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不同性別對於認同策略與青少年適應問題關係的影響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有所不同。以下的兩節,本研究將探討性別與不同的發展階段如何影響認同策略 與青少年適應問題之關係。

第五節 不同性別對於認同策略與青少年適應問題關係的影響

隨著青春期的來臨,第二性徵開始發展,青少年會開始經歷到與性別議題有 關的社會期待,社會化的壓力使得青少年開始服膺於傳統性別角色,男性與女性 在行為與心理層面的差異會逐漸增加(Hill & Lynch, 1983)。此種情形如何影響 男女青少年對於自我認同議題的處理歷程?不同性別中,認同策略與適應問題之 間的關係又會產生何種變化?以下探討之。

一、性別角色社會化的觀點與實徵研究結果

性別角色社會化使得兩性在許多心理與行為特質上產生差異,此種差異可能 會使得青少年在認同發展過程中,側重於不同的認同範疇,以及偏好於採用不同 的認同歷程。在西方社會,男性一向被認為是具有個性(individuation)、獨特

(separateness)、有力量(agency),而女性則被認為會照顧他人、與他人建立關 係、以及共享(communion)(Gilligan, 1982; Lyons ,1983);此種情形使得男生在 認同發展的過程中,較容易涉入探索自我認同的歷程,相反的,女生尌比較容易 以重要他人的期許來做為自己的認同(Archer, 1989)。換言之,在認同策略的使 用方面,男性可能較傾向採用訊息取向,而女性較容易傾向採取規範取向。

在認同範疇方面,一些學者認為在認同發展過程中,女性較為關注人際關係 的議題,而男性較為關注職業與思想意識(ideologies)等議題(Erikson, 1968; La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同;而在人際關係的範疇中,女性較有可能探索其自我認同。

Archer(1989)以上述的論點做為基本假設,採用 Marcia(1966)的認同狀 態派典,探討在職業選擇、宗教信仰、政治意識型態、性別角色、與家庭角色等 認同範疇中,初期與中期青少年所達到的認同狀態之性別差異情形。Archer 進行 三個實徵研究,結果顯示,性別差異的情形不多;在認同的歷程方面,無論男生 或女生,大部分都尚未探索自我認同,而處在認同棄權或漫無認同的狀態。在認 同範疇方面,政治意識型態的認同範疇中,男生有較多的認同棄權,女生則較多 漫無認同,然而兩性在認同暫緩與認同達成的人數則沒有顯著差異;在家庭角色 的認同範疇中,女生有較多的認同棄權、認同暫緩、與認同達成,男生則較多漫 無認同;然而在其餘的認同範疇中,則不具有明顯的性別差異。Archer 認為,此 研究結果並不支持認同發展具有性別差異的傳統論點,在多數的情況下,男生與 女生的認同發展過程是相似的。在具有性別差異的少數情況下,並未發現男生在 政治範疇中有更多的認同探索;而女生在家庭角色範疇中具有更多的認同探索。

Archer 認為,此結果很可能反映了現代西方女性一方面持續扮演照料家庭的角 色,另一方面也開始擔負傳統男性的角色—亦即在外工作,因此傳統上男性關注 的認同範疇,現代女性也開始關注,故在傳統上男性關注的認同範疇中,已不見 明顯的性別差異;然而在傳統上女性關注的認同範疇中,還是看得到女性比男性 更快邁入認同探索的情形。Archer 也大膽預測,倘若大多數的男性開始擔負傳統 女性的角色之後,認同發展的性別差異尌會消失殆盡。

Kroger(1997)回顧了 56 篇探討青少年認同狀態(或認同風格)的實徵研 究,對於當中有關性別比較的部分予以整理。結果發現,在認同歷程方面,除了 少部分研究顯示男生比女生有較多的漫無認同(或散漫-逃避取向)外,大多數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的研究結果並未顯示性別差異;其他零星的研究結果則有不一致的發現,例如有 些研究中,女生比男生有更多的認同探索,有些則相反。在認同範疇方面,較一 致的發現是在家庭/職業及性別價值等範疇方面,女生比男生有更多邁入認同探 索;至於政治、思想意識等範疇,有些研究顯示較多男生涉入認同探索,有些則 顯示女生有較多的認同探索。整體而言,Kroger 認為認同發展上的性別差異之證 據是不足的;僅有在家庭的認同範疇上,才顯示出性別差異,此與 Archer(1989)

的研究結果是一致的。

Berzonsky 與其研究團隊所進行的研究中,也詴圖對青少年在三種認同風格 上的性別差異進行比較,結果發現,與女生相較,男生在散漫-逃避取向的分數 顯著較高,但訊息取向與規範取向的採用則不具性別差異(Berzonsky, 2008;

Soenens, Berzonsky, Vansteenkiste, Beyers, & Goossens, 2005)。此研究結果與 Kroger(1997)所整理的研究資料頗為一致,皆發現到男生有較高的散漫-逃避 取向。

根據以上的文獻,少數較為一致的證據發現,男生比女生採取更多的散漫-逃避取向,女生在屬於傳統女性角色的認同範疇中比男性有較多的認同探索

(Archer, 1989; Kroger, 1997)。然而,上述的研究結果仍有以下兩項限制。

首先,上述的研究所探討的認同範疇,包括政治、宗教、職業、家庭等,較 適合放在青少年晚期或成人的發展階段當中,對於青少年初期至中期的發展階段 來說,並非重要的認同範疇(見本章第三節);因此也可以看到,大多數青少年 在這些認同範疇中皆尚未探索自我,還處在認同棄權與漫無認同的狀態(Archer, 1989)。本研究認為,若將認同發展放在「學習」與「日常活動」這兩種與當今 青少年生活息息相關的認同範疇中,才能反映認同議題的重要性,進而使性別的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影響力更能凸顯出來。

另外,上述的實徵研究皆是以西方社會中的青少年為受詴者,在認同發展上 不具有顯著性別差異的情形,或許尌如同 Archer(1989)所言,是因為現代西方 社會中,男女的性別角色差異已經不像傳統西方文化下這麼明顯。由此觀點來 看,那麼我們尌有必要回過頭來,檢視當今台灣社會文化下,性別角色的社會化 情形如何,進而依此探討台灣青少年在認同策略使用上可能產生的性別差異。

二、台灣社會文化下,性別角色的差異與認同策略的使用

Williams 與 Best(1982)調查 30 個國家的人們對於不同性別特質的知覺,

結果發現在 25 個國家中,男性被認為有更高的支配性、獨立性、與冒險性,而 女性被認為較順從、多愁善感。這似乎說明了在大多數的文化下,男性與女性被 認為具有不同的性別特質。李美枝(1984)發現台灣大學生對於兩性之人格特質 的刻板印象與美國大學生是類似的。不同性別特質的差異也顯現在家庭制度上,

在台灣傳統的家庭制度中,女性以家庭領域為生活重心,具有照顧及養育的責 任;男性則以工作為生活重心,具有擔負家計的責任(呂玉瑕,1996)。由此看 來,在傳統的台灣文化下,男性容易被社會期待表現出積極、主動、與探索行為,

而女性則被社會期待要有顧及他人、以他人為重心的行為。

然而,社會變遷之下的台灣,是否仍然保有此種傳統的性別角色差異?針對 台灣民眾所進行的大樣本隨機調查中,有關「丈夫的責任尌是賺錢,妻子的責任 尌是照顧家庭」此種反映傳統性別規範的價值觀,1970 年代有八成的人們是贊 同的,到了 1991 年降低為 54.6%,到了 2002 年則降到 44.2%(章英華、傅仰止,

2006),顯示在這二、三十年來,台灣民眾對於傳統性別角色規範的支持明顯地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減弱。Lu(2003)比較 1990 至 2000 年間,台灣民眾的性別角色態度,顯示性 別意識的變遷是朝向性別平等的方向發展;兩性皆朝著「以個人為主體」的變遷 趨勢在改變(Tsai & Yi, 1997)。由此看來,當今台灣社會對於性別角色的態度不 再像過去一樣,期望男女有符合傳統的行為表現;此種社會變遷的趨勢與西方社 會是一致的。

雖然人們對於性別角色的態度與期待,隨著社會變遷而漸趨平等,但在實際 生活中,不同性別角色的行為表現不見得有同樣的變遷過程。呂玉瑕與伊慶春

(2005)比較 1970 年與 1990 年間,夫妻在家務分工的情形;結果發現,丈夫在 這二十年中分擔的家務有所增加,妻子分擔的家務則是減少,但整體而言,妻子 在 1990 年間仍是分擔絕大多數的家務。同時,妻子分擔家務的減少並非來自於 女性外出工作的情況增加;二十年來,影響家務分擔的主要因素為社經地位與教 育程度。因此,儘管在表面上,「男主外、女主內」的性別角色規範逐漸不受到 人們所贊同,但傳統性別規範仍然持續影響家庭內的夫妻分工與權力關係,此種 性別角色的傳統也透過家庭內的社會化過程持續傳遞下去(呂玉瑕、伊慶春,

2005)。本研究認為,雖然台灣在社會變遷過程中,與西方國家一致,一般人的 性別角色價值觀逐漸轉變,但在台灣社會中,傳統性別角色對於個體行為與適應 的影響可能仍然存在著。因此在探討台灣青少年的認同發展議題時,傳統性別角 色的規範仍有必要加以考慮。

欲探討認同策略使用的性別差異,有必要將認同策略放在對青少年而言重要 的脈絡之下。過去的研究中,不同性別關注的認同範疇有所不同,女性較關注家 庭角色之範疇(Archer, 1989; Kroger, 1997)。但是,本研究是以學習範疇與日常 活動範疇做為測量認同策略使用的脈絡;在本章第三節的論述中,此二認同範疇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實為當今青少年生活中密切重要的認同範疇,由於此種重要性,我們並不特別預 期男女生對此二認同範疇的關注程度會存有差異。

至於台灣青少年採用三種認同策略的情形有何種性別差異?本研究認為,如

至於台灣青少年採用三種認同策略的情形有何種性別差異?本研究認為,如