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綜合高中「歷史」教學綱要

在文檔中 教學綱要 (頁 49-57)

壹、目標

綜合高中必修科目「歷史」課程欲達成之目標如下:

一、提高學生對歷史的興趣,進而主動學習歷史,了解臺灣歷史。

二、了解臺灣各族群的文化及其處境,以更寬廣的心胸平等看待各族群,建立普世 性的價值觀。

三、培養學生的鄉土情懷,珍惜愛護臺灣的文化資產以及具備人文素養。

四、認識歷史的特質─過去、現在、未來的不可分割性,懂得記取歷史教訓,具備 人道精神。

五、培養學生獨立思考之能力,了解歷史變遷的因果關係,使具備批判,推理、反 省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六、了解歷史解釋的重要性以及多元的看法,具備宏觀的眼光及微觀的思考。

貳、核心能力

綜合高中必修科目「歷史」課程欲培養之核心能力如下:

一、具備時間、空間之觀念,才能真正掌握歷史之脈絡。

二、能融入歷史情境之中,更真切的了解歷史真相,不失於偏頗。

三、釐清何謂歷史事實與歷史解釋之差異,探討歷史解釋背後所蘊含的意義。

四、了解歷史可以鑑往知來、凝聚民族向心力、 尊重不同文化等功用。

五、培養讀歷史書能力,了解史家的寫作意義,看人人能看到的書,見人之所未見。

六、具備問題意識,培養蒐集、分析、運用資料解決問題之能力。

叁、教材綱要

綜合高中部定必修「歷史」課程計 2 學分,開設於一年級。

主題 主 要 內 容 說 明 參考節數

、 臺 灣 地 名 沿 革

1.臺灣名稱的由來

2.原住民命名之地

3.西洋人所命名

4.漢人所命名

5.日本人所命名

1-1 藉由臺灣地名的探討,了解到臺灣之所以 稱為臺灣。

2-1 透過原住民命名的地名,了解到早期原住 民分布的生活空間。

3-1 透過西洋人命名的地名,知道西洋人何時 來到臺灣,以及在臺灣哪些地方停留。

4-1 透過漢人所命名,知道明鄭時期的營盤田 及清朝時期的開墾狀況。

5-1 透過日據時期的地名,知道日本人如何移 民臺灣,如何進一步將臺灣改造。

2

、 臺 灣 史 前 文 化

1.舊石器時代

2.新石器時代

3.金屬器時代

1-1 明白史前遺址文化上的先後順序及差異。

1-2 本節在敘述臺灣舊石器時代有哪些考古遺 址及其文化特色。

2-1 敘述新石器時代重要遺址及文化特色,與 今日各原住民間的關係。

3-1 敘述金屬器時代各重要遺址的分布,及其 與周遭環境的關係。

3

、 原 住 民 世 界

1.原住民的族群與 分布

2.神話傳說

3.原住民的社會組 織及風俗文化

4.原住民的經濟生 活

此章節有關原住民的介紹,主要以荷據之前的 社會文化為重點,17 世紀以後的發展,則 在下面各單元中分別加以敘述。

1-1 原住民名稱的變遷及其分類。

1-2 原住民族群的分布。

2-1 原住民各族的神話傳說。

3-1 原住民的部落組織及其型態。

3-2 原住民的祭祀組織、婚姻制度。

3-3 原住民的歲時節慶。

4-1 原住民的建築樣式。

4-2 原住民的謀生方式。

4

主題 主 要 內 容 說 明 參考節數

、 外 力 入 侵 時 期

1.臺灣與世界

2.荷蘭統治時期

3.西班牙的統治

1-1 大航海時代的來臨,臺灣遭逢各方勢力的 侵入。

2-1 荷蘭入據臺灣。敘述荷蘭之對外政策,以 及如何從澎湖轉而進入臺灣。

2-2 荷蘭對原住民的政策。

2-3 荷蘭與漢人的關係,諸如郭懷一抗荷事件。

2-4 荷據時期的臺灣社會與經濟。

3-1 西班牙在北臺灣的統治、西荷衝突。

3-2 西班牙的教化事業。

3

、 明 鄭 時 期

1.從鄭芝龍到鄭成 功

2.荷鄭大戰

3.明鄭對臺經營

4.鄭清交涉與明鄭 衰亡

1-1 可從鄭芝龍如何成為明末東南海上霸權,

談到明朝的滅亡及鄭成功的崛起。

1-2 南京敗退,敘述鄭成功如何中計從南京敗 退,何斌見鄭成功事宜。

2-1 明鄭之攻臺戰略,鄭成功如何排除萬難,

積極準備攻臺,以及雙方的接戰。

2-2 長期包圍熱蘭遮城,與荷蘭之間的對戰。

2-3 明鄭與荷蘭之議和,以及荷蘭之退出臺灣。

3-1 明鄭的內政,敘述明鄭內部的政治變化,

以及在臺的行政制度。

3-2 面臨清軍海禁、遷界令之威脅,明鄭的因 應之道,以及對臺灣的開發。

3-3 一面內地化,同時在地化。

4-1 明鄭與清廷的交涉。

4-2 澎湖海戰及明鄭的滅亡。

4

主題 主 要 內 容 說 明 參考節數

、 清 代 前 期

1.清初之棄留臺論 爭

2.清初政治經濟

3.民變與分類械鬥

4.社會文化的變遷

1-1 施琅攻取臺灣後,清朝因臺灣是彈丸之 地,一度引起激烈的保臺或棄臺之爭。

1-2 消極治臺政策。

2-1 渡臺禁令的頒布及其影響。

2-2 土地的拓墾及水利的開發。

2-3 農業生產與商業的發展。

3-1 清初各項民變。如朱一貴、林爽文、戴潮 春事件

3-2 由於移墾社會性質,導致男女比例嚴重失 衡,羅漢腳充斥,一旦有事則易形成分類 械鬥。本節宜敘述分類械鬥的背景、分類 械鬥的形式。

4-1 漢人與原住民土地關係。

4-2 平埔族的遷徙與漢化。

4-3 漢人的風俗習慣及民間信仰。

4-4 清朝在臺灣文教事業及士紳階層的形成。

4

、 清 代 後 期

1.日軍侵臺與沈葆 楨治臺

2.丁日昌的建設 3.法軍侵臺與臺灣

建省

1-1 十九世紀後期列強之侵擾、天津條約與臺 灣開港。

1-2 琉球與中國、日本關係與牡丹社事件。

1-3 沈葆楨來臺的因應對策與積極治臺。

2-1 丁日昌的各項行政、經濟措施。

3-1 法軍侵臺與臺灣保衛戰。

3-2 劉銘傳在臺灣的各項建設及對原住民政 策。

3-3 行政區域的演變

4

主題 主 要 內 容 說 明 參考節數

、 日 治 時 期

1.殖民統治下的臺 灣

2.社會與文化變遷

3.皇民化運動下的 臺灣

1-1 臺灣民主國與臺民的武裝抗日、日本對臺 民的無差別屠殺,如三角湧、西螺、臺南、

雲林等大屠殺。

1-2 日本對臺灣的政治與社會控制。如保甲 制、壯丁團、警察王國、六三法、匪徒刑 罰令等以及各項調查事業的展開、基礎建 設的推動。

2-1 日本對臺的教育政策。

2-2 殖民地的社會與文化。

2-3 臺灣的社會運動,諸如六三法撤廢運動、

新民會、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治警事 件、臺灣文化協會、地方自治聯盟等。

2-4 文學藝術的發展。

3-1 皇民化運動的展開 3-2 戰時的統制經濟 3-3 軍事動員

8

、 當 代 臺 灣

1.政治、外交的演 變

2.經濟發展與社會 變遷

3.文化的發展

4.世界體係下的臺 灣

1-1 戰後的接收與政府遷臺。

1-2 威權體制的轉變。

2-1 經濟發展。

2-2 外在經濟的挑戰。

2-3 社會變遷與生活形態的改變。

2-4 變遷下的臺灣原住民與客家人。

3-1 教育的發展。

3-2 文化的演進。包含臺灣社會各項藝文活 動、民眾

4-1 兩岸關係。

4-2 臺灣的國際地位及未來。

4

肆、實施方法

一、教材編選

(一)綜合高中歷史教材須根據上述教學目標與教材大綱的規定編寫。教材內容宜 銜接國中歷史教科書但應避免重覆,並配合綜合高中學生程度及需求,使具 備時空觀念,特別是培養上述核心能力之分辨歷史解釋、歷史事實之不同。

(二)教材儘量蒐集學界目前為大家所公認的研究成果,且要避免政黨色彩或流於 意識形態,應堅持史學之客觀性。

(三)內容資料及所附圖表務必正確清晰且與教材緊密配合,文字敘述力求生動流 暢,易於閱讀,比較艱深之詞彙宜附上注音,取材則力求活潑生動與生活化。

(四)儘量蒐錄相關照片及史料,幫助學生理解,以提升學習興趣與教學效果。

(五)列出與課程有關之史蹟地址,提供教師及學生參考,並提供有關臺灣歷史相 關網址,特別是由國科會所主持之數位典藏國家型計畫,應在課文後面提供 相關網址,以達到資訊融入教學。

(六)凡單元中出現之古地名,應附注現代地名或是在地圖中出現,方便學生對照 參考,培養空間觀念。如有譯名,應以教育部頒訂譯名為準。中文譯名在先,

後附原文。

(七)教材所用年代以歷代紀元為主,且附上西元年代。

(八)在適宜的章節將臺灣俚諺融入課文當中,或是在課文註釋放入歷史小典故,

使課文更加生動活潑,達到畫龍點睛之效果。

(九)編寫每一章節時,宜注意其分量,不宜過多以免講述不完。而教師手冊也應 一併提供教師參考,使教學活動能順利進行。

(十)附錄宜增加臺灣歷史年表,使學生對歷史脈絡更加清楚。

二、教學方法

(一)教學時宜考量學生之理解能力,根據教學情況予以調整教法,以達到教學之 目的。特別是使學生對臺灣史有整體觀念,再深入探討各細節。適時提供學 生上臺講述或發表的機會,培養其思考、發表之能力。

(二)靈活運用講述、討論、問題解決、角色扮演、辯論、發表教學等教學法,提 高學生學習興趣,創造活潑的教學環境。

(三)教學時宜就近取材,介紹當地特色及地方特有的歷史事蹟,使學生更能感受

到歷史與自己的關係,產生關懷家鄉之心。

(四)教學時善加利用地圖、圖表、錄影帶及多媒體以及網路資源等做資訊融入教 學,適時提供影像、聲音甚至是簡短影片增進上課之多樣化,提高學習效果。

(五)指導學生畫臺灣各類地圖,使臺灣各地特色融入腦海中。並指導學生產生問 題意識,以及解決問題的方法。例如蒐集資料、分析資料、撰寫報告之方法,

或做田野調查,作口述歷史等,使學生初步了解歷史學的研究方法。

(六)針對歷史事件學界有不同歷史解釋時,宜同時並列介紹,分析其差異性,或 指導學生蒐集相關論文以培養學生之批判思考能力。

三、教學評量

教學評量宜配合教學綱要,針對核心能力加以適當評量。

(一)教學評量的方式,包括配合教學單元的定期綜合評量。以及平常教學中,隨 時考察學生的反應,兼顧認知、技能與情意等教育目標。有以下方式:

1.課堂上教學活動:包含討論、口頭問答、角色扮演、辯論比賽、口頭報告、

等。

2.定期測驗評量:如各類考試,應著重其整體了解,歷史思維,避免考零碎 記憶性的題目。

3.書面資料:包含習題寫作、讀書心得報告、就當地的口述歷史、鄉土史蹟考 查、歷史圖表的製作等,培養學生史學表達、蒐集資料及撰寫報告等能力。

(二)單元評量時宜兼顧城鄉差距、個別差異等,就當地特色做適當的評量。

(三)對於具有特殊能力或學習障礙的學生,宜給予個別輔導。

四、教學資源

各學校應成立歷史科專科教室,其教學的軟、硬體設備宜包含以下各項:

(一)歷史掛圖:如臺灣史前遺址分布圖、臺灣原住民分布圖、臺灣地方行政區劃 沿革表等。

(二)儘量蒐集先民昔日生活所用器物,以及遺址、傳統建築等模型。

(三)相關的碑帖、名畫之影本、拓片或圖片、相片等或將之製作成數位相片,放 在數位相框中,提供學生參考。

(四)歷史教學的投影片、影片、音樂 CD、DVD 等。

(五)視聽設備:電腦、單槍投影機、網路等方便資訊融入教學,將網路上的資源 運用在課堂上。特別是數位典藏的豐富資料及內容,營造課堂的歷史情境。

在文檔中 教學綱要 (頁 4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