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

第六節 研究倫理

質的研究的過程中,常會觸及倫理上的問題,從事質性研究,就必須面對、

關懷研究倫理的課題(王文科,1994;黃瑞琴,1999)。因為研究的對象是人,

就無法忽視人與人間的互動。研究倫理課題中的各種權力、義務、責任、價值與 道德問題,都是研究者必須面對與謹慎處理的。研究倫理對一個研究而言是相當 重要的,若被指控研究過程不具研究倫理,不僅對研究者莫大的傷害,也全盤否 定了研究的結果,更別提研究的正確性。陳向明(2002)提出的質性研究中倫理 道德的四項原則:自願和不隱蔽原則、尊重個人隱私與保密原則、公正合理原則、

公平回報原則。因此本研究進行時,研究者將遵循原則,說明如下:

(一) 明確告知研究目的並取得同意

邀請研究對象參與本研究時,研究者詳細告知本研究主題、目的及進行方式,

讓研究對象清楚了解。對於訪談,先徵得受訪者的同意,並以書面方式由受訪者 簽定同意書後始進行研究,書面文件詳載個人在參與本研究進行中可以自主的作 為,並在受訪者許可的情況下,才錄音、錄影進行訪談的資料蒐集。

84

(二) 對受訪者加以匿名

為保護研究對象及相關人員的隱私,在本研究中對於研究對象及相關人員的 資料將予以保密,不要將研究對象有關人員的姓名出現在資料中,在研究報告中 皆以匿名來代替研究對象的人員姓名,研究過程中,研究對象有權退出研究,或 要求不得使用從自己身上所蒐集的研究資料。另外,在研究資料的最後處理方面,

待本研究結束後,研究者將銷毀所有錄音檔、錄影檔及記錄等所有資料,以確保 資料不外洩且做到保護研究對象和其他相關人員的承諾。

(三) 在取得研究對象同意後,才使用有關的文件資料

研究過程中,文件的蒐集也需徵詢個案學校的同意,如由網路下載使用,先 告知個案學校下載的目的與內容。

(四) 公正、客觀的呈現資料

關於訪談的記錄,研究者將錄音內容轉換成文字稿,如有不清楚或不確定意 思時,研究者也需當面詢問或透過電子郵件、電話等,以求確實,撰寫論文有關 內容時,也只對事件、訪談內容做描述分析,不做個人的價值判斷,秉持公正、

尊重的態度對待研究者,以客觀的角度呈現研究報告。

一、 研究的信實度

量化的研究,重視信度與效度,是量化研究的判定標準,是研究歷程與結果 所重視的。而質性的研究,信實度(Trustworthiness)則是研究結果是否可靠性的依 據。個案研究多屬於自然探究的過程,難免流於個人的觀點,因此研究資料的信 實度就關係到研究結果被採信的程度。

(五) 資料三角校正:

三角校正(Triangulation)可包含不同資料來源、方法、研究者與理論之校正 (Patton,1990)。可利用多種資料管道或多種資料蒐集法來檢驗資料的正確、可靠 性(黃政傑,1987)。研究者將訪談、文件資料等,在不同時間、不同對象所蒐 集的研究資料,持續比較,相互檢證,本研究亦使用此二者校正資料,研究者將

85

針對同一問題訪談不同的受訪者,蒐集校長、行政人員的看法,此屬不同資料來 源的校正。也使用訪談、蒐集資料與文件等方法,以校正不同資料,屬不同方法 之校正,最後並與當事人討論、核對,以產生更完善而正確的資料,清楚明白地 將資料描述、呈現出來。

(六) 受訪者檢核:

本研究進行中,在訪談之後,將訪談內容轉換為文字稿,在訪談內容分析後,

對內容有疑義時,在另一次訪談,再進行確認,探究受訪者的想法。在撰寫論文 時也將文字內容與受訪者討論,研究結論請參與者提供報告的回饋與建議,以檢 視研究當中有否研究者偏執之處,以確認參與者的經驗和想法,此為建立研究確 實性的作法之一。

(七) 照實敘寫:

研究者本身對於自己與研究主題相關的經驗背景,所帶來之理論觀點與預設,

及可能存有之偏見,在研究起始即加以說明,說明如研究角色的限制,及研究方 法之限制,除自我澄清,並自我審視自己如何觀想與詮釋,盡所能呈現作什麼就 說什麼。

(八) 採用同儕審視:

同儕審視(pree reviewing or debriefing)的作法,頗類似量化研究中的評分者信 度,主要邀請未參加研究的外部人員,針對研究過程中,研究者所使用的方法、

所作的資料分析與詮釋,提出問題、詰問與質疑,讓研究者得以誠實面對自己的 研究。在研究過程中,研究者與受訪者、研究所同學談述研究的歷程,同儕談論 對象,正在修習碩士者,也有已經取得碩士學位者,可以協助研究者澄清概念、

發現問題。

86

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