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脈絡」對於認同策略與青少年適應問題之關係的影響

第五章 綜合討論

第一節 「脈絡」對於認同策略與青少年適應問題之關係的影響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五章 綜合討論

本研究之目的是欲釐清認同策略與青少年適應問題之關係,並提出「認同策 略與青少年適應問題的關係,會受到脈絡的影響」之基本假設。根據文獻回顧,

本研究認為認同策略與青少年適應問題的關係,會受到文化與認同範疇等脈絡因 素之影響;而青少年在性別與發展階段上的差異,則會進一步影響認同策略與適 應問題之關係。為此,本研究首先編製「青少年認同策略量表」,透過實徵調查 結果來檢驗本研究之假設,以下對於本研究之結果進行綜合討論。

第一節 「脈絡」對於認同策略與青少年適應問題之關係的影響

過去的研究者探討青少年採用之認同策略與其適應問題之關係時,未能獲得 一致的結論;在三種認同策略中,較一致的結論是散漫-逃避取向與較多的適應 問題有關,而訊息取向、規範取向與適應問題之關係究竟是正向關係、負向關係、

或是沒有關聯?則尚未有一致的結論。本研究認為,未能釐清認同策略與青少年 適應問題之關係,主要的理由有二:一是測量工具的問題,過去所採用的測量工 具—認同風格量表系列(ISI, ISI-3, ISI-6G)僅能測得個體對於認同策略的「偏 好」,忽略了在不同的認同範疇下,個體可能會採用不同的認同策略,進而影響 認同策略與適應問題的關係;一是理論觀點的問題,過去是從西方文化的角度,

以認同發展成熟度來論述認同策略與個體適應之關係,而未考量不同文化、不同 認同範疇等脈絡因素之影響。由這兩個理由也反映出,並非某一種認同策略必然 對應於特定的適應結果,而是受到脈絡之影響。欲釐清認同策略與青少年適應問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題之關係,需從「脈絡」的角度來探討。

一、「認同範疇」對認同策略之適應性的影響

本研究目的即是詴圖從脈絡的角度來探討認同策略與青少年適應問題之關 係。過去探討認同策略之實徵研究,皆從人格的層次來探討個體的「認同風格」,

而未將認同策略的測量放在特定的認同範疇下。有鑑於青少年階段生理、心理、

社會經驗等快速發展,不太可能於此時形塑穩定的認同風格,因此有必要從行為 與認知的層次,探討青少年於特定脈絡中使用認同策略之情形。為此,本研究首 先界定出青少年階段較為重要的兩種認同範疇:學習範疇與日常活動範疇,將認 同風格量表—六年級版(ISI-6G, White et al., 1998)修改為青少年認同策略量表

(ISI-A),使當中的題項放在這兩種認同範疇下,依此可測得兩種認同範疇中,

各項認同策略的使用程度。

研究結果顯示,不同的認同範疇下,認同策略與青少年適應問題的關係有所 不同。主要的影響是在「訊息取向」;在學習範疇中,採取訊息取向及採取規範 取向者,其適應問題皆比採取散漫-逃避取向者來得低;不過從迴歸分析結果來 看,控制了性別、年齡、與其它認同策略之影響力之後,學習範疇的訊息取向對 於適應問題不再具有顯著的預測效果,僅對於男生樣本具有降低外化問題行為的 效果。在日常活動範疇中,採取訊息取向者的適應問題雖然比採取散漫-逃避取 向者來得低,但卻顯著高於採取規範取向者;若從迴歸分析結果來看,儘管控制 了背景變項與其它認同策略之影響,日常活動範疇的訊息取向仍可顯著預測較高 的適應問題。

此外,研究結果顯示,不同認同範疇的重要性也展現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上。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對國中生來說,「學習範疇」的認同策略對於適應問題有較明顯的影響;而「日 常活動範疇」的認同策略對於高中生的適應問題則有較明顯的影響。

從本研究結果來看,認同策略與青少年適應問題的關係受到「認同範疇」的 影響。因此,欲採用 Berzonsky(1990)的認同歷程模式來探討認同歷程與青少 年適應的關係時,有必要突破過去從「認同風格」的層次來探討此類議題的框架,

而將認同策略的使用放在特定的認同範疇下,使更符合青少年的發展特徵。

二、「文化」對於認同策略之適應性的影響

西方學者認為,探索自我價值比遵從共有價值更為重要(Baumeister &

Muraven, 1996),因此過往的研究者大多接受訊息取向較規範取向更具有適應性 的觀點。本研究認為此種觀點未必能推論到以華人為主體的台灣社會之青少年,

儘管隨著社會變遷,台灣青少年的個我取向愈來愈高,但傳統華人文化強調社會 取向的價值仍然存在(陸洛、楊國樞,2005),依據社會期望來行動才是較為熟 悉的行為模式,華人文化也比西方文化更強調人際間的相互依存與和諧,故本研 究推論規範取向對於台灣青少年的適應具有正向的影響。

本研究以台灣地區的國、高中青少年為研究樣本,探討各項認同策略與適應 問題之間的相關;由於認同策略彼此之間也存有顯著的相關,因此參考 Crocetti 等人(2009)的做法,以淨相關來探討認同策略與適應問題之關聯性。研究結果 顯示,在兩種認同範疇下,排除其他認同策略之影響力後,規範取向仍然與內、

外化問題行為呈現顯著負相關;在兩種認同範疇下,排除其他認同策略之影響力 後,訊息取向與適應問題之關係不再顯著。另外,符合中、西方文化的結果是,

在排除其他認同策略之後,散漫-逃避取向與適應問題仍呈現顯著的正相關。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透過本研究結果,可知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訊息取向與規範取向對青少年 適應的影響力是不同的。西方文化下,訊息取向通常比規範取向更具有適應價值

(Berzonsky & Kuk, 2005; Vleioras & Bosma, 2005)。然而本研究結果顯示,規範 取向比訊息取向更能降低受詴的適應問題,反映出台灣社會文化強調社會取向、

相依型自我的價值。值得注意的是,許多學者認為,今日台灣華人的自我同時包 含傳統性自我(社會取向自我)與現代性自我(個我取向自我)(孫蒨如,2000;

翁嘉英、楊國樞、許燕,2006;楊國樞、陸洛,2005)。受到西方價值的衝擊,

台灣青少年理應像西方青少年一樣,也能藉由探索自我(即訊息取向)而帶來降 低適應問題的效果;但本研究結果未能明顯地反映出此種現象。這說明了儘管受 到西方價值的影響,能為台灣青少年帶來良好適應的,最主要仍是與華人傳統價 值相呼應的「規範取向」之認同策略。

三、考量青少年異質性對於認同策略與適應問題關係之影響

文化與認同範疇之脈絡因素會影響認同策略對於青少年的適應價值,但青少 年的異質性(包括性別與發展階段之差異)也會調節認同策略與適應問題之關係。

(一)「性別」對於認同策略之適應性的影響

過去,西方的實徵研究大多只發現到散漫-逃避取向的使用具有性別差異,

而主張認同發展的過程中,性別差異並不重要(e.g. Berzonsky, 2008; Kroger, 1997)。然而,以往的研究者在探討青少年的認同議題時,並未將青少年認同策 略的使用放在適合於青少年的脈絡下,本研究將此議題放在「學習」與「日常活 動」範疇中,來凸顯認同議題的重要性,或許較容易偵測出性別差異的存在。我 們檢視性別角色規範於台灣社會文化中的變化情形,發現隨著社會變遷,台灣民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眾對於兩性角色的期待已不像過去那麼地強調男主外、女主內;但在家庭內部,

傳統的性別角色分工仍持續表現出性別差異(呂玉瑕、伊慶春,2005)。本研究 預期台灣青少年在社會化的過程中,仍然會習得傳統的性別角色規範,而展現在 認同策略的使用上;其中男性偏好採取訊息取向與散漫-逃避取向,女性偏好採 取規範取向,並使得認同策略的適應價值隨著性別之不同而產生改變。

研究結果顯示,部分認同策略的使用具有性別差異:在兩種認同範疇中,散 漫-逃避取向的使用都以男性居多,符合過去研究的發現;在學習範疇中,規範 取向的使用以女性居多,反映出女性在學業上較關注他人想法的性別角色規範。

但在兩種認同範疇中的訊息取向、以及日常活動範疇中的規範取向上,則沒有性 別差異。而在認同策略與適應問題的關係方面,本研究結果顯示,採取規範取向 較能降低兩性的適應問題,採取散漫-逃避取向則會增加兩性的適應問題,但採 取訊息取向與男生的適應問題(主要是外化問題行為)較有關聯,而與女生的適 應問題沒有顯著關係。

此結果所反映的現象與 Archer(1989)對其研究結果的詮釋或許是相通的,

亦即當今台灣的青少年女生隨著社會變遷的趨勢,已突破傳統女性角色的限制,

而能夠表現出傳統上屬於男性的特質—獨立、個我取向的行為模式,這使得在青 少年期間,兩性對於認同議題的主動探索程度(訊息取向)不再具有顯著差異。

但是,這並不意謂著訊息取向對於男女具有等同的適應價值,我們發現只有在男 生身上,才看得出訊息取向對於適應問題(主要是外化問題行為)的影響,顯示 儘管在表面上,台灣女生可以像男生一樣,對認同議題進行探索、實驗的歷程,

但傳統上期待男生更為獨立的性別價值,使得只有對男生而言,探索自我才會影 響其適應問題;而影響的方向性主要視認同範疇而定;男生愈能在學習範疇中採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取訊息取向,則外化問題行為愈少,反之,愈在日常活動範疇中採取訊息取向,

取訊息取向,則外化問題行為愈少,反之,愈在日常活動範疇中採取訊息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