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博 士 論 文 中 華 大 學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博 士 論 文 中 華 大 學"

Copied!
30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中 華 大 學 博 士 論 文

題目:地方政府建構知識創造模式與導入知識 管理策略之研究-以苗栗縣政府為例-

A Survey of Current Knowledge Management Establishment and Implementation Status at Taiwan Local

Government Level-Using Miaoli County Government as an Example-

系 所 別:科 技 管 理 研 究 所 學號姓名:8 8 0 3 4 1 0 李 元 傑 指導教授:賀 力 行 博 士

中華民國九十五年七月

(2)
(3)
(4)
(5)

i

地方政府建構知識創造模式與導入知識管理策略之 研究-以苗栗縣政府為例-

學生:李元傑 指導教授:賀力行博士 摘 要

網際網路盛行知識經濟時代來臨,已然改變了傳統經濟市場結構,不論 市場需求、交易方式、生產方式、行銷方式等,莫不面臨重大變革與挑戰;

傳統的生產方式與條件轉換為不是固定資產或生財之道。

經濟發展從著重「生產力」議題轉變為「創新」議題;「知識」更成為二 十 一 世 紀 新 經 濟 的 基 礎 核 心 , 這 是 一 場 以「 知 識 經 濟 (knowledge based Economy)」為前導,以「知識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為變革主軸的 戰爭已經悄然上場,使得國與國、政府與企業、企業與顧客、相互之間的競 爭力、聯繫力產生了巨大變化;其中顯而易見的趨勢就是誰能掌握資訊,誰 能依據本身優勢,快速反應環境變遷亦適應變遷,並能有效整合知識與資源 的運用,誰就能掌握競爭優勢,尤其在這社會價值與商業行為、產業發展模 式不斷急遽變化、國際化、自由化腳步加快,人與人互動頻繁的現在時代裡,

每一國家、政府、企業,除了要能解決許多內部棘手複雜的問題外,還要隨 即做好面對新世紀、新環境即將帶來的一切嚴峻與新挑戰。

我國長期處於天然資源極為匱乏與有限與人力資源不利情況下,已逐漸 相對缺乏的必然環境條件,藉以導入「知識管理」依其機制,發揮其政府應 有的功能顯是企業與民眾極為期盼之事。

我國政府機關面對多變的國際與國內競爭環境改變之雙重挑戰,政府之 競爭力能否提升攸關我國企業能否永續經營、國人生活品質條件能否賡續提 昇。

本研究之主要目的,探討現行我地方政府機關應如何建立的知識管理機 制,及如何將平時所累積的智慧、經驗轉化為知識,建構知識創造運用模式 與導入知識管理策略,將知識視為資產予以導入知識管理,藉有效管理運用 擴大行政績效,藉以有效掌握知識管理之先機再創組織競爭優勢。

(6)

ii

處於知識領航的新經濟時代,運用高度知識的搜集、整理、傳播與運用,

顯然已成為公私部門提升競爭力的重點策略,地方政府致力於知識化有效管 理的結果,不但可以提升國家競爭力,更可藉以鞏固產業的競爭地位。

關鍵詞:知識經濟、知識管理、行政績效、策略規劃、智慧資本。

(7)

iii

A Survey of Current Knowledge Management Establishment and Implementation Status at Taiwan Local Government Level-Using Miaoli

County Government as an Example-

Student: Yuan-Jye Lee Advisor: Li-Hsing Ho Abstract

Taiwan has long been facing the challenge of scarce natural resources and limited human resources. Therefore, with the lack of necessary environment factors, both the citizens and enterprises are expecting the maximization of the government functions by the implementation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mechanisms.

The Taiwanese government agencies are now facing the dynamics of the changes in competitive environment factors both internationally and domestically.

Thus, whether the enterprises here in Taiwan can continue to operate and whether the life qualities and conditions can improve will be determine by the degree of improvement on Taiwanese government’s competitiveness.

The goal of our research is to discuss how to properly establish the knowledge management mechanisms by local governments in Taiwan. In addition, we will also discuss how these local governments can translate their accumulated intelligences and experiences into knowledge, establish the knowledge creation and utilization models, and implement knowledge management strategies. By treating knowledge as valuable assets and installing and utilizing proper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 can increase the local governments’ performances and allow the government agencies to reestablish organization competitive advantages.

In the knowledge-based new economy, knowledge collection, processing, diffusion, and utilization have become the key strategy to increas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both the private enterprises and government agencies. The

(8)

iv

result of local government agencies’ investments on knowledge-based management will be the enhancement of Taiwan’s overall competitiveness and the solidification of the competitive position for industries in Taiwan.

keywords: knowledge-based economy, knowledge management, organizational culture, strategic plamming, intellectual capital

(9)

v

誌 謝

有幸投入本校科技管理研究所博士班學習數年以來,承蒙指導教授 賀力 行博士耐心、悉心的指導,無論在課業或是生活上均給予最大的支持,其謙 沖且嚴謹的待人處事與治學態度以及豐富且紮實的學識,皆令學生萬分敬 佩,亦是學生學習的典範,能在恩師的帶領下學習與成長是學生莫大的榮幸。

本篇論文的完成,除感謝指導教授 賀力行博士外,更感謝口試委員於百 忙之中撥冗指導,提供諸多寶貴意見,使得本論文得以更加完備與具有價值,

在此一併致謝。

研究期間亦感謝系上師長諄諄教導,學弟妹以及同窗好友莊振家等人的 協助與關懷。

最後要感謝我的家人,感激之情非筆墨能形容。最後僅以本論文獻給曾 經關心、照顧、愛護我的師長、朋友以及家人。

李元傑 謹識於中華科管所

中華民國 95 年 6 月 6 日

(10)

vi

目 錄

摘 要 ... i

Abstract...iii

誌 謝 ... v

目 錄 ... vi

圖目錄 ... x

表目錄 ...xiii

第一章 緒論 ... 1

1.1 研究動機與背景 ... 2

1.2 研究目的 ... 4

1.3 研究理論方法 ... 6

1.3.1 文獻分析... 6

1.3.2 研究方法... 6

1.3.2.1 專家諮詢 ... 6

1.3.2.2 個案研究法 ... 7

1.3.2.3 比較研究法 ... 7

1.3.2.4 演繹式建構 ... 7

1.3.3 研究理論... 7

1.4 研究流程與步驟... 7

1.5 研究章節架構... 9

1.6 研究限制與範圍 ...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13

2.1 知識經濟 ... 13

2.1.1 知識經濟的演進... 14

2.1.2 知識經濟的定義... 17

2.1.3 知識經濟的影響與指標... 20

2.1.4 知識經濟運作特質... 21

2.1.5 知識經濟與企業體系... 23

(11)

vii

2.1.6 知識經濟與國家發展... 28

2.1.7 知識經濟與知識管理... 29

2.2 知識 ... 30

2.2.1 知識的意涵... 30

2.2.2 知識的層級... 36

2.2.3 知識的形成... 38

2.2.4 知識的類型... 39

2.2.5 知識的活動... 45

2.2.6 知識管理與組織運作... 52

2.2.7 知識獲取... 52

2.2.8 知識轉移... 53

2.2.9 知識蓄積... 56

2.2.10 知識擴散... 59

2.2.11 知識評核 ... 64

2.2.12 知識加值... 69

2.3 知識管理 ... 70

2.3.1 知識管理的意涵... 70

2.3.2 知識管理的目的... 73

2.3.3 知識管理的的類型... 77

2.3.4 知識管理的程序... 80

2.3.5 知識管理的架構... 86

第三章 組織導入知識管理 ... 93

3.1 知識管理導入 ... 93

3.1.1 知識管理導入的規劃... 93

3.1.2 知識管理導入的準備... 97

3.1.3 知識管理的應用工具... 106

3.1.4 知識分享平台的建構... 115

3.2 組織導入知識管理的程序與事項... 117

3.2.1 推動知識管理的障礙與因應... 124

3.2.2 建立與經營知識社群... 130

3.2.3 組織推動知識管理的展望... 132

3.2.4 組織導入知識管理之注意事項... 140

(12)

viii

3.2.5 組織推動知識管理的成功關鍵... 143

3.3 組織導入知識管理之一般模式 ... 146

3.3.1 確實了解組織實施知識管理的目的... 147

3.3.2 成立實施知識管理的執行單位... 148

3.3.3 建立知識庫之機制... 149

3.3.4 建立知識分享的激勵制度... 150

3.3.5 排除推動知識管理的障礙... 151

3.3.6 教育說明導入知識管理的意義... 153

3.3.7 建立知識管理的制度... 154

3.3.8 導入知識管理的程序... 156

3.3.9 檢討並導入 IT 硬體與應用 ... 158

3.3.10 建構知識平台... 160

3.3.11 知識社群有效經營 ... 161

3.3.12 建立知識與智慧資產評估機制... 162

3.3.13 從組織變革成為組織學習的學習型組織... 163

3.4 知識管理策略... 167

3.4.1 知識管理之策略觀... 167

3.4.2 知識管理的策略屬性... 167

3.5 知識管理的促動因素... 171

3.5.1 組織策略與領導能力對於知識管理的意涵... 171

3.5.2 組織文化對於知識管理的意涵... 176

3.5.3 資訊科技對於知識管理之意涵... 181

3.5.4 衡量指標對於知識管理意涵... 187

3.5.5 知識管理促動因素間的互動關係... 189

3.5.6 知識管理績效... 191

第四章 政府知識管理 ... 195

4.1.政府知識管理 ... 195

4.1.1 政府知識系統與私部門知識管理之差異... 196

4.1.2 政府知識管理的目的... 198

4.2 苗栗縣暨苗栗縣政府組織沿革 ... 199

4.2.1 苗栗縣政府組織架構... 203

4.2.2 苗栗縣政府知識管理發展概況... 204

(13)

ix

4.2.3 苗栗縣政府知識管理推動之現況與缺失... 217

4.2.4 苗栗縣政府 SWOT 分析 ... 222

第五章 苗栗縣政府建立整合型知識管理架構策略作為 ... 232

5.1 苗栗縣政府建立知識管理架構應考慮觀點 ... 232

5.2 苗栗縣政府建構完整知識管理架構圖 ... 233

5.3 苗栗縣政府知識的定義與獲取 ... 235

5.4 苗栗縣政府知識創造 ... 236

5.5 苗栗縣政府知識的分享與移轉 ... 239

5.6 苗栗縣政府知識的利用 ... 243

第六章 結論 ... 268

6.1 文獻探討發現 ... 268

6.2 個案研究發現 ... 270

6.3 結論 ... 273

6.4 研究貢獻與創新 ... 279

6.5 後續研究建議 ... 280

參考文獻 ... 283

(14)

x

圖目錄

圖 1.1 研究流程步驟圖 ... 8

圖 1.2 研究章節流程圖 ... 10

圖 2.1 資料、資訊、知識、智慧之層級概念 ... 37

圖 2.2 知識螺旋 ... 40

圖 2.3 知識轉換模式 ... 48

圖 2.4 知識管理輸入-轉換-輸出的循環過程 ... 50

圖 2.5 組織中知識活動與組織記憶 ... 51

圖 2.6 知識管理的內容 ... 71

圖 2.7 知識的基本操作 ... 74

圖 2.8 知識管理類型矩陣圖 ... 78

圖 2.9 知識管理 6C 觀念 ... 85

圖 2.10 知識管理之架構 ... 88

圖 2.11 知識管理系統架構 ... 89

圖 2.12 知識系統架構圖 ... 91

圖 3.1 不同空間的知識分享 ... 100

圖 3.2 不同時間的知識分享 ... 100

圖 3.3 資訊科技在知識分享所扮演的角色 ... 105

圖 3.4 群組軟體支援維度示意圖 ... 111

圖 3.5 群組軟體應用範圍示意圖 ... 111

圖 3.6 資訊過濾與資訊檢索 ... 113

圖 3.7 知識平台的功能 ... 116

圖 3.8 推動知識管理之程序與步驟 ... 117

圖 3.9 社群會員的形成與管理 ... 131

圖 3.10 知識管理之定性期望效果 ... 134

圖 3.11 知識管理之定量期望效果 ... 134

圖 3.12 系統效能提昇、改善與再造架構圖 ... 136

圖 3.13 學習型雙階變革理論模型 ... 138

圖 3.14 組織競爭力觀點下之學習型雙階變革理論模型 ... 138

圖 3.15 提昇企業價值示意圖 ... 139

圖 3.16 確實瞭解組織實施知識管理的目的 ... 148

(15)

xi

圖 3.17 成立實施知識管理的執行單位 ... 149

圖 3.18 建立知識庫 ... 149

圖 3.19 建立知識分享的激勵制度 ... 151

圖 3.20 推動知識管理的障礙 ... 153

圖 3.21 教育說明導入知識管理的意義 ... 154

圖 3.22 依序建立知識管理的基本制度 ... 156

圖 3.23 依組織能力規劃導入知識管理的程序 ... 158

圖 3.24 檢討組織 IT 資源並導入相關硬體與軟體 ... 159

圖 3.25 適時建構知識平台 ... 160

圖 3.26 知識社群有效經營 ... 162

圖 3.27 建立知識與智慧資產評估機制 ... 163

圖 3.28 從組織變革成為組織學習的學習型組織 ... 164

圖 3.29 知識管理導入模式 ... 165

圖 3.30 導入知識管理組織整體策略之關係圖 ... 166

圖 3.31 知識管理工具分析圖 ... 183

圖 3.32 知識管理促動要素關係圖 ... 189

圖 4.1 苗栗縣政府組織架構圖 ... 203

圖 4.2 系統整理架構圖 ... 208

圖 4.3 苗栗縣政府知識管理平台(1) ... 212

圖 4.4 苗栗縣政府知識管理平台(2) ... 212

圖 4.5 苗栗縣政府知識管理平台(3) ... 213

圖 4.6 苗栗縣政府知識管理平台(4) ... 213

圖 4.7 苗栗縣政府知識管理平台(5) ... 214

圖 4.8 苗栗縣政府知識管理平台(6) ... 214

圖 4.9 苗栗縣政府知識管理平台(7) ... 215

圖 4.10 苗栗縣政府知識管理平台(8) ... 215

圖 4.11 苗栗縣政府知識管理平台(9) ... 216

圖 4.12 苗栗縣政府知識管理平台(10) ... 216

圖 4.13 苗栗縣政府知識管理平台(11) ... 217

圖 4.14 SWOT 分析程序... 224

圖 5.1 整合型知識管理架構觀點圖 ... 233

圖 5.2 完整的知識管理架構圖 ... 234

圖 5.3 組織外部知識定義圖 ... 235

(16)

xii

圖 5.4 組織內部知識定義圖 ... 236

圖 5.5 組織創造知識原因圖 ... 237

圖 5.6 個人知識創造模式圖 ... 238

圖 5.7 組識知識創造的流程模式之主要架構圖 ... 239

圖 5.8 知識分享管道 ... 241

圖 5.9 知識移轉之類別 ... 241

圖 5.10 組織知識利用的流程與相關理論 ... 244

圖 5.11 知識移轉的成效衡量圖 ... 245

圖 5.12 知識利用的成功要件圖 ... 246

圖 5.13 影響組織知識的吸收能力之主要因素架構圖 ... 247

圖 5.14 組織知識的吸收能力對組織績效的影響圖 ... 248

圖 5.15 組織知識儲存的主要步驟圖 ... 249

圖 5.16 個人、群組、組織的主要知識儲存方法圖 ... 250

圖 5.17 組織知識的加工與提煉的主要活動圖 ... 251

圖 5.18 知識架構概念圖 ... 252

圖 5.19 知識庫結構設計目標圖 ... 253

圖 5.20 組織知識的更新與重整圖 ... 254

圖 5.21 知識管理與組織績效之關聯圖 ... 255

圖 5.22 組織知識管理的行為面觀點 ... 255

圖 5.23 組織獎勵類型圖 ... 256

圖 5.24 知識長的任務功能圖 ... 257

圖 5.25 知識長應具備的能力圖 ... 258

圖 5.26 知識管理實施的不同策略圖 ... 259

圖 5.27 知識管理導入方法圖 ... 261

圖 5.28 知識管理導入架構重點圖 ... 262

圖 5.29 知識管理關鍵成功因素圖 ... 263

圖 5.30 知識管理成敗的關鍵問題圖 ... 267

(17)

xiii

表目錄

表 2.1 資本主義的特徵及屬性 ... 15

表 2.2 新經濟與傳統經濟之特徵差異 ... 16

表 2.3 知識經濟的意涵 ... 18

表 2.4 知識經濟的運作特質 ... 23

表 2.5 亞太國家之知識指標 ... 26

表 2.6 知識經濟時代 OECD 會員國的現象與說明 ... 29

表 2.7 知識的定義 ... 36

表 2.8 知識取得方式 ... 53

表 2.9 知識管理類型(策略面)分類表 ... 78

表 2.10 知識管理程序一覽表 ... 85

表 3.1 Quintas 等人提出之知識策略之管理前提與策略屬性:... 168

表 3.2 Zack 提出之知識策略之管理前提與策略屬性: ... 168

表 3.3 知識策略屬性相關文獻 ... 169

表 3.3 知識策略屬性相關文獻(續) ... 170

表 3.4 知識執行長所應具有的技巧 ... 175

表 3.5 知識社群的貢獻在於提高組織的價值 ... 179

表 3.6 有效經營策略社群的重要原則 ... 180

表 3.7 知識管理平台中資訊科技的功能與分類 ... 185

表 3.8 知識管理績效指標之整理表 ... 191

表 3.9 知識績效類型之建構表 ... 191

表 4.1 組織內部優勢、劣勢與外部機會與威脅分析 ... 222

表 4.2 SWOT 分析之策略擬定... 222

表 4.3 苗栗縣政府 SWOT 分析... 225

表 5.1 知識移轉策略的比較 ... 242

(18)

1

第一章 緒論

二十一世紀的來臨,知識經濟大行其道,有形資產已不再成為絕對的優 勢,更不是競爭優勢,預估全球資產市場達四分之三以上市值,將分佈在智 慧資產範圍內;諸如版權、專利權、顧客資料、財務記錄、營業資料、貿易 資訊、交易秘密…等。

知識經濟的興起,源起於人類對經濟活動想法之改變,其改變能夠預期;

國家、企業與個人其財產的所得,將出現重新分配的結果,其造成的改變誓 將異常重大。

1950 至 1970 年代,企業組織的經營核心在於資料、產品、績效等三者,

然而 1970 至 1990 年代,資料轉為具有多重複製性的「資訊」(information)、

產品轉為顧客導向的「問題解決」(problem solution)、由強調「績效」轉為重 視組織經營的「策略規劃」(strategic planning)。晚近則由資訊轉而重視「知 識」(knowledge)、由顧客問題之「解決」轉而注重「創新」(innovation)、由 策略規劃轉而注重「策略」,期使企業組織能適應外在商業環境的快速變遷。

知識經濟自 1992 年起在美國快速興起,美國的新經濟發展出現以發展知 識經濟為主的特性,知識係建立在大量的訊息處理上,經由消化、吸收、產 生創意後得到智慧;大量訊息則奠基於排除可能影響全球化的各種障礙,以 及透過網路革命創造出知識的價值,再經由創新作為運作的機制而獲得高效 益、高利潤。

美國的新經濟所呈現的多元面貌包括:加速生產因素的全球流動性;決 定全球競爭優勢的因素為「知識」、「創新」、「速度」、與「改革」;出現了「知 識」獨領風騷;「科技」主宰創新;「速度」決定成敗;「改革」影響盈虧…等 一連串的新觀念;明顯挑戰傳統經濟與經營模式。

人類的文明發展史,是自農業社會邁入工業社會,其導因於生產方式的 改變,其中關鍵因素是『動力』的轉換;是由人力、獸力、水力、火力、蒸 氣至電力一脈傳承下來,現代的文明史已經正式走入了『知識力』的時代,

一切以知識為基礎的知識經濟時代正式啟動。

(19)

2

自有人類開始,知識永遠主導著人類的歷史,工業文明已經來臨「以知 識為基礎」的國際化經濟時期,資訊科技、軟體科技、生命科技、新能源與 可能再生能源技術、新材料科技、有益於環境的新高科技、空間科技、海洋 科技等等新科技的發展互動與配合運用,正迅速改變過去熟悉的生產方式與 商業模式,過去勞力、技術密集產業已漸漸被知識所取代;在知識經濟的時 代裡創造出價值的最大力量都來自知識的能量。因此誰能掌握知識與管理知 識,誰就能得先機並擁有競爭優勢。

我國政府有鑑於政府、企業與民眾、之間是一合作無間之生命共同體,

政府之效能與企業的競爭力息息相關,企業亦能快速掌握知識管理所能帶來 的益處,創造出個別競爭優勢,以適應產業環境的變遷,然我地方政府機關 對相關知識管理概念、導入方法、策略、效益仍然相當欠缺,縱使已有少數 政府機關,試圖或已然導入知識管理相關概念,惟步伐過於緩慢成效相當有 限;本研究探討地方政府機關對知識管理相關運用機制,並研究導入政府機 關之策略與觀念,期使政府組織能適應外在經貿環境的快速變遷,共創國家 整體競爭優勢。

1.1 研究動機與背景

人類在十八世紀時,全球有百分之九十八的人口,從事以農業為主要的 經濟活動,亦可謂賴以維生之主要命脈,然而到了二十世紀開啟了工業革命 的新紀元,在歷經第一次工業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之後,現代文明已經邁 入經濟學家所指的知識經濟時代第三次工業革命;所謂第三次工業革命指的 是人類社會已進入運用無形資產做為創造財富的主要工具,然而知識存量與 知識創新的能力就成為驅動一個國家、社會、企業經濟發展的主要力量來源,

這是我們為何將之稱為「知識經濟時代」的緣由。雖然有人用不同的名稱,

如「新經濟」、「後資本主義」、「資訊經濟」等未詮釋,但基本上驅動二十一 世紀經濟發展主要動力來源,就是「知識存量與創新能力」。

二十一世紀無疑是知識的世紀,聯合國經濟合作暨開發組織(Organization of Economic and Cooperation Development;OECD)於 1996 年發表了「知識經 濟報告」之後,各國紛紛開始將提升國家競爭能力的策略由資本或勞力導向,

轉變成為以知識為導向的發展,因此認為以知識為本位的經濟即將改變全球 經濟發展的型態,成為促進生產力提升與經濟成長的主要驅動力,同時也開

(20)

3

啟所謂的知識經濟時代。

西方諺語:知識就是力量;二十一世紀的人們則更進一步發現,知識可 為個人與社會創造巨大的利潤及財富。事實上,知識已成為二十一世紀最主 要的競爭利器,因為智慧資本(intellectual capital)已凌駕於財務資本、機器設 備、土地與勞動力上,而成為最重要的生產因素,有效的知識創造與管理將 成為一個組織能否在經濟競爭體系中脫穎而出的關鍵。

面對知識經濟社會的來臨,強調是運用知識的創造分享的途徑,造就知 識驅動的經濟,在全球化競爭激烈環境中,世界各國莫不積極運用人力資源 追求競爭優勢,而且知識在二十一世紀中的組織,其已成為重要的無形資產,

亦深深的影響經濟的發展;組織中的管理者面對此一趨勢必須提早因應,組 織管理者必須先培養自我學習的能力,並建構學習的機制,將知識作有效的 分類與處理,以促使政策參與者的學習,如此才能迎接新世紀的挑戰。

邁入二十一世紀資訊爆炸的知識經濟時代,全球經濟發展型態將由過去 勞力與技術密集產業轉移成知識密集形產業,知識衍然成為生產力提升與經 濟成長的主要驅動力;知識是企業繼勞力與資本之後,主要發展基礎與新競 爭 利 器 , 現 今 企 業 在 土 地 、 資 本 和 勞 力方 面 投 資 逐 漸 朝 向 「 回 收 遞 減 (decreasing return)」法則方向運行,然而在資訊與知識投資卻朝向「回收遞 增(increasing return)」方向前進。因此,如何管理知識,提昇獲利率,創造他 人無可模仿的競爭優勢及核心價值,是政府與企業共同一致朝向的發展目標。

我國行政院經建會於 2000 年底所研擬的知識經濟發展方案,旨在運用知 識的有效管理因應瞬息萬變的政治,經濟社會環境所帶來的各項挑戰,其中 明白闡述了知識經濟的意涵:「直接建立在知識與資訊的激發、擴散和應用上 的經濟,創造知識應用和應用知識的能力與效率,凌駕於土地、資金等傳統 生產要素之上,成為支持經濟不斷發展的動力。尤其在面對國際競爭與挑戰,

先進國家莫不積極應變環境、回應民意,推動各項行政革新及再造工程,用 嶄新的觀念與策略,提升政府效能與服務品質,以引領國家在新的國際競爭 秩序中取得優勢。世界各先進國家也競相提出發展知識經濟的策略性計畫,

例如:愛爾蘭於 1996 年提出「實現資訊社會之行動計畫」、新加坡於 1996 公布「Singapore One」(S-One)計畫與「智慧島」願景、美國於 1997 年公布

「全球電子商務推動架構」、紐西蘭於 1998 年提出「前瞻計畫」、韓國於 1999

(21)

4

年公布「二十一世紀韓國網路發展計畫」、英國於 1999 年公布「推動英國成 為全世界最好的發展電子商務環境計畫」、日本於 1999 年公布「日本新千禧 年大計畫架構」等。

處於知識領航的新經濟時代,運用高度資訊科技,加速知識的蒐集、整 理、傳播與應用,顯然已成為公私部門提升競爭力的重點管理策略。公部門 組織對於知識管理的引進與應用雖然遲緩與無效率,但政府機關對知識管理 的需要決不亞於民間企業,因為政府絕大部分直接與知識,資訊處理有關,

且民眾與政府的互動也往往是基於資訊的提供與交換。政府致力於知識化的 結果,不但可以提升國家的競爭力,更可間接鞏固產業的競爭地位。

正當新興的資訊科技產業蓬勃發展之際,透過網際網路的鋪設,帶動全 球產業的變化;由於網路連結性強,使用者能夠擺脫傳統地理上的區隔限制,

只要藉由超連結的功能即可在世界各地資訊網站進行資料的搜尋、處理、利 用;在網際網路上的所有的人與人、人與系統、系統與系統都能夠任意地彼 此互動;在所有的資訊、知識、資源可以共享的環境下,知識密集型態的產 業渾然已成。本研究動機乃針對此種知識管理組織的效能與機制加以探討,

進一步針對政府機關,研討出其較為合適的知識管理機制與導入策略,藉以 創造政府與企業雙贏的競爭優勢局面。

1.2 研究目的

我國行政院研考會表示,政府部門資訊建設投資,目前已由早期的硬體 購置轉為資訊服務開發及應用推廣。以該會為例,該會九十五年度編列資訊 設備費用七.一億元,九成二以上的經費是使用在建置中央與地方機關共用 性的網路服務環境與機制,以發揮資訊整合運用的最大效益。例如,建置各 機關共用的電子付費、電子認證、資通安全、電子公文交換及無障礙網路服 務等。另外部分經費係協助各機關及地方政府深化e化服務。

2005 年三月世界經濟論壇報告不但將台灣政府網路化整備度排名全球 第三、政府網路應用度排名全球第五,更將政府擴大網路服務列為台灣維持 高科技發展及競爭力主要因素,可見政府近幾年來擴大資訊建設投資已展現 成果。

我國推動電子化政府以來,無論在提供民眾快速便捷、省事省力的創新

(22)

5

服務,提高公務處理效率,積極主動公開政府資訊及帶動各行各業網路化等 方面,已有突破性的進展。

在瞬息萬變的數位資訊時代裏,誰能夠掌握知識,便能掌握先機;在一 切講求快速反映的國際環境裡,產品與技術的更新與淘汰速度也相當驚人,

在這種情況下,為強化組織工作效率、降低營運成本以及提升組織競爭優勢,

組織必須以整合式且系統化的方式妥善管理知識資源,藉以提高組織效能。

因此,創新、變革與學習就成為現代化政府、企業共同的生存法則,而組織 學習更提供了競爭優勢的最佳策略,知識管理便成為目前政府、企業相繼落 實的組織策略。

儘管資訊科技的進步產生了許多變革,高科技一再強調或追求科技的創 新,但「知識管理」或「知識經濟」並不能與「高科技」直接畫上等號,因 為如果其中忽略人與人或科技與人的互動,此實非知識管理的真諦,亦非新 知識經濟的精髓;只有在科技與人性的互動中才能永續創造新成果、新經濟,

二者不可偏廢,故產業須兼顧科技與人性之需求與互動之平衡,使得其順利 施行。因此,組織必須先釐清推動時可能面對的問題,如此才能對症下藥,

使知識管理活動的落實能夠事半功倍。

目前,我國的產業在業界與政府的共同努力之下,已逐漸從勞力密集轉 向知識密集的經濟型態中。所以,要如何將知識加以妥善的管理及應用,就 成為知識密集的企業組織建立並維持企業競爭優勢與系統效能的基礎。然 而,傳統勞力與技術密集產業成為知識密集的產業談何容易,絕對無法一蹴 即成,是需要縝密的規劃及資訊科技的運用,排除組織內、外部的障礙,並 建立有合適組織文化與價值的知識管理機制,才能一步一步順遂的轉型。本 研究的主要目的也在於探討政府與企業在同時因應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將 如何面臨如此翻天覆地的衝擊與挑戰,進而以知識管理的角度切入,探尋可 行之知識運用與導入策略建議方案。

在邁入二十一世紀的今天,自由化、民主化與國際化衝擊著公部門的思 維與作法,民眾對公部門的要求與期望正以多元且迅速的步調改變,政府面 臨新的挑戰之際,如何引導潛藏在公務部門體系對組織發展最有力的經驗與 知識,將其有效地傳達給組織中的成員,成為提昇公部門行政績效的重要課 題。然而,公部門的管理方式卻始終因襲著舊有的思惟與方法,缺乏創新的

(23)

6

知識,導致實踐力薄弱,故革新絕對無法一蹴可及,需縝密的規劃,排除組 織內外部的障礙,並配合合適的知識管理機制,方可達成其目的。

基於以上的研究背景與動機,本研究欲瞭解知識管理等層面,應如何運 用在公部門?亦將透過文獻的探討與分析,期能達到以下的研究目的:

一、針對知識管理在公部門應用上的現況分析瞭解;並且從知識管理之取得、

學習、創新、擴散、建構、儲存、管理制度、文化之程序觀點,切入探 討知識管理的應用和推行缺失。

二、本研究擬從以知識管理程序構面為主,探討公部門組織內人員、編組、

對知識管理認知態度和實踐,其是否會影響組織行政績效。

三、藉由探討知識管理的現況與缺失,建立正確導入公部門組織必要觀念,

且積極建構一套有效的知識管理導入模式,除了提高公部門專業業務實 踐的能力外,並祈藉此以提昇公務部門行政效能。

1.3 研究理論方法

1.3.1 文獻分析

為探究影響公部門組織知識管理、創新之內在與組織外在的環境因素,

並進行影響知識創新環境之策略規劃,逐步搜集「苗栗縣政府」推動知識管 理相關文獻資料,作為研究分析之參考依據。

此外,為深入探究各知識創新相關理論,從理論面建立組織知識創新之 理論模式,進而形成策略,俾作為地方政府與企業、民眾知識創新實務之工 具,以及後續之分析、比較與作選擇之共同基礎。

1.3.2 研究方法 1.3.2.1 專家諮詢

本研究初期在論文題目形成階段,經過多次向專家討論請益及個別專家 訪談,其目的旨在作初期形成研究題目之可行性諮詢,並且修正論文之研究 方向。

(24)

7

在論文進行階段專訪不同領域之專家,進行第一階段之修正;第二階段 則以「個案訪談」,對個案進行結構式訪談,並同時對知識創新環境之各因素 之適當性加以增刪與調整,以及對「知識管理創新之理論模式」進行探討。

1.3.2.2 個案研究法

選擇知識創新具有導入雛型之「苗栗縣政府」之政府組織,對個案組織 進行質化之深度訪談,以獲知個案實施知識創新活動與成效之現況及其相關 問題,並徵詢對本研究所建立之「地方政府建立整合型知識管理策略作為」

之修正意見。

1.3.2.3 比較研究法

依循描述、解釋、併排、比照研判等四個分析步驟,且依據個案深度訪 談之資料,依循知識創新理論模式所涵蓋之要點,及訪談綱要之內容進行綜 合、歸納與分析。其次依循描述、解釋、併排、比照研判之步驟進行個案之 比較。最後將實務面比較之結果,萃取精華以修正完成組織知識創新之模式。

1.3.2.4 演繹式建構

依循著理論探究,導出理論之假設以形成研究假設,再以實務面進行實 證檢測,最後建構完成具有普遍性的模式順序完成。因此研究之進行為考慮 模式的時空概括性,乃先行探究環境面之影響因素;其次探究相關理論後,

建立研究假設;再以個案進行實徵面之實證檢測;接著經由個案之分析與比 較後,抽取修正意見之「共相」,建構完成知識創新模式;並對理論面之概念 與方法之應用、實徵面衍生之問題、以及模式之擴充適用性等,進行分析與 討論,最後完成以地方政府為對象的知識創新模式之建構。

1.3.3 研究理論

知識經濟理論、知識創新概念、知識創造模式、知識管理導入理論、政 府推動知識管理現況、知識管理效益評估。

1.4 研究流程與步驟

本研究之研究流程步驟包括:研究動機的產生、確認研究的目的、知識

(25)

8

管理及其應用工具等相關文獻探討、組織導入知識管理之探討、政府機關個 案研究探討分析、整理分析結果在與如何導入之方法相互對照,政府導入知 識管理之程序與建議,最後,總結本研究之心得及建議。研究流程步驟(如圖 1.1)所示:

圖 1.1 研究流程步驟圖

(26)

9

1.5 研究章節架構

本論文共分為六章,各章節內容說明如下:

一、第一章 緒論

闡述本研究之研究背景與動機、研究目的、研究方法與論文架構。

二、第二章 文獻探討

探討知識經濟、知識、知識管理、知識創造、資訊科技與組織關係 等之相關文獻探討。

三、第三章 組織導入知識管理分析與探討

以組織分析知識管理導入的規劃、準備、工具、分享平台、方式、

策略促動因素、實施績效,探就組織知識管理的做法及可行之建議。

四、第四章 政府知識管理之探討

針對政府推動知識管理政策形成與導入知識管理現況,並針對應有 的規劃與準備,其所面臨的障礙與挑戰,以及導入知識管理的程序與事 項,尤其以地方政府(苗栗縣政府)知識管理導入利弊得失探討。

五、第五章苗栗縣政府建立整合型知識管理架構策略作為探討

組織知識的定義與獲取、組織的知識創造、組織知識的分享與移轉、

組織知識的利用。

六、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針對理論架構與研究發現提出總結報告與研究貢獻,並對研究時遭 遇的限制加以陳述,最後提出本研究對政府與企業後續研究者之未來研 究方向建議。

研究章節流程圖:(如圖 1.2)

(27)

10

緒論

文獻探討

組織導入知識管理分析與探討

政府知識管理之探討

苗栗縣政府

建立整合型知識管理架構策略作為 探討

結論與建議

圖 1.2 研究章節流程圖

1.6 研究限制與範圍

知識管理的應用範疇相當廣泛,而以地方政府為例將知識管理導入組織 架構,必須有具體實質的載體為介質,故選擇以知識管理平台作為知識核心,

但在執行研究的過程中,由於各階段重要性認知的程度不同,加以推動知識 管理的時程也不一致,故難以採用傳統問卷調查方式獲取客觀而有效的科學 數據,而直接採用訪談及個案探討方式進行研討,過程中難免受個人主觀影 響,不易察覺衡量上之缺陷,實有再深入探討之必要。

本研究以公部門我國地方政府「苗栗縣政府」組織知識管理為基礎,希 望對我國地方政府部門的知識管理內涵、策略、流程及之影響作進一步的探 索;本研究屬於推論之研究,力求嚴謹與周延,但個案研究及理論推演的方 法,於研究的過程中,存在著下列的限制:

一、研究限制:

(一) 本研究受限於時間與人力,無法同時針對不同性質的行政機關作研 究,僅能就我國地方政府「苗栗縣政府」作個案研究對象。

(28)

11

(二) 資料收集的完整性為個案研究成功的主要關鍵之一,然而受限於時 間與人力,未能將全部的資料涵蓋進來,不過本研究仍然儘可能多 方面收集資料,以增加資料分析的周延與完整性。

(三) 在進行研究訪談進行時,由於地方政府的資訊政策資料支援系統,

實施時間不長,且這套系統實際運作的時間不長,還很難看出政策 資訊支援系統在政策規劃與政策建議上的具體成效;苗栗縣政府已 完成為建置的「知識管理平台」,在本研究進行時,正處於完成教育 訓練推廣實施階段,然而尚未落實。因此針對這一部份,只能作初 步的探討與建議。

(四) 研究方法的限制:

文獻探討屬於一種規範性的研究方法,其主要的限制為未能親 自進行實證的研究,但可透過實證資料的搜集,進行理論的檢證,

以彌補此一缺陷。此外此種方法會受時間、資料搜集的完整性、資 源與研究者的能力所限制。

(五) 研究主題的限制:

有關知識管理理論的論述及研究正方興未艾,然回溯眾多相關 概念與理論之基礎,呈現的是研究方向之紛歧、研究成果之不確定,

無法歸納出一套為眾所認同之系統理論,形成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且尚停留在抽象概念之層次,無法發揮解釋、預測之功效。現階段 知識管理研究與理論化之困境,在於研究定向(Focus)與定位(Locus) 及科技整合之問題,如何突破此一障礙,是往後此一課題當務之急。

二、研究範圍

(一)僅以組織內知識管理為範圍:

本研究之重點以知識管理為核心,並以苗栗縣政府組織為個案探 討研究之對象;並探討知識創造活動與過程,並研究組織內、外部引 進新知識或成員個人取得新知識的途徑或方法。

(29)

12

(二)著重在團隊學習活動:

組織內的知識創新,就歷程而言從個人學習、團隊學習到組織學 習為主,本研究並不討論個人的創造特質或個別創造力之表現情形,

也不探究知識創新成果之確認部分暨個別組織知識創新成果之確 認;將由各研究個案組織依其內部運作現況作主觀的自我評估,因此 本研究強調透過團隊學習進行知識創新,以組織內團隊學習機制為載 具,重視個別組織內團隊學習的知識創新過程,並規劃出導入策略與 實施方式。

(三)著重影響知識管理環境之規劃:

影響知識管理之因素,採本研究所提出之操作性定義,並且強調 影響知識管理環境的策略性規劃,並不探究各因素在組織中的影響過 程,所形成之各因素影響強弱之程度值,則由研究個案組織作主觀之 認定;此外亦不作各個案組織在各因素間的差異性比較,例如組織文 化或領導關係…等。

(30)

1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1 知識經濟

知識經濟(Knowledge-based Economy 或 Knowledge Economy)此一新的名 詞首次出現於「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簡稱 OECD),在 1996 年所發表的報告中;其定義「知識 經濟」為:一個以擁有、分配、生產和使用「知識」為重心的經濟型態,與 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並列的新經濟型態。

1998 年世界銀行發行的「世界發展年報」中,亦強調創造知識和應用知 識的能力不僅是能促使任何一個國家經濟持續成長的動力,亦是國家經濟發 展的成功關鍵要素;知識是國家經濟發展的關鍵,同時也是國家經濟成長的 主要動力,以知識為本位的經濟衍然已對全球經濟發展型態的轉變有著重大 的影響;而網際網路的影響已遍及全球,各國政府與企業、個人均已受到相 當的衝擊,是眾所周知親自目睹的事實,發展知識經濟已蔚為一股世界潮流,

知識經濟時代因此正式來臨;由此可知,知識管理對於各國政府與企業、個 人,未來的生存扮演著策略性的顛覆性角色,組織必須運用網際網路做好知 識管理,才能在新經濟時代中維持永續生存與提升競爭力。

「知識經濟」濫觴於第三波資訊與網際網路革命,其核心價值與思想則 是智慧資本(Intellectual Capital);而日新月異的資訊科技之應用,已使得世界 各國經濟紛紛朝知識密集知識應用型產業發展,這些先進國家或是新興工業 國家,無不藉由立法方式及採取相關措施,來推動該國的知識經濟發展;資 訊科技(Information Technology)僅是表相和片面的認知,因為資訊科技與其他 組織功能的最終目的,都是促使組織累積知識,並將知識轉化為創造利潤的 工具。

新經濟時代中的「知識」以逐漸取代傳統經濟時代金錢、土地與資源的 地位,成為企業創造財富的依據;由於知識經濟時代中組織知識的大量蒐集、

妥善累積、迅速流通與適當應用已經成為組織經營最重要的主軸,而組織知 識則必需仰賴完善的知識管理系統來進行運作,是故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來 臨,組織知識管理系統架構的完備與否將影響組織的競爭優勢甚鉅。

(31)

14

2.1.1 知識經濟的演進

全然以農業為主的經濟時代,土地和勞動力是核心生產要素,雖然與耕 作技術和生產經驗有關的知識,對於提高農作物產量亦有重要作用,但對於 以自然資源為基礎的產品而言,知識並非主要的生產要素;然而在工業經濟 時代,由於資本、有形資產(設備)和勞動力為核心生產要素,其中,與生產 技術和組織管理有關的知識在工業生產過程中固然扮演重要的角色,但在以 大量生產、生產標準化和系列化產品的發展形態中,知識的重要性仍不及資 本、設備與勞動力。

1770 年由於煉鐵術、蒸汽機、工業用車,紡織業機械化及工廠系統之建 立等之發明,造成 1781 年之後經濟快速成長,1830 年至 1850 年間,因為蒸 汽機帶來之鐵路及汽船運輸,瓦斯照明燈等之發明,以及紡織業及鋼鐵業之 技術及效率持續提昇,使得經濟成長快速;1860 年至 1900 年間,除了汽油 動力內燃機、電燈、電力、煉油術、電氣化學、電氣金屬等之發明外,各項 工業皆出現相當大的進步,而鋼鐵、石油、電力、電話及汽車則是主要領先 工業,且其影響持續存在;1895 至 1930 年間,創新率卻減慢;1930 至 1950 年間,雖然紡織、鐵路、瓦斯燈及煤業等皆已達到飽和或停止成長、創新分 散,但創新之作為廣泛,使合成物質及電子業成為主要領先工業。對於 1975 年以後之發展,此期間之領先工業為電腦與長距離通訊,有待克服之障礙包 括資料安全之確保,以及訂定軟體系統的統一標準。

Dunning【75】認為在經濟演化的過程中,若以時間作為劃分基礎,將經 濟演化劃分為「農業經濟」、「工業經濟」、「知識經濟」三個時代,根據(一) 財富來源(二)主要經濟活動(三)影響的空間維度(四)組織內的互動關系等四個 構面,並進一步以核心生產要素,主要生產工具、生產方式、企業經營、市 場銷售及產品創新等不同面向,說明三個時代所具有的屬性,(如表 2.1)中可 明顯察覺,知識經濟時代更注重生產的網路化,虛擬化與即時化,管理方式 的資訊化、人性化,創新與適應性,整體產品、市場、技術與產業趨勢已朝 向產業技術與知識密集等智慧化,個性化、全球化、數化位等以知識為基礎 的發展方向。

(32)

15

表 2.1 資本主義的特徵及屬性

項 目 17-19 世紀 初農業時代

19-20 世紀末 工業時代

20世紀末 知識時代

財富來源 土地 機器 知識

經濟活動型式 農業、畜牧 加工、製造、金融 製造、金融與服務 空間維度 地方/區域 區域/國家 國家/國際

主要組織型態 封建/企業經濟權力分散 化

管理/階級對立的經濟關 係

結盟分層結構合作的經 濟關系

核心生產要素 土地、勞動 資本、有形資產、勞動 知識.無形資產、人力資 本

主要工具 手工 機器 電腦、網路

生產特徵 個體、分散,無計劃 規模化、自動化、集中、

計劃

快速繼產、網路化、虛擬 化、即時化

管理特徵 粗放 科學管理、成本、質量、

效率

資訊化、人性化、創新、

適應性 產品特徵 以自然條件為基礎 以技術為基礎、標準化、

系列化

以知識為基礎、智慧化、

個人化、全球化、多變 市場特徵 自給自足 全國性、相對穩定 全球性、多變

流通特徵 不發達 有仲介的市場貿易 非仲介的電子商務 技術特徵 基於經驗 大規模生產技術 智慧化、數位化、以知識

為基礎 產業特徵 依靠勞動力 製造業為主、服務業為

輔,資本密集

技術密集、知識密集

其他特徵 教育不重要 高等教育 職業教育

終身教育

資料來源:【75】

儘管由於知識本身難以定量和定價,以及知識產業的範圍難以界定,使 得知識經濟的測度相當困難,但由此可知,以科學知識為主的創新、技術瓶 頸之突破與技術擴散,是促進工業長期發展的重要因素,而愈依賴知識和科 技創新為主的產業,則能有較長的生命週期。此一現實的經濟現象,在 1980 年代以後,尤其深刻。特別是由於各國政府與企業研究發展投資增加,加速 創 新 知 識 的 產 生 、 資 訊 科 技 進 步 使 電 腦 日 益 普 及 、 傳 輸 控 制 協 定 (TransmissionControl Protocol)和網際網路通訊協定(Internet Protocol)(一般合 寫為 TCP/IP)的制訂,使得網際網路(Internet)成為全球最大的開放系統,以及 長途電話線路數位訊號傳輸量大幅增加,使得網際網路運用更具效率後等因 素,加速創新知識的擴散,使得知識愈來愈成為經濟成長和品質提高的主要 動力。

知識經濟時代,知識資源並不能完全排除土地、資本在經濟中的作用,

但由於人的知識、技術水準的提高和擴散,改變了傳統生產要素的組合方法 和作用方式,提高生產力,除了可能使農業、工業生產流程知識化,有效地

(33)

16

滿足傳統消費品個性化和品質的要求外,也衍生新的產業型態。

在經濟演進的過程中,科技發展一直扮演著關鍵性的角色,網際網路 (Inter-net),資訊科技及電子商務的迅速展與普遍運用,成為人類邁入知識經 濟時代的關鍵。資訊技術和全球化,以完全不同於工業化時期的方式,重新 塑造現代社會形貌,新經濟的前景可在不受傳統經濟周期限制的前提下穩鍵 成長,其主要原因乃高生產效能使經濟在沒有通貨膨漲的壓力下,長期且持 續性的成長,由於知識經濟之生產要素的投入具有「外溢效果」和「規模報 酬遞增」的特點,且知識的「共用」並無任何額外的成本產生;生產與定價 機制明顯異於傳統工業,經濟成長與生產要素投入間的線性關系不復存在。

網路經濟全球產業加速變動與交互影響的時代已來臨,各國政府無不卯足全 力,以建構合宜的環境,迎接數位經濟可能帶來的衝擊與影響,這也是為什 麼新經濟可以塑造並引領經濟時代的變革,可以就其與傳統經濟的差異,(如 表 2.2)。

表 2.2 新經濟與傳統經濟之特徵差異

項目 傳統經濟 新經濟

市場 穩定 動態

競爭範圍 國內 全球

組織型態 層級式、官僚權威式 網路式、企業功能導向

企業跨區移動性 低 高

經濟特徵

區域間競爭程度 低 高

生產組織 大量生產 彈性生產

主要生產因素 資本、勞力 創新、知識

主要技術驅動力 機械化 數位化

競爭優勢來源 規模經濟、降低成本 創新、品質

研發創新重要性 中度 高度

產業

與其他廠商關係 單打獨鬥 聯盟及共同研發

工作技能 專業技術 廣泛技術、跨業訓練

教育訓練 單一技術 終身學習

雇主關係 穩定 合作共存

勞動市場

就業特性 穩定 充滿風險與機會

企業與政府關係 強制性 充滿風險與機會

政府功能

政府管制 命令與控制 市場導向

資料來源:【65】

過去傳統經濟時代下,企業組織由於運輸與通訊技術的限制或市場地域 範圍的侷限,企業經營者僅能結合人力、物力及金錢等資本,以有形資產投 入資源的競爭中,在此一組織中,企業經營者使成為主要的決策者。方至民

【3】談到在進入知識經濟時代之後,企業組織除了運用技術與知識外,尚需

(34)

17

扮演技術與知識創造者的角色,因此,為維持組織於市場上之競爭優勢,創 新並學習融合其他技術領域或企業的優點,將其轉化為自身優勢已是大勢所 趨,在此種情形下,企業的經營者應將自身決策者的角色作一轉換,取而代 之的是經營責任的下放,適時適地是由最接近顧客的組織中各部門人員進行 決策。

2.1.2 知識經濟的定義

最早提出「知識經濟」相關概念的學者有馬克洛普 Fritz Machlup【77】

他根據美國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至,1950 年代的社會生產發展與產業結構 變化背景,首先提出「知識產業」(Knowledge Industry)的概念,並將知識產 業分為:教育、研究發展、傳播業、資訊設備與資訊服務業五項。透過這五 項產業產出的評估計算,他發現 1958 年美國 GNP 有 29%來自知識產業,在 1957 至 1958 年期間,知識產業以平均每 10.6%的速度遞增,是同期 GNP 成 長率的 2 倍。而貝爾出版的後工業社會的思想中對知識經濟作了全面的理論 闡述和實例分析。他提出「後工業社會」的五大基本內容:(一)在經濟上,

由製造業經濟轉向服務性經濟;(二)在職業上,專業及科技人員取代企業主 而居於社會主導的地位;(三)在中軸原理上,理論知識居於中心,是社會革 新和制定政策的泉源;(四)在未來方向上,技術發展是有計劃、有限制的;(五) 在制定決策上,依靠新的「知識技術」。彼得杜拉克【99】在 Post-Capitalist Society 書中更進一步說:「在新的經濟體系裡,知識並不是與人力、資本或 土地等並列為製造資源,而是唯有意義的一項資源。」高希均【30】對「知 識經濟」提出綜合性的解釋:知識經濟泛指以知識為基礎的「新經濟」(New Economy)運作模式。「知識」需要獲取、累積、擴散、激盪,應用與修正,

綜合各專業學者之論以名稱、意義、類型、特色、發展的驅動力與測度指標 等六項構面彙整並簡述知識經濟的意涵,(如表 2.3 )。

(35)

18

表 2.3 知識經濟的意涵

名稱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1996 年度報告中提出「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一 詞,也簡稱為「知識經濟」;此一名詞於美國有所謂新經濟、日本有所謂軟經 濟,或資訊經濟之稱。

意義

OECD 定義知識經濟為「建立在知識和資訊的生產、分配和使用上的經濟」。

而在世界銀行1998/99 年世界發展報告中提及「經濟不僅建立在實物資本及技能 累積上,還建立在資訊、學習和知識吸收改造上」。

知道是什麼Know-what 歸類性知識

知道為什麼Know-why 知道如何做Know-how OECD 分類

沈默性知識

知道誰會做Know-who 技術知識 例如操作、科技、會計等 類型

世界銀行分類

屬性知識 例如產品品質、僱員性格等 一、經濟生產要素為勞動、土地、資本、資源及知識

二、知識可重複使用,具有無限性質

三、國家不易以法律及關稅作為貿易限制手段 四、產品及服務因知識強化而增值

特色

五、地理位置差異淡化,知識透過網路化提高價值 一、生產及市場全球化

二、知識及資訊密集化 發展的

驅動力 三、網路及資訊連結化 一、知識的測度 二、知識投入測度 三、知識儲備及流通測度 四、知識產出測度 測度指標

五、知識網路的測度

資料來源:【6】

知識經濟的基本特點如下:

一、經濟發展可持續化:

傳統技術發明的目標是單一的,盡可能地利用自然資源,以獲得最 大利潤,而不考慮生態環境效益;建築在自然資源取之不盡、環境容量 用之不竭的基礎上,甚至以掠奪自然為目的,這不能不說是技術與科學 分離的悲劇。而知識經濟產生在多種自然資源已近耗竭、環境危機日益 加劇的時代,它把科學與技術融為一體,反映了人類對自然界與社會的 全面認識。知識經濟的指導思想是科學、合理、綜合、高效地利用現有 資源,同時開發尚未被利用的自然資源,取代已近耗竭的稀少自然資源。

二、全球經濟一體化:

知識經濟是全球經濟一體化條件下的經濟。僅以資訊技術為例,任

(36)

19

何國家都不可能在電腦技術、微電子技術、光電技術、晶片技術、大型 積體電路技術、光纖技術、電射技術、網路技術、軟體技術以及層出不 窮的高科技產業中全面領先。任何一個國家都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智慧 資源,在全球市場中占一席之地,成為全球經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三、經濟決策知識化:

知識經濟是以知識決策為導向的經濟,知識經濟的決策和管理必須 知識化、科學化,正確的總體調控作用在知識經濟中有日益增強的趨勢。

美國政府提出的資訊高速公路(informationhighway)等一系列高科技導向 政策,對美國經濟持續成長發揮龐大作用,如美國的汽車工業不是在全 球市場的價格競爭中消極等待,而是由政府引導大公司向傳統汽車注入 高科技,又奪回了汽車王國的寶座。

四、資產投入無形化:

知識經濟是以無形資產投入為主的經濟。傳統工業經濟需要大量資 金、設備,有形資產具有決定作用,而知識經濟則是由知識、智慧無形 資產的投入來發揮作用。當然,知識經濟也需要資金投入,對高科技產 業甚至是高風險產業投入資一,但如果沒有更多的資訊、知識、智慧的 投入,它就不是高科技產業。目前在一些已開發國家中,許多高科技企 業的無形資產已超過了總資產的 60%。無形資產的升值也將帶來社會價 值觀的變化,擁有更多知識的人獲得高報酬的工作增多,知識強國的產 出將大幅提高。

五、發展創新組織:

在知識經濟發展中,已開發國家也面臨調整國家研發政策以適應新 經濟模式的問題。近年來,已開發國家在研發領域中出現了組織投入以 及專案比例超過國家投入的現象,這反映出國家研發的投資由於預算緊 縮等原因而減少,私人企業為保持長期發展,而對創新產品的研發有更 多的投入。鼓勵科技人員將專利作為投資帶到企業生產中,准許研發人 員到企業兼職,參加董事會,放寬研發人員在企業任職和開發專利所得 報酬的限制,以扭轉研發成果難以轉化為生產力的狀況。

(37)

20

六、建立知識網路:

知識經濟高度重視資訊和技術的發明、傳播和使用。小至企業,大 至國家,經濟成功的因素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加取決於收集和使用知識的 效率,因此知識網路的重要性更加突出。

2.1.3 知識經濟的影響與指標

1998 年,美國「前瞻政策研究所」為區分新舊經濟的特質,使針對知識 經濟特質訂出許多「知識經濟」指標,這些指標除可用以說明「知識經濟」

的核心理念外,也可提供知識經濟在應用上的一些具體方向, 茲敘述說明如 下:

一、核心技術的知識程度需求提高:

知識經濟發展意謂著工作機會的取得,需要更高的教育知識水準,

而非一般基礎性質的訓練所能及,於是,終身學習成為職場重要的觀念,

在職訓練呈現逐年的成長,高等知識教育需求越加普及。

二、即時性為成功關鍵:

知識經濟時代不衹是比「誰能創新」,還要比「誰能最早創新」,最 早者可取得較大優勢,此一現象於資訊科技產業中最為明顯,是經濟活 動和企業成功的主要關鍵及變數。

三、創新突研是成功新利基:

一個經濟體能容納多少快速成長的企業,意味著該經濟體能夠容納 多少「創新」。企業了解到只有更快有新技術才能有新的突破與發展,所 以需要經常快速發明最新的技術。

四、辦公室經營形態的成長:

知識經濟時代下,無論產品、服務及生產都將朝彈性化的趨勢前進,

但這並非標準化的大量生產不再重要,而是高生產力不僅是表現在產品 的生產上,重要的是創造資訊的價值,及提供良好快速的服務。

(38)

21

五、增加消費者的選擇:

傳統經濟標榜標準化大量生產,而知識經濟則強調創新原則,因此,

所生產的產品將朝向少量多樣化且更具有彈性,而愈彈性化的公司便愈 容易在競爭市場中取得競爭利基,更為豐富消費者的選擇。

六、企業經營新型態-「合作競爭共存」:

以往的企業競爭是「你死我活」的零和遊戲,然而在知識經濟時代,

即使彼此互為競爭對手,也常會因某種策略考量結為策略聯盟,企業間 的關係漸由「既合作又競爭」的方式來運作。

七、國外資源直接投資:

國外企業增加對當地的投資,主要是為了進入當地市場,而知識經 濟則為尋找新技術或創意的趨勢,則以控制當地特定公司的股權或是成 為當地新公司的主要投資者為其主要的投資方式。

八、知識經濟創造出全球議題:

在激烈競爭環境下,持續創新便成為致勝的成功因素,當各國間貿 易量大幅成長,即表示國際間在產品,服務上的競爭愈益激烈,許多人 在此種情況下並不歡迎全球化,但面對全球化的議題上我們應該向前 進,面對全球化趨勢的挑戰,創造互相依靠與快速的成長。

2.1.4 知識經濟運作特質

美國憑藉者電氣化成為世界第一工業大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則依 賴電子科技成為超級經濟強國,近十年來,美國得以保持高經濟成長與低失 業率乃基於產業結構升級,其中首要關鍵即在於知識軟體公司的蓬勃發展:

這些產業的主要特徵為「注重研究發展、強調科技創新」。因此,美國總統自 柯林頓、布希上任以後,美國並沒有像其他國家採取調整外匯匯率、增加關 稅、擴大投資、貿易保証等修正措施以強化國家競爭優勢,而是大力鼓吹以 知識及資訊為主的產業全力發展:

一、知識是經濟成長最重要的資源與資本:

(39)

22

傳統的經濟成長型態大都憑藉土地、廠房、資金、勞動力等有形資 本的增加,倘若有技術和知識的投入,也大都附屬於有形資本之上。陶 德言【52】認為唯知識經濟乃將知識重新定位,視為獨立的資本型態,

其並不需依賴有形資本便可發揮功效:「新成長理論」(New Growth Theory),主張經濟成長的關鍵在於資本,人力資本,非技術勞力和新思 想等四項生產要素。由此觀之,知識的特性決定了傳統與現代經濟的分 野乃無庸置疑。

二、知識不會耗盡,且可無限複製:

在農業經濟與工業經濟時代,生產要素(如廠房、機器設備、原料) 必定隨著時間耗損、折舊,所有行為都有物質經歷轉換的過程(如種子澆 水與施肥長成農作物,原料經過加工轉變為各式各樣的商品等):然而在 知識經濟的時代,其生產要素-「知識」卻不會耗盡,可重複使用並且 無限地複製,因此絕無資源匱乏的窘境。

三、知識經濟徹底改變了資本主義對資源的傳統觀念:

私有財產制為資本主義社會的特色之一,股東是公司獲利最大的受 益人;但是在知識經濟的網路世界中,股東與員工或利益採二者各半的 比例分配,企業雖為股東的私有財產,但員工都是企業盈虧的受益人也 是受害人,完全打破資本主義社會中股東為最大利益分配者的傳統法 財。所以,在知識經濟的時代中,掌握「專業」、「知識」的員工使為企 業營運成功的關鍵人物;在企業獲利的同時,這些員工的利潤絕對超過 傳統的利潤分配。因此,人力資本與資金在現今企業營運過程中均扮演 著一樣重要的角色。

四、知識具有邊際效用遞增的特殊現象:

工業經濟以實體物質為基礎,將隨著人力,資金等生產要素的投入,

而呈現邊際效用遞減的現象,故各國的經濟成長皆日益困難,可是美國 近年來經濟情勢的好轉、通貨膨漲及失業率的降低,証明了知識經濟已 破除了邊際效用遞減原理,而成為邊際效用遞增的最佳教材;其主要關 鍵除了知識有不會耗盡,可無限地複製的特質之外,更重要的是在於知 識具有自我增值的特殊現象,有如一片肥沃的土地在經過多次的播種之

(40)

23

後,將會漸趨貧瘠,但知識卻在運用的過程中會轉化為新知識,並隨著 使用次數的不斷增加,其價值亦逐漸提升。

在知識經濟的運作機制當中,知識的生產、分配與應用主要是依據 市場基本規律進行,在知識生產方面、分配與應用是由無數可自由進出 市場的行為主體共同參與。再者,多元主體透過競爭機制獲得在知識生 產、分配與應用過程中的位置與收益,若就以上兩體而言,知識經濟與 工業經濟的市場運作機制使有異曲同工之妙,然兩者仍有些許差異,此 可從高希均【30】所提出之差異性來瞭解知識經濟運作特質,有關其內 容(如表 2.4):

表 2.4 知識經濟的運作特質

項目 傳統經濟特質 現代經濟特質

生產要素 重視有形生產因素,如土地、勞力 重視無形生產因素,如知識、組織、

關係

資源的投入 有「土」斯有財 有「人」斯有財 企業經營優先次序 募集資金、開發市場、重視硬體發

掌握人才、掌握知識、掌握軟體

人力的運用 優秀人才常投入瑣碎事務的管理,

導致人力浪費情形發生

優秀 人才不再 投入日常瑣碎的 管 理,而是投入具有風險的策略創新 經濟活動的限制 受制於國界、地域、時間等因素,

難以全球化

透過 網際網路 運用,打破時空 限 制,走向全球化

經濟活動的差異

供需決定價格,使用者付費,交易 成本高

供給 可以主導 價格,速度具吸 引 力,出現「免費」資訊,交易成本 低

企業的利潤 在安定中尋求穩健成長 在創新及冒險中去開創獲利雙贏 投資預期方面 相信賺錢有理的實質世界 相信冒險無罪的虛擬世界

產品之走向 產品變化少,生命週期,附加價值 低

產品變化大,生命週期短,附加價 值高

公司文化 講求秩序與和諧 強調速度

企業失敗的原因 成本高,效率低 產品與市場脫節,顧客轉移 變革的態勢 處變不驚,靜觀其變 分秒必爭

對政府的態度 偏愛政府保護,津貼、獎勵 希望政府鬆綁、民營化、公平競爭 人才的特質 規矩的公司人受到賞識 顛覆傳統的人受到青睞

企業經營的敵人 競爭對手 競爭的「替代者」

資料來源:【30】

2.1.5 知識經濟與企業體系

針對企業體系而言,在知識經濟時代,企業所面臨的大環境已逐漸轉變,

並且普遍存在以下之特徵:

(41)

24

一、企業之間的互動與連結益趨密切。

二、每一企業之活動對於其他企業以及大環境都會產生正向或負向的「回饋 迴路」(Feedback loop)。

三、競爭環境變得高度不確定性,甚至是「混沌」(Chaos)狀態。

面對不確定的環境,有關處理並有效運用數碼化知識的 know-how,對企 業尤其重要,而為建立「內在知識」、充分利用智慧資本,組織必須強化學習 的能力,把系統設計成可以留住內在知識、建立個人不斷學習的智慧存貨,

以及讓這些資產立刻可用被所需者使用。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 Papaconstantinou 教授對 OECD 國家的研究,高科 技產業的出口競爭力取決於研究發展,而其他產業的出口表現主要受技術擴 散的影響,而市場競爭亦有助於促進新技術的供給與應用。換言之,在知識 經濟時代,高科技產業唯有藉由不斷的研究發展與創新,方能提高競爭力。

以下七個發展情勢,說明了知識經濟與企業體的關係。

一、科技創新加速,產品生命週期縮短:

1980 年代以來,科技進步使經濟社會發生極大變化,電腦、網際網 路、行動電話以及新藥物等技術已經改變人類生活、工作、旅行、購物 和通信方式,而此種科技創新的速度,遠比過去任何時期更為快速。特 別是透過網際網路(Internet),促進了科技創新資料的交流與檢索,研究 人員亦漸漸利用網際網路來進行研究。創新知識產生與擴散效率的提 高,使得自工業革命以來,日漸縮短的科技創新週期,愈來愈短。對產 業發展而言,由於電腦輔助與網路系統架構下,產品研發不再依靠草圖、

模型,而得以在三度空間產品的模擬中,對產品性能進行評估,將大幅 縮短產品由構想至完成之時間,產品的精確度也因而提高。此一趨勢對 產業發展最明顯的影響是產品生命週期大幅縮短。根據對 189 家美國企 業進行的研究發現,1990 年新產品從概念到產品重大改進(生產)約需 35.5 個月,而 1995 年這一時間已縮短到 23 個月,而另一項研究更顯示,

企業平均研究開發周期已從 1993 年的 18 個月下降到 1998 年的 10 個月,

時間縮短了 45%,此現象顯示企業藉由應用研究開發效率的提高,縮短 研發與產品生命週期。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Direct taxes: salary tax, increase in tourist expenses would result in an increase in income of people working in the tourism industry.  Indirect taxes, departure tax and hotel

Process:  Design  of  the  method  and  sequence  of  actions  in  service  creation and  delivery. Physical  environment: The  appearance  of  buildings, 

“Water control and useful knowledge: river management and the evolution of knowledge in China, Northern Italy and the Netherland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Global Economic

• To consider the purpose of the task-based approach and the inductive approach in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of grammar at the secondary level.. • To take part in demonstrations

Key concepts :personal growth (family roles) , family relationship, family problems, social welfare system,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communication among family members,

● the F&B department will inform the security in advance if large-scaled conferences or banqueting events are to be held in the property.. Relationship Between Food and

Daily operation - Sanitizing after guest checked-in / swab test (guest floor

• Zero-knowledge proofs yield no knowledge in the sense that they can be constructed by the verifier who believes the statement, and yet these proofs do convince hi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