆年,會在每年七~九 月間進行,天數則依各部落而異,原則上是由部落長老們舉行部落會議決定。豐 年祭中一樣會捕獵、採集或購買食物,並由族人們共聚分食。在傳統文化中有一 項特別的技藝就是沿海一帶目前尚保有傳統製作竹筏的藝術。本研究所訪問的阿

(22)

美族部落是花東縱谷線永安部落、花東海岸都蘭部落和台東馬蘭部落。

四、神話

原始時代所產生的口傳故事,將主角神格化,用來解釋原始人類對於世界、

宇宙未知的基本概念與起源等各種現象。故事時間多為遠古時代,空間為和現實 不同世界或是兩個以上的世界同時存在,主角多為動物、半人半神、神。因為當 時的社會是科技薄弱的時代,人類對於未知與無法解釋的現象內心會有所恐懼與 不安,因此將這些皆歸諸於神的行為,於是衍生出各種類型的神話。本研究中的 神話是指阿美族馬太鞍部落創世神話、阿美族馬蘭部落洪水神話、阿美族里漏社 海祭起源神話。

五、圖像藝術

人類經由豐富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將內心感知的形象描繪出來,以視覺方式 呈現所要表達之意念,屬於藝術設計。本研究是指阿美族文化圖像藝術與筆者依 據阿美族神話故事繪製的圖像。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研究範圍

(一)研究對象:本研究以筆者本身創作作品為個案,研究創作過程與結果。

(二)研究創作題材:以筆者對神話的遙想為序曲,加上阿美族神話故事中的「創 世神話」、「洪水神話」、「海祭起源神話」三部曲做為圖像藝術的創作題材,將神 話故事文字轉化為圖像。故事內容來源取自孫大川(1997)「創世神話」、巴蘇亞˙

博伊哲努(浦忠成)(1996)「洪水神話」、林道生(1996)「海祭起源神話」。

(三)研究創作媒材:本次創作採用棉線作為主要線材,應用植物染的方式處 理。因為棉的纖維強度高、染色容易,色澤較鮮艷,所以筆者從染線的前置作業

─漿線,到採集植物染材,使用煮染、冷染與藍染(氧化還原原理)來製作創作主

(23)

要材料,待線材晾乾後整線備用。透過這一套染線的過程,更能控制與製作出創 作所需的顏色與品質,順著棉線可塑性強、變化自由度大與染色層次變化的特質 來表現原始藝術的氣質。使用染材有黃檗幹皮、台灣胡桃木樹幹、大葉欖仁葉片、

墨水樹樹心材、胭脂樹種子及樹皮、裡白葉薯蕷塊莖、木藍葉片等。接著劑也是 本創作重要媒介,考慮到使用上的乾淨整潔性、線材與載體之間的黏著度、時效 性,因此選擇使用相片膠、保力龍膠與雙面膠來當做本創作主要的接著劑。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為筆者對自己創作歷程之研究,採用質性分析中的文獻 探究、觀察紀錄、非正式訪談與創作行動等方式進行。探究相關文獻、歸納創作 學理依據,並根據筆者個人生命經驗之感受,透過反省與思考來進行藝術表現,

紀錄創作歷程與作品分析。

二、研究限制

(一)研究對象的限制:由於本研究在探討筆者植物染線形塑創作歷程,因此其 他與植物染相關的纖維藝術家作品不列入本研究之研究對象。

(二)研究題材的限制:由於原住民神話故事版本眾多,筆者在實地走訪不同地 區的部落,並與頭目、耆老、藝文工作者對談,尋找相關文獻之後,發現同樣主 題的故事在同一族群中會因部落所在的地理環境不同而有所差異,且原住民很少 以文字記載,神話故事幾乎都是以口傳為主,容易因為時空的轉換,加上訴說故 事者多少都會加入個人主觀的情感因素,造成故事的版本大同小異,故無法將所

有版本一一列入,因此在選擇創作題材的主要內容上,採取以故事的共通性為主。

(三)研究媒材的限制:本研究以棉線為主要染物,線的材質有棉、麻、絲、毛、

化學纖維等多樣,特質千變萬化,由於材料取得的難易問題需克服,所以在此無 法將全部的媒材都進行研究。所使用的接著劑必須適合用在線材與紙材上面,水 分含量不宜過多,且要能夠簡單乾爽,在創作時才能夠保持作品的整潔乾淨度。

(四)研究方法的限制:本研究方法採質性研究文獻探究、觀察紀錄、非正式訪 談、創作行動等方式進行,僅以筆者創作歷程、實踐與反思,屬於個人觀點,研

(24)

究結果無法直接套用在其他創作者身上。

第五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方法採用質性研究,其內容包含文獻探究、觀察紀錄、非正式訪談、

創作行動等方式進行。

(一)文獻探究

針對本研究相關文獻,包括神話與象徵、阿美族文化圖像、圖像藝術造形之 內涵與表現形式等進行學理上的探討研究。將所蒐集的相關文獻資料整理歸納,

並透過個人經驗的反思對主題進行分析研究,再將資料融合產生新的思維。

(二)觀察紀錄

本研究創作題材以阿美族神話故事為主,筆者實地走訪部落並觀察紀錄阿美 族應用圖像藝術在生活中的表現形式。對於阿美族圖像、神話故事與相關藝術理 論的蒐集整理、參觀部落的圖像藝術表現形式圖稿紀錄、走訪原住民藝術工作室 與 2008 迦路蘭創意市集,觀察、紀錄與欣賞當代藝術家的創作作品及藝術工作 者運用圖像藝術的創意、巧思。

(三)非正式訪談

筆者到台東永安、馬蘭與都蘭三地的阿美族部落實地參觀訪問,融入當地的 環境,漫步在部落中並與當地居民、耆老、藝術家對話,體驗生活在部落裡的感 覺,聆聽屬於阿美族的神話傳說與阿美族藝術家的對話,參與 2008 年迦路蘭創 意市集和當代創意工作者做創意交流等文件紀錄與整合歸納。

(四)創作行動

紀錄、討論、修正創作歷程的問題與突破點。

(25)

1.創作媒材方面:以冷、熱染與媒染的方式從植物中萃取創作時所需的顏色。

2.創作內容形式方面:蒐集阿美族神話故事相關資料進行整理,並將故事內 容文字轉化繪製成圖像,讓圖像再現於日常生活中的物件中。

3.創作作品方面:準備載體,如:陶土胚體、玻璃瓶、卡紙、畫布、巧拼墊 等進行創作。

二、研究時程

表 1-5-1、研究時程表 執行時間 執行內容

97 年 98 年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01 02 03 04 05 06

前置作業

相關資料蒐集、瀏覽 ● ● 初步評估價值性與可行性 ● ● 確定創作主題與方向 ●

創作歷程

擬定研究計畫 ● ● ● ●

與教授討論論文計畫 ● ● ● ● ● ● ● ● 相關文獻資料蒐集 ● ● ● ● ● ● ● ●

實地參訪 ● ● ●

建構、解釋、轉換相關資料 ● ● ● ● ●

論文撰寫與創作初稿 ● ● ● ● ●

論文撰寫與創作表現 ● ● ● ●

論文撰寫與作品討論、修正 ● ● ● ●

論文口試與作品討論、修訂 ●

論文正式發表、作品展示 ●

(26)

三、研究理念架構圖

圖 1-5-1 研究理念架構圖 對大自然的感動 對豐富人文的尊重

喜歡聆聽神話 對藝術創作的熱愛 大海藍天 多元人文色彩 日月星辰

內在因素 外在因素

筆者創作思維

尋找

最初的感動

人文 自然 藝術

阿美族神話故事 植物染 圖像藝術 植物染線阿美族文化圖像 創世神話

洪水神話

海祭起源神話

植物染線形塑作品

文字轉化

藝術生活化

(27)

四、研究流程圖

圖 1-5-2 研究流程圖

改進

省思

創作動機

創作目的

相關文獻資料蒐集、瀏覽

建構、解釋、轉換相關資料

創作表現與實踐

尋找創作問題與方向 初步評估價值性與可行性

省思 改進

相關文獻資料蒐集 確定創作主題與方向

創作初稿、創作初探

作品討論與修正

作品展示

前置作業創作歷程 省思

(28)

第二章 文獻探究

根據前述研究目的與問題,本章將針對植物染線形塑阿美族神話故事的圖 像藝術創作表現形式與內涵之相關理論進行探討研究。本章分為三節:第一節 神話與象徵;第二節阿美族文化圖像藝術之造形表現與內涵;第三節圖像藝術 造形表現與內涵。

第一節 神話與象徵

一、神話

「神話」是原始人類對宇宙無法解釋之現象所孕育產生神格化幻想性的解 釋。(黃光男,1992;王孝廉,1994;袁珂,1995;關永中,1997;林道生,2001;

蕭兵,2001;蘇泰華,2003)。蕭兵(2001)提到杜而未在撰寫「神話」定義是敘述 神靈或超自然物的事跡,所有敘述往往是用原始的思想方式,講述人類與大自然 的關係,其主要內容有一種宗教的價值。孫大川(1997)在對神話的論述中認為將 神話敘述內容視為真實者,都是以神聖的態度來對待它;且它涉及的時間和空間 不受限制,不同於我們現實的世界。

綜合上述觀點,從古至今不論東方或西方國家,人們對於神話故事都是抱持 著尊重、神聖的態度在面對與傳承。對任何一個時空的人類來說,沒有人會去質 疑它的存在與真偽,只因為神話起源於人類偉大的情感,透過對神話無限的想 像,就能輕易的碰觸到心靈最初的純真與感動,誘發人類內心底層探索遙遠古老 的神祕境地與滿足潛意識征服自然的企圖意念。它對於人類心靈的依附,有著很 重要的存在價值與必要性。

(29)

二、象徵

許夢芸譯(2007)巴克爾解釋「象徵(Symbolic)」:是一個記號,可以用來代表 另一個客體或是呈現另外的一種意義。蕭兵(2001)認為象徵是指一種合理化、系 統化、制度化的隱喻。蕭兵(2001)提到卡西爾認為神話就像詩和藝術一樣,是一 種象徵性的符號形式(symbolic form),而這個『符號形式』的共同特徵,就是可 以適用於任何客體。

綜合上述論點,凡是用具體事物的狀態、性質來表示或代表抽象的意義,被 用來做代表的名稱或符號稱作「象徵」。在神話故事中,常常使用象徵手法來鋪 陳或詮釋所要傳達的意念要旨。神話和寓言的不同處,在於寓言是為了整體的故 事意涵傳達才衍生出故事內容的角色,而神話是自然的,故事中每個物件本來就 存在,且都有其自然要告訴我們的象徵意義。

三、阿美族神話故事

(一)創世神話

阿美族的創世神話筆者選了兩個版本做探討分析,一是孫大川(1997)論述阿 美族馬太鞍部落的創世神話,內容大意是從宇宙一片黑暗開始,等到出現兩位神 祇,後來生了四個子女,開始創造了天地、靈魂、日月、星辰、人類、動物、植 物等大地萬物與自然規律、訂定曆法。

另一是林道生(2001)阿美族東部海岸部落神話,內容講述有一位男神和一位女神 在無意間發現用火、男女媾合之道,繁衍子孫、開始使用舟隻、種植甘藷、並以 竹子及木頭做成鋤頭來種植米和小米。

在中國的創世神話中,記述了盤古開天闢地、女媧用泥土造人的故事,聖經

「創世紀」中則記述上帝創造世界萬物,並用泥土創造男人,用男人的一根肋骨 創造女人。在講述阿美族創世神話,大部分的書籍都是採用林道生先生紀錄的創 世神話,但是經過筆者探究後,認為創世神話應該是在描述宇宙一片渾沌,從無 到有的這個過程,而阿美族東部海岸部落的創世神話,比較偏向在描述原始人類

(30)

的生活方式與遷徙的過程,所以筆者選定孫大川先生所紀錄阿美族馬太鞍部落神 話為本研究的創作題材之一。

(二)

洪水神話

巴蘇亞˙博伊哲努(浦忠成)(1996)論述阿美族馬蘭部落的洪水神話,大意是 說在太古時代,發生天災導致山崩地裂,有一股熱流從地底下噴出,於是形成地 面上的河流,浩大的水勢淹沒了整個陸地,所有的生物幾乎都完全滅絕。這個時 候有三位阿美族兄妹還倖存著。他們乘著方臼逃走。漂到一座島上後,姊姊不明 原因變成了石頭,兄妹二人繼續逃避洪水。這個時候,除了他們二個人,世上就 沒有其他人。等到長大後,他們為了延續人類的生命,在請示太陽後,二人才安 心地完婚,可是卻生了兩個不可思議的怪物,兄妹兩人把怪物丟進河裡,其中一 個橫行於水中,一個順水而流去,據說那就是現在魚和蟹的祖先。後來月亮教導 他們生孩子的方法。不久之後,生下一塊白石,過了一段時間從白石中生出四個 孩子;其中有兩個是赤著腳的,兩個是穿著鞋的。聽說那兩個穿鞋子的孩子,就 是漢人的祖先,赤腳的兄妹是阿美族的祖先,長大後也結成夫妻,人類才能繁殖 傳衍到今天。

(三)海祭起源神話

林道生(2003)論述阿美族里漏社的海祭起源神話,故事內容大意是說在太古 的時候,一位叫莉瑙的婦女跟她的兒子吉博玆住在一起。有一天,吉博玆到海邊 撿薪柴,遇到了海神賽寧向他招呼,兩人成為好朋友,之後海神賽寧教他游泳的 方法、造船的技術、船祭的儀式及歌唱。船完成後,吉博茲仔細告訴族人事情的 經過,大家聽了非常敬畏海神的吩咐,於是備酒、糯米餅、檳榔以祭船,大唱船 歌,將船放置在海邊。村人高興地跳舞唱歌,歡呼讚美神的恩典。

林道生(2001)引用美國的神話學大師喬瑟夫˙坎伯(Joseph Campbell 1904-1987) 說:「在神話故事中,我們關心的與其說在於情節的鋪陳,不如說是情節背後的 神話智慧。畢竟,神話故事主要的功能是使我們與現在身處的時代與環境發生意

(31)

義,而非數千年前那些遙遠而陌生的時代。」孫大川(1997)論述台灣原住民是沒 有文字的民族,在這樣的社會裡完全以口傳的方式來傳承其文化歷史,所以同一 主題的神話並沒有一個固定的文字版本,也就因為這樣,隨著時空的轉換、部落 間的相互交流、講述者個人的感情、生命經驗及記憶,雖加深了掌握原始神話形 貌的難度,卻也豐富了原住民神話的故事內容,給後代更多無限與自由的想像空 間。

由以上論述可知,語言是人類最早使用傳達神話的工具,然而神話之所以可 以流傳千百年,深植於人們心中的不可取代性原因,就是它透過人類的幻想式敘 述與象徵表達,傳達出故事背後的精神意義與老祖先和自然界帶來的大智慧,是 民族夢的延續與文化傳承的無形力量。

「神話」對一個民族而言,其象徵意義就是代表著民族亙古千年的精神與心 靈寄託,內在意義給予原始人類心理恐懼的安定力量與企圖征服自然、改變生活 型態的那顆心,富有積極、正向的象徵。

第二節 阿美族文化圖像之表現形式與內涵

一、圖像(image)

「圖像」是人對物質感覺形象的再現。韓叢耀(2005)提及傅拉瑟(Vile'm Flusser) 認為圖像是具有深刻意義的平面。圖像起源時間非常早,可以追溯到石器時代洞 穴中的壁畫,紀錄了當時生活的重要大事,在原始藝術中,圖像的創造都是很直 接感受力的意義表達,大部分都被用來紀錄或呈現對生活中文化或是精神上所要 表達的象徵意涵,它應用的地方,如:身體裝飾、木雕器具、宗教器具、武器、

陶器、石器等各方面生活文化用具(施翠峰,2005)。

綜合上述論點,筆者認為圖像超越了文字紀錄的框架,讓意涵的整體意象,

能夠直接藉由圖像傳達進入到觀看者的深層思維和感覺裡,不像文字必須將逐字

(32)

串聯起來才能接收到所要傳達的訊息。

二、阿美族文化圖像藝術造形表現

圖像藝術表現形式是傳達創作意涵的方式,所使用的創作材料是影響意涵表 達的主要因素,本內容將從創作表現形式中的美感元素區分為「形與色」兩部分 來探討。

(一)形

1.創作題材

謝東山(2002)論述到台灣原住民藝術,最常見的手法是以直接、寫實的再現 原住民生活經驗、與自然互動的情形或以普遍符號為主。

圖 2-2-1 是筆者在走訪都蘭阿美族部落所拍攝文化圖像藝術應用在服飾上的 表現形式,圖像幾乎都是以象徵生命力的植物、花朵造形及對自然充滿尊敬的海 浪、日月、星辰為主,仔細分析可以看出都是簡單幾何圖形去做組合與變化,讓 圖像看起來既豐富又顯眼,且層次分明。

圖 2-2-1 都蘭阿美族文化圖像應用在服飾局部圖

(33)

圖 2-2-2 是馬蘭阿美族服飾的文化圖像,和都蘭阿美族的很類似,圖像仍然 以日月、星辰、植物、花朵、海浪為主,這些服飾都是在特殊重要場合才會出現,

可見阿美族人對自然的敬畏與尊重。

圖 2-2-2 馬蘭阿美族文化圖像應用在服飾局部圖

圖 2-2-3 是創作者都蘭阿美族余冠榮先生為了推廣部落的文化,將傳統服飾 圖像彩繪到社區圍牆上,讓到部落的觀光客能夠直接,而且深刻的感受到阿美族 文化氛圍,引發認識阿美族的興趣,壁畫內容有植物、花朵、情人袋與紋飾等,

將傳統服飾圖像應用在生活中,展現了另一種不同於傳統原住民藝術的美學表現 型態。

(34)

圖 2-2-3 都蘭阿美族文化圖像應用在社區壁畫

圖 2-2-4 為阿美族木雕,台東縣政府原住民族全球資訊網(2008)資料顯示,

在阿美族住屋的木柱和橫樑上,發現刻有許多簡單的紋飾,是族人用以記載英勇 事蹟的方式之一,也是男女表達情愛的一種方法,畫面中會穿插象徵生命力的植 物造形圖像。原生代-台東原住民文化藝術之美(2009)提到阿美族的雕刻大部分的 圖案類似像太陽的圖案和阿美族做麻糬的器具木臼和杵,四邊雕刻裝飾花紋。

象徵祖先的人像圖紋 象徵生命力:植物造型圖紋 圖 2-2-4 阿美族木雕,圖騰、起源、文化觀話排灣族(2008)

綜合上述觀點,筆者發現阿美族文化圖像主要以日月、星辰、植物、花朵、

海浪為主,以人像為題材的非常少,更是沒有動物的圖像,這點有別於其他族群 的圖像藝術表現。由此可見,植物在阿美族人心目中的份量是有著不可取代的地 位,且深深影響著族人的生活型態。

男人衣飾的花朵紋刺繡 阿美族象徵符號與男子背帶

(35)

2.輪廓外形

筆者把走訪永安、馬蘭及都蘭部落所蒐集相關阿美族服飾圖像資料,繪製成 幾何圖形圖稿,針對圖像輪廓外形加以分析說明(表 2-2-1) 。

表 2-2-1、阿美族服飾文化圖像分析說明表

服飾圖形 幾何圖形圖稿 說明

連續的波浪形,連續重 複結構

左右相反,連續重複結 構,邊框效果

菱形規則排列,以顏色 做變化,連續重複結 構,邊框效果

幾何圖形排列組合

幾何圖形排列組合

不同角度菱形組合,常 用作填充圖案

不同位置圓形組合,成 用作填充圖案

(36)

上下左右相反組合

上下左右相反組合

上下左右斜對角相反組 合,連續圖案會構成豐 富多變的構圖

不同角度組合,呈現豐 富多變的圖案

幾何圖形組合變成豐富 多變的畫面

綜合上述論點,筆者歸納出阿美族文化圖像造形大都從單一體的幾何圖形,

如: 、 、 、 、 等排列組合,有上下顛倒、左右相反、

圖像連續重複排列或是數個幾何圖形組合成圖案,呈現在同一個畫面中,看似複 雜卻是有規則可循,創作出豐富的圖像。

(37)

(二)色

阿美族是海洋民族,包容性就像大海一樣廣闊,就顏色來說,接受使用色系 很廣泛,是在其他族群中沒有看到的。他們運用了許多高彩度的顏色來創作紋飾 圖像,有黑、紅、綠、藍、黃、白、螢光黃、螢光綠、螢光桃紅…等多樣活潑熱 鬧的顏色(圖 2-2-5),大多以紅、黑色為主。

圖 2-2-5 阿美族服飾

三、阿美族文化圖像藝術內涵

藝術內涵是指創造者企圖表達出來的思想與情感(陳瓊花,2006)。藝術起源 於生活,筆者將文獻與造訪部落的資料圖片分為生活文化與傳統信仰兩個角度來 討論。

(一)生活文化角度

圖騰、起源、文化觀話排灣族(2008)提及到阿美族是熱情開朗、溫順、對植 物很有概念的民族,是所有原住民族中最會採集野菜的;傳統觀念認為動物有靈 性,殺了會流血,代表生命的最後階段,所以不能讓動物相關的物件或圖像出現 在人的身上,因此阿美族人捨棄了動物為圖像。李來旺(1996)論述阿美族木雕圖

(38)

像內容(一)尊敬母系社會的表徵:母親是太陽、父親是月亮,常會出現太陽的圖 像;(二)表現自己的功勞:英勇事蹟圖像;(三)男女愛情的轉達;(四)記憶的標誌:

藏放東西的位置圖;(五)崇拜的偶像與神聖高貴象徵。林國平(1995)提及阿美族 使用的造形有其特定意義,是因為生活上需求才產生,並非是因為裝飾,如神靈 祭典、出獵祈安等祭儀活動,產生不同風貌的造形。Grosse,E.(1967)原始器物上 的裝飾都是有其實用意義。

筆者認同圖像造形對族群有特定的含意。然而在走訪三個部落後發現圖像對 阿美族人來說是祖先流傳下來生活上美學的應用,單純覺得這些圖像很美,所以 從自然物的造形取其創作題材,讓生活多添加些視覺與感官的刺激,和其他族群 所不同的,如:排灣族或魯凱族三角形即是百步蛇的代表那樣深刻明顯有特別指 著某種意義。也因為這樣,阿美族的圖像藝術創作就不易受侷限,想像空間更寬 廣,可以自由發揮,這和他們的民族性格有相當大的關係。

(二)傳統信仰角度

劉其偉(2002)論述中提到 Tylor 氏認為有生命的物體或無生命的物體,若是 具有神聖性(sacred character),都存在一個精靈;Marett 氏的「物活論」,亦稱為 泛生論(animatism),認為原始族人認為每個物體都有機個體,且代表一個精靈 (spirits),也是一種「生物」,原始族人就是以這種理念來創作藝術。

筆者從所蒐集的圖像相關資料和走訪阿美族部落所做的觀察紀錄發現,阿美 族在文獻資料上無記載確定的文化圖像,他們相信大自然分別有掌管水、土、日、

月、星辰、花草、樹木、石頭、颱風、打雷、閃電…等多神論,亦對大自然萬分 的崇敬,所以由傳統文化圖像衍生出來的樣式既豐富且多元。筆者研究後反思現 代阿美族人對文化圖像的印象似乎都只是為了裝飾美觀,反而沒有談到和宗教祭 儀有關。這否意味著因時代的變遷,而讓族群原本的圖像意涵隨著歲月和民族的 融合而逐漸消失模糊?這也間接突顯出阿美族文化圖像意涵的傳承問題需要被 加以重新重視。

(39)

林國平(1995)探究阿美族陶藝造形中提及以各種比例的「圓」來做變化,和 其母系社會背景有極大關聯性;「圓」象徵著團結、生生不息、健康快樂、飽和 富足;視覺上連續不斷的曲線構成,引起柔美潤滑和轉動循環的聯想,具有單純 圓滿和健康的美感。林桂枝(2000)探究祖靈的豐年祭論述到豐年祭的形式,圓形 在祭典上有很重要的代表意含與神秘力量,就像豐年祭的隊形,猶如媽媽的肚子 孕育生命的生生不息生命觀。

筆者從研究中發現,阿美族人常使用圓形,這樣的觀念除了受到豐年祭典隊 形的影響外,也和他們樂觀、熱情開朗的性格有很大關係,因為圓形給人的感覺 是美好圓滿、柔軟與溫和、永無止境的循環,正好和阿美族人的個性很像。阿美 族的圖像靈感大都取自於自然,心存感激著大自然提供滋養族群的養分,就像被 母親呵護著一樣。希望族群能夠像大自然一樣有旺盛的生命力與生生不息的動 能,所以圓形在阿美族人的觀念裡,有著不可取代的地位。

王嵩山(2005)論述台灣原住民族的宗教、社會與視覺藝術提及 Boas(1955)認 為從事藝術工作不但承襲前人的形式意象為基礎,以按合文化中的種種標準要

素,累積的作用、運作著,終而形成某些「式樣化」或「典型的形體」的表現。

綜合上述所有論點,筆者認為生活文化環境和傳統信仰對於族群的圖像藝術 發展有很大的影響。圖像具有不同面向的象徵意義,它散發出一股無形的力量支 撐著部落族人的凝聚力與共識,與對遙遠祖靈的崇敬與緬懷。

「二十一世紀是圖像的時代」,這句話更說明了圖像加倍的被應用與充斥在 我們生活時空裡。在每一個歷史紀錄的世代中,圖像的發展與表現形式相當豐富 多元,然而在科技發達的現代,呈現圖像的技術達到純熟普及階段,所以它變成 生活中隨處可見、常被應用的背景元素,人們也開始重視將自然造形的圖像或是 具有文化內涵及象徵意義的圖像,以美學角度重新排列組合再現於生活中,讓生 活多增添藝術與人文的涵養,並提升心靈對美感的感受力。

(40)

第三節 圖像藝術造形表現形式與風格

「造形」,一為物體的自然輪廓與外形,另一是人工創造物體的形象,本研 究中均含有這兩種意思,此章節就圖像藝術造形表現形式與風格來探討。

一、圖像藝術造形表現形式

造形表現形式對於觀賞者認識藝術品來說是很重要的媒介。吳瑪悧譯(1985) 提到藝術內容元素的分析,就是直接進入作品脈搏的方法。綜合上述論點,本內 容分為藝術造形元素與藝術表現形式兩部分。

(一)藝術造形元素(elements of art)

本內容以線條和色彩來討論。

1.線條(line)

線條就是「點」在二度或三度空間運動的軌跡。陳瓊花(2006)提到點是線的 基礎,點線配合與力量使用的大小,會產生不同筆觸變化效果;線也有輕、重、

長、短、疏、密、直、曲等差異變化,帶給觀賞者不同的感受力。江怡瑩譯(2004) 提到線條有尺寸、樣式、方向、位置和個性(和使用媒材有關)的五項特徵,均會 影響到造形表現形式。吳瑪悧譯(1985)提到線條有張力也有方向性,可分為直線、

曲線(折線)、弧線、銜接線(結合線)。銜接線是直線、曲線、弧線的結合,亦可 將線作複合體的組合,會有簡單節奏的變化(表 2-3-1)。

表 2-3-1、線複合體的變化

圖像 說明 圖像 說明

直線的重複,加上重

量的變化。 角線的重複

(41)

角線相向地重複,形

成面。 弧線的重複。

弧線相向地重複,形 成面。

直線的中央節奏性 的重複。

一條重弧線加上重複

的弧線。 弧線相對地重複。

資料來源:吳瑪悧譯(1985),P 81

HUNG 的藝術講座(2008)提及到線條在幾何學上,有位置和長短,而沒有寬 度和厚度,但在視覺上是有粗細、厚薄、虛實的不同樣子,輕細之線具有纖細、

柔弱、輕巧、瀟灑的感覺;重粗之線具有沈重、濃厚、強盛、磊落的情趣。直線 具有簡單、明晰、直截、率直、果斷、嚴峻、確實、男性美等感情與情趣;曲線 及弧線具有溫和、柔順、圓滑、流動、女性美的感情和情趣。其方向也有不同的 意義,水平線代表和平、安全、平靜及休息的感覺,傾斜線代表不安、運動、活 潑的感覺。

綜合上述論點,線條是構成造形的重要條件,其長短、粗細、排列方式、方 向均會影響藝術品的質感與所要表達的內涵,可以很單純也可以很複雜,會給觀 賞者不一樣的視覺感知。所以在本研究中,筆者是以線條來形塑圖像,更需要注 意線條在畫面上呈現的效果與所要傳達的意涵是否有符合的特性。

2.色彩(color)

色彩是指物體受光後反射出來的顏色。江怡瑩譯(2004)色彩是最能夠直接影 響觀者的情緒,是最具表現效果的元素之一,藝術作品的用色風格可以被單獨欣 賞。筆者在創作中,使用了黑、白與相關色系,分為寒色、暖色、中性色與補色,

給人不同感覺,色系的配置安排,能夠明確表達藝術意涵。

(42)

在筆者的作品中,融合上述線條與色彩兩種藝術元素進行創作。在創作時,

用線條表現外形輪廓,搭配粗細長短與排列方向的變化,將線條群組結合會產生 不同質感,線條加上色彩,顏色做深淺不同的變換,會有強烈的表現效果,因色 彩而加強線條特性,更能強調畫面所需效果與增添豐富性,營造出創作者想要傳 達的意涵,也讓觀賞者有不同的視覺感受。個別媒材與工具的特質會帶出明顯的 紋理質感,這些獨特性質也會因創作者所使用的技法突顯加強或削弱。

(二)藝術表現形式

陳瓊花(2006)論述藝術形式的構成有反覆(repetition)、漸層(gradation)、對稱 (symmetry)、均衡(balance)、調和(harmony)、對比(contrast)、比例(proportion)、節奏 (rhythm)、單純(simplicity)、統調(unity)等十項基本原理。江怡瑩譯(2004) 提到在 設計形狀時,可參考平衡、方向、持續性與相關佈局、協調與變化、形狀與空間 的概念五種原則。蔡明潔(2003)論述台灣原住民藝術圖像,將其藝術表現形式分 為單元體、圖形組成、平面分割、連續重複的結構、邊框、填充圖案等部分。

綜合上述論點,當觀看者在欣賞原住民藝術時,必須放下固有對藝術的傳統 概念與表現形式,需用新的角度與感知來欣賞,才容易發現創作者的創意巧思與 接收到創作者所要傳達的作品內涵,感受藝術作品散發出來的整體氛圍,傾聽到 自身心靈與藝術品的對話。筆者將所蒐集的相關資料研究整理後,歸納出作品整 體構圖的風格屬性,如下(表 2-3-2),在創作時採用新的視野來創作。

表 2-3-2、創作表現形式整體構圖之風格屬性表

表現形式 說明 圖例

單一體

數個單一個幾何圖形做排列呈 現,常出現在作品的邊框設計,阿 美族的服飾出現大量波浪形(圖 2-3-1)。

圖 2-3-1 阿美族服飾

(43)

塊面分割

畫面上切分出幾個區塊,表達不同 的時空視覺元素,可以是同一主 題,也可以好幾個主題在同一畫面 呈現(圖 2-3-2),原住民木雕作品上 常會看到這樣的分割方式,這跟作 品的載體有很大的關係,最常出現 的方式有上下或左右,以不同風格 或主題呈現。

圖 2-3-2 阿美族木雕,藝術家在 隔壁 http://www.nhlue.edu.tw/

~joechingwu/arties1-2.htm(2009)

組合圖形

使用兩個或以上的單一體做組合 變 化 , 以 阿 美 族 服 飾 為 例 ( 圖 2-3-3),將四個菱形紋排列成星辰的 圖案、多個圓形和菱形組合成花朵 形圖案、數個菱形組合成太陽或葉 子圖像等,將這些圖形排列組合在 同一個畫面中,呈現出族群的色彩 與所要傳達的意念張力。

圖 2-3-3 阿美族服飾

連續圖案 排列

將 單 一 體 或 同 一 圖 形 做 組 合 排 列,依其規律變化出複雜且多樣的 圖像,使得觀看者產生不同的感知 (圖 2-3-4)。

圖 2-3-4 阿美族背帶

框架形式

台灣原住民藝術最明顯的特色就 是使用連續圖形組成邊框,有強烈 的裝飾藝術感,常出現在衣飾織品 邊緣(圖 2-3-5)、陶藝作品或是大型

木雕周圍的框邊,圖案有節奏性。 圖 2-3-5 阿美族衣飾

(44)

平衡圖形

主題外的空間,常會視整體畫面而 決定斟酌使用小圖像加以填滿,增 加畫面平衡感,具有裝飾效果與美 感(圖 2-3-6)。

圖 2-3-6 阿美族衣飾 筆者在分析創作作品「美的形式原則」時,採用反覆(repetition)、漸層 (gradation)、對稱(symmetry)、均衡(balance)、調和(harmony)、對比(contrast)、節奏 (rhythm)、單純(simplicity)、統調(unity) 、比例(proportion)等基本原理來討論。

二、圖像藝術造形風格

江怡瑩譯(2004)論述形式(form)就是藝術創作內涵的表現,所有視覺元素根據 統一法則,在作品中所形成的組織狀態或具獨創性的安排配置。吳瑪悧譯(1998) 提到形式的產生是基於創作者內在的需要來決定的,同個時代應該有許多不同的 形式。陳瓊花(2006)論述藝術形式的特徵,可能受到個性、民族、風格等因素的 影響,而呈現各種不同的效果。綜合上述論點,創作作品的造形表現風格和創作 者個人內在特質有很深的關係,而影響創作者內在特質的有個人內在和環境外在 因素,下列就幾個客觀的外在條件,和本研究創作相關的藝術運動表現風格作為 探討。

(一)藝術運動表現風格

1.新藝術運動(Art Nouveau)

是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在歐美產生大規模的藝術運動。徐代德譯(1970) 論述新藝術的特色是採用奇異的植物性裝飾,建築物的外形是依植物蜿蜒起伏型 態做設計。李新富(1992)提到新藝術運動是感覺性、有機曲線為特徵的裝飾風格 (圖 2-3-7)。王受之(1997)論述新藝術運動對設計上具有相當影響力的形式主義運 動,表現形式採 用 自 然 中 的 一 些 裝 飾 動 機 , 如 : 以 植 物 、 動 物 為 中 心 , 突 出 表 現 曲 線 與 有 機 形 態 等 的 裝 飾 風 格 和 圖 案 發 展 (圖 2-3-8), 這種風

(45)

格中最重要的特性就是充滿有活力、波浪形和流動的線條。張心龍(2006)提到新 藝術是新的裝飾風格,提供使用連續弧形線條。

尊重阿美族的傳統文化風格,筆者在作品表現形式應用植物的曲線造形,以 波浪形和流動的線條來詮釋象徵族人的民族性,天生愛好大自然、樂觀開朗及熱 愛樂舞的性格,賦予作品更有生命的張力。

2.象徵主義藝術(Art Symbolism)

在 1880 年代散播至繪畫領域的文學運動。王受之(1997)提到象徵主義對新藝 術運動也造成了影響,如奧地利分離派畫家克林姆作品(圖 2-3-9、2-3-10),有著

圖 2-3-7 扣 帶 銀 飾 , 王 受 之 (1997), P93

圖 2-3-8 筆筒,國立台灣大學網路教學課程-視覺藝術欣賞與評析 http://vr.theatre.ntu.edu.tw/fineart/th9_207/2005-th9_207-16.htm(2009)

(46)

強烈的象徵性、裝飾性、明顯的自然主義和風格化並存的特色。

江怡瑩譯(2004)論述象徵主義者試圖掌握主觀的想法,認為這些觀念與人類 情感是不可分離的,象徵主義設定了一個目標,藝術家們可以多種用方式去達 成。張心龍(2006)提到象徵主義是看透現實表象,將平常物體化作象徵符號,變 成個人內心的現象。在筆者的作品中,以圖像藝術表現阿美族的神話故事所要傳

圖 2-3-9 史托列克壁緣飾板(左),分離派-克林姆 http://www.aerc.nhcue.edu.tw/4-0/art/s28/index.html(2009)

圖 2-3-10 史托列克壁緣飾板(右),分離派-克林姆 http://www.aerc.nhcue.edu.tw/4-0/art/s28/index.html(2009)

(47)

達的象徵意義,讓觀賞者能夠翱翔在自己寬廣的神話想像世界中,聆聽自己心靈 最深底層單純的對話。

3.裝飾藝術運動(Art Deco)

二十世紀 20 到 30 年代在法、

美、英等國家展開的設計運動。李 新富(1992)論述裝飾藝術運動因受 到立體派為中心及濃烈色彩與華麗 民族服飾為特色的舞蹈影響,加上 幾何造型,為當時人所應用。王受 之(19 97) 提到認同並主張機械化 的美,採用手工藝和工業化的雙重 特點,設計上的折衷主義立場,在 形式上的特點:有埃及等古代裝飾 風格的實用性借鑒(圖 2-3-11)、原始 藝術:如部落舞蹈面具的象徵性和 誇張特點與明快簡練的造形、簡單 的幾何外型(圖 2-3-12)、形成自己獨 特的色系列,風格特色為重視色彩 明快、線條清晰具有裝飾意味,同 時非常注意平面上的裝飾構圖,也 揉合了東西方,人情化與機械化的 結合嘗試(圖 2-3-13)。筆者在作品中 使用了裝飾運動的特點,如植物染 線形塑的手工藝與玻璃瓶結合,內 容形狀的裝飾性與簡單的幾何外 型,使之形成自己的創作風格。

圖 2-3-11 美國建築裝飾,王 受 之 (1997),P136

圖 2-3-12 法國掛毯設計,王 受 之 (1997),P125

圖 2-3-13 法國玻璃器皿,王 受 之 (1997), P125

(48)

第三章 創作實踐與體驗

本章第一節旨在說明植物染線過程、第二節為創作媒材的特性與應用、第三 節則是植物染線形塑的創作技法。

第一節 植物染線過程

一、前置作業

(一)所需工具:水桶、臉盆、不鏽鋼鍋、水瓢、紗網、攪拌棒(圖 3-1-1)。 (二)染物:用牛奶漿過的白色棉線為原色棉線(圖 3-1-2)。

(三)染材:裡白葉薯蕷塊莖(圖 3-1-3)、黃檗幹皮(圖 3-1-4)、木藍葉片(圖 3-1-5)、大葉欖仁葉片(圖 3-1-6)、台灣胡桃木樹幹(圖 3-1-7)、墨 水樹心材(圖 3-1-8)、胭脂樹種子(圖 3-1-9)、胭脂樹幹材(圖 3-1-10)。

圖 3-1-3 裡白葉薯蕷塊莖 圖 3-1-4 黃蘗幹皮 圖 3-1-1 所需工具 圖 3-1-2 染物

(49)

圖 3-1-5 木藍葉片 圖 3-1-6 大葉欖仁葉片

圖 3-1-7 台灣胡桃木樹幹 圖 3-1-8 墨水樹心材

圖 3-1-9 胭脂樹種子 圖 3-1-10 胭脂樹幹材

二、染線過程

(一)以胭脂樹種子為例,採用冷、煮染、醋酸鋁鐵和澄清石灰水媒染方式進行,

過程如表 3-1-1。

表 3-1-1、胭脂樹種子染色過程表

順序 圖片 說明

1 從樹上採收下來的胭脂樹果實,外表呈現紅色系

的毛茸茸狀。

2 將果實剝開後,裡面呈現紅色小顆的種子。

(新鮮的胭脂樹種子含色素比較紅,所以要趕快 染,時間久了,染出來的顏色就會偏暗沉。)

(50)

3 剝下來的胭脂樹種子成為植物染料。

4 染物是用牛奶漿過的線材與布,在染色前須先用

清水浸泡微溼,使染物易吸收色素。

冷染過程

1 將種子泡倒適量的冷水中用力攪拌,使天然色素

釋放出來。

2 (1) 將染物放入原染液中。

(2) 翻攪使色素容易附著在染物上,約半小時後 取出。

(3) 用清水洗過,將未附著於染物上的色素洗掉。

(4) 再重複上述(1)~(3)的步驟,使顏色趨於飽和。

3 染好的棉線,經過水洗,晾乾後整理成球狀

煮染過程

1 (1) 將種子放到煮開的熱水中煮半小時。

(2) 滾後用小火悶煮 25~30 分鐘。

(3) 將泡過水、微溼的染物放進原染液裡煮半小 時。

(51)

(4) 待水滾後,將染物撈起用清水洗,將未附著 在線材上的色素洗掉。

(5) 斟酌情況重複進行染色,顏色會越趨飽和。(這 時可以進行複染或媒染)

2 (1) 將煮好的線材用澄清石灰水浸泡,進行媒染 約 20~30 分鐘。

(2) 將染物放置原染色液裡煮半小時。

(3) 清水洗後晾乾即可。

(1) 使用醋酸鋁鐵進行媒染與複染的棉線。

(2) 清水洗過後晾乾。

(二)以墨水樹心材染色,採用醋酸鋁鐵媒染,過程如下表 3-1-2。

表 3-1-2、墨水樹心材染色過程表

順序 圖片 說明 備註

1 墨水樹的樹幹切成片狀,取心材

部分的色素。

2 染 物 是 用 牛 奶 漿 過 的 線 材 與 布,在染色前須先用清水浸泡微 溼,使染物易吸收色素。

(52)

3 將心材放置不鏽鋼鍋中水煮萃 取天然色素,水滾後再悶煮半小 時,再將染物放入鍋中煮半小 時。

4 墨水樹心材染出來的原色(無媒

染)。

5 使用醋酸鋁鐵進行媒染,約 20

到 30 分鐘後,將染物再放入原 染色液中染半小時。

6 (1)將煮好的線材用澄清石灰水

浸泡進行媒染,曬乾染好的棉線 (最好在大太陽下進行)。

媒 染 劑 為 醋酸鋁鐵

三、使用的染線技巧

1.無媒染:使用原染色液,無使用其他助染劑(圖 3-1-11)。

2.媒染:原染色液染後,再使用其他助染劑,使顏色豐富多變(圖 3-1-12)。

3.複染:原染色液染後,再使用隔離原色的方式,如以隔熱塑膠袋套住要保留 原色,進行重複染色,達到漸層(圖 3-1-13)或多變的色彩(圖 3-1-14)。

圖 3-1-11 墨水樹心材無媒染 圖 3-1-12 墨水樹心材醋酸鋁鐵媒染

(53)

圖 3-1-13 木藍葉片漸染 圖 3-1-14 胭脂樹種子醋酸鋁鐵複染

四、完成線材

本研究創作所使用的線材如下表 3-1-3 所示。

表 3-1-3、創作所使用染線表

植物名稱 部位 染線方式 媒染劑 線材照片 裡白葉薯蕷 塊莖 煮染/冷染 (1)無媒染

(2)石灰

黃蘗 幹皮 煮染 (1)無媒染

(2)石灰

台灣胡桃木 樹幹 煮染 (1)無媒染

(2)石灰

大葉欖仁 葉片 煮染 (1)無媒染

(2)石灰

(54)

墨水樹 心材 煮染 (1)無媒染

(2)醋酸鋁

胭脂樹 種子 煮染 (1)無媒染

(2)石灰媒 染

醋酸鋁鐵

冷染 無媒染

樹皮 煮染 醋酸鋁鐵

木藍 葉片 藍染

(龍眼樹 木材灰控 制 PH 值)

無媒染

( 運 用 氧 化 還 原)

(55)

第二節 創作媒材的特性與應用

一、創作媒材的特性

本研究的創作媒材分為植物染線、載體和接著劑三個部分來說明。

(一)植物染線

採用棉線作為主要線材,應用植物染的方式處理。因為棉的纖維強度高、染 色容易,色澤較鮮艷,順著棉線可塑性強變化自由度大與染色層次變化的特質來 表現原始藝術的氣質。

(二)載體

將欲表達創作內涵的材料用黏貼、縫合等技法使附著在物體上,承載創作媒 材的物體稱之為載體。本研究採用不同樣式回收的玻璃瓶、陶器、紙板和塑膠地 墊為載體,下列表說明使用變化不同表現形式(表 3-2-1)。

表 3-2-1、創作載體表現形式說明表

物體名稱 圖片 表現形式 完成品

玻璃瓶 將 染 線 創 作 在 玻 璃 瓶 上,呈現出 360 度的視 覺效果。

陶器 將染線創作在陶器上,

呈現出 360 度和俯視的 效果。

(56)

紙板 將作品以平面 2D 的方 式呈現,一幅畫或是手 工書的封面和封底。

塑膠地墊 裁剪成不同形狀進行拼

圖,可以變化出不同造 形的杯墊或是桌墊。

(三)接著劑

本研究創作要將線材黏到載體上,因此接著劑是很重要的因素,選擇保麗龍 膠、雙面膠、相片膠、漿糊和樹脂等接著劑,特性分別敘述如下:

1.保麗龍膠:先擠出要的份量,大約 1-2 分鐘就可以將媒材黏到載體上,乾 掉時呈現透明狀,用在線與線、線與光滑面物體、線與布之間的黏著。

2.雙面膠:乾淨好使用,將表層撕開可立即使用,沒有時間限制,用在紙版 與線、玻璃與線之間的黏著。

3.相片膠:性質和保麗龍膠很類似,先擠出要的份量,大約 1-2 分鐘就可以

數據

圖 2-2-2 是馬蘭阿美族服飾的文化圖像,和都蘭阿美族的很類似,圖像仍然 以日月、星辰、植物、花朵、海浪為主,這些服飾都是在特殊重要場合才會出現, 可見阿美族人對自然的敬畏與尊重。  圖 2-2-2 馬蘭阿美族文化圖像應用在服飾局部圖  圖 2-2-3 是創作者都蘭阿美族余冠榮先生為了推廣部落的文化,將傳統服飾 圖像彩繪到社區圍牆上,讓到部落的觀光客能夠直接,而且深刻的感受到阿美族 文化氛圍,引發認識阿美族的興趣,壁畫內容有植物、花朵、情人袋與紋飾等, 將傳統服飾圖像應用在生活中,展現了另一種不同於傳統原
圖 2-2-3 都蘭阿美族文化圖像應用在社區壁畫  圖 2-2-4 為阿美族木雕,台東縣政府原住民族全球資訊網(2008)資料顯示, 在阿美族住屋的木柱和橫樑上,發現刻有許多簡單的紋飾,是族人用以記載英勇 事蹟的方式之一,也是男女表達情愛的一種方法,畫面中會穿插象徵生命力的植 物造形圖像。原生代-台東原住民文化藝術之美(2009)提到阿美族的雕刻大部分的 圖案類似像太陽的圖案和阿美族做麻糬的器具木臼和杵,四邊雕刻裝飾花紋。  象徵祖先的人像圖紋  象徵生命力:植物造型圖紋  圖 2-2-4 阿美族木雕,圖騰
圖 3-1-5    木藍葉片  圖 3-1-6 大葉欖仁葉片  圖 3-1-7  台灣胡桃木樹幹  圖 3-1-8 墨水樹心材  圖 3-1-9 胭脂樹種子  圖 3-1-10 胭脂樹幹材  二、染線過程  (一)以胭脂樹種子為例,採用冷、煮染、醋酸鋁鐵和澄清石灰水媒染方式進行, 過程如表 3-1-1。  表 3-1-1、胭脂樹種子染色過程表  順序  圖片  說明  1  從樹上採收下來的胭脂樹果實,外表呈現紅色系 的毛茸茸狀。  2  將果實剝開後,裡面呈現紅色小顆的種子。  (新鮮的胭脂樹種子含色素
圖 3-1-13 木藍葉片漸染  圖 3-1-14  胭脂樹種子醋酸鋁鐵複染  四、完成線材  本研究創作所使用的線材如下表 3-1-3 所示。  表 3-1-3、創作所使用染線表  植物名稱  部位  染線方式  媒染劑  線材照片  裡白葉薯蕷  塊莖  煮染/冷染 (1)無媒染 (2)石灰  黃蘗  幹皮  煮染  (1)無媒染 (2)石灰  台灣胡桃木  樹幹  煮染  (1)無媒染 (2)石灰  大葉欖仁  葉片  煮染  (1)無媒染 (2)石灰
+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is study aimed to explor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classroom management of the homeroom teacher by analyzing the process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classroom management and

Based on the above concep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local residents’ perceptions and attitudes towards tourism development, whom have little or no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using the key factor from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 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Diffusion of Innovation, and Involve Theory to explore th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researcher’s 19 years learning process and understanding of martial arts as a form of Serious Leisure and then to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learning organization culture on teachers’ study and teaching potency in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The research tool of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study the cross-strait visitor’s tourist experience.With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and motives stated as above, the objectives of this research

In this Research,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nd Case Study Method are used, from which thre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work progress were obtained: “Encountering of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explore the learning performance of grade 7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competencies during mathematics problem posing instruction.. Accor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