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二節 研究者與研究參與者
一、研究者
(一)研究者的背景
研究者現為心理諮商所碩士班研究生,曾修習「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
「諮商技術專題研究」、「研究方法論」等相關課程,並已完成臺灣學術倫理教 育資源中心之「學術研究倫理教育課程」6小時、「人類研究倫理教育訓練課 程」7小時。
過往從事四年兒少領域暨災變領域的社會工作員,陪伴失依喪親的個案及 其家庭。就讀研究所期間,則於大專院校學生輔導中心進行兼職實習一年,以 及醫院自殺防治中心全職實習一年,相遇許多具有受創經驗的個案,也觀察自 身及周遭助人者如何因應個案所帶來的情緒與壓力。正因如此,研究者發現助 人者難免受到替代性創傷的影響,甚至會出現逃避(如對個案請假感到放鬆、
不探問個案創傷經驗重要細節等),並伴隨情緒壓力反應,也因此得以看見助人 者當下情緒調適策略的多元,與對於助人者後續如何持續因應替代性創傷感到 好奇。這些學習經驗使研究者更能理解具有創傷經驗的人、出現替代性創傷反 應的助人者,進而想對替代性創傷的種種一探究竟。
(二)研究者的角色
研究者在本研究中身兼訪談員、逐字稿謄寫員、資料分析者與報告撰寫 者。為確保擔任訪談員角色時能有效理解與掌握訪談大綱的重點與維持一致 性,研究者將獨立進行所有訪談工作,並於單次訪談後一日內完成訪談後札 記、一週內完成逐字稿之謄打,以臻還原訪談過程中研究參與者所欲傳達的想 法、感受,盡可能呈現貼近真實的文本。
同時,研究者亦將對研究資料保持開放、客觀、好奇的態度,對創傷經 驗、替代性創傷經驗先予以放入括弧中,不預設立場,透過逐字稿進行編碼與 反覆閱讀,推敲字面意義與隱而未說的隱意,從完整的脈絡中加以分析,以探
41
究資料所欲呈現之意義,並將謹記研究者的立場與初衷,忠實映現研究結果。
二、研究參與者的選取
(一)研究參與者條件:
本研究的研究參與者為具有創傷經驗的諮商心理師,需具有以下四項特 徵:
1. 過往曾遭遇創傷經驗,由於創傷是為研究參與者本人過去童年或成年後 主觀感知創傷事件對其個人身分、信仰、世界觀、安全感等層面造成影 響,因此不限指創傷類型,惟研究參與者目前已非處於創傷情境中。
2. 領有諮商心理師證書,且曾實際服務於相關工作場域,如社區心理諮商 所、醫療院所、各級學校諮商中心…等,至少二年以上。
3. 在進行心理諮商服務的過程裡,曾有替代性創傷的經驗且自覺已調適,
且能詳細描述其替代性創傷經驗過程的想法、感受等。
4. 口語表達清楚,且願以開放的態度回溯個人創傷經驗與替代性創傷經 驗。
因研究參與者的條件特殊,研究者計畫透過人際關係網路邀請符合資格的 研究參與者,是故將採取立意取樣中的滾雪球法(snowball sampling),邀請3 至6位研究參與者,將視研究資料蒐集飽和與多樣性程度彈性調整訪談人數。
每位研究參與者將進行1~2次,每次60~90分鐘的研究訪談資料蒐集。
(二)研究參與者招募過程
研究者在招募研究參與者的過程,主要使用人際關係網絡以及臉書相關社 團進行宣傳,招募過程約進行一周,即已招募四位研究參與者,然其中一位非 諮商心理師,因此考量研究參與者之條件與人數尚足,因而予以排除,此後,
亦無再有新增之研究參與者。
(三)研究參與者背景描述
42
研究者整理研究參與者之相關背景(詳見表3-1),然為避免暴露研究參與 者可辨認之訊息,因此模糊相關資料,針對其描述個案之內容,則以「他」作 為主詞,以利大致了解研究參與者之現況。
研究參與者的年齡皆落在35至45歲之區間,工作年資皆達5至10年,是 為較資深之諮商工作者,工作場域則在社區與學校場域,工作地區在北部者有 兩位、中南部者有一位。
研究參與者對於替代性創傷皆有基礎的認識,在其經歷替代性創傷後,已 能覺察與辨認,而研究參與者之替代性創傷明顯發生、造成深刻影響,皆在其 諮商工作的初期、當時皆為專任心理師。
而對於個人創傷經驗,最早皆發生在童年階段,飽受家庭忽視、家庭暴 力、與性創傷的重大事件,也影響其後來選擇從事諮商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三位研究參與者在大學階段皆非心理或諮商本科系,爾後 輾轉成為諮商心理師。
表3-1研究參與者基本資料
研究參與者 性別 年齡 婚姻 狀況
工作 年資
工作 場域
工作 地區 波波(B) 男 35-45歲 已婚 5-10年 社區 北部 木棉(M) 女 35-45歲 已婚 5-10年 學校 北部 小右(Y) 女 35-45歲 已婚 5-10年 學校 中南部
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