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花東原住民地區國民小學運動代表隊 組訓現況調查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花東原住民地區國民小學運動代表隊 組訓現況調查研究"

Copied!
11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台東大學體育學系 體育教學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周財勝

花東原住民地區國民小學運動代表隊 組訓現況調查研究

研 究 生: 吳煜敏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五 年 八 月

(2)

國立台東大學體育學系 體育教學碩士論文

花東原住民地區國民小學運動代表隊 組訓現況調查研究

研 究 生:吳煜敏 撰 指導教授:周財勝 先生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五 年 八 月

(3)
(4)
(5)

謝 誌

經過四個年的學習與奮鬥,終於在今年暑假完成本篇論文,回首踏上研究所 學習路途之初,自己如同稚子般對研究懵懵懂懂,感謝體育系各位師長的殷殷指 導以及同班同學的扶持與鼓勵,讓我在莫測高深的學術領域中掌握自己的方向,

最後能順利完成論文與學業。

本篇論文能夠完成最要感謝的是指導教授周財勝博士,從論文題目的擬定、

計畫發表、研究調查、資料處理到論文內容修訂,都是在一次次與老師的晤談中,

逐漸完成,使學生能順利完成學業,達成重要的人生目標,而且向老師學習到的,

不僅限於學術上的研究方法,還包含研究的精神與做人處事的道理,謹在此致上 最誠摯的謝意。同時也要感謝口試委員林大豐與薛銘卿教授對本論文的深入剖析 與精闢建言,使本論文更加嚴謹與簡潔。

此外也要感謝屏東縣立武潭國小陳文秀校長及同仁勉勵與協助,給予我行政 工作上的支援,讓我能在台東大學進修期間,能專心致力於課業,終能順利完成 學業。

最後我要感謝在背後支持我、關心我的父母親與家人,沒有你們,就沒有今 天的我。願用最真誠的心,感謝曾經幫助我的朋友、同事,祝你們平安幸福。

吳煜敏 謹誌 中華民國九十五年八月

(6)

花東原住民地區國民小學運動代表隊 組訓現況調查研究

作 者 : 吳 煜 敏

國 立 台 東 大 學 體 育 學 系 碩 士 班

摘 要

本研究針對花東原住民地區國民小學運動代表隊組織、教練、行政支援等問 題進行調查,希望透過本研究的調查了解兩縣目前運動代表隊組訓的現況與面臨 的問題,藉此提供各國小與教育行政單位組訓運動代表隊的參考。本研究以問卷 方式,對花蓮縣與台東縣原住民地區 120 所國小進行調查,有效問卷 95 份。以描 述統計資料分析,得到如下結論:

一、本研究調查發現花蓮縣共有 9 種運動項目,平均每校有 0.92 隊,台東縣共 有 11 種運動項目,平均每校有 1.05 隊。

二、成立的主要原因是「校長或學校教師有專業能力而設立」,多數的學校是由老 師兼任運動代表隊教練。

三、主要的選拔標準是「學生有興趣」。

四、大部分的運動代表隊員國中未能再延續訓練,主要原因是「當地國中沒有相 同運動代表隊」

五、花東原住民地區國小七成以上認為原住民籍運動代表隊員的運動成績表現優 於平地籍隊員。

六、花東原住民地區國小六成以上運動代表隊教練擁有專業證照。

七、花東原住民地區國小教練認為組訓運動代表隊最困難之處在於「缺乏訓練經 費」,其次是「影響家庭生活」。

八、影響花蓮縣原住民地區國小運動代表隊發展的主要問題是「缺乏訓練經費」, 其次是「學生人數太少」、「缺乏參加比賽經費」。影響台東縣原住民地區國小 運動代表隊發展的最主要問題是「學生人數太少」,其次是「缺乏參加比賽經 費」、「缺乏訓練經費」。

關 鍵 詞 : 花 蓮 縣 、 台 東 縣 、 原 住 民 、 運 動 代 表 隊 。

(7)

The Organization and Training Situation of Aboriginal Elementary School Athletic

Teams in Hualien and Taitung.

Yu-min Wu

Abstract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organization and coach of the aboriginal elementary school athletic teams in Hualien and Taitung . We hope by investigating could find out the organization and problem of the athletic teams . The conclusion could provide reference to elementary schools in Hualien and Taitung . The study samples were 120 aboriginal elementary schools in Hualien and Taitung and investigated by questionnaires . 95 effective questionnaires were recycled .

After analyzing the data, the result of the statistic were as followed : 1.There were 0.92 teams in every school and 9 items in Hualien . There

were 1.05 teams in every school and 11 items in Taitung .

2.The main reason to established athletic team was “The principal’s or teacher’s professional ability” . Most schools’ teacher were coach, too.

3. The main standard of selection was “student’s avocation”.

4.Most athletes could not maintain training in junior high school . The main reason was “There were no same item in local junior high school”.

5.There were more then 70% schools’ coach consider the achievements of aboriginal students better then general students.

6. There were more then 60% schools’ coach had professional license.

7.The hardest problem to coach of the athletic teams in Hualien and Taitung were “budget shortage”, then “influence family life”.

8.The most important problem influence the athletic teams in Hualien were

“budget shortage”, then “less students ” “budget shortage to

competition”. The most important problem influence the athletic teams in Taitung were “less students”, then “budget shortage to competition ”

“budget shortage”.

keyword:Hualien , Taitung , aboriginal ,athletic teams.

(8)

目 次

論文口試委員審定書

授權書 謝誌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次 ··· I 表次 ···III 圖次 ··· V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2

第三節 研究目的 ···3

第四節 研究問題 ···3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4

第六節 名詞解釋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運動訓練的目的與意義 ···6

第二節 國小運動代表隊組訓問題與探討 ···10

第三節 原住民運動代表隊相關問題的探討 ···21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第一節 研究架構 ···28

第二節 研究對象 ···29

(9)

第三節 研究工具 ···31

第四節 實施程序 ···32

第五節 資料處理 ···32

第四章 結果分析與討論 第一節 學校基本概況分析···33

第二節 組訓現況及相關問題···34

第三節 教練現況及問題···59

第四節 行政支援現況···68

第五節 影響運動代表隊發展的問題調查 ···78

第六節 討論與分析···8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89

第二節 建議 ···94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98

二、英文部分 ···102

附錄一 ···103

(10)

表 次

表 2-3-1 原住民學校組訓各項運動校隊之比率及參與人數 ···25

表 2-3-2 屏東縣原住民學校運動代表隊項目表···26

表 3-2-1 花東原住民地區國小資料表 ···29

表 4-1-1 花東原住民地區國小學校數與全縣國小學校數統計表 ···33

表 4-1-2 花東原住民地區國小主要原住民族群統計表···34

表 4-2-1 花東原住民地區國小成立運動代表隊學校數統計表 ···34

表 4-2-2 花東原住民地區國小運動代表隊項目、隊數統計表 ···35

表 4-2-3 花東原住民地區國小運動代表隊成立時間長度統計表 ···36

表 4-2-4 花東原住民地區國小運動代表隊成立原因統計表 ···38

表 4-2-5 花東原住民地區國小運動代表隊是否有擬定訓練計畫統計表 ···39

表 4-2-6 花東原住民地區國小運動代表隊平日集訓時段統計表 ···40

表 4-2-7 花東原住民地區國小運動代表隊每週集訓時段統計表 ···41

表 4-2-8 花東原住民地區國小運動代表隊每週集訓總時數統計表 ···43

表 4-2-9 花東原住民地區國小運動代表隊寒暑假辦理集訓統計表 ···44

表 4-2-10 花東原住民地區國小運動代表隊訓練場地統計表 ···45

表 4-2-11 花東原住民地區國小運動代表隊編成特殊體育班級統計表 ···47

表 4-2-12 花東原住民地區國小運動代表隊訓練設備是否充足統計表 ···47

表 4-2-13 花東原住民地區國小運動代表隊選拔標準統計表 ···49

表 4-2-14 花東原住民地區國小運動代表隊選訓階段統計表 ···50

表 4-2-15 花東原住民地區國小運動代表隊員學業成績表現統計表 ···51

表 4-2-16 花東原住民地區國小運動代表隊訓練設備是否充足統計表 ···53

表 4-2-17 花東原住民地區國小運動代表隊課後學業輔導統計表 ···54

表 4-2-18 花東原住民地區國小運動代表隊國中延續訓練統計表 ···55

(11)

表 4-2-19 花東原住民地區國小運動代表隊國中未能延續訓練原因統計表···56

表 4-2-20 花東原住民地區國小原住民籍與平地籍選手運動表現比較統計表····58

表 4-3-1 花東原住民地區國小運動代表隊教練來源統計表 ···59

表 4-3-2 花東原住民地區國小運動代表隊教練專業證照狀況統計表 ···61

表 4-3-3 花東原住民地區國小運動代表隊教練帶隊成就感統計表 ···62

表 4-3-4 花東原住民地區國小運動代表隊教練行政工作負擔統計表 ···63

表 4-3-5 花東原住民地區國小運動代表隊教練因帶隊而減課統計表 ···64

表 4-3-6 花東原住民地區國小運動代表隊教練是否為義務帶隊統計表 ···65

表 4-3-7 花東原住民地區國小運動代表隊教練自覺組訓上較為困難因素統 計表 ···66

表 4-4-1 花東原住民地區國小其他教師參與運動代表隊訓練統計表 ···68

表 4-4-2 花東原住民地區國小配合運動代表隊調整作息時間統計表 ···70

表 4-4-3 花東原住民地區國小是否為體育重點發展學校統計表 ···71

表 4-4-4 花蓮、台東縣府提供運動代表隊經費或設備統計表 ···72

表 4-4-5 花東原住民地區國小運動代表隊經費校內自籌統計表 ···73

表 4-4-6 花東原住民地區國小運動代表隊申請教育優先區經費統計表 ···74

表 4-4-7 花東原住民地區國小家長會提供經費或人力支援統計表 ···76

表 4-4-8 花東原住民地區國小運動代表隊獲得社會團體經費協助統計表···77

表 4-5-1 影響花東原住民地區國小運動代表隊發展問題統計表 ···79

(12)

圖 次

圖 3-1-1 研究架構···28

圖 4-2-1 花東原住民地區國小運動代表隊成立時間長度統計圖 ···37

圖 4-2-2 花東原住民地區國小運動代表隊成立原因統計圖 ···38

圖 4-2-3 花東原住民地區國小運動代表隊每日訓練時間統計圖 ···40

圖 4-2-4 花東原住民地區國小運動代表隊每週訓練時間統計圖 ···42

圖 4-2-5 花東原住民地區國小運動代表隊每週訓練總時數統計圖 ···43

圖 4-2-6 花東原住民地區國小運動代表隊寒暑假辦理集訓統計圖 ···44

圖 4-2-7 花東原住民地區國小運動代表隊訓練場地統計圖 ···46

圖 4-2-8 花東原住民地區國小運動代表隊訓練設備是否充足統計圖 ···48

圖 4-2-9 花東原住民地區國小運動代表隊選拔標準統計圖 ···49

圖 4-2-10 花東原住民地區國小運動代表隊選拔階段統計圖 ···51

圖 4-2-11 花東原住民地區國小運動代表隊員學業成績表現統計圖 ···52

圖 4-2-12 花東原住民地區國小運動代表隊訂定選手管理辦法統計圖 ···53

圖 4-2-13 花東原住民地區國小運動代表隊員課後學業輔導統計圖 ···54

圖 4-2-14 花東原住民地區國小運動代表隊員國中延續訓練統計圖 ···55

圖 4-2-15 花東原住民地區國小運動代表隊員國中未能延續訓練原因統計圖····57

圖 4-2-16 花東原住民地區國小原住民籍與平地籍選手運動表現比較統計圖····58

圖 4-3-1 花東原住民地區國小運動代表隊教練來源統計圖 ···60

圖 4-3-2 花東原住民地區國小運動代表隊教練專業證照狀況統計圖 ···61

圖 4-3-3 花東原住民地區國小運動代表隊教練帶隊成就感統計圖 ···62

圖 4-3-4 花東原住民地區國小運動代表隊教練行政工作負擔統計圖 ···63

圖 4-3-5 花東原住民地區國小運動代表隊教練因帶隊而減課統計圖 ···64

圖 4-3-6 花東原住民地區國小運動代表隊教練是否為義務帶隊統計圖 ···65

(13)

圖 4-3-7 花東原住民地區國小運動代表隊教練自覺組訓上較為困難因素統

計圖 ···67

圖 4-4-1 花東原住民地區國小其他教師參與運動代表隊訓練統計圖 ···69

圖 4-4-2 花東原住民地區國小配合運動代表隊調整作息時間統計圖 ···70

圖 4-4-3 花東原住民地區國小是否為體育重點發展學校統計圖 ···71

圖 4-4-4 花蓮、台東縣府提供運動代表隊經費或設備統計圖 ···72

圖 4-4-5 花東原住民地區國小運動代表隊經費校內自籌統計圖 ···74

圖 4-4-6 花東原住民地區國小運動代表隊申請教育優先區經費統計圖 ···75

圖 4-4-7 花東原住民地區國小家長會提供經費或人力支援統計圖 ···76

圖 4-4-8 花東原住民地區國小運動代表隊獲得社會團體的經費協助統計圖····77

圖 4-5-1 影響花東原住民地區國小運動代表隊發展問題統計圖 ···79

(14)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

過去的課程標準將體育與德、智、群、美並稱為五育,現今國中小九年一貫 課程綱要七大學習領域中,健康與體育也為其中之一的課程發展方向,所以就課 程而言,體育是學校發展的重要一環。葉憲清(1986)認為體育就是教育,學校 體育係指學校應提供或佈置有計畫、有組織、有系統、有意義設施的體育運動環 境,滿足學生的欲求和需要,規定或鼓勵引導學生從事體育運動,以完成學校目 標。而學校體育包含三個主要的發展方向:一為體育課,二為校內活動及比賽,

三為校外比賽,前兩項主要針對學校內所有的學生,校外比賽則必須由學校透過 計畫、尋找教練、選拔學生、組織訓練等過程才得以成立出一支足以代表學校的 運動代表隊參加對外比賽,透過這樣組訓的過程,不僅提升學生技術層面,同時 也促進學校的組織更加緊密以及激發教師的能力,形成學校特色的一環,例如台 東縣的紅葉少棒隊、台中市雙十國中的排球隊…等等,這些學校運動代表隊的選 手往往成為我國運動發展的中流砥柱,因此如果要談到振興台灣的運動水準,就 不能不去關心學校運動代表隊的發展。

在台灣的運動發展過程中,原住民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不管在田徑、棒球、

羽球……等各種領域中都可以看到原住民在運動場上的表現。王宗吉(2000)提 到,在田徑方面:楊傳廣在1960 年羅馬奧運為我國拿下第一面奧運銀牌,林德生、

吳春妹、蔡成福、施阿勇、吳阿民、田阿妹、王英師、林月香代表國家在初期亞 運中共爭取到12 面的獎牌,古金水、鄭新福、林金雄、曾孝生、蔡益成、陳淑珍 在近十年中也有優異的表現,足見田徑是原住民運動的大本營,籃球方面:鄭志 龍、朱志清、黃春雄、錢薇娟的身手讓社會大眾讚譽有加。張文雄(2005)指出:

在台灣棒球發展史上,原住民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中華職棒中有三分之一的選 手是原住民,劉義傳、陽介仁、王光輝、黃忠義、張泰山、陳致遠等人都留下輝 煌的紀錄,曹錦輝創下史上首位登上大聯盟的原住民選手,這些傑出運動員的表 現都是全體原住民與台灣的驕傲。

(15)

優秀選手的養成絕非一朝一夕,他們能成為體壇上閃耀的巨星最重要的關鍵 是:他們在國小階段便已經參與相關的體育訓練,才能夠在日後的運動場上有如 此的佳績,然而時代的變遷,社會文化的種種刺激也衝擊到許多原住民地區的學 校,影響現今運動代表隊的發展。

幾乎所有與運動習慣相關的研究都指出,一個人是否終身保有運動的習慣,

是決定在學生時代,而且越是成年培養運動的興趣,學會運動的技能,越能持續 長久。教育部委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所進行的《學校運動團 隊及規範運動人口調查》中,發現我國各級學校運動團隊社,平均每校僅有 4.35 個。其中國民小學平均每校有 3.14 個,參加學生只有一成多。運動代表隊成立的 情形,比社團還少,國民小學平均每校只有3.18 隊;大專院校平均亦只有 10 隊。

非但各級學校運動性社團成立的數目少,學生參加比率更低;運動代表隊成立也 不普遍,參與的人數極少。不管那一級的學校,規律運動的人口比率都在四成左 右;學級愈高,比率愈低。最值得注意的是大專院校的女生,從來不運動的在三 分之一以上;八成的女生都自覺運動不足。從這項調查結果顯示,國內各級學校 運動社團和運動代表隊成立情形並不普遍,學生參與的比率偏低。

蘇獻宗(2000)提到目前國民小學體育運動團隊有日益減少的現象,以 1998 年台北縣師生排球賽為例,六人制男生組只有兩隊報名,這種運動代表隊數量逐 漸減少的現象是否也同樣出現在花東地區的原住民地區國民小學,以及這些運動 代表隊組訓時所遭遇到的問題等,都希望透過這個研究了解目前的實際狀況,以 及這些學校所採取的實際作法,希望透過這項研究能為將來原住民體育活動的發 展提供一些資訊及相關建議。

第二節 研究動機

研究者任職於屏東縣武潭國小,學校於2004 年成立柔道隊,由實習老師郭士 傑擔任教練,於協助訓練的過程中,接觸到許多有關柔道隊組訓的相關事宜,例 如經費上的籌措,學生的招訓、管理及教練的來源等等,並發現到:要組訓一支 運動代表隊,而且在校外的比賽上獲得優異的成績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不僅需

(16)

要學生的努力,更要教練、老師的熱情以及家長的全心配合,所以這就成為我希 望去研究國小運動代表隊組訓現況的動機之一

其次於數次與運動界的前輩的晤談中,發現到近年來各項運動賽會,參加的 運動代表隊數量逐漸減少,而且許多教練也面臨到訓練上的難題,例如學生的管 教與管理,透過這些前輩的意見,研究者發現到目前的運動代表隊組訓,似乎正 面臨到缺乏一套有效的管理辦法以及缺乏組織的狀況,因此引發我希望去研究目 前國小運動代表隊發展上較困難之處,此為我的研究動機之二。

目前研究者任教於原住民地區學校,在漸漸接觸原住民文化的過程中,發現 到原住民純真熱情與愛好運動的一面,雖然原住民同胞在經濟水準上不如平地同 胞,但人數居於少數的原住民卻在運動的領域上為台灣人帶來許多的榮耀與驕 傲,而花蓮縣與台東縣可說是台灣地區原住民人數較多的縣市,兩縣的體育活動 發展也頗負盛名,因此以兩縣原住民地區的國小運動代表隊作為研究對象,希望 透過研究者的調查,能提供一些資料給國小運動代表隊與教育行政機關參考。

第三節 研究目的

根據上述的研究動機擬定出以下研究目的:

一、調查花東原住民地區國小運動代表隊基本概況。

二、調查花東原住民地區國小運動代表隊組訓現況。

三、調查花東原住民地區國小運動代表隊教練現況及問題。

四、探討花東原住民地區國小運動代表隊行政支援現況。

五、探討影響花東原住民地區國小運動代表隊發展的問題。

第四節 研究問題

依據上述的研究目的擬定出下列所必須要去深入探討的明確問題,分敘如下:

一、調查花東原住民地區國小運動代表隊的基本概況,包含:學校數多少、構成 族別?

(17)

二、調查花東原住民地區國小運動代表隊組訓的現況及問題,包含:隊名、數量、

成立時間、原因、訓練計畫、平日、每週訓練時段、每週總時數、寒暑假集 訓狀況、訓練場地、體育班、訓練設備、選拔標準、階段、學業表現、管理 辦法、學業輔導、國中訓練及運動成績表現是否優異等相關問題?

三、調查花東原住民地區國小運動代表隊教練現況及問題,包含:來源、證照、

行政工作負擔、減課問題、待遇、成就感及教練自身面臨問題?

四、調查花東原住民地區國小運動代表隊行政支援現況及問題,包含:其他教師 是否支援訓練、學校作息時間、重點發展學校、上級經費設備支援、經費自 籌、教育優先區經費、家長會支援及社會團體是否支援等相關問題?

五、調查影響花東原住民地區國小運動代表隊的發展的主要因素為何?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研究範圍:

本研究以花蓮縣與台東縣原住民地區國小為母群體進行調查,以自編之

「花東地區原住民國民小學運動代表隊組訓調查研究問卷」針對各校運動代表 隊教練進行調查,故問卷發放的對象以各校代表隊教練為主,由教練依據問卷 問題如實填答各校運動代表隊現況,體育教師、組長或非代表隊業務則不列為 本研究相關調查對象及範圍。

二、研究限制:

(一)本研究的研究對象以花東原住民地區國小運動代表隊為主與全國原住民 地區國小運動代表隊的實際結果將有所差異,此為本研究之首要研究限 制。

(二)所使用的研究工具為自編之「花東原住民地區國小運動代表隊組訓調查 研究問卷」,如欲將資料調查詳實,應親自到各校作問卷調查,但受限 於時間、幅員等因素,只能以郵件寄送的方式,請各校運動代表隊教練 填答問卷,在回答的過程中可能會因題意認知差異或是由非訓練業務的 老師填答,造成回答的結果與研究目的有所出入,此為本研究之限制。

(18)

第六節 名詞解釋

為了讓本研究相關問題能夠有明確清楚的定義,茲將相關名詞加以說明如下:

一、花東原住民地區國小:根據2002 年臺灣原住民族統計年鑑,原住民學生人數 達全校學生人數三分之一以上,或位於山地行政區內 的學校屬之,故本研究所指花東原住民地區國小為:

花蓮縣與台東縣的國民小學,原住民學生人數達全校 學生人數三分之一以上,或位於山地行政區內的學校 屬之,另外分校併入本校研究。

二、運動代表隊:指的是學校為參加校外競賽,以不特定的選拔模式所成立的運 動團體,此團體必須有體育課以外的訓練時間與專門教練,非 就短期活動而設立,必須有一年以上的訓練。

三、組訓:何森榮(2002)認為組訓就是組織訓練,將一群興趣或目的相同的人 組合成一個團體,經過整合後加以訓練,以便達成既定之理想目標。

蕭美珠(1992)認為組訓的主要宗旨是在結合個人的力量,加以統整 訓練後,預期發揮出一個具有整體一致性,且組織系統化、紀律化的 團隊力量。因此,學校將一群興趣或目的相同的人,組合成團體,經 過整合後加以訓練,以便達成既定(預定)的理想目標。而組織整合 的過程稱之為組訓。本研究指的是國小運動代表隊為參加校外比賽,

進行組織、訓練的過程。

(1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運動訓練的目的與意義

一、運動訓練的必要性與意義:

美國體育學者 A.Steinhaus:訓練是指提高肌力、耐力、柔軟性的過程,是具 有可逆特性,練習是求技術的進步,是以身體各部位的協調為依據,運動訓練可 以說就是在正確合理的健康管理之下,利用運動員對運動刺激的適應性,培養並 發展各種項目為目的的身體能力教育過程。

運動訓練的特徵:根據運動指導法(1978),運動訓練的第一特徵是:強調所 謂補強訓練,運動訓練的主體在於學會並熟練運動技能,但是運動訓練的實施,

並非僅反覆各項目的技能學習,而應是全盤性體力或身體動作的補強訓練,才能 夠提高各項目的運動能力。第二是具有計畫性的,運動訓練的目的是以培養並開 發青少年的最高運動能力為目的教育過程,因此如果要期望訓練有成效,就必須 擬定訓練計畫,透過長時間的累積方能達成提升運動員能力的目的,第三是訓練 具有科學性,訓練必須依據運動項目的特性與學童身體發展的科學理論基礎去擬 定計畫,除此以外不管在肌耐力、速度、時間等都必須有科學的方法才能提供有 效的訓練,達成目標。

因此運動訓練是在正確合理的條件下對運動員實施運動訓練的過程,其中幾 項特徵為:(一)補強訓練,(二)具計畫性,(三)具科學性。透過這樣的過程使 學童達到運動能力進步的目標。

二、政府及相關單位重視運動訓練的意義與目的

根據教育部「挑戰二○○八~e 世代人才計畫」(2003)重視學生身心健康與發 展是新世紀學校教育的重要課題,而藉由教學與活動的實施可以促進健康與體適 能,持續提供學生學習生活的活力泉源。學生終生運動習慣的培養旨在延續體育 教學的效果、提高運動參與樂趣、增進學生積極參與運動、享受運動樂趣及養成 運動習慣,進而提升學生生命品質。推動「一人一運動、一校一團隊」,透過國小

(20)

喜歡運動、國中學習運動、高中熱愛運動及大專享受運動等階段,來達成每位學 生至少學會一項運動技能,及各校至少組成五個運動團隊;每位學生每天至少累 積30-60 分鐘身體活動時間以及每年提高學生規律運動人口 2﹪之目標。其效益:

1.每位學生至少學會一種運動技能;各校至少組成五個運動團隊。

2.每位學生每天至少累積 30-60 分鐘的身體活動時間。

3.每年提高學生規律運動人口 2 ﹪。

教育部九年一貫健康與體育課程綱要,其中課程目標第三項為「發展運動概 念與運動技能,提昇體適能。」而運動代表隊也可以說是促進學校體育風氣,乃 至於提升學校學童體適能的一項重要學校體育活動。

教育部(2002)在「各級學校體育實施辦法」中,第十六條規定,各校應選 擇具有特色之運動種類,加強培育優秀運動人才,並得組成運動代表隊,聘請具 有專長之教練擔任訓練工作。

陳建森(1996)提到學校運動代表隊組織的目的有兩項:一是推展全民體育,

二是提升運動競技水準。

從主管機關特別針對運動代表隊的設立訂定明確之條文,我們可以了解到在 各個教育階段,發展體育方面活動時,運動代表隊的設立有其必要性與重要性的。

三、國小學童實施運動訓練的目的與意義

(一) 兒童身心發展與運動訓練的相關性

這幾年來大陸在奧運的表現越來越好,從他們的訓練方式我們可以發 現:如果要在競技運動上獲得優異的成績,就必須越早開始系統化的訓練,

因此大陸不僅在小學階段,甚至國小之前就已經進行各種項目的選才工作 如:羽球、桌球、游泳,韻律操、體操等等。此外,過去幾年訓練兒童與 青少年的實際經驗和科學知識已經大有進展,讓我們必須更重視兒童的運 動能力與可塑性。

根據運動生理學—教練指南(1989)指出,兒童期從事精深的肌力、

耐力適能訓練都太早了些。發展肌力、耐力最適合的時期是在約較青春期

(男性約在 14 歲,女性約在 12 歲)晚些。在青春期受訓練,其肌力及心

(21)

肺適能都會增進,但錯過此時機,以後想再訓練,其進步的幅度就大不如 青春期了。

張至滿(1988)基本能力在少年至青少年階段發展最快,成年後則趨 於平穩狀態。運動技巧的學習速度和熟練程度,都受到基本運動能力的影 響。

周美珍(2002)以國小學童為對象,針對運動選手與非運動選手生活 適應之比較研究中指出:運動代表隊學童在「生活適應」方面,有親和力、

社交技巧、社會適應、功課與遊戲的調適及適應感等五個向度屬於適應良 好;在「社會適應」方面,運動代表隊學童顯著優於非運動代表隊學童。

組織運動團隊的目的在於運動團隊具有競爭勝負的壓力與要求,雖然有些 項目是個人的,但是比賽時大多會以團體競賽的方式,而練習也多以團體 的方式來進行,以團體的性質來說,比較單獨場面與共處場面時,一般來 說,共處場面的成績較為優異,後來進一步分析,在共處場面可區分為「競 爭」的效果與「社會性促進」。所謂「社會性促進」是指:共處的人形成外 部刺激,促進個人行為的現象。運動練習時可以個人單獨實施,但是現實 的運動社團或代表隊的構成份子,是具有面對面直接相互影響或作用的功 能,許多學校社團,剛開始會有許多學生,但後來會逐漸脫離,而脫離與 留在運動代表隊的主要原因應該就在於代表隊有無魅力可以滿足隊員的慾 望,使隊員留在運動代表隊的力量有二,一是產生自內部的力量,二是起 於外在的壓力。外部的壓力在表面上也許可以使隊上各份子留下來,卻無 法使團隊產生相互影響貢獻集團,相反的起自內部的力量卻可以產生相互 影響或貢獻集團,這種隊員對團隊魅力的程度稱為團隊的凝聚力。決定對 團隊魅力大小的要求條件是:(一)在團隊內的社會地位高低。(二)團隊 內份子,產生合作性關係時,比起產生競爭性關係的集團感覺強。(三)團 隊內各份子相互交往的次數。(四)團隊內各份子間意見不一的程度。(五)

團隊本身所具有的知名度與價值的高低。

(二) 實施運動訓練對人格發展的影響

1、Milverton(1943)研究青少年的運動訓練對格特質的影響時,發現運動 訓練對身心唯一的影響是提高注意的能力。

(22)

2、Sperling(1942)對紐約市專科學校運動代表隊為對象研究人格適應與運 動成就之關係,結果發現:(1)運動員較非運動員情緒穩定。(2)運動 經驗多者較經驗少者能適應。(3)團體對員與個人項目間,個人特質無 顯著之差異。

3、Tillman 和 Kenneth(1965)針對高中生研究運動訓練對身心的影響,發 現運動訓練不僅對身體適應能力有影響,亦對於人格特質有所影響,即 更趨外向、主宰力、情緒較為穩定、動作比較正確。

4、Cooper(1969)研究有關運動員與人格特質因素之關係,結果認為運動 員較一般人具有更高的情緒穩定性與自信心。

5、Frey 和 Eitzen (1991)研究指出,運動有助建立人格、道德發展、競爭 與團隊精神培養、領導能力及社會適應的提昇、增進個人正面的特質。

(三) 運動訓練與運動代表隊對學生運動員的影響

1、Broyles and Hay(1979)強調運動競賽具有重要的教育價值,對運動員個 人而言,它的價值在於獲得健康身體、身體技能與鍛鍊毅力、道德操守、

情感的成熟、社會性能力、競爭、合作、機會以及認知等。

2、Bucher(1971)與 Jensen(1992)指出運動代表隊應讓學生了解(1)運 動競賽的意義;(2)運動競賽對個人與社會的價值;(3)了解比賽的基 本規則;(4)有能力當一個運動員或是團隊成員;(5)有信心參與和尊 重民主的過程;(6)認識團隊理想的價值;(7)運動技術的發展;(8)

健康和身體適能;(9)認同休閒娛樂整體利益;(10)對成功及超越的渴 望;(11)倫理道德標準;(12)自我訓練感情的成熟與自我控制;(13)

社會適應力;(14)了解對規則順服的重要性;(15)尊重他人權力;(16)

職責及良好人際關係等。

根據以上的研究,我們可以發現雖然青少年階段才是運動訓練的最佳時期,

但透過兒童時期參加運動訓練仍可促進個人的運動能力與技巧,其次透過運動訓 練可以提高個人對團隊活動的參與感,更最重要的是運動訓練將能促進學童身體 適應能力、動作比較正確,並且影響人格特質,更趨外向、情緒亦較穩定,由此 可見國小階段實施運動訓練的重要性。

(23)

第二節 國小運動代表隊組訓問題與探討

一、國小運動代表隊組訓因素

Chellandurai 和 Danylchuk(1984)針對運動代表隊運作的目標提出:1.娛樂- 提供學生、職員、校友及社區娛樂的資源;2.國內運動的發展 3.財政-為校方獲得 財政上的利潤;4.文化的傳導;5.工作機會的增加-使運動員累積其經驗來增加其工 作機會;6.公共關係-加強學校與社區的聯繫;7.運動員的成長(含生理、心理及情 感方面);8.聲望-提昇學校、學生、職員、校友或社區的聲望;9.達到更傑出的目 標-使選手的表現較其他學校更傑出。

劉仲成(1995)認為學校組訓運動代表隊的考量有以下四點,(一)承襲既有 的項目,(二)選擇較適合大眾性(全校性)的運動,(三)配合學校體育設施,(四)

考量校長、主任、教師專長。藍金香(1996)認為學校運動代表隊項目的選擇應 考慮四項原則:(一)重點項目發展,(二)運動項目普遍發展,(三)運動項目配 合社區的需求,(四)重視學生的興趣。

翁志成(1999)分析影響運動代表隊組訓的因素可歸納為以下四點,1.學校目 標 2.學校條件在這個條件的影響因素較多,又可分為主觀因素與客觀因素,在主 觀因素方面包含(一)領導者的企圖心,(二)行政支援,(三)師資;在客觀因 素方面包含經費、場地、設備與器材等:3.學生條件 4.社會資源包含各種贊助團體:

1.校方團體,對學校運動代表隊而言最直接的影響就是所屬的學校,校方的政策、

規定及財務、精神支援不單影響運動代表隊的成績,更是運動代表隊能否存續的 重要因素,而學校中所可能有所影響的有學校老師與學校行政部門。2.其他贊助團 體:如家長會、社會捐助等。

綜合以上影響運動代表隊組訓的因素,可以大致歸結出以下幾點主要因素:

(1)學校傳統歷史隊伍 (2)校長或學校教師有專業能力而設立 (3)社區之傳統背景因素 (4)上級機關指定之重點學校

(5)學校之校園環境因素 (6)社區家長或有心人事之支持

(24)

二、學校運動代表隊行政運作架構:

林貴福(1993)認為運動代表隊組訓工作之推展應包含(一)督導,(二)教 練及管理,(三)充實訓練場地與設備,(四)充裕的經費運用,(五)健全獎勵制 度,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學校運動代表隊並非只是學校體育單位部門單獨運作就 可以進行的工作,還必須從學校行政單位的支持,經費的籌措與運用,人事的安 排與教練選手的選訓等等。

在行政的支援方面,林錦明(2001)指出任何組織的運作都需要有行政的支 援,學校運動團隊的組訓工作並非單指訓練而已,與其相關的週邊工作,如課業 輔導、心理輔導、就業輔導、升學輔導…等,都需要學校行政單位的通力合作。

顧兆台(1992)認為相關的組訓工作有賴校長的支持、政策的配合以及體育同仁 的通力合作,順利解決或完成組訓工作。余美麗(1991)指出學校組織與訓練運 動代表隊,除了具有優秀的運動人才外,學校行政工作的配合,場地器材的支援,

政府體育政策的擬定,在在都影響組訓工作的成功與否。張天津(1989)則認為 運動比賽是學校體育成果之驗收,體育之推展有賴各級主管的重視與支持,老師 與其他同事的支持、配合,學生的參加和家長與社會人士的鼓勵,才能有明顯的 成果,其中主管的重視程度,更具有關鍵性的影響。洪嘉文(2001)對於學校推 展體育的績效評估,不應只重「投入」,未重「產出」之觀念。

許裕呈(1999)將運動代表隊組訓的時機與要素分成以下六項:

(一)主管認知:主管對於組訓工作的認知、理念與支持程度及團體氣氛之 凝聚是成敗之重要關鍵。

(二)學校需求:依學校地區特性、訓練設施、經費及行政條件訂定項目。

(三)社區協助:包括學生家長支持,社區運動風氣盛,亦能提供專業的教 練或訓練員。

(四)教練素養:學校教師中是否具備專業教練知能,是否願意訓練與付出。

(五)學生素質:學校學生人數是否足夠選材。

(六)比賽多寡:影響選手比賽經驗之磨練,參賽中成就感之獲取。

根據以上論述對於學校行政對運動代表隊的支援大致可以區分出兩個層

(25)

面:一是學校行政單位或是上級機關對學校的行政支援,二是教學方面的支援,

以下再列出幾項比較明確的辦法:

(一)行政支援

1.支援經費投入運動代表隊訓練 2.支援參加相關競賽活動

3.縣府或上級機關指定之體育重點項目培育學校

(二)教學支援

1.學校其他教師參與運動代表隊訓練。

2.訓練教師有減課

3.配合運動代表隊訓練調整學校作息時間 4.學生有編成特殊體育班級

三、教練的來源與相關問題:

教練可說是運動代表隊的靈魂人物,尤其在國小的運動代表隊中,教練往往 從選拔、訓練、比賽、經營都一手包辦,如果有學校提供更多的教練人力資源則 成績表現必定更加突出。因此許振明(1997)認為教練的數量及素質是一個成功 運動團隊必要的條件。張至滿(1985)指出專任教練存在之必要性及重要性與日 俱增。林國棟(1989)認為,一個運動團隊的師資(教練)應有教練、助理教練、

訓練員等。但不論現在或過去,國小教練往往由編制內的教師兼任,目前在教練 認證的機制日益普及之後,教練的角色也更日趨專業,所以教練的來源與其專業 的提昇也成為國小運動代表隊組訓的重要課題。

(一)教練的來源

翁志成(1998)針對教練的培訓狀況,列舉出以下三項主要管道:

(一)正規教育課程:國內三所體育學院均開設運動訓練的專業課程,

另也有多所大學開設體育系,其中也包含運動訓練的課程,另外國立 體育學院與文化大學,均設有教練研究所。因此有關教練教育體系中,

在基礎的教練知能方面,以大學體育院校系為主流。(二)政府短期培 訓:教育部共舉辦七期的學校專任教練講習班,結業後,分發至各級

(26)

學校擔任運動專任教練,是政府首批培養出來的專任教練,但因未能 在學校編制中,且常不符學校人力需求,故仍任職者並不多。(三)由 民間單項運動協會,訂定的教練制度,包括:分級、培訓、任用、待 遇…等。大致可分成 A(國家級)、B(省或直轄市)、C(縣市級)三 級,C、B 兩級由協會自行核發,而 A 級教練報請全國體育總會核發,

這都是屬於短期進修,時間從 3 天到一個月不等,因是民間的性質,

故各自發展,缺乏政府的統一要求與規範。

(二)教練在國小運動代表隊應扮演的角色與相關的職責,

許裕呈(1999)列舉出九項工作重點:

1、訓練執行者,擬定計畫、著手訓練。

2、處理年度參賽各相關事宜。(如經費預算、交通、食宿安排)

3、運動員心理輔導員、諮商者。

4、調整運動員比賽技能及心理達至高峰。

5、營造團隊和諧氣氛,公平對待每位運動員。

6、定期檢視訓練成果,陳報訓練績效。

7、代表隊行銷員,建立人脈,爭取贊助經費。

8、建立本身幸福和諧的家庭生活。

9、與家長建立暢通的溝通管道、良好的合作模式。

蔡金霖(1996)建議,各教練應該在每學期開學之前,事先與 教務處負責排課業務的教師溝通,在全盤考量運作之下,協調場地 的使用問題。

(三)目前運動代表隊教練工作所遭遇到的問題

包德明(1989)指出目前大部分的學校都是由體育教師來兼任教 練,雖然優點很多,但若是教師過於重視教練工作,將疏忽學校的正 常授課;相反來說,若是以授課為主,教練為輔,又可能使選手無法 得到完善的訓練。徐元民(1989)調查研究提到,學校專任運動教練 如有正式編制,將可提升工作績效。

另外蘇琴玉(1999)認為教練個人問題亦可能與選手間發生衝突,

(27)

因為教練本身的個性,若過分專制或頑固,使運動員感到恐懼和受辱,

無法完全配合這一點在國小階段的教練訓練尤其容易出現。其次是教 練沒有明確的訓練方向,使運動員在活動時,無從遵循組織制度,無 法建立一套確切的指引,另一種衝突則發生在制定規則的教練與想要 獨立自主的選手間。另外教練與家長間也常因不同的訓練理念而產生 衝突。

因此針對目前教練在組訓國小運動代表隊時所面臨到相關問題,我們試將之 歸類如下:

1、學校行政支援不足:許多國小由於人數編制少且各有業務或班級,所以教 練常得肩負起所有關於運動代表隊的大小事務,但由於運動代表隊其實也 牽涉到許多處室的業務範圍,如總務、訓導、教務等,如果行政支援不足 將使得教練有單打獨鬥的無力感。

2、經費不足:是國小發展運動代表隊常面臨到的問題,所以許多教練都發展 出土法煉鋼的訓練方式。

3、帶隊理念與家長有差異:尤其在管教方式方面

4、帶隊風格與學生接受度不佳:現在的孩子在大人的呵護下長大,所以在抗 壓、挫折容忍度度上與過去都有極大的不同。

5、教練角色與教師角色衝突:在國小階段的運動代表隊由教師兼任教練的比 例尤其高,在這兩種角色扮演如何取得適當的平衡點,也是眾多教練必須 面臨的課題。

6、缺乏專業證照:許多教練都是非專項運動員出身,因此在國小擁有專業證 照的教練其實不多,而證照有無對於教練的影響是值得去探討的問題。

7、影響個人家庭生活:尤其要訓練出好的選手,教練往往要付出許多的時間 與精力照顧學生,往往也造成教練家庭的困擾。

以上的問題,是否真的對國小運動代表隊的教練造成極大的困擾,希望透過 我們的調查去找出影響最大的困擾因素在哪裡

(28)

四、學校運動代表隊經費來源及運作:

推行任何一項工作,經費總是扮演關鍵性的角色,任何活動如果缺乏經 費將無發順利推行,也將無法收到預期的效果。張大昌(2003)認為在運動 代表隊經營上,爭取經費應交給校長、主任,訓練出好成績受肯定則須教練、

老師努力,唯有分層負責才能解決經費上的問題。

(一) 學校體育經費項目

張浩桂(2003)學校體育經費分成兩大類,1.體育經常費,2.體育 建築設備費。前者包括體育行政、活動經費。後者包括體育場地建設 費、添置設備器材的費用。學校組訓運動代表隊,從訓練到比賽都需 要一筆經費予以因應,才能推展相關的活動以及訓練。

1、學校體育經費運用:陳朝陽(1987)列舉學校體育運用的範圍為:

(1)業務費:如文具紙張、班際競賽獎品、錦旗、獎狀等。

(2)活動費:運動員集訓費、舉辦比賽經費。

(3)場地設備費:興建場地或運動設施,所需經費較龐大。

(4)維修費:體育器材修繕、養護。

(5)旅運費:旅費、運費。

(6)材料費:各種球鞋、釘鞋,參加各項運動表演之材料。

(7)獎助學金:依行政院台(1980)執字第二八二一號函核定「積 極推展全民體育運動重要措施實施計畫」第二項第一款明定各級 學校均應普設體育獎金,獎助優秀選手。

2、體育建築設備費

(1)體育場地建設費:

(2)添置設備器材的費用:

(二) 學校體育經費來源

1、學校推展體育活動,有關的經費如此多,其來源根據國民體育法對 體育經費問題的規定,約有五種情形:

(1)各級政府機關及學校應編列體育經費。

(2)政府“應”補助學校開放所需之經費。

(29)

(3)企業機構之體育經費准予列項開支。

(4)民間體育團體自籌體育經費。

(5)政府得酌予補助民間體育團體。

2、陳龍雄(1987)則將體育經費的來源分成五個部分:

(1)教育部補助:本項經費需要舉辦大型校際活動,有具體成效者。

(2)後援會:分為家長、學生、校友三方面熱心人士自願籌集。

(3)廠商捐助。

(4)地方熱心人士捐助。

(5)學校編列預算。

3、從蔡崇濱(1990)的資料指出,參加大專排球聯賽經費有(54﹪)

的學校是由學校全額補助,(20﹪)的學校是由學校部份補助。依 此比例看來一般學校運動代表隊的經營多以自有的體育經費來支 應,因此也對學校的財政造成不小的負擔。

4、體育經費不足是目前各級學校在運動代表隊經營時常遇到的困境,

張雅棻(2001)因此尋求企業贊助是目前熱門的一種方式。韓大衛

(1994)認為企業贊助學校的體育運動,有下列三種類型:

(1)獨家贊助:只有一家企業贊助學校的運動比賽、項目、運動代 表隊或選手。

(2)主要贊助:由數家企業共同出資贊助運動代表隊,而其中一家 企業出資最多。

(3)附屬的贊助:指除了現金之外,亦以其他產品或服務的方式贊 助運動代表隊。

5、陳建森(1997)針對台北縣國民小學運動代表隊經費來源調查研究 指出,以由學校編列經費預算的學校最多,其次依序為由家長會贊 助、教育行政機關贊助、校隊後援會贊助及廠商贊助等。張兆煒

(2001)針對該校羽球代表隊經費來源現列舉如下:主要來源是藉 由球隊成績表現,極力爭取球隊成為重點發展及基層訓練站選訓學 校,以得到器材、比賽經費及營養費,其次才是由學校編列的體育 經費中支出,第三是成立家長後援會,藉由建立家長「使用者付

(30)

費」、「取之於學生、用之於學生」的觀念,讓家長支付部份點心、

服裝及獎勵的費用,並讓後援會自行運作,但避免家長涉入訓練太 多,第四是爭取熱心人士的贊助,第五是成立校友聯誼會,讓畢業 的校友本著回饋母校的心態捐助一些經費來協助推廣相關的訓練 工作。

(三) 教育優先區計畫對運動代表隊經費的影響:

根據教育部(1996)「教育優先區計畫」中,擬訂十項教育優 先區指標。此十項指標為:「原住民及低收入戶學生比例偏高之學 校」、「離島或特殊偏遠交通不便之學校」、「隔代教養及單(寄)

親家庭等學生比例偏高之學校」、「中途輟學率偏高之學校」、「國 中升學率偏低之學校」、「青少年行為適應積極輔導地區」、「學 齡人口嚴重流失地區」、「教師流動率及代課教師比例偏高之學校」、

「特殊地理條件不利地區」、「教學基本設備不足之學校」等 九十四年度教育優先區計畫之補助項目,計有以下八項:

1、推展親職教育活動。

2、辦理學習弱勢學生之學習輔導。

3、補助學校發展教育特色。

4、修繕離島或偏遠地區師生宿舍。

5、開辦國小附設幼稚園。

6、充實學校基本教學設備。

7、充實學童午餐設施。

8、發展原住民教育文化特色及充實設備器材。

以上的優先區計畫對於原住民地區的幫助很大,諸如設施設備 的補助,課業輔導經費的來源,發展具有當地特色的傳統技藝或活 動等。其中針對運動代表隊影響最大的便是第三與第八項的「補助 學校發展教育特色」與「發展原住民教育文化特色及充實設備器 材」,根據根據吳煜敏(2005)針對屏東縣 8 個原住民鄉鎮地區國 小運動代表隊所做的研究,在有成立運動代表隊的19 所學校中有 12 所學校的代表隊經費是由教育優先區的相關經費補助來支援,佔百

(31)

分之七十一,因此我們可以發現教育優先區經費對於國小運動代表 隊的重要性。

因此在運動代表隊經費來源與運用上,在學校體育經費項目有分成兩個主要 項目為學校體育經費運用與體育建築設備費。而學校體育經費來源主要可分為:

1.校內自籌,2.上級單位補助(包含教育優先區計畫),3.家長會成立後援會協助,

4 社會團體贊助,5.教育優先區經費。而政府自 1996 年開始實施教育優先區計畫,

此計畫也成為支持運動代表隊經費來源的重要項目之一。

五、運動代表隊員選拔方式

針對國小運動代表隊員選拔方式而言,根據運動教練學-理論與實務(國立體 育學院,1989)一書指出,選材的方法分為非正式架構的選擇與正式架構計畫的 遴選等兩種方式:

(一)非正式架構的選擇:

1.不拒人千里的策略:「凡有興趣即可入隊」為選人原則。

2.自我評選的策略:由選手自我考慮是否加入、退訓。

3.招募:以團隊的形象或成就作為招募新血輪的依據。

(二)正式架構的遴選:

1.有客觀的評選:考量技術、身高、體重……等因素。

2.主觀的評選:考量個性、行為特徵、性格……等因素。

3.個人的特性:以個人在團體中所能產生的價值為考量。

4.同輩的評量:建立一套標準,由隊員去評選新夥伴。

葉憲清(2001)認為選手選才可從下列三項著手:(一)運動比賽,(二)校 外招募,(三)選拔賽。

孫顯鋒(2000)指出校隊之資格除須具有比賽項目的運動技能外,於品德行 為及學業方面亦須有基本的要求。

林德隆(1987)在選材上引用 Everett:「用具體測驗方法遴選球員,比感覺上 的選取,更為有效且可減少錯誤。」

張兆煒(2001)針對國小階段羽球代表隊的選材方式提到,就時機而言,國

(32)

小中年級階段,在身體方面,體型修長、體位感覺發展顯著、柔軟度佳、大肌肉 運動優於小肌肉、速度、耐力、肌力發展迅速,是學習全身性技巧最佳時機;在 心智方面,會注意對需要速度、技巧的運動或團體比賽表示關心。因此該校羽球 代表隊選在三年級上學期快結束時進行選材。雖然選材具有高度客觀性,但遇到 家長主觀的讓學生退出羽球訓練的可能性發展之下,該校採取兩種選材策略:一 是父母本身能夠經常從事羽球運動,而孩子也有條件且有意願者,這種情況下所 招募到的選手資質較優,且學習意願較強,其次才是依據以下選拔辦法進行:1.

五十公尺衝刺。2.握力器壓握(沒有握力計情況下)。3.垂直跳(跳三次取最高值)。

4.羽球擲遠。5.屈膝仰臥起坐(30 秒)。6.左右分腿(張開時量地板和跨下的高度)。

7.球場左右端線來回跑。

由以上文章我們可以歸納出學校主要的幾項選拔標準:1.品德良好,2.體格發 展潛力良好,3.有興趣,4.家庭支持,5.課業良好等。而學校應針對運動代表隊隊 員進行課業輔導,讓學生不致因訓練而影響課業。

六、運動代表隊學業輔導

Coakley(1994)認為透過運動訓練的參與可培養學童對課業的興趣。但由於 運動代表隊花費較一般生多的時間在運動訓練上,因此相對的,學業方面的問題 自然容易產生。張宏亮(民 84)研究大學績優保送生有適應不良的情形,其中以

「學業適應」問題最大,造成適應不良的主要原因是程度不夠,尤其是英文、數 學。

因此陳建興(1989)認為運動代表隊訓練時間大都利用上下午放學時間,有 時遇到比賽期,會佔用到假日或是正課時間來做練習,而這些時間多是學校運用 為課業輔導的時間,因此選手常因此喪失學習的機會,為彌補學生的課業學習進 度,學校應有下列各項措施:

(一)協調教務處將學生集中成一班,方便練習時間規劃,任課教師也易於針 對該班級的特性來安排課程與規劃進度,也因為在同一班,所以比賽後 也能夠進行集中的補課與輔導

(二)如不能集中則必須依學生能力高低,分散至各班級中,請班級導師勤加

(33)

督導,像這種給予良好的讀書環境,可激發選手的向上心理。

陳龍雄(1989)指出運動員將大多數的時間精力投注在運動訓練的工作上,

因此影響到對於課業專注,這是無可避免的事實,但是相關訓練教師並不能因此 放棄學生的課業學習,因此在訓練之餘,應利用夜間補習課業,運用學長或是熱 心教師來輔導,使學生不致因訓練而荒廢功課。

由以上的文獻,我們可以了解到運動代表隊的選手不僅需要在運動表現上有 突出表現,也必須留意在校的學業成績,但因為代表隊員花費了許多時間在訓練 上,所以學校方面應以負責的態度輔導學生的學業,同時班級導師也應與代表隊 教練取得訓練上的共識,讓學生不致因訓練而荒廢學業。

七、不利目前國小運動代表隊經營的相關因素:

盧俊宏、蘇振鑫(1999)認為國內外學生運動員所面臨的挑戰與心理困擾有 以下六個主要問題:1.入學適應問題,2.學業方面,3.訓練方面,4.受傷方面,5.

就學與生涯規劃,6.藥物及飲食失常。

蘇獻宗(2000)提到目前國小體育運動團隊日益減少的原因:(一)誘因的喪 失:1.取消報考主任校長積分,2.取消調動學校以積分制,3.可帶隊出國比賽的理 念改變。(二)配套措施的喪失。(三)家長的觀念。(四)校長的態度。(五)專 業人才的缺乏。(六)其他因素:1.場地設備方面,2.教師參加進修。

蔡崇濱(1996)指出學校運動代表隊組訓時,以下幾種問題也會容易出現:

(一)「勝利至上」觀念所帶來的影響:對外比賽成績容易淪為唯一的成果評準,

甚至會造成一是忽略競技運動應有的遊戲本質,二是長期的嚴格訓練容易 形成過度使用症候群與精力耗竭症候群,而且冗長的訓練活動佔用其他領 域的時間,錯失均衡學習的機會。

(二)將提升技術水準列為優先考慮,忽略其他教育功能。

(三)教練過度介入加速營運的變質。多數運動代表隊是在教練的主導支配下進 行,在成人的價值觀念中運作,前者容易形成威權的領導與專制的管理,

而剝奪選手主體性與自主性的結果,是造成唯命是從、依賴被動的下一代;

後者容易突顯實力優先主義,而忽略機會均等原則。

(34)

(四)運動代表隊的校園定位未明。既無法令規定的組訓必然

李仁德(1995)認為學校運動代表隊面臨觀念與執行上之偏差,使得運動代 表隊組訓弊端叢生,組訓工作日趨艱困,學校代表隊在校園中定位未明,亦無共 同認定組訓之必要,多隨主管好惡而存廢,或賴教練的熱心支持,影響所及常有 物質匱乏、人事乖違之處。

謝明輝(2002)認為家長影響球隊組織運作甚大,在正面的三個主要功能為:

(一)幫助球隊解決經費之不足。(二)幫助球隊解決內部糾紛。(三)會定期與 球隊聚會,以增進彼此向心力。而負面的功能為(一)對球隊沒有太大的幫助,

只會製造紛爭。(二)干預教練訓練課程。(三)教練會擔心訓練不出好成績。

探討以上相關研究我們歸結出以下幾項造成國小在組訓運動代表隊時的幾項 困擾因素,其中由於多數的原住民地區國小多是屬於勇類的小型學校,特將學生 數列為影響因素之一,列舉如下:(一)學校學生人數太少,(二)缺乏訓練師資,

(三)缺乏訓練經費,(四)家長不支持學生參加訓練,(五)學生參加訓練的意 願偏低,(六)訓練時間不足,(七)運動傷害。

第三節 原住民運動代表隊相關問題的探討

一、花東原住民地區的特色

(一)花蓮縣:根據花蓮縣政府原住民行政局資訊網(2004),花蓮縣主要以 阿美族、太魯閣族、布農族、葛瑪蘭族、等族群為主。阿美族總人口數 約五萬三千多人,主要分佈地區:花蓮縣鳳林、壽豐、吉安、豐濱、光 復、瑞穗、玉里、富里等鄉鎮及花蓮市等地,為母系社會。太魯閣族人 口數約兩萬三千多人,主要分佈於秀林鄉與萬榮鄉。布農族人口數約七 千多人,主要分佈在卓溪鄉與萬榮鄉。葛瑪蘭族人口數約一千多人,主 要分佈在豐濱鄉。

(二)台東縣:根據杜明城(1993)指出,台東縣係全國原住民人口分布最廣 之行政區域,境內計有阿美、魯凱、排灣、雅美、布農及卑南等六族。

(35)

阿美族人幾乎全為平地原住民,係原住民人口最多者,約有十萬,台東 縣境內的阿美族大都分佈在關山、成功、長濱、池上、鹿野、東河、卑 南、太麻里與大武等鄉鎮及台東市內。排灣族人口亦多,但分佈比較密 集,大致聚居於台東縣南部金峰、達仁、太麻里及大武等四個鄉。布農 族裔則以海端鄉、延平鄉及金峰鄉為主要的聚居地。卑南族總人口雖然 只約七千人,但全部聚居於卑南鄉境內,離市區最近。魯凱族的人口與 卑南族相仿,但只有少部份定居台東,集居於卑南境內的大南村。至於 雅美族,則聚居於蘭嶼島上沿海岸的三個村。上述六族,各自操持自己 的語言,形成自己的禮儀習俗,並且發展出自己獨特的藝術成就,所以 在台東的原住民特色是多種族化而且佔全縣人口比例極高。

二、原住民在運動上的傳統與特色

在許多運動項目中,原住民的表現確實相當傑出,范春源(1999)認為運動 正是原住民生活文化的一部份,而國內運動表現成績突出的原住民菁英,堪稱一 流,對於短期提昇原住民的社經地位及人口素質的提高有其效益。

而原住民的運動表現與他們的傳統生活、生活環境有密切的關係,李景崇

(1994)分析指出阿美族傳統之體育運動或日常型態所演變的運動文化,對阿美 族人運動成績的優越表現,應歸功於阿美族豐年祭的活動過程。而潘添財(1994)

研究指出,早期原住民在交通不便的深山生活,一切以身體活動為交通工具,從 小習得跑、跳、奔、逃、攀爬及射箭的技能,並且結合祭禮儀式與體育活動。因 此王建台(1995)指出台灣原住民在各項歲時祭儀與體育活動的結合,有鍛鍊強 健的體魄、求生存、慶豐收及團結族群意志與力量有關的功能。

根據瞿海良(1995)研究指出:台灣原住民的金牌之路致勝的主要關鍵,在 於原住民具有神秘的運動本能,此外葉憲清(1974)研究也指出:原住民越野賽 跑能力顯著優於平地青年的原因,在於原住民青年有較多的步行、爬山、負重的 機會。

根據原住民參與體育活動人口調查,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01)原住民參與體育 活動的總人次為117604 人次,占總人數 381174 之 30.8%,顯見原住民對於體育活

(36)

動參加意願之積極。

范春源(1999)認為原住民在運動成績突出的表現可歸類以下要項:(一)與 生命環境有關的身體活動;(二)與生命禮俗有關的身體活動;(三)與為生命戰 鬥有關的身體活動;(四)與運動競技有關的身體活動。

王建台(2000)以多元文化的觀點認為原住民體育應該有以下特徵:(一)原 住民體育的提倡並不只是針對原住民族群文化的傳承而已。(二)強調原住民體育 文化的同時,推廣不同體育文化間的尊重與了解。(三)從原住民體育文化出發,

強調族群間文化特色。(四)體育的內容規劃應如同多元文化教育一樣,讓地方社 區民眾有更大的彈性與自主。另外他也提到現代文化對原住民傳統體育的衝擊,

也是影響原住民地區國小運動代表隊培訓的一項因素。

三、原住民學童參與運動訓練的適切性

其次在原住民學童參與運動的意願方面,洪嘉文(2000)依據東吳大學楊孝 榮教授調查發現:原住民學生最喜歡的科目,有30.50﹪的國小學生喜愛體育課,

在所有科目中居第一位,另外有 91.70﹪的國小學生,100﹪的國小學生家長,認 為體育、音樂、美勞等為原住民學生的特殊才能,政府應輔導原住民學校選擇重 點加以發展,使原住民學生之特殊才能,得以在學校中充分發揮。

根據李茂祥(2004)的研究指出,偏遠地區的學童與城市學童在體適能的測 驗中的坐姿體前彎、仰臥起坐、立定跳遠、800 公尺跑走均有顯著差異,偏遠地區 的學童的體適能表現明顯優於城市學童,顯示在推動運動代表隊組訓上,偏遠地 區的學童會較都市學童有先天環境上較佳之優勢。

王阿說(2002),指出在針對屏東縣國小高年級學童,在體適能項目表現上 1.

柔軟度方面,六年級學童中,原住民之柔軟度優於一般學童。2.瞬發力(立定跳遠): 不論是全體樣本或是以年級分類,原住民顯著優於一般學童。另在女性學童中,

原住民也是明顯優於一般學童。3.肌力(30 秒屈膝仰臥起坐)及肌耐力(60 秒屈 膝仰臥起坐):在全體樣本及五年級分類中,原住民顯著優於一般學童。4.心肺耐 力(800 公尺)在全體樣本及五年級分類中,原住民顯著優於一般學童。5.身體質 量指數(BMI)在全體樣本及六年級分類中,原住民之身體質量指數顯著高於一般

(37)

學童。因此我們可以了解到原住民學童在瞬發力、肌(耐)力、心肺耐力的表現上較 一般學童為佳。

郭清侯(1972)研究指出:原住民男生在體重、50 公尺急行跳遠、手球擲遠 及引體向上,都優於平地男孩。

有鑒於原住民在田徑方面的傑出表現,教育部為加強培育原住民學生短中長 跑暨十項運動人才計畫列為發展與改進原住民族教育第二期五年計畫重要措施之 一,其中國小階段以培養學生興趣為主。

所以根據以上的學者的研究,再參照在各個運動項目方面原住民運動的表現 上,確實在發展體育競技活動時,國小階段原住民運動代表隊的成立有其必要性 與重要性,而原住民學童搭配其先天的體適能條件也應發展其適合項目,將可較 一般學童有更大的發展性。

四、原住民學校運動代表隊的發展項目

范春源(1999)在原住民參與學校舉辦體育活動現況分析中,提到原住民學 校組訓運動代表隊的項目區分成以下項目,見表2-1:

(一)田徑代表隊共有42 校,組訓率為 66.67﹪,參與人次為 836 人次。

(二)球類代表隊共有45 校,組訓率為 71.43﹪,參與人次為 1254 人次:

球類代表隊中,組訓率最高的為籃球隊,在研究中共有23 所原住民學 校組訓籃球代表隊,組訓率為 36.51﹪(23/63)。其次為棒球代表隊共 有12 所,組訓率為 19.05﹪(12/63)。再其次為桌球,共有 9 所,組訓 率為14.29﹪(9/63)。至於參與的球類代表隊種類為:1.籃球(23 所),

2.棒球(12 所),3.桌球(9 所),4.排球(6 所),5.足球(5 所),6.手 球(3 所),7.巧固球(3 所),8.羽球(2 所),9.壘球(1 所),10.軟式 網球(1 所),11.硬式網球(1 所),12.槌球(1 所),共12 種球類項目。

(三)傳統體育共有2 校,組訓率為 3.18﹪,參與人次為 133 人次。傳統體育 的項目共有兩種,分別為舞蹈與射箭,各有一校。

(四)技擊共有2 校,組訓率為 3.18﹪,參與人次為 55 人次:項目分別是柔 道與武術。

(38)

(五)民俗體育共有5 校,組訓率為 7.94﹪,參與人次為 226 人次。

(六)拔河共有2 校,組訓率為 3.18﹪,參與人次為 62 人次。

(七)其他有2 校,組訓率為 3.18﹪,參與人次為 61 人次:項目分別是溜冰 與體操。

依范春源等人的研究,原住民學校組訓之運動代表隊以球類之組訓率最高,

參與人次也最多,其次為田徑,再其次為民俗體育。傳統體育、技擊項目及體操、

溜冰則為較冷門的項目。

表2-3-1 原住民學校組訓各項運動校隊之比率及參與人數

組訓學校 參加學生人次 備註

項目 數目 比率 男 女 合計 參與率

田徑 42 66.67﹪ 441 395 836 13.55﹪

球類 45 71.43﹪ 827 427 1254 20.32﹪

傳統體育 2 3.18﹪ 23 12 35 0.58﹪

技擊 2 3.18﹪ 30 25 55 0.89﹪

民俗體育 5 7.94﹪ 120 106 226 3.66﹪

拔河 2 3.18﹪ 32 30 62 1.01﹪

其他 2 3.18﹪ 31 10 41 0.66﹪

合計 1514 1015 2529

回 收 有 效 問 卷 總 人 數為6171 人

資料來源:原住民參與體育活動人口調查(51 頁),范春源等,民 88,台北市:

行政源原住民族委員會。

根據吳煜敏(2005)針對屏東縣 8 個原住民鄉鎮地區國小運動代表隊所做的 研究,在調查的 26 所原住民學校中共有 19 校設立運動代表隊,占原住民學校數 的73%,共設立 22 隊,設立一隊的共有 16 校,設立兩隊的共有 3 所學校。男選 手270 人,女選手 188 人,共 458 人。主要可以區分成五種類型分別是技擊、球 類、游泳、田徑與其他,見表2-3-2。

(一)技擊:只有一種發展項目便是柔道共有 8 所學校成立,而且隊伍在近 幾年增加很快,而且。

(二)球類:共包含足球隊7 所國小,曲棍球隊 1 所國小,籃球隊 1 所國小,

數據

表 4-1-2 花東原住民地區國小主要原住民族群統計表  族別  阿美  太魯閣 布農  泰雅  排灣  德魯固  卑南  賽夏  學校數  22 21  12  6  3  2  1  1 花蓮 縣  百分比  59% 57%  32%  16%  8%  5%  3%  3%  族別  阿美  排灣  布農  卑南  魯凱  達悟  學校數  23 9  9  6  3  1     台 東  縣   百分比  64% 25%  25%  17%  8%  3%    第二節    組訓現況及相關問題
表 4-2-4  花東原住民地區國小運動代表隊成立原因統計表  成立原 因選項  (1)  學 校傳 統 歷 史 隊伍  (2)  校 長 或 學校 教 師 有專 業 能 力而設立  (3)  社 區 之傳 統 背景因素 (4)  上 級 機關 指 定之 重 點學校  (5)  學 校 之校 園 環境因素  (6)  針 對學 生 的需  樣本 數  隊伍數   9 20  7  3  6  6  42  花蓮縣  百分比   21% 48%  17%  7%  14%  14%  隊伍數  13 20
表 4-2-8  花東原住民地區國小運動代表隊每週集訓總時數統計表  五 小 時 以 下  五至十小時  十至十五小時  十五小時 以上  樣本數 隊伍數   17 17  5  0 39  花蓮縣  百分比   44% 44%  13%  0%   隊伍數   17 13  2  4  36  台東縣  百分比   47% 36%  6%  11%   隊伍數   34 30  7  4  75  合計  百分比   45% 40%  9%  5%    0%5%10%15%20%25%30%35%40%
表 4-2-11  花東原住民地區國小運動代表隊編成特殊體育班級統計表  有編成特殊體育班級 沒有編成特殊體育班級  樣本數  隊伍數   0 40  40  花蓮縣  百分比   0% 100%   隊伍數   1 34  35  台東縣  百分比   3% 97%    隊伍數   1 74  75  合計  百分比   1% 99%    根據上表可以發現,花蓮、台東縣原住民地區國小絕大部分學校都沒有將運 動代表隊編成體育班級的狀況。  十一、訓練設備是否充足  花蓮縣原住民地區國民小學運動代表隊訓練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We hope to engage and collaborate with stakeholders in the community to explore the many possibilities of aging through creative workshops and community engagement3. We hope

By using the case study and cross analysis of the results,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find out the Business implementing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ystem project, Our study

We try to explore category and association rules of customer questions by applying customer analysis and the combination of data mining and rough set theory.. We use customer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who promote Gratitude Education by using Gratified Dream Savings Notebook

In this study, the Taguchi method was carried out by the TracePro software to find the initial parameters of the billboard.. Then, full factor experiment and regression analysis

This study aimed to explor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classroom management of the homeroom teacher by analyzing the process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classroom management and

The volumes in the School Mathematics series contain brief review notes, selected questions with detailed solutions, and test questions with answers.. We hope you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learning organization culture on teachers’ study and teaching potency in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The research tool 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