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不同發展階段中,認同策略與受詴適應問題之關係

第四章 研究結果

第四節 不同發展階段中,認同策略與受詴適應問題之關係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取向與散漫-逃避取向也可預測男生的內、外化問題行為。符合本研究預期的有 二,一是散漫-逃避取向對於男生與女生的適應問題大多具有顯著的預測力;顯 示採取逃避或忽略認同議題的認同策略,對於兩性都有不良的影響;另一是訊息 取向對於男生的外化問題行為具有預測力,但無法預測女生的內、外化問題行 為,顯示男女雖然採取訊息取向的人數沒有差異,但是對男生來說,採取訊息取 向與適應問題的關係較女生來得重要,男生若在學習範疇採取訊息取向,則有效 降低外化問題行為,在日常活動範疇中採取訊息取向,則會增加外化問題行為。

較不符合預期的是,學習範疇的規範取向可有效地降低男生與女生的內、外化問 題行為,是一有效的保護因子,此與本研究預期規範取向對於女生的適應問題較 具有預測力有所不符;可能是因為在學習範疇中遵循社會期望,在台灣社會文化 下屬於社會所讚許與鼓勵的重要價值,因此不論男生或女生,都可因為採用學習 範疇的規範取向而減少問題行為的發生。

第四節 不同發展階段中,認同策略與受詴適應問題之關係

一、不同發展階段中,採取不同認同策略人數之比較

本研究預期,從青少年初期到青少年中期,有愈來愈多的青少年會採用訊息 取向的認同策略,而採取規範取向與散漫-逃避取向的人數則會減少。為檢驗此 假設,本研究比較國中組與高中組在兩種認同範疇中,三種認同策略類型的人 數,並進行卡方檢定。表 4-16 呈現國中受詴與高中受詴在兩種認同範疇中,不 同認同策略類型的人數。

在學習範疇中,國中有 114 人為訊息取向,142 人為規範取向,200 人為散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漫-逃避取向;高中有 179 人為訊息取向,120 人為規範取向,191 人為散漫-逃 避取向。卡方檢定中,χ2值為 15.27(p < .001),顯示人數分配與期望值有顯著 差異。以各細格內的調整後殘差進行事後比較,發現國中的訊息取向人數顯著較 少(殘差值為-3.8, < -1.96),而規範取向人數顯著較多(殘差值為 2.3, > 1.96);

高中的訊息取向人數顯著較多(殘差值為 3.8, > 1.96),而規範取向人數顯著較少

(殘差值為-2.3, < -1.96)。國中與高中的散漫-逃避取向人數則沒有顯著增加或減 少(國中組的殘差值為 1.50, < 1.96;高中組的殘差值為-1.50, > -1.96)。

表 4-16、比較國中與高中在兩種認同範疇中,不同認同策略類型的人數 認同範疇 年齡組 訊息取向 規範取向 散漫-逃避

取向 總合

學習範疇

國中 114 142 200 456 高中 179 120 191 490 總合 293 262 391 946

日常活動範疇

國中 112 190 154 456 高中 184 111 195 490 總合 296 301 349 946

在日常活動範疇中,國中有 112 人為訊息取向,190 人為規範取向,154 人 為散漫-逃避取向;高中有 184 人為訊息取向,111 人為規範取向,195 人為散漫 -逃避取向。卡方檢定中,χ2值為 41.90(p < .001),顯示人數分配與期望值有顯 著差異。以各細格內的調整後殘差進行事後比較,結果發現,國中的訊息取向人 數顯著較少(殘差值為-4.3, < -1.96),而規範取向人數顯著較多(殘差值為 6.3, >

1.96);高中的訊息取向人數顯著較多(殘差值為 4.3, > 1.96),而規範取向人數 顯著較少(殘差值為-6.3, < -1.96)。國中與高中的散漫-逃避取向人數雖未達到顯 著改變,但有略為增加的趨勢(國中組的殘差值為-1.90, > -1.96;高中組的殘差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值為 1.90, < 1.96)。

上述的卡方檢定結果大致支持本研究假設,亦即無論是在學習範疇或日常活 動範疇,高中階段的受詴採取訊息取向的人數皆比國中階段來得多,而採取規範 取向的人數則少於國中階段;此顯示隨著發展階段的不同,的確有更多的青少年 開始探索自我認同。不過,散漫-逃避取向的人數並未呈現出發展階段上的差異。

二、不同發展階段中,認同策略與青少年適應問題之關係

為了解認同策略與受詴內、外化問題行為的關係是否會受到發展階段的影 響,本研究將發展階段視為調節變項(moderator)。由於本研究受詴包含國一、

國二與高一、高二等年級,因此將國一與國二合併為國中組(共 456 人,平均年 齡 13.71 歲),視為青少年初期;高一與高二合併為高中組(共 490 人,平均年 齡 16.74 歲),視為青少年中期。根據 Baron 與 Kenny(1986)的建議,當調節 變項為二分變項(dichotomy)時,可比較兩組中,認同策略與適應問題之相關 係數與迴歸係數。由於認同策略彼此間大多具有顯著相關,因此本研究先控制同 一認同範疇的其他認同策略,再探討某一認同策略與內、外化問題行為之淨相 關。表 4-17 呈現不同發展階段中,認同策略與依變項的描述統計、相關、與淨 相關。

從表 4-17 括弧中的淨相關來看,國中組方面,控制同一認同範疇的其他認 同策略之後,規範取向皆與內、外化問題行為呈顯著負相關;控制同一認同範疇 的其他認同策略後,兩種認同範疇的訊息取向與內、外化問題行為的相關皆未達 到顯著水準;控制同一認同範疇的其他認同策略後,學習範疇中,散漫-逃避取 向與內、外化問題行為有顯著正相關,而日常活動範疇的散漫-逃避取向僅與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化問題行為有顯著正相關。

在高中組方面,控制了同一認同範疇的其他認同策略後,兩種認同範疇的散 漫-逃避取向皆與內、外化問題行為呈顯著正相關;控制了同一認同範疇的其他 認同策略後,兩種認同範疇的規範取向皆與外化問題行為呈顯著負相關,但與內 化問題行為之淨相關不顯著。在日常活動範疇方面,控制了其他認同策略後,訊 息取向與較高的內、外化問題行為有關;在學習範疇方面,控制了其他認同策略 後,訊息取向與內化問題行為呈顯著正相關。

從淨相關來看,在國中與高中階段中,認同策略與適應問題之關係有所不 同。本研究進一步想探討,不同發展階段中,哪些認同策略是用來了解適應問題 的重要變項?亦即當控制了其他背景變項(即性別)後,不同認同範疇中的各項 認同策略相互競爭時,哪些變項對於青少年的內、外化問題行為才是具有預測力 的變項?這些具有預測力的變項是否有發展階段上的差異?可透過階層迴歸分 析法來探討。

表 4-18 與表 4-19 是以國中生為分析對象,內、外化問題行為做為效標變項,

以性別與六種認同策略進行階層迴歸分析之結果。表 4-18 顯示,二階之迴歸方 程式對於國中生外化問題行為的總解釋變異量為 17.8%。性別變項可預測外化問 題行為的發生,亦即男生的外化問題行為顯著較多。控制了性別之後,六項認同 策略對於外化問題行為仍可增加顯著的解釋變異量(Δ R2 = 16.1%, p < .001);其 中標準化迴歸係數達到顯著者有二,學習範疇之規範取向可預測較少的外化問題 行為,學習範疇中的散漫-逃避取向可預測較多的外化問題行為;該二個預測變 項的標準化迴歸係數值(β 值)依序是-.16(p < .01)與.26(p < .001)。

ORM/A=規範取向/日常活動範疇,DIFF/A=散漫-逃避取向/日常活動範疇, EXT=外化問題行為,INT=內化問題行為

* = p < .05, ** = p < .01, *** = p < .00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表 4-20 與表 4-21 是以高中生為分析對象,內、外化問題行為做為效標變項,

以性別與六種認同策略進行階層迴歸分析之結果。表 4-20 顯示,二階之迴歸方 程式對於高中生外化問題行為的總解釋變異量為 15.3%。性別變項在第一階可預 測外化問題行為的發生,但加入認同策略之後,其預測效果消失。控制了性別變 項之後,六項認同策略對於外化問題行為仍可增加顯著的解釋變異量(Δ R2 = 14.1%, p < .001);其中標準化迴歸係數達到顯著者有四,學習範疇與日常活動範 疇之散漫-逃避取向皆可預測較高的外化問題行為,β 值依序為.13(p < .05)與.22

(p < .001)。日常活動範疇的訊息取向可預測較多的外化問題行為(β = .17, p

< .01),日常活動範疇的規範取向則可預測較少的外化問題行為(β = -.13, p

< .01)。

表 4-21 顯示,二階之迴歸方程式對於高中生內化問題行為的總解釋變異量 為 15.3%。性別變項可預測內化問題行為的發生,亦即女生的內化問題行為顯著 較多。控制了性別之後,六項認同策略對於內化問題行為仍可增加顯著的解釋變 異量(Δ R2 = 12.5%, p < .001);其中標準化迴歸係數達到顯著者有三,學習範疇 與日常活動範疇之散漫-逃避取向皆可預測較高的內化問題行為,β 值依序為.11

(p < .05)與.28(p < .001);另一個可預測較高的內化問題行為者為日常活動範 疇的訊息取向(β = .18, p < .001)。

三、小結

本節的統計分析主要呈現兩項結果。首先,我們預期隨著青少年發展階段的 改變,會有愈來愈多的受詴採取訊息取向,而採取規範取向與散漫-逃避取向的 人數則會降低。卡方檢定結果顯示,在兩種認同範疇中,高中比國中有更多的受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年齡增加,個體愈傾向探索自我認同,也愈揚棄依循社會的期望與價值做為自己 的認同(Archer, 1982; Meilman, 1979; Phillips, 2008)。不過,高中生採取散漫-逃避取向的人數並未顯著比國中生來得低,不符合本研究預期,亦與國中階段為 認同解構期、高中階段為認同重建期的主張(Marcia, 1991)有所不同。顯示即 使到了高中,對於學習及日常活動之認同議題缺乏目標、感到迷惘的人數並未顯 著減少。

接著,本研究欲探索在不同發展階段中,認同策略與適應問題之關係是否不 同。首先,由於國中生的學業與升學之壓力感受較大,我們預期學習範疇的認同 策略對於國中生的適應問題有較大的影響,而日常活動範疇對於高中生的適應問 題較具有重要性。結果符合假設,亦即在國中生樣本中,只有學習範疇中的認同

接著,本研究欲探索在不同發展階段中,認同策略與適應問題之關係是否不 同。首先,由於國中生的學業與升學之壓力感受較大,我們預期學習範疇的認同 策略對於國中生的適應問題有較大的影響,而日常活動範疇對於高中生的適應問 題較具有重要性。結果符合假設,亦即在國中生樣本中,只有學習範疇中的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