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屏東縣學前巡迴輔導教師工作滿意度 及支援需求之探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屏東縣學前巡迴輔導教師工作滿意度 及支援需求之探究"

Copied!
10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東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屏東縣學前巡迴輔導教師工作滿意度 及支援需求之探究

研究生:許怡芬撰

中華民國一○六年八月

指導教授:吳勝儒 博士

魏俊華 博士

(2)
(3)

國立臺東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屏東縣學前巡迴輔導教師工作滿意度 及支援需求之探究

研 究 生:許怡芬 撰

指導教授:吳勝儒 博士

魏俊華 博士

中 華 民 國 一○六年八月

(4)
(5)
(6)

謝辭

進入職場多年後再次重拾起課本體驗當學生的感受,來臺東的第 一年,帶著忐忑惶恐不安的心情面對陌生的人、事、物。但在三個暑 假的進修中,系所裡教授的細心指導讓我受益良多,和來自各個不同 學校的同學互相分享教學心得,讓我的視野更加開闊,在這裡求學是 一件幸福的事。不過就在我完成這篇謝辭時,也代表了這段學習之旅 即將結束,雖然心中充滿了完成論文的愉悅,同時也是滿滿的不捨。

感謝魏俊華教授和吳勝儒教授在論文撰寫上的指導;感謝口委張 勝成教授細心審閱論文並給予寶貴的建議,讓本篇論文能更臻完善。

感謝三年來最佳小組夥伴的婉茱、秀珍、博如等,因為有你們的 督促和打氣,讓緊湊的課業中仍是充滿歡笑聲;感謝每一位在這裡認 識的同學,能和你們一起上課真的很開心;感謝一起口考的同學,大 家在最後關頭的並肩作戰,我們終於拿到畢業證書了!

接著要感謝屏東縣學前巡迴輔導教師的工作夥伴們,謝謝妳們幫 忙填寫問卷和接受訪談,在妳們的協助下使我得以順利的完成這份論 文。謝謝惠萍、青珍、雀屏、季翎除了提供我在論文寫作上的寶貴建 議外,也不時的替我加油打氣,讓我有滿滿的動力堅持下去。

最後,感謝我的家人,尤其是親愛的弟弟,謝謝你們的支持與鼓 勵,謹將這份成果與榮耀獻給所有關心與協助過怡芬的人。

怡芬 謹誌

2017 年 8 月

(7)

屏東縣學前巡迴輔導教師工作滿意度 及支援需求之探究

許怡芬

國立台東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屏東縣學前巡迴輔導教師對個人工作現況之滿意 度,與面臨困境時所需要的支持與協助。本研究採用曾恆靜(2008)

編制之「學前特殊巡迴教師工作滿意度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並以 半結構式的訪談作為質性資料的蒐集,再根據所得之資料進行整理與 分析。研究結果如下:

一、屏東縣學前巡迴輔導教師工作現況的滿意度

(一)屏東縣學前巡迴輔導教師工作現況整體是呈現滿意的程度,

滿意的程度由高到低依序為:「工作價值觀」、「專業能力」、

「人際關係」、「行政支持」、「進修情形」、「工作本身」、

「薪資福利」、「工作環境」

(二)依訪談資料結果顯示,屏東縣學前巡迴輔導教師對工作現況 滿意度高的是面對學生的教學,而滿意度較低的是服務個案 的數量,和與普通班教師的溝通。

二、屏東縣學前巡迴輔導教師的工作困境從教學面和行政面的困境可 歸納如下:

(一)時間問題(二)專業支持問題(三)責任歸屬的問題(四)

人力問題。

三、屏東縣學前巡迴輔導教師之支援需求,可分為:

(一)教學支援:1.職前課程訓練 2.工作角色的界定 3.減少服 務量,增加人力 4.專業團隊的合作。

(二)行政支援:1.硬體設施的改善 2.政令的宣導。

根據研究結果,研究者針對教育行政單位、學前特教巡迴輔導教 師以及未來研究方向等面向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學前巡迴輔導教師、工作滿意度、支援需求

(8)

The study on job satisfaction and support needs for itinerant teachers of the preschool in Pingtung

Yi-Fen Hsu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discuss the individual satisfaction , the support and assistance needed in the face of difficulties of preschool

itinerant teachers in Pingtung County. In this study, the questionnaire was used as a research tool, and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were collected as qualitative data, and then the data were sorted and analyzed according to the information obtained from Zeng Hengjing (2008).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 Pingtung County pre - school itinerant teacher 's job satisfaction

(A) Pingtung County pre-school itinerant teacher work status as a whole is the degree of satisfaction, satisfaction by the degree of

High to low order: "work values", "professional ability", "interpersonal",

"administrative Support "," learning situation "," work itself "," salary and welfare "," working environment "

(B) According to the interview results show that Pingtung County pre- school itinerant teachers on the status of work satisfaction is high

Facing the teaching of students, while the lower satisfaction is the number of service cases, and with the ordinary class teachers

Communication.

2, Pingtung County pre-school itinerant teachers working difficulties from the teaching and administrative can be summarized as follows:

(A) Time issues: including the weekly classes and arrangements, itinerant distance between schools and the amount of workload.

(B) Support issues: including the lack of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of roving instructors, the involvement of professional teams

As well as the involvement of the school administration team.

(C) Liability issues: including the preparation, writing and implementation of IEP, teaching and counseling,the handling of behavior problem , the supplement and application of budget, and the application of professional team service and auxiliary equipment.

(D)Manpower issues: including the relevant administrative assistance work of the Education Department, the administrative assistance work of the park and the

School administrative assistance work, number of service cases .and so on.

(9)

3, Pingtung County pre-school itinerant teachers support needs, can be divided into:

(1) Teaching support: 1. Pre-service training 2. Definition of job role 3.

Reduce service and increase manpower 4. Professional team cooperation.

(2) Administrative support: 1. Improvement of hardware facilities 2.

Advocacy of government decree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the researchers put forward

suggestions for the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ve units, the preschool special education itinerant teachers and th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

Keywords:Preschool Special Education Itinerant Teachers; Job

Satisfaction, Supportive demands

(10)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問題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2

第三節 名詞釋義 ...3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學前融合教育的理念發展 ...7

第二節 學前巡迴輔導教師的實施現況與問題 ...9

第三節 工作滿意度相關理論 ...15

第四節 教師工作滿意度之相關研究 ...19

第五節 特教巡迴輔導工作困境與需求之相關研究 ...2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1

第二節 研究對象 ...32

第三節 研究工具 ...33

第四節 研究流程 ...36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37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39

第一節 屏東縣學前巡輔教師工作滿意度之分析 ...39

第二節 屏東縣學前巡輔教師其工作困境...56

第三節 屏東縣學前巡輔教師之支援需求...6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71

第一節 結論 ...71

第二節 建議 ...74

參考文獻 ...77

一、中文部分 ...77

二、西文部分 ...82

附錄 ...85

附錄一 學前特教巡迴輔導教師工作滿意度問卷 ...85

附錄二 問卷授權書 ...88

(11)

附錄三 訪談大綱 ...89 附錄四 訪談同意書 ...90

(12)

表次

表 2-1 各縣市學前巡迴輔導教師每周服務時間………14

表 2-2 巡迴教師工作滿意度之研究………19

表 2-3 相關研究提出學前巡迴輔導教師之工作困境………24

表 2-4 與巡迴輔導支援需求相關研究………28

表 3-1 屏東縣學前巡迴輔導教師人數表………32

表 3-2 問卷各向度題目分配情形………34

表 4-1 教師專業背景資料分析………41

表4-2「工作本身」各題得分情形………..………43

表 4-3「專業能力」各題得分情形...44

表 4-4「工作價值觀」各題得分情形………45

表 4-5「進修情形」各題得分情形………46

表 4-6「人際關係」各題得分情形……….…...47

表 4-7「行政支持」各題得分情形...48

表 4-8「薪資福利」各題得分情形………49

表 4-9「工作環境」各題得分情形………..………50

表 4-10整體及內、外在向度工作滿意度結果摘要表………51

表 4-11屏東縣 105 學年度學前特殊教育巡迴輔導個案服務範圍……….60

表 4-12 屏東縣巡迴輔導教師每周授課時數以及酌減交通節數辦法………61

表 4-13 屏東縣學前階段特殊教育學生人數統計概況………63

(13)

圖次

圖 2-1 Maslow 的需求層次理論……….16 圖 3-1 研究架構圖………..31 圖 3-2 研究流程圖……….……….36

(14)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主要探討屏東縣學前巡迴輔導教師之工作滿意度及支援需求。本章共 分為四節:第一節為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為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第三 節為名詞釋義,第四節為研究範圍與限制,期望藉由問卷調查與訪談等方法瞭解 屏東縣學前巡迴輔導教師之工作滿意度及支援需求,並就不同的個人背景與工作 背景進行交叉分析比較對工作的滿意度,以及透過訪談方式更深入瞭解支援需 求。

第一節 研究問題背景與動機

1990 年起,融合教育的種子開始在世界各地灑落發芽,國內順應了此潮流而 將特殊需求學生安置在普通班的情形也就愈來愈普遍,自九十八學年度起至一百 零四學年度,被安置在普通班的特殊需求幼兒人數也逐年提高,為因應融合教育 的發展,以及落實特殊教育的實施,政府將原先人數不足的資源班或集中式特教 班轉型為巡迴輔導班,同時為提供給更多安置在普通班特殊幼兒的需求,近幾年 來各縣市的巡迴輔導班的設置也就快速增長,因此巡迴輔導教師扮演著舉足輕重 之角色。

我國特殊教育法(2013)在第 23 條明確指出為推展身心障礙兒童之早期療育,

其特殊教育之實施,應自二歲開始。第 10 條則明定特殊教育之實施地點,學前教 育階段可在醫院、家庭、幼兒園、社會福利機構、特殊教育學校幼兒部或其他適當 場所辦理,且學前教育階段及國民教育階段,特殊教育學生以就近入學為原則。在 第 11 條則指出高級中等以下各教育階段學校辦理特殊教育方式如下:一、集中式 特殊教育班。二、分散式資源班。三、巡迴輔導班。為配合法令的實施,愈來愈多 特殊需求之幼兒被安置在普通班級中,同時也為呼應學前階段特殊需求幼兒的「正 常化」「就近入學」與「最少限制」的安置原則,更為讓融合班之特殊需求幼兒與 一般幼兒都能獲得更有效的學習,學前巡迴輔導教師與融合班教師之合作就更為 重要。

近年來因應融合教育的推動,有關學前融合教育的相關研究不在少數,由歷

(15)

年的文獻研究中可發現大多會針對融合班教師的專業知能、教學困擾以及因應策 略、教師的工作壓力等進行研究,

研究者在擔任教師工作一職,經歷 Katz1977 年所提出求生、強化、求新、成 熟之教師成長四階段,而吳季芳(2008)也曾提出巡迴輔導教師在工作的調適歷 程需經歷摸索、受挫、求援以及平衡四階段,在調適的時間長短和變化則是因個 人而異,也因研究者本身從事學前巡迴輔導教師工作多年,在工作調適上經歷在 不同縣市的服務模式及工作內容的摸索,以及面對工作上所遇到的困難與障礙的 受挫,在尋求支援以達到平衡的工作挑戰上的種種歷程,深感學前巡迴輔導教師 之工作內容包羅萬象,肩負重責大任,因此引發研究者想了解學前巡迴教師對自 己的工作滿意度以及在工作上面臨困境時所需要的支持內容。故本研究從整理學 前巡迴輔導教師之工作內容以及遭遇的困難及因應,進行探討學前巡迴輔導教師 對其工作之滿意度以及在面臨困境時所需要的支持內容,以提供作為學前巡迴教 師進行專業成長研習之規劃參考。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依據本研究的背景動機,本研究的研究目的乃在於了解屏東縣學前巡迴輔導 教師對個人工作環境之滿意度,進而瞭解屏東縣學前巡迴輔導教師在工作職場上 面臨困境時所需要的支持與協助,以期盼相關單位能提供學前巡迴輔導教師相關 資源與協助,進而克服工作場域的困境,善盡學前巡迴輔導教師之職責。

本研究之研究目的如下:

一、瞭解屏東縣學前巡迴輔導教師之工作現況滿意度。

二、瞭解屏東縣學前巡迴輔導教師之工作困境為何?

三、瞭解屏東縣學前巡迴輔導教師之支援需求為何?

依據研究目的,本研究擬探討問題如下:

一、瞭解屏東縣學前巡迴輔導教師之工作現況滿意度。

1-1 屏東縣學前巡迴輔導教師在工作本身的滿意度如何?

1-2 屏東縣學前巡迴輔導教師在專業能力的滿意度如何?

(16)

1-3 屏東縣學前巡迴輔導教師在工作價值的滿意度如何?

1-4 屏東縣學前巡迴輔導教師在進修情形的滿意度如何?

1-5 屏東縣學前巡迴輔導教師在人際關係的滿意度如何?

1-6 屏東縣學前巡迴輔導教師在行政支持的滿意度如何?

1-7 屏東縣學前巡迴輔導教師在薪資福利的滿意度如何?

1-8 屏東縣學前巡迴輔導教師在工作環境的滿意度如何?

二、屏東縣學前巡迴輔導教師其工作困境為何?

三、瞭解屏東縣學前巡迴輔導教師之支援需求為何?

3-1 屏東縣學前巡迴輔導教師之教學支援需求為何?

3-2 屏東縣學前巡迴輔導教師之行政支援需求為何?

第三節 名詞釋義

為明確界定本研究之探討主題,茲將本研究之相關重要名詞釋義如下:

壹、學前巡迴輔導教師

巡迴輔導教師(Itinerant teacher)指的是針對收托身心障礙學生的學校,由於人 數少且分散,同時學校資源亦不足,而無法聘請專業特教教師,因此由一群修有特 殊教育學分之特教教師,以跨校性的視身心障礙學生之需要規劃到校頻率,以定期 或不定期機動的方式進入學校,提供部分時間針對身心障礙學生個別或小組教學;

協助普通班教師擬定個別化教育計畫、視需要提供普通班教師特殊教材、輔具;提 供普通班教師磋商輔導策略諮詢與教學合作。同時也協助學校申請或尋找相關服 務或資源,並參與校內有關身心障礙學生各項會議,並對家長提供相關醫療、教育 教養觀念、社會福利等資訊。因各縣市間的生態、文化、資源不盡相同,因此各縣 市在陸續成立輔導班後,為利巡迴輔導實施,故各有不同作法,工作內容視特殊需 求學生、普通班教師以及家長而有所調整,並非所有學生均獲得相同之服務內容

(陳亨連,2010)。而本研究所稱之巡迴輔導教師則是指於 2016 年擔任屏東縣學 前特教巡迴輔導班之巡迴教師(包含正式及代理教師)。

(17)

貳、工作滿意度

「工作滿意度」係指工作者對於其所擔任的工作,結果與需求滿意的評價及 感受,且包含了對工作各向度所抱持的態度、情感取向與主觀的價值判斷,以及 個體從本身的工作經驗中,所覺察到的正面和愉快感覺的程度(賴明莉,2002;

蔡惠芳,2007)。故本研究將「工作滿意度」,分為問卷內容與訪談兩部份:

一、問卷內容之工作滿意度是指學前特教巡迴輔導教師對自身所提供的服務內容 進行評價,包含工作特性、專業能力、工作價值、進修情形、人際關係、行政支 持、薪資福利和工作環境等八個向度,並以在曾恆靜(2008)所編製之學前特教 巡迴輔導教師工作滿意度得分代表之,問卷中得分越高者,表示工作滿意度越 高;二、訪談內容之工作滿意度是指訪談學前特教巡迴輔導教師,對自身所提供 的服務內容其整體滿意的主觀感受。

叁、支援需求

支援,指的是能提升個體行為效能及滿意度的協助能力;需求,就其基本意義 是需要與欲求的意思。需要是機體的一種客觀需要,而欲求則是一種主觀需要,因 此需求是用來表達個體的內在原因或原動力,是一種由於生理上或心理上缺失而 引起的匱乏性需求,也是個體成長發展的內在力量(張春興,2005),所以支援需 求指的是希望某些支持和協助個體行為的內在動力。本研究所指支援需求,係指在 屏東縣內實施學前特教巡迴輔導工作,為特殊需求學生提供服務遇到困境時,期望 獲得的支援服務措施,包括教學支援、行政支援、專業進修、諮詢支援等,並以訪 談大綱所得結果代表之。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節就研究範圍與限制進行說明如下:

壹、 研究範圍

本研究之研究範圍僅限於 105 學年度屏東縣地區之學前特教巡迴輔導教 師,採進行問卷調查及半結構式訪談,針對屏東縣學前特教巡迴輔導教師的工作滿 意度及支援需求進行調查,以蒐集樣本資料,包含正式及代課教師,因此學前資源

(18)

班及特教班之教師不在本研究之探究對象。其他縣市不在本研究探究之範圍。

貳、 研究限制

本研究在問卷調查部分乃是以普查屏東縣學前特教巡迴輔導教師,而在訪談 部分是以立意取樣方式進行,因此研究參與者是否能如實回答,皆有可能影響本研 究的正確性。再者,本研究僅以屏東縣學前特教巡迴輔導教師作為研究對象,其中 並未包括融合班教師和家長,且未擴及到其他縣市,故結果無法進行推論,僅可作 為屏東縣之學前特教巡迴輔導教師及相關行政單位參考。

(19)
(2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之目的及問題是根據巡迴輔導工作滿意度及支援需求的相關文獻而來,

接著要進行相關理論與實證研究兩方面的文獻探討。全章共分為五節,第一節探討 學前融合教育的理念發展;第二節說明學前特教巡迴輔導之實施現況與問題;第三 節探討巡迴輔導之相關研究;第四節瞭解工作滿意度的定義及理論;第五節分析特 教教師工作滿意度之相關研究及其影響因素,以作為本研究之理論基礎依據。

第一節 學前融合教育的理念發展

融合的概念,在學界與實務工作者對其定義各有不同的看法。部分學者認為融 合乃是由特殊教育中的正常化(normalization)、回歸主流(mainstreaming)或統合

(integration)的概念演進而來(Bailey & du Plessis, 1997),主張融合的討論應採狹 義觀點由特教領域切入。如採 Thomas, Walker 與 與 Webb(1998)的說法,融合的 起源是源於 1960 年代的公民權運動,那麼融合的定義則是廣義的,它的出現乃因 促進社會的融合(social inclusion)而來。張嘉文(2009)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 1994 年 在 西 班 牙 薩 拉 曼 卡 所 召 開 的 世 界 特 殊 教 育 需 求 大 會 而 言 (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Cultural Organization(UNESCO),1994),融合是採廣義的定 義,換言之,融合的對象應是每一位參與學習的學生,透過融合教育建立平等的價 值觀,友善的社區和融合的社會。

壹、融合教育的歷史發展

國際上融合教育的發展起源主要以聯合國在西元 1990 年世界全民教育宣言

(World Declaration on Education for All)裡的「全民教育」(Education for All,簡稱 EFA)為基礎。全民教育旨在承諾提供全體少年兒童、青年和成年人優質的基礎教 育,無論種族、宗教、性別、身心狀況與經濟狀況等(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1990)。

美國自 1970 年代開始有回歸主流運動的興起,主張身心障礙學生能在最少限 制的環境下接受教育,但並未針對學生的特殊需求進行調整。到了 1980 年代又興

(21)

起由 Will 所提倡,普通教育改革運動(regular education initiative,簡稱 REI),Will

(1986)認為特殊教育服務常忽略特殊學生的需求,因此應該讓特殊學生能在普通 教育得到支持與協助,所以將特殊學生統合安置於普通公立學校(引自傅秀媚,

2001)。直至 1990 年代公布了「障礙者教育法案」(Individuals with Disabilities Education;

IDEA),重申融合教育六項原則:

1. 零拒絕( zero rejection )

2. 無歧視的評量( nondiscrimination evaluation ) 3. 適當教育( appropriate education )

4. 最少限制環境( least restrictive environment )

5. 符合法定程序的鑑定過程( procedural due process ) 6. 父母與學生的參與( parent and student participation )

其中,零拒絕和最少限制環境的理念使得原先被排除在公立學校之外的身心 障礙學生得以在普通班和一般學生一起學習的教育機會,可說是融合教育重要的 里程碑。

貳、台灣學前融合教育的發展

融合教育的主張有兩種,一為強調障礙學生跟一般生在一起,如國內的融合教 育實驗班,另一種則是主張普通教育環境中具有接納障礙學生的能量(洪儷瑜,

2014),台灣特殊教育在歷經多次的修法後,逐漸走向於後者的融合精神。融合的 環境有助於特殊兒童自我概念發展的提昇,更有利於特殊兒童在語言、認知、道德、

社會互動、動作能力及人際關係的發展(Thurman & Widerstrom, 1990)。

我國特殊教育的發展起源於 1889 年,在台南教堂設立訓盲院(後改為台南盲 啞學校)此為臺灣特殊教育的先驅(特殊教育發展報告書,2008)。1984 年頒佈實施 的特殊教育法,正式為有特殊需求的學童明訂教育權益。根據此法,特殊需求幼兒 可以依其障礙程度至一般班級、特殊班級、或是特殊學校就學,六至十五歲學齡階 段的身心障礙學生接受教育受到法定的權利保護;然而直至 1997 年修定特殊教育 法,才清楚界定特殊需求幼兒的受教權。

特殊教育法(1997)第七條規定:「特殊教育之實施,分下列三階段:學前教 育階段,在醫院、家庭、幼稚園、托兒所、特殊幼稚園(班)、特殊教育學校幼稚 部或其他適當場所實施。」特殊教育法又明訂:「對身心障礙國民,除依義務教育

(22)

之年限規定辦理外,並應向下延伸至三歲,於本法公佈施行六年內逐步完成。」其 中第一階段即屬於學前教育部份。為推動早期療育工作,在 1998 年於雙園國小設 置特教資源中心,服務對象擴及學前特殊需求幼兒。同年度辦理專業團隊巡迴輔導,

結合各類專業人員及資深特教教師進行巡迴輔導,協助教師輔導個案(身心障礙教 育白皮書編輯小組,1998)。特殊教育法施行細則(2002)第七條:「學前教育階段 身心障礙兒童,應以與普通兒童一起就學為原則。」2003 年特殊教育法明訂實施 於三歲以上之特殊需求幼兒,2013 年新修定的特殊教育法第 23 條更將特殊教育學 生入學年齡下延伸至「二歲」,法規除依序載明學前特殊教育實施的地點與範圍之 外,對於學齡前特殊教育的內容及方式亦給予綱要式的原則。

除了特殊教育學校幼兒部及特殊幼稚園(班)以外,一般幼稚園及托兒所要擔 負起接受特殊需求幼兒入學的主要責任,公立幼稚園和托兒所依法不能拒收特殊 需求幼兒,私立幼稚園和托兒所每招收一名三至六歲特殊需求幼兒,每學期可以接 受教育部(局)五千元相關教材教具補助款,直至 2014 年更將私立幼兒園補助招 收的對象擴及到二歲以上的特殊需求幼兒,並且配置巡迴輔導教師及專業治療師 等相關專業人員推動融合教育,特殊教育的理念逐漸鷹架於具有雛型的法規體制 與指導方針之中。

第二節 學前巡迴輔導教師的實施現況與問題

學前巡迴輔導服務的功能就是巡迴輔導教師利用周期性或連續以及團隊的方 式,提供普通教師支持及特教服務,幫助障礙兒童融入自然生活情境,提供幼托園 所教師支持,透過對特殊幼兒及其家長、幼托園所教師提供相關特殊教育教學支援 服務與協助,使特殊需求幼兒在融合教育的環境中,能夠接受適性之特殊教育,以 解決實施融合時之困難,達到落實融合教育的理念(Noonan,&McCormick,2006)。學 前巡迴輔導工作強調的是由特教教師擔任社區內的融合專家(Sadler,2003),為學 齡前的身心障礙幼兒及其家庭提供特教服務,也提供幼兒園所相關的服務及資訊。

曾媖楟、劉明松(2006)則認為學前巡迴輔導的工作模式並非是固定而單一的安置 型態, 必須是結合各項相關專業服務,以提供整體性協助, 才能協助學前特殊需

(23)

求幼兒逐漸適應於最少限制的環境中。

國內為了因應融合教育的發展,以及落實特殊教育的實施,政府將原先人數 不足的資源班或集中式特教班轉型為巡迴輔導班,各縣市也紛紛設置巡迴輔導教 師,輔導公、私立幼兒園所中有特殊需求幼兒,其中輔導服務項目包括:規劃辦理 學前特殊需求幼兒鑑定及安置,安排相關專業團隊服務,提供家長、教師諮詢服務 等,以提供給更多有特殊需求的學生獲得特殊教育上的支援服務。

壹、學前巡迴輔導班的緣起與發展

有特殊需求之幼兒緣起於個體在生裡或心理上的障礙造成大部分在認知、語 言表達、生活自理、動作等領域發展較為遲緩,須透過醫療和教育來啟發潛能(傅 秀媚,2002)。這些有特殊需求的幼兒進入一般幼兒園後,所接受到的教育即為融 合教育,在特殊教育課程教材教法及評量方式實施辦法(2010)第二條指出學校實施 特殊教育,應設計適合之課程、教材、教法及評量方式,融入特殊教育學生(以下 簡稱學生)個別化教育計畫或個別輔導計畫實施。而特殊教育之課程,應考量系統 性、銜接性與統整性,以團隊合作方式設計因應學生個別差異之適性課程,特殊教 育之教材編選應保持彈性,且學校應實施多元評量,然而一般幼兒園的普通班教師,

缺乏對於特殊需求幼兒的了解以及在特殊教育相關專業的訓練,在面對融合教育 的實施,往往會遭遇到困擾,如:缺乏特殊教育的知能及教學技巧來處理班級內身 心障礙者的學習與行為問題,學校行政支援的匱乏、家長帶來的困擾以及環境設備 的問題。在王天苗(2003)訪談普通班幼教老師所得的研究中也提到,普幼老師會覺 得自己專業知能不足,需要有人告訴普幼老師關於特殊需求孩子的問題在哪?或 是指導普幼老師如何教導這些特殊需求的幼兒,文中也提到不知道要如何撰寫「個 別化教育計畫」、以及和家長的溝通有時會出現困難。此時巡迴輔導教師的介入服 務與普通班教師的合作,成為普通班教師的專業知能的後盾,因此學前巡迴輔導教 師的工作角色日顯重要。

國內最早採取巡迴輔導安置型態的首推民國五十六年起所推行的「視覺障礙 學生混合教育計畫」,將視覺障礙學生安排在普通班中,由受過專業視障教育訓練 的巡迴輔導老師定期前往輔導(教育部,2007)。除一般課程由班級教師教導外,

有關點字、定向行動、觸覺訓練等特殊課程,則由巡迴輔導教師巡迴各校給予指導

(教育部,1992)。由於學習成效顯著,因而開啟了巡迴輔導的濫觴,至此巡迴輔

(24)

導漸漸擴展至在家教育、自閉症、聽障、情緒障礙等類別學生之輔導。

因應特殊教育法服務的對象由三歲延伸至二歲,也為落實融合教育保障特殊 需求幼兒的教育機會以及享有適性教育的權利,學前巡迴輔導模式也就因此因應 而生。目前除高雄市於 2013 年開始增設學前語言障礙巡迴班外,各縣市的巡迴輔 導都朝向不分類發展,依教育部特教通報網資料顯示學前階段各縣市不分類巡迴 輔導班之設班有逐年增加的趨勢,在 104 年度不分類巡迴班已由 103 年度的 197 班 增加至 223 班(教育部,2016)。

貳、學前巡迴輔導教師的工作現況內容

Yarger 和 Luckner(1999)調查聽障巡迴輔導教師,有效能的巡迴輔導教師須 具備的條件,所得結果包括:

一、需有變通性:由於巡迴輔導教師常會碰到各種狀況,且必須和普通班教師 溝通教學內容及進度,因此,除了計畫要常變動外,還需在想法上有變通 性。

二、須具備良好的溝通能力:良好的溝通能力對巡迴輔導教師而言特別重要。

由於巡迴輔導教師需經常和不同的人接觸,包括其他教師和家長,因此,

能和不同的人溝通就變得很重要。頻繁的溝通能讓巡迴輔導教師和他人建 立更強、更具信任感的關係。

三、需和他人合作:合作建立在溝通和信任上。巡迴輔導教師必須有人際互動 技巧,以有效的和他人合作。如果巡迴輔導教師能表達出傾聽的態度,可 以創造一種讓他人提供意見以及傾聽意見的氣氛。

四、巡迴輔導教師需要有廣博的知識:由於學生的需要各有不同,因此教師必 須具備廣博的知識,包括心理學上社交及情緒發展方面的知識,及語言發 展方面的知識。

從上述實徵研究也可發現,巡迴輔導教師發現,要做好巡迴輔導工作,除了需 要具備教學的相關知識外,還必須具備良好的溝通能力,以及和他人合作 的態度,

以順利推展教學任務。

胡雪玲(2009)的學前特教巡迴輔導實施現況之調查研究提到,學前特教巡迴 輔導實施現況為:

一、學前特教巡迴輔導教師以 41-50 歲,教學年資以 1-2 年居多,畢業科系以

(25)

幼教科系加修特教學分居多,教師具備合格幼教及學前特教教師資格佔 94 ﹪,任教區域以中部佔 32.1%最多。

二、多數教師的服務學生數為 20-30 位,服務的園所數為 10-20 間,服務次數平 均每週 1 次,服務的學生障礙類別以「智能障礙」及「發展遲緩」最多。

三、實施方式採直接教學及諮詢服務共同進行為主。服務內容主要提供「召開個 案輔導或 IEP 會議」、「辦理轉銜工作」、「進班觀察幼兒活動情形」、「家 長教養的建議或方式」、「與學前融合班教師作個案討論及經驗分享、提供 教學建議」等。

四、多數教師對自身擔任學前特教巡迴輔導工作的角色定位為「諮詢者」,其次 為「資訊提供者」。最需要的工作支援為「專業訓練」,其次為「交通保障」。

陳奕宇(2012)在中部地區公立幼稚園學前巡迴輔導教師工作現況與困境之研 究結果提到:

一、學前巡迴輔導教師工作實施現況:各縣市目前學前巡迴輔導實施的模式,只 要視情況調整得宜,都獲得老師們的一致認同。

二、面對實際工作後的差異心態的落差與調適:學前巡迴輔導教師對工作的了解 與期待中不同,造成無力及倦怠等負面情緒,心情必須調適才能夠有繼續工 作的動力,調適方法有:和其他人互吐苦水、其他老師相互討論與提出建議、

尋求其他方法放鬆心情等。

三、巡迴輔導教師個人特質和背景在工作歷程中之影響:影響成效的個人特質有

(一)外顯的特質;(二)助人的特質;(三)抗壓的特質。個人背景中,

具有幼兒教育背景或曾擔任普通幼稚園教師,他們認為更能較了解幼稚園生態、班 級情況和幼稚園教師配合的難處,更能給予老師實際可行的建議。

自融合教育推行以來,各縣市紛紛設立了巡迴輔導班,同時為落實巡迴輔導的 實施,各縣市皆自訂了巡迴輔導師實施計畫或要點,內容不外乎針對輔導的目的、

服務的對象、服務的方式,服務的內容進行規範。統合臺北市、新北市、桃園市、

臺中市、台南市、高雄市、屏東縣各縣市之輔導目的如下:

一、輔導目的

1.增進班級教師輔導特殊教育需求幼兒之專業能力。

2.協助特殊教育需求幼兒就讀之公、私立幼兒園教師,提供教學策略及親職

(26)

教育。

3.提升特殊教育需求幼生融合於普通教育的教學品質

4.為使身心障礙學生享有適性教育,發展良好之社會適應能力,充分發揮身 心潛能,獲致最大學習成效。

5.落實身心障礙幼兒巡迴教育輔導工作之推展與服務以及建立身心障礙幼兒 行政支援服務系統及巡迴輔導服務模式。

二、服務的對象則依各縣市制定而略有所不同,但不外乎分為

1.就讀在公私立幼兒園,經鑑輔會鑑定具有學習特殊需求之幼兒或疑似個案。

2.因病長期住院以致未能就學之 2 歲至入國小前之幼生(新北市) 3.安置有特殊教育需求幼兒之班級教師或教保員。

4.有特殊教育需求幼兒之家長。

三、服務方式可分為

1.直接教學服務,包括個別輔導、分組學習、團體學習以及入班協助等不同 型態之教學服務方式

2.間接諮詢服務,包括有協助班級教師進行特殊需求幼兒課程調整、多元評 量;提供班級教師特殊需求學生之學習策略、特殊教育相關資訊與知能;

協助園所申請特殊需求幼兒所需之專業團隊與輔具;提供學生家長親職教 育、福利、醫療、轉介之有關資訊;對結案與轉銜之特殊需求幼兒作追蹤 輔導至少半年。

四、服務的工作內容則為

1.提供身心障礙幼兒教育評估。

2.協助班級教師建立及保存幼生資料。

3.協助擬定及實施幼兒個別化教育計畫(IEP)。

4.提供教學輔導策略,視需要提供教材教法操作示範或教學協助。

5.提供幼兒家長親職教育。

6.提供普通班教師及家長有關特殊教育、早期療育及其他社會福利資源等資 訊及諮詢服務。

7.協助個案就讀幼兒園及幼兒園入小學之轉銜工作。

8.協助辦理相關訓練及研習活動。

(27)

9.每次輔導後須撰寫輔導紀錄並上傳到特殊教育通報網。

五、服務的時間

各縣市對巡迴輔導教師教學服務的時間規定並不相同,研究者依各縣市教學服務 時間整理如下表:

表 2-1

各縣市學前巡迴輔導教師每週服務時間

綜合各縣市之巡迴輔導實施計畫或要點,為使為普通班有特殊需求之身心障 礙幼兒皆能享有適性教育服務,因此學前巡迴輔導教師所擔負的工作內容是包羅 萬象的,除了擔負教學工作外,還需統合個案的特殊需求,整合相關專業人員的建 議並提供家長及老師運用的方法及技巧,更重要的是與班級老師溝通合作,方能建 立適切的融合教育環境,以提供優質的輔導服務。

縣市 服務時間/週 縣市 服務時間/週 臺北市 8 個半天 臺中市 服務1校 18 節

服務2校 17 節 服務3校 16 節

新北市 9 個半天 高雄市 導師 16 節(含交通1節)

專任 18 節(含交通1節)

桃園市 16 節 臺南市 18 節(含交通1節)

新竹縣 16 節 苗栗縣 18 節 彰化縣 16 節 基隆市 16 節 嘉義縣 導師 16 節

專任 18 節

雲林縣 導師 16 節 專任 20 節

(20 公里以上酌減交通 1 節) 屏東縣 20 節(酌減交通2節) 宜蘭縣 非偏遠 16 節

偏遠 14 節 台東縣 18 節 嘉義市 20 節(不含交通)

(28)

第三節 工作滿意度相關理論

工作滿意的獲得是來自個人需求的滿足,而動機是促使個人採取行動以滿足 需求的一種刺激,亦即動機使個人產生行動,導致目標的達成,而如何提高與維持 個人動機,以激勵行為產生,滿足個人需求,以獲得工作滿意,同時達成組織的目 標,是下列工作滿意相關理論探討的目的;有關工作滿意度的理論很多,Campbell、

Dunnette、Lawler 和 Weick(1970)對工作滿意度理論分為內容理論(Maslow 需求 層次理論、Herzberg 雙因子理論、McClelland 成就動機理論、Alderfer 的 ERG 理論)、 過程理論(Adams 公平理論、Vroom 期望理論、Locke 差距理論)二大類,由於各 家論述的著眼點不同,故可再加上與源自於 B.F.Skinner 的增強理論,共分為三大 類。

壹、內容理論

一、需求層次理論

需求層次理論是由 Maslow 於 1943 年提出,係以動機為研究基礎,認為人類 行為是因需求而產生動機,因動機而引發行為。Maslow 之需求層次理論包含三個 基本概念:第一、人類之數種動機為內發性之動機,乃人類身心生長所發展之內在 力量,人類原本即具備此一追求向上之傾向,只要順其自然,便能達到完美之成長。

第二、需求層次之發展順序由下而上,當低層需求獲得最低程度滿足時,需求將逐 漸轉至高層。第三、人類需求之層次愈低,其普遍性愈大,彈性越小,人與人之間 的個別差異也愈小。

Maslow 將人類的需求由低而高分為七個層次,其意義說明如下:

1. 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生物的基本機能,賴以維生的基本需求,如飲食、

睡眠、性慾等需求。

2. 安全需求(safety needs):保障個體生存的安全需求為目的,如免於威脅、免於恐 懼、預防危險與意外及環境安全等需求。

3. 愛與隸屬需求(love and belongingness needs):源自於人與人之間的接觸,包含關 懷、親情、友誼、歸屬感等。

4. 自尊需求(esteem needs):主要源自於人際關係的心理需求,包括個體自我尊重

(29)

與受人尊重。

5. 知的需求(cognitive needs):個體對人事物變化中所不理解而希望理解的需求,如 探索、操弄、試驗、詢問等。

6. 美的需求(esthetical needs):對美好事物欣賞的需求,如希望事物有秩序、結構、

順應自然等需求。

7. 自我實現需求(self-actualization needs):個人自我發展與創造發揮到頂峰境界,以 實現所欲達成的目標。

---

---

圖 2-1 Maslow 的需求層次理論

資料來源:引自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304 頁 二、Herzberg 雙因子理論(Two- Factors Theory)

Herzberg(1966)提出雙因子理論,又稱為激勵保健理論(Motivation-hygiene Theory),認為影響工作滿意之因素分為內在因素與外在因素。內在因素又稱激勵 因 素 (motiveting factors) ,與 工 作者 直接 相 關 ,包 括成 就 感 (achievement) 、升 遷 (advancement promotion)、成長機會(professional growth)、工作挑戰性(the challenge of the work itself)、認同(recognition)等,這些因素與工作本身有關,可激勵個人努力與 獲得較佳績效,所以又稱「激勵因素」、「積極因素」或「滿意因素」。外在因素又 稱保健因素(hygienefactors),與工作者間接相關,如薪資(salary)、工作安全(work

自我 實現需求 美的需求 知的需求 自尊需求 愛與隸屬的需求

安全需求 生理需求

成 長 需 求

需 求

(30)

safety)、工作環境(work conditions)、地位(status)、政策與行政(company policy and administration)、上司督導(supervision)、人際溝通(relationship)等,這些因素與工作環 境有關,主要是防止工作不滿意。由於保健因素只有讓工作維持原有水準之消極作 用,並不能激勵人員發揮潛力,為機關賣命。保健因素的匱乏最易導致人的不滿,

所以也稱為「不滿因素」或「消極因素」。在任何機關,要想使其人員維持某個工 作水準,必須使這五項因素維持讓員工滿意的水準(張潤書,1998)。

三、成就動機理論

McClelland 於 1961 年所提的成就動機理論(Achievement Motivation

Theory)指出個人在組織(工作環境)中,有三種經由學習而產生的重要需求,即 成就需求(成就動機)、權力需求(權力動機)與親密需求(親密動機)(余朝權,

2005)。成就需求是指個人為達成具挑戰性的目標,而期望以更有效率的方法完成 工作,即追求成功的強烈慾望;權力需求是指希望能擁有權力並能影響他人,使他 人順從自己的慾望;親密需求則是希望能與他人建立與維持良好關係,能被他人所 喜愛的需求(余朝權,2005;林財丁譯,2006)。

四、ERG 理論(Existence,Relatedness, and Growth Theory)

Alderfer 於 1972 年提出 ERG 理論,是依據 Maslow 需求層次理論為藍本,修 訂後提出,認為人的需求具有層級關係。此三種核心需求,包括生存需求(existence):

生存的物質條件及生理的慾望;關係需求(relatedness):維持重要人際互動關係的慾 望;及成長需求(growth):個體追求自我發展及自我實現的慾望。個體在發展的過 程中,不僅有「滿足—進展」方式,還加入「挫折—退縮」的因素,主張各種需求 可以同時具有激勵作用,當較高層次的需求滿足缺乏時,會產生挫折現象,會轉向 較低需求的滿足產生期望,當愈低層次的需求愈滿足,對較高層次的需求有較高的 慾望。不過 Alderfer 並未提出這三種需求的層級順序,以及需求強度、需求滿足之 間的關係。(林鈺玫,2010)

貳、過程理論

一、公平理論(Equity Theory)

Adams 於 1963 年提出公平理論,是從比較的觀點而發展出的一種理論,認為 員工的工作滿意取決於「個人付出與報酬間的平衡」。報酬被視為是否滿意的重要 激勵項目,若員工知覺到公平則感到滿足;反之,則感到不滿足。故管理者在訂立

(31)

相關制度時,應考量到公平性的問題。

二、期望理論(Expectancy Theory)

本理論係由 Vroom 於 1964 年所倡導,認為工作者努力追求較佳表現時,會期 望得到一些回饋與報酬,當報酬如心中所預期時,將會影響未來再度努力的誘因。

該理論基礎建立在期望、誘利及工具價值三個基本概念上,所以管理者可藉由提高 員工之期望、工具與價值信念,以使員工獲得最大的激勵效果,達成最佳的績效,

獲得最大的工作滿意度。

三、差距理論(Discrepancy Theory)

差距理論(Discrepancy Theory)由 Porter(1961)與 Locke(1969)相繼提出,

該理論強調工作滿意的獲得是個人期望與知覺實際的比較結果,即員工對工作是 否滿足,起因於員工對「希望獲得」和「實際獲得」的兩者之間的差距。若實際獲 得的小於希望獲得的則員工會感到不滿足,這當中之差距愈大代表員工越不滿足。

差距為零時表示實際獲得的等於希望獲得的,此時員工將感到滿足,此為差距理論 的內涵(Discrepancy Theory)。

參、增強理論(Reinforcement Theory)

增 強 理 論 ( Reinforcement theory ) 源 自 於 B.F.Skinner 心 理 學 的 制 約 理 論

(Conditioning theory)。該理論主張未來行為會受到現有行為結果的影響,因此透 過正增強、負增強、消除及懲罰等四種增強形式,可改變個人的行為,而增強理論 運用在管理實務上所強調的是正增強的原理(如:個人績效提升時,則提高其薪 資),因此報酬應是績效的結果,是正增強運用成功的關鍵,且正增強在產生及維 持組織想要的行為上,會比負增強及懲罰更加有效(林財丁譯,2006),因此,透 過正增強可以激勵個人,提升工作滿意。

綜合這些理論得知,需求理論和 ERG 理論指出了當個體的內需求被滿足時,

滿意度即提高。公平理論、期望理論及差距理論則是藉由實得與應得之間的比較,

作為未來努力的依據,兩者間差距愈小,愈感到滿意。激勵保健理論、成就動機理 論以及增強理論,指出提高工作效率滿意度要由外在環境的滿意轉化為內在環境 的滿意。「工作滿意度」是個人對其工作所抱持的一般性態度,工作滿意度越高,

代表個體對工作存在著正面的態度;反之,則對工作存在著負面的態度。

(32)

第四節 教師工作滿意度之相關研究

有關工作滿意度的理論很多,Campbell、Dunnette、Lawler 和 Weick(1970)將 工作滿意度理論分為內容理論和過程理論兩大類。內容理論主要是探討促進個人 或環境的激勵因素,其特徵是滿足個人對於金錢地位的成就需求,例如 Maslow 需 求層次論、Herzberg 雙因子理論、Alderfer 的 ERG 理論、系統理論。過程理論則在 探討個人的期望、需求與工作環境交互作用後所產生的滿足過程,其特徵是激發個 人對於工作投入績效表現及報酬知覺的過程中,產生交互作用的因素,如公平理論、

期望理論、差距理論(秦夢群,2004;張德銳,2000)。

巡迴輔導教師在面對教學工作時內心的感受和表現程度,對於提升兒童學習 的品質有莫大的影響。因此在探討巡迴輔導教師工作滿意的感受時,可從理論分析 中得知,除取決於教師個人基本特質因素外,亦受到教師教學工作及學校環境的因 素所影響。本節之重點乃在從實徵研究中分析工作滿意度之相關研究。

有關教師工作滿意度之研究,研究者蒐集 2005~2016 年間國內諸多研究者之 研究文獻,整理了內容如表 2-2。

表 2-2

巡迴教師工作滿意度之研究 研究者

(年代)

研究對象 研究結果

李菊

(2005)

視障教育教師 視障教育教師對目前的工作達滿意程 度。

工作滿意度由高而低順序為:專業與溝 通、報酬與環境、支援與決策、福利與 進修。

林鈺玫

(2010)

國民中學不分類 巡迴輔導教師

國中不分類巡迴輔導教師在整體及工 作滿意各層面,皆偏向滿意的感受。

二、工作滿意度之各層面由高而低,依 【續下頁】

(33)

研究者

(年代)

研究對象 研究結果

次為人際關係、教學工作、進修情形、

行政支持、教學環境、薪資福利及工作 環境。

胡雪玲

(2009)

學前特教巡迴輔 導教師

教師對工作滿意度在整體或是個別向 度均屬於「滿意」,整體的滿意度依序 為:「行政協助」、「教學協助」、「親職教 育」、「諮詢服務」

洪梅芳

(2009)

國小特教教師 國小特教教師整體工作滿意屬中高程 度,在工作滿意各向度由高而低的順序 為:教學工作、人際關係、工作報酬、

學校行政、進修狀況。分向度以人際關 係的滿意程度最高,學校行政的滿意程 度表現最弱。

陳靖宜

(2016)

國立特殊教育學 校教師

特殊教育學校教師的工作滿意等級屬

「高」等級,滿意度未達「最高」等級,

表示目前特教學校之工作氛圍未達最 理想之狀態。

工作滿意程度由高至低依序為:人際關 係、教學工作、進修狀況、行政支持、

薪資報酬、工作環境。

張小芬

(2006)

在家、到校巡迴 輔導教師

「到校輔導」教師滿意的比例約為 77 .5 3% '比「在家教育」教師 70.75%的滿意 度較高;兩者不滿意的比例最高的題項 為「職前與在職訓練未符合實際的需 求」。 【續下頁】

(34)

研究者

(年代)

研究對象 研究結果

曾恆靜

(2008)

學前不分類巡迴 教師

工作滿意度之「個人內在向度」的滿意 度高於「外在環境向度」的滿意度。各 向度平均得分由高而低,依序為工作價 值觀、專業能力、人際關係、進修情形、

薪資福利、工作本身、行政支持及工作 環境。

黃昱綾

(2009)

高屏地區不分類 巡迴輔導教師

不分類巡迴輔導教師對「與普通班教師 的溝通情況」及「普通班教師的配合度」

的滿意度最高,對「行政單位幫巡迴輔 導教師保險的金額」、「行政單位幫巡迴 輔導教師保險的類別」的滿意度最低。

賴怡君

(2006)

巡迴輔導教師 普通班教師

不分類巡迴輔導教師和普通班教師對 不分類巡迴輔導服務效能的滿意度尚 佳,普通班教師對服務效能的滿意度較 不分類巡迴輔導教師高,達顯著差異。

謝佳銘

(2007)

學前特教巡迴導 教師

一、學前特教巡迴輔導教師在整體及工 作滿意度各向度上,皆偏向滿意的感 受。二、工作滿意度各向度平均得分由 高而低,依序為人際關係、教學工作、

學校行政、進修狀況、教學環境及待遇 福利。

【續下頁】

(35)

研究者

(年代)

研究對象 研究結果

戴漢彬

(2015)

臺灣五都地區國 小特殊教育巡迴 輔導教師

臺灣五都地區國小特殊教育巡迴輔導 教師對工作有中偏高的滿意。

在工作滿意各向度由高而低的順序為:

工作成就、人際關係、行政支持、教學 工作、進修狀況、工作環境、工作報酬。

賴怡君(2005)研究發現不分類巡迴輔導教師對現況的滿意度以「本學期巡迴 輔導的學校數」的滿意度最高,對「行政單位幫巡迴輔導教師保險的金額」、「行政 單位幫巡迴輔導教師保險的類別」兩個項目的滿意度最低;而對工作的滿意度約為 中等。張小芬(2006)研究發現到校巡迴輔導教師整體工作滿意度的比例比在家教 育的比例來的高。林鈺玫(2010)、胡雪玲(2009)、陳靖宜(2016)謝佳銘(2007)、、

戴漢彬(2015)以及的研究結果都顯示教師對工作滿意度在整體或是個別向度均屬 於「滿意」,而整體的滿意度依研究者探討的內容略有不同,洪梅花(2009)、曾恆 靜(2008)以及黃昱綾(2009)的研究結果均顯示教師對行政協助的滿意度最低;

林鈺玫(2010)、陳靖宜(2016)以及謝佳銘(2007)的研究則顯示教師對人際關係 的滿意度最高;而曾恆靜(2008)以及戴漢彬(2015)的研究結果則顯示教師對自 身的工作成就滿意度最高,研究中只有胡雪玲(2009)的研究顯示行政協助的滿意 度最高;李菊(2005)針對視覺障礙教師的研究則指出教師對自身的專業能力及溝 通的能力滿意度最高。

綜合上述的研究結果,影響教師對工作滿意度的內容項目,大致上包含了:「行 政協助」、「教學協助」、「親職教育」、「諮詢服務」、「人際關係」、「工作環境」、「進 修情形」、「專業能力」等因素,故本研究就上述相關因素進行探討屏東縣學前巡迴 輔導教師工作滿意度及支援需求之探究。

(36)

第五節 特教巡迴輔導工作困境與需求之相關研究

國內近年來對於巡迴輔導的研究,包含了不同教育階段:高中職、國中、

國小、學前等,以及不同障礙類型的巡迴輔導服務包括:聽障、視障、情障及其 他不分類障礙等所提供的巡迴輔導。而巡迴教師與在校特教教師的角色差異頗 大,工作項目具備了多樣性和挑戰性,教師角色亦呈現多元化。有效能的巡迴教 師應富有彈性、具有溝通能力與專業知識、完善的教學技能、問題解決能力,並 能和其他教育人員合作,同時會和其他巡迴教師保持聯繫並取得資源(江淑慧、

宋金滿,2004;Correa-Torres&Howell,2004)。巡迴教師的培訓也應與在校特教 教師有所不同,訓練重點應由建立有效團隊、諮詢和合作課程、相關輔具、特殊 教學方法、計畫和時間安排等組織技能,以及提供巡迴老師的實習或見習機會等 重點著手(Correa-Torres&Howell,2004;Gallimore,2005;Luckner&Howell,

2002)。

壹、 巡迴輔導工作的困境

胡雪玲(2009)在學前特教巡迴輔導實施現況之調查研究研究中提到學前特教 巡迴輔導工作最大的困難則是(一)家長的支持度低、(二)與學前融合班教師 的溝通合作不佳、及(三)認為自身專業知能不足」。陳奕宇(2012)在中部地 區公立幼稚園學前巡迴輔導教師工作現況與困境之研究結果顯示巡迴輔導工作的 困難與限制也以下四點:(一)行政支持不足(二)個案服務時間不足(三)交通 造成的困擾(四)溝通上的困難。胡雪玲(2009)在學前特教巡迴輔導實施現況之 調查研究研究中提到學前特教巡迴輔導工作最大的困難則是(一)家長的支持度 低、(二)與學前融合班教師的溝通合作不佳、及(三)認為自身專業知能不 足」。黃惠萍(2008)、黃曉婷(2014)、蘇麗華(2012)、鮑繼蘭(2012)的研 究中均提到有關學前巡迴輔導教師的工作困境,研究者將相關學前巡迴輔導教師 之工作困境研究整理,如表2-3:

(37)

表2-3

相關研究提出學前巡迴輔導教師之工作困境 研究者

(年代)

巡迴輔導教師之工作困境

胡雪玲

(2009)

學前特教巡輔教師認為工作所面臨的困難包括:

一、教師自身對專業能力感到缺乏信心與不足。

二、認為學前普通班教師對於特殊幼兒的教學能力上需要再加強 三、學前普通班教師無法落實學前特教巡輔教師提供的教學策略 建議。

四、學前普通班教師對於班上的特殊幼兒不夠重視。

五、導工作上遇到園方的配合度不夠。

陳奕宇

(2012)

巡迴輔導工作的困難與限制:根據訪談資料整理出以下四點:

一、行政支持不足 二、個案服務時間不足 三、交通造成的困擾 四、溝通上的困難 黃惠萍

(2008)

學前特殊教育巡迴輔導教師在提供融合班服務時,所遭遇的困境 是:

一、普通教師缺乏特殊教育專業知能,不知道如何輔導特殊需求 幼兒,以致產生壓力、焦慮或消極態度。

二、提供諮詢服務時間安排困難。

三、普通教師對於學前特殊教育巡迴輔導教師所提供的策略,配 合度低。

四、巡迴輔導服務時間不密集。

黃曉婷

(2014)

一、專業能力受到質疑,及個案和班級數過高是學前特教巡輔教 師工作方面的主要困擾。

二、特殊幼兒家長對於學前特教巡輔教師缺乏信任,且對其提出 策略執行度低。 【續下頁】

(38)

研究者

(年代)

巡迴輔導教師之工作困境

三、學前特教巡輔教師對於大部分的普幼老師特教專業能力不足 感到困擾。

四、學前特教巡輔教師在行政工作上因資訊來源多元,加上園所 人事常有異動,使得行政工作上變得繁雜。

五、學前特教巡迴輔導老師認為專業服務與教學實務技巧不足是 他們的困擾之ㄧ。

蘇麗華

(2 012)

一、實務性工作的壓力:包括學生數與排課困難、時間與交通的 壓力、工作繁雜的壓力、所屬學校行政支援匱乏等。

二、溝通與諮詢的困境:因時間與人力不足,無法獲得充分的溝 通討論,且幼兒園行政人員、家長和教師的觀念與人格特質 不同,影響溝通與諮詢的態度。

三、輔導建議的執行與配合度的問題:如,老師的期望有落差;

策略或建議不適用,無法有效決問題;沒足夠的時間或人力 去執行,配合度不佳。

四、專業知能不足:有障礙類別多、學生差異性大,特教知能不 足;專業服務內容多,無法全面掌握;教學技巧不足等困境 鮑繼蘭

(2012)

學前巡迴輔導工作有不同面向的困擾:

一、教學輔導服務的困擾,包括融合教育的落實、特殊需求學生 策略的提供。

二、課程安排與個別化計畫的結合為其主要的困擾。

三、巡迴輔導服務時間的安排為其主要的困擾。

四、有關行政支持方面的困擾,包括推動相關學前巡迴輔導工 作,協助處裡相關行政工作。

由上述研究比較發現,巡迴輔導教師在工作上面臨到的困境有胡雪玲(2009), 黃惠萍(2008)、黃曉婷(2014)和蘇麗華(2012)的研究中均有提到學前巡迴輔

(39)

導教師的專業能力的不足,造成工作上的困境以及普通班教師的配合度問題;陳奕 宇(2012)、黃曉婷(2014)、蘇麗華(2012)和鮑繼蘭(2012)的研究中提到行 政支持不足的困擾;黃惠萍(2008)、黃曉婷(2014)的研究中提到普通班教師特 教專業知能不足,影響學生的學習輔導的困擾;陳奕宇(2012)、黃惠萍(2008)

和鮑繼蘭(2012)都提到了學生排課的困擾問題,另外,陳奕宇(2012)和蘇麗華

(2012)還提到與普通班級家長的溝通困擾問題。綜合上述研究結果顯示,巡迴輔 導教師的工作困境包括有:1.巡迴輔導教師的專業能力不足 2.普通班教師的特教觀 念不足 3.行政支援不足 4.與普師及家長的溝通問題 5.排課服務時數問題。

貳、 巡迴輔導教師的需求

巡迴輔導教師在工作尚需滿足學生、家長以及教師的需要而提供支援協助,為 因應這樣的工作現況,因此巡迴輔導教師需具備多元的專業能力,滿足工作上的現 況需求,沈佳生、汪慧玲(2012)在學前特殊教育巡迴輔導服務現況與需求之研究 是以「評量支援巡迴輔導服務」、「課程教學巡迴輔導服務」、「親職教育巡迴輔 導服務」、以及「溝通輔導巡迴輔導服務」四個向度進行問卷調查。而研究結果顯 示:(1)普通班教師獲得學前特殊教育巡迴輔導服務的現況並不理想,其中以「溝通 輔導巡迴輔導服務」獲得情形較佳,而以「評量支援巡迴輔導服務」獲得的支援最 少;且四種巡迴輔導服務的獲得現況都顯著低於需求程度;(2) 幼兒園普通班教師 對四種巡迴輔導服務的需求都相當高,其中又以「課程教學巡迴輔導服務」的需求 程度最高;(3)幼兒園普通班教師在巡迴輔導服務各向度獲得現況與需求程度的落 差情形會因特教背景、任教地區、巡迴服務頻率、班級身障幼兒人數、以及班級身 障幼兒類別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因此對於學前特教巡迴輔導教師對學前特教巡迴輔導實施所提出的具體建議 為「提升專業知能」、「加強與學前融合班教師合作」、「增進親師溝通管道」及

「妥善規劃巡輔教師人力」等。

鮑繼蘭(2012)將學前特教巡迴輔導教師職場服務之困擾與因應之研究結果歸 納出以下結論:

一、探究學前巡迴輔導工作的困擾與其因應策略

(一)學前巡迴輔導服務教學相關困擾其因應策略:

1.落實融合教育的理念,提供普幼教師相關學習輔導策略。

(40)

2.依學生的需求為主,合宜的直接教學的時機與適宜的間接服務的方式。

(二)學前巡迴輔導課程方面的困擾及其因應策略:學前巡迴輔導相關輔導教 學策略、IEP 等應與普幼課程相結合。

(三)學前巡迴輔導服務時間方面的困擾及其因應策略:學前巡迴輔導服務的 時間安排以彈性且符合學生需求為主要方式。

(四)學前巡迴輔導相關行政支援的困擾及其因應策略:臺北市設置專責學前 巡迴輔導的南區教資源中心,推動相關學前巡迴輔導業務,協助處裡相 關行政工作,提特供學前巡迴輔導教師良好的支援。

二、學前巡迴輔導教師方面

(一)持續增進學前巡迴輔導教師學前特教相關專業能力。

(二)學前巡迴輔導教師若具備普幼與特幼班教學經驗,有利於學前巡迴輔導 工作的執行。

(三)學前巡迴輔導教師應具備同理心、自我調適能力佳、高敏感度的特質。

(四)學前巡迴輔導教師應具備良好的溝通與合作能力。

國內有關巡迴輔導教師的支援需求之相關研究眾多,研究者蒐集了下列諸多 學者的研究文獻,整理如下表 2-4:

(41)

表 2-4

與巡迴輔導支援需求相關研究 研究者

(年代)

研究對象 研究結果

吳季芳

(2008)

臺 南 縣 內 正 式 巡 迴 教師

巡迴輔導教師支援需求為:

1.學校人力的支援2.教育行政單位給予行政支持3.專業 團隊合作的支援4.給予心裡上的支持5.研擬適當的考核 標準

沈佳生、

汪慧玲

(2012)

學 前 普 通 班教師

1.普通班教師在學前巡迴輔導服務各層面的獲得現況 得分偏低,依平均數高低排列依序為:「溝通輔導巡 迴輔導服務」、「課程教學巡迴輔導服務」、「親職 教育巡迴輔導服務」及「評量支援巡迴輔導服務」。

2.教師對學前巡迴輔導服務各向度的需求都相當高,

高低排列依序為:「課程教學巡迴輔導服務」、「溝 通輔導巡迴輔導服務」、「評量支援巡迴輔導服務」

及「親職教育巡迴輔導服務」

陳亨連

(2010)

學 前 巡 迴 輔導教師

特教巡迴輔導教師提供支援服務所需要協助程度高,

在評量支援方面以專業人員的合作需求最高,教學支 援方面以固定討論時間的需求較高,行政支援方面則 以提昇教師專業能力的需求最高。

黃惠萍

(2008)

學 前 普 通 班教師、

普通教師希望在融合班得到的支援需求是,提供特殊 教育資訊、特殊教育專業的諮詢服務;指導特殊需求 幼兒的策略和技巧;進行個別教學、提供示範教學;

協助提升幼兒的能力和人力支援。

黃嘉紋

(2008)

臺北市幼 兒園巡迴 輔導教師

臺北市幼稚園特教巡迴輔導教師在融合教育中其專業 成長有高度需求,可分為:

(一)特教知能方面:包括相關的教育福利法規知 【續下頁】

(42)

研究者

(年代)

研究對象 研究結果

能、相關疾病與醫藥常識、可運用的社會福利與社 區資源能力、特殊需求幼兒行為問題輔導與處理技 巧」。

(二)教學知能方面:包括特殊教育教材教法、教 具製作、融合教育環境下教學活動設計的技巧」、

融合教育環境下特殊需求幼兒診斷與多元評量的技 巧、融合教育的課程與教學策略。

(三)班級經營方面:指導特殊需求幼兒與普通班 幼兒相處的技巧、特殊需求幼兒特殊狀況處理的技 能(如癲癇、自傷行為等)」。在普通班特殊需求 幼兒學習情境的規劃、特殊需求幼兒建立常規的原 則與方法」、無障礙環境的需求與評估並爭取設置 設備。

(四)溝通協調方面:與普通班教師溝通協調的知 能、與巡迴輔導教師所屬學校行政人員溝通協調的 知能、與家長溝通協調的知能、與特殊教育專業團 隊人員的溝通協調的知能。

鮑繼蘭

(2012)

學前巡迴 輔導教師

(一)持續增進學前巡迴輔導教師學前特教相關專 業能力。

(二)學前巡迴輔導教師若具備普幼與特幼班教學 經驗,有利於學前巡迴輔導工作的執行。

(三)學前巡迴輔導教師應具備同理心、自我調適 能力佳、高敏感度的特質。

(四)學前巡迴輔導教師應具備良好的溝通與合作 能力。

(43)

由研究文獻中發現對巡迴輔導的支援需求會因對象的不同而有差異,研究對 象為普通班教師者,包括有沈佳生、汪慧玲(2012)和黃惠萍(2008),在其研究 中指出普通班教師希望巡迴輔導教師提供的支援的需求,都提到與課程教學、諮 詢溝通和親職教育輔導相關的課題;另外,吳季芳(2008)、黃惠萍(2008)和陳 亨連(2012)的研究都提到人力支援的需求問題;黃嘉紋(2008)和鮑繼蘭

(2012)的研究中,對巡迴輔導教師的所應具備的專業能力的需求提出相關建議 方向,以利巡迴輔導教師依循增能。

綜合上述文獻研究結果,巡迴教師在困境及需求上大致均與教學相關、課程安 排、服務時間及相關行政支援的困擾,若能針對教師的困擾需求提出相關解決之道,

更有利於融合教育的教師與巡迴輔導教師的合作。

(4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研究旨在探討屏東縣學前巡迴輔導教師的工作滿意度及支援需求。故為深 入瞭解工作滿意度及支援需求,本研究採用曾恆靜(2008)編制之「學前特殊巡迴 教師工作滿意度調查問卷」為量化資料蒐集之研究工具,並以半結構式的訪談作為 質性資料之蒐集,再根據所得之資料進行整理與分析,以期能透過量與質的研究方 法,瞭解巡迴輔導教師對其自身工作的滿意度以及教師在面臨工作困境上所需要 的支援。本章共分為五節。本章共分五節,第一節為研究架構;第二節為研究對象;

第三節為研究工具;第四節為研究流程;第五節為資料處理與分析。

第一節 研究架構

依據研究動機與目的,以及參閱國內外文獻之相關研究探討,擬定本研究架構,

如圖所示:

圖3-1研究架構

支援需求 一、教學支援需求 二、行政支援需求 工作滿意度

個人內在向度 一、工作本身 二、專業能力 三、工作價值觀 四、進修情形 外在環境向度 五、人際關係 六、行政支持 七、薪資福利 八、工作環境

屏東縣學前巡迴輔導教師的工作滿意度及支援需求

數據

圖 2-1  Maslow 的需求層次理論………………………………………………….16  圖 3-1  研究架構圖………………………………………………………………..31  圖 3-2  研究流程圖 ……………………………………….……………………….36
表 2-4  與巡迴輔導支援需求相關研究  研究者  (年代)  研究對象  研究結果  吳季芳  (2008)  臺 南 縣 內正 式 巡 迴 教師  巡迴輔導教師支援需求為:  1.學校人力的支援2.教育行政單位給予行政支持3.專業 團隊合作的支援4.給予心裡上的支持5.研擬適當的考核 標準  沈佳生、  汪慧玲 (2012)  學 前 普 通班教師  1.普通班教師在學前巡迴輔導服務各層面的獲得現況 得分偏低,依平均數高低排列依序為:「溝通輔導巡迴輔導服務」、「課程教學巡迴輔導服務」、「親職 教育巡迴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providing different modes of support in learning tasks (e.g.. You are a summer intern in the publicity team of Go Green, a non- governmental organisation committed to

• To enhance teachers’ understanding of the major updates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Education Key Learning Area under the ongoing renewal of the school curriculum;.. • To

Reading Task 6: Genre Structure and Language Features. • Now let’s look at how language features (e.g. sentence patterns) are connected to the structure

 Literacy Development  Using Storytelling to Develop Students' Interest in Reading - A Resource Package for English Teachers 2015  Teaching Phonics at Primary Level 2017

• e‐Learning Series: Effective Use of Multimodal Materials in Language Arts to Enhance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of English at the Junior Secondary Level. Language across

help students develop the reading skills and strategies necessary for understanding and analysing language use in English texts (e.g. text structures and

• e‐Learning Series: Effective Use of Multimodal Materials in Language Arts to Enhance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of English at the Junior Secondary Level. Language across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