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般而言, 大多數學生皆肯定社團的功能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一般而言, 大多數學生皆肯定社團的功能"

Copied!
4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內容共分四節,第一節探討有關大學生社團參與的相關研究,包括參 與情況及背景因素與社團參與之關聯研究,第二節是社團運作的相關探討,包 括組織經營及行政資源兩方面,第三節探討社團評價的相關理論與研究,第四 節為說明淡江大學學生社團現況與社團輔導。

第一節 大學生社團參與的相關研究

本節從社團參與情況的相關研究及背景因素與社團參與關聯性研究兩方面 加以探討。

壹、大學生社團參與情況的相關研究 一、社團參與現況之相關研究

楊景堯(1981)研究發現有83%的師專生經常參加社團活動。井敏珠(1982)

研究結果也發現,有四成三的大學生參加過社團,對於社團活動的滿意度偏低,

參與社團活動不夠積極。

謝海平等(1992)以全國22所公私立大學日間部學生為對象,進行大型的問 卷調查,結果發現:(一)就性別而言,男、女學生參與社團的比例不相上下,

大約有半數的男、女學生參與社團;(二)就年級而言,最常出席社團活動者為 大一、大二的學生;三、四年級學生有明顯減少趨勢;(三)就參與社團之數目 而言,以參加一個社團者最多,參加二個次之,依次遞減;(四)就參加社團性 質而言,參加一個或兩個社團者,以參加學藝性社團最多,服務社團次之,康 樂性社團第三;(五)就目前未參與社團活動者而言,包含從未參加者和曾經參

(2)

加但已退出社團者,從未參加者的主要原因是由於課業負擔和缺乏興趣,曾經 參加但目前已退出者,則大多數是因為課業負擔的因素而退出社團或因對社團 活動不滿意而離開社團。這個研究還發現,僅有略多於一半的大學生參加社團 活動,參加社團的大學生多數認為打工與參與社團活動並不衝突,課業負擔才 是使大學生對社團卻步的緣故

劉惠琴(1994)調查台北地區的大學生1,495位,發現有76.9%的大學生有 社團參與的經驗。

羅麗雲(2001)則研究發現:校園內約有四分之三的大學生有社團經驗;

男生多於女生,以參加學藝性社團占多數;學生大多參加一個社團,而每週投 入社團的時間大多在1-3小時。

姜淑華(2003)研究發現台東師院學生社團參與的現況為參與社團的學生 約佔全體學生的五成多,社團數量、參與人數少,社員流動率大且易流失。

綜合上述調查的發現,可看出參與社團的大學生似乎有遞減的趨勢,參與 社團的性質仍以學藝性社團最多,服務性社團有逐漸增加的趨勢。一般而言,

大多數學生皆肯定社團的功能。而未參與社團的學生漸漸受到校方的關注,其 不參加原因也漸被納入研究的焦點。

二、社團參與動機之實證研究

楊極東(1976)指出同學參加社團之動機依序為興趣,廣交朋友,新知與 技能的學習,好奇,求自我實現,調劑身心,慕名而來,人情之故和為求功名 等。

井敏珠(1982)研究發現六成以上學生認為參與社團可以多認識朋友,並有 助於人際關係發展。

曾敏傑、唐先梅(1988)二人曾針對文化大學學生參與課外活動動機做一份 研究。他們在研究中發現文化大學學生參與課外活動的動機,主要有求知興趣、

(3)

職業進展、社交活動、生活變化、社交關係。

何福田(1991)、謝海平(1992)等人發現學生參加社團的動機大多以「興 趣」「廣交朋友」「增廣見聞」及「充實自己」為目的。

羅麗雲(2001)研究發現參加社團主要目的以學習一技之長。

林至善(2001)對東吳大學正、副社長發出社團經驗問卷,其中一項問題為

「你認為社團經驗可以增進哪些能力?」,前五名為尊重他人的能力、待人處事 的能力、建立友誼的能力、人際溝通的能力、團隊合作的能力。」

胡益進、呂秋慧(2001)對大學社團負責人參與社團動機研究發現,參與 社團的動機為:興趣的發揮或專長的學習,人際的吸引,能力的培養及服務人 群。

張同廟、施慧君(2002)對台南女子技術學院大一學生選擇社團之偏好做 一研究發現,學生參與社團動機的統計結果為:追求自我興趣 57.35%,尋求生 活變化 39.22%,打發時間 27.94%,拓展人際關係 23.53%,參與社會服務 17.16%

未來職前準備 10.78%,與所就讀的科系有關 6.86%。

姜淑華(2003)的研究顯示台東師院學生參與社團的主要原因是為興趣,

生活無聊,想學得一技之長,結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宗教信仰。

此外,對於學生不參與社團的原因探討則有呂青山、張宏文(1993)發現 大多數學生認為充實自己、認識朋友及服務同學、社會等參與動機態度,並不 符合他們的意思,或許學生另有其他特別的動機是值得再探討的方向,而參加 社團也並非出於學生主動意願,大多數學生不認為對於策劃活動有心得,也尚 未具備溝通能力,必備知識及技能,對於服務滿足感方面亦均表不滿意。及姜 淑華(2003)研究發現學生不參與社團的原因則為對學校及社團不滿意、課業 壓力、缺乏興趣、能力不足、個性內向,喜歡上網、沒有時間、社團種類不多 及學不到東西。

歸納上述學者之研究結果可以,學生參與社團多是為了個人的成長發展、

(4)

尋求生活變化、結交朋友、廣泛學習及為就業作準備,而不參加社團的原因可 能是認為無法有收穫,因此若能擷取學生參與社團之動機,作為社團招生與活 動宣傳之利基,不僅能吸引學生參與社團,也能成為社團經營的特色。

三、社團參與程度之實證研究

井敏珠(1982)發現大學生參加社團的態度不積極,半數左右的學生加入 社團後,很少參加活動,參加社團積極者,其心理比較成熟,較能獨立自主。

顏若映(1988)調查台大、政大、交大、中原、淡江及文化等六所大學,共 1058 位大學生,發現大學生校園疏離感,與社團參與程度有顯著關聯。

楊淑娥(1996)調查中興與逢甲大學一~四年級 391 位學生:發現參與社團的 大學生「整合感」較未參加社團的學生要好,社團的參與程度越高其情緒處理 與自主性發展越成熟。

楊淑娥(1996)調查台灣大學生社團參與與其心理社會發展的關係,結果顯 示社團參與和大學生情緒發展及目標發展有正向關係,參與社團的 男生在自主 性發展上較不參與社團男生好。

楊淑娥(1996)研究發現社團參與積極者,情緒處理、認知成熟較佳。

許龍君(2003)研究發現,參加社團時間愈長者其人際關係比參加社團時間 短者為佳,因為學生在社團中可以學到寬容、體諒、合作情感,表現出積極的人生建 立良好人際關係。

歸納上述研究,可說大學生社團參與的程度與情緒處理及自主性發展有顯 著相關存在,即學生投入社團更多,其情緒愈平衡;而參與社團程度愈高,大 學生的自主性發展愈成熟;參與者比未參與者具有多元化的價值體系,更清楚 自己的價值觀。

(5)

貳、背景因素與社團參與關聯性之相關研究

不同背景因素是否會影響學生參與社團?以下為不同的背景因素(性別、

學院系所、年級、家庭社經地位)與社團參與關聯性之相關研究。

一、性別

性別角色期待與形塑是最強大的社會控制之一,個人行為常常會受到社會 態度影響,由於傳統對男女性別角色扮演認同與期望不同,以至於男女生有其 特有的人格特質,普遍認為男性應主動、好勝、獨立進取;女性應被動、依賴、

柔弱,使得性別可能成為影響參與社團差異的因素。另外,女性較男性喜好藝 文活動,也可能在於女性的文化品味是在性別社會化過程中被教化出來的,因 此,往往是社會價值觀和性別刻板印象造成女性必須培養出高度的文化興趣(謝 淑芬,1994)。

楊極東(1975)以政大學生為對象研究發現,參與社團活動者以女生居多,

但男生比女生積極。吳幼妃(1977)於研究中發現,女生參加社團的情形較男 生為佳且認為社團參與的重要性較男生高,而男生對社團評價較女生為高,但 其認為社團參與對辦事能力、領導能力較有幫助,此外,男女生都認為社團參 與對人際關係有幫助。井敏珠(1982)研究發現,女性大學生參與社團活動時,

喜歡擔任執行工作,男性大學生喜歡擔任計劃與指揮的工作。陳雪貞(1985)調 查研究結果顯示,六成學生認為參加社團對人際關係有幫助,而女生認為幫助程 度高於男生。羅麗雲(2001)的研究發現,校園內有社團經驗的男生多於女生。

與性別相關之研究尚有周煥臣等(1996)調查九所師院生發現,受訪者參 與社團數隨性別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男生在參加過「一個社團」(23.9%)與

「四個以上的社團」(18%)的比率高過於女生,而女生則在參加過「二個社團」

(36.2%)與「三個社團」(26.2%)的比例高於男生,不同性別之師院生,反應曾 參與社團數之百分比差異達顯著。再依師院生不同性別分析其參與社團活動滿 意程度發現,男、女生反映滿意程度的百分比差異達顯著性,女生感到滿意者

(6)

(67.5%)略高於男生(65%),反之,男生感到不滿意者(35%)則略高於女生 (32.5%)。

由此可知,性別的確與社團參與有關聯,因此本研究以性別為變項,除探 討其與社團參與是否有顯著差異外,還要進一步探討性別在社團運作及社團評 價上是否也有顯著差異。

二、學院系所

楊極東(1976)以政大學生為對象的研究發現:文理學院參加社團活動者 最多佔其總人數57.66%;法學院次之佔55.12%;商學院居末佔51.10%,差異非 常顯著。

吳幼妃(1977)研究發現商學院除外,各學院均以參加「一個」社團者居 多,農、教學院情形較佳,醫、法學院較差。農學院認為參加社團對辦事或領 導能力與思辨能力較有幫助,商法學院認為有幫助的程度較低,教育學院認為 參加社團對人際關係的增進有幫助的程度較高,醫工學院次之,商學院居末,

參加社團活動比較積極的以工教學院為首,商學院居末,對學校社團活動辦理 的情形教醫學院學生滿意度較高,法商學院學生滿意度較低。

學生進入科系就讀之後,因學習的內容不同,在長期耳濡目染之下,會受 到科系專業的影響,而對事物採取不同的看法,相同的院系,有相同的學習環 境,相同的見解及相同的探索需求,會造成類似的行為取向而發展出不同的文 化品味(吳幼妃,1977;宋其英,2002)。

此外,柯晉忠(1989)的研究發現,工學院之大學生較其他學院之學生明 顯偏向休閒娛樂、運動健身及平凡之生活風格。周煥臣(1996)研究發現受訪 者參與社團數隨科系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不同系別師院生在參與社團活動滿 意度上的反映並無顯著差異;不同科系之師院生,反映曾參與社團數之百分比 差異達顯著。

(7)

郭晏婷(2001)的研究亦發現師院體育系的逸樂喜好(抽煙、喝酒)較高,

而美教系的藝文喜好(參觀書畫、彈奏鋼琴)較高。何英奇則認為最適宜描述我國 大學生次文化的類型,性別差異是最顯著,其次是主修人文或理工類科所形成的 兩種文化(引自姜淑華,2003)。

綜上所述,就讀學院之不同與社團參與有關聯,故研究者欲以學院為變項 來探討社團學生在社團參與、對社團運作的現況及社團評價的看法之差異情形。

三、年級

不同年齡的個體,隨著身心發展與生活經驗,而有不同的需求,在其生活 上亦有不同的重視層面,在學校組織中年級的相異,其有兩種不同的差異上的 意義,一為年齡上的差異,二為學校經驗上的差異(郭晏婷,2001),所以年級 對於學生是否參與社團應是有關聯的。

楊景堯(1981)研究發現,師專生對於社團活動的態度是隨著年級增加而由 積極轉為消極。此外,東吳大學青年社之「學生社團活動的意見調查研究」研 究結果發現參加社團的年級,以一年級居多,顯示大多數學生進入大學後,有 將社團活動視為大學生活中之一部份的傾向;而政大青年社以政大學生為對象 研究發現,參與社團活動人數與年級高低成反比,且差異非常顯著(引自井敏 珠,1982)。

陳雪貞(1985)以北部地區及花蓮、宜蘭等19所五專一、三、五年級學生為 調查對象發現,一年級學生認為參加社團活動對人際關係幫助程度高於三、五年 級。

周煥臣(1996)調查九所師院生研究發現,受訪者參與社團數隨年級的不 同而有顯著差異。曾參加「一個社團」者最高為「一年級」,最低為「三年級」,

曾參加二個社團者最高亦為一年級,最低為四年級。曾參加三個社團者,最高 為三年級,最低一年級。曾參加四個以上的社團者,最高亦為三年級,最低為

(8)

一年級。

若從曾參加兩個以上的社團比例觀之,以「三年級」之比例最高,最低者 為一年級,三年級約有八成以上曾參加過兩個以上的社團。依參加不同性質社 團比例最高年級觀之,學藝性社團為三年級,康樂性社團為四年級,服務性社 團為四年級,聯誼性社團為四年級,綜合性社團為四年級,宗教性社團為三年 級,體育性社團為二年級;其他性質社團為三年級。不同年級師院生反映滿意 程度的百分比差異達顯著性,大體上四個年級中以一年級的師院生滿意程度較 高,三年級的師院生滿意程度較低,反之不滿意程度上以三年級較高,一年級 較低。

黃毅志(2000)指出就整體台灣大學生而言,年級越高參與的社團活動類型 越多,並且可能參與藝文類型社團活動,然參與社團時間較少,對社團滿意度 也較低。

歸納學者研究可知,大學生參加社團的年級,低年級比高年級多,年級高低 與社團參與成反比,足茲證明年級和社團參與有關。在大學四年的教育當中,

大一學生著重於學校適應、專業領域初探,大二學生開始接觸專業領域,大三 學生進入專業分科,大四學生則為升學或就業打算,同樣意味著不同年級學生 在校園經驗不同,也影響社團參與。因此,本研究假設年級可能影響社團參與,

並探討年級在社團參與上的差異情形。

四、家庭社經地位

在本研究中研究者以父母親教育程度做為社經地位的分類標準,學者研究 台灣家庭型態變遷結果發現,教育程度和職業比收入更能反映台灣社經族群之 間的差異性(劉慈惠,2000;宋其英,2002)。國內研究亦發現職業地位高者,

對古典音樂與西洋流行樂的喜好較強,行政主管與專門技術人員較不偏愛閩南 歌曲、歌仔戲、布袋戲(郭晏婷,2001;黃毅志,2000)。

(9)

父母職業、教育程度會影響他們子女的休閒行為,研究發現父母親教育程 度越高,職業階層越高的學生越少從事逸樂行為(抽煙、喝酒),而父母親教育 程度在高中職程度的學生有較多的排遣行為(逛街、看電視)(宋其英,2002)。

因此,父母的興趣是否可能影響子女的興趣,致使子女有不同的社團參與 動機及行為,值得探討,但目前並未有相關文獻探討,研究者從輔導學生的實 務經驗中,以父母教育程度及對子女參與社團的態度為變項,期瞭解父母教育 程度與態度不同之學生在社團參與社團運作及社團評價上的差異。

五、參與社團數量

學生因參加不同類型社團,涉及不同領域知識、結識不同類型的朋友而增加 知識的廣度與深度,產生新巧思或構念,但若學生參加太多社團也可能導致對每 個社團的投入時間不足,反而無法對每個社團產生向心力及凝聚感。楊極東

(1976)以政治大學學生為對象研究發現,參加兩個社團的學生社團經驗感覺最 好。周煥臣等(1996)調查九所師院學生參與社團狀況發現,參與社團數目隨性 別與年級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參與社團數目越多表示涉及知識領域越多、學習面向越廣,帶給學生各項經 驗可能越多或由於時間有限每個社團涉入時間不夠反而帶來學習經驗越少。因 此,本研究以社團參與數量為變項,探討參與數量不同在社團運作現況及社團評 價上的差異。

六、參與不同屬性的社團

學生依個人興趣選擇不同類別社團參加,將帶給學生不同經驗感受。井敏珠

(1982)調查北中南三區大學生參加社團經驗發現,參加聯誼性社團的學生社會 化特質高於其他類社團的大學生;許龍君(2003)調查彰化師大及逢甲大學學生,

研究發現參與服務性社團及聯誼性社團的大學生,其人際關係較其他類別社團學

(10)

生為佳,Hood, Riahinejad & White(1986)以縱貫研究發現大一參與社團學生四 年後自信心顯著高於平均分數,尤其以參與娛樂性活動社團學生最顯著。

社團的成立宗旨有調劑身心、有啟發思考創意、有知福、惜福關懷社會或有 陶冶心性,不同屬性社團成立性質不同,專注目標也不同,自然會帶來不同社團 評價。因此,本研究以社團參與屬性為變項,探討參與屬性不同之學生在社團運 作現況及社團評價上的差異情形。

七、參加年資

學生參與社團的年資不同對社團會有不同的感受及熟悉度。許龍君(2003)

研究發現參加社團五學期者,其人際關係最佳,其次為參加四學期者,顯示參加 社團年資越多社團經驗越佳。學生參加社團年資越長,表示對社團熟悉程度越深,

對社團投入程度愈多,其社團經驗也愈佳。因此,本研究假設參加社團年資長短,

可能成為影響社團參與經驗差異之因素。

八、參與職務

學生在社團中擔任組員、組長或社長等幹部,因職務不同而有不同磨練。黃 玉(2000)研究發現社團經驗對台灣大學生心理社會發展有影響,同時參加社團 且有幹部經驗的學生在能力感、情緒管理、從自主走向互賴、建立自我認定、目 標、整合等向度的心理社會發展,顯著高於未參與者。許龍君(2003)以彰化師 大及逢甲大學學生研究發現,參加社團且擔任幹部者,其人際關係較一般社員佳。

在社團中願意擔任幹部,表示其對社團事務投入較多心力,對社團組織經營 或學校行政資源之現況應是更了解。因此,本研究以參與職務高低為變項,探討 參與不同職務之學生在社團運作現況及社團評價看法上的差異。

(11)

九、每週參與時數

大學生對社團投入時間愈多、參與時數越高者,對社團組織經營會愈瞭解,

井敏珠(1982)以北、中、南三區1065名大學生研究發現,參與社團態度積極程 度與情緒處理有顯著相關;陳雪貞(1985)、楊淑娥(1996)指出社團參與程度 越高者與情緒處理、認知成熟、自主性發展有顯著關係存在;許龍君(2003)以 彰化師大及逢甲大學學生研究發現,平均每週參加社團次數越多者,其人際關係 愈佳。

每週投入時間越多,代表其現階段對社團投入程度越深,對社團的現況應會 越熟悉與了解,獲得的收穫可能越豐富。因此,本研究以每週參與時數多寡為變 項,探討參與時數不同之學生在社團運作現況及社團評價看法上的差異。

綜合上述,在性別方面,女生不論在社團參與的滿足感、程度上皆高於男生,

且人際關係的問題較少;在年級方面,年級越高,參與社團程度越低,至於其他 變項則研究資料稀少或是尚無定論。因此,本研究乃以社團學生之性別、就讀學 院、年級、住宿情形、父母教育程度、父母態度、高中社團經驗、打工與否、上 網與否及社團參與數量、參與屬性、參與年資、參與職務、每週參與時數為背景 變項來對社團運作與社團評價作一探討。

(12)

第二節 社團運作的相關探討

健全發展的社團,在社團運作過程中必須具備凝聚力(cohesion)、組織力 (organization)、資源力(resource -fulness)與活力(energy),並且達成這四種狀態 後,才能向外擴展使社團成功,要讓參與社團的成員,能夠因為參與社團而達 到滿足(賴科位,2001)。因此,本節分別從組織經營及行政資源兩個層面,進 行社團運作的相關探討。

壹、組織經營的研究探討

教育部訓委會(1991)《社團活動的參與》一書中提及十二項在社團內部組 織運作中共同且共通的特性,不僅可賦予社團發展的方向,亦提供作為社團自 我診斷的途徑,分述如下:

1.明顯目標的體認:以既定的目標,做為發展的方向,朝著目標前進,就 是理想的實踐。

2.組織制度的完整:社團組織是社團成員角色扮演的依據,權責的劃分,

指揮的進行,溝通的系統,計畫的執行,都要靠組織來完成;而各社團又有它 獨特的運作制度,如幹部培養、社產管理、資料處理、經費收支等,使得社團 能夠不受任何成員的變動,永遠有一定的方式來維持社團的運作。

3.訓練考核的嚴格:為了提升社團成員或幹部的素質及能力,必須舉辦各 種訓練。

4.經常活動的固定:使社團每個成員都能相聚而相識,讓成員有個固定的 維繫力量。

5.濃密感情的培養:從不斷的聚會、交談、合作中,培養出真摯的友誼,

彼此關懷、鼓勵、歡笑、學習,深厚的社團感情,也是社團生活回憶中最珍貴 的部份。

(13)

6.自我實現的重視:心理需求的滿足是加強社團歸屬感的重要方法,讓社 團的成員能從活動中得到成就感的滿足。

7.分工合作的注意:社團裡沒有個人主義,每個活動都需要參加成員的相 互合作,才能把活動的特性發揮出來,因此社員們都必須要有團結合諧的觀念。

8.全體參與的加強:社團中的活動都是由社員們共同來籌劃及執行,每位 成員都有被重視的感覺及被肯定的角色扮演,也有表達意見的機會和服務別人 的時候,所以這社團屬於大家的,都願意貢獻自己的心力,充分參與各項社務,

分享成果,進而對社團產生濃厚的感情。

9.經驗傳遞的安排:資浅社員的衝勁配合資深幹部的穩健,才能使社團在 成長中求安定,因此社員們對先進學長非常尊重,很願意虛心的去接受其各項 指導,承續其經驗,造成社團的優良傳統,奠下社團紮實的根基。

10.共屬感受的考管:整肅的制服、鮮明的標幟,有默契的一首歌、一件事,

都是造成團員具有共屬感的原因,每個成員也很願意成為其中的一份子,並深 以其為榮。

11.奉獻犧牲的獎勵:為了社團的活動,每個成員必須貢獻其時間、精力甚 至金錢,由於對社團的付出,遂產生對社團的關愛,才會打開緊閉的心扉,去 體會別人的付出,犧牲享受,享受犧牲,使得社員的感情緊緊維繫在一起。

12.強烈向心的維持:對社團有一種說不出的感覺,像一個大家庭,彼此相 互尊重,有共同的興趣,有相通的觀念,那種真摯的感情,和諧的氣氛,使得 成員愛護社團如同其家庭,是社團最重要的凝聚力。

一個有具體目標和優良傳統的社團,在完整的組織和制度下,經常舉行各 種固定的社團活動,或定期舉辦嚴格的訓練,社團的每一項活動都透過社員的 共同設計參與,在合作的氣氛下,每個社員貢獻自己的力量,使得社員間有相 同的社團意識,產生濃厚的感情;社團活動所展現的許多成果,也使得社員們 的心理上獲得了很高的成就感,產生對社團的向心力,願意為社團奉獻犧牲,

(14)

使其成長、茁壯。

張壯熙(2001)指出時下一般大專同學參與或主持社團活動時,常會看到 幾種現象:活動內容因循苟且,欠缺思考與反省,參加者多不知其所以然,失 去教育與學習成長之意義;先入為主且視野狹隘的山頭主義,導致心理上自始 即排斥溝通協商與合作,因而無法展現恢弘的氣度與格局;負責幹部好大喜功,

辦活動往往勞民傷財卻又不得善終,一將功成萬骨枯;未能有效發掘與循序培 訓人才,以致經常青黃不接、形成斷層。

宋美妹(2001)的研究發現,社團指導老師承諾度的高低對大學學生社團 組織發展有顯著性的影響,社團指導老師是否善用其專業能力、熱忱、溝通技 巧、人際網路等協助學生社團的發展,以及能否與社團有良性互動,在大學學 生社團的組織發展上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

廖運榮(2001)的研究發現,運動性社團對於『沒有適當指導老師』及『社 團老師指導不力』高於學術性社團,這顯示出社團指導老師對社團運作的重要 性,社團指導老師所扮演的角色,不僅是學生社團與學校之間橋樑,負責訊息 傳遞與溝通,更需要提供給學生有關行政,專業協助與指導。

社團指導老師的產生,通常根據社團的性質,再參考老師的專長與興趣、

服務熱忱等條件,透過學生的邀請,經學校正式遴聘而來,與社團的關係非常 密切(許龍君,2003)。教育部何進財常委也一再的以經師、人師來表彰社團 老師的功能,強調社團指導老師的重要性。由此可見社團老師的功能是否有效 發揮和社團能否成功的運作,息息相關。

學生社團是一個組織體,組織中的領導者是促使組織發展、茁壯的靈魂人 物,因此社團負責人的好壞對學生社團的影響甚鉅。而且學生社團幹部在一年 一任的現況之下,使得經驗傳承不易,加上課業負擔重的因素,很難採用企業 經營方式來經營大專學生社團(宋美妹,2001)。李明憲(2001)指出社員的問 題為各社團推展學生社團工作最困難的因素之一,因為社長之傳承不易,社團

(15)

發展未能因時空轉換而追求革新。

此外,賴科位(2002)在研究中指出,大專院校學生社團負責人應具備技 術、人際與觀念的三大管理能力,從而發揮計劃、組織、用人、領導、控制之 能力,才能帶動社員的活力,促進社團的發展。而王誕生、吳昌憲、葉綺文(2003) 研究則發現,社團負責人的領導能力及控制能力,社團指導老師對於社團運作 的專業能力,對於學生社團運作,具有正面且顯著影響因素。

由以上的文獻可以得知,社團雖然提供多樣化的積極功能,然實際負責社 團運作事務的是處於學習階段的年輕學生,良好的組織經營對社團的發展影響 甚鉅,本研究將影響社團運作的有關因素,如社團明確組織目標走向、領導人 能力、經驗傳承、有效執行計畫、社團指導老師的專業性、關懷程度、與社團 成員的互動、歸屬感等,歸納為社團運作之組織經營層面,探討不同背景因素 及參與變項在此層面的差異,以及良好的組織經營是否會有正向的社團評價。

貳、學校行政資源的探討

社團活動想要辦的有聲有色,必須要有經費和設備的支援,否則空有滿 腔熱忱,亦難為無米之炊。社團活動隸屬於學生事務處,其在學生社團的輔導 上,關於場地及經費的提供、行政的支援均扮演重要角色。因此,學校對學生 社團的關心與否,以及能否有效提供協助,深刻的影響這社團的運作與發展。

翁志成(1990)的研究指出,國術社團活動所遇到的困擾是經費不足、場地 缺乏、課餘時間太少、資源不足及同伴太少。

呂銀益、紀明德(1997)研究發現,運動性社團運作的困境包括:組織功能,

競技取向與興趣取向的矛盾,流行與教育,資源(人力、物力)及經費。

廖運榮(2001)的研究指出『社團行政公文往返繁雜且費時』、『 校外資源 爭取不易』、『社員課業繁重』及『社團運作的經驗不足』是社團幹部最感困 擾因素。

(16)

楊昌陸(2000)指出課外活動在教學第一的情況下被矮化,加上目前一般 學校行政長官都由教授、老師兼任,雖減少其上課之時數,仍然無法專心地督 導社團活動,可見學校對社團限制多,督導協助少,對社團運作與發展是不利 的。

李明憲(2001)指出各社團推展學生社團工作最困難的因素有場地問題:社 團專用辦公室及社團活動場地缺乏;經費問題:社團活動經費補助的主要來源,

還是在於每學期繳交學生活動中心之活動費,且社團快速成長所分配的經費更 趨緊絀,可謂粥少僧多現象。

宋美妹(2001)則建議學校應規劃一系列相關社團經營的訓練與輔導課程,

以增進學生社團組織發展之效能;另外,宜妥善規劃幹部訓練課程,以幫助學 生對社團內外環境、人事及組織有更深入的瞭解。

另外,陳茂祥(2001)提出,大學學生事務處對其活動之指導,應提供充 足的機會與資源給學生使用,如此能促進學生和學校建立休戚與共的正向關 係。王洪法(2002)亦提及學校是否為社團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是影響學生社團 運作的因素,至於良好的環境則包含了對學生社團及其活動重要性的認知不 足、對學生社團管理規範和激勵體制的不健全及對學生社團活動,場地和指導 老師的限制。

本研究將造成社團運作困擾的有關因素,如校外資源爭取不易,學校對學 生社團輔導與制度不完善、社團辦公室、活動場地、社團活動經費不足等,歸 納為社團運作之行政資源層面,探討不同背景因素及參與變項在此層面的差 異,以及充足的行政資源是否會有正向的社團評價。

綜合學者所述,可以發現社團運作攸關學生社團的發展,歸納原因多半為 社團負責人的領導與經驗傳承不易,社員的參與人員太少,校外資源爭取不易,

學校對學生社團輔導與制度不完善、社團專用辦公室、活動場地、社團活動經 費不足、家庭影響、學業問題、專業技術等因素。因此,若要社團運作順暢除

(17)

在學校中有同學、老師、行政單位的支持,在校外也必須有政府、企業、社會 人士奧援。

(18)

第三節 社團評價的相關理論與研究

壹、社團評價的理論基礎

Chickerin 指出大學環境對學生心理社會發展會產生重要影響。他提出七個 學校因素會影響學生發展,包括:學校目標、學校規模大小、師生關係、課程、

教學、朋友與學生社團、學校提供的學生發展方案與服務。其並將發展分成七 個向度:勝任感的發展、情緒處理的發展、從自主到互賴的發展、成熟人際關 係的發展、自我統整的發展、目標設定的發展及整合感的發展,以說明大學生 發展的具體內容及順序,以下略述Chickering 七個心理社會發展向度(引自張 雪梅,1996、黃玉,2000)

一、勝任感的發展(developing competence.)

進入大學後首先需要發展三方面的能力:智能(intelletual competcnce)、運 動和藝術技能(physical and manual skill)、及人際關係能力(interpersonal competence)。智能包含(1)對大學課業學習的能力,如作筆記、利用圖書館、

考試等;(2)隨著心智、接觸面的擴展,開始涉獵哲學、藝術並建立終生學習 態度;(3)批判性思考能力的發展。運動及藝術技能發展則指透過運動及藝術 活動的參與中,增進自己的操作能力、彈性、體力、耐力及健康。人際關係能 力發展則指能與人有效溝通、領導、被領導、合作及從事團隊工作的能力。

Chickering 指出,當學生愈來愈信任自己有這些能力,能整合這些技巧並有信心 的經常去應用,學生的能力感就會發展出來。

二、情緒處理的發展(managing emotions.)

情緒處理的發展主要有三方面:(1)能夠恰當的控制及表達自己的情緒;(2)

能夠了解導致情緒產生的原因,及瞭解情緒對行為的影響;(3)統整情緒與行 為,並能對自己情緒所引發的行為負起責任。

三、從自主到互賴的發展(moving through autonomy toward interdependence.)

(19)

大學生從自主到互賴的發展是由不再過度需求別人的肯定、讚許而具備情 緒的獨立,移向能按照自己意思獨立處理自己身邊問題且能自由嘗試新事務、

新環境而具備工具性獨立,最後走向了解個體與別人是互賴關係,能接受別人 及團體的幫助,也願意貢獻、付出給別人及團體。

四、成熟人際關係的發展(developing matur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成熟人際關係的發展是建立自我認定的重要基礎,包含有:(1)具有容忍

(tolerance)與尊重的態度,能對不同文化及人際之間容忍、接受、尊重並欣賞 別人的不同,(2)能與他人建立持久(intimacy)、穩固及親密的正當關係,能 保持不會太支配也不會太依賴的關係,親密中保有自我與獨立,學習與他們分 享、分擔歡樂與危機。

五、自我統整的發展(establishing identity.)

隨著經驗的累積及前面各向度的發展,學生開始想確認自己是誰?包括(1)

能愉悅於自己的外觀(2)能愉悅自己的性別及性傾向(3)能確認自己文化、

社會傳承(4)有清晰的自我概念並能愉悅於自己的角色與生活方式(5)能從 別人回饋中,更清楚了解自己(6)能自我接納及自尊(7)達到人格的穩定與 統整。藉著以上部份的發展獲得一種自我一致的心理感受,即達成自我統整。

六、目標設定的發展(developing purpose.)

目標設定的發展包括(1)能看清自己的職業目標,訂好計劃;(2)能依據 個人的興趣、嗜好列出優先順序;(3)能作出初步個人未來生活方式的選擇。

Chickering 指出目標發展包含逐漸發展出能力去整合許多不同的小目標,為自己 未來樹立有意義的大目標,並在日常生活中克服困難,努力持續去追求,不達 目標不終止。他也強調發現職業目標並非只是找工作,而是發現什麼才是自己 真正愛做,可帶給自己滿足,帶給自己挑戰,並能運用自己所長的職業。

七、整合的發展(developing integrity.)

這個向度發展包含三個連續但互相重疊的階段:(1)發展人性化的價值觀,

(20)

即個人能從盲從,不負責任的價值信念走向能同時考慮個人利益與人類福祉的 思考原則;(2)發展個人化的價值觀,及肯定自己的價值信念同時也尊重別人 的觀點;(3)走向言行合一,即以負責任的態度,按照自己的價值信念再日常 生活中表裡如一,言行一致的去行為。

朋友與學生社團、學校提供的學生發展方案與服務是影響學生發展的因 素,因此本研究試從學生社團參與及社團運作的現況,探討學生在社團的收穫 與對社團的感受及看法為何,以了解是否如Chickering 的理論所提,學生社團 會影響學生發展。

貳、社團評價之相關研究 ㄧ、社團的功能與價值

參與課外活動的同學可以學習在團體中扮演各種角色,充分發揮團體的各 種功能,使潛力得以發揮。在遭遇挫折時,也可學習如何面對團體壓力,採取 合宜的調適方法,並增強反應能力(鄭汝璜,1993)。若從學校與學生兩方面來 分析社團存在的目的,可發現:社團活動可以使學生藉由學習與責任承擔,完 成自我實現;充實正式學校課程有助於教育目標的達成;讓學生能善加利用休 閒時間,擴大學習興趣的範圍以及增進人際關係技巧、體驗民主與群體生活,

提供學生健全的娛樂,有助於學生的社會化。

在國內的相關研究中,吳幼妃(1977)探討大學生在生活學習、人際關係、

社團參與以及對進行職業及婚姻之抱負與理想四個領域所表現的行為型態及價 值觀念,研究結果發現:

(一)認為參加社團對辦事或領導與思辨能力有幫助的大學生有三分之二。

(二)認為參加社團對人際關係的增進有幫助的大學生有五分之四。

(三)對社團活動的評價,有 45.33%的大學生認為參加過的社團活動「少數值 得參加」,次為「大部分值得參加」者有 28.61%,就性別言,男生評價較

(21)

低。

(四)認為參加社團活動在大學生活中「相當重要」佔 33%,「還算重要」佔 32.73%,有四分之三以上的大學生認為參加社團活動在大學生活中有其 重要性,就性別言,女生比男生認為重要。

二、參與社團在「成長發展」上的功能與價值

社團活動的參與可以展現出包括提供學生良好適應校園生活之服務;促進 學生心理成長與適應;充實學生休閒與娛樂;發展學生合作樂群之群性;涵養學 生民主觀念與行為;增進校園生活品質;宣導民族國家觀念等的教育功能(劉惠 琴等,1993)。因此,透過社團活動參與的過程,可以探索個人的休閒興趣、學 習時間管理的規劃安排、練習休閒活動技能、學會做適當的休閒選擇(周甘逢,

1988;顏妙桂,2000)。

參與社團除了可以建立學生的自信心外,也可以擴大學習的興趣與範圍,

更有助於對專業知識與技能的了解。例如:黃淑芬(1982)針對台大與輔大一至 四年級共 1117 為學生調查,發現社團參與對自我認知有顯著之關係。而且,社 團活動也提供學生一個跳脫課本生硬知識的學習機會,在人與人的互動與實際 的生活中,瞭解自我、瞭解社會;探尋人生的方向與目標(鄭汝璜,1993)。

劉惠琴(1993)對台北地區 1495 位大學生實施問卷調查,40~50%的學生認為 參與社團的經驗,有助於自我瞭解與肯定自我、人際關係、知識整合與問題解 決方面的學習。此外,林至善(2001)對東吳大學正、副社長發出社團經驗問卷,

其中一項問題為你認為社團經驗可以增進哪些能力,前五名為「尊重他人的能 力、待人處事的能力、建立友誼的能力、人際溝通的能力、團隊合作的能力。」

在學生參與社團上,除了可以訓練才能之外,也可以藉由擔任幹部學習領 導的技巧與累積經驗。楊淑娥(1996)調查中興與逢甲大學一~四年級 391 位學生:

發現參與社團的大學生「整合感」較未參加社團的學生要好,社團的參與程度

(22)

越高其情緒處理與自主性發展越成熟。而張雪梅(1999)調查全國二十所大學校 院 2837 位大學生,也發現相似的結果,曾任社長或幹部的學生,不論在學生心 理社會上的自我發展,和認知學習上的發展成果,都比未曾任幹部的學生其學 習成果要好。亦即社團經驗中擔任幹部的經驗對大學生的學習及成熟十分重 要。教育部(1998)在「推動校園社團發展方案」中指出,社團活動屬於學校 教育的一部分,經由社團的參與除了培養群育,擴展知識、發展興趣等,更可 以磨練領導才能。

另外,社團活動對增進社會的經驗、領導才能、情緒管理、生涯規劃、利 他價值、服務觀念、智力與生活滿意度等皆有正向的教育價值(顏妙桂,2000)。

黃玉(2001)抽樣調查全國二十所大學校院 945 位大學生的心理社會發展情況,

發現社團經驗和台灣的大學生之心理社會發展有顯著的影響,參加社團且具有 幹部經驗的學生在發展能力感、管理情緒、發展自主性、建立自我認定、發展 目標上,均顯著高於未參與者或是只作社員者。而且和未參與社團者相比較,

參加社團且具有幹部經驗可以解釋大學生在能力感、自主性及目標上的發展。

綜合上述,本研究以「成長發展」作為學生社團評價的面向之一

三、參與社團在「生活適應」上的功能與價值

有關參與社團在學業成就方面,國內早有這方面的研究,只是數量太少規 模也小,因此未受注意。例如井敏珠(1982)、林義男(1990)研究發現學生的 學業成就與社團參與並無顯著相關,有部分學生甚至呈現負相關,即參加社團 活動太多對成績有不良影響,但是,參與程度愈深有助於學生個人發展、認知 發展的相關是正向的,但卻不利於學業成就。

周甘逢(1988)對高雄師院全校的班級幹部和社團幹部 133 人調查其學業成 績,發現社團幹部的學業成就優於班級幹部。顏妙桂(2000)調查台師大曾任 86-87 學年度社團負責人的學生成績,發現參加社團對成績並沒有太大的影響。

(23)

因此,以客觀的方法來驗證社團是否不利學業成績的說法是最佳的對策,如果 發現是真的,可以及早明確的警告熱衷參與的學生不可荒廢學業,以盡輔導的 責任。如果發現沒有影響,甚至有助課業學習,課外組同仁即可積極澄清(張 雪梅,2002)。劉艾華等(2003)調查淡江大學擔任社團幹部和一般同學的學業成 績差異,發現占全校五分之一約五千多位社團幹部,其成績在上學期比一般同 學高出 2.17 分,經過一學期後,其成績也比一般同學高出 1.3 分。雖然領先 減少但仍然比一般同學要優良,結果得知擔任社團幹部的同學其學業成績在整 體上來看是比較好的。

另外,羅麗雲(2001)的研究則指出:大多數學生對社團參與評價持正向 肯定的態度,有社團經驗及曾擔任社團負責人和幹部的大學生,其課業表現呈 現進步現象;唯參加社團數量太多及參與時間過多,不利於學業成就之表現,

且成績有退步傾向。有參加社團、參與數量較多及學業成績表現較佳的大學生 對社團參與有較高的正向肯定評價反應;但未參加社團、參與數量較少及學業 成績呈現退步傾向的大學生對社團參與較易有負向的評價反應。一年級的大學 生對社團參與有助於課業之表現持正向肯定的評價反應較高,但在人際互動與 興趣培養方面的知識或能力仍有所不足,較易有負向偏差的評價。理學院的大 學生對社團參與有較高的正向肯定評價反應,而資電學院的大學生對社團參與 較易有負向的評價反應。而且,有參與社團比沒有參與社團的學生表現出更多 的生活管理。但三年後發現,參與社團比沒有參與社團的學生,表現出更多的 教育參與、更成熟的生涯計畫及生活型態計畫、更良好的生活管理及更高的文 化參與,而且在學識自主性發展上也顯著的高於沒有參加社團的學生,也就是,

參與社團對於學生的學術發展也有正面的影響。

因此,本研究以「生活適應」作為學生社團評價的面向之一,瞭解學生對 社團參與在其生活、課業影響的看法。

(24)

四、參與社團在「人際互動」上的功能與價值

社團活動不僅可以訓練個人的成長與才能,也可以藉著團體營造人際互動 的環境。在參與社團對學生人際關係的影響方面,

郭玉霞(1980)以問卷調查法,探討我國大學生團體中的個人因素,內部 因素、環境因素及學生班級團體,社團組織兩類團體跟社會角色學習的關係。

研究結果發現,個人參與社團的程度及對社團的評價均與「天賦性及獲得性」

有正相關。大學生對於社團的基本性質能有正確的認識,並抱持積極的態度,

對於社會的學習會有積極的影響力;受試者認為社團的重要功能,依次是(1)

知識及技能的學習(2)聯絡感情(3)調劑身心(4)為他人服務。

井敏珠(1982)研究發現六成以上學生認為參與社團可以多認識朋友,並有 助於人際關係發展。學生社團活動提供學生應用所學來發展職業領導能力,及 獲得新知的機會,而學生社團活動的設計,是用來補充、豐富並強化職業教育 的教學計畫;亦提供了學生良好的學習環境與機會,在與同儕的互相合作幫忙 當中,得以享受正式課程以外的學習樂趣,使學習生活能夠充滿創意與樂趣,

並透過活動的歷程與實際的生活體驗,使學生身心可以獲得正常的發展。

Riahinejad & Hood(1984)以縱貫研究法,調查大學生的人際關係,發現參 與課外活動之學生與較少參與和未參與課外活動的學生相比,參與課外活動在 親密關係能力上的發展較好。

大學生正值人生的探索階段,對正規課程及對學校的疏離感有逐漸增強的 趨勢,在顏若映(1988)調查台大、政大、交大、中原、淡江及文化等六所大學,

共 1058 位大學生,發現大學生校園疏離感,與社團參與程度有顯著關聯。而同 儕基於平等地位,因此觀念較容易被接受,且在校時間和同儕的相處時間長,同 儕影響力量是不容忽視(陳杏枝,1999)。

在形形色色豐富的社團活動中,自由的選擇校園內多采多姿的課外活動,

配合個人性向與興趣參與符合自己志趣的團體,將枯燥理論經由社團活動來實

(25)

際體驗,以加強學習動機,增進學習的效果,彌補正規課程的不足,除了獲得 心理的滿足與尋求自我的認知之外,還能提早體驗社會的價值觀與真實感,有 利學生適應未來的生活(劉明秋,1989;邱皓政,1996)。

美國教育家杜威建構的實驗主義,強調人類的知識,都是由實用的情境中 產生,學生透過直接參與實際的活動以增加經驗,不斷的成長。社團活動是學 生學校課程的一環,以同儕為基礎,藉由參與不同性質的社團活動,培養不同 的能力,而在做中學的過程中,結合所學的理論與實際狀況,以有效經營社團;

亦是學校教育的延伸,目的在統整學生的學習經驗,以達全人教有的目的(李郁 文,2000)。

許龍君(2003)研究發現,不論從學校類別、院別、年級等方面分析都顯示 參加社團學生的人際關係,明顯比未參加社團學生的人際關係為佳,參加服務性 及聯誼性社團的學生,人際關係比其他類型學生為佳,參加社團時間愈長者其人 際關係比參加社團時間短者為佳,因為學生在社團 中可以學到寬容、體諒、合作情 感,表現出積極的人生建立良好人際關係。

基於上述,本研究以「人際互動」作為社團評價面向之一,探究不同背景的 學生及不同社團參與情況的學生對人際互動的看法。

五、參與社團在「多元學習」上的功能與價值

學生參與社團有助於學生多方面的學習與發展,藉著社團的群體生活與社 團的經營,讓學生有機會培養多元的興趣與才能。此外,社團提供了教導某種 特殊技能、增進待人接物的能力;並能實現志趣或抱負,擴展見聞(吳幼妃,

1977)。

周甘逢(1992)指出社團參與有助於發展個性,陶冶群性;配合各科教學,

藉收相輔相成的效果;領導才能的培養;民主生活的訓練;增進身心健康;建 立正確的經濟觀念;安定學校環境。

(26)

楊國賜(1992)認為社團參與能提供發展多方面興趣與才能的機會;增進參 與社會的正向經驗,有助於培養學生服務社會的熱忱;發展組織與領導的能力,

成為建設社會的棟樑;培養良好的人際關係,增進良好人際交往的能力;促進 自我了解和自我肯定;提供正確而健康的感情交融的場所與機會,有助於培養 健全人格。

社團參與有助學生深切體察自己的興趣與正確自我認知的能力;組織、企 劃能力以及工作方法的學習;團隊合作與領導能力;個人理念的調適與重建。

此外尚能提供建立認知社會與服務社會的管道,多元化學習及探尋自我潛能的 機會及提供學生試探性向與發展興趣的機會(黃鳳嬌,1996、邱皓政,1996)。

李郁文(2000)指出社團參與有助於個人潛能的激發、特殊興趣的培養、學 習視野的拓展、書本知識的整合、社會能力的訓練與社會關懷的培養、校園環 境的安定、個人身心的調劑及領導才能的培養。

林至善(2000)亦提出社團提供發展多方面興趣,增加休閒活動的選擇性;

增進參與社會的正向經驗,有助於培養學生服務社會的熱誠;培養領導的能力 與被領導的胸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成為一個受歡迎的人;訓練自治自律的 能力,成為一位具有獨立思考的人;促進自我了解和自我成長;健全組織發展,

在團體互動中,尊重個性陶冶群性與增進辦事能力;提供正常的、健康的感情交 融的場所與機會,有助於健全人格之培養;在社團中成長茁壯,可節省未來用人 單位訓練成本,奠定未來的就業市場的優勢。

因此,本研究以「多元學習」作為社團評價的面向之一,探究不同個人背 景的學生、不同社團參與情況的學生對多元學習的看法。

六、參與社團在「職能發展」上的功能與價值

教育部訓委會(1990)編印《大專課外活動工作手冊》對於課外活動相近一 詞「學生活動」定義為:「學生活動是屬課程一部份,由學生自己自願參與從事,

(27)

並由學校負責督導,其目的在透過學生自發、自立、自治的活動,養成自立與社 會性。」

鄭汝璜(1993)指出社團的本質在於學生藉自發、自主、自治的活動,養成自 立與社會性,參與團體以培養與人合作的態度,並藉由活動的實踐發展群性與自 我個性。社團活動提供學生一個跳脫課本生硬知識學習的機會,在人與人的互 動與實際的生活中,瞭解自我,瞭解社會,探尋人生的方向與目標。

參與社團活動也可達成德、智、體、群、美五育平衡的全人教育(林至善,

2000),大學生除了將專門知識和技能當作大學生活中主要追求的目標外,也要 重視社會學習與社會能力的培養。學生參與社團活動是一種活的教育,可以讓 學生在參與服務的學習活動中成長、成熟,「學習生活」是學生份內的職責,參 與社團與課業學習同等重要,大學四年,如果沒有參加社團活動,可以說是白 白浪費了教育資源,甚至可說浪費一半以上的時光,因為從社團活動中所學習 到的遠比從課堂中得到更多,可以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相處,學會成長,

進而學習如何走上人生的康莊大道(何進財,2000)

參與在社團中就如同先行進入小型社會,因此本研究將「職能發展」列為 社團評價的面向之一,期瞭解學生參與社團後在職能發展的看法。

七、國外學者對社團評價的相關研究

國外有關社團參與的研究早已行之有年,Gray(1952)指出社團是藉由組 織性的結合,學生有被接受與成功的感覺;促進學生與教職員工的良好關係;

社團活動可以活化與激勵課堂的學科學習;鼓勵學生領導;在社團活動中可習 得良好的服從性;促使學生對職業的試探;學生興趣與特別嗜好的發展;建立 個人特質;服務他人;提升道德觀;培養良好人際關係。

Shannon(1960)則認為學習自律是學生在學校學習中的一個目標,而社團活 動則提供一個學習自律的絕佳機會。在社團活動中,學生願意花費時間不斷練

(28)

習以達成明確的目標,藉由認真工作與最終的成功,學生可以學到自律,並運 用於未來的成人生活。Beeman & Humphver(1970)指出社團活動有提倡休閒 教育、提昇社交能力、發展團隊忠誠、提供健康運動等四個主要目標。

Yelverton(1983)也提出社團活動提供了正面的價值,社團活動讓學校變 得更有趣;學習運動家的精神去面對輸贏;建立對學校的忠誠;學習利用休閒 時間做有意義的事情;與老師有較好的師生關係;吸收課堂上無法習得的資訊;

提供社交發展與改進溝通技巧的機會;藉由容忍他人不同意見,學習如何與他 人妥協。

Hood, Riahinejad & White(1986)也以縱貫法探討參與和沒有參與社團學生 之自信心差異,發現大一新生在參與和未參與這個變項上,二組的自信心沒有 差異,但到大四時,參與學校社團的學生,其在自信心上的分數,顯著的高於 平均分數,尤其是參與娛樂活動方面的社團,得分尤為顯著。

Marchese(1990)在校友對大學評價的研究中,發現大學中最有意義的學習 經驗是課外活動,校友認為課外活動最能增加個人能力與自信,而這二者與校 友個人的生活滿意和事業成功最有關係。

Kuh(1993)以面談法了解 12 所大學的大四學生,發現學生均肯定課外活動 能幫助他們了解學術知能及技巧的重要性與價值,而且受訪學生最常提到的是 自信及自主,以及與不同種類和文化的人相處的經驗對於他們的幫助。

Cooper,Healy & Simpson(1994)所進行的縱貫法研究,其研究發現大一新 生參與和沒有參與社團的學生,在生活管理上有顯著差異。在社團的團體生活 中,也可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與人際互動的技巧。

Skeat & Hirt 依學生的主修、成績、年齡及在校年數將60位大學生平分為 擔任過社團幹部、沒擔任過社團幹部兩組,比較兩組對知識本質的批判思考能 力差異,發現曾任社團幹部比未曾任社團幹部的,其批判性思考能力佳,而且 分別看性別的影響,發現女性和男性相同,均有相同的結果,也就是說不論男

(29)

女,領導社團的經驗均會造成對知識本質的批判思考能力的差異(引自張雪梅,

2002)

整體而言,參與學校的社團組織可促使學生增進對社會議題溝通、組織的 技巧及擴大人際關係能力,並對大學的經驗有較高的滿意度,有助於其成熟人 際關係之發展。社團提供了學生追尋理想、肯定自我的情境,透過社團活動設 計與社務執行,得以激發學生解決問題能力、領導能力與財物管理能力。在人 際互動中,學習、培養人際關係技能與健康的身心。社團不但能提供學生調劑 緊張生活的環境,更可以整合學生的學習經驗,延伸學校的教育,對於學生的 身心發展更具正面的影響,所以,健全學生社團的營造,有助於學生的學習與 教育目標的達成。

歸納上述學者對社團評價的相關實證研究(表2-3-1),學生對於參與社團 在人際關係、潛能激發、興趣培養、視野拓展、知識整合、能力訓練、身心調 劑、領導才能等面向都有正向的評價,本研究從成長發展、生活適應、人際互 動、多元學習及職能發展等面向來瞭解學生對社團的評價。

表2-3-1 國內、外學者社團評價相關面向之整理

學 者 研 究 發 現 社團評價

面向 國內學者:

楊極東(1976) 廣交朋友,新知與技能的學習,好奇,求自我實現,調劑身心,

慕名而來,人情之故和為求功名等。

成長發展 人際互動 多元學習 生活適應

吳幼妃(1977) 1.教導某種特殊技能。2.增進待人接物的能力。3.實現志趣或 抱負。4.擴展見聞。

成長發展 人際互動 多元學習 職能發展

郭玉霞(1980)

大學生對於社團的基本性質能有正確的認識,並抱持積極的態 度,對於社會的學習會有積極的影響力; 受試者認為社團的重 要功能,依次是(1)知識及技能的學習(2)聯絡感情(3)調 劑身心(4)為他人服務。

生活適應 人際互動 多元學習 井敏珠(1982) 六成以上學生認為參與社團可以多認識朋友,並有助於人際關係 人際互動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側重培養學 生綜合運用 讀寫聽說能 力及發展多 元化語文能

香港學生大多數不肯勤勤懇懇地「唸書」,其實 這也是一種靈活的特性,要利用這一點發揮學生 課堂學習的積極性。.

培養學生掌握 所需的工作技 能和態度,發 展消閒生活,.

以上技能的 技能的 技能的發展 技能的 發展 發展和應用 發展 和應用 和應用皆可以 和應用 皆可以 皆可以 皆可以獨立 獨立 獨立 獨立或綜合 或綜合

• 在「心房」進行課堂或體驗 式學習活動後,學生能以表 情符號表達自己的情緒,令 學生能以多元化的途徑表達 情緒,以便老師深入了解學

從視覺藝術學習發展出來的相關 技能與能力,可以應用於日常生 活與工作上 (藝術為表現世界的知



答1: 學校應按發展步伐 及校本 課 程發 展目 標 ,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