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聯合招生時期高中歷史教學概況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三章 聯合招生時期高中歷史教學概況 "

Copied!
4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三章 聯合招生時期高中歷史教學概況

歷史教育世界各國無不重視,因其能使受教育者明瞭國家民族的歷史演進、

當前的處境,甚至未來的展望;能激發其對國家民族熱愛的情操;透過史事的講 解與人物介紹,影響受教者使其能趨向思想純正,意志堅定,品行卓越;經由歷 史知識,增加其理性與認知能力

1

。在我國歷史教育尤其重要,不僅由於歷史悠 久,遠非一般國家所能及,並且長期以來,由於政府特殊的政治立場,因此在臺 灣對於歷史教育的強化與推動,更顯得不遺餘力,我們可由大約每十年編修一次 的課程標準上,即可一窺究竟。

要探討歷史教育的實施,大體可從三方面著手:課程標準的編訂、教材的編 寫以及教學活動的施行。自民國三十八年政府播遷來台至今,高中歷史課程標準 大凡經歷了民國四十一年局部修正之中學課程標準、民國五十一年中學課程標準 以及民國六十年、民國七十二年、民國八十四年高級中學課程標準等五次的修正 與改訂。課程標準除了是學校教學活動的準則,也是教科書編寫的依據。雖然歷 史教材所指的內容相當廣泛,但目前高中歷史教學教材最主要的仍然為課本(即 教科書) ,因此本論文之歷史教材即限定以教科書作為探討的對象。

在民國二十六年抗日戰爭爆發以前,教科書均由各書局根據教育部公佈之各 科課程標準自由撰寫,送經國立編譯館審查,再由該館轉呈教育部審定後發行。

七七事變後,為因應抗戰需要,並紓解教科書之供應不足,教育部乃選聘人員,

組成中小學教科書編輯委員會,從事編輯。三十一年將該會納入國立編譯館。抗 戰勝利後,國立編譯館雖仍繼續編輯教科書及補充教材等,但各書局亦多編輯送 審印行。三十八年政府移駐臺灣,中學教科書大都仍沿用大陸各書局印行之版 本。民國四十一年,教育部為配合戡亂建國,局部修訂中學課程標準後,並為加 強民族精神教育,於四十二年四月,開始編輯高初中國文、公民、歷史、地理四 科標準教科書

2

。自此而後的四十六年間,高中歷史教科書皆由國立編譯館編訂,

即所謂「統編本」教科書,直到民國八十八年始由各家出版社自行依據課程標準 編訂,並送交國立編譯館審查,才開始恢復了「審定本」教科書。

然而由於時代背景所趨,所以民國四十一年以來,歷史教學目標始終以強化 民族精神教育為基準,一方面為政府的統治提供合理化的支柱,另一方面,則灌 輸「反共抗俄」的精神信念,以凝聚國人的團結心。到了民國七十年代,由於「後 蔣經國時代」,國內政治經濟快速變遷、國際局勢瞬息萬變,甚至連校園也開始 出現改革的聲音,因此此階段的教學目標轉而以注重學生個人能力及興趣的培養

1

李國祁, 〈如何改進中國現代史之教學以實現國家教育目標〉引言, 《中國現代史教學研討會資 料彙編》,民國 72 年 4 月。

2

呂實強, 〈四十年來我國的高中歷史教育〉 , 《教育資料集刊》第 16 輯,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2)

為重點,在歷史教科書中,政治的光環也逐漸褪色。

隨著時代的變遷,各時期歷史教學所側重的要點亦有不同,然則大體皆與考 試制度的實施相配合。不論古今中外,考試恆能左右教學方法甚至內涵。尤其我 國自隋唐以來,實施科舉取士,國家登用人才,率皆以考試出身為正途主流,故 藉考試以入仕,此等觀念深入人心,功利所在,亦為舉國士子所嚮往追逐。今日 臺灣聯考的性質與方式,自然與以往科舉考試不同,但其對教學--尤其是歷史 教學,發生深遠的影響,則屬一致。考試的試題往往能反映出國家所訂定的課程 目標,故本章則以戰後台灣地區大學入學制度的劃分作為時間的分界,大專聯招 時期(1954~1971 年)因所屬之歷史教學目標(民國 41 及 51 年兩次)變動不大,

故擬與第二階段的大學聯招時期(1972~1992 年) (民國 60 及 72 年)合併敘述,

並定名為聯合招生時期歷史教學概況。

本章內容分為三節,第一節將詳述在此階段中,隨著課程標準的修訂,各章 節名稱、內容所呈現的差異性、相同點以及其所強調之重點為何;而且為了更加 突顯其特色,故本文擬從隋唐史的對外發展以及明清以後的近現代史著手,希冀 能更清楚比較出各階段在強調的重點的差異性及其程度;第二節則以訪談法及問 卷法的方式呈現此時期高中歷史課的教學概況,各時期歷史教師所實施的教學方 法以及學生對歷史課程的認同程度;第三節則以此階段大學聯招之試題趨向,分 析顯示其是否符合此時期的教學目標及要點。

第一節 強化民族精神與黨國一體的歷史教學目標

隨著戡亂局勢的逆轉,民國三十八年底政府播遷來台,為了強化其統治的合 理合法性,故極力從教育上著手,以培育學子民族精神與愛國情操,希冀能記取 教訓,展開復國的新契機。因此自民國三十八年以後,無論在中學的教科書中以 及國家選才的考試制度上,都呈現了明顯的「黨國一體」與「威權統治」 ,所以 政治宣傳的色彩濃厚。而從民國七 0 年代開始,由於兩岸政局轉趨穩定與緩和,

加以後蔣經國時代政治社會的日漸開放,以及本土化的呼聲日益高漲,因此在教 科書敘述選材的角度上又開始有了轉變。有關民國四十年代以迄八十年代初期 間,臺灣整體在政治、社會、經濟、文化方面的轉變,已於本文的第二章中詳述,

故此不再贅述。然而本節的重點,擬從三個角度來探討民國四十年代至八十年代

初期教科書的演變。由於教育目標是決定一切施教的最高指導原則,故本節第一

部分擬先從歷次歷史教育目標的修訂來看不同時期國家對歷史教育所側重的要

點;第二部分,將從歷次編修的歷史科課程標準所羅列之教材大綱與教科書之章

節目次對照,以突顯歷次修訂的重點及差異性。第三部分,從「反共抗俄」之基

本國策及強化民族精神教育上,看此時期教科書內容的編寫風格,最後再予以總

檢討。

(3)

壹、歷次歷史教育目標的修訂

教育目標是決定教材大綱的先決條件,教材大綱則又規範教科書的內涵,故 歷史教育目標與教材大綱的釐定實為歷史教育的關鍵。大體而言,約略為每十年 修訂的高中歷史教育目標,皆有參考沿襲前次所修訂的跡象,其內容之因革、字 句之斟酌,俱見釐訂者的慎重其事。以下茲將民國三十七年至民國七十二年以來 歷次高中歷史教育目標條文表列如下:

表 3-1-1 民國三十七年至民國七十二年我國高級中學歷史學科教育目標一覽表 年度

目標

民國三十七年 民國四十一年 民國五十一年

民國六十年 民國七十二年

一 明瞭中華民族內各宗族 之起源、混合及其相互影 響相互依存的關係

明瞭中華民族之演 進及各宗族間之融 合與相互依存關係

同左 同左 同左

二 明瞭我國歷代政治、經 濟、社會、文化等變遷的 趨勢,特別注重足以影響 現代社會生活之史實,激 發愛國家愛民族之精神 與光大之責任。

明瞭我國歷代政 治、經濟、社會、文 化等變遷的趨向,特 別注重光榮偉大的 史實,以啟示復興民 族之途徑及其應有 之努力。

明瞭我國歷代 政治、經濟、社 會、文化等變遷 的趨向,特別注 重光榮偉大的 史實與文化的 成就,以啟示復 興民族之途徑 及其應有之努 力。

同左 同左

三 使學生明瞭世界各主要 民族演進之歷史及其相 互之關係。

明瞭世界各主要民 族演進之歷史及其 相互之關係

同左 同左 同左

四 明瞭近世文化之演進及 現代國際大勢,確立我國 對國際應有之態度與責 任

明瞭世界文化之演 進及現代國際大勢 確立我國對國際應 有之態度與責任。

同左 同左 同左

資料來源:教育部, 《修訂中學課程標準》 ,南京:民生印書館,民國 37 年 12 月,頁 131;教育 部, 《中學課程標準》 ,台北:教育與文化,民國 45 年,台初版,頁 112;教育部, 《中學課程標 準》 ,台北:正中,民國 51 年 7 月,頁 259;教育部, 《高級中學課程標準》 ,台北:正中,民國 60 年 2 月,頁 73;教育部, 《高級中學課程標準》 ,台北:正中,民國 73 年 1 月,頁 89。

由上表可見,從民國三十七年一直到民國七十二年的歷史教育目標,其四項

內容皆以「明瞭」作為開頭,若依照布魯姆的分類法加以分析,顯見其全屬於認

(4)

知領域,可見早期台灣高中歷史教育是強調史實的灌輸,而未指出培養觀察、判 斷、思考等能力。而二、四兩條則指出在認知以後的情意目標,分別為「啟示復 興民族之途徑及其應有之努力」與「確立我國對國際社會應有之態度與責任」 , 在反共復國的時代背景下,此兩點似乎在時代精神與使命表現上不夠真切。另 外,五次的編修內容,實質大同小異,甚至是完全相同,雖然可看出修訂者慎重 其事,不敢輕易更動,但反向來思考,此亦體現出修訂者似乎並未負起指引歷史 教育發展方向的責任,使課程標準的修訂流於形式化。

貳、教材大綱與教科書章節的比較

我們如果把歷史課程標準所列之教材大綱與教科書的章節目次加以排比對 照,可以一目了然的看出教科書內容架構完全受到分科課程標準的規範,茲將民 國四十一年、五十一年、六十年及七十二年之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教材大綱與高中 歷史教科書章節列表比較,惟為比較民國四十一年「反共抗俄」基本國策訂定前 後,政府教科書的差異性,因此也列出民國三十七年所修訂的中學課程標準之教 科書章節以玆對比。

在民國三十九年版的教科書章節目次中(參見表 3-1-2) ,其有別於今日章節 分配的現象,其型態為一章中羅列該章所要講述的重點標題,編寫的方式仍然以 編年的方式按朝代時間順序排寫,從標題的名稱上可看出政治史及軍事史占課程 內容的絕大部分,社會、學術及經濟史部分則內容相對短少;而在標題的命名上,

立場也都較為中立,只是在現代史當中幾乎皆以日本的侵略為敘述對象,除了第 三十三章中有述及中俄交涉、中俄諸約以及第三十五章中贖還遼東與中俄密約 外,其他近代俄國的侵凌以及中共的威脅,皆未於章節名稱中提及。

民國四十一年的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教材大綱與高中歷史教科書章節的對照 表(表 3-1-3)中,可以看出教科書的章節名稱與內容比教材大綱要詳盡的多,

敘述仍然按朝代順序編年寫出;為了教材內容的連貫性,四十一年版教科書也仍 如三十九年教科書一樣,先敘述完整的政治史,然後再談文化、經濟及交通部份,

因而少數章節有進行整併及調換順序,如(二六) 、 (二八) 、 (二九) 、 (三十)及

(三四) ,其餘大體皆符合教材大綱的規範。同時在此時期的章節目次中我們發 現,章節標題的命名開始有較多的大中國及漢人本位思想,例如隋唐史部分,我 們用「突厥的征定」 、 「東北的平服」等去敘述中國隋唐的對外發展;在現代史中,

教科書用「俄國的鯨吞與蠶食」 、 「列強的大舉攘奪」 、 「七七事變與壯烈的抗戰」 、

「光榮的勝利」等去做標題,以突顯我國從清末以來的內憂外患之局及我堅忍不 拔最後求得勝利的精神,而孫中山先生也由直稱其名至此則以行文中空格來表示 尊敬。最後,蘇俄出現的比例大幅增加(標題中共出現五次) ,中共也首次出現 在標題中,由此都可明顯看出民國四十一年的課程標準教材大綱與教科書內容相 當符合當時政府所提出的「反共抗俄」的基本國策及加強民族精神的教育目標。

民國五十一年高中歷史課程標準與高中歷史教科書章節架構的關係如表

(5)

3-1-4,我們可以看到民國五十一年的教材大綱已經是綱舉目張,遠較民國四十一 年版的詳盡,教材大綱的編寫設計即以政治部分先敘述,再談經濟等其他部分,

但內容敘述仍以政治軍事史為主,現代史的部分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內容幾乎付 之闕如。而教科書章節大抵依據教材大綱的要求,僅有部分作微略調整。整體而 言,民國五十一年版的教科書無論就章節目次、名稱及強調大中華思想、反共抗 俄精神等,幾乎可說是延襲民國四十一年的教科書版本,變動極小。

民國六十年課程標準的修訂,一方面是為了配合民國五十七年九年國民義務 教育的實施,以區隔國民中學與初級中學的差別,因此將高級中學課程標準獨立 編列外,另外也與政府約略每十年修訂一次課程標準的慣例有關,所以我們在表 3-1-5 中,幾乎發現民國六十年的教材大綱幾乎與民國五十一年版的完全一致。

只是在教科書的每冊內容上,為了配合上課時間的改變,由原先中國史的兩冊改 編為三冊,分配在第一學年及第二學年的上學期使用。

民國七十二年的課程標準與前述幾次的修訂相較,有明顯大幅度的改變(見 表 3-1-6) ,內容更加完整,事項也更明確,因此教科書的章節內容也大都能與之 相符。只是由於因應國內外政治經濟快速成長,臺灣島內本土化的呼聲日益高漲 的狀況下,教科書中關於台灣史的部分不斷的在增加,由早期零星分布在隋唐及 明清史的疆域部分以及在最後一節略為介紹政府遷台後的建設與外交關係,到本 次詳細說明教材大綱中所沒有條列的「臺灣的積極建設」 (第二十一章第二節)、

日治時期統治政策與方針的三次變化以及光復初期的二二八事件(第二十八章第 三節臺灣光復一段)

3

,均可見教科書隨時代演變、社會需求而調整的軌跡。另 外,以往在民國四十一年以來的教科書章節中出現的「國父的奮鬥」 、 「革命勢力 的新生與發展」以及國民黨立場相當鮮明的「共禍的蔓延」等標題,至民國七十 二年版的教材章節中,不是取消,亦或即改成「國共決裂與政府戡亂」等較為中 立的字句。

整體而言,民國五十一年及六十年的教科書大體依循民國四十一年版的內容 修訂而成,民國七十二年的教科書才開始有較大的變動。排序結構上,都是採先 敘述政治、再談制度學術、社會經濟的方式排列編寫,只是相較之下,民國三十 九年至六十年版的教科書現代史內容幾乎全篇為政治史,談到制度學術及文化社 會方面則很少。民國七十二年版的教科書在教育學術與文化社會方面的歷史,內 容則有明顯的增加,顯見政府對此方面的重視。而此時章節所採用的名稱也開始 較為中立,國民黨的立場傾向也趨於減緩。因此儘管執政當局依舊強化歷史教育 中的政治意識,但可以顯見隨著時代政治的改變,社會經濟的變遷,教科書中其 所夾帶的政治意識強度已有漸趨減弱的事實。

參、教科書內容的轉變

3

高中歷史第三冊課程中所述的「二二八事變」 ,首見於民國 79 年 8 月 6 版的第二十八章第三節

臺灣光復及領土主權的恢復段落中(第 5 版教科書因缺乏資料,故無以佐證)。而有關日治統治

(6)

隨著民國四十一年元旦,蔣中正先生宣布反共抗俄總動員以及召開第七次全 國代表大會通過反共抗俄基本論及政綱與工作綱領後, 「反共抗俄」的基本論以 及民族精神教育,甚至大中國思想都充斥在整個歷史課程當中,使得歷史教育不 但是為了明瞭中華民族內各民族之起源混合及其相互影響相互依存的關係,激發 愛國家愛民族之精神與光大之責任外,更需特別注重光榮偉大的史實與文化的成 就,以啟示復興民族之途徑及其應有之努力,因此歷史教育中的泛政治化現象十 分濃厚,這種狀況到了七十二年的版本中才開始有減緩的趨勢。以下將從民族精 神、反共抗俄及對歷史人物的定位三部分,來看此階段中歷史教科書內容的轉變。

一、民族精神的強化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地大物博,一向為中國人引以為傲之處,然而隨著清末 以來整個世界局勢的消長,中國近代史就如同一部挫敗史,一片挫敗的痕跡、顢 頇而又無知的先人印象印入人心,加以民國三十八年政府被迫遷都台北,外部局 勢的頹危,以及內部政權的不穩當,在在都需要藉助教育的功能以穩住人心並強 化國家統治的正統性合法性以及大中國意識,於是此時的歷史教育課程即扮演了 此種角色。

(一)中國本位思想:從隋唐史及明清史的對外發展上,可明顯看出,除了 三十九年版的教科書未有標題,只羅列隋唐及明清的週邊屬國外,從四十一年版 的教科書中則開始以標題「突厥入寇」 、 「東突厥的征定」 、 「朝鮮半島的平服」 、 等大漢民族的立場去定位其他各國,以後各版本也同樣以此命名。另外,在課程 的內容上,為了削弱近代挫敗的史實,在大唐帝國的部分,特別強化其重要性,

例如三十九年版的第十四章隋唐之統一中,有關貞觀之治有如下的敘述:

太宗常說: 「自古帝王皆貴中華而賤夷狄,朕則視之若一」 。因此他對各外 國和文化落後的民族,常用政治安定他們,用文化提攜他們。各國君長,

感激大唐的領導,共尊太宗為天可汗,太宗統率百王,成為世界共戴的大 帝,中國也成為世界最偉大的帝國。當時各國的使者商人教士和留學生,

都樂中國土風,不願回去

4

以後各版內容也多述及其重振了中國的聲威,擴展了疆域而且充實了中國的文 化,促進民族融合等,只是篇幅不若上述引文。至於鄭和下西洋的部分,民國三 十九的教科書中並未提及,而在四十一年版的教科書中,以「三擒番王」為標題,

開始強調:

中國人在南海的活動,至鄭和達到了頂峰。……聲威播揚,……在西洋人

東來之前,南海幾成了中國人的世界。但我們並沒有領土野心,只是為了

(7)

經濟的互惠,南洋一帶的開發與文化的促進,中華民族有極大的貢獻

5

。 充分表現大中國思想,以後各版大致內容相似,只是在七十二年以後的版本中,

鄭和下西洋的史實,並未另立標題,而是涵括在「經營南洋」的段落中,且三擒 番王的字眼也不再出現,只以「曾以兵力擒獲錫蘭王及蘇門答臘王子,明朝的聲 威因而遠播

6

」來取代。

(二)對太平天國觀念的轉變:太平天國的歷史向為揭舉民族意識、種族意 識的一個高潮所在,國父的革命運動也是受其啟發,故課本對其敘述更是大篇幅 詳載,但是在取材的角度上開始有些許不同。例如在民國三十九年版的教科書 中,對於太平天國的敘述較為中肯,在闡述其發生的原因時,認為此乃種族舊恨 所致,清對漢人,向用高壓手段,以至官逼民反。又認為太平天國的立國規模,

絕非其他內亂者所可比。而湘軍成功太平軍失敗的原因,一則因太平軍團結不 堅,再則由於其種族革命意識,雖能鼓動漢族的人心,但其忽略民族文化傳統勢 力的重要,只圖用宗教性的煽惑,以激起革命。

湘軍諸領導人,在滿清政權二百餘年的薰染之下,誠然有點昧於民族大 義。但他們對於傳統文化,確有極深的認識,並衷誠擁護,群起以保全民 族文化自任。他們心目中,是為維護中國文化而戰,非為支持滿清政權、

獵取公侯而戰、文化的鬥爭,已打破了種族觀念

7

而民國四十一年以後的教科書對於太平天國的起因,則認為其一心想從科舉中取 得功名富貴,但屢試不中,失望憤怨之餘,決心反清。又認為洪秀全早期的勝利,

是由於宗教的麻醉;而湘軍能獲勝之因,在於其為有主義的武力。

(太平天國)舉中國數千年禮義人倫,詩書典則,一旦掃地蕩盡。實開闢 以來的奇變,讀書人絕不能袖手坐視。……最後申明他的使命在救被擄的 船隻,被脅的人民,慰孔、孟人倫引痛,報百萬生靈枉殺之仇,雪上下神 祇被辱之憾,希望血性男子助戰,抱道君子衛道。他相信「暴虐無賴之賊,

不論遲速,終歸滅亡」 。

8

會有這樣的轉變,或許乃因太平天國,向被稱為農民起義,而中共竊取政權亦以 農民起家,所以在民國三十九年的教材內容中(以三十七年修訂之課程標準為基 礎) ,仍然以種族的大義讚許洪秀全之役,對太平天國的敘述較為中肯,而對曾

5

中學標準教科書歷史科編輯委員會, 《中學標準教科書高中歷史(第二冊)》 ,台北:台灣省政 府教育廳,民國四十四年二月再版,頁 72。

6

國立編譯館高級中學歷史科教科用書編審委員會, 《高級中學歷史(第二冊) 》 ,台北:國立編 譯館,民國七十七年一月四版,頁 128。

7

同註 4,頁 142。

(8)

國藩的湘軍還以昧於種族、受滿清政權薰染等的字眼出現。但在政府播遷來台以 後,為了反共之圖,因此將課文中有類於中共崛起的太平天國,開始以民族文化 大義大舉抨擊,以後各版本亦都是如此的書寫方式。

最後對於八年抗戰的敘述,更是國史上的大事,除了在小標題上用「敵人陰 謀的粉碎」 (四十一、五十一、六十年)等來表達日本野心的破滅外,民國三十 九年的教科書用長達 29 頁的內容敘述八年抗戰的過程,最後更以「終賴我最高 國策之正確領導,全體將士之忠勇效命,舉國人民之同心協力,盟邦之高度合作,

用能討服軸心國家,獲致正義之勝利。……我中華民族經此史無前例之危難,而 仍然巍然存立,益足證明此文明古國非任何外力所能摧毀者也。

9

」來表達大中 國思想,以及國民政府正確及堅忍的領導。不過對美國的態度也有所轉變,在三 十九年版的教科書中,從光緒二十五年的門戶開放政策開始至八年抗戰為止,始 終強調美國的支持與協助,但轉至民國四十一年版開始的教科書,對於大陸的淪 陷,則認為是由於友邦的袖手坐視, 「美國的貽誤」是一大主因,此點頗能顯示 中美關係在此時陷入冰點。

二、反共抗俄的強化

民國三十八年底國民政府遷台,從此臺灣成為中華民族復興基地的堡壘、遠 東反共抗俄的跳板。為了加強國民政府統治臺灣的正統性,以及強化人民對政 府、對國家元首的認同,更為了突顯政府建設臺灣的決心,來到臺灣絕非偶然與 不得不的作為,所以在教科書中特別強調共禍的蔓延與蘇俄的侵略,臺灣史的份 量也與日俱增,希望能藉此換得年輕學子對當時執政黨的認同以及效忠。從表 3-1-7 中我們可以看到民國三十九年的教科書中,因為依據三十七年的課程標準 編訂,故當時敘述俄國侵略的部分只有五個章節(第 33、35、37、47、48 章),

共九段;而依據民國四十一年版的課程標準所訂定的教科書,因確立「反共抗俄」

的基本國策,所以蘇俄侵略史的部分,一下劇增為 12 節,共 27 段,所佔比例約 為 9.1%;接下來民國五十一年的教科書,同為 12 節,共 25 段,約佔 9.2%;民 國六十年版的教科書則因課程的整合,所以蘇俄的部分包括 8 節,共 22 段,約 佔本國史份量的 7.9%;然而民國七十二年版的教科書則因政治、社會的日趨開 放,海峽兩岸之間的關係亦趨於緩和,因此「反共抗俄」的基本國策至此已逐漸 淡化,所以教材內容中的蘇俄侵略部分,只剩 7 節,共 15 段,約佔 7.3%。

中共史的部分,在民國三十九年的教科書中,稱其為「共匪」,四十一年改 稱共黨,五十一年又改稱共匪,六十年又回稱共黨,然而共同處皆為不談任何共 黨人物。從民國七十二年的教材中,才開始談到中國共產黨的人士,如毛澤東、

周恩來等人名。表 3-1-8 即可以顯見中國共產黨的敘述,隨著民國四十一年課程 標準的修訂而有明顯的增加。三十九年的教科書中,只有一章提及,四十一年版 則有 5 節的內容提及,共 9 段,約佔本國史課程的 3.8%;其後五十一年、六十 年皆與其相似,分別佔 5.3%以及 5.9%。而七十二年版則因國民知識水準提高、

(9)

社會運動蓬勃興起,加以在社會、政治方面的開放,教科書編輯角度更為中立的 情形下,對於中共的敘述,相對就增加,因此此時教材當中共有 8 節,15 段敘 述中共的發展,約佔 8.4%,但仍然因為以國民黨的立場敘述,所以在教材內容 中是給予強烈的道德批判。

臺灣史的部分(如表 3-1-9) ,國民政府為取得人民的認同與效忠,特別在四 十一、五十一及六十年版的教科書內有關台灣光復一段,申明「中國之所以不顧 一切而對日抗戰,一部分原因即是為了臺灣,……對日宣戰之後,所有中、日條 約全部作廢,收回臺灣,事所當然。……臺灣之為中國領土,國際間已一致承認。

及日本投降,台胞欣喜若狂,我即派遣軍政人員來台。

10

」藉以取得統治的合法 性正統性。另外在份量上也有愈來愈多的趨勢,民國三十九年教科書中只有 4 小段的敘述;而從民國四十一年版,臺灣史的內容即增加至 12 節,共 16 段,約 佔本國史內容的 9.1%;民國五十一及六十年仍然依循四十一年版的內容,只有 稍加增減合併,比例分別為 9.2%以及 9.9%;而民國七十二年版,更提高至 11 節 26 段,佔整體內容的 11.5%,甚至全節皆以臺灣作為敘述。可見政府在「後蔣經 國時代」逐漸把重心放在本土化政策,以及不再執著「反攻大陸」 、 「反共抗俄」、

確立根植臺灣後,對於臺灣的建設更加重視。

三、對歷史人物依立場給予鮮明的道德定位

在民國三十八年臺灣宣布戒嚴以來,整個歷史教科書的敘述方式,皆明顯以 執政當局亦即國民黨的立場在申論,只要立場與國民黨不一致,即給予嚴厲的道 德批判;而對於政治領袖孫中山先生以及蔣中正先生則相對的給予近乎神格化的 尊崇。例如從民國四十一年版以來的教科書中,可以明顯看到教材內容中為表達 對此兩人的尊敬,除了避其名諱,多以官銜稱之外,並且在其姓名或官銜上面空 一格,即以挪抬的方式更加強調對兩者的推崇。這種情形在五十一年及六十年版 的教科書中也是如此;而對於與國民黨意見相左的人物,則給予強烈的批判;例 如以「民族敗類」相稱於汪精衛以及殷汝耕

11

。而從民國七十二年版的教科書中,

此種泛政治化的意向較趨緩和,以往太過強烈的道德批判,在此時也逐漸減弱。

例如對於孫中山及蔣中正兩人,雖然仍然以挪抬的方式以表尊敬,但在教材內容 中直呼其名的次數也逐漸增多;而對於汪精衛以及殷汝耕等,則改由直呼其名,

或以偽政權的名義方式稱呼,敘述立場逐漸較為中肯。

10

中學標準教科書歷史科編輯委員會, 《中學標準教科書高中歷史(第二冊)》 ,台北:台灣省政 府教育廳,民國四十四年二月再版,頁 322;中學標準教科書歷史科編輯委員會, 《中學標準教 科書高中歷史(第二冊)》 ,台北:台灣省政府教育廳,民國五十三年十二月再版,頁 169;國立 編譯館高級中學歷史科教科用書編審委員會,《高級中學歷史(第三冊) 》,台北:國立編譯館,

民國六十一年八月初版,頁 100。

11

中學標準教科書歷史科編輯委員會, 《中學標準教科書高中歷史(第二冊)》 ,台北:台灣省政 府教育廳,民國四十四年二月再版,頁 314、299;中學標準教科書歷史科編輯委員會,《中學標 準教科書高中歷史(第二冊)》 ,台北:台灣省政府教育廳,民國五十三年十二月再版,頁 164、

156;國立編譯館高級中學歷史科教科用書編審委員會, 《高級中學歷史(第三冊)》 ,台北:國立

(10)

綜合整節內容,我們可以看出從民國四0至七0年代,歷史教科書歷經了四 次的編修過程,前三次大體內容相襲,只是稍作修改,而民國七十二年的修訂,

則有較大幅度的改訂。改變的是,由過去「大中國」的思維方式轉變為臺灣主體 化。在略古詳今以及台灣本土意識提昇的原則下,教科書章節中有關臺灣的敘述 增加,台灣現代史上的領導人物,也開始出現在教科書中。另外,民國四十一年、

五十一年以及六十年課程標準的修訂, 「反共抗俄」的基本國策一直是政府強化 的重點,課文大篇幅的撰寫蘇俄的侵略以及中共如何禍國,讓學子能有鮮明的敵 對立場,藉此培養愛國情操;而民國七十二年開始,由於整個內外時局的變遷,

兩岸情勢的趨於和緩, 「反共復國」已不再是強化的主體,教科書在內容的編寫

上,取材較為中肯,立場也由過去「黨國體制」下以國民黨為敘述的主體,開始

轉趨中立化,許多過去所未曾提及的事項,如中共的人物、二二八事變等都相繼

出現在此時的課文中,對於歷史人物的道德批判,程度也趨於減緩。最後由於社

會、經濟與文化的章節在民國七十二年的編修中遠較前述三次為多,因此我們可

以說民國七0年代的教科書「泛政治化」的傾向轉趨淡薄,而政治光環的色彩也

逐漸趨於褪色。

(11)

表 3-1-2 民國三十九年教材大綱與教科書章節目次對照表-隋唐統一及對外發展 與明清近現代史部分

歷史課程標準教材大綱 教科書章節目次

(14)隋唐之統一

(15)隋唐之對外發展

(24)明之政制

(25)明代之邊防

(26)明季之弊政與流寇

(27)宋元明之對外交通

(28)宋元明之理學

(29)清之崛起

(30)晚明與清初之學術思想

(31)康雍乾時代之邊疆開發

第十四章 隋唐之統一

隋之建設 唐之隆盛 第十五章 隋唐之對外發展

高麗 百濟 渤海 契丹與奚 突厥 回紇與薛延陀 吐谷渾 吐 蕃 南詔 安西北庭 琉求(即臺 灣) 天竺 林邑 日本 隋唐之疆 域 隋唐之邊防 隋唐之對外交通 貿易

第二十四章 明之政制

明之建國 完成統一的原因 明 初之政治 明之制度

第二十五章 明代之邊防

防邊與防海 北面邊患 沿海倭 寇 明援朝鮮

第二十六章 明季之弊政與流寇

政教之壞 經濟破產 流寇初起 流寇猖獗 北京崩解

第二十七章 宋元明之對外交通

對外交通發展的原因 宋之對外 交通 元之對外交通 明之對外 交通

第二十八章 宋元明之理學

宋之理學 元之理學 明之理學 第四編 近代史-清代(公元 1644-1911)

第二十九章 清之崛起

明對東北方之經營 清之先世 努爾哈赤之建國 對明攻戰 征

定諸藩 改易國號 清軍入塞 入主中原

第三十章 晚明與清初之學術思想

哲學 史學 地理學 天文曆法 數學 物理學

第三十一章 康雍乾時代之邊疆開發

開發臺灣 外蒙內附 平準部

(12)

(32)僑民之海外經營

(33)鴉片戰役及其前後之中外關係

(34)太平軍之革命及其餘波

(35)由甲午戰役至門戶開放

(36)戊戌政變

(37)八國聯軍及以後之東西局勢

(38)西方科學之傳入及新工業之萌芽

(39)孫中山先生的革命運動與中華民國的成立

(40)革命勢力的挫折

定回疆 定藏青 定苗疆及金川 諸藩臣服

第三十二章 僑民之海外經營

明代僑民之海外經營 清代僑民 之海外經營

第三十三章 鴉片戰役及其前後之中外關係 中俄交涉 鴉片之役 英法聯軍

之役 中俄諸約 第三十四章 太平軍之革命及其餘波 太平軍發生的原因 太平軍革命

之戰績 太平軍之敗亡 太平軍 失敗的原因 太平軍之餘波 第三十五章 由甲午戰爭至門戶開放 甲午戰役之起因 甲午戰役之經

過及馬關條約 臺灣之抗戰 贖 還遼東與中俄密約 港灣之租借 與門戶開放

第三十六章 戊戌政變

同光間之維新 戊戌變法 戊戌 政變 政變之原因 政變之影響 第三十七章 八國聯軍及以後之東西局勢 義和團之由來 八國聯軍之役

辛丑條約 庚子後列強在華之角 逐 日俄戰爭 日俄戰後日本對 中國之侵略

第三十八章 西方科學之傳入及固有學術之發 展

西方科學之傳入 清代考據學理 學及文藝 新工業之萌芽 第五編 現代史-中華民國

第三十九章 孫中山先生之革命運動 清末革命運動發生之背景 孫中

山先生之革命運動 第四十章 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建立

辛亥革命之起因 武昌起義 各省 響應 中華民國之成立 清帝之退 位 政府之遷北京

第四十一章 革命勢力之挫折

(13)

(41)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我國

(42)五四運動對於學術思想的影響

(43)中國國民黨與國民革命

(44)九一八事變及其前後之中日關係

(45)七七事變與第二次世界大戰

(46)抗戰前後我國之國際地位

(47)邊疆與國防

(48)我國歷史的綜述

第二次革命 袁世凱之帝制 張 勳之復辟 護法運動之經過 第四十二章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我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爆發 日本趁

機侵略我國 我國參戰之經過 我國在巴黎和會之失敗 華盛頓 會議與我國

第四十三章 五四運動對於學術思想的影響 五四運動之背景 五四運動之經

過 對於學術思想的影響 第四十四章 中國國民黨與國民革命 中國國民黨之改組 北伐前夕國

內之局勢 國民革命之完成 第四十五章 「九一八」事變及其前後之中日關

係 日本之大陸政策 「九一八」

之國難 松滬抗戰 國際間之主 持公道 義勇軍之抗戰 熱河失 陷及長城戰役

第四十六章 「七七」事變與第二次世界大戰 中日大戰之起因 「七七」前夕之

日本 「七七」前夕之我國 日 本不宣而戰 抗戰第一階段-民 國二十六年七月至二十七年冬 抗戰第二階段-民國二十八年春 至卅年冬 太平洋戰爭與我國 抗戰第三階段-自民國卅一年春 至卅四年秋 大戰之結束 第四十七章 抗戰前後我國之國際地位 抗戰前我國之國際地位 戰後我

國之國際地位 第四十八章 邊疆與國防

東北方面 大漠南北 西北方面 西藏方面 西南方面 海岸與海 港

第四十九章 我國歷史綜述

資料來源:藍孟博, 《興中教科書高中歷史(第一冊) 》 ,台北:正中,民國三十九年八月台初版,

頁1-4;藍孟博, 《興中教科書高中歷史(第二冊) 》 ,台北:正中,民國四十年十一月台再版,

頁1-4;藍孟博, 《興中教科書高中歷史(第三冊) 》 ,台北:正中,民國四十一年二月台二版,

(14)

頁1-3。

表 3-1-3 民國四十一年教材大綱與教科書章節目次對照表-隋唐統一及對外發展 與明清近現代史部分

歷史課程標準教材大綱 教科書章節目次

(十三)隋唐之統一

(十四)隋唐之對外發展

(十五)隋唐之政制

(十六)隋唐之學術與文化

(二二)明之統一及其政制

(二三)明代之邊防

(二四)明末之弊政與流寇

(二五)宋元明之對外交通

(二六)宋元明之理學

(二七)清之崛起

第一冊 第十三章 隋唐盛世

第一節 隋的興亡 第二節 唐的開建與盛況 第三節 隋唐制度 第十四章 隋唐的對外發展

第一節 突厥的征定 第二節 西域的經略

第三節 東北的平服與日本的通使 第四節 交州與南海

第五節 唐代疆域與都護府節度使

(整併至十三章及十五章中敘述)

第二冊 第二十三章 明的建制

第一節 明太祖的民族革命 第二節 明初的政治措施 第三節 「靖難」與宦官弄權 第二十四章 明的邊防與憂患

第一節 四方開拓 第二節 遷都北京與邊防 第三節 瓦剌韃靼與倭禍 第四節 明季政治與流寇 第五節 清的興起與西侵 第二十五章 元明的東西交通

第一節 元代的陸道與海道 第二節 鄭和遠航

第三節 海道大通

第二十六章 元明的文物與學藝

第一節 書院學校與文運

第二節 思想與學藝

第三節 宗教

第二十七章 清的統治

(15)

(二八)晚明與清初之學術思想

(二九)康雍乾時代之邊疆開發

(三0)僑民之海外經營

(三一)鴉片戰役及其前後之中外關係

(三二)太平軍之革命及其餘波

(三三)由甲午戰爭至門戶開放

(三四)戊戌變法與清末政治

(三五)八國聯軍及以後之東亞局勢

(三六)固有學術之發展與西方科學之傳入

第一節 清軍入關與明的抵抗 第二節 平定三藩及臺灣 第三節 前期政治 第四節 軍政制度

第二十八章 清初疆域的擴展與華僑的南洋經營 第一節 蒙古新疆與西藏的平定

第二節 西南東北與臺灣的開發 第三節 藩屬

第四節 僑民的南洋經營 第二十九章 清初的學術思想

第一節 明清之際的西學 第二節 經世之學 第三節 考證之學 第四節 史地與文學

第三十章 中英戰爭與俄國東侵 第一節 中英的齟齬

第二節 鴉片戰爭與不平等條約 第三節 英法聯軍

第四節 俄國的鯨吞與蠶食 第三十一章 太平天國及變亂的蜂起

第一節 反清運動

第二節 洪秀全與太平天國 第三節 曾國藩與湘軍的奮戰 第四節 國際干涉與長江下游之戰 第五節 太平天國的覆亡及其餘波 第六節 邊地騷動與左宗棠的西征 第三十二章 列強的大舉攘奪

第一節 俄日英的交侵 第二節 中法越南戰爭 第三節 中日甲午戰爭

第四節 瓜分運動與門戶開放政策 第三十三章 自強與變法

第一節 自強事業 第二節 海防與臺灣 第三節 西學的再輸入 第四節 戊戌變法

第三十四章 庚子事變與東北的危機

第一節 義和團的由來及其猖獗

(16)

(三七)國父孫中山先生之革命運動與中華 民國之成立

(三八)民國初年之內政與外交

(三九)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我國

(四0)新文化運動與學術思想

(四一)中國國民黨與國民革命

(四二)九一八事變及其前後之中日關係

(四三)七七事變與第二次世界大戰

(四四)行憲與反共抗俄

第二節 八國聯軍與辛丑條約 第三節 東北的初次淪陷與日俄戰爭 第四節 日俄的分據東北

第三十五章 清季政治與立憲運動 第一節 庚子事變後的新政 第二節 立憲運動

第三十六章 中華民國的創建

第一節 國父孫中山先生的救國運動 第二節 辛亥革命

第三節 中華民國的誕生 第三十七章 民國初年的政局

第一節 袁世凱的竊國 第二節 護法之役與南北分裂 第三節 軍閥混戰與 國父的奮鬥

第三十八章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的對外關係 第一節 滿蒙與西藏問題

第二節 日侵山東與二十一條要求 第三節 中國參戰與巴黎和會 第四節 華盛頓會議與中國

第五節 蘇俄的侵占外蒙及其新陰謀 第三十九章 中國國民黨與統一的完成

第一節 新文化運動與思想革命 第二節 革命勢力的新生與發展 第三節 統一的完成

第四節 外力的阻擾 第四十章 國難與國防建設

第一節 東北的再度淪陷-「九一八」事變 第二節 日本侵略的擴大

第三節 國防建設

第四十一章 抗日戰爭的勝利

第一節 「七七」事變與壯烈的抗戰 第二節 自力更生與持久戰

第三節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的中國 第四節 光榮的勝利

第四十二章 行憲與反共抗俄

第一節 憲政的實施

第二節 蘇俄的侵略

第三節 共黨禍亂的蔓延

(17)

(四五)現代中國之建設(包括四十年來政治 經濟教育文化等項)

(四六)我國歷史之綜述

附註: (二三) 、 (二九) 、 (三一) 、 (三三) 、 (三 四) 、 (三五) 、 (三八) 、 (三九) 、 (四三) 、

(四四)等目內應特別注重俄國侵略我 國史實。

第四節 反共抗俄

資料來源:教育部中等教育司, 《中學課程標準》 ,台北:教育與文化社,民國 45 年,頁 112-114;

中學標準教科書歷史科編輯委員會, 《中學標準教科書高中歷史(第一冊) 》,台北:台灣省政府 教育廳,民國四十三年八月再版,頁 6-8;中學標準教科書歷史科編輯委員會, 《中學標準教科書 高中歷史(第二冊) 》,台北:台灣省政府教育廳,民國四十四年二月再版,頁 1-8。

表 3-1-4 民國五十一年教材大綱與教科書章節目次對照表-隋唐統一及對外發展 與明清近現代史部分

歷史課程標準教材大綱 教科書章節目次

十一、隋唐時代:

1、隋的興亡 2、唐的盛世 3、安史之亂 4、唐代的衰亡 5、隋唐的域外經營

十二、隋唐的制度與文化 1、隋唐的制度 2、隋唐的藝術與宗教

十六、明代前期

1、明太祖的興起及其政治 2、靖難之變與遷都 3、明的南北經營 4、鄭和出使

十七、明代後期

第一冊 第十三章 隋唐的盛世

第一節 隋的興亡 第二節 唐的開建與隆盛 第三節 隋唐制度

第十四章 隋唐的對外發展 第一節 突厥的征定 第二節 西域與南海的經略 第三節 朝鮮的平服與日本的通使 第四節 玄奘求法與外教的流傳

(整併至13-3及17章中敘述)

第二冊 第十九章 明的建制及前期盛況

第一節 明太組的民族革命

第二節 明初的政治措施

第三節 靖難與遷都

第四節 四方開拓

第五節 鄭和遠航

第二十章 明代後期的憂患

(18)

1、明的中衰 2、張居正的改革 3、韃靼與倭寇

4、朝鮮之役滿州的興起 5、流寇的猖獗

十八、清代前期 1、清軍入關 2、南明的抵抗 3、康雍乾三代的內政

4、康雍乾三代疆域的擴張 5、清的中衰

十九、元明清三代的制度與學術 1、元明清的制度

2、元明清學術的大概 二十、中英戰爭與俄國東侵 1、西人東來與中西貿易 2、鴉片戰爭的經過與中英條約 3、英法聯軍之役

4、俄人東侵

二十一、太平天國 1、洪秀全的起事 2、湘軍的奮戰 3、洪楊的覆亡 4、西南與西北的動盪

二十二、藩屬的喪失與港灣租借 1、俄英日的交侵

2、中法越南戰爭 3、中日甲午戰爭 4、港灣租借與門戶開放 二十三、自強與變法

1、自強事業

2、海防建設與台灣經營 3、西學的再輸入

第一節 國勢的逆轉 第二節 韃靼與倭寇 第三節 明季政治與流寇 第四節 清的興起與西侵

第二十一章 清代前期的統治 第一節 清軍入關與明的抵抗 第二節 平定三藩及臺灣 第三節 前期政治 第四節 軍政制度

第二十二章 清初疆域的形成 第一節 蒙古新疆與西藏的撫定 第二節 西南東北與臺灣的開發 第三節 藩屬

第二十三章 元明與清初的學術 第一節 心學與經世考證之學 第二節 文學與史地

第二十四章 中英戰爭與俄國東侵 第一節 中西海道大通

第二節 中英的齟齬

第三節 鴉片戰爭與不平等條約 第四節 英法聯軍

第五節 俄國的鯨吞與蠶食

第二十五章 太平天國及其前後的變亂 第一節 前期的反清運動

第二節 洪秀全與太平天國

第三節 湘軍的奮起與長江上下游之戰 第四節 太平天國的覆亡及其餘波 第五節 西南西北的動盪

第二十六章 列強的大舉攘奪 第一節 俄日英的交侵 第二節 中法越南戰爭 第三節 中日甲午戰爭 第四節 瓜分運動 第二十七章 自強與變法

第一節 自強事業

第二節 海防建設與臺灣的經營

第三節 西學的輸入

(19)

4、戊戌變法

二十四、庚子事變與東北危機 1、義和團之禍

2、辛丑和約

3、俄占東北與日俄戰爭 4、日俄分據東北 二十五、立憲與革命 1、清季的新政 2、立憲運動的失敗 3、辛亥革命

二十六、中華民國的誕生及民國初年之政局 1、國父孫中山先生的救國運動 2、民國誕生

3、袁世凱的竊國 4、南北分裂 5、國父的奮鬥

二十七、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中國對外關係 1、外蒙與西藏問題

2、山東問題及二十一條 3、巴黎和會及華盛頓會議 4、蘇俄侵占外蒙

二十八、國民革命與中國統一的完成 1、革命勢力的新生與發展 2、國民革命軍的北伐 3、外力的阻撓 4、統一的完成 二十九、抗日戰爭的勝利 1、九一八事變 2、日本侵略的擴大 3、國防建設

4、七七事變與長期抗戰 5、太平洋戰爭與中國 6、平等新約的訂立 7、光榮的勝利

三十、行憲與反共抗俄 1、憲政的實施

第四節 戊戌變法

第二十八章 庚子事變與東北危機 第一節 朝野仇外與義和團的猖獗 第二節 八國聯軍與辛丑條約 第三節 東北初次淪陷與日俄戰爭 第四節 日俄的分據東北

第二十九章 清季政治與中華民國的創建 第一節 庚子後的新政

第二節 立憲運動

第三節 國父孫中山先生的救國運動 第四節 辛亥革命

第五節 中華民國的誕生 第三十章 民國初年的政局

第一節 袁世凱的竊國 第二節 南北分裂

第三節 軍閥混戰與 國父的奮鬥

第三十一章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的對外關係 第一節 外蒙與西藏問題

第二節 日侵山東與二十一條要求 第三節 中國參戰與巴黎和會 第四節 華盛頓會議與中國 第五節 蘇俄侵占外蒙及其新陰謀 第三十二章 中國國民黨與統一的完成

第一節 革命勢力的新生與發展 第二節 北伐與統一

第三節 外力的阻撓

第三十三章 國難與國防建設

第一節 東北的再度淪陷-「九一八」事變 第二節 日本侵略的擴大

第三節 國防建設

第三十四章 抗日戰爭的勝利 第一節 「七七」事變與壯烈的抗戰 第二節 自力更生與持久戰

第三節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的中國 第四節 光榮的勝利

第三十五章 行憲與反共抗俄

第一節 憲政的實施

(20)

2、蘇俄的侵略 3、共產黨的禍國 4、反共抗俄

5、政府遷台後的建設

第二節 蘇俄的大舉侵略 第三節 共黨禍亂的蔓延 第四節 反共抗俄

資料來源:教育部中等教育司, 《中學課程標準》 ,台北:正中,民國 51 年,頁 260-269;中學標 準教科書歷史科編輯委員會, 《中學標準教科書高中歷史(第一冊) 》 ,台北: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民國五十三年八月再版,頁 4-5;中學標準教科書歷史科編輯委員會, 《中學標準教科書高中歷史

(第二冊) 》,台北:台灣省政府教育廳,民國五十三年十二月再版,頁 1-6。

表 3-1-5 民國六十年教材大綱與教科書章節目次對照表-隋唐統一及對外發展與 明清近現代史部分

歷史課程標準教材大綱 教科書章節目次

十一、隋唐時代 1、隋的興亡 2、唐的盛世 3、安史之亂 4、唐代的衰亡 5、隋唐的域外經營

十二、隋唐的制度與文化 1、隋唐的制度 2、隋唐的藝術與宗教 十六、明代前期

1、明太組的興起及其政治 2、靖難之變與遷都 3、明的南北經營 4、海外移民與鄭和出使 十七、明代後期

1、明的中衰 2、張居正的改革 3、韃靼與倭寇

4、朝鮮之役滿州的興起 5、流寇的猖獗

十八、清代前期 1、清軍入關

第二冊 第十二章 隋唐的盛世

第一節 隋的興亡 第二節 唐的開建與隆盛 第三節 隋唐制度 第十三章 隋唐的對外發展

第一節 突厥的征服 第二節 西域與南海的經略 第三節 朝鮮的平定與日本的通使 第四節 玄奘求法與外教的流傳

(整併至12-3及16章中)

第十八章 明之開國及其盛世 第一節 明之開國

第二節 明代初期的政治設施 第三節 明代初期的四方開拓

第十九章 明代國勢的衰落 第一節 明代中期的內憂與外患 第二節 晚明政治的敗壞與流寇之禍 第三節 清的興起及其南侵

第二十章 清代前期對內的統治

第一節 清兵入關與明的抵抗

(21)

2、南明的抵抗 3、康雍乾三代的內政 4、康雍乾三代疆域的擴張 5、清的中衰

十九、元明清三代的制度與學術 1、元明清的制度

2、元明清學術的大概

二十、中英戰爭與俄國東侵 1、西人東來與中西貿易 2、鴉片戰爭的經過與中英條約 3、英法聯軍之役

4、俄人東侵 二十一、太平天國 1、洪秀全的起事 2、湘軍的奮戰 3、洪楊的覆亡 4、西南與西北的動盪 二十二、藩屬的喪失與港灣租借 1、俄英日的交侵

2、中法越南戰爭 3、中日甲午戰爭 4、港灣租借與門戶開放 二十三、自強與變法

1、自強運動

2、海防建設與台灣經營 3、西學的再輸入 4、戊戌變法

二十四、庚子事變與東北危機 1、義和團之禍

2、辛丑和約

3、俄占東北與日俄戰爭 4、日俄分據東北 二十五、立憲與革命 1、清季的新政

第二節 平定三藩與臺灣內屬 第三節 前期政治與軍政制度 第二十一章 清代前期疆域的形成

第一節 蒙古新疆與西藏的撫定 第二節 西南東北與臺灣的開發 第三節 藩屬的歸賦

第二十二章 元明與清初的學術 第一節 心學與經世考證之學 第二節 文學與史地

第三節 西學的輸入 第三冊

第二十三章 中英戰爭與俄國東侵 第一節 鴉片戰爭與不平等條約 第二節 英法聯軍之役

第三節 俄國東侵

第二十四章 太平天國及捻亂回變 第一節 太平天國的興起 第二節 太平天國的覆亡 第三節 捻亂與回變

第二十五章 邊疆藩屬的喪失與沿海港灣的租借 第一節 邊疆藩屬的喪失

第二節 中日甲午戰爭 第三節 沿海港灣的租借

第二十六章 自強與變法 第一節 自強事業 第二節 戊戌變法

第二十七章 庚子事變與東北危機 第一節 庚子事變與八國聯軍 第二節 日俄戰爭與東北危機

第二十八章 立憲與革命

第一節 清季的立憲運動

(22)

2、立憲運動的失敗 3、辛亥革命

二十六、中華民國的誕生及民國初年之政局 1、國父孫中山先生的救國運動 2、民國誕生

3、袁世凱的竊國 4、南北分裂 5、國父的奮鬥

二十七、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中國對外關係 1、外蒙與西藏問題

2、山東問題及二十一條 3、巴黎和會及華盛頓會議 4、蘇俄侵占外蒙

二十八、國民革命與中國統一的完成 1、革命勢力的新生與發展 2、國民革命軍的北伐 3、外力的阻撓 4、統一的完成 二十九、抗日戰爭的勝利 1、九一八事變 2、日本侵略的擴大 3、國防建設

4、七七事變與長期抗戰 5、太平洋戰爭與中國 6、平等新約的訂立 7、光榮的勝利 三十、行憲與反共 1、憲政的實施 2、蘇俄的侵略 3、共產黨的禍國 4、反共抗俄

5、政府遷台後的建設

第二節 國父領導的革命運動 第三節 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創建 第二十九章 民國初年的政局

第一節 袁世凱的竊國 第二節 南北分裂

第三節 軍閥混戰與 國父的奮鬥

第三十章 民國初年的對外關係 第一節 外蒙與西藏問題

第二節 日侵山東與二十一條要求

第三十一章 中國國民黨與統一的完成 第一節 革命勢力的新生與發展 第二節 北伐與統一

第三節 外力的阻撓

第三十二章 九一八事變與抗日戰爭 第一節 九一八事變與東北的淪陷 第二節 國防建設

第三節 抗日戰爭 第四節 光榮的勝利

第三十三章 行憲與反共 第一節 憲政的實施 第二節 蘇俄的侵略 第三節 共禍的蔓延 第四節 政府遷台後的設施

資料來源:教育部中等教育司, 《高級中學課程標準》 ,台北:正中書局,民國 60 年,頁 74-83;

國立編譯館高級中學歷史科教科用書編審委員會, 《高級中學歷史(第二冊)》 ,台北:國立編譯

館,民國六十一年一月初版,頁 1-4;國立編譯館高級中學歷史科教科用書編審委員會, 《高級中

學歷史(第三冊) 》,台北:國立編譯館,民國六十一年八月初版,頁 1-3。

(23)

表 3-1-6 民國七十二年教材大綱與教科書章節目次對照表-隋唐統一及對外發展 與明清近現代史部分

歷史課程標準教材大綱 教科書章節目次

九、隋唐帝國 (一)隋的興亡 (二)大唐盛世

(三)安史之亂後的政局 (四)隋唐的對外經略 十、隋唐的制度與社會 (一)官制與監察制度 (二)田制與考試制度

十一、隋唐中外文化交流 (一)對外交通的發達 (二)西方宗教的東傳 (三)大唐文化的廣被 十五、明的開國及其盛衰 (一)明的開國及其制度 (二)明代的四方開拓 (三)明代中期的內憂與外患 (四)晚明正治的敗壞與流寇之禍 十六、明代社會與文化

(一)工商業的新發展 (二)庶民文化的發達 (三)學術的繼承與轉變 十七、清的興起及其盛世 (一)清的興起與南明 (二)清代疆域的形成

十八、西方列強的侵凌 (一)清的中衰

第二冊

第十一章 隋唐的盛衰與五代的紛擾 第一節 隋的興亡

第二節 唐的盛世 第三節 唐的衰落 第四節 五代的紛擾

第十二章 隋唐五代的制度社會經濟與文化 第一節 政治制度

第二節 社會與經濟 第三節 學術與文藝 第十三章 隋唐的對外關係

第一節 隋唐的對外經略 第二節 隋唐的中外文化交流

第十七章 明的盛衰 第一節 明的盛世 第二節 疆域的開拓 第三節 明的衰落

第十八章 盛清的內政與疆域的拓展 第一節 滿清入關與南明的抵抗 第二節 盛清的內政

第三節 清代疆域的形成

第十九章 明與盛清的制度社會經濟與文化 第一節 政治制度

第二節 社會與經濟 第三節 學術與科技 第四節 史地與文藝 第三冊 第二十章 列強的侵凌與內亂

第一節 鴉片戰爭與英法聯軍

(24)

(二)鴉片戰爭與英法聯軍 (三)俄國的東侵

十九、太平天國及捻亂回變 (一)太平天國的興起 (二)太平天國的覆亡 (三)捻亂與回變 二十、憂患中的自強運動

(一)時勢的認識與前期洋務 (二)列強勢力的深入 (三)洋務的繼續推展

(四)中日甲午戰爭與台澎的割讓

二一、救亡圖存的維新運動 (一)知識份子的覺醒 (二)列強瓜分的危機 (三)戊戌變法 二二、立憲與革命

(一)庚子事變與東北危機 (二)清季的立憲運動 (三)國父創立興中會 (四)革命的再接再厲 二三、中華民國的創建與初期政局 (一)中華民國的創建 (二)袁世凱的竊國

(三)軍閥混戰與國父的奮鬥 (四)民初的對外交涉

二四、清末民初的社會經濟文化 (一)民族工業的興起

(二)新制教育的建立 (三)新文化運動 (四)社會的變遷 二五、中國國民黨與全國統一 (一)革命勢力的新生與發展 (二)北伐與清黨

(三)全國統一 二六、艱苦建國的十年 (一)統一的鞏固 (二)國防建設的推進

第二節 俄國的侵略

第三節 太平天國的興亡與捻亂回變

第二十一章 自強運動

第一節 模仿西法與洋務建樹 第二節 臺灣的積極經營

第二十二章 邊疆藩屬的喪失與甲午戰爭 第一節 邊疆藩屬的喪失

第二節 甲午戰爭與台澎割讓 第二十三章 變法與革命

第一節 瓜分危機、庚子動亂與日俄戰爭 第二節 戊戌變法與立憲運動

第三節 革命運動

第二十四章 中華民國的創建與民初政局 第一節 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創建 第二節 袁世凱的竊國

第三節 民初對外關係

第二十五章 清末民初的社會經濟與文化 第一節 社會的變遷

第二節 經濟的發展 第三節 文化與思想的演進

第二十六章 南北分裂與統一 第一節 軍閥割據與混戰 第二節 護法運動與北伐統一 第三節 南北分裂時期的中外關係 第二十七章 艱苦建國的十年

第一節 統一之鞏固

第二節 俄日侵略與剿共安內

(25)

(三)經濟建設與教育事業 二七、日本的侵華陰謀

(一)日本侵華政策

(二)日本對中國統一的阻撓 (三)九一八事變

二八、八年抗戰

(一)全面抗日戰爭的爆發 (二)戰時的外交

(三)中國人的抗日精神 (四)光榮的勝利 二九、憲政的實施

(一)中華民國憲法的制定 (二)行憲後的政府組織 三0、中共的禍國

(一)蘇俄侵華的歷史演變 (二)中國共產黨的擴張 (三)八年抗戰與共黨的坐大 (四)共黨赤化中國大陸 三一、三民主義模範省的建設 (一)臺灣的光復

(二)政府遷台與中國國民黨的改造 (三)臺灣地區實施三民主義建設的成果 (四)歷史的展望

第三節 改革與建設

第二十八章 八年抗戰

第一節 抗戰的爆發及初期情勢 第二節 中國與同盟國家並肩作戰 第三節 中國抗戰的精神和成就

第二十九章 行憲與戡亂 第一節 戰後建國方針與行憲 第二節 蘇俄的侵略

第三節 共禍蔓延與政府戡亂

第三十章 復興基地的建設 第一節 政治軍事與外交 第二節 經濟與社會 第三節 教育學術與文化

資料來源:教育部中等教育司, 《高級中學課程標準》 ,台北:正中書局,民國 72 年,頁 90-98;

國立編譯館高級中學歷史科教科用書編審委員會, 《高級中學歷史(第二冊)》 ,台北:國立編譯 館,民國七十七年一月四版,頁 1-4;國立編譯館高級中學歷史科教科用書編審委員會, 《高級中 學歷史(第三冊) 》,台北:國立編譯館,民國七十七年八月四版,頁 1-3。

表 3-1-7 各版本蘇俄侵略史分布章節段落標題

分 布 章 節 段 落 標 題 民國三

十七年

33 章中俄交涉、中俄諸約;35 章贖回遼東與中俄密約;37 章日俄戰爭、日俄戰 後日本對中國之侵略;47 章抗戰後我國之國際地位;48 章東北方面、大漠南北、

西北方面 民

國 四 十

30-4 俄國東侵與尼布楚條約、爭端再起與恰克圖條約、璦琿條約與黑龍江以北 的攘奪、天津北京條約與吉林東部的喪失、西北的侵佔;31-6 陜甘新疆回變;

32-1 俄侵伊犁;32-4 俄國的陰謀與中俄密約;34-3 俄國初據東北、中俄交涉、

日俄戰爭;34-4 日俄相結與開放運動的失敗;38-1 外蒙事變與中俄交涉、西藏 9.1%

(26)

一 年

事變與中英交涉;38-5 甘言誘惑、外蒙淪陷、中俄北京協定;39-4 俄國的製造 內亂與進犯東北;42-2 雅爾達秘密協定、中俄友好同盟條約、東北的劫掠與盤 據、西北的侵略、外蒙與唐努烏梁海的吞併;42-3 共黨叛國與蘇俄的扶植、美 國的貽誤、共禍的猖獗與大陸的淪陷;42-4 國際形勢的好轉

民 國 五 十 一 年

24-5 俄國東侵與尼布楚條約、恰克圖條約、璦琿條約與黑龍江以北的攘奪、天 津北京條約與吉林東部的喪失、西北的侵佔;25-5 陜甘新疆回變;26-1 俄侵伊 犁;26-4 俄國的陰謀與中俄密約;28-3 俄國初據東北與中俄交涉、日俄戰爭;

28-4 日俄相結與開放運動的失敗;31-1 外蒙事變與中俄交涉;31-5 甘言誘惑、

外蒙淪陷、中俄北京協定;32-3 俄國的製造內亂與進犯東北;35-2 雅爾達秘密 協定、中俄友好同盟條約、東北的劫掠與盤據、西北的侵略、外蒙與唐努烏梁 海的吞併;35-3 共黨叛國與蘇俄的扶植、美國的貽誤、共禍的猖獗與大陸的淪 陷;35-4 國際形勢的好轉

9.2%

民 國 六 十 年

23-3 俄國東侵與尼布楚條約、恰克圖條約、璦琿條約與黑龍江以北的攘奪、天 津北京條約與吉林東部的喪失、西北的侵佔;24-3 陜甘新疆回變;25-1 俄侵伊 犁;25-3 俄國的陰謀與中俄密約;27-2 俄國初據東北與中俄交涉、日俄戰爭、

日俄相結與開放運動的失敗;30-1 外蒙事變與中俄交涉、西藏事變與中英交涉、

蘇俄的甘言誘惑、外蒙淪陷、中俄北京協定;31-3 俄國的製造內亂與進犯東北;

33-2 雅爾達秘密協定、中俄友好同盟條約、東北的劫掠與盤據、西北的侵略、

外蒙與唐努烏梁海的吞併

7.9%

民 國 七 十 二 年

20-2 俄人東侵與尼布楚條約、黑龍江以北的攘奪與璦琿條約、吉林東部的侵占 與天津北京條約、西北的侵占;22-1 俄侵伊犁;23-1 外蒙與中俄交涉、西藏與 中英交涉;26-3 中俄北京協定與奉俄協定;27-2 蘇俄侵略與中東路事件;29-2 侵略外蒙與新疆、雅爾達密約的傷害、中蘇友好同盟條約、俄掠東北延不撤兵、

扶植中共軍叛亂;30-1 對外關係的演變

7.3%

資料來源:藍孟博, 《興中教科書高中歷史(第三冊) 》 ,台北:正中,民國四十一年二月台二版 ;

中學標準教科書歷史科編輯委員會, 《中學標準教科書高中歷史(第二冊) 》,台北:台灣省政府 教育廳,民國四十四年二月再版;中學標準教科書歷史科編輯委員會,《中學標準教科書高中歷 史(第二冊) 》 ,台北:台灣省政府教育廳,民國五十三年十二月再版;國立編譯館高級中學歷史 科教科用書編審委員會,《高級中學歷史(第三冊) 》,台北:國立編譯館,民國六十一年八月初 版;國立編譯館高級中學歷史科教科用書編審委員會, 《高級中學歷史(第三冊) 》 ,台北:國立 編譯館,民國七十七年八月四版。

表 3-1-8 各版本中共史分布章節段落標題

分 布 章 節 段 落 標 題

民國 37 年

46 章七七前夕之我國

民國 41 年

39-4 英國的暴行;41-2 共黨亂紀;42-2 東北的劫掠與盤據;42-3 共黨叛國與蘇俄 的扶植、美國的貽誤、共禍的猖獗與大陸淪陷;42-4 國際形勢的好轉

3.8%

數據

表 3-1-2 民國三十九年教材大綱與教科書章節目次對照表-隋唐統一及對外發展 與明清近現代史部分  歷史課程標準教材大綱 教科書章節目次  (14)隋唐之統一  (15)隋唐之對外發展      (24)明之政制  (25)明代之邊防  (26)明季之弊政與流寇  (27)宋元明之對外交通  (28)宋元明之理學  (29)清之崛起  (30)晚明與清初之學術思想  (31)康雍乾時代之邊疆開發  第十四章 隋唐之統一       隋之建設 唐之隆盛 第十五章 隋唐之對外發展            高麗
表 3-1-6 民國七十二年教材大綱與教科書章節目次對照表-隋唐統一及對外發展 與明清近現代史部分  歷史課程標準教材大綱 教科書章節目次  九、隋唐帝國   (一)隋的興亡   (二)大唐盛世   (三)安史之亂後的政局   (四)隋唐的對外經略  十、隋唐的制度與社會   (一)官制與監察制度   (二)田制與考試制度      十一、隋唐中外文化交流   (一)對外交通的發達   (二)西方宗教的東傳   (三)大唐文化的廣被  十五、明的開國及其盛衰   (一)明的開國及其制度   (二)明代的四方
表 3-3-1                    認知目標分類簡表  行為 表現  記 憶  理  解  分 析  發 展  評  價   評  鑑  綜 合  綜 合  分 析  分 析  分 析  應 用  應 用  應 用  應 用  理 解  理 解  理 解  理 解  理 解 類 別 及 階 層  知 識  知 識  知 識  知 識  知 識  知 識  內  容  記憶所學教 材:「單一事 實」以及「完整的學說」的記憶:屬於最 低等級的智性 行為。  把握教材意義 的能力。如解釋所學之教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本書總共分成六個章節: 〈第一章、擁有自信〉 ; 〈第二章、設定願景〉 ; 〈第三章、掌握行動力〉 ; 〈第四 章、建立人際關係〉 ;

《敦煌詩歌導論》〈第二章、釋道詩歌〉「第一節佛教詩歌」 [註 5] 以及汪泛舟《敦煌僧詩校 輯》「第三部分修道禪觀」 [註

第三節 研究方法 第四節 研究範圍 第五節 電影院簡介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電影片映演業 第二節 服務品質 第三節 服務行銷組合 第四節 顧客滿意度 第五節 顧客忠誠度

第一節 中國和朝鮮的數學交流 第二節

在現行的 99

a a 1935 1935 年秋,趙一曼任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三軍 年秋,趙一曼任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三軍

中華民國八十四年八月三十日 教育部台(84)參字第○四二七六三號令訂定發布 中華民國八十六年四月九日 教育部台(86)參字第八六○一七四一七號令修正發布第二條、第三條條文

關於宋代寺院的合法性,日本的高雄義堅先生《宋代教史の研究》第三章的第一節、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