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從學習到參與—她/他們的學習歷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四章 從學習到參與—她/他們的學習歷程 "

Copied!
4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四章 從學習到參與—她/他們的學習歷程

第一節 六個深度訪談對象的個人背景分析

Mezirow(1978)描繪「轉化」有兩種發生的途徑:「一是在文化與心理假定形 成的結構中產生突然的洞察,一是由一連串同一方向的轉折所形成的變遷。一為 產生突然的洞察,一為轉折形成的變遷」。兩者相較極具對比的效果,一如人生樣 貌千奇百態。

社區大學與一般院校的殊異,在於它的無門檻和開放性,因此能廣納社會各階 層不同經歷與背景的成年人參與其中。從本研究進行深度訪談的六位學員身上,

我們即可看到這樣的多元樣貌。每一個人都是一個精采的故事,尤其,當他發生 了轉化的歷程時。以下為六位研究對象之相關背景,簡述表列:

表十 深度訪談對象背景簡表(依據參與社大學期總數排列。統計至第 12 學期)

姓名 性別 出生年 參與社 大學期

參與公共性社團期數/職 務與重要公共事務參與 事蹟

學歷 其他社會角色

B 1947 12 12/ 勞工問題研究社 地方文史社 義工社

國中 自營水電 小孩都已成年 D 1960 12 12/ 生態保育社 高中 在市場擺攤做生意

育有一子 F 1962 12 11/ 教育問題研究社 高中 兩個小孩

家庭事業暫時歇業中 和 U 為夫妻

G 1954 11 11/ 教育問題研究社 大學 長媳 兩個孩子

協助經營家族事業 L 1959 10 9/ 社區新聞社

校務義工社 教育問題研究社 社區廣播社 社區規劃社

高中 丈夫在大陸工作

兩個小孩,待業中(研究 後期 L 基於維生所需,且 找到無須輪班的工作,又 重回職場)

U 1960 6 3/ 教育問題研究社 高中 與 F 為夫妻,倆個小孩自 營業歇業中

(2)

資料來源:永和社大校務處。

第二節 B 的學習與轉化歷程

2-1 B 的「學習歷程」建構

2-1.1 來社大學習的動機

幾乎在社大的每一個活動場合裡,你都可以看見他的存在。他是那種古道熱腸、

直話直說的行動派。問他當初是在怎麼樣的動機下,會來到社區大學?

他說起 1999 年 6 月的那一天:

「我正在做裝潢工作的時候,聽到收音機的廣播,講永和要辦一個社區大學,

聽起來就在我家附近!兩三分鐘就到了,重點是沒有入學門檻,不必考試就可以 進來讀,我就想,這我應該來。」

B 馬上就報了名。那個時候社大還沒有正式招生,他是預約報名的。

「我年輕的時候就不好學啦!我一直不好學,但是進了社會的時候就覺得讀書 是很好的,卻已經沒有機會讀書了,因為我高中只唸二十一天!我的兄弟姊妹之 中,我的書念的最少,後來很早就結婚,結婚之後當兵,當兵之後就工作,由於 生活上的關係,我一直沒有機會再上學。這麼多年不在學校裡面,想要當學生的 慾望很強,發現能夠直接上『大學』,不用花很多錢,而且從我家走到學校,只要 三分鐘就到了,所以我就來了。沒有唸完高中可以進大學,我當然要來唸。

…我想要補充以前不足的,同時有個心理是,我要證實,我沒有上學這段時間 裡,我要知道我在社會上所作所為、我的知識是正確的嗎?」

B 沒有告訴任何人,偷偷的來到社大,那年他 52 歲,重新開始他間斷了 30 多 年的學生生涯。一轉眼六年了。吸引他在社大持續學習,不再中輟的原因,「有一 部分是因為以前學的太少。我常常說自己只有八歲,社區大學的課程裡有很多我

(3)

不知道的東西,我都很好奇。再一項是因為,社區大學的體質跟其他學校不一樣,

當社大的學員不必患得患失,非常的輕鬆自然!社大像是一個包含綜合維他命的 地方,不像補習班花大錢,但是只能吸收到一種營養而已。」

來到社大六年就完成 128 個學分,已經獲得台北縣政府頒發結業證書的 B 說:

「我還有很多課程要學,所謂學無止盡,學到老,活到老,一百二十八個學分並 沒有把所有的課程通通唸完,我還要繼續充實的更多。」

曾經叛逆的中輟生,如今已成好學不倦的社大人。

2-1.2 來社大之前的學習過程

年少時代的 B,每一年級的老師都覺得他很聰明,只是不夠努力。「所以我每 一個學期的成績都在六、七名,沒有辦法在三名以內。我們家兄弟姊妹都是一名,

頂多到三名,只有我一個六、七名。」

36 年次的 B,在日本出生,兩歲時跟父母回到台灣,六歲前只會講日語,不太 會講台語。六歲上學,一路念到初中、高中,可是高中只讀了 21 天就沒念了。還 沒當兵前,他曾組過康樂隊,大部分的樂器都會玩,還會變魔術。22 歲就閃電結 婚當爸爸的他,做過很多行業,包括:漆包工程、皮鞋皮包工廠、水電、土木、

化工,還開過六年的超商、教過烹飪,連那種很漂亮的洋裝也會做,他結婚時,

岳母穿的衣服就是他做的。二三十年來,一直都在做生意,自己當老闆。

從十幾歲停學一直到上社大之前,他一直都非常想要唸書,這個意願從沒有淡 過,但因為高中只讀了 21 天,再加上早婚的關係,「過著很現實的生活。一直到 來到社大,才恢復當學生的身份,重新拾回當學生的樂趣。所以我把自己當海綿,

社區大學裡面有多少營養,我通通都想要吸收。」

2-1.3 在社大的學習歷程

B,1947 年生。高中肄業。1999 年 9 月永和社大創校時參與至今。2005 年 3 月獲台北縣政府頒發「台北縣社區大學結業證書」。曾選修的課程包括:

(4)

表十一 B 在永和社大的選課一覽表

學期 該學期的選修課程

第一學期 1999.9-2000.1 手語教學/家具製造與室內裝潢/勞工問題研究

第二學期 2000.3-2000.7 木工製作(進階)/手語教學(進階)/勞工問 題研究社

第三學期 2000.9-2001.1 居家水電維修動手做/木工製作(進階)/手語 教學(進階)/勞工問題研究社

第四學期 2001.3-2001.7 疾病醫療與生命的對話(初階)/社會心理學 概論/攝影入門/勞工問題研究社

第五學期 2001.9-2002.1 精神分析學/建築之美/兒童文學/心理學概論/

地方文史社

第六學期 2002.3-2002.7 現代建築之美/發展心理學/保健營養學/校務 義工社/地方文史社

第七學期 2002.9-2003.1 台灣史/走近動物的世界/書法教授/茶的世界/

校務義工社

第八學期 2003.3-2003.7 疾病醫療與生命的對話(進階)/現代建築之 美/公共論壇/電腦與生活(進階)/日語一/素描 之美/校務義工社/地方文史社

第九學期 2003.9-2004.1 台灣族群政治/法律與生活/自然與環境保育/

兒童發展心理學/素描藝術之美/地方文史社 第十學期 2004.3-2004.7 畢業成果指導班/疾病與保健/地方文史社 第十一學期 2004.9-2005.1 畢業成果指導班/地方文史社

第十二學期 2005.3-2005.7 心理學的常理與知識/地方文史社 資料來源:永和社大校務處。

共計 50 門課程。B 回憶剛來到社大開始選課的時候,「我都先從我熟悉的領域 開始接觸。我原本是做裝潢、水電、設計的,就先從這些技能課開始上,因為覺 得這樣比較好過。後來發現,什麼東西都可以問,什麼東西都可以學,我就按照 學校的通識選課規定,搭配學分修課。我本來到社區大學,沒想到要不要畢業,

那個時候沒有這種計畫,也不曉得有這種事。到了第三學期知道要搭配選課,我

(5)

就開始很認真的計畫要修哪一些課。」

剛開始 B 手上還有一些工作,一個禮拜大概只上三節課而已。後來就漸漸的每 天都上課。所選的課程也都跟生活有關。但後來 B 發現社區大學裡面的課程太多 了,每一個看起來都有需要,「那麼,什麼才跟我有關?」B 開始思考。

「比方說建築之美,跟我的室內設計工作有關;心理學也跟我的工作有關,因 為我排八字;另外,由於我十四、十五歲就畫藝術人像,也很喜歡攝影,之後因 為生活忙碌沒有再學,所以我也重新學習攝影和素描;參加四個學期的勞工問題 研究社,則是因為認識到自己也是個勞工…。簡單的講,我以後的工作、要走的 方向,一定跟我的課程有關。我不會浪費我學過的東西。我把學起來的東西作為 我的後盾。我所選的課程都像蜘蛛網一樣,都有結構存在。」

2-1.4 社團與公共事務的參與心得

因為對大學生活的嚮往,以及對學校規定的遵守,B 第一學期來到社大,就遵 照規定選了一門社團課程。「過去我沒有社團的觀念,也沒有上過大學;另外,我 雖然很叛逆,但是從我媽媽的教育裡面,我知道在一個團體裡面,我應該要很合 群的很合作,才是這當中的一分子,也就是說學校要求需要參加一個社團,這種 要求我一定去做。社大給我的每一個課程,我都把它當作學問這樣在看待。」

覺得參加社團好玩嗎?B 認為參加社團不是好不好玩的問題,「而是你當真當 它是一回事的時候,它是夠你瞧的,你只要認真做,這裡頭有很多事可以做。我 對哪一課程都不是好玩的問題,我是很認真的當一回事在做。…這大概跟個性有 關,我覺得我在的那個地方我都要讓它很好,我希望這樣子。我覺得我在的團體,

應該是不要七零八落的。…像『文史』這個東西它就是一門學問,但是上這個社 團之後,我才知道,喔,原來這也是一件可以做的事…。」

B 說起自己在永和住了二十幾年,但不知道永和是什麼,所以加入文史社。進 入文史社的第一天,李順仁老師就帶著他們到永和走透透,那天他們走了一整個 下午,走到腳都腫了。「文史社是在研究、發掘歷史。加入文史社之後,我才漸漸 的注意到我們居家周遭、才開始關心原本沒有注意的變遷事物。但是,文史社是

(6)

一個需要團體合作的地方。」文史社的社員通常兩三個一組去走街,做街調,例 如查訪何處有土地公廟,要做完整的記錄。

「就好像螃蟹一樣,要自己去挖掘,挖掘出來的東西分門別類、非常細微,整 個社團最後完成一個完整的東西,可以提供讓別人做參考。像『網溪泛月話永和』

那本書,裡面有一個部分就是我的,照片都是我拍的,因為我是文史社的攝影記 者。當我們心得交出來之後,大家聽到掌聲,感覺上自己就是文史工作者一樣,

很有參與感。」

B 認為社團給他很多機會去印證他以前學到的那些基礎的東西,同時也激發他 可以發揮一下:「...像勞工問題研究社,我雖然只參加四個學期,但是我一個親戚 家附近就有小女生去超商上班被欺負,就是扣什麼工時,用陷阱讓她一請假就沒 有全勤,本來可以拿六千塊的薪資,到最後說不定還要賠啊。…我因為參加勞工 問題研究社,就把她的權益是什麼、她父母親可以去講的話,我都跟他們講,讓 他們知道他的基本權益是什麼,可以去爭,要不然他們都古意人!…我到現在還 提供一個信箱給勞工問題研究社,有問題可以把信寄到這邊來。」

除了勞工問題研究社,B 在義工社長任內,也留下了許多參與的足跡。「我本 來也不知道要怎麼當義工社的社長,因為被叫去聚餐,臨時要選社長,我就變社 長了。一下子變成社長,我很瞭解義工社跟其他的社團都不一樣,現在年歲一把 了,會覺得壓力很大。」但是那一年,義工社協助學校辦理全國社區大學工作坊 的行政工作,卻獲得極大的好評。「由於那次義工社的完美表現,讓很多學校都打 電話來詢問義工社該如何經營?這個經驗也讓我印象深刻。因為在社大,遇到的 不只是社大內部的工作,與外界也產生互動。因為義工社社長角色的關係,讓我 有一種完美演出的感覺。那個成就感,就是不負使命,原來自己潛在有這種能力。

會覺得我不只是當老公而已,我還可以扮演其他角色。」

B 也曾因為積極參與社大的溼地生態農場開闢,(包括:挖池子、裝水塔、蓋 廁所…),代表學校參加台北縣推動環保有功人員的選拔。「不只是我個人,學校 也得獎,我們參與的人,都有榮耀感。整個農場的開發過程,就好像是自己的農 場,身挑大樑,好像學校是我開的、我是校長的那種感覺,這是以前沒有過的。

整個農場那麼大,所有的水管都要我去接、我去做,廁所也是我去做。中午的時

(7)

候吃便當,跟我們在工地做水電不一樣。感覺整個農場好像無中生有,被我們做 起來,這些是一輩子都不會忘記的。本來是要花十萬塊才能解決的東西,如果沒 有像我這樣的人,怎麼可能?這都是很深的印象。」

談起這一切,B 感性說道:「對學校,對社大…我很信賴,也很信任…我覺得 社大對我是很優惠的,上帝對我來講很優惠。我認為我應該,不管我的智慧,我 的能力,或者我的體力…,能夠爲學校做什麼,我都願意做。只要我能的,可以 的,我沒有不做的。」

2-2 B 的「轉化歷程」建構

2-2.1 轉化前個人初始狀態

B 來到社大,源於一種粗樸的念頭和動機,一是「想要當學生的慾望很強,想 補充以前不足的」,二是「想要知道,在社會上的所作所為、所擁有的知識是正確 的嗎?」因此,剛開始的時候,B 都先從自己熟悉的領域著手,例如:木工、建 築、繪畫等,但是為了遵守學校的選課規定,他也選了一些從未接觸的社團課程,

甚至,在還沒有搞清楚狀況的下,被選為社長,從此,進入另一個嶄新的人生階 段。面對琳朗滿目的課程,他開始認真思考「什麼才跟我有關」?

在公共事務和社會參與部份,來到社區大學以前的 B,由於很年輕時便離開學 校,進入婚姻/家庭和職場的範疇,除了組樂團、當兵、成家創業外,並沒有太多 公共參與的實務經驗。但是熱心助人的性情,讓他長時間不定期地以無名氏的方 式作小額捐款,「從民國五十四年開始,我就陸陸續續地三百、兩百捐款,用無名 氏的,比方說報紙說什麼地方要做些什麼的,或是九二一什麼的,我會做這樣的 事…但我沒有參加過什麼社團做什麼事,都沒有。」

2-2.2 社區大學所提供之公共領域性格環境

B 從小的家庭教育,教給他的是「不要隨便講話」。孩提時代的 B,看爸爸像 是英雄一樣,可是後來跟國民黨做生意受了委屈,爸爸的整個威力都不見了,也 因此一直到現在,「白色恐怖的陰影好像跟著我走一樣」。所以,過去 B 在學校、

(8)

在工作上碰到不如意的事情,私底下會和幾個知己講,但是在公開場合,就不敢 說了,有疑問也只能沉默而已。「對於社會上的人,只說讓他們喜歡的就好」,但 是上了社大以後,課堂的討論讓 B 開始敢說話、敢去表現、敢說立場,「因為在課 堂上既然可以討論,可以教學,下課一定也可以談,就覺得委屈是不應該的,也 就能把藏在心裏的話講出來。」講出來以後,講的越多,就越覺得上課有收穫。

跟其他就學經驗與團體比較,B 認為,「其他地方會有階級的感覺,但在社大 就沒有階級的感覺,不是那一種制式的感覺,來這裡所接觸到的人,因為這裡是 沒有利害關係的地方,沒有私利、私欲,不必勾心鬥角,所以社大裡面同學的感 情都很好。這是一個很大的團體、大家庭,不同於當兵、部隊之類的。當兵部隊 中所謂的弟兄,說的很親,但是如果不同單位,利害關係馬上就出現了。社大裡 面沒有這樣的狀況。」

不僅是整個大環境,社大裡的人際關係也讓 B 很有感觸:「比方說以前我不敢 直接叫人家的名字,都叫某某同學,尤其是女生。但是從第五學期開始,文史社 的人都叫我叫得很親切。辦公室裡面那麼多的行政人員,也都很客氣,跟她們說 話也不需要說『報告!』,大家遇到了還要撒嬌一下。…你自然覺得你想要來這個 地方,來的感覺很好,變成好像是自己家的感覺。包括學校老師的互動,我個人 跟老師的互動就覺得很好,跟每一個課程的老師都很有話聊。即使這一學期沒有 上他的課,也是非常熱烈的,只差沒有擁抱而已。這是我很喜歡的地方。」

這樣的感覺,B 用「好像夫妻一起洗澡,很信任的感覺」來形容,「社大這個 團體跟部隊不一樣,跟社會也不一樣,比較單純,沒有利害關係。在這裡可以商 量事情,所以會有參與感,也就是一種信任感」。在社大,B 不只是個學員,「也 就是說我不覺得我是處於教育體系、機關中的感覺,只是一個學生,時間到了就 上課、放學,遇到老師就行個禮,不只是這樣。可能是因為曾當過義工社的社長,

到現在還覺得自己在經營學校。」

對 B 來說,學校裡面的很多事情,通通都要用到他,而他也會自己去找工作來 做,「這麼大的一個機構,有那麼多工作都需要我,不亦樂乎。家裡面馬桶壞了半 年我沒去修,但是學校的事情我都盡快想辦法處理。…以前對人都是用做生意的 心態,你想要吃我,我就要從你那裡賺回來。但是在學校裡面不會有這樣的狀況,

(9)

對我來說,所產生的轉變就是:我說話的方法、我看到的人,都跟過去差距很大,

默默在耕耘的人很多,永和社大不只我一個在努力,將官跟士兵都用得到。」

B 最常掛在嘴邊一句話是:「要主動、自動,引起互動,產生感動,造成轟動,

要不然就都不要動!」

2-2.3 轉化歷程中個人現今所處之狀態

B 說自己曾是一個怯於表達意見的人,自從上了社區大學,整個人一百八十度 的大轉變。「以前很多主題的談話我都不敢說,親戚朋友家我也不敢去,連姊姊家 我也很少去」。離開學校這麼久,重新當學生,一開始,對他這麼怯於表達意見的 人來說,是很大的障礙,「尤其剛進入學校,面對的是什麼樣的人物,我都不知道,

我必須很小心才會知道有沒有辦法在這樣的環境底下生存」。但是現在的 B,變得 很大膽。上社大,「讓我把自己的盔甲掀掉」

B 提到一位同學班上崔伯伯,「他上課時會說『我的看法不一樣』,他寫的報告 也跟我的都不一樣,但是通通可以公開。了解的越多以後,度量就越大,反而可 以聽到更多心聲。我以前不敢說出來,別人不知道我的心聲,我只要敢說,就有 人會聽我的心聲,我也會有更大的度量聽別人的心聲。」B 說這是一個學習過程 的改變,一種進步,而且「讓我抒發好幾十年積在心裡的事情」

經過六年的學習歷程,B 現在在社大裡,除了繼續選課,也獲頒台北縣政府頒 發的結業證書,同時還成為永和社大「木工 DIY」的講師,正式授課。不僅如此,

永和社大所在的福和國中,也曾邀請 B 擔任「高度關懷班」的木工課老師,教導 低學業成就學生進行一些木工工藝。「如果在其他地方,我的學歷一定沒有辦法擔 任講師。因為社大,我開了木工課。我一生做過很多的生意,也賺了很多的錢。

不過在賺錢當中,這些事情的職等不一樣,從學生變成講師,在別的行業是沒有 辦法達到的。」

在社大,B 在知識、學問上也很有收穫,「這些收穫所產生的改變是,我對太 太講話的內容有很大的改變,以前都是講做生意的事。現在就不一樣,比方說我 會跟她說吃什麼東西可以減重,吃什麼東西比較不會得癡呆症,這是在學校裡面

(10)

所吸收的知識,讓她覺得我不像以前一樣滿口的生意經。有時候我也會打電話跟 我的哥哥們討論學校裡面的事情。以前都是他們關心我,我不會跟大家討論這些 事情,因為畢竟是不同路的,我做水電的,跟他們學者在觀念上不太一樣。現在 久久沒聯絡,我會主動打個電話關心一下其他人過的怎麼樣,我們開始有一些話 題可以談,跟他們比較相關的話題。簡而言之,沒來社大以前,我一定是講生意,

但是現在不一樣。」

除了這些改變,還有一項,就是「來社大這六年,我錢賺得很少!」

在這豐富的收穫背後,曾遇到過怎麼樣的困頓或挫折嗎?B 覺得,對樂天的他 來說,應該是沒有什麼困難。只不過有一個學期,他一口氣當了五個班級的班代 表,一方面要跟老師、學校溝通,同時要忙五個班級的成果展作品,「但是卻沒有 人幫我,那時候覺得蠻困難的。沒有人能夠幫忙分勞是一種困難」

另外,社大溼地農場剛開發的那一段期間,對 B 來說,也常造成他學習生活上 的一些困擾,「那段時間,常常天黑了,還沒有吃飯就趕來上課,而且常常都會來 不及。所以那一段時間,每個課程的老師看到我都覺得我好像很忙碌。因為全身 都是土。」但是這些困難,最終也算不得是真正的困難,「因為我上課還是一樣認 真,把學的記起來。簡而言之,最大的困難就是分身乏術,其他方面沒有。最多 就是自己努力一點,如此而已」B 說。

第三節 D 的學習與轉化歷程

3-1 D「學習歷程」的建構

3-1.1 來社大之前的學習過程

D 出生於東部後山的宜蘭縣冬山鄉,小學和初中都在冬山就學,高中時讀的是 羅東工商,在這段時間裡,讀書考試通常草草應付過關了事,最大的興趣是鍛鍊 體能,還長時間瞞著家裡參加學校的橄欖球隊,週末托言要留校看書,卻是練球 去了。

(11)

高職畢業,經過短暫的工作之後,D 進警總服兵役,那一年也是他第一次來到 台北,接觸花花世界。服完兵役之後,D 考進台北郵局當一名小職員,晚上則到 萬華夜市擺攤多賺點錢。那時候台灣經濟正在起飛中,夜市裡的生意很好,「一個 晚上賺的錢,可能比郵局一兩個月賺的還多。過年的時候,甚至是五六倍。」所 以,在郵局沒待太久,D 就離開郵局,專心的在各地夜市擺攤,「桃園、台北…就 像吉普賽人那樣到處跑,一天可能跑兩三個點,那段時間,就像俗話說的『要錢 不要命』。」

但是努力賺錢的 D,並未稍減於他對於各種新鮮事物的好奇。72、73 年間,「茶 藝」開始在台灣社會風行,平常擺攤忙碌之餘總會「泡壺茶」的 D,也想知道「茶 藝」究竟是怎麼回事,邀集了同在擺攤的朋友,三個人一起報名參加當時最有盛 名的「陸羽茶藝」課程。「那時候一個班級裡 40、50 個人,大多都是有錢有閒的 人,我和朋友卻是利用下午擺攤前的一些空檔去參加。」

那一期的課程結業時,D 得到第一名的優秀成績,「我們那一期的第二名和第 三名,後來都轉行去開茶藝館了。」但 D 依舊他晚上夜市擺攤,白天到處聽演講、

看展覽,到圖書館看書報,或是參加各種戶外活動的自在生活。現在,D 已改在 上午擺攤,接送小孩、陪伴家人之餘,其他的時間依舊用在趕赴各種演講、展覽、

課堂,或戶外攝影等活動上。

3-1.2 來社大學習的動機

還沒有來到社大之前,就有著濃厚的聽演講、跑圖書館興趣的 D,也曾參加過 提倡男性學習的成長團體—紳士學會。「陸陸續續聽下來,覺得不管是對家庭或是 家庭成員都應當算是蠻正面。這樣的興趣和習慣,我一直持續保留到現在」

D 很慶幸自己生活在一個資源豐沛的縣市,各種展覽、演講,甚至國際級的講 師和展覽都有,「如果只是待在家裡,那麼就只能看看電視、上上網,但是有時候 一場演講,只要聽到一兩句對自己有意義、具啟發性的話就值得了。」雖然,有 時候,D 也會想到,是不是要專注在一兩個方向和主題上,而不是像現在這樣

「雜」?「目前我還是覺得,為自己保有更多的學習空間和機會,多享受這種學 習的快樂和自在,而不要有太多的壓力,可能會比較合適自己。」不過,他還是

(12)

為自己選了一個學習的定點站—社區大學。

永和社區大學對 D 來說,「一方面離家比較近,二來課程很豐富,幾乎什麼都 有」。對沒有碰過的東西,都會想要去認識了解的 D 來說,「永和社大就像是一個 寶庫」。六年前的 D 對「生態」是個門外漢,只是單純的喜愛大自然,「其實可以 算是空白!因為本身不是這方面的專業,只是喜歡,對於生態和保育這種屬於比 較嚴肅的話題,出於好奇,所以就來加入。」

1999 年 9 月,永和社大創校的第一學期 D 就來了,選的便是「生態保育社」

和「基礎攝影」。一向隨性到處上課的 D,在永和社大一待已經六年了,從來沒有 想過要離開的 D 說:「社大很自由,好像每一個人都是好人,講師也很優秀。上課 時,光是和同學互動、討論,或是看同學和講師互動討論,就很精采。每一門課 程看起來都很棒很豐富。」

3-1.3 在社大的學習歷程

D,1960 年生。在永和社大已六年,每個學期幾乎都保持著選修兩門課的習慣,

而且,其中一門一定是公共性社團--生態保育社。曾選修的課程包括:

表十二 D 在永和社大的選課一覽表

學期 該學期所選修的課程

第一學期 1999.9-2000.1 基礎攝影/生態保育社 第二學期 2000.3-2000.7 陶藝與生活/生態保育社 第三學期 2000.9-2001.1 地球科學講座/生態保育社 第四學期 2001.3-2001.7 台灣田野美學/生態保育社 第五學期 2001.9-2002.1 展讀天書/生態保育社 第六學期 2002.3-2002.7 走向溼地/生態保育社 第七學期 2002.9-2003.1 攝影觀點/生態保育社 第八學期 2003.3-2003.7 生態保育社

第九學期 2003.9-2004.1 有機農產品與健康生活/生態保育社 第十學期 2004.3-2004.7 電腦與生活/生態保育社

第十一學期 2004.9-2005.1 走進動物世界/生態保育社

(13)

第十二學期 2005.3-2005.7 走進動物世界/生態保育社 資料來源:永和社大校務處。

12 個學期 23 門課程中,有 19 門課程都和自然生態有關。D 說,他之所以一 直待在自然生態類課程和社團裡,主要是因為「永和社大的生態課程很豐富,學 都學不完。像我們農場就有兩百多種台灣溼地原生植物,每一種都是學問啊。」

至今,D 都還沉浸在自然生態的浩瀚領域之中,而攝影課程對 D 的生態觀察來說,

則似如虎生翼。

不過,這個學期(第 13 學期),D 則開始涉獵另一全新的領域—生命的書寫。

這和過去他曾選修「陶藝與生活」課程一樣令人好奇。D 對此倒是不覺得有什麼 特別,「那時候學陶藝也是因興趣和好奇,想學會自己做陶」;最近開始上「生命 的書寫」,則是因為「過去沒有什麼機會寫東西,也不會寫,所以想試試看」。在 D 身上,你永遠可以感受到他對學習的那股積極的學習動力。

3-1.4 社團與公共事務的參與心得

每個學期不論多忙,至少一定會參加社團課程的 D 認為:社團迷人的地方就在 於每學期的社團都會安排很多豐富的內容,也會邀請不同領域的專業老師來授 課,「大自然的生態界領域真的是豐富得學不完。參與社團就像是給自己開一扇 窗,一旦你踏進來,不單單在專業領域講師身上可以學到東西,在每期進進出出 的社員身上,也可以學到許多東西,不只是生態保育方面的,還可以學到蠻多其 他的東西。」D 說。

十二個學期,將近五年多,生態保育社裡面的一些老幹部從第一期一直參與到 現在,幾乎佔了全體社員的三分之一以上,也因此「社員之間有時候比家裡的親 人還親,因為等於每個禮拜都會見一次面….有時候,你跟家裡的一些兄弟姊妹因 為居住不同地方,相處的時間反而沒那麼多」

一待就待了 12 個學期,D 也曾經動心過,想是不是應該參加一些其他的社團,

多去認識一下,「因為我們學校的公共性社團也蠻多的。可能是惜情吧!一直到現 在還是留在生態保育社裡。…不單單是因為自己的興趣嗜好,在這當中還可以學

(14)

習付出。」

D 在社團裡負責很多外拍攝影的工作,「並不是說我多麼會拍照或多會觀察,

而是那種觀察的喜悅、分享的快樂,那種心得與感動,是每個社友的共通點。」

同樣是攝影,參加公共性社團負責攝影工作,和參加非公共性的攝影社有些什 麼樣的差異嗎?D 特別將自己參與生態保育社的感受和參加攝影社對了一個比 較:「生態保育社在學員上的互動,會比攝影社來得更密切。因為攝影社有時候拍 完就走了,比如說外拍,除非說有作品再來分享,但那分享是指他個人的創作或 是他的角度。但是對生態保育社來講,攝影也包含了觀察,它的核心思想是很明 確的,就是生態環保。」

D 舉了一個例子來說明,「在生態保育社,一個毛毛蟲從卵、幼蟲、蛹,然後 變成蝴蝶整個過程,社友們都會很好奇說你是如何去觀察這整個過程;而攝影社 關注的則是你用什麼鏡頭、採什麼光線。基本上的認知屬性就不一樣。雖然拍出 來的作品可能都是一樣的,但是社友們問的問題和關心的角度就不同,一個是技 術層面的,一個是比較屬於牠的生命史。」

3-2. D「轉化歷程」的建構

3-2.1 轉化前個人初始狀態

D 是個努力生活的人,雖然他的工作作息和一般上班族不同,但他卻一直可以 讓自己的時間,發揮最大的學習效果,從年輕迄今從未改變。

在來到社大之前,D 多是一個人行動,到處聽、到處看、到處學,自得其樂。

來到社大,就像尋到寶般,但是他從沒有想過,這一轉眼已經 6 年了;而這個地 方仍像他當初來的時候那樣,新奇豐富,好像永遠都學不完。尤其,在這裡,他 遇見了一群好夥伴,大家一起經營社團,把社團辦得生氣勃勃的。

3-2.2 社區大學所提供之公共領域性格環境

(15)

「生態保育社」是永和社大規模最大、社員人數最多的公共性社團,每學期社 員人數動輒百人以上,D 認為,「社團第一個就是先要有人來才有辦法做事,這是 先決條件。」人來了,無形中透過一種互看互學,「…有一句話說,老牛在池塘徘 徊,遲早會下水。一頭牛在池塘邊繞呀繞的不下水,但繞久了終究還是會下水的。」

再則,D 認為社團顧問也給予社團很寬廣的空間和引導,「例如我們社團顧問 的價值理念非常清楚,有時候也會帶給我們一些他所知道、而我們還不知道的議 題,甚至他也會帶我們思考溝通的學問,譬如說如何盡量在處理事情之前,先想 好該怎麼處理會比較圓滿一點,而不是說我認為怎麼樣就要怎麼樣;也就是說,

你有你自己的己見,別人有別人的意見,它並不是對或錯的問題,而是每個人的 角度和觀感不同…。」

D 甚至覺得溝通能力優先於理念價值,因為「假如一個號召者無法將自己的理 念價值充分的說服人家、沒辦法和別人進行溝通,那你如何去帶領?所以,他的 溝通能力一定要非常的好,再來就是他本身的理念價值也要非常的明確。」

D 認為參與社團,就是盡量去溝通,「因為大家來作這個,不是為名為利,也 不是為得到怎樣的好處,是公共社團嘛,只要在這個大前提下,都是 OK 的,只 要能夠使它作得好,各種意見都是能夠包容的!」

最讓 D 感動的是,每一屆的社長卸任後,都會很熱心的義務協助新任社長處理 社務,「不管你有什麼樣的問題,或是需要什麼樣的幫忙,提出來,前任那些社長,

都會義無反顧的來幫忙你。」也因此,D 擔任社長那一年,他也傾其全力、無後 顧之憂的為社員們服務,當時社友們還開玩笑說 D 是「一人當選三人服務!因為 家裡還有一個太太和一個小朋友。因為小朋友還小,所以每次上社團的時候,就 會全家出動,一道帶過來幫忙。」

D 認為擔任社長壓力是一定會有的,而且大家都對生態保育社有一定的肯定和 風評,「不過,會被選上當社長,有可能表示你已經在社團裡待太久了,讓人家服 務這麼久,也是該出來的時候了。如果有壓力,那個壓力就是:怕做得不好。」

3-2.3 轉化歷程中個人現今所處之狀態

(16)

參與生態保育社,讓 D 因此有機會生平第一次走上街頭。回想起那次經驗,D

「覺得很新鮮。之前在電視或報章媒體看到別人上街遊行,會覺得說那些人怎麼 這麼無聊?走上街頭就會有用嗎?自己都蠻多問號。」

後來自己參與了,才發現這也是表達的一種方式,「不管有沒有效,至少已經 表現出你對這件事的一種關心,或是說你想要表態表示你關心這件事。而且,剛 開始第一次真的覺得蠻刺激、新鮮的,跟當初看別人的時候,那種角色、那種感 覺,完全不一樣。」

D 覺得可能是個性的關係,在群體裡自己比較是一個抬轎的人。「如果說要主 動發起一個議題,我比較不是這樣的個性。但是如果說有人要做什麼,需要我幫 忙,我一定全力以赴。」

問他當社長的那段時間,又都是以怎麼樣的態度和角色來思考或是推動社務的 發展呢?D 說,當社長那個學期,正好是 SARS 期間,到戶外去參訪或進行活動 時,每個人臉上都帶著口罩,大家都在一種壓力底下,「所以那個學期經營社團特 別辛苦,當社長的,就是盡量安排大家有興趣的主題,請很好的講師來,或是帶 大家到戶外去。」

因為同時也是攝影社的資深成員,D 倒是很積極的想要促成跨社的交流,但 D 仍然不以「主動」來形容他自己,只說這是一種很自然就產生的想法,「可能是因 為在兩個社團都待很久了,自然而然會有這樣的想法。」因為攝影社,讓 D 對自 然生態攝影有更多的掌握;而因為生態保育社,讓 D 的攝影技巧發揮了它最大的 價值和意義。

第四節 F 的學習與轉化歷程

4-1 F「學習歷程」的建構

4-1.1 來社大之前的學習過程

F 在七堵長大,小學唸的是七堵國小,國中唸的是七堵國中,國中畢業後進入

(17)

七堵的基隆商工半工半讀。「民國 67、68、69 這三年,是一邊工作一邊上學,所 以我真正受教育應該是在國中的時候。因為高中半工半讀的那三個年頭,白天上 班、晚上上課,感覺上,那段時間並沒有很認真的在讀書。」半工半讀完成高中 學業之後,F 接著去上空中商專,「去讀空中商專,其實只有一個動機,就是想要 有一個學位。」

不過,F 並沒有讀完商專課程,「整個過程就像高中一樣,其實也沒有吸收到什 麼,但是時間就這樣過去了。我記得,我媽那時候還很高興我這麼認真的在學習,

說我是兄弟姊妹裡面最認真的。但每次聽她那樣講,我心裡都覺得怪怪的,因為 實際上我並沒有學到什麼。二專讀到一半的時候,應該是民國 74 年吧,我就結婚 了。」結婚前,F 沒有離開過七堵。

進入婚姻生活後的 F,仍一直有著想要讀書的念頭,「那時候有一陣子,好像已 經有小孩了,也一面在工作,可是我想念英文,加強語言能力,將來可以走秘書 的路,所以我就到科見美語去。但因為那時候小孩還小,我記得很清楚:每次我 走到補習班門口要進去的時候,就有一股力量拉著我叫我不要進去,可是當時又 是我自己想去報名的,錢也交了…但是最後還是半途而廢…」

除了曾想學好語文,F 也曾在家庭和工作的空檔中讀過空中大學一個學期。是 不是有什麼強烈的動機支撐著,所以會一直想要讀書?F 想了好一會兒說:「我從 來沒去想過為什麼耶。不知道是不是小時候人家都覺得,我應該要讀書,可是現 實生活裡頭好像又不是讓人可以無後顧之憂的讀書。」

國中時候,F 讀的是升學班,老師會不斷的出考題讓學生考。F 覺得那時候的 自己不是太特殊,也有點混,但還不至於太差,可是因為家庭的經濟因素,以及 當時祖母有一個觀念覺得女孩子不用讀很多書,「我爸其實希望我去讀師專之類 的,但我沒去考。我爸本身是很愛讀書的,常自己看一些書之類的,他就跟我說 叫我去考師專,因為那不用學費,負擔就不用這麼大,但那時候我覺得我考不上,

所以就直接去考基隆商工,半工半讀。」

民國 67 年國中畢業後就開始工作,74 年結婚,84 年之前都是受雇者的 F,在 走入婚姻、小孩出生之後,還會不定期的去聽些演講充實自己,「接觸的題材都是

(18)

我覺得我需要的部分,但就是有點零零落落的」。10 年後,開始投入自己的家庭事 業,和丈夫 U 共同經營布行的生意。有了自己的公司變得更加忙碌之後,「我就很 少去聽演講,或是上什麼課了。以前在外面上班的時候,一年可以有 7 天的假,

通常我會把它分成半天半天的,等於我一年有十四個上午和下午的時間,我會去 聽點親子、婚姻或人際關係的演講。那時聽完演講回來,會有一種蠻好的感覺,

可是真的用在生活上,好像又非常的有限…。」

4-1.2 來社大學習的動機

民國 88 年,F 因為女兒在福和國中就讀的緣故,知道永和社大即將在福和國中 裡開辦的訊息。「所以我就來選課,雖然那時候也不知道要選什麼課。後來,我選 的是羅葉老師的『文學欣賞與寫作』,那是我到社大的第一個課程。那學期我也選 了一門社團—教育問題研究社。」

工作與生活的忙碌,為什麼沒有澆熄 F 想要學習的慾望?「可能是一種想要走 出自己小生活圈的心情吧,想走出自己生活上的唯一空間。就是覺得自己的圈圈 還蠻小的,也覺得自己其實有點膽怯,雖然生活中常常是獨來獨往的。總之,就 是有那股慾望想去學!而且,社大正好離我家那麼近。那時候,我常常都是快要 七點才煮完飯,或是七點多吃完飯,趕快衝過來了!」

除了一種說不清的想要學的慾望之外,生活中的一些困境,需要獲得解決,也 是促成 F 持續學習的重要因素。「比方說 84 年之前,我都會陸續去聽一些演講來 補充自己在生活應變上的需要;84 年在自己的公司上班之後,就比較沒時間了。

生活上的一些困擾,你根本也不知道怎麼解決,一些人際互動呀,還有親子問題,

婚姻問題之類的,很多我覺得那是蠻困擾的,所以我會想找一些機會,看看能不 能提升自己的能力,去解決生活上的問題。」

F 特別比較了小孩還小時她到補習班補習,和後來到社大上課時,迥然不同的 心情差異:「小孩還小時,我每次走到補習班要補習,就會有一種力量拉著我一直 想要回家,那時候大概是我女兒三四歲的時候,每次走到補習班就會想要回家!

後來到了社大,我會跟他們講要怎麼做,比方說你們把功課放在桌上,我回來會 幫你們看,你們的時間要自己弄好,然後我就去上課了。我自己覺得這個方法蠻

(19)

好,也可以安心去上課。」

然而,一度造成 F 學習壓力的,不在小孩而是丈夫 U。剛開始加入社大學習行 列的 F,並沒有獲得丈夫 U 的支持,「他覺得我不應該這樣放下工作去上課,就是 蠻盯著的就對了。我知道他不會支持,不想要讓我去,但他又沒有那麼強烈說出 來『你不能去』,而是用一股氣氛讓你覺得『現在要出門很難受』這樣。」

F 覺得當時的 U 應該也是不知道可以怎麼回應或表達他的心情和想法,只好繃 著臉,「整個家的氣氛就很怪,很凝結,可是外面那股吸引力又很強,召我出去」。

於是 F 採取避免正面衝突、矇混過關的方式,煮好晚餐,也不明白講要出門了,「因 為如果講了,一定又會被語氣很…回應不是那麼好…那時候這是我唯一的方法,

因為我沒有其他選擇的方法了。」

這樣的情況不是一朝一夕,而是整整三年,但它卻不曾動搖 F 想要學習的熱切 心情。這樣的僵持,在那三年間甚至還曾越來越嚴重。「一開始阻力比較大的時候,

我還有點緊繃!可是後來漸漸課上的多了,就會有點跟他拉拒,不再是矇混。後 來他就會說我好像無視於他的存在,要出來也不會講一聲!」F 形容那個衝突有 時候很高,一直高到最高點的時候,才終於慢慢降下來。「現在的順利,是慢慢趬 出來的」

伴隨著強大的壓力和衝突,六年來,F 仍然持續選課,不曾間斷。問她為什麼 會有這麼強大的意志力?她說,「可能是一直有其他課程吸引我吧!」F 說剛開始 她選的都是跟生活需要比較相關的課程,例如:人際關係、電腦、飲食男女口腹 之欲…;但事實上,F 也選了一些她自己也覺得奇怪的課,「像『哲學咖啡館』」…。

4-1.3 在社大的學習歷程

F,1962 年生。1999 年 9 月參與永和社大至今。剛來到社大的 F,沒有特定的 目標,甚至有些擔心,怕自己應付不來,但六年來,F 已共計選讀了 42 門課程。

曾選修的課程包括:

(20)

表十三 F 在永和社大的選課一覽表

學期 該學期所選修的課程

第一學期 1999.9-2000.1 文學欣賞與寫作/教育問題研究社

第二學期 2000.3-2000.7 表演訓練—提升人際關係/文學欣賞與寫作/教 育問題研究社

第三學期 2000.9-2001.1 飲食男女/電腦與生活

第四學期 2001.3-2001.7 哲學咖啡館/文學欣賞與寫作/教育問題研究社 第五學期 2001.9-2002.1 疾病醫療與生命的對話/心理學概論/教育問題

研究社

第六學期 2002.3-2002.7 精神分析學/佛教生死學/社區總體營造/哲學書 房/教育問題研究社

第七學期 2002.9-2003.1 聽音樂—節奏、旋律與合聲/哲學與思考訓練/從 印象派到現代藝術/中國近現代史/教育問題研 究社

第八學期 2003.3-2003.7 哲學思潮/中國共產黨史/教育問題研究社 第九學期 2003.9-2004.1 新聞裡的生物學/走進動物世界/食(實)用生物

學/美語/教育問題研究社

第十學期 2004.3-2004.7 太極導引/民主與教育/教育問題研究社 第十一學期 2004.9-2005.1 學習與記憶心理學/從法律看歧視/太極導引/教

育問題研究社

第十二學期 2005.3-2005.7 自然保育/黃梅戲/台灣田野美學/教育問題研究

資料來源:永和社大校務處。

「剛來的時候,看每一門的課程,都沒有比較有把握敢去上的。後來選了一 門『文學欣賞』,心想可能還可以應付的了。」上了之後,果然感覺蠻好的。F 說 她很喜歡可以自己寫,又有老師可以幫忙把文章修改得很炫。「通常我寫的大概都 是生活上碰到的一些問題,或陳述我生活上一些狀態。寫完以後,老師會把文章 唸出來給大家聽,起先是沒有公佈名字,可是後來大家比較熟了,是誰寫的文章 大概都知道。不過,『被知道』的感覺並不會不好,甚至蠻期待被別人知道。」

(21)

F 後來也選了一些她覺得「奇怪」的課,「像『哲學咖啡館』。我竟然上了兩學 期,第一次上的時候感覺很奇怪,因為我什麼都聽不懂,可是我居然又選了第二 次。」是因為對哲學有特殊的喜好嗎?F 說:「那個時候也不知道自己有沒有興趣,

可是卻選了兩次,我也不知道為什麼,第一次可能是因為『哲學咖啡館』感覺起 來是輕鬆的,它叫做哲學,而我對哲學這東西完全是陌生的,就想說要進去看看。」

之後,F 又上了對她而言更難的課「哲學思潮—現代與後現代」。「那時候的狀 況是,講師如果給我們什麼樣的講義,我基本上都會看完,但是看不太懂。我會 把字都看完,但字和字之間好像不會有連結,也不知道跟自己有什麼關係!有時 候有一本書裡面的一句話,我看懂了!我會很高興,終於有一句話是懂的了!」F 形容自己在那段時間裡硬啃了很多東西,有時候講師印了某本書裡的一兩章給班 上同學,她還會很認真的去圖書館裡,把那本書借出來,看看其他部分在寫什麼。

「就是硬啃。那時候可能覺得有興趣,也不知道為什麼,反正就做了!也許是覺 得如果我多看點書,就會幫助我多知道一些。可是,現實裡頭,有可能我看完了,

還抓不到它整體要表達的東西。」不僅是哲學課程,在教育問題研究社裡,社團 顧問天健也會常拿「很硬」的文章給社員們看,「那時候一篇文章看完,不知道它 整體要談些什麼,是常有的!只是覺得把它看完,至少就多一點機會可以了解...」

參加「教育問題研究社」的 F,不僅要常常啃很硬的東西,「剛進去的時候其實 也蠻擔心,不知道怎麼講,其實也不太敢講,漸漸到第二學期,跟大家比較熟悉 後,才比較敢講!」F 的小孩那時一個國中、一個小學,「參加教研社可以和大家 交換一些教養方式」,同時也讓 F 開始選一些像「文化青少年」的課程,或是有助 於社團走入社區的課程,例如:「社區總體營造」「思考與訓練」等課程,或是「潛 能開發」之類的培訓工作坊。「之後,當這些課上到一個階段,有一天我突然覺得 自己好像變很硬,有點嚴肅,講出來的話已經有點…不是我的話,而是從書裡把 它借來講,這種情形蠻困擾我一陣子!後來我就去上比較輕鬆一點的,像太極導 引、台灣田園美學,想讓自己平衡一點。」

4-1.4 社團與公共事務的參與心得

來到社大之前,沒有任何社團經驗的 F,唯一類似的經驗是曾參與一些學校裡 的父母成長班,「不過它比較像是課程,不像社團。是到了教育問題研究社,才比

(22)

較有一個想法,知道社團在幹什麼。」一參加便參加了六年,有沒有產生什麼影 響?F 覺得因為參加社團,讓她在學習的方向上產生了更多的選擇,「就是說,剛 來社大的時候,我選擇的比較是我生活上的需要,但參與了社團以後,我有機會 去接觸有關於教育理念的,或是教育方法之類的領域;接觸之後,就會開始關心 一些延伸的課程,然後你就又會有興趣再持續下去。這個過程其實很自然。」

為什麼會連續六年都參與同一個社團呢?F 認為,對她來說,「社團是一群人可 以一起去做一件事情的地方」,也因此,社團裡人的關係很緊密,而且提供了可以 練習和發展能力的機會…,「因為有這兩個關連,你在這個社團裡會被重視,又有 共同的方向可以一起去做些事,所以,就讓我一直留下來了。」不過,最近 F 也 開始考慮是不是該換個社團去看看,「或許換個社團,可以幫忙加深能力,或是有 助於把問題看得更深、想得更清楚,或是整理得更有脈絡...」。F 特別提及同是教 研社資深社員的 M 和 G,「譬如像 M,她的態度是向外尋求延伸,延伸的方式可 能是到校外的讀書會, 或是跟著一些老師去做駐校的學習,例如某國小在推動數 學教學改革,她就會駐校去看,找資源來補充自己!G 有一陣子也是覺得好像學 不到什麼,她也會到外面去學,可是後來她覺得留在社大學也是蠻好的。大家會 這樣交替著….」

參與社團給予 F 的最大收穫便是:在社團裡常會去想一些問題,同時也訓練自 己主持會議和表達意見的能力,「你會想要把你想到的事情表達清楚。而且,社團 裡要每一個人都要輪流主持會議,主持的時候,要協助大家的討論進行,讓討論 可以有具體結果,或是找到一個共識,或是促成一個活動的推動,並且讓大家都 可以多多參與…。這些都有機會練習到,使個人能力提升!」

4-2 F「轉化歷程」的建構

4-2.1 轉化前個人初始狀態

F 形容自己過去每聽一場演講,就會在腦子裡塞進一塊一塊的東西,點狀似的 留在腦筋裡,拼不起來,也沒辦法融合在經驗裡,或是用在生活中。參與社團之 初,也都是跟著別人做,不太會主動去想事情該怎麼做。一直到後來,開始和其 他的人有更多互動和經驗的分享,同時也慢慢整理自己,再和之前所學的東西印

(23)

證連結,那些堆在腦子裡一塊一塊的東西才慢慢融在一起,也開始比較知道要怎 樣去想清楚一件事,「比如說『開會』這件事,我以前完全都不會去想有哪些議題 要在會議中提出來,現在會試著自己先想一遍。那種感覺,很不一樣,會覺得自 己有把它先想過了,做的時候就很自然,做的過程裡,也不會像之前會有很多的 擔心。」

4-2. 2 社區大學所提供之公共領域性格環境

對 F 來說,社大是一個友善,和可以給人機會、等待人成長的地方。在社大的 六年裡,F 看到很多學員,和她一樣想要學習和成長,也都願意付出時間努力,

卻因為個人因素的限制,例如:生活中可以撥出的時間和心力並不充裕、或是進 展比較緩慢…,這時候就需要不斷的給機會。「社團裡頭有一個學員就曾說道:『我 不可能把我生活中需要照顧的東西放掉,雖然我很想學,可是我還是有生活的壓 力,不可能把它放掉…』,可是她很強烈的想要參與,想要學習的動機也很強,但 她不可能放棄掉生活中的東西。幸好社區大學仍然可以給這些有心但可能沒有辦 法全心投入的人慢慢來的機會!」F 說。

除了友善和給予機會,F 認為社大同時也是一個彼此信任的地方:「友善和信任 應該是緊密相關的,友善就是信任『人的可能性』。一個人剛開始的時候,可能只 是一個被動的參與者,但是在一邊參與一邊服務的過程中,最後這個人也有可能 成為一個主導者,甚至有能力作整個活動的策劃!尤其,在教研社裡,大家已培 養出『合議』的精神,針對一個議題,大家都可以充分的交換意見,取得共識,

然後一起完成。」

從被動的參與者到主動的策劃者,一旦參與群體,和大家一起完成一些工作和 目標,F 認為「人也會變得比較不恐懼了」。F 嘗試進一步說明她的這個觀察和體 會:「我發現有些人很有錢,可是一樣也會有一些內在的恐懼,但是參與公共事務 之後,這個恐懼會有一些解除!因為我覺得從私人領域要到公共領域,其間會有 一些不同的面對...你會發展出和過往很不同的做法。一個人如果能從個人的私領域 走到公共的領域,一定有長時間的突破,那種突破…比方說人跟人的相處,或是 你在潛能上的開發,在不斷進展的同時,你開始會有一些不同能力和視野的培養,

一些生活中的問題,好像也變得比較容易解決了。」F 舉了一個她自己的例子:「比

(24)

方說我在婚姻上有困擾,可是當我在參與公共事務的時候,你會去跟人溝通、互 動,把自己拉出來之後,反而有機會去解決原來的問題;如果沒有拉出來的話,

你可能會一直僵在那裡。」

和很多人一起做一些事情,也讓 F 的行動力變強了,過去是被動參與,然後是 積極主動參與,現在則開始想要主動去點作組織的工作,「只是我還沒有那麼準備 好…不過,『參與』真的是蠻愉悅的,很多人一起共同完成一個目標,這是我過去 生活中比較少接觸的。和大家一起,漸漸地會有一種團隊的感覺,所以就會一直 往前走,一件事之後又會長出一些想要做的事…好像永遠都學不完、做不完…」。

這應該就是為什麼 F 現在雖然是個「全職的社大人」,不需擔負生計,卻仍舊忙碌 得很的緣故吧!

在一次跨社團的聯合聚會中,F 有一段對自己參與社團的心情描述:「剛到社大 的前三年,還是一面工作一面上課的狀態,工作職場上的競爭壓力很大,參加社 團,反而可以得到喘息的機會,而且可以學會分工,參與的過程很愉快,甚至社 團裡學的,也可以運用到工作上。」在社團裡最寶貴的正是「學會如何彼此合作」

「學會如何了解別人的想法」,尤其「有好夥伴可以互相陪伴。分享自己的感覺,

交換很多想法以及生活中的經驗。勇敢的一起向前行」

「我真的覺得,有社大這樣一個公共領域,真的很重要,會對很多人產生很大 的幫助。」F 說。

4-2.3 轉化歷程中個人現今所處之狀態

如果拿六年前還沒接觸社大之前,和現在比較起來,生活中有沒有什麼不同之 處?F 想了想笑著說:「最大的不同之處,就是我不再恐懼了。」

F 回憶著自己的轉變:想起從結婚之後,因為有了自己的家庭,生活中有各種 經濟、事業、親子關係等不同的挑戰,面對著不確知的未來,油然而生一種恐懼 的感覺。但這樣的感覺,在持續參與各種課程和社團活動之後,竟然有了改變,「還 記得第一學期,參加教育問題研究社,那學期主要談的大概都是教育法規方面的 問題,一整個學期,說實在我都是有聽沒有懂,第二學期,由於社團顧問的參與

(25)

比較少,因為他希望我們可以自己多嘗試、運作,所以,第二個學期,學員之間 就有比較多的時間討論親子教養的問題。第三個學期,學員之間的感情變得更濃 厚了,不論是家庭、婚姻、親子問題,我們常常會交換意見。」

也就是從第三學期開始,F 覺得自己有點不太一樣了:那學期她被選為社長,

一方面是因為覺得有趣好玩吧,也許因為當了社長,所以對自己有更高的期望。「會 想自己不可以很菜,要努力讓自己進步,所以那時候我幾乎是一本書接著一本書,

一直排下來準備著要去讀。第四學期,社團顧問介紹我們讀厚厚的《成為一個人》 我常覺得我就是像書裡所說的那樣在想問題、在看自己的;然後是《童年與解放》 經過了一整個學期的導讀,我就是在讀完那本書以後,不再恐懼了。」

是因為那書上有一句話說:「知識,使人免於恐懼」。於是,F 開始追求知識,

對自己有更多的了解,對未來也變得比較有把握。「真的,那種感覺就像是一種『頓 悟』吧!突然之間,覺得自己有能力了。我想這是因為--我曾那樣深刻的感覺到自 己的不足和斷裂。因為深刻知道自己以前的不足,所以現在才這樣能清楚感覺到 自己的力量和改變。」

回顧過去六年的轉變,F 覺得另一個不同點,就是和丈夫 U 討論對話的機會、

頻率變多了,「主要是生活週邊所發生的事情,比方說我們去參與了什麼,回來我 們大概就會聊說他看到的,或是他想談的,也有可能是小孩的事,或是雙方父母 親的事,或者是學校裡的事情…,什麼都會有!」

六年之前,F 的生活環境大抵就是工作環境,互動的對象就是工廠和上游廠家,

以及家庭和親戚朋友們,生活的內容就是工作和與這些對象的互動,「但因為工作 很忙碌,以致和親友們的互動也不是很頻繁,甚至和丈夫對話的機會也不多」;現 在「漸漸地會比較有一些想法,就常常會很自然的拿出來討論,談談各自的想法」

「談話」因此成為 F 目前生活中很重要且自然發生的事情。

F 很開心,「事實上,這幾年,我連生活品質和婚姻關係都提高層次了,親子 關係也是。」竟有這樣大的影響?關鍵是什麼呢?「應該是我把自己照顧得很好 的關係吧。像我曾參加寫作課寫文章,別人可以因此分享我的心情和想法,也會 給我很多回應和鼓勵;當班聯絡人、當社長,大家也會給妳很多肯定。現在就算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主持人 為什麼?. G5

• 體驗到的學習內容(Lived object of learning):從學生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learning objectives of the OLE – providing students with a broad and balanced curriculum with diverse learning experiences to foster whole-person development

首先第一個是堅強 ,每當自己想放 棄做一件事時,我會想起孤兒們的 情況,我們也要學像他們一樣堅強 起來。第二個是 笑

使用 MapleTA 做作業,是本課程的主要學習活動之一。今年 4—6 月課程進 行期間,NCUx 學習平臺可以和 Windows 伺服機上面的 MapleTA,以 LTI 介面 進行串接。可是,我們在 9

印尼人信奉伊斯 蘭教 ( 回教 ) , 每年伊斯蘭教九 月 是齋戒月,教徒 在三十日內,由 日出到日落,.

因為我們的學員年齡層是大概 75~80 歲左右,那這些中高齡(老師)的來跟

在整個學與教過程中,教師按不同因素(如課程和學習目標、學生的興趣、能力和需要等)運 用適切的學與教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