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綜合討論

第五節 未來研究方向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008; Berzonsky & Kuk, 2005);未來可考慮多測量這一類的變項,以探討認同策 略對於青少年適應問題的影響機制。

在認同策略的測量方面,本研究從原始分數及按照 Z 分數分類的結果來看,

或許會讓讀者產生疑惑。表面上,我們看到無論國中或高中受詴,其訊息取向的 原始分數都特別高分,似乎顯示從國中以來,青少年尌更傾向於各認同範疇下探 索自我;然而,透過 Z 分數分組後,明顯看到國中生採取訊息取向的人數較少,

高中生則大為增加。本研究認為,訊息取向之所以特別高分,乃受到社會讚許

(social desirability)的影響,此與過去採用認同風格量表系列所進行的研究困境 是一致的(White et al., 1998)。許多採用認同風格量表系列的研究都發現,受詴 在訊息取向與規範取向的分數都顯著高於散漫-逃避取向,而訊息取向的分數又 比規範取向來得高,無論是以成人或青少年為樣本皆然(Berzonsky & Sullivan, 1992; Phillips & Pittman, 2007; White et al., 1998)。由於社會讚許的問題,若要將 受詴按照原始分數來分類,則會造成訊息取向組的人數特別多。過去 Berzonsky 與 Sulliven(1992)的解決辦法是採用 Z 分數來進行分類,根據受詴之各項認同 策略在整體樣本中的相對位置,來決定其主要採用的認同策略;本研究亦採用此 法。雖然有初步的研究發現社會讚許的問題並不會影響認同歷程(Phillips, 2009),但未來仍有必要繼續思考如何降低社會讚許對於認同策略測量的影響。

第五節 未來研究方向

有關青少年認同策略之採用與適應問題之間的關係,本研究從脈絡的角度進 行探討,並初步予以釐清。針對此議題,有一些值得在未來繼續探討的研究方向。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首先,本研究首次將認同策略放到特定的脈絡中來測量,並發現在不同的脈 絡中,認同策略具有不同的適應價值。不過,本研究僅只是將原有的認同風格題 項添加「學業」、「讀書」、「學校功課」、「日常活動」、「生活嗜好」等字眼,雖然 此種測量工具的編製已經考量了特定脈絡,但是此脈絡仍較為一般化,與「青少 年遭遇的真實生活挑戰」仍有一段距離。Erikson 等人(1997)以及陳坤虎等人

(2005)皆主張要將認同的發展放在真實生活挑戰中。據此,本研究期望未來可 以從更貼近真實生活的具體脈絡來探討認同策略的採用,例如將「當我在學業上 遇到困難時…」改成更具體的「當我聽不懂老師上課的重點時…」或「當我努力 讀書卻考不好時…」,如此的脈絡或許更具體、更能貼近青少年的真實生活經驗。

其次,未來有必要釐清每一項認同策略的實質內涵。以量表施測所得到的各 項認同策略,我們只能從理論上推知其意義,然而其對於青少年的心理意義為 何?本研究的研究設計無法了解青少年在某種認同範疇下,採用某種認同策略的 心理歷程。例如,國中青少年在日常活動範疇中採取訊息取向,與高中生在該認 同範疇採取該認同策略的心理歷程是否一致?未來可先透過訪談、或設計一些開 放式問題來探討採用某種認同策略背後的心理歷程。或許對國中生來說,自己探 索日常生活的事務是因為要聽父母的話;而對高中生來說,自己探索日常生活的 事務是因為不想再被父母約束。而此種心理歷程的探討更有助於澄清認同策略與 適應問題關係的心理機制。

最後,本研究發現,各項認同策略與青少年內、外化問題行為的相關係數最 多達到 r = .3 左右,屬於低度相關,為什麼?本研究認為仍有許多中介變項

(mediators)與調節變項(moderators)值得未來進一步探討。在調節變項方面,

青少年採取某一種認同策略,究竟對其適應是好是壞?除了受到脈絡的影響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還有許多因素可能影響著其中的關係,本研究已初步探討性別與發展階段之調節 效果;未來仍可進一步考慮其他變項之影響。例如,積極探索學業自我、但功課 表現不如預期,與積極探索學業自我且功課表現亦佳兩者相較,前者的自我落差

(self-discrepancy)較大,後者較小;那麼,或許可預期功課表現較佳的訊息取 向者有較好的適應。又如,人格特質也可能調節認同策略與適應之間的關係;積 極探索日常活動者若伴隨較高的衝動性格,則涉入外化問題行為的可能性較大。

在中介變項方面,認同策略如何影響青少年的適應問題,也可進一步思索中間的 心理機制。例如,採取散漫-逃避取向的青少年之所以導致較高的外化問題行為,

或許是因為逃避了重要的認同課題之後,由於缺乏目標,尌容易結交偏差同儕,

進而涉入違犯行為。關於青少年認同策略的使用與其適應之間的關係,未來可考 慮加入自我落差、人格特質、同儕影響…等更多的因素之影響,來協助澄清此議 題。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