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臺東縣國中生網路使用行為與情緒調節之相關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臺東縣國中生網路使用行為與情緒調節之相關研究"

Copied!
18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 教學科技碩士班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廖本裕 博士

臺東縣國中生網路使用行為與情緒調節 之相關研究

研究生:陳銘哲 撰

中華民國 一○一年 六 月

(2)
(3)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 教學科技碩士班

碩士論文

臺東縣國中生網路使用行為與情緒調節 之相關研究

研 究 生:陳銘哲 撰 指導教授:廖本裕 博士

中華民國 一○一年 六 月

(4)
(5)
(6)

誌 謝 辭

「恭喜你!全體委員一致通過,恭喜你通過論文口考」

在通過論文口考的當下,許多的畫面掠過腦海:是這兩年多來學習的點滴,

每一次上課都是充電的機會,拓展我的視野;重拾學生身分之後,再次體驗學生 的生活;感謝口試委員陳木金教授與王明泉教授對我的研究論文提出許多的指教 與建議,使我的作品更加進步;感謝蔡東鐘教授及李偉俊教授在課程內外對我的 啟發,讓我更深刻體會學生的心情;對於教科暑期班及教科日間班的同學,我衷 心地向每位同學致謝,謝謝你們給我如此美好的研究生涯。

感謝每位同學在論文報告準備過程中的分享互助,感謝怡如在軟體操作上的 大力襄助,感謝柏翰熱心提供餐點及代表班上參賽,感謝淑慧大方慷慨以及在大 家辛苦上課時冷不防地提供笑話,感謝金愷在論文口考中的辛苦奔波,感謝書源 在 IRT 課程中給大家的支持,感謝心葦、柏伸賢伉儷熱心提供上課資源,當然不 可忘記的是連任二年的班代惠棻,感謝你為大家解決許多課程衝突及行政上的問 題。

在研究生涯中,我最需要感謝的人有兩位,一位是我的恩師廖本裕博士,老 師總能在我思考的當下指出我思考上的盲點,也在老師的循循善誘下,進入認知 心理學的世界,對於我繕寫論文及教學場域皆有莫大幫助,所以我該說:老師謝 謝您;另一位是我的賢內助慈宜,感謝妳總在我上夜課及熬夜時準備餐點,感謝 妳容忍一個被論文荼毒而失去耐性的我,感謝妳在我健康不佳時不二話地代替我 日間的導師課務,感謝妳在我論文完稿前,為我字字計較句句潤飾,使我的作品 不致流於錯字滿篇而貽笑大方。最後,感謝我身邊所有的朋友,因為你們的包容,

使我可以無後顧之憂地完成學業,謝謝你們。

銘哲 誌于台東自宅 2012/06

(7)

臺東縣國中生網路使用行為與情緒調節 之相關研究

作者:陳銘哲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系教學科技碩士班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東縣國民中學學生網路使用行為、現實情緒調 節與網路情緒調節之間的關聯性。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以期了解 情緒調節有現實與網路之分,進而重視網路使用行為與情緒調節間的 關係。

本研究依據相關文獻來建立理論基礎,並以問卷調查法進行研究,

以立意取樣方式對臺東縣 6 所公立國民中學七至九年級共 525 位學生 進行抽樣,回收 502 份,回收率達 96%。本研究以 SPSS18 版進行資料

處理,採取的統計方法有描述統計、獨立樣本 t 檢定、成對樣本 t 檢定、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及逐步迴歸分析等方法進行分析。

本研究結果發現如下:

一、國中生的網路使用行為表現近於中等程度,以線上娛樂行為表現 最佳;國中生現實情緒調節表現為中等程度以上,以情緒覺察表 現最佳;國中生網路情緒調節表現為中等程度以上,以線上情緒 覺察表現最佳。

二、在不同背景變項中,以性別、居住地、上網地點、網路年資、每 週上網次數、每天上網時間等六項會使國中生網路使用行為有差 異;不同背景變項中,以居住地、上網地點等二項會使國中生現 實情緒調節有差異;不同背景變項中,以年級、居住地、上網地 點等三項會使國中生網路情緒調節有差異。

三、網路使用行為與現實情緒調節存在顯著正相關;網路使用行為與 網路情緒調節存在顯著正相關。

四、現實情緒調節與網路情緒調節存在顯著差異。

五、網路使用行為及現實情緒調節能預測網路情緒調節 58.9%的變異 量。

關鍵字:網路使用行為、情緒調節、網路情緒調節

(8)

A Research on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Internet Using Behavior and Emotion Regulation f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Taitung County Chen, Ming-Je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investigat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Internet using behavior, emotion regulations in reality and in the virtual world f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Taitung County. Comments are proposed according to the outcome, in order to present the existence of emotion regulations in reality and in the virtual world, as well as to emphasiz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Internet using behavior and emotion regulation.The fundamental theory of this research was based on related documents. Sampling was progressed with questionnaires given to 525 students from the 7th to the 9th grades in 6 public middle schools. 502 questionnaires were recovered and the recovery rate was 96%. The statistical software used in this research was SPSS18, and statistical methods applied were descriptive statistics, independent sample T test, one-way ANOVA, Pearson's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and multiple 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research had found that:

1. The level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perception on Internet usage was closed to “Intermediate”, and they showed the best perception on

“On-line Entertainment.” The level of perception on emotion regulation in reality was above “Intermediate,” and they showed the best perception on “Emotion Observation.” The level of perception on emotion regulation on the Internet was also above “Intermediate,” and they showed the best perception on “Emotion Observation On-line.”

2.

For the background variables, sex, residential locations, sites of Internet usage, years of on-line experiences, time spent on-line per week and time spent per day were the six variables that caused the difference on the Internet using behaviors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Residential locations and sites of Internet usage were the background variables caused difference on emotion regulations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reality. Age, residential locations and sites of Internet usage were the background variables caused difference on emotion regulations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the virtual world.

3. The Internet using behavior had a significantly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both emotion regulations in reality and in the virtual world.

4.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emotion regulation in reality and in the virtual world.

5. 58.9% of emotion regulation in the virtual world could be predicted with the Internet using behavior and emotion regulation in reality.

Keywords: Internet using behavior, emotion regulation, emotion regulation

in the virtual world.

(9)

目 次

摘 要 ... I ABSTRACT ... II 目 次 ... III 表 次 ...V 圖 次 ... VIII 第一章 緒論 ... 1 研究背景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 4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 6 第三節

名詞釋義 ... 7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8 第五節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11 網路使用行為涵義與相關研究 ... 11 第一節

情緒調節的理論與相關研究 ... 22 第二節

網路使用行為與情緒調節的相關研究... 41 第三節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 45 研究架構與假設 ... 45 第一節

研究對象與工具 ... 47 第二節

實施流程 ... 66 第三節

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 ... 68 第四節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 71 樣本結構分析 ... 71 第一節

國民中學學生「網路使用行為」之現況分析與差異情形 ... 76 第二節

國民中學學生「現實情緒調節」之現況分析與差異情形 ... 93 第三節

國民中學學生「網路情緒調節」之現況分析與差異情形 ... 112 第四節

國民中學學生網路使用行為與情緒調節相關情形 ... 132 第五節

國民中學學生現實情緒調節與網路情緒調節差異情形 ... 137 第六節

國民中學學生網路使用行為與情緒調節迴歸分析 ... 138 第七節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145 結論 ... 145 第一節

建議 ... 148 第二節

(10)

參考文獻 ... 151 附錄 ... 158

(11)

表 次

表 1 臺灣地區 12 歲以上民眾最常使用寬頻上網地點排名 ... 13

表 2 臺灣地區 12 歲以上曾經上網人數推估 ... 13

表 3 網路使用頻率相關論文... 14

表 4 臺灣地區 12 歲以上曾經上網人數使用功能統計表 ... 16

表 5 國中學生網路使用行為與學習活動的相關研究 ... 17

表 6 國中學生網路使用行為與社交活動的相關研究 ... 18

表 7 國中學生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成癮的相關研究 ... 20

表 8 國中學生情緒調節的相關研究 ... 36

表 9 網路使用行為與情緒的相關研究 ... 42

表 10 研究母群體各年級學生人數統計表 ... 47

表 11 正式施測樣本抽取表 ... 48

表 12 抽樣國民中學學校及問卷回收摘要表 ... 49

表 13 網路使用行為量表構面及題數表 ... 51

表 14 網路情緒調節量表構面及題數表 ... 51

表 15 現實情緒調節量表構面及題數表 ... 52

表 16 內容效度專家學者名單 ... 54

表 17 內容效度題項修改表 ... 54

表 18 預試問卷內容效度專家意見表 ... 55

表 19 網路使用行為量表構面名稱及題數修改前後比較表 ... 56

表 20 Cronbach’s α 值意義 ... 57

表 21 預試問卷各研究變項之Cronbach’s α 值 ... 58

表 22 線上學習行為信度分析 ... 58

表 23 線上社交行為信度分析 ... 59

表 24 線上娛樂行為信度分析 ... 59

表 25 網路使用行為量表之Cronbach’s α 值比較表 ... 59

表 26 網路使用行為量表第一次因素分析及信度摘要表 ... 61

表 27 變更構面表 ... 61

表 28 網路使用行為量表第二次因素分析及信度摘要表 ... 62

表 29 網路使用行為分量表正式題號分配表 ... 63

表 30 情緒調整量表構面及信度表 ... 64

表 31 網路情緒調節量表構面及信度表 ... 64

表 32 現實情緒調節量表構面及信度表 ... 65

表 33 受測樣本次數統計表(性別) ... 71

表 34 受測樣本次數統計表(年級) ... 72

表 35 受測樣本次數統計表(族群) ... 72

表 36 受測樣本次數統計表(居住地) ... 73

(12)

表 37 受測樣本次數統計表(家庭結構) ... 73

表 38 受測樣本次數統計表(最常上網地點) ... 74

表 39 受測樣本次數統計表(網路年資) ... 74

表 40 受測樣本次數統計表(每週上網次數) ... 75

表 41 受測樣本次數統計表(每天上網時間) ... 75

表 42 國民中學學生網路使用行為現況分析摘要表 ... 77

表 43 不同性別之國中學生在知覺網路使用行為上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 78

表 44 不同年級之國中學生在網路使用行為上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 79

表 45 不同族群之國中學生在網路使用行為上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 80

表 46 不同居住地之國中學生在網路使用行為上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 82

表 47 不同家庭結構之國中學生在網路使用行為上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 83

表 48 不同最常上網地點之國中學生在網路使用行為上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 85

表 49 不同網路年資之國中學生在網路使用行為上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 87

表 50 不同每週上網次數之國中學生在網路使用行為上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 89

表 51 不同每天上網時間之國中學生在網路使用行為上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 92

表 52 個人背景變項與網路使用行為量表間顯著差異表 ... 93

表 53 國民中學學生現實情緒調節現況分析摘要表 ... 94

表 54 不同性別之國中學生在現實情緒調節上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 96

表 55 不同年級之國中學生在現實情緒調節上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 97

表 56 不同族群之國中學生在現實情緒調節上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 99

表 57 不同居住地之國中學生在現實情緒調節上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 101

表 58 不同家庭結構之國中學生在現實情緒調節上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 103

表 59 不同最常上網地點之國中學生在現實情緒調節上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 105

表 60 不同網路年資之國中學生在現實情緒調節上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 106

表 61 不同每週上網次數之國中學生在現實情緒調節上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 108

表 62 不同每天上網時間之國中學生在現實情緒調節上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 110

表 63 個人背景變項與現實情緒調節量表間顯著差異表 ... 111

表 64 國民中學學生網路情緒調節現況分析摘要表 ... 113

表 65 不同性別之國中學生在網路情緒調節上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 114

表 66 不同年級之國中學生在網路情緒調節上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 116

表 67 不同族群之國中學生在網路情緒調節上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 117

表 68 不同居住地之國中學生在網路情緒調節上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 119

表 69 不同家庭結構之國中學生在網路情緒調節上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 121

表 70 不同最常上網地點之國中學生在網路情緒調節上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 124

表 71 不同網路年資之國中學生在網路情緒調節上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 126

表 72 不同每週上網次數之國中學生在網路情緒調節上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 128

表 73 不同每天上網時間之國中學生在網路情緒調節上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 129

表 74 個人背景變項與網路情緒調節量表間顯著差異表 ... 131

(13)

表 75 網路使用行為與現實情緒調節之 Pearson 積差相關列聯表 ... 132

表 76 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情緒調節之 Pearson 積差相關列聯表... 133

表 77 情緒調節與網路情緒調節之 Pearson 積差相關列聯表 ... 134

表 78 網路情緒調節量表與現實情緒調節量表之成對樣本T檢定摘要表... 137

表 79 各變項相關係數表 ... 138

表 80 現實情緒調節、網路使用行為對網路情緒調節之逐步迴歸分析 ... 139

表 81 現實情緒調節、網路使用行為對線上情緒覺察之逐步迴歸分析 ... 140

表 82 現實情緒調節、網路使用行為對線上情緒表達之逐步迴歸分析 ... 141

表 83 現實情緒調節、網路使用行為對線上策略調整之逐步迴歸分析 ... 142

表 84 現實情緒調節、網路使用行為對線上情緒反省之逐步迴歸分析 ... 142

表 85 現實情緒調節、網路使用行為對線上情緒效能之逐步迴歸分析 ... 143

表 86 網路使用行為與現實情緒調節預測線上情緒調節之顯著相關表 ... 144

(14)

圖 次

圖 1 Salovey 與 Mayer 情緒智力概念圖 ... 32 圖 2 研究架構 ... 45 圖 3 研究流程圖 ... 67

(15)

第一章 緒論

本章說明研究背景與動機,介紹研究目的與闡明問題,針對本研究重要名詞 作下解釋,並將研究的範圍與限制加以規範。本章分為五節:第一節為研究背景;

第二節為研究動機;第三節為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第四節為名詞釋義;第五節 為研究範圍與限制。

研究背景 第一節

「互動式電腦網絡(network)既塑造生活,同時也為生活所塑造。」

(夏鑄九等譯,2000)

各種網路功能在現在社會中被大量應用,同時是九年一貫教育當中的主要議 題,所以影響的層面必然涵蓋著廣大的莘莘學子。在調查當中發現, 12-15 歲的 學齡人口使用上網功能已近乎百分之百 (台灣網路資訊中心,2011) 。在這樣幾乎 人人都上網過的年齡層當中,網路環境將是家庭環境及求學環境以外與學生關係 最密切的環境,那麼網路環境會影響學生那些層面呢?我們可以從學生的網路使 用行為當中,試著找出可能的答案。

另外,國高中時期的學生,正面臨著人生重要的轉變期,生理處於急速成長 的階段,心理的成熟卻跟不上軀體發育的腳步,以至於身心難以適應而失去平衡。

尤其在情緒上表現出強烈、不穩定,具有暴起暴落兩極特徵。最明顯的,就是在 行為及事理判斷上,表現出感情重於理性,常常會意氣用事,忽略事後的不良後 果。霍爾(Hall)特別稱此時期為「狂飆期」(storm and stress period),有其實質上的 含意(張春興,1996)。在身心劇烈變化的同時,情緒的變化是青少年身旁師長最直 接的感受,也往往是心理學家探討青少年行為課題的來源。那麼對於我們這些數 位移民來說,我們是否準備好去面對成長在網路世界無限蔓延當中的那些狂放不 羈的心所帶來的震撼?抑或這些狂放不羈的心,能透過網路連結力量,將心中這 股情緒導引到某一個方向?那該是正向還是負向?該是利己還是傷害擴大?是現 實的情緒表現延續到網路當中,讓網路成為現實的反映?還是網路中的情緒會在

(16)

一個看似沒有制約力量的情境中,隨著不同的使用行為去產生量的放大或是質的 變化,這是研究者所欲了解的。

Goleman《EQ:十週年紀念版》書中序言中,提到一份取樣自全美人口 3000 名 7-16 歲的孩童來讓自己父母師長進行評量的資料──結果顯現出 1970-80 年代,

美國小孩的情緒變化明顯變化,情緒困擾與其他問題越來越多。同時也和其他國 家研究新一代青少年的情緒能力有低落的傾向呼應著,這樣的惡化現象不禁令人 憂心。另外,著名的 Flynn 效應反映出在智力測驗上,當代的學童的智商整體上比 世紀初所測智商多了 20 分左右,但同樣的進步似乎未在情緒上有著增加;令人感 到弔詭的是學童看似 IQ 增加了,但聰明卻未能提升情緒與社會技能,甚至有衰退 的錯覺(張美惠譯,2006)。

情況看起來很糟糕,似乎讓人懷疑我們的下一代似乎都是高 IQ 的情緒低能 兒?事實上,Goleman 對此提出:至 1999 年這個世代的孩子,情緒表現似乎比當 初 1970-80 年代的孩子表現是較好的,雖然比不上 1970 年代以前,卻有整體上升 趨勢;這一點讓 Goleman 有些不解,因為 Goleman 認為今日的孩子該是經濟與科 技進步的受害者,將導致 EI(情緒智能)不足:這一代的父母比上一代花更多時間在 工作;社會流動性提高導致家族聯繫薄弱;休閒活動變得規律性及規劃性──這 些生活方式的改變可能將過去成人世界透過日常生活來傳承下一代的方式破壞 了。還有科技的因素,就針對今日兒童是人類歷史當中花最多時間獨自看著銀幕 的一群人來說,Goleman 認為這像是一場規模空前的自然實驗。他提出:

「這些熟諳科技產品的孩子長大與人互動時能像面對電腦一樣自在嗎?

沉浸在虛擬世界的童年,難道不會讓我們的年輕人將來變得不知如何與 人相處?」(張美惠譯,2006:19)

從經濟生活到科技進步這些有害 EQ 發展的因素卻未造成這一世代的情緒狀 況持續惡化,這樣的疑問讓 Goleman 找到一個可能的解釋:「90 年代的經濟繁榮」。

這源自佛蒙特大學心理學家 Thomas Achenbach 的推斷(張美惠譯,2006),他認為 是 90 年代的經濟繁榮對成人與小孩同樣有益:就業率增加與犯罪率降低有助於孩 子的教養,但同樣擔憂若再一次大規模的經濟衰退,情況可能有變。「他山之石,

可以攻錯。」語出《詩經‧小雅》,美國的教育經驗一直是我國在推動教育上一個 典範,就如 Flynn 效應上,國內學者(陳心怡、廖永堃、陳榮華&朱建軍,2011)在

(17)

其論文上證明臺灣 1997 至 2007 年這一個 6 到 16 歲學生世代,也有著智力提高的 效應,相信我們面臨與美國同樣情形的機率是很高的。

黃惠惠(2002)指出臺灣與美國相似的是社會上出現不少青少年與兒童犯罪或 不當行為,究其原因可發現,情緒的問題與困擾是重要影響因素之一,研究顯示 目前不少未成年人在情緒智慧或情緒調整策略上並未發揮。研究者認為主政者須 持續重視家庭教育與社會各種因素影響學生情緒表現,也須思考教學場域之中,

情緒教育是否確實落實。

家庭組成的變異易造成未成年者的情緒波動,同時家庭教養功能也會起變化;

由《親子天下》四月號專文〈家,變了〉一文中,看到副標題〈每三個家庭,就 有一個是「泛單親」家庭〉令研究者非常驚訝,內文提到:

「台灣離婚率亞洲第一高,二○○九年為千分之二.五。二○○九年離婚對 數五萬七千對,是同年結婚對數(十一萬六千對)的一半。家有十八歲 以下小孩,因離婚、喪偶造成的實質單親家庭約三十二萬戶,約佔一成。

明顯增加的,是其中四成二和爸爸同住的『單爸家庭』。」(賓靜蓀,2011)

雖然單親家庭不見得使家庭教養功能失去效用,但一人要兼備父母職責,又 要經濟家庭兩頭燒,成人都受不了了,孩子又豈能不受到影響?

社會充斥智育與學業成就至上的觀念,雖有五育均衡發展之教育觀,但要落 實人心卻是明顯不足,這種追求智育、重視 IQ 所代表學業表現的教育觀相對較少 重視情緒教育與輔導,在青少年學習困難與適應不良之際,生、心理變化所引發 的情緒問題既無法自我排解,又無妥善輔導,情緒由內而外、火上添油,造成行 為上的乖張或自我傷害,導致逞兇鬥惡或持續性心理困擾,故時有聽聞青少年爭 風吃醋、自殺事件或憂鬱傾向。即便是高 IQ 者在學業表現上已有一定表現,也同 樣有勘不破情緒的關卡,發生如博士班學生殺人溶屍、資優生情關難過自殺等新 聞,令人不禁嘆息(黃惠惠,2002)。

自 2001 年開始施行九年一貫課程,情緒教育的課程被規畫至綜合活動當中,

但根據董氏基金會調查,近十年學子處於憂鬱傾向持續維持在 18%,主要原因就 是課業與成績(沈雅雯,2011)。可見學生憂鬱傾向與課業壓力有相關性,情緒教育

(18)

的課程除了納入課程之外,究竟有沒有落實才是重點。另外,根據兒福聯盟研發 處 2011 年調查,處於課業壓力下 13-18 歲的青少年,有高達八成以上的比率是因 離家而失蹤;更有可能是受到網路影響所導致(許純鳳,2011)。可見網路使用不僅 一種工具性操作,也同時會產生社交性及娛樂性來影響使用者的意念及行為。那 麼青少年處於網路充斥的環境中,是否在情緒上的表現與調節會有所不同?網路 上的同儕或環境,是否會影響原本現實中青少年情緒的表現及調節策略?所以根 據上面的研究背景敘述,研究者希望透過自陳量表的方式來了解國中學生的網路 使用行為主要集中那些層面,以及情緒表現為何,甚至探究網路使用行為是否造 成有異於現實生活的線上情緒表現。

研究動機 第二節

一、網路使用行為與情緒調節相關論文有限

至 2011 年 10 月為止,與網路使用行為相關的論文,根據研究者以「網路使 用行為」為關鍵或摘要字詞搜尋,共得 303 篇,其中所涉及的研究變項,從網路 使用素養、人際互動關係(師生、親子、同儕)、人格特質、教學策略、網路沉迷、

學業成就、生活適應到偏差行為等議題都有論文探討,唯獨「情緒」類的研究篇 章不多,引起研究者好奇。

其中與「情緒」有關的兩篇為邱信凱(2009)的《青少年網路使用、情緒調節與 生活壓力之相關研究》與廖全涼(2009)的《國中學生網路使用與情緒管理之相關研 究──以臺北縣某國中為例》。其中邱信凱著眼在青少年的網路使用與其生活壓力 之間有中度正相關;青少年的情緒調節與其生活壓力之間有中度負相關;網路使 用及情緒調節可以預測出 50.1%生活壓力,但未提到網路使用與情緒調節間的關 係。廖全涼以臺北某國中為研究對象,分析七到九年級 395 人的問卷,得知不同 背景的學生會對網路使用行為及情緒管理產生顯著差異,更以網路使用行為高者,

其情緒管理越高,以及情緒管理對網路使用有預測力等為結論。研究者以為邱信 凱(2009)未提及網路使用及情緒調節間的關係殊為可惜,畢竟研究樣本以台灣地區 青少年 867 人為取樣,可為探究網路使用與情緒調節間的關聯性提供相關量化資 料;廖全涼(2009)一文受限於台北地區單一國中,其樣本數代表性有限,但對於網 路使用行為與情緒管理相關的主題上的貢獻上是具開創性的。廖全涼(2009)的結論 中還提到關於網路使用越高者與情緒管理越高呈正相關,這一點讓研究者相當好

(19)

奇,因為已有美國學生的例子是經常使用網路發送簡訊讓人際互動成為一種人機 互動,已有礙情緒及人際互動的表達(李岳霞,2011);也有例子網路使用者在熬夜 使用下,對於情緒控管不足,甚至有引發暴力傾向的報導;甚至是網路糾眾聚集 往往出於好玩,形成一種濫用工具的脫序現象。令人不禁好奇,兩者真的有正相 關嗎?但不可否認,這兩篇論文在網路使用行為與情緒調節議題上,立下一個方 向,讓研究者有興趣去探究其中的可能性,也試著去驗證 Goleman 對科技進步影 響情緒的部分是否成立。

二、教學場域的需求

根據 Erikson 的心理社會期發展論點,青少年會主動整合自身的經驗去調適自 我以利度過每個階段的挑戰,化解危機便產生穩定的個人統整感,前四個發展階 段危機的積極解決(變成信賴、自主行動、自發自發、勤奮進取),有助於青少年時 期自我統合,反之則易導致角色混淆。青少年是發展自我認同的重要階段,在生 心理成長、認知增長與外在同儕、師長期待下,會產生「我是誰?」的想法,注 意他人看待自己的目光,也在他人期待中找到線索,以內在對話方式來思考自己 角色定位與未來發展(張春興,1996)。根據陳姵君(2008)論文結果,證實自我認同 與情緒調節間有相關性,並且能夠以自我認同來預測情緒調節;同時江文慈(1999) 及鄭玉貴(2006)的研究也說明自我認同危機會透過自我調節影響身心發展及行為 困擾,而情緒調節為自我調節系統的一部分。故身在教學場域的研究者認為,探 知青少年情緒調節的表現,有助於了解學生發展的現況,也能檢驗及補充情緒教 育中的不足。

隨著網路軟硬體的逐步發展,配合國內教育部從 2009 年起有計畫推展更新資 訊設備(教育部,2008),廣大莘莘學子對於網路的使用並不陌生。在使用網路的行 為當中,許多學子都會遇到的問題就是,究竟網路是一個虛擬的世界,還是現實 世界的延伸,對許多學子來說,一方面網路使用者會建構可辨別之身分面對自己 熟悉的友伴,同時將現實的人際互動,帶往網路世界去,此時網路世界彷彿是現 實世界的延伸,因為互動情境是如此熟悉;同時網路使用者也會建構另一種身分,

以有別自身可被辨識的身分悠遊在網路世界中,對於現實身分所拘束的形象,因 身分不為人知,潛藏的情緒表達是否能和現實情緒表達有一致性,值得去了解。

在網路世界生活中的數位原住民,已經進入在教育的場域當中,在身為數位 移民的親人與師長眼中,他們的思考與行為總是帶有一些無厘頭的想法在當中,

令人啼笑皆非,又不得不重視他們究竟想的是甚麼?身處虛幻的網路中與現實充 滿求學的壓力中,孩子們究竟如何去覺知、表達及處理自己的情緒?在《EQ》一

(20)

書問世之後,人們對所謂的成就,有別於以往的智力一元決定論,進而將情緒調 節的觀念帶進邁向成功的多元因素之一。凌惠菁(2006)指出國中學生在情緒調節上 的能力明顯低於平均值,尤其是國中二、三年級的男學生,此意味著國中學生在 處理個人的情緒上需要輔導相關人員及家長的協助。研究者身為教育工作者,想 要去明瞭目前青少年,運用哪些情緒調節的方法?透過問卷了解他們的網路使用 行為,探究他們是否能夠分辨線上環境與現實環境?而且這些網路行為會不會影 響他們的情緒,甚至是對調節自己情緒上會不會產生差異?這提供相關資訊讓研 究者得以確定採取相關策略的方向。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第三節

一、研究目的

綜合上述研究背景與動機,本研究之研究目的如下:

(一)探討目前臺東縣國中生的網路使用行為、現實情緒調節和網路情緒調節 之現況。

(二)探討不同背景的國中生在網路使用行為、現實情緒調節和網路情緒調節 之差異。

(三)探討國中生的網路使用行為與情緒調節的相關。

(四)探討國中生情緒調節現實與網路世界的差異。

(五)建立預測網路情緒調節迴歸方程式。

二、研究問題

依據研究目的描述,提出的研究問題如下:

(一)臺東縣市國中學生在網路使用行為、現實和網路情緒調節之現況為何?

(二)不同背景的國中生在網路使用行為、現實和網路情緒調節之差異為何?

(三)國中生的網路使用行為與情緒調節相關性為何?

1.不同類型的網路使用行為與現實情緒調節間是否有相關?

2.不同類型的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情緒調節間是否有相關?

(21)

(四)國中生在現實與網路兩者間情緒調節的表現上是否有差異?

(五)國中學生網路使用行為及現實情緒調節是否能夠預測網路情緒調節?

名詞釋義 第四節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東縣國中學生在網路使用行為、現實和網路情緒調節間的 相關性,主要的研究變項為網路使用行為、現實情緒調節及網路情緒調節。

一、網路使用行為

本研究所指的網路使用行為,與陳佩庭(2008)所指「經由網路連結方式進入網 路中使用各項功能之行為」相同。透過本研究「網路行為量表」的填答,來瞭解 國中生經常性的網路使用行為。

二、現實情緒調節

本研究所指的現實情緒調節,乃指在現實生活中所認知及經驗的情緒,透過 情緒覺察、情緒表達、調整策略、情緒反省及情緒效能等方式將情緒適切表達及 調整。為了區分研究者所謂的「網路情緒調節」,將心理學上所謂的「情緒調節」

改稱「現實情緒調節」。為透過本研究「現實情緒調節量表」,來瞭解國中生現實 生活上情緒調節行為的知覺表現。

三、網路情緒調節

本研究所指的網路情緒調節,乃指在網路使用中所認知及經驗的情緒,透過 情緒覺察、情緒表達、調整策略、情緒反省及情緒效能等方式將情緒適切表達及 調整。本名稱來自研究者為辨別情緒調節是否有現實與網路之分,將心理學上所 謂的「情緒調節」自行冠上「網路」之名,以利區別兩者;透過本研究「網路情 緒調節量表」,來瞭解國中生在網路世界當中其情緒調節的知覺表現。

四、情緒覺察

本研究所指的情緒覺察根據江文慈(1999)的研究是指個體對情緒訊息的覺察,

包括情緒狀態和情緒原因的覺察。

(22)

五、情緒表達

本研究所指的情緒表達根據江文慈(1999)的研究是指個體對情緒感受的表達,

以及控制情緒所引發的衝動行為。

六、調整策略

本研究所指的調整策略根據江文慈(1999)的研究是指個體運用可行的策略,調 整並改善情緒狀態的強度和持續度,以節制負向情緒或維持正向情緒。

七、情緒反省

本研究所指的情緒反省根據江文慈(1999)的研究是指個體能夠誠實面對自己 的情緒反應和表現,並能主動省思、評估情緒調整的適當性及效益,適時加以修 正和改善。

八、情緒效能

本研究所指的情緒效能根據江文慈(1999)的研究是指個體對自己處理情緒能 力的判斷或信念。

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五節

本研究因考量時間及經費等限制因素,故在研究上有其範圍與限制,分述如 下:

一、研究範圍

以下就研究地區、對象、變項、方法的範圍做說明:

(一)研究地區方面

本研究探究及施測地區以臺東縣市為研究範圍,但不包含離島地區(即綠 島、蘭嶼)。

(二)研究對象方面

本研究探究及施測對象以臺東縣公立國中三個年級普通班男女學生為研 究對象。依教育部統計處資料顯示,99 學年度臺東縣的公立國中(不含離島地

(23)

區)學生人數為 8290 人,七年級共有 96 班共 2633 人,八年級共有 96 班共 2763 人,九年級共有 99 班共 2894 人(教育部統計處,2011) 。

(三)研究變項方面

本研究探究的變項為背景變項、國中網路使用行為、網路情緒調節及現 實情緒調節等變項,其中背景變項的內容有:性別、年級、種族、居住地、

家庭經濟、家庭結構、上網地點、使用年資、使用頻率與使用時間等次變項;

國中生網路使用行為的內容有:線上學習行為、線上社交行為、線上娛樂行 為等三個次變項;現實情緒調節變項有:情緒覺察、情緒表達、策略調整、

情緒反省及情緒效能等五個次變項;網路情緒調節的內容有:線上情緒覺察、

線上情緒表達、線上策略調整、線上情緒反省及線上情緒效能等五個次變項。

(四)研究方法方面

本研究為探究變項間的差異性與相關性,使用的是問卷調查方法,待蒐 集相關問卷後,採統計方法分析並報導討論之。

二、研究限制

以下就研究地區、對象、方法的限制做說明 (一)研究範圍的限制

本研究為取樣方便及在地化研究,探究及施測地區僅就臺東縣市公立學 校為研究範圍,對於臺東縣市私立學校、離島地區(綠島、蘭嶼)及臺東縣市以 外的地區並未納入研究範圍。

(二)研究對象的限制

本研究探究及施測對象以臺東縣市各國中三個年級普通班男女學生為研 究對象,並未涉及國小以下或高中以上層級的學生,無法以國中生資料預測 或推估其他對象。另外對於國中特教班學生也未列入研究對象中。

(三)研究方法的限制

本研究主要以量化的問卷調查法為主,以自陳量表作為測量工具。因受 試者語文判讀能力可能有所差異,所以研究結果難免有誤差存在;又受試者 在作答當下會受到個人因素、社會觀感及防衛心理,也可能產生研究結果誤 差;故研究者須假設受試者將這些因素排除之下,對問卷選項選擇最符合自 身狀態的選項。

(24)
(2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旨在藉由文獻及相關理論之整理歸納與分析判斷,從中擷取與本研究有 關且較為重要者,予以引述加以探討。本章共分三節,第一節首先探討網路使用 行為之相關研究;第二節探討情緒調節的理論與相關研究;第三節探討網路使用 行為與情緒調節相關實證的研究,分述於下:

網路使用行為涵義與相關研究 第一節

一、國內網路使用行為的現況

自 1996 年 8 月在政府 NII 資訊通信基本建設計畫方案全力推廣下,台灣地區 網路使用人口與比例有著的驚人的成長。根據交通部統計處 2007 年的統計資料顯 示,2007 年 3 月臺灣地區上網人口達 1,330 萬人,上網比例為 58.4%,平均每 1.7 人就有一人曾上網(交通部統計處,2007)。

根據台灣網路資訊中心(TWNIC)公布 2011 年「台灣寬頻網路使用調查」報告,

截至 2011 年 1 月為止,推估台灣地區上網人口已突破 1,690 萬,共計有 16,954,457 人曾上網(整體人口 0-100 歲) ,上網比例為 73.57%,同時較 2010 年 之 1,622 萬人,增加約 73 萬人;而推估臺灣地區 12 歲以上的民眾上網人數為 15,389,527 人,上網比例為 75.69%;顯現網路普及率已達至少七成三的比例。

以個人整體接觸網路時間來看,為「10 年以上」之百分比有逐年成長趨勢,

正提示著網路使用行為是持續且長期性的。再從上網的方式來看,ADSL 雖占大宗 (61.02%),但光纖到府(16.73%)有異軍突起之勢;同時無線上網及行動上網式上網 方式是逐年成長的,顯現使用者有無線化及行動化的傾向(台灣網路資訊中心,

2011 )。

從上網的時段來看,歷次的調查皆發現從 19:00 至 23:00 時段的使用情形有三 成的比例,令人不免擔心學齡兒童在這段時間是否因個人或家人上網因素而影響 學業複習狀況。再從最常使用寬頻上網之地點的資料來看,以家中和工作場所為 前兩名,學生上網的地點應當以在家上網為最大比例,這也和從家庭可上網的比 例(79.77%)兩相呼應(台灣網路資訊中心,2011 )。

(26)

台灣各地區之 12 歲以上民眾上網比例則以台北市最高(84.76 %),其次為高 雄市(82.85%);再其次為北部地區(不含台北市 78.40%),而以東部地區比例最 低(63.93%)。就家戶上網方面來看,台灣地區有近八成的家庭(戶數為 7,771,544)

可以上網,而七成三家庭(戶數為 7,771,544)已使用寬頻;以居住地區來看,以 高雄市之家庭寬頻使用比例最高,為 84.89%,其次依序為台北市(84.28%);再 其次為北部地區(不含台北市 77.65%),而以東部地區比例最低(57.51%)(台灣 網路資訊中心,2011 )。

調查台灣地區 0-100 歲的上網率為 73.57%(569 萬戶),12 歲以上之上網率為 75.69%,與日本、韓國、新加坡相較,我國 0-100 歲的上網率略低於韓國 2010 年 公佈的 81.10% 、日本的 78.20%及新加坡的 77.80%。臺灣南北二大都市台北市及 高雄市的 0-100 歲民眾個人上網率則已達 82.70%及 81.95%,而二大都市家戶可 以上網的比例亦達到九成以上,其餘各地也有六成三的上網比例。因此,臺灣地 區網路使用普及率與亞洲已開發國家相較之下即將迎頭趕上,若政府持續對北高 以外地區持續相關軟硬體建設,相信整體比例將上升至與各國並駕齊驅的局面(台 灣網路資訊中心,2011 )。

就個人上網部份來看,台灣地區 12 歲以上民眾有 70.58%曾經使用寬頻上網,

35.88%曾經使用無線上網,18.82%曾經使用過行動上網。就個人上網受訪民眾中,

發現男性較女性比例為高;以年齡層來看,依序為 15-19 歲(100.00%)、12-14 歲 (99.90%)、及 20-24 歲(99.60%),而 55 歲以上之年齡層上網比例最低(32.94%)。可 見國中學生網路使用行為已成為日常生活行為的一部分(台灣網路資訊中心,

2011 )。

所以從國內網路使用行為的現況中,可以知道網路使用有普及化及使用年齡 少齡化,同時接觸網路行為的時間也將持續增加;那麼對青少年而言,網路的普 及與使用年資持續增加,對於網路環境的覺知將與現實環境成為並存的生活環 境。

二、網路使用相關內涵 (一)網路使用地點

根據台灣網路資訊中心(TWNIC)公布「台灣寬頻網路使用調查」報告,

截至 2011 年 1 月為止,國內 12 歲以上的網路使用者上網地點前四名分別為:

家中、工作場所、學校及網咖,並由表 1 中發現家中使用網路的比例極高。

(27)

表 1 臺灣地區 12 歲以上民眾最常使用寬頻上網地點排名 臺灣地區 12 歲以上民眾最常使用寬頻上網地點排名

項目別 2004 2006 2008 2009 2010 2011 家中 1 (88.41) 1 (94.63) 1 (93.57) 1 (93.42) 1 (88.51) 1 (84.86) 工作場所 2 (28.15) 2 (38.91) 2 (33.89) 2 (36.64) 2 (33.58) 2 (30.20) 學校 3 (21.59) 3 (26.56) 3 (20.47) 3 (21.29) 3 (19.03) 3 (18.06) 網咖 4 (16.65) 4 (19.58) 4 (13.70) 4 (16.14) 4 (16.67) 4 (14.39) 資料來源:修改自台灣網路資訊中心(2011)。TWNIC 2011 年 01 月台灣地區寬頻網 路使用調查報告。

(二)網路使用年資

根據台灣網路資訊中心(TWNIC)公布「台灣寬頻網路使用調查」報告,

截至 2011 年 1 月為止,國內 12 歲以上的網路使用者網路使用年資「10 年 以上」的比例逐漸累積上昇,已到 54.63%,超越 2010 年的 48.09%,首度達 到過半數的比例。(台灣網路資訊中心,2011 )

若再分成各年齡層組別來看,則發現 12-14 歲組年資集中「2 年以上未滿 3 年」比例最多(25.04%),「未滿 2 年」及「6 年以上」的比例已降至 7%以下,

應與資訊教育課程從國小三年級課程開始有關;同時就臺灣地區 12 歲以上 曾經上網人數推估資料來看,依各個年齡層資料統計發現 12-14 歲與 15-19 歲 兩組,使用網路的比例幾乎達到 100%(台灣網路資訊中心,2011 )。如表 2 所 示:

表 2 臺灣地區 12 歲以上曾經上網人數推估

臺灣地區 12 歲以上曾經上網人數推估 單位:%

項目別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12-14 歲 98.00 94.65 94.86 97.16 100.00 99.90 15-19 歲 98.90 94.74 96.95 99.45 100.00 100.00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自台灣網路資訊中心(2011)。TWNIC 2011 年 01 月台灣地區 寬頻網路使用調查報告。

(三)網路使用頻率

交通部(2007)資料指出就最常上網者使用頻率觀察,有 75.3%的使用者每 天上網,其次 2-5 天上網一次占 17.3%,每週上網一次占 5.4%。與 2005 結果 相較,其中每天上網的比例增加 11.1 個百分點,可見網路使用行為是現在人 重要活動。

(28)

台灣網路資訊中心(TWNIC)公布「台灣寬頻網路使用調查」報告中指出 12 歲以上民眾平均每天使用網路社群服務之時數中,極少使用者為 8.76%,

每週數次未達每天一次者達 3.98%,也就是達到每天上網使用社群服務一次以 上者,將近有 87%,其中 12-14 歲的學生極少使用者占該年齡層比例 12.79%,

每週數次未達每天一次者達 1.51%,故每天上網使用社群服務者比例與抽取樣 本比例接近;在 12 歲以上民眾平均每天使用線上遊戲之時數中,極少使用者 為 19.78%,每週數次未達每天一次者達 4.82%,也就是達到每天上網使用遊 戲服務一次以上者,將近有 75%,其中 12-14 歲的學生極少使用者占該年齡層 比例 7.81 %,每週數次未達每天一次者達 4.91 %,故每天上網使用社群服務 者比例高於抽取樣本比例(台灣網路資訊中心,2011)。

在實證研究中,可以看到以使用頻率為背景變項者有王郁文(2001)、陳怡 君(2004)、吳忠勳(2008)、林偉傑(2008)及嚴心梅(2010),如表 3 所示。藍淑玫 (2011)還指出個人社會關係在不同每天上網時間上會產生顯著差異,故研究者 依據上述文獻將網路頻率區分為一週一次、一週二到三次、一週四到五次、

每天一次及每天一次以上。

表 3 網路使用頻率相關論文 網路使用頻率相關論文

研究者 論文對象 題目 研究結果

藍淑玫 (2011)

彰化縣 國中生

國中生網路使用行 為、個人社會關係與 網路交友態度之研究

1、網路使用行為在不同背景上有 差異

2、網路交友態度在年級、性別有 差異

3、個人社會關係在網路使用行為 之在最常上網地點及每天上網 時間上則有顯著差異

嚴心梅 (2010)

國小 高年級

基隆市國小高年級學 生網路語言次文化研 究

1、每週使用 1-2 天佔 33.2%

2、每天上網者佔 23.9%

3、從未使用者佔 7.6%

林偉傑 (2008)

馬祖地區 青少年

馬祖地區青少年網路 使用行為與人際關 係、生活適應之相關 研究。

1、每週 2 至 3 次最多佔 40.2%

2、每週 3 至 5 次最多佔 22.9%

吳忠勳

(2008) 社群人員

虛擬社群意識與社群 線下互動之關聯性研 究

1、每天上網佔 83%

2、不固定者有 9.3%

(續後頁)

(29)

表 3 網路使用頻率相關論文 網路使用頻率相關論文

研究者 論文對象 題目 研究結果

陳怡君 (2004)

台北縣 國中生

國中生網路使用行 為、同儕關係與自我 概念之研究

1、每週 2-3 次最多,佔 32%

2、每週少於 1 次次多,佔 30.8%

王郁文

(2001) 大學生

大學生網際網路使用 行為、性別、社會焦 慮與網路諮商意願、

生活適應問題接受網 路諮商意願之研究

1、大學生上網找尋資料、閱讀文 章或發表文章的頻率以每天 一次以上的人數最多(64.9%)

2、上網與他人交談或寄信回信的 頻率,以每天一次以上的頻率 最高(48.8%)

(四)網路使用時間

台灣網路資訊中心(TWNIC)公布「台灣寬頻網路使用調查」報告中指出,

臺灣地區 12 歲以上民眾曾使用寬頻上網之 2,117 位受訪者中,平日(星期一 至星期五)平均一天使用寬頻時數,以「2 小時以上,未滿 3 小時」為最多,

占 18.32%;整體而言,合計平日一天使用寬頻時數未滿 4 小時已占 59.92%。

另外合計平日一天使用寬頻時數達 8 小時以上占 12.55%。另外假日(星期六 至星期日)平均一天使用寬頻時數,以「2 小時以上,未滿 3 小時」為最多,

占 15.02%;整體而言,合計假日一天使用寬頻時數未滿 4 小時已占 49.75%。

另外合計假日一天使用寬頻時數達 8 小時以上占 11.62%(台灣網路資訊中心,

2010 )。

根據國內研究文獻指出,國內國中學生平均每週使用網路時數近十幾年 來以 5 小時以下為最多(林偉傑,2008;謝明達,2005;呂振祺,2004;江南 逸,2003;張仁獻,2003;韓佩凌,2000);而最近五年的研究顯示每週上網 時數提高為 5-10 小時間,多為未滿 7 小時(王秀蘭,2010;廖全涼,2009;

廖思涵,2006;李曉君,2006) ,甚至彭郁歡(2004)的研究指出有高於 10 小時的研究。研究者判斷「每週上網時數提高為 5-10 小時間,多為未滿 7 小時」,若按一週七日平均分攤,也就是每日平均一小時或稍微超過,明顯是 將平日與假日使用時數一起統計。龔任俠(2005)的研究提到學生每次上網近五 成比例在 1 至 3 小時,上網一小時內也有近三成;兩相對照下,研究者考量 本研究目的不在比對平日與假日的網路使用時間,參看台灣網路資訊中心

(30)

(TWNIC)的資料也發現平時與假日的使用時數無差異,為便於受試學生可以 直接反應填答,本研究針對上述文獻,參考龔任俠(2005)的研究結果將本變項 區分成不分平假日每日網路使用未滿 1 小時、1 至未滿 3 小時、3 至未滿 5 小 時、5 至未滿 7 小時及 7 小時(含)以上等五項,將之列為研究變項當中。

三、網路使用行為的類型

根據台灣網路資訊中心(TWNIC)公布「台灣寬頻網路使用調查」報告,截至 2011 年 1 月為止,國內 12 歲以上的網路使用者所使用的網路功能的有:搜尋資 訊、瀏覽資訊、網頁、看新聞氣象、線上遊戲、收發電子郵件、網路購物、網路 社群、傳送即時短訊、線上觀賞影片及下載電影/音樂(台灣網路資訊中心,2011 )。

如表 4 所羅列,可以看出網路使用由較早的瀏覽行為漸漸分流至搜尋資料與看新 聞氣象等項目;而線上遊戲則一路持平有一定的使用族群,再根據 2011 年資料以 12~19 歲玩過線上遊戲之比例為最高(79.35%-88.55%),表示國高中生中有近八 成接觸過線上遊戲;收發電子郵件及傳遞即時訊息都有減半趨勢,可能與網路社 群的功能有重疊性相關;而從下載檔案與線上觀看的消長態勢來看,與掃蕩非法 下載點及免費串流檔案分享可能有關。

龔任俠(2006)的研究中顯現出國中學生最常用電腦網路來玩樂,但在做作業、

吸取新知與自我學習上屬於較少的行為。陳黎融(2006)則指出網路線上遊戲是主要 網路活動。林偉傑(2008)同樣指出青少年使用網路功能以社交及娛樂為主。

研究者綜合以上資料,試將網路使用行為分為三種類型,即是線上學習行為(含 搜尋資訊、瀏覽資訊、網頁、看新聞氣象等行為)、線上社交行為(含收發電子郵件、

網路社群、傳送即時短訊等行為)及線上娛樂行為(含線上遊戲、網路購物、線上觀 賞影片、下載電影/音樂等行為),並將之列為研究變項「網路使用行為」當中。

表 4 臺灣地區 12 歲以上曾經上網人數使用功能統計表

臺灣地區 12 歲以上曾經上網人數使用功能統計表 單位:相對次數 項目別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搜尋資訊 29.57 26.44 57.48 59.90 52.70 49.18 瀏覽資訊、網頁 73.68 67.37 46.76 48.45 28.09 32.28 看新聞氣象 1.81 0.82 11.76 15.19 31.39 26.89 線上遊戲 21.27 18.72 20.80 21.92 25.16 24.94 收發電子郵件 53.96 40.34 26.96 33.21 22.79 22.40 (續後頁)

(31)

表 4 臺灣地區 12 歲以上曾經上網人數使用功能統計表

臺灣地區 12 歲以上曾經上網人數使用功能統計表 單位:相對次數 項目別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網路購物 12.64 8.01 9.49 13.42 19.60 20.04 網路社群 -- -- 5.18 6.56 11.55 19.58 傳送即時短訊 32.06 24.18 17.41 16.90 16.71 13.22 線上觀賞影片 2.39 1.42 2.37 4.27 10.05 10.86 下載電影/音樂 15.41 8.90 4.06 4.76 4.08 4.42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自台灣網路資訊中心(2011)。TWNIC 2011 年 01 月台灣地區 寬頻網路使用調查報告。

四、網路使用行為的相關研究

至 2011 年 10 月為止,與網路使用行為相關的論文,根據研究者以「網路使 用行為」為關鍵或摘要字詞搜尋,共得 303 篇,其中所涉及的研究對象從各級學 生(即國小學生至大學生)、各級教師、一般學生到特殊學生都有關研究;涉及的研 究變項,從網路使用素養、人際互動關係(師生、親子、同儕)、人格特質、教學策 略、網路沉迷、學業成就、生活適應到偏差行為等議題都有論文探討。研究者選 取研究對象為國中、高中學生,再根據論文研究題目分為三大類:學習類、社交 類、網路成癮等三類,最後以近幾年來的相關論文篩選而出。以下就下列各表分 別說明:

表 5 國中學生網路使用行為與學習活動相關研究有三篇,反映出國中學生在 網路使用上多以玩樂、社交為主,涉及自主學習者較少。網路使用也同時反映出 與學習活動之間的微妙平衡,雖然網路使用有助於增加自我學習的效能,卻也易 於沉迷而造成學習成就低落,但又不只是網路使用行為單一因素所造成。

表 5 國中學生網路使用行為與學習活動的相關研究 國中學生網路使用行為與學習活動的相關研究

論文作者 研究對象 論文題目 結論摘要

龔任俠 (2006)

中部 國中學生

國中學生網路 使用行為與科 技學習之研究

1、國中學生最常用電腦網路來玩樂,而做 作業(11.0%)、吸取新知(2.9%)與自我學 習(2%)項目屬少數

2、網路使用行為與科技學習變項之間是有 影響的 (續後頁)

(32)

表 5 國中學生網路使用行為與學習活動的相關研究 國中學生網路使用行為與學習活動的相關研究

論文作者 研究對象 論文題目 結論摘要

陳黎融 (2006)

基隆市 國中學生

國中學生網路 使用行為之研 究-以基隆市為 例

1、網路活動以玩網路線上遊戲為主,整體 網路需求為中度需求,屬於網路成癮高 危險群的比例低

2、網路成癮並非造成學業成績低落的唯一 因素

呂振祺 (2004)

苗栗縣 國中生

國中生的網路 使用行為對網 路素養、學習自 我效能之相關 研究(-以苗栗 縣國中生為例)

1、苗栗縣國中生的網路使用行為會因不同 的年級、性別、有無電腦設備、有無連 接上網、上網年資而有所差異

2、學習自我效能與網路素養成正相關 3、網路素養因網路使用行為而有差異

表 6 國中學生網路使用行為與社交活動的相關研究有五篇,反映出在網路上 社交活動表現上有性別、年級的差異(藍淑玫,2011;黃士珍,2009;林偉傑,2008);

網路使用行為的差異更會在與人際關係上造成影響,如不同的上網地點及每天上 網時間差異,會造成個人社會關係的差異(藍淑玫,2011);或是異性交往態度上也 會因網路使用行為差異而不同(魏鈺珊,2006)。林偉傑(2008)也指出不同網路使用 行為會造成人際關係及生活適應上的差異,劉樂農(2006)更提出網路使用行為與生 活適應有典型相關的結論。

人際關係與生活適應都是青少年階段面對的主要課題,處理人際關係及生活 適應的過程中,會在適應上產生正負向情緒,故網路使用行為與社交活動的研究 對本研究找尋網路社交行為與情緒調節相關性來說有參考的價值。

表 6 國中學生網路使用行為與社交活動的相關研究 國中學生網路使用行為與社交活動的相關研究

論文 作者

研究

對象 論文題目 結論摘要

(33)

表 6 國中學生網路使用行為與社交活動的相關研究 國中學生網路使用行為與社交活動的相關研究

論文 作者

研究

對象 論文題目 結論摘要

藍淑玫 (2011)

彰化縣 國中生

國中生網路使用行 為、個人社會關係與 網路交友態度之研 究

1、網路使用行為在不同背景上有差異 2、網路交友態度在年級、性別有差異 3、個人社會關係在網路使用行為在最常上

網地點及每天上網時間上則有顯著差 異

黃士珍 (2009 )

屏東縣 國中生

人格特質、網路使用 行為、同儕關係與網 路霸凌行為相關性 之研究―以屏東縣 國民中學為例

1、網路使用行為會因性別而有差異 2、同儕關係會因個人背景的不同而有差異 3、同儕關係與網路霸凌行為存在相關性

林偉傑 (2008)

馬祖地 區青少

馬祖地區青少年網 路使用行為與人際 關係、生活適應之相 關研究

1、使用功能多為社交、遊戲及娛樂 2、網路使用行為、人際關係、生活適應,

會因性別、年級、家庭社經地位等不同 背景條件而有所差異

3、人際關係、生活適應,也會因網路使用 行為不同而有所差異

魏鈺珊 (2006)

台南縣 國中生

國中學生網路使用 行為、親子關係與異 性交往態度之研究

1、異性交往態度會因網路使用行為的不 同,而有差異

2、背景變項、網路使用行為、親子關係,

能有效預測國中生異性交往態度

劉樂農 (2006)

高雄縣 國中生

高雄縣國中學生網 路使用行為、自我概 念及生活適應之相 關研究

1、網路多以遊戲、社交為主

2、不同網路使用行為的國中學生在自我概 念及生活適應有顯著差異

3、國中學生的網路使用行為、自我概念與 生活適應有顯著的典型相關存在

表 7 國中學生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成癮的相關研究有八篇,是三類當中蒐集 最多,可見是本領域的顯學;反映出網路使用時間越長與發生網路成癮的機會就

(34)

越高(張嘉容,2011;王秀蘭,2010;吳峻豪,2008;李曉君 2006);不過網路成癮 的現象並未有偏高的傾向(張必弘,2011;陳佩庭,2008;廖思涵,2006)。而網路 成癮者多會影響現實生活,並在負面情緒上有明顯表現,若以 Solomon(1974)所 發展的情緒相對歷程論(opponent-process theory of emotion)來解釋,對於網路成 癮者來說,成癮的負面情緒是用極端的快樂同時換來更多的不快樂而來的,大腦 在偏離正常反應產生一種相反性的情緒,解釋情緒與行為變化的關係(張春興,

1999)。在其他實證上也以網路使用行為談論網路沉迷引發的負面情緒(Engelberg, E.

& Sjöberg, L.,2004;吳齊殷,2001;游森期,2001);故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成癮 的相關研究提示本研究針對對於不同網路使用行為會與情緒調節間有進一步發展 的的可能性。

表 7 國中學生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成癮的相關研究 國中學生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成癮的相關研究

論文作者 研究對象 論文題目 結論摘要 張必弘

(2011) 12-30 歲

網路使用行 為、自尊、依附 風格與網路成 癮關係之探究

1、受試者的網路成癮傾向低於中間值 2、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成癮部分支持

張嘉容 (2011)

澎湖縣 國中生

澎湖縣國中學 生網路使用行 為與網路成癮 之調查研究

1、不同背景變項對上網行為有差異 2、不同性別、年級、父母態度的國中生,

網路成癮與受網路影響有差異

3、不同上網行為的國中生,網路成癮與受 網路影響有顯著差異,年資愈高、上網 次數愈多、上網時間愈長,網路成癮與 受網路影響愈顯著

王秀蘭 (2010)

新竹縣 國中生

國中生網路使 用行為與網路 沉迷之調查研 究

1、不同背景屬性上與網路使用行為、網路 沉迷傾向具有差異

2、八年級網路沉迷傾向高

3、推測網路使用時間越長,網路沉迷傾向 越高

戴奇華 (2010)

Facebook 12-24

使用虛擬社群 青少年人格特 質、網路使用行 為、生命態度與 網路成癮之相 關研究

1、青少年之「網路使用行為」會因「教育 程度」的不同而有顯著的差異

2、青少年之「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成 癮」有顯著相關性

(續後頁)

(35)

表 7 國中學生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成癮的相關研究 國中學生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成癮的相關研究

論文作者 研究對象 論文題目 結論摘要

吳峻豪 (2008)

台中縣 國中生

國中學生網路 使用行為、網路 成癮和自我概 念之研究-以台 中縣為例

1、不同背景學生在網路使用行為上,有顯 著的不同

2、網路成癮會因網路使用行為不同而有差 異性

3、使用「社交」、「娛樂」功能者,較有網 路成癮傾向

陳佩庭 (2008)

臺東縣 國中生

臺東縣國中生 網路使用行 為、動機與網路 成癮之調查研 究

1、不同背景變項上會對網路使用行為、動 機、成癮行為造成差異

2、臺東縣較無網路成癮狀況,但網路使用 動機越高、網路成癮傾向越高

李曉君 (2006)

台南市 國中生

網路使用行 為、網路成癮與 親子互動關係 之研究-以台南 市國中生為例

1、51%沒有網路交友經驗

2、網路成癮因背景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3、網路成癮因網路使用情形而有差異

廖思涵 (2006)

高雄市 國中生

高雄市國中生 網路使用行 為、網路沉迷與 生活適應、學業 成就之相關研 究

1、網路沉迷的傾向不高

2、網路沉迷傾向與部分網路活動使用有性 別差異

3、家長教育程度與學生遊戲類型有關 4、家長教育程度較高的國中生,不易網路

沉迷

5、網路使用行為對網路沉迷有所差異

五、本節歸納

從文獻當中發現網路普及化及使用年齡少齡化,同時接觸網路使用行為的年 資亦持續增加,且在放學之後使用網路的人口統計中,青少年上網因為家中使用 網路便利,已達三成的使用人口比例;以台灣網路資訊中心(2011)的資料來看,國 中生至高中生幾乎是人人皆有使用網路的經驗;且從文獻中也發現七成以上的使 用者上網頻率幾乎是每天都在上網,故對青少年來說,網路環境是與現實環境並 存的生活環境。

學生使用網路的類型因功能性及目的性,可以歸納為三種類型:即線上社交 行為、線上娛樂行為及線上學習行為。根據文獻可以發現線上娛樂行為多是國中 學生網路使用的主要表現;線上社交行為也多與人際關係有關,青少年在處理人 際關係及生活適應的過程中,會在適應上產生正負向情緒,故網路使用行為與社

(36)

交活動的研究對本研究找尋網路社交行為與情緒調節相關性來說有參考的價值;

線上學習行為在實證研究中指出這是國中學生較少涉及的部分。以上網路使用行 為類型將列入本研究觀察的重點。

情緒調節的理論與相關研究 第二節

情緒在中國文化中以「七情」歸納稱之,根據《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解釋,

七情指喜、怒、哀、懼、愛、惡、欲七種情感(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2011)。《禮 記‧禮運》中提到「何謂人情?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

(王雲五主編,王夢鷗註釋,1984),所以情緒是與生俱來的本能,凡是人類都會有 因情緒而產生的生心理上的激動狀態甚至嚴重到困擾生活的層面。Daniel Goleman 在所著《EQ-十週年紀念版》中參照《牛津英語字典》的解釋,「情緒」一詞源自 於拉丁文「emotum」,以為情緒是心靈、感覺或感情的激動或騷動,泛指任何激烈 或興奮的心理狀態(張美惠譯,2006)。賴保禎(1999)提到情緒在拉丁文語義為個 人感受(feelings)或知覺(consciousness)的攪動(agitate)與激起(stir up),故情緒是指個 人由於受到生理、心理、認知或社會等層面影響,所散發(exmovere)出來的激動狀 態與歷程。

藉由中外著作對情緒的初步解釋,讓我們了解情緒必然有一刺激引發我們大 腦的感知,在處理這刺激的同時,伴隨情緒的發生,因為處理得當與否,皆會引 發不同情緒,進而讓人處於該情緒當中,隨著時間或有消退或有不變。

人們在不同的環境中也會受到情境波動而有相對應的情緒伴隨發生,儘管情 緒出現與結束往往在認知與未及認知之間(饒見維,2003),人類對於情緒的探究的 興趣就在如何保持好情緒以令我們感到愉悅喜樂,更可以促進我們的生活品質。

那麼令人著迷的是情緒本質究竟是什麼?情緒如何被表達及覺察?情緒可以怎樣 調整?甚至用哪些策略可以讓情緒如何正向影響著我們的生活,甚至是未來?以 下就情緒的幾個觀點及相關理論來說明:

一、情緒的定義

情緒是複雜的心理歷程,要下一個準確的定義並不容易,而學者對情緒的看 法也多不相同。以下參考馮觀富(2005)及 K.T. Strongman(游恆山譯,2002)及國內 學者的見解臚列國內外對情緒所下的定義:

(37)

(一)國外學者

美國心理學家 Drever(1952)在他的心理學字典中為情緒作定義:有機體涉 及身體各部分發生的變化所產生的一種複雜狀態;心理上,有著強烈的情感,

以及想以某些方式行動的衝動。

Schachter(1970)認為情緒是根據我們的基本假設,連繫個人與某種身體優 先的標籤。個人所描述的情感,則是認知因素及生理喚起 (physiological arousal)。

Peters (1970)則以教育觀點將情緒解釋為一種認知的方式或評斷。是個人 判斷某種狀況愉快或不愉快,有利或有害後,才產生了情緒。情緒與認知密 不可分,我們必須先對引發情緒狀況有所了解,才知道發生什麼情緒。

Young(1975)將情緒界定是源於心理情境的一種騷亂狀態。情緒似乎被視 為不愉快的。情緒的概念,不僅適用於心理有所感的立即反應,也適用於持 續一段時間的心理狀態,如焦慮、敵意、愛、羞愧等。

Denzin(1984)則以人際互動的觀點界定情緒,認為人即情緒,要了解人就 需了解情緒。情緒直接介入人的核心,透過情緒或在情緒之內,我們才能了 解人的意義──包括表層及核心的意義與本質。情緒是揭露人類世界的方法,

情緒是自我的情感。情緒性至情感的過程,發生於人的社會互動中,自我情 感即情緒性的後續,包括一種以上的情緒感受及經驗。這些經驗都含有自我 的參照點及其他人的存在。一個人的自我部份,是情緒經驗的核心,而自我 情感則為情緒性的內在本質與核心。

Plutchick(1984)則定義情緒為一種複雜連續的反應,包括認知評估、主觀 的變化、自律系統和神經系統地喚起,以及行動的衝動。情緒引起的行為,

其目的是在影響原來出現的刺激。情緒是一種模式化的身體反應,該反應有 相對應的適應歷程當基礎。後來又將認知評估的角色納入理論當中,認為該 機制是介於刺激與情感之間,並具有隨個體成長而進化的觀點。這告訴我們,

情緒的各層面是可以透過學習來修正,使行為可以透過情緒得以調節。

Dworetsky(1985)認為情緒是一種複雜的感受狀態,包括意識的經驗、內 外在生理顯著反應,可以促進或抑制的動機性行為的傾向。

Strongman(1987)說明情緒是種個體與生俱來的反應,同時會隨著年齡的 增長、生理機能的成熟、認知能力的增強、外在環境的複雜化、社會化和學 習、模仿的結果,而不斷的產生變化和發展。

Ellis & Dryden(1987)所創的「理性─情緒治療」中,以事件、信念、結果 三個因素來解釋情緒的產生。所謂的「事件」是指日常生活中引發情緒的是

數據

圖    次
表  1  臺灣地區  12  歲以上民眾最常使用寬頻上網地點排名  臺灣地區  12  歲以上民眾最常使用寬頻上網地點排名                      項目別  2004  2006  2008  2009  2010  2011  家中  1 (88.41)  1 (94.63)  1 (93.57)  1 (93.42)  1 (88.51)  1 (84.86)  工作場所  2 (28.15)  2 (38.91)  2 (33.89)  2 (36.64)  2 (33.58)
表  3  網路使用頻率相關論文  網路使用頻率相關論文  研究者  論文對象  題目  研究結果  陳怡君 (2004)  台北縣  國中生    國中生網路使用行 為、同儕關係與自我 概念之研究  1、每週 2-3 次最多,佔 32%  2、每週少於 1 次次多,佔 30.8%  王郁文 (2001)  大學生  大學生網際網路使用行為、性別、社會焦慮與網路諮商意願、 生活適應問題接受網 路諮商意願之研究  1、大學生上網找尋資料、閱讀文章或發表文章的頻率以每天 一次以上的人數最多(64.9%) 2、上
表  4  臺灣地區  12  歲以上曾經上網人數使用功能統計表  臺灣地區  12  歲以上曾經上網人數使用功能統計表                      單位:相對次數  項目別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網路購物  12.64  8.01  9.49  13.42  19.60  20.04  網路社群  --  --  5.18  6.56  11.55  19.58  傳送即時短訊  32.06  24.18  17.41  16.90  16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To enhance teachers’ understanding of the major updates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Education Key Learning Area under the ongoing renewal of the school curriculum;.. • To

 Literacy Development  Using Storytelling to Develop Students' Interest in Reading - A Resource Package for English Teachers 2015  Teaching Phonics at Primary Level 2017

• e‐Learning Series: Effective Use of Multimodal Materials in Language Arts to Enhance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of English at the Junior Secondary Level. Language across

Although there was not much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performance of students in relation to their durations of computer usage per day in the secondary

information on preventive measures, youth online culture, relevant community and online resources for e-learning. –Most of Students were asking the tips of healthy use of

• elearning pilot scheme (Four True Light Schools): WIFI construction, iPad procurement, elearning school visit and teacher training, English starts the elearning lesson.. 2012 •

Microphone and 600 ohm line conduits shall be mechanically and electrically connected to receptacle boxes and electrically grounded to the audio system ground point.. Lines in

3.Th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whose parents with higher educational background spend more time than the students whose parents with lower educational background in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