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具有創傷經驗的治療師

34

35

當事人的同時,卻也帶給治療師個人和生存層面的挑戰。Neumann與Gamble

(1995)指出進行以創傷為導向的治療會激發治療師反思其個人發展歷史,倘 若治療師本身就是(早期)逆境經驗、創傷和家庭破裂的倖存者,在兼具治療 師與倖存者身分下,替代性創傷有時會因為與倖存者個案的特殊身份認同、臨 床資料與治療師自身生活中的事件的相似性,以及可能感覺到個人經歷額外的 隔離和禁止而變得更加激烈。

縱然這個歷程痛苦難熬,或可能引起諸多否認、逃避反應,然治療師需要 看見並整理個人創傷史,當其能夠從過去創傷經驗中撥開迷霧、療癒長久積累 的傷痕時,他或她才可能走向復原,這一段歷程不僅對其個人、對從事心理諮 商工作的信念、乃至於對個案及治療關係,皆有不可取代的意義和正向作用。

Farber與Golden(1997)在描述他們對心理治療工作的熱情和有效執行心

理治療工作的能力起源時指出,心理治療師擁有的「最有價值的工具」是了解 自己——自己的衝突、感受、成長歷史,尤其是最不想面對的問題(引自

Patmore, 2020)。Kouriatis與Brown(2013)則指出治療師從事的職業,其個人

經歷會對治療工作產生重大影響,因為他們的自我扮演著「過濾」的角色,治 療師和當事人之間所有有意識或無意識的交流都是通過它發生。

或許可以這麼說,治療師擁抱並修通個人創傷的歷程,彷彿是毛毛蟲歷經 蛹化、破繭而出的蛻變之旅,當治療師愈能理解與面對自身過往創傷經驗,也 愈能對從事助人工作有所助益。

國內亦有研究顯示助人者個人生命經驗與替代性創傷的相關性。邱春蘭

(2009)綜合文獻指出有個人創傷史的工作者形成替代性創傷的可能性更高,

因為這份工作可能再次引發創傷記憶,並且引出強烈的情緒反應。邱麟閔

(2015)研究自殺關懷訪視員之替代性創傷經驗,發現因個人生命經驗投入自 殺防治工作的訪視員,在直面服務對象的苦痛生命經驗時,會勾起自身過往的 生命事件,內心因此再起波瀾,且因「助人者」的包袱而易忽略內在情緒、甚

36

而形成創傷。楊琇文(2014)研究性侵害防治社工的替代性創傷經驗,發現受 訪者過去雖無重大創傷經驗,但仍可看出其個人生命經驗與工作中某些事件的 對照呼應。

無論國內外文獻皆揭示治療師的個人成長和創傷經驗歷史對助人工作有所 影響,而直接針對治療師個人創傷史與替代性創傷相關性之研究,目前國內現 有文獻僅1篇。高志岳(2017)研究「助人專業人員的替代性創傷與個人創傷 史及人際親密能力之關係」,係針對不同職業之助人工作者的替代性創傷與個人 創傷史之量化研究,其中發現創傷史-自覺復原程度對替代性創傷有顯著預測 力。因此,本研究將以質性研究法深入探求諮商心理師的個人創傷經驗、替代 性創傷及兩者之間關聯的樣貌。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