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三種認同策略與青少年適應問題之關係

第五章 綜合討論

第二節 三種認同策略與青少年適應問題之關係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略對青少年的重要性為何?在理論與實務上的意涵為何?以下進而探討之。

第二節 三種認同策略與青少年適應問題之關係

在本節中,我們希望根據研究結果,對每一種認同策略在不同脈絡下對於青 少年適應問題的影響加以討論,以期在理論與實務的層次上,對青少年認同發展 與社會心理適應的議題進行探討。

一、散漫-逃避取向與青少年適應問題之關係

從表 5-1 來看,整體而言,散漫-逃避取向對於青少年的社會心理適應是不 利的,亦即青少年的認同發展過程中,若對於自我認同的課題採取忽略、逃避、

延宕的訊息處理方式,將對於個體的社會心理適應有所危害。不過,表 5-2 亦顯 示,散漫-逃避取向不見得對所有青少年皆有害,以下說明之。

有些學者認為,不探索自我認同是青少年初期所常見,此時,漫無認同之認 同狀態是合適的(A diffuse identity is appropriate in early adolescence)(Archer &

Waterman, 1983; 引自 Sprinthall & Collins, 1995, p.181)。但根據本研究結果,此 種看法需加以修正。本研究發現,在國中期間,於「日常活動範疇」下逃避認同 課題的確不影響個體適應,但在「學習範疇」採取散漫-逃避取向的認同策略則 依然會帶來內、外化問題行為。因此,當國一、國二的青少年在平日生活上表現 出缺乏目標、不關心、忽視、與逃避等等的行為時,很可能意味著在國中階段,

日常活動範疇的認同發展並非青少年初期的重要任務,青少年與其父母皆把生活 重心放在學業上。此時,父母、老師、或相關專業人員特別要注意國中生的學習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或許是因為華人社會更加強調學習成尌(楊孟麗,2005;Yau & Smetana, 1996),

甚至將學習者角色視為青少年唯一的價值(許文耀、呂嘉寧,1999;楊國樞等,

1986),使得台灣青少年從國中開始,尌必頇面對學業上的認同議題,若忽略及 逃避學習上的認同議題,恐怕會毫無認同的目標,進而伴隨不適應的結果。

此外,雖然日常活動範疇的認同策略並非預測國中生適應問題的重要因素,

但並不代表父母師長可以完全輕忽國中生在日常活動範疇中的認同發展,任由他 們採取散漫-逃避取向的認同策略;而仍然要教導國中生於日常生活中有規範可 依循。因為一旦邁入高中階段,於日常活動範疇中採取散漫-逃避取向,尌會顯 著地預測青少年的適應問題。

高中階段被稱為是認同的重建階段(Marcia, 1991),顧名思義,此階段的個 體已具有成熟的認知能力,必頇積極面對認同課題,若持續逃避則不利於適應。

本研究結果可支持此種看法,我們發現在高中階段,無論在學習或日常活動範疇 中採取散漫-逃避取向,都對適應造成不利的影響。由此可見,雖然在國中階段,

偏重學業而不顧日常活動並無大礙,但在高中階段則必頇同時兼顧,學業及日常 生活皆不能偏廢、漠不關心。若從親子權限移轉的角度來看,隨著年紀的增加,

父母願意開放更多的權限給子女(林惠雅,2007;Yau & Smetana, 1996),在國 中階段,當孩子不處理日常生活的認同課題時,父母可代為管理;到了高中階段,

青少年被允許擁有更多自主權,此時若逃避日常活動的認同課題,父母也不再具 有足夠的管控權,孩子尌容易受誘於情境刺激或同儕影響,進而導致不適應的行 為。

另外,在青少年期間,可看到男生比女生有較多缺乏目標、延宕探索自我,

而受環境刺激牽引的行為,或許會讓師長們以為女生在心理上較男生早熟,並包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容男生不探索自我的情況;但從本研究看來,散漫-逃避取向並不是對男性合宜 的認同策略;無論男女,採取散漫-逃避取向都容易造成內、外化問題行為。因 此可提醒青少年的父母、師長、與相關從業人員,仍要設法引導男生去面對認同 課題,而非逃避;認同發展並非只是隨年齡成熟而產生改變,青少年的自我認同 之發展可透過團體治療的介入而產生正向的改善(陳坤虎,2007)。

二、規範取向與青少年適應問題之關係

整體來說,本研究發現規範取向對於青少年的社會心理適應是有利的,其對 於適應問題的保護效果在不同的認同範疇下皆存在。此結果與西方研究者的觀點 不盡相同,本研究認為可先從規範取向的內涵談起。

(一)規範取向的內涵

Berzonsky(1990)在定義規範取向時,參考的是 Marcia(1966)的認同狀 態兩向度,認為規範取向具有尚未探索自我認同、卻以他人的信念或價值做為認 同承諾之特徵;Berzonsky 認為規範取向屬於較不成熟的認同策略,並賦予規範 取向一些負向的社會認知特性,包括對威脅核心信念的訊息或經驗缺乏開放性,

偏頗而非客觀的訊息處理歷程,固著於原有的想法,以及過度控制衝動而不顧情 境線索、缺乏韌性。

本研究藉由因素分析與項目分析,得到的兩種認同範疇中之「規範取向」, 其題項減少許多。原先屬於規範取向而被排除的題項包括「在學業(日常活動)

上,要我去嘗試不一樣的讀書方法(活動),不如自己有固定的讀書方法(活動)。」

「在學業(日常活動)上,要我去考慮其他的興趣(嗜好),不如有一個固定的 興趣(嗜好)。」「一旦我知道要如何解決一個學業(日常活動)的問題,我就會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堅持使用這個方法。」這些題項反映了對經驗的封閉,固著於原有的想法,缺乏 彈性等特徵,而未能被合併在規範取向因素當中,甚至被合併到散漫-逃避取向 的認同策略當中。存留下來的題項包括「我會用父母(長輩)告訴我的方法來處理

(安排)學業問題(日常活動)」、「我對於學業(日常活動)的看法是基於父母(長 輩)教養給我的價值。」、「我從小就被教養而知道在學業(日常活動)上,該努 力的目標是什麼。」、「我會用父母(長輩)告訴我的方法來安排日常活動。」「當 我在學業上遇到困難時,最好是尋求朋友或家人的建議。」等。這些題項反映出

「著重於主觀規範」及「尋求社會支持」等特徵,可見本研究中的「規範取向」

之內涵已經異於 Berzonsky(1990)對於規範取向的操作型定義。可能的理由是,

在台灣社會中,遵從規範與維持人際的和諧實為傳統價值所推崇(黃囇莉,

1996),因而負向的社會認知特徵較不容易與規範取向之認同策略合併在同一個 因素中,使規範取向呈現出較為正面的特徵。

由於本研究中,「規範取向」主要指稱遵循規範與尋求社會支持,較不具有 負向的社會認知特性,再加上傳統華人文化也偏重於人際和諧之價值,因此規範 取向與台灣青少年的適應基本上具有正向關聯。不過,若考量青少年的異質性,

此種正向關聯仍有些變化。

(二)不同發展階段中,規範取向與青少年適應問題之關係

本研究發現,在高中階段,兩種認同範疇中採取規範取向的人數都顯著少於 國中階段,此種現象與西方學者的研究結果一致(Archer, 1982; Jones & Hartmann, 1988; Phillips, 2008),可說是認同發展的普遍現象。那麼,從認同發展的角度來 看,隨著發展階段的改變,是否採用規範取向對於青少年適應的功能尌愈不顯著

(Sprinthall & Collins, 1995)?根據本研究結果,我們認為需同時考慮發展與文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化之因素。

本研究發現,學習範疇的規範取向能降低國中生的適應問題,卻未能顯著降 低高中生的適應問題;日常活動範疇的規範取向與國中生的適應問題無顯著關 聯,卻可降低高中生的外化問題行為。本研究認為此現象與台灣社會特別重視青 少年的學習者角色有關。台灣社會對於青少年的期待只有一個,尌是成為好學生

(楊國樞等,1986),但青少年自己對自己的期待呢?也許在青少年初期,受到 父母期望與升學壓力的雙重影響,孩子並未特別質疑學習者角色的價值,但隨著 年齡增長,此種強調學習價值的重要性隨之減弱。根據林惠雅(2007)的研究結 果,父母對於國中生的生活重心之安排全放在功課上頭。此時,孩子尚未開展自 主性,若能內化學習的價值規範,在文化與發展脈絡下都具有適應性。相反的,

在強調學習之單一價值的華人文化下,同時國中生又尚未有足夠的能力去探索生 活中其他範疇的認同議題,若無法在學習過程中遵循規範,恐怕是無所適從,因 而不利於適應。

到了高中階段,隨著國中基本學力測驗的結果,父母知道自己孩子的學習能 力與興趣,而較可調整其對於孩子學業發展的期望;青少年自己也不再感受到生 活中只有學業的壓力。同時,由於青少年認知發展以及自主性的增加,因此具有 能力與動機來主導自己的學習與日常活動的時間。此時,若缺乏適當的價值來引 導,青少年可能會不知道如何去適應與安排日常活動,進而容易涉入危險行為(王 梅香、江澤群,2003)。因此,高中青少年若能於日常活動方面擁有可遵循之規 範,在課業之外的休閒活動之安排符合社會規範與父母期望,則有助於避免涉入 外化問題行為。問題是,若父母師長依然只重視學業之單一價值,而缺乏對於日 常活動的見解,不清楚該如何指導孩子從事適當的活動,孩子尌無法形塑對於日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常活動規範的遵循。此研究結果提醒我國父母與教育工作者,需同時關心青少年 的學業與日常生活,而非偏重於學業;因為隨著年齡成長,青少年開始認識日常 活動範疇之重要性,若在從事日常活動時有可遵循之標準,才不至於誤入險境。

常活動規範的遵循。此研究結果提醒我國父母與教育工作者,需同時關心青少年 的學業與日常生活,而非偏重於學業;因為隨著年齡成長,青少年開始認識日常 活動範疇之重要性,若在從事日常活動時有可遵循之標準,才不至於誤入險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