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結論建議與研究限制
第三節 研究者的反思
138
139
如果在我腦中盤旋,我極度的自責與愧疚,如果我多做一點是否就能挽回這個 個案?後來的日子裡,我對個案們變得極為警覺,他們一旦透露自殺意念,我 就會拉近電訪的頻率,我也曾夢到這個個案,即便我不知道他的長相,我不知 道他沒有告訴我的其他一切,但在夢裡我知道是他。好一陣子,我下班後就窩 在沙發,感覺極度的疲憊,我不知道我是否還能再承受個案自殺身亡。後來許 多被觸發回憶的日子裡,我總是第一個想起這個個案,以及伴隨而來的是其他 嚴重創傷個案之經驗。
此外,我也曾在跟某個個案會談的時候,他說有想到一件事情要告訴我、
但還沒說的時候,我的內心已大吼著:「不要告訴我、我不想聽」,即使我知道 那是一個重要的訊息,但我感覺無法再承受,不過表面仍舊穩定的傾聽之。後 來跟督導聊起這件事,才發現不僅是我、大家都會,那似乎是「正常」的。可 是內在那強烈的情緒,我很難說服自己那是正常,後來在做這個研究時,才確 定了那是替代性創傷。所謂「正常」,是因為在實習單位裡個案們普遍是如此的 狀況,這也讓心理師逐漸習以為常,但若放在其他機構裡,則不是那麼正常的 狀況。如此一來,心理師可能在遭受這般衝擊之時,或許可以及早發現是替代 性創傷之影響。
貳、過度同理投入於創傷之中,替代性創傷油然而生
在過去社工工作中,我曾對資深工作者分享的個案狀況,感到極為沉重與 難以負荷。在921的紀錄片中,有失依個案在拿到父母家人的罹難慰問金後,
看似肆意揮霍,然而隱藏在此行為之下的是---那是父母身故的錢,又怎麼留得 住呢?又怎麼會想留下呢?
我跟多數的921個案並不熟悉,但是因為工作所需、因為想了解他們,而 逐漸的去理解與感受他們的經歷,尤其後來因為機構有研究需求,我被賦予重 新看過往的紀錄之責,因此更進入他們的世界,情感交融的過程裡,替代性創
140
傷也隨之出現。即便我離開這份工作已近三年,卻每每在地震時,都有股難以 言喻的痛感以及心疼的情緒。
因為論文,重新觀看過去在助人工作中所受的替代性創傷,我才能抽絲剝 繭其中究竟是什麼,也因為看見,而更理解自己對個案的過度同理。
參、研究參與者的創傷與替代性創傷對研究者的衝擊
即使我懷抱著尋找具創傷經驗與替代性創傷的諮商心理師之研究參與者,
我也未曾想過訪談過程中也會受到研究參與者的影響。在打逐字稿前,我有我 的抗拒,包含著創傷經驗的難以再次聆聽,以及對逐字稿本身耗時而有些厭 煩。在打逐字稿過程裡,我也會隨著訪談當下的狀態變化而再有起伏,開心時 不免笑出聲,痛苦時則升起逃避之心,無論是其創傷經驗或是替代性創傷經 驗,都令我感到不適。我之於波波的燒燙傷替代性創傷,我也感覺自己的傷疤 處隱隱作痛,我也回想起童年時包著壓力衣的痛苦,更記得因為悶熱脫掉壓力 衣而被父母責罵的委屈心情。之於木棉的創傷與替代性創傷經驗,則令我不免 想像被傷害的過程與情景,栩栩如生的家暴的畫面、身體上的傷痕…,都讓我 感覺創傷的龐大。之於小右的創傷與替代性創傷的經驗,讓我連結至過往個案 的經驗,嚴重的性創傷與個案離世,皆使我感覺極為沉重。
然而當我把我過去的經驗給懸置起來,並且在爬梳研究參與者的替代性創 傷經驗的過程,我逐漸發現,我並沒有過度同理與陷入研究參與者的經驗,我 所作為的角色有所不同。訪談者與研究參與者、助人工作者與個案,其中隱含 著我對助人工作者的想像(感同身受、更多地理解個案),以及身為訪談者所在 的位置是從各個角度、保持著距離觀看研究參與者的個人創傷與替代性創傷之 經驗。這兩種角色之間的差異,在於我沒有試圖去感受到研究參與者的感受,
我沒有把自己泡進那份情緒中去品嘗體會,因此歪打正著地以抱持著情感卻未 涉入其中,而不至於在訪談與分析中再受創。
141
最後,無論在我自己、研究參與者的個人與助人工作中的創傷經驗,皆在 在彰顯了人性中的「醜惡」與「殘酷」,令人感到痛苦與無望。然而,即使身處 如此殘忍險惡的創傷資料中,研究參與者仍抱持著初衷繼續投入於諮商工作,
以期為創傷個案帶來理解與療癒的力量,展現了人性中的「至善」與「韌性」。 如此不同的兩極,在諮商中同時顯現,也令我領會到有陰影的地方必會照進陽 光,人世間有醜陋、糟糕、汙穢之處,同樣也存在著美好、幸福與璀璨。
142
143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昭惠(2010)。助人者看不見的傷口:心理助人者替代性創傷形成歷程之初探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
王嘉瑜(2011)。兒童及少年安置機構社會工作者處遇經驗之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靜宜大學社會工作與兒童少年福利學系。
李俜怡(2018)。實習諮商心理師處遇危機個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屏東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系碩士班。
周詩婷(2010)。大專校院諮商師替代性創傷經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所。
林怡廷(2021)。助人工作者的替代性創傷與復原歷程-以基督徒助人工作者為 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灣神學研究學院文學碩士班-靈性諮商組。
邱春蘭(2009)。社會福利機構內創傷心理治療諮商員之生命故事敘說〔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諮商心理學研究所。
邱琇琳(2005)。專業助人者之替代性受創與因應策略—以公部門家防社工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
邱麟閔(2015)。自殺防治關懷訪視員替代性創傷與因應之研究—以嘉義縣、市 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生死學系碩士班。
柯鈺涔(2021)。社工受理媒體所報導重大成人保護家暴案件之處遇歷程〔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
胡峯鳳(2007)。大專院校諮商師替代性創傷、自我照顧及組織脈絡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
胡嘉琪(2018年8月1日)。助人前,先照顧好自己的傷:胡嘉琪博士談「創 傷知情」與系統性支援。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
144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00979
高志岳(2017)。助人專業人員的替代性創傷與個人創傷史及人際親密能力之關 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玄奘大學應用心理學系碩士班。
張佳雯(2011)。「輔導」性交易少女之挑戰:工作者的實踐與敘說〔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
張惠淨(2016)。個人,還是環境?--影響社工員替代性創傷的因素〔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慈濟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班。
張語晴(2020)。心理專業助人者同理陷入預測替代性創傷之研究──以專業耗 竭為調節變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研究 所。
陳姿穎(2019)。救災人員參與重大災害之壓力調適敘說分析研究-以消防人員 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班。
陳晏琮(2011)。看不見的傷痛:從災難事件探討國軍心輔人員面對替代性創傷 的歷程與回應〔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社會工作碩 士班。
鈕文英(2017)。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二版)。雙葉書廊。
曾昭兒(2014)。流轉在正念減壓治療的受苦與自我:一位負傷諮商師的敘說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所。
楊琇文(2014)。人溺,己溺?──性侵害防治社工替代性創傷歷程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學系家庭諮商與輔導碩士 班。
雷婷蘭(2017)。家庭暴力防治官替代性創傷之研究-以高雄市政府警察局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央警察大學公共安全研究所。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心理出版社。
鄭淑靖(2015)。諮商心理師人格特質、替代性創傷與生涯承諾之相關研究〔未
145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諮商心理與復健諮商研究所。
鄭雅慧(2013)。臺灣地區社工員替代性創傷之概況與其影響因素〔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社會工作系碩士班。
盧靖婷(2021)。替代性創傷與工作生活平衡關係之研究:探討工作壓力與知覺 主管支持之中介與調節效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科技大學人 力資源發展系。
謝賀先(2020)。家庭暴力防治官替代性創傷形成歷程與因應策略之研究-以臺 北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犯罪防治學系兩岸與犯罪防治 碩士在職專班。
簡慧芬(2010)。醫務社工情緒勞務負荷與替代性創傷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中正大學勞工所。
衛生福利部統計處(2022年3月31日)。兒童少年保護-受虐類型。衛生福利部 統計處。
https://dep.mohw.gov.tw/dops/lp-1303-105-xCat-cat04.html
Association, A.P.(2014)。DSM-5 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臺灣精神醫學會
譯)。合記。(原著出版於 2013 年)
Bloom, P. (2017)。失控的同理心︰道德判斷的偏誤與理性思考的價值(陳岳
辰譯)。商周。(原著出版於 2016 年)
Gilbert-Eliot, T.(2021)。療癒次級創傷-助人工作者的自我療癒指南(陳映廷、
陳怡君譯)。遠流。(原著出版於 2020 年)
Lipsky, L.v.D., & Burk, C.(2020)。創傷照管:照顧別人的你,更要留意自己的 傷(林宜汶譯)。究竟出版社。(原著出版於 2009 年)
Pearlman, L.A., & Saakvitne, K.W.(2002)。創傷與治療師--亂倫生存者心理治療 中的反移情與替代性受創(洪素珍、楊大和、黃燕珠譯)。五南出版社。
(原著出版於 1995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