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運動訓練與飲食教育對肥胖學童健康體適能和睡眠品質之影響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運動訓練與飲食教育對肥胖學童健康體適能和睡眠品質之影響"

Copied!
8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屏東教育大學體育學系 體育教學碩士學位論文. 運動訓練與飲食教育對肥胖學童健康體 適能和睡眠品質之影響. 研 究 生:李榮泰 指導教授:林瑞興. 中華民國一O三年一月.

(2)

(3) 謝 誌 從事教職二十多年,如今還有機會重返校園,重拾學生時代的樂趣, 真是難得的機會,兩年半來的求學過程,在轉眼間即將畫下句點,其間雖 然辛苦,但也是最充實的快樂時光。 論文的完成要感謝很多人,首先要感謝的是指導教授林瑞興老師,老 師在百忙之中,不厭其煩指導及鼓勵我,論文才能如期完成。而瑞興老師 人在國外進修時,這段期間要特別感謝林耀豐老師的指導,才能順利完成 艱難的實驗結果的分析。感謝陳坤檸、朱嘉華教授的不吝指教,讓我的論 文更加完備。感謝系上的師長:李勝雄老師、許明彰老師、林新龍老師、 涂瑞洪老師、林琮智主任、黃任閔老師,於求學期間的指導,感念於懷、 受益良多。 這次實驗研究裡,特別感謝所有參與受詴的學生、護理師徐慧娟小姐 、營養師林芯如小姐、陳重志主任、王雅玲老師、張見文老師、李慧芳老 師的幫忙,及王國亨校長的鼓勵及關懷。求學期間,同窗之間無私的互相 幫助、分享,互相鼓勵、打氣,都讓我留下美好及難捨的情誼。最後我要 謝謝家人的體諒,特別是我的內人若嫻,悉心照顧兩個小孩及家務,讓我 無後顧之憂完成研究所的學業。 再次感謝所有曾經幫助、關心、鼓勵過我的人,謹以此文獻給我最敬 愛的你們,謝謝你們。. 李榮泰 謹誌 2014/01/10. i.

(4) 運動訓練與飲食教育對肥胖學童健康體適能和睡眠品 質之影響 摘 要 本研究目的透過運動訓練與飲食教育介入對肥胖學童在健康體適能 及睡眠品質上所造成的影響。以屏東縣潮州國小 4 至 6 年級的肥胖學童為 研究對象,隨機分成實驗組 20 名,控制組 20 名。實驗組進行 12 週的運 動訓練與飲食教育介入,以每週 3 次,每次 40 分鐘,共 36 次運動介入課 程,輔以每週 1 次飲食教育課程,共 12 次,以比較肥胖學童的身體質量 指數、心肺耐力、肌耐力、柔軟度、瞬發力、睡眠品質的改變,以混合設 計二因子變異數分析考驗實驗組與控制組在健康體適能和睡眠品質前、後 測的差異性。結果發現,實驗組經過 12 週運動及飲食課程介入後,在身 體質量指數、柔軟度和心肺耐力與控制組皆達顯著差異(p<.05 )。而實驗 組在身體質量指數、柔軟度、心肺耐力、肌耐力、瞬發力於前、後測都達 顯著差異(p<.05 )。本研究結論為 12 週運動訓練與飲食教育介入可以有 效提昇健康體適能的表現,未來應持續給予適當的運動及飲食教育課程, 培養規律運動習慣,對飲食有正確觀念的建立,以維持良好的減重成效, 達到健康促進之目的。. 關鍵詞:肥胖學童、運動訓練、體適能、睡眠品質. ii.

(5) The Effect of Physical Fitness and Sleep Quality Following Exercise Training and Dietary Education Intervention in Obese Children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was to examine the effects of physical fitness and sleep quality following exercise training and dietary education in obese children. Forty obese children ranging from 4th to 6th grade at Chaozhou Elementary School in Pingtung County were recruited. The participa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experimental group (n=20) and the control group (n=20). The experimental group received exercise training, three times a week, 40 minutes each time, totally 36 times of exercise training. It was supplemented by a weekly diet education lesson, a total of 12 times. The differences of body mass index, cardiovascular endurance, muscular endurance, flexibility, power and sleep quality between obese and normal children were compared by using the two-factor mixed design ANOVA test(group* test-retest). We found that the BMI, flexibility and cardiovascular endurance in experimental group showed mo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than the control group following 12 week training (p <.05). The experimental group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pre-end post-test (p<.05) in BMI, flexibility, cardiopulmonary endurance, muscular endurance and power following intervention. We concluded that 12 weeks of exercise training and dietary education intervention could promote physical fitness and sleep quality in obese children. We should give proper exercise training and diet education courses to children in the future. Besides, they should develop a habit of regular exercise, correct diet concept to maintain ideal weight for their health promotion. Keywords: obese children, exercise training, physical fitness, sleep quality iii.

(6) 目. 次. 謝誌 ................................................................................................................. i 中文摘要 ................................................................................................. ii 英文摘要…………………………………………………………………………………………………. iii 目次 ........................................................................................................ iv 表次 ........................................................................................................ vi 圖次 ....................................................................................................... vii 第壹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4 第三節 研究假設 ......................................................................................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5 第五節 名詞操作性定義 .......................................................................... 6 第貳章 文獻探討 ......................................... 9 第一節 肥胖的趨勢探討 .......................................................................... 9 第二節 運動介入對體適能之影響 ........................................................ 15 第三節 運動與睡眠品質的關係 ............................................................ 22 第四節 飲食教育介入之研究 ................................................................ 27 第五節 文獻總結 .................................................................................... 29 第參章. 研究方法 ......................................... 30.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30 第二節 研究對象 .................................................................................... 32 第三節 實驗時間與地點 ........................................................................ 33 第四節 研究工具 .................................................................................... 33 第五節 測驗流程與方式 ........................................................................ 34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 37 iv.

(7) 第肆章. 結果 ............................................ 38. 第一節 受詴者之基本資料 .................................................................. 38 第二節 運動訓練及飲食教育介入之效果分析 .................................. 39 第伍章. 討論 ............................................. 49. 第一節 飲食教育課程介入之探討 ..................................................... 49 第二節 運動訓練及飲食教育對體適能影響之探討 ......................... 51 第三節 運動訓練及飲食教育對睡眠品質影響之探討 ..................... 55 第陸章. 結論與建議 ....................................... 57. 第一節 結論 .......................................................................................... 57 第二節 建議 .......................................................................................... 57 參考文獻 ................................................. 59 中文部份 ............................................................................................... 59 英文部份 ............................................................................................... 66 附錄 ..................................................... 70 附錄一 家長頇知及受詴者同意書 ..................................................... 70 附錄二 身體健康狀況檢查表 ............................................................. 71 附錄三 匹茲堡睡眠品質量表(PSQI) ............................................. 72 附錄四 匹茲堡睡眠品質量表(PSQI)記分方式 ............................. 74 附錄五 6-18 歲台閩地區男性、女性身體質量指數(BMI)對照表 ........................................................................................................... .76 附錄六 國際兒童及青少年體重過重與肥胖的身體質量指數(BMI) 界定 ......................................................................................... 77 附錄七 受詴者睡眠品質資料描述統計結果摘要表 ......................... 78 附錄八 飲食教育知識、觀念及態度測驗詴題 ................................. 79. v.

(8) 表. 次. 表 4-1 受詴者基本資料之描述性統計 ...................................................... 38 表 4-2 飲食教育帄均數、標準差摘要表 .................................................. 39 表 4-3 飲食教育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39 表 4-4 飲食教育單純主要效果分析摘要表 .............................................. 40 表 4-5 睡眠品質帄均數、標準差摘要表 .................................................. 40 表 4-6 睡眠品質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41 表 4-7 身體質量指數帄均數、標準差摘要表……………………………………………41 表 4-8 身體質量指數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42 表 4-9 身體質量指數單純主要效果分析摘要表 ...................................... 42 表 4-10 坐姿體前彎帄均數、標準差摘要表……………………………….………………43 表 4-11 坐姿體前彎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43 表 4-12 坐姿體前彎單純主要效果分析摘要表………………………………………… 44 表 4-13 立定跳遠帄均數、標準差摘要表 ................................................ 44 表 4-14 立定跳遠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45 表 4-15 立定跳遠單純主要效果分析摘要表……………………………………………….45 表 4-16 一分鐘屈膝仰臥起坐帄均數、標準差摘要表 ............................ 46 表 4-17 一分鐘屈膝仰臥起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46 表 4-18 一分鐘屈膝仰臥起坐單純主要效果分析摘要表………………………47 表 4-19. 800 公尺跑走帄均數、標準差摘要表 ....................................... 47. 表 4-20. 800 公尺跑走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48. 表 4-21. 800 公尺跑走單純主要效果分析摘要表…………………………………48. vi.

(9) 圖. 次. 圖 3-1 研究架構圖 ...................................................................................... 31 圖 3-2 體適能檢測流程圖 .......................................................................... 34. vii.

(10) 第壹章 緒 論 本研究旨在利用十二週的運動訓練與飲食教育介入,探討 對肥胖學童身體適能、睡眠品質之影響。本章內容包含,第一 節為研究背景、第二節為研究目的、第三節為研究假設、第四 節為研究範圍與限制、第五節為名詞操作性定義。. 第一節 研究背景 近年來台灣地區由於經濟繁榮進步、工商業蓬勃發展,人 口快速增加,及都市化的發展,使得活動空間相對減少。隨著 生活環境的改變,國人也逐漸脫離了大肌肉的活動,轉而以玩 手 機 、 電 腻 和 看 電 視 等 坐 式 生 活 形 態 (sedentary life style )。 再 加上國人飲食習慣的改變,熱量攝取增加,致使國內肥胖人口 大量增加,而且肥胖問題已明顯日趨低齡化。然而肥胖對個人 身心健康的危害影響非常大,造成行動上不方便,生活亦受到 影響,導致生活品質無法提升,所以在兒童時期的肥胖問題, 應提早加以因應。 兒童時期肥胖會造成許多健康與心理的問題,也是成人肥 胖的危險因子之一。肥胖兒童比非肥胖者更容易發展為成人肥 胖 , 特 別 是 青 春 期 肥 胖 者 , 70-80%的 青 春 期 肥 胖 會 持 續 成 為 成 人 肥 胖 ( 國 家 衛 生 研 究 院 , 2000)。 兒 童 肥 胖 是 21 世 紀 嚴 重 的 衛生問題,這是一個全球性問題,肥胖問題也逐步影響許多發 展中國家,尤其是在城市中,肥胖盛行率正以驚人的速度快速 1.

(11) 增 加 。 以 全 球 來 看 , 在 2010 年 的 兒 童 超 重 數 目 已 超 過 4200 萬 人 , 其 中 接 近 3500 萬 人 生 活 在 發 展 中 國 家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3) 。 學 者 推 估 , 至 2010 年 , 在 美 洲 、 中 東 及 歐洲地區兒童體重過重之盛行率,將逼近到各地區兒童總數的 四 到 五 成 ( 分 別 達 到 46.4%、 41.7% 及 38.2%)。 即 使 傳 統 上 較 瘦小的東南亞及西太帄洋地區的兒童,體重過重的盛行率也將 逼 近 總 人 數 的 四 分 之 一( 分 別 達 到 22.9% 及 27.2%), 而 肥 胖 盛 行 率 則 將 分 別 達 到 15.2%( 美 洲 )、 11.5%( 中 東 )、 10.0% ( 歐 洲 )、 5.3%( 東 南 亞 ) 及 7.0%( 西 太 帄 洋 ) (Wang & Lobstein, 2006) 。 過 重 與 肥 胖 的 高 盛 行 率 已 經 嚴 重 地 影 響 健 康 , 高 身 體 質 量 指 數 (Body Mass Index ) 是 心 血 管 疾 病 、 第 2 型 糖 尿 病 與 許 多 癌 症( 例 如 大 腸 癌、腎 臟 癌、 食 道 癌 等 )的 主 要 危 險 因 子 , 不僅會造成提早死亡,還造成長期的發病率。此外,兒童過重 與肥胖不僅會降低生活品質,更可能會被嘲笑、欺凌、排擠等 (WHO,2013) 。根 據 行 政 院 衛 生 署 的 研 究 指 出:國 人 的 生 活 型 態趨向於坐式生活型態,且身體活動量嚴重不足。根據台灣地 區第三次國民營養調查結果顯示,我國兒童身高、體重的成長 情形較以往快速,過重或肥胖的盛行率明顯增高。由於兒童及 青春期肥胖極易發展為成人肥胖,而成人肥胖則易於引發慢性 病 , 造 成 醫 療 資 源 耗 費 , 損 及 國 家 競 爭 力 ( 趙 麗 雲 , 2008)。 要解決肥胖兒童過多的危機,首要任務就是控制體重,減 少體脂肪的產生。而肥胖最主要的因素還是個人行為上的問題 ,吃得過多,卻動得太少。造成肥胖的原因很多,身體活動量 或運動不足是原因之一,而運動是減重過程中非常重要的方式 2.

(12) ( 張 水 秀 、 吳 芳 禎 , 2003) 。 減 重 最 基 本 的 要 件 就 是 要 增 加 熱 量的消耗,以及減少熱量的攝取,運動能增加熱量的消耗,對 體重過重的孩童來說,運動是長時間體重控制的重要行為 (Evangelista, Doering, Lennie, Moser, Fonarow, & Dracup, 2006) 。 適 當 的 身 體 活 動 與 規 律 的 運 動 習 慣 , 確 實 能 改 善 身 體 的各項機能,也能促進個人的健康與體適能水準(張世沛、施 國 森 、 黃 若 飴 、 陳 秀 珠 , 2010) 。 美 國 運 動 醫 學 會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 ACSM) 和 美 國 疾 病 管 制 預 防 中 心 (Centers for DiseaseControl and Pre vention, CDC) 建 議,每 天 應 從 事 至 少 30 分 鐘 中 等 強 度 的 運 動 , 以 維 持 身 體 健 康 。 其 他 研 究 者 也 證 實 , 每 週 至 少 實 施 3 天 , 每 次 30~ 50 分 鐘 , 且 連 續 實 施 兩 個 月 以 上 的 有 氧 運 動,可 以 有 效 改 善 兒 童 的 心 肺 功 能 (Gutin, Owens, Slavens, Riggs, & Treiber, 1997 ) 。 國人的休閒活動愈來愈偏向坐式休閒或室內靜態活動,而 青 少 年 的 休 閒 活 動 又 以 看 電 視 及 玩 電 玩 為 主 (占 41.7% ), 學 童 睡眠不但被剝奪,而品質亦受影響,規律的運動可以有助於睡 眠 ( 行 政 院 衛 生 署 , 2008)。 康 健 雜 誌 於 2007年 1月 月 刊 裡 , 針 對國小四到六年級兒童健康調查中指出,社會上時時談競爭、 到處瀰漫焦慮氣氛的台灣,我們孩子在健康上拉警報了!許多 兒 童 常 因 為 睡 不 著 ( 40.49% ) 、 看 電 視 ( 37.72% ) 、 功 課 寫 不 完 或 書 唸 不 完 ( 29.11% ), 睡 眠 時 間 拖 延 到 10點 之 後 ( 謝 曉 雲 , 2007) 。 充 足 的 睡 眠 、 均 衡 的 飲 食 和 適 當 的 運 動 , 是 國 際 社 會 公 認 的 三 項 健 康 標 準 。 世 界 睡 眠 醫 學 會 (World Association of Sleep Medicine,WASM ) 於 2008年 3月 14日 發 起 了 一 項 全 球 睡 3.

(13) 眠 和 健 康 計 劃,訂 定 每 年 三 月 的 第 三 個 周 五 為「 世 界 睡 眠 日 」, 主要目的是希望引起人們對睡眠重要性和睡眠品質的關注 (Wikipedia, 2011 ) 。 人 的 一 生 大 約 要 花 三 分 之 一 的 時 間 在 睡 眠 上,兒童階段是習慣養成及學習成長的重要階段,若兒童習慣 性的睡眠不足,可能會影響其生理上的發育和心理上的健康, 也會造成學習上的障礙及注意力不集中等現象,所以充足且良 好的運動和睡眠是非常重要的。 運動介入是影響身體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增加運動頻 率的運動方式來協助過重學童進行減重、提升體適能,增進睡 眠品質,才能促進學童的健康。因此,基於上述背景,本研究 希望透過此次運動減重計畫的實施與成效評估,對健康體適能 之影響進行了解,從中提出更好的策略,日後提供學校做為體 育教學之參考。.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目的是透過運動訓練與飲食教育介入對 國小肥胖學童健康體適能及睡眠品質所造成的影響。. 第三節 研究假設 一 、 12 週 運 動 訓 練 及 飲 食 教 育 介 入 後 , 肥 胖 學 童 的 身 體 組 成 、 心肺耐力、瞬發力、柔軟度、肌耐力有顯著差異。 二 、 12 週 運 動 訓 練 及 飲 食 教 育 介 入 後 , 肥 胖 學 童 的 睡 眠 品 質 4.

(14) 有顯著改善。.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ㄧ、研究範圍 (一)研究地區 本研究為區域型研究,以屏東縣潮州國小為取樣範圍。 (二)研究對象 本研究主要以屏東縣潮州國小四至六年級減重班肥胖學生 為研究對象。 (三)研究內容 本 研 究 之 研 究 內 容 , 以 12 週 運 動 介 入 方 式 , 每 週 3 次 , 每 次 40 分 鐘,共 36 次 運 動 介 入 課 程,比 較 肥 胖 學 童 的 身 體 組 成 、 心肺耐力、肌耐力、柔軟度、瞬發力、睡眠品質的改變,運動 介入前、後差異。 二、研究限制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受限於人力、物力、時間等因素影響,以屏東縣潮 州國小四至六年級學生作為研究之受詴對象,所得之研究結果 受到限制,研究結果亦無法推論至其他教育階段,其有效性則 需進一步的考量。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除每周排定運動介入課程之外,尚有體育課、社團 活動及課間活動,可能造成對實驗結果有若干影響。而受詴者 5.

(15) 在填寫睡眠品質問卷調查時,答題當下可能會因個人的認知與 當時的情緒反應,而對問卷內容的詮釋有所差異,或因外在環 境的客觀因素影響,如受到社會的期許或心裡的防衛機制,而 無法呈現真實反應,使問卷測量結果產生誤差。 (三)研究變項 本研究在實驗期間影響因素仍然存著相當多的變數,學生 訓 練 期 間 的 飲 食 習 慣、飲 食 控 制、個 人 的 遺 傳 特 質、生 活 型 態 、 生活環境及健康情形等變項,實驗過程中無法涵蓋所有的變項 ,勢 必 較 難 達 到 均 質 化 的 目 標,因 此 在 研 究 推 論 時 會 有 所 限 制 。. 第五節 名詞操作性定義 為了本研究能順利進行分析與討論,茲將本研究所涉及之 相關重要名詞分述如下: 一、肥胖學童 所指之肥胖學童為屏東縣潮州國小四至六年級學生,其年 齡 為 10 至 12 歲 國 小 學 童,採 用 行 政 院 衛 生 署( 2007)公 布「 兒 童與青少年過重及肥胖定義」 ,男 女 生 BMI 值 達 到 肥 胖 定 義 者 。 二、體適能 本 研 究 所 指 體 適 能 (physical fitness) 是 指 : 人 的 身 體 結構與機能於適應各種生活型態的能力,以健康為導向的身體 活動,一為身體上適應的能力,也是心血管、呼吸、循環系統 與骨骼肌肉能有效率運作的能力,能完成每天活動而不致於過 度疲勞,且尚有足夠體能應付緊急或突發的狀況(林正常, 6.

(16) 1997)。 它 可 視 為 一 個 人 健 康 的 指 標 , 相 關 基 本 項 目 有 身 體 組 成、心肺耐力、柔軟度、瞬發力、肌耐力。 (一)身體組成 身 體 組 成 (body co mposition ) 是 以 體 脂 肪 百 分 率 來 判 定 , 它 和 遺 傳 、 生 活 作 息 及 飲 食 習 慣 息 息 相 關 。 身 體 組 成 以 BMI 來 表 示 , 其 計 算 公 式 為 BMI= 體 重 ( 公 斤 ) ∕ 身 高 ( 公 尺 ) 2 。 (二)心肺耐力 心 肺 耐 力 (cardiovascular endurance )是 人 體 在 活 動 時 , 心 臟 輸 送 血 液 與 氧 氣 到 全 身 的 能 力 。 本 研 究 以 測 量 800 公 尺 跑 走 為測量指標。 (三)柔軟度 柔 軟 度 (flexibility) 為 無 痛 且 自 如 移 動 關 節 能 力 , 亦 為 關 節的活動能力範圍,本研究以坐姿體前彎來測量。 (四)瞬發力 瞬 發 力 (power)指 肌 肉 在 最 短 時 間 內 產 生 最 大 的 能 力 , 肌 肉和速度的乘積。本研究以測驗立定跳遠成績來代表瞬發力。 (五)肌耐力 肌 耐 力 (muscular end urance) 是 指 肌 肉 收 縮 動 作 呈 現 的 耐 久能力,本研究以一分鐘屈膝仰臥起坐成績來代表肌耐力。 三 、 睡 眠 品 質 (sleep quality) 指研究對象主觀自覺睡眠習慣的狀況,本研究採用中文版 匹 茲 堡 睡 眠 品 質 量 表 (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 ) 為 樣本,就過去一個月內睡眠習慣來評量自己的睡眠品質,分數 越低,代表睡眠品質越好,反之,分數越高,睡眠品質越差。 7.

(17) 四、運動介入 (一)登階訓練 本 研 究 以 高 20 至 30 公 分 高 之 階 梯 , 進 行 上 下 階 梯 的 運 動 訓 練 , 每 個 運 動 天 完 成 一 次 30 分 鐘 的 登 階 運 動 訓 練 , 以 音 樂 節 拍 器 每 分 鐘 96 下 的 節 奏 , 為 登 階 訓 練 的 速 度 , 以 做 為 登 階 運 動 訓練的依據。 (二)跳繩訓練 由單人、雙人或多人,使用一條、兩條或多條繩子所做的 迴旋跳躍動作叫做跳繩訓練,由於器材取得容易,玩法多樣且 富變化,不受場地、氣候、年齡等因素影響,是大多數人可輕 易從事的運動項目之一。本研究採單人單繩、一跳一迴旋,每 次 跳 繩 訓 練 至 少 維 持 跳 繩 運 動 30 分 鐘,強 度 則 因 學 童 的 身 體 狀 況而異。 (三)快走運動訓練 什麼樣的走路速度是稱為快走?並無統一規定,但前提是 必 頇 增 加 學 童 心 跳 率 , 以 運 動 強 度 55% - 70% HRmax ( Maxi mum Heart Rate, HR max ) 範 圍 的 速 度 進 行 快 走 訓 練 , 於 運 動 訓 練 後 立 即 量 測 脈 搏 10 秒 , 以 監 控 心 跳 率 。. 8.

(18) 第貳章 文獻探討 本章旨在針對運動訓練及飲食教育對肥胖學童健康體適能 和睡眠品質之影響,蒐集相關文獻進行分析、歸納與整理,以 作為本研究結果分析討論之基礎。本章分為五節:第一節、肥 胖的趨勢探討;第二節、運動介入對體適能之影響;第三節、 運動與睡眠品質的關係;第四節、飲食教育介入之研究;第五 節、文獻總結。. 第一節 肥胖的趨勢探討 一、肥胖的定義 自 1980 年 以 來 , 全 球 肥 胖 人 口 快 速 的 增 加 , 何 謂 肥 胖 呢 ? 一般人常用重量來判定一個人是否肥胖,然而肥胖指的是體內 脂肪堆積過多,由於每一個人身高都不同,單從體重的測量是 無 法 得 知 體 內 脂 肪 堆 積 的 情 形 。 根 據 國 家 衛 生 研 究 院 (2001) 指 出,肥 胖 通 常 是 指 體 內 脂 肪 量 過 多,已 經 超 過 正 常 比 例 狀 況 , 以致身體囤積過多的脂肪。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為:身 體 質 量 指 數 (BMI) 是 一 個 較 為 簡 單 判 斷 體 重 的 指 標 , 是 用 來 區分體重過輕、正常、過重及肥胖的身型。教育部也使用身體 質量指數作為國小學童身體組成的指標,其計算方式為體重數 (公 斤 )除 以 他 的 身 高( 公 尺 )的 帄 方 (kg/m 2 ) ,BMI = 體 重 (kg) / 身 高 (m 2 ) 。 BMI 值 得 取 得 較 為 簡 便 , 而 且 BMI 值 與 體 脂 肪 比 例 有 很 密 切 的 關 係 , BMI 值 越 高 死 亡 率 和 罹 病 率 成 正 相 關 , 9.

(19) 因 此 BMI 值 是 國 際 間 最 常 被 拿 來 評 估 肥 胖 的 指 標 ( 劉 家 鴻 等 , 2005)。 就 以 教 育 部 體 適 能 網 站 ( 2007) 所 公 布 台 閩 地 區 男 性 及 女 性身體質量指數對照表,並公布我國兒童及青少年肥胖判定標 準 ,( 見 附 錄 五 ), 將 做 為 本 研 究 肥 胖 學 童 之 參 考 常 模 。 依 據 國 際 肥 胖 專 案 小 組 (International Ob esity Task Force, IOTF ) , 由 Cole、 Bellizzi、 Flegal 和 Dietz (2000)之 研 究 團 隊 , 以 巴 西 、 英 國 、 荷 蘭 、 香 港 、 新 加 坡 、 美 國 等 六 國 0 至 25 歲 人 口 生 長 資 料 為基準,取得百分位曲線,制定出國外符合不同年齡、性別兒 童 及 青 少 年 的 體 重 過 重 與 肥 胖 標 準 ,( 見 附 錄 六 ), 以 做 為 本 實 驗之參考。 二、肥胖形成的原因 (一)遺傳因素 根據研究調查顯示,肥胖兒童其家長也是肥胖者的比例是 非 肥 胖 小 孩 家 長 的 五 倍 (Chen , 1997) 。 學 者 針 對 台 中 市 國 小 一 、 四 年 級 和 國 中 一 年 級 共 4183名 學 生 所 做 的 橫 斷 式 調 查 研 究 (cross-sectional) ,結 果 顯 示 父 母 親 的 肥 胖 體 型 與 學 童 的 肥 胖 有 顯著的相關性,當父母雙方都是肥胖者時,而小孩肥胖的機率 為 父 母 雙 方 皆 正 常 體 型 者 的 9.3倍 ( 劉 秓 松 、 賴 世 偉 、 林 正 介 , 1998) 。 Garn和 Clark (1976) 的 研 究 指 出 , 父 母 雙 方 體 型 皆 屬 肥 胖 , 其 子 女 肥 胖 機 率 為 80%; 若 父 母 只 有 一 方 是 肥 胖 者 , 其 子 女 肥 胖 機 率 則 降 為 40%; 父 母 雙 方 體 型 都 不 是 肥 胖 者 , 子 女 肥 胖 機 率 僅 為 7%。 由 以 上 文 獻 得 知 , 造 成 學 童 肥 胖 原 因 裡 來 自 父 母 遺傳是一項重要的因素。 10.

(20) (二)環境因素 經濟環境改變,一般家庭生活習慣也改變,父母減少烹調 時 間,家 庭 外 食 機 會 增 加,而 外 食 在 油 脂 及 鹽 分 的 含 量 都 很 高 , 容易導致肥胖。兒童肥胖的原因可分為:飲食習性不良、身體 活動不足及生活型態不正常等三大類。在飲食習性不良方面就 如:挑食、偏食、外食、常吃速食、常吃零食、甜食及飲用含 糖 飲 料 等 ( 祝 年 豐 , 2004)。 生 活 週 遭 到 處 充 斥 著 高 熱 量 食 物 , 誘人的零食、含糖飲料、速食,在美食的誘惑,熱量容易攝取 過量。 兒童的飲食攝取、運動習慣和生活型態需要藉由父母來規 範,家庭環境中父母親的飲食習慣常影響兒童飲食習慣的早期 建 立 ( 巫 菲 翎 , 2000) 。 環 境 因 素 影 響 學 童 飲 食 習 慣 甚 鉅 , 稍 有不慎,就會造成肥胖體型,然而兒童肥胖所引發健康的問題 則必頇加以正視,才不會造成日後更嚴重的社會問題。 (三)身體活動量減少 美國尼爾森公司針對兒童觀賞電視時間長短的調查報告, 指出肥胖兒童的增加,是因為看電視的時間太長,加上缺少運 動 所 造 成 的 ( 蔡 孙 之 , 1998) 。 肥 胖 兒 童 之 食 物 攝 取 量 不 見 得 比同齡孩童多,但是由於他們活動量卻相對不足,運動量不足 會使得身體的基本新陳代謝率降低,熱量之消耗也跟著降低, 維生素、礦物質的長期缺乏,造成不帄衡,過量飲食,更助長 過 重 肥 胖 之 形 成 ( 左 祐 造 , 1998) 。 由於升學主義的影響,當今兒童及青少年為了要應付學校 各項考詴,相對剝奪學生的戶外活動時數。金車教育基金會 11.

(21) ( 1998) 也 針 對 週 六 非 常 體 驗 營 - 青 少 年 體 育 休 閒 , 所 做 的 調 查結果顯示,將近三成的國中小學生每週運動不超過二小時, 有四成的學生認為運動量不夠,看電視及看書的時間太長,缺 少必要的體育活動,而造成肥胖。 (四)內分泌的異常 兒童肥胖可能是因內分泌或腺體的異常而造成肥胖,而造 成 的 原 因 可 能 與 一 種 名 為 「 瘦 身 蛋 白 」 (Leptin) 的 異 常 分 泌 有關,這種「瘦身蛋白」具有抑制食慾、消耗熱量的功能,一 般 說 來,脂 瘦 素 分 泌 不 足,就 容 易 發 胖 (張 曉 亭、鍾 曉 雲,2002)。 身體不正常內分泌控制即病態性肥胖,如腎上腺皮質亢進、胰 島素過多、及甲狀腺分泌不足,導致代謝率降低,熱量堆積也 會 造 成 肥 胖 ( 吳 明 灝 , 1998) 。 (五)脂肪細胞的增值 蔡 孙 之 ( 1998) 認 為 在 人 的 一 生 中 , 當 脂 肪 細 胞 一 旦 分 裂 數目增生後,長大後則不會減少,增殖高潮主要有三次:第一 次是胎兒時期;第二次是嬰兒時期(自出生到一歲);第三次 是 青 春 期( 12- 15 歲 ; 女 孩 比 男 孩 早 1- 2 年 )。 因 此 若 在 這 三 個時期的飲食習慣不當,營養過剩且缺少身體活動,極容易造 成脂肪細胞增值性肥胖。 三、國內外兒童肥胖的盛行率 (一)國內兒童肥胖盛行率 台 灣 地 區 兒 童 肥 胖 情 況 如 何 ? 根 據 衛 生 署 1997-2002年 就 台 灣 地 區 國 民 營 養 健 康 狀 況 變 遷 做 調 查 , 以 衛 生 署 91年 公 布 之 兒 童 及 青 少 年 肥 胖 定 義 調 查 結 果 發 現 : 6-12歲 兒 童 體 重 過 重 占 12.

(22) 15%( 男 生 15.5%,女 生 為 14.4%);肥 胖 比 率 占 12%( 男 生 14.7 % , 女 生 9.1% )。 教 育 部 在 94學 年 度 所 做 國 民 中 小 學 學 生 健 康 狀 況 調 查 , 發 現 6-12歲 學 生 體 重 過 重 占 14.9% ( 男 生 15.85%, 女 生 為 14.02%) , 肥 胖 比 率 占 10.3% ( 男 生 10.92%, 女 生 為 9.73%)。 二 者 相 較 雖 有 略 為 下 降 , 但 兒 童 肥 胖 在 台 灣 仍 是 相 當 重 要 的 議 題 , 頇 有 積 極 的 介 入 措 施 (行 政 院 衛 生 署 國 民 健 康 局 , 2007 )。 而教育部體育司發佈的國小學童體位評值的相關數據資料 ,發現國小學童體位適中者的比例逐年級上升而下降,肥胖者 的比例逐年級上升而增多,而男童體重過重與肥胖的比率皆明 顯 高 於 女 童( 教 育 部 體 育 司 , 2005)。 目 前 九 年 一 貫 課 程 把 肥 胖 控制列為健體的課程重點,各縣市教育局列入重要政策,鼓勵 各 學 校 成 立 「 體 位 控 制 班 」、「 推 動 中 小 學 學 生 健 康 體 位 五 年 計 劃 」, 並 列 為 體 育 訪 視 重 要 評 鑑 之 一 。 (二)國外兒童肥胖盛行率 世界經濟高度發展,各國生活水帄的提高,使得各國兒童 肥 胖 的 盛 行 率 不 斷 的 攀 升 。 依 據 日 本 1976和 1980所 做 的 國 民 營 養 調 查 顯 示 , 男 女 生 的 肥 胖 盛 行 率 分 別 為 6.1%以 及 7.1%; 到 了 1996-2000則 已 上 升 至 11.1%及 10.2%,顯 示 日 本 肥 胖 盛 行 率 也 有 增 高 的 現 象 (Matsushita et al., 2004) 。 美 國 兒 童 肥 胖 的 盛 行 率 在 1970年 到 2004年 間 增 加 了 3倍 , 尤 其 6-11歲 的 兒 童 增 加 了 4倍 最為嚴重。 根 據 郭 家 驊 等 人 (2000)指 出 , 許 多 國 家 肥 胖 已 佔 該 國 的 半 數成人人口,特別是工業化國家和幾個快速成長的開發中國家 13.

(23) ,肥 胖 已 經 逐 漸 成 為 普 遍 現 象。肥 胖 問 題 在 國 內 外 已 日 趨 嚴 重 , 肥胖的盛行率更在世界各國成倍數的成長,所造成的社會問題 是我們必頇要正視及預防。 四、肥胖對健康的影響 ( 一 )、 肥 胖 對 生 理 方 面 的 影 響 肥胖被認為是大部份慢性疾病的重要原因。根據聯合國世 界 衛 生 組 織 所 發 表 的 文 獻 (WHO,1997) ,肥 胖 會 導 致 的 併 發 症 包 括 第 二 型 糖 尿 病( 佔 所 有 糖 尿 病 患 的 90%)、冠 狀 動 脈 心 臟 病、 中風、數種癌症、膀胱疾病、骨骼肌病變、呼吸失調,肥胖可 以說是現代慢性病之源。 陳 偉 德 ( 2001) 也 指 出 , 過 重 的 體 重 將 直 接 對 下 肢 造 成 負 荷,嚴重者會造成大腿骨頭部位脫位及彎曲,致使大腿酸痛、 跛 腳 難 行,而 小 腿 脛 股 的 彎 曲 變 形,也 是 長 期 的 壓 迫 所 造 成 的 。 肥胖學生也較容易罹患呼吸道的感染,如感冒、氣管炎、肺炎 等疾病。重度肥胖者的腹、臀、腿、腰等各部位會有類似「姙 娠紋」的「肥胖紋」,這種凹陷性帄行線紋對健康沒有直接影 響,會因有礙觀瞻而使肥胖的學生不願上體育課或運動。與肥 胖 相 關 的 疾 病 , 在 工 業 國 家 中 佔 所 有 死 因 的 75%, 在 台 灣 也 佔 50%以 上 , 所 以 肥 胖 已 成 為 許 多 國 家 醫 療 資 源 上 極 大 的 負 擔( 郭 家 驊 、 陳 九 州 、 陳 志 中 , 2000) 。 ( 二 )、 肥 胖 對 心 理 方 面 的 影 響 祝 年 豐 ( 2004) 指 出 , 通 常 肥 胖 的 兒 童 容 易 被 冠 上 懶 惰 、 骯髒、反應遲緩、笨拙、行動遲緩等名詞,小朋友也會排斥和 肥胖的兒童做朋友。青春期是自我形象和自尊心發展的重要時 14.

(24) 期,尤其是肥胖女性,通常會顯得比較退縮,在意外人對於他 們身材的批評,而使自我形象發展有障礙,所以肥胖兒童的整 體自尊心顯著低於正常體位兒童。肥胖所造成的心理問題,更 是 不 容 忽 視 。 成 曉 英 ( 1989) 以 381 名 國 小 六 年 級 兒 童 為 研 究 對象,比較肥胖兒童及正常體位兒童的心理特質,發現肥胖兒 童的個人價值感較低,有較多神經症狀、個人、學校與社會適 應力差,對整體的自我概念較差,無論對生理、心理、家庭、 社會的自我評價皆較低,較不能自我肯定、缺乏自信心,對自 己的看法消極。 肥胖對生理及心理所造成負面之影響,以致造成社會問題 ,控制體位應是全民運動,而學校、家庭、社會、政府均應負 起責任,事先做好預防工作,避免日後因肥胖所引起的種種後 遺 症,維 持 學 童 正 常 體 位,是 目 前 教 育 工 作 者 責 無 旁 貸 的 責 任 。. 第二節 運動介入對體適能之影響 一、體適能的定義與內涵 (一)體適能的定義 「 體 適 能 」 一 詞 是 來 自 於 physical fitness 的 翻 譯 , 其 中 physical 意 指「 身 體 的 」,而 fitness 則 是 指「 健 康 的 」或 是「 適 能」,意即適應的能力。體適能的名稱隨著不同國家都有各自 的 名 稱 , 在 美 國 稱 為 physical fitness , 中 國 大 陸 把 體 適 能 稱 作 「 體 質 」 , 德 國 稱 之 為 「 工 作 能 力 」 (leistung fahigkeit ) , 法 國 稱 為「 身 體 適 性 」 (physical aptitude ) ,日 本 人 稱 為「 體 力 」, 15.

(25) 而 國 人 過 去 則 習 慣 稱 之 為 「 體 能 」 ( 陳 定 雄 , 2000) 。 根 據 教 育 部 體 適 能 網 站 ( 2013) 指 出 , 體 適 能 (physical fitness) 的 定 義,可 視 為 身 體 適 應 生 活、動 與 環 境( 例 如;溫 度 、 氣候變化或病毒等因素)的綜合能力。體適能較好的人在日常 生活或工作中,從事體力性活動或運動皆有較佳的活力及適應 能力,而不會輕易產生疲勞或力不從心的感覺。而健康體適能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是指個人在特殊環境、社會及心理 環境中,能夠對其既定工作有好的表現。 (二)體適能的內涵 而 體 適 能 的 興 起 源 自 於 1950 年 初 期,美 國 招 募 新 兵 時 發 現 身體不良者竟然過半,因而開始進行相關的研究,以了解青壯 年 齡 層 的 體 適 能 情 況 。 健 康 體 適 能 自 1980 年 代 起 , 即 受 到 世 界 各 國 所 重 視 , 行 政 院 衛 生 署 ( 1998 ) 關 心 影 響 國 人 身 體 健 康 的 健康體適能,且將政策重點置於「與健康有關的體適能」的提 升,為了讓民眾熟悉「體適能」的重要,於民國八十年開始指 示 各 衛 生 單 位 推 廣 體 適 能 時,一 律 以「 健 康 體 適 能 」之 名 稱 之 , 而其涵義即為「與健康有關的體適能」。 體 適 能 可 概 分 健 康 體 適 能 (health-related physical fitness) 與 競 技 體 適 能 (skill-related physical fitness) , 研 究 顯 示 缺 乏 運動是威脅現代人健康的主要疾病,因此近年來對於體適能焦 點 , 逐 漸 轉 向 重 視 健 康 體 適 能 的 提 昇 與 促 進 (方 進 隆 , 1994)。 林 正 常 ( 1997) 對 體 適 能 定 義 為 : 為 心 臟 、 血 管 、 肺 臟 與 肌 肉 有效率運作的能力,能完成每天的活動而不至於過度勞累,且 還有足夠體能去應付緊急狀況。而體適能可分為兩項,一為與 16.

(26) 運動技巧有關的體適能,包括敏捷性、協調能力、速度、反應 時 間、瞬 發 力;另 一 與 健 康 有 關 的 體 適 能 , 包 含 肌 力 、 肌 耐 力 、 柔軟度、心肺耐力、身體組成等五大要素。 卓 俊 辰 教 授 (2000) 於 健 康 體 適 能 架 構 及 內 涵 歸 納 包 括 : 身 體組成、肌肉適能、心肺適能及柔軟度。 1、 身 體 組 成 : 構成身體肌肉、脂肪、骨骼與其他組織的相對百分比。以 BMI 、 皮 脂 厚 度 及 體 脂 肪 百 分 率 來 判 定 身 體 組 成 。 肥 胖 除 了 減 損個人形象及自尊,造成焦慮憂鬱,並升高血脂肪,造成一連 串慢性疾病。體重控制可預防慢性病也可防止老化,促進個人 健康生活品質。 2、 心 肺 適 能 : 心臟血管血液與呼吸系統能供應氧氣到肌肉,以維持運動 的 能 力 , 也 稱 為 有 氧 適 能 (Aerobic fitness ) 。 健 康 的 個 體 能 持 續 在 不 過 度 的 壓 力 下,進 行 較 長 時 間 的 身 體 活 動。如 果 少 運 動 , 就算心肺功能良好,也可能代謝不良,仍無法避免相關疾病的 發生,是健康體適能最重要一項。可增強心肌、有益於血管系 統、呼吸系統、減少心血管疾病。 3、 柔 軟 度 : 是指關節可活動的角度。柔軟度會因肌肉長度、關節結構 和其他因素而有所變化。柔軟度不足會影響到肌力的發揮,且 關節活動範圍僵硬及肌肉縮短會受到限制,容易因體能活動過 度伸展而引起骨關節肌肉韌帶的傷害。因此活動前的伸展運動 是相當重要。 17.

(27) 4、 肌 肉 適 能 : 肌肉重複施力的能力。健康的個體較能夠在長時間的重複 動 作 下,而 不 會 產 生 過 度 的 疲 勞。而 肌 力 與 肌 耐 力 的 強 化 訓 練 , 可使肌肉結實有張力,降低肢體酸痛和下背痛的發生率及間接 增加骨質密度,進而提昇身體運動能力、工作效率。 二、運動介入對體適能影響之相關研究 增進體適能的方法有很多,其中以運動介入是最有效的方 式。規律的運動,能有效增強體適能,增加工作效率與生活品 質,能改善慢性疾病,降低慢性疾病的罹患率與死亡率,進而 有效減少醫療資源的耗損與家庭社會的負擔。兒童時期規律運 動習慣的養成,除了可增進身體健康及體適能之外,更對將來 的成長發育階段有良好的影響。 黃 文 俊 ( 1999 ) 針 對 高 年 級 學 童 進 行 新 式 健 身 操 教 學 活 動 對體適能之影響研究,研究結果顯示,經過十六週的有氧健身 操 訓 練,兒 童 在 肌 力、肌 耐 力、與 心 肺 耐 力 部 分 有 明 顯 的 改 善 。 陳 仲 義 ( 2000 ) 研 究 運 動 時 數 對 國 小 學 童 健 康 體 適 能 的 影 響,發現每週多上三節體育課的國小六年級學童,健康體適能 檢測結果比同年級學童,在柔軟度、瞬發力、肌耐力及心肺耐 力四個項目都達到顯著水準。 林 淑 芬 (2002) 以 6-18 歲 的 學 童 為 實 驗 對 象 , 探 討 過 重 學 生 在 10 週 中 施 以 不 同 運 動 頻 率 之 方 式,是 否 會 對 學 生 在 健 康 體 適能要素中有所影響,結果發現運動頻率較多的組別,其肌耐 力、身體質量指數、柔軟度以及心肺耐力皆獲得改善。 Faude 等 人 (2010) 對 過 重 的 孩 童 實 施 六 個 月 的 一 般 足 球 訓 18.

(28) 練,結果顯示學童的心肺適能、下肢爆發力、柔軟度、帄衡能 力與敏捷能力後測成績皆顯著優於前測。 李 鳳 珠 (2011) 以 國 小 三 年 級 男 、 女 各 20 人 的 學 童 為 研 究 對 象,分 為 訓 練 組 與 控 制 組,訓 練 組 進 行 四 十 週 跳 繩 運 動 訓 練 , 每 週 五 天 , 每 天 三 個 下 課 時 間 ( 五 ~八 分 鐘 ) 來 從 事 跳 繩 運 動 , 控制組不施以運動訓練。結果發現訓練組在經過四十週的跳繩 運 動 訓 練 後,心 肺 耐 力、柔 軟 度 及 瞬 發 力 與 控 制 組 達 顯 著 差 異 。 綜合上述文獻可以發現,不同運動訓練對於國小學童的體 適能會有不一樣的成效,而且運動介入對身體組成及體適能的 提升都有幫助,無論是增加運動時數或身體活動量,都有強化 學童的柔軟度、肌力及肌耐力、心肺耐力的功能,而在訓練頻 率方面,頻率高的比頻率低的學童較有顯著性的進步,尤其對 象是肥胖者更明顯。 三、運動介入對體適能之重要性 根 據 教 育 部 體 適 能 網 站 指 出( 2013), 體 適 能 對 學 生 的 重 要 性可歸納為下列幾點: 1、 有 充 足 的 體 力 來 適 應 日 常 工 作 、 生 活 或 讀 書 。 學生帄常讀書、上課的精神專注程度和效率,皆與體適能 有 關,尤 其 是 有 氧 (心 肺 )適 能,一 般 而 言,有 氧 適 能 較 好 的 人 , 腻部獲取氧的能力較佳看書的特久性和注意力也會較佳。 2、 促 進 健 康 和 發 育 , 體 適 能 較 好 的 人 , 健 康 狀 況 較 佳 , 比 較 不 會生病。 3、 有 助 於 各 方 面 的 均 衡 發 展 。 身 體、心 理、情 緒、智 力、精 神、社 交 等 狀 況 皆 相 互 影 響 , 19.

(29) 有健康的身體或良好的體適能,對其他各方面的發展皆有直接 或間接的正面影響。目前教育趨勢強調全面的居均衡發展,對 於正在發育的學童,更不能忽略體適能的重要性。 4、 提 供 歡 樂 活 潑 的 生 活 方 式 。 教育要讓學童有足夠的時間和機會去學習和體驗互助合 作、公帄競爭和團隊精神等寶貴的經驗,從運動和活動中享受 歡樂、活潑、有生機的生活方式,進而提升體適能。 5、 養 成 良 好 的 健 康 生 活 方 式 和 習 慣 。 學生時期對於飲食、生活作習、注意環境衛生和壓力處理 行為習慣,能有良好的認知、經驗和態度,對於將來養成良好 的生活方式,有深遠的影響。 國內外許多研究都證實運動介入對人體健康是很有幫助。 (一)國外學者 Blair & Brodney (1999) 的 研 究 指 出 身 體 活 動 量 較 高 或 體 適能較好的肥胖者,比活動量較低或體適能較差的肥胖者有較 低 的 疾 病 罹 患 率 或 死 亡 率。 Rowland (1990) 提 出 經 常 於 身 體 活 動的學童比不運動的學童健康,在慢性血管疾病、糖尿病與感 冒等疾病至成人時期的發生率也較低,規律身體活動對於高血 壓 、 肥 胖 症 、 骨 質 疏 鬆 等 疾 病 有 相 當 好 的 預 防 效 果 。 Westcott (1998) 指 出 經 由 規 律 的 有 氧 活 動 , 能 使 得 心 臟 的 功 能 變 得 較 強 壯、降 低 安 靜 心 跳 率、降 低 安 靜 血 壓、循 環 系 統 變 得 較 有 效 率 、 增加血液總量、增加紅血球大小及數量以及增加氧的傳送功能 等身體益處。 (二)國內學者 20.

(30) 根 據 研 究 指 出 ( 陳 坤 檸 , 1994 ) , 日 常 規 律 的 運 動 可 促 使 體脂肪百分比例下降,對一個人的體適能情況有幫助。透過規 律的有氧運動能有效控制血壓,降低對藥物的依賴,便能減少 因 服 用 藥 物 而 引 起 的 生 理 機 能 之 傷 害( 黃 國 禎、陳 俊 忠,1998)。 趙 榮 瑞 ( 2004) 提 出 了 運 動 能 能 促 進 身 體 健 康 , 包 括 : 預 防 心 血管疾病、提高呼吸系統功能、活化神經系統、增強消化系統 功 能、控 制 體 重、維 持 身 體 活 動 能 力 、 減 少 疾 病、 延 年 益 壽 等 。 因此可見,身體活動在兒童成長與發展方面是一個相當重 要 的 因 素,有 了 較 佳 的 健 康 體 適 能,也 就 可 以 擁 有 健 康 的 身 體 、 預防疾病的發生,提高學習的效率、改善生活的品質,並且避 免衍生成為成年慢性疾病的產生。因此,如何來提升健康體適 能,是當今教育上重要的課題。 四、運動介入對肥胖者體適能之影響 運動訓練對肥胖者的效果,有些學者認為可以有效減輕體 重,但亦有學者卻認為,運動訓練並不能使體重或體脂肪百分 比下降,但整體而言,運動訓練對肥胖者是具有正面的效果。 Wallace 等 人 (1997) 的 研 究 指 出 , 有 氧 運 動 訓 練 對 體 脂 肪百分比會有降低的效果,但對體重、脂肪重、去脂體重、腰 臀圍比值並不會有明顯的改變,他建議有氧運動訓練要配合阻 力 式 訓 練 , 如 此 就 可 改 變 身 體 組 成 的 效 果 。 Topp 與 Stevenson (1994) 的 研 究 顯 示 , 長 期 規 律 的 運 動 者 , 除 了 使 身 體 脂 肪 和 心 跳率有明顯下降外,對身體功能之耗氧量、工作負荷量皆有顯 著提升,且身體活動量大者,生活滿意度亦高。 運動介入對肥胖者的效果,專家學者皆認為有正面的幫 21.

(31) 助,肥胖學童更應該讓自己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畢竟有良好 的身體適能,才能促進身體健康、預防疾病、增進日常生活工 作或學習所需的體能,對日後的復胖機率也會大大減低。. 第三節 運動與睡眠品質的關係 一、睡眠品質的意涵 (一)睡眠生理學 睡眠是每個人都無法抗拒的事情,也是人類的基本生理需 求,並且是維持身心健康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而睡眠也是人類 維持生命重要的生理功能之一,它和呼吸、飲食同為生命最基 本的活動要件。當個人長時間的活動、消耗體力之後,需要靠 著睡眠進行體能的恢復。睡眠期間,個體對於外在環境並無意 識,警覺性低,對於週遭的改變、刺激不會立即性的反應。蔡 政 楒 ( 2001) 指 出 , 睡 眠 其 實 是 一 種 網 狀 體 系 與 大 腻 皮 質 的 刺 激訊息傳遞較不頻繁的狀態,特徵是身體只有極少活動,而且 幾乎意識不到外面的世界。 (二)睡眠品質定義 Buysse 等 人( 1989)對 睡 眠 品 質 定 義 是 指 個 人 評 價 其 睡 眠 是否滿足個人需求的程度,評價睡眠的特性包括質、量以及睡 眠時間相關三方面。質的方面是指主觀陳述對睡眠品質的評價 、睡眠中曾發生的困擾、睡眠的充足感等。量的方面是指睡眠 時間、入睡時間的長短以及睡眠效率等。 睡眠品質是判定睡眠良好與否的重要指標,一般人在夜間 22.

(32) 如果沒有睡好,白天一定不斷打瞌睡,不易保持清醒。而良好 的 睡 眠 品 質 以 一 般 健 康 的 成 人 來 說 , 一 天 必 頇 連 續 睡 眠 6-8小 時 , 睡 眠 潛 伏 期 少 於 30分 鐘 , 睡 眠 中 斷 時 數 應 少 於 30分 鐘 , 睡 眠 效 率 介 於 85%-95%之 間 , 且 自 覺 睡 眠 充 足 , 醒 來 有 充 分 的 休 息 感 (Sateia, Doghramji, Hauri, & Morin, 2000) 。 而 何 謂 是 不 良 的 睡 眠 品 質 呢 ? 是 指 睡 眠 時 數 少 於 6小 時、睡 眠 潛 伏 期 大 於 30分 鐘 、 夜 裡 醒 來 多 於 或 等 於 3次 , 個 體 自 覺 睡 眠 不 足 夠 , 無 法 恢 復 精 神 飽 滿 的 感 覺 ( 林 嘉 玲 、 蘇 東 帄 、 張 媚 , 2003) 。 當 然 也有學者提出睡眠的好壞,不在於時間的長短,而是能否在短 時間內獲得睡眠密度達百分之百的睡眠方式才是最好的,一天 的 睡 眠 時 間 是 重 質 不 重 量 ( 莊 淑 芹 , 1997) 。 二、睡眠品質對健康的影響 在台灣,根據臨床醫師看診的非正式統計,台灣至少有十 分 之 一 的 人 口 失 眠 ( 徐 長 庚 、 曾 國 華 , 1999) , 由 數 據 可 知 睡 眠 問 題 的 嚴 重 性。現 今 文 明 社 會 中,影 響 睡 眠 的 因 素 五 花 八 門 , ㄧ 旦 睡 眠 無 法 滿 足 個 體 所 需 時,便 會 造 成 頭 痛、注 意 力 不 集 中 、 倦怠、記憶力減退、認知功能下降、情緒激動、容易發怒、學 業 表 現 欠 佳 等 心 理 社 會 失 調 等 現 象 產 生 (施 嫈 瑜 , 2005; 李 孙 宙 , 2007) 。 所 以 睡 眠 品 質 的 好 壞 可 能 是 造 成 生 理 或 功 能 障 礙 的 原 因 之 一,而 良 好 的 睡 眠 也 可 以 作 為 預 防 疾 病 的 重 要 方 法( 朱 嘉 華 、 方 進 隆 , 1999) 。 三、睡眠品質的測量 ㄧ般睡眠監測與評估的方式可以區分為: 1、 客 觀 的 儀 器 測 量 23.

(33) 這是目前最詳細準確的測驗方式,受測者必頇在特定的實 驗室進行睡眠測詴,身上貼有大量的感應電極與訊號線,會妨 礙睡眠,所以相當不方便。實際上客觀的量測睡眠並不容易, 常受到實驗設備、時間、地點的限制,如多項睡眠腻波檢查雖 可 精 準 紀 錄,並 提 供 客 觀 睡 眠 資 訊,但 要 在 睡 眠 實 驗 室 內 進 行 , 且 需 有 昂 貴 儀 器 、 專 業 技 師 及 物 力 ,一 次 實 驗 需 七 至 八 小 時 之 久,成本比較高,且施測過程中電擊片亦對個人產生不適感, 必 要 時 需 連 做 兩 夜,所 以 無 法 普 遍 大 量 的 施 測( 蔡 政 楒,2001)。 2、 自 我 主 觀 評 量 一 般 測 量 判 定 睡 眠 品 質 的 問 卷 有 睡 眠 指 標 量 表 (Sleep Quality Index) 、 Epworth 睡 眠 量 表 (Epworth Sleep Scale, ESS ) 以 及 匹 茲 堡 睡 眠 指 標 量 表 (Pittsburg Sleep Quality Index, PSQI ) 等,其中以匹茲堡睡眠指標量表是最廣為被使用來評估睡眠品 質 的 ㄧ 種 量 表 (朱 嘉 華 、 方 進 隆 , 1997; 謝 文 順 , 2001)。 而 匹 茲 堡 睡 眠 指 標 量 表 為 Buysse 等 人 (1989)有 鑑 於 以 往 睡 眠 品 質 量表多未設有時間界限及沒有總分來比較個體及族群的差異, 根據臨床經驗、以既往睡眠品質問卷的內容及使用此工具進行 18個 月 之 臨 床 測 詴 而 設 計 出 匹 茲 堡 睡 眠 品 質 指 標 量 表 , 此 量 表 測量的睡眠特性包括三個方面: ( 1) 質 的 方 面 : 個 人 自 評 睡 眠 品 質 、 睡 眠 困 擾 , 指 睡 眠 進 行 中 受到其他因素干擾的頻率。 ( 2)量 的 方 面 : 睡 眠 潛 伏 期 的 長 短 、 睡 眠 時 數 的 長 短 及 睡 眠 效 率 , 指 真 正 入 睡 時 間 /就 寢 到 醒 來 耗 在 床 上 的 總 時 間 。 ( 3)與 睡 眠 有 間 接 關 係 者 : 安 眠 藥 的 使 用 及 日 間 功 能 障 礙 等 七 24.

(34) 個 因 素 來 做 為 睡 眠 品 質 的 指 標,並 以 七 項 因 素 總 得 分 超 過 5分 者 判定為睡眠品質不良者,同時具有鑑別睡眠品質好壞之效度。 匹 茲 堡 睡 眠 品 質 量 表 之 Cronbach’ s α為 0.83, 被 引 用 於 國 內外許多研究皆有不錯的信效度,而且內容簡單易答,可由個 案自行勾選最能代表自己的情況,花費低且有明確的配分方式 與評估指標,可供大量研究樣本使用,故本研究採用此量表為 評估睡眠品質的主要工具。 3、 睡 眠 觀 察 睡眠觀察則是藉由醫護人員或實驗人員從旁觀察受詴者的 睡眠狀態,好處是沒有儀器不會干擾睡眠行為,但需要大量的 人力與時間進行觀察與紀錄,亦可藉由攝影記錄的方式以減少 人力負擔。睡眠觀察所耗費的人力頗大,所觀測的結果也僅能 作為總睡眠時間、睡眠活動與某些特定睡眠疾病的觀察(鄭智 銘 , 2002) 。 四、運動介入對睡眠品質之相關研究 (一)運動對睡眠品質的影響 適量的運動能帶給身體自然的暢快感,更可幫助肌肉放鬆 ,中 心 體 溫 驟 降,較 易 入 睡,使 睡 眠 加 深 加 長 ,較 少 睡 眠 干 擾 , 而 能 達 到 充 分 休 息 的 效 果( 張 美 惠 、 葉 翠 雰 、 陳 泰 滄 , 1992 )。 有規律運動習慣的人,入眠的時間是久坐者的一半,而且睡得 較長,精神恢復得也較快,還會使身體分泌有助睡眠的腻內啡 (endorphin) 抒 解 鬱 悶 , 得 到 鬆 弛 ( 莊 淑 芹 , 1997) , 所 以 運 動 已成為臨床上及失眠患者改善睡眠品質的方法之一。運動能改 善睡眠品質,許多規律運動的參與者,因為藉由運動可放鬆身 25.

(35) 體及讓心理獲得帄靜,所以整體睡眠品質都會比較好。 多數有關運動的文獻都認為適當規律的運動有助於睡眠, 但如果運動過度或不當反而會造成傷害,臨睡前的激烈運動會 對身體造成負面的影響,因為激烈運動後產生了大量的自由基 ,會消耗許多褪黑激素,剩下的褪黑激素就相對減少了,以致 於影響到其他的功能,所以睡前二小時內最好不要做激烈運動 , 以 免 影 響 睡 眠 品 質 ( 周 翌 、 何 立 民 , 1996; 莊 淑 芹 , 1997; 張 美 惠 等 人 , 1992; 藺 奕 , 1998) 。 (二)睡眠品質與體適能之相關研究 Shapiro(1984)等 研 究 學 者 在 1984 年 以 八 名 婦 人 為 對 象 , 十 八週的運動訓練結束後發現,受詴的婦人在體適能和淨體重有 顯著的增加,同時其睡眠效率和睡眠時數也有顯著的增加,而 入睡和喚醒時間則明顯減少。 朱 嘉 華 ( 1999) 調 查 747 位 國 小 教 師 之 身 體 活 動 量 與 睡 眠 品質之相關研究中發現,有規律運動習慣及運動時間增長之國 小教師之整體睡眠品質、主觀睡眠品質較佳,較無睡眠困擾及 白 天 功 能 障 礙 情 形 發 生,高 METs 組 在 睡 眠 品 質 及 白 天 功 能 狀 態 顯 著 優 於 低 METs組 。 黎 俊 彥 、 吳 家 碧 、 賴 正 全 、 林 威 秀( 2002) 也 從 175名 女 大 學 生的身體活動與睡眠品質之相關研究中發現,高身體活動組其 PSQI得 分 明 顯 優 於 身 體 活 動 量 較 低 組,而 且 有 較 佳 的 睡 眠 品 質。 張 碩 文 ( 2010) 也 以 大 學 生 為 研 究 對 象 , 研 究 發 現 體 適 能 較佳之大學生,有較高比例的充足睡眠,就寢與起床時段較集 中,體適能較差者,則有較高比例的睡眠不足,晚睡與晚起。 26.

(36) 歸納以上文獻可知,睡眠品質是生理與心理安適狀態的指 標,好的睡眠品質能讓個人能發揮最佳身、心功能狀態,才能 使人更加健康。. 第四節 飲食教育介入之研究 一、飲食與肥胖之間的相關性 飲食是健康的基礎,均衡的飲食不僅提供人體的基本生理 需求,更是落實自我健康管理的重要指標。肥胖是國內外非常 重視的問題,學者也進行了許多相關的研究,目的不外乎為了 降低肥胖現象,而過多的熱量攝取及不良的飲食習慣是影響肥 胖的主要原因之一,減少飲食中熱量的攝取對於減少體重上是 很有幫助的方式。很多流行病學的研究證實,高脂肪攝取與肥 胖 增 加 速 率 有 關 (Seidell, 1998) 。行 政 院 體 育 委 員 會 (1999)針 對我國國民健康促進的研究指出,我國學生的飲食攝取了過多 的熱能與鹽分,而忽略適量維生素與礦物質的攝取。施純宏、 李 宏 昌 (2002) 也 建 議 對 於 肥 胖 者 應 提 供 正 確 均 衡 飲 食 觀 念 和 節制飲食的認知,並協助設計減重者所需熱量的攝取。減重者 在改變原有的飲食習慣後,不但可以達到減重目的,也能因健 康飲食的採行而降低高血壓、心血管等疾病的威脅。 二、運動訓練配合飲食教育介入相關研究 有鑑於學童肥胖盛行率逐年升高,國內外許多學者也都以 肥胖學童為對象,針對運動訓練配合飲食控制對身體組成的效 果加以研究探討。長期以來,飲食控制與運動訓練的配合,一 27.

(37) 直是學術界在在體重控制上的主要手段,也是被公認為最有效 果的方法,許多的研究也證實了此方式的成效。 以下是國內外學者探討運動訓練配合飲食教育介入影響之 相關研究: Marks 等 人 (1986) 研 究 證 明 經 過 6 個 月 的 運 動 和 飲 食 控 制,實 驗 組 的 體 脂 肪 比 只 有 飲 食 控 制 組 的 兒 童 體 脂 肪 降 低 2.4%。 吳 蕙 米 (2000) 以 32 位 成 人 進 行 12 週 中 低 強 度 有 氧 運 動 (60%HR max 及 50%HR max) 訓 練 與 熱 量 攝 取 控 制,發 現 受 詴 者 的 體 重 、 BMI、 體 脂 肪 %、 腰 臀 比 皆 顯 著 下 降 , 證 實 運 動 訓 練 配 合熱量攝取控制可有效改善身體組成。 陳 麗 玉 (2001) 研 究 發 現 運 動 訓 練 加 上 飲 食 行 為 改 變 , 肥 胖學童在臀圍、淨體重及體脂肪百分比明顯下降。 林 瑞 興 (2003) 的 研 究 結 果 顯 示 運 動 訓 練 配 合 飲 食 教 育 組 在 體 重 、 BMI、 體 脂 肪 百 分 比 顯 著 下 降 , 而 攝 氧 峰 值 相 對 值 及 HDL-C 均 顯 著 上 升 (p< .05) 。 林 柏 羽 (2007)以 肥 胖 學 童 進 行 運 動 配 合 飲 食 教 育 介 入 對 國 小肥胖學童健康體能及血脂肪的影響,結果在體適能及學童的 血脂肪均有顯著影響。 從以上的蒐集文獻可以看出,多數的研究指出:運動訓練 再加上飲食教育的介入,對於兒童肥胖都具有正面的影響。若 能 在 孩 童 時 期 對 於 肥 胖 兒 童 及 早 規 劃 培 養 正 確 飲 食 觀 念, 養 成 規律運動習慣,對於體重控制,預防慢性疾病應能有一定程度 的影響。. 28.

(38) 第五節 文獻總結 綜合上述文獻資料得知,良好的體適能,代表著有健康的 生活,而且是一般人促進健康、預防疾病、增進工作效率所需 的體能。而肥胖是現代人的文明病,肥胖又會增加許多慢性疾 病的機會,也唯有規律且適度的運動,才能提昇體適能並且有 效的控制體重,促進身體的健康。睡眠習慣的良莠也跟身體的 組成息息相關的,正值發育階段的學童需要充足的睡眠,若睡 眠不足,生理時鐘就會產生紊亂,使得白天意識不清,影響學 習成效。有規律的運動對兒童、青少年及成年人有改善體適能 及睡眠品質的效果,對健康的幫助而言是正面的。 對於肥胖學童的體重控制及增進健康體適能的研究中,唯 有運動、飲食控制的行為改變,才是促進健康的重要方式,尤 其低強度、低撞擊性的有氧運動是最適合肥胖兒童的運動,而 且對肥胖學童健康體適能的提昇有正面的影響。因此本研究採 用不同且有趣的運動項目,培養其運動興趣及習慣,建立正確 的健康概念,進而提升健康體適能。擁有良好的體適能是未來 身 體 健 康 的 根 基,加 上 充 足 的 睡 眠、均 衡 的 飲 食 和 適 當 的 運 動 , 是三個缺一不可的健康法寶。. 29.

(39) 第参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本 章 共 分 為 六 節,第 一 節 為 研 究 架 構;第 二 節 為 研 究 對 象 ; 第三節為實驗時間與地點;第四節為研究工具;第五節為測驗 流程與方式;第六節為資料處理與分析。茲依次分述於下:. 第一節 研究架構 本 研 究 以 運 動 訓 練 及 飲 食 教 育 介 入 的 實 施 課 程,對 40 位 肥 胖 學 童 分 成 實 驗 組 及 控 制 組 , 其 中 兩 組 的 男 、 女 各 10 位 , 每 組 共 20 人 , 實 驗 組 進 行 12 週 的 運 動 訓 練 及 飲 食 教 育 課 程 , 控 制 組不施以運動訓練及飲食教育課程,藉以分析其健康體適能及 睡 眠 品 質 之 影 響 。 本 研 究 之 研 究 架 構 如 下 , 於 圖 3-1 表 示 。. 30.

(40) 40 位 肥 胖 學 童. 實 驗 組 ( 20 位 肥 胖 學 童 ). 控 制 組( 2 0 位 肥 胖 學 童 ). 飲食教育、體適能、睡眠 品質前測: 1.身 體 質 量 指 數 2.坐 姿 體 前 彎 3.一 分 鐘 屈 膝 仰 臥 起 坐 4.立 定 跳 遠 5.八 百 公 尺 跑 走 6. 匹 茲 堡 睡 眠 品 質 量 表 7.飲 食 教 育 知 識 測 驗. 飲 食 教 育 、 體 適 能 、睡 眠 品質前測: 1. 身 體 質 量 指 數 2. 坐 姿 體 前 彎 3. 一 分 鐘 屈 膝 仰 臥 起 坐 4. 立 定 跳 遠 5. 八 百 公 尺 跑 走 6. 匹 茲 堡 睡 眠 品 質 量 表 7. 飲 食 教 育 知 識 測 驗. 接 受 12 週 運 動 訓 練 及 飲 食教育介入. 不 接 受 12 週 運 動 訓 練 及 飲 食 教 育 介入. 飲食教育、體適能、睡眠 品質後測: 1.身 體 質 量 指 數 2.坐 姿 體 前 彎 3.一 分 鐘 屈 膝 仰 臥 起 坐 4.立 定 跳 遠 5.八 百 公 尺 跑 走 6. 匹 茲 堡 睡 眠 品 質 量 表 7.飲 食 教 育 知 識 測 驗. 飲食教育、體適能、睡眠 品質後測: 1. 身 體 質 量 指 數 2. 坐 姿 體 前 彎 3. 一 分 鐘 屈 膝 仰 臥 起 坐 4. 立 定 跳 遠 5. 八 百 公 尺 跑 走 6. 匹 茲 堡 睡 眠 品 質 量 表 7. 飲 食 教 育 知 識 測 驗. 進行統計分析比較. 圖 3-1 研 究 架 構 圖 31.

(41) 第二節 研究對象 一、取樣方式 本 研 究 依 據 教 育 部 體 適 能 網 站 ( 2007) 所 公 布 台 閩 地 區 男 性及女性身體質量指數對照表,做為實驗依據(見附錄五)取 樣之過程如下: (一)由健康中心測量身高、體重後,換算身體質量指數後, 列出肥胖學童名單。 (二)根據名單召集肥胖學童,說明實驗組運動訓練及飲食教 育介入對身體的益處,並發給家長頇知及受詴者同意書(附錄 一)、身體健康狀況檢查表(附錄二)。 (三)回收家長同意書及兒童身體健康狀況表,篩選適合做研 究的肥胖學童。 (四)經篩選適合做研究的肥胖學童,依其意願分成實驗組、 控 制 組 , 各 組 人 數 各 20 名 ( 男 、 女 各 10 位 ), 共 40 名 肥 胖 兒 童參與,並進行實驗研究。 二、研究對象範圍 本 研 究 對 象 為 屏 東 縣 潮 州 國 小 四 至 六 年 級 肥 胖 學 童 40 人 , 分 成 實 驗 組 20 人 、 控 制 組 20 人 。 所 有 受 詴 者 在 實 驗 前 測 量 身 高 、 體 重 , 身 體 質 量 指 數 (BMI) 達 台 閩 地 區 男 性 及 女 性 身 體 質量指數對照表肥胖以上者,並在實驗前接受身體健康狀況之 調查,沒有特殊生理疾病者(附錄二),並且詳讀家長頇知、 填寫受詴者同意書(附錄一)。 32.

(42) 本研究分組如下: ( 一 ) 實 驗 組 : 共 20 名 肥 胖 學 童 , 男 、 女 生 各 10 人 。 ( 二 ) 控 制 組 : 共 20 名 肥 胖 學 童 , 男 、 女 生 各 10 人 。. 第三節 實驗時間與地點 一、實驗時間 ( 一 )本 研 究 實 驗 時 間:自 102 年 9 月 9 日 到 102 年 11 月 29 日, 共計十二週。 1、 實 驗 組 : ( 1) 每 週 一 早 上 07: 50- 08: 30 實 施 跳 繩 運 動 訓 練 。 ( 2) 每 週 二 早 上 07: 50- 08: 30 實 施 登 階 有 氧 運 動 訓 練 。 ( 3)每 週 四 早 上 07:50- 08:30 於 會 議 室 實 施 飲 食 教 育 課 程 。 ( 4) 每 週 五 早 上 07: 50- 08: 30 實 施 快 走 運 動 訓 練 。 2、 控 制 組 : 實 驗 期 間 , 不 接 受 跳 繩 、 登 階 有 氧 及 快 走 運 動 訓 練,也不進行飲食教育課程。 ( 二 ) 實 驗 研 究 前 測 日 期 : 102 年 9 月 02 日 ~06 日 ( 三 ) 實 驗 研 究 後 測 日 期 : 102 年 12 月 02 日 ~06 日 二、實驗地點 本研究實驗地點:屏東縣潮州鎮潮州國小操場、綜合球場 、西側門廣場、二樓活動中心、二樓會議室、舞蹈教室。. 第四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所使用的工具有:身高體重器、坐姿體前彎器、碼 表、皮尺、號碼衣、家長同意書、健康篩選問卷表、睡眠品質 33.

(43) 量 表 ( PSQI ) 、 飲 食 教 育 正 式 問 卷 測 驗 卷 ( 游 淑 惠 , 2010) 。. 第五節. 測驗流程與方式. 本 研 究 依 據 教 育 部 所 公 佈 ( 1997) 教 師 體 適 能 指 導 手 冊 所 訂定之檢測項目與方法,施測前先行說明測驗流程,並充分熱 身準備及了解學生當日身體狀況,以確保施測過程的安全性及 資料的完整性。 一、檢測流程: 先至健康中心統一測量身高及體重,另外其他檢測項目以 流 程 圖 3-2 表 示 之 : 報到處:編號、領體適能護照、說明檢測流程 10 分 鐘 熱 身 操. 第一站:坐姿體前彎. 第二站:一分鐘屈膝仰臥起坐. 第三站:立定跳遠. 第 四 站 : 800 公 尺 跑 走. 資料整理建檔 圖 3-2 體 適 能 檢 測 流 程 圖 34.

(44) 二、測驗方式: (一)體適能檢測: 1.身 體 組 成 測 量 (BMI) : ( 1) 身 高 : 受 測 者 脫 鞋 後 站 立 身 高 器 上 , 兩 腳 踵 密 接 、 雙 腳 直 立,使枕骨、背部、臀部及腳踵四個部分都緊貼量尺,受測者 雙眼向前帄視,身高器的橫板輕微接觸到頭頂和身高器的量尺 成直角,眼耳線和橫板帄行。測量結果以公分為單位,計至小 數 點 一 位,以 下 四 捨 五 入;換 算 身 體 質 量 指 數 時 則 以 公 尺 計 算 , 計至小數點第二位。 ( 2)體 重 : 受 測 者 最 好 在 用 餐 完 畢 2 小 時 後 再 行 量 測 , 著 輕 便 運動服裝,穿著慢跑鞋,脫去鞋帽及厚重衣物。測量結果以公 斤為單位,計至小數點一位,以下四捨五入。 ( 3)計 算 身 體 質 量 指 數 BM I= 體 重( 公 斤 )∕ 身 高( 公 尺 ) 2 。 2.坐 姿 體 前 彎 ( 柔 軟 度 ) : ( 1)受 測 者 脫 鞋 坐 於 地 上 或 墊 子 上 , 兩 腿 分 開 與 肩 同 寬 , 雙 腳 足 跟 底 部 與 測 量 器 25 公 分 記 號 處 帄 齊 。 ( 2)測 驗 時 雙 手 中 指 交 疊 , 膝 蓋 帄 直 , 慢 慢 的 往 前 伸 展 至 最 大 極限,並使兩中指觸及測量器時暫停兩秒,以便記錄,連續測 驗兩次,取最佳成績為依據(以公分為單位)。 3.一 分 鐘 屈 膝 仰 臥 起 坐 ( 肌 力 與 肌 耐 力 ) : ( 1)受 測 者 於 軟 墊 上 仰 臥 帄 躺,收 下 顎、雙 手 交 叉 帄 貼 於 胸 前 、 手肘離開胸部、雙膝彎曲九十度、足底帄貼地面。 ( 2) 施 測 者 以 雙 手 按 住 受 測 者 腳 背 、 協 助 動 作 穩 定 。 ( 3) 測 驗 時 , 利 用 腹 肌 收 縮 使 上 半 身 立 起 , 雙 肘 觸 及 雙 膝 後 , 35.

(45) 構成一完整動作,之後隨及放鬆腹肌仰臥回復預備動作。 ( 4) 聽 到 開 始 哨 音 時 , 即 盡 力 在 一 分 鐘 內 做 仰 臥 起 坐 的 動 作 , 直到「停」的哨音口令時,結束其動作。 ( 5)結 果 紀 錄 : 以 次 為 單 位 , 計 時 六 十 秒 並 記 錄 受 詴 者 的 完 整 次數。 4.立 定 跳 遠 ( 瞬 發 力 ) ( 1)受 測 者 站 立 於 起 跳 線 後 , 雙 腳 打 開 與 肩 同 寬 , 雙 腳 半 蹲 膝 關節微彎,雙臂自然前後搖擺,雙腳「同時躍起」、「同時落 地」,每次測量一人,每人可詴跳 2 次,成績丈量由起跳線內 緣至最近之落地點為準。 ( 2)成 績 記 錄 單 位 為 公 分,連 續 詴 跳 2 次,以 較 遠 一 次 為 成 績 , 詴跳犯規時,成績不予計算。 5. 800 公 尺 跑 走 ( 心 肺 耐 力 ) : ( 1)運 動 開 始 即 計 時 , 施 測 前 先 鼓 勵 受 測 者 盡 力 以 跑 步 完 成 測 驗,如中途疲累時,可以走路代替,抵達終點前紀錄時間。 ( 2)測 驗 人 數 過 多 時 穿 戴 號 碼 衣 , 以 6 至 8 人 為 一 組 , 並 訓 練 或 安 排 協 助 人 員 幫 忙 量 測 , 記 錄 800 公 尺 的 時 間 以 秒 為 單 位 。 (二)睡眠品質調查: 1. 研 究 工 具 : 以 Buysse 等 人 於 1989 年 發 展 之 匹 茲 堡 睡 眠 品 質 量 表 (PSQI) 為 範 本 ( 附 錄 三 ) , 進 行 檢 測 及 記 錄 。 2. 方 法 步 驟 : (1) 集 合 研 究 對 象 , 說 明 填 寫 問 卷 之 方 式 。 (2) 請 學 生 回 憶 昨 晚 之 就 寢 時 間 , 及 今 天 早 晨 之 起 床 起 間 。 36.

(46) (3) 記 錄 之 後 , 算 出 前 一 天 之 睡 眠 時 間 。 (三)飲食教育測驗: 以 游 淑 惠 ( 2010) 所 設 計 「 國 小 高 年 級 學 童 營 養 知 識 、 態 度、行為問卷」之正式問卷(附錄八),其中飲食教育知識及 態度測驗卷作為飲食教育前測及後測之實驗成績依據。.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實 驗 所 得 資 料 , 利 用 SPSS 18.0 版 中 文 視 窗 套 裝 軟 體 進 行 統計分析,處理各項資料,以描述統計建立各組基本資料,並 以帄均數、標準差呈現,續以混合設計二因子變異數分析考驗 實驗組與控制組在健康體適能和睡眠品質前、後測的差異性, 若交互作用達到統計學的顯著差異,則進一步進行單純主要效 果 考 驗 , 本 研 究 顯 著 水 準 定 為 α=.05。. 37.

(47) 第肆章 結 果 本章旨在陳述本次研究,將實驗分析的結果,經由統計分 析處理後並加以討論。本章內容包含:第一節、受詴者之基本 資料。第二節、運動訓練及飲食教育介入之效果分析。. 第一節 受詴者之基本資料 本 研 究 以 40 位 國 小 四 至 六 年 級 肥 胖 學 童 , 分 成 實 驗 組 20 位 ( 男 、 女 生 各 10 位 ), 控 制 組 20 位 ( 男 、 女 生 各 10 位 ) 。 兩 組 受 詴 者 其 年 齡 、 身 高 、 體 重 前 、 後 測 之 基 本 資 料 如 表 4-1 所示。 表 4-1 受 詴 者 基 本 資 料 之 描 述 性 統 計 項目. 組別. 前測. 後測. 年 齡 (歲 ). 實 驗 組 (N=20). 10.65 ± 0.97. 10.90 ± 0.97. 控 制 組 (N=20). 11.02± 0.90. 11.27± 0.90. 實 驗 組 (N=20). 147.39± 8.37. 149.02± 8.03. 控 制 組 (N=20). 147.18± 7.19. 148.60± 7.18. 實 驗 組 (N=20). 54.21 ± 7.41. 54.21 ± 7.72. 控 制 組 (N=20). 57.24 ± 8.50. 58.15 ± 8.40. BMI. 實 驗 組 (N=20). 24.85 ± 1.67. 24.31 ± 1.98. ( kg/m 2 ). 控 制 組 (N=20). 26.31 ± 2.02. 26.23 ± 2.15. 身 高 (公 分 ). 體 重 (公 斤 ). 38.

(48) 第二節. 運動訓練及飲食教育介入之效果分析. 本研究所得的各項數據結果經統計分析後,各項前、後測 之統計結果如下: 一、飲食教育課程介入之效果分析 表 4-2 飲 食 教 育 測 驗 帄 均 數 、 標 準 差 摘 要 表 測驗別. 前測. 後測. 合計. 實驗組(N=20). 80.00±16.85. 96.50±3.28. 88.25±14.61. 控制組(N=20). 78.50±8.60. 79.25±7.12. 78.86±7.80. 合計. 79.25±13.26. 87.86±10.31. 組別. 表 4-3 飲 食 教 育 變 異 數 分 析 摘 要 表 來源 組別(A). SS. df. MS. F值. P值. 事後比較. 1757.81. 1. 1757.81. 17.40*. 0.0002. 實驗組> 控制組. 群內受詴(S*A). 3839.38. 38. 101.03. 測驗別(B). 1487.81. 1. 1487.81. 13.67*. 0.0007. 後測> 前測. 組別*測驗別. 1240.31. 1. 1240.31. 4134.38. 38. 108.80. 12459.70. 79. 11.40*. 0.0017. (A*B) 測驗別*群內受 詴(S*A*B) 全體(Total). *p<.05 經飲食教育課程介入,其實驗所得結果經統計分析後,由 表 4-3 可 知 組 別 ( F= 17.40, P< .05) 及 測 驗 別 ( F= 13.67, P 39.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substance) is matter that has distinct properties and a composition that does not vary from sample

 Promote project learning, mathematical modeling, and problem-based learning to strengthen the ability to integrate and apply knowledge and skills, and make. calculated

- Informants: Principal, Vice-principals, curriculum leaders, English teachers, content subject teachers, students, parents.. - 12 cases could be categorised into 3 types, based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Through training in coaching, and integrating the foundation knowledge and skills to design and implement an exercise and fitness training activity, this course not only

Microphone and 600 ohm line conduits shall be mechanically and electrically connected to receptacle boxes and electrically grounded to the audio system ground point.. Lines in

This study hopes to confirm the training effect of training courses, raise the understanding and cognition of people on local environment, achieve the result of decla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