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循環經濟的挑戰與契機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循環經濟的挑戰與契機 "

Copied!
12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專題報告

2016– 05

台灣中小企業轉型至

循環經濟的挑戰與契機

(2)

財團法人中技社 (CTCI Foundation) 於 1959 年 10 月 12 日創設,以「引進 科技新知,培育科技人才,協助國內外經濟建設及增進我國生產事業之生產能力為宗 旨」。初期著力於石化廠之設計與監建,1979 年轉投資成立中鼎工程,承續工程業 務;本社則回歸公益法人機制,朝向裨益產業發展之觸媒研究、污染防治與清潔生產、

節能、及環保技術服務與專業諮詢。2006 年本社因應社會環境變遷的需求,在環境 與能源業務方面轉型為智庫的型態,藉由專題研究、研討會、論壇、座談會等,以及 發行相關推廣刊物與科技新知叢書,朝知識創新服務的里程碑邁進,建構資訊交流與 政策研議的平台;協助公共政策之規劃研擬,間接促成產業之升級,達成環保節能與 經濟繁榮兼籌並顧之目標。

本著創社初衷,為求對我們所處的環境能有更深的貢獻以及協助產業發展,對國 內前瞻性與急迫性的經濟、能源、環境及社會議題邀集國內外專家進行研究探討,為 廣為周知,提供讀者參考,特發行此專題報告。

此專題報告由臺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馬鴻文教授團隊及中華經濟研究院一 劉柏定博士與木喬管理顧問公司李芸英總經理協助研討完成,極具參考價值。

發 行 人:潘文炎 主 編:余騰耀

執行編輯:鄒 倫、陳潔儀、呂雨龍、鍾侑靜、潘惠萍 發 行 者:財團法人中技社

地址 / 106 台北市敦化南路二段 97 號 8 樓 電話 / 886-2-2704-9805

傳真 / 886-2-2705-5044 網址 / www.ctci.org.tw

本社專題報告內容已同步發行於網站中,歡迎下載參考

ISBN:978-986-92691-7-9

(3)

總統蔡英文在 520 就職演說中提到,「我們不能再像過去,無止盡地揮霍自 然資源及國民健康。---要讓台灣走向循環經濟的時代。」如何讓企業透過更循環 的生產及商業活動來創造經濟效益,讓資源耗用與經濟成長脫鉤,是循環經濟的 目標。

本社於 2014 年已先對資源循環經濟與產業發展進行探討,嘗試以建構國家在 循環經濟轉型之戰略方向為目標,內容以國際趨勢、國內現況及循環經濟契機等 為起點,勾勒出國家推動循環機制總體戰略,但較偏重資源回收再利用端的循環,

隔年(2015)再針對國內外循環經濟的發展趨勢與關鍵議題進行探討,範疇涵蓋更 廣,除將設計、製造、銷售到回收再利用等環節納入,並增加商業模式探討,創 造循環所帶來之經濟效益。

台灣的產業結構以中小企業為主,占全體企業 97.61%,營業額占全體企業 29.42%;其中,中小企業對於就業人口與平均所得分配具有舉足輕重的貢獻。特 別是在台灣經濟成長趨緩之際,中小企業更能發揮靈活的經營特質,具有防止失 業率攀升和穩定經濟的功能(經濟部中小企業處,2015)。中小企業面臨環境挑戰 逐年劇增,綠色創新對許多中小企業而言,正是競爭優勢的主要來源,代表著提 升競爭力的重要契機(EIO & CfSD, 2015)。許多國家的中小企業及新創事業也紛 紛以循環經濟的原則來開創新事業及商機,循環經濟將可帶領全球邁向新一波的 綠色創新。

有鑒於此,本社今(2016)年特以「中小企業」為核心,邀請台灣大學馬鴻文 教授團隊、劉柏定博士及李芸英總經理特別就台灣綠色產業及產業綠色化面臨之 挑戰、大陸產業之綠色及創新發展趨勢、企業轉型循環經濟的創新作法、台灣產 業發展之機會與對策等主題進行介紹、論述與建議。

財 團 法 人 中 技 社

2016 -05

(4)

此外,中國大陸十三五規劃於 3 月初兩會通過後實施,並作為中國大陸未來 五年的發展藍圖,包含了創新、開放、協調、綠色、及共享五項發展理念,其中 綠色及創新與產業發展關連性強,中國大陸開始重視生態文明的環境治理與綠色 發展,預期新能源、新科技將成為國家轉型與經濟發展的要點,可引為台灣借鏡。

因此,本社除今(2016)年 5 月舉辦「2016 兩岸循環經濟發展論壇」,由中國循環 經濟協會邀請之產業代表及台灣產學界,就生產者延伸責任、回收基金制度、互 聯網+在循環經濟的應用、廢車回收、廢電池、廢照明/廢紡織及再製造共 7 大主 題分別進行專題報告及討論;並於 9 月 30 日辦理「循環經濟與綠色創新對中小 企業發展之機會與挑戰」,邀請台灣中小企業代表分享業界循環經濟實際推動案 例;更邀請中國大陸學者來台分別就大陸十三五規劃、循環經濟以及環境保護/

生態文明之關鍵議題進行深入交流討論,並納入本專題報告內容中。希望有助激 發未來產業發展的視野,經濟成長與福國民生、魚與熊掌得兼的目標。論壇及研 討會資料詳見本社網頁(www.ctci.org.tw)。

本報告能順利完成,感謝參與撰寫的台灣大學馬鴻文教授團隊、劉柏定博士 及李芸英總經理共襄盛舉,發揮團隊精神。

(5)

第一章 前言 1

第二章 綠色產業及產業綠色化挑戰 5

第三章 大陸產業之綠色及創新發展趨勢 17

第四章 企業轉型循環經濟的創新作法 49

第五章 台灣產業發展之機會與對策 113

參考文獻 115

目錄

(6)
(7)

第一章 前言

「資源衰竭的現在,我們正面臨百年最大的商機」,麥肯錫顧問公司認為企業 正面臨千載難逢的機會。企業雖不斷面臨全球性競爭,舉凡因應氣候變遷的減碳目 標、資源價格不穩定、國際法規指令的嚴格要求持續擴大、跨國綠色供應鏈的責任 要求等諸多嚴峻挑戰,但危機就是轉機,於此同時也代表著龐大的商機。

近年來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UNEP)發起綠 色 經 濟 倡 議 , 經 濟 合 作 暨 發 展 組 織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持續推動綠色成長,2014 年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WEF)中循環 經濟為六大計畫之一,而聯合國於 2016 年正式啟動的永續發展目標之一提及必須確 保永續消費及生產模式,國際上不斷積極朝向綠色成長與循環經濟的方向發展。循 環經濟作為永續發展的途徑,正是透過「資源循環」改變傳統仰賴「資源消耗」的 線性經濟,目標是讓所有產品從設計、生產製造到消費及廢棄的資源都能直接變成 可重新再被利用的原料,形成封閉的循環,創造資源使用的價值,也為企業創造經 濟價值。

企業才是主導推動循環經濟的領頭羊,國內外有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深刻意識 到,企業必須尋求讓獲利成長和資源投入脫鉤的創新商業模式,才能夠解決當前諸 多現實難題,邁向永續發展。而循環經濟與資訊科技的整合與創新將加速更有效率 的智慧生產製造,創造新的商業模式與消費型態,以租代買與共享平台的消費模式 將越來越盛行,消費者的角色從擁有產品的所有者,轉換為購買服務的「使用者」,

這些改變都需要透過整個價值鏈及跨產業領域的協同合作才能促成整個系統性的典 範轉移。

檢視台灣過往的環境資源管理發展脈絡(圖 1-1),歷年來推動的各種策略及措施 皆是建構台灣邁向循環經濟的重要基礎。環境資源管理的範疇日益擴大,從最初的 管末污染處理,逐漸朝向源頭管理,演變至今,「循環經濟」成為時下熱門的名詞,

強調系統性的提升環境資源效率同時要兼具經濟持續發展。廢棄資源所能帶來的經 濟價值,也隨著管理範疇的擴大而受重視,在每一波的演進過程,都不斷提升了資 源管理所帶來的經濟價值。環境資源議題的焦點走勢,從著重廢棄物管理開始,爾 後因執行上難以取得新掩埋場址以及焚化廠常遭居民抗議,加上國際趨勢走向源頭 管理及廢棄物資源化,而使政策逐漸導向廢棄物減量與資源回收再利用,藉此減輕 廢棄物處理的負擔,3R (Reduce、Reuse、Recycle)和清潔生產在環保署與經濟部的 推廣之下,促成台灣製造業的升級。在這之後,焦點開始轉向產業重點資源之稀缺 管理,先從所有產業發展都需要的能源及水資源的取得進行管理,接著,國際上陸 續針對各產業的事業廢棄物問題提出新的資源管理策略,建構區域之間的資源整合,

(8)

以「工業生態化」整合工業園區的資源,媒合企業與企業之間產出的廢氣、廢熱、

廢水及其他廢棄物質,發展出新的再利用模式,促進產業共生。許多都會區進一步 推動動脈與靜脈產業整合的「循環型社會」,台灣的資源回收四合一政策與台北市 隨袋徵收政策帶動整個都會地區建立良好的資源分類體系。近年,環保署開始推動 永續物料管理,焦點逐漸著重原物料供應面的問題,也發展稀貴資源管理和都市礦 山進而關注永續消費及永續發展。

圖1-1 台灣環境資源管理發展脈絡(中技社,2016)

2016 年華爾街日報將台灣譽為「垃圾處理的天才」,環保署統計 2015 年全台 回收率高達 55%,健全的回收體系是台灣發展循環經濟的立基,充分凸顯出台灣循 環經濟的發展潛力與機會;但目前這些回收之後的資源,往往受限於法規、市場、

技術等阻力,尚有許多廢棄資源未能發揮其循環再利用的價值,多數人也仍存在廢 棄物處理就是一種成本負擔的舊有觀念,忽略廢棄物只是錯置的資源。因此,台灣 各界需要先從心態上徹底扭轉為廢棄物即資源的思維,產業無可避免的需要創新的 企業經營觀念與管理策略,以提升動脈產業的綠色化,並強化靜脈綠色產業的競爭 力,加強動靜脈的連結,透過各種循環的方式再次創造錯置資源的最高價值,共同 合作敦促台灣繼續往循環經濟推進。

(9)

中國大陸於 2009 年就發布「循環經濟促進法」,由上而下全面推動循環經濟,

在國際上佔領先地位,台灣的產業優勢也逐漸在中國大陸積極發展的態勢下受到影 響;因此,本報告也將特別針對中國大陸對於綠色創新與循環經濟相關的國家發展 策略規劃深入進行探究。中國大陸的十三五規劃提出的國家發展理念中,「綠色」

及「創新」與產業發展具高度關連性,開始重視生態文明的環境治理與綠色發展,

著手研擬諸多相關的政策規範,各地迅速擴張環保節能與循環經濟的試點企業,結 合「互聯網+」迅速帶動產業轉型。中國大陸近年佈局綠色發展的規模與速度相當 值得台灣關注與借鏡,藉由他山之石,尋找屬於台灣綠色創新的發展利基。

2016 年台灣政府提出的五加二創新產業政策中,鎖定推動循環經濟創造新價值,

顯示政府越來越重視產業循環經濟的創新發展。政府許多部會,尤其經濟部,包括 工業局、中小企業處等,正投入資源構思藍圖,提供企業發展循環經濟各面向的支 持。台灣的產業結構以中小企業型態為多數,是產業發展的重要磐石,迫切需要盡 早構思因應轉型的策略藍圖。目前台灣雖有部分具遠見的中小企業掌握循環經濟趨 勢,但多數中小企業仍有待掌握轉型的因應之道,而尚未能普及成為中小企業的商 業運作模式。順應台灣政府規劃力推循環經濟,這正是中小企業創新轉型的時機,

在當今循環經濟與科技迅速發展的浪潮之下,台灣中小企業需要創新的循環商業模 式,並善用前瞻性的創新科技,取得物質流向、企業營運和消費者行為的資訊,讓 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的連結更加緊密;配合發展循環經濟的關鍵契機,研擬結合循環 經濟概念的價值主張,重新設計兼顧滿足顧客需求和提升資源生產力的獲利模式。

本報告延續我們長期關注國際趨勢,不斷投入永續資源管理和循環經濟發展的 研究,進一步指出中小企業循環經濟轉型發展的重點方向。本報告的結構,第二章 整理台灣「產業綠色化」及「綠色產業」的挑戰和機會,第三章探究中國十三五規 劃的關鍵趨勢,涵蓋綠色發展與循環經濟的關係、互聯網如何帶動經濟產業創新、

工業升級轉型綠化,及環境保護與節能減排的規劃。第四章再以台灣中小企業為對 象,一探轉型至循環經濟的機會,檢視中小企業轉型面臨的契機與阻力,分析商業 模式創新與科技創新的選擇,另一方面也特別針對消費者的行為與心態轉變進行剖 析,並說明永續消費模式機制設計的趨勢。最後,第五章點出台灣產業發展之機會 與提升綠色創新競爭力的具體對策,勾勒出台灣產業如何在這波循環經濟的綠色創 新趨勢浪潮中,更有效運用資源,擴大商機。

(10)
(11)

第二章 綠色產業及產業綠色化挑戰

2.1 綠色成長策略與趨勢

人類活動導致溫室氣體含量劇增,所引發的「暖化效應」對環境帶來巨大衝擊,

因應氣候變遷影響,人類須同時考量經濟、環境與社會等不同層面下所面臨的危機。

為尋求新的發展契機,全球產業將邁向綠化、更為環保的經營模式 (即產業綠化與 綠色產業),以追求經濟成長並兼顧永續發展,達成綠色成長 (Green Growth) 目標。

「綠色成長」概念最早為 2000 年時由經濟學人(Economist)期刊所提出,後續亦在聯 合國等國際組織被廣泛討論與重視,其意涵為兼顧自然資源的質與量,可維持人類 生活福祉與環境品質,並促進經濟成長與產業發展。「綠色成長」理念對於當今環 境衝擊與經濟發展極具重要性,為了解「綠色成長」之發展歷程,本節將回顧國際 與我國的綠色成長策略與趨勢,可作為未來推動與改善方向依據,以符合低排碳、

低耗能的環境訴求,帶動經濟成長並提升社會整體健全發展。

回顧國際綠色成長策略與趨勢方面,全球於 2008 年陷入經濟危機,UNEP 發起

「綠色經濟倡議」 (Green Economy Initiative),意涵包含四個面向之生產消費型態 ( 面向:改善人類福祉、照顧社會公平、避免自然資源耗竭、控制環境風險),並於未 來評估生產消費之經濟成本效益時,應將如何降低自然資源消耗與環境限制納入考 量,提倡各國使用綠色能源、發展綠色產業及創造綠色領域相關工作,如再生能源、

廢棄物管理、水資源管理及永續漁業等 (UNEP, 2010)。於 2009 年接續提出全球綠色 新政報告 (Global Green New Deal),呼籲各國積極推動綠色投資,強調公共投資 (public investments)、政策配套 (complementary policy)、價格改革 (pricing reforms),

兼顧環境保護並加速發展綠色經濟轉型,以創造就業機會 (林,2014)。

OECD 於 2010 年 5 月發表「綠色成長策略中期報告」,具體提出綠色成長五大 策略(OECD, 2010a):(1) 消除綠色成長障礙,(2) 促進發展軌跡轉變,(3) 支持調整 過渡期,(4) 加強國際綠色合作,(5) 衡量進展,其中又以加強國際綠色合作為重要 策略,其合作關鍵包含改進全球公共財的籌資機制、先進國家與開發中國家加強綠 色合作、各國推動減排行動達到共識、加速綠色技術開發與合作,各國間具體合作 案例,如:美、中於 2010 年簽署「綠色合作夥伴計畫框架實施諒解備忘錄」,共同 強化氣候變遷、清潔能源與環境等領域之交流與合作。OECD 於 2011 年接續提出一 項綠色成長監測指標系統,其指標系統包含環境與資源生產力指標、天然資源基礎 指標、生活環境品質指標、經濟機會與政策因應指標,透過這些指標讓經濟與環境 資訊相互配合,以建立整合評估系統,達到綠色經濟成長目標。

回顧我國綠色成長策略與趨勢方面,行政院 2010 年通過「國家節能減碳總計畫」

,以訂定我國節能減碳總目標,有效落實節能減碳策略措施,重點執行方向共 10 大

(12)

項:(1) 建立健全法規體制,運用政策推動與行政管制,創造產業環境低碳經濟誘因,

如:「溫室氣體減量法」、「永續能源基本法」等立法推動;(2) 改造低碳能源系統,

為減少資源消耗與環境影響,創造永續低碳能源系統,主要推動項目如:「再生能 源計劃」、「智慧電網計劃」等;(3) 打造低碳社區與社會,由「低碳社區」概念建 立「低碳城市」,建構低碳文化、生活、經濟元素,主要推動項目如:建構低碳社 區、低碳城市、低碳島;(4) 營造低碳產業結構,強化綠色能源產業發展,主要推動 項目如:「產業節能減碳」、「實施能源密集產業政策環評」、「推動綠能產業旭 升方案」、「推動農業節能減碳」;(5) 建構綠色運輸網絡,推行智慧性運輸系統與 低碳燃料使用,如:「建構綠色無接縫公路運輸系統」、「建構智慧化道路服務」

等;(6) 營建綠色新景觀與普及綠建築,推動節能減碳綠建築環境,包含推動「智慧 綠建築計畫」及「造林計畫」;(7) 擴張節能減碳科技能量,發展新、再生、低碳能 源科技;(8) 節能減碳公共工程,訂定減碳公共工程規範;(9) 深化節能減碳教育,

在校園及教育環境中落實節能減碳計畫;(10) 強化節能減碳宣導與溝通。同 2010 年,

經濟部亦公布「產業創新條例」,其立法目的為促進產業創新,改善產業環境,提 升產業競爭力,鼓勵企業綠色創新與追求永續發展,而基本方針分別為:(1) 訂定產 業發展方向及計畫,(2) 訂定地方產業發展策略,(3) 提供產業調整支援措施,(4) 建 立產業證明標章,(5) 提出產業扶助計畫。

至 2011 年,行政院核定「產業發展綱領」,為因應國際趨勢與平衡國內產業發 展,訂定未來 10 年農業、工業及服務業之發展策略,以促進我國各產業的升級轉型。

在農業部分,朝向健康、效率、永續經營為目標;工業部分,朝向製造業服務化、

綠色化,強化區域性整合與全球招商;針對服務業部分,朝向多元、科技化與創新,

積極拓展國際市場,讓國內法規與國際接軌。發展至 2014 年,經濟部提出「產業升 級轉型行動方案」,推動四大發展策略:(1) 提升產品品級及價值 (2) 建構完整產業 供應鏈體系,(3) 建立系統解決方案能力,(4) 加速新興產業推動,對於未來產業升 級轉型將朝向產業高質化 (智慧化、綠色化、文創化) 演進。

2.2 我國產業綠色化發展現況與挑戰

由於追求經濟發展、提升生活品質,對於自然資源過度開發與消耗,造成全球 性環境污染問題與生態破壞,除訂定環境保護公約,亦須對產業環境、產品法規提 高環保需求性,以達到生態環境之永續發展共識。為達「綠色成長」目標,創造

「綠色經濟」價值,其理念運用於產業推動,透過「產業創新」才能讓環境與經濟 邁向永續發展。而創新不限新產品與新技術,而是全新的企業經營觀念與管理的創 新,包括「產業綠色化」與「綠色產業」等思維 (林,2014)。因此,本報告於本節

(13)

(2.2 節) 與 2.3 節中分別對「產業綠色化」與「綠色產業」進行回顧,並進一步介紹 我國的發展現況。

「產業綠色化」主要由「清潔生產」(Cleaner Production)與「節能減排」(

Energy Saving & Emission Reduction)兩個概念所延伸,即透過清潔生產相關技術之 研發與推廣,不僅以「減少污染」為宗旨,而是從產品設計、製造、包裝、販售一 系列的流程中,以物料與能源的節約為核心,達到環境友善並有效提升產業能資源 利用效率,而綠色設計、清潔生產技術及製程最佳化,皆是促成產業綠色化的重要 方法。綜觀國內政府單位推動產業綠色化活動已有相當長久時間,於 1983-2005 年 間,由經濟部執行「工業污染防治技術服務」,宗旨為輔導國內廠商進行污染防治 之工作;1988-1993 年間,由經濟部、環保署及工業局執行「事業廢棄物交換資訊 服務」,為達到可再利用或再使用之資源性廢棄物有效交換利用;同一期間 (1989- 2002 年),經濟部與工業局共同執行「工業廢棄物減量輔導」,透過產源減量及回 收再利用達到工業減廢目標;1995-2002 年間,經濟部與工業局陸續執行「清潔生 產技術推廣與輔導」、「清潔生產技術及 ISO 14000 推廣」及「廢棄物交換及清潔 生產輔導」,希冀由清潔生產理念於生產源頭儘量減少廢棄物的產生量;至 2006- 2008 年間,由工業局推動「工業廢棄清除處理與資源化輔導計畫」,並於 2009- 2012 年間,接續推動「資源再生競爭力提升計畫」。

對於我國產業綠化的推動成效方面,可依代表性的「綠色經濟指標」以檢視綠 化推動情況,其指標包含 IMD、LCEGS 及 GGEI 等三大指標,依序概述如下 (溫,

2015):(1) 瑞士洛桑管理學院 (IMD),為全球 61 個國家進行競爭力評比,評比大項 包含經濟表現、政府效能、企業效能及基礎建設,自 2010 年起,綠色科技競爭力(

Green Technology Solutions)已納入國家競爭力評比,為一項重要的綠色經濟指標,

其排名於 2010 年時原居全球第 6 名 (亞洲排名第 2),直至 2014 年則退居至全球第 21 名 (亞洲排名第 6),另關於基礎建設項目之環境能源部分,評估項目包含 CO2排 放量、再生能源、永續發展等項目,於近五年 (2009-2014 年) 皆表現不佳 (表 2-1);

(2) 低碳環境貨品與服務報告 (LCEGS),由英國商業、創新暨技能部 (Department for Business, Innovation and Skills, BIS) 於 2013 年提出,調查全球各國的綠色經濟產值 與成長率,在產值方面,我國總銷售額為 36,327 百萬英鎊,占全球排名第 16 名 (占 總百分比 1.1%),但成長率僅 1.8%,僅略高於環保綠化發展至高峰的丹麥 (1.5%),

其成長幅度有待檢討 (表 2-2、表 2-3);(3) 全球綠色經濟指標 (GGEI),由美國顧問 公司 Dual Citizen LLC 於 2014 年所公布,在調查的 60 個國家中,我國綠色觀感指 數排名第 46 名,綠色績效排名第 30 名,其表現屬中後端情況 (表 2-4)。

(14)

表 2-1 台灣 2009 年至 2014 年 IMD 環境指標表現 (來源:IMD, 2014) 單位:百分比 台灣IMD 環境指標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紙類回收率 12 15 18 - - 28 廢水處理 31 32 17 - - 47 水資源消費強度 10 6 10 - - 36 CO2排放量 42 43 - - - 40 CO2排放強度 47 48 - - - 48 再生能源 56 56 56 - - 55 綠色競爭力 - 6 11 17 18 21 永續發展 30 5 6 5 3 13 環境污染 38 29 23 26 39 39

(15)

表 2-2 全球前 50 國「低碳環境貨品與服務, LCEGS」產值 (2011/12)(來源:BIS, 2013) 單位:百萬英鎊 國家 銷售額 排名 百分比 國家 銷售額 排名 百分比 美國 660.760 1 19.2 沙烏地阿拉伯 21.736 26 0.6 中國 444.324 2 12.9 巴基斯坦 21.559 27 0.6 日本 213.295 3 6.2 埃及 20.099 28 0.6 印度 210.815 4 6.1 烏克蘭 20.062 29 0.6 德國 145.267 5 4.2 哥倫比亞 19.726 30 0.6 英國 128.141 6 3.7 比利時 18.826 31 0.5 法國 104.201 7 3.0 孟加拉 18.211 32 0.5 巴西 103.583 8 3.0 越南 17.793 33 0.5 西班牙 92.136 9 2.7 瑞典 14.675 34 0.4 義大利 89.485 10 2.6 香港 14.431 35 0.4 俄羅斯聯邦 87.327 11 2.5 馬來西亞 14.412 36 0.4 墨西哥 70.225 12 2.0 奧地利 14.276 37 0.4 韓國 61.651 13 1.8 瑞士 14.128 38 0.4 加拿大 61.146 14 1.8 阿爾及利亞 13.554 39 0.4 印尼 54.070 15 1.6 希臘 13.260 40 0.4 台灣 36.327 16 1.1 羅馬尼亞 11.955 41 0.3 土耳其 33.827 17 1.0 智利 11.700 42 0.3 澳洲 33.804 18 1.0 捷克 11.444 43 0.3 伊朗 33.496 19 1.0 挪威 10.583 44 0.3 泰國 33.228 20 1.0 秘魯 10.224 45 0.3 阿根廷 31.087 21 0.9 葡萄牙 10.084 46 0.3 波蘭 29.526 22 0.9 匈牙利 10.081 47 0.3 南非 29.289 23 0.9 委內瑞拉 10.027 48 0.3 荷蘭 28.056 24 0.8 芬蘭 9.131 49 0.3 菲律賓 27.243 25 0.8 丹麥 9.117 50 0.3

(16)

表 2-3 全球前 50 國「低碳環境貨品與服務, LCEGS」成長率 (2011/12)(來源:BIS, 2013) 單位:百萬英鎊 國家 銷售額增加量

2010/11-2011/12

銷售額增加率 2010/11-2011/12

國家 銷售額增加量 2010/11-2011/12

銷售額增加率 2010/11-2011/12 美國 15,991 2.5 沙烏地阿拉伯 1,721 8.6 中國 9,001 2.1 巴基斯坦 1,141 5.6 日本 7,923 3.9 埃及 1,194 6.3 印度 5,955 2.9 烏克蘭 1,227 6.5 德國 4,897 3.5 哥倫比亞 1,136 6.1 英國 5,920 4.8 比利時 646 3.6 法國 3,040 3.0 孟加拉 998 5.8 巴西 5,754 5.9 越南 836 4.9 西班牙 2,438 2.7 瑞典 307 2.1 義大利 2,146 2.5 香港 381 2.7 俄羅斯聯邦 2,781 3.3 馬來西亞 831 6.1 墨西哥 4,377 6.6 奧地利 277 2.0 韓國 3,381 5.8 瑞士 317 2.3 加拿大 1,839 3.1 阿爾及利亞 755 5.9 印尼 2,961 5.8 希臘 393 3.1 台灣 648 1.8 羅馬尼亞 670 5.9 土耳其 2,107 6.6 智利 783 7.2

澳洲 793 2.4 捷克 713 6.6

伊朗 1,877 5.9 挪威 735 7.5 泰國 1,828 5.8 秘魯 578 6.0 阿根廷 1,639 5.6 葡萄牙 3.5 3.1 波蘭 1,637 5.9 匈牙利 552 5.8 南非 607 2.1 委內瑞拉 614 6.5

荷蘭 573 2.1 芬蘭 249 2.8

菲律賓 1,550 6.0 丹麥 135 1.5

(17)

表 2-4 全球綠色經濟指數(GGEI)排名 (來源:GGEI, 2014) 觀感

排名 國家 分數 績效

排名 國家 分數

1 德國 93.6 1 瑞典 68.1 2 丹麥 92.8 2 挪威 65.9 3 瑞典 90.2 3 哥斯大黎加 64.2 4 挪威 84.8 4 德國 63.6

5 荷蘭 84 5 丹麥 63.2

6 美國 76.2 6 瑞士 63.1

7 日本 72.4 7 奧地利 63

8 英國 71.6 8 芬蘭 62.9 9 芬蘭 70.2 9 冰島 62.6 10 瑞士 67.8 10 西班牙 59.2 11 澳洲 66.3 11 愛爾蘭 59 12 加拿大 63 12 紐西蘭 58.8 13 中國 61.6 13 法國 56.4 14 哥斯大黎加 60.4 14 哥倫比亞 56.1 15 巴西 59.7 15 葡萄牙 55.8 16 印度 56.1 16 秘魯 55.8 17 奧地利 55.1 17 肯亞 55.4 18 紐西蘭 52 18 巴西 55.3 19 冰島 49.1 19 智利 55.1 20 法國 48.5 20 英國 54.6 21 西班牙 46.7 21 荷蘭 54.2 22 南非 45.8 22 烏拉圭 54.1 23 韓國 44.1 23 模里西斯 51.5 24 以色列 41.1 24 尚比亞 51.3 25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 40.3 25 義大利 51.2 26 肯亞 40 26 衣索比亞 50.6 27 馬來西亞 39.3 27 盧安達 50.4 28 墨西哥 37.1 28 美國 50.1 29 義大利 36.1 29 加拿大 49.6

30 比利時 36 30 台灣 47.5

31 印尼 35.3 31 墨西哥 47.4

(18)

觀察我國產業綠化發展現況及各項指標結果,可見我國產業綠化發展面臨基礎 環境不夠穩建、創新投入不足的挑戰。由於我國以往產業模式屬”代工模式",其經 營理念偏向較為被動的營運模式,即以符合客戶需求才達到生產與服務行為,因此 對於綠色創新無法跟上全球產業價值鏈的趨勢。此外,超過 50%製造業出口產值受 到國際環保規範影響,僅近五成的製造業者推動產業綠色化,且推動綠化的業者又 以大型企業為主,而中小企業從事綠色化活動比重較低,而國內廠商多以中小企業 為主,對於整體產業之推動情況乃比例偏低,尚有很大的努力空間。檢討中小企業 推動綠化比重低的原因,可歸納原因為:(1) 綠色生產與設計涉及製程、設備及供應 鏈的改變,其投資成本過高;(2) 少有專職綠色人力及跨域整合人才,且無合適培訓 平台與管道。在政策推動方面,沒有整合、系統性思考所面臨的問題,以致投入資 源雖多卻不集中,導致政策無法有效推動。然而,上述我國產業綠色化推動之困境,

我國應建立產業綠化的明確策略與目標,透過「綠色創新」思維,不斷更新思維與 技術突破;藉助外界技術、專家建議,以提升我國綠化技術與大力培育綠色人力資 源;善用政府經濟誘因,降低投資成本與風險,方能將綠化概念落實於產業。

2.3 我國綠色產業發展現況與挑戰

「綠色產業」並無明確與統一說詞,其定義涵蓋甚廣,概略而言,其初衷從

「環保」、「綠色」的概念出發,並非限縮於園藝、造林等與農業相關之產業。根據 國際綠色產業聯合會(International Green Industry Union)於 2007 年對綠色產業所 提出的定義:「產業在生產過程中,包含商品的原料來源、製程之能資源使用、產品 使用及產品回收利用或廢棄等階段,皆考量環保,並運用科技技術減少資源使用上 的浪費與降低產業污染,則稱為綠色產業」。而我國行政院經建會於「台灣二十一世 紀議程國家永續發展願景與策略綱領」中對於綠色產業的定義為:「運用綠色技術知 識及能量,創造可達成三低 (低耗水、低耗能、低污染) 三高 (高知識、高技術、高 服務) 屬性企業之新興綠色產業發展,進而帶動綠色服務商機、增加就業人口與產 值。綜述對於「綠色產業」之定義,即對於產業有明確的環境管理,考量能源節約 與環境保護,透過新興科技與使用綠色生產機制 (清潔生產) 節約資源使用及降低污 染產生之產業。

廣義的綠色產業範疇,為有關於節能減碳的商品、服務、資源、權利,擴及農 業、工業及服務業三大產業,舉凡低污染、低耗能的行業皆可視為綠色產業;狹義 的綠色產業範疇則限於低污染、低耗能的行業,包括:環保產業、資源再生以及再 生能源與清淨能源產業。綜述「綠色產業」範疇,細述產業類別可包括:一般的環 保產業、資源再生產業、清淨與再生能源產業、節能減碳產業、使用再生能資源與 清潔生產機制之傳統產業、水資源、地貌改造復育、製造綠色產品與原料的產業、

(19)

相關驗證產業、以綠色為考量之服務業、經營綠色基金之金融服務業等,可促使產 業達到「可回收、低污染、省資源」之功能或理念。回顧對「綠色產業」之定義與 範疇後,本章節將以狹義綠色產業 (概分為「環保產業」與「綠能產業」) 進一步檢 視於我國的發展現況。

我國「環保產業」發展現況方面,參考 2012 年「中小企業白皮書專題-區域經 濟整合下之中小企業與綠色產業商機期末報告」,將環保產業的範疇定義為環保服 務業、環保設備業及環保資源業,共計 3 大類 15 項 (表 2-5)。我國環保產業發展源 自 1987 年環保署升格改制後,積極推動環境立法並採取相關的污染管制措施,促使 環保產業興起,經統計,2005 年約有 4,600 家廠商,總產值約為 50 億美元;至 2013 年已成長至 8,000 多家廠商,整體產值達 90 億美元,成長幅度相當可觀,持續 朝向穩健發展,產值趨勢如圖 2-1 所示。而 3 大類別家數量 (環保服務業、環保設備 業及環保資源業),以環保服務業最多,家數達 6,156 家,其下以「廢棄物清除處理 業」及「資源回收業」產值比重最高;環保資源業數量次之,家數達 1,475 家,產 值主要來自「水資源供給業」及「資源化產品製造業」之貢獻;而環境設備業家數 461 家,其下以「環保材料製造業」產值較大。

表 2-5 環保產業類別

環保服務業 環保設備業 環保資源業

環境檢測服務 環保設備與器材製造業 水資源供給業

廢水處理 環保材料製造業 資源化產品製造業

廢棄物清除處理 再生能源應用

環境工程及技術顧問服務 病媒防治

資源回收 污染整治業

能源技術服務業(ESCO) 環境相關驗證服務 環境管理技術服務

(20)

圖2-1 台灣環保產業產值趨勢圖(中華經濟研究院,2014)

由於我國環境品質設備優良,在出口方面,從 2005 年 2 億美元,成長至 2013 年達 4 億美元,前 3 大出口國分別為美國、中國大陸及日本,其中亦有不少品項出 口至亞洲新興市場,廣受先進國家與新興市場青睞。若以品項區分,出口至美國、

日本及德國等已開發國家產品以「液氣體淨化零件」及「液體泵之零件」居多;而 出口至中國大陸、越南、泰國、馬來西亞及印度等國則以「污染防制設備及其零件」

最多。另關於就業情況部分,2005 年台灣環保產業約有 4.8 萬名員工,2013 年已成 長至約 7 萬人 (圖 2-2),其人力資源成長幅度高。

圖2-2 台灣環保產業就業人數趨勢圖(中華經濟研究院,2014)

(21)

我國「綠能產業」發展現況方面,其產業範疇主要包含:節能減碳產業、溫室 氣體減量產業、節能減碳管理產業、再生能源產業及低碳能源產業等。自 2008 年 6 月通過「永續能源政策綱領」後,我國訂定 2025 年節能減碳目標,積極推動綠能產 業發展,以下分別概述我國綠能產業政策推動之主軸方案:(1) 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 案,為行政院於 2009 年 4 月所核定的方案,採取技術精進、關鍵投資、環境塑造、

內需擴大、出口擴張等五大策略,推動太陽光電、LED 照明光電、風力發電、生質 燃料、氫能與燃料電池、能源資通訊及電動車輛等 7 項重點發展產業,成功帶動我 國綠能產業發展;(2) 綠色能源產業躍升計畫,由經濟部規劃並於 2014 年經行政院 核定,主要推動太陽光電、LED 照明光電、風力發電及能源資通訊等 4 項主軸產業,

以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為基石,將製造業服務化之政策思維,由原來元件製造之 利基產業進而拓展至系統服務之發展策略。

而我國主要以四大產業為發展主軸 (太陽光電產業、LED 照明光電產業、風力 發電產業及能源資通訊產業),以下概述於我國產業發展推動現況:(1) 太陽光電產 業,我國太陽光電產業鏈建置完備,產業廠商約 257 家,產量近 5 年居全球第 2 大,

2015 年太陽電池年產量約達 10 GW (產能大於 10 GW),占當年全球供應量 20%,

產值約新臺幣 1,700 億元。2015 年 5 月經濟部更將年度目標提高至 500 MW,預計 2030 年累計設置目標達 8,700 MW;(2) LED 照明光電產業,我國 LED 產業發展悠 久並已具備完整的產業鏈,為全球前三大 LED 元件生產國與第二大 LED 背光模組 供應國,目前因部份業者將投入較高利潤之智慧照明、車燈、手機閃光燈等領域,

使 LED 朝向多元產品發展,至 2014 年,我國 LED 照明光電產業產值達新臺幣 2,379 億元,廠商數逾 800 家;(3) 風力發電產業,我國風力機產業供應鏈已趨完整,

但現有風場設備及備品等仍以進口為主,國內廠商多為零組件業者,至 2014 年,我 國風力發電產業產值達新臺幣 114 億元;(4) 能源資通訊產業,指涵蓋各類應用於能 源領域的資通訊技術,而我國已具有完整的資通訊產業與技術,為加速推動國內智 慧電表系統建置工程 (AMI),於 2010 年行政院核定實施「智慧型電表基礎建設推動 方案」,至 2013 年我國已完成 2.4 萬戶高壓智慧電表系統及 10,000 戶低壓智慧電表 示範系統建置,預計於 2020 年完成 600 萬戶建置;能源管理系統應用部分 (EMS),

2015 年 9 月已建置 2,213 座便利商店能源管理系統;整體總產值部分,至 2014 年達 新臺幣 224 億元。依經濟部能源局資料統計,綠能產業整體產值於 2008 年約新臺幣 2,550 億元,至 2014 年已達新臺幣約 5,000 億元,帶動國內投資額約新臺幣 2,746 億 元,促進就業人數達 68,250 人。

因全球經濟困頓,我國經濟條件亦進入較低迷的階段,由於資金缺乏,投資金 額限縮,綠能產業投資減少亦是受到金融危機的動盪 (趙等,2009)。除經濟因素造 成瓶頸外,我國發展綠色產業亦存在以下關鍵瓶頸 (財團法人國家實驗研究院,

(22)

2011):(1) 關鍵技術待提升至國際水準,國內民間產業對於綠色技術與服務認知有 限,即缺乏新進綠色技術在地化能力,以及欠缺新興產業與跨領域綠色人才培育;

(2) 需進一步增加投資,健全產業價值鏈,提高產業整體競爭力;(3) 我國內需市場 有限,應著眼於全球市場。然而,政策強力推動是支持綠能產業向前邁進的動力,

政府應提出獎勵綠能產業發展的政策 (經濟誘因),尤以技術突破與市場開拓最為關 鍵,方能有效打通發展瓶頸。

(23)

第三章 大陸產業之綠色及創新發展趨勢

3.1 綠色發展、生態文明與循環經濟

本節先就中國大陸政策指導思想由綠色發展概念演變至生態文明建設的過程,

再論十三五規劃當中與綠色相關之內容,最後特別針對循環經濟的發展情況進行說 明。

一、生態文明建設及其與綠色、循環與低碳發展之關係

在中共十七大之前,中國大陸對於生態環境層面的政策,主要是從能源資源的 節約、汙染的減少、環境的保護等方面來加以論述,或置於所謂「可持續發展」

(永續發展)或「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大方向下去統整。但即便有這方面的政策 論述,經濟成長對於當時的中國大陸,無論是中央或是各個地方,都還是極度重要 而優先的施政目標。因此,中國大陸的環境品質仍不斷持續惡化,2006 年時,中國 大陸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居世界第一,遠超過其環境容量,全境七大水系監測斷面 中有 62%受到污染,流經城市的河段更高達 90%受到污染。因此,2007 年召開中 共十七大,在中共總書記胡錦濤所做的十七大報告當中,於提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的奮鬥目標新要求時,提出的其中一個目標即為「建設生態文明」,要「基本形成 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循環經濟形成較 大規模,可再生能源比重顯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品質 明顯改善。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此為中共首次提出「生態文明」概 念之伊始。

2011 年初發布之《十二五規劃綱要》,將「綠色發展」單列為篇,要「樹立綠 色、低碳發展理念,以節能減排為重點,健全激勵與約束機制,加快構建資源節約、

環境友好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提高生態文明水準」。可 看胡溫時期,主要談「兩型社會」(資源節約、環境友好),雖亦提及「生態文明」

一詞,但並未置於重要之處。

「綠色發展」篇共有六章,其「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章節談氣候變遷與碳 排放問題,「加強資源節約和管理」章節談資源與能源的節約問題,「大力發展循 環經濟」章節談生產方式、資源回收與綠色消費,「加大環境保護力度」章節談汙 染監管,「促進生態保護和修復」章節談生態安全、保護與補償機制等,「加強水 利和防災減災體系建設」章節則談供水、防洪與防災問題。

2012 年底召開中共十八大,標誌著中共領導人再次更替,會議上,胡錦濤總書 記宣讀十八大報告,表示要「全面落實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

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總體佈局,促進現代化建設各方面相協調,促進生產關係與

(24)

生產力、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相協調,不斷開拓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 文明發展道路。」這是中共首次將「生態文明建設」拉高到與經濟、政治等建設同 一高度,而成為所謂「五位一體」建設的政策文件,標誌著中國大陸在新一屆領導 下,對於環境生態的重視,提升到成為治國層次的重要面向。

此一報告具體定義了「生態文明建設」,在定位與重要性方面,其認為「建設 生態文明,是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 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 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 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在 內涵概念方面,論述了其基本內容為「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 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 發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從 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為全球生態安全作 出貢獻」。以上,我們可以看到原先是「綠色發展」作為最高概念,在十八大後被 位置更高的「生態文明」所取代。

在習近平總書記上台後,各項新政陸續展開,2013 年 11 月,中共第十八屆三 中全會公布《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其中,第十四章揭示 加快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重要性,並提出主要具體政策措施包括:一、健全自然資 源資產產權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二、劃定生態保護紅線;三、實行資源有償使用 制度和失態補償制度;四、改革生態環境保護管理機制等。

而其後直接與「生態文明建設」相關的專項文件,還包括兩份綱領文件:分別 為 2015 年 4 月與 9 月發布之《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簡稱《意見》)

以及《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簡稱《方案》)。《意見》強調生態文明融 入「五位一體」建設,堅持節約悠閒、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基本方針,綠色發展、

循環發展與低碳發展為基本途徑,透過培育生態文化來支持。《方案》則揭櫫生態 文明體制改革的目標:「2020 年之前,建構由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國土空間開 發保護制度、空間規劃體系、資源總量管理和全面節約制度、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 補償、環境治理體系、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市場體制、生態文明績效評價考核和責 任追究制度等八項制度構成的產權清晰、多元參與、激勵約束並重、系統完整的生 態文明制度體系」。

到了 2015 年 10 月,第十八屆五中全會公布《十三五規劃建議》,文件延續十 八大基調,將生態文明建設列入指導思想當中,並在後續提出十三五規劃的五大發 展理念: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綠色發展」成為列位第三的發展理念。

十三五規劃的具體內容,則依循此一建議展開。

(25)

由以上之政策理念轉變過程,我們可以略加總結如下:當前中國大陸高層已經 將「生態文明」列為最高位的指導思想之一,而「綠色發展」在十二五時期以前為 資源環保領域最重要的概念,在十八大時,則與「循環發展」、「低碳發展」並列;

至十三五規劃之後,又成為五大發展理念之一。因此,我們可以說,「生態文明」

顯示了中共將資源環境考量提升至治國層級,「綠色發展」承接此一高度,則為貫 穿所有發展面向的一種必要理念,其中「循環發展」與「低碳發展」都是非常關鍵 的綠色發展的一個面向。

二、十三五規劃重視綠色發展

由前述討論可知,綠色發展為十三五規劃五大發展理念之一,理念的特色在於 其貫穿較大範圍的各個領域,而在 2016 年 3 月的《十三五規劃綱要》發布之前,

2015 年 10 月由中共中央先發布之《十三五規劃建議》為其上位指導文件,綠色發 展理念即是在此一文件當中首先提出。我們可以先從該份文件對於綠色發展理念的 定位來觀察:「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必 須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可持續發展,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 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形成人 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新貢 獻」。

其次,再整理《十三五規劃建議》關於綠色發展理念的內容,如表 3-1。

(26)

表 3-1 《十三五規劃建議》綠色發展主要內容

主要面向 重點內容

促進人與自然 和諧共生

構建科學合理的發展與生態格局

城市發展調節優化,實行綠色規劃、設計、施工標準

支持綠色清潔生產,推進傳統製造業綠色改造,推動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產業 體系,發展綠色金融並設立綠色發展基金

加快建設 主體功能區

以主體功能區規劃為基礎,統籌各類空間性規劃

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優化開發區域高端高效發展,防治「城市病」,逐年 減少建設用地增量

加大對農產品主產區和重點生態功能區的轉移支付力度,強化激勵性補償,建立 橫向和流域生態補償機制

以市縣級行政區為單元,建立空間治理體系,包括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 計、差異化績效考核等

推動低碳 循環發展

建設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

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推動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潔高效利用,加快發展風能、太陽 能、生物質能、水能、地熱能

加強儲能和智能電網建設,發展分布式能源

推進交通運輸低碳發展,加強軌道交通建設,鼓勵自行車

實施新能源汽車推廣計劃,提高電動車產業化水平

提高建築節能標準,推廣綠色建築和建材

主動控制碳排放,加強高能耗行業能耗管控,有效控制電力、鋼鐵、建材、化工 等重點行業碳排放

實施循環發展引領計劃,推行企業循環式生產、產業循環式組合、園區循環式改 造,減少單位產出物質消耗

推進生產系統和生活系統循環鏈接

全面節約和 高效利用資源

強化約束性指標管理,實行能源和水資源消耗、建設用地等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

全民節能行動計劃,提高節能、節水、節地、節材、節礦標準

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以水定產、以水定城,建設節水型社會

堅持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調整建設用地結構,降低工業用地比例,推進城鎮 低效用地再開發和工礦廢棄地復墾,嚴格控制農村集體建設用地規模

探索實行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

建立健全用能權、用水權、排污權、碳排放權初始分配制度,創新有償使用、預 算管理、投融資機制,培育和發展交易市場

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和合同節水管理

加大環境 治理力度

推進多污染物綜合防治和環境治理,實行聯防聯控和流域共治,深入實施大氣、

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

實施工業污染源全面達標排放計劃,實現城鎮生活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全覆蓋和穩 定運行

擴大污染物總量控制範圍,將細顆粒物等環境質量指標列入約束性指標

加大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力度,進行種養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無害化處置

改革環境治理基礎制度,建立覆蓋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業排放許可制,實行省以 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

探索建立跨地區環保機構,開展環保督察巡視 築牢生態

安全屏障

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

加強水生態保護

資料來源:整理自《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

(27)

就表 3-1 之內容觀察,綠色發展理念從宏觀的「人與自然」關係論起,要以綠 色來貫穿許多上位之指導思想;其次,從地理區域方面論之,主要訴求「主體功能 區」的建置以及各類關於空間區域之作法;再者,強調「低碳」與「循環」為關於 能源、產業與整體規劃的重要思維;最後,是較傳統的資源節約、環境治理與生態 保護的相關想法。整體來說,綠色發展的理念已經不再只侷限於資源環保領域,而 是有更高階、更全面的關照;其中,低碳與循環發展是兩個重要的面向。

經過對於《十三五規劃建議》的理念層面考察,進一步整理較為具體的《十三 五規劃綱要》的內容。《十三五規劃綱要》文本全文高達 6 萬 5 千餘字,共分為 20 篇 80 章,相較於十二五,其在篇幅與結構上都明顯增加,再創五年(計)規劃之新紀 錄,顯示中國大陸治國複雜程度提高,所需要照顧注重的面向也越來越多。綱要以 篇/章/節的三層結構來呈現,生態環境篇為第十篇「加快改善生態環境」,由表面 觀察,看似其優先順位已落後於十二五時期的兩型社會(資源環境)篇(16 篇中的 第 6 篇),但由前述之習近平總書記各項政策表態如生態文明建設的提出、綠色發 展理念列於五大理念等,顯示綠色發展絕對是十三五規劃裡面的重要思維,且其廣 度如前所述已經融入其他篇章,因此綠色發展的重要性不再能由狹義的生態環境來 完全代表。

但由於第十篇「加快改善生態環境」內容仍是重要綠色發展內容,且較詳細,

因此,我們先就《十三五規劃綱要》其他篇的內容,要點整理如表 3-2。除第一篇 總論之外,前面主要與經濟發展相關的篇章,幾乎都有與綠色發展相關之內容論述:

包括創新、體制、農業、產業體系、網路經濟、基礎設施、城鎮化與區域發展等,

無一不與之相關連,印證了綠色發展是貫穿發展的主要思維之一。

(28)

表 3-2 《十三五規劃綱要》與綠色發展相關之內容摘述

篇名 相關內容

第二篇 實施創新

驅動 發展戰略

加快突破新一代信息通信、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太、生物醫藥、智慧製造等領域核 心技術

圍繞現代農業、城鎮化、環境治理、健康養老、公共服務等領域的瓶頸制約,制定系統 性技術解決方案

重大工程: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智能電網、京津冀環境綜合治理等

第三篇 構建發展

新體制

加快構建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保護自然資源資產所有者權益,公平分享自然資源資 產收益

深化礦業權制度改革

建立健全生態環境性權益交易制度和平臺

放開電力、石油、天然氣、交通運輸、電信等領域競爭性環節價格

完善水價形成機制;完善居民階梯電價,全面推行居民階梯水價、氣價

嚴格產品品質、安全生產、能源消耗、環境損害的強制性標準

實施資源稅從價計徵改革,逐步擴大徵稅範圍;開徵環境保護稅 第四篇

推進農業

現代化大力發展生態友好型農業

第五篇 優化 現代產業

體系

加快構建創新能力強、品質服務優、協作緊密、環境友好的現代產業新體系

深入實施《中國製造 2025》,促進製造業朝高端、智慧、綠色、服務方向發展

實施綠色製造工程,推進產品全生命週期綠色管理,構建綠色製造體系

支援企業瞄準國際同行業標竿全面提高產品技術、工藝裝備、能效環保等水準

建立以工藝、技術、能耗、環保、品質、安全等為約束條件的推進機制,堅決淘汰落後

產能支援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汽車、生物技術、綠色低碳、高端裝備與材料、數字創意 等領域的產業發展壯大;大力推進先進半導體、機器人、增材製造、智慧系統、新一代 航空裝備、空間技術綜合服務系統、智慧交通、精準醫療、高效儲能與分散式能源系 統、智慧材料、高效節能環保、虛擬實境與互動影視等新興前沿領域創新和產業化

大力發展協力廠商物流和綠色物流、冷鏈物流、城鄉配送 第六篇

拓展網路 經濟空間

信息化重大工程:推動“互聯網+"創業創新、協同製造、智慧能源、惠普金融、益民 服務、高效物流、電子商務、便捷交通、綠色生態、人工智慧以及電子稅務、便民司 法、教育培訓、科普、地理資訊、信用、文化旅遊等行動,不斷拓展融合領域

第七篇 現代基礎 設施網路

加快完善安全高效、智慧綠色、互聯互通的現代基礎設施網路

完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堅持網路化佈局、智慧化管理、一體化服務、綠色化發展

推進交通運輸低碳發展,集約節約利用資源,加強標準化、現代化運輸裝備和節能環保 運輸工具推廣應用

建設現代能源體系:推動能源結構優化升級;構建現代能源儲運網路;積極構建智慧能

源系統強化水安全保障:優化水資源配置格局;完善綜合防洪減災體系 第八篇

推進新型 城鎮化

根據資源環境承載力調節城市規模,實行綠色規劃、設計、施工標準,實施生態廊道建 設和生態系統修復工程,建設綠色城市

重大工程:綠色、森林城市;海綿城市;美麗鄉村

第九篇 推動區域 協調發展

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構建區域生態環境監測網路、預警體系和協調聯動機制,削減區 域污染物排放總量。加強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實施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地區氣化工程

推進長江經濟帶發展: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戰略定位,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放在 首要位置,推動長江上中下游協同發展、東中西部互動合作,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的先行 示範帶、創新驅動帶、協調發展帶

壯大海洋經濟:發展海洋科學技術,重點在深水、綠色、安全的海洋高技術領域取得突

第十篇 加快改善 生態環境

(本篇內容另於表 3-9 呈現)

資料來源:整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

(29)

以上各個與綠色發展相關的政策,是在前述之綠色發展理念指導下所擬定,內 容十分多元廣泛,無法一一細述。本章節首先就綠色發展的整體面貌做出勾勒,並 於下一部分針對近年來兩岸十分關切的循環經濟做更進一步的探討,接續依創新與 綠色發展、工業綠色化發展,以及環保等層面再做更細部的討論。

三、循環經濟近期相關政策

中國大陸政策層面提及「循環經濟」的時間很早,早在 2003 年第十六屆三中全 會提出「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時,胡錦濤主席已經 指出:「要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將循環經濟的發展理念貫穿到區域經濟發展、

城鄉建設和產品生產中,使資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隨後之十六屆四中、五中全 會持續明確提出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把發展循環經濟作為調整經濟結構和佈局,

實現經濟成長方式轉變的重大舉措。2005 年,中國國務院印發《關於加快發展循環 經濟的若干意見》,提出中國大陸推動循環經濟發展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主要 目標、重點任務和政策措施,此為其循環經濟發展史上的第一個綱領性政策文件。

2005 年與 2007 年也分別提出兩批循環經濟試點計畫,2008 年更通過《循環經濟促 進法》,於 2009 年 1 月 1 日施行。

2012 年,中國國務院印發《循環經濟發展戰略及近期行動計劃》,這份文件則 是循環經濟領域第一個國家級的專項規劃,提出發展循環經濟的進一步目標,以及 十二五發展循環經濟的總體思路、主要目標、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十二五規劃則 於 2010-2015 年之間實施,藉由落實「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原則,以實現資 源產出率提高 15%的目標及資源循環利用產業總產值達到 1.8 萬億等目標。

2016 年 3 月推出之《十三五規劃綱要》第十篇為「加快改善生態環境」(完整 內容於後續整理),是綠色發展中最重要的一篇,其中的第四十三章「推進資源節 約集約利用」當中即以一小節「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來簡要點出十三五時間的循環 經濟發展要點,引述於此:

「實施循環發展引領計畫,推進生產和生活系統循環連結,加快廢棄物資源化 利用。按照物質流和關聯度統籌產業佈局,推進園區循環化改造,建設工農複 合型循環經濟示範區,促進企業間、園區內、產業間耦合共生。推進城市礦山 開發利用,做好工業固廢等大宗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加快建設城市餐廚廢棄物、

建築垃圾和廢舊紡織品等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系統,規範發展再製造。實 行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健全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網路,加強生活垃圾分類回收 與再生資源回收的銜接。」

此後,中國大陸開始展開新一輪對於循環經濟定位的調整:包括《循環經濟促 進法》已經實施多年,或與當前中國大陸經濟社會的發展需要不相符,修法程序已

(30)

經開始進行。而中國國家發改委亦已於 2016 年 8 月公布《循環發展引領計劃(徵求 意見稿)》,要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或許很快就會正式推出新的指導性文件。

此徵求意見稿內容其實已經相當完整,也按照十三五規劃的要點方向來敘述,

儘管未來正式推出後不一定完全一致,但方向性思維應該不會有巨大的變動。因此,

以下針對此份草案文件做簡潔的說明與整理,以提供讀者未來中國大陸循環經濟發 展方向之最新參考。

此文件指出推動循環發展的主要目標如下:

(一) 綠色循環低碳產業體系初步形成:循環型生產方式得到全面推行,實現企 業循環式生產、產業循環式組合、園區循環式改造,單位產出物質消耗、

廢物排放明顯減少,循環發展對污染防控的作用明顯增強。

(二) 城鎮循環發展體系基本建立:城市典型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水平顯著提高,

生產系統和生活系統循環連結的共生體系基本建立,生活垃圾分類和再生 資源回收實現有效銜接,綠色基礎設施、綠色建築水平明顯提升。

(三) 新的資源戰略保障體系基本構建:節約集約循環利用的新資源觀全面樹立,

資源循環利用制度體系基本形成,資源循環利用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發展資 源安全保障重要的來源之一。

(四) 綠色生活方式基本形成:綠色消費理念在全社會初步樹立,綠色產品使用 比例明顯提高,節約資源、垃圾分類、綠色出行等行為蔚然成風。

我們可以看到循環發展主要是著眼於「產業」與「城鎮」,前者又聚焦於企業、

產業與園區三大對象,後者則強調生產與生活系統的連結整合。文件亦提出主要之 量化指標:「到 2020 年,主要資源產出率比 2015 年提高 15 %。工業固體廢物綜合 利用率達到 73%,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 85%,資源循環利用產業產值達到 3 萬億元。75%的國家 級園區和 50%的省級園區開展循環化改造。」

由此可以分析該文件接下來提到的三大面向,可能是構成中國大陸未來循環發 展的主要部分,包括「構建循環產業體系」、「完善城市循環發展體系」以及「壯 大資源循環利用產業」;前兩者為循環發展的主要載體,最後一項資源循環利用產 業則是推動循環發展的關鍵手段。此三者構成循環發展的重要基本面向,繪製如圖 3-1。

(31)

圖3-1 中國大陸未來循環發展可能之重要基本面向

文件也強調了「強化制度供給」,內容包括:推行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建立 再生產品和再生原料推廣使用制度、完善一次性消費品限制使用制度、深化循環經 濟評價制度、強化循環經濟標準和認證制度、推進綠色信用管理制度等各種制度面 的內容。

接著強調循環發展亦是經濟發展新動能的可能來源,在「激發循環發展新動能」

方面,從增強科技創新驅動力、發展分享經濟、擴大綠色消費、創新服務機制和模 式、支持資源循環產業「走出去」等方面論述循環發展如何能夠帶動經濟的成長,

而非拖累。

再來是中國大陸政策文件中常見的專項列出,表示此處列出的十大專項行動為 馬上要執行的、具體的行動方案內容,對於我們快速掌握中國大陸當前的相關主要 工作有重要的意涵。因此,我們將之整理為表 3-3。在此,我們可以看到對於園區、

工農複合、資源循環利用產業基地、工業廢棄物利用基地、「互聯網+」、京津冀 區域、再製造、技術創新、典型經驗模式、試點建設等重點的強調。這些也都是我 們在觀察中國大陸循環發展時,應優先考察的地方。

(32)

表 3-3 《循環發展引領計劃(徵求意見稿)》十大專項行動

專項 重點內容

園區循環化 改造行動

制定實施《園區循環化改造行動計劃》,各地制定本地區園區循 環化改造推進方案。發布實施《園區循環化改造指南》、《園區 循環化改造評價體系》,將評價結果納入園區考核體系。

工農複合型 循環經濟示範區

建設行動

建設 20 個工農複合型循環經濟示範區,形成種、養、加、游等 深度融合的工農複合型循環經濟產業鏈。

資源循環利用產業 基地建設行動

在 100 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布局城市資源循環利用產業基地。建設 以城市為載體的產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產業基地,推動共伴生礦、

工業固廢、危險廢棄物、農林廢棄物等的綜合利用,制定區域整 體解決方案,建設區域性大宗產業廢棄物信息交易平台。

工業廢棄物 綜合利用產業 基地建設行動

以企業和行業為載體,建設 50 個工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產業基 地,開展工業廢棄物綜合利用重大示範工程建設。

「互聯網+」

資源循環行動

制定發布《「互聯網+」資源循環行動方案》,支持回收行業建 設線上線下融合的回收網絡,推廣「互聯網+回收」新模式。在 30%的地級以上城市建設再生資源在線回收平台,再生資源、產 業廢棄物年在線交易規模超過 5,000 億人民幣。

京津冀區域 循環經濟 協同發展行動

統籌規劃京津冀地區的再生資源、工業固廢、生活垃圾資源化利 用和無害化處置設施,建設一批跨區域資源綜合利用協同發展重 大示範工程,在北京、天津等城市率先建成資源循環利用體系。

結合濱海新區、曹妃甸等國家級產業區建設,構建跨城市、跨地 區產業連結,推動生產生活系統循環連結。

再生產品 再製造產品

推廣行動

建設 30 個左右再生產品再製造產品推廣平台和示範應用基地,

選擇電子電器生產企業、汽車生產企業、紡織企業等在生產環節 推廣使用再生材料。到 2020 年,骨幹電器電子生產企業再生材 料使用率達到 20%,建築垃圾再生產品使用面積超過 1,000 萬平 方米,主要再製造產品市場覆蓋率達到 10%。

資源循環 利用技術 創新行動

開展循環發展宏觀戰略、制度創新、政策機制和重大共性或瓶頸 式技術裝備研發,推進資源循環基礎理論與模型研究、大宗固廢 源頭減量與循環利用關鍵技術及產業化、生物質廢物高效利用成 套技術與大型裝備產業化、新興城市礦產精細化高值利用關鍵技 術及產業化應用研究。

循環經濟 典型經驗 模式推廣行動

總結凝練循環經濟試點示範典型經驗、重點行業循環經濟發展模 式及典型模式案例。制定重點行業循環經濟發展指南。

循環經濟 制度創新 試驗行動

選擇若干地區、行業開展循環經濟制度創新實驗區建設,探索形 成循環經濟核心制度,逐步在全國範圍內推廣。

資料來源:整理自《循環發展引領計劃(徵求意見稿)》

(33)

3.2 創新與網路帶動經濟產業轉型 一、創新發展成為十三五規劃首要理念

如前所論及,《十三五規劃建議》定位五大發展理念,創新發展居於首位,為 十三五規劃最重要的發展思維。同樣地,首先看該文件如何定位此一理念:「創新 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斷推進理論 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 作,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由此部分敘述,可見跟綠色發展類似的地方-創 新理念同樣也跳脫了過去傳統認知,把創新跟研究發展或科技發展雷同化的想法,

而是把創新的思維運用到更廣的層面,包括理論、制度、文化等。

不過,較廣層面的理念創新可能較不在我們關切的範疇,加上《十三五規劃綱 要》當中針對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有完整一篇敘述,因此這部分則從綱要內容來整理 十三五規劃關於創新發展的政策大方向。由於綱要內容中關於網路經濟另闢一篇,

可見其與創新亦有非常緊密的關係,將於下一部分再予詳述。

《十三五規劃綱要》第二篇其實是實質內容的第一篇,就以五大發展理念之首 的創新理念破題,名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凸顯其對於中國大陸十三五期 間國家發展的重要性。該篇分為「強化科技引領作用」、「深入推進大眾創業萬眾 創新」、「建構激勵創新的體制機制」、「實施人才優先發展戰略」、「拓展發展 動力新空間」等五章,其政策重點在於以科技創新為核心,以人才發展為支撐,推 動科技創新與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結合,並且透過創新理念促進消費升級、擴大有效 投資,創造中國大陸出口新優勢。相關政策內容請見表 3-4。

數據

表 2-1  台灣 2009 年至 2014 年 IMD 環境指標表現 (來源:IMD, 2014)  單位:百分比  台灣 IMD 環境指標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紙類回收率  12  15  18  -  -  28  廢水處理  31  32  17  -  -  47  水資源消費強度  10  6  10  -  -  36  CO 2 排放量  42  43  -  -  -  40  CO 2 排放強度  47  48  -  -  -  4
表 2-2  全球前 50 國「低碳環境貨品與服務, LCEGS」產值 (2011/12)(來源:BIS, 2013)  單位:百萬英鎊  國家  銷售額  排名  百分比  國家  銷售額  排名  百分比  美國  660.760  1  19.2  沙烏地阿拉伯  21.736  26  0.6  中國  444.324  2  12.9  巴基斯坦  21.559  27  0.6  日本  213.295  3  6.2  埃及  20.099  28  0.6  印度  210.815  4
表 2-3  全球前 50 國「低碳環境貨品與服務, LCEGS」成長率 (2011/12)(來源:BIS, 2013)  單位:百萬英鎊  國家  銷售額增加量  2010/11-2011/12  銷售額增加率  2010/11-2011/12  國家  銷售額增加量  2010/11-2011/12  銷售額增加率  2010/11-2011/12  美國  15,991  2.5  沙烏地阿拉伯  1,721  8.6  中國  9,001  2.1  巴基斯坦  1,141  5.6  日本  7,
表 2-4  全球綠色經濟指數(GGEI)排名 (來源:GGEI, 2014)  觀感  排名  國家  分數  績效 排名  國家  分數  1  德國  93.6  1  瑞典  68.1  2  丹麥  92.8  2  挪威  65.9  3  瑞典  90.2  3  哥斯大黎加  64.2  4  挪威  84.8  4  德國  63.6  5  荷蘭  84  5  丹麥  63.2  6  美國  76.2  6  瑞士  63.1  7  日本  72.4  7  奧地利  63  8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Chen, Properties of circular cone and spectral factorization associated with circular cone, to appear in Journal of Nonlinear and Convex Analysis, 2013.

For circular cone, a special non-symmetric cone, and circular cone optimization, like when dealing with SOCP and SOCCP, the following studies are cru- cial: (i) spectral

As is known, practices of Medicine Buddha correspond to the concept of development of the pure land in the human world; since Master Taixu, Master Hong Yi and Master Yin Shun in

In terms of “Business Model Canvas,” the Value Proposition of Humanistic Buddhism is “to establish the Buddha’s vocation in the world.” Given that a specific target audience

Teacher starts the lesson with above question and explains to students that making business decision is one of the basic functions of a

It is useful to augment the description of devices and services with annotations that are not captured in the UPnP Template Language. To a lesser extent, there is value in

  Uses the parameter value to set the number Uses the parameter value to set the number of threads to be active in parallel sections of of threads to be active in parallel sections

In this theses the wooden constructions as a historical and traditional value holder is combined with recent hi – tech material (ETFE foil) to cre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