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節 研究問題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三節 研究問題"

Copied!
1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一章 緒 論

本章共分為七節,包括:研究動機與重要性、研究目的、研究 問題、研究假設、研究架構、名詞界定以及研究限制。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重要性

近幾年來,我國隨著科技的進步與經濟成長,使得平均壽命逐 年提升,老年人口持續增加,人口急速老化,國民對社會福利的關 注與需求急速增加,更加突顯出老人問題的嚴重性。根據行政院衛 生署的統計資料顯示,民國八十二年台灣地區六十五歲以上的人口 計有 1,485,200 人,占全部人口的 7.09%,已符合聯合國定義的「老 人國」標準。

近年來在福利國家的思潮下,歐美社會福利國家莫不藉由改善 社會福利制度來保障老人的權益。Monk (1990)指出,雖然老人在社 會福利方面已受到重視,但整個社會對於老人仍然抱持著負向的態 度,而這些負向的態度包括:(一)社會認為老人是無價值的:社會 否定老人的個人及社會價值。(二)老人的邊際化:人們常漠視老人 的存在,使老人處於社會邊際人的地位。(三)老人的內在化:老人

(2)

為。(四)將老人規範化:社會對於適合老人的行為有較嚴苛的規範,

且老人較其他年齡層更為遵守規範(引自呂寶靜,1995)。過去許多 的老化研究學者(Gerontologists)也認為人們對老人的負向態度,

會導致老人產生負向的自我定義及錯誤的適應行為,有礙於老人的 調適與生存(Barron,1953; Rosow,1962; Slater,1963)。而國內蔡啟源

(1994)針對有關社會服務工作專業期刊中,315 篇有關老人的文 章所做的分析發現,討論最多的前三項議題分別是「老人福利通 論」「老人福利政策與法令」及「社會適應與心理問題」。由此可知,

雖然大部分的議題均著重於老人福利措施,但老人的「社會適應與 心理問題」也是我們未來極需探討的方向。

事實上,社會對於老人的確存有不少的模糊印象,也有很多似 是而非的的想法。有許多的研究指出美國人認為老人固執、健忘、

無生產力、健康不佳等;而這些負向的看法普遍存在於兒童、青少 年、成人、甚至老人本身,容易造成老人沮喪、不快樂、無價值感、

無安全感、自尊低落,同時使年輕人對老化有錯誤的觀念與偏見,

並引起年輕人對自我老化的恐懼,拒絕自身的老化,甚至不願意接 觸老人(陳智昌,1984;Hooyman & Kiyak,1988)。

一般來說,年輕人對老人常見的錯誤觀念,大致可歸納為以下

(3)

幾點:(一)老人體弱多病:長久以來,「老」這個字常與「虛弱」

和「衰老」等字眼連在一起,但事實並非如此。老人一樣可以健康,

無病痛纏身。(二)老人大量依賴家人:事實上老人與家人的關係是 互相依賴的,甚至老人的「付出」比「獲得」更多。(三)老人都很 類似:一般人常以一種既定的概念來看老人,如認為老人都是體弱 多病、固執、嘮叨、糊塗的。然而事實上年齡愈大,個體彼此間的 異質性卻愈大。(四)老人的心智能力退化:這是對老人傷害最大的 迷思。根據卡提爾(Cattell)的研究,認為智力可以分成兩種性質 相反,而功能上相輔相成的兩個因素,即流質智力(fluid intelligence)

及晶質智力(crystallized intelligence)。流質智力是以神經、生理構 造為基礎,主要來自遺傳,與後天文化無關;其包括知覺抽象關係、

短期記憶、對環境的立即認識、形成觀念、抽象思考能力等。而晶 質智力則反應有意的學習,與後天文化有密切的關係,為個體經驗 累積的結果,也就是把知識、技巧融入思考及行動的程度;其包括 一般常識、語文瞭解、數學能力和應付社會問題的能力。此兩種智 力交互應用,互相補充而直接影響老人的學習活動。依據研究指出,

流質智力在二十歲之後開始減退;反之,晶質智力不隨年紀衰退,

且有逐漸增長的可能(Chickering,1981;Kidd,1973;Knox,1981;

Lovell,1980)。由上述可知,研究肯定了老人的智力表現仍相當穩

(4)

定,唯年紀越大的人,更需要繼續學習或教育活動來增進知識,以 晶質智力彌補流質智力的流失,使得老人足以適應這種改變。(五)

老人的工作效率低:事實上老人與年輕人同樣具有工作效率。因為 老人在工作上較少請假、離職率低、且具有經驗,使工作品質較高,

工作意願也相當高。(六)老人對性不再有興趣:事實上性能力並不 會在達到某一年齡而消失,然而老人的性愛需求卻常遭到社會歧 視。(七)老人頑固、暴躁:這些特性在其他的年齡層均可發現,而 老人的固執、僵化,也是由青年經中年延伸而來的,並非邁入老年 突然變化的結果。(八)老人是寂寞而孤獨的:事實上,很多老人並 不覺得寂寞與孤獨是他們生活上的重要問題(黃富順,1995)。以上 種種對於老化的誤解與偏見,除了可能會影響老人遭受到不公平的 對待之外,也可能引發年輕人對於老化的恐懼,因而加重了個人在 步入老年期時的社會適應與心理問題。

我們知道,老化是人生中必經的過程,是一種不可避免的自然 現象。所以對於如何去除對老人負面的刻板印象,培養對老人正向 的觀念,以及如何採取適當的因應措施,達到所謂「成功的老化」

(successful aging),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學習的課題,也是老 化教育亟欲達到的目標。黃富順(1995)指出,想要達到成功的老 化,首先就必須破除對老化或老人的一些偏見或刻板印象。所以我

(5)

們因該避免個體受到老人刻板印象的影響,以正確的態度來看待老 人;避免影響老人的自我知覺或自我觀念受到影響,導致老人將社 會對其刻版化印象內在化,而表現符合社會刻板印象的行為,使老 人遭受到不公平的對待。

西元 1991 年聯合國的老人權利宣言中,即特別強調「個人自 立,增進社會參與,獲得照顧,促進自我實現,維護尊嚴與公平對 待」之原則。所以我們應該促使社會建立對老人的正向態度,幫助 老人學習自立,擴大老人的社會參與,使老人獲得尊嚴及妥善的對 待。若以健康促進的觀點來看,假如年輕人能夠在步入老年期之前 去除對老化的誤解與偏見,培養對老人正向態度,使願意接納老人。

此外,還要建立正向的自我老年態度,以接受自身的老化,提早為 將來的老年生活作準備,並養成有益健康的生活習慣,提高個人老 年適應的能力。如此,除了能夠增進老人社會適應與解決心理問題 之外,將有助於老人社會福利的推動,並營造有利於老人生活的健 康環境。

一個社會的文化往往由存在何種群體以及群體間的交互作用而 決定;因此,社會的文化也決定對於社會中老年族群的對待方式。

老人的社會地位往往由年輕人來決定,所以老化的問題是衝擊著年

(6)

輕一輩及老一輩的兩個世代(Langer,1999)。許多行為科學家認為 成人的自我概念受其早期經驗的影響非常大,在處於知識奠定的大 學階段,多元化的教學及人際間的影響,使大學生有較青少年時期 更趨穩固,可能持續一生的價值觀及態度。張春興(1991)根據艾 瑞克遜心理社會期的理論,認為人生八大階段中,每一階段均可視 為一個關鍵,其中尤以第五階段的青年期,為是關鍵中的關鍵。

是故,本研究以正處於青年期,將來可能成為人師的師範大學 學生為研究對象,以瞭解青年人對老人態度,作為將來發展老化教 育之參考,期望能建立社會對老人的正向態度,培養健康快樂的老 人,營造有利老人生活的健康社會。

(7)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大學生對老人態度及行為意向之研究,

其主要的研究目的如下:

一、 瞭解大學生對老人態度。

二、 瞭解大學生對老人的行為意向。

三、 瞭解大學生之個人背景因素與對老人態度之關係。

四、 瞭解大學生之個人背景因素與對老人行為意向之關係。

五、 瞭解大學生對老人態度與對老人行為意向之關係。

(8)

第三節 研究問題

一、 大學生對老人態度之情形如何?

二、 大學生對老人行為意向之情形如何?

三、 大學生之個人背景因素(性別、年齡、教育背景、宗教信仰、

居住地區、與老人接觸經驗、修習老人相關課程經驗)是否與 對老人態度有關?

四、 大學生之個人背景因素(性別、年齡、教育背景、宗教信仰、

居住地區、與老人接觸經驗、修習老人相關課程經驗)是否與 對老人行為意向有關?

五、 大學生對老人態度是否與對老人行為意向有關?

(9)

第四節 研究假設

根據本研究之研究問題,提出研究假設如下:

一、大學生的個人背景因素(性別、年齡、教育背景、宗教信仰、

居住地區、與老人接觸經驗、修習老人相關課程經驗)與對老 人態度有顯著相關。

二、大學生的個人背景因素(性別、年齡、教育背景、宗教信仰、

居住地區、與老人接觸經驗、修習老人相關課程經驗)與對老 人行為意向有顯著相關。

三、大學生對老人態度與對老人行為意向有顯著相關。

(10)

第五節 研究架構

根據本研究之目的及文獻探討,提出本研究之架構(圖 1-5-1) 主要在探討研究對向的個人背景因素、對老人態度及對老人行為意 向間的關係。

自變項 依變項

對 老 人 的 態 度

1.對老人生理狀況的態度 2.對老人心理狀況的態度 3.對老人社會狀況的態度 個人背景因素

1. 性別 2. 年齡 3. 教育背景 4. 居住地區 5. 宗教信仰

6. 與老人接觸經驗

7. 修習老人相關課程經驗

對 老 人 行 為 意 向

1.生活參與 2.福利服務 3.意見交流

圖 1 研究架構

(11)

第六節 名詞界定

一、 大學生:

本研究所稱之「大學生」係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日間部一至四 年級的在學學生。

二、 老人(old people):

本研究之「老人」是指一般法定年齡在六十五歲以上的老人。

三、 對老人態度:

本研究對老人態度係指受試者對於老人的生理狀況、心理狀況 與社會狀況的表現而有的正向或負向的看法。依據老年學之理論將 對老人態度再區分為對老人生理狀況的態度、老人心理狀況的態度 及老人社會狀況的態度等三個層面做進一步的探討。

四、 對老人的行為意向:

本研究中「對老人的行為意向」,解釋為受試者基於對一般六 十五歲以上的老人)在現在或未來的情境中,可能會表現的行動。

(12)

第七節 研究限制

本研究有以下二項限制:

一、 研究以自填式問卷進行調查,研究對象自我回答的可靠性及回 憶誤差等現象無法完全避免。

二、 本研究為橫斷式研究,因此對所有結論的敘述,若有時序上的 前後關係或因果關係之傾向,均持保留態度。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受僱者於執行職務時,任何 人以性要求、具有性意味或 性別歧視之言詞或行為,對 其造成敵意性、脅迫性或冒

然而,目前探討職務再設計如何協助中高齡工作者老化的議題時,通常

• 郭台銘董事長對待員工「嚴厲但卻不嚴苛」的態 度。 在員工們 的眼中,郭董事長是個做事非常

• 少年人自願或同意 與他人進行性活動 亦有可能 是有人利 用本身與少年人之間 權力差異 的特殊地位而對少年人在

當然,儘管根據以往的經驗,某個問題的解決看似比較容易,但通常事先不會知道困難

首先得承認人類社會也有律則存在,它不因研究者的主觀意志而改變;正因

然而在較古的書上一查,卻還不至於如此虛偽。師覺 授 (南朝宋人,生卒年不詳)

因為我們的學員年齡層是大概 75~80 歲左右,那這些中高齡(老師)的來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