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第三章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三章 第三章"

Copied!
2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三章 第三章

第三章 第三章 Gilman Gilman Gilman Gilman 的社會哲學與女性主義思想 的社會哲學與女性主義思想 的社會哲學與女性主義思想 的社會哲學與女性主義思想

Gilman 的社會哲學和女性主義思想主要呈現在《人類勞動》《女性與經 濟》《男造世界》《家》等理論性著作,以及《黃色壁紙》和《她鄉》等文 學作品中,運用小說的手法闡述她的理念。Degler(1956: 12)認為,在 Gilman 著作中表達的概念基本上有兩個層面:第一,顯示出社會對女性持續性地壓 迫,而此壓迫對女性及社會造成了不幸與廣泛的影響;第二,闡釋在理論和 實踐上,女性如何呈現她們在社會中的正確位置。因為對 Gilman 而言,基於 她社會演進論的觀點,人類發展的最終階段必須是「使女性身在世界中並擁 有世界(women be in the world as well as of it)(Degler, 1956: 23),兩性的平等,

才能使社會更臻完美。

至於 Gilman 闡述理論時使用的方法論,Maloney 認為來自於 Gilman 歷史 主義(hisitoricism)式的思考。Maloney(1985: 37)評論道:

歷史主義的基礎信念轉化成一種方法論的型態,經由歷史或演進過程,追溯並展開特 定的制度或信念是如何成為今日的模樣。Gilman 運用這種方式來分析及評價影響女性 及其社會地位的社會制度和信念。她關於女性及其社會地位的理論性立場基於她歷史 主義的闡釋。

Gilman 為了瞭解今日女性受壓迫的現象,乃從歷史中女性地位的演變過 程加以分析。她關於女性及其社會地位的理論,皆基於此歷史主義式的方法 論,尤其在《女性與經濟》中最是明顯。她相信主宰發展過程的法則,是可 以經由理性加以發現及理解。此外,Gilman 亦受 Ward 的影響,相信人類可 有意識地改善阻礙進步的狀況,主動地促進社會演進。對 Gilman 來說,阻礙 社會進步的最大障礙便是女性受男性壓迫的現象,應喚起社會大眾對此障礙 的意識,以扭轉過去男性中心的社會文化。

在探討 Gilman 的教育思想前,釐清她的社會哲學及女性主義主張是必要 的,因其社會哲學和女性主義主張是教育思想的基礎。首先,在 Gilman 的思

(2)

想裡「教育」功能十分重要,此源於她持改革達爾文主義的立場,視教育為 促進演進的主要方法。其次,受社會有機觀點的影響,社會中的個體培養自 我專業、發揮社會功能皆要依靠教育,Gilman 將教育視為預備性的角色,此 為她「教育即社會滋養(education as social nourishment)」教育隱喻的基礎。

至於她的女性主義主張,如她對人性、兩性特質,男性中心文化現象以及母 職功能的看法,使她主張教育過程中應納入女性特質並提出以母職為中心的 教育理想。

以下將針對 Gilman 的社會哲學及女性主義思想二個部分進行分析:社會 哲學部分包含她所持的改革達爾文主義,社會有機論和帶有社會主義色彩的 立場;女性主義思想部分的焦點則在於她對男性、女性及人性特質的觀點、

男性中心文化現象、以性-經濟關係出發分析女性的社會地位、和其對婚姻、

家庭等社會制度的批判,其中母職則為她思想的中心。上述探討皆為進一步 理解 Gilman 教育思想的基礎。

(3)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社會哲學思想社會哲學思想社會哲學思想社會哲學思想

壹、 社會演進觀社會演進觀社會演進觀社會演進觀

美國在南北戰爭之後,受 Darwin 及 Spencer 帶起的風潮影響,學術界可 說進入一個社會達爾文主義時代。Gilman 也臣服於此風潮下,她曾說道:

我很輕易的在工藝、商業、藝術及科學等我們所聯繫著、維持著、發展著的人類勞動 中,看到社會演進。如此一來,人類生活的第一法則便清楚了。

(Gilman, 1963: 42)

Gilman 相信社會演進的法則。必須說明的是,Gilman 的社會演進觀,明 顯地歸屬於 Ward 的改革達爾文主義,Ward 是改革達爾文主義中最著名的代 表人物之一,雖然方法論上受 Spencer 的影響,但他反對將自然世界的法則 全盤移植來解釋社會。取而代之地,Ward 主張人類應以有意識、有目的的 社會行動,導引社會進步。Gilman 也提到:

我認為人類的任務在於實踐人類一族的演進,而除了基於自然法則之外,亦應加入有 意識的指引、及導進的力量,以適合我們—我們是唯一可以幫助(assist)演進的生物。

(Gilman, 1963: 42)

可清楚看出 Gilman 肯定人在社會演進中的主動性角色,同意 Ward 改革 達爾文主義所主張的社會導進。

Ward 社會導進論的基礎之一是他定義了兩種經濟,物質的動物性經濟和 心靈的人類性經濟。基於後者,人類才能應用智慧轉化環境,也就是說,經 由有目的的行為達到個體的及社會的目標。此差異的影響在於,人類可以創 造自己的環境。對 Ward 而言,此處存在了一個社會的心靈,是個體心靈的 集合。經由教育,可在世代之間傳遞一些能經由學習而得的人類特質,如德 行。據此,Gilman 發現教育的力量可作為新社會秩序的基礎,用以改正過去 的錯誤,使人類具備更高貴的情操和德行,才能確保社會的改善(Egan, 1989:

106)

(4)

Gilman 根據 Ward 的「女性中心理論」,提出人類演進的階段有三:人類 發展的第一階段是女性優勢的階段,男性在此階段的表現是分散的力量,他 們的功能是抵禦敵人及獲取食物,而女性表現的則是保存的力量,她們的功 能是養育,母性的力量轉化成生產性的工作使人類能存續。此時期改善人類 的責任落在女性身上,因為經由她們盡可能地挑選最好的—最強壯和最健 康—的伴侶,而達到使人類進步的目的。但 Gilman 指出,此伴侶選擇的功能 在下個階段中被男性給篡奪了,因此「翻轉了自然秩序」,接續第一階段而來 的是男性中心的階段,一個暫時(也許很長)瓦解女性力量的時期。Gilman 認為,第二階段對人類社會演進的傷害最大,阻礙了整體種族的進步,因為 在此時期中,第一階段女性所展現的力量被壓抑了。而即將到來的第三個發 展階段,Gilman 相信終會帶來兩性間的平等(Egan, 1989: 114)

Gilman 認為,在人類發展階段中則存在著三個演進的法則。第一個是自 我存續律(law of self-preservation),如生產或工作;第二個是種族存續律(law of race-preservation),或稱為繁衍(reproduction),此關係到兩性的本質;第三 個是進步律(law of progress),即人類改善自我的能力,包括了內在的心智和 外在的生活環境。Gilman 指出,進步律幾乎皆由男性來實現,他們將女性嚴 格地限制在繁衍功能中,將女性排除在生產性活動之外,獨佔了所有人類文 化和社會的發展(Egan, 1989: 114)。但 Gilman(1994: 122)認為,十九世紀 已到人類演進的最後階段,男性已無法獨自使文明進展,需要女性的貢獻才 能持續人類的進步。

Gilman 提醒,人類和其他生物一樣都在演進的法則之下,但重要的是必 須承認人類的進展是脆弱的,會因環境的力量而停止,人類自己可能就是導 致演進停止的力量,譬如對女性的壓迫就是個例子。更具體而言,Gilman 說,

創造一個環境,使在其中的個體過度專業化於一個功能上-如性功能之繁衍- 是不健康的,這有礙於人類演進(Egan, 1989: 117)

社會演進表現在成長和改變的過程上,不是循著繁衍活動,而是在種族功能上,在商

(5)

業和工藝上、在藝術、在科學、在政府、在教育、在宗教。這些都不是性的功能,也 不歸因於性。(Gilman, 1923; 引自

Egan, 1989: 117

社會演進必須仰賴女性全面參與人類的社會活動,而非侷限於過度發展 女性的性功能如繁衍。Gilman 認為,人類社會已因為女性不能參與社會活動、

及男性對社會演進的過度影響而停止演進(Egan, 1989: 112)

貳、 社會有機體的觀念社會有機體的觀念社會有機體的觀念社會有機體的觀念

Gilman 認為,社會是一個有機體,社會中的人互賴共存,團體的重要性 大於個人。她的這項主張,主要受 Spencer 有機比擬論(organic analogy)、及 E. Durkheim「社會連帶」(social solidarity)「集體意識」(collective conscience)

的影響。Spencer 提出「有機比擬論」,認為社會乃是近乎個人身體的有機體,

人類社會與生物有機體極為類似(蔡伸章譯,1995:493-495;陳奎憙,1998:

4)。而法國正統社會學的開創者 E. Durkheim 則在方法上建立了科學的社會 學,並提出「社會連帶」及「集體意識」兩個重要的社會學概念,強調團體 的重要性大於個人,以及合作和社群的價值性(陳奎憙,1998:4;Maloney, 1985:

46)

Gilman 的社會哲學思想受有機比擬論、社會連帶、及集體意識等觀點的 影響。首先,Gilman 認為,社會作為一個有機體,是演進的產物,至於社會 網絡間複雜的關係則可被認知為如同一個生命的有機形式,她曾解釋:

一個人在大整體中不過是微小的一小部分,而其存在的必要性只來自於許多人人與之 間複雜的互賴活動。這就是有機的關係...。 (Gilman, 1904: 79-80; 引自 Maloney, 1985:

54)

也就是說,人只有在社會中才有為「人」的意義。社會中的個體、或各 社會功能就如人體中的器官,單獨存在是沒有作用的,只有放在整體中,和 其他器官(個體、或社會功能)相互關聯才能展現其存在價值。

Gilman 在描述社會有機體時指出「細胞結合,形成器官;器官結合,形

(6)

成有機體;有機體結合,形成組織。社會便是一個組織」(Gilman, 1994: 101)。

她認為在此過程中,細胞的形成是第一個力量,第二個力量是細胞形成器官,

第三個力量是器官組合形成有機體,第四個力量是有機體聯合以形成社會。

而社會演進存在「第四個力量」中。個體間的有機關係不是基於原始地生物 功能或性功能,取而代之地,是基於「純粹的經濟基礎」,也就是基於勞動的 分化和產品的交換(Egan, 1989: 109)。Gilman 提到(1994: 100-101)

在社會的最初組成中,經濟關係純粹是個體自給自足的。...。社會演進的過程是建立 在個人間的有機關係上,而有機關係是純粹奠基於經濟基礎上。...。社會演進的方向 是社會中有機關係的增加,意思指個體間經濟互賴性的增強。

社會裡分化及有機化是演進的象徵,如同它們在個體的層級中器官功能 的分化一樣。演進的發展傾向於分化、增加互賴,互賴將取代原先個體間的 競爭(Egan, 1989: 109)

對 Gilman 而言,社會的發展是有機的發展,所謂文明(civilzation)是指 人類存在於有機的生產關係(organic industrial relations)中。人類社會的關係 是生產的關係,「社會中有機化的人傾向於生產,這是此關係的必要本質,也 是人類的獨特特徵」(Gilman, 1994: 116)。此關係越自由且精緻,加上勞動及 生產物的多元化和互換性,這就是越為完美的文明化(Gilman, 1994: 73)。Egan

(1989: 111)認為 Gilman 思想中最完美的人類文明標誌著三個特徵:勞動的 最高程度自由化、精細的區別化和分殊化。這些特徵將導致「社會精神(social spirit)」的發展,社會精神指的是社會責任和服務意識,具有社會精神的人促 進社會的成長,就像身體的器官促進個體的成長(Gilman, 1994: 107)。在集 體性且合作性的有機社會中,一個人的工作或生產有助於另一人的生存,一 個精緻的經濟互換結構便建立於這些生產關係裡。

如前述,Gilman 受十九世紀末葉社會連帶及集體意識觀點的影響,視團 體的重要性大於個人。此時社會演進論者傾向視「團體(如種族、家庭、階 級、或國家)為生存的單位」,且相信社會連帶是演進的基本因子,是演進過

(7)

程中的自然現象(Maloney, 1985: 46)。Gilman(1909: 7-10; 引自 Maloney, 1985:

47)便曾提過:

相信社會成員間彼此互賴的增加,及隨之而來的社會連帶與集體意識,是社會進程中 正常、合法且不可避免的發展。

據此,Gilman 將社會有機體的觀點、集體意識與社會演進三個概念予以 結合,她認為社會演進的方向便是社會連帶及集體意識的增加。她說道:

(Gilman, 2001: 32)

人性不是發生在個人特質之中,而是發生在與他人的關係中,...,最重要的是人性的 社會本質,我們是群居的動物。

雖然 Gilman 從社會關係的角度界定人性,視社會的重要性大於個人,使 她染上集體主義(collectivism)的色彩(Lane, 1999: 9)。但面對十九世紀時個 人主義(individualism)和資本主義(capitalism)的盛行,因而產生社會中的 許多問題,她選擇社會主義作為自己的立場,應該是有其考量的。

參、 社會主義立場社會主義立場社會主義立場社會主義立場

十九世紀,由於工業革命帶來眾多嚴重的社會問題,如貧富差距懸殊、

勞工問題...等等,因此出現社會主義思潮,欲改革社會以解決眾多問題,充 滿改革理想的 Gilman,亦不自外於此一思潮。但社會主義流派眾多,其主張 不盡相同。以 Gilman 的觀點來看,她主張共享的概念,使其偏向烏托邦社會 主義(utopian socialism);而她採用溫和的理性勸服手段進行社會改造,則是 受費邊社會主義(Fabian socialism)的影響。現分述如下:

一、烏托邦社會主義

如前所述,在十九世紀前半葉,一股欲尋求社會新秩序的思潮產生,便 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內容龐雜,但大體言之主要目標有:在共同擁有生產 資源與財產的基礎上重建社會的秩序。雖然社會主義的淵源可上推至 Plato

(8)

的《理想國》或中世紀教會僧侶的生活,但焦點若集中於近代,則英法一些 烏托邦社會主義如 Count Saint-Siman、Charles Fourier、及 Robert Owen 等人,

均可視為近代社會主義的先行者,其思想特徵主要是欲將充滿競爭罪惡的工 業社會重建,主張消弭階級、財產與土地共享、且人人皆能受教育。烏托邦 社會主義之後是馬克思主義派的社會主義崛起,即所謂的科學社會主義。1 而代之地,馬克思一派認為根據歷史唯物論的科學客觀分析,必須進行無產 階級革命,才能有締造共產社會、擺脫經濟剝削、達成社會改造的可能。

烏托邦社會主義的主張對 Gilman 的思想造成影響,她在《她鄉》中設計 便是一種社會主義式的組織,她鄉中的人民共享所有財產及土地,甚至孩子,

人民皆能受教育,並發展良好的互賴關係。她定義自己的社會主義觀點是:「社 會主義是所有自然專利權及生產工具的共享。社會主義的本質是—公共的事 物共有」(Gilman, 1909: 8; 引自 Maloney, 1985: 47)。值得注意的是,Gilman 自己強調她不喜歡馬克思。她曾在自傳中坦言道(Gilman, 1963: 131)

我的社會主義是一種早期的人道主義(humanitarian) ,...。馬克思狹隘及僵化的「經 濟決定論」、及其「階級意識」、「階級鬥爭」我從不接受,由馬克思主義者所倡議的 政治方法亦復如是。

Gilman 認為,馬克思社會主義所主張的鬥爭手段,會破壞她所追求的社 會和諧和社會進步。馬克思掀起的無產階級革命,Gilman 認為這對社會的演 進並沒有幫助。

二、費邊社會主義

相對地,她則對費邊社會主義讚譽有加。一八八四年費邊社(Fabian Society)於英國正式誕生,「費邊」2之名在於表明審慎擬定社會改革目標與計

1

馬克思的科學社會主義強調以客觀的、科學的方式剖析資本主義社會,並使用自然科學精 準預測的方法來預言社會主義的降臨,故自稱為科學的社會主義,同時也批判了 Saint-Siman 等人的社會主義是空想的、烏托邦的、是不科學的,是天真的樂觀主義,故稱 Saint-Siman 等人的社會主義為「烏托邦社會主義」 (洪鐮德,2002:64)。

2

「費邊」社的名稱來自羅馬大將軍「費邊」 (Quintus Fabius Maximus verrucosus,西元前二七

(9)

畫的態度。一八八九年費邊社出版《費邊論文集》(Fabian Essays),內容以「社 會主義的基礎與前途」為主題,結果在英國受到空前的歡迎和重視,一舉奠 定費邊社會主義的基礎,使費邊社迅速成長為一個有力的社會改革團體(張 明貴,2003:35-37)。費邊社主張,要將工作做得美滿,就必須保持是一個 受過高等教育的成員所組成的團體,而成員最好是具有道德勇氣和社會主義 思想,且能為未來提出計畫的人。且費邊社也深信:每一個有理性的人在瞭 解事實之後,都會成為社會主義者;社會將是由一緩慢的進化過程來改革,

而不是革命或流血。因此,費邊社所欲使用的方式,是用理性的說服代替情 感的鼓動,以散文的成功代替悲壯的失敗,《費邊論文集》出版的成功便是最 好的例子(張明貴,2003:455-457)

一八九六年 Gilman 前往英國時,正是費邊社開始活躍之時,她因此接觸 了一些費邊社的成員。Gilman 喜歡這些費邊社會主義者理性說服的作法,相 信只要提供足夠的資訊,人們便能認知到個人資本主義的危險,也是因為 Gilman 喜愛此理性說服的方式,因此希望能藉由如《她鄉》及《人類勞動》

的創作將社會主義的理念傳達給社會大眾。此外,費邊社會主義者所持的二 項理論基礎—社會有機說和進化史觀(張明貴,2003:142),和 Gilman 的社 會哲學觀點相似,或許是 Gilman 偏愛費邊社會主義主張的因素之一。另一方 面,Gilman 符合費邊社對成員的要求:具有道德勇氣和社會主義思想,且是 能為未來提出計畫的人。因此如 Gilman 在自傳中提到,費邊社歡迎她成為他 們的成員,而 Gilman 也在返回美國後從事宣傳費邊社會主義理念的工作。

簡言之,Gilman 受十九世紀社會主義思潮風行的影響,並以社會演進論 的觀點為基礎,因而傾向於支持社會主義的論點。而在眾多社會主義的流派 之間,她傾心於烏托邦社會主義及費邊社會主義,前者是基於「共享」的概 念,後者則基於費邊社會主義所主張的理性、和平方式。Gilman 認為,社會 主義是可幫助社會演進,以達成社會最終理想藍圖的推手。

五~二0三年) ,是遲滯戰術者,不斷以迂迴攻擊的戰術困擾漢尼拔的軍隊,而不貿然與之

做孤注一擲的戰鬥(張明貴,2003:452)。

(10)

肆、 小結小結小結小結

Gilman 社會哲學的重點在於社會演進觀和社會有機觀的主張,社會主義 的立場則表現出當她面對社會問題時,對個人主義及資本主義的不贊同,以 及她對解決問題之方式的看法。社會演進觀和社會有機觀在 Gilman 的女性主 義思想及教育理論中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因其堅信社會演進的法則,故不 論男女、任何社會制度包括教育在內,目標都指向促進社會演進的發生。

Gilman 女性主義思想的宗旨,即是揭露並改造此女性受壓迫的社會,如此才 能有助於社會演進。而改造社會的最佳工具,在 Gilman 的想法中,便是教育。

至於社會有機論的觀點,則和她對人性的詮釋有關,人性只發生在社會關係 中,人在團體中才能為人,人是經由和他人的關係來定義自身,當人類的人 性越發展,即人與人間互賴性越強,表示社會越進步,那麼如何使人發展人 性?如何使人在社會中適得其所?如何使人發揮自身潛能參與生產勞動?一 切都必須依靠教育的功能。由此觀之,教育實是 Gilman 實踐她社會理想的重 要工具。

在下一章探討 Gilman 的教育理論之前,研究者認為 Gilman 從女性主義 的視角對社會現象所做的分析頗具意義,尤其是 Gilman 和同時代教育學者最 大的不同處,正在於她是從女性主義的角度出發提出了她的教育主張。是以 在本章的第二節將特別針對 Gilman 的女性主義思想進行分析。

(11)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女性主義思想女性主義思想女性主義思想女性主義思想

Gilman 重要的女性主義思想,主呈現在《男造世界》《女性與經濟》及

《她鄉》中。《男造世界》裡,Gilman 提出的觀點有二:兩種天性理論及男 性中心文化;《女性與經濟》中,Gilman 則精闢地分析社會中建構出的「性- 經濟關係」,以及女性於社會當中所處經濟地位的實然及應然面;至於《她鄉》

一書,則是 Gilman 用以反諷當時社會性別刻板印象之作,此外也藉由烏托邦 小說的筆法,表達出她以母職為中心的社會理想。現分述如下:

壹、 兩種天性理論兩種天性理論兩種天性理論兩種天性理論

Egan(1989: 114)以他所謂的「兩個天性的理論(the theory of the two natures)」來闡釋 Gilman 對人性(humanity)、男性(masculine)、女性(feminine)

的看法。Gilman 認為每個人都有兩個天性,一個是人性,另一個是女性或男 性(Gilman, 2001: 165)。但這兩個天性有時會互相衝突。如一個女性會因她 是女性而受社會壓迫與控制,同時也因她的人性而反抗社會。

Gilman 對兩個天性理論的說明,主要呈現在《男造世界》中。她說:「讓 我們無關緊要地從羊開始...」(Gilman, 2001: 9),Gilman 的目的在於定義動 物的性別特徵,包括人類,用以區別性別特徵和種族特徵。她假定公羊是好 戰的、長角,而母羊養育幼者並保護牠們,Gilman 認為好戰的或養育的是性 別特徵,性別特徵帶來生理特質。同樣的模式可在「男性氣質」或「女性氣 質」上發現,好戰的特質屬於男性(公、雄性),養育的特質屬於女性(母、

雌性)的,這無種族的差異,不論牛羊犬馬都是如此(Gilman, 2001: 28-29)。

只要是雄性動物就具備雄性(男性)氣質,只要是雌性動物便具備雌性(女 性)氣質,性別氣質屬於性別,除性別氣質之外的其他所有的特徵才是種族 的特徵,而種族特徵屬於種族,性別氣質和種族特質不能混為一談,但人類 卻把兩者混在一起,誤把男性氣質當作人類的特徵,因此產生「男性中心文 化(androcentric culture),使我們生活在「男性化(masculized)」的世界中。

(12)

男性氣質有三個特徵:慾望(desire)(為了性行為及其他利己的活動) 戰鬥(combat)(所有競爭的起源)、及自我表現(self-expression)(所有虛飾 的來源)(Gilman, 2001: 117)。而女性特質則是滋養、教育及生產。不論男性 或女性氣質皆是為了繁衍目的而存在(Gilman, 2001: 64)

不幸地在人類演進過程中,人類多半被男性氣質和女性氣質所纏擾,而 幾乎忽略了兩性共同的人性(Gilman, 2001: 30)。Gilman 說道事實上:(2001: 25)

每個工業、每個職業、每個科學、每個藝術,所有正常的娛樂和休閒,所有的政府、

教育、宗教,整體人類所成就的生活世界,都是人類的。

因為男性中心文化的影響,他們的特質被視為是「人類的」,成為所有社 會制度的要素。另一方面,女性的職責則停留在個人的,被認為是「女性的」

而不是人類的。事實是一個人可以表現出很多的人類活動,如教育、藝術、

文學、歷史等等,這和個人的性別無關,這全都是「人類」的,由性別氣質 所決定的活動是很少的。因此,Gilman 主張(2001: 260)「女性和男性本質 上一樣都是人,...,故需要賦予女性平等的公民氣質」。而 Gilman 所謂公民 氣質,所指即是兩性共有的「人性」

貳、 男性男性男性男性中心文化中心文化中心文化中心文化

Gilman 對男性中心文化的批判,主要出現在《男造世界》中。Gilman 認 為在現實世界中,我們錯誤地將男性及他們的活動,當作人類活動的典型。「男 性被當作人類的典型,女性則是伴隨的及次要的,只在製造人類時才是必要」

(Gilman, 2001: 20)。譬如說:當「我們讚美一個女性的工作,我們也會說她 有『男性化的心靈』(Gilman, 2001: 21),證明一般認為做一個男性就是做一 個完整的人;「從不會發生在男性中心文化中的事是--某事物太男性化,沒有 這樣的字眼」(Gilman, 2001: 149-150)。對男性而言,也習慣於認為男性就是 人,女性在經濟和社會上人性化(humanize)的每一步都被標上「不女性化

(unfeminine)(Gilman, 2001: 24)。女性被排除在人類活動之外,她僅是女性

(13)

而缺乏「人性」

對此,Lane(1999: 10)進一步分析,指出 Gilman 採用了異化勞動(alienated work)的觀點,將馬克思理論中重要的概念予以性別化。Gilman 認為,但她 沒有說出,女性和身為一個完整的人的自己異化,在男性中心文化中她只是 部分的:是母親、妻子、性的存在,但不是一個完整的自主的人,只有男性 才是完整的人。

Gilman 相信,男性宰制的文化滲透到許多層面。如文學中表現出的是男 性的興趣,而忽視了母愛;所謂女性文學,其範圍限制如烹飪、衣飾、及兒 童照顧等「女性的興趣」上,但卻沒有男性文學的說法,因為男性就是人,

他們的文學就是世界的文學(Gilman, 2001: 81)。此外,語言中關於女性特質 的形容詞或衍生字,常帶有毀謗之意,如 effeminate(柔弱),有輕視之意;

emasculate(女性化)是污辱的詞彙等。但相對地,vir(男性),則是 virtue(德 行)的字源(Gilman, 2001: 34)

男性文化也滲入了家庭的分工中。Gilman 認為家庭原本的目的是為了養 育下一代,但男人將家庭轉變成對他自己的服務,使自己舒適、有權力及驕 傲的工具(Gilman, 2001: 40)。在男造家庭中,母職的實行將遭受傷害,女性 被男性限制在家庭中,從事較低下、無薪水報酬的家務工作。依據對女性氣 質的錯誤認知而來,認為家庭才是女性的世界,從事家務工作合於女性天性,

是她的興趣和責任。但事實上,家庭以外的世界不是僅屬於男性的世界,而 是屬於全體人類包括男性和女性,共有的世界。

男性中心的文化同樣也對道德生活產生影響。我們的倫理規範有雙重標 準,和男性相連的德行常是勇氣、正義、真理、忠誠、寬容、愛國、及榮譽 等,和女性相連的德行常是服從、耐心、生產、仁慈、愉快、端莊、感激、

節儉及不自私等,區分為「男性的」及「女性的」倫理。然而,所有這些所 謂的「男性的」及「女性的」倫理都是人類的德行,在一個正義的社會中兩 性都可達到。並非只有男性的倫理是人類德行的全部,而如貞潔,卻被認為

(14)

是女性的德行,但事實上應是人類共同的美德(Gilman, 2001: 113)。Gilman 提醒,必須瞭解「文明的進展需要男女性身上都有的人類特質」(Gilman, 2001:

155)。兩性若錯誤地僅偏重發展某些德行或特質,將有害於人類的演進。

除上述之外,Gilman 在《男造世界》中亦針對藝術、宗教、時尚、美及 健康、法律、政治...等社會層面分析其中的男性中心現象。整體言之,她認 為導致男性中心文化的癥結,在於女性無法在人類世界中從事生產工作,必 須仰賴婚姻和性關係謀取生計,經濟上必須依賴男性,因此男性獨佔了所有 的文化及人類活動的發展。據此,Gilman 認為女性最終且完整的解放來自經 濟獨立。工作的女孩、工作的妻子及母親,是她宣講的理想。但是她並不想 將女性同化成男性世界當中的男性角色,她強調社會整體的改變(Martin, 1985:

163)。所謂社會整體的改變,即是指不論男性或女性,都應學習共同的人性,

而非將男性女性化或女性男性化。就如 Gilman 不認為女性中心是最終目的,

她認為,兩性應共同治理他們的世界(Egan, 1989: 117)。兩性共同參與的世 界,才是人類演進的正確方向。

參、 《她鄉她鄉她鄉她鄉》》中對性別刻板印象的分析中對性別刻板印象的分析中對性別刻板印象的分析中對性別刻板印象的分析

《她鄉》原先在一九一五年連載於 Gilman 的《先行者》雜誌上,史學家 A. J. Lane 在一九七九年將之出版成書,因此成為繼《女性與經濟》之後,在 第二波婦女運動時 Gilman 最廣為人知的作品。Gilman 在《她鄉》中運用女性 烏托邦式的寓言手法,表達她對當時社會各層面如經濟、宗教、教育、性、

婚姻、家庭、社會結構...等之中的男性中心文化現象,並提出她的理想—女 性亦為「人」的信念。

《她鄉》的故事情節很簡單,由三個探險家:社會學家 Van、醫生兼植 物學家 Jeff 和地理學家 Terry 發現並進入這個只有女性的國度開始,他們進入 她鄉之後,被迫學習她鄉的語言和文化,得知她鄉是一個兩千多年來沒有男 性存在的國家,靠著處女生殖繁衍,這個國家是高度文明的,沒有疾病、貧 窮、當然也沒有戰爭,她鄉的居民也是充滿智慧、健康有活力且平和冷靜,

(15)

他們認識到她鄉其實比外面的世界要美好許多。之後,Van、Jeff、和 Terry 分別與三個她鄉的女子 Ellador、Celis 和 Alima 結婚,而 Terry 因他試圖用武 力強迫 Alima 就範以滿足其男性的慾望,被驅逐出境;Van 與 Ellador 也跟著 Terry 離開,決定住在外面的世界;Jeff 則選擇留在她鄉和 Celis 共同生活。

《她鄉》的寓意遠比情節複雜得多,Gilman 描述三個男子本來都帶著自 以為是的偏見進入她鄉,但在逐漸認識她鄉並和她鄉的女子相處之後,他們 才逐漸瞭解到,原來他們自己的社會充斥了許多不合理和荒謬,尤其是男性 中心的性別刻板信念,Gilman 藉此反諷當時的社會現象。而 Gilman 也藉著設 計她鄉的種種社會制度,表達出她所心目中的理想社會,其中,最重要的就 是她以「母職」作為社會的中心價值,以及她所描繪出的理想教育情境。

Gilman 對性別刻板印象的反諷,從三個男子進入她鄉前,用他們本有的 性別刻板印象的想像開始:

Jeff 是個溫柔的靈魂。我(Van)想他認為那個國家只有玫瑰盛開,還有嬰兒、金絲雀、

流蘇之類的東西。...。Terry 心裡秘密的想像夏季消暑勝地的景象—除了女孩和女孩,

還是女孩。...。我堅持你們會發現它是建立在某種母系的原則上。(林淑琴譯,1998:

26)

(Terry)她們之間一定爭鬥不休...,女人向來如此。我們別想找到任何秩序和組 織。...。 (Jeff)一定像修道院一樣,在女院長之下—一種和平和諧的姊妹盟。...。 (Van)

這些人只是女人和母親,有母親的地方就找不到姊妹盟—反正不多。 (林淑琴譯,1998:

27-28)

Jeff 一廂情願的美化女人,認為女人一定需要男性的憐愛和幫助;花花 公子 Terry 則是標準的男性中心代表,認為一個治理完善的國家一定需要男 性,且他眼中只見年輕女孩,以為進入她鄉能享盡風流韻事;Van 則深信即 使是母系社會也一定有男人才能建立,而母親則一定自利自私無法團結合 作。他們一致認為在只有女人的她鄉,「千萬別希望找到發明和進步,一定很

(16)

原始」(林淑琴譯,1998:28),即使他們見識了她鄉的文明與進步,仍堅持:

「這是個文明進化的國家啊!...一定有男人的」(林淑琴譯,1998:33)。三 個男人一致認為這樣整齊有序的國家一定需要男人方可建立,於是帶著足夠 的彈藥闖入,以便防範他們想像中的男人。對他們而言,女人是不需要防範 害怕的,因為她們一向扮演的都是需要被保護、柔弱的角色(林淑琴譯,1998:

6)

三個男人初次邂逅樹上的三名她鄉少女時,Terry 拿出項鍊引誘她們,以 為少女們一定會被亮晶晶的可愛物品吸引,但面對 Terry 拿出引誘她們的項 鍊,少女們的表現和他們原來社會中的女性不同,「她(Alima)的興趣比較 像一個專心的男孩在玩令人著迷的遊戲,而不是一個女孩被一件飾品引誘」

(林淑琴譯,1998:40)。三個男人很困惑,這些少女不是如他們想像中膚淺、

容易被可愛小物收買的女性。

在《她鄉》裡隨處可見 Gilman 對性別刻板印象的挑戰,如:Van 見到她 們的建築時,說道:「這玩意兒是正規的碉堡—我敢說這不可能是女人蓋的」

(林淑琴譯,1998:62);Jeff 會抱怨:「如果她們的頭髮是長的就好了,那樣 她們看起來就更女性化」(林淑琴譯,1998:64);而對於「處女」一詞,她 鄉的人感到迷惑不解,詢問是否也可以適用在雄性動物身上;在 Terry 眼中 她鄉的女人不懂謙虛,沒有耐心,不肯順服,一點兒沒有天生柔順的樣子,

根本就是男孩子,他說:「我從來沒見過更不女性化的一群」(林淑琴譯,1998:

131)。然而 Jeff 和 Van 兩人已逐漸從她鄉女人天真的問題和她們的相處中,

逐漸發現他們原來的社會存在的性別刻板印象有多麼荒謬及不合理。

當他們三人初入她鄉被強壯堅毅的女人包圍時,Van 即開始對一般所謂 的「女性氣質」提出思考,在她鄉裡,她們展現出的是和原本社會中完全不 同的女性質性:

我(Van)從來沒有見過這種質性的女人。漁婦和市場的女人可能展現相同的力量,但

比較粗糙笨重。這些女人明顯的身手矯健,完全稱得上敏捷有力。大學教授、老師、作

(17)

家---很多女人展現相同智慧但常常面露緊張衿持的表情,這些則明顯的才情出眾,但仍 像牛似的從容自在。(林淑琴譯,1998:51)

我發現自己無法成功的表達對這些女人的印象。她們遠非無知,而是智慧非凡。...。

就清楚的推理,就腦力和胸襟,她們絕對是第一流的人才。...。她們擁有最平和的脾 氣,最完美的耐心和好性情—最令人讚賞的事她們根本不會惱怒發火。...後來發現這 是共通的特性。(林淑琴譯,1998:90)

在她鄉裡的女人,便是 Gilman 理想中的女性,擁有一般被認為屬於男性 的特質,如:慷慨、勇敢、智慧、強壯...等,然而事實上,這些其實是兩性 共有的特質,是「人性」,只是一般皆認為歸屬於男性所有,女性被排除在外。

她鄉裡沒有男性批評這些強壯的女人沒有「女人味」,因此她們可以盡情的發 展「人性」

Gilman 在此想表達我們一般所謂的「女人味」其實是社會建構的,是女 性為了迎合男性的注意或喜好而發展出來,Van 後來反省:「我們堅信深愛的

『女性魅力』根本不女性,而只是反映男性特質—為了取悅我們而發展的」

(林淑琴譯,1998:109)。Gilman 在《男造世界》中清楚提到,所謂的性別 特質只和繁衍過程有關,除性別特質外的其他特質都是屬於人共有的,然而 不只是女性,其實是男女兩性皆經常被限制在所謂「男子氣概」和「女人味」

的性別刻板印象中,Gilman 特別以反諷的筆法描述他們三人被抓時,「像男 人一樣的掙扎,結果反而更像女人一樣被安全的擁簇」(林淑琴譯,1998:52)

Gilman 在《她鄉》中完全顛覆了男尊女卑的社會架構,也扭轉了 Van 和 Jeff 原本對女性的刻板印象,Van 後來反省道:

如果真有一個只有女人的國家,她們是什麼樣子呢?

我們當時妄自斷言很多女人就一定會有不可避免的侷限和缺點過錯。我們以為她們會屈

服於我們所謂的「女性的虛榮」--「流蘇和花邊」 。結果發現她們發展出比中式袍子更完

美的服裝。

(18)

我們原來以為她們呆板、順從、單調,結果發現她們的社會創意大膽,遠超過我們,機 械和科學的進展也和我們不相上下。

我們原以為她們好妒成性,結果發現她們姊妹情誼深厚,公平公正的智慧,遠非我們能 夠比擬。

我們原以為她們歇斯底里,結果發現健康活力的標準,平和冷靜的脾氣。 (林淑琴譯,

1998:143-144)

她鄉中的女人能發展出超乎男性想像的文明以及進步的社會,是因為沒 有男性限制她們能力的發展,Van 曾說道:「在她鄉,女人就是世界」「男人 這字眼對她們只是男性—這個性別」(林淑琴譯,1998:233),就如同在原來 社會中女性只是一個性別。但如她鄉的女人所相信的,如果一個單性的社會 能有如此的發展,那麼兩性共治的世界應更美好,Gilman 的最終理想仍在於 兩性都能發展「人性」,都能為「人」,當男女兩性都可以充分發展潛能而不 受限制時,才是 Gilman 所認為社會演進的目的地。

Martin(1985: 140)曾總結到《她鄉》給予我們的啟示:第一,男性的宰 制、以性別為基礎的勞動分工、傳統所謂的「男性」及「女性」,其實都是 Gilman 當時美國社會的預設而已,真正的事實並非如此,男女兩性皆為「人」 男女差異其實皆為社會建構的;第二,Gilman 認為,女性生理上的柔弱、情 緒化、不理智,其實都是社會化的,都是為了迎合男性的喜好而養成,並非 女性的本質;第三,和二十世紀初一些女性主義者如 Wollstonecraft 的主張不 同之處在於,早期的女性主義者認為女性的心靈發展應以男性為模範,但 Gilman 認為如果女性被允許發展屬於她們的潛能,那麼世界將更美好,例如

《她鄉》中便是以母職做為中心價值而發展出一個理想社會;最後,Gilman 強調合作與團結,以取代她所認為屬於男性特質的競爭與個人表現。

肆、 女性與經濟女性與經濟女性與經濟女性與經濟

在《女性與經濟》這本 Gilman 的代表作中,Gilman 犀利地分析了性與經

(19)

濟間的關係。性關係,不論是為了繁衍或愉悅的目的,都是個體的功能,而 經濟關係是社會功能,這兩種形式的關係是不相容的。Gilman 最有力的洞見 之一就是她指出--婚姻制度是這兩種關係的合併,女性必須藉著婚姻經由交 換性服務以獲得經濟上的好處及保證(Egan, 1989: 110)。她認為女性受壓迫 皆導因於「性-經濟關係」

Gilman 主張,女性屈從於男性的原因,來自於男性獨佔了全部的社會活 動,而女性被限制在母職和家務中。故使女性的經濟利益必須來自於她的性 吸引力,性吸引力不只用來吸引伴侶,也是她用來謀生的工具,這是在其他 生物中所沒見過的(Gilman, 1994: 38)。她發現,人類是唯一一種動物,「女 性依賴男性而獲得食物,性關係也是經濟關係」(Gilman, 1994: 5, 95)

因為女性的生計來自男性,她的性特徵,也就是對男性主要的吸引力來 源,便明顯地被高度發展及細心的培育,如小男孩與小女孩從小便被期望有 不同的行為和思考方式,男孩和女孩有不同的穿著不是因為他們個人的需 要;小女孩被精心的裝扮,小女孩的玩具也被限制在和將來母職或家務有關 的種類,小男孩則有較廣的玩具和遊戲選擇。「小女孩被限制在她母親的活動 範圍,當小男孩由於他的優勢性別而學習人生及想像未來的時候」(Gilman, 2001: 112),在我們被男性主宰的世界中,迫使孩童必須忍受成人世界中性別 的標誌和限制。但「童年並不是性特徵的表現時期,...,對兒童的養育方式 表現了我們過度性別化的狀況」(Gilman, 1994: 57)

Gilman 也認為女性在消費時對時尚的興趣,反映了性-經濟關係中女性的 角色。因為女性依賴性吸引力以獲得生計,所以她擔負人類種族中有關性裝 飾(sex decoration)的工作。假如一旦性吸引力不是女性獲得生計的基礎,那 麼女性將從「性裝飾」中解放出來(Gilman, 2001: 141-144)。此外,即使是娛 樂或消遣的時候,一個女孩也要維持她的性吸引力(Gilman, 1994: 308)

Gilman 提到,因為在我們的世界中性和經濟彼此結合,年輕男性要進入 這世界的大門是寬敞的;對年輕女性而言,世界雖然相同,但:

(20)

所有她可想望擁有、想望去做的,都必須經過唯一的管道和選擇。財富、力量、社會 特質、名聲—不只是這些,還有家庭和幸福、名譽、安逸和愉快、她的麵包和奶油—

全部,都必須由她的小小金戒指而來。 (Gilman, 1994: 71)

年輕男性的人生有多元的選擇,想要什麼就可以去爭取;年輕女性的人 生則是單一的,只有一種選擇。母親將這套價值觀教給女兒,不斷繼承下去,

告訴女兒這是唯一正確的道路(Gilman, 1994: 71-72)。對女孩而言,婚姻是人 生唯一的道路,她被高度專業化為一個女性(female)「當年輕男性為了他們 想達成或獲得怎樣的東西而努力時,年輕女性卻為她想獲得怎樣的人而努力」

(Gilman, 1994: 86)

Gilman 指出,加在女孩身上最可怕的壓力,來自於社會所認可女性唯一 的工作是婚姻和家庭。一個男性可期待擁有家庭、家族、愛、朋友且仍是一 個社會中的一份子。然而:

另一方面,女孩必須「選擇」 ,要不就是孤單地生活、沒有愛沒有朋友、沒有人關心、

沒有家庭、沒有孩子,在這世界中的工作是她唯一的安慰;要不就是為了愛、母職及 家務的快樂而放棄所有世界的服務。(Gilman, 1906 ;引自 Degler, 1956: 15)

社會壓力使她必須選擇婚姻,因為假如她沒有結婚,那麼「不論男女的 嘲弄將落到這無性吸引力的小可憐上:她是一個失敗的人」。但 Gilman 也強 調,「對未婚女性的嘲笑和輕視,將隨著她們經濟獨立的進展而逐步減少」

(Gilman, 1994: 88)

事實上,男性不可免地也受女性被壓迫之苦。「男孩有奴隸的母親,男性 有奴隸的妻子,無法獲得我們今日所需的平等意識」(Gilman, 2001: 42)。當 女性被認為是次級的時候,男性在社會中沒有競爭者,女性是男性的奴隸。

男性也將因此無法進步。此外,當男性必須支撐無工作的妻子的生活時,工 作是為了金錢,不是服務或理想,一旦此男性理解到一個妻子將如何依賴他,

「婚姻將被拖延或拒絕,這對兩性及社會都有很大的直接傷害」(Gilman, 2001:

(21)

93)

整個家庭或家族也會受到女性屈從及過度性別化的影響,其負面影響在 於使家庭獨立於世界之外,女性無法自由地和家人以外的人群建立社會性的 關係。事實上,人是群體的動物,只有和家人的關係是不夠的,家族中的所 有人都應該有與他人接觸的機會,這對人類發展是必要的。但此和群體接觸 的欲望,男性因可自由地在工作中遇見他人而被滿足,女性則因單獨在家庭 中工作而被隔離在群體之外(Gilman, 1994: 304-305, 307)

總而言之,男性在社會勞動中工作,女性在家庭領域中工作,男女兩性 生活在性別分離的領域中,後果會造成「男性持續在社會的經濟關係中發展,

數千年來在經濟地位上比女性更進步」「男性,進行生產及分配財富...女性 則以雙手接受財富」(Gilman, 1994: 9)。女性的工作和地位被貶低至只和性活 動有關的角色,凡此種種,Gilman 總結:「對我們個體及社會的演進不利」

(Gilman, 1994: 33)

Gilman 在有關女性與經濟關係的論述上,便是希望女性能進入社會的勞 動市場中,女性之所以要進入勞動市場有兩個理由:第一,將女性限制在家 中,將使女性無法真正的成為一個人;第二,會造成社會的「不經濟」。當女 性的世界被限制在家庭圍牆之內,Gilman 最關心的是社會將付出很高的代 價。將女性留在家中,就經濟面上而言是巨大的社會浪費。社會從男性的勞 動專業化上所獲得的巨大經濟利益,將因要求女性僅從事家務勞動而失去。

世界的演進將因排除女性參與社會勞動而受阻。Gilman 特別強調,母職中的 利他主義,假如能被允許影響世界的話,它將是向善的力量,甚至於,女性 的「女性功能(feminine functions)」還比「男性功能(masculine functions) 更接近於「人類功能(human functions),女性的自由將帶來對人類生活更正 常化的影響(Degler, 1956: 16, 18, 19)。此外,女性參與社會勞動將對男性及 家庭有好的影響,家庭將會有較多的家庭收入,男性也不用延緩婚姻直到他 可以負擔一個妻子為止。丈夫將能有一個適合他的相稱且聰慧的伴侶。Gilman

(22)

結論到,我們將生活在「男女性之間是以人與人關係相連的世界中,...,一 起為了共同的福利(good)工作」(Gilman, 1994: 313)

在二十世紀開始時,數以百萬計的女性,已婚和單身,都在社會勞動中 找到自己位置。對 Gilman 而言,這些女性對抗舊有的限制和偏見,是性別解 放的英雄,她們走在通往真正自由的唯一道路上。當她們打破舊有依賴男性 的束縛,她們首次在歷史中自由。Gilman 主張,若女性想做任何事,她必須 拒絕作家庭的奴僕。在家庭以外工作是使女性自由的力量,女性是人,而既 然是一個人就必須從事人類的勞動,沒有一個女性可滿足於做一個家庭奴僕 或主婦(Degler, 1956: 18)

不過,當有越來越多的女性出外工作,從性-經濟關係的依賴中釋放,家 務工作便必須重新安排,想辦法將工作和婚姻調和。Gilman 同大多數女性主 義者一樣,認為女性平等地參與世界的工作,最大的阻礙來自於女性必須照 顧家庭。由於傳統主張以母親為中心的家庭,是女性進入勞動市場的主要障 礙,因此她認為家庭的功能應該專業化,所有的家務都應專業化,由家庭以 外的有薪工作者來做。Gilman 特別描述她「無廚房(kitchenless)」家庭的概念。

家中將因無廚房而更乾淨,食物也可在中央廚房更專業及更有營養的準備,

減輕了女性的家務負擔,也讓孩子獲得更好的食物供給(Gilman, 1994: 244)。

此外,孩子也應和家庭本身一樣,由專業者來照顧及教育,我們不能期待每 個母親都是良好的嬰兒養育者;且教育具有集體性、社會性的功能,僅由依 賴的、被隔離在家庭中的母親來教育孩子並不足夠;而嬰幼兒時期的教育則 是最重要的,需要由有天分和技能、知識和經驗的專業者來執行(Gilman, 1994:

277-284)。Gilman 認為在她的計畫下,「母親不會被排除在外,而是得到教師 及學校的支援」(Gilman,1994: 287)。更重要的是,母親們可因此獲得自由,

因而「作一個經濟的生產者,作一個成長的、自我實現的人」(Gilman,1994:

289)。Gilman 為了使女性進入世界,提供了達到這個目的的方法,不幸地她 的建議在當時卻不適用,如 Degler(1956: 22)便認為:「她這部分的想法,

也許比任何人都要有烏托邦的色彩」。但以今日眼光來看,將原本由女性擔負

(23)

的家務責任移至公領域,將育兒與家務專業化、公共化等建議,皆是目前進 步福利國家的趨勢與象徵。

事實顯示越來越多的女性享有經濟獨立,也產生離婚率持續增加,甚至 有些女性拒絕婚姻,不過 Gilman 認為這只反映了「女性的改變快於婚姻的改 變」。即使有些工作的女性未婚,也不能拿來作為反對女性勞動的有效論證,

沒有結婚並不是悲劇,只要女性可以擁有工作,「她們身為人的力量仍可相互 的幫助及從事社會服務」。對男性而言,他們可輕鬆擁有兩者,但對於某些女 性來說,因為某些理由,卻不能同時是妻子及工作者,Gilman 認為,她們之 選擇成為工作者是因為她們與男性一樣是「人」(Degler, 1956: 20)。此外,傳 統意見認為,女性一旦工作就會失去男性眼中吸引力,Gilman 的駁斥道:

男性對女性的尊敬,是基於性別的差異,不是政治或經濟的無能。男性尊崇女性是因 為她是女性,而不是因為她的柔弱或無知。...。人性的成長並不會使女性失去些什 麼,她們將得到比過去更多的崇敬。(Gilman, 1912; 引自 Degler, 1956: 20)

簡言之,Gilman 所期待的是,藉由女性的經濟獨立,自性-經濟關係中解 放出來,走出家庭與扭轉過度性別化的現象,使男女兩性都能充分發展人性,

參與社會勞動,這才有助社會演進。

伍、 以母職為中心的社會理想以母職為中心的社會理想以母職為中心的社會理想以母職為中心的社會理想

在 Gilman 的想法裡,男女氣質的差異僅在於繁衍過程中發生,因此 Gilman 所認為的女性氣質,事實上指的就是母性。而母職,是 Gilman 眼中最重要的 女性功能,在生物面上,必須有母職才能繁衍下一代,在社會面上,必須藉 著母職中的教育功能,才能使人類進步。Gilman 說道:(1994: 178-179)

母職的目的有二:主要的是,藉個人的繁衍功能而使種族繁衍下去;次要的是,藉改

善下一代來使種族進步。...。正確母職的目的是:留給世界的是比上一代更好的子

女。...。要達到這個目的可藉由兩個過程:1.簡單的是個人的繁衍功能;2.複雜的是

社會的教育功能。

(24)

是否正確地實現身為人類母親的責任,必須經由兩點來評價,也就是「繁 衍及教育」(Gilman, 1994: 180)。低等動物經由母職只能做到繁衍種族的工 作,但人類卻可同樣藉由母職中的教育功能促進人類演進(Gilman, 1994:

181)。Gilman 將母職與教育連結,強調理想的教育始於出生,而教育乃是源 自於母性(Gilman, 2001: 121)

但在性-經濟關係下,女性被留在家中專心從事母職的工作,人們認為這 樣有利於母性的運用,Gilman 認為其實不然,因為:一、我們無法真正證明 這種「母職」的好處;二、所謂的「母性」,也不是非得如此專心投入才可得

(Gilman, 1994: 169)。且性-經濟關係甚至會傷害母職,因為女性必須為了生 計而討好男性,對女性而言,抓住丈夫此經濟來源的重要性大於孩子,因此 有可能無法盡力做好母職的工作,對孩子的撫育不利。此外,Gilman 認為女 性因為性-經濟關係的因素被限制在性功能之內,「對完美的母職而言太女性 化了」(Gilman, 1994: 182)。如此一來,即使女性被賦予母職這個工作,也無 法做得很好,因為女性作為一個次要的存在,大部分母親是服從的、順從權 威的,抱持著過時的個人主義等有缺陷的觀點,無法勝任社會中最重要的工 作-教育及塑造下一代(Lane, 1999: 11)。簡言之,過度性別化的女性嬌小、柔 弱、服從,無法養育出強壯、穩健、人性化的孩子。

Gilman 對母職的概念,主要表現在《她鄉》的設計中,在她鄉裡,所有 的女性都是母親。她鄉以母職作為社會的中心,應從瞭解她鄉的歷史開始:

大約兩千多年前,戰爭和大地震使她鄉失去了所有的男人並與世隔絕,這是 最絕望的時期,但留下來的女人決定要想辦法活著,只能盡其所能的工作和 照顧彼此。接著,奇蹟發生了,一個母親生了一個女兒,一個接著一個,這 個母親生了五個女兒,而這個驕傲的母親因此被奉為她們的母神,這五個女 兒,是這些女人的希望,因此她們在最高的愛、希望和尊敬中被撫養長大,

她們也不負眾望,各自在二十五歲時開始生育,分別各生了五個女兒,共二 十五個新女人也各自成為了母親,一個新種族於焉誕生(林淑琴譯,1998:

106-107)。這就是她鄉的開端,由一位母親開始,由此之後,每位她鄉的人

(25)

民,無不滿懷希望熱切的期待成為母親的時刻到來,母職,也成為這個國度 最高的價值,「她們因為母職而生,因為母職而活--對她們而言,生命就是母 職漫長的週期」(林淑琴譯,1998:111)

將母職奉為中心價值後,在「這個國家裡孩子是--存在的理由」(林淑琴 譯,1998:98),懷孕、成為母親,對她鄉的人而言是最榮耀及喜悅的事,但 她鄉裡的母職不只是生物性的繁衍過程,還是社會性的,Gilman 不將母職定 義為傳統的妻母角色,她鄉裡的母親們所實踐的母職是關懷孩子共同的福 利,所考慮及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為了孩子,都是為了孩子的將來:

在這國家裡,孩子是我們所有思想的一個中心和焦點。我們向前的每個腳步總是考慮對 她們—對整個民族的影響。你們明白,我們都是母親。(林淑琴譯,1998:121)

站在身為母親的立場考量,Gilman 在此也提出了對「性」的看法,Ellador 說:「你們的人結婚後,不管是不是季節,馬上就做起來了,根本沒想到小孩 嗎」(林淑琴譯,1998:217),在 Gilman 的想法裡,「性」應該也是為了孩子 而存在,「性」的目的不是為了享樂或慾望的滿足,她認為性常常只是心理需 求而不是生理需求,Gilman 批判了傳統社會中男性動物的自私,他們往往為 了慾望而漠視親職。在 Gilman 的觀點裡,情慾或性的角色,僅是母職工作中 的一環,一切都是為了繁衍罷了,沒有任何事情的重要性會比養育孩子更崇 高。在她鄉中,整個國家或社會所考量、所實行的每一步都是都是以孩子為 首要考量:

為了小孩能夠在最高貴的情況出生,在審慎計算的環境裡撫養,容許最豐富最自由的成 長,她們刻意的修整改進整個國家(林淑琴譯,1998:180)

為了使「整個國家都可以成為孩子的家園」(林淑琴譯,1998:181),她 鄉的人不斷地改善國家與社會環境,不論是農業、衛生、教育、城市設計等 各種社會制度,或者為了解決貧窮、疾病等社會問題,都以促進孩子的福祉 為目標,對她鄉的人而言,孩子是她們的未來。

(26)

但不久之後,不論她們如何調整或增加糧食產量,仍必須面對人口壓力 的問題,然而她鄉的人在面對人口壓力時,和我們的社會有不同的處理方法:

很快地,她們面對極度的人口壓力問題,這些女人如何面對問題呢?不是經過「物競天 擇」...,她們也沒有長征,掠奪別人的土地或食物。...。她們一起坐下來諮商,想出 解決之道。 (林淑琴譯,1998:124)

她們想出的解決之道是「她們必須為國家棄絕母職」(林淑琴譯,1998:

125),這對於以作為母親為最高榮譽的她鄉人來說,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不過:

我們(她鄉人)很快明白母愛不只有一個表達的管道。我想我們的孩子如此—如此圓滿 的受到所有人的關愛。(林淑琴譯,1998:128)

我們每人的生活都缺少某種程度的個人喜悅,但別忘記—我們每人都有一百萬個孩子可 以疼愛可以奉獻--我們的孩子(林淑琴譯,1998:128)

Van 說到和我們原來的社會相比,她鄉人對於人口壓力的問題,以理性 取代逃避或放任,認真地想辦法解決,因為站在母親的立場,不會希望自己 的孩子受苦:

她們都是母親,但不像我們受孕是無助的,不是出於自願的,被迫填滿,甚或過份充斥 在土地上...,然後看著她們的孩子受苦犯罪,隨之死亡,恐怖的和別人爭鬥。 (林淑琴 譯,1998:124-125)

在她鄉,母職是經過理性的選擇,不只是一時的情緒或被強迫。若自認 或被認為不適合成為母親,她鄉的女人便會放棄生物性的母職,將注意力及 精力投入其他的工作中,因為她們瞭解,盡責地做好其他的工作,便是實現 社會性的母職,便是在增進所有孩子的福祉,因為她們知道:「孩子除了母親,

還需要紡紗織布的人、農夫、園丁、木匠、泥水匠。」(林淑琴譯,1998:123) 她們每個人都因此可以是所有孩子的母親,都可以對所有孩子表達屬於母性 情感的愛與關懷,不一定要擁有自己的孩子。因此,在她鄉孩子不冠上母親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第 六 條 主管機關應定期會同有關機關進行濕地生態、污染與

為向社會大眾說明面臨全球化社會及經貿自由化的意義與影響,提

如何契理契機,攝受大眾,將佛法的正知正見傳達到社會

香光莊嚴門第七十二期〕民國九十一年十二月 wv 一一三.. 行動。所以,說社區的要旨即要在無組織的地理社區內 9

唯物主義 階級鬥爭 社會革命

→使該主義學者相信 科學成果 是反映事實的真相 孔德和斯賓賽把

Image source: www.kimbellart.org; www.panoramio.com; Hong Kong Museum of

中華人民共和國於 1949 年建立。建國初期,政府提出建設社會主義的目標,推 行不同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的規劃與建設;但在 1966 年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