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三山國小發展特色課程之歷程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三山國小發展特色課程之歷程

一、 學校歷史背景

三山國小在還沒有參與特色學校前,是一所平凡普通的偏遠小型學校,學校 附近因開採煤礦,人口聚集成村落,當時因礦工人數多,學校便成立三山國小三 山分班,就是為了讓礦工子女不用翻山越嶺受教育,能方便就學。

當時三山子山(化名)附近,因開採煤礦,人口聚集,據資料記載,當時礦 工人數約有七百餘人,連同眷屬將近千人之譜,為了解決子女教育問題,乃設立 三山國小三山分班,方便學生就學。依耆老陳老先生口述,設立之初,低年級借 用民宅上課,中高年級得翻山涉水回本校上課呢!(文件 5-20140801)

(一) 民國 50 年成立三山分班

新北市三山國小於民國50 年成立三山分班,58 年因學生人數增加,三山分 班升格為三山分校,之後在 83 年因為學生數減少,而又變回三山分班,後又因 學生人數增加,在民國89 年改為三山分校後,一直維持至今。

88

(二) 民國 87 年開展學校本位課程想法

民國87 年,在人數逐漸減少的情況之下,一位懷有抱負、積極有衝勁的 T2 老師,毅然決然申請到三山國小服務,想要為學校做些努力。

87 學年度申請到三山分班服務,當時分校還僅是分班而已,九個學生,畢 業三個剩六個,我帶了兩個女兒、同事兩個兒子與太太的鋼琴學生一個,當年分 班就這樣有了十一個學生。(T2 訪談 20140826)

Skilbeck(1984)以其多年課程發展之經驗與研究指出,教師必須直接參與學校 本位課程發展是學校本位課程得以展開的因素之一。當老師們開始思索如何能在 學校的課程上,做一些突破時,課程改變的想法就此產生。

當時隔壁的清清國小(化名)很早就是開放教育的學校,設計很多學習單,

當時我們一直在想可以做什麼。(T1 訪談 20140409)

受到410 教改影響,台灣理念學校開始發展,有森林小學、種子學院,國外 有燈塔學校、夏山小學、日本旭川學校,公立學校也開始展開課程的改革。

我本身也有去夏山小學參觀,這樣的教育理念應該可以在我們公立的小學實 施,自己的孩子也在學校受教,再加上當時的分班人數不多,就想將這樣的教育 理念在這裡推行。(T2 訪談 20140826)

從開放教育之後、做中學、一校一特色、一人一技開始,三山國小如火如荼 的展開,屬於自己的學校本位課程。

(三) 政府實施裁併校政策,面臨廢校危機

教育部因應少子化,城鄉人口的結構變遷,在「最適經營學校規模學生數」、

「教育規模效益」等問題提出探討後,針對偏遠地區學生人數遞減之學校、校區、

89

分校、分班進行整併。此裁併措施,讓不符經濟規模的六班、百人以下的小型學 校都開始擔心,甚至分班分校更面臨馬上會被關切的情況。

當時聽到嘉義縣有個偏遠小學被裁併,我們就開始擔心,政策是 50 人以下 會被裁撤或分班併入本校,當時三山分班的學生,公所有配一台交通車接送至本 校就讀,一星期分班的學生要到本校兩天,在分班就讀三天,由於三山國小本校 38 人,分校 9 人加起來共 47 人,將會被列入裁併校名單中。(T2 訪談 20140826)

(四) 化危機為轉機

裁併小型學校,實為教育行政機關所不願見到的情況,在學校方面,校長、

主任、教師開始思索如何利用現行優勢、資源來改善危機。

當時校長說沒關係,我們學生的品格很好,但老師們就想品格好,是很抽象 的,要怎麼吸引外地學生來就讀呢?(T2 訪談 20140826)

一方面學校繼續維持學生的好品格教育、另一方面主任與老師們,開始轉變 課程的活動內容,讓學習可以更多元、更在地;利用寒、暑假期間舉辦活動,讓 外地學生來遊學、體驗課程,將教育理念開展出去,藉此吸引更多的學生、家長 選擇來就讀。

我們就發展一些當地的課程,像體驗教育、登山溯溪爬樹,這些都市孩子認 為新鮮的東西,另一方面也讓他們接觸科學好玩的遊戲、舉辦營隊,到暑假的時 候,就會辦親子夏令營,讓家長藉著辦活動來了解我們的教育理念,其實也有一 些部分的家長和學生,因為這樣進來的。(T2 訪談 20140826)

87 年我到這裡的時候,就和 T2 主任討論,我的專長是物理科學,可以來做 些好玩的科學活動。(T3 訪談 20141012)

90

從 87 學年上學期開學的 11 個學生,經過家長的口耳相傳,教會、親朋好友 的介紹,認為這是很好的學校,到了下學期已經有 17 個學生。(T2 訪談 20140826)

即使在人數增加的情況之下,全校總人數還是低於標準,學校主任與老師們,

就開始思考如何從最根本的課程部分著手,讓活動變成常態性的課程,如果能夠 長期保留學校,學生就不用遠離家園就讀,擁有快樂的成長學習環境。

我們只不是在第四台打廣告,學生會來是靠口耳相傳。(T2 訪談 20140826)

校長在三山國小創校七十週年特刊上,道出偏遠學校的宿命,但因教師的理 想與執著,反倒能開創出一番新天地。

分校發展的軌跡,受外在環境變遷與產業興衰影響,學生數的起伏,都植基 於這樣的基礎,這或許是偏鄉小學的宿命,然而,教育現場的老師,卻可以力抗 這樣的衝擊,他們用理想與執著,讓外人看見,掌握山林裡豐厚的教學資源與獨 特的環境,創造教育的陶花源,以獨特的臉譜與特色,吸引外人前來就讀。(文 件 5-20140801)

到了 88 學年就變成 22 個學生,再隔年學生數增加到三十幾人了,根據規定 超過三十人就可以成為分校,就建議學校向當時的台北縣政府提出申請,就這樣 分班在 89 年變成分校,暫時化解了一些危機。(T2 訪談 20140826)

學生人數從87 學年度的 11 人,到 90 學年度增加至 42 人,92 學年度已經 59 人,到了 95 學年度再增加到 64 人,100 學年度 75 人,103 學年度達到 79 人,

研究者整理歷年學生人數變化情形,可以得知學生人數正逐年增加中。

如同文獻中田園小學的經營發展歷程,溪山國小在相關計畫的執行及努力 經營下,民國90 年代初期只剩學生 60 人左右,到了民國 100 學年度,學生人 數已將近百人(溪山國小,2012)。三山國小也從學生人數的變化、在地環境營

91

造特色、與政府擴大學區的特別計畫,再加上三山國小相關計畫的實施、執行與 努力下,學生人數也在穩定發展中。

(五) 上學的路途不難

外地生人數變多後,就開始有上學的接送問題產生,就比須解決交通問題。

1. 家長親自接送

早期家長協調共乘,兩三個家長在一周中安排互相接送,輪到今天要接送的 家長,就會在約定的地方會合,除了開車是家長以外,其餘的座位都搭載著小孩。

2. 家長出資共聘交通車接送

如果不能配合接送的家長,也有另外一種方式,就是共同出資聘請一台廂型 車,大家稱為娃娃車,娃娃車的司機也是家長,其餘的家長每個月付費,這樣的 方便性相較於其他交通方式,要付出較多的金錢,座位的容納量也有限制,不過 由娃娃車到府接送小孩,在安全上更是令家長放心。

對於要來山上念書的家庭,需要交通配合、要安全,家長怕土石流、溪水暴 漲問題,克服這些問題,真正能來就讀的不多。克服這些問題的家庭,家長願意 從市區送來,放學就親自接送,不能接送的就共乘或共同分擔租交通車費用。(T2 訪談 20140826)

3. 政府開辦免費通勤專車

另外也有大眾交通工具公車可以搭乘,當時有市區到山上的公車,就是現在 的 9103,早上上學下車後,就走一段山路進來學校,放學時間也會配合公車的 時間,排路隊出去搭乘。後來還有山上的免費公車,就請公車開進來學校停靠再 開出去。民國 91 年開辦免費通勤專車,個案學校也到鎮公所去爭取專車,因為 學校的聯外道路是是產業道路,只能中型巴士開進來,這十年來,因為學生人數 增加,已經從當時一台中型巴士到現在已經需要三台中型巴士才夠了。

這幾年因為台北大學社區搬入許多新住民,桃子腳與籠埔國小都容納不下新 生,再加上我們向新北市交通局申請偏遠交通不便地區的交通補助費,有了交通

92

的銜接,我們學校的學生,有多數都是來自台北大學社區的居民。學校專車的站 牌,鄰近幾個社區就會設一站,對於家長來說,也很放心,孩子下了專車回到家 的時間,更能掌握。(T2 訪談 20140826)

區公所對偏遠小學都蠻好的,都提供免費的交通車,上學跟放學都有,會吸 引一些北大來的學生,影響北大的某些人,他們會追尋他們小時候生活的成長環 境,會想把小孩送到山上來就學,雖然他們在北大生活,可是他們的孩子體驗學 校的校本課程,家長會覺得回到小時候在鄉下的生活,再加上政府的交通車有繞 進北大,再開上來,變成山上的社區跟北大的社區,有一個很奇妙的連結。(T1 訪談 20140409)

從教師、學校、家長、社區、政府的共同合作、彼此協助的付出,讓山上的 學生免於上學路途的奔波,也讓都市的學生,能一窺山中小學的面貌,實際參與 其中,快樂上學去。

(六) 一分為二的學習教室

從一開始的人數不足,展開搶救學校大作戰的一系列活動,辦理週間活動、

寒暑假營隊、親朋好友口耳相傳、家長推薦等,成功的化解學校當時的學生人數 不足的危機。

1. 學生人數增加,校舍不足。

但隨著年級的增多,從87 學年度的四個學年,到了 88 學年度之後,陸續補 滿六個學年,教室開始不敷使用的情況下,為了紓解教室不足的情況,只好將當 時的教室分成一半,中間用拉門隔開,兩邊各有一個學年上課,後來因人數漸多,

上課教學會互相干擾,就將拉門改成木板隔間,一直沿用至今,如今上課還是能 夠些許的聽到隔壁的活動聲音。也因為是教室場地一分為二,各班在學生人數上,

上課教學會互相干擾,就將拉門改成木板隔間,一直沿用至今,如今上課還是能 夠些許的聽到隔壁的活動聲音。也因為是教室場地一分為二,各班在學生人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