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有顯著差異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有顯著差異"

Copied!
6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

本章分成三節,第一節針對跆拳道360°旋踢動作慣用腳與非慣用 腳的實驗結果進行分析探討;第二節針對跆拳道360°後踢動作慣用腳 與非慣用腳的實驗結果進行分析探討;第三節則是將跆拳道360°旋踢 與360°後踢兩種動作的實驗結果進行分析探討。而分析內容皆採用運 動學與動力學兩種所產生的參數資料來加以探討。

第一節 跆拳道360°旋踢動作慣用腳與非慣用腳之分析

希望透過本節的結果與討論可以找出360°旋踢動作慣用腳與非 慣用腳在運動力學的特徵上有何差異,並以運動學與動力學兩部分的 參數進行比較,找出特徵差異處。

一、運動學部分

從反應時間、動作時間、踢到靶至攻擊腳落地時間、全程總時間、

末端(腳尖)最大合速度、踢到靶時末端(腳尖)瞬間合速度、身體 重心最大合速度、攻擊腳關節(關、膝、踝)最大合線速度、攻擊腳 關節(關、膝、踝)最大合角速度等九個部分,將實驗結果運用相依 樣本t考驗後所得之比較差異內容,一一呈現,並加以討論。

(一)反應時間 1.結果

在慣用腳踢擊之反應時間方面,測得結果為 .23 ± .07秒,非慣 用腳則為 .28 ± .09秒,經相依樣本t考驗後,達到統計上高度顯 著差異(p<.01),代表360°旋踢動作慣用腳明顯快於非慣用腳,

如表4-1-1所示。

(2)

表4-1-1 跆拳道360°旋踢動作慣用腳與非慣用腳之反應時間(s)t考 驗摘要表

人數(N) 平均數(MS) 標準差(SD) t值 慣 用 腳 9 .23 .07 -3.65**

非慣用腳 9 .28 .09

*p<.05 **p<.01

2.討論

反應時間對於任何運動項目來說,都是決定成績表現相當關鍵 的一項因素,特別像是跆拳道這類的技擊類運動,更顯得格外 重要,因為可以搶得先機就掌握了克敵制勝的第一步,取得良 好的攻擊契機。所以慣用腳攻擊的反應時間便是非常需要加以 注意的一項訓練因素。但這並非強調就不需要非慣用腳的訓練 與強化,反而也更讓教練與選手警視到,對於非慣用腳的訓練 過於忽略,或是過於強調慣用腳的訓練,其實這對多變的競賽 環境中,會埋下一個影響勝敗的關鍵。因為當有機會必須依靠 非慣用腳出腳攻擊時,若是反應時間過長,容易被對手識破,

因而使對手逃過失分的危機,相較之下也就損失了一次得分的 機會。

(二)動作時間 1.結果

在慣用腳踢擊的動作時間表現方面,結果為 .78 ± .06秒,非慣 用腳為 .77 ± .09秒,經由相依樣本t考驗後,未達到統計上顯著 差異,代表兩者之間的動作時間沒有不同,如表4-1-2所示。

表4-1-2 跆拳道360°旋踢動作慣用腳與非慣用腳之動作時間(s)t考 驗摘要表

人數(N) 平均數(MS) 標準差(SD) t值

慣 用 腳 9 .78 .06 .53

非慣用腳 9 .77 .09

*p<.05 **p<.01

(3)

2.討論

動作時間包含身體啟動、騰空動作與空中延展動作直到踢擊目 標靶為止。雖說時間的運用是越短越好,代表動作的操控越好,

但是當整體動作要完整呈現時,相較之下則必須花費較長的時 間。因此,在動作時間部分所需要時間的長短,就有了另一層 意義。像結果呈現的是非慣用腳很快就踢到靶,推測可能是因 為推蹬地面力量不夠,身體騰空高度不高,動作並未完全施展,

因此很快就踢到靶,特別是其中兩位女受試者,在踢到靶的瞬 間,左腳就已經事先落地了(詳見圖4-1-1),代表空中滯留的 時間相當的短,連帶影響後續動作的施展與力量的表現。

圖4-1-1 360°旋踢右腳踢擊目標靶前左腳已落地示意圖

(三)踢到靶至落地時間 1.結果

在慣用腳踢到靶至落地時間方面,結果為 .50 ± .09秒,非慣用 腳為 .57 ± .11秒,經相依樣本t考驗後,未達到統計上顯著差異 的水準,表示回縮動作的時間上沒有不同。如表4-1-3所示。

表4-1-3 跆拳道360°旋踢動作慣用腳與非慣用腳踢到靶至攻擊腳落 地時間(s)t考驗摘要表

人數(N) 平均數(MS) 標準差(SD) t值 慣 用 腳 9 .50 .09 -1.30

非慣用腳 9 .57 .11

*p<.05 **p<.01

腳已落地 踢到靶

(4)

2.討論

踢到靶至落地所需要的時間長短,代表動作恢復的速度,動作 如果恢復比較快就可以更快準備好下一個動作的施展。因此,

踢到靶之後迅速收腳至攻擊預備姿勢,將有助於連續動作的使 用與攻擊時機的掌握。雖然慣用腳與非慣用腳並未達到顯著差 異,但是慣用腳恢復成雙腳著地的姿勢所需的時間快於非慣用 腳,代表可以比較快進入踢擊下一腳的狀態。

(四)全程總時間 1.結果

在慣用腳全程總時間的方面,結果為1.49 ± .11秒,非慣用腳為 1.63 ± .15秒,經相依樣本t考驗後,未達到統計上的顯著差異,

可以知道,360°旋踢動作慣用腳與非慣用腳的全程總時間運用 上沒有不同。但若是依照平均數來看,慣用腳則是快了 .14秒,

也顯示慣用腳的使用還是比非慣用腳來的迅速,如表4-1-4所呈 現。

表4-1-4 跆拳道360°旋踢動作慣用腳與非慣用腳之全程總時間(s)t 考驗摘要表

人數(N) 平均數(MS) 標準差(SD) t值 慣 用 腳 9 1.49 .11 -1.79

非慣用腳 9 1.63 .15

*p<.05 **p<.01

2.討論

在全程總時間的使用上慣用腳比非慣用腳還快,並不意外,但 深究其原因在主要在於慣用腳的反應時間與恢復動作的時間 較快所致,在動作時間使用上則無明顯的差異。然而動作時間 佔全程總時間的比例高達約50%(慣用腳為52%,非慣用腳為 47%),因此推測在動作施展上慣用腳離地後的時間在動作延展 上需要較多一點時間才能完成。此外,反應時間與踢靶後的動

(5)

作恢復時間,慣用腳都比非慣用腳快,所以更可以證明慣用腳 的運用的確優於非慣用腳。若對照湯惠雯(2001)所做的實驗 研究來看,本實驗所稱之360°旋踢動作,她則稱為360°背轉旋 踢,其中她所測得的反應時間為 .441 ± .146,動作時間為 .492

± .142,全程總時間則為 .933 ± .065。因為該研究的反應時間 乃是定義為聲光反應器光源箱面板產生光源至受試者攻擊腳 離開感應踏墊之時間,是故比起本研究所設定為肩膀產生位移 的時間情形來說是較為遲緩,所以動作時間也是向後延遲。因 此,本研究的反應時間也就比較快,動作時間則相較之下拉長 了,但若兩者相加之下,則是沒有差異也是在 .95秒左右。但 本研究的全程總時間還多加上踢到靶至攻擊腳落地的時間,所 以相形之下,時間更加長,但整體的時間運用來講是相去不遠。

所以在全程總時間各分段時間的分配(反應時間約20%、動作 時間約50%、回復動作約30%)上,特別是如何有效縮減動作時 間,但又不影響動作技巧的發揮,便是一項首要的工作。

(五)末端(腳尖)最大合速度 1.結果

在慣用腳末端最大合速度方面,結果為14.48 ± 1.44 m/s,非慣用 腳為13.20 ± 1.43 m/s,經相依樣本t考驗後,達到統計上高度顯 著差異(p<.01),表示慣用腳的末端最大合速度明顯快於非慣用 腳,如表4-1-5所列。

表4-1-5 跆拳道360°旋踢動作慣用腳與非慣用腳之末端最大合速度 (m/s)t考驗摘要表

人數(N) 平均數(MS) 標準差(SD) t值 慣 用 腳 9 14.48 1.44 4.67**

非慣用腳 9 13.20 1.43

*p<.05 **p<.01

(6)

2.討論

很明顯的慣用腳與非慣用腳的末端最大合速度存在差異性,顯 見慣用腳還是主要的攻擊武器,儘管在訓練上都會強調雙腳等 質與等量的訓練內容,但是慣用的本質性上就是一項優勢的條 件。若對照湯惠雯(2001)所做的研究當中,其360°旋踢動作 的部分在攻擊速度上為4.89m/s,而最快的前腳旋踢也僅僅只有 7.45m/s,比起本研究的最大速度14.48 m/s來說,相差甚大。

主要原因在於該研究乃採動作開始後攻擊腳移動的最快平均速 度(指攻擊腳離地到擊靶的距離,腳攻擊速度為:攻擊距離÷

動作時間),所以無法進行相關比較。但是透過本研究更能將 最大速度的數值展現的更精準,也有助於在強調快速度的跆拳 道運動項目上,作為一項良好的參考依據。此外,本研究發現 一項特別的情況,就是末端的最大合速度都是在踢到目標靶之 前就出現,且所有受試者在慣用腳的部分都是出現在攝影張數 的前五張的時間點上(0.008*5=0.04秒),但是非慣用腳則 都是在前六張的時間點上(0.008*6=0.048秒),也就是說非 慣用腳的最大值會比慣用腳還早出現,可從圖4-1-2及圖4-1-3 看出這樣的現象,因此可以推測若是末端最大合速度可以出現 在愈接近踢到目標靶的瞬間,就代表動作技術的發揮更是達到 理想狀態。所以除了最大合速度上不斷的增強之外,更要配合 上能在踢到目標的瞬間。不過這也可能有另外一種情形,就是 在快踢到目標靶之前,受試者因為自我保護機制或是習慣性踢 到靶之前就有趨緩的現象,而產生動作的控制,造成腿部有回 拉的情形,於是速度就緩緩的減弱,所以才導致最大合速度會 出現在踢到目標靶之前。不過,其中的相關成因應當還有許多,

在本研究無法繼續深究,必須有待更多的相關證據繼續提出與 討論,才能對此一現象作一定論。

(7)

圖4-1-2 360°旋踢慣用腳末端合速度變化圖

圖4-1-3 360°旋踢非慣用腳末端合速度變化圖

(六)踢到靶時末端(腳尖)瞬間合速度 1.結果

在慣用腳踢到靶時末端瞬間速度方面,結果為9.50 ± 1.19 m/s,

impact Max Velocity

Max Velocity

impact

0.04 秒

0.048 秒

(8)

非慣用腳為8.58 ± 1.18 m/s,經相依樣本t考驗後,達到統計上 的顯著差異(p<.05),意指慣用腳踢擊目標靶時末端的瞬間 合速度快於非慣用腳,如表4-1-6所示。

表4-1-6 跆拳道360°旋踢動作慣用腳與非慣用腳之踢到靶時末端瞬 間合速度(m/s)t考驗摘要表

人數(N) 平均數(MS) 標準差(SD) t值 慣 用 腳 9 9.50 1.19 2.33*

非慣用腳 9 8.58 1.18

*p<.05 **p<.01

2.討論

慣用腳踢到靶時的瞬間合速度的確和最大合速度一樣,也是優 於非慣用腳,也可以知道若踢到靶的瞬間速度越快,越有利於 在實際比賽中踢擊得分,因此可以推測選手在比賽情境中大都 會習慣性的依賴慣用腳的使用,而較少會採非慣用腳攻擊的站 姿。但若是能夠有效地強化非慣用腳踢擊的瞬間合速度,讓對 手以為只要防範慣用腳的來向時,屆時必能出其不意運用秘密 武器而加以得分,這也是更加全面的發展方向。此外,從前面 表4-1-5、圖4-1-2及圖4-1-3中,可知踢到靶時的瞬間速度是 比最大合速度慢了許多,且時間並不在同一點上發生,所以將 最大合速度與踢到靶時的瞬間合速度兩者若能合而為一,便是 對於360°旋踢動作技術的掌握達到一種絕佳的狀態。

(七)身體重心最大合速度 1.結果

在慣用腳身體重心最大合速度方面,結果為1.61 ± .21 m/s,非 慣用腳為1.45 ± .16 m/s,經相依樣本t考驗後,達到統計上的高 度顯著差異(p<.01),代表使用慣用腳時的身體重心最大合速 度優於非慣用腳,更可證明慣用腳的運用是絕對帶有一定程度 的優勢條件,也才會讓選手在比賽中自然就使用出慣用腳那一 側的攻擊方向,結果如表4-1-7所列。

(9)

表4-1-7 跆拳道360°旋踢動作慣用腳與非慣用腳之身體重心最大合 速度(m/s)t考驗摘要表

人數(N) 平均數(MS) 標準差(SD) t值 慣 用 腳 9 1.61 .21 3.50**

非慣用腳 9 1.45 .16

*p<.05 **p<.01

2.討論

身體重心可以代表身體整體的速度效果表現,因此慣用腳在身 體整體的速度展現與運用上,具備有良好的潛勢,會是選手在 關鍵時刻所賴以維繫的伙伴,因為其相當明顯的表現是優於非 慣用腳的運用。所以,此一運動學特徵也是一個在訓練上很好 的參考指標,可以看出身體所產生的整體速度是否夠快,與是 否具有致勝的關鍵武器。

(八)攻擊腳關節最大合線速度 1.結果

(1)髖關節

在慣用腳髖關節最大合線速度方面,結果為3.39 ± .66 m/s,非 慣用腳為3.31 ± .66 m/s,經相依樣本t考驗後,未達統計上的 顯著差異,代表兩者的髖關節最大合線速度沒有不同,結果如 表4-1-8所列。

表4-1-8 跆拳道360°旋踢動作慣用腳與非慣用腳之髖關節最大合線 速度(m/s)t考驗摘要表

人數(N) 平均數(MS) 標準差(SD) t值

慣 用 腳 9 3.39 .66 .37

非慣用腳 9 3.31 .66

*p<.05 **p<.01

(2)膝關節

在慣用腳膝關節最大合線速度方面,結果為6.72 ± .71 m/s,非

(10)

慣用腳為6.98 ± .52 m/s,經相依樣本t考驗後,未達統計上顯 著差異,表示兩者的膝關節最大合線速度沒有不同,如表4-1-9 所呈現。

表4-1-9 跆拳道360°旋踢動作慣用腳與非慣用腳之膝關節最大合線 速度(m/s)t考驗摘要表

人數(N) 平均數(MS) 標準差(SD) t值 慣 用 腳 9 6.72 .71 -.98

非慣用腳 9 6.98 .52

*p<.05 **p<.01

(3)踝關節

在慣用腳踝關節最大合線速度方面,結果為10.01 ± 1.20 m/s,

非慣用腳為9.58 ± .90 m/s,經相依樣本t考驗後,達到統計上 的顯著差異(p<.05),可以知道慣用腳踝關節的最大合線速 度是明顯快於非慣用腳,如表4-1-10所示。

表4-1-10 跆拳道360°旋踢動作慣用腳與非慣用腳之踝關節最大合 線速度(m/s)t考驗摘要表

人數(N) 平均數(MS) 標準差(SD) t值 慣 用 腳 9 10.01 1.20 2.36*

非慣用腳 9 9.58 .90

*p<.05 **p<.01

2.討論

髖關節與膝關節是沒有不同,但是到了末端的踝關節則是有了 差異,慣用腳的踝關節最大合線速度則是比非慣用腳來的快,

因此,兩者從近端到遠端的人體動作動力鏈的呈現,就在遠端 產生差異性,若再更進一步對照前面的末端最大合速度與踢擊 靶時的瞬間合速度,更可確知遠端速度上的差異。人體四肢由 近端至遠端,各關節所配置的肌肉由強便弱,當人體需要克服 大阻力,或需要表現出快速運動時,雖然人體各關節同時用 力,但其中大關節總是首先產生活動,並依據關節的大小,表

(11)

理,也就是所謂的人體動力鏈(kinetic chain)順序原理。所以,

慣用腳與非慣用腳的使用差異,就在末端的部分看出端倪。而 不論是慣用腳或是非慣用腳,其動作鏈是依照:髖關節、膝關 節到踝關節這樣的順序所發生,而其合線速度的最大值也是依 照這樣的規則依序遞增,並且都是在踢到靶之前的 .01~ .03 秒範圍內(收腳到出腳的階段)出現,如圖4-1-4所示(黑色 虛線表示為踢到目標靶時的時間點,後續的相關曲線圖亦然)

圖4 -1-4 360°旋踢髖、膝、踝關節最大合線速度出現順序圖

(九)攻擊腳關節最大合角速度 1.結果

(1)髖關節

慣用腳髖關節最大合角速度方面,結果為389.64 ± 79.22 deg/s,

非慣用腳為375.67 ± 79.47 deg/s,經相依樣本t考驗後,未達統 計上顯著差異,代表兩者髖關節的最大合角速度沒有不同,如 表4-1-11所示。

3

2

1

(12)

表4-1-11 跆拳道360°旋踢動作慣用腳與非慣用腳之髖關節最大合 角速度(deg/s)t考驗摘要表

人數(N) 平均數(MS) 標準差(SD) t值 慣 用 腳 9 389.64 79.22 .384 非慣用腳 9 375.67 79.47

*p<.05 **p<.01

(2)膝關節

A. 收腳時膝關節最大合角速度

在慣用腳收腳時膝關節的最大合角速度方面,結果為893.41 ± 127.24 deg/s,非慣用腳為929.16 ± 114.21 deg/s,經相依樣本t 考驗後,未達統計上顯著差異,如表4-1-12所示。

表4-1-12 跆拳道360°旋踢動作慣用腳與非慣用腳收腳時膝關節最 大合角速度(deg/s)t考驗摘要表

人數(N) 平均數(MS) 標準差(SD) t值 慣 用 腳 9 893.41 127.24 -.62 非慣用腳 9 929.16 114.21

*p<.05 **p<.01

B. 出腳時膝關節最大合角速度

在慣用腳出腳時膝關節最大合角速度方面,結果為1033.59 ± 116.86 deg/s,非慣用腳為849.97 ± 107.81 deg/s,經相依樣本t 考驗後,達統計上的高度顯著差異(p<.01),代表慣用腳出腳 時膝關節的最大合角速度比非慣用腳要快,如表4-1-13所示。

表4-1-13 跆拳道360°旋踢動作慣用腳與非慣用腳出腳時膝關節最 大合角速度(deg/s)t考驗摘要表

人數(N) 平均數(MS) 標準差(SD) t值 慣 用 腳 9 1033.59 116.86 4.03**

非慣用腳 9 849.97 107.81

*p<.05 **p<.01

(13)

在慣用腳踝關節最大合角速度方面,結果為563.90 ± 107.77 deg/s,非慣用腳為662.09 ± 128.54 deg/s,經相依樣本t考驗後,

未達統計上顯著差異,表示兩者之間沒有不同,如表4-1-14 所示。

表4-1-14 跆拳道360°旋踢動作慣用腳與非慣用腳之踝關節最大合 角速度(deg/s)t考驗摘要表

人數(N) 平均數(MS) 標準差(SD) t值 慣 用 腳 9 563.90 107.77 -1.79 非慣用腳 9 662.09 128.54

*p<.05 **p<.01

2.討論

慣用腳與非慣用腳髖、膝、踝關節等,進行最大合角速度的差 異比較,只有在出腳時膝關節的部分有達到顯著差異,代表此 一部份為兩者訓練上或是表現上的主要差異所在,值得在訓練 上加以注意與瞭解此一特徵的情形。此外,更可從圖4-1-5與 圖4-1-6瞭解到,無論慣用腳與非慣用腳,該特徵出現時間序 列皆為:踝關節、收腳時膝關節、髖關節、出腳時膝關節。代 表這種特徵的發生模式是相當穩定的,包含從蹬地後踝關節先 行達到最大值,再因膝關節夾緊將小腿收起靠攏,接著髖關節 也因大腿抬起而變化,最後膝關節伸直並出腳攻擊目標靶。這 樣的關節角速度最大值的出現序列動作,可作為動作訓練模式 的依據。至於膝關節出現兩次相當明顯的峰值,這與柯玉貞

(2000)針對後旋踢以及蕭淑萍(2005)針對空中兩腳旋踢所 做的研究相呼應,膝關節角度變化也都有兩個峰值,一次是從 攻擊腳離地後到攻擊腳收縮至預備攻擊狀態的時間範圍內,另 一次則是經攻擊腳收縮後至踢擊目標靶的時間範圍內。至於是 收腳時的角速度比較快還是出腳時比較快,依據表4-1-12和表 4-1-13相互交換後比較後,慣用腳的部分達到明顯差異(t值 為2.79,p<.05),雖然非慣用腳則無,但卻有四位受試者都 是收腳膝關節角速度比出腳快(如圖4-1-6),顯示需要再進一

(14)

步釐清這當中所呈現的問題,看是出在動作連結協調的部分,

還是收腳跟出腳之間有其他相關性。因此出腳時膝關節最大合 角速度的特徵,實為360°旋踢動作重要的運動學參數。

圖4-1-5 360°旋踢慣用腳髖、膝、踝關節最大合角速度出現順序圖

圖4-1-6 360°旋踢非慣用腳髖、膝、踝關節最大合角速度出現順序圖

二、動力學部分

動力學的部分從分力最大值與衝量兩個方面來進行瞭解,並將實

膝(收腳)

膝(收腳)

膝(收腳)

膝(收腳)

3 1 2

4

3 1 2

4

(15)

驗結果運用相依樣本t考驗後所得之差異比較結果,一一呈現。

(一)分力最大值 1.結果

(1)後腳最大垂直分力

在慣用腳動作施展之後腳所測得的最大垂直分力方面,結果為 1245.25 ± 208.02 N,非慣用腳為1257.85 ± 314.48 N,經相依樣 本t考驗後,未達統計上顯著差異,顯示兩者之間沒有不同,

如表4-1-15所示。

表4-1-15 跆拳道360°旋踢動作慣用腳與非慣用腳之後腳最大垂直 分力(N)t考驗摘要表

人數(N) 平均數(MS) 標準差(SD) t值 慣 用 腳 9 1245.25 208.02 -.21 非慣用腳 9 1257.85 314.48

*p<.05 **p<.01

(2)後腳最大水平分力

在慣用腳動作施展之後腳所測得的最大水平分力方面,結果為 401.34 ± 118.01 N,非慣用腳為373.46 ± 203.72 N,經相依樣本 t考驗後,亦未達統計上顯著差異,顯示兩者之間沒有不同,

如表4-1-16所示。

表4-1-16 跆拳道360°旋踢動作慣用腳與非慣用腳之後腳最大水平 分力(N)t考驗摘要表

人數(N) 平均數(MS) 標準差(SD) t值 慣 用 腳 9 401.34 118.01 .49 非慣用腳 9 373.46 203.72

*p<.05 **p<.01

(3)前腳最大垂直分力

在慣用腳動作施展之前腳所測得的最大垂直分力方面,結果為

(16)

1600.58 ± 302.80 N,非慣用腳為1497.52 ± 289.60 N,經相依 樣本t考驗後,達到統計上顯著差異(p<.05),代表前腳最大 垂直分力的特徵上,慣用腳推蹬地面所產生的力量值優於非慣 用腳,如表4-1-17所示。

表4-1-17 跆拳道360°旋踢動作慣用腳與非慣用腳之前腳最大垂直 分力(N)t考驗摘要表

人數(N) 平均數(MS) 標準差(SD) t值 慣 用 腳 9 1600.58 302.80 3.03*

非慣用腳 9 1497.52 289.60

*p<.05 **p<.01

(4)前腳最大水平分力

在慣用腳動作施展之前腳所測得的最大水平分力方面,結果為 353.27 ± 126.77 N,非慣用腳為359.23 ± 178.82 N,經相依樣本 t考驗後,未達統計上顯著差異,代表兩者沒有不同,結果如 表4-1-18所示。

表4-1-18 跆拳道360°旋踢動作慣用腳與非慣用腳之前腳最大水平 分力(N)t考驗摘要表

人數(N) 平均數(MS) 標準差(SD) t值 慣 用 腳 9 353.27 126.77 -.12 非慣用腳 9 359.23 178.82

*p<.05 **p<.01

2.討論

力量值(F)的部分包含後腳最大垂直與最大水平分力,以及 前腳最大垂直與最大水平分力等四個部分,其中只有前腳的最 大垂直分力達到明顯的差異,代表在慣用腳與非慣用腳的力量 值的部分,前腳的最大垂直分力是一個重要的運動學特徵。再 從身體重心最大垂直高度與動作起始時的重心垂直高度之差 來看(表4-1-19),也是達到統計上的高度顯著差異,更可以

(17)

證明慣用腳前腳垂直力量所產生的作用力明顯優於非慣用腳 的推蹬,身體重心位移的改變才會如此明顯,因此前腳最大垂 直分力的作用是一項在訓練上需要加以注意的因素。

表4-1-19 跆拳道360°旋踢動作慣用腳與非慣用腳之身體重心最大 垂直高度與動作起始時重心高度之差(cm)t考驗摘要表 人數(N) 平均數(MS) 標準差(SD) t值 慣 用 腳 9 28.37 5.58 4.08**

非慣用腳 9 24.15 5.43

*p<.05 **p<.01

圖4-1-7力量值曲線圖的上半部為後腳測力板所測得的力量值 曲線圖,下半部則為前腳測力板所測得的力量值曲線圖,從此 圖來看更能清楚的瞭解到四項參數的變化過程。其中前腳的最 大水平分力產生於身體旋轉背向目標靶之時,所以方向相反,

因此呈現負號,但資料運用時則取其絕對值,故不影響資料的 使用。

圖4-1-7 360°旋踢慣用腳力量值曲線圖

後腳最大垂直分力 後腳最大水平分力

前腳最大垂直分力 前腳最大水平分力

(18)

(二)衝量 1.結果

(1)後腳垂直衝量

在慣用腳動作施展之後腳垂直衝量方面,結果為196.16 ± 24.22 N*s,非慣用腳為200.14 ± 16.14 N*s,經相依樣本t考驗後,未 達統計上顯著差異,表示兩者沒有不同,如表4-1-20所示。

表4-1-20 跆拳道360°旋踢動作慣用腳與非慣用腳之後腳垂直衝量 (N*s)t考驗摘要表

人數(N) 平均數(MS) 標準差(SD) t值 慣 用 腳 9 196.16 24.22 -.65 非慣用腳 9 200.14 16.14

*p<.05 **p<.01

(2)後腳水平衝量

在慣用腳動作施展之後腳水平衝量方面,結果為56.53 ± 11.98 N*s,非慣用腳為51.49 ± 14.58 N*s,經相依樣本t考驗後,亦 未達統計上之顯著差異,表示兩者沒有不同,如表4-1-21所示。

表4-1-21 跆拳道360°旋踢動作慣用腳與非慣用腳之後腳水平衝量 (N*s) t考驗摘要表

人數(N) 平均數(MS) 標準差(SD) t值 慣 用 腳 9 56.53 11.98 1.48 非慣用腳 9 51.49 14.58

*p<.05 **p<.01

(3)前腳垂直衝量

在慣用腳動作施展之前腳垂直衝量方面,結果為319.64 ± 43.49 N*s,非慣用腳為255.96 ± 81.11 N*s,經相依樣本t考驗後,達 到統計上顯著差異(p<.05),顯示慣用腳前腳的垂直衝量優 於非慣用腳,如表4-1-22所示。

(19)

表4-1-22 跆拳道360°旋踢動作慣用腳與非慣用腳之前腳垂直衝量 (N*s)t考驗摘要表

人數(N) 平均數(MS) 標準差(SD) t值 慣 用 腳 9 319.64 43.49 2.71*

非慣用腳 9 255.96 81.11

*p<.05 **p<.01 (4)前腳水平衝量

在慣用腳動作施展之前腳水平衝量方面,結果為40.84 ± 15.82 N*s,非慣用腳為30.52 ± 14.64 N*s,經相依樣本t考驗後,達 到統計上顯著差異(p<.05),表示慣用腳前腳水平衝量優於 非慣用腳,如表4-1-23所示。

表4-1-23 跆拳道360°旋踢動作慣用腳與非慣用腳之前腳水平衝量 (N*s)t考驗摘要表

人數(N) 平均數(MS) 標準差(SD) t值 慣 用 腳 9 40.84 15.82 2.34*

非慣用腳 9 30.52 14.64

*p<.05 **p<.01

2.討論

衝量為作用力與作用時間的乘積(J =F × Δt),但因為作 用力非一固定值,所以計算公式應當變成 J=∫F× dt,經由 Kwon GRF所得到的曲線圖(圖4-1-8),由紅色框框所涵蓋區 域中力量值變化的面積(從測力板感應到變化開始算起,到腳 尖離地為止的範圍),即是衝量。上半部曲線圖仍舊是後腳的 部分,下半部曲線圖則是前腳的部分,因此就可以得到後腳垂 直與水平衝量,以及前腳垂直與水平衝量等四個資料。其中,

只有前腳的垂直衝量與水平衝量有達到差異,代表慣用腳在衝 量的產生具有強大的威力,遠大於非慣用腳。另外,從表4-1-24 可以知道慣用腳與非慣用腳作用於地面的時間範圍是沒有差 異的,因此就可以知道主要取決於前腳作用於地面的力量,尤 其是垂直分力這個參數,更是具有影響衝量表現的決定性因

(20)

素。但若是繼續推導下去,依據衝量與動量的關係定理:淨外 力對物體所施的衝量,等於該物體在施力前後的動量變化量。

其公式為:J =F × Δt=ΔP=mv2-mv1。因此,在身體質量固 定的情形之下,可以知道當產生的衝量越大,對於身體所獲得 的動量變化量也就越大,代表可以發揮出較快的速度。所以也 就可以知道使用慣用腳時,身體重心最大合速度何以優於非慣 用腳,而這也連帶的讓攻擊時踢擊動作本身具有了一個較佳的 初速度,讓踢擊動作擁有更快的速度表現,最後再加上髖、膝、

踝關節所構成的動力鏈,遂完成一整套連續動作。

J:衝量 F:作用力 Δt:作用時間 ΔP:動量變化量 m:質量

v1:初速度 v2:末速度

圖4-1-8 360°旋踢動作衝量值曲線圖

後腳衝量

前腳衝量

(21)

表4-1-24 跆拳道360°旋踢動作慣用腳與非慣用腳前腳啟動至離地 時間範圍(s)t考驗摘要表

人數(N) 平均數(MS) 標準差(SD) t值 慣 用 腳 9 .66 .19 -1.46

非慣用腳 9 .71 .06

*p<.05 **p<.01

三、踢到靶時末端瞬間合速度與有關參數之相關性分析

在跆拳道運動當中,踢擊過程的速度表現是訓練與競賽上注意的 焦點,其中踢到目標的瞬間速度更是一項重要的參數,不僅可作為踢 擊效果的依據之外,更可以是整體動作的最終呈現,因此經由動作產 生的參數中,哪些是影響因素,絕對是必要進行瞭解的。所以,除了 從以上顯著差異比較之後,確認360°旋踢動作慣用腳與非慣用腳之間 有差異的參數為何,以下再透過慣用腳與非慣用腳各自的踢擊靶時末 端瞬間合速度與其他參數以皮爾遜積差相關的統計方式,進行相關性 比較的統計分析,希望進一步確認在踢擊目標時的最終速度,是受到 哪些參數的影響,讓教練與選手知道其中的相關參考依據,以利在訓 練中作為動作強化的目標。

(一)運動學 1.結果

在360°旋踢慣用腳踢到靶時的末端瞬間合速度與反應時間(負 相關)、身體重心最大垂直高度與踢到靶時垂直高度之差(負 相關)、末端最大合速度(正相關)、膝關節最大合線速度(正 相關)、踝關節最大合線速度(正相關)等,五項運動學參數 達到顯著相關(p<.05)。在非慣用腳的部分則是有身體重心 最大垂直高度與踢到靶時垂直高度之差(負相關)、末端最大 合速度(正相關)、踝關節最大合線速度(正相關)等,三項 運動學參數達到顯著相關(p<.05),如表4-1-25所示。

(22)

表4-1-25 跆拳道360°旋踢動作慣用腳、非慣用腳踢到靶時末端瞬間 合速度與運動學參數之相關摘要表

慣 用 腳 非慣用腳

反應時間 - .721* - .416

動作時間 .002 - .350

回復動作時間 .397 .228

全程總時間 - .122 - .272

身體重心最大垂直高度與動作 .471 .354 起始時垂直高度之差

身體重心最大垂直高度與踢到 - .712* - .741*

靶時垂直高度之差

末端最大合速度 .711* .735*

身體重心最大合速度 .348 .438

髖關節最大合線速度 .541 .502

膝關節最大合線速度 .851** .494 踝關節最大合線速度 .754* .703*

髖關節最大合角線速度 - .450 - .302 收腳時膝關節最大合角線速度 .576 - .193 出腳時膝關節最大合角線速度 .347 .202 踝關節最大合角線速度 .148 - .315

*p<.05 **p<.01

2.討論

慣用腳與非慣用腳在與踢到靶的末端瞬間合速度達到顯著相 關的運動學參數,相同的有身體重心最大垂直高度與踢到靶時 垂直高度之差、末端最大合速度、踝關節最大合線速度等三 項。代表360°旋踢動作慣用腳與非慣用腳在踢到靶的末端瞬間 合速度上,這三項參數具有決定性的影響。首先,從末端最大 合速度來看,前面曾提及慣用腳末端最大合速度都是出現於踢 到靶瞬間前五張的攝影時間(0.008*5=0.04秒),而非慣用 腳則是前六張(0.008*6=0.048秒),所以可知若是最大速度 出現於踢到目標靶的瞬間,將會是最理想的狀況,而當末端最

(23)

大合速度越快,踢到靶時的末端瞬間速度也就會越快。另外,

身體重心最大垂直高度與踢到靶時垂直高度之差則是代表越 能在躍起垂直方向最高點出腳,越能擁有更快踢到靶時末端瞬 間速度。最後是踝關節最大合線速度,也就是越能讓踝關節產 生快一點的速度,則踢到靶時末端瞬間速度也就會越快。

(二)動力學 1.結果

在360°旋踢慣用腳踢到靶時的末端瞬間合速度與後腳最大垂直 分力(正相關)、前腳最大垂直分力(正相關)、後腳推蹬時 間(負相關)等,三項動力學參數達到顯著相關(p<.05)。

在非慣用腳的部分則是有後腳最大垂直分力(正相關)、前腳 垂直衝量(正相關)、前腳水平衝量(負相關)等,三項動力 學參數達到顯著相關(p<.05),如表4-1-26所示。

表4-1-26 跆拳道360°旋踢動作慣用腳、非慣用腳踢到靶時末端瞬間 合速度與動力學參數之相關摘要表

慣 用 腳 非慣用腳

後腳最大垂直分力 .716* .681*

後腳最大水平分力 .306 .155

前腳最大垂直分力 .717* .480

前腳最大水平分力 .198 - .018 後腳推蹬時間 - .685* - .420 前腳推蹬時間 - .109 - .479

後腳垂直衝量 - .263 .476

後腳水平衝量 - .179 - .157

前腳垂直衝量 - .328 .691*

前腳水平衝量 - .138 - .696*

*p<.05 **p<.01

2.討論

(24)

慣用腳與非慣用腳在與踢到靶的末端瞬間合速度達到顯著相 關的動力學參數,相同的僅有後腳最大垂直分力,表示後腳若 是能夠產生越大的垂直分力,則可以讓踢到靶的末端瞬間合速 度越快。但是其實從表4-1-26中,在後腳推蹬的時間上,慣用 腳是有顯著相關,非慣用腳則是可看出趨勢應當是有顯著相 關,這也表示後腳推蹬越快離開地面,能產生越快踢到靶的末 端瞬間合速度。

四、小結

從以上結果得知,受試者在360°旋踢動作慣用腳與非慣用腳的使 用上,在反應時間、動作時間、末端最大合速度、踢到靶時末端合速 度、踝關節最大合線速度、出腳時膝關節最大合角速度、前腳最大垂 直分力、前腳垂直衝量、前腳水平衝量等九項參數(詳見表4-1-25),

達到顯著差異,這也充分表示出,儘管在訓練上通常都會要求雙腳的 訓練份量盡可能一致,但在實際運用上仍舊存在著許多差異。展現出 慣用腳的訓練相當扎實,也令人會在關鍵時刻頗為信賴。因此,倘若 是在實際的正式競賽情境中,選手自然也就會依賴主要的攻擊腳,也 就是慣用腳來進行主要的得分契機。

蔡明志(1998)研究指出旋踢於攻擊率及得分率分別為 82.64

%與 86.17%均佔有很高比例。而許夆池(2002)針對中華隊與韓國 隊女子選手在 2001 年世界跆拳錦標賽中,各類攻擊技術型態的得分 情形進行探討,兩隊都是以旋踢為出現頻率最高,也是得分最主要 的動作,中華隊為 63.62﹪,韓國隊為 88.18﹪。所以當今的攻擊型 態上都是以旋踢為主,其餘動作為輔,甚至是不會使用出來。但是 在面對跆拳道賽場上多變的情況,尤其是當規則從 2002 年 7 月之後 的得分採計方式,對於像是 360° 旋踢等有難度的動作(有旋轉、跳 躍動作)擊中時,可以立即得到兩分,因此這樣的規則鼓勵主動進 攻、多樣化動作攻擊、高難度動作攻擊。相信如果高難度動作開始 受到教練與選手的青睞時,360° 旋踢動作一定也是高難度動作中的 首選,因為其具備了旋踢原來就有的各種優勢(速度最快、得分最有 效率、動作變化型態之多),只要掌握攻擊時機,多加個旋轉動作,

將可發揮的淋漓盡致。

(25)

在相關性分析上慣用腳與非慣用腳運動學的部分相同的有身體 重心最大垂直高度與踢到靶時垂直高度之差、末端最大合速度、踝 關節最大合線速度等三項。動力學的部分則是只有後腳最大垂直分 力達到顯著相關。代表 360°旋踢動作慣用腳與非慣用腳在踢到靶的 末端瞬間合速度上,這四項參數具有決定性的影響。

所以未來在訓練上更要多將旋轉動作與非慣用腳的訓練加以強 化,方能讓對手掌握不到攻擊出腳的方向,達到出奇制勝的效果,也 更能讓高難度動作的發揮多一個空間,甚至在重要的時刻便能順勢自 然地施展出純熟的難度技巧。

表4-1-27 360°旋踢動作慣用腳與非慣用腳各項運動力學參數之 差異比較總表

*有顯著差異

360

°

旋踢 運動力學相關參數

慣用腳 非慣用腳 備 註

1 反應時間

2 動作時間

3 踢到靶至落地時間 4 全程總時間

5 末端最大合速度

6 踢到靶時末端合速度 7 身體重心最大合速度 8 髖關節最大合線速度

9 膝關節最大合線速度

10 踝關節最大合線速度 11 髖關節最大合角速度

12 收腳時

膝關節最大合角速度 13 出腳時

膝關節最大合角速度

14 踝關節最大合角速度 15 後腳最大垂直分力 16 後腳最大水平分力

17 前腳最大垂直分力 18 前腳最大水平分力

19 後腳垂直衝量 20 後腳水平衝量

21 前腳垂直衝量

22 前腳水平衝量

(26)

第二節 跆拳道360°後踢動作慣用腳與非慣用腳之分析

希望透過本節的結果與討論可以找出360°後踢動作慣用腳與非 慣用腳在運動力學的特徵上有何差異,並以運動學與動力學兩部分的 參數進行比較,找出特徵差異處。

一、運動學部分

從反應時間、動作時間、踢到靶至攻擊腳落地時間、全程總時間、

末端(腳尖)最大合速度、踢到靶時末端(腳尖)瞬間合速度、身體 重心最大合速度、攻擊腳關節(關、膝、踝)最大合線速度、攻擊腳 關節(關、膝、踝)最大合角速度等九個部分,將實驗結果運用相依 樣本t考驗後所得之比較差異內容,一一呈現。

(一)反應時間 1.結果

在慣用腳反應時間的方面,結果為 .30 ± .09秒,非慣用腳為.29

± .08秒,經相依樣本t考驗後,未達到統計上之顯著差異,表示 兩者之間並無差別,如表4-2-1所列。

表4-2-1 跆拳道360°後踢動作慣用腳與非慣用腳之反應時間(s)t考 驗摘要表

人數(N) 平均數(MS) 標準差(SD) t值

慣 用 腳 9 .30 .09 .33

非慣用腳 9 .29 .08

*p<.05 **p<.01

2.討論

360°後踢動作慣用腳與非慣用腳在反應時間並未達到顯著差 異,且平均值相去不遠,可以推測在這個動作訓練上,雙腳 的練習與表現是一樣的。因為像 360°旋踢動作的慣用腳反應 時間就明顯比非慣用腳還要快,表示平時慣用腳的訓練較為

(27)

紮實與此動作較常實際運用與發揮有關。也許在後踢動作的 部分就沒有如旋踢動作出現來的頻繁,連帶的雙腳在 360°後 踢動作的運用上就沒有差異存在,也表示在要選擇哪一腳踢 擊時,都是可行的。周桂名(1996)測得各項基本動作反應 時間之快慢依序為:下壓踢、旋踢、後旋踢、後踢。可以知 道後踢的反應時間是最為緩慢的,相對的在運用 360°後踢動 作時,一定也會面臨到這種可能性。所以後續如何提升旋轉 速度,縮短其他時間的運用,才能為 360°後踢動作反應時間 的不足,作為補強。

(二)動作時間 1.結果

在慣用腳動作時間的方面,結果為 .68 ± .14秒,非慣用腳為.67

± .07秒,經相依樣本t考驗後,未達到統計上顯著差異,代表 兩者沒有不同,如表4-2-2所示。

表4-2-2 跆拳道360°後踢動作慣用腳與非慣用腳之動作時間(s)t考 驗摘要表

人數(N) 平均數(MS) 標準差(SD) t值

慣 用 腳 9 .68 .14 .38

非慣用腳 9 .67 .07

*p<.05 **p<.01

2.討論

360°後踢慣用腳與非慣用腳在動作時間上並無顯著差異,這也 表示在此參數,兩者的訓練與表現程度是相近的,與反應時間 的結果是相同的狀況。

(三)踢到靶至攻擊腳落地時間 1.結果

在慣用腳全程總時間的方面,結果為 .56 ± .11秒,非慣用腳為

(28)

.60 ± .13秒,經相依樣本t考驗後,未達統計上顯著差異,代表 兩者沒有不同,詳見表4-2-3。

表4-2-3 跆拳道360°後踢動作慣用腳與非慣用腳踢到靶至攻擊腳落 地時間時間(s)t考驗摘要表

人數(N) 平均數(MS) 標準差(SD) t值 慣 用 腳 9 .56 .11 - .87

非慣用腳 9 .60 .13

*p<.05 **p<.01

2.討論

在動作回復的時間運用上,兩腳也沒有達到差異,與前面反應 時間及動作時間都一樣,表示在這個部分,也並未有差異情 形。但若從影片中可以看出360°後踢動作在踢擊完之後,因為 身體容易失去平衡,所以腳會快速的著地,藉以平衡身體的穩 定。

(四)全程總時間 1.結果

在慣用腳全程總時間方面,結果為1.55 ± .17秒,非慣用腳為1.56

± .15秒,經相依樣本t考驗後,未達到統計上的顯著差異,因此 兩者之間沒有差別,如表4-2-4所呈現。

表4-2-4 跆拳道360°後踢動作慣用腳與非慣用腳之全程總時間(s)t 考驗摘要表

人數(N) 平均數(MS) 標準差(SD) t值 慣 用 腳 9 1.55 .17 -1.11

非慣用腳 9 1.56 .15

*p<.05 **p<.01

2.討論

儘管360°後踢動作慣用腳與非慣用腳在全程總時間與各分段時

(29)

間的運用上皆沒有顯著差異,且各分段時間在全程總時間的比 例的分配上,也都相當的接近:反應時間佔20%、動作時間佔 45% 、回復動作時間佔35%。所以,可以知道兩腳的運用是非 常相似的,可推測在訓練的成果上,兩者是達到一樣的效果,

這也對於在實際比賽中是個不錯的條件優勢,不管採取任何一 個姿勢方向,都能有不錯的攻擊狀態,並不會偏重哪一邊,或 是害怕對手看出弱邊,而在進攻與防守上有所顧忌。

(五)末端(腳跟)最大合速度 1.結果

在慣用腳末端最大合速度方面,結果為9.77 ± .86 m/s,非慣用 腳為9.29 ± .58 m/s,經相依樣本t考驗後,達到統計上顯著差異

(p<.05),表示兩腳的末段最大合速度是有所差異,慣用腳 比非慣用腳還快,如表4-2-5所列。

表4-2-5 跆拳道360°後踢動作慣用腳與非慣用腳之末端最大合速度 (m/s)t考驗摘要表

人數(N) 平均數(MS) 標準差(SD) t值 慣 用 腳 9 9.77 .86 2.95*

非慣用腳 9 9.29 .58

*p<.05 **p<.01

2.討論

360°後踢動作的攻擊點是在於腳跟處,因此所設定之肢段末端 也就在於腳跟。而慣用腳的最大攻擊速度是明顯比非慣用腳來 的快,也代表慣用腳所具有的肌力比較好,所以可以產生較佳 的速度。儘管前述各分段時間均無差異,但是在速度的表現上 還是展現是慣用腳的優勢條件,因此在攻擊動作型態的整體面 向來說,良好的踢擊速度展現就扮演了最後的關鍵所在,也是 縮短動作時間的必要方式。此外,末端的最大合速度也都是在 踢到目標靶之前就出現,且所有受試者在慣用腳的部分都是出 現在攝影張數前十二張的時間點上(0.008*12=0.096秒),

(30)

但是非慣用腳則都是在前十三張到十五張的時間點之間(約 0.104~0.12秒),也就是說非慣用腳的最大值會比慣用腳還 早出現,可從圖4-2-1及圖4-2-2看出這樣的現象,因此可以推 測若是末端最大合速度可以出現在愈接近踢到目標靶的瞬 間,就代表動作技術的發揮更是達到理想狀態。所以除了最大 合速度上不斷的增強之外,更要配合上能在踢到目標的瞬間。

圖4-2-1 360°後踢慣用腳末端合速度變化圖

圖4-2-2 360°後踢非慣用腳末端合速度變化圖

0.104 秒~0.12 秒 0.096 秒

impact

impact Max Velocity

Max Velocity

(31)

(六)踢到靶時末端(腳跟)瞬間合速度 1.結果

在慣用腳踢到靶時末端所呈現的瞬間合速度方面,結果為4.93

± .90 m/s,非慣用腳為4.20 ± .95 m/s,經相依樣本t考驗後,達 到統計上顯著差異(p<.05),顯示兩者具有差異性,慣用腳 比非慣用腳還快,結果如表4-2-6所列。

表4-2-6 跆拳道360°後踢動作慣用腳與非慣用腳之踢到靶時末端瞬 間合速度(m/s)t考驗摘要表

人數(N) 平均數(MS) 標準差(SD) t值 慣 用 腳 9 4.93 .90 2.90*

非慣用腳 9 4.20 .95

*p<.05 **p<.01

2.討論

慣用腳末端踢到靶的瞬間合速度跟末端最大合速度一樣,都比 非慣用腳來的好,顯示慣用腳在速度的表現上與動作的協調性 上還是會比非慣用腳好。一般來說,後踢動作要準確踢到目標 靶比起旋踢動作,還要來的困難,甚至在踢擊速度上也都比旋 踢要慢很多。所以再加上旋轉動作,更是增加其準確踢中目標 靶的難度,因此,往往都會在踢擊的同時會產生些許的顧慮,

深怕踢不好或是踢不中,導致影響踢擊速度的表現。因此在慣 用腳與非慣用腳的使用上可能因為心理層面的顧慮,或者是非 慣用腳的肌力本身就具有差別,抑或選手在訓練上(包括各種 體能與技術)會不自覺自行多採用慣用腳來動作,致使慣用腳 本身對於力量與速度的發揮就是佔了極佳的使用習慣,遂而導 致此一差異產生。

(七)身體重心最大合速度 1.結果

在慣用腳身體重心最大合速度方面,結果為1.80 ± .29 m/s,非

(32)

慣用腳為1.86 ± .34 m/s,經相依樣本t考驗後,未達到統計上 顯著差異,表示兩者沒有不同,參見表4-2-7。

表4-2-7 跆拳道360°後踢動作慣用腳與非慣用腳之身體重心最大合 速度(m/s)t考驗摘要表

人數(N) 平均數(MS) 標準差(SD) t值 慣 用 腳 9 1.80 .29 -.73

非慣用腳 9 1.86 .34

*p<.05 **p<.01

2.討論

身體重心的最大合速度是整個身體的速度表現,現在兩者並無 差異性存在,但是在末端速度的表現則有差異性,充分顯示兩 者在身體的旋轉上沒有產生太大的差異,所以轉身動作並未影 響慣用腳與非慣用腳之間的表現,表示旋轉動作都算是很熟 練。而主要是在於攻擊腳肢段的部分有不同表現程度(包含踢 擊動作的流暢協調與肌力的差異),所以可以在非慣用腳的部 分多加強肌力與動作鏈的流暢,如此更能有效達到雙腳的平 衡。

(八)攻擊腳關節最大合線速度 1.結果

(1)髖關節

在慣用腳髖關節最大合線速度方面,結果為3.53 ± .25 m/s,非 慣用腳為3.73 ± .42 m/s,經相依樣本t考驗後,未達統計上顯著 差異,表示兩者沒有差別,詳見表4-2-8所示。

表4-2-8 跆拳道360°後踢動作慣用腳與非慣用腳之髖關節最大合線 速度(m/s)t考驗摘要表

人數(N) 平均數(MS) 標準差(SD) t值 慣 用 腳 9 3.53 .25 -1.80

非慣用腳 9 3.73 .42

*p<.05 **p<.01

(33)

(2)膝關節

在慣用腳膝關節最大合線速度方面,結果為6.15 ± .81 m/s,非 慣用腳為6.27 ± .77 m/s,經相依樣本t考驗後,未達統計上顯 著差異,顯示兩者沒有不同,結果如表4-2-9所列。

表4-2-9 跆拳道360°後踢動作慣用腳與非慣用腳之膝關節最大合線 速度(m/s)t考驗摘要表

人數(N) 平均數(MS) 標準差(SD) t值 慣 用 腳 9 6.15 .81 -.40

非慣用腳 9 6.27 .77

*p<.05 **p<.01

(3)踝關節

在慣用腳踝關節最大合線速度方面,結果為9.45 ± .78 m/s,非 慣用腳為8.55 ± .71 m/s,經相依樣本t考驗後,達到統計上高 度顯著差異(p<.01),表示慣用腳較佳,如表4-2-10所示。

表4-2-10 跆拳道360°後踢動作慣用腳與非慣用腳之踝關節最大合 線速度(m/s)t考驗摘要表

人數(N) 平均數(MS) 標準差(SD) t值 慣 用 腳 9 9.45 .78 4.42**

非慣用腳 9 8.55 .71

*p<.05 **p<.01

2.討論

360°後踢合線速度最大(峰)值僅有踝關節部分有達到顯著 差異,顯示依據動力鏈原理一樣在末端的部分才產生明顯的差 異。而慣用腳關節合速度的最大值出現的前後順序多是依髖關 節、踝關節、膝關節的順序(詳見圖 4-2-3),但是也可從圖 4-2-4 看出在慣用腳當中有四位受試者的最大合線速度,是先 由踝關節出現,再到髖關節與膝關節,是有其不同之處。在非 慣用腳的部分則相當一致的是從髖、踝、膝的順序出現(詳見 圖 4-2-5),但是若是依據動力鏈的原理來看,似乎是有違力

(34)

學的原理,是從末端先出現最大值,反而是中端的部分是最後 出現,或許這就是後踢在整個速度表現上遠比其他種踢擊動作 來的慢的主要原因,整個動作型態是具備不同的力學模式。因 此可以推測 360°後踢動作不因為旋轉的關係而產生後踢動作 型態上的變化,這與洪彰岑(1997)的研究相符合,由於後踢動 作型態具有其專項特點,因此受試者的攻擊腿皆與人體運動鏈 由大關節到小關節的運動順序原理不符。但是卻又因為此一動 作型態上的特殊性,往往在閃身誘敵可以發揮良好的作用,因 此就算是速度比較慢,卻因為它的特殊功能性,能夠是僅次於 旋踢之後最常見的動作。

圖4-2-3 360°後踢慣用腳髖、膝、踝關節最大合線速度出現順序圖1 1

2

3

(35)

圖4-2-4 360°後踢慣用腳髖、膝、踝關節最大合線速度出現順序圖2

圖4-2-5 360°後踢非慣用腳髖、膝、踝關節最大合線速度出現順序圖

(九)攻擊腳關節最大合角速度 1.結果

(1)髖關節

在慣用腳髖關節之最大合角速度的部分,其結果為 479.62 ± 147.38 deg/s,非慣用腳則為464.58 ± 83.70 deg/s,經相依樣本t 考驗後,並未達統計上顯著差異,表示兩者之間沒有差別,如 表4-2-11所呈現。

1

3 2

3 1

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二) 依【管道一】複選鑑定,數學及自然性向測驗成績兩科均達平均數正 2 個標準 差或 PR97

(二) 依【管道一】複選鑑定,國語文性向測驗成績達平均數正 2 個標準差或 PR97 以上,外語文性向測驗成績達平均數正 1.5 個標準差或 PR93

設計了正立方體框架的組合,在計算方塊個數與框架的差異性可透過等差數列的概念作 結合;而作品「腳踏實地」

估計兩母 體平均數 差時樣本 數的選擇 估計兩母 體比例差

整數數量乘以分數, 理解為將整數(例如: 9個) 數量按分母(例如: 3)均分, 並按分子(例如: 1) 取多少份,

母體分配 樣本平均數 的抽樣分配 抽樣誤差與 非抽樣誤差 樣本平均數 的平均數與. 變異數

如圖,已知平面上不共線 A、B、D 三點,小明利用尺規作 圖找出另一點 C,使得四邊形 ABCD

如圖,已知平面上不共線 A、B、D 三點,小明利用尺規作 圖找出另一點 C,使得四邊形 AB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