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天台化法四教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天台化法四教之研究 "

Copied!
28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圓光佛學研究所畢業論文

指導教授:黃國清博士

天台化法四教之研究

──以智顗、智旭的論述為主

研究生:釋正持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五 年 六 月

(2)
(3)

提 要

日 本 天 台 宗 曾 於 六 十 年 代 後 半 期 至 七 十 年 代 前 半 期 , 曾 就 「 五 時 八 教 判 是 否 為 智 者 大 師 親 自 所 說 」 展 開 了 一 場 大 爭 論 。 其 中 較 沒 有 質 疑 的 是「 化 法 四 教 」,因 智 者 大 師 於《 四 教 義 》中 分 別 闡 釋 藏、通、別 、 圓 四 教 之 名 稱 與 教 義 , 且 自 各 種 觀 點 解 說 四 教 之 異 同 。 本 論 文 嘗 試 從 四 教 立 名 的 依 據 、 義 理 特 質 (四 教 、 十 二 因 緣 、 六 度 等 )、 六 即 (行 門 位 次 )、 十 乘 觀 法 (實 踐 觀 法 )等 面 向 , 對 化 法 四 教 的 教 觀 思 想 進 行 分 析 與 詮 釋 , 期 能 展 示 古 代 天 台 學 者 所 理 解 的 佛 陀 教 法 內 容 的 全 貌 , 而 能 應 眾 生 病 施 予 法 藥 , 開 方 便 門 顯 真 實 義 , 引 導 眾 生 進 入 一 佛 乘 。

智 顗 (538-597)與 智 旭 (1599-1655)的 出 生 年 代 相 隔 一 千 餘 年,於 此 期 間 中 國 佛 教 的 思 想 與 文 化 環 境 起 了 巨 大 的 轉 變 , 而 天 台 的 教 觀 思 想 在 這 段 期 間 也 有 許 多 綱 要 書 的 出 現 , 如 《 天 台 八 教 大 意 》、《 天 台 四 教 儀 》。 智 旭 著 作《 教 觀 綱 宗 》這 部 論 書 , 即 是 為 了 補 充「 五 時 八 教 」發 展 過 程 中 , 相 關 著 作《 天 台 四 教 儀 》偏 於 教 義 而 觀 門 不 足 , 才 著 手 論 述 。 當 筆 者 發 現 二 位 大 師 皆 重 視 教 觀 思 想 , 且 相 傳 智 旭 是 明 末 的 「 天 台 學 者 」,於 是 嘗 試 考 察 他 們 對 教 觀 思 想 有 何 相 承 及 轉 變 之 處。基 本 上 智 旭 的 《 教 觀 綱 宗 》 所 詮 釋 的 教 觀 思 想 , 是 以 天 台 的 思 想 為 主 軸 , 較 無 個 人 思 想 的 表 達 ; 而 《 釋 義 》 則 是 智 旭 對 《 教 觀 綱 宗 》 的 註 釋 , 增 添 了 許 多 天 台 歷 代 祖 師 所 沒 有 的 創 見 , 此 乃 是 一 種 時 代 潮 流 , 亦 是 智 旭 融 合 了 諸 種 學 說 , 而 表 現 在 明 末 佛 教 氛 圍 中 經 論 融 合 的 文 化 。

關 鍵 字 : 智 顗 、 智 旭 、 化 法 四 教 、 被 接 、 六 即 、 十 乘 觀 法

(4)

【目錄】

第 一 章 緒 論 ...1

第 一 節 研 究 動 機 ... ... 4

第 二 節 前 人 研 究 成 果 之 評 介 ... 6

第 三 節 研 究 題 材 與 研 究 進 路 ... 9

一 、 研 究 題 材 ... ... 9

二 、 研 究 進 路 ... ... 11

第 四 節 全 文 結 構 述 要 ... ... 13

第 二 章 三 藏 教 之 研 究 ...16

第 一 節 三 藏 教 立 名 的 依 據 ... 16

一 、 智 顗 立 三 藏 教 之 名 的 意 義 ... 18

二 、 智 旭 對 「 三 藏 教 」 的 看 法 ... 20

第 二 節 三 藏 教 的 義 理 ... ... 21

一 、 生 滅 四 諦 ... ... 21

二 、 思 議 生 滅 十 二 因 緣 ... 24

三 、 事 六 度 行 ... ... 28

四 、 實 有 二 諦 ... ... 30

五 、 析 空 觀 ... ... 31

第 三 節 三 藏 教 的 六 即 ... ... 33

一 、 理 即 ... ... 36

二 、 名 字 即 ... ... 38

三 、 觀 行 即 (五 停 心 、 別 相 念 、 總 相 念 ) ... 39

四 、 相 似 即 (煖 、 頂 、 忍 、 世 第 一 ) ... 45

五 、 分 證 即 (須 陀 洹 、 斯 陀 含 、 阿 那 含 ) ... 50

六 、 究 竟 即 (阿 羅 漢 、 辟 支 佛 、 菩 薩 ) ... 54

第 四 節 三 藏 教 的 十 乘 觀 法 ... 63

(5)

第 三 章 通 教 之 研 究 ...80

第 一 節 通 教 立 名 的 依 據 ... . 80

一 、 智 顗 立 通 教 之 名 的 意 義 ... 81

二 、 智 旭 對 「 通 教 」 的 看 法 ... 83

第 二 節 通 教 的 義 理 ... ... 84

一 、 無 生 四 諦 ... ... 84

二 、 思 議 不 生 不 滅 十 二 因 緣 ... 86

三 、 理 六 度 行 ... ... 88

四 、 通 教 的 三 種 二 諦 、 二 種 三 諦 ... 88

五 、 體 空 觀 ... ... 95

第 三 節 通 教 的 六 即 ... ... 97

一 、 理 即 ... ... 97

二 、 名 字 即 ... ... 100

三 、 觀 行 即 (乾 慧 地 ) ... ... 101

四 、 相 似 即 (性 地 ) ... ... 106

五 、 分 證 即 (第 三 地 至 第 九 地 ) ... 107

六 、 究 竟 即 (佛 地 ) ... ... 113

第 四 節 通 教 的 被 接 ... ... 116

第 五 節 通 教 的 十 乘 觀 法 ... 1 18 第 六 節 小 結 ... ... 126

第 四 章 別 教 之 研 究 ...130

第 一 節 別 教 立 名 的 依 據 ... 1 30 一 、 智 顗 立 別 教 之 名 的 意 義 ... 131

二 、 智 旭 對 「 別 教 」 的 看 法 ... 133

第 二 節 別 教 的 義 理 ... ... 135

一 、 無 量 四 諦 ... ... 136

二 、 不 思 議 生 滅 十 二 因 緣 ... 138

(6)

三 、 不 思 議 六 度 、 十 度 ... 143

四 、 別 教 的 二 種 二 諦 、 二 種 三 諦 ... 144

五 、 次 第 三 觀 ... ... 148

第 三 節 別 教 的 六 即 ... ... 154

一 、 理 即 ... ... 155

二 、 名 字 即 ... ... 156

三 、 觀 行 即 (十 信 ) ... ... 157

四 、 相 似 即 (十 住 、 十 行 、 十 迴 向 ) ... 160

五 、 分 證 即 (十 地 、 等 覺 ) ... 165

六 、 究 竟 即 (妙 覺 ) ... ... 169

第 四 節 別 教 的 被 接 ... ... 170

第 五 節 別 教 的 十 乘 觀 法 ... 1 72 第 六 節 小 結 ... ... 181

第 五 章 圓 教 之 研 究 ...184

第 一 節 圓 教 立 名 的 依 據 ... 1 84 一 、 智 顗 立 圓 教 之 名 的 意 義 ... 185

二 、 智 旭 對 「 圓 教 」 的 看 法 ... 187

第 二 節 圓 教 的 義 理 ... ... 192

一 、 無 作 四 諦 ... ... 193

二 、 不 思 議 不 生 滅 十 二 因 緣 ... 196

三 、 稱 性 六 度 、 十 度 ... .. 199

四 、 圓 教 的 不 思 議 二 諦 、 圓 妙 三 諦 ... 200

五 、 一 心 三 觀 ... ... 204

第 三 節 圓 教 的 六 即 ... ... 210

一 、 理 即 ... ... 211

二 、 名 字 即 ... ... 213

三 、 觀 行 即 (五 品 外 凡 位 ) ... 215

四 、 相 似 即 (十 信 內 凡 位 ) ... 221

(7)

五 、 分 證 即 (十 住 、 十 行 、 十 向 、 十 地 、 等 覺 ) ... 226 六 、 究 竟 即 (妙 覺 ) ... ... 233 第 四 節 接 、 轉 、 會 ... ... 235 第 五 節 圓 教 的 十 乘 觀 法 ... 2 37 第 六 節 小 結 ... ... 258

第 六 章 結 論 ...262

【 參 考 書 目 】 ...267

(8)

第 一 章 緒 論

佛 教 傳 入 中 國 , 約 在 兩 漢 之 際 , 其 後 陸 陸 續 續 有 大 、 小 乘 經 典 傳 入 , 翻 譯 成 漢 譯 佛 典 。 面 對 著 數 量 龐 大 、 內 容 不 一 的 經 典 , 須 有 系 統 的 整 理 、 判 釋 , 也 就 是 判 教 。「 南 北 朝 最 早 展 開 判 教 活 動 的 , 當 推 劉 宋 時 代 道 場 寺 高 僧 慧 觀 。 慧 觀 受《 大 涅 槃 經 》『 牛 乳 五 味 』說 以 及 當 時『

頓 』『 漸 』 之 爭 的 啟 發 , 創 立 『 二 教 五 時 』 之 說 。 」1其 將 全 部 佛 經 分 為 「 頓 教 」 與 「 漸 教 」 兩 類 , 由 「 漸 教 」 中 又 分 出 五 時 。 此 後 , 各 家 論 師 判 教 紛 紛 而 起 , 形 成 一 股 思 潮 。 智 顗 (538 ~ 597) 亦 受 當 時 南 北 朝 判 教 思 潮 的 影 響 , 於 《 妙 法 蓮 華 經 玄 義 》 ( 以 下 簡 稱 《 法 華 玄 義 》 ) 第 五 「 釋 教 相 者 」 提 及 , 當 時 具 有 影 響 力 的 判 教 , 可 歸 納 為 十 家 , 即 所 謂 「 南 三 北 七 」2。 智 顗 認 為 此 十 家 在 總 攝 佛 的 法 意 仍 有 缺 失 , 故 於 「

《 法 華 玄 義 》 卷 十 」3, 以 及 「《 四 教 義 》 卷 一 」4, 以 縱 橫 破 斥 「 南 三 北 七 」 十 家 之 說 , 而 來 建 立 自 己 的 判 教 學 說 。

談 到 天 台 宗 的 判 教,一 般 人 皆 會 想 到 智 顗 的「 五 時 八 教 」。智 顗 的

「 五 時 」 與 「 八 教 」 的 分 判 , 見 於 《 法 華 玄 義 》。《 法 華 玄 義 》 云 :「

1 潘 桂 明 . 吳 忠 偉 著 :《 中 國 天 台 宗 通 史 》 ( 南 京 : 江 蘇 古 籍 出 版 社 , 2 0 0 1 初 版 ) , 頁 1 8 1 。

2 智 顗 將 南 地 三 師 與 北 地 七 師 等 十 家 做 教 判 , 稱 為 「 南 三 北 七 」, 此 十 家 通 用 頓 、 漸 、 不 定 三 種 教 相 。 江 南 三 家 為 : ( 一 ) 虎 丘 山 岌 師 之 有 相 、 無 相 、 常 住 , 稱 為 三 時 教 。 ( 二 ) 宗 愛 、 僧 旻 於 無 相 教 之 後 、 常 住 教 之 前 , 加 了 「 同 歸 教 」, 稱 為 四 時 教 。 ( 三 ) 定 林 寺 之 僧 柔 、 慧 次 , 及 道 場 寺 之 慧 觀 等 , 於 無 相 教 之 後 、 同 歸 教 之 前 , 加 了「 褒 貶 抑 揚 教 」, 稱 為 五 時 教 。 江 北 七 家 為 : ( 一 ) 武 都 山 劉 虬 立 人 天 、 有 相 、 無 相 、 同 歸 、 常 住 , 稱 為 五 時 教 。 ( 二 ) 菩 提 流 支 立 半 、 滿 字 教 , 故 稱 半 滿 二 教 。 ( 三 ) 光 統 ( 慧 光 ) 立 因 緣 、 假 名 、 誑 相 、 常 宗 , 稱 為 四 宗 判 教 。 ( 四 ) 護 身 寺 自 軌 將 前 四 教 , 加 上 《 華 嚴 》 的 法 界 宗 , 稱 為 五 宗 教 。 ( 五 ) 耆 闍 寺 安 凜 立 因 緣 、 假 名 、 誑 相 、 常 、 真 、 圓 宗 , 稱 為 六 宗 教 。 ( 六 ) 北 地 禪 師 立 有 相 、 無 相 大 乘 教 , 稱 為 二 種 大 乘 教 。 ( 七 ) 北 地 禪 師 謂 佛 以 一 音 說 法 , 眾 生 隨 機 緣 不 同 而 理 解 有 異 , 稱 為 一 音 教 。 ( 參 考《 法 華 玄 義 》卷 1 0 上 ,《 大 正 藏 》冊 3 3, 頁 8 0 1 上 、 中 。 )

3 三 、 明 難 者 : 先 難 南 地 五 時 其 義 不 成 … … ; 次 難 北 地 五 時 義 。 (《 法 華 玄 義 》 卷 1 0 上 ,《 大 正 藏 》 冊 3 3 , 頁 8 0 1 下 - 8 0 3 下 。 )

4 故 知 四 宗 、 五 宗 、 六 宗 , 雖 言 古 今 以 來 明 義 富 博 , 今 一 家 往 望 攝 佛 法 意 , 猶 大 有 所 闕 也 。 … … 前 明 三 觀 竪 破 諸 法 , 略 為 數 十 番 , 共 尋 覽 者 則 知 , 與 諸 禪 師 及 三 論 師 所 說 意 有 殊 也 。 ( 《 四 教 義 》 卷 1 ,《 大 正 藏 》 冊 4 6 , 頁 7 2 4 下 - 7 2 5 上 。 )

(9)

故 次 《 般 若 》 之 後 , 說 《 華 嚴 》 海 空 , 齊 《 法 華 》 也 , 亦 『 第 五 時 教

』 也 。 」5以 及 「 四 教 從 轉 法 輪 已 來 , 時 節 節 有 異 。 今 以 轉 法 輪 來 『 八 教 』 通 之 。 」6又 《 摩 訶 止 觀 》 云 :「 教 門 綱 格 , 匡 骨 盤 峙 , 包 括 密 露

, 涇 渭 大 小 , 即 是 漸 、 頓 、 不 定 、 祕 密 、 藏 、 通 、 別 、 圓 。 」7智 顗 的 判 教 思 想 主 要 見 於 其 晚 年 著 作 《 法 華 玄 義 》 卷 十 , 此 卷 屬 五 重 玄 義 的

「 教 相 」 章 , 智 顗 為 了 闡 述 《 妙 法 蓮 華 經 》 ( 以 下 簡 稱 《 法 華 經 》 ) 的 純 圓 獨 妙 之 處 , 對 《 法 華 經 》 與 其 它 經 典 作 區 別 , 提 出 「 教 相 三 意 」 之 說 :「 教 相 為 三 : 一 、 根 性 融 不 融 相 ; 二 、 化 道 始 終 不 始 終 相 ; 三 、 師 弟 遠 近 不 遠 近 相 。 」8其 中 在 「 根 性 融 不 融 相 」 中 , 智 顗 以 乳 、 酪 、 生 酥 、 熟 酥 、 醍 醐 等 五 味 , 來 比 喻 說 法 的 五 個 階 段 。 又 在 「 化 道 始 終 不 始 終 相 」 中 述 及 如 來 說 法 雖 多 , 亦 不 出 漸 、 頓 、 不 定 、 秘 密 。 若 再 加 上 《 四 教 義 》 中 所 闡 述 的 藏 、 通 、 別 、 圓 四 教 , 則 包 括 了 五 時 八 教 的 判 教 內 容 。 然 而 , 有 學 者 認 為 , 智 顗 所 談 的 是 「 五 味 」9, 而 不 是 「 五 時 」, 其 實 智 顗 亦 有 談 到 「 五 時 」。1 0

由 上 可 知 智 顗 的 著 作 中 實 已 包 含 了「 五 時 」與「 八 教 」的 內 容 。「

五 時 八 教 」 這 個 結 合 名 相 , 最 初 出 現 在 荊 溪 湛 然 的 《 法 華 文 句 記 》、《

法 華 玄 義 釋 籤 》 和 《 止 觀 輔 行 傳 弘 決 》 ( 以 下 簡 稱 《 傳 弘 決 》 ) 。 如 《 法 華 文 句 記 》 云 :「 種 種 之 言 , 亦 不 出 『 五 時 八 教 』。 」1 1《 法 華 玄 義

5《 法 華 玄 義 》 卷 1 0 下 ,《 大 正 藏 》 冊 3 3 , 頁 8 0 8 上 。

6《 法 華 玄 義 》 卷 1 0 下 ,《 大 正 藏 》 冊 3 3 , 頁 8 1 2 上 。

7《 摩 訶 止 觀 》 卷 7 下 ,《 大 正 藏 》 冊 4 6 , 頁 9 7 下 。

8《 法 華 玄 義 》 卷 1 上 ,《 大 正 藏 》 冊 3 3 , 頁 6 8 3 中 。

9 關 口 真 大 先 生 著 《 五 時 教 判 論 》、《 化 儀 四 教 論 》、《 五 時 八 教 論 》, 認 為 「 五 時 八 教 」並 不 是 智 顗 思 想 的 恰 當 體 現 , 智 顗 所 強 調 的 僅 僅 是「 五 味 」說 教 而 不 是「 五 時 」, 而 且 日 本 天 台 宗 之 創 始 者 傳 教 大 師 最 澄 也 沒 有 提 到 「 五 時 」; 在 智 顗 與 最 澄 的 主 要 著 作 中 都 未 出 現 過「 五 時 八 教 」這 一 術 語 。 董 平 著 :《 天 台 宗 研 究 》( 上 海 : 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 , 2 0 0 2 初 版 ) , 頁 4 3 。

1 0《 法 華 玄 義 》 云 :「 至 如 《 華 嚴 》 初 逗 圓 別 之 機 ; 若 說 四 《 阿 含 》、《 增 一 》 明 人 天 因 果 ; 若 諸 《 方 等 》 折 ( 析 ) 小 彈 偏 歎 大 褒 圓 ; 若 《 般 若 》 論 通 則 三 人 同 入 ; 若 《 涅 槃 》 在 後 , 略 斥 三 修 , 粗 點 五 味 。 」 ( 頁 8 0 0 上 、 中 。 ) 「 約 行 人 心 者 , 脫 ( 說 ) 《 華 嚴 》 時 , 凡 夫 見 思 不 轉 , 故 言 如 乳 ; 說 《 三 藏 》 時 , 斷 見 思 惑 , 故 言 如 酪 ; 至 《 方 等 》 時 , 被 挫 耻 伏 , 不 言 真 極 故 如 生 蘇 ; 至 《 般 若 》 時 , 領 教 識 法 , 如 熟 蘇 ; 至 《 法 華 》 時 , 破 無 明 , 開 佛 知 見 , 受 記 作 佛 , 心 已 清 淨 , 故 言 如 醍 醐 。 」 ( 《 大 正 藏 》 冊 3 3 , 頁 8 1 0 中 。 )

1 1《 法 華 文 句 記 》 卷 1 ,《 大 正 藏 》 冊 3 4 , 頁 1 7 1 下 。

(10)

釋 籤 》 云 :「『 五 時 八 教 』, 故 云 種 種 。 」1 2《 傳 弘 決 》 云 :「 乃 至 『 五 時 八 教 』, 一 期 始 終 。 」1 3

繼 荊 溪 湛 然 之 後 , 談 到 「 五 時 八 教 」 的 有 《 天 台 八 教 大 意 》。1 4書 中 首 明 頓 、 漸 、 秘 密 、 不 定 等 化 儀 四 教 ; 次 明 藏 、 通 、 別 、 圓 等 化 法 四 教 , 合 稱 天 台 八 教 。 到 了 宋 初 有 高 麗 諦 觀 撰《 天 台 四 教 儀 》, 其 內 容 係 刪 補 《 天 台 八 教 大 意 》 而 成 , 他 將 五 時 與 五 味 一 一 相 對 , 認 為 「 是 為 五 時 , 亦 名 五 味 」1 5; 又 將 五 時 與 化 儀 四 教 配 合 , 宣 說 智 顗 的 判 教 核 心 是 「 五 時 八 教 」:「 天 台 智 者 大 師 , 以 五 時 八 教 , 判 釋 東 流 一 代 聖 教 , 罄 無 不 盡 。 」1 6其 後 , 智 旭 (1599~ 1655)以 《 天 台 四 教 儀 》 偏 於 教 義 的 研 究 , 而 修 行 止 觀 部 門 過 於 簡 略 , 乃 萌 生 述 作 《 教 觀 綱 宗 》 之 動 機 。 他 在 《 靈 峰 宗 論 》 中 云 :「《 四 教 儀 》 流 傳 而 台 宗 昧 , 如 執 死 方 醫 變 證 也 。 」1 7智 旭 的 教 觀 思 想 , 是 在 荊 溪 湛 然 的 思 想 基 礎 上 進 一 步 發

1 2《 法 華 玄 義 釋 籤 》 卷 1 ,《 大 正 藏 》 冊 3 3 , 頁 8 1 6 下 。

1 3《 傳 弘 決 》 卷 5 ,《 大 正 藏 》 冊 4 6 , 頁 2 9 2 上 。

1 4 關 於《 天 台 八 教 大 意 》的 作 者 , 於《 天 台 八 教 大 意 》云 :「 隋 天 台 沙 門 灌 頂 撰 」,

《 大 正 藏 》 冊 4 6 , 頁 7 6 9 上 。 另 於 卷 末 云 :「 天 台 釋 明 曠 於 三 童 寺 錄 焉 」, 頁 7 7 3 下 。 令 後 人 不 知 作 者 到 底 是 誰 ? 今 以 文 獻 資 料 來 說 明 其 作 者 :

1 、 最 早 正 確 文 獻 : 最 澄 的 《 傳 教 大 師 將 來 台 州 錄 》 云 :「《 摩 訶 止 觀 》、《 八 教 大 意 》 一 卷 ( 荊 溪 沙 門 明 曠 述 ) 。 」 ( 《 大 正 藏 》 冊 5 5 , 頁 1 0 5 5 下 。 )

2、 最 初 錯 誤 : 遵 式 的 《 天 竺 別 集 》 卷 上 云 :「《 八 教 大 意 》 一 卷 、《 南 嶽 記 》 一 卷 、《 天 竺 寺 真 觀 法 師 傳 》 一 卷 ( 已 上 三 卷 頂 禪 師 撰 闕 本 ) 。 」 ( 《 卍 續 藏 經 》 冊 1 0 1 , 頁 2 6 2 。 )

3、第 二 次 錯 誤:義 天 的《 新 編 諸 宗 教 藏 總 錄 》卷 三 云:「《 八 教 大 意 》一 卷、《 國 清 百 錄 》 五 卷 , 已 上 灌 頂 述 。 」 ( 《 大 正 藏 》 冊 5 5 , 頁 1 1 7 8 上 。 )

4、 第 三 次 錯 誤 : 宋 ‧ 志 磐 《 佛 祖 統 紀 》 卷 1 0 云 ︰ 「 禪 師 明 曠 , 天 台 人 , 依 章 安 稟 教 觀,廣 化 四 眾,專 誦 法 華。章 安 撰《 八 教 大 意 》,師 首 於 三 童 寺 錄 受 。 平 時 著 述 甚 多 , 今 所 存 心 經 疏 耳 。 」 ( 《 大 正 藏 》 冊 4 9 , 頁 2 0 2 上 。 ) 5 、 池 田 魯 參 於 < 湛 然 以 後 に お け る 五 時 八 教 論 の 展 開 > 中 加 以 比 對 、 論 證 :

「《 金 錍 論 私 記 》、《 八 教 大 意 》 是 湛 然 門 下 明 曠 所 撰 。」 (參 見 《 駒 澤 大 學 佛 教 學 部 論 集 》 第 6 號 , 昭 和 5 0 年 1 0 月 , 頁 5 1 。 )

由 以 上 的 資 料 可 知:最 澄 的《 台 州 錄 》是 最 早 記 載 明 曠 為《 八 教 大 意 》的 作 者 ; 到 了 遵 式 、 義 天 以 後 , 開 始 出 現 錯 誤 , 認 為 《 八 教 大 意 》 是 章 安 灌 頂 所 作 ; 以 及 《 佛 祖 統 紀 》 則 認 為 章 安 所 撰 , 明 曠 錄 受 。

1 5《 天 台 四 教 儀 》,《 大 正 藏 》 冊 4 6 , 頁 7 7 4 下 。

1 6《 天 台 四 教 儀 》,《 大 正 藏 》 冊 4 6 , 頁 7 7 4 下 。

1 7 智 旭 : < 八 不 道 人 傳 > 卷 首 ,《 靈 峰 宗 論 》上 冊 , ( 台 南 : 和 裕 出 版 社 , 民 8 2 ) , 頁 3 4 。

(11)

展 。 他 的 教 判 思 想 是 依 教 不 依 人 , 修 正 了 南 宋 . 元 粹 述 《 四 教 儀 備 釋

》 卷 上 及 元 . 蒙 潤 著 《 四 教 儀 集 註 》 ( 以 下 簡 稱 《 集 註 》 ) 卷 一 等 所 引 荊 溪 湛 然 < 五 時 說 法 頌 > 云:「 阿 含 十 二 方 等 八,二 十 二 年 般 若 談,法 華 涅 槃 共 八 年 , 華 嚴 最 初 三 七 日 。 」1 8的 別 五 時 的 說 法 , 故 於 《 教 觀 綱 宗 》「 通 別 五 時 論 」中 提 出 批 判,認 為 智 顗 及 章 安 並 沒 有 如 此 僵 化 的 見 解 。 另 外 在 化 儀 四 教 的 祕 密 教 中 , 他 區 分 祕 密 有 二 義 : 祕 密 教 與 祕 密 咒 。 智 旭 將 一 切 陀 羅 尼 章 句 收 於 祕 密 咒 下 , 亦 即 在 五 時 之 中 的 各 部 經 典 , 皆 有 祕 密 咒 。 在 天 台 宗 舊 有 教 判 中 , 只 有 祕 密 教 , 而 沒 有 祕 密 咒 , 此 乃 智 旭 所 獨 創 的 見 解 。

第 一 節 研 究 動 機

智 顗 是 天 台 宗 的 創 始 者 , 依 《 法 華 經 》 為 根 本 聖 典 , 而 特 別 重 視 教 觀 二 門 。 若 「 往 昔 善 根 習 熟 」 之 人 , 初 聞 教 門 即 入 正 路 , 不 須 修 觀 門 ; 或 初 修 觀 門 , 即 得 見 道 , 不 須 修 教 門 。 然 而 ,「 若 聞 不 即 悟 , 應 須 修 觀 ; … … 若 修 觀 不 悟 , 更 須 聽 法 。 … … 教 即 為 觀 門 , 觀 即 為 教 門 。 聞 教 而 觀 , 觀 教 而 聞 , 教 觀 相 資 則 通 入 成 門 。 」1 9利 根 人 , 即 「 往 昔 善 根 習 熟 」 之 人 , 能 隨 聞 入 觀 , 或 隨 觀 入 道 ; 但 鈍 根 人 , 則 須 聞 教 以 開 解 , 次 依 解 以 起 行 。 所 以 , 教 離 不 開 觀 , 觀 離 不 開 教 , 此 二 門 猶 如 車 之 二 輪 , 鳥 之 雙 翼 , 須 相 輔 相 成 , 不 可 偏 廢 , 方 能 成 就 佛 道 。 在 智 顗 法 華 三 大 部 中 ,《 法 華 玄 義 》與《 法 華 文 句 》二 部 以 論 述 教 相 為 主 , 而 傍 及 觀 行 ;《 摩 訶 止 觀 》則 以 觀 行 為 主 , 而 傍 說 教 相 。 所 以 , 智 顗 的 法 華 三 大 部 中 已 兼 備 了 教 觀 雙 修 。

當 代 學 者 研 究 指 出:「 智 旭 是 繼 幽 溪 傳 燈 之 後,力 弘 天 台 且 成 果 最 大 者 , 被 視 為 天 台 學 的 終 結 性 人 物 」2 0, 他 於 《 教 觀 綱 宗 》 中 特 別 重

1 8《 天 台 四 教 儀 集 註 . 集 解 . 備 釋 合 刊 》 乃 是 蒙 潤 的 《 集 註 》、 從 義 的 《 集 解 》、

元 粹 的《 備 釋 》三 者 的 合 刊 。 ( 台 北 : 中 華 佛 教 文 獻 編 撰 社 , 1 9 9 2 初 版 ), 頁 1 7 、 4 2 2 。

1 9《 法 華 玄 義 》 卷 8 下 ,《 大 正 藏 》 冊 3 3 , 頁 7 8 4 中 。

2 0 參 考 潘 桂 明 . 吳 忠 偉 著 :《 中 國 天 台 宗 通 史 》 ( 南 京 : 江 蘇 古 籍 出 版 社 , 2 0 0 1 初

(12)

視 教 觀 二 門 。《 教 觀 綱 宗 》開 宗 明 義 云 :「 佛 祖 之 要 , 教 觀 而 已 矣 。 」2 1 另 又 於《 釋 義 》之 前 言 云 :「 教 者 , 聖 人 被 下 之 言 也 ; 觀 者 , 稟 教 修 行 之 法 也 。 教 網 萬 殊 , 大 綱 唯 八 , 而 化 儀 無 體 , 全 攬 化 法 為 體 , 則 藏 通 別 圓 四 教 , 乃 教 之 綱 也 。 依 教 設 觀 , 亦 復 萬 殊 , 而 析 空 、 體 空 、 次 第

、 一 心 四 觀 , 收 無 不 盡 , 則 析 體 等 四 , 乃 觀 之 綱 也 。 」2 2由 引 文 可 知

, 如 來 一 代 時 教 , 其 大 綱 有 八 : 化 儀 四 教 、 化 法 四 教 。 但 化 儀 四 教 無 體 , 只 有 化 法 四 教 才 有 其 實 質 內 容 , 所 以 , 化 法 四 教 乃 教 相 之 綱 領 。 化 法 四 教 之 實 踐 法 門 為 析 空 、 體 空 、 次 第 、 一 心 等 四 種 觀 門 , 乃 觀 心 之 綱 領 。

從 智 顗 到 智 旭 , 其 時 間 上 綿 亙 了 約 一 千 餘 年 之 久 , 其 間 中 國 佛 教 的 思 想 與 文 化 環 境 已 起 了 巨 大 的 轉 變 。 天 台 的 教 觀 思 想 在 這 段 期 間 中 也 有 許 多 綱 要 書 出 現 。 當 筆 者 發 現 二 位 大 師 皆 重 視 教 觀 思 想 , 且 相 傳 智 旭 是 明 末 的「 天 台 學 者 」,於 是 想 嘗 試 去 考 察 他 們 對 於 教 觀 思 想,有 何 相 承 及 轉 變 之 處 。 智 旭 《 教 觀 綱 宗 》 所 論 , 能 否 在 智 顗 的 著 作 中 找 到 依 據 ? 哪 些 論 點 係 依 據 處 於 中 間 階 段 的 天 台 教 觀 綱 要 書 ? 對 此 問 題 必 須 進 行 歷 時 性 的 思 想 考 察 , 過 去 教 界 與 學 界 並 未 見 到 採 用 此 種 研 究 進 路 的 著 作 。

今 將 本 論 文 所 要 探 討 或 澄 清 的 課 題 說 明 如 下 :

( 一 ) 智 顗 、 智 旭 , 皆 重 視 教 觀 思 想 , 但 其 出 生 年 代 相 隔 約 一 千 年

, 其 教 觀 思 想 仍 保 持 原 貌 ? 抑 隨 著 時 代 潮 流 而 融 合 諸 學 說 ? 本 論 文 將 以 此 二 位 大 師 的 論 述 為 主 , 來 介 紹 歷 史 演 變 過 程 中 , 教 觀 思 想 中 相 關 概 念 的 歷 時 發 展 , 並 對 二 位 大 師 的 論 述 進 行 義 理 闡 釋 。

(二 )本 論 文 的 主 題 是 「 化 法 四 教 」, 將 追 溯 化 法 四 教 立 名 的 依 據 。 四 教 之 名 雖 不 是 智 顗 所 獨 創 , 乃 是 延 用 當 時 佛 學 的 分 類 法 、 古 師 之 說 法 , 但 其 內 容 卻 迥 然 有 異 。 借 用 前 人 所 立 名 目 , 重 新 進 行 系 統 性 的 建 構 , 賦 與 這 些 名 目 新 的 意 義 , 樹 立 天 台 的 教 觀 雙 美 者 , 則 是 智 顗 。

版 ) , 頁 7 4 2 。

2 1《 教 觀 綱 宗 》,《 大 正 藏 》 冊 4 6 , 頁 9 3 6 下 。

2 2《 釋 義 》,《 卍 續 藏 經 》 冊 1 0 1 , 頁 9 7 0 下 。

(13)

( 三 ) 智 旭 著 作 《 教 觀 綱 宗 》 的 主 要 用 意 , 是 補 充 《 天 台 四 教 儀 》 偏 於 教 義 , 而 觀 門 不 足 , 故 於 《 教 觀 綱 宗 》 中 , 化 法 四 教 各 教 皆 論 及

「 六 即 」、「 十 乘 觀 法 」。本 論 文 將 探 討 這 是 智 旭 依 據 智 顗 而 論,還 是 有 他 自 己 的 發 明 、 補 充 。

( 四 ) 別 教 的 斷 十 二 品 無 明 , 與 圓 教 的 斷 四 十 二 品 無 明 , 是 採 取 先 斷 惑 後 入 位 ? 抑 先 入 位 後 斷 惑 ? 抑 入 位 、 斷 惑 有 其 先 後 順 序 關 係 ? 為 何 有 學 者 提 出 別 教 只 斷 十 一 品 無 明 、 圓 教 只 斷 四 十 一 無 明 呢 ?

( 五 ) 十 乘 觀 法 也 是 針 對 不 同 根 性 眾 生 而 設 , 上 中 下 根 行 人 , 須 修 十 法 中 的 全 部 觀 法 , 或 部 分 觀 法 , 智 顗 並 無 明 確 的 記 載 , 以 致 於 古 師

、 現 代 學 者 間 出 現 了 許 多 種 不 同 的 說 法 。

筆 者 希 望 藉 此 論 文 的 撰 寫 , 能 對 上 述 的 問 題 , 予 以 回 應 ; 同 時 對 化 法 四 教 的 教 觀 思 想 進 行 分 析 與 詮 釋 , 期 能 展 現 古 代 天 台 學 者 所 理 解 的 佛 陀 教 法 內 容 的 全 貌 , 而 能 應 眾 生 病 予 法 藥 , 開 方 便 顯 真 實 , 引 導 眾 生 進 入 一 佛 乘 。

第 二 節 前 人 研 究 成 果 之 評 介

目 前 學 術 界 對 於 「 化 法 四 教 」 專 門 討 論 的 專 書 、 博 士 論 文 有 : ( 一 )釋 靜 權 的 《 天 台 宗 綱 要 》2 3, 分 別 就 「 化 法 四 教 」 立 名 的 意 義 、 根 性 、 道 理 、 因 果 、 六 即 、 十 乘 觀 法 來 談 。 ( 二 ) 林 志 欽 的 《 智 者 大 師 教 觀 思 想 的 研 究 》2 4, 其 對 於 南 北 朝 判 教 說 與 智 者 思 想 大 綱 ; 教 門 的 化 儀 四 教 . 五 味 ( 時 ) 、 化 法 四 教 十 六 門 ; 以 及 觀 門 的 化 儀 三 種 止 觀 、 化 法 四 教 十 六 觀 門 、 三 觀 歷 十 法 成 乘 , 作 了 整 體 而 細 密 的 理 解 與 分 析 。 ( 三 )釋 覺 行 的 《 智 者 大 師 「 四 教 實 相 論 」 的 研 究 》2 5, 其 認 為 智 者 大 師

2 3 釋 靜 權 述 :《 天 台 宗 綱 要 》 ( 台 北 : 佛 教 出 版 社 ) 。

2 4 林 志 欽 撰 :《 智 者 大 師 教 觀 思 想 之 研 究 》 ( 中 國 文 化 大 學 哲 學 研 究 所 博 士 論 文 , 民 8 8 ) 。

2 5 釋 覺 行 撰 :《 智 者 大 師 「 四 教 實 相 論 」 的 研 究 》 ( 香 港 新 亞 研 究 所 哲 學 組 博 士 班 畢 業 論 文 , 2 0 0 4 ) 。

(14)

立 四 教 所 依 的 是 實 相 之 理 , 而 其 開 展 即 是 教 、 觀 二 門 。 其 論 文 中 透 過 實 相 的 釋 義 、 四 教 教 門 . 觀 門 立 法 緣 起 實 相 論 、 以 及 四 教 破 法 實 相 論

, 來 釐 清 智 者 大 師 的 思 想 與 重 建 其 四 教 系 統 理 論 。

另 又 有 對 「 化 法 四 教 」 的 其 中 一 教 , 或 二 教 專 門 討 論 的 專 書 、 碩 士 論 文 有 : (一 )釋 大 常 的 《 智 者 大 師 判 釋 「 三 藏 教 」 之 研 究 》2 6, 從 智 者 大 師 之 「 三 藏 教 」 思 想 的 形 成 背 景 、 判 釋 依 據 、 四 悉 檀 因 緣 論 三 藏 教 的 特 質 、 教 學 地 位 等 方 面 來 討 論 , 而 沒 有 對 「 三 藏 教 」 作 全 面 性 討 論 。 (二 )李 宗 明 的 《 天 台 通 教 之 化 法 研 究 》2 7, 其 對 於 判 教 思 想 、 通 教 行 門 、 通 教 經 典 的 化 人 善 巧 、 別 圓 二 教 的 般 若 妙 慧 思 想 、 一 切 眾 生 都 有 成 佛 之 願 等 方 面 來 討 論 , 乃 強 調 儒 佛 教 化 對 人 文 思 想 的 善 導 。 ( 三 ) 賴 建 成 的 《 天 台 別 圓 二 教 之 研 究 》2 8, 其 對 於 二 教 的 立 名 與 根 機 、 二 教 的 教 理 與 觀 法 、 二 教 的 行 位 等 方 面 來 討 論 , 乃 是 從 教 判 的 角 度 來 了 解 佛 法 的 權 實 之 別 。

以 及 「 五 時 八 教 」、「 六 即 」、「 十 乘 觀 法 」 相 關 的 專 書 、 期 刊 論 文

: 釋 聖 嚴 的 《 天 台 心 鑰 ─ 教 觀 綱 宗 貫 註 》2 9; 陳 堅 的 《 無 明 即 法 性 ─

─ 天 台 宗 止 觀 思 想 研 究 》3 0; 釋 見 聞 的 《 天 台 教 學 綱 要 》3 1; 陳 英 善 的

《 天 台 緣 起 中 道 實 相 論 》3 2; 林 明 莉 的 《 智 者 大 師 之 一 佛 乘 思 想 與 實 踐 》3 3; 釋 妙 璋 的 《 摩 訶 止 觀 》 十 乘 觀 法 之 研 究 ─ ─ 以 「 觀 不 思 議 境

」 為 主3 4; 吳 明 興 的 《 天 台 圓 教 十 乘 觀 法 之 研 究 》3 5; 原 著 : 安 藤 俊 雄

2 6 釋 大 常 著 :《 智 者 大 師 判 釋 「 三 藏 教 」 之 研 究 》 ( 台 北 : 法 鼓 文 化 , 2 0 0 4 初 版 ) 。

2 7 李 宗 明 :《 天 台 通 教 之 化 法 研 究 》 ( 東 方 人 文 思 想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 民 8 7 年 7 月 ) 。

2 8 賴 建 成 :《 天 台 別 圓 二 教 之 研 究 》 ( 輔 仁 大 學 宗 教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 民 9 2 年 1 2 月 ) 。

2 9 釋 聖 嚴 著 :《 天 台 心 鑰 - 教 觀 綱 宗 貫 註 》 ( 台 北 : 法 鼓 文 化 , 民 9 1 ) 。

3 0 陳 堅 著:《 無 明 即 法 性 ─ ─ 天 台 宗 止 觀 思 想 研 究 》( 北 京:宗 教 文 化 出 版 社,2 0 0 4 年 7 月 ) 。

3 1 釋 見 聞 :《 天 台 教 學 綱 要 》 ( 台 北 : 世 樺 國 際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 民 9 1 ) 。

3 2 陳 英 善 著 :《 天 台 緣 起 中 道 實 相 論 》 ( 台 北 : 東 初 , 民 8 4 初 版 ) 。

3 3 林 明 莉 :《 智 者 大 師 之 一 佛 乘 思 想 與 實 踐 》 ( 國 立 中 興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系 碩 士 論 文 , 民 8 9 年 6 月 ) 。

3 4 釋 妙 璋 :《《 摩 訶 止 觀 》 十 乘 觀 法 之 研 究 ─ ─ 以 「 觀 不 思 議 境 」 為 主 》 ( 南 華 大 學 佛 教 學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 民 8 9 年 ) 。

(15)

. 譯 者 : 蘇 榮 焜 :《 天 台 學 根 本 思 想 及 其 開 展 》3 6; 牟 宗 三 的 《 佛 性 與 般 若 》3 7; 潘 桂 明 的 《 智 顗 評 傳 》3 8; 關 口 真 大 的 《 天 台 教 學 の 研 究 》

3 9; 楊 惠 南 的 < 智 顗 的 「 五 時 八 教 」 判 >4 0; 張 風 雷 的 < 從 天 台 「 六 即

」 行 位 之 開 立 看 頓 悟 與 漸 修 的 關 係 >4 1; 陳 英 善 的 < 天 台 圓 頓 止 觀 之 修 證 ─ ─ 就 十 乘 觀 法 而 論 >4 2; 岩 城 英 規 的 < 日 本 天 台 宗 的 「 五 時 八 教 爭 論 」 考 >4 3; 心 皓 的 < 天 台 十 乘 觀 法 的 理 觀 和 事 行 >4 4; 大 窪 康 充 的 < 天 台 十 乘 觀 法 の 修 行 規 定 に つ い て >4 5

由 前 人 研 究 成 果 得 知 , 一 般 對 於 「 化 法 四 教 」 之 研 究 , 都 偏 向 於 以 「 智 顗 」 為 研 究 對 象 , 只 有 釋 靜 權 的 《 天 台 宗 綱 要 》 的 化 法 四 教 以

《 教 觀 綱 宗 》 為 架 構 、 釋 聖 嚴 的 《 天 台 心 鑰 ─ 教 觀 綱 宗 貫 註 》 為 《 教 觀 綱 宗 》 作 語 譯 及 註 釋 、 賴 建 成 的 《 天 台 別 圓 二 教 之 研 究 》 中 的 第 四 章 第 一 節 「 別 教 六 即 行 位 」 中 , 引 用 智 旭 《 教 觀 綱 宗 》 別 教 的 六 即 位 次 。 從 十 八 世 紀 以 來 迄 今 , 對 《 教 觀 綱 宗 》、《 釋 義 》 作 註 釋 的 書 很 多

, 中 、 日 學 者 皆 有4 6, 可 見 其 廣 受 天 台 學 者 的 研 究 與 弘 傳 , 但 目 前 學

3 5 吳 明 興 :《 天 台 圓 教 十 乘 觀 法 之 研 究 》 ( 南 華 大 學 宗 教 學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 民 9 4 年 ) 。

3 6 原 著 : 安 藤 俊 雄 . 譯 者 : 蘇 榮 焜 :《 天 台 學 根 本 思 想 及 其 開 展 》 ( 台 北 : 慧 炬 出 版 社 , 民 9 3 ) 。

3 7 牟 宗 三 著 :《 佛 性 與 般 若 》 ( 台 北 : 臺 灣 學 生 書 局 , 民 8 2 年 修 訂 版 ) 。

3 8 潘 桂 明 著 :《 智 顗 評 傳 》 ( 南 京 : 南 京 大 學 出 版 社 , 1 9 9 6 年 2 月 ) 。

3 9 關 口 真 大 編 著 :《 天 台 教 學 の 研 究 》 ( 東 京 : 大 東 出 版 社 , 昭 和 5 3 年 1 0 月 ) 。

4 0 楊 惠 南 : < 智 顗 的「 五 時 八 教 」判 > , 收 錄 於《 正 觀 雜 誌 》第 3 期 ( 1 9 9 7 年 ) 。

4 1 張 風 雷 : < 從 天 台 「 六 即 」 行 位 之 開 立 看 頓 悟 與 漸 修 的 關 係 > ,《 二 ○ ○ 一 年 第 三 屆 兩 岸 禪 學 研 討 會 論 文 集 》, (台 中 : 慈 光 禪 學 研 究 所 , 2 0 0 1 ) 。

4 2

陳 英 善 : < 天 台 圓 頓 止 觀 之 修 證 ─ ─ 就 十 乘 觀 法 而 論 >,收 錄 於 《 中 華 佛 學 學 報 》 第 1 5 期 ( 2 0 0 2 年 7 月 ) 。

4 3 岩 城 英 規 : < 日 本 天 台 宗 的 「 五 時 八 教 爭 論 」 考 > , 收 錄 於 《 諦 觀 》 第 7 6 期 , ( 台 北 : 諦 觀 雜 誌 社 , 民 8 3 年 1 月 ) 。

4 4 心 皓 : < 天 台 十 乘 觀 法 的 理 觀 和 事 行 > , 收 錄 於 《 閩 南 佛 學 》 第 2 輯 , ( 長 沙 : 岳 麓 書 社 , 2 0 0 3 年 1 2 月 ) 。

4 5 大 窪 康 充:< 天 台 十 乘 觀 法 の 修 行 規 定 に つ い て > ,收 錄 於《 佛 教 學 セ ミ ナ 一 》 第 6 0 號 , ( 京 都 : 大 谷 大 學 佛 教 學 會 , 1 9 9 4 年 1 0 月 ) 。

4 6 註 釋 傳 世 者 有 默 庵 的 《 釋 義 記 》、 諦 閑 的 《 講 錄 》、 靜 修 的 《 科 釋 》; 在 日 本 的 註 釋 更 多 , 自 十 八 世 紀 以 降 , 有 行 謙 的 《 釋 義 講 錄 》、 慧 雲 的 《 釋 義 則 解 》、 德 義 的 《 贅 言 》、 守 脫 大 寶 的 《 釋 義 會 本 講 錄 》、 高 覺 的 《 略 解 》 等 。 釋 聖 嚴 著 :

(16)

術 界 尚 未 發 現 以 研 究 智 旭 的 《 教 觀 綱 宗 》 為 專 題 的 學 術 論 文 。 智 旭 「 私 淑 台 家 教 觀 」, 卻 不 侷 於 天 台 一 家 之 說 ,「 智 旭 的 目 的 是 要 在 心 繫 西 方 的 前 提 下 , 融 通 性 相 , 調 和 禪 教 , 建 立 起 真 正 的 圓 教 。 而 天 台 佛 教 可 以 說 是 最 恰 當 的 溝 通 者 。 」4 7亦 即 為 了 歸 心 淨 土 , 而 以 天 台 思 想 作 為 融 通 性 相 、 調 和 禪 教 、 建 立 圓 教 的 橋 樑 。 所 以 , 智 旭 透 過 《 教 觀 綱 宗 》 重 新 詮 釋 天 台 判 教 , 以 闡 明 其 天 台 的 理 論 思 想 。

第 三 節 研 究 題 材 與 研 究 進 路

一 、 研 究 題 材

本 論 文 是 介 紹 天 台 化 法 四 教 的 教 觀 思 想 , 而 以 智 顗 、 智 旭 的 論 述 為 主 。 智 顗 的 著 作 中 , 與 化 法 四 教 的 教 、 觀 二 門 相 關 的 有 :《 法 華 玄 義

》、《 維 摩 經 玄 疏 》、《 四 教 義 》、《 摩 訶 止 觀 》。 (一 )《 法 華 玄 義 》 是 天 台 三 大 部 之 一 , 乃 智 顗 立 「 五 重 玄 義 」 來 解 釋 《 法 華 經 》 的 標 題 。 本 書 詳 說 《 法 華 經 》 的 全 經 義 旨 , 並 且 闡 明 《 法 華 經 》 開 顯 純 圓 獨 妙 的 法 門 , 以 確 立 《 法 華 經 》 在 如 來 一 代 時 教 所 說 諸 經 中 的 位 置 。 本 書 雖 是 解 釋 經 題 , 內 容 卻 是 判 釋 如 來 一 代 時 教 , 包 含 天 台 教 學 對 於 全 體 佛 教 義 理 的 概 論 , 藉 此 呈 現 《 法 華 經 》 的 地 位 與 圓 教 義 。 ( 二 ) 《 維 摩 經 玄 疏 》又 稱 為《 淨 名 玄 義 》、《 淨 名 玄 疏 》。 本 疏 乃 智 顗 立「 五 重 玄 義 」來 解 釋 鳩 摩 羅 什 所 譯 《 維 摩 經 》 之 玄 旨 , 以 及 詳 述 四 教 、 三 觀 等 圓 熟 思 想 。《 天 台 大 師 之 研 究 》 云 :「 本 疏 是 智 顗 接 受 隋 煬 帝 懇 請 , 於 其 晚 年 注 予 全 部 心 血 而 撰 述 , 就 其 述 作 過 程 觀 之 , 有 數 次 的 獻 上 , … … 基 於

《 國 清 百 錄 》 所 收 根 本 資 料 , 認 為 有 三 回 的 獻 上 : 第 一 回 獻 上 , 開 皇 十 五 年 六 、 七 月 ,《 玄 義 》 十 卷 ; 第 二 回 獻 上 , 開 皇 十 七 年 三 、 四 月 ,

《 玄 疏 》 六 卷 、《 文 疏 》 八 卷 ; 第 三 回 獻 上 , 開 皇 十 八 年 正 月 ,《 玄 疏

《 天 台 心 鑰 - 教 觀 綱 宗 貫 註 》 ( 台 北 : 法 鼓 文 化 , 民 9 1 ) , 頁 2 2 。

4 7 潘 桂 明 . 吳 忠 偉 著 :《 中 國 天 台 宗 通 史 》 ( 南 京 : 江 蘇 古 籍 出 版 社 , 2 0 0 1 初 版 ) , 頁 7 4 4 。

(17)

》 六 卷 、《 文 疏 》 二 十 五 卷 。 」4 8「 此 第 三 回 獻 上 本 的 『 淨 名 義 疏 』 三 十 一 卷 含 現 行《 維 摩 經 玄 疏 》六 卷 及《 維 摩 經 文 疏 》二 十 八 卷 (後 三 卷 由 灌 頂 補 遺 ) 。 」4 9( 三 ) 《 四 教 義 》 乃 智 顗 《 淨 名 玄 義 》 的 前 半 部 , 分 別 闡 釋 藏 、 通 、 別 、 圓 等 四 教 之 名 與 教 義 , 且 從 各 種 觀 點 來 解 說 四 教 之 異 同 。 亦 即 依 四 教 來 論 述 如 來 一 代 教 化 之 大 綱 。 ( 四 ) 《 摩 訶 止 觀 》 乃 智 晚 年 所 講 述,亦 為 其 著 作 中 體 系 最 圓 熟 之 論 書。《 摩 訶 止 觀 》全 書 分 作 序 分 、 正 說 分 兩 部 份 ︰ 序 分 是 記 錄 者 灌 頂 略 說 本 書 的 緣 起 , 正 說 分 是 智 顗 講 說 圓 頓 止 觀 法 門 的 記 錄 。 圓 頓 止 觀 的 基 本 架 構 , 旨 在 闡 示 二 十 五 方 便 、 十 境 、 十 乘 觀 法 。 二 十 五 方 便 是 正 修 止 觀 的 準 備 法 門 ; 十 境 是 止 觀 實 踐 的 對 象 (所 觀 境 ), 十 乘 觀 法 是 止 觀 實 踐 的 軌 範 (能 觀 法 )。

而 智 旭 的 著 作 中,與 化 法 四 教 的 教、觀 二 門 相 關 的 有 二:《 教 觀 綱 宗 》、《 釋 義 》。「《 教 觀 綱 宗 》的 內 容 , 在 於 統 括 天 台 教 學 , 是 由《 法 華 玄 義 》 中 的 五 時 八 教 , 以 及 《 摩 訶 止 觀 》 的 六 即 與 十 乘 觀 法 , 加 以 精 密 地 組 織 而 成 立 。 」5 0《 教 觀 綱 宗 》 是 以 天 台 的 思 想 為 主 軸 , 較 無 自 己 個 人 思 想 的 表 達 , 而 《 釋 義 》 則 是 智 旭 對 《 教 觀 綱 宗 》 的 註 釋 , 以

「 三 十 九 條 」5 1來 詮 釋 較 深 刻 的 義 理 內 涵 , 其 中 有 一 些 是 過 去 天 台 祖 師 所 未 有 的 詮 釋 方 法 。「 例 如 第 五 條 , 就 是 以《 楞 嚴 經 》的『 常 住 真 心 性 淨 明 體 』的 理 念 , 來 解 釋 天 台 的『 對 半 明 滿 』, 其 第 九 條 是 以《 宗 鏡 錄 》 卷 一 的 波 、 水 、 濕 性 的 譬 喻 , 來 解 釋 天 台 的 『 權 即 實 家 之 權 』 以 及 『 實 即 權 家 之 實 』 的 義 理 , 其 第 十 二 條 及 第 三 十 九 條 , 則 是 其 現 前 一 念 心 。 更 在 第 二 十 二 條 , 以 《 大 乘 止 觀 》 的 空 如 來 藏 與 不 空 如 來 藏

, 來 解 釋『 兩 種 含 中 二 諦 』中 的『 通 含 圓 二 諦 』。 又 更 於 第 十 二 條 說 明

『 思 議 生 滅 十 二 因 緣 』 處 , 主 張 應 以 唯 識 的 義 理 來 解 釋 。 」5 2由 此 可

4 8 佐 藤 哲 英 著.釋 依 觀 譯,《 天 台 大 師 之 研 究 》( 台 北:中 華 佛 教 文 獻 編 撰 社,2 0 0 5 ),

頁 5 4 3 - 5 4 4 。

4 9 佐 藤 哲 英 著.釋 依 觀 譯,《 天 台 大 師 之 研 究 》( 台 北:中 華 佛 教 文 獻 編 撰 社,2 0 0 5 ),

頁 5 2 1 。

5 0 釋 聖 嚴 著 . 關 世 謙 譯 :《 明 末 中 國 佛 教 之 研 究 》 ( 台 北 : 臺 灣 學 生 書 局 , 民 7 7 年 初 版 ) , 頁 4 6 6 。

5 1 有 二 種 分 法 : ( 1 ) 3 9 條 ; ( 2 ) 4 0 條 , 即 3 9 條 再 加 上 「 附 : 三 慈 體 相 」。

5 2 參 考 釋 聖 嚴 著 . 關 世 謙 譯 :《 明 末 中 國 佛 教 之 研 究 》 ( 台 北 : 臺 灣 學 生 書 局 , 民

(18)

知 ,《 教 觀 綱 宗 》是 以 天 台 教 學 的 義 理 架 構 為 核 心 , 而《 釋 義 》則 融 合 了 諸 學 說 加 以 解 說 , 表 現 出 明 末 佛 教 氛 圍 中 的 經 論 融 合 的 文 化 , 這 也 是 智 旭 的 「 教 觀 思 想 」 所 展 現 的 特 色 。 另 外 , 其 它 相 關 的 著 作 有 《 天 台 八 教 大 意 》、《 天 台 四 教 儀 》, 皆 論 及 「 化 法 四 教 」, 與 本 論 文 研 究 題 材 有 關 。

二 、 研 究 進 路

本 論 文 主 要 探 討 天 台 化 法 四 教 , 在 研 究 方 法 上 以 義 理 分 析 與 思 想 比 較 等 方 式 進 行 , 以 《 教 觀 綱 宗 》 的 架 構 為 綱 , 對 智 顗 、 智 旭 的 相 關 論 點 作 一 全 面 性 的 評 介 與 比 較 。 天 台 教 學 所 立 的 化 法 四 教 是 一 個 謹 嚴 的 架 構 , 在 每 一 教 中 各 個 項 目 的 義 理 之 間 是 貫 通 的 , 以 此 為 架 構 可 免 去 必 須 反 複 論 說 四 教 之 義 理 差 別 的 問 題 。 此 外 , 以 智 旭 所 論 項 目 為 討 論 之 分 項 , 則 方 便 對 兩 位 大 師 論 述 的 比 較 。 研 究 架 構 之 選 取 概 述 如 下

: ( 一 ) 先 談 各 教 之 立 名 , 再 談 四 諦 、 十 二 因 緣 、 六 度 等 義 理 特 質 , 再 論 實 踐 觀 法 。 亦 即 先 闡 釋 各 教 立 名 的 由 來 , 以 及 各 教 的 義 理 ( 解 門 ) , 再 論 六 即 (行 門 明 位 次 ), 最 後 論 各 教 的 實 踐 觀 法 (十 乘 觀 法 )。 (二 )對 於 化 法 四 教 , 為 了 避 免 反 覆 說 明 , 故 將 藏 、 通 、 別 、 圓 四 教 的 每 一 教 , 各 別 獨 立 為 一 章 節 , 以 對 四 教 作 歷 時 發 展 與 義 理 之 分 析 。 ( 三 ) 於 內 文 中 , 主 要 的 架 構 為 智 顗 之 說 法 、 智 旭 之 說 法 、 兩 者 的 異 同 之 比 對 方 式 來 進 行 。

( 一 ) 義 理 分 析

在 智 顗 的 著 作 中 , 只 有 「《 四 念 處 》」5 3有 完 整 的 提 及 化 法 四 教 的

7 7 年 初 版 ) , 頁 4 6 6 。

5 3 ( 1 )《 四 念 處 》云 :「 隋 天 台 山 修 禪 寺 智 者 大 師 說 . 門 人 章 安 灌 頂 記 。 」《 大 正 藏 》 冊 4 6 , 頁 5 5 5 下 。 但 《 大 藏 經 全 解 說 大 事 典 》 云 :「 經 過 考 察 , 實 際 是 弟 子 灌 頂 以《 大 本 四 教 義 》為 指 南 書 , 參 照《 摩 訶 止 觀 》而 著 。 」鎌 田 茂 雄 等 著 , ( 東 京 : 雄 山 閣 , 平 成 1 0 年 初 版 ) , 頁 5 6 1 。

( 2 ) 佐 藤 哲 英 於 ( 續 ) .《 天 台 大 師 の 研 究 》 中 , 有 詳 細 論 證 「《 四 念 處 》 四 卷 , 是 灌 頂 的 著 作 。」 ( 京 都 : 百 華 苑 , 昭 和 5 6 年 ) , 頁 4 3 4 。

(19)

六 即 與 十 乘 觀 法 , 但 因 智 顗 認 為 最 能 表 達 六 即 的 只 有 圓 教 , 所 以 , 前 三 教 的 六 即 只 簡 略 的 帶 過 , 未 詳 細 加 以 解 釋 。 智 旭 所 著 《 教 觀 綱 宗 》 的 「 教 觀 思 想 」 組 織 架 構 清 晰 、 條 理 分 別 , 雖 是 綱 要 性 的 論 書 , 但 不 失 天 台 學 所 要 表 達 的 理 論 、 實 踐 的 內 涵 。 為 了 能 更 深 入 其 義 理 內 涵 , 則 須 以 智 顗 的 相 關 著 作 的 說 法 來 充 實 、 對 比 , 才 能 將 教 觀 思 想 完 全 呈 現 出 來 , 並 評 論 智 旭 對 智 顗 思 想 的 掌 握 。 因 此 , 引 用 二 位 大 師 的 論 述

, 對 於 相 關 的 文 句 , 進 行 義 理 的 詮 釋 與 分 析 。 義 理 分 析 的 進 行 , 在 文 句 的 層 次 , 引 出 相 關 的 文 句 , 對 其 意 義 進 行 分 析 與 解 釋 , 使 其 意 義 得 以 豁 顯 ; 於 所 分 析 文 句 引 用 到 佛 教 經 論 的 文 句 之 處 , 也 努 力 引 出 原 來 的 典 據 , 以 幫 助 意 義 的 解 明 。 在 個 別 義 理 項 目 的 層 次 , 對 於 經 過 分 析 的 一 系 列 文 句 統 整 其 文 義 , 藉 以 掌 握 核 心 的 思 想 內 涵 , 既 呈 顯 祖 師 的 思 想 , 也 作 為 比 較 的 基 礎 。

( 二 ) 思 想 比 較

先 追 溯 天 台 宗 「 五 時 八 教 」 判 教 的 起 源 , 及 「 五 時 八 教 」 發 展 過 程 中 相 關 著 作 如 《 天 台 八 教 大 意 》、《 天 台 四 教 儀 》 等 的 演 變 , 為 了 補 充 《 天 台 四 教 儀 》 偏 於 教 義 , 而 觀 門 不 足 , 因 而 有 《 教 觀 綱 宗 》 著 書 的 出 現 。 因 此 , 比 較 的 資 料 來 源 以 上 述 諸 部 著 作 為 主 。 對 於 四 教 中 的 個 別 項 目 的 討 論 , 主 要 先 追 溯 智 顗 的 相 關 說 法 , 再 引 出 智 旭 之 說 , 以 顯 示 二 人 說 法 的 同 異 , 檢 視 智 旭 的 說 法 是 否 能 在 智 顗 的 著 作 中 找 到 根 據 。 於 必 要 之 處 , 徵 引 《 天 台 八 教 大 意 》、《 天 台 四 教 儀 》 的 說 法 , 以 證 明 智 旭 的 文 句 的 引 用 來 源 。 智 旭 引 用 智 顗 以 後 天 台 學 者 著 作 的 文 句

, 不 代 表 思 想 與 智 顗 有 了 差 異 , 這 必 須 通 過 比 較 始 能 得 知 。 在 智 旭 的

《 釋 義 》 書 中 , 添 加 了 許 多 天 台 歷 代 祖 師 所 沒 有 的 創 見 , 此 乃 是 一 種 時 代 潮 流 , 亦 是 智 旭 與 其 它 學 說 融 合 現 象 的 展 現 , 故 本 論 文 對 二 位 大 師 之 思 想 作 一 歷 時 的 比 較 考 察 , 那 些 思 想 在 智 顗 得 到 印 證 , 那 些 思 想 是 智 旭 所 創 發 。

由 以 上 兩 點 得 知 ,《 四 念 處 》 的 作 者 有 質 疑 。

(20)

第 四 節 全 文 結 構 述 要

本 論 文 之 結 構 分 為 六 章 : 第 一 章 緒 論 , 說 明 研 究 動 機 、 前 人 研 究 成 果 、 研 究 題 材 與 研 究 進 路 、 全 文 結 構 分 析 。 第 二 章 至 第 五 章 將 分 別 論 述 藏 、 通 、 別 、 圓 四 教 立 名 的 依 據 、 義 理 特 質 、 六 即 位 次 、 十 乘 觀 法 。 第 六 章 結 論 。

第 一 章 < 緒 論 > , 共 分 四 節 。 第 一 節「 研 究 動 機 」, 略 述 問 題 意 識 的 產 生 及 引 發 研 究 的 動 機。第 二 節「 前 人 研 究 成 果 之 評 介 」,列 舉 目 前 學 術 界 對 於 「 化 法 四 教 」 專 題 討 論 之 博 、 碩 士 論 文 及 專 書 之 研 究 概 況

。 第 三 節 「 研 究 題 材 與 研 究 進 路 」: (一 )研 究 題 材 , 以 智 顗 的 《 法 華 玄 義 》、《 維 摩 經 玄 疏 》、《 四 教 義 》、《 摩 訶 止 觀 》; 配 合 智 旭 的《 教 觀 綱 宗

》、《 釋 義 》 為 主 ; 參 考 《 天 台 八 教 大 意 》、《 天 台 四 教 儀 》。 (二 )研 究 進 路 , 主 要 以 義 理 分 析 、 思 想 比 較 等 方 法 進 行 。 第 四 節 「 全 文 結 構 分 析

」。

第 二 章 < 三 藏 教 之 研 究 > , 共 分 五 節 。 第 一 節 「 三 藏 教 立 名 的 依 據 」: 三 藏 教 名 稱 的 由 來 、 其 它 經 論 中 談 到「 三 藏 教 」為 小 乘 的 經 證

、 智 顗 以 「 三 藏 教 」 為 小 乘 教 義 之 名 , 其 依 據 何 在 ? ( 一 ) 智 顗 立 三 藏 教 之 名 的 意 義 , 以 八 義 來 說 明 。 ( 二 ) 智 旭 對 於 大 、 小 乘 三 藏 提 出 「 有 通 、 有 別 」的 看 法 。 第 二 節「 三 藏 教 的 義 理 」, 三 藏 教 正 化 二 乘 , 傍 化 菩 薩 , 聲 聞 依 生 滅 四 諦 、 緣 覺 依 思 議 生 滅 十 二 因 緣 、 菩 薩 依 事 六 度 行

、 實 有 二 諦 、 析 空 觀 , 來 闡 釋 三 藏 教 的 義 理 特 質 。 第 三 節 「 三 藏 教 的 六 即 」,六 即 是 圓 教 菩 薩 的 六 種 修 行 位 次。智 旭 約 四 教 來 論 六 即,主 要 強 調 同 一 「 教 法 」 亦 有 次 第 之 分 , 從 不 完 善 向 究 竟 發 展 的 過 程 。 第 四 節「 三 藏 教 的 十 乘 觀 法 」,智 顗 匯 集 十 乘 觀 法,是 為 了 區 別 佛 法 與 外 道 的 不 同 , 以 及 作 為 化 法 四 教 的 準 繩 。 三 藏 教 的 十 乘 觀 法 是 十 法 成 三 乘

, 此 十 法 能 令 觀 行 成 就 , 入 見 道 位 , 運 載 行 者 從 生 死 苦 域 , 到 達 涅 槃 的 安 樂 界 中 。 此 十 乘 觀 法 , 也 是 針 對 不 同 根 性 眾 生 而 設 , 若 利 根 人 只 要 第 一 觀 , 就 可 入 見 道 位 ; 若 中 根 人 , 則 須 一 到 六 觀 ; 若 鈍 根 人 , 則 須 十 觀 全 修 , 才 可 入 見 道 位 。 第 五 節 「 小 結 」, 對 此 章 作 個 總 結 。

第 三 章 < 通 教 之 研 究 > , 共 分 六 節 。 第 一 節 「 通 教 立 名 的 依 據 」

(21)

: 通 教 名 稱 的 由 來 、 其 它 經 論 中 談 到 「 通 教 」 的 經 證 。 ( 一 ) 智 顗 立 通 教 之 名 的 意 義 , 以 八 義 來 說 明 。 ( 二 ) 智 旭 對 「 通 教 」 的 看 法 , 智 旭 所 談 的 通 教 為「 三 人 同 以 無 言 說 道 , 體 法 入 空 , 名 為 通 教 」。 第 二 節「 通 教 的 義 理 」, 通 教 正 化 菩 薩 , 傍 化 二 乘 , 三 乘 同 觀 無 生 四 諦 、 思 議 不 生 滅 十 二 因 緣 、 理 六 度 行 , 三 種 (幻 有 空 、 兩 種 含 中 )二 諦 、 二 種 (別 入 通

、 圓 入 通 )三 諦 、 體 空 觀 , 來 闡 釋 通 教 的 義 理 特 質 。 第 三 節「 通 教 的 六 即 」, 六 個 階 位 互 相 融 通 , 但 不 談 本 有 佛 性 。 第 四 節 「 通 教 的 被 接 」,

通 教 的 當 教 沒 有 被 接 , 只 有 通 後 別 圓 的 「 別 入 通 」、「 圓 入 通 」 才 有 被 接 , 又 必 須 具 備 含 中 、 點 示 、 機 發 三 個 條 件 才 能 被 接 。 第 五 節 「 通 教 的 十 乘 觀 法 」。 藏 、 通 二 教 的 十 乘 觀 法 , 其 名 目 相 同 , 但 義 理 、 內 容 卻 不 同 。 藏 教 是 以 「 析 法 入 空 觀 」, 而 通 教 則 是 以 「 體 法 入 空 觀 」。 第 六 節 「 小 結 」, 對 此 章 作 個 總 結 。

第 四 章 < 別 教 之 研 究 > , 共 分 六 節 。 第 一 節 「 別 教 立 名 的 依 據 」

: 別 教 名 稱 的 由 來 、 其 它 經 論 中 談 到 「 別 教 」 的 經 證 。 ( 一 ) 智 顗 立 別 教 之 名 的 意 義 , 以 八 義 來 說 明 。 ( 二 ) 智 旭 對 「 別 教 」 的 看 法 , 採 取 「 別 異 之 義 」 來 作 解 釋 , 別 前 藏 通 二 教 , 別 後 圓 教 。 第 二 節 「 別 教 的 義 理 」, 別 教 獨 被 菩 薩 , 不 通 二 乘 , 以 無 量 四 諦 、 不 思 議 生 滅 十 二 因 緣 、 不 思 議 六 度 . 十 度 、 二 種 (顯 中 、 圓 入 別 )二 諦 、 二 種 (別 、 圓 入 別 )三 諦

、 次 第 三 觀 , 來 闡 釋 別 教 的 義 理 特 質 。 第 三 節「 別 教 的 六 即 」, 雖 談 本 有 佛 性 , 但 因 三 諦 隔 歷 不 融 通 , 所 以 , 只 有 六 個 階 位 而 不 融 通 。 第 四 節「 別 教 的 被 接 」, 別 教 的 當 教 沒 有 被 接 , 只 有「 圓 入 別 」才 有 被 接 。 第 五 節「 別 教 的 十 乘 觀 法 」, 與 藏 、 通 二 教 的 十 乘 觀 法 , 其 名 目 相 同 , 但 義 理 、 內 容 卻 不 相 同 。 第 六 節 「 小 結 」, 對 此 章 作 個 總 結 。

第 五 章 < 圓 教 之 研 究 > , 共 分 六 節 。 第 一 節 「 圓 教 立 名 的 依 據 」

: 圓 教 名 稱 的 由 來 、 其 它 經 論 中 談 到 「 圓 教 」 的 經 證 。 ( 一 ) 智 顗 立 圓 教 之 名 的 意 義 , 以 八 義 來 說 明 。 ( 二 ) 智 旭 對 「 圓 教 」 的 看 法 , 為 圓 妙

、 圓 融 、 圓 足 、 圓 頓 四 義 。 第 二 節 「 圓 教 的 義 理 」, 圓 教 的 一 乘 教 法 , 以 無 作 四 諦 、 不 思 議 不 生 滅 十 二 因 緣 、 稱 性 六 度 . 十 度 、 不 思 議 二 諦

、 圓 妙 三 諦 、 一 心 三 觀 , 來 闡 釋 圓 教 的 義 理 特 質 。 第 三 節 「 圓 教 的 六 即 」,前 三 教 雖 就 當 教 來 論 六 即,但 都 未 達 究 竟。藏 通 二 教 的 最 高 佛 果

(22)

位 , 僅 是 圓 教 的 相 似 即 佛 位 ; 別 教 的 妙 覺 佛 果 位 , 也 僅 是 圓 教 的 分 證 即 佛 位 。 而 且 , 前 三 教 僅 有 「 六 」 義 , 而 無 「 即 」 義 , 因 不 知 「 心 、 佛 、 眾 生 」三 無 差 別 。 第 四 節「 接 、 轉 、 會 」, 智 旭 談 到 此 三 者 的 不 同

。 第 五 節「 圓 教 的 十 乘 觀 法 」, 前 三 教 雖 亦 有 十 乘 觀 法 , 而《 摩 訶 止 觀

》中 所 談 的 十 法 成 乘 , 其 意 在 圓 教 。 第 六 節「 小 結 」, 對 此 章 作 個 總 結

第 六 章 < 結 論 > , 針 對 本 論 文 「 天 台 化 法 四 教 之 研 究 ─ ─ 以 智 顗

、 智 旭 的 論 述 為 主 」 之 整 體 研 究 成 果 作 總 結 。

(23)

第 二 章 三 藏 教 之 研 究

第 一 節 三 藏 教 立 名 的 依 據

三 藏 教 之 名 稱 , 最 早 出 現 「 在 印 度 初 期 大 乘 佛 教 , 就 有 將 四 《 阿 含 》、《 毘 尼 》、《 阿 毘 曇 》 等 三 藏 , 視 為 小 乘 佛 教 思 想 , 以 及 後 來 傳 到 中 國 為 南 北 朝 義 理 研 究 者 所 沿 用 , 而 將 此 三 藏 判 為 小 乘 。 所 以 , 智 者 大 師 將 『 三 藏 教 』 判 為 小 乘 , 乃 是 沿 用 當 時 佛 學 分 類 法 , 而 不 是 智 者 大 師 所 獨 創 。 」1「 三 藏 教 」 可 有 小 乘 三 藏 及 大 乘 三 藏 之 分 。「 三 藏 教

」被 判 為「 小 乘 」, 主 要 是 依 據 鳩 摩 羅 什 所 翻 譯 的《 法 華 經 》及《 大 智 度 論 》中 的 經 文 而 來 。 智 顗 依《 法 華 經 》云 :「 貪 著 小 乘『 三 藏 』學 者

。 」2以 及 《 大 智 度 論 》 的 「 三 藏 是 聲 聞 法 」3, 而 判 三 藏 教 為 小 乘 。 另 外 , 如 《 天 台 八 教 大 意 》 云 :「 明 『 三 藏 教 』 者 , 仍 於 《 法 華 》 及 《 大 智 度 論 》, 對 斥 小 乘 得 此 名 也 。《 論 》云 :『 迦 旃 延 子 自 以 聰 明 利 根 , 於 《 婆 沙 》 中 明 三 藏 義 , 不 讀 衍 經 , 非 大 菩 薩 。 』」4所 以 , 三 藏 教 被 判 為 小 乘 受 《 法 華 經 》、《 大 智 度 論 》 龍 樹 論 主 對 聲 聞 法 的 說 法 所 影 響

在 其 它 經 論 中 談 到 「 三 藏 教 」 為 「 小 乘 」 的 有 :

(一 )曇 鸞 的 《 無 量 壽 經 優 婆 提 舍 願 生 偈 》 云 :「 謂 四 《 阿 含 》 三 藏 等 , 三 藏 外 大 乘 諸 經 , 亦 名 修 多 羅 。 」5

(二 )淨 影 慧 遠 的 《 大 乘 義 章 》 卷 一 , 說 明 「 三 藏 」 義 :「 第 五 門 中

, 明 其 大 小 有 無 之 義 。 通 而 為 論 , 大 小 皆 具 。 小 乘 三 者 : 四 《 阿 含 》 等 , 是 《 修 多 羅 》; 五 部 戒 律 , 是 其 《 毘 尼 》;《 毘 婆 沙 》 等 , 是 《 阿 毘

1 參 考 釋 大 常 著 :《 智 者 大 師 判 釋 「 三 藏 教 」 之 研 究 》 ( 台 北 : 法 鼓 文 化 , 2 0 0 4 初 版 ) , 頁 2 4 2 。

2《 四 教 義 》 卷 1 ,《 大 正 藏 》 冊 4 6 , 頁 7 2 1 中 。

3《 大 智 度 論 》 卷 1 0 0 ,《 大 正 藏 》 冊 2 5 , 頁 7 5 6 中 。

4《 天 台 八 教 大 意 》,《 大 正 藏 》 冊 4 6 , 頁 7 6 9 中 。

5《 無 量 壽 經 優 婆 提 舍 願 生 偈 》,《 大 正 藏 》 冊 4 0 , 8 2 7 下 。

(24)

曇 》。 大 乘 三 者 :《 華 嚴 》 等 經 , 是 《 修 多 羅 》; 清 淨 毘 尼 等 , 是 其 《 毘 尼 》;《 大 智 論 》 等 , 是 《 阿 毘 曇 》。 若 別 論 之 , 小 乘 具 三 , 大 乘 不 具 。 何 以 得 知 。 如《 大 智 論 》龍 樹 釋 云 :『 迦 葉 阿 難 , 於 王 舍 城 結 集 三 藏 , 為 聲 聞 藏 。 文 殊 阿 難 , 於 鐵 圍 山 集 摩 訶 衍 , 為 菩 薩 藏 。 』 又 《 法 華 》 云 :『 不 得 親 近 三 藏 學 者 , 名 習 小 乘 , 為 三 藏 學 。 』」6通 論 : 大 、 小 乘 皆 具 三 藏 。 大 乘 三 藏 是 指 《 華 嚴 》 諸 經 、 清 淨 毘 尼 、《 大 智 度 論 》 等 ; 而 小 乘 三 藏 則 是 四 《 阿 含 》、 五 部 戒 律 、《 毘 婆 沙 》 等 。 別 論 : 小 乘 具 三 藏 ; 而 大 乘 只 有 菩 薩 藏 。

(三 )《 大 智 度 論 》 云 :「 迦 旃 延 尼 子 弟 子 輩 , 是 生 死 人 , 不 誦 不 讀 摩 訶 衍 經 , 非 大 菩 薩 , 不 知 諸 法 實 相 , 自 以 利 根 智 慧 , 於 佛 法 中 作 論 議 。 」7又 於 同 論 之 卷 百 云 :「 為 是 二 種 人 故 , 佛 口 所 說 , 以 文 字 語 言 分 為 兩 種 : 三 藏 是 聲 聞 法 ; 摩 訶 衍 是 大 乘 法 。 」8

(四 )《 法 華 經 . 安 樂 行 品 》 第 二 安 樂 行 偈 曰 :「 若 有 菩 薩 於 後 惡 世 無 怖 畏 心 , 欲 說 是 經 , 應 入 行 處 … … 亦 不 親 近 增 上 慢 人 , 貪 著 小 乘 三 藏 學 者 。 」9

(五 )《 阿 毘 曇 毘 婆 沙 論 》 云 :「 又 諸 佛 出 世 盡 說 三 藏 , 所 謂 《 修 多 羅 》、《 毘 尼 》、《 阿 毘 曇 》。 」1 0

(六 )《 成 實 論 》 卷 首 偈 文 曰 :「 諸 比 丘 異 論 , 種 種 佛 皆 聽 , 故 我 欲 正 論 , 三 藏 中 實 義 。 」1 1

由 上 可 知 曇 鸞 、 淨 影 慧 遠 時 就 已 有 大 、 小 乘 三 藏 , 其 中 淨 影 慧 遠 更 明 確 地 指 出 :「 大 乘 三 藏 是 《 華 嚴 》 諸 經 、 清 淨 毘 尼 、《 大 智 度 論 》 等 ; 而 小 乘 三 藏 是 四 《 阿 含 》、 五 部 戒 律 、《 毘 婆 沙 》 等 。 」 雖 說 大 、 小 乘 皆 有 三 乘 , 但 此 處 是 將 「 小 乘 三 藏 」 之 名 , 用 來 專 指 「 聲 聞 教 法

」。

6《 大 乘 義 章 》 卷 1 ,《 大 正 藏 》 冊 4 4 , 頁 4 6 9 中 。

7《 大 智 度 論 》 卷 4 ,《 大 正 藏 》 冊 2 5 , 頁 9 1 下 。

8《 大 智 度 論 》 卷 1 0 0 ,《 大 正 藏 》 冊 2 5 , 頁 7 5 6 中 。

9《 法 華 經 》 卷 5 ,《 大 正 藏 》 冊 9 , 頁 3 7 中 。

1 0《 阿 毘 曇 毘 婆 沙 論 》 卷 1 ,《 大 正 藏 》 冊 2 8 , 頁 1 下 。

1 1《 成 實 論 》 卷 1 ,《 大 正 藏 》 冊 3 2 , 頁 2 3 9 中 。

(25)

智 顗 雖 沿 用 前 人 的 分 類 法 , 判 三 藏 教 為 小 乘 , 但 所 引 用 「 三 藏 教

」 的 經 典 , 偏 向 於 《 阿 毘 曇 》 系 統 的 諸 論 教 說 , 且 「 智 者 大 師 抉 擇 經 論 中 法 義 的 性 質 , 有 其 主 貫 之 思 想 , 作 為 分 判 佛 教 義 理 的 準 則 , 而 其 主 貫 思 想 得 自 於 《 中 論 》 之 『 因 緣 偈 』 的 啟 發 。 … … 例 如 將 三 藏 教 之 理 判 為 生 滅 法 , 即 是 根 據 《 中 論 》 的 觀 點 。 」1 2也 就 是 智 顗 依 據 《 中 論 》的「 因 緣 偈 」 配 以「 三 觀 」、「 四 教 」、「 四 諦 」, 來 說 明 諸 法 皆 是 緣 起 無 自 性 , 是 諸 法 實 相 , 亦 即 以 《 中 論 》 作 為 分 判 佛 教 義 理 的 準 則 。 雖 智 顗 判 三 藏 教 為 小 乘 , 但 其 教 化 對 象 是 正 化 二 乘 、 傍 化 菩 薩 , 故 其 判 釋 大 、 小 乘 教 法 , 不 是 大 、 小 乘 對 立 , 而 是 為 了 引 導 漸 機 根 性 眾 生 進 入 大 乘 , 而 權 宜 示 現 的 方 便 法 門 。

一 、 智 顗 立 三 藏 教 之 名 的 意 義

智 顗 在 《 四 教 義 》 中 正 釋 「 三 藏 教 」 云 :「 所 言 『 三 藏 教 』 者 : 一

、 修 多 羅 藏 , 二 、 毘 尼 藏 , 三 、 阿 毘 曇 藏 。 」1 3也 就 是 經 、 律 、 論 三 藏 。「 修 多 羅 藏 , 此 云 法 本 , 是 出 世 善 法 , 言 教 之 本 。 」1 4即 四 《 阿 含 經 》。「 毘 尼 藏 」, 作 、 無 作 戒 , 能 滅 身 口 之 惡 , 即 「《 八 十 誦 律 》」1 5

「 阿 毘 曇 藏 , 翻 云 無 比 法 , 指 聖 人 智 慧 分 別 法 義 , 世 無 所 比 。 」1 6

1 2 釋 大 常 著 :《 智 者 大 師 判 釋 「 三 藏 教 」 之 研 究 》 ( 台 北 : 法 鼓 文 化 , 2 0 0 4 初 版 ) , 頁 2 4 2 - 2 4 3 。 智 顗 將 「 因 緣 偈 」 配 以 「 三 觀 」、「 四 教 」、「 四 諦 」, 來 說 明 諸 法 皆 是 緣 起 無 自 性 , 是 諸 法 實 相 。

1 3《 四 教 義 》 卷 1 ,《 大 正 藏 》 冊 4 6 , 頁 7 2 1 中 。

1 4 參 見 《 四 教 義 》 卷 1 ,《 大 正 藏 》 冊 4 6 , 頁 7 2 1 中 。

1 5 另 有 「 戒 者 , … … 五 部 毘 尼 所 明 , 身 口 諸 善 法 也 。 」 ( 《 四 教 義 》 卷 1 ,《 大 正 藏 》 冊 4 6 , 頁 7 2 1 下 。 ) 釋 迦 牟 尼 佛 入 滅 以 後 , 由 優 婆 離 尊 者 , 結 集 律 法 , 升 座 誦 讀 , 在 一 夏 九 旬 的 時 期 內 , 分 作 八 十 次 誦 出 , 所 以 就 叫 做 八 十 誦 律 。 … … 漸 次 分 割 , 而 為 二 部 律 、 五 部 律 , 以 及 二 十 部 律 等 等 。 … … 所 謂 五 部 者 : 即 ( 一 ) 薩 婆 多 部 ( 即 十 誦 律 ) 。 ( 二 ) 曇 無 德 部 ( 即 四 分 律 ) 。 ( 三 ) 大 眾 部 ( 即 僧 祇 律 ) 。 ( 四 ) 彌 沙 塞 部 ( 即 五 分 律 )。 ( 五 ) 迦 葉 遺 部 ( 即 解 脫 律 )。 釋 慧 獄 : < 律 宗 教 義 及 其 紀 傳

>,收 錄 於 張 曼 濤 主 編:《 現 代 佛 教 學 術 叢 刊 》冊 8 8,( 台 北 :大 乘 文 化 出 版 社 , 民 6 7 初 版 ) , 頁 3 0 - 3 1 。

1 6 參 見 《 四 教 義 》 卷 1 ,《 大 正 藏 》 冊 4 6 , 頁 7 2 1 中 。

(26)

《 俱 舍 論 》、《 大 毘 婆 沙 論 》。1 7又 《 四 教 義 》 云 :「《 阿 含 》 即 是 『 定 藏

』, 四 《 阿 含 》 多 明 修 行 法 也 。《 毘 尼 》 即 是 『 戒 藏 』, 正 明 因 事 制 戒 , 防 止 身 、 口 之 惡 法 也 。《 阿 毘 曇 》 即 是 『 慧 藏 』, 分 別 無 漏 慧 法 不 可 比 也 。 此 之 『 三 藏 教 』 的 屬 『 小 乘 』。 」1 8也 就 是 小 乘 「 三 藏 教 」 中 , 四 《 阿 含 》 為 經 藏 , 屬 「 定 學 」;《 毘 尼 》 為 律 藏 , 屬 「 戒 學 」;《 阿 毘 曇 》 為 論 藏 , 屬 「 慧 學 」。

智 顗 於 《 四 教 義 》、《 四 念 處 》1 9等 著 作 中 , 對 化 法 四 教 的 內 容 , 以 八 義 來 說 明 。 根 據 《 四 念 處 》 記 載 , 藏 教 有 八 義 :「 謂 理 、 教 、 智 、 斷 、 行 、 位 、 因 、 果 。 」2 0以 此 八 義 分 別 為 聲 聞 、 緣 覺 、 菩 薩 三 乘 行 人 , 來 總 說 藏 教 的 教 、 觀 二 門 。《 四 念 處 》 云 :

理 三 者 , 聲 聞 謂 理 在 正 使 外 、 緣 覺 謂 理 在 習 氣 外 、 菩 薩 謂 理 在 正 習 外 , 三 人 出 三 種 外 , 方 乃 見 理 , 故 言 理 三 也 。 教 三 者 , 聲 聞 稟 四 諦 、 緣 覺 稟 十 二 緣 、 菩 薩 稟 六 度 。 聲 聞 修 總 相 智 、 緣 覺 修 別 相 智、菩 薩 修 總 別 智。聲 聞 斷 正、緣 覺 斷 習、菩 薩 斷 正 習 。 聲 聞 為 自 修 戒 定 慧 、 緣 覺 為 自 修 獨 善 寂 、 菩 薩 為 眾 生 修 六 度 五 通 。 聲 聞 住 學 無 學 、 緣 覺 住 無 學 、 菩 薩 三 僧 祇 登 道 場 。 聲 聞 帶 果 行 因 、 緣 覺 望 果 行 因 、 菩 薩 伏 惑 行 因 。 聲 聞 斷 正 , 如 燒 木 為 炭 ; 緣 覺 斷 習 , 如 燒 木 為 灰 ; 菩 薩 正 習 盡 , 如 燒 木 無 灰 炭 。 具 此 八 三 , 故 言 三 也 。2 1

茲 將 三 藏 教 的 八 義 說 明 如 下 :「 教 」指 三 藏 教 教 化 對 象 為「 正 化 二 乘 , 傍 化 菩 薩 」,故 其 教 理 乃 分 別 為 三 乘 人 而 說,聲 聞 (生 滅 四 諦 )、緣 覺 (思

1 7《 天 台 八 教 大 意 》 云 :「《 俱 舍 》、《 婆 沙 》, 即 阿 毘 曇 藏 。 」 ( 《 大 正 藏 》 冊 4 6 , 頁 7 6 9 中 、 下 。 )

1 8《 四 教 義 》 卷 1 ,《 大 正 藏 》 冊 4 6 , 頁 7 2 1 中 。

1 9《 四 教 義 》 只 有 「 通 、 別 、 圓 」 三 教 的 八 義 , 其 順 序 為 : 教 、 理 、 智 、 斷 、 行 、 位 、 因 、 果 ; 而 《 四 念 處 》 只 有 「 藏 、 通 、 別 」 三 教 的 八 義 , 其 順 序 為 : 理 、 教 、 智 、 斷 、 行 、 位 、 因 、 果 。

2 0《 四 念 處 》 卷 1 ,《 大 正 藏 》 冊 4 6 , 頁 5 5 6 中 。

2 1《 四 念 處 》 卷 1 ,《 大 正 藏 》 冊 4 6 , 頁 5 5 6 中 、 下 。

(27)

議 生 滅 十 二 因 緣 ) 、 菩 薩 ( 事 六 度 行 ) 。「 理 」 指 三 藏 教 之 理 是 生 滅 無 常 之 理 。 聲 聞 認 為 理 在 煩 惱 之 外 , 緣 覺 認 為 理 在 煩 惱 的 餘 習 之 外 , 菩 薩 認 為 理 在 正 使 、 習 氣 之 外 。「 智 」指 聲 聞 修 總 相 智 , 緣 覺 修 別 相 智 , 菩 薩 修 總 、 別 二 相 智 。「 斷 」指 聲 聞 斷 正 使 煩 惱 , 緣 覺 斷 煩 惱 餘 習 , 菩 薩 斷 正 使 、 煩 惱 餘 習 而 證 理 。「 行 」指 聲 聞 為 自 利 而 勤 修 戒 定 慧 , 緣 覺 為 自 利 而 勤 修 獨 善 寂 , 菩 薩 為 利 他 而 勤 修 六 度 、 五 通 。「 位 」指 聲 聞 斷 見 思 二 惑 , 前 三 果 住 有 學 、 阿 羅 漢 住 無 學 ; 緣 覺 見 道 就 能 斷 見 思 惑 , 故 住 無 學;菩 薩 須 歷 經 三 大 阿 僧 祇 劫,而 登 道 場。「 因 」指 聲 聞 帶 果 行 因 , 緣 覺 望 果 行 因 , 菩 薩 伏 惑 行 因 。2 2「 果 」指 聲 聞 斷 正 使 , 如 燒 木 成 炭 ; 緣 覺 斷 習 氣 , 如 燒 木 成 灰 ; 菩 薩 斷 正 使 、 習 氣 , 灰 炭 俱 盡 。

二 、 智 旭 對 「 三 藏 教 」 的 看 法

所 謂 三 藏 教 ,「 三 」 是 指 經 、 律 、 論 為 三 ;「 藏 」 有 含 藏 之 義 , 各 含 一 切 文 、 一 切 義 , 故 名 為 藏 。 智 旭 在 《 釋 義 》 第 十 條 云 :

《 阿 含 》 亦 云 阿 笈 多 , 亦 云 阿 笈 摩 , 此 翻 教 、 又 翻 法 歸 、 又 翻 傳 所 說 義 、 又 翻 無 比 法 。 通 則 大 、 小 二 教 , 皆 名 《 阿 含 》。 別 則 《 增 一 阿 含 》, 約 數 明 法 ;《 長 阿 含 》 明 世 界 生 起 等 事 ;《 中 阿 含 》 明 諸 深 義 ;《 雜 阿 含 》 明 諸 禪 法 。 乃 摩 訶 迦 葉 請 阿 難 陀 結 集 , 故 云 《 四 阿 含 》 也 。

《 毗 尼 》 亦 云 毗 柰 耶 , 亦 云 鼻 柰 耶 , 此 翻 善 治 、 亦 翻 調 伏 、 亦 翻 滅 、 亦 翻 律 。 通 則 佛 所 說 教 , 皆 名 正 法 毗 尼 ; 別 俱 因 事 所 制 五 篇 戒 相 。 … …

《 阿 毗 曇 》, 亦 云 阿 毗 達 磨 , 此 翻 無 比 法 、 又 翻 對 法 。 通 則 佛

2 2「 帶 果 行 因 」, 聲 聞 乘 因 根 性 較 鈍 , 斷 惑 證 真 須 次 第 斷 、 次 第 證 , 所 以 , 須 判 果 位 , 故 稱 帶 果 修 因 行 。「 望 果 行 因 」, 辟 支 佛 因 根 性 較 利 , 道 根 淳 熟 , 於 見 道 時 同 時 斷 除 見 思 惑 , 證 辟 支 佛 果 , 故 不 須 判 果 , 而 稱 望 果 修 因 行 。「 伏 惑 行 因 」,

伏 見 思 煩 惱 , 而 未 斷 盡 煩 惱 , 為 教 化 眾 生 , 經 三 阿 僧 祇 劫 至 證 悟 之 長 期 間 實 踐 因 行 。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131 佐藤哲英〔1972〕 〈俊芿律師帶回日本的天台文獻〉 (石田充之《鎌倉佛教成

On the other hand, his outstanding viewpoint of preserving the pureness of the ch'an style of ancient masters, and promoting the examination of the state of realization by means

[r]

例如,參閱:黃啟江,《因果、淨土與往生:透視中國佛教史上的幾個面 相》〈第六章·從佛教研究法談佛教史研究書目資料庫之建立〉,(台北:臺 灣學生書局,2004 年),頁 237-252; Yasuhiro

認為它注重對四大師的研究而忽視支援這些大師布教活動的庶民之信仰的研 究。[13]

研究不同的、新的教學方法/模式 試教行動 Æ 分享經驗 Æ

運用 Zuvio IRS 與台日比較文化觀點於日本文化相關課程之教學研究 Applying Zuvio IRS and Perspective on Cultural comparison between Taiwan and Japan to Teaching

歷史文獻回顧法又稱史學方法、史學研究法、歷史法或歷史研究法。歷史文獻回顧 法的英文名稱除了 Historical Method 之外,亦有 Historical Research、Historical Stu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