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二節 木棉的故事

童年時期,木棉的父母常因瑣事爭吵,動輒拳腳相向,從小即目睹暴力的 木棉,幸與外婆同住受到保護,方得以度過一段安全無慮的時光。小學後,木 棉回家與父母同住,家庭暴力仍是家庭常態,甚至殃及木棉。木棉的母親極為 高控制且有高度的潔癖,經常嚴厲批評看不慣的地方。木棉從小就時刻警覺於 父母是否又失控打架,以免遭受池魚之殃,身心長期處在巨大壓力的情形下,

木棉有退化的反應,邏輯思維過程也難免凍結,影響其數理學業的表現。母親 因此更是偏心於妹妹,甚至在規劃全家旅遊時意圖排拒木棉在外,幸而母親的 友人勸說且表達對木棉的接納後才不了了之。木棉也暗自下定決心,在考取大 學後,就要飛奔似的離開原生家庭。

木棉摸索個人的興趣與職涯方向,輾轉成為諮商心理師,之後在學校體系 中提供心理諮商服務。遇見許多被家長忽視、暴力、拒學、或自殺自傷等議題 的個案,木棉從中發現自身身心狀態深受個案的影響,也再回頭檢視個人創傷 經驗。

壹、木棉的替代性創傷經驗 一、替代性創傷的經驗

木棉長期接觸兒童與少年個案,其中不乏遭遇創傷的個案,多半因為家庭 議題,常合併學習動機低下、過動、拒學、人際關係不良以及自殺或自傷的狀 況,實際反應其內在的無助、無力與無希望感。

長期與這樣的個案工作,木棉難免受到影響,身心狀況與壓力週期性的反 撲,有時也會對整個系統感到無能為力。

以下為木棉替代性創傷的形成脈絡:

(一)從「滴水」到「穿石」:一點一滴地暴露在創傷個案資料中,久了自然形 成替代性創傷

80

多年來,木棉累積了許多接觸創傷個案的經驗,一點一滴地浸泡在創傷人口 中,無可避免地會受到創傷治療所帶來的影響,感到絕望、無力,有時候似乎只 能陪伴著這樣的個案與案家,如同對著一碗難吃的食物般,一人一口一起嘗試把 它吃完。

我每天都在創傷人口中,對,很明顯就完全浸泡在裡面。(ML1026)

我就覺得說我就每天都是服務這樣的類型的案家,跟這樣的…,然後很難說 找到什麼成就感跟希望感,那有時候很像陪著這個人,對,你分一點、你分 一點你難吃的東西給我吃,就那種感覺,就是你這碗吃不完、我幫你吃吧,

就那種感覺,對,所以我覺得、所以我覺得大概在這…。(ML1026)

(二)從「不定期」到「週期性」的身體不適:省思具有規律性身心反應的意 義

1. 一旦休息就身體不適

替代性創傷開始發酵時,木棉尚未意識到這是什麼,清楚的是只要一休息或 放假,個人身體狀況就會明顯不佳,十分疲憊、眼睛鼻子嚴重過敏、只能躺在床 上休息,升起諸多離職的念頭,呈現出習得無助的狀態等。

我當然一開始我當然沒有想過說這叫替代性創傷,只是只是覺得很疲憊,然 後跟常常很想離職,然後什麼事都不想做,就是很像類似習得無助這樣子,

然後在我工作裡面每天都覺得累,然後每天都覺得身心狀況不好,一旦放假 或是說休息的時候,整個身體的反撲很大,那個反撲很大,就很像是想像是 身體就是強行重開機這樣子,你不得不休息。舉例來講我就會很嚴重的過敏,

而且過敏狀況好像重感冒這樣子,只差沒有發燒(是很嚴重的那種),很嚴重,

眼睛鼻子都沒辦法好好的,就是睜不開,很累、躺在床上,就是我在起初,

我覺得是我身體差。(ML1026)

81

2. 逐漸演變成週期性的身體不適

身體愈漸不佳的狀況,使木棉開始關注自己究竟怎麼了。一段時間下來,發 現竟然具有規律性。加上過往對替代性創傷的初步認識與對自己創傷治療工作的 特性,木棉知道自己受到替代性創傷的影響了!

我後來發現沒有耶,我每次都是一個禮拜、週期性的,就是那一陣子特別疲 憊,那個週期性就會出來。然後加上後來就開始發現到替代性創傷的一些相 關的。其實我沒有真的去研究,但是我自己很清楚,我覺得那個應該就是,

因為我覺得我每天都在創傷人口中,對,很明顯就完全浸泡在裡面。(ML1026)

(三)從「身體不適」到「替代性創傷」:覺察這些反應乃因替代性創傷 木棉回顧專業生涯,發現家暴個案的創傷對自身的影響是極為強烈的,對 其價值觀、身體、情緒等層面造成諸多影響,有些能隨著週期性的規律擺盪來 回,有些則一去不返。

1. 價值觀的變化

木棉原對人生抱持著積極的態度,嘗試爭取目標,但是歷經多年與創傷個案 工作後,逐漸轉向期許安然、不要出現風風雨雨就好,也從對現狀失望逐漸循環 到不期待就不會失望的安全狀態。

然後對於失望感,因為沒有期待就不會失望,可是其實有時候往往你會對於 現狀你會感到失望,然後覺得那個失望又讓人開始有個循環是,那不要去期 待那麼高,對,我覺得這個變成一種我不確定它是不是惡性,但就是目前是 一個平衡的狀態。(ML1029)

我本來好像對於人生這件事情,我的概念其實有點比較、我其實算是蠻積極 的人,可是,好像其實默默的,我覺得好像有點那種安然,然後不要出什麼 風風雨雨,然後平衡,然後這樣就好。我不確定這個是不是算改變,對,我 人生觀有一點點的不一樣,在好像有很多事情我變的沒有那麼想要去積極的

82

爭取。(ML1026)

2. 人際需求的變化與影響

面對創傷個案耗盡了木棉諸多的力量,回到私人生活時,不免會對家人投予 被理解與被照顧的期待。有時也可能帶著滿載的情緒回家,不免因小事而點燃怒 火,因而更感覺到愧對家人。

比方對我小孩、對我、對我先生,我會有些期待,我會有期待他們會去照顧 到我的感受,然後希望他們能夠理解我其實今天真的很疲憊、我想休息,可 是事實上,我覺得當然你不可能總是這樣去要求別人,不能一直把自己情緒 帶回家,所以我慢慢現在這部分還是有在做平衡,這個是我有覺察到的時候。

可是我常常還是沒有辦法覺察,像我有時候就會發現我情緒就很容易爆炸,

那個爆炸不是針對家裡面的誰,是針對一些小事情,比方說什麼、比方說鄰 居怎麼樣或幹嘛,我就會很生氣,類似像這樣子,對。然後有時候太過生氣,

太過生氣的狀況之下就很像自己當下斷線,對,很容易,但是當然也努力在 克制,可是我就發現好像也有一點週期性、就是定時的還是會。然後同樣的 就會出現那個罪惡感,爆炸完了就覺得:「天啊!我幹嘛?會嚇到小孩啊!然 後何苦呢!」對啊,就會是這樣,就這種感覺,所以我就覺得影響層面很蠻 多的。(ML1028)

3. 經常感到疲憊、免疫力下降

長期與創傷個案工作,木棉的身體出現許多慢性疲累或發炎反應,如感覺滄 桑與疲累、免疫系統不好、嚴重過敏到像重感冒等。

非常差,而且我這五年真的也覺得自己,不能講說老很多,因為我覺得老是 主觀感受、不客觀,不能說真的怎麼長魚尾紋什麼、也沒有,是疲憊,然後 跟身體狀況變很差,然後免疫系統變不好,對。(ML1027)

83

只是覺得很疲憊,然後跟常常很想離職,然後什麼事都不想做,就是很像類 似習得無助這樣子,然後在我工作裡面每天都覺得累,然後每天都覺得身心 狀況不好,一旦放假或是說休息的時候,整個身體的反撲很大。(ML1026)

4. 對個案工作感到絕望、無力與無助

對個案的狀況感到無能為力,即使用盡全力,卻不知道如何能幫得上個案,

因而試圖更用力地去做更多,反而造成彼此更大的壓力,更感到絕望與無助。

比方說對於某些扶不起的個案來講,我態度就比較嚴厲,然後我覺得我的嚴 厲,不是說我真的要去教訓他、教育他,而是我會有種我不知道怎麼做,幫 助你在你的困境裡,因為我看不到你現在發生了什麼事情,我希望他能夠往 前那麼挪、那麼一小步都好,你就會變得很努力,費力在做這件事情,拖著 一個牛啊,或者是石頭啊,對,往前就是1、0.5公分這樣,然後回頭又很生 氣自己,就生氣自己何苦、幹嘛這樣子。(ML1031)

會呀,也會生氣、生氣他也會生氣自己,然後也會很想要跟他講很多大道理,

然後也會很想要代替,好像代替他的爸爸媽媽一樣去教育他,去告訴他你要 怎麼做,因為很清楚他們家的確沒有這個角色,然後但是我就發現其實這樣 孩子他也會有壓力,然後他跟你的關係很好,也因為很好,所以他願意坐在 那邊聽我講那麼多,所以我就更加不行,怎麼會變成這樣呢?對,所以我現 在也在想我要去修正這個部分,因為我自己是覺得好像這麼不放過自己,也 很像不放過他們,就是複製不放過我自己這件事情。(ML1033)

5. 記憶閃現

在個案揭露了所遭遇的嚴重創傷,木棉對彼情彼景的記憶愈加深刻,個案如 何被打、被燒手…,都在木棉的心中揮之不去,彷彿烙印在心中。

這個替代性創傷比較都是在家暴孩子,然後我自己應該說很早的、也很早很

84

早開始比方說我、我印象很深刻,我印象很深刻有一個我有一個個案,然後 他是被被打了,可是那個不單單只打而已,他偷東西,然後被家裡面被家人 就是修理,被爸爸跟同居人修理,然後他修理的方式是用火燒、燒他的手,

他用哪只手偷就燒哪只手,然後我的個案我知道他這件事情真是一直在我心 裡面,因為我後來再也見不到這個個案,因為他就緊急被安置了,我就見不 到他。(ML1023)

(四)從「替代性創傷」到「因應」、再到「調適」:從無意識因應到有意識調 適替代性創傷

1. 因應方法

(1) 透過糖果、甜食轉換情緒

曾有一段時間,壓力大的時候,木棉喜歡吃糖果、甜食,以調節情緒。

以前就會吃一些,不確定飲食算不算,我有一陣子很喜歡吃糖果,然後喜歡 吃那種甜食,可是因為我身體也不是很好,所以說吃很容易就會發炎反應(對 因為過敏),對,就會加劇。我現在反而很少吃甜的,但就是有控制。壓力很 大的時候,我都會想吃糖果,像我開車嘛,然後有一陣子車上就會放糖,然 後現在是改放無糖的喉糖,但還是有點甜味,就是我就會需要那種東西,然 後就比較有精神一點(就會真的有效果出來)。對,但是我現在就克制、就減 糖,所以我改換無糖的,不然的話那是蠻嚴重很恐怖的事情。(ML1040)

(2) 追劇、在家獨處

木棉曾以追劇或無目的的獨處作為因應之道,但發現並未能有效幫助調整個 人身心狀況。

追劇吧、懶在家。可是我先生是最常做這件事情,就是在家裡面,問我覺得 我想去哪去哪?我都不想去,然後然後如果剛好我小孩跟我先生都出去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