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時 興起,在課堂上與學生隨即討論對這類圖像的看法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一時 興起,在課堂上與學生隨即討論對這類圖像的看法"

Copied!
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一章 尋找鐵奶罩的迷思

第一節 鐵奶罩

一如往常走向教室,這個班級與我已相處三年,彼此之間維持著亦師 亦友的互動關係,我看到一群男生圍在一起,似乎有什麼有趣的事物使他 們情緒激昂,笑的合不攏嘴,我悄悄的靠近。吳凱看到我,帶著有點詭異 的笑容對我說:「老師你有穿過這種鐵奶罩嗎?」。原來引起他們熱烈討論 的是「網路遊戲密技」雜誌中,穿著緊身鐵甲、身材姣好的女戰士。一時 興起,在課堂上與學生隨即討論對這類圖像的看法。首先發難的是子璇,

她說:「低級、粗俗,只是畫ㄋㄟㄋㄟ很大」;瑪莉隨即回應:「會嗎?我覺 得很好,這是一種藝術的美,我不會排斥。」;吳凱直截了當的說:「我不 太喜歡太大的,我比較喜歡看下面,看久了會想把她的衣服扒光,呵呵!」 詹迪則說:「我知道身材不合乎比例,可是看起來就很舒服。」;立彰的意 見為:「如果像這種虛幻的,我沒什麼感覺,我只喜歡看臉。」;婉容的看 法是「我覺得這是一種宣傳,現在不管是什麼東西,都會用到『胸部』,或 穿的很清涼的女生推銷,這是一種我不喜歡的文化。」1原來,「鐵奶罩」

的思維,是如此流傳於青少年的對話之間。

一張圖像,不同的對象,詮釋出不同的看法,秉持相異的立場。學生 們是否沉溺於這位女戰士的「鐵奶罩」的迷思當中呢?似乎有,似乎沒有。

在這科技視訊的超速發展,「視覺圖像」成為後現代社會中,主控資訊傳遞 的重要媒介與社會表象主脈的時代,學生們對於「鐵奶罩」的看法,引發 了我的好奇,不禁思索,學生透過現代社會中不可或缺的溝通媒體:「視覺 圖像」,到底獲得了什麼?他們是如何看待這些圖像?用什麼樣的立場分 析?是否影響到其相關觀念的形成?

另一方面,順著「鐵奶罩」這個話題,同學們指出詹迪平時喜歡繪製 類似的圖像,而婉容則常畫「BL」2的主題,詢問他們為何喜歡嘗試其各自 的主題時,詹迪的回答是:「就是畫刻板印象嘛,人家會不想看醜女,身材

1 這些學生是國中三年級生:吳凱、詹迪、立彰是男性;子璇、瑪莉、婉容是女生。

2 「BL」代表Boy’s love,是男同性戀愛情的意思。

(2)

比較好的女生才有人要看,我不斷的磨練,是為了讓他更完美,賞心悅目」 婉容則說:「我不喜歡少女漫畫的中,把女生畫的很可愛,然後很多人喜歡,

所以我畫男生跟男生,而且我也不會把我的主角設定成那種人。」

與學生交談的這一段話,真是「蕩氣迴腸、餘音繞樑三日不絕於耳」。

人類以圖像作為溝通表達的工具,觀賞者從圖像中詮釋意義,就觀賞者的 立場而言,這是一種輸入;創作者藉由圖像創作意義,就創作者而言,這 是一種輸出。學生處於五光十色的視覺文化環境,是否被輸入了什麼?又 會以什麼樣的型態輸出?或者他能抗拒什麼?又以什麼樣的模式反抗?換 句話說:以解讀者而言,其於圖像溝通的同時,秉持什麼樣的概念,這個 概念是否影響著其解讀情況,或者藉由與圖像的互動,改變了概念;以創 作者而言,其繪製圖像時,又是秉持什麼樣的概念,這個概念是否影響著 其繪製的情況,或是又強化了什麼?這種種的問題,成就了這篇研究的動 機,也讓研究者栽進這個議題,展開了漫長、卻也多采多姿的歷程。

第二節 立足點

當代人類的視覺經驗與閱讀行為發生轉向:由基於印刷文本的閱讀逐 漸轉變為基於視覺圖像的解讀,處於視覺圖像充斥的環境,學生們張眼所 見即是各式各樣、意涵豐富且變化迅速的圖像,這些圖像可能納入特定的 敘事,以及此敘事背後的權力架構與論述,蘊含著優勢地位者的意識型態。

這些被認定是「自然而然」的圖像,其實是社會化後的結果,亦是社會權 力關係的縮影。因此,當觀者接觸的圖像的同時,即是在社會文化脈絡背 景下進行溝通,這樣的「觀看」不再是個簡單的行為,而是體現觀看者主 體性和自覺性的意義解讀,並涉及社會的心理狀態。

由此時代的改變,使得藝術教育產生新的理念,近年來,許多學者建 議以視覺文化的觀點看待藝術教育(郭禎祥、趙惠玲,2002; Wilson, 2000, 2003; Freedman, 2003; Barrett, 2003; Chapman, 2003; Kindler, 2003; Tavin, 2003)。由他們的論述中可知,為了使藝術課程與學生的生活相關,並因應 後現代藝術多樣風貌,藝術教育跳脫以往著眼於精緻藝術為主的教學取

(3)

向,不再僅強調美感素養與媒材技法的訓練,轉而重視與一般學生生活經 驗相關的藝術學習,以及對生活中各式視覺圖像的解讀與批判。簡言之,

後現代藝術教育的職責之一,便是引導學生具備分析與解讀各式視覺圖像 的能力。

無庸置疑的,教育的主體是學生,既然視覺圖像為現代社會中不可或 缺的溝通媒體,為了引導學生具備分析與解讀各式視覺影像的能力,瞭解 學生如何解讀圖像,是藝術教育與學生之間溝通的基礎。根據「鐵奶罩」

的啟發,國中生們對於有關性別的圖像的解讀與創作,他們以不同的立場 提出相異的看法,促使研究者以「性別」這個議題切入學生的圖像解讀行 為與圖像創作行為。此外,自 1960 年以來,女性主義經過幾十年的努力逐 漸成為顯學,性別議題已經成為當前藝術教育界所支持的重要研究主題(郭 禎祥、趙惠玲,2002:344;陳瓊花,2004a:3; Collins & Sandell, 1997: 211;

Dalton, 2001)。

根據 Nochlin(1989)的觀點,在具性別差異的社會中,意識形態將女 性藝術創作邊緣化,女性形象則根據男尊女卑的層級被複製。而 Sturken 與 Cartwright 也說明:在美術史、當代電影與廣告的影像中,女性的意象 通常以諸多不同的方式呈現,其形象之創造仍由男性所主宰,女性似乎被 定義為扮演愉悅觀者的角色(Sturken & Cartwright 2001: 81)。如此看來,許 多有關性別的視覺圖像當中,存在以男性的價值觀為主軸的權力機制,一 般觀者如果僅關注可見的表象,而忽略表象下不可見的意義系統時,其實 已經受制於視覺圖像中支配式的訊息。因此探討觀者如何看待性別圖像,

以及其以何種立場解讀,在女性意識覺醒的今日,實具研究的價值。

另一方面,圖像的創作並非在真空的世界中產生,同樣發生於社會環 境當中,社會和文化必然會引導、塑造創作者的繪畫行為。藝術表現在某 種程度上必然會受到傳統性別觀念的規範,就如同詹凱與婉容他們所繪製 的圖像,呈現出他們對於性別的看法,也呼應了 White(1998)所言:創作者 的外在世界經驗,可以從其畫作中反映出來,繪畫可以視為一種內在心理 狀態的視覺化呈現(p.223)。因此,從創作者所繪的圖像,可以發現其從環 境互動的結果中學習而來的經驗。研究者於是思索,當代性別平等觀念的 洗禮下所交織著傳統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處於這樣的社會脈絡,學生會

(4)

以何種性別觀念、何種表現方式,呈現不同性別的圖像呢?他們對於其所 表現的性別圖像是否「具有意識」的了解其所「攜帶」的內涵與意義呢?

這種對於學生所創作圖像意義的探索,有別以往藝術教育領域研究中,強 調繪製能力與形式風格的探討,應有助藝術教師進一步了解學生的藝術行 為,進而擴充藝術教師教導學生有意義的藝術創作之知能。

根據上述的研究動機與背景,研究者選擇個體一生中身心發展改變的 重要階段:「青少年」作為研究對象。青少年期正值快速成長發育期,是身 份認同的形成階段,亦為性別認同強化時期,正是學習其人際關係交往及 性別角色認同的重要時機。Piaget(1983)認知發展理論亦說明,十一歲以上 為形式運思期(formal operational stage),具備假設、演繹的能力,並能真正 運用抽象符號從事內在的省思活動。於此時期,觀賞者對於視覺圖像的符 號解讀,較能深刻的剖析。因此探討青少年如何表現性別圖像,以及如何 解讀性別圖像之藝術行為,首先突被單一明顯訊息的體現,以解構青少年 對於此文本多樣的觀點,進而從這些個人特性中,建構出青少年對於性別 圖像解讀與表現的輪廓,提供藝術教師相關的資訊,為師生間的溝通奠定 良好的根基,應具有時代的意義與教學應用上的價值。

第三節 研究問題與目的

基於上述研究動機與背景,本研究主要探討問題為不同年級、性別與 班別之青少年:

(一)性別概念與圖像創作的關係?

1. 如何表現不同性別命題的圖像?

2. 其性別概念與其圖像創作之間有何關係?

3. 其性別概念與其圖像創作受何種社會因素影響?

(二)性別概念與圖像解讀的關係?

1. 如何解讀不同特色的性別圖像?

2. 其性別概念與其圖像解讀之間有何關係?

3. 其性別概念與其解讀圖像受何種社會因素影響?

(5)

基於上述的問題,本研究之目的為了解不同年級、性別與班別之青少 年:

(一)表現性別圖像與解讀性別圖像的方式與型態。

(二)性別概念與圖像創作之關係。

(三)性別概念與圖像解讀之關係。

(四)影響其性別圖像創作與性別圖像解讀的社會因素。

第四節 名詞釋義

茲將本研究所提及重要名詞,予以概念性或操作型定義如下:

一、 青少年

青少年是每個人一生中必須經歷的階段,也是人生最重要的關鍵時 期。目前對青少年時期所含括的年齡期間,各專家與學者看法不一,但不 可否認的青少年是介於兒童期與成人期的過渡時期。女性大約由十二歲開 始到二十一歲之間,男性大約介於十三歲到二十二歲之間(江佩真,1996) 有人將青少年期細分為青少年早期(13~15 歲,國中階段),中期(16~

18 歲,高中/高職階段),及晚期(18 歲以上,大學/就業階段)(李孟智,

1998)。根據教育部所設網路國語辭典(1998)定義,青少年為年齡在十二 至十八歲,介於兒童、成人間的青春期階段。本研究採取教育部所設網路 國語辭典(1998)定義,青少年為年齡在十二至十八歲,介於兒童、成人 間的青春期階段。本研究考慮國、高中生剛入學需要熟悉學校環境,三年 級時則有升學壓力,因此選擇國中二年級(約 14 歲)與高中二年級(約 17 歲)之青少年為研究對象。

二、 性別概念

本研究所指稱之性別概念,係指個體將環境中有關性別的訊息整理、

分類而成為對自己或別人性別的瞭解,為有關性別的各種訊息,包括性別 認同、性別角色、性別刻板印象以及身體形象的態度。

1. 性別認同:是指個體對自我所歸屬性別的自我知覺,與可接受之兩性行

(6)

為模式歷程,這種認知程度受到文化背景的影響很大。

2. 性別角色:某一社會文化情境下,對於男性或女性所形塑的行為模式。

是文化所期望的適合男性或女性的行為。

3. 性別刻板印象:則指人們對男性或女性群體的一般共通信念,對於個體 在性別期待中起了一種特殊的框架作用,有時侷限男女平等的發展。

4. 身體形象:身體形象包含個體對身體吸引力的知覺,以及對於身體美的 標準的認知與定義。

三、藝術表現

根據教育部網路國語辭典(1998)對於藝術與表現的解釋為:對自然 物及科學,凡人所製作之一切具有審美價值的事物,如詩詞歌賦、戲曲、

樂譜、繪畫、雕刻、建築等,統稱為藝術;表現的解釋為:把思想、感情、

生活經歷等內情顯露出來。本研究所言之藝術表現為有關青少年創作的圖 像與解讀之圖像中的思想、感情、生活經驗的內情,並將其定義為圖像創 作與圖像解讀:

1. 圖像創作

根據教育部網路國語辭典(1998)對於圖像與創作的定義為:圖繪形 象;創建製作。本研究所言的圖像創作需透過青少年表現,經過繪畫的動 作而成。而繪畫的定義為:使用媒介材料,所產生作品的過程,透過構圖、

造型和色彩等表現手段,創造視覺上的形象,謂之繪畫表現。而就題材內 容的不同,可分為人物畫、風景畫等(教育部網路國語辭典,1998)。本研 究是以人物畫探討青少年的性別概念,包括「男性人物畫」「女性人物畫」

「忙碌的爸爸」以及「忙碌的媽媽」等四張人物圖像創作。

2. 圖像解讀

圖像意義的產生是一種關於圖像、觀者與背景脈絡的互動,是觀者根 據其獨特的文化背景,從圖像詮釋意義的過程。因此,本研究的研究對象 根據本研究訪談大綱,觀看並詮釋圖像意義的過程為是為圖像解讀。此處 所言的圖像為本研究所挑選,具備圖繪形象的五張平面廣告。

(7)

四、 社會因素

由於青少年的性別概念、圖像創作與圖像解讀皆受到社會因素的影 響。本研究將探討教師、行政人員、家庭成員(父母、兄弟姊妹)、同儕團 體(同學、朋友)以及傳播媒體等社會因素,如何對青少年的性別概念、

圖像創作以及圖像解讀產生影響。

五、性別圖像之建構與解構

本研究之「性別圖像」所指為:透過研究對象所創作的四張人物作品,

以及五張研究者根據研究目的所選擇之廣告。「建構」所言為研究對象所創 建製作而構成的性別圖像;「解構」之意涵為研究對象對於其所建構之圖像 的說明,以及對研究者所選之五張廣告的解讀。

(8)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網站主頁 > 課程發展 > 學習領域 > 藝術教育 > 教學資源 >視覺藝術

• 承接視覺藝術科作為高中課程的 選修科,並繼續推動本科課程的 發展,教育局於2020/21學年開

課題  感動一刻  學習階段  第三學習階段  科目  視覺藝術 ..

宋代文化的繁榮與當時人們從文化角度吸收佛教的養分,應用

教育局 課程發展處 藝術教育組.. 你的生活

從視覺藝術學習發展出來的相關 技能與能力,可以應用於日常生 活與工作上 (藝術為表現世界的知

在基礎教育階段,學生通過視覺藝術評賞、視覺藝 術創作和視覺藝術知識 三個學習範疇

現時,STEM 教育已融入了在小學課程當中;不少學校在規劃及組織 STEM 相關學習活 動時,更融入藝術教育/人文精神的學習元素,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