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三、綜合高中「公民與社會」教學綱要

在文檔中 教學綱要 (頁 67-71)

壹、目標

綜合高中必修科目「公民與社會」學科係為增進學生的公民資質,其所欲達成 之目標如下:

一、充實社會科學與相關知識。

二、培養多元的價值關懷與公民意識。

三、增進參與民主社會的行動能力。

貳、核心能力

綜合高中必修科目「公民與社會」課程欲培養之核心能力如下:

一、充實心理、社會、文化、政治、道德、法律、經濟、永續發展等多面向公民基 本知識。

二、培養欣賞他人、關懷社區、尊重社會文化差異、認同民主國家、培養珍視法治 與普世人權以及追求經濟永續發展等相關的價值觀念。

三、增進參與公共生活所需要的思考、判斷、選擇、反省、溝通、解決問題、創新 與前瞻等行動能力。

叁、教材綱要

綜合高中部定必修「公民與社會」課程計 2 學分,開設於一年級。

主題 主 要 內 容 說 明 參考節數

與 準 備 成 為 公 民 一

、 自 我 的 成 長

1.自我的成長 1-1 自我的意義

1-2 自我的成長與變化 2.成年禮與通過儀式 2-1 傳統的通過儀式與禁忌 4

2-2 現代社會中的通過儀式

主題 主 要 內 容 說 明 參考節數 3.對成為成年公民的期待 3-1 有權利意識的公民

3-2 能負起責任的公民 3-3 有參與意願的公民

、 人 己 關 係 與 分 際

1.家人與同儕關係 1-1 家人關係與界限分際

1-2 友誼、同窗之誼關係與界限分際

5 2.性別關係與平等尊重 2-1 多元的性別關係

2-2 性別不平等、騷擾與歧視 3.情愛關係與自主 3-1 情愛關係的意義

3-2 情愛與人的自主 3-3 自主與尊重

、 人 與 人 權

1.人權理念的發展歷程 1-1「天賦人權」理念的緣起

1-2 從「天賦人權」概念到「聯合國人權 宣言」

1-3 人權議題的擴大發展

5 2.日常生活中的人權議題 2-1 我國與國際社會常見的人權議題

2-2 校園內的人權問題 3.人權保障與立法 3-1 人權為何應該受到保障

3-2 我國重要的人權立法及其意義

、 公 共 利 益

1.認識「公益」 1-1「公益」的意義

1-2 公益與其他利益的關係

5 2.與公共利益相關的重要議

2-1 如何衡量是否符合公益 2-2 增進公益的難題

3.公共利益的代表者 3-1 國家與強制力

3-2 輿論與公民團體的倡議

、 公 民 社 會 的 參 與

1.公民結社 1-1 志願結社

1-2 結社和民主的關係

4 2.非政府組織與社會運動 2-1 非政府組織

2-2 社會運動

3.公民不服從 3-1 公民不服從的意涵 3-2 公民不服從運動實例

主題 主 要 內 容 說 明 參考節數

、 媒 體 識 讀

1.媒體、資訊與閱聽人 1-1 言論自由

1-2 媒體的公共角色 1-3 媒體如何影響認知

4 2.媒體資訊的生產 2-1 資訊生產與營利事業

2-2 新聞資訊的幕後 3.媒體監督與「近用權」 3-1 新聞專業倫理與自律

3-2 了解媒體「近用權」的意義 3-3 公民行動與媒體監督

、 文 化 與 位 階

1.由語言、生活風格與自我 的關係來認識文化

1-1 多種語言文化生活 1-2 自我與生活風格

4 2.文化形式與身分區別 2-1 常見的文化活動形式

2-2 文化形式與身分區別

3.文化位階與不平等問題 3-1 發現文化的位階現象與議題 3-2 文化位階與歧視

會 與 全 球 化 八

、 多 元 文 化 社

1.「多元文化」的基本主張 1-1 文化差異與平等對待

1-2 維護少數群體與促進權益的政治 2.認識多元文化的現象 2-1 社會文化的起源議題 5

2-2 台灣社會的多元文化現象

肆、實施方法

一、教材編選

(一)教材內容宜注意本學科和學生現階段(青少年後期)的生存、生活、生命的 關係,藉此培養學生朝向未來發展,嚮往成為成熟公民。

(二)教材內容應該考慮社會脈動,配合現代生活,發展民主與多元觀點,增進理 性思辨能力,並宜顧及不同群體的需求,避免偏見、歧視與威權內容。

二、教學方法

(一)教師宜依教材性質,配合媒體與科技,採用多樣創新、適合學生特性與主題

內容的教學方法(例如:座談、辯論、角色扮演、小組討論分享、道德兩難 討論、價值澄清、合作學習、議題中心、審議式民主、服務學習、體驗學習、

實地參訪等),並可搭配進行公民活動的教學。

(二)教師教學宜廣泛徵引時事資料,提供補充教材,配合課文內容,以強化本科 目與生活的關連,並引發學生學習之興趣。

(三)針對每學期應有 25%的活動時間,教師可結合校內綜合活動,如:服務學習 活動、自治會活動、班級班會活動、社團活動及學校特色活動等,體驗公民 生活並從實踐中學習。

(四)教師可邀請學者專家或社會人士,進行教材相關內容或有關公民教育、公民 活動的演講及座談。

三、教學評量

(一)教學評量宜重視公民的品德言行係由外而內的逐步形塑歷程,包括價值敏感 度、積極關注、選擇判斷、調整與融入既有價值系統與新價值、進一步價值 反省等。

(二)教學評量宜重視公民參與的行動與能力係由點而面的擴大範疇,包括思辨反 省、溝通論辯、共識形塑、問題解決、創新方案等。

四、教學資源

拓展學科知識:可參考各人文社會學科的專業辭典、百科全書、經典名著、期 刊、報章雜誌與多媒體素材以及政府與非政府機關出版品等。

在文檔中 教學綱要 (頁 6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