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結果

第一節 青少年認同策略量表的計量特徵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四章 研究結果

第一節 青少年認同策略量表的計量特徵

一、青少年認同策略量表的因素分析

青少年認同策略量表(ISI-A)為本研究根據 ISI-6G(White et al., 1998)而 修編的測量工具,修編的目的是將認同歷程的測量放在特定的認同範疇下,包括 學習範疇與日常活動範疇。為了解 ISI-A 所測得的認同策略之結構是否符合 Berzonsky(1990)原先的定義,本研究對 ISI-A 進行探索性因素分析。由於本研 究關注的是認同策略,故量表中屬於承諾(commitment)的題項則不予以分析,

只分別尌各認同範疇下的 30 題認同策略題項進行探索性因素分析。

在因素的抽取方面,本研究採取主軸因素抽取法與斜交轉軸法來進行。理論 上,三種認同策略彼此具有相關(White et al., 1998),適合以 Promax 斜交轉軸 法來進行因素轉軸。在因素數目的決定方面,本研究依照 Gorsuch(1997)的建 議,使用多種方法來決定因素個數。先以除坡檢定(scree test)及平行分析(parallel analysis)決定因素數目的範圍,再選取最具有理論意義的因素數目(王嘉寧、

翁儷禎,2002)。

(一)學習範疇的認同策略之因素結構

本研究以 30 題學習範疇的認同策略題項進行因素分析。從 KMO 值為.88,

Barlett 球形檢定達.001 顯著水準,顯示資料適合進行因素分析。平行分析結果顯 示,最多可抽取 5 個因素;而除坡檢定顯示適合抽取 2 至 5 個因素;本研究進而 根據認同歷程模式(Berzonsky, 1990)之理論觀點而抽取三因素。因素的結構矩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陣如表 4-1 所示。

在表 4-1 中,將因素負荷量< .30 的題項(包括 19, 23, 24 題)刪除後,因素 一共有 13 題,主要包含原屬訊息取向的 9 題,亦包含 3 題散漫-逃避取向與 1 題 規範取向題項;因素二共有 7 題,主要包含原屬規範取向的 5 題,以及 2 題訊息 取向題項;因素三共有 7 題,主要包含原屬散漫-逃避取向的 6 題,及 1 題規範 取向題項。整體而言,此三因素符合 Berzonsky(1990)的三種認同策略,可將 因素一至因素三依序命名為訊息取向、規範取向、與散漫-逃避取向。此三因素 中,各題項的因素負荷量在.32 至.65 之間,此數值與 White 等人(1998)以 ISI-6G 及 ISI 進行因素分析所得到的因素負荷量(落在.31 至.67 之間)大致符合。由於 因素負荷量較低,因此表 4-1 的三因素之累積解釋變異量為 27.22%亦偏低。

在各因素之內,3, 17, 38 題原屬於散漫-逃避取向,但合併至因素一(訊息取 向),因素負荷量呈現負值,而這三題在因素三(散漫-逃避取向)也有超過.30 的因素負荷量。從訊息取向具有探索認同議題的特徵,而散漫-逃避取向則具有 逃避認同議題的特徵來看,散漫-逃避取向與訊息取向的內涵具有部分重疊性,

是可以理解的。Pittman、Kerpelman、Lamke 與 Sollie(2009)也認為,訊息取 向與散漫-逃避取向可能為一向度的兩端。另外,26 題原屬於訊息取向,但併入 因素二(規範取向),從 26 題的內容涉及「尋求社會支持」來看,此種結果亦屬 合理。28 題原屬於規範取向,但合併到因素三(散漫-逃避取向),其題意顯示個 體固著於某種興趣而缺乏探索,似乎混淆了規範取向與散漫-逃避取向的意涵。

21 題與 33 題之內容意涵與其在因素分析中所歸屬的因素內涵較不相同,本研究 認為需透過項目分析再決定其是否保留或予以刪除。

Barlett 球形檢定達.001 顯著水準可知,此部份資料適合進行因素分析。平行分析 結果顯示最多可抽取 5 因素;而除坡檢定顯示適合抽取 3 至 6 個因素;故本研究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屬於規範取向的 4 題所組成。整體而言,此三因素符合 Berzonsky(1990)的三 種認同策略,可將因素一至因素三依序命名為訊息取向、散漫-逃避取向、與規 範取向。此三因素中,各題項的因素負荷量在.31 至.66 之間,數值不高,故累積 解釋變異量為 24.33%亦偏低。

在因素二中,23, 28, 32 題原屬規範取向,其題意顯示固著於某種嗜好或方 法而缺乏探索,似乎混淆了規範取向的缺乏韌性以及散漫-逃避取向的對認同議 題漠不關心等意涵,因此合併至散漫-逃避取向之因素中,是可以理解的。21 題與 40 題原屬於規範取向,題意具有尋求社會支持,及從小尌具有固定的日常 活動之意涵,此與訊息取向的定義有所出入,因此在因素分析中合併至訊息取 向的因素中需再商榷,可透過項目分析來決定其是否保留或予以刪除。

二、認同策略的項目分析與信度分析

本研究根據以上的因素分析結果,首先將各因素內的題項進行項目分析,接 著亦將原屬於其他認同策略因素(且因素負荷量>.30)的題項移置理論預期的因 素下,再進行一次項目分析,根據這些題項對於因素的內部一致性(α 值)之貢 獻,來評估其適合歸屬於哪一因素。接著,參考以下三項指標來刪除不適當的題 項:一是各題項與總分之相關;二是刪除某題項後,因素的內部一致性(α 值)

變化情形;三是題意與因素意涵的關聯。若題項與總分的相關太低,或刪除該題 後反而可提高α 值,或研究者依照理論推斷題意與因素的意涵關聯不高,則構成 刪題的條件。

(一)學習範疇之認同策略的項目分析與信度分析

將表 4-1 的各因素內題項進行項目分析,檢查內部一致性(α 值),再將因素 一的 3, 17, 38 題(原屬散漫-逃避取向)移至因素三,再進行一次項目分析,則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其中 4 題為原屬規範取向的題項。26 題原屬訊息取向,由於該題內容涉及尋求 專家建議,與規範取向的內涵可相通,故保留在因素二中。因素三(散漫-逃避 取向)包含 8 題,皆為原屬於散漫-逃避取向的題項。總共 22 題。因素一至因素 三的內部一致性(α 值)依序為.82, .65, .76。二週後的再測信度依序為.66, .61, .74。

(二)日常活動範疇之認同策略的項目分析與信度分析

將表 4-2 的各因素內題項進行項目分析,初步檢查內部一致性(α 值)。其中 因素一的第 40 題(原屬規範取向)移至因素三(規範取向),再進行一次項目分 析,則因素一之α 值從.78 略降為.77,而因素三之 α 值維持.64,顯示該題對因素 三的貢獻不大,故仍歸屬於因素一。其餘題項並未在其他因素中具有因素負荷量 大於.30 的情形,沒有移動的需要。故直接進行接下來的刪題。

將各因素中,題項與因素相關較低、且刪除後反而使 α 值增加的題項予以刪 除,並檢視剩餘題項的題意是否符合該因素意涵,最後刪除 26, 32, 40, 41 等四 題,而得到表 4-4 的項目分析結果。其中,因素一(訊息取向)包含 10 題,皆 為原屬訊息取向的題項。因素二(散漫-逃避取向)包含 11 題,其中 23 與 28 題 原為規範取向,但無論是從因素分析或項目分析來看,這兩題皆適合放在散漫-逃避取向的因素中;而其題意亦顯示出固著於某種嗜好或活動,不在乎日常活動 的認同議題。因素三(規範取向)包含 4 題,皆為原屬於規範取向的題項。總共 25 題。因素一至因素三的內部一致性(α 值)依序為.77, .71, .64。二週後的再測 信度依序為.56, .53, .7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學習範疇(M = 2.73)、散漫-逃避取向/日常活動範疇(M = 2.32),分數最低者為 散漫-逃避取向/學習範疇(M = 2.23)與規範取向/日常活動範疇(M = 2.25)。

在相關方面,六種認同策略之間大多具有低度到中度之間的相關,尤以兩認 同範疇中的同類認同策略之間,相關係數較高,r 介於.53 至.61 之間(p < .001),

顯示受詴有偏好特定認同策略的情形。符合理論預期的是,兩種認同範疇中,訊 息取向與規範取向呈顯著正相關,訊息取向與散漫-逃避取向呈顯著負相關

(White et al., 1998);但只有在學習範疇中,規範取向與散漫-逃避取向呈負相 關,兩者在日常活動範疇中的相關則不顯著。

在六種認同策略與受詴的適應問題之相關方面,表 4-5 同時列出相關與淨相 關。由於認同策略彼此間多呈現顯著相關,為了解特定認同範疇下,某一認同策 略與依變項的關聯是否受到其他認同策略的影響,本研究仿照 Crocetti 等人

(2009)之方法,控制另外兩項認同策略後,計算某一認同策略與內、外化問題 行為的淨相關。結果發現,在兩種認同範疇下,控制其他認同策略後,散漫-逃 避取向皆與內、外化問題行為呈顯著正相關(r 介於.16 至.26 之間,p < .001);

在兩種認同範疇下,控制其他認同策略後,規範取向與內、外化問題行為皆呈顯 著負相關(r 介於-.14 至-.18 之間,p < .001)。至於訊息取向,雖然與內、外化問 題行為大多有顯著相關,但在控制其他認同策略後,兩種認同範疇下的訊息取向 與內、外化問題行為之淨相關皆未達到顯著水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四、小結

從因素分析與項目分析的結果來看,ISI-A 之認同策略結構與 Berzonsky

(1990)的三種認同策略(訊息取向、規範取向、散漫-逃避取向)大致符合。

本研究認為,將 ISI-6G 修改為 ISI-A,亦即將認同策略放在學習與日常活動範疇 中來測量,且應用於台灣的青少年,並不會使三種認同歷程的結構產生明顯的變 動,唯在各認同策略的意涵上略有差異,其中訊息取向不再包含尋求社會支持之 題項(26 題),使訊息取向與規範取向的意涵更具有區辨性。日常活動範疇中,

散漫-逃避取向包含了固著於某種活動的題項(原屬規範取向)。規範取向之題項 較 ISI-6G 減少許多,主要包含遵從規範、尋求社會支持等向度,而不再包含對 經驗的封閉、缺乏彈性等負向的認知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