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形成替代性創傷的因素與影響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形成替代性創傷的因素與影響

31

32

而,在倖存者的復原過程,治療師也會經驗到一些正向的情緒體驗。

2. 生理經驗:治療師可能會感到疲憊與缺乏能量,甚至出現一些非疾病問題的 生理症狀,包括疼痛、噁心、頭暈、頭痛、肌肉緊張或酸痛、與呼吸困難。

3. 認知經驗:反映了治療師「當下」的認知過程或對其個人生活的干擾,如侵 入性的想法、畫面、惡夢;個人生活與職業生活的界線變得模糊;有意識與 無意識希望避免接觸創傷的人事物(如希望個案會談請假、不詢問個案有關 創傷的細節)。然而,見證倖存者的復原力將對治療師自身困難、生活及其 專業工作的想法產生了正面影響。

4. 行為反應:代表治療師與創傷倖存者接觸時表現出的行為,如迴避他人(不 談論工作、避免親密關係)或高度警覺而過度保護他們所愛的人。而正向的 行為反應則提升了對自身脆弱性的認識,並因此更投入於個人生命、欣賞生 活中的人,或更有動力面對與處理個人困難。

圖2-2 替代性創傷與成長的認知模式(資料取自McNeillie與Rose(2021)基

於Cohen與Collens(2013)的研究發現之整理)

此模式體現了替代性創傷與成長的相依相存,固然替代性創傷對治療師個 反覆接觸創傷故事

見證個案的 復原力和成長

改變對自我、他人和世界的信念

情感經驗 生理經驗 認知經驗 行為反應 現有的

世界觀 受到挑 戰和改 變,導 致了相 對的世 界觀

通過一個有 意義的過 程,使新的 信念融入舊 的信念,豐 富個人的世 界觀,促進 成長和發展

33

人生理、心理、社會、生涯等各層面影響甚鉅,然並不表示每個人都會有負向 的轉變(邱春蘭,2009;Pearlman & Saakvitne, 1995)。其中治療師如何覺察、

回應替代性創傷是為箇中關鍵。

而國內各家學者則從不同角度探討影響替代性創傷的因素,如將之劃分為 個人層面、環境層面;內在系統、外在系統;或個人方面、專業方面、組織脈 絡方面等,然皆離不開治療師個人本身、創傷治療的本質與組織環境的脈絡因 素。

以下綜合國內替代性創傷相關文獻之發現,將影響替代性創傷的因素歸納 為個人層面、專業層面與組織層面。

1. 個人層面:年齡(壓力源被知覺到的方式根據個體當時的年齡和發展階段 而有所不同)、性別(女>男)、人格特質、情緒類型、個人史與生活壓力 事件、調適風格(如何評價替代性創傷經驗的方式以及調適態度)、自我 照顧策略、對痛苦的忍受力、社會支持等。

2. 專業層面:接案經驗、持續督導訓練、遵守倫理、同理心的運用、對助人 工作的態度、工作上缺乏控制感,以及涵括創傷治療的本質與間接目擊者 的角色。

3. 組織層面:組織本身的工作環境、組織的策略(對個案的管理與態度)、 個案類型與創傷個案量(暴露於創傷個案的比例)、聘用狀態與薪資等。

在助人工作領域,當事人往往因著身逢困境而來到助人者的面前,助人者 則透過傾聽、同理嘗試更加理解與貼近當事人,並從旁協助與推動改變的可 能。然這一過程中,助人者不可避免的聆聽當事人的創傷經驗,感受到人對於 另一個人的殘酷與可怕,無形中成為另類創傷現場的目擊者,加上個人特質、

情緒調適方法、社會支持系統等因素影響,而逐漸積累、最終形成替代性創 傷。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