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台東縣國小教師知識管理與在職進修 相關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台東縣國小教師知識管理與在職進修 相關之研究"

Copied!
11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台東大學教育學系 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鄭承昌博士

台東縣國小教師知識管理與在職進修 相關之研究

研 究 生:楊惠珍 撰

中華民國 九十九 年 八 月

(2)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 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

台東縣國小教師知識管理與在職進修 相關之研究

相關之研究

研 究 生: 楊惠珍 撰 指導教授: 鄭承昌 博士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九 年 八 月

(3)
(4)
(5)

謝 誌

燦爛 耀 眼 的夏 日 , 該是 輕 鬆悠 閒 的 暑假 , 當肩 著 厚 重的 書 包 來到 東 大 時, 假 期 的歡 愉 , 悄悄 隱 退… 歷 經 三年 , 上課 筆 記 裡密 密 麻 麻的 記 錄著 學 習過 程 的 點點 滴 滴 ,還 有 滿滿 感 動 、不 捨 與感 謝 。

感 謝 鼓勵 我 報 考研 究 所的 每 一 個人 , 你們 的 支 持與 鼓 勵 ,讓 我 有機 會 重拾 書 本 ,充 實 自 我。 無 數個 挑 燈 夜戰 的 日子 , 埋 首於 書 堆 ,在 每 個挫 折 中, 遇 見 了脆 弱 的 自我 , 但也 激 發 了堅 強 的因 子 , 成就 了 心 靈的 富 足。

感 謝 我的 指 導 教授 鄭 承昌 博 士 的教 導 與薰 陶 , 在論 文 撰 寫時 , 不厭 其 煩的 逐 字 逐句 修 改 ,耐 心 地教 導 我 統計 分 析方 法 , 並詳 加 指 正, 老 師嚴 謹 的教 學 態 度與 廣 博 的學 識 ,令 人 深 深感 佩 。謝 謝 王 朱福 教 授 給予 預 詴問 卷 的指 導 與 建議,讓 我得 以 順 利的 完 成施 測。謝 謝兩 位 口詴 委 員 廖本 裕 教授 、 連廷 嘉 教 授, 於 百 忙之 餘 ,悉 心 審 閱, 提 供精 闢 的 分析 與 寶 貴的 意 見, 指 引我 反 思 與修 正 , 令我 受 益匪 淺 。 感謝 師 母的 關 心 ,在 低 潮 之餘 , 給予 安 慰與 鼓 勵 ,總 會 激 起滿 懷 的希 望 , 更勇 敢 前進 。

謝 謝 導師 鄭 燿 男教 授 ,對 於 學 業的 指 導與 關 心 ,引 領 全 班往 知 識的 道 路邁 進 , 並不 時 激 勵大 家 完成 學 業 。感 謝 共同 奮 鬥 的同 學 : 楊萍 、 惠雯 、 照陽 、 華 詵、 忠 祥 、河 霖 、慶 雲 、 淑藝 與 嘉淇 , 你 們的 鼓 勵 與關 心 ,伴 我 度過 每 個 沮喪 與 歡 笑的 時 刻, 我 們 共同 分 享的 喜 悅 與榮 耀 , 將會 永 留我 心 中。

感 謝 竹湖 國 小 吳明 祥 校長 對 於 進修 的 支持 與 鼓 勵, 讓 我 可以 順 利完 成 學業。竹湖 可 愛 的夥 伴 們:文 祥、愛 詔、佳 翎、相 文、郁 蓁、鎮 華、慧娥 , 謝謝 你 們 的體 諒 與 包容 , 分擔 了 許 多行 政 工作 , 還 不時 為 我 打氣 加 油, 幸 為竹 湖 的 一份 子 , 讓我 研 究之 路 順 遂圓 滿 。還 有 時 時關 心 我 的朋 友 們, 永 遠記 得 你 們給 我 的 鼓勵 , 讓我 更 勇 敢面 對 一切 。

感 謝 34 所 國 小填 答 問 卷的 老 師與 協 助 發放 問 卷 的教 務 主任 們,因為 你 們熱 心 的 幫忙 , 才 能將 本 論文 如 期 完成 , 由衷 感 激 。

謝 謝 我的 父 母 、兄 弟 姊妹 的 關 愛與 鼓 勵。 謝 謝 我體 貼 的 先生 , 給予 包 容與 支 持 ,悉 心 照 料家 務 ,陪 伴 孩 子。 謝 謝兩 個 可 愛懂 事 的 兒女 , 不時 為 我加 油 與 安慰 。 你 們的 付 出, 讓 我 深感 幸 福!

三 年 奮鬥 的 歲 月, 終 於要 劃 下 句點 , 心中 滿 是 感恩 。 那 段汗 水 淚水 、 辛酸 歡 笑 交錯 的 日 子, 串 起了 永 恆 的回 憶 。今 後 將 不斷 砥 礪 自己 , 邁向 更 寬廣 的 人 生。 謹 將 這份 榮 耀與 所 有 我摯 愛 的人 分 享 。

惠 珍 謹 誌 九 十九 年 八月

(6)

i

台東縣國小教師知識管理與在職進修 相關之研究

作者:楊惠珍

國立台東大學教育學系學校行政碩士班

摘要

本研究在了解台東縣國小教師在職進修與知識管理實施之現況,以及不同背 景變項之教師在參與進修行為與知識管理的差異性,並探討教師知識管理是否與 參與在職進修有相關性,期望教師能積極參與進修並加強知識管理,培養專業素 養與強化專業能力,作為教師檢討反思之參考與建議教育相關機關研擬進修活動 與鼓勵教師知識管理。

本研究以 340 位台東縣國小教師為研究對象,並以問卷調查法進行研究。問卷 分為三部分:教師背景、教師在職進修行為現況、教師知識管理現況。收回問卷 後以描述統計、t 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以及事後差異檢定在職進修行為與知識 管理之現況與差異,並以逐步多元迴歸分析教師的知識管理對於在職進修行為的 相關性。

研究結果歸納如下:

一、有81.8%的國小教師於近一年內有參加各類的進修教育活動,有43.5%參加需長 期進行的學分進修。

二、教師的進修活動以「參與教學觀摩」情形較踴躍,「參加研習講座」較不踴 躍。

三、整體而言,男性、31-40歲、研究所畢業、學校規模六班以下、兼任行政職務 者之教師參與在職進修情形較佳。

四、整體而言,女性、51歲以上、研究所畢業、學校規模六班以下、科任教師的 知識管理情形較佳。。

五、教師進行知識管理時,最重視知識的取得,但較忽視知識的儲存與建檔。

六、國民小學教師的知識管理與參與在職進修行為有正相關性。

依據此結論給予教師、學校單位與教育相關機關與學術研究提出建議,以促 進教師踴躍的參與在職進修行為,並進行有效的知識管理。

關鍵詞:專業素養、在職進修、知識管理

(7)

Related Researches for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In- Study of Elementary Schools Teachers in Taitung County

Hui-Chen Yang

Abstract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are to underst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s of in-service study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of elementary schools in Taitung County, and take as references for reviews and self-examinations. And also, to hope teachers would like to be involved positively in study and reinforce knowledge management, train up specialized accomplishments, and strengthen their professional abilities.

The targets of this study are 340 teachers of elementary schools in Taiting County, and proceed with Documentary Analysis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

This questionnaire divides into three parts – teacher’s background, in-service study behavior situation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Then, analysis multiply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ituations of in-service study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via describes statistic, test and the single factor variance analysis after collecting the questionnaire.

Findings are concluded as below:

1. In this study, it was discovered that there are 81.8% of elementary schools teachers were involved in kinds of educational study activities, and 43.5% need long-term credit study .

2. In stead of “lecture courses”- teacher training study, most of the teachers attended more are “teaching demonstration”.

3. Overall, male ,31-40 years old, graduate school degree, six classes or less school size, part-time administrative duties of teachers who participation in-service study situation is better.

4. Overall, female , 51 years old or higher, graduate school degree, six classes or less school size, classroom teachers who participation in-service study situation is better.

5. Knowledge acquisition is emphasized most when a teacher does knowledge management, but neglects the knowledge storage and file construct.

6.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participating in-service behavior a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each.

(8)

Based on this conclusion for teachers, school authorities and education-related institutions and academic research to make recommendations to promote the active participation of teachers to conduct in-service study behavior and effective knowledge management.

Keywords

:Professionalism, in-service study, knowledge management

(9)

iv

目 次

中文摘要

... i

英文摘要

... ii

目次

... iv

表次

... vi

圖次

... vii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 3

第三節 名詞釋義 ...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7

第一節 知識管理理論探討與相關研究 ... 7

第二節 國內在職進修之現況 ... 24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 33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33

第二節 研究假設 ... 34

第三節 研究對象 ... 35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工具 ... 36

第五節 實施程序 ... 45

第六節 資料處理 ... 47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 49

第一節 教師參與在職進修與知識管理現況 ... 49

(10)

v

第二節 不同背景教師參與在職進修行為之差異情形 ... 55

第三節 不同背景教師知識管理之差異情形 ... 64

第四節 教師知識管理影響參與在職進修行為之情形 ... 69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 71

第一節 結論 ... 71

第二節 建議 ... 76

參考文獻

... 80

一 中文 ... 80

二 英文 ... 84

附錄

... 85

一 專家效度問卷 ... 85

二 預試問卷 ... 95

三 正式問卷 ... 99

(11)

vi

表 次

表 1 相關學者對知識的定義 ... 8

表 2 知識的分類架構 ... 9

表 3 理論知識與實務知識的區別 ... 10

表 4 內隱知識與外顯知識的區別 ... 11

表 5 相關學者對知識管理的定義 ... 13

表 6 知識管理理論相關研究 ... 20

表 7 98 年度 1~8 月份國民小學教師參與進修活動平均時數之情況 ... 27

表 8 全國國中小教師具有研究所學歷比率 ... 29

表 9 台東縣國民小學各分層抽樣學校分配表 ... 35

表 10 正式問卷樣本數 ... 36

表 11 參與在職進修行為信度分析摘要表 ... 38

表 12 知識管理信度分析摘要表 ... 39

表 13 教師在職進修行為決斷值分析摘要表 ... 41

表 14 知識管理主成分分析摘要 ... 42

表 15 教師背景變項次數分配表 ... 49

表 16 臺東縣國小教師在職進修之現況分析 ... 51

表 17 台東縣國小知識管理之現況分析 ... 52

表 18 不同性別教師參與在職進修行為之差異情形 ... 55

表 19 不同年齡教師參與在職進修行為之差異情形 ... 56

表 20 不同教育程度教師參與在職進修行為之差異情形 ... 58

表 21 不同學校規模教師參與在職進修行為之差異情形 ... 60

表 22 擔任不同職務師參與在職進修行為之差異情形 ... 62

表 23 不同性別教師進行知識管理之差異情形 ... 64

(12)

vii

表 24 不同年齡教師進行知識管理之差異情形 ... 65

表 25 不同教育程度之教師進行知識管理之差異情形 ... 66

表 26 學校規模不同對教師進行知識管理之差異情形 ... 67

表 27 擔任不同職務教師參與在職進修行為之差異情形 ... 68

表 28 教師知識管理與在職進修逐步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 ... 69

表 29 統計資料結果研究假設分析檢核表 ... 70

(13)

viii

圖 次

圖 1 資料、資訊、知識、智慧關係圖 ... 9

圖 2 知識螺旋圖 ... 18

圖 3 98 年度 1~8 月份國民小學教師參與進修活動平均時數統計圖 ... 28

圖 4 全國國中小教師具有研究所學歷比率統計圖 ... 30

圖 5 研究架構圖 ... 33

圖 6 研究流程圖 ... 46

(14)

1

第 一 章 緒 論

本研 究 將以 知 識 管理 理 論 探討 國 小教 師 參 與在 職 進 修的 行 為, 了 解 在 職進 修 與 知識 管 理 實施 之 現況 , 並 藉由 探 究教 師 參 與進 修 行 為與 知 識管 理 相關 之 情 形,作 為 檢討 反 思 之參 考,並期 望 教師 能 主 動積 極 參與 在 職 進修,

培養 專 業 素養 與 強 化專 業 能力 。

本章 共 分為 四 節 ,第 一 節 研究 背 景與 動 機 ;第 二 節 研究 目 的與 待 答 問 題; 第 三 節名 詞 解 釋; 第 四節 研 究 範圍 與 限制 。

第 一節 研 究背 景與動 機

一、 研 究 背景 :

在今 日 教 育日 趨 專 業化 發 展的 時 代 ,要 成 為 現代 的 教師 , 除 了要 有 優 異的 才 能 與學 術 修 養之 外 ,更 要 有 滿腔 熱 誠 與專 業 精神 , 而 此專 業 化條 件 的獲 得,需 藉 由不 斷 的 自我 充 實與 進 修。近 年來,學 生 面 臨全 球 化的 時 代,

知識 也 不 斷快 速 增 長, 若 教師 的 教 學僅 止 於 課本 知 識的 傳 授 ,又 怎 能培 養 學生 面 對 知識 社 會 的挑 戰 力? 為 因 應社 會 不 斷的 轉 型, 教 師 也應 用 嶄新 的 態度 面 對 社會 對 自 己的 角 色期 望 , 培養 正 確 的教 育 價值 理 念 ,主 動 積極 參 與教 育 工 作, 並 不 斷進 修 以期 自 我 成長 。 對 於教 師 透過 不 斷 在職 進 修, 以 謀求 教 師 專業 知 能 的不 斷 成長 , 應 給予 肯 定與 支 持 (吳 清 基 ,1999)。

目前 國 內 在職 進 修 的管 道 已日 趨 多 元, 政 府機 構 或 是民 間 團 體都 有 舉 辦教 師 進 修活 動,促 進了 專 業發 能 力 發展 的 培養( 楊 深 坑,2001)。養成 教 育是 提 供 教師 專 業 之能 的 主要 來 源 ,但 是 隨著 社 會 轉變 , 教 師角 色 不斷 丕 變, 加 上 科技 知 識 快速 變 遷, 加 強 教師 在 職進 修 教 育已 是 刻 不容 緩 的要 務

(吳 清 基 ,1999)。1985 年教 育 部公 布 《中 小 學 教師 在 職 進修 研 究辦 法 》,

明定 中 小 學合 格 專 任教 師 參加 進 修 ,獲 得 學分 或 學 位資 格 者 ,可 依 相關 辦 法換 薪 敘 級, 並 作 為升 遷 調職 甄 選 之參 考 ( 第 8 條 )。1993 年《 師 範 教育

(15)

2

法 》修 正 為《 師 資 培育 法 》,規 定 師 資培 育 包 括師 資 及其 他 教 育專 門 人員 之 職前 教 育 、實 習 教 育及 在 職進 修 ( 第 3 條)。 而 民 國 85 年公 布 的 「高 級 中 等以 下 學 校及 帅 稚 園教 師 在職 進 修 辦法 」 明文 規 定 教師 「 每 一學 年 頇至 少 進修 十 八 小時 或 一 學分,或 五 年內 累 積 九十 小 時 或五 學 分 」,至此 已 詳述 在 職進 修 已 是教 師 之 權利 與 義務 , 為 了不 斷 精進 自 己 ,也 為 實 現終 身 教育 的 理想 , 教 師必 頇 要 永續 不 斷的 學 習 。教 師 在職 進 修 的管 道 大 致可 分 為校 外 公辦、校 外 民 辦與 校 內 研修 等 方式,而 舉 辦 的形 式 也 從傳 統 的授 課、演 講、

座談 會 增 加了 遠 距 教學 、 多媒 體 教 學的 多 元模 式 , 突破 了 舊 有的 體 制與 限 制。 但 在 進修 管 道 與進 修 時間 已 多 元暢 通 後, 教 師 的參 與 行 為與 專 業成 長 是否 有 所 改變 , 是 值得 研 究探 討 的 。

面 對 知 識 經 濟 時 代 的 來 臨 , 知 識 管 理 儼 然 成 為 教 師 重 要 的 課 題 。 所 謂「 知 識管 理 」,是 將 知識 視 為可 管 理 的資 產,強 調 知識 經 由 獲得、累 積、

儲存、分 享、統 整等 過 程,達 成應 用 與創 新 的 功能,進 而 提昇 智 慧,實 現 組織 的 目 標( 吳 清 山,2001)。

教育 是 培 訓人 才 之 事業 , 學校 則 是 傳授 知 識的 組 織 ,學 校 最 重要 的 資 產, 莫 過 於教 師 長 時間 所 累積 的 專 業知 識 與經 驗 , 透過 知 識 管理 , 可以 有 效地 保 存 教師 的 知 識資 產 與智 慧 資 本, 粹 鍊出 教 師 專業 的 知 能、 技 巧與 素 養, 進 而 實現 教 育 目標 。 教師 之 教 育知 識 管理 , 影 響了 專 業 的成 長 ,更 能 因應 多 元 的學 生 與 教育 問 題, 進 而 培養 優 秀之 人 才 。

二、 研 究 動機 :

教師 是 推 動「 教 育 搖籃 」 的手 ; 雕 塑學 生 人格 的 藝 術家 ; 帶 領學 生 邁 向智 慧 的 領航 員;教師 站 在 教育 改 革的 第 一 線,為 加 速社 會 發展 的 推 動者,

並肩 負 著 社會 的 期 望與 責 任。 學 校 教育 是 社會 進 步 的原 動 力 ,尤 其 在我 國 邁向 知 識 型社 會 的 同時 , 教師 更 需 要扮 演 火車 頭 的 角色 , 發 揮高 度 的專 業 與學 習 能 力,使學 校 教 育能 與 時俱 進(陳 美 玉,2002)。故此,教 師 必頇 有 能力 隨 時 面對 高 變 異的 教 學情 境 , 並不 斷 豐富 自 己 的專 業 知 識及 教 學技 巧,以 開拓 未 來理 想 教 育的 前 景( 李 婉玲,2005)。作 為 一名 教 育工 作 者 , 除了 扮 演 專業 知 職 傳授 的 「經 師 」 角色 外 ,更 要 承 擔倫 理 道 德典 範 之「 人 師」 角 色 。西 方 國 家在 經 過數 百 年 術業 傳 授為 主 的 教育 實 踐 後, 也 開始 反

(16)

3

思教 育 工 作與 教 師 角色 的 本質 , 由 此可 見 ,教 育 事 業的 良 窳 實與 教 師對 自 己職 責 的 認知 息 息 相關 (Shirley , 1999)。

社會 急 遽 的變 遷 , 學校 環 境日 益 複 雜, 教 師所 要 扮 演的 角 色 與職 責 也 尌更 加 繁 重了 。 正 常化 教 學與 升 學 主義 、 教育 理 念 與教 育 實 際的 不 一致 、 社區 人 士 及家 長 的 期望 行 政管 理 與 本身 專 業自 主 等 衝突 , 均 形成 教 師許 多 壓力 。 面 對這 些 角 色衝 突 ,教 師 必 頇學 習 因應 技 巧 與自 我 調 適, 提 升專 業 能力 , 建 立本 身 教 育信 念 ,以 達 身 心健 全 的境 界 。

研究 者 本 身現 在 除 了參 與 研究 所 進 修外 , 也經 常 參 與縣 內 舉 辦的 短 期 進修 與 校 內的 週 三 進修 活 動, 除 了 希冀 提 升專 業 知 能外 , 也 希望 藉 由知 識 分享 的 過 程,推 動 學校 學 習 氣氛,讓 學習 型 組織 自 我 成長 並 提升 教 學 效能。

在準 備 進 修或 在 進 修的 過 程中 , 不 免遇 到 一些 困 境 ,例 如 時 間的 安 排、 專 業成 長 的 期待 … 等,故研 究 者 將以 教 師 性別、年 齡、教育 程 度、擔 任職 務、

學校 規 模 等背 景 變 項來 探 討國 小 教 師參 與 在職 進 修 行為 的 現 況, 此 為研 究 動機 之 一 。

知識 管 理 是將 知 識 有效 的 蒐集 、 分 析、 歸 納、 儲 存 與創 新 , 教師 進 行 知識 管 理 ,除 了 可 以增 進 本身 專 業 知識 的 取得 外 , 也可 以 依 此解 決 教學 上 的困 難 , 更可 以 進 一步 進 行創 新 的 教學 與 組織 的 知 識分 享 。 教師 參 與在 職 進修 , 除 了可 以 充 實專 業 知能 外 , 是否 在 知識 管 理 的應 用 中 ,影 響 到了 教 師參 與 的 意向 ; 教 師參 與 進修 後 , 是否 能 應用 管 理 理論 的 策 略, 將 知識 的 取得 、 儲 存、 分 享 、應 用 、創 新 , 完全 落 實於 教 學 中, 並 有 實質 的 幫助 , 或是 教 師 為了 有 效 進行 教 育知 識 管 理, 是 否影 響 到 參與 在 職 進修 之 行為 , 此為 研 究 動機 之 二 。

第 二 節 研 究 目 的 與 待 答 問 題

一、 研 究 目的 :

(一 ) 瞭解 台 東 縣國 小 教 師在 職 進修 教 育 的現 況 。 (二 ) 瞭解 台 東 縣國 小 教 師知 識 管理 的 現 況。

(17)

4

(三 ) 以知 識 管 理理 論 研 究國 小 教師 參 與 在職 進 修 之行 為 。 二、 待 答 問題 :

(一 ) 台東 縣 教 師參 與 在 職進 修 行為 與 知 識管 理 的 現況 為 何?

(二 ) 教師 背 景 變項 影 響 教師 參 與在 職 進 修之 情 形 ? (三 ) 教師 背 景 變項 影 響 教師 知 識管 理 之 情形 ? (四 ) 個人 知 識 管理 影 響 教師 參 與在 職 進 修之 情 形 ?

第 三 節 名 詞 釋 義

一、 國 小 教師 :

本研 究 所 指「 國 小 教師 」 是指 由 教 育行 政 機關 依 法 介聘 、 分 發或 由學 校 自 行遴 聘 之 教學 人 員,包括 主 任、組長、級 任 教 師、科 任 教 師。

二、 在 職 進修 :

本研 究的「 在 職進 修 」是指 國 民 小學 教 師為 促 進 個人 專 業 發展、提升 教 師專 業 素 養, 增 進 專業 知 能而 參 與 之相 關 教育 活 動 。可 包 括 以下 四 大類 : (一 ) 與教 育 或 教學 有 關 之學 分 班。

(二 ) 與教 育 或 教學 有 關 之學 位 班。

(三 ) 主管 教 育 行政 機 關 、師 範 院校 、 一 般大 學 、 教育 專 業團 體 辦 理之 短期 考察 、 研 習進 修 , 或國 民 中小 學 校 內所 舉 辦 之進 修 活動 。

(四 ) 自我 閱 讀 、研 究 進 修 三、 知 識 管理 :

知識 管理 是 經 由一 系 列創 造 知 識、獲 得 知識、應用 知 識 的過 程 來提 升 組織 的 績 效。 為 了 提升 競 爭優 勢 , 對於 存 在組 織 內 外部 的 個 人、 群 組或 團 體內 有 價 值的 知 識 ,進 行 有系 統 地 定義 、 獲取 、 儲 存、 分 享 、利 用 與評 估 等工 作 。

在 本 研究 中 、 研究 者 以國 小 教 師參 與 在職 進 修 行為 與 知 識管 理 的關 聯 性以 下 列 五項 層 面 研究 之 :

(一 ) 知識 的 取 得: 教 師 取得 知 識的 來 源 及方 式

(18)

5

(二 ) 知識 的 儲 存: 如 何 將知 識 有效 的 儲 存, 轉 換 為個 人 的知 識 。 (三 ) 知識 的 分 享: 將 所 學的 知 識經 轉 化 後與 組 織 成員 分 享。

(四 ) 知識 的 應 用: 將 取 得、 儲 存轉 化 之 知識 應 用 於教 學 或生 活 中 。 (五 ) 知識 的 創 造: 將 取 得、 儲 存轉 化 、 應用 之 知 識加 以 活化 創 新 ,落

實於 教 學 中, 提 升教 學 效 能。

第四 節 研 究範圍與 限制

一、 研 究 範圍 :

本研 究 之 研究 地 區 與對 象,以 台東 縣 國 民小 學 教 師為 主;研 究內 容 則 著重 在 教 師在 職 進 修與 知 識管 理 現 況之 探 討,背 景 變 項對 在 職進 修 與 教師 管理 的 影 響與 知 識 管理 影 響參 與 在 職進 修 的相 關 性 。

二、 研 究 限制 :

(一 ) 研 究樣 本 :

本研 究 限 於研 究 者 之時 間、能 力、經費,研 究取 樣 僅 以台 東 縣國 民 小學 教 師 為研 究 對 象。另 外,本 研 究係 採 分 層取 樣,雖告 知 學校 取 樣原 則,但 因 受限 於 各 學校 教 師的 職 務 分配 狀 況,可 能造 成 所選 取 的樣 本 分 配不 均 。

(二 ) 研 究方 法 :

教師 不 同 在職 進 修 方式 與 知識 管 理 現況 與 其影 響 之 關係 採 問 卷調 查 法, 以 量 化的 調 查 方法 進 行研 究 。

(三 ) 研 究變 項 :

本研 究 僅 探討 國 小 教師 的 性別 、 年 齡、 教 育程 度 、 學校 規 模 、擔 任 職務 等 外 在因 素 , 對教 師 人格 特 質 、價 值 觀等 內 在 因素 未 加 探討 。

(19)

6

(20)

7

第 二 章 文 獻 探 討

身處 知 識 經濟 時 代 ,有 效 的知 識 管 理已 呈 必然 趨 勢 ,而 教 師 參與 在 職 進修 的 意 向, 也 影 響著 個 人知 識 的 創造 與 累積 , 故 本章 的 目 的在 探 討知 識 管理 理 論 之意 涵 與 相關 的 研究 , 並 以此 理 論分 析 台 東縣 國 小 教師 在 職進 修 狀況 與 參 與意 向 之 關聯 。 本章 共 分 為二 節 ,第 一 節 知識 管 理 理論 與 相關 研 究; 第 二 節國 內 在 職進 修 之現 況 。

第 一 節 知 識 管 理 理 論 探 討 與 相 關 研 究

一、 知 識 (Knowledge)的 意 涵:

(一 ) 知 識的 定 義 :

在 人 類文 明 發 展過 程 中, 知 識 是不 可 或缺 的 要 素, 而 知 識無 論 在 形成 、 累 積、 擴 散 各方 面 的特 性 均 不同 於 傳統 的 有 形資 源 ( 黃廷 合 , 吳思 達 ,2004) 而 知 識也 是 使 個人 及 組織 展 現 獨特 價 值的 關 鍵 因素 。 英國 哲 學 家培 根 (Bacon)曾 說過 : 知 識尌 是 力量 ; 古 希臘 哲 學 家柏 拉 圖也 說 :「我 認 為 知識 是 一 切能 力 中最 強 的 力量 。 」 可見 自 古以 來 「 知 識」 即 是 社會 發 展 的重 要 力量 。

關於 知 識 的意 義 ,眾 多 學 者與 研 究者 以 不 同的 角 度 與理 論 給予 定 義, 韋 氏 字典 將 知 識定 義 為: 個 人 由學 習 中獲 得 的 經驗 , 經 由發 現 、 聯想 以 及 直覺 和 判 斷而 逐 漸熟 習 的 認知 過 程。 教 育 部國 語 辭 典則 將 知 識定 義 為 :人 在 學 習、 實 踐過 程 中 所獲 得 的學 問 、 經驗 , 亦 指「 客 觀 明確 的 認 識內 容 」或「 對 於 某件 事 務有 明 確 的理 解 與 認知 」。知識 要 經 過創 造 、 改造 、 熟 習與 活 化, 才 是 真正 具 有價 值 的 資產 。

以下 列 舉 一些 重 要的 學 者 及其 對 知識 所 作 的定 義 , 如 表 1:

(21)

8

表 1 相 關學 者 對 知識 的 定 義

研 究 者 整 理

資料 、 資 訊、 知 識 和智 慧 的概 念 所 形成 的 隸屬 關 係 ,如 下 圖 所示 :

學者 知識 的 定 義

何光 國 (1990)

知識 是 經 驗累 積 的 記錄;事 實組 織 的 系統 化;對 事 實的 理 解;一種 理 解 的行 為 或狀 態;人 的已 知 和 未 知。

Drucker (1993) 知識 是 將 資訊 有 效 地運 用 於行 動 中 。

Davenport &

Prusak(1998)

一、知 識的 型 態:是 一個 流 動、動 態的 混 合體,隨 時隨 著 刺 激與 學 習 而改 變 更新 。

二 、 組 成 份 子 : 包 括 經 驗 、 償 值 觀 、 情 境 資 訊 (contextual infomation) 與 專 業 洞 察 力 (expert insight)。

三、主 要 功 能:提 供 一 個參 考 架構 來 評 估與 整 合 新 刺激 所 產 生的 資 訊 與經 驗,形成 新 的 學習 , 並可 指 導 決策 與 行 為。

四、 儲 存 主體 : 由 理解 者 (knower)的 心 智 產生 與利 用 , 存在 於 知 識庫 中 ,也 存 在 於工 作 流程 。

張淑 萍 (2000)

知識 是 一 種結 合 資 料、資 訊,再加 上 個 人經 驗 分 析 與主 觀 認 定並 與 實 際情 境 相呼 應 後,所 產生 一 種 可 運用 的 結 果。

廖春 文 (2001)

認為 資 料 的蒐 集 與 整理,頇 透過 批 判 的方 式 選 取;

而資 訊 的 轉換 要 經 由創 造 性的 轉 化 過程;知 識 需 透 過整 合 , 才能 成 為 活化 的 知識 。

(22)

9

圖 1 資料 、 資 訊、 知 識 、智 慧 關係 圖

資 料 來 源 : 葉 連 祺 、 張 鈿 富 ( 2001 )

綜上 所 述,知 識是 抽 象 的,是藉 由 個體 與 環 境互 動 後,所 累積 的 內容 , 以某 種 形 式呈 現 以 傳達 概 念, 此 概 念頇 經 過思 考 , 最後 才 能 產生 出 知識 。 資料 是 一 些收 集 所 得的 事 件, 經 過 選擇 與 分析 , 產 生一 些 看 法, 此 即為 資 訊;資 訊 在經 過 比 較與 組 合 後轉 換 成可 做 為 決策 依 據的 基 礎,即 為 知 識( 葉 連祺、張 鈿 富,2001)。而智 慧 是 指能 正 確 判斷,採 取 適 當的 對 應策 略。唯 有分 析 資 料、瞭 解 資訊 後 採 取行 動,所獲 得 之認 知 結 果才 是 真正 的 知 識( 黃 廷合 , 吳 思達 ,2004)。

(二 ) 知 識的 類 型

許多 學 者 對於 知 識 的分 類 因個 人 的 觀點 、 所學 之 領 域與 應 用 之方 向 而 有不 同 的 見解 , 茲 將分 類 架構 整 理 如 表 2:

表 2 知 識的 分 類 架構

分類 準 則 知識 的 類 別

抽象 程 度 理論 知 識(theoretical knowledge) 實務 知 識(practical knowledge)

資料 資訊 知識

事件

收 集 轉 化 比 較 組 合

選 擇 分 析

智慧 累 積

粹 鍊

(23)

10

可呈 現 的 程度 內隱 知 識--認 知 內隱 、 技巧 內 隱 外顯 知 識

儲存 的 單 位 員工 個 人 知識 組織 知 識

資 料 來 源 : 林 東 清 ( 2003 )

1. 理論 知 識與 實 務 知識

(1) 理論 知 識:

是指 利 用 科學、客 觀 的方 法 蒐 集資 料 證據,並 加 以歸 納、分 析 及 驗證 後 , 所得 到 的 一種 概 念性 的 知 識。

(2) 實務 知 識:

是指 個 人 經由 特 定 事件、工 作的 實 際經 歷,經由 實 踐 或是 練 習 中 學習 到 的 一些 工 作 上 的 Know-how、 經驗 法 則 、直 覺 與判 斷 等 。

表 3 理 論知 識 與 實務 知 識 的區 別

特性 理論 知 識 實務 知 識

可擷 取 性 外顯 知 識 內隱 知 識

獲取 方 式 由許 多 案 例歸 納 後,再 由個 人

邏推 演 而 成 由實 做 中 學習

適用 範 圍 適用 範 圍 大、可 推演 的 通則 。 適用 在 特 定的 背 景 下

抽象 程 度 抽象 程 度 高、 簡 化 抽 象 程 度 低 , 由 許 多 工 作 細 節、事 件、 過程、 資 料所 組 成 移轉 性 容易 瞭 解 、分 享 、 移轉 相當 複 雜、不容 易 表 達與 移 轉

資 料 來 源 : 林 東 清 ( 2003)

Beckman(1999)認 為:理 論 知識 能 演繹 及 指 導實 務 知 識,而 實 務知 識 則 能利 用 歸 納或 驗 證 以形 成 理論 。 同 時運 用 實務 知 識 與理 論 知 識, 比 任一 單 方面 的 運 用更 有 效 。

2. 內隱 性 知識 和 外 顯性 知 識 :

(24)

11

(1) 內隱 性 知識 :

是指 深 植 在個 人 的 經驗 、 判斷 、 聯 想、 創 意、 潛 意 識之 心 智 模 式內 的 知 識。是 深 植 於個 人 的行 為 與 特質,具 顯 著的 個 人 特性,並 需 親身 經 歷 累積,難 以 用任 何 形式 傳 遞。頇藉 由 人 際間 的 互 動,親 身 體 驗才 能 彼 此共 享 的 知識 。

①認 知 內 隱:

指一 些 儲 存在 心 智 模式 內 的抽 象 觀 念、判斷、直覺,因 為 太 過豐 富、 複 雜 而難 以 外 化表 達 。

②技 巧 內 隱:

是指 要 透 過親 身 實 踐, 不 斷地 練 習 與訓 練 由「 實 做 中學 習 」,才 能獲 得 的 技能 。

(2) 外 顯性 知 識 :

指 可 用數 字、文字、圖 形或 其 他具 體 物 清楚 表 達 的知 識,亦 即 可定 義 、 可擷 取 的 知識 , 而且 溝 通 容易 。 為客 觀 的 、理 性 的 、具 有 條理 性 的 知識 , 並 可以 清 楚辨 認 , 保有 具 體型 態 , 可以 透 過 形式 、 系統 語 言 來傳 遞 。

表 4 內 隱知 識 與 外顯 知 識 的區 別

特性 內隱 知 識 外顯 知 識

本質 主觀 的 ,不 易 口 語或 形 式 化 可編 碼 呈 現、可 清楚 說 明、較 客 觀

形成 的 過程

透 過 身 體 力 行 及 不 斷 的 學 習與 累 積, 透 過 個人 熟 練 的 技術 與 文 化、 習 慣等 方 式 表 現出 來 。

對於 資 訊 的研 讀、瞭 解、推 理 與 分 析

儲存 地 點 人類 的 心 智 文件 、 資 料庫 等

重要 運 用 對於 新 問 題的 預 測 與解 決 有效 完 成 結構 化 的 工作

資 料 來 源 : 黃 麒 祐 ( 2003 )、 林 東 清 ( 2003 )

(25)

12

Beckman(1999 )認為 內 隱 知識 必 頇能 透 過 外部 化 轉 化成 組 織的 能 力,才 能對 組 織 產生 價 值 。員 工 的內 隱 知 識也 要 靠外 顯 的 知識 來 轉 化、 分 享及 訓 練, 以 提 升其 內 隱 知識 。

3. 員工 個 人知 識 與 組織 知 識 (1) 員 工個 人 知 識:

是指 員 工 屬於 自 己 的知 識 ,包 含 技 能、 經 驗、 價 值 觀等 , 個 人 可以 再 利 用、 活 用 。

(2) 組 織知 識 :

例如 組 織 的作 業 程 序、 資 訊管 理 系 統、 組 織文 化 與 團隊 合 作 機 制, 為 容 易與 組 織 成員 分 享的 知 識 。(Leonard, 1995)

二十 一 世 紀的 時 代 ,組 織 競爭 優 勢 的策 略 已從 有 形 的設 備 、 資本 、 勞 力移 轉 至 抽象 化 、 高難 度 的「 知 識 」。

當知 識 取 代物 質 , 成為 人 類經 濟 活 動中 追 求價 值 的 基礎 時 , 將使 得 社 會的 價 值 體系 產 生 重大 的 改變( 黃 廷 合、吳 思 達,2004)。知 識的 獲 得與 累 積, 攸 關 組織 的 優 劣與 持 續力 , 故 知識 的 保存 與 創 新, 更 顯 示其 重 要性 。

二 、知 識 管理 (Knowledge Management, KM)的意涵 :

(一 ) 知 識管 理 的 定義 :

KM 是 指 組織 為 了提 升 競 爭優 勢 , 對於 組 織內 外 部 的個 人 、小 組 或團 體 內 有價 值 的 知識 , 進行 有 系 統地 定 義、 獲 取 、儲 存 、 利用 與 評 估等 活 動 。知 識 管 理是 用 已知 的 方 法解 決 已知 的 問 題、 分 享 及移 轉 正 確的 知 識 ,應 用 舊 經驗 及 重點 學 習 、產 生 更明 確 的 效果 。

知 識 可視 為 分 一種 類 歸檔 概 念 。建 立 分類 的 方 法, 尌 是 先確 認 問 題, 然 後 辨別 對 應 這些 分 類。 知 識 管理 尌 是在 管 理 此過 程 , 擁有 這 些 概念 才 能 創造 出 所 謂的 新 知識 、 新 方法 ( 陳美 玉 ,2002) 。

知 識 有廣 泛 的 概念 , 相對 的 知 識管 理 也有 多 樣 化定 義 , 見 表 5

(26)

13

表 5 相 關學 者 對 知識 管 理 的定 義

研 究 者 整 理

知識 管理 是 組 織在 面 對非 連 續 的變 化 所 產生 之 重大 變 革 ,或 要 決定 攸 關成 敗 的 方案 時 , 所必 頇 建立 包 括 了將 資 料、 資 訊 技術 、 組 織流 程 與文 化 等加 以 整 合之 過 程 及成 果 ;透 過 分 享, 促 使組 織 和 個人 的 進 步, 增 進競 爭 力及 組 織 績效 , 以 達成 組 織目 標 。

學者 定義

Sallis&

Jones(2002)

「 知 識 管 理 」 是 關 於 「 學 習 去 知 道 我 們 所 認 識 的 東 西 」

(learning to know what we know )和「 知 道不 認 識 但應 該 認 識 的 東 西 」 ( know what they do not know butshould know )。

Rossett 及 Marshall

(1999),引 自 王如 哲 (2000)

包括 確 認、文 件 化,以 及 分類 存 在 於組 織 員工 與 顧 客的 顯 性與 隱 性 知識。認 為「 知 識管 理 」是促 使 人員 運 用 知識 的 一種 機 制,並 使 人 員能 夠 在特 定 情 境中 採 取有 效 之 行動 。 陳美 玉 (2002) 提出「 教 師 個 人知 識 管理 」,強 調 使「 教 師有 機 會 將個 人

的『 外顯 知 識 』,以 及內 隱 的 實踐 性 知 識,化 作 系 統性 且 能相 互 傳 承與 保 存 的資 料 。

莊素 玉 (1999) 組 織 的 知 識 管 理 是 組 織 內 的 經 驗 、 知 識 可 以 有 效 記 錄 、 分 類 、 儲 存 、 擴 散 以 及 更 新 的 過 程 。

陳依 蘋 (1999) 知 識 管 理 是 將 組 織 內 的 經 驗 、 知 識 有 效 地 紀 錄 、 分 類 、 儲 存 、 擴 散 以 及 更 新 的 過 程 。

鄭耀 忠 (2001) 知 識 管 理 是 一 種 工 具 、 流 程 與 活 動

孫志 麟 (2002) 知識 管 理 意指 個 人 或組 織 對知 識 進 行管 理,透 過 知 識的 取 得、組 織、轉 換、分 享、應 用與 創 新等 一 系 列的 活 動,同 時結 合 資 訊科 技,使知 識 不斷 產 生、累 積 與精 進,以有 效 增進 智 識 資產 價 值 的循 環 過程 。

Nijhof(1999) 知識 管 理 是將 「 隱 性知 識 外顯 化 」 的過 程

(27)

14

知識 管 理 與知 識 建 立(knowledge building )、知 識 分 享(sharing )、知 識創 造 (creation ) 互為 關 聯 (Fullan, 2002 ) 。知 識 管理 是 一 種策 略 ,將 知 識收 集 、 保存 和 應 用, 分 享舊 知 識 和發 展 新知 識 , 依此 建 立 組織 文 化, 幫 助學 習 工 作、 適 應 環境 和 人, 並 更 快速 與 有效 的 溝 通知 識 。

(二 ) 知 識管 理 的 策略 :

「 正 確的 開 始,是 成 功的 一 半 」,要 有 效的 進 行 知識 管 理,必 頇 運用 適 當的 策 略 ,以 期 達 成知 識 管理 的 目 標。 做 好知 識 管 理才 能 保 有優 勢 ,知 識 管理 是 保 持競 爭 力 的關 鍵( 吳子 倩,2000),知 識 應被 積 極 而有 效 的管 理 , 才能 在 重 視效 率 的 時代 中 展現 優 勢 ,成 為 引導 社 會 進步 的 主 要力 量 。 教 師 身為 知 識 工作 者 ,對 於 社 會知 識 進 步的 推 動, 更 是 責無 旁 貸。 因 此, 教 師 應更 積 極 於知 識 的學 習 、 創新 與 應 用, 成 為知 識 管 理的 楷 模, 不 但有 能 力 與方 法 管 理個 人 的知 識 , 亦足 以 教 導學 生 成為 掌 握 知識 的 時代 主 人。

林偉 文、 吳 靜 吉、 詹志 禹(2003)指出 ,教 師 的 知識 管 理在 發 展 一種 學習 的 組 織文 化,包 含「 共 享 價值 」、「 知 識 分享 與 資訊 流 通 」、「 深度 對 話 」、

「合 作 」、「 組 成 或參 與 知識 社 群 」、「 經 營管 理 支 持」、以及「 學習 結 構與 管 道 」等 七 種 策 略; 陳 美 玉(2002) 也提 示 了 教 師專 業 實 踐 歷程 中 , 包括 合 作自 傳 法 、札 記 反 省、 經 驗學 習 、 檔案 歷 程 、與 個 人理 論 建 構等 五 種教 師 個人 的 知 識管 理 策 略。

莊 淇 銘 ( 2003) 也 指 出知 識 管 理 是 一 種 持 續 的 、 動 態 的 循 環 系 統 , 著重 在 知 識的 選 擇 、取 得 、運 用 、 創造 、 儲存 , 以 及維 護 與 擴散 。

關於 知 識 管理 的 策 略, 企 業界 與 教 育界 因 組織 型 態 不同 、 組 織成 員 面 對的 情 境 之差 異 , 而有 不 同的 策 略 方案 , 本研 究 僅 尌於 教 師 知識 管 理的 層 面,依 知識 生 命週 期 的 關聯(莊 淇 銘,2003),並參 考 相 關文 獻,以 知識 的 取得 、 知 識的 儲 存 、知 識 的組 織 與 應用 、 知識 的 分 享與 知 識 的創 造 五個 面 向來 探 討 知識 管 理 的策 略 。

1. 知識 的 取得

教師 在 教 學領 域 範 圍內 頇 隨時 充 實 自己 的 知識 , 應 用在 教 學 中, 以

(28)

15

便因 應 快 速進 步 與 不斷 更 迭的 社 會 。依 前 述知 識 分 類得 知 , 知識 分 為顯 示知 識 與 隱性 知 識 、個 人 知識 與 組 織知 識 、理 論 知 識與 實 務 知識 , 故知 識以 不 同 的角 色 存 在於 不 同的 位 置 。而 教 師可 取 得 知識 的 方 式很 多 ,組 織內 部 或 外在 環 境 皆可 提 供所 需 的 知識 , 舉凡 主 動 的閱 讀 書 籍、 擷 取傳 播媒 體 、 網際 網 路 的資 訊 、學 校 檔 案提 供 的資 料 、 教師 經 驗 的交 流 、個 人的 經 驗 與體 悟 、 進修 與 培訓 或 被 動的 接 受專 業 人 士的 知 識 傳授 或 是受 領導 者 的 影響 , 皆 是有 效 取得 知 識 的來 源 。

2. 知識 的 儲存

係指 將 有 價值 的 知 識經 過 選擇 、 分 析、 加 工與 提 煉 後, 儲 存 在適 當 媒介 內 , 以供 需 求 者能 更 快速 地 擷 取與 應 用, 並 隨 時更 新 與 重整 其 內容 與結 構 ( 林東 清 ,2003)。 知識 的 儲 存, 需 注意 以 下 重點 :

(1) 選擇 與 過濾 : 經 過思 考 過 濾後 , 選擇 儲 存 具有 保 存價 值 的 知識 。

(2)經 過加 工 與 提煉: 在 儲 存之 前,頇 經由 加 工提 煉 的 過程,包 括 編輯、

分類 及 摘 要, 確 保 所儲 存 知識 的 品 質。

(3)不 同 的儲 存 媒 介:不 同 的 知識 要 有不 同 的 儲存 方 法,外 顯知 識 與 內 隱知 識 應 該有 不 同 的記 錄 與儲 存 的 媒介 。

(4)方 便 擷取: 儲 存 的知 識 必 頇方 便 擷取,知識 儲 存 架構 的 設計 必 頇 讓 使用 者 能 利用 方 便 有效 的 方式 與 途 徑來 快 速地 擷 取 與應 用 。

(5)更 新 與重 整: 儲 存的 知 識必 頇 定 期更 新 與重 整,以 提 升知 識 的 內涵。

知識 的 儲 存, 主 要 是將 組 織中 的 知 識變 成 易懂 之 形 式, 例 如 :文 字 、 圖形 、 符 號等 , 以 利組 織 在工 作 上 的應 用 。

有機 式 強 調知 識 具 備調 適 與更 新 的 特性 ; 而機 械 式 之制 度 顯 得僵 化 。

「整 合 」強調 由 組 織中 央 掌 控、由 上 而下 且 為正 式 的 知識 儲 存方 式,「 分散 」 則是 由 下 而上 , 由 員工 自 行保 留 儲 存各 部 門的 會 議 紀錄 、 公 文、 報 表或 個 人技 能 。

知識 可 儲 存於 個 人 或團 體 ,以 不 同 的儲 存 媒介 才 能 更有 效 的 儲存 , 提 高知 識 的 保存 價 值 。組 織 不僅 要 創 造、 獲 取與 移 轉 珍貴 的 知 識, 更 要將 這 些保 貴 的 知識 保 留 儲存 下 來, 以 充 分地 再 利用 而 發 揮更 大 的 價值 。

教師 在 經 由知 識 取 得的 管 道獲 取 知 識後 , 再藉 由 過 濾與 選 擇 ,萃 取 具

(29)

16

價值 的 知 識, 儲 存 於各 類 媒介 中 , 進行 有 效的 管 理 與分 類 , 除了 增 進個 人 學養 外 , 也方 便 日 後需 提 取各 類 知 識時 的 有效 性 。

3. 知識 的 應用

獲取 知 識 的目 的 非 只注 重 獲取 的 多 寡, 更 著重 於 知 識的 應 用 ,進 一 步促 進 知 識的 再 學 習。 知 識的 應 用 ,不 但 可以 改 變 個人 之 思 想、 行 為與 態度 , 增 進適 應 社 會的 能 力, 亦 可 以改 善 組織 的 結 構, 提 高 整體 效 能,

提升 市 場 競爭 力 。 知識 管 理除 了 能 提昇 組 織內 部 知 識的 品 質 ,亦 可 強化 知識 的 可 行性 及 應 用價 值 。如 何 將 有限 的 資源 , 作 最有 效 之 利用 , 必頇 將所 擁 有 的知 識 應 用於 工 作實 踐 之 中, 始 具意 義 和 價值 。

教 師 在獲 得 知 識, 經 由知 識 分 享後 , 便要 進 行 知識 的 整 合與 重 構,

對於 教 學 資訊 全 面 審視 與 統整 後 , 擬定 教 學方 案 並 實施 , 此 舉可 讓 教師 將擁 有 的 知識 能 夠 實際 應 用到 教 學 現場 , 解決 教 學 所面 臨 的 問題 , 落實 知識 應 用 的策 略 , 並提 升 教學 效 能 。教 師 可在 多 元 的教 學 型 態中 , 以觀 摩教 學 、 研討 、 發 表與 座 談, 建 立 知識 運 用的 機 制 ,不 斷 修 正與 改 善教 學, 進 而 學習 與 成 長。

4. 知識 的 分享

德國 首相 俾 斯 麥說:「 我 站在 巨 人肩 膀 上,所 以 我 看的 比 巨人 更 遠。」

是知 識 分 享的 最 佳 寫照 。 分享 知 識 的重 點 ,是 適 時 將有 用 的 知識 傳 遞給 需要 的 人,將累 積 的 知識 在 組織 內 共 享和 交 流(葉 乃 嘉,2005),讓 成功 的經 驗 與 既有 的 知 識成 為 成員 的 學 習典 範 本, 失 敗 的教 訓 也 可做 為 前車 之鑑 , 此 舉可 提 高 知識 的 價值 與 意 義。 在 組織 中 , 往往 有 成 員的 知 識分 享意 願 不 高, 可 能 基於 藏 私、 表 達 困難 和 技術 困 難 ,但 知 識 若只 是 累積 而沒 有 共 享與 交 流 ,那 知 識的 儲 存 與累 積 的價 值 尌 相當 減 低 。

教師 的 知 識分 享 , 除了 可 以將 經 由 各種 管 道取 得 的 知識 , 儲 存轉 換 成外 顯 知 識後 , 除 了應 用 於教 學 外 ,可 藉 由知 識 的 分享 與 經 驗交 流 ,與 他人 交 換 教學 心 得 ,從 中 獲取 成 功 經驗 , 並將 自 身 儲存 的 知 識修 正 與補 齊, 改 善 知識 應 用 中所 遭 致的 困 難 ,提 出 具體 解 決 辦法 , 讓 教學 活 動更 加完 善 。 知識 分 享 的行 為 ,不 僅 提 昇了 知 識的 整 體 價值 , 個 人更 可 以在 分享 的 過 程中 , 反 覆學 習 原有 已 累 積的 知 識, 亦 能 從他 人 身 上習 得 自身

(30)

17

缺少 的 各 種知 識 , 實是 利 人利 己 之 行為 。

許多 學者 皆 對 知識 分 享 提出 看 法與 進 行 的方 法 , 分述 如 下:

(1) 葉乃 嘉 (2005) 認為 組 織 中的 知 識分 享 可 以擴 展 每 位成 員 的知 識 來源 與 資 訊視 野 , 他提 出 了有 效 促 進知 識 分享 的 方 法: 建 立 知識 分 享的 管 道、利 用 資 訊科 技 加強 知 識 交流,共 享管 理 資訊 和 業 務知 識 、 建立 共 享 機制 與 積 極分 享 和交 流 的 組織 文 化、 實 施 策略 合 作 ,整 合 組織 內 外 知識 資 源 、發 展 學習 型 組 織。

(2) 王建 彬 、伍 忠 賢 (2001) 引用 馬 斯洛 的 需 求論 , 提 出知 識 分享 的 動機 為:自我 實 現,如 升 遷 機會、利他 主 義;自 尊,如責 任 感驅 使 ; 歸屬 感 , 如互 惠 ;也 提 及 滿足 個 人 成尌 與 應付 工 作 的挑 戰 之 動機 需 求。

他 們認 為 知 識分 享 的 方式 為 成員 間 的 討論 , 無 論是 腦 力激 盪 會 議 或是 網 路 上的 討 論 區、電 子 郵件,多 向溝 通,有 來有 在,有問 有 答 , 可以 激 發 許多 的 靈 感。

(3) 黃廷 合 、吳 思 達 (2003) 認為 知 識分 享 可 以消 除 知 識孤 島 ,並 以 台積 電 企 業的 知 識 管理 方 式, 提 出 知識 分 享的 管 道 為: 實 務 社群 、 設立 複 製 主管 與 創 造學 習 型組 織 文 化。 他 們認 為 分 享隱 性 知 識比 顯 性知 識 的 傳遞 更 加 重要 。

(4) 林東 清 (2003) 認為 知 識 分享 是 指組 織 的 員工 或 團 隊, 在 組織 內 透過 各 種 管道( 例 如討 論 、 會議 、 知識 庫 、 網路) 交 換、 討 論 知識 , 其目 的 在 透過 交 流 ,擴 大 知識 的 利 用價 值 並提 升 知 識的 綜 效 。 知識 分 享 尌學 習 層 面而 言 ,是 獲 得 有效 能 力的 過 程 ,亦 是 內 隱與 外 顯 知識 轉 化 的歷 程 ( 汪金 城 ,2001) 。藉 由 資 訊科 技 及多 元 溝 通管 道 , 互通 訊息 與 交 流知 識 , 進行 應 用、 轉 化 與創 新 ,達 到 提 昇專 業 成 長的 目 標。 教 師參 與 能 提升 專 業 知能 的 研究 活 動 與進 修 活動 , 除 了提 昇 個 人的 專 業成 長 外, 也 能 經由 知 識 分享 增 進組 織 的 績效 , 而教 師 彼 此的 傳 遞 知識 與 交換 經 驗, 透 過 結合 、 外 在化 、 社會 化 與 內在 化 的歷 程 , 將讓 學 習 的成 效 更為 顯 著。 教 師 進行 與 個 人知 識 管理 的 同 時, 若 能與 同 儕 合作 , 分 享教 學 相關 的 活動,包 括 課 程、教學 及 班 級經 營 的個 人 經 驗、知識 與 理 論的 對 話與 分 享,

(31)

18

將使 教 師 有更 多 機 會, 具 體化 並 檢 視自 己 與他 人 的 個人 知 識 ,合 作 促進 教 師個 人 在 專業 發 展 上的 成 效。

5. 知識 的 創造

Nonaka 與 Takeuchi (1995)認 為知 識 的 創造 是「 社 會化 」、「 外 部化 」、

「結 合 」、及「 內部 化」四 種 知識 轉 化 不斷 循 環的 結 果,而 此 不斷 循 環的 結 果即 為 「知 識 螺旋 」(引 自 黃 廷合 、吳 思 達,2004), 如 圖 5 所 示。 知識 創 造由 個 人 開始 , 逐 漸提 升 並增 加 互 動範 圍 ,從 個 人 擴展 至 團 體、 組 織甚 至 組織 間 。

社 會 化(socialization ) 是 指人 與 人 間的 知 識分 享 , 交流 彼 此 的內 隱 知 識; 外 部 化(externalization )則 是透 過 有 意義 的 表 達, 將 內隱 知 識 具體 呈 現成 為 外 顯知 識 ; 結合 (combination )是 將具 體 化 的外 顯 知 識和 現 有知 識 結合 , 擴 展知 識 的 基礎 ; 內部 化 (internalization )是 藉由 學 習 新知 識 , 將 外顯 知 識 變成 成 員 的內 隱 知識 。

外顯 知 識

內顯 知 識 個人 群體 組織

知 識 層次 圖 2 知 識螺 旋 圖

資 料 來 源 : 引 自 黃 廷 合 、 吳 思 達 , 2004

教師 進 行 知識 的 創 造, 除 了可 以 改 進教 學 方法 , 還 能得 到 許 多解 決 教 學問 題 的 能力 , 並 運用 創 新的 教 學 工具 , 增進 了 自 身的 專 業 能力 更 能提 升 教學 效 能 。累 積 了 足夠 的 知識 , 並 有了 內 部知 識 分 享的 文 化 ,才 能 形成 腦

外 部 化

內 部 化 結 合

社 會 化

(32)

19

力激 盪 , 實現 知 識 管理 的 終極 目 標 一知 識 創新 。

(三 ) 知 識管 理 的 目的

知識 管 理 的目 的 包 括經 驗 傳承 、 開 發創 新 、加 快 應 變速 度 、 維持 競 爭優 勢 等 。創 新 固 然重 要 ,但 必 頇 重視 重 複使 用 的 概念 , 思 考解 決 問題 的策 略 , 掌握 競 爭 的優 勢 ,如 此 才 能創 造 經濟 價 值 。利 用 知 識管 理 創造 知識 經 濟 ,結 合 並 展現 存 知識 的 能 力, 在 最短 時 間 內提 供 客 戶最 佳 的解 決方 案 , 才是 有 效 的知 識 管理 。

劉常 勇 (2001) 認為 知 識 管理 的 目 的為: 增 加組 織 整 體知 識 的存 量 與價 值 、 指導 組 織 知識 創 新的 方 向 、有 效 發揮 組 織 內個 體 成 員的 知 識能 力、 提 升 個體 與 整 體的 知 識學 習 能 。

林 東清 (2003)認 為 知識 管 理 的目 的 如下 :

1. 有效 的 知識 管 理 過程:利 用知 識 管理,有 效地 促 進組 織 內 外重 要 知 識的 取 得 、儲 存 、 分享 、 應用 與 創 造。

2. 有效 的 知識 資 源 利用:利 用組 織 目前 所 掌 握的 有 價值 知 識,發 揮 其 潛在 價 值 ;提 升 對 知識 的 開發 與 創 造能 力 ,增 加 知 識的 存 量 。

3. 個人 工 作績 效 的 支援 : 支 援及 提 升員 工 個 人與 群 組 在工 作 、決 策 、 與解 決 問 題的 能 力 。

綜上 所 述 ,知 識 管 理的 目 的著 重 於 取得 有 價值 的 知 識, 進 而 儲存 並 與 組織 成 員 分享 後 , 能有 效 的運 用 及 創新 發 展, 以 提 升個 人 與 組織 的 績效 。 而 教 師運 用 知 識管 理 的策 略 , 主要 目 的在 應 用 知識 解 決 教學 問 題, 並 整合 擁 有 的知 識 加 以創 新,落實 專 業化 的 成 長;再 則 經由 知 識分 享 的 過程,

營造 組 織 內部 學 習 氣氛 , 彼此 分 享 與學 習 ,全 面 提 升教 學 效 能。

(四 ) 教師 個 人 知識 管 理 與學 校 發展 :

教師 身 兼 社會 全 體 知識 進 步的 無 比 責任 。 因 此, 教 師應 更 積 極於 知識 的 學 習、應 用 與 創新 上,並 成為 知 識管 理 的 角色 楷 模,除了 能 管 理

個人 的 知 識,更足 以 教導 學 生 如何 管 理知 識,成 為 掌握 知 識的 時 代 主人。

教 師 個人 的 知 識管 理,基 於 教 師專 業 發 展的 立 場,以 教 師個 人 潛 能 的發 揮 為 出發 點,旨在 期 望教 師 能 創造 自 我 實現 的 教學 價 值,最 終 能 達

(33)

20

成學 校 教 育的 目 標,然 教 師個 人 知 識管 理 雖 以教 師 個人 發 展 作為 基 礎,

但同 時 也 能因 個 人 的智 慧 資產 分 享 與應 用,使學 校 能成 為 持 續發 展 的 學 習型 組 織。由此 可 見,教師 個 人 的知 識 管理 除 了 鼓勵 個 人 持續 的 學習 , 並不 斷 將 知識 外 顯 化、檔 案 化 與書 面 化,助 長 知 識分 享 與 移轉,進 而 發 展創 新 的 知識,才 能將 教 師個 人 的 內隱 知 識 與智 慧 具體 表 現 出來。教 師 的專 業 能 力能 跟 得 上時 代 的脈 動,學校 教 育 發展 亦 能與 時 俱 進,足 以 引 導社 會 的 長足 進 步 (陳 美 玉,2002)。

由上 述 可 知, 知 識 管理 可 以促 進 教 師的 專 業成 長 , 而教 師 的 專業 成 長 亦有 助 於 知識 管 理 的持 續 推動 。

教師 在師 資 培 育的 過 程中,習 得了 專 業 知識,而在 教 學 的過 程 中也 累 積了 許 多 的經 驗,在漫 長 的 時間 裡 換取 的 實 踐智 慧,實是 教 師寶 貴 的 資產;

而此 個 人 智慧 , 要 在教 學 現場 中 發 揮最 高 的價 值 , 必頇 有 系 統與 理 智化 的 管理 , 轉 化為 組 織 知識 , 與成 員 分 享所 累 積的 智 慧 ,進 而 應 用在 教 學的 創 新上 。

三、 知 識 管理 相 關 研究

知識 管 理 為不 斷 進 行自 我 改造 的 有 效策 略,而知 識 管 理理 論 也已 被 廣 泛運 用 在 不同 領 域 的研 究 中, 茲 列 舉如 表 6 :

表 6 知識 管 理理 論 相關 研 究

研究 者 研究 主 題 研究 對 象 研究 結 果 王思 秀

(200 3 )

社會 資 本 對 於知 識 創 造 活動 、 智 慧 資本 及 知 識管 理 績 效 影響 之 研 究

台灣 地 區 1000 大企 業

研究 結 果 如下 :

一、 知 識 創造 會 影 響智 慧 的累 積 二、組 織 智慧 資 本 的程 度 顯著 影 響 知 識管 理 之 績效

三、社 會 資本 對 於 知識 創 造與 智 慧 資 本間 的 關 係具 有 顯 著的 干 擾效 果 陳素 梅

(200 2 )

新產 品 研 發、 市 場 行

一家 中 日 合資 企 業

一、由 個 案得 知 其 對顯 性 及隱 性 知 識 做適 當 的 分類 與 管 理,是 相當 關 鍵 的

(34)

21

銷與 知 識 管 理的 運 用-- 某一 中 日 合 資企 業 的 個 案研 究

影響 因 素 。

二、高 階 主管 有 豐 富的 研 發經 驗 與 優 異的 設 計 能力,並 給予 研 發團 隊 高 度 的支 持 與 承諾 , 增 強團 隊 成員 的 信 心,故 資 訊分 享 能 促發 產 品創 新 的 契 機。

三、行 銷 通路 的 代 理商 或 經銷 商 協 助 提供 市 場 情報,再 經過 知 識創 造 的 過 程,有助 於 推 動產 品。與 顧客 互 動 學 習與 知 識 交流,亦 是公 司 持續 推 動 知 識管 理 之 根本 動 力 。

田維 國

(200 4 )

知識 管 理 推 動力 、 流 程 與組 織 績 效 關係 之 研 究

以企 業 之 知識 管 理 相關 部 門 主管 或 資 訊部 門 主 管為 主

一、只 有 學習 才 會 正向 影 響知 識 創 造 流程 。 。

二、知 識 策略 對 所 有知 識 創造 流 程 來 說是 一 重 要變 數,對知 識 創造 有 正 向 顯著 影 響 。

三、知 識 創造 流 程 確實 會 對組 織 創 造 力有 正 向 顯著 影 響 。

石遠 程

(2000)

國民 小 學 知 識管 理 與 學 校效 能 之 研 究

台中 縣 之 公立 國 民 小學 教 育 人員

研究 結 果 顯示 如 下:

一、 國 小 教師 大 都 有知 識 管理 認 知 二、規模 中 型 的、一般 地 區的 國 民 小 學教 育 人 員對 知 識 管理 的 知覺 情 況 較理 想 。

三、學校 知 識 管理 情 形 愈佳,則 學 校 效能 愈 佳 。

王建 智

(200 3 )

國民 小 學 教 師知 識 管 理 與教 學 效 能

以彰 化 縣 公立 國 民 小學 教 師

提出 以 下 建議 :

一、 對 教 育行 政 機 關之 建 議

(一 ) 宣 導知 識 管 理理 念 與實 務

(35)

22

關係 之 研 究 (二 ) 訂 定教 學 指 標, 建 立考 核 二、 對 學 校行 政 之 建議

(一 ) 鼓 勵資 深 教 師分 享 教學 經 驗

(二 ) 鼓 勵男 教 師 ,提 昇 教學 效 能

(三 ) 鼓 勵教 師 進 行知 識 管理 工 作 三、 對 教 師之 建 議

(一 ) 積 極推 展 知 識管 理 工作

(二 ) 學 習知 識 儲 存的 方 法

(三 ) 勇 於創 新 改 變教 材 教法 葉純 愿

(200 5 )

品質 改 善 團 隊採 用 知 識 管理 機 制 對 團隊 績 效 之 影響

曾經 參 與 過品 質 改 善團 隊,或 其公 司 有 此活 動 而 未參 加 的 員工

發現 品 質 改善 團 隊 與知 識 管理 機 制 的提 昇 確 實有 助 於 團隊 績 效的 改 善; 而 知 識管 理 機 制運 作 較佳 的 企 業,能夠 彌 補 在教 育 訓 練上 的 不足 , 產生 較 高 的團 隊 績 效。

郭登 山

(200 6 )

企業 組 織 知 識分 享 效 果 個案 研 究

國內 已 推 動知 識 管 理的 企 業

一、雖然 個 案 企業 所 屬 產業 類 型、企 業規 模 都 不相 同,但對 於 知識 管 理 的 意圖 大 致 相同 。

二、「 高 階主 管 支 持 」、「 激 勵獎 賞 制 度」 是 專 案成 功 與 否的 主 要影 響 因 素。

三、知 識 管理 導 入 策略 影 響推 動 知 識 管理 的 成 功, 短 期 成功(Short Win)與 分階 段 導 入的 策 略,對 知 識管 理 導 入 成功 有 重 要影 響 。

周瓊 婉

(200 5 )

知識 管 理 策 略、 學 校 本

台南 市 四 十四 所 公

系統 化 知 識管 理 策 略相 較 於個 人 化 知識 管 理 策略 對 學 校本 位 管理 能 力

(36)

23

位管 理 與 學 校效 能 關 聯 性之 探 討 ─ 以台 南 市 國 民小 學 為 例

立國 民 小 學教 師

與學 校 效 能有 顯 著 正向 的 影響 作 用,且 傾 向系 統 化 知識 管 理策 略 的 學 校組 織 其 學校 本 位 管理 能 力與 學 校 效能 均 顯 著較 佳 。

謝家 宏

(200 5 )

知識 管 理 活 動、 組 織 創 新與 學 校 效 能關 係 之 探 討- 契 合 觀 點的 驗 證

空軍 航 空 技術 學 院

一、各 部 門對 於 知 識管 理 活動 的 推 動 有頗 高 認 同度,且 能 配 合組 織 創新 。 二、 個 人 與組 織 契 合、 知 識管 理 活 動、組 織 創新 與 學 校效 能 間呈 現 高 度 正向 相 關 。

三、個 人 與組 織 契 合及 知 識管 理 活 動 對組 織 創 新各 變 項 有顯 著 的解 釋 能 力。

四、組 織 創新 對 學 校效 能 各變 項 有 顯 著的 解 釋 能力 。

五、個 人 與組 織 契 合及 知 識管 理 活 動 影響 學 校 效能,會 受到 組 織創 新 之 中 介影 響 。

研 究 者 整 理

綜合 以 上 研究 結 果 發現,「 知識 管 理 」的 概 念與 理 論 源自 於 企 業界,此 理論 的 主 張在 於 協 助組 織 不斷 的 改 進與 創 新, 進 而 提升 組 織 的競 爭 力並 促 進組 織 學 習, 除 了 活化 個 人知 識 能 力外 , 亦能 增 進 組織 績 效 。

而教 師 在 致力 於 個 人知 識 管理 的 過 程中 , 若學 校 組 織無 法 提 供有 利 於 成員 學 習 的條 件 , 並在 完 善的 制 度 體系 中 給予 支 持 與協 助 , 教師 即 使汲 汲 於個 人 知 識的 管 理 ,也 無 法維 持 長 久; 若 學校 與 教 育機 關 能 加強 專 業理 念 的引 導、經費 的 支 援與 倡 導 組織 合 作,知 識 管理 才 能 構築 在 穩固 的 基 礎中,

不斷 向 上 推展 , 真 正提 升 教學 品 質 ,促 進 學校 的 發 展。

(37)

24

第 二 節 國 內 在 職 進 修 之 現 況

一、 在 職 進修 的 意 義與 方 式 :

教師 在 職 進修 教 育 是指 教 師為 增 進 教育 專 業知 能 與 提升 專 業 精神 之 目 的, 所 參 加的 教 育 研習 活 動。

依據 教 育 部中 等 教 育司 「 區域 教 師 在職 進 修中 心 」 網站 公 佈 資訊 , 分 析各 縣 市 辦理 的 在 職進 修 活動 狀 況,與 專 家 學者 研 究 台灣 教 師進 修 制 度( 王 秋絨、湯 維 玲、顏慶 祥,2000;湯 維玲、嚴 慶 祥、李鴻 章,2000;黃坤 錦 , 2003)綜 合進 修 辦 理的 方 式與 要 項 分述 如 下 :

(一 ) 校 外公 辦 :

屬於 修 學 分或 學 位 的性 質 ,可 以 提 升學 歷 、提 敘 薪 級或 取 得 證照

。辦 理 單 位包 括 大 學院 校 、縣 市 研 習中 心 、中 小 學 等。 研 習 時數 可 累 計,作 為升 遷 調 動的 參 考。公 辦的 進 修 活動 中,無 論 是由 何 單 位辦 理 , 授課 者 除 了為 大 學 教授 外 ,也 有 縣 市教 育 輔導 團 團 員, 團 員 皆是 受 過 專業 訓 練 的優 秀 教 師, 對 實際 的 教 學、 輔 導或 行 政 有深 入 的 瞭解 。 而 各縣 大 專 院校 皆 有 設立 在 職進 修 研 究所 , 鼓勵 教 師 公餘 進 修 ,尌 讀 人 數已 日 趨 成長 , 但 教師 們 的進 修 意 願仍 待 觀察 與 研 究。

(二 ) 校 外民 辦 :

進修 活 動 因課 程 設 計較 能 配合 教 師 的需 求 ,重 視 學 員的 成 長 ,並 選取 有 實 際能 力 及 經驗 的 教師 授 課 ,故 雖 多頇 自 費 參加 , 卻 能吸 引 有 心的 教 師 。

(三 ) 校 內研 習 :

各國 民 小 學於 每 週 三皆 有 校內 自 辦 的進 修 活動,有 各 領域 的 學習 活 動、 教 學 觀摩 、 專 書研 讀 、演 講 座 談、 實 地操 作 等 課程 , 講 師可 由 校 內教 師 擔 任, 或 聘 請輔 導 團團 員 與 專家 學 者到 校 指 導, 利 用 此研 習 方 式, 讓 教 師有 互 相 學習 、 觀摩 與 切 磋的 機 會, 以 利 提升 專 業 知能 。

(四 ) 教 師個 人 的 自我 教 育:

教師 的 個 人自 我 教 育即 教 師自 行 閱 讀、 研 究、 增 進 新知 ( 吳 清基 ,

(38)

25

1989)

(五 ) 教 師進 修 內 容:

包括 教 育 專業 與 學 科專 門,尤其 是 中 小學 特 別 注九 年 一貫 課 程 七大 領域 課 程 及各 項 教 育政 策 、教 師 會 組織 功 能、 教 師 權益 與 相 關權 責 。

(六 ) 參 與進 修 對 象:

為 使 學 校 教 育 在 校 園 民 主 化 趨 勢 下 , 許 多 進 修 議 題 皆 有 校 長 、 教 師、 行 政 人員 、 家 長及 社 會大 眾 共 同參 與 。

(七 ) 參 與進 修 經 費:

在政 府 教 育經 費 大 幅縮 減 下,許 多教 師 進修 會,大 多 數由 教 師 自己 付費 或 少 數政 府 相 關單 位 的補 助 。

綜上 所 述 ,教 師 進 修管 道 是為 了 加 強教 師 專業 訓 練 ,在 鼓 勵 教師 成 長 之餘 , 也 兼顧 到 效 益的 獲 得, 儘 管 如此 , 教師 進 修 的意 願 仍 未普 遍 ,故 政 府要 因 應 現況 建 立 更完 善 的制 度 , 也應 輔 導與 鼓 勵 教師 在 職 進修 , 教師 不 管是 被 動 或主 動,都要 積 極 的參 與 各項 進 修 活動,除 了提 升 自身 專 業 能力,

更能 帶 給 學生 新 知 ,提 高 教學 的 附 加價 值 。 二、 教 師 在職 進 修 的法 源 依 據

因 應 社會 的 變 遷及 需 求, 政 府 於民 國 83 年 通 過 「師 資 培育 法 」(公 布 施行 ),台 灣 之 師資 培 育邁 向 多 元開 放,對 於 教師 在 職進 修 的 重視 亦 顯現 於 法條 中 。 之後 , 各 種教 師 在職 進 修 之相 關 法令 也 一 一制 訂 , 綜觀 可 知:

(一 ) 教 師工 作 為 專業 領 域, 教 師 進修 是 權利 也 是 義務 。

(二 ) 教 育當 局 重 視教 師 在職 進 修 ,並 鼓 勵教 師 主 動參 與 與 本職 工 作或 專 業發 展 有 關的 在 職 進修 活 動。

(三 ) 辦 理國 民 小 學教 師 在職 進 修 之機 構 為各 大 專 院校 與 各 級主 管 教育 行 政機 關 及 國民 小 學 。

(四 ) 在 職進 修 之 方式 趨 於多 元 化 。

(五 ) 對 教師 在 職 進修 有 強制 之 規 定, 且 教師 參 與 在職 進 修 可獲 獎 勵。

教師 在 從 事教 職 的 過程 當 中, 將 會 面臨 到 多樣 的 問 題, 必 頇 靠自 身 的 智慧 或 經 驗累 積 , 甚至 要 與組 織 成 員不 斷 交換 各 項 知能 與 技 巧, 才 能有 效 解決 。 而 在職 進 修 所獲 取 的知 識 , 多少 累 積了 老 師 的專 業 能 力, 使 能更 勝

(39)

26

任教 學 活 動。

教育 的 品 質應 力 求 精緻 化 ,教 師 也 不應 僅 將教 職 視 為工 作 , 而是 要 以 責任 看 待 之; 而 上 級機 關 更應 增 設 進修 管 道, 加 以 制度 化 或 提供 更 多鼓 勵 方案 , 配 合教 師 進 修觀 念 之改 變 , 讓教 育 工作 趨 向 專業 化 , 提升 教 學的 價 值與 效 能 。

三、 現 況 問題

1999 年《 跨 世 紀教 育 對談 》 會 議舉 行 時 ,曾 針 對全 國 4666 位學 校教 師( 國小、國 中、高 中、高職 )進 行 教師 進 修 問題 之 問卷 調 查,結 果顯 示 : 大部 分 之 教師 代 表 均認 為 現行 各 項 教師 在 職進 修 活 動中,最 需改 進 的 是「 進 修活 動 過 於零 散,缺 乏制 度 化、系 統 化 的進 修 模 式」( 教 育 部統 計 處,1999)。 而 鄭博 真 (2000)歸 納 許多 研 究 後 指出 , 我 國 現存 教 師 進 修制 度 所 面臨 的 議題 包 括 :進 修 辦 理缺 乏 規劃 、 進 修機 會 不 公帄 、 進修 動 機 較為 被 動、 進 修內 容 設 計不 當 、 進修 經 費不 夠 充 裕、 進 修 興趣 偏 重學 位 學 分、 缺 乏專 業 發展 的 概 念、 進 修 管道 不 夠寬 暢 、 進修 時 間 不太 適 當、 進 修 成效 缺 乏評 鑑 檢討 、 相 關法 令 不 夠周 延 、進 修 制 度不 夠 健全 。

2003 年九 月《 全國 教 育 發展 會 議 》於 舉 行, 會議 中 指出 教 師 專業 成 長 的重 要 性 ,但 無 論 是何 種 層級 的 教 師進 修 , 其所 面 臨到 的 問 題無 非 是教 師 進修 動 機 趨向 功 利、進 修制 度 缺乏 連 貫 性,以及 進 修 管道 狹 隘等(蔡 清 華,

1997;丁 志 人等,1996)。因 此, 建構 一 套具 有 整 體性、 專 業性、 系 統性 的 教師 專 業 進修 研 習 課程 , 提供 多 元 化的 在 職 進修 方 案, 乃 是 目前 國 家教 育 政策 的 當 務之 急 。

四、 台 東 縣國 民 小 學教 師 參 與在 職 進 修現 況

台東 縣各 國 小 於週 三 下 午皆 有 辦理 校 內 進修 活 動 ,故 研 究者 僅 顯 示 本縣 教 師 參與 校 外 公辦 之 在職 進 修 活動 時 數與 全 國 具碩 士 學 位的 教 師人 數統 計 表 ,以 便 作 為研 究 參考 。

(一 ) 校 外公 辦 :

表 7 98 年 度 1~8 月 份國 民 小學 教 師 參與 進 修 活動 帄 均時 數 之 情況

(40)

27

資料 來 源 :全 國 教 師在 職 進修 資 源 網/統 計 月 報

縣市 1 月份 2 月份 3 月份 4 月份 5 月份 6 月份 7 月份 8 月份 總帄 均 排序 嘉義 縣 7.44 5.59 9.67 11.21 9.50 8.25 22.79 4.03 9.81 1 台南 縣 6.48 7.31 10.58 11.44 0.34 7.62 14.41 0.15 7.29 2 台中 縣 3.62 3.12 7.86 8.41 6.64 4.65 19.07 2.19 6.95 3 花蓮 縣 4.56 3.54 6.82 6.93 6.27 8.63 9.23 1.79 5.97 4 雲林 縣 4.16 3.91 7.05 8.69 5.42 5.11 8.49 4.04 5.86 5 屏東 縣 3.90 3.61 6.03 7.70 6.37 4.22 12.71 2.08 5.83 6 彰化 縣 5.00 1.84 5.92 9.46 6.13 6.74 11.00 0.20 5.79 7 苗栗 縣 2.43 3.18 6.84 7.84 6.43 6.34 6.42 1.39 5.11 8 台東 縣 10.1 1.45 1.94 4.63 1.06 11.25 4.32 0.44 4.40 9 宜蘭 縣 1.23 2.68 2.36 5.63 4.90 5.59 11.99 0.07 4.31 10 南投 縣 1.27 1.71 4.45 6.47 4.49 3.17 7.51 2.03 3.89 11 桃園 縣 4.09 1.82 4.54 5.67 2.99 5.42 4.81 0.06 3.68 12 新竹 縣 1.81 1.30 0.10 6.19 0.51 4.72 11.20 0.12 3.24 13 基隆 市 1.20 1.22 4.22 5.44 1.60 4.42 1.15 0.18 2.43 14 台北 縣 0.92 0.62 0.03 2.85 0.54 2.48 9.15 0.20 2.10 15 高雄 縣 1.39 1.00 2.64 1.46 2.72 1.60 3.62 0.13 1.82 16

(41)

28

圖 3 98 年 度 1~8 月 份國 民 小 學教 師 參與 進 修 活動 帄 均 時數 統 計圖

資 料 來 源 : 全 國 教 師 在 職 進 修 資 源 網 / 統 計 月 報

依照 統 計 表 7 與 統 計 圖 7 顯示 , 台東 縣 國 小教 師 在 98 年 參 與校 外 進 修的 時數, 在 16 縣市( 直 轄市 除 外 )中排 名 第 9,顯 示 台東 地 區 之教 師 雖因 縣 域地 形 狹 長, 校 園 分佈 疏 散以 致 交 通不 便 ,而 校 外 進修 的 辦 理地 點 大部 分 為台 東 市 區, 距 離 較遠 , 受限 較 多 ,但 教 師參 與 的 帄均 時 數 仍 有 4 小 時 , 可見 台 東 縣的 國 小 教師 現 在參 與 進 修的 情 形普 遍 良 好, 但 仍 然頇 研 討阻 礙 參與 進 修 的原 因 何 在, 以 便增 進 教 師參 與 研習 的 行 為, 使 校 外研 修 能成 為 有效 的 專 業成 長 管 道。

數據

圖 4    國 中小 教 師 具有 研 究 所學 歷 比率 統 計 圖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An additional senior teacher post, to be offset by a post in the rank of APSM, is provided to each primary special school/special school with primary section that operates six or

An additional senior teacher post, to be offset by a post in the rank of APSM, is provided to each primary special school/special school with primary section that operates six or

Student learning profile It is to provide supplementary information on the secondary school leavers’ participation and specialties during senior secondary years, in

If a contributor is actively seeking an appointment in the aided school sector but has not yet obtained an appointment as a regular teacher in a grant/subsidized school, or he

In the event that reduction of staff entitlement affects the number of senior teachers (i.e. teachers appointed at promotion ranks) and/or the headship entitlement of a school, a

Student learning profile It is to provide supplementary information on the secondary school leavers’ participation and specialties during senior secondary years, in

Harvard Graduate School of Design 畢業設計展.. Studio, Harvard Graduate School

The academic achievement of math of high-grad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is significant related to their SES and the self-concept in math, but is non-related to thei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