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立臺東大學文化資源與休閒產業學系 碩士論文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國立臺東大學文化資源與休閒產業學系 碩士論文"

Copied!
9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東大學文化資源與休閒產業學系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江昱仁 博士

國中教師休閒參與、工作投入與生活滿意 度關係之研究-以屏東縣恆春半島為例

研 究 生: 林裕書 撰

中 華 民 國 一 0五 年 八 月

(2)
(3)

國立臺東大學文化資源與休閒產業學系 碩士論文

國中教師休閒參與、工作投入與生活滿意 度關係之研究-以屏東縣恆春半島為例

研 究 生: 林裕書 撰 指導教授: 江昱仁 博士

中 華 民 國 一 0五 年 八 月

(4)
(5)
(6)

謝 誌

完成了三年的學業,就像夢一般初醒,沒想到如今能順利完成論文,即將畢 業。

首先,謝謝 江昱仁教授,一路耐心的指導與教誨,啟發我的思維,涵養我的 學識,使我如今有幸一窺學術的殿堂。亦感謝鄭天明教授、蔡進士教授、楊蓓涵 教授百忙之中審閱本論文,對於疏漏之處提供寶貴的意見與精闢的建議,使我的 論文可以更臻至完備。

再者,感謝育生、岳勳協助、鼓勵我,使我完成論文寫作;感謝熱心的淑鈴,

總貼心而無私的為我們設想與預備一些事務;感謝思涵,兼具戰友與賢內助的角 色,總第一時間鼓勵我,協助我,使我能無後顧之憂的完成論文。

最後感謝我的父母支持我,感謝在著手問卷時無私協助的朋友們,感謝文休 所的朋友與教導過的老師們,因為你們,使我的研究生生活得以順利、精彩、豐 富,感恩再感恩!

林裕書 謹誌 2016年8月於東大文休所

(7)

I

國中教師休閒參與、工作投入與生活滿意度關係之研究 -以屏東縣恆春半島為例

作者:林裕書

國立臺東大學文化資源與休閒產業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摘要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瞭解國中教師休閒參與、工作投入與生活滿意度之關係,

採問卷調查法,以屏東縣104學年度恆春半島國中教師為對象,進行全面性的普 查研究,共發出問卷162份,有效樣本數為155份,回收率為95.7%。

所得資料採用統計軟體SPSS19.0中文版執行,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 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

研究結果如下:

一、受測國中教師休閒參與之「進修交誼」對工作投入有正向顯著影響。

二、受測國中教師工作投入之「工作專注」、「工作樂趣」對生活滿意度有正 向顯著影響。

三、受測國中教師休閒參與之「運動健身」、「家庭/社交」、「戶外遊憩」對 生活滿意度有正向顯著影響。

關鍵詞:國中教師、休閒參與、工作投入、生活滿意度

(8)

II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Leisure Participation, Job Involvement, and Life Satisfaction of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Henchun Peninsula, Pingtung County.

Author: Lin Yu Shu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leisure participation, job involvement, and life satisfaction. A total of 162 quesionnaires were distributed by a general survey on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Henchun Peninsula, Pingtung County and 155 were valid with a response rate of 95.7%. The data were analyzed through descriptive statistical analysis, t-test, One-way ANOVA analysis, Pearson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by using SPSS V19.0.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 Respondents’ “ knowledge-learning” of leisure participation was found to have a significant positive influence on their job involvement.

2. Respondents’ “ job concentration” and “job enjoyment” of job involvement were found to have a significant positive influence on their life satisfaction.

3. Respondents’ “athletic, “family/social relationship”, and “outdoor recreation” of leisure paticipation were found to have a significant positive influence on their life satisfaction.

Key words: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leisure participation, job involvement,

life satisfaction

(9)

III

目錄

中文摘要……… Ⅰ 英文摘要……… Ⅱ 目錄 ………Ⅲ 表目錄 ………Ⅴ 圖目錄 ………Ⅶ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2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3

第四節 研究流程……… 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5

第一節 休閒參與……… 5

第二節 工作投入……… 9

第三節 生活滿意度……… 13

第四節 休閒參與、工作投入與生活滿意度之相關研究……… 1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1

第一節 研究架構……… 21

第二節 研究假設……… 22

第三節 研究對象……… 22

第四節 操作型定義……… 23

第五節 研究工具……… 23

第六節 資料處理……… 27

第四章 研究結果……… 29

第一節 受訪者基本資料分析……… 29

第二節 國中教師休閒參與之概況與分析……… 31

第三節 國中教師工作投入之概況與分析……… 36

第四節 國中教師生活滿意度之概況與分析……… 41

第五節 休閒參與、工作投入及生活滿意度關係之討論……… 4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53

第一節 結論……… 53

第二節 研究建議……… 57

第三節 未來研究建議……… 58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61

外文部分……… 66

網路部分……… 68

(10)

IV

附錄

附錄一「休閒參與」研究工具同意函……… 69

附錄二「工作投入」研究工具同意函……… 70

附錄三「生活滿意度」研究工具同意函……… 71

附錄四 問卷內容……… 72

(11)

V

表目錄

表2-1-1休閒參與量表構面分類摘要表... 8

表2-2-1工作投入量表構面分類摘要表...12

表2-3-1生活滿意度量表構面分類摘要表...16

表2-4-1休閒參與和工作投入相關研究摘要表...17

表2-4-2工作投入和生活滿意度相關研究摘要表...19

表2-4-3休閒參與和生活滿意度相關研究摘要表...20

表3-3-1屏東縣恆春半島國民中學學校分佈與問卷發放一覽表...22

表3-5-1休閒參與量表各構面題項...23

表3-5-2工作投入量表各構面題項...25

表3-5-3生活滿意度量表各構面題項...26

表3-5-4問卷個人基本資料設計題項...26

表4-1-1受訪者基本資料描述性分析表...30

表4-2-1受訪者休閒參與之描述性分析表...32

表4-2-2受訪者社經背景變項對休閒參與因素之差異性檢定...35

表4-3-1受訪者工作投入之描述性分析表...37

表4-3-2受訪者社經背景變項對工作投入因素之差異性檢定...40

表4-4-1受訪者生活滿意度之描述性分析表...42

表4-4-2受訪者社經背景變項對生活滿意度因素之差異性檢定...43

表4-5-1休閒參與、工作投入、生活滿意度之相關分析表...46

表4-5-2休閒參與因素對工作投入之「自我評價」迴歸分析表...47

表4-5-3休閒參與因素對工作投入之「工作專注」迴歸分析表...47

表4-5-4休閒參與因素對工作投入之「工作滿意」迴歸分析表...48

表4-5-5休閒參與因素對工作投入之「工作樂趣」迴歸分析表...48

表4-5-6工作投入因素對生活滿意度之「生活愉悅」迴歸分析表...49

表4-5-7工作投入因素對生活滿意度之「休閒享受」迴歸分析表...49

表4-5-8工作投入因素對生活滿意度之「工作成就」迴歸分析表...50

表4-5-9休閒參與因素對生活滿意度之「生活愉悅」迴歸分析表...50

(12)

VI

表4-5-10休閒參與因素對生活滿意度之「休閒享受」迴歸分析表...51

表4-5-11休閒參與因素對生活滿意度之「工作成就」迴歸分析表...52

表4-5-12休閒參與和工作投入因素對生活滿意度之迴歸分析表...52

表5-1-1研究假設結果彙整表...53

(13)

VII

圖目錄

圖1-4-1研究流程圖...4 圖2-3-1 Maslow需求層次理論簡要圖...15 圖3-1-1研究架構圖...21

(14)

VIII

(15)

1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教師休閒參與、工作投入與生活滿意度之關係,根據研 究結果再提出具體建議,作為學校相關單位之參考。本章的主要內容在說明研究 背景與動機、研究目的、研究問題、研究範圍與限制、研究流程,以及名詞解釋 等,共五個部分。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近年來隨著社會的變遷及經濟的發展,國人對生活品質的要求日益增 加,為了取得工作與休閒之間的平衡,自2001年2月起,公家機關和各級學校率 先實施週休二日,公教人員休閒時間明顯增加,參與休閒活動的頻率也大幅提 升。2015年5月立法院三讀通過《勞動基準法》第30條修正條文,明定勞工正常 工作時間,每日不得超過8小時,每週不得超過40小時,形同周休二日(陳伃軒,

2015)。勞工享有週休二日,意謂著多數國人將有更多空閒時間從事休閒活動來 調適工作壓力,讓工作與休閒生活之間取得平衡,提高生活品質。由此可見,休 閒似乎已經不再是一項裝飾或奢侈品,而是在現代社會生活中,為維持正常生命 現象,提高生活品質必須具備的一部分 (Koenemann, 1994)。

多數的學者也都認為參與休閒活動對個人的身心發展有正向的效益存在,如 國外經濟學者Kando (1980)就指出休閒時代已取代生產時代,且認為休閒是後工 業發展的經濟來源,並肯定休閒在經濟成長上的貢獻。葉憲清 (1987)認為二十 一世紀將是休閒活動的時代,如何善用閒暇時間,讓自己在這段時間內獲得充分 地放鬆、健康、滿足、娛樂、自我成長…等將是一門重要的課題。從Riddick (1985) 和朱坤連 (1995)的研究中就發現休閒活動是生活滿意最重要的預測指標。

Edginton et al. (1995)也認為個人參與休閒活動是發自於內在動機和自由的選 擇,所以可以提供更多歡樂的機會,因此而提高生活滿意。檢視國內針對休閒參 與和生活滿意度相關研究的文獻中(朱坤連,1995;林佳蓉,2001;蔡長清、劉 修祥、黃淑貞,2001;陳娟娟,2006;林純妃,2008;梁慧君,2014),發現大 多數研究都是以老年人為研究對象,且研究結果也都證實了休閒活動參與能夠促 進生活滿意。因此,探討國中教師是否也能夠透過休閒參與來提升生活滿意度,

乃為本研究動機之一。

教師肩負著教導國家未來人才的重責大任,在現今急遽變化的教育改革環境 中,不僅要面對社會結構的變遷和學生價值觀的改變,更要不斷更新教育思維與 教學方法,形塑教師專業,工作壓力日益繁重。金車教育基金會於2014年6月至8 月,針對全國中小學教師發放2000份「無私真愛」教師問卷調查,回收有效樣本 1278份的調查中,顯示超過6成的中小學教師憂鬱指數偏高,逾7成感到壓力過 大;教師不快樂的原因,主要來自於家長配合度差、學生不尊重以及擔心因減班 而遭調職或調校(馮靖惠,2014)。好的壓力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一旦超過了限 度,就會帶來反作用,亦即過高的工作壓力會影響教師的工作士氣,使教學品質

(16)

2

大打折扣(藍采風,2003)。因此,尋找適當的調適方法以降低工作壓力對教師 是相當重要的。江欣霓 (2002)的研究指出教師能由休閒活動的參與,使其身心 放鬆達到身體健康。教師如有適當的休閒活動,不但對個人有實質效益,對學生 亦有影響,此乃是教師因有了良好的身心健康,才能有最好與愉快的心情從事教 學,使其教學效能予以提升(蔡培村,1992)。因此,探究國中教師能否藉由休 閒活動的參與,使其身心放鬆,擁有良好與愉快的心情投入工作,乃為本研究動 機之二。

學校教育最大的目標在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知能以及適應未來社會的能力,而 教師則是在教育歷程中扮演關鍵的角色。董秀珍 (2002) 在其研究中指出:教育 功能的發揮與否,與教師的工作投入程度息息相關,對教育工作能高度投入的教 師,對學校目標與教學工作,會有積極性的認同和高度的參與。身為孩童成長過 程中的「重要他人」,教師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教師的教學態度與工作投入 程度,往往是決定教學效果與成敗的關鍵(李金泉、呂曉萍,2011)。董國安 (2003) 的研究指出休閒活動能帶來情緒的紓解、增進心智與體能,進而增進工作上的生 產力及表現,又進而滿足生存的安全需求及增加生活滿足感。因此,本研究希望 能了解國中教師工作投入的程度是否影響生活滿意度,而教師是否也因生活滿意 度進而使工作更加投入,此乃研究動機三。

從既有文獻研究可以發現,休閒參與會顯著影響工作投入(詹幸樺,2008;

林楨棋,2010;蔡佳臻,2015);工作投入會顯著影響生活滿意度(蔡佩玲,

2010;王文志,2010;陳玲媛,2011);休閒參與會顯著影響生活滿意度(林 麗娟,2010;李蘭萍,2011;顏幸雅,2013)。綜合上述,國中教師是否可透 過休閒參與,以增進工作投入程度、提高生活滿意度,是本研究關鍵性之意義 與價值。

國內外目前探討工作者的休閒參與、工作投入與生活滿意度之關係研究,多 侷限於三者中兩兩變項關係的探討,缺乏三變項全面性與完整性之關係釐清與研 究,因此本研究擬同時探討三者間之關係,並以上述實證研究及理論做為建構「休 閒參與、工作投入與生活滿意度」之理論基礎。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根據上述研究背景與動機,歸納本研究具體之研究目的分述如下:

一、了解國中教師在休閒參與、工作投入、生活滿意度的情形。

二、探討國中教師休閒參與與工作投入之關係。

三、探討國中教師工作投入與生活滿意度之關係。

四、探討國中教師休閒參與與生活滿意度之關係。

(17)

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的研究範圍與限制茲說明如下:

一、研究範圍

(一)研究區域:本研究以屏東縣恆春半島地區(恆春鎮、車城鄉、滿州鄉、 牡 丹鄉、獅子鄉)國民中學為研究範圍,共計五所學校。

(二)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任職於屏東縣恆春半島地區國民中學教師為研究 對象,包括教師兼行政、導師、兼任教師、代課(理)教師、實習教師及 特教教師,不包含專任幹事、人事、主計、護理師及工友。

二、研究限制

(一)研究變項:本研究僅針對國中教師之性別、家庭成員、年齡、服務年資、

學歷、職務、學校規模及學校地區等八種背景變項加以討論,無法涵蓋 所有相關因素。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因採用問卷調查法,大部份資料係以自陳方式呈現,

教師可能受身心狀況或社會期望之影響以致產生誤差,此為無法控制之 變項,故為此研究之限制。

(三)研究樣本: 本研究因人力、時間、經濟等因素,僅以屏東縣恆春半島地 區(恆春鎮、車城鄉、滿州鄉、牡丹鄉、獅子鄉)國民中學編制內的教師 為研究樣本,故研究推論至其他地區有所限制。

第四節 研究流程

研究者在分析整理休閒參與、工作投入、與生活滿意度等之相關文獻,並在 確認研究問題(議題)與範圍後,產生本研究的動機及目的,再據以進行專家學者 相關文獻蒐集與理論分析,以擬定本研究之架構與主要研究假說。研究者並隨後 進行問卷設計,根據選定之研究範圍透過調查研究方法的設計執行、問卷發放及 回收等資料統整工作,運用描述性統計與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實證資料的分 析,驗證各項研究假設,最後針對研究結果加以說明並提出結論與解釋及後續研 究建議。整個研究流程如圖1-4-1所示。

(18)

4

圖 1-4-1研究流程圖 確認研究動機與目的

文獻蒐集與探討

擬定研究架構與假設

問卷設計初稿

資料分析

研究結論與建議

問卷修正 專家審查

正式問卷 卷

(19)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基於前述的研究背景與動機,以下分四部分來探討相關文獻:第一節休閒參 與之探討;第二節工作投入之探討;第三節生活滿意度之探討:第四節休閒參與、

工作投入與生活滿意度之相關研究。

第一節 休閒參與 一、休閒的定義

有關「休閒」一詞之看法可以說五花八門,但由英文字源之觀點來看,休閒

(leisure)一字源自於拉丁文licere,代表「被允許」(permitted)的意思,意指從 事生產勞動之後的自由時間,個體可以自由活動(鄧建中,2002)。希臘哲學家 亞里斯多德(Aristotle)則將休閒定義為是為自己而做的活動(A state of being in which activity is performed for its own sake),其與工作或有目的之行動相對立(蔡 宏進,2013)。Dumazedier (1967)指出,休閒乃是在工作、家庭及社會種種義務 之外,個人依其所好所從事的活動。Kelly (1990)從時間、活動、體驗三個向度 來闡釋休閒的定義:休閒是指在剩餘、可自由支配的時間下行使的;休閒活動的 形式不拘,但須具有正向意義的;在休閒的過程中,個體對人、事、物均能有所 感受,進而產生滿足感。賴雪芬 (2008)亦指出用個體願意的方法,喜歡做什麼 就去做,在休閒時間從事的活動就是「休閒活動」。另外,根據Tinsley & Tinsley (1986)的觀點指出,休閒經驗能使休閒活動參與者的心理需求得到滿足,從而有 助於維持和增進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生活滿意,並進而刺激個人成長。柯政利 (2008)也認為休閒是在自由的時間內使自己全心投入活動,並從中獲得滿足。

綜合上述,休閒可說是個人在工作以外的自由時間,自由選擇自己感興趣的 任何正當活動,具有紓解壓力、促進身心健康或自我成長的功能,從而提升個人 在工作上的成效或生活上的滿足程度。

二、休閒參與的定義與理論

依據Ragheb & Griffith (1982)對休閒參與之定義,係指個體參與某種休閒活 動的頻率或個體參與之休閒活動的類型;鄧建中 (2002)認為休閒參與和人類其 他行為模式相似,其最終目的是從參與過程,獲得個體不同需求之滿足;王福生 (2003)、曹以樂 (2004)認為休閒參與是一種藉由目標引導,有選擇性的行為模 式,依據個人需求層次之不同,選擇適當之時間、地點及方式從事休閒活動,以 達到最佳休閒品質;施進義 (2009)則認為休閒參與是個人利用自由時間自主從 事的活動,其中包括休閒參與的頻率與休閒活動的類型,並藉由休閒參與的過程 中獲得生理或心理上的滿足。人們透過休閒活動的參與,能從中獲得不同休閒的 體驗及感受,有助於維持生理、心理的健康,隨著休閒意識的提升,越來越多人 希望參與休閒活動的目的不只是為了放鬆身心、紓解壓力,更希望能獲得新的休

(20)

6

閒活動知識與技能(鍾偉志,2006)。

本研究認為休閒參與是個人依據不同的需求程度,利用閒暇時間,自由地選 擇從事所喜歡的任何正當休閒行為的頻率或活動過程,最終目的是從參與過程 中,獲得個體不同需求的滿足。

休閒參與的理論常見的有以下三種(賴雪芬,2008):

(一)休閒參與體驗理論:

休閒參與活動中,透過感官、知覺、心智及行為和環境產生互動,個體獲 得的感受及經驗,稱為休閒參與體驗。

(二)休閒參與需求理論

莊慧秋 (1989)的研究中依心理需求方面,提到休閒活動分為四類:

1.休息需求;消除工作的疲勞,降低身體的倦怠,以恢復精神和活力。

2.放鬆需求:掙脫角色束縛,讓自己放鬆、自由。

3.娛樂需求:為活動而活動,達到愉悅及享受樂趣的感覺。

4.求新需求:個體在智能的發展或心靈上的提升。

(三)休閒參與層次理論

Nash (1953)把休閒參與價值分為層級,個體選擇休閒活動除了放鬆、享樂 以外,會因參與的功能、種類及層次的影響而達到不同的境界。數字越低 代表負面與消極,數字越高代表正面與積極:

1.「0以下」代表危害社會的參與:

個人因不當的行為,違反社會秩序以致造成社會的混亂。

2.「0」代表危害自身的參與:

最常見的行為有酗酒、吸毒、飆車及不當性行為等。

3.「1」代表旁觀者類型的參與:

指被動的參與休閒活動,或跟隨大多數人的意見而參與,沒有自己的興 趣及需求,屬於消極性的參與。

4.「2」代表情緒的參與:

在參與休閒活動過程中,激起內心的感受並和自身的經驗做連結,而產 生情緒上的共鳴。

5.「3」代表積極的參與:

指對熱衷參與休閒活動,即使對於休閒活動不熟練仍積極並主動的參 與。

6.「4」代表創作的參與:

休閒參與過程中,依個人經驗尋求創作來源及靈感,以創作、發明為主。

綜合上述,休閒參與理論上是個體因生理或心理上的需求,選擇不同層次活 動的參與,並透過感官、知覺、心智等體驗,使自己獲得放鬆、愉悅或成就感。

三、休閒參與的效益

現代人的生活充滿形形色色的壓力,調適壓力已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因此探

(21)

7

討壓力調適與促進健康之休閒效益研究逐漸受到重視 (Iwasaki, 2001; Iwasaki &

Schneider, 2003; Lehto, 1998)。休閒效益是一種個人主觀的經驗感受,人們從事 休閒遊憩行為活動,可有的休閒遊憩效益,可從休閒參與經驗中獲得六項效益 (Bammel & Burrus-Bammel, 1996):

(一)社交效益 (Social benefits):

休閒參與的時候,能與擁有相同嗜好的朋友及家人相聚,分享珍貴的情誼 與樂趣,並藉此達到社交效益。

(二)放鬆效益 (Relaxation benefits):

具研究約有50%-80%的各類疾病皆導因於心理壓力太大,休閒活動對於 減輕心理壓力,消除疲勞有非常大的助益。

(三)教育效益 (Education benefits):

休閒活動提供藝術、人文科學等不同興趣的體驗,可從中學習到新的事 物,讓人浸淫在吸收新知識,充實生活,提高個人生活的品質並有機會接 觸社會、甚至宗教、文化等其他領域的事務。

(四)心理效益 (Psychological benefits):

每個人都有被肯定、認同的慾望,休閒活動提供機會讓每個參與者均能從 中獲得有形或無形被肯定的機會,因此獲得成就感亦是其效益的一種,對 於情緒的緩衝及恢復心態的調適有所助益。

(五)美學的效益 (Aesthetic benefits):

藝術活動是休閒活動的一種,因此藝術活動中所具有審美意識與美學價值 即成為休閒效益所在。

(六)生理的效益 (Physiological benefits):

從事休閒活動如慢跑、游泳、打網球等運動,能避免因缺乏運動而發胖或 罹患與心臟血管有關的疾病,定期的肢體動作活動能確保身體的健康。

由上述可知,休閒是為了打發工作以外的自由時間,是屬於消遣的性質;可 以獲得精神、物質上的滿足感,得到休閒參與後所到來的效益。根據張少熙 (2003) 的觀點指出,休閒效益是偏重活動中或活動後內在的心靈滿足,無論是目標的達 成或獲得,休閒效益都是必須透過休閒參與者在透過休閒活動的參與中,所獲得 不同的休閒體驗與感受,這些主觀的體驗在經過個人主觀的評價後,進而對個人 產生不同的影響。Ajzen (1991)則指出休閒效益能否有效產生與休閒參與者的主 要認知有關,如當人們相信參與休閒可以幫助他們達到某些目標獲改善生活品 質,或社會群體對休閒參與行為給予較高支持與肯定時,即會積極參與休閒(引 自高俊雄,1995)。因此,休閒效益不僅是一種主觀的個人經驗感受,休閒效益 的意義與內涵還會隨著個人的差異而有所不同(余玥林,2004)。除此之外,人 們也可以利用休閒來促進其他方面的進步,並培養共同的興趣和美學的鑑賞能 力,且從中獲得愉快的經驗,可以從繁重的工作或其他強制性活動所帶來的危害 中得到宣洩及紓解緊張的壓力,並使得呆板的工作感受更加豐富化(Godbey,

(22)

8

1988;陳彰儀,1989)。余嬪 (1999)的研究認為休閒可維持生理及心理的平衡,

並促進身體健康、生活滿意及個人成長等。所以參與休閒活動能消除工作帶來的 壓力、提升人際關係、滿足成就感、促進身心健康、豐富人生的功能(沈易利,

1999)。可見透過休閒活動的參與,個體可滿足生理健康的需求,也達到心理愉 悅的效益。

四、休閒參與之分類

休閒活動內容相當廣泛,隨著時間、空間的改變,休閒活動類型也趨向多元 化,因此相關學者進行研究時,分類方式很難一致。過去專家學者大多以休閒活 動的內容來區分休閒活動的類型,其採用的方式通常有以下三種(梁玉芳,2004;

詹幸樺,2008):

(一) 主觀分類法

研究者依自己主觀的判斷將休閒活動加以分類及命名;優點是可以兼顧周延 又互斥的原則,可依所有活動的性質、目的及個人意願做歸納,缺點是在填答上 較因素分析法困難(黃瓊妙,2000)。

(二) 因素分析法

研究者先將被研究者所從事或可能從事的活動項目製成量表,以測驗或訪問 方式詢問受訪者,再利用因素分析的統計方法來進行分類,並萃取出具代表性的 因素;優點是填答容易好分析,缺點是不同類型活動項目可能因此聚集成同一 類,要命名尤其困難(梁玉芳,2004)。

(三) 多元尺度評定法

研究者將休閒活動兩兩配對,再由受試者依照自己的知覺從最相似到最不相 似加以評定,然後分出活動類型;優點在於結果可以很清楚知道活動項目的特性 及關係,缺點在於可分析的休閒活動有限,一般不會超過十二項(黃庭芳,2003)。

休閒活動類型因各學者分類概念有所差異,而有不同的分類結果。以下茲將 學者休閒活動類型做一整理分析如表2-1-1:

表2-1-1 休閒參與量表構面分類摘要表

發表年份 研究者 休閒活動參與類型 分類法

1974 McKenchnie 選取151種休閒活動分為機械性、手藝活動、

知性活動、緩慢性活動、鄰居活動、特殊設備運動 及快速活動等七種活動類型。

因素分析法

1975 Brent 休閒活動分為主動和被動性活動、個人和團體 性活動、心智和非心智活動、戶外和戶內活動。

多元尺度法

1978 Duncan 59種休閒活動分為戶外活動、室內活動、參與 被動性室內活動、家庭活動及參與看電視與小孩玩 等活動。

因素分析法

1980 Kaplan 社交性活動、遊戲和體育活動、藝術性活動以 及靜態性活動等四項休閒活動類型。

主觀分類法

1982 Allen &

Buchanan

以51種休閒活動分類為戶外活動、居家嗜好、

運動、社交、機械、大自然、文化智能及游泳型。

因素分析法

續下頁

(23)

9

表2-1-1 休閒參與量表構面分類摘要表(接上頁)

發表年份 研究者 休閒活動參與類型 分類法

1995 Bongguk 運動類、藝術與技藝類、音樂與戲劇類、自然 和戶外遊憩類及心靈和語言類等五種類型。

因素分析法

1999 連婷治 休閒活動類型分為戶外遊憩性、體育性、知識 性、技藝/嗜好性、娛樂性、社交性等六大類。

主觀分類法

2001 李文題 選取21項休閒活動分為家庭型、社交型、消遣 型、遊逛型、休憩型、運動型及進修型等。

因素分析法

2002 張宮熊 休閒活動分為山岳休閒活動類型、濱海休閒活 動類型、文化休閒活動類型等三類型。

多元尺度法

2003 張春居 41種休閒活動項目分為藝文類、社交類、運動 類、技藝類、消遣類、觀賞類及娛樂類等七類。

主觀分類法

2004 梁玉芳 48種休閒活動,題目排序為隨機方式參差混 雜,分類為運動健身型、嗜好休憩型、家庭社交型、

戶外遊憩型、進修交誼型、視聽娛樂型、消遣閒逸 型等七大類型。

主觀分類法

2007 許雅婷 分為知識藝文型、娛樂消遣型、社交型、消費 性大眾活動、遊憩性體育活動、體能活動、戶外活 動、挑戰極限型、消費性體育活動和其他。

主觀分類法

2008 賴雪芬 32項休閒活動分為娛樂型、休憩型、閱讀型、

戶外型、社交型、嗜好型等六類型。

主觀分類法

2009 簡玉惠 將休閒活動分為八大類:運動性、娛樂性、知 識性、社交性、嗜好性、休憩性、家庭性及藝術性。

主觀分類法

2011 劉聖芬 33項休閒活動分為知識性、娛樂性、社交性、

體育性、藝能性等五個類型。

主觀分類法

2013 顏幸雅 將休閒參與分為六大類型,分別為「藝文型」、

「家庭型」、「知識型」、「戶外休閒型」、「社 交與健身型」、「娛樂型」。

因素分析法

資料來源:梁玉芳,2004;顏幸雅,2013

綜合上述三種不同分類法的休閒活動參與類型不難看出,休閒活動種類不僅 繁多且國內、外學者的分類法還有所不同。事實上,沒有任何一位學者或一種分 類法能夠含括所有的休閒活動,但多數研究者(見表2-1)還是儘可能將休閒活 動命名為靜態、動態活動、室內、室外活動、知識性、娛樂性、體育性、藝文性 等較易分辨的活動種類名稱。

第二節 工作投入 一、工作投入定義

工作投入 (job involvement) 一詞最早是由Lodahl & Kejner (1965)提出,其對 工作投入的解釋係以心理學家Allport (1947)的「自我投入」以及社會學家Dubin (1956)的「生活興趣中心」兩種概念為基礎,發展出工作投入的概念架構。他們 認 為 工 作 投 入 是 個 人 認 同 工 作 的 重 要 性 程 度 , 或 是 工 作 在 個 人 自 我 印 象 (Self-Image)中重要性的程度;而工作投入程度是根據個人自我尊嚴受到個人工 作績效影響程度而定。爾後許多學者亦展開工作投入的相關研究並對工作投入

(24)

10

(job involvement)一詞提出不同的定義與解釋。如國外學者Reitz & Jewell (1979) 指出工作投入是個人在生活中,工作所佔的重要性,同時會影響其工作表現及其 他工作的行為。Brown (1996)認為工作投入起因於潛在滿足顯著心理需求和大量 尋找需求的實現。國內學者柯適修 (1994) 則將工作投入定義為個人內心對工作 的一種認同感,是個人主動參與工作的程度並以工作為取向,積極工作,並重視 工作績效。根據鄧欣怡 (2000)的觀點,指出工作投入是指個人受到個人特質與 工作情境的影響產生在認知上對工作的認同程度,在行為上對工作的參與程度以 及在情意上對工作的自我評價。莊修田 (2002) 則認為工作投入包括兩個層面:

一為個體投入某項特定工作且熱心參與的程度;另一則是比較其他工作中個體對 現行工作較為認同的心理狀態。

至於對「教師工作投入」的定義,從文獻探討中也發現,不同的研究者也有 不同的解釋。徐鶯娟 (1994)認為教師工作投入是教師樂於、專注於教學工作,

並視其在教學工作上的表現對自我價值、自我尊嚴有重大影響的一種心態或工作 態度。李新鄉 (1996)認為教師工作投入是教師對教學專業工作之認同、主動參 與,並視其在教學專業工作上之表現對其自我價值具重要性之心理狀態或工作態 度;整體上而言,是對教學工作一種專注的情感,及相符應之認知和行為表現。

嚴春財 (1998)認為教師工作投入是教師在教學工作中所持的認知、情感與價值 觀的整體概念,進而對教師專業工作之認同、積極參與,並從其教學工作中獲得 自我價值與尊嚴的心理狀態或工作態度。張春居 (2003)認為教師工作投入是包 括了教師在認知上對工作的認同程度、在行為上對工作的參與程度及在情意上對 工作的評價。陳玫妤 (2005) 認為教師工作投入是教師對工作上的認知,覺得工 作有趣或工作能滿足自我的需求,對工作產生認同感,並願意主動參與投入其 中,且能從工作表現中得到肯定或需求。

綜觀上述諸位學者對工作投入的定義,可知工作投入應包含工作認同、工作 專注、工作價值、工作滿足、工作樂趣、工作承諾等許多層面的工作態度,這些 層面在意義上和形成的原因上有其差異性。在歸納諸位學者的界定,並考量研究 對象國中教師之工作特性,提出本研究對「教師工作投入」的定義為:教師對於 其專業工作上的認知,進而產生認同感,願意主動、積極參與學校教育工作並樂 在其中,且能從工作表現中肯定自我價值或滿足心理需求。

二、工作投入理論

自1965年由Lodahl and Kejner正式提出「工作投入」這一詞後,多位學者嘗 試以不同的角度解釋其定義並建立新的理論模式。闡述影響工作投入程度的理論 相當多,其中茲舉較具代表性的理論模式 (陳玫妤,2005):

(一) Robinowitz & Hall (1977)綜合性理論模式

1.受個人特質因素的影響:工作投入為個人特質的變項,只有屬於個人特質 的年齡、性別、婚姻、教育程度、服務年資、內外控特質、高層次需求的強度等 因素才會影響工作投入。Lodahl & Kejner (1965)亦認為工作投入是個人早期社會

(25)

11

化所行的一種工作倫理,是個人對工作的價值導向,所以工作投入為個人特質的 因變項。

2.受工作情境因素的影響:視工作投入為情境的函數,工作投入是受個人所

處的工作環境誘導下所產生的,較易受組織環境所影響,個人特質對工作投 入的影響則較小。參與式管理的理論建構學者(Mcgregor, 1960)亦強調,員工的

工作投入受個人特質影響者極少,而受組織性條件的影響卻頗大。屬於情境的因 素包括參與決策的機會、領導者行為、工作任務自主權、組織大小、職務層次等。

3.個人特質與工作情境的交互作用:工作投入為個人特質與工作情境交互作 用下產生的,當有適合個人特質的工作情境時,即會有高度的工作投入,同時工 作投入程度也受到該情境的影響;Lawler & Hall (1970) 亦認為對於工作投入的 研究,應同時由個人差異性的觀點和情境觀點來著手。

(二) Vroom的期望理論

Vroom (1962)提出了期望理論的模式,其認為一項行動是否能滿足個人的需 要,受到兩個變項的影響:第一個變項是該行動是否能產生預期效果,Vroom稱 之為「期望 (expectance)」;第二個變項是該項行動所產生的結果能提供個人需 求滿足的貢獻程度,Vroom稱之為「期望價值 (valence)」,它有愛好或價值之含 義,係指員工對不同後果或酬賞價值的認定與愛惡(陳淑嬌,1989)。Vroom之 理論架構,可由下列的公式表示:

F=V × E

F (force):指個人內在動機力量,由個人工作投入程度表示之。

V (valence):指個人對工作結果的價值感或工作的代價。

E (expectance):指個人估計達成工作目標和所獲得報酬與需要滿足的可能性。

由理論中可看出,V×E的值和工作投入是呈現正相關,當V×E的值越大時,

個人工作投入程度就越高;若V或E當中某一值很低時,其工作投入程度則會降 低 (Campbell & Printchard , 1976)。

(三) Kanungo動機性工作投入模式

Kanungo (1979)整合社會學和心理學對工作投入和疏離的看法,從個別的行 為現象與因果的條件,來解釋不同的投入模式(郭騰淵,1991)。在這個模式中,

當目前的工作能滿足個人顯著需求和期望,則產生工作投入,亦即對工作的心理 認同及一種普遍化的認知狀態。相反的,當工作不能滿足個人需求與期望,則產 生疏離感,亦即對工作形成心理疏遠的認知狀態。

(四) Brown工作投入的前因、相關及後果論

Brown (1996)將個人特質、工作情境列為前因,透過需求滿足與知覺滿足的 潛力為中介過程,以實證研究建立的關係來描述對工作投入之影響;另外從動機 和需求滿足實現的潛力相關因素,描述可能會影響工作行為的努力程度和工作態 度,進而影響績效或缺席率等工作結果。有關工作投入的前因、相關及後果變項

(26)

12

的架構,如下:

1.前因變項包括:人格變項、工作特性、上司變項及角色模糊。

2.相關變項包括:個人變項和事業承諾等其他相關因素。

3.後果變項包括:工作行為及結果(如績效好壞、缺席率)和工作態度(如離職 傾向、工作滿足等)。

綜合上述學者提出的理論,工作投入大部分以個人特質、工作情境為主要因 素,強調是工作的價值是否能滿足個人的需要,其重視個人需求滿足越強,形成 個人工作投入程度越高;反之工作投入程度則會降低;其中以Robinowitz & Hall (1977)的綜合性工作投入理論模式最具涵蓋性,有關工作投入的研究變項,在此 模 式 中 均 廣 泛 地 加 以 探 討 , 故 本 研 究 探 討 國 中 教 師 工 作 投 入 部 分 , 採 用 Robinowitz & Hall (1977)之理論模式為參照架構,探討恆春半島國中教師的工作 投入除了工作情境影響外,是否透過個人休閒活動參與及心理需求滿足而改變及 其改變的相關因素。

三、工作投入的衡量方法

諸位學者對教師工作投入的概念解釋不一,但整體上歸納起來含有工作認 同、工作專注、工作價值、工作滿足、工作樂趣、工作承諾等許多層面,這些概 念在定義上有其差異性,該如何選擇範圍並將其轉成本研究可測量的的操作型定 義呢?研究者整理有關工作投入的相關文獻,並參考工作投入測量所使用的量 表,各量表的概念亦有所區別,以下茲將學者工作投入量表類型做一整理分析如 表2-2-1:

表2-2-1 工作投入量表構面分類摘要表

研究者 研究對象 研究變項 工作投入量表內容

陳 淑 嬌 (1989)

國中教師 校長領導型式、

教師工作投入、

組識效能

參照Lodahl & Kejner (1965)的工作投入 量表與Dubin(1956)的「主要生活興趣量表」

發展了一份「教師工作投入量表」,經因素 分析後得到三個層面的因素,分別為「工作 專注」、「工作樂趣」與「工作評價」。

郭 騰 淵 (1991)

南部五縣市國 中教師

工作價值觀、角 色壓力、工作投 入

參照陳淑嬌 (1989)所編製的「教師工作 投入量表」,經因素分析後得到六個因素為

「工作責任感」、「主動參與」、「工作樂 趣」、「以工作為生活重心」、「高度投入」

以及「工作評價」。

徐 鶯 娟 (1994)

國小教師 成就動機、參與 決定、工作投入

採陳淑嬌 (1989)所編製的「教師工作投 入量表」,加以修訂,經因素分析後得到三 個因素為「工作專注」、「工作樂趣」與「工 作評價」三者。

謝 天 德 (1998)

高屏國小教師 工作投入、團體 凝聚力、社會閒 散

發展一份「教師工作投入量表」,得到

「工作樂趣」、「工作專注」、「工作準備」

等三個因素。

續下頁

(27)

13

表2-2-1 工作投入量表構面分類摘要表(接上頁)

研究者 研究對象 研究變項 工作投入量表內容

蔡 麗 華 (2001)

北縣國小教師 工作投入、教學 效能

編制一份「教師工作投入問卷」,其問 卷經因素分析後,得到五個因素「工作認 同」、「工作參與」、「工作樂趣」、「工 作評價」、「工作專注」。

曾 秋 萍

(2004) 高市國小教師 角色知覺與課程 參與、工作投入

編制一份「國小教師工作投入問卷」量表,

分成「工作樂趣」、「工作專注」、「工作 準備」、「工作參與」四個層面。

陳 玫 妤 (2005)

高縣市國小 教師

全球化認知、校 務參與、工作投 入

編制「教師工作投入問卷」,分成「工 作專注」、「工作樂趣」、「工作參與」、

「自我評價」等四個層面。

吳 俐 錦

(2006) 高市國小教師 生命價值觀與工 作投入、教學效 能

「工作投入」量表, 量表分成「工作 樂趣」、「工作參與」、「工作責任」、「工 作評價」、「工作專注」五個層面。

葉 東 興 吳 明 隆

(2010)

高縣國中教師 校長情境領導、

組織溝通、教師 工作投入

參考國內測量工作投入量表及相關問 卷,將「教師工作投入量表」的內容架構分 成「工作專注」、「工作認同」、「工作評 價」、「工作參與」、「工作樂趣」五層面。

李 金 泉 呂 曉 萍

(2011)

台南市國小 教師

工作壓力、工作 投入

乃根據 Schaufeli & Bakker (2002) 開發 之Utrecht 工作投入量表(the Utrecht Work Engagement Scale, UWES),該量表包括「活 力 (vigor)」、「奉獻 (dedication)」、「專 注 (absorption)」三個層面。

吳 和 堂 鍾 明 翰

(2011)

國小實習教師 角色知覺、工作 投入、專業成長

主要參考國內徐鶯娟、李新民 (2003) 與黃建安 (2004)之量表, 將國小實習教師 工作投入分為「工作評價」、「工作認同」,

以及「生活影響」三個層面。

李麗雲

(2013) 中市國小教師 教師專業角色知 覺、教師工作投 入

編制一份「國小教師工作投入問卷」量 表,分成「工作專注」、「工作樂趣」、「工 作評價」、「工作認同」四個層面。

資料來源:陳玫妤,2005;詹幸樺,2008

以上各種測量工具,各有其研究目的與內容,但可發現早期都是以陳淑嬌 (1989)發表的「教師工作投入量表」為主要依據,再加以增修刪減,研究對象 為國民中小學教師,量表題目數量為10~25 題不等,研究變項為組織效能、生 命價值觀、教學效能、校務參與、工作壓力、角色知覺、團體凝聚力、教師專 業承諾、校長領導型式以及工作投入等變項,平均分成三至五個層面,有「工 作專注」、「工作樂趣」、「工作活力」、「工作準備」、「工作參與」、「工 作認同」與「工作評價」、「工作責任」、「工作奉獻」、「生活影響」等層 面。

第三節 生活滿意度 一、 生活滿意度的定義

在國外研究文獻中,探討與生活滿意議題有關的名詞有welling-being、life satisfaction、quality of life、happiness及morale等。國內研究文獻中,相關議題的

(28)

14

名詞則有「士氣」、「快樂感」、「安適感」「幸福感」、「生活品質」、「生 活適應」、「心理適應」及「生活滿意度」等。

Shichman & Cooper (1984)指出人們通常認為生活滿意就像是個隨手可得的 一種幸福舒適 (well-being)、快樂幸福 (happiness)或是生活品質 (quality of life ) 的感覺(引自Edginton et al., 2001, p.6)。根據Henry (1989)對生活滿意度之定義,

生活滿意度是指個體對其生活的所有狀況及期望追求的目標是否達成的一種評 估,屬於一般性、長時間的評估過程。Edginton et al. (1995)認為生活滿意度是一 種主觀且複雜的概念,是個人認知、評價其理想與實際生活是否一致的情形,在 客觀調查上可測量到個人對外顯生活的評價,但仍須包含內在心理感受的層面,

如提昇心靈上的滿足或良好的生活適應等。Gregg (1996)指出生活滿意度是個人 看待自己生活的一種態度,也可以視為對個人生活的一種滿足程度,可藉由士氣 量表、生活滿意量表或個人調適量表來衡量。整體上,國外的相關研究認為生活 滿意度是基於實際的情況與期望的成就情況的相互比較之後,再來評價整體生活 品質,故生活滿意度通常被視為是一個直接、穩定和精確的方法,用來界定是否 適應良好 (well-being)的感受,並作為生活品質的指標(林麗惠,2002)。至於 國內的相關研究,根據黃璉華 (1992)的觀點,生活滿意度是個體對生活整體表 現的幸福感受,可以說是整體生活品質的預測。蔡長清 (1998)認為生活滿意度 是個人對自己整體生活體驗的主觀評估。簡素枝 (2004) 則認為生活滿意度是對 目前整體生活的滿意程度,當個人達到一定比例的理想目標,所感到喜悅的滿足 感。

綜合上述,研究者將生活滿意度定義為個體主觀評估生活品質、心靈滿足、

理想與實際是否一致的情形後,感到幸福滿足的程度。

二、生活滿意度的理論

黃志成 (2002)提到Maslow (1969)的需求層次理論與生活需求相契合,將人 類的需求依序分成五個部分,其內容如下所述:

1.生理需求 (physiological need):包括維持生存及延續種族的需求,諸如食、

飲、睡眠、性慾等。

2.安全需求 (safety need):包括希求保護與免於遭受威脅從而獲得安全感的 需求,諸如危險希求保護、病痛希求醫治、流浪希求安居等。

3.愛與隸屬需求 (love and belongingness need):包括被別人接納、愛護、關 注、欣賞、鼓勵、支持等需求。

4.尊重需求 (esteem need):包括受人尊重與自我尊重兩方面的需求;前者希 求別人的重視,後者希求個人有價值。

5.自我實現需求 (self-actualization need):包括精神層面追求真善美合一至高 人生境界的需求,亦即實現個人全部理想的需求。

Maslow (1969)之需求層次理論前面四層需求均獲滿足是構成最高層需求的 基礎,因此,對自我實現需求一層次來說,前面四層需求合在一起稱為基本需求,

(29)

15

而最高層次的自我實現需求,則稱為衍生需求。以Maslow (1969)的觀點來看,

人類的需求是與生俱來的,而非學習得來的;意指當我們在需求階層中,必須先 滿足較低層次的需求後,才會開始追求更高層次需求。各層次需求並無明顯的分 界線,而同一時間可能有不同的需求,每個人對需求的滿足層次也不盡相同,若 是需求得不到滿足,將可能導致生理或心理的疾病。Maslow (1969)的需求層次 理論與一般人生活模式較契合,且廣泛被使用,故符合本研究的應用與推論。

Maslow (1969)需求層次理論簡要圖示如下2-3-1:

圖2-3-1 Maslow需求層次理論簡要圖

資料來源:黃志成(2002)。兒童發展。台北:啟英文化出版社。

三、生活滿意度的測量

生活滿意度的測量常因研究之對象及研究者不同的認知觀點而有不同的測 量標準。當研究著重在個人外在行為表現時,常以社會的成功標準來衡量其滿意 度,若以個人內在為主要參考架構者,便傾向於從個人主觀的角度來測量個人對 過去至目前的生活喜悅及滿意的程度(郭玉燕,1993)。針對生活滿意度的內涵,

主要爭議的焦點在於生活滿意度到底是單一層面的概念,還是多層面的思考,茲 將主要兩個不同觀點敘述如下(林怡欣,2005):

(一)生活滿意度為單一向度

主張生活滿意度是單一層面的學者認為,生活滿意度可以單一題目,或多道 題目所獲答案的加總,來代表一個人的生活滿意度(陳玲媛,2011)。如蔡長清 (1998)依受訪者針對生活滿意度主觀知覺,在1-5分之間選擇一個評分代表對自己 實際生活的滿意程度之看法。根據所得的總分,即代表受試者的生活滿意程度,

而不再將生活滿意度予以細分為不同層面。換言之,生活滿意是個體在生活層面 自我

實現需求 尊重需求 愛和隸屬需求

安全需求 生理需求

(30)

16

上的調適狀況,其判斷的標準以研究者主觀的價值來評定個體的生活滿意情形,

以個人的內在主觀知覺做為生活滿意的定義(林怡欣,2005)。

(二)生活滿意度是多元向度

主張生活滿意度為多層面者如McKanzie & Campbell (1987)指出將所有題目 加總成為單一概念是不恰當的測量方式,他們認為生活滿意的涵意有兩個關鍵的 因素,就是人外在與內在及交互作用所形成(引自林麗恵,2002)。如Neugarten, Havighurst & Tobin (1968) 在1961年針對92位50至90歲的高齡者進行四回合的訪 談,進而從訪談資料中抽出可以測量的要素,以便發展出「生活滿意度量表A」

(Life Satisfaction Index A,LSIA),將生活滿意度視為一個建構性概念,包括五種 心裡滿意的層面:生活的熱衷、處事態度、目標的一致性、自我概念、情緒狀態

(引自林麗惠,2002)。林怡欣 (2005)則統整1980至2004年間,國內各研究者 對於生活滿意內涵的界定,歸納分成以下十二個部分:生活處世態度、目標達成 程度、自我發展狀況、情緒狀態、經濟安全、工作狀況、社交及人際互動、婚姻 狀況、居住環境、休閒活動、健康、家庭生活。綜合言之,生活滿意應包含哪些 概念,乃依不同的研究對象及主題而有差異;對於相同對象,也常因學者不同的 觀點而有不同的評定向度(林怡欣,2005)。

儘管國內外學者對於生活滿意度,到底是單一層面還是多層面的概念,仍存 有爭議,但不可否認的,生活滿意度乃是生活品質的一項重要指標,而生活品質 基本上是一多層面的概念,是故生活滿意度也應當是一種多層面的概念(林麗 惠,2002)。研究者整理國內相關文獻有關生活滿意度量表工具的構面分類摘要,

如表2-3-1:

表2-3-1 生活滿意度量表構面分類摘要表

發表年份 研究者 研究對象 生活滿意度量表構面與類型

1995 朱坤連 高雄市公教退休人員 「教育及休閒生活」、「居家安養服務」、「經 濟安全」、「心理社會」、「健康醫療」五個 層面。

2000 巫惠貞 國小教師 「工作」、「休閒」、「家庭」三個層面。

2000 劉雅惠 中小學教師 「工作事業方面」、「成長學習方面」、「婚 姻家庭方面」三個層面。

2001 蔡長清 退休老人 「健康與否」、「活動多寡」、「社會心理」、

「社會經濟」、「休閒生活」五個層面。

2002 林麗惠 高齡者 「日常生活的樂趣」、「目標達成程度」、「情 緒狀態」、「生活的意義性」、「自我概念」、

「社會互動程度」六個層面。

2003 李再發 高雄市國小退休教師 「自我概念」、「接納現況」、「生活樂趣」、

「人際互動」、「自我實現」五個層面。

2004 簡素枝 嘉義縣市高齡者 「日常活動」、「情緒狀態」、「自我概念」、

「家人相處」四個層面。

2005 林怡欣 台南、高雄縣市 國小教師

「工作與自我實現」、「休閒滿意」、「婚姻 與家庭滿意」、「人際關係滿意」四個層面。

2006 林婉茹 高雄退休國中教師 「自我實現」、「日常生活」兩個層面。

續下頁

(31)

17

表2-3-1 生活滿意度量表構面分類摘要表 (接上頁)

發表年份 研究者 研究對象 生活滿意度量表構面與類型

2006 沈佳蓉 台南縣退休教師 「生活意義」、「情緒狀態」、「自我概念」、

「日常生活」、「目標達成」、「社會互動」

六個層面。

2007 陳美惠 退休教師 「日常活動」、「生活意義」、「自我概念」、

「情緒狀態」、「目標達成」、「社會互動」

六個層面。

2007 鄭麗慧 高雄市國小教師 「食」、「衣」、「住」、「行」、「育」、

「樂」六個層面。

2009 康志明 台北市國小教師 「生活愉悅」、「休閒享受」、「工作享受」

三個層面。

2011 陳玲媛 博物館志工 「日常生活」、「社會互動」、「自我概念」

三個層面。

2013 顏幸雅 台北縣國小教師 「環境品質」、「自我充實」、「日常生活」、

「人際互動」、「休閒娛樂」、「生涯規劃」

六個構面。

資料來源:陳玲媛, 2011;顏幸雅,2013

綜合上述研究文獻,發現探討生活滿意度的層面各有異同;研究對象若是工 作者,探討的面向通常會與工作、家庭、人際互動有關;若是非工作者,則多從 心理、情緒、自我實現方面探求,但整體上都與日常生活密不可分。

第四節 休閒參與、工作投入與生活滿意度之相關研究 一、休閒參與與工作投入的相關研究

休閒活動能使個人在工作後獲得調劑與休息的機會,同時也能增加個人工作 時的效率 (Jackson, 1988) 。而現代人講求工作效率,重視生活品質,在休閒與 工作之間如何取得平衡,就成為一門相當值得探討的課題。國內學者針對不同對 象探討休閒參與和工作投入的研究頗多,研究者蒐集國內相關研究,整理如下表 2-4-1:

表2-4-1 休閒參與和工作投入相關研究摘要表

研究者 研究對象 研究變項 研究結果

張華紋 (2006)

劍湖山世界 員工

休閒參與 工作投入 工作滿足

不同性別、婚姻狀況、教育程度、服務單位 及每月薪資的員工在休閒參與和工作投入上達顯 著差異。休閒參與和工作投入之間關係呈現正相 關。

詹幸樺

(2008)

雲林縣 國小教師

休閒參與 工作投入

國小教師休閒參與以從事消遣閒逸型頻率最 高。國小教師工作投入在自我評價、工作滿意及 工作樂趣資深年長者高於資淺年輕者。休閒參與 和工作投入兩者呈現正相關。

續下頁

(32)

18

表2-4-1 休閒參與和工作投入相關研究摘要表 (接上頁)

研究者 研究對象 研究變項 研究結果

林楨棋 (2010)

台南縣 國中教師

休閒參與 休閒動機 工作投入

國中教師休閒參與與工作投入間具有顯著正 向關係。

陳淑琴 (2011)

高雄市 國小志工

休閒活動 工作投入

年齡、學歷、每月家庭平均收入、每月平均 休假天數、每週平均休閒時間,會影響國小志工 休閒活動參與。年齡、婚姻狀態、每月平均服務 天數,對工作投入有顯著差異;休閒參與和工作 投入具有顯著相關。

施沛蘅 (2012)

大學教師 工作壓力 休閒參與 工作投入

發現大學教師工作投入與休閒參與間的關係 呈現顯著負相關,也就是說當工作投入程度越高 的大學教師,其從事休閒參與的意願及頻率會隨 之減少。

許麗娥 (2012)

高雄農田 水利會員工

休閒參與 工作投入

員工的休閒參與和工作投入在性別、年資、

婚姻及平均月收入上,均有不同程度之顯著反應 存在。休閒參與及工作投入有顯著的正向相關。

黃華愷 (2014)

屏東縣 國中教師

休閒參與 工作投入

國中教師休閒參與頻率為中等偏高;工作投 入程度為中等偏高。休閒參與頻率與工作投入程 度呈低度正相關。

李育齊 (2014)

屏東縣 國小教師

休閒參與 工作投入

國小教師休閒參與頻率為中等偏高;工作投 入程度為中等偏高。休閒參與頻率與工作投入程 度呈低度正相關。

蔡佳臻 (2015)

國立台灣體育 運動大學教師

工作投入 休閒參與

大學教師從事消遣閒逸類型的休閒活動頻率 為最高;工作投入情形為中高度工作投入。工作 投入與休閒參與呈現正相關。

吳聰國 (2015)

本洲工業區 員工

休閒參與 工作壓力 工作投入

員工在「休閒參與」認知屬於中等略低的程 度,以「大眾媒體類」得分最高;在「工作投入」

認知屬於中等略高的程度,以「工作認同」得分 最高。「休閒參與」對「工作投入」具顯著影響。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綜合以上針對不同研究對象所作的調查結果顯示,許多工作者都把休閒活動 視為生活的一部分,認為休閒是紓解工作壓力及提升工作效率的重要方法之一。

儘管不同背景變項對工作者休閒參與或工作投入均有不同程度之顯著反應存 在,但多數的研究均證實休閒參與和工作投入呈現高度正相關(張華紋,2006;

詹幸樺,2008;林楨棋,2010;陳淑琴,2011;許麗娥,2012;蔡佳臻,2015;

吳聰國,2015),也就是說休閒參與的程度越高,工作投入的程度也越高。

二、工作投入與生活滿意度的相關研究

生活品質的滿意與工作表現通常是具有相當程度的關聯性,Cribbin (1972) 認為工作滿足涵括員工對其工作環境的感覺,此環境包括工作本身、監督者、工 作團體、機關組織、生活等,因此當個人工作影響到生活作息時,其生活滿意度 勢必下降。不同背景的研究者對生活滿意度感受與看法不同,故研究者蒐集國內 工作投入和生活滿意度的相關研究,整理如下表2-4-2:

(33)

19

表 2-4-2 工作投入和生活滿意度相關研究摘要表

研究者 研究對象 研究變項 研究結果

林瓊玲 (2004)

參與社會團 體之成人

工作投入 社會支持 生活滿意度

參與社會團體之成人的工作投入會影 響其生活滿意度,而且工作投入愈正向,對 工作就愈能參與,並能從工作中獲的成就 感,更加認同自身的工作,對自己的生活滿 意度也相對更高。

邱維祥

(2008)

博物館 解說志工

參與動機 工作投入 工作滿足

解說志工工作投入與工作滿足皆會受 到個人特性影響。工作投入與工作滿足多數 亦呈現顯著正相關,故工作投入的程度愈強 烈,其影響工作滿足的程度也會愈強。

陳欣怡 (2010)

大臺北地區 幼兒父親

工作投入 家庭投入 工作-家庭衝突

生活滿意度

幼兒父親的家庭社經指數、工作投入、

家庭投入皆與生活滿意度有顯著的正相關。

蔡佩玲 (2010)

高雄縣志工 工作投入 生活滿意度

志願服務者對工作投入程度愈高,則其 知覺的生活滿意度愈好;工作投入對於生活 滿意度具有預測作用。

王文志 (2010)

雲嘉南地區 青年志工

工作價值觀 工作投入 生活滿意度

青年志工在工作投入與生活滿意度之 間呈現顯著正相關,其中以工作投入之「工 作創新」與「自我要求」的相關係數為最高。

陳玲媛 (2011)

博物館志工 工作投入 生活滿意度

博物館志工在工作投入與生活滿意度 體之間呈現正相關,由此可知,志工對志願 服務工作投入的程度愈高,其知覺的生活滿 意度就愈好。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從上述的研究中可發現,工作者的工作投入與生活滿意度有顯著的相關(林 瓊玲,2004;邱維祥,2008;陳欣怡,2010;蔡佩玲,2010;王文志,2010;陳 玲媛,2011)。就工作投入層面來看,工作投入可視為工作上個體的主動參與,

以使得個人的尊嚴、自主、自尊等需求能獲得滿足的程度(Saleh & Hosek, 1976);

而正向的生活價值觀能夠引導個人的生活方式,對工作克盡職責,肯定自我,會 帶來更高的生活滿意度(陳玲媛,2011)。換言之,工作投入的程度越高,生活 滿意度的程度也就越高。

三、休閒參與與生活滿意度的相關研究

現代社會競爭激烈,工作壓力沉重,往往容易導致身體的疲勞和精神上的煩 悶;藉著休閒活動,不僅可以舒活筋骨,運動身體,也可以調節情緒,滿足心理 上的需求,提升生活滿意。研究者蒐集國內探討休閒參與和生活滿意度的相關研 究,整理如下表2-4-3:

(34)

20

表2-4-3 休閒參與和生活滿意度相關研究摘要表

研究者 研究對象 研究變項 研究結果

房家儀 (2008)

華航 空服員

工作壓力 休閒參與 生活滿意度

休閒活動參與上不論男女皆以「運動健身 類」為主;生活滿意度在「人際關係」最高。

休閒參與的頻率與時間和生活滿意度呈現正 相關,實際參與的時間和頻率愈高,其生活滿 意度也愈高

林純妃 (2008)

鄉村地區 老年人

休閒參與 生活滿意度

老年人之性別、年齡、教育程度、職業與 個人可自由支配所得在整體生活滿意度上有 顯著差異。老年人參與「社交型」與「個人嗜 好型」的休閒活動時與整體生活滿意度呈顯著 正相關。

康志明

(2009)

台北市 國小教師

休閒運動參與 工作倦怠 生活滿意

在休閒運動參與方面達到顯著差異的有 性別、職務、年齡及教學年資;生活滿意方面 達到顯著差異的有婚姻、職務、年齡、教育程 度及教學年資。休閒運動參與和生活滿意之間 並無顯著關係存在。

林麗娟 (2010)

國小 已婚教師

休閒參與 工作壓力 生活滿意度

國小已婚教師之休閒參與和生活滿意度 之間大致呈現低度正相關。國小已婚教師的休 閒參與對生活滿意度有預測力。

莊紋松 (2011)

銀行員工 工作價值觀 休閒參與 生活滿意度

銀行員工休閒參與以「家庭型」之休閒方 式參與程度最高,在生活滿意度方面,以「家 庭成員互動」為最高。休閒參與對生活滿意度 呈現正向相關影響。

李蘭萍 (2011)

幼稚園教師 工作壓力 休閒參與 生活滿意度

教師的休閒參與因年齡、婚姻、年資、教 育程度、園所類別的不同而有所差異;生活滿 意度因年齡、婚姻、年資、是否兼任行政工作、

園所類別的不同而有所差異。教師休閒參與愈 多,其生活滿意度愈高,呈現中度正相關。

劉淑萍 (2012)

台中已婚 職業婦女

社會支持 運動休閒參與

生活滿意度

已婚職業婦女之運動休閒參與程度與其 生活意度呈現顯著正相關,運動休閒參程度部 分構面對其生活滿意度有顯著預測力。

顏幸雅

(2013)

台北縣 國小教師

休閒參與 工作壓力 生活滿意度

休閒參與構面上最常從事的是娛樂型;在 生活滿意度構面上以「人際互動」最為滿意。

休閒參與與生活滿意度有顯著的正相關,休閒 參與能有效預測生活滿意度。

陳錦瑛 (2013)

都會區與 非都會區 高齡者

休閒參與 生活滿意度

高齡者最常參與的是休閒娛樂團體及宗 教活動。都會區高齡者的教育程度、婚姻狀況 以及非都會區高齡者的居住狀況、憂鬱程度對 生活滿意度有預測力。。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綜合以上調查結果可以發現,與休閒參與和生活滿意度相關的研究變項常見 的有工作壓力、工作價值觀和工作倦怠等。可見利用休閒活動,解除工作壓力與 倦怠感,對於提升生活滿意度有一定的助益。儘管不同的研究對象,因背景不同,

參與休閒活動的類型有顯著差異,然而多數的研究均證實休閒參與和生活滿意度 呈現高度正相關(房家儀,2008;林純妃,2008;莊紋松,2011;劉淑萍,2012

;顏幸雅,2013;陳錦瑛,2013),意即休閒參與程度較高的人,同時也會擁有 較高的生活滿意度。

(35)

2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章目的在說明本研究的研究方法與架構。全章共分成五節:第一節研究架 構;第二節研究假設;第三節研究對象;第四節操作性定義;第五節研究工具;

第六節資料處理。

第一節 研究架構

本研究旨在探討屏東縣恆春半島國中教師休閒參與、工作投入及生活滿意度 之關係,並依據本研究目的及相關文獻,擬出本研究架構圖如圖3-1-1所示。

圖 3-1-1 研究架構圖 背景變項

1.性別 2.家庭成員 3.年齡 4.服務年資 5.學歷 6.職務 7.學校規模 8.學校地區

休閒參與 1.運動健身型 2.嗜好休憩型 3.家庭社交型 4.戶外遊憩型 5.進修交誼型 6.視聽娛樂型 7.消遣閒逸型

生活滿意度 1.生活愉悅 2.休閒享受 3.工作成就 工作投入

1.自我評價 2.工作專注 3.工作滿意 4.工作樂趣

H2 H1 H3

H5

H4 H6

(36)

22

第二節 研究假設

本研究根據研究問題提出研究假設如下:

H1 : 不同背景變項的國中教師,在「休閒參與」上有顯著差異。

H2:不同背景變項的國中教師,在「工作投入」上有顯著差異。

H3:不同背景變項的國中教師,在「生活滿意度」上有顯著差異。

H4:國中教師「休閒參與」對「工作投入」有顯著影響。

H5:國中教師「工作投入」對「生活滿意度」有顯著影響。

H6:國中教師「休閒參與」對「生活滿意度」有顯著影響。

第三節 研究對象

問卷調查法是透過一套標準刺激(如問卷),施予ㄧ群具代表性的填答者所得的 反應(或答案),據以推估全體母群對於某特定問題的態度或行為反應。如果客觀條 件允許的話,對母群做全面性的普查是最正確、周延的方法(林生傳,2003)。若研 究者認為研究目的需要,或者研究對象母群人數並不多,且為了讓研究結果更能真 實代表現況,亦鼓勵研究者進行普查研究(薛育青,2007)。

本研究為瞭解屏東縣恆春半島國中教師在休閒參與、工作投入與生活滿意度 的情形,並據以作進一步分析解釋,採用問卷調查法,以任職於屏東縣恆春半島 內之國民中學的所有教師為普查研究對象,研究母群體包括恆春國中、車城國 中、滿州國中、獅子國中、牡丹國中等五所國中的教師,正式問卷的發放時間 為 2016年3月28日到4月11日,共發出 162份,回收157份,扣除作答不全及無效 問卷2份後,有效問卷為155份,有效回收率95.7%。正式問卷回收摘要見表3-3-1,

本研究根據有效正式問卷進行資料統計分析,並對研究結果加以說明。

表 3-3-1 屏東縣恆春半島國民中學學校分佈與問卷發放一覽表 鄉鎮名稱 學校名稱 全校

班級數

全校教 師人數

發放問 卷數

回收問 卷數

有效問 卷數

有效問卷 回收率 恆春鎮 恆春國中 37 89 89 84 84 94.4%

車城鄉 車城國中 15 34 34 34 33 97.1%

滿洲鄉 滿州國中 7 18 18 18 17 94.4%

牡丹鄉 牡丹國中 4 11 11 11 11 100%

獅子鄉 獅子國中 3 10 10 10 10 100%

合計 66 162 162 157 155 95.7%

資料來源:教育部統計處(2016)。各級學校基本資料。2016年2月8日,網址:

http://depart.moe.edu.tw/ED4500/Default.aspx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researcher of this study maintained that the junior high school curriculum emphasized too much on plane geometry and should incorporate existing high school curriculum

Second, we replicate the AN+MM and use European options sampling at exercise as control variates (CV-at-exercise). Last, we also replicate the AN+MM and use

港大學中文系哲學碩士、博士,現 任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

潘銘基, 1999 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 及文學系,繼而於原校進修,先後獲得哲學碩士

4.選修學分至少須修習 40 學分,其中「第二外國語文」、「藝術與人 文」 、 「生活、科技與資訊」 、 「健康與休閒」 、 「全民國防教育」 、

Results of this study show: (1) involvement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destination image, and groups with high involvement have a higher sense of identification with the “extent

The study applies Discriminate Analysis to discuss the aspects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living Adjustment Scale and then develops a scale to be the standard of Junior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understand the latest situation between perception of principal‘s leading role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in junior high schools, 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