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因此,人文 精神的教育就是一種生活態度、人生觀及人格修養的教育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因此,人文 精神的教育就是一種生活態度、人生觀及人格修養的教育"

Copied!
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當前教育改革的課題,最困難的不是制度面的改造,而是精神層 面的重建,因為在升學主義的傳統教育觀下,教育改革要改變考試制 度很簡單,但如果要改變因升學而僵化的單一價值觀,卻困難重重。

而學校教育的目的究竟是教學生如何考試?還是如何快樂的生 活?美國聖母大學校長赫斯伯曾以:「學習如何做事還是如何做人?」

(Learning how to do or how to be)為題,說明這兩者教育哲學 觀的差異。他認為實用主義下的教育,是教學生為未來職業生活作準 備(郭為藩,民 73)。

台灣的教育在升學主義掛帥下,教師的教學觀念總是秉持著「教 愈多學愈多」的原則,深怕遺漏了會耽誤學生的學習表現,老師此種 心態可算是積極,然而卻養成學生被動的學習態度(李坤崇、歐慧敏,

民 88),因為學生在教學的歷程中被視為類似「工廠」的產品,學生 的表現是定義好老師的依據,學生的升學率是好學校的指標,在教育 被窄化為只有「知識教育」的脈絡中,全人教育的理念幾乎沒有在學 校教育的環境裡提供出來,大部分的學校教育都是在教導學生適應當

(2)

前的社會生活,忽略了培養學生如何反省批判、價值澄清,發展為健 全的個體,將來可以快樂的生活,改進社會的品質與內涵(黃政傑,

民 86)。

人文精神的教育便是將學習的主體性回歸於學生,主要的理論根 基於兩方面:一是人文主義的教育哲學,另一是人本心理學派的教育 實踐理論,強調人有絕對的價值,有選擇的權力,個人要對自己負責,

同 時 有 超 越 自 我 的 潛 力 ( Morris,1966 ), 英 文 字 彙 的 「 人 性 」

(Being),意義含有「生活」「存在」「做人」的意思。因此,人文 精神的教育就是一種生活態度、人生觀及人格修養的教育。

本研究的人文精神概念,則是依據開平高中夏惠汶校長所主張的 教育理念,採用了老莊思想的「萬物並作,非人獨大,天有天文,水 有水文,人有人文,非人獨大。」的哲學觀(夏惠汶,民 88),並融 合西方「Being」的概念,將人文精神的教育定義為:多元自由、尊 重差異、順性發展、個人與社群互為主體的人文主義,做為學校轉型 並實踐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林香君,民 90)。

開平高中為什麼要捨棄三十多年的傳統,進行目前體制內的教育 改革?就學校經營的觀點而言,位於市中心區都會型的學校型態,在 校地面積狹小,封閉空間的限制下,精緻且專業的學校特色是競爭的 條件;就社會的趨勢而言,世界各國都急著革新教育,以維持本身文

(3)

化特色與競爭優勢(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民 85),而有效的 教育改革不是修補傳統學校破敗不堪的結構,反而是將新的教育觀與 教育願景帶入學校,才有成功的勝算(天下編輯,1997)。

對開平高中的領導者(夏校長)而言,教育改革是一生的志業,

人文精神的教育改革是夏校長個人歷經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脈絡與親 身經驗的自我反思後,為實踐生命價值所做的決定(林香君,民 90),

所以學校是提供讓曾經受挫的學生心靈修補復原的場所,也是培養能 獨立思考,可以快樂學習,願意為自己負責及充滿創造力的生活環境。

就研究者的觀點來看,改變學校教育的品質才是教育改革的重 心,開平高中的教育改革行動,不僅因應當代社會改革的發展趨勢,

更以學校本身的主客觀條件,試圖透過解構傳統教育的各項行動策 略,來建構出一個不同於其他傳統學校的教育品質。

本研究採用質化研究的方法,來詮釋學校教師面對學校教育改革 的自我反思歷程,原因為研究者即為「人文精神教育改革」行動計畫 的參與者,在「互為主體性」的概念下,並不適合將其他老師視為實 驗或操弄的對象;另外透過詮釋的歷程,研究者(教師)必須不斷檢 視並實踐其教育價值(Elliott,1991),才有可能開展出教師的專業 自主性,當教師有批判與創造的力量時,才能真正改善學校教學與行 政工作(Stenhouse,1975)。

(4)

依據 Ferguson ( 詹志禹、蔡金火,民 90) 的說法:「用舊工具做 不好事情的老師,用了新工具會更糟」,換句話說,如果教師的觀念 或角色沒有改變,教育改革也無法成功。

因此本研究的目的,便是以「教師即研究者」的研究觀點,對開 平高中的「教育改革行動」「教師自我反思」和「學校文化再生」的 歷程進行現象的詮釋與反省,做為日後學校發展教育改革的行動策 略、以及教師如何透過自我反思來建立教師專業以促成「學校文化再 生」的參考依據。

第二節 待答問題

透過實際參與學校的教育行動研究,本研究希冀理解的現象與問 題如下:

一、 開平高中實施人文精神教育改革行動後的學校現象為何?

二、 在學校進行各項改革措施下,學校教師「行動中的反思」為 何?

三、 研究者對開平高中改革行動的反思。

(5)

第三節 名詞定義 一、 人文精神的教育

本研究所採用的人文精神教育為基於人文主義哲學與人文心理 學的人性觀,相信人性是不需被權威管理,有向上發展的潛能,並有 自我實現的需求,同時尊重自我與外在的人際環境、社會環境和自然 環境,是「共享」的觀點,不是「擁有」的觀念,正如老莊思想:「萬 物並作,非人獨大,天有天文,水有水文,人有人文,非人獨大。」

的哲學觀(夏惠汶,民 88),並融合西方「人性」(Being)的概念,

將人文精神的教育定義為:多元自由、尊重差異、順性發展、個人與 社群互為主體的人文主義,做為學校轉型並實踐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

(林香君,民 90)。

二、 自我反思

有反省能力的老師,才能培養出有反省能力的學生,尤其在脈絡 複雜多變的教學情境中,充滿了價值衝突與道德兩難,教師必須要有 能力隨時面對改變,進行質疑與省思,對人行動背後的假設與價值,

做深入而系統的省察,才能不斷的精進教學的層次(陳美玉,民 85),

當 然 , 這 種 省 思 包 含 了 自 我 探 究 ( self-scrutiny )、 自 我 挑 戰

(self-challenge)的主動歷程(Elliott,1993)。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現時,STEM 教育已融入了在小學課程當中;不少學校在規劃及組織 STEM 相關學習活 動時,更融入藝術教育/人文精神的學習元素,以

聖公會基福小學創校於二零零五年九月,本著「非以役人,乃役於人」的基督精神,為學生提供優質而全面基礎教育服務;協助

近年,教育改革強調多元化的㈻習模式和「促進㈻習的評估」 ,從而發

目前的課程改革優先強化學生五種觀念:國民身份認同、責任感、承擔

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 |英國語文教育| 藝術音樂教育 | STEM 教育 全球意識與文化敏感度 |體驗學習| 接觸大自然

中文科 宗教教育科 文化/社會層面 個人層面 文化知識和反思

現時,STEM 教育已融入了在小學課程當中;不少學校在規劃及組織 STEM 相關學習活 動時,更融入藝術教育/人文精神的學習元素,以

教育統籌委員會的教育改革建議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