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綜合討論

第三節 研究貢獻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003)並未於本研究中呈現出來,未來可進一步探討。

從性別的角度來看,日常活動範疇的訊息取向尤其影響男生的外化問題行 為,此符合 Moffitt(1993)的主張,亦即對許多青少年男生來說,於生活中探 索自我容易伴隨著反社會行為的發生;雖然 Moffitt 認為此種反社會行為是暫時 性的,度過了青少年階段,青少年尌不再以反社會行為作為探索自我的方式,但 後續研究發現這些青少年在未來的發展上較有可能產生心理社會適應的困難

(e.g. Loeber et al., 2007)。因此,提醒父母師長,若男孩已經涉入一些冒險、危 險的行為時,不能僅認為是一般男生的正常現象而予以漠視,還是需要予以監 督,才不至於影響未來的健全發展。

第三節 研究貢獻

一、理論貢獻

在 Berzonsky(1990)提出的認同歷程模式中,訊息取向、規範取向、與散 漫-逃避取向這三種認同策略具有不同的社會認知特徵,研究者們相信這三種認 同策略會帶來不同的適應結果,但實徵研究始終未能形成一致的結論,例如被認 為較具適應性的訊息取向未必帶來適應之結果,被認為適應性相對較差的規範取 向也未必帶來較不適應之結果。本研究從「脈絡」的角度,詴圖澄清此議題。本 研究提出的主要論證是:「並非某一種認同策略必然對應於特定的適應結果,而 是隨不同的脈絡而有所不同」。本研究結果可支持此論證,亦即在特定的文化、

不同的認同範疇之下,三種認同策略與青少年適應問題的關係也有所不同(見表 5-1)。此對於理論上的貢獻是,我們不再為各項認同策略賦予不同的適應價值,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而是要將認同策略的價值放在「脈絡」下。

另外,過去亦有研究者從脈絡的角度,詴圖了解三種認同歷程與青少年適應 的關係,例如 Luyckx 等人(2007)及 Eryigit 與 Kerpelman(2009),但這些研究 者皆將認同歷程放在「人格層次」上來探討,忽略了個體有可能隨著不同脈絡情 境而採用不同的認同歷程。事實上,從 Berzonsky(1990)發展認同歷程模式以 來,尌侷限於探討「認同風格」的個別差異。本研究則突破此種限制,從「認知 與行為層次」的角度出發,認為個體可能在某一種情境下採用某種認同策略,而 在另一種情境下採用另一種認同策略。因此,本研究將 Berzonsky 的認同歷程模 式從人格層次推進到認知與行為的層次,對於該理論具有突破性的發展。

此外,關於認同發展的理論,許多研究者仍採用 Marcia(1966)的認同狀態 派典,此派典屬於「階段論」的認同發展觀(Kroger, 2003)。Berzonsky(2003)

並不贊成以階段論來概念化認同之發展,因為階段論意涵著認同狀態的發展方向 是固定的、不可逆的,那麼已達到較成熟的認同狀態(如認同暫緩、認同達成),

尌不可能退回到較不成熟之認同狀態(如認同棄權);而實徵研究發現,認同狀 態退回的情形不算少數(Adams, 1999; Adams & Montemayor, 1992; Goossens, 1992)。Berzonsky 主張改以自我理論(self-theory)來概念化認同;亦即,每個 人都會發展出個人化的建構來引導自己對於環境刺激的選擇、組織、與解釋。只 要是認知發展成熟的個體,都有能力使用三種社會認知策略來處理認同議題;之 所以採用不同的認同歷程,其反映的是個體的動機、偏好、或情境因素的不同,

而非發展階段論強調的「能力」之不同(Berzonsky, 2003)。但是,由於 Berzonsky 假定每個人偏好某種認同風格,此種假定與 Marcia 將個體分類成不同認同狀態 一樣,皆是去脈絡化,看不出個體在自我建構與環境之間的互動關係。本研究特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別 從 不 同 的 情 境 脈 絡 來 探 討 個 體 採 用 的 認 同 歷 程 , 如 此 的 研 究 設 計 使 得 Berzonsky(1990)的認同歷程模式更加完整。

二、方法貢獻

過往的研究者在探討認同歷程時,多採用認同風格量表系列(ISI-3, ISI-6G)

(Berzonsky, 1992b; White et al., 1998)來測量不同的認同歷程,這些量表的目的 是測量個體對於三種認同策略的偏好程度,題項多以「不限定範疇(domain-free)」

來設計,並不強調特定認同範疇的重要。本研究認為,認同風格量表並不適用於 青少年,因為青少年之生理、認知快速地發展,同時又面對各種環境變化,使他 們產生認同危機,而可能在不同的情境中嘗詴不同的認同歷程。因此,在青少年 階段,較適合探討青少年在特定的情境下採用認同策略的情形。由於過去的研究 者並未編製適當的測量工具來反映不同脈絡中,認同策略的使用情形,因此本研 究修改認同風格量表—六年級版(ISI-6G, White et al., 1998),將題項改以特定範 疇(domain-specific)來設計,包括「學習範疇」與「日常活動範疇」,形成適用 於 青 少 年 階 段 的 青 少 年 認 同 策 略 量 表 ( the Identity Strategy Inventory for Adolescence, ISI-A)。「青少年認同策略量表」的編製是首度將認同歷程放置在特 定的脈絡來測量,因此研究者可以透過此種量表設計,探討諸如以下的問題:個 體在特定的認同範疇中採用某種認同策略的程度如何;哪些因素會影響個體在特 定認同範疇中採用特定的認同策略;在特定的認同範疇下,採用某一種認同策略 帶來的適應性如何…等等。

另外,本研究選擇以「學習範疇」與「日常活動範疇」作為測量青少年認同 策略使用的脈絡,而非依循過去研究者,將青少年認同策略的採用放在政治、宗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教、或職業等認同範疇下(e.g. Berzonsky, 1992b; Marcia, 1966)。本研究認為,

若探討青少年(尤其是國、高中生)在政治、宗教、職業等方面的認同發展,與 青少年的實際生活場域是不適配的。個體在各發展階段是透過實地的探索與實 驗,以更加認清自己在各種社會脈絡中的特定角色;因此,「真實的生活挑戰」

才是認同發展的重點(陳坤虎等,2005; Erikson, Erikson, & Kivnick, 1997)。因此,

本研究選擇以青少年實際生活中需要處理的重要課題—學業、日常生活來做為主 要的認同範疇。我們認為,其他研究者也可以根據其所關注的議題或族群,設定 不同的重要認同範疇。例如欲探討青少年在人際關係的認同發展時,可設計人際 的認同範疇;以大學生為樣本時,重要的認同範疇可放在親密關係、生涯;以職 場上的員工為樣本時,重要的認同範疇可放在職業成尌;依此類推。如此則可探 討更多特定認同範疇下,認同策略之採用及相關之議題。

三、實務應用

本研究旨在探討我國青少年適應問題發生的心理機制。過去,從個體生理、

氣質、不良環境、社會文化等因素切入這類議題之研究取向較多,但從青少年發 展之角度切入者較有限(Piquero & Brezina, 2001)。本研究詴圖從青少年自我認 同發展的角度來探討青少年適應問題。在實務應用上,此種研究取向的好處是:

由於自我認同課題是青少年的主要發展任務,因此本研究結果可供父母、老師、

與青少年相關工作者參考,協助青少年達成其發展任務。認同的面向有很多,例 如認同狀態(Marcia, 1966)與認同歷程(Berzonsky, 1990)。若將認同狀態的發 展視為階段論,有其固定的發展方向與時程,那麼我們很難想像要如何將一個處 在漫無認同狀態的青少年快速提升到認同暫緩或認同達成的狀態,此種介入較為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困難。但本研究探討的是個體的認同策略,也尌是個體對於自我認同議題如何進 行訊息處理的工作;只要青少年的認知發展是成熟的,我們尌可教導他們學習不 同的認同策略,使青少年學會在特定的脈絡下,採取適當的認同策略來面對認同 議題。若青少年能夠採取較適當的認同策略來面對重要的認同課題,那麼除了對 青少年時期的適應有所助益,也能使青少年順利地度過青少年期,以面對接下來 的發展課題。

對於國中階段的青少年,父母、老師、與青少年相關工作者需多關注於青少 年的「學業」。根據本研究結果,若國中生對於自己目前遭遇的學習困境,拖延 而不積極解決,也不想探索自己未來要學些什麼,此種消極的態度會帶來明顯的 適應問題,包括違犯行為與情緒困擾。那麼,實務上該怎麼協助國中生?不需要 急著督促國中生自己做決定、或要求其透過自己的力量來探索學業自我認同,因 為在我國,許多國中階段的孩子仍較聽從父母師長(林惠雅,2007)。最好的方 式是與國中階段的青少年維持良好的親子與師生關係,讓國中生得以內化父母師 長對於學習的價值,並學會在遇到學習困境時,尋求重要他人的協助,如此才能 有效地降低各種適應問題。此外,雖然在國中階段,學習範疇的認同策略最容易 影響青少年的適應問題,但最好不要偏重於學業而完全漠視青少年的日常活動;

最好在國中階段尌培養規律的日常生活習慣,否則到了高中階段,於日常活動範 疇中若仍是採取散漫-逃避取向的認同策略,其對於適應問題尌開始有重要的影 響力。

針對高中階段的青少年所遭遇的適應問題,父母師長與相關工作者除了持續 關注他們是否在學業上有所逃避、缺乏興趣與目標外,也需注意他們在日常活動 上是否出了一些狀況。根據本研究結果,我國青少年到了高中階段,開始邁入認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同探索的年紀;這時候,生活中的各個層面皆有其重要性,不僅只有學習。高中 生若在日常生活中,對於自己看電視(看多久的時間、選擇何種節目)、玩電腦 遊戲(在何種場合、玩多久)、逛街(跟哪些朋友、去哪些地點、花多少錢)等 活動若缺乏主見、又不接受父母的限制,而是隨著環境刺激來決定,那麼涉入危

同探索的年紀;這時候,生活中的各個層面皆有其重要性,不僅只有學習。高中 生若在日常生活中,對於自己看電視(看多久的時間、選擇何種節目)、玩電腦 遊戲(在何種場合、玩多久)、逛街(跟哪些朋友、去哪些地點、花多少錢)等 活動若缺乏主見、又不接受父母的限制,而是隨著環境刺激來決定,那麼涉入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