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與 「趙國瑞三角形」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與 「趙國瑞三角形」"

Copied!
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透過現象揭示本質一 一兼談銳角三角形 的 「邊垂三角形」 面積之比

與 「趙國瑞三角形」

趙國瑞

一、 未雨綢繆 寫在前言

為了敍述方便, 本文先作如下定義:

如圖 1, 設 H 為銳角 △ABC 的垂心, 連結 AH、 BH、 CH, 這樣我們得到

△ABH、 △BCH 和 △CAH。 注意到這三個三角形都與 △ABC 共邊, 另兩邊是 非共邊上的高的一部分, 我們把這樣的三角形叫做銳角 △ABC 的 「邊垂三角形」。

顯然任意一個銳角三角形有且只有三個 「邊垂三角形」。

圖 1

《數學傳播》 第 42 卷 1 期發表了連威翔先生的文章 《一道面積比公式的另證》, 文中談到 了銳角三角形的 「邊垂三角形」 面積比公式:

設 H 為銳角 △ABC 的垂心, 則

△ABH : △BCH : △CAH

= (c4− a4+ 2a2b2− b4) : (a4− b4+ 2b2c2− c4) : (b4− c4+ 2c2a2− a4)。 (∗) 原作者不僅用另外的方法重新證明了公式 (∗), 還解答了一道與銳角三角形的 「邊垂三角形」 面 積比有關的數學問題。 筆者通過細心研讀, 發現公式 (∗) 的簡捷證明以及原例題的簡捷解答。 現 將原例題的解答過程和公式 (∗) 的證明過程分享給大家, 以期開闊讀者視野。

87

(2)

二、 另闢蹊徑 重解例題

原文中的例題如下:

如圖 2, 設 H 為銳角 △ABC 的垂心, 且 △ABH : △BCH : △CAH = 1 : 2 : 3, 求

△ABC 三邊長的比例值, 即 a : b : c =?

圖 2

連威翔先生在求解的過程中主要運用了畢達哥拉斯定理, 筆者將採用三角函數巧解。

為了便於充分利用垂心這個條件, 分別作出 △ABC 的三邊上的高 AD, BE, CF , 如圖 3 所示。

圖 3 由AE

CE=△AEB

△CEB=△AEH

△CEH = △AEB−△AEH

△CEB−△CEH=△ABH

△BCH=1

2, 設AE = p, CE = 2p。

同理, AF BF = 3

2, BD CD = 1

3。

設 AF = 3q, BF = 2q, BD = r, CD = 3r。

在 Rt△ABD 中, cos B = BD AB = r

5q。

(注: 為了便於發現規律, 本文中的三角函數, 都是指 △ABC 的內角的三角函數, 如 cos B表 示 cos ∠ABC)。

(3)

在 Rt△CBF 中, cos B = BF BC = 2q

4r = q 2r。

∴ r 5q = q

2r, 即 r q =

√5

√2。 ∴ AB BC = 5q

4r = 5√ 2 4√

5 =

√5

√8。

同理 AB AC =

√5 3 。

∴ AB : BC : AC = √ 5 :√

8 : 3, 即 a : b : c = √

8 : 3 :√ 5 。

三、 別出心裁 簡證公式

原文對公式 (∗) 的證明過程比較複雜, 本文將直接從面積比入手, 根據 「兩個等底 (同底) 三角形面積之比等於它們的高之比」, 並結合三角函數、 正弦定理和餘弦定理給出一種比較簡捷 的證明方法。

根據 「等底 (同底) 的兩個三角形面積之比等於它們的高之比」, 易證 △ABH

△BCH = AE CE。 如圖 2, 在 Rt△AEH 中, AE = EH cot(90− C) = EH tan C。

在 Rt△CEH 中, CE = EH cot(90− A) = EH tan A。

∴ AE

CE = tan C

tan A, 即 △ABH

△BCH = tan C tan A。 同理 △ABH

△CAH = tan C

tan B。 ∴ △ABH : △BCH : △CAH = tan C : tan A : tan B。

而 tan C = sin C cos C。

由正弦定理, 得 c = 2R sin C (其中 R 表示 △ABC 的外接圓半徑)。

由餘弦定理, 得 cos C = a2 + b2− c2 2ab 。

∴ tan C = sin C cos C =

c 2R a2+ b2− c2

2ab

= abc

(a2+ b2− c2)R 。

同理 tan A = abc

(b2+ c2− a2)R, tan B = abc

(c2+ a2− b2)R。

∴ tan C : tan A : tan B = abc

(a2+ b2− c2)R : abc

(b2 + c2− a2)R : abc (c2+ a2− b2)R

= 1

a2+ b2− c2 : 1

b2 + c2− a2 : 1 c2+ a2− b2.

(4)

將比值各項同乘以 (a2+ b2 − c2)(b2+ c2− a2)(c2+ a2− b2), 即得 tan C : tan A : tan B

= [c4− (a2− b2)2] : [a4− (b2− c2)2] : [b4− (c2− a2)2]

= (c4− a4 + 2a2b2− b4) : (a4− b4 + 2b2c2− c4) : (b4− c4 + 2c2a2− a4) 即 △ABH : △BCH : △CAH

= (c4− a4 + 2a2b2− b4) : (a4− b4 + 2b2c2− c4) : (b4− c4 + 2c2a2− a4).

四、 發現公式 揭示本質

在證明公式 (∗) 的過程中, 我們發現兩個重要的等式:

△ABH : △BCH : △CAH = tan C : tan A : tan B (**)

△ABH : △BCH : △CAH = 1

a2+ b2− c2 : 1

b2+ c2− a2 : 1

c2+ a2− b2 (***) 我們把這兩個等式也作為銳角三角形的 「邊垂三角形」 面積比公式。 這兩個公式對稱、 和 諧。 其中公式 (∗∗) 與正弦定理 c

sin C = a

sin A = b

sin B = 2R 類似, 也可以寫成

△ABH

tan C = △BCH

tan A = △CAH

tan B = 2R2cos A cos B cos C

的形式, 這可以作為公式 (∗∗) 的變形公式。 公式 (∗∗) 表明銳角三角形的 「邊垂三角形」 面積 之比等於與之對應的三個內角的正切之比, 也就是說這個比值僅與銳角三角形的內角大小有關, 直接揭示了銳角三角形的 「邊垂三角形」 面積比本質。

公式 (∗ ∗ ∗) 表明銳角三角形的 「邊垂三角形」 面積之比等於與之對應的邊的平方與另兩 邊的平方和之差的負倒數之比。 表面上看公式 (∗ ∗ ∗) 只是公式 (∗) 的一個簡單變形, 但公式 (∗ ∗ ∗) 同公式 (∗) 相比, 更能揭示問題的本質。 另外在應用公式 (∗ ∗ ∗) 解答原例題時, 尤為 簡捷。

五、 應用公式 再解例題

學習數學的目的是為了應用, 其中應用所學的公式或者一些比較經典的數學結論解決數學 問題是數學應用的一個具體體現。 下面我們來用公式 (∗∗) 和公式 (∗ ∗ ∗) 解答原文中的例題, 再次感悟應用數學公式給解決數學問題帶來的便捷。

由 △ABH : △BCH : △CAH = 1 : 2 : 3, 根據公式 (∗∗), 得 tan C : tan A : tan B = 1 : 2 : 3。 設 tan C = k, tan A = 2k, tan B = 3k。 由於 A + B + C = 180, 可得 tan C + tan A + tan B = tan C tan A tan B。 ∴ k + 2k + 3k = k · 2k · 3k。 解

(5)

得 k = 1 (負值和零捨去)。 ∴ tan C = 1, tan A = 2, tan B = 3。 進一步可以求出 sin C =

√2

2 , sin A = 2

√5, sin B = 3

√10。 ∴ a : b : c = sin A : sin B : sin C =

√2

5 : 3

√10 :

√2 2 = √

8 : 3 : √

5。 或者由 △ABH : △BCH : △CAH = 1 : 2 : 3, 根 據公式 (∗ ∗ ∗), 得 1

a2+ b2− c2 : 1

b2 + c2− a2 : 1

c2+ a2− b2 = 1 : 2 : 3。 進一步可得 a2+ b2− c2 = 2(b2+ c2− a2), a2+ b2− c2 = 3(c2+ a2− b2)。 以上兩式聯立, 得 a2 = 8

5c2, b2 = 9

5c2。 ∴ a2 : b2 : c2 = 8 5 : 9

5 : 1 = 8 : 9 : 5。 ∴ a : b : c =√

8 : 3 : √ 5。

可以看出, 應用公式 (∗∗) 和公式 (∗ ∗ ∗) 解答原文中的例題確實簡便, 提高了解題效率, 尤其以公式 (∗ ∗ ∗) 解答最為簡捷。

六、 對照數據 進行反思

本文中的例題實際是數學傳播第 30 卷 2 期劉俊傑先生的文章 《換個觀點看三角形的四 心》 中的第三個例題。 劉先生在解答此例題之前寫道:「接下來的是本文中的一個主要題目, 是我 很喜歡的一個例題。」 為什麼劉先生非常喜歡這個題目, 我們不得而知。 但我想最主要的原因還 是因為題目中的數字 1, 2, 3 比較特殊。 首先這三個數是連續正整數, 而且這三個數的和等於它 們的積。 滿足 「三個連續正整數之和等於它們之積」 的三個數只有 1, 2, 3。 另外由 △ABH :

△BCH : △CAH = 1 : 2 : 3, 假設 △ABH = 1, △BCH = 2, △CAH = 3, 那麼

△ABH + △BCH + △CAH = △ABH · △BCH · △CAH, 即此時銳角 △ABC 的 「邊 垂三角形」 面積之和等於它們的積。 考慮到 △ABH : △BCH : △CAH = tan C : tan A : tan B 和 tan C + tan A + tan B = tan C tan A tan B, 那麼是不是任意銳角 △ABC 的

「邊垂三角形」 面積之和都等於它們的積呢? 讓我們一起來探討這個問題。 首先設 △ABH = ktan C, △BCH = k tan A, △CAH = k tan B。 令 △ABH + △BCH + △CAH =

△ABH · △BCH · △CAH, 得 k tan C + k tan A + k tan B = k tan C · k tan A · k tan B, 即 k(tan C + tan A + tan B) = k3tan C tan A tan B。 由於 tan C + tan A + tan B = tan C tan A tan B, 且 k 為正數, ∴ k2 = 1。 ∴ k = 1。 此時 △ABH = tan C, △BCH = tan A, △CAH = tan B。 顯然當 △ABH = tan C (或 △BCH = tan A 或 △CAH = tan B) 時, 銳角 △ABC 的 「邊垂三角形」 面積之和等於它們的面積之積。 也就是说當銳角

△ABC 的 「邊垂三角形」 面積等於與之對應的三個內角的正切時, 三個 「邊垂三角形」 面積之 和等於它們的積。

那麼當銳角 △ABC 的 「邊垂三角形」 面積之和等於它們的積時, 銳角 △ABC 應該滿 足什麼條件呢? 下面我們對這個問題進行探討。

(6)

設銳角 △ABC 的外接圓半徑為 R, 則

△ABC = 1

2AB· AC sin A = 1

2· 2R sin C · 2R sin B sin A = 2R2sin A sin B sin C.

當 △ABH + △BCH + △CAH = △ABH · △BCH · △CAH 時,

△ABH = tan C, △BCH = tan A, △CAH = tan B。

∴ 2R2sin A sin B sin C = tan A tan B tan C。

即 2R2sin A sin B sin C = sin A cos A·sin B

cos B·sin C

cos C。 整理, 得 2R2cos A cos B cos C = 1。

當然, 這個結論也可根據公式 (∗∗) 的變形公式

△ABH

tan C = △BCH

tan A = △CAH

tan B = 2R2cos A cos B cos C 快速得到。

另外, 由於 △ABH = 2R2sin C cos A cos B, △BCH = 2R2sin A cos B cos C,

△CAH = 2R2sin B cos A cos C, 因此也可根據 2R2sin C cos A cos B = tan C (或 2R2sin A cos B cos C = tan A 或 2R2sin B cos A cos C = tan B) 得到。

由均值不等式, 得 cos A cos B cos C ≤cos A + cos B + cos C 3

3

。 當 cos A = cos B = cos C 時, 等號成立, 此時 A = B = C = 60,

cos A cos B cos C ≤cos 60+ cos 60+ cos 60 3

3

= 1 8.

∴ cos A cos B cos C = 1 2R2 ≤ 1

8。 即 2R2 ≥ 8, R2 ≥ 4。 ∴ R ≥ 2。

所以當銳角 △ABC 滿足 「2R2cos A cos B cos C = 1 (其中 R ≥ 2)」 時, 銳角 △ABC 的 「邊垂三角形」 面積之和等於其面積之積。 這個結論是由趙國瑞首先發現的, 我們把這樣的三 角形叫做 「趙國瑞三角形」。

圖 4 如圖 4, 在銳角 △ABC 中, AB = 3√

2, AC =

√10, BC = 4, H 為銳角 △ABC 的垂心, 可以 算出 △ABH = 3, △BCH = 2, △CAH = 1, 而 1 + 2 + 3 = 1 × 2 × 3, 因而有 △ABH +

△BCH + △CAH = △ABH · △BCH · △CAH (其中 △CAH = tan B = 1, △BCH = tan A = 2, △ABH = tan C = 3)。

(7)

圖 5 再如圖 5, 在等邊 △ABC 中, AB = AC =

BC = 2√

3, H 為銳角 △ABC 的垂心, 可以算出

△ABH = △BCH = △CAH = √

3, 而 √

√ 3 + 3 + √

3 = √ 3 × √

3 × √

3, 因而有 △ABH +

△BCH + △CAH = △ABH · △BCH · △CAH (其中 △ABH = △BCH = △CAH = tan A = tan B = tan C =√

3)。

因此, 圖 4 和圖 5 中的銳角 △ABC 都是 「趙國瑞

三角形」。 其中圖 5 中的銳角 △ABC 是外接圓半徑最短的 「趙國瑞三角形」, 而圖 4 中的銳角

△ABC 是唯一一個 「邊垂三角形」 面積呈連續正整數的 「趙國瑞三角形」。

不難發現, 「趙國瑞三角形」 具有下面兩個性質:

性質一 「趙國瑞三角形」 的面積等於其三個 「邊垂三角形」 面積之積;

性質二 「趙國瑞三角形」 的 「邊垂三角形」 面積等於與之對應的三角形的內角的正切。

通過進一步深入分析我們再次發現: 如果視三個 「邊垂三角形」 的面積 △ABH、 △BCH 和 △CAH 為未知量, 「趙國瑞三角形」 的本質實際是三元三次不定方程 x + y + z = xyz 的 正數解 (x = tan A, y = tan B, z = tan C, 且 ∠A, ∠B, ∠C 是銳角 △ABC 的三個內角) 的幾何解釋。

七、 有始有終 文末小結

本文主要應用不同於文 [1] 作者的方法再次證明了銳角三角形的 「邊垂三角形」 面積比公 式 (∗)。 在證明公式 (∗) 的過程中, 我們又發現了公式 (∗∗) 和公式 (∗ ∗ ∗), 這是我們在證明 公式 (∗) 過程中的最大收穫。 其中公式 (∗∗) 是從 「三角形的角」 這個角度揭示問題的本質, 公 式 (∗ ∗ ∗) 是從 「三角形的邊」 這個角度揭示問題的本質。 當然, 公式 (∗∗) 同公式 (∗ ∗ ∗) 相 比, 更能揭示問題的本質, 畢竟銳角三角形的 「邊垂三角形」 面積比是一個比值, 與三角形的邊 的長短沒有關係, 僅與三角形的內角的大小有直接關係。 事實上, 公式 (∗∗) 直接揭示了問題的 本質, 而應用公式 (∗ ∗ ∗) 解答一類由銳角三角形的 「邊垂三角形」 面積比求銳角三角形的三邊 之比問題十分簡捷, 因此這兩個公式各有千秋。

圖6 另外, 劉俊傑先生在 《數學傳播》 第 30 卷 2 期中的

文章 《換個觀點看三角形的四心》 談到了三角形的四心:

重心、 內心、 外心及垂心。 筆者認為三角形的四心中, 重 心、 內心和垂心聯繫最為密切, 原因在於, 這三心都是經 過三角形的頂點及該頂點所對的邊的線段的交點, 外心則 不然。 同一銳角三角形同一條邊上的高、 角平分線和中線

(8)

的位置關係如圖 6 所示, 其中 AD、AE、AF 分別是銳角 △ABC 的 BC 邊上的高、 角平分 線和中線。 可以看出, 角平分線位於高和中線之間。 不僅位置具有這種關係, 而且長短也有這種 關係, 即 AD < AE < AF 。 這種關係也反映了銳角三

角形的重心、 內心和垂心之間的聯繫。

圖 7 這種聯繫還可以通過銳角三角形的某心到三邊的距

離之比體現。 如圖 7, 設點 O 為銳角 △ABC 的內部一 點, 點 O 到三邊的距離分別為 OD、 OE、 OF 。 可以證 明:

當點 O 為三角形的垂心時,

OD: OE : OF = cos A−1 : cos B−1 : cos C−1; 當點 O 為三角形的內心時, OD : OE : OF = 1 : 1 : 1

(或 (cos A)0 : (cos B)0 : (cos C)0 或 (sin A)0 : (sin B)0 : (sin C)0);

當點 O 為三角形的重心時, OD : OE : OF = sin A−1 : sin B−1 : sin C−1。 這個比值是不是正好體現了重心、 內心和垂心之間的聯繫。

學習數學, 我們一定要善於思考, 勇於探索, 力爭練就一雙 「火眼金睛」, 將數學問題 「看 透」、 「看破」, 努力嘗試揭示數學問題的本質。

參考文獻

1. 連威翔。 一道面積比公式的另證。 數學傳播季刊, 42(1), 80-84, 2018。

2. 劉俊傑。 換個觀點看三角形的四心。 數學傳播季刊, 30(2), 28-39, 2006。

—本文作者任教中國湖北省襄陽市襄州區黃集鎮初級中學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r]

(即直角三角形斜邊中點為此三角形的外心。)

[r]

請在空格中填入適當的角度,使∠A、∠B、∠C 恰好成為一組三角形的內角,並寫出三角形是

定理: : : :2.1-2 全等三角形對 全等三角形對應角的對邊相等 全等三角形對 全等三角形對 應角的對邊相等 應角的對邊相等 ... S.三角形全等定理 三角形全等定理 三角形全等定理

[r]

[r]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